相如镇帽盒沟村朱丽云

专做“好事”的村支书落马了_检察日报社多媒体数字报刊平台
第04版:综合新闻
| 标题导航 |
慷国家之慨 肥一己之私
专做“好事”的村支书落马了
刘德华 唐建东
&&&&“村干部跟自己多年,辛苦了,该给他们搞点钱;乡亲们很信任自己,难得国家有征地拆迁,我也该给他们做点好事……”四川省蓬安县相如镇帽盒沟村原支部书记祝群莲把权力当成自己“做好事”的工具,在肥了自己的“腰包”的同时,也给自己带来了牢狱之灾——&&&&&近日,经蓬安县检察院提起公诉,法院对祝群莲贪污、受贿一案作出一审判决,以贪污罪、受贿罪数罪并罚,判处祝群莲有期徒刑十一年。&&&&&一审判决后,祝群莲不服提出上诉,目前此案正在二审中。&&&&&把权力当作“做好事”的工具&&&&&今年47岁的祝群莲,年轻时嫁到相如镇帽盒沟村。由于祝群莲待人和气、做事干练、肯帮助人,经群众推荐,1996年被任命为村里的妇女主任,一直干到2000年。2001年初,村两委换届选举,祝群莲被推选为村支部书记。&&&&&由于当村支书收入不高,2003年她外出务工。7年打拼后,发现外面的钱也不是那么好挣,而村里的地理位置优势日渐显现,她觉得“当村支书还是有搞头的”。日,祝群莲再次被选为村支部书记。&&&&&据办案检察官介绍,祝群莲很会“做好事”。2012年下半年,杨某听说帽盒沟村要拆迁,想将二儿媳作为自己大哥的养女,以便获取补偿款。他找到祝群莲,祝群莲表示说:“这是好事,应该支持!”祝群莲全力协调此事,成功后收受杨某送来的2万元“感谢费”。&&&&&“做好事”成了“摇钱树”&&&&&祝群莲有一套自己的“原则”:不做“好事”坚决不拿任何好处,只要尽力帮助了别人,得的好处才“心安理得”,别人也不会告发。祝群莲任村支书以来,蓬安县城向南发展,实验中学新校区、清溪河整治工程等均在帽盒沟村的“辖区”内。&&&&&“你们家土地赔偿问题不用担心!乡里乡亲的嘛!我一定会关照的!”祝群莲微笑着对村民黎某说。她果然没有骗乡亲,在计算土地赔偿时让黎某尝到了足够的甜头。2013年5月,黎某给祝群莲送来了1万元感谢费,对她关照自己土地赔偿一事表示感谢。一开始,祝群莲还假意推托,到后来也就收下了。&&&&&渐渐地,村民们都知道了“祝书记很愿意帮助人”。张某也想在拆迁上多挣一点,他找到祝群莲,祝书记果然没让他失望。2013年6月,张某送上感谢费1.1万元钱。&&&&&用祝群莲的话说,“没有我的帮忙,村民想得好处肯定办不成。他们就是为了感谢我之前的帮忙,也想让我继续帮助他们,才送我的钱。”&&&&&经调查查实,祝群莲在协助征地拆迁补偿等工作时,利用职务之便为他人谋取利益,中饱私囊,先后收受该村村民感谢费共计4.1万元。&&&&&“同甘共腐”打造共同体&&&&&“村支书也不好当,如果不能给班子成员‘好处’,我这个支书‘也不称职’,而且‘翻船’的可能性很大。”为了协调好与班子成员的关系,祝群莲也想了很多点子,逢年过节到家里走访,争取到机会后,也要给班子成员甜头。&&&&&据查证,祝群莲在多为村民丈量赔偿面积时,直接就说:“你卡上多出来的几千元钱是村上的钱,领下来给我!”最后发展到直接虚构村民赔偿面积,将赔偿款放在她和班子成员的账上。&&&&&据祝群莲归案后交代,2012年10月,虚报青苗林木补偿款,套取国家补助资金3万元;2012年底,骗取财政资金5.4万元;2013年8月,虚报青苗林木、鱼塘、公路堡坎涵洞补偿款,骗取国家财政补助资金3.9万元,每次祝群莲和其他两位班子成员都会均分。&&&&&正当祝群莲得意时,2013年12月初,她听说本村村民张某和王某正在向领导反映自己贪污腐败的问题。“我绝对是一个对得起村民、对得起干部的人!”祝群莲信誓旦旦地说。诚如她所言,她确实是做了一些“好事”,但那实际上是慷国家之慨,肥一己之私。&&&&&日,蓬安县检察院对祝群莲立案侦查。同年3月7日,祝群莲被移送审查起诉。近日,蓬安县法院公开宣判,以贪污罪、受贿罪判处祝群莲有期徒刑十一年,并处没收全部涉案资金。蓬安:扶贫解困 1.2万余名残疾人享受个性化服务
来源:四川新闻网& 作者:
  “要不是县残联提供的这些帮助,我不可能过上这么好的生活。”7月1日,记者在蓬安县相如镇清水铺村残疾人李杰文家里看到,双下肢残疾的他拄着一副拐杖,正在新建起的猪舍里忙得不亦乐乎。
  据了解,蓬安县共有残疾人口5.21万,其中,约85%的残疾人生活在偏远农村。自2012年5月中国残联嘉道理慈善基金会社区康复合作项目在该县实施以来,对20个重点乡镇、389个重点村进行了残疾人基本线索调查、健康促进和康复服务、残疾儿童全纳教育、残疾人生计支持等项目试点,12487名残疾人受到不同程度的个性化服务,并取得良好的效果。
  “现在,我生活上基本能自理了。”6月29日,记者在蓬安县骑龙乡补巴桥村看到,肢体残疾人杨建明正在家门口喂鱼。其动作娴熟,不细看,根本不知道他是残疾人。
  “现在的一切,完全得益于县残联对我的资助。”杨建明告诉记者,前些年的一场车祸使他四肢功能重度障碍,言语受阻。突如其来的变故让他对生活失去信心,好几次都产生了轻生的念头。
  中国残联嘉道理慈善基金会社区康复合作项目启动时,该县残联工作人员在基本线索调查过程发现了杨建明的这些情况,多次找专家上门对他进行心理辅导和康复训练。去年底,杨建明已能依托助行器、推着轮椅从室内走向室外,还能独立完成在家门口喂鱼、养蜂等较为复杂的工作。为方便杨建明出行,县残联还为其解决了危房改造资金5000元和生计发展资金3000元,帮他把房屋从山上迁到公路旁,助其发展养鱼、养蜂等产业。
  为了让大部分残疾人的生活都能自理,蓬安县残联为广大残疾人量身订制了很多个性化服务。如,为500余户重度肢体残疾人的家里实施了坡道、厕所、厨房、过道、房门等设施的无障碍改造;发放轮椅、助行器、拐杖、盲杖、坐便器、坐便椅等辅助器具3000余件,开展辅具使用培训班10班次、培训人员1500余人;为残疾人免费订制适用有效的单双杠、吊环、站立架等康复器材,鼓励支持残疾人自制辅助器具等共800余件。
  从无法独立行走和说话到跟班就读,蓬安县相如镇帽盒沟村的残疾儿童康梓琦有了很大变化。“琦琦是一名脑瘫儿童。之前,他与人的交流只能依靠简单的表情和动作来完成。不熟悉她的人,大多不明白她的意图。”康梓琦的妈妈心里有很多说不出的酸楚,“不要说上学,就是呆在家里也必须得有专人照看。”
  为了让轻度残疾儿童也能享受到应有的教育,该县残联开展了由志愿者和教师送教上门的“双送教”活动,康梓琦就是受益人群之一。康梓琦从南充市康复中心进行康复训练回家后,县残联组织义工对她开展送教上门指导,经过2年服务,她顺利地进入到该县桑梓小学进行随班就读,学习成绩一直名列班级前茅。更为可喜的是,康梓琦已被推荐进入四川省残疾人女子乒乓球队,参加乒乓球训练。
  为促使残疾儿童能全面发展,该县残联开展了“残健融合”活动。与学校建立“一帮一”或“多帮一”的学生帮扶小组300余个;开展大型残健融合活动240余场,鼓励残疾儿童参加各类活动;开展同龄儿童邻居与残疾儿童交朋友活动,吸纳全县2000多名青少年参加。
  “实施不排斥、无歧视、不分类的全纳教育后,全县随班就读残疾儿童从原来的190余人增长到现在的304人,很多残疾儿童在学校里表现优秀。”县残联相关负责人说,通过为随班就读儿童送学习资料、为10余所学校进行无障碍设施改造等方式,该县残疾儿童的入学率正在稳步提升。
  “这是我第三次来收黑豚了。”在蓬安县河舒镇九龄村残疾人李丽华的家里,前来收购黑豚成品的某养殖场业主唐铭告诉记者。
  “通过村康复员的辅导及其家庭成员的监督,李丽华的病情逐步稳定,已经能自觉进行服药了。”该村负责人告诉记者,李丽华是一名精神残疾人,县残联康复中心了解到她的兴趣爱好,为其免费赠送了黑豚种苗。在养殖场业主唐铭的指导下,李丽华很快收获了人生的“第一桶金”。现在,李丽华继续饲养着黑豚,并养起了兔子。养殖让李丽华的心情开朗多了,病情得到缓解,还为家庭减轻了负担。
  该县残联因地制宜,为残疾人提供了技术扶持、物质帮扶和基地建设等服务,让残疾人也能自力更生、创业致富。特别是中国残联嘉道理慈善基金会社区康复合作项目实施以来,县残联为残疾人开设就业初级、中级培训班近20期,让近3000人掌握了一到两门生产技术,实现了自我创业、进城务工和居家灵活就业。为残疾人免费提供生猪、鸡鸭、种子、化肥等,为部分残疾人免费配送修鞋机、电动配钥匙机器等,帮助他们发展生产。在河舒工业园区建立残疾人就业示范园,为有意愿的残疾人提供合适的工作岗位。
  “待康复中心建成后,我们将选聘一批专业人员开展对脑瘫儿童日常训练和脑卒中病人的康复训练指导,结合为残疾人提供“量体裁衣”式个性服务工作,按照‘普惠+特惠’的要求,将社区康复工作在全县范围内全面铺开,力争覆盖率达到100%,让更多残疾人享受到更好的服务。”该县残联理事长朱晓莲介绍了下一步工作目标。(南充日报  邹文虎)
相关信息 & & & & & & & & &
&&| && &&| &&&& |&& && | && | &&  “要不是县残联提供的这些帮助,我不可能过上这么好的生活。”7月1日,记者在蓬安县相如镇清水铺村残疾人李杰文家里看到,双下肢残疾的他拄着一副拐杖,正在新建起的猪舍里忙得不亦乐乎。
  据了解,蓬安县共有残疾人口5.21万,其中,约85%的残疾人生活在偏远农村。自2012年5月中国残联嘉道理慈善基金会社区康复合作项目在该县实施以来,对20个重点乡镇、389个重点村进行了残疾人基本线索调查、健康促进和康复服务、残疾儿童全纳教育、残疾人生计支持等项目试点,12487名残疾人受到不同程度的个性化服务,并取得良好的效果。
个性服务 改善残疾人生活状态
  “现在,我生活上基本能自理了。”6月29日,记者在蓬安县骑龙乡补巴桥村看到,肢体残疾人杨建明正在家门口喂鱼。其动作娴熟,不细看,根本不知道他是残疾人。
  “现在的一切,完全得益于县残联对我的资助。”杨建明告诉记者,前些年的一场车祸使他四肢功能重度障碍,言语受阻。突如其来的变故让他对生活失去信心,好几次都产生了轻生的念头。
  中国残联嘉道理慈善基金会社区康复合作项目启动时,该县残联工作人员在基本线索调查过程发现了杨建明的这些情况,多次找专家上门对他进行心理辅导和康复训练。去年底,杨建明已能依托助行器、推着轮椅从室内走向室外,还能独立完成在家门口喂鱼、养蜂等较为复杂的工作。为方便杨建明出行,县残联还为其解决了危房改造资金5000元和生计发展资金3000元,帮他把房屋从山上迁到公路旁,助其发展养鱼、养蜂等产业。
  为了让大部分残疾人的生活都能自理,蓬安县残联为广大残疾人量身订制了很多个性化服务。如,为500余户重度肢体残疾人的家里实施了坡道、厕所、厨房、过道、房门等设施的无障碍改造;发放轮椅、助行器、拐杖、盲杖、坐便器、坐便椅等辅助器具3000余件,开展辅具使用培训班10班次、培训人员1500余人;为残疾人免费订制适用有效的单双杠、吊环、站立架等康复器材,鼓励支持残疾人自制辅助器具等共800余件。
残健融合 圆残疾儿童 “求学梦”
  从无法独立行走和说话到跟班就读,蓬安县相如镇帽盒沟村的残疾儿童康梓琦有了很大变化。“琦琦是一名脑瘫儿童。之前,他与人的交流只能依靠简单的表情和动作来完成。不熟悉她的人,大多不明白她的意图。”康梓琦的妈妈心里有很多说不出的酸楚,“不要说上学,就是呆在家里也必须得有专人照看。”
  为了让轻度残疾儿童也能享受到应有的教育,该县残联开展了由志愿者和教师送教上门的“双送教”活动,康梓琦就是受益人群之一。康梓琦从南充市康复中心进行康复训练回家后,县残联组织义工对她开展送教上门指导,经过2年服务,她顺利地进入到该县桑梓小学进行随班就读,学习成绩一直名列班级前茅。更为可喜的是,康梓琦已被推荐进入四川省残疾人女子乒乓球队,参加乒乓球训练。
  为促使残疾儿童能全面发展,该县残联开展了“残健融合”活动。与学校建立“一帮一”或“多帮一”的学生帮扶小组300余个;开展大型残健融合活动240余场,鼓励残疾儿童参加各类活动;开展同龄儿童邻居与残疾儿童交朋友活动,吸纳全县2000多名青少年参加。
  “实施不排斥、无歧视、不分类的全纳教育后,全县随班就读残疾儿童从原来的190余人增长到现在的304人,很多残疾儿童在学校里表现优秀。”县残联相关负责人说,通过为随班就读儿童送学习资料、为10余所学校进行无障碍设施改造等方式,该县残疾儿童的入学率正在稳步提升。
技术扶持 助残疾人创业致富
  “这是我第三次来收黑豚了。”在蓬安县河舒镇九龄村残疾人李丽华的家里,前来收购黑豚成品的某养殖场业主唐铭告诉记者。
  “通过村康复员的辅导及其家庭成员的监督,李丽华的病情逐步稳定,已经能自觉进行服药了。”该村负责人告诉记者,李丽华是一名精神残疾人,县残联康复中心了解到她的兴趣爱好,为其免费赠送了黑豚种苗。在养殖场业主唐铭的指导下,李丽华很快收获了人生的“第一桶金”。现在,李丽华继续饲养着黑豚,并养起了兔子。养殖让李丽华的心情开朗多了,病情得到缓解,还为家庭减轻了负担。
  该县残联因地制宜,为残疾人提供了技术扶持、物质帮扶和基地建设等服务,让残疾人也能自力更生、创业致富。特别是中国残联嘉道理慈善基金会社区康复合作项目实施以来,县残联为残疾人开设就业初级、中级培训班近20期,让近3000人掌握了一到两门生产技术,实现了自我创业、进城务工和居家灵活就业。为残疾人免费提供生猪、鸡鸭、种子、化肥等,为部分残疾人免费配送修鞋机、电动配钥匙机器等,帮助他们发展生产。在河舒工业园区建立残疾人就业示范园,为有意愿的残疾人提供合适的工作岗位。
  “待康复中心建成后,我们将选聘一批专业人员开展对脑瘫儿童日常训练和脑卒中病人的康复训练指导,结合为残疾人提供“量体裁衣”式个性服务工作,按照‘普惠+特惠’的要求,将社区康复工作在全县范围内全面铺开,力争覆盖率达到100%,让更多残疾人享受到更好的服务。”该县残联理事长朱晓莲介绍了下一步工作目标。(邹文虎)
登录四川在线通行证
新闻24小时排行}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怀柔区渤海镇北沟村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