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安徽省宿松县教育网河塌乡张畈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期末考试卷

、 。据《晋书》和《太平寰宇》记载,晋咸康三年(337 年) ,松滋县民(今宿松人)为避战 乱,在荆土桥另立松滋县,县治设于上明。这样,中国历史上就有两 个“松滋县” ,原来的松滋县被称“老松滋县”“宿”意“老”“宿 。 , 松县”因“老松滋县”简称而得名。●地理位置 地处安徽省西南皖鄂赣三省结合部, 东经 115°52′50~116°34′40,北纬 29°47′30~30°25′50。东邻本 省望江县,南与江西省九江、湖口、彭泽三县隔长江相望,西连湖北 省蕲春、黄梅二县,北接本省太湖县。县城孚玉镇,县人民政府驻人 民中路 104 号。电话区号 0556,邮政编码 246500。距合肥市公路里 程 278 千米,距安庆市 162 千米。●政区沿革 宿松自有行政建制以来,政区范围基本一致,隶属变化频繁。 虞、夏、商时,属扬州。 西周时,先属舒国,后属皖国。 春秋战国时, 先属楚, 后属吴, 再属越, 战国周显王三十五年 (前1 334 年)复属楚。 秦,属扬州九江郡。 西汉,属淮南国,高后四年(前 184 年)封松兹侯国,治所仙田 铺(今凉亭镇南) ,属扬州庐江郡。文帝十六年(前 164 年)改松兹 侯国为松兹县,为本县建县之始。昭帝始元五年(前 81 年)县治始 迁今县城址。王莽新朝年间(9-23 年)曾改县名为诵善。 东汉,属扬州庐江郡。 三国,汉献帝建安十八年(214 年)属魏,十九年属吴,改松兹 为松滋,属扬州庐江郡。 东晋,成帝年间(325-342 年)置松滋侨郡,属扬州; 安帝义 熙八年(412 年)改松滋侨郡为松滋侨县,属寻阳郡。 南北朝,宋(420 年-479 年)属寻阳郡,梁(502-557 年)属江 州,梁武帝天监二年(503 年)改松滋县为高塘郡。 隋开皇三年(583 年)废高塘郡设高唐县,十八年改高唐县为宿 松县。 唐武德四年(621 年) ,县域改置为严州,七年兼领望江县,八 年废严州复称宿松县, 属淮南道同安郡。 后同安郡先后改名为东安州、 舒州。 五代十国,属舒州。 宋,至道三年(997 年)属淮南路舒州同安郡,政和五年(1115 年)属舒州德庆军,绍兴十七年(1147 年)属淮南西路安庆军,庆 元元年(1195 年)属淮南西路为安庆府。 元,至元十四年(1277 年)属江淮行省蕲黄宣慰司安庆路。 明,初安庆路改为宁江府,洪武六年(1374)年复称安庆府,直 隶京师均领宿松。 清,顺治二年(1645 年)属江南省安庆府,十八年属江南布政 使司安庆府。康熙六年(1667 年)安徽建省,属安庆府。咸丰元年2 (1851 年)属安徽省安庆郡,同治四年(1865 年)属安庐滁和道, 光绪三十四年(1908 年)属安徽省安庆府。 民国时期,1914 年属安庆道,1928 年由省直辖,1932 年初属安 徽省第一区(年底改为安徽省第一行政督察区) ,1938 年属皖北行署 第一专区,1940 年属安徽省第一专区,1945 年属安徽省安庆专区。 1949 年 4 月 4 日宿松全境解放,至 1952 年 8 月属安徽省皖北行 政公署,后属安庆专区。1968 年 8 月安庆专区改为地区,1988 年 8 月撤地区设市,均辖宿松县。2011 年 3 月 22 日,中共安徽省委、省 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直接管理县(体制改革试点) 。 1949 年以后本县范围内乡镇级行政区划变更: 1949 年 4 月全县设 6 区(城关、许岭、坝头、九姑、凉亭、二 郎) 、25 乡。 1950 年增设陈汉区、长岭区和 79 乡,城关区改名金碧区。全县 共设 8 区 104 乡(镇) 。 1952 年 1 月,分二郎区为二郎区和破凉区,分凉亭区为凉亭区 和张畈区, 分坝头区为复兴区和汇口区, 分许岭区为许岭区和下仓区, 分金碧区为城关区和佐坝区,长岭区改名程集区。全县辖 13 区,区 辖 137 乡(镇) 。 1954 年 6 月增设大官湖区,辖 5 乡。 1956 年 9 月至 1958 年 9 月,区、乡区划调整为县辖 8 区(佐坝、 破凉、陈汉、凉亭、九姑、许岭、程集、复兴)1 镇(城关)1 乡(弹 山) ,区辖 39 乡。 “区人民政府”改为“区公所”“乡人民政府”改 , 为“乡人民委员会” 。 1958 年 9 月,以乡为单位成立人民公社,实行政社合一,部分 乡更名、撤并,10 月撤复兴区设红旗公社,并城关镇(公社) 、弹山 乡(公社) 、六虹乡(公社)为城关东风公社,至 1959 年 12 月,全 县设 7 区、36 个公社。3 1960 年 1 月,改乡社制为区社制,实行 1 区 1 社,原乡社改为 管理区。分城关东风公社为东风公社和城关公社。全县共设 10 个大 公社,下设 34 个管理区。9 月撤销 8 个大公社,恢复 8 区,改破凉 区为二郎区,保留城关公社、东风公社。全县辖 8 区 2 个公社,区辖 42 个公社(管理区撤销) 。 1966 年 5 月,并佐坝区和东风公社为佐坝区。 1969 年 3 月,撤佐坝区,设佐坝公社,撤并乡级公社 18 个。县 辖 7 区 2 个公社,区辖 29 个公社。 1972 年 9 月,佐坝公社复为佐坝区,分城关公社为东风公社和 城关镇。1976 年 4 月,陈汉区增设钓鱼台公社。至 1976 年 10 月, 县辖 8 区 1 镇 1 公社,区辖 41 公社。 1978 年,县辖城关镇和陈汉、凉亭、二郎、程集、许岭、佐坝、 复兴、九姑 8 区和东风公社,区辖 39 个公社。 1981 年 3 月,撤销县革命委员会,恢复县人民政府,7 月分九姑 公社为新安公社和九姑公社,10 月撤销区革委会,恢复区公所。12 月撤销镇、公社革委会,恢复管委会,实行政社分离。 1982 年 6 月,县辖 8 区 1 镇 1 公社,区辖 41 公社。 1983 年 1 月改东风公社为五里公社。 1984 年 3 月,撤销人民公社,恢复镇、乡人民政府。7 月复兴乡 升格为县直辖区级镇。时县辖 8 区 2 镇 1 乡,区辖 39 乡。 1986 年 8 月,许岭乡升格为副区级镇属许岭区,10 月,从长湖 乡划出 4 个村成立九城乡。至 1991 年,县辖 8 区 2 镇 1 乡,区辖 1 镇 39 乡。 1992 年 2 月,撤区并乡,全县设 8 镇 14 乡。柳坪、北浴、趾凤、 高岭、河塌 5 个乡区划不变。原城关镇、韩文乡和五里乡的 3 个村合 并为孚玉镇,复兴镇、套口乡并为复兴镇,汇口乡、程营乡并为汇口 镇,许岭镇、雨岭乡、碎石乡并为许岭镇,东洪乡、长湖乡、九城乡4 并为下仓镇,柳溪乡、凉亭乡并为凉亭镇,铜铃乡、二郎乡并为二郎 镇,梅墩乡、韭山乡并为破凉镇,马塘乡、长铺乡并为长铺乡,朱湾 乡、广福乡、钓鱼台乡并为陈汉乡,西源乡、隘口乡并为隘口乡,五 里乡及毛坝乡的 4 个村并为五里乡,新兴乡、洪岭乡、佐坝乡并为佐 坝乡,乔木乡、程岭乡并为程岭乡,九姑乡、新安乡并为九姑乡,木 梓乡、新前乡及毛坝乡的 4 个村并为千岭乡,坝头乡、洲头乡并为洲 头乡。 1998 年 1 月,撤销长铺乡设长铺镇。全县辖 9 镇 13 乡。 2004 年 5 至 6 月,实施村级规模调整,全县原 386 个村调整为 197 个村。●政区划分 2011 年末,辖孚玉、复兴、汇口、许岭、下仓、凉亭、二郎、破凉、长铺 9 个镇,陈汉、北浴、隘口、柳坪、河塌、 趾凤、五里、佐坝、高岭、程岭、九姑、千岭、洲头 13 个乡。下辖 社区居民委员会 17 个,村民委员会 191 个,分别辖有居民小组 360 个、村民小组 5438 个。省属九成监狱管理分局、华阳河农场坐落境 内东南部地域。●人口面积 2011 年末,辖区总人口 83.69 万,其中城镇常住人口 21.61 万,城镇化率 31.23%。另有流动人口 27.53 万人。总人 口中,男性 44.52 万人,占 53.2%;女性 39.17 万人,占 46.8%;14 岁以下 15.34 万人,占 18.33%;15-64 岁 61.14 万人,占 73.06%; 65 岁以上 7.21 万人,占 8.62%;100 岁以上 9 人。总人口中,以汉 族为主,达 83.64 万人,占 99.94%;少数民族有蒙古、回、满、苗、 壮、土家、布衣、侗等 28 个,人口 552 人,占总人口的 0.06%,其 中回族 173 人, 占少数民族人口 31.34%。 2011 年人口出生率 11.67‰, 人口死亡率 5.38‰,人口自然增长率 6.29‰。 辖区东西最大距离 67.47 千米,南北最大距离 70.74 千米。总面 积 2393.53 平方千米,其中陆地 1560.2 平方千米,占 65.2%;水域5 833.33 平方千米,占 34.8%。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 286 人。自然条件 ●地形地貌 地处长江下游北岸,大别山南麓。地形西北窄,东南宽;地势西北高,东南低。陆地海拔在 14-1010.8 米之间,从西 北至东南依次为山区、丘陵、湖泊、平原和长江,山区面积 296.93 平方千米,丘陵面积 812.13 平方千米,湖泊面积 693.6 平方千米, 平原区面积 451.14 平方千米。境内 700 米以上山峰 18 座,最高罗汉 尖 1010.8 米。东南部有湖、龙湖、大官湖、黄湖、泊湖,均为过 水型湖泊,湖水自西向东,注入长江。古“雷池”为境内湖泊大部分 水域。境内二大河流二郎河、凉亭河分别源于本县西北、东北山区, 流经丘岗地区注入龙湖、泊湖。境内地质属扬子地层区下扬子地层分 区,地层齐全,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齐备,被地质界称为“地质 博物馆” 。●气候 属北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气候,具季风明显、四季分明、光照充足、热量丰富、雨量适中、无霜期长等特点。多年平均气温 16.8℃,1 月平均气温 4.2℃,极端最低气温-12.5℃(1969 年 2 月 6 日) 月平均气温 28.5℃,极端最高气温 40.4℃(1961 年 7 月 23 ;7 日) 最低月均气温 0.2℃ 。 (1977 年 1 月) 最高月均气温 31.0℃ , (1971 年 7 月) ,平均气温年较差 24.3℃,最大日较差 19.6℃(1988 年 3 月 14 日) 。生长期年均 292 天,无霜期年均 251 天,最长 290 天,最 短 207 天。年均日照时数 1769.3 小时,年总辐射 115.8 千卡/平方厘 米。0℃以上持续期 361.8 天(一般为 1 月 17 日~次年 1 月 13 日) 。 年均降水量 1397.9 毫米, 年均降水日数 134.8 天, 最多达 161 天 (1970 年) ,最少为 107 天(1986 年) 。极端年最大雨量 2219.5 毫米(1999 年) ,极端年最少雨量 916.0 毫米(1966 年) ,降雨集中在每年 4 月6 至 8 月,6 月最多。●水文 境内属长江流域的华阳河流域和皖河流域,其中华阳河流域面积 2371 平方千米,占 99%;皖河流域面积 23 平方千米,占 1%。主要河道有一级河二郎河、凉亭河、新民河 3 条,二级河有北浴 河、朱湾河、廖河、广福河、清河、长溪山河、铜铃河、车马河、新 耕河、白洋河、趾凤河、铁沙河、幸福河、斗山河、黑洋河、驿三港 等 28 条,一、二级河流总长度 444.9 千米,河网密度 0.2 千米/平方 千米,径流总量 11.0 亿立方米,年排涝量 5.4 亿立方米,年最大排 涝量 9.1 亿立方米。最大河流为二郎河,从北浴乡的三面尖,流经陈 汉、隘口、二郎、孚玉、五里、佐坝等乡镇入龙湖,主干河道长 66.3 千米,流域面积 597 平方千米(其中黄梅县境内 32 平方千米) ,年均 流量 8.2 立方米/秒。●矿藏及其他自然资源 境内已发现矿种 35 种,查明有一定资源储备的 17 种。上表矿产地 126 处,其中能源矿产 8 处,金属矿 产 4 处,非金属矿产 113 处,地下热水 1 处;大型矿床 4 处,中型矿 床 11 处。主要矿藏有:磷矿储量 5000.2 万吨,分布于北浴、柳坪、 铜铃一线,现有中型矿山 1 家,小型矿山 2 家,设计年产能力 20 万 吨;大理石荒料储量 5044 万立方米,分布于柳坪、北浴乡,现有小 型矿山 2 家,年产 1.2 万立方米;滑石储量 6457.1 万吨,分布于北 浴乡,现有小型企业 2 家,年产 2.8 万吨;瓷土储量 1171.1 万吨, 分布于凉亭、河塌乡,现有小型矿山 1 家,年产 2.0 万吨;水泥用灰 岩储量 15584.9 万吨,分布于九姑、长铺、程岭一线;蛇纹岩储量 6369.9 万吨,分布于二郎镇、柳坪乡;玻璃用石英(砂)岩储量 3.51 亿吨,分布于孚玉镇河西及破凉、长铺镇横山一带。境内年均降水量 32.76 亿立方米,地表水资源量 11.0 亿立方米,水资源可利用总量 7.9 亿立方米。湿地面积 75.75 万亩,草场面积 12.4 万亩。1997 年 查明有国家和省级保护珍稀动物白鳍豚、中华鲟、原麝、小灵猫、天7 鹅等 55 种,其中东方白鹳 150 只,占全球该物种数的 6.1;珍稀 植物有银杏、珙桐等 9 种。2002 年查明有鱼类 20 科 80 种,中药材 资源 782 种。●自然灾害 主要自然灾害有干旱、洪涝、低温、台风、冰雹、雷击和农林作物病虫害。旱涝灾害频繁,据 1978 年至 2011 年 34 年 统计,发生严重旱涝 14 年,概率为 41%,旱涝灾害概率相当,交替 发生,一般各为 4 年一遇,大灾 10 年一遇,一般 5-7 月多水灾,8-9 月多干旱。最严重的旱灾发生在 1978 年,梅天不雨,春、夏、秋旱 相连, 全县受灾农作物达 60 万亩, 绝收 4.5 万亩。 1998 年、 1999 年, 发生建国后罕见的特大洪涝灾害。1998 年长江全流域大水,本县境 内 6-8 月降水 1194.5 毫米,较常年多 660.9 毫米,7 月 30 日长江汇 口水位达 22.43 米,内湖下仓水位达 16.83 米,均创历史最高纪录, 灾害直接经济损失 11.8 亿元。1999 年 5-9 月降水 1645.5 毫米,较 常年多 850.5 毫米,7 月 22 日长江汇口水位 21.81 毫米,9 月 6 日内 湖下仓水位 17.35 米,再超历史,境内有 960 个村庄被洪水围困,大 小圩堤 227 处中溃破 213 处,其中千亩以上圩堤漫顶或溃破 17 处, 受灾人口 78 万人次,成灾人口 64 万人次,农作物受灾 112.11 万亩, 成灾 90.58 万亩,绝收 62.7 万亩,直接经济损失 14.62 亿元。经济概况2011 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 111.5 亿元,比上年增长 13%,三次产 业结构由 1978 年的 72.7U9.1U18.2 变化为 30U44.6U25U4。固 定资产投资 68.4 亿元,比上年增长 34%,是 1978 年的 4275 倍。●农业 耕地面积 72.18 万亩, 人均 0.99 亩。 农业总产值从 1949年的 1810 万元,增加到 1978 年的 8716 万元,2011 年达到 59.65 亿 元,比上年增加 16%,农民人均纯收入 5300 元。8 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小麦、薯类为辅。2011 年全县粮食总产 38.3 万吨,人均 458 千克,其中水稻 31.9 万吨,小麦 2.3 万吨,薯 类 2.5 万吨。主要经济作物有棉花、油菜、蔬菜等,是全国优质棉、 出口棉基地县、植棉百强县和油菜生产先进县。2011 年棉花种植面 积 37.3 万亩,总产 3.2 万吨;油料作物种植面积 41.04 万亩,总产 6.06 万吨,其中油菜籽面积 35.1 万亩,总产 5.09 万吨;蔬菜瓜果 面积 15.5 万亩,总产 17.5 万吨;茶叶产量 365 吨,纯黑芝麻 3000 吨。 畜牧业以生猪、家禽养殖为主。2011 年全县出栏生猪 33 万头, 家禽 815 万羽,肉类总产 3.36 万吨,禽蛋总产 1.45 万吨。畜牧业总 产值 9.7 亿元,占农业总产值 15%。全县已建标准化养殖小区 17 个、 规模养殖场 100 个,生猪出栏 50 头以上 657 户(场) ,比重达 45%; 出栏家禽 2000 只以上 467 户(场) ,比重为 70%。养蜂业发展较快, 年产蜂蜜 250 吨。 2011 年末,共有林地 86.77 万亩,其中防护林 63.4 万亩、经济 林 5.4 万亩、竹林 8.7 万亩,农民住宅四旁树木 36 万株,林木覆盖 率 21.77%,活立木蓄积量 315.242 万立方米。2011 年水果种植面积 1.4 万亩,总产量 0.66 万吨,主要产品有橘、大枣、枇杷、梨等, 其中橘 3200 吨、大枣 1100 吨、枇杷 120 吨。油茶栽植面积 0.36 万 亩。年末全县普查挂牌保护的古树名木 323 株,其中一级保护 17 株, 二级保护 30 株,三级保护 276 株。 渔业以大湖生态养殖和滩涂池塘精养为主, 可用于水产养殖面积 561.33 平方千米,滩涂 184.60 平方千米。养殖品种以河蟹、鳜鱼、 鱼、泥鳅、黄颡鱼、黄鳝、甲鱼、龙虾等名贵水产品及青草鲢鳙四 大家鱼为主。 2011 年淡水养殖面积 493.33 平方千米, 水产品总产 7.53 万吨,其中河蟹 0.16 万吨。渔业总产值 12.72 亿元,占农业总产值 21.3%。9 2011 年,全县农机装备总动力 32.95 万千瓦,拥有拖拉机 12949 台,联合收割机 217 台,插秧机 107 台,机耕面积 65 万亩,机插面 积 5.5 万亩,机收面积 46 万亩,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 达 50.8%。 2011 年末,全县有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9 家,市级农业产 业化龙头企业 33 家;农产品拥有市级以上知名商标 32 个,有机产品 认证 13 个,绿色食品认证 5 个,无公害农产品认证 7 个,建设专业 特色乡镇 11 个,特色专业村 47 个,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176 家。●工业 解放初期宿松工业仅有缝纫、铁、木、竹篾等手工业。1954 年 10 月创办第一家工业企业宿松酒厂。 1978 年工业企业 87 户, 重点企业 10 家,全县工业总产值 0.29 亿元。2011 年全县共有各类 工业企业 1486 家,工业总产值 134.23 亿元,比上年增加 25.6%。工 业增加值 46.06 亿元,比上年增加 23.9%,占 GDP 比重 41.3%。已初 步形成以纺织服装、农副产品加工、矿产化工、机械电子、新型建筑 材料为主导的工业体系。2011 年被中国纺织协会授牌“中国新兴纺 织产业基地县” 。 2011 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 119 家,职工 1.6 万人,实现工 业增加值 28.24 亿元, 比上年增加 35.5%。 其中大中型工业企业 7 家, 职工 0.53 万人,实现工业增加值 5.1 亿元,比上年增加 36.1%。销 售收入达亿元以上的企业 33 家。互益纺织工业城、锦绣纺织工业城、 中振服饰织造,宿松风力发电项目被列入省“861”计划重点发展项 目。 有宿松工业园区和临江产业园区两个。 宿松工业园区位于县城西 北部,于 2004 年 8 月启动建设,2006 年初经省政府批准为省级工业 园区。远期规划面积 50 平方千米,已开发面积 8 平方千米,建成区 6 平方千米。累计引进项目总投资 73.16 亿元,固定资产投资 53.36 亿元,完成基建投资 12.75 亿元。现有企业 116 家,其中规模以上企10 业 42 家,固定资产投资亿元以上 8 家;省“861”项目 4 个,上市公 司 2 家,初步形成纺织服装、食品加工、机械电子、仓储物流等主导 产业。2011 年实现工业总产值 48.53 亿元,工业增加值 15.24 亿元, 财政收入 1.69 亿元,其中税收 0.74 亿元,就业 1.1 万人。●商业外贸 2011 末共有商业网点 11223 个,从业人员 4.1 万人,超市、连锁、专卖店等新型商业业态发展迅速,世纪华联、都乐 福等相继落户境内。2011 年社会消费品销售总额达 32.4 亿元,比上 年增长 18%,其中城镇消费品零售额 24.3 亿元,增长 18%;乡村消费 品零售额 8.1 亿元,增长 17.9%。限额以上企业(含个体户)零售额 6.8 亿元,市场份额达 20.8%,增长 51.6%;限额以下企业(含个体 户)零售额 25.6 亿元,增长 11.5%。 城乡集市贸易成交额 12.8 亿元, 比上年增长 12.5%。 2011 年进出口总额 3008 万美元,比上年增加 28.7%,其中进口 358 万美元,比上年增加 333.5%,主要产品有机械设备、纺织原材料 等 3 类 8 个产品;出口 2650 万美元,比上年增加 16.5%,主要产品 有服装、箱包、电子、汽车配件、农副产品等 5 类 19 个产品,销往 欧洲、南美、东南亚等 18 个国家和地区。●财政金融 2011 年财政总收入 5.2 亿元, 比上年增加 37.1%。其中地方财政收入 3.7 亿元, 比上年增加 35.2%, 1978 年 66.2 倍。 是 完成营业税 1.1 亿元,增值税 0.9 亿元,企业所得税 0.3 亿元,个人 所得税 0.2 亿元,分别比上年增加 38.1%、27.7%、58%、23.3%。人 均财政收入 619 元,比上年增加 35.9%,比 1978 年增长 46 倍。 2011 年末有农业发展银行、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 建设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农村合作银行、民丰村镇银行等 8 家银行 或分支机构。 各项存款金额 99.66 亿元, 比上年增加 23.05%, 1978 是 年的 543 倍,其中单位存款 25.75 亿元,个人存款 71.07 亿元。各项 贷款余额 36.93 亿元,比上年增加 29.88%,是 1978 年的 1519 倍,11 其中短期贷款 16.92 亿元,中长期贷款 18.34 亿元,票据融资 1.67 亿元。人均储蓄 8500 元。设有证券公司营业部 1 家,开户股民(含 基金)总数 3549 户,入股和基金交易额 16.14 亿元,与上年持平。 保险业实现保费收入 2.75 亿元,比上年增长 10.3%,其中财产保险 2.04 亿元, 比上年增加 8.8%; 人身保险 0.71 亿元, 比上年增加 20.0%。 小额贷款公司 2 家,贷款余额 0.88 亿元,比上年增加 0.68 亿元,增 长 340%。 融资性担保公司 1 家, 担保贷款 1.20 亿元, 比上年增加 0.16 亿元,增长 15.8%。典当公司 1 家,注册资本金 0.105 亿元。●扶贫开发 1987 年 4 月省政府批准为插花贫困县, 1992 年 4月被国家列为享受新增 5 亿元专项贴息贷款扶持县, 1994 年 7 月被 定为国家级贫困县,列入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2002 年被定为 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2011 年被省政府定为革命老区县,被国务 院定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 大别山连片特困地区县。 2011 年末, 全县年人均收入低于 2300 元的贫困人口 5.76 万户 22.38 万人。 1987 至 2011 年先后安排财政发展资金 21215.5 万元,以工代赈 资金 12915 万元、专项贷款 24675 万元投入扶贫开发。有国家部委 1 个、省直 13 个、地(市)直 10 个机关单位帮扶、联系宿松扶贫开发。社会发展 ●文化艺术 县文联下属戏剧、美术、摄影、文学、书法、音乐、诗词楹联、硬笔书法、收藏、校园文化、民间文艺等 11 个文艺家协 会,会员 3000 余人,其中国家级会员 24 人,省级 60 人。1949 年至 2011 年全县累计创作完成文艺作品 10 万余件,部分收入《宿松民间 故事》《宿松诗歌 60 年》《宿松县文学作品选读》《宿松诗词楹联 、 、 、 选》等。县文联于 2003 年创办《宿松文艺》季刊,已编辑出版 28 期, 发表作品 3000 余件。12 各类艺术表演团体 6 个,演职员 90 余人,剧院 1 座,座位 757 个,每万人拥有 90 个,年演出 1300 余场,观众 20 余万人次;电影 公司 1 个,电影院 1 座,电影放映队 8 个,年放映 2220 场,观众 30 余万人次;县文化馆 1 个,建筑面积 2062 平方米;乡镇综合文化站 22 个,建筑总面积 7000 平方米;公共图书馆 1 个,建筑面积 1800 平米方,藏书 8.6 万册,电子图书 20 万册,光碟 200 盘;2008 年在 县图书馆建立起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县级支中心,至 2011 年 末建立村级服务点 208 个,实现全覆盖;博物馆 1 个,建筑面积 396 平方米;农家书屋 158 个,覆盖率为 76%。文化行业从业人员 721 人, 其中事业单位从业人员 158 人。 主要文化艺术团体有:新黄梅演艺公司(保留黄梅戏剧院、文南 词剧团名) ,前身为宿松县黄梅戏剧团,1952 年 9 月成立,1994 年由 剧团、艺研所和人民影剧院合并组成宿松黄梅戏剧院,2010 年 10 月 改制为国有文化企业,现有职工 38 人,其中国家二级演员 5 人,三 级演员 27 人,2011 年演出收入 67 万元。 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国家级 1 项,省级 2 项,市县级 46 项。市县 级中有民间文学 8 项,音乐 3 项、美术 3 项、舞蹈 1 项、曲艺 1 项、 杂技 1 项、手工技艺 21 项,民俗 8 项。 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国家级 1 处、省级 2 处、县级 33 处。县级 中古遗址类 7 处,古墓葬类 5 处、古建筑类 16 处、石刻类 2 处、近 现代类 3 处。 县内馆藏文物 2543 件(含古钱币) ,其中珍贵文物 308 件(1 级 10 件,2 级 4 件,3 级 294 件) 。北宋瓷质酒器青白釉仙人吹笙壶和 莲花烫酒壶制作精致,构思新颖,造型独特,分别于 1994 年、1963 年出土境内宋墓。 仙人吹笙壶被国家文物专家鉴定小组鉴定为 1 级文 物中的国宝,照片作为《中国出土瓷器全集》 (安徽卷)封面书标; 莲花烫酒壶照片于 1982 年被国家邮电部作为特种邮票发行。2008 年13 北京奥运会期间,国家文物局等单位在首都博物馆举办《中华五千年 文化瑰宝》展览,展出 351 件一级精品文物中,有 3 件出土宿松。 2009 年新创作的大型古装黄梅戏《孤山妈祖》在第五届中国安 庆黄梅戏艺术节上获金黄梅奖;2011 年文南词戏目《巧县令》在安 徽省第五届小戏小品大赛上,编剧、导演、表演均获奖;2010 年文 南词歌舞《渔家乐》获全国中老年“夕阳秀”舞蹈大赛菊花金奖和首 届中国农民艺术节优秀节目奖。●教育 2011 年末有幼儿园 27 所, 在园幼儿 16142 人, 专任教师 173 人;小学 233 所,在校生 59560 人,专任教师 2958 人,小学 适龄儿童入学率 100%;初中 39 所,在校生 36255 人,专任教师 2126 人,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 98.98%,小升初升学率 104.46%,九年义务 教育覆盖率 100%;普通高中 9 所,在校生 20582 人,专任教师 1130 人;中等职业学校 5 所;在校生 11352 人;各级各类民办学校和教育 机构 5 所。主要学校有安徽省示范高中程集中学、宿松中学,安庆市 示范高中花凉中学、凉亭中学、九姑中学、宿松二中。程集中学占地 8.3 万平方米,建筑面积 5 万平方米,运动场所 0.9 万平方米,2011 年末有 60 个教学班,4900 学生,在聘教师 190 人,其中高级教师 71 人,全国特级教师 1 人,省级教坛新星 2 人。宿松中学占地 15 万平 方米,建筑面积 6.34 万平方米,运动场地 2.4 万平方米,2011 年末 有 56 个教学班,学生 3300 人,在聘教师 203 人,其中高级教师 76 人,全国优秀教师 1 人,全国特级教师 1 人,省级教坛新星 2 人。 2010 年教育经费 6.68 亿元,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 5.80 亿元, 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 5.65 亿元,预算内教育经费 5.20 亿元,分别比 上年增长 12.63%、21.15%、18.91%、35.39%。预算内教育经费(包 括城市教育费附加)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为 28.39%。●科技 2011 年末全县拥有各类科技人才 10100 人,其中研究和试验发展人员 220 人。全县可统计专利申请总数 314 件,其中申请14 发明专利 49 件;累计授权专利 107 件,其中授权的发明专利 4 件。 有 1 家高新技术企业,申报认定高新技术产品 4 个。规模以上企业基 本建立了企业技术中心,其中省级企业技术中心 1 家。建立科技、科 普信息网站 2 个,新增科技中介服务机构 2 个。 年,实施 各类科技项目 18 项,其中国家级 7 项、省级 7 项,项目资金 782 万 元。实施各类技术改造项目 264 项,投入技改资金 38 亿元。先后与 安徽农业大学等 13 所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校企产学研合作关 系,开展合作项目 13 个,共建产学研实体 2 个,引进科技成果 4 项。 各类学会、协会 38 个,会员 2 万余人。创建市级科普示范乡镇 3 个、 市级科普示范基地 2 个、市级青少年科技活动示范学校 2 所、科普示 范社区 1 个。中小学生参加各科科技竞赛获奖 418 项,其中国家级 2 项、省级 11 项、市级 85 项。2011 年通过省科普示范县验收和“全 国科技进步县”考核。2011 年全县财政科技投入 1612 万元,全社会 研发投入 3150 万元。●医疗卫生 2011 年末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 29 个,其中二级甲等医院 2 所,疾病控制中心 1 个,保健所 1 个,血吸虫防治站 1 个,乡镇卫生院 22 所。病床 1501 张,其中公立卫生医疗机构 1035 张,每千人拥有医疗床位 1.9 张。固定资产总值 1.6 亿元。专业卫生 人员 1593 人,其中执业医师 412 人,职业助理医师 523 人,注册护 士 523 人,平均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 2 人、执业(助理)医师 1.1 人,注册护士 0.13 人。医疗机构完成诊疗 268.9 万人次,住院 手术 8018 台次,出院病人 50864 人次。县级医疗机构有宿松县人民 医院、宿松县中医院,其中宿松县人民医院为二级甲等综合性医院, 集医疗、科研、教学、预防康复于一体,现有职工 623 人,设有 22 个临床科室、8 个医技科室、16 个病区、3 个专科门诊。2000 年 5 月 完成一对臀、骶、直肠相连的连体女婴分离、组织重建、残缺修补三 项手术,术后两女婴各项生命体征正常,为当时华东地区首例连体婴15 儿分离术。2002 年 7 月县中医院外科成功完成一例巨大甲状腺瘤切 除手术。 2011 年,法定报告传染病率为 243.26/10 万,农村安全饮用水 普及率 100%,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 93.1%,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人 数 692193 人,参保率 96.35%。孕产妇死亡率 20.521/10 万,5 岁以 下儿童死亡率 11.18‰,婴儿死亡率 8.62‰,新生儿死亡率 5.44‰。●体育 2011 年末各类体育健身场所 57 处, 市优秀运动后备人才训练基地 1 个,体育社团 11 个,省级青少年俱乐部 2 个。现有国 家一级裁判员 6 人,二级裁判员 46 人、三级裁判员 66 人;国家一级 社会体育指导员 6 人、二级 212 人、三级 151 人。经常参加各类体育 活动的人员占常驻人口的 30.1%。 2011 年成功举办第 33 届皖鄂赣三省十二县(市)体育协作区比 赛、 “皖蜀春杯”三省十县篮球邀请赛。●广播电视 宿松人民广播站于 1958 年 4 月建成开通,1959年停办,1965 年恢复。1968 年开始普及农村有线广播网,至 1992 年 实现乡乡通广播,村通播率 64%,村民小组通播率 34%,小喇叭入户 率 25%。1984 年 9 月开通调频转播台。2011 年末,宿松广播电视台 自办一套调频广播节目,3 套中央、省、市有线转播节目,综合覆盖 率 90%以上。 1979 年 10 月建成宿松电视差转台,覆盖半经 15 千米,1985 年 7 月迁至孚玉山顶现址。 1988 年 7 月洲头轧花厂在全县率先开通有线 电视,1993 年县城有线电视系统动建,至 1999 年 5 月,实现乡乡通 有线电视。2010 年实施有线电视数字化整转,至 2011 年末,共开通 131 个数字电视频道, 数字电视用户 1.8 万户, 电视综合覆盖率 100%, 从 1996 年开始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至 2011 年底,共架设县至 乡镇主干网光缆 282 千米,完成乡镇至自然村共约 1500 余千米二级 干线建设和改造任务,电视入户率 98%。2011 年启动县文化影视中心16 建设。●新闻出版 2011 年全县共有出版发行机构(网点)29 个,其中集团 1 个,集体、个体网点 28 个,从业人员 132 人。各类印刷复 制企业 26 家,其中包装装潢印刷企业 3 家,从业人员 46 人;复制单 位 23 家,从业人员 68 人。●社会保障 2011 年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户数 4166 户 7034 人,支出 1687.31 万元,比上年增长 24.9%,月人均 200 元,比上年增长 32.8%;城镇医疗救助 703 人次,民政部门资助参加居民医保 267 人 次,共支出 160 万元,比上年增长 43%。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户数 21107 户,人数 30343 人,支出 3042.7 万元,比上年增长 47.4%,月人均 84 元,比上年增长 47.4%;农村五 保集中供养 490 人,支出 164.92 万元,比上年增长 64.3%;农村五 保分散供养 6586 人,支出 987.9 万元,比上年增长 14%;农村医疗 救助 2906 人次,民政部门资助参加合作医疗 39809 人次,共支出 695.98 万元,比上年增长 22.10%;发放孤儿生活补助资金 135.41 万 元。 自然灾害受灾人口 31.87 万人次,紧急转移安置 1685 人,农作 物受灾面积 3.39 万亩,倒塌房屋 133 间,直接经济损失 8380 万元, 救灾支出 340 万元。 国家抚恤、 补助各类优抚对象 2873 人, 安置义务兵、 士官 44 人, 军休所 1 个,抚恤事业费支出 865.38 万元,比上年增长 27%。 社会福利费 8924.7 万元,比上年增长 23.46%。农村敬老院 22 所,年末床位 2350 张;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中心 1 个,床位 35 张;社 会(儿童)福利中心 1 个,床位 90 张。 销售福利彩票 876.84 万元,其中电脑票 726.84 万元,即开票 150 万元,筹集县级公益金 110 万元。残疾人就业培训基地 4 个,安 置残疾职工 230 人。17 新增就业人员 4648 人,1895 名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就业困难 人员再就业 458 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数 1557 人,城镇登记失业 率为 4%。 五项社会保险(不含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收入合计 16915.45 万元,比上年增长 20.20%;基金支出合计 16573.19 万元, 比上年增长 24.95%。年末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 42873 人,比上年 末增加 1595 人,其中参保职工 18410 人,参保离退休人员 6329 人, 分别比上年末增加 1116 人和 479 人。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农民工 3497 人,比上年末增加 1459 人,参加企业基本养老保险 24739 人,比上 年末增加 1595 人。参加城镇基本医疗保险 114970 人,比上年末增加 11684 人,其中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 25436 人,比上年末增加 587 人;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 89534 人,比上年末增加 11097 人,参加医疗保险的农民工 731 人,比上年末增加 105 人。参加失业 保险 2.3 万人,均为当年新参保,年末领取失业保险金 1199 人 412 万元。参加工伤保险 22240 人,比上年末增加 2210 人,其中参加工 伤保险的农民工 6075 人,均为当年参保。全年认定(视同)工伤 156 人,比上年末增加 25 人。全年评定伤残等级 23 人,比上年末增加 12 人;全年享受工伤保险待遇 182 人,比上年末增加 21 人。参加生 育保险 17519 人,比上年末增加 587 人,全年共有 128 人享受生育保 险待遇,比上年末增加 19 人。 城镇非私营单位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为 32865 元,比上年增加 22.4%;城镇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为 20690 元,比上年增加 17.6%。年末规模以上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达到 97%。各级劳动人事 争议调解组织和仲裁机构共受理劳动人事争议案件 46 件, 结案 46 件, 其中通过调解方式结案 29 件,占 63%;仲裁机构受理劳动人事争议 35 件,结案率 100%;调解组织受理(含仲裁机构案外调解)11 件, 结案率为 100%。各级仲裁机构立案受理劳动争议 35 件,比上年增加18 6%,涉及劳动者 53 人,比上年增加 1%,当期共审结劳动争议案件 35 件,比上年增加 6%。●环境保护 2011 年本级财政用于环境保护的资金 0.52 亿元,占财政支出的 2.6%;空气质量一级 301 天,二级 35 天,三级 18 天, 四级 7 天,五级 4 天,达到二级和好于二级的天数占全年天数的 92.05%;空气中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年均浓度值分别为 0.003 毫克/ 立方米、0.007 毫克/立方米,达到国家一级标准;可吸入颗粒物年 均浓度值为 0.013 毫克/立方米,达到国家一级标准。污水处理能力 达到 2.4 万立方米/日,污水处理率达到 76%,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 率达到 85%; 城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 9.6 平方米, 城镇绿化覆盖率 42%, 全境林木绿化率 26.02%。基础设施 ●交通运输 已形成由铁路、公路、水运三种运输方式构成的交通运输网络,2011 年客运总量 2207.1 万人次,货运总量 1220 万 吨。 铁路合九线过镜,境内长 25 千米,为单线铁路,设宿松、凉亭车 站,宿松站办理客运,凉亭站办理列车会让,日均 8 列快车停靠,通往 太湖站、黄梅站,日客运量 0.05 万人,2011 年客运总量 20.4 万人次。 沪渝高速公路过境,境内长 31.2 千米,双向 4 车道,出口位于 孚玉镇孚玉路,通往九江、合肥。105 国道过镜,境内长 35 千米, 双向 2 车道,通往太湖县、黄梅县。S213 省道过境,境内长 51 千米, 双向 2 车道,通往望江县、太湖县。县乡(镇)级公路 27 条,总长 372.8 千米;公路桥梁 347 座,总长 7125.6 延米。共有客运班线 87 条,其中省级线路 16 条、市级线路 5 条、县乡线路 66 条;城区客运 站场 4 个, 其中宿松长途汽车站为二级长途客运站, 日均发车 110 班,19 日客运量 0.24 万人次,年客运量 27 万人次;客运东站、南站、北站 均为三级农村客运站场,三站日发车 1500 班次,日客运量 2.1 万人 次,年客运总量 830 万人次。2011 年全县拥有道路运输经营性车辆 5340 辆, 其中货运车辆 4430 辆, 8660 吨位; 客运车辆 910 辆, 13510 座位; 货运量 1160 万吨, 货运周转量 78880 万吨? 千米, 客运量 1191 万人次,客运周转量 90516 万人?千米。 境内通航河道总里程 203.5 千米,客运渡口 16 道,公路渡口 3 道,货运码头 7 个,运输企业拥有货运船舶 9 艘,5220 吨位;客运 船舶 21 艘,963 座位;车渡船舶 3 艘,22 车位。2011 年客运量 31.1 万人次,客运周转量 77.6 万人?千米;货运量 60 万吨,货运周转量 90 万吨?千米。●水利工程 长江干堤 境内长江干堤称同马大堤(同仁堤、马华堤总称) ,上起湖北省黄梅县段窑接黄广大堤,下至望江县周湾,全长 62.9 千 米,保护安徽宿松、望江、太湖、怀宁 4 县面积 2310 平方千米、人 口 130 万人、耕地 142 万亩,其中宿松保护面积 1450 平方千米、人 口 40.6 万人,耕地 42.54 万亩。水库 中小型水库 52 座,总库容 1.18 亿立方米,其中中型水库1座 (钓鱼台水库) 库容 0.92 亿立方米; (一) , 小 型水库 3 座 (黄 大口、东门山和新河水库) ,总库容 0.14 亿立方米;小(二)型水库 48 座,总库容 0.12 亿立方米。圩口 千亩以上圩口 24 处,其中万亩以上 8 处,0.5~1.0 万亩6 处,0.3~0.5 万亩 3 处,0.1~0.3 万亩 7 处。总面积 245.6 平方 千米,其中耕地 25.9 万亩。圩堤总长度 200.5 千米。排灌站 30KW 以上固定电力排灌站 70 座,装机 120 台 1.35 万千瓦,其中提灌站 33 座,装机 50 台 0.51 万千瓦;排涝站 37 座,装 机 62 台 0.84 万千瓦。最大为洲头西电排站,装机 5 台 0.25 万千瓦,20 设计流量 51.2 立方米/秒,排涝面积 80.2 平方千米。灌区工程 花凉亭水库宿松灌区设计灌溉面积 38.5 万亩, 有效灌溉面积 12 万亩,分干渠长 40.4 千米,设计流量 22.6 立方米/秒。 钓鱼台水库灌区设计灌溉面积 17.9 万亩,有效灌溉面积 12.1 万亩, 干渠长 50.5 千米,设计流量 16.4 立方米/秒。小水电 中小水电站 45 座,装机 54 台 0.39 万千瓦,其中钓鱼台水库电站装机 3 台 0.17 万千瓦。●邮政电信 2011 年有邮政网点 21 个,投递线路单程总长度3300.8 千米,投递点 185 个,乡村通邮率 100%;全年投递国内函件 35.49 万件,国内汇票业务完成 1.09 万笔,国内异地特快专递信件 完成 6.21 万件,征订报纸 56.25 万份,杂志 29.05 万册,业务收入 926.16 万元,另邮政储蓄 3482.09 万元。 电信企业 3 家,服务网点 568 个;电话交换机总容量 135297 门, 固定电话用户 9.52 万户,比上年增加 1569 户,电话用户普及率 11.38%,比上年提高 1.65%;移动电话用户 34.49 万户,比上年增加 3.65 万户,移动电话普及率为 58.15%,比上年增加 13.1%;光缆线 路总长达 5067.4 千米,主干电缆达 3080.9 对千米,互联网端口总数 3.5004 万个,其中已占用端口 2.9 万个,宽带接入用户 2.76 万户, 比上年增加 0.96 万户。全年电信业务收入 19787 万元。名胜旅游 ●旅游业概况 境内省级风景名胜区 2 个, 国家森林公园 1 处,主要风景点有廖河戏台、九井沟、钓鱼台水库、太白书台、孚玉青峰 等。 2011 年共接待海内外游客 160.5 万人次,比上年增长 21.6%;收 入 8.78 亿元,比上年增长 23.3%。21 ●主要风景区 小孤山风景区 国家 3A 级景区, 省级风景名胜区。 位于复兴镇境内,距县城 65 千米处,面积约 0.18 平方千米,为一座孤立的山峰 矗立于长江之中,高 98 米,周长约 500 米,誉称“海门天柱”“长 、 江绝岛” ,具小、奇、险、秀等特点。主要景点有启秀寺、一天门、 龙耳洞、龙角石、关圣殿、弥陀阁、藏经楼、圣母殿、御诗碑、梳妆 亭等。启秀寺为省级重点寺庙,始建于唐,重建于北宋,供妈祖,俗 称“小姑娘娘” ,与江对面的彭浪矶相望,有小姑与彭郎相爱的美丽 传说。历代吟咏小孤山的诗词联赋达 1 万余首(篇) ,小孤山石刻为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小孤山传说” 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2011 年接待香、游客 50.8 万人次,比上年增长 9.8%,综合收入 0.85 亿 元,比上年增长 29.7%。石莲洞风景区 国家森林公园, 国家 4A 级景区。 位于县城南郊,面积 14.69 平方千米, 属山地地貌, 以森林景观为主, 集休闲、 游憩、 朝觐、度假、避暑等功能,主要景点有石莲洞、荷衣古池、听雨亭、 佛座石、一线天、对酌亭、龙啸石、五祖殿等。2011 年接待游客 83.6 万人次,比上年增长 270%,综合收入 1.28 亿元,比上年增长 285%。白崖寨风景区 国家 3A 级景区,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国家红色经典旅游区,省级风景名胜区。位于县城西北趾凤乡境内白崖山 上,距县城 29 千米,面积 23.7 平方千米。由东峰龙头岩、西峰西阳 尖、南峰大印坡、中峰北斗山、北峰雁恋坡等 5 大山峰和攀龙门、听 雨门、朝九门、乘风门、百花门等 5 座城门组成,主峰雁恋坡海拔 476 千米。古寨始建于元末,寨墙环绕五山峰,长十余华里,由大方 块石砌成,高 3 米,宽 1 米,被称为“南国小长城” 。因地势险要、 易守难攻,历为军事要寨,明末为史可法军事踞地。1932 年 10 月 10 日红 27 军在此成立。主要景点有墙、石、潭、亭、泉和摩崖石刻等 数十处。2011 年接待游客 10.7 万人次,与上年持平,综合收入 0.422 亿元,比上年增长 1.6%。●风景点 廖河戏台 坐落皖鄂边境的北浴乡廖河下街,始建于明嘉靖年间,清嘉庆二十二年重修,占地 32 平方米,全木结构,歇山顶、抬 梁式,史上皖鄂赣艺人荟萃献艺演唱黄梅戏剧目,是宿松为黄梅戏发 源地的历史见证。1998 年 6 月被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太白书台 位于县城南郊南台山上,唐至德二年(757 年)由时任县令闾邱为好友李白读书吟诗而建,1986 年重修为六角形,高 2.2 米,直径 7.92 米,中立“太白书台”石碑,周边刻李白题咏诗 篇。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九井沟 位于县城北 30 公里的隘口乡西源山, 全长 10 余千米,峰高谷深,以飞流瀑布长年冲击沿沟自然形成九个石潭而得名。有三 叠瀑布、仙女浴池、雷公潭、 “石破天惊”和千年罗汉松等景观,天 然拙朴,灵秀清幽,与周边田园村落浑然一体,游人称可与九寨沟媲 美。钓鱼台水库 位于县境北部陈汉乡境内,相传为八仙之一的张果老垂钓之处, 面积 4.36 平方千米, 主坝高 43.5 米, 坝顶高程 100.2 米, 坝长 110 米, 库心小岛上建有玉枢观庙宇, 青山绿水, 碧波荡漾, 秀色可餐。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孚玉青峰 孚玉山又称鲤鱼山,现位于县城中心地带,东西绵延千余米,随着县城城区的扩大,印证了旧时“金盆养鲤”的传说。 山上常年树木葱笼,腹地有聪明泉,为史上宿松十景之一。山南麓革 命烈士陵园, 建于 1971 年, 占地面积 72 亩, 园内有烈士纪念馆、 亭、 碑和烈士墓,苍松翠柏、绿树成荫。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县级重 点文物保护单位。●风土人情 宿松重文,历来崇文重教,文风浓郁。民间文化艺术繁荣昌盛。宿松为全国五大剧种之一黄梅戏的发源地,男女老少23 皆能唱和;文南词为戏剧歌舞表演综合艺术,不少节目获国家和省级 奖项,曾唱进中南海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赞喻,被列入国家级非物 质文化遗产目录,断丝弦锣鼓吹打弹唱或浑厚低沉或激热昂扬,引人 入胜,为省级“非遗”项目。2010 年国家文化部授予宿松“民间文 化艺术之乡”称号。文学艺术百花齐放,尤重诗词歌赋。秦始皇、朱 元璋、陶渊明、王安石、李白、陆游、朱熹、王阳明、苏东坡、汤显 祖、 袁牧等历代帝王将相和文人墨客曾游历宿松留下脍炙人口的千古 诗篇; 当地历代诗人创作了大量诗词,当代诗词作者不断涌现,全 县现有诗歌社团 24 个,创作群体超千人,加入中国作协,中国诗歌 学会、中华诗词学会和省作协 50 多人,74 人出版古诗词 102 部,30 人出版新诗集 57 部;宿松诗词楹联学会于 1992 年创办《宿松吟苑》 不定期刊,已出版 42 期,发表作品 2 万多首(篇) ;2008 年 11 月中 国诗歌学会在“全国诗歌万里行”大型文化工程中授予宿松“中国诗 歌之乡”称号。尊师重教蔚然成风。宿松高考升学率长期以来稳居安 庆地区各县前列, 2011 年在安庆市普通高中教学质量评估中,获“安 庆市普通高中优秀教学成果奖”第一名,当年高考本科达线 5019 人, 占考生总数的 46%,高校录取 4166 人,录取率为 38%,其中重点院校 录取 1099 人,占 10.1%。1978 年至 2011 年,全县被高校本科录取达 29732 人。宿松籍学子中有中科院院士 1 人,博士学位 500 余人,硕 士学位 3000 余人,学士学位 2 万余人。●土特产品 境内土特产品主要有山区绿茶、凉亭雪枣、程集豆条、许岭黑瓜子、中华绒毛蟹、 “水产三珍”等,地方特色小吃有 鱼面、 “河水煮河鱼” 、乌鱼绷子、 “龙虎斗” 、豆粑、打糍粑、发饼等 鱼类、粉类食品。宿松绿茶 以“细、光、直、多白毫,香高,味浓、汤色绿”享誉中外。1915 年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1959 年被评为全国十 大名茶之一,1985 年获全国金奖,1991 年在首届杭州国际茶文化节24 上被评为“中国茶文化名茶” 。其中“柳溪玉叶”为安徽省优质农产 品,1995 年获中国农业博览会金奖,2001 年获中国国际博览会银奖, 收录于《中国名茶志》 。凉亭雪枣 始产于唐贞观初年,至今 1300 余年历史。以纯糯米粉、白芋浆、白糖和花生油为原料加工制作,因白如玉、脆而甜、形 如枣而得名, 史书记载曾被定为朝廷贡品, 唐太宗李世民称 “落口化” 、 “延寿糕” ,清慈禧太后赐为“御膳糕” 。程集豆条 主产于原程集区一带,加工技术独特,以黄豆为原料磨浆、滤浆、点卤、制坯、油榨而成,金黄色,形似指,是本地节 庆和宴请宾客佳肴,远销鄂、赣、苏、浙。许岭黑瓜子 许岭、下仓地区传统产品,炒食味美、香脆、营养丰富,享誉皖鄂赣周边地区,远销日本和东南亚。黄湖大闸蟹 大湖生态养殖,体大腴肥,壳青肚白爪黄,肉质嫩脆,味道鲜美,富含核黄素、维生素 A 和蛋白质等营养成分。1997 年被省政府授予“安徽省名牌农产品”称号,1999 年获“中国国际 农业博览会名牌产品”称号,2001 年被国家质量监督检疫总局指定 为全国唯一的成蟹标准化一类示范项目,2002 年被安徽省质量技术 监督局评为“无公害农产品” 。水产三珍 银鱼、鱼、青虾为宿松“水产三珍” ,均产于境内湖泊。银鱼细长无鳞,经加工晒干,洁白如银,畅销国内外;鱼成 鱼体大、内厚而细嫩,1972 年被选送进京为招待美国总统尼克松的 国宴珍品;青虾内质爽滑,富含蛋白质及钙、钾等营养成份,主销香 港,出口日本、东南亚,2002 年被安徽质量技术监督局评为“无公 害产品” 。重大事件25 ●红 27 军成立1932 年 9 月,鄂豫皖苏区第四次反“围剿”失利,红四方面主 力向西转移。10 月初担负掩护的红 9 军 27 师 79 团在英山土门潭与 皖西北地方武装会合,10 月 2 日在金家铺组成东路军,下辖 1 个师 4 个团, 后一路转战, 10 月 8 日到达宿松趾凤河, 于 取得战斗胜利。 10 月 10 日上午, 鄂皖工委在白崖寨关帝庙决定把东路军改编为红 27 军, 军长刘士奇,政委郭述申,副军长吴保才。下辖 2 个师,第 79 师师 长徐海东,政委王建南,下辖第 1 团和第 3 团;军部兼第 81 师师部, 下辖第 2 团和第 5 团,全军约 4000 人。●刘邓大军三进宿松1947 年 8 月,刘邓大军(晋冀鲁豫野战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创 建大别山革命根据地。9-10 月间第 6、第 2、第 3 纵队先后三次进驻 宿松。9 月 17 日第 6 纵队第 18 旅攻占宿松县城,随后进驻二郎、陈 汉、亭等沿山地区,转战皖鄂边区,取得初步胜利。10 月 22 日第 2 纵队第 6 旅再次进驻宿松, 刘、 邓大军控制了长江北岸 150 公里区域。 10 月底第 3 纵队第 7、第 8、第 9 旅进驻宿松二郎、陈汉、凉亭等地, 纵队司令部设于趾凤三泽冲崇文小学, 司令员陈锡联先住三泽冲老屋, 后移住养英山庄。第 2 纵第 6 旅进驻城关、五里地区,旅长王天祥, 政委刘华清率旅部驻城关张氏祠堂。11 月上旬,刘伯承、邓小平到宿 松视察部队,指导工作。两个纵队在当地一面休整,一面开展建立解 放区的各项工作, 宣传发动群众, 建立基层政权, 展开游击战, 1948 至 年 3 月转移北上中原。● 年抗洪救灾和灾后重建 年,宿松连续遭受特大洪涝灾害,长江和内湖水位 均超过历史最高记录,造成重大经济损失。1998 年长江防汛历时 89 天,投入人员达 10 万人,其中同马大堤上民工达 1 万余人,投入经 费及物资折款 1000 余万元。1999 年长江内湖防汛历时 100 余天,投26 入 11.5 万人,经费及物资折款 2000 余万元。两年抗洪救灾得到中国 人民解放军和武警官兵的大力支持,1998 年南京军区某坦克部队、 83595 部队和南京军区某部舟桥连均受命驰援,承担最艰险繁重抢险 任务;得到县内外各界机构、人士和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及国 际友好团体、人士的关心援助。1998 年接收捐赠款物折合人民币 1703.3 万元,上级下拨救灾款 577.2 万元。1999 年,接收捐赠款物 折合人民币 381.65 万元,上级下拨救灾款 1915.07 万元。灾后重建 扎实开展。1999 年 11 月 29 日,省政府在宿松专题召开宿松县灾后 恢复与水利建设现场办公会, 作出了 “以扶贫为目的, 以治水为重点, 科学规划,3 年建设,1 年完善”的部署,确定了一批彻底根治宿松 水患的重大水利工程和民生建设项目。1999 年至 2011 年末,全县水 利建设投资达 6.56 亿元,其中中央投资 5.76 亿元,地方投资 0.8 亿 元。重点工程中,长江干堤投资 1.6 亿元(另长江水利委隐蔽工程 0.7 亿元) ,于 2009 年 12 月按 1954 年不溃堤汇口水位 22.5 米设计 标准通过竣工验收。全县移民建镇累计投资 2.19 亿元(不含华阳河 农场) ,移民 6800 余户。省道 S213 宿复线改建工程列入水利综合治 理计划,投资 7500 万元,于 2001 年 12 月完工著名人物宿松人才辈出,代表人物有三国名将陈武,五代西平王周本,明 监察御史杨春芳,清著名文学家朱书和贤臣段光清、罗尊殿,现代亲 共抗日的国民党将领张节等。革命烈士有徐文藻、祝尔昌、杨学源、 严仲怀、朱育祺等。●陈武(176-215)字子烈,陈汉人,幼小聪慧过人、拜师学武、有胆有识。 长大后投军从戎, 效忠东吴, 始得孙策赏识, 拜别部司马, 后被孙权重用,委总督屯骑、越骑、步兵、长水、射声五校尉,偏将27 军,在征战中屡建功勋。建安二十年(215 年) ,孙权在逍遥津遭魏 偷袭,陈武奋力拼杀,以身殉主,孙权亲自主持葬礼, 《三国志通俗 演义》对陈武之死专有诗赞。●周本(860-937)梅墩人,出身贫苦,性情刚烈,勇猛忠义。五代十国时群雄争霸,公元 889 年至 890 年,随庐州刺史杨行密攻占 苏浙诸地,屡建军功,被授淮南马步使,协掌兵权。公元 907 年杨行 密之子杨渥在扬州称帝, 国号吴, 周本领命平定江西, 被封信州刺史。 公元 923 年, 后唐庄宗李存勖灭梁后召周本到洛阳, 封他为雄武统军, 镇守寿州,后改封为德武将军,任庐州节度使,再后加封为安西大将 军、太尉中书令、西平王,为宿松自古封王第一人。●朱书()名世文,字字绿,号杜溪,许岭人。自小聪慧过人,20 岁即在家乡设书屋授教,与方苞、戴名世交往密切, 为桐城派先驱之一。康熙 25 年(1686 年)与方、戴同时入选京师太 学,康熙 42 年(1703 年)举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编修,后召入武 英殿纂修《佩文韵府》《渊鉴类涵》等。朱书曾游历全国,写下大量 、 作品,现存有《朱杜溪先生集》《历游记存》《评点东莱博议》等。 、 、 戴名世赞其为“才气横绝一世,文章为百世之人” 。●段光清()字明俊,号镜湖,凉亭人。清道光十五年(1835 年)中举人,二十四年以大挑一等用为知县,任职于浙江 建德、慈溪、江山、鄞县等县,在鄞县平定羊庙之变,盛名远播。咸 丰二年(1852 年)升宁波知府,补西防同知,四年升杭嘉湖兵备道, 补宁绍台兵备道, 八年升浙江按察使, 正三品。 段光清为官清正廉明、 体察民情、注重调查、遇事留心、善于分析判断,咸丰帝赐书“平易 近民”金色御匾。●祝尔昌()又名介眉,梅墩人。1924 年考入北京俄文法政专门学校,1926 年转入北京政法大学俄文法政系,加入中 国共产党。1927 年春转入武汉中山大学, “七?一五”事件后,被组28 织派遣回宿松开展地下革命斗争。 1928 年春建立五谷庙党小组, 1929 年 7 月任“宿松县革命委员会”主席,1930 年 5 月任中共西源山支 部书记,同年 9 月任 “宿松县暴动委员会”主席,配合红 8 军 4、5 纵队攻占宿松城。1931 年 3 月任中共宿松县委书记,同年 11 月奉中 共英山中心县委指示去英山参加张国焘主持的“肃反”工作会议。 1932 年 1 月惨遭杀害,死于党内张国焘极左路线,1949 年,中共安 徽省委决定为祝尔昌平反昭雪,追认为革命烈士。●张节()字惕生,号国威,梅墩人。1916 年毕业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1919 年到湘军唐生智部任排、连、营长;1926 年 5 月率部参加北伐,在战斗中负重伤,伤愈归队后升任团长;1931 年任民国党七十七师师长;1933 年任南京军校教官,1935 年任成都 分校战争研究室主任;1937 年任第一战区军事执法分监代理分监长、 少将督战官;1938 年任安徽省第一行政专署督察专员,组织抗日游 击纵队任司令;1940 年任国民党 21 集团军 12 纵队司令,1941 年为 国民党军中将参军。 张节坚持反抗日本侵略,主张国共合作,亲共联共,严于治军。 因同情共产党,不满当局政策,曾三次被撤职。1942 年因痛斥政府 当局腐败,险遭迫害,愤而携眷归里,其后多次拒绝接受国民党当局 的委任。1949 年冬,应邀参加皖北行署政治协商会议和人民代表大 会,后任皖北行署农林处副处长,安徽省农业厅副厅长,并当选为中 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常委、省政协委员、省人大代表。城区市政建设 ●城区人口面积,2011 年城区常住人口 11.8 万人,为 1978 年1.8 万人的 6.6 倍。 2011 年城区面积 77.29 平方千米, 1978 年 2.8 为 平方千米的 27.6 倍。29 ●城市道路 2011 年末城区道路共 33 条,总长度 79.56 千米,人均拥有道路长度 0.95 米;道路总面积 404.82 万平方米,人均 48 平方米, 其中道路铺装面积 256 万平方米。 城市桥梁 10 座, 总长 0.25 千米。主干道有人民路、孚玉路、龙湖路、宿松路,商业街有黎河南 街、北门街、园林步行街等。●公共交通 2011 年末城区公交线路 7 条,公交运营车辆 60辆,万人拥有量 7.1 台,年客运量 680 万人次。出租车 207 台,万人 拥有量 24.6 台,年客运量 285.7 万人次。●给排水 2011 年末城区自来水厂 2 座, 铺设干线水管 174.86千米,生产能力 4 万吨/日,年工业用水 33.32 万吨,生活用水 309.4 万吨,居民自来水普及率 99.8%,年人均生活用水 25.78 吨。排水管 道 55 千米,污水处理厂 3 座,日污水处理能力 2 万吨。●供电 2011 年末全县拥有 220 千伏变电站 1 座,主变压器 1台,容量 150 兆伏安;110 千伏变电站 3 座,主变压器 5 台,容量合 计 177.5 兆伏安;35 千伏变电站 14 座,主变压器 28 台,容量合计 140.8 兆伏安。高压输电线路 220 千伏线路 1 条,长度 48.184 千米; 110 千伏线路 5 条, 长度 103 千米; 千伏线路 26 条,长度 289.086 35 千米;10 千伏配电线路 74 条,长度 2025 千米。用电最大负荷 14.2 万千瓦, 年售电量累计完成 3.85 亿千瓦时, 综合电压合格率 98.55%, 供电可靠率 99.93%。●燃气 2011 年末城区天然气 (煤气) 高中压管线 24.316 千米,庭院管线 34.861 千米,共有整体用户 4860 户,已安装表位 2048 处, 已使用的工业用户 3 户、商业用户 15 户、居民用户 1443 户,普及率 9%。有石油液化气站 8 座,贮气规模 800 立方米,用户 2 万户,普及 率 98%。●园林绿地 2011 年末城区公园 3 个,公园面积 34.2 公顷,园林绿地面积 43.1 公顷, 其中公共绿地 8.9 公顷, 绿化覆盖率 3.2%,30 人均绿地面积 3.21 平方米。31
政区大典安徽卷宿松篇―汇集和整理大量word文档,专业文献,应用文书,考试资料,教学教材,办公文档,教程攻略,文档搜索下载下载,拥有海量中文文档库,关注高价值的实用信息,我们一直在努力,争取提供更多下载资源。}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安徽省宿松县程集中学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