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黄会师树位于会师广场舞纳木错的哪个方向?

沿着先辈足迹 传承长征精神——木黄会师地寻访侧记
发布日期: 09:19:14&& 来源:贵州日报&&&&作者:许邵庭&&字数:997
8月28日,印江自治县木黄镇迎来了20多名特殊客人:他们都是红军的后代,有的还是老一辈革命家的后代,如开国元勋贺龙之女、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作家贺捷生;开国元勋任弼时三女儿任远芳等。
1934年,贺龙、关向应等领导的红三军与任弼时、萧克、王震率领的红六军团在印江木黄胜利会师,结成了一个团结战斗的集体,形成了一支强大的战略突击力量,为后来建立湘鄂川黔根据地,并策应中央红军胜利完成长征作出了重要贡献。
今年正值黔东革命根据地创建暨红二、红六军团木黄会师80周年。从木黄镇将军山上的木黄会师纪念碑到木黄街上的木黄会师纪念馆,再到木黄会师广场,老一辈革命家后代身着统一服装,一路敬献花篮、参观展馆、合影留恋,不时还与当地群众交流感情,虽然很多人都已年过花甲,但步履依然坚定,他们表示:木黄之行心情激动,一定要沿着父辈们的光辉足迹,在继承中发扬父辈们的革命精神。
木黄会师纪念碑下,贺捷生向记者回忆起了一件往事:“80年前红二军团来到这里,我父亲草鞋破了,脚后跟也出血了,这里的老乡就主动把自己的草鞋送给父亲。”贺捷生说,他的父亲每次说起这个故事眼里都闪着泪光,她也由此记住了黔东革命根据地的乡亲们,这次从遥远的北京赶到木黄来,就是为了沿着父辈们的足迹缅怀先烈,感谢黔东革命根据地的父老乡亲当时对红军的支持。
在木黄会师纪念馆,任远芳在父亲任弼时当年的休息室外驻足了很久,她认真参观了纪念馆每一处遗迹,眼中泛着泪光。她告诉记者:“当年父亲来到木黄时我还没有出生,走进木黄感觉重温了那段历史,真切地感受到长征的艰辛。”她认为,现在很多年轻人对党史不够了解、不够关心,要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让他们在革命先辈的事迹中获取更多正能量。
“红色文化中蕴含着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我们今天构筑贵州‘精神高地’的重要资源。”省委党史研究室主任徐静告诉记者,下一步省委党史研究室还要继续加强红色文化遗产的挖掘、整理、研究和开发,并帮助地方政府发掘开发红色资源,为谱写中国梦的贵州篇章提供精神动力。
“铜仁红色文化资源非常丰富,我们要进一步把铜仁红色旅游资源开发出来,从中寻找推动铜仁发展的精神力量。”铜仁市委书记刘奇帆表示,铜仁要把木黄镇打造成红色旅游风情小镇,并且正在着手研究推出一批红色题材的影视作品。
木黄会师广场的会师浮雕前艳阳高照,所有的革命后代在此留影。木黄会师近80年后,革命精神依旧闪烁在浮雕上和每一位革命后代的心里。
责任编辑:新闻中心
发表评论:已有条评论
地址:多维国际华联超市入口
地址:印江县解放东路(周六福旁
地址:印江县中心街
地址:印江县柏香林
&|&&|&&|&&|&
主办:中共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委&&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人民政府
承办:中共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委宣传部
联系电话: &投稿邮箱:&&微信号:yinjinag& &地址:贵州省印江自治县文昌路青少年活动中心四楼Google提供的广告
充足的门票资源,供应商与分销商的桥梁
门票搜与加盟的分销商,基于平等互利的原则门票搜向分销商提供授权的旅游产品分销,
门票搜与加盟的分销商,基于平等互利的原则门票搜向分销商提供授权的旅游产品分销,
门票搜与加盟的分销商,游产品分销。
中国工农红军第二、第六军团木黄会师纪念碑
在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木黄左侧的将军山腰,前临横河。1934年5月,贺龙、关向应率领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由四川彭水西渡乌江,迅速攻占沿河、德江、印江、松桃、酉阳、秀山等6县的广大毗连地域,建立黔东特区政府和百余个乡苏维埃。同年8月,任弼时、王震、萧克率领中国工农红军第六军团,作为中央红军长征的先遣队,从江西永新突围经湖南进入贵州,于10月下旬到达印江木黄、松桃石梁一带与贺部胜利会师(红三军则恢复二军团番号)。尔后挺进湘西,开辟了以永顺为中心的湘鄂川黔边革命根据地,有力地配合了中央红军的长征。1976年中共印江县委决定在木黄建立纪念碑,1978年6月落成。碑呈方形,上小下大,高14.2米,设有护栏...
网站流量排名
日流量排名变化示意图
本月客源分布图
国内出发:
国内热门:
出境热门:旅行社业务经营许可证
热门搜索:
& &&会师广场又称红四军建军广场。在宁冈县城龙江河畔。面积约0.5平方公里现在当年会场位置重建会师台,陈列革命文物。广场前有会师桥,当年会师时,双方指战员在桥上通过,握手会见,欢呼会师胜利。原为木桥,建国后建为石桥。会师桥头建有井冈山会师纪念碑,1977年施工,日落成,碑高19.28米,碑身宽3米,四周用大理石镶成。碑的正面是“井冈山会师纪念碑”八个贴金大字,两边是毛泽东、朱德的诗词。朱德《红军会师井冈山》诗:“红军会萃井冈山,主力形成在此间。领导有方经百炼,人民专政靠兵权。”底座正面是纪念碑文。井冈山新会师广场还新铸了大型朱毛会师铜像,新铜像增强了新会师纪念广场纪念、教育、集会、休闲等多功能为一体,使新会师广场的文化内涵得到了有效提升。据了解,这尊大型朱毛会师铜像材质为锡青铜,重5.4吨,高5.8米,是由沈阳鲁迅美术学院洪涛教授担纲设计制作的,6月5日至7月15日在大连历时月余铸造成功。(会师广场整个游玩时间大约为40分钟)
朱毛会师经过& &&1928年1月上旬,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军余部近800人从粤北转至湘南宜章县境。1月12日,智取宜章城,揭开了湘南起义的序幕。随即,南昌起义军余部改编为工农革命军第1师,朱德任师长,陈毅任党代表,并组建了宜章农军。在粉碎国民党军许克祥部反扑后,于2月6日建立宜章县苏维埃政府。与此同时,在中共湘南特委和各地党组织领导下,工农群众纷纷起义。工农革命军第1师先后协助当地农军占领郴县、资兴、永兴、耒阳等县城,并相继建立了县苏维埃政府。3月中旬,湘南特委在永兴县太平楼召开湘南工农兵代表大会,成立了湘南苏维埃政府。湘南起义过程中,中共湘南特委将宜章、耒阳、郴县和永兴、资兴五县农军,分别编成工农革命军第3、第4、第7师和两个独立团,共8000余人。& & 3月29日,朱德率领部队完成了转移的准备。在毛泽覃带领的特务连接应下,朱德、王尔琢率领的工农革命军第1师主力经安仁、茶陵到达酃县的沔渡。陈毅率领湘南特委机关、各县县委机关和部分工农革命军第一师的主力于4月8日到达资兴县城,同从井冈山下来的由何长工、袁文才、王佐率领的工农革命军第2团会合。毛泽东等率第1团在桂东、汝城牵制敌军,掩护湘南起义军转移,于4月中旬到达资兴县的龙溪洞,同萧克领导的宜章独立营会合。这是第一支同毛泽东亲自率领的部队会合的湘南起义军。同时,陈毅带着工农革命军第1师主力一部以及何长工、袁文才、王佐带领的第2团一起到达酃县的沔渡,和朱德率领的主力部队汇合。接着,朱德、陈毅带领直属部队从沔渡经睦村到达井冈山下的宁冈砻市。& & 4月下旬,毛泽东率领部队返回砻市,立刻到龙江书院去见朱德。毛泽东同朱德的这次历史性的会见,是我党我军历史上光辉的一页。从此,毛泽东和朱德的名字便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 两军会师后,合编为工农革命军第4军。朱德任军长,毛泽东任党代表和军委书记,王尔琢任参谋长,辖3个师,朱德、毛泽东、陈毅分任第10、第11、第12师师长,共1万余人。不久取消师的建制,编为6个团。5月下旬,第30、第33团返回湘南开展游击战争,在井冈山的部队为第28团(由南昌起义军余部组成)、第29团(由湘南宜章农民军组成)、第31团(由湘赣边界秋收起义部队组成)、第32团(由袁文才、王佐部队组成),共6000余人。&& & 朱德率领的南昌起义军余部和毛泽东率领的秋收起义部队在井冈山胜利会师,使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两支具有北伐战争传统和战斗力很强的部队聚集到一起,不仅大大增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军事力量,而且对红军的创建和发展以及井冈山地区的武装割据都有重大意义。&&
其他景区景点文章
Copyright & 2015印江:木黄古镇忆红军
文/图 新报记者 潘祖涛
“重走老区路·推动新跨越——黔东革命根据地火把传递”,自6月10日在沿河土地湾“黔东革命根据地”点燃后,先后途经德江“枫香溪会议会址”、思南旷继勋烈士故居、石阡困牛山战斗遗址、江口红十八师归建地、铜仁市周逸群故居、松桃世昌广场,于6月17日传递到最后一站——印江。
红军老区圆满会师&&
长征路、会师路、将军山……从印江自治县木黄镇上的地名和街道名称,就可感受到这个小镇的长征印痕。
作为此次火把传递活动的最后一站,木黄镇自然是首选,因为这里曾经就是77年前红二、六军团胜利会师的地方。
&上午9点,火把传递活动正式开始,承载革命精神的火把在2名武警战士、6名身着红军服装的志愿者、6名少先队员和6名“小红军战士”的护卫下,沿着红军当年走过的长征路,顺利抵达此次活动的主会场——木黄镇政府广场。在木黄镇政府广场,举行了升旗仪式、火把传递仪式和《跟着贺龙去当兵》、《红军在木黄》等丰富多彩的文艺表演。
&活动结束后,许多人来到广场旁边的木黄会师纪念馆,了解木黄镇红色革命的足迹。
“我知道木黄会师,但是对这段历史的来龙去脉不太了解,今天正好来学习学习。”印江木黄镇金厂村的村民王正喜告诉记者,他们村里的农家乐比较火,很多客人在他家吃饭问到这段历史,他都说得不太清楚,所以这次特地来了解一下。
木黄会师纪念馆位于木黄街上清代所建的水府高庙,为民国时期的木黄区公所,分外院、正厅、后院三进墙,坐北朝南。外院土墙上有肖克《题木黄会师》巨幅书法一幅,进口处设有戏楼,脚仿梁柱为浮雕镂刻,人物、风景画栩栩如生,具有生动的故事情节。馆内藏有红二、六军团在木黄会师的各类史料、实物。
这棵柏树见证了会师&
&木黄会师是长征路上的第一次会师。
&一棵柏树、一位老人见证了这段历史。“红军来的那年我16岁,我们当地的老百姓还不了解红军,所以到处躲,后来红军发给穷人大洋,老百姓才从山上下来,为红军筹集粮食。一个草鞋匠见贺龙的草鞋坏了,还送了双草鞋给他。”今年已经91岁高龄的老人徐清松不但耳聪目明,而且还能读书写字,身体非常硬朗,说起当年红军的故事,他依然记忆犹新,甚至精确到具体哪一天。他一边向记者描述当年红军来到木黄镇的情景,一边领着记者到了离木黄镇约2公里处的一棵柏树前。
“看嘛,就是这棵树。1934年10月,贺龙和肖克就是在这里会合的。”徐清松老人告诉记者,1984年1月,肖克将军重游木黄时,曾指着这棵千年柏树说:“对对对,当时我们就经过这里,我还在树下休息了一会。”这棵千年柏树高70多米,树干中间一分为二,到顶部又合二为一,其树干约5个人才能合抱,当地老百姓为了纪念红军,每年还到树下烧香。现在,这棵村被当地政府命名为“会师柏”,作为文物加以保护。
寺里来了一个肖军长&&
在木黄镇昔坪村盘龙田的亭子坡上,有一座太平寺,它是四十八脚庵当中的一座,不少人到这里烧香许愿,但却很少人知道这里曾经也留下过红军的足迹。
“我的师父告诉我,太平寺的前身叫观音阁,是明朝时候建的,一直到清朝才更名为太平寺。”太平寺的照齐师太告诉记者,当年曾经有一支部队在寺里住过半个月,“这支部队刚来的时候,我的师祖和师父都很害怕,其中一个好像是里面的长官一直说,‘小师父,不要怕,我们就在这里住一段时间,不会害你们的’。”照齐师太口中的这段故事,常被她的师祖说起。但记者问她具体是哪支部队,她却始终想不起来。
一位在寺里烧香的老人,听到记者与师太的对话便凑了过来,说:“我是1934年出生的,我母亲告诉我当年红军经过我们村的时候,我出生才十多天,所以这可能是肖克的部队,当时还没和贺龙会师……”“对了,对了,就是肖军长,就是他们。”照齐师太听到老人说起肖克的名字,一下子抢过话去,“当年我师祖就说过这个长官姓肖,他们当时就住在寺里,他们的枪全部都放在边那个小黑屋里”。
说起当年的故事,几位来寺里烧香的老人都纷纷凑了过来,你一句我一句,时光仿佛把我们又带回了77年前的那个秋天。
延伸阅读&&
1934年10月,由任弼时、肖克、王震率领的红六军团抵达木黄镇,与红三军(会师后恢复红二军团番号)胜利会师。两军领导人任弼时、贺龙、关向应、肖克、王震等在红三军军部----木黄镇水府宫内召开紧急会议,决定两军团统一行动。
红二、六军团木黄会师,是红军长征中五次会师的第一次会师,也是一次胜利的会师,它把来自不同战略区域的两支红军组成了一股强大的革命力量,为开辟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奠定了基础,有力地策应了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孕育了红二方面军的诞生。
相关链接&&&
印江被誉为“书法之乡”。书法名家层出不穷,明代的周冕,清代的北京“颐和园”匾额书写者严寅亮,参加过“公车上书”的廖西山,擅长行书的周以湘、王道行,现代的魏宇平、王峙苍等。书法作品更是遍及海内各地,如两广一带流传着“没有周以湘的字的人家就算不了书香”的说法,可见印江人的书法在全国的声望。当今书法更是遍及城乡,民间仍以毛笔书写各种对联、村规、民约。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广场舞嗨莎嘉木吉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