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景武后时期重视年轻人统治者提倡什么 重视什么

八上历史与社会复习资料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喜欢此文档的还喜欢
八上历史与社会复习资料
八​上​历​史​与​社​会​复​习​资​料​,​新​的​哦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你可能喜欢浅析西汉文景时期“治世”之构建与启示_教育学习-牛bb文章网您的位置:&>&&>&浅析西汉文景时期“治世”之构建与启示浅析西汉文景时期“治世”之构建与启示(原作者:王国民)[摘要]在中国古代和谐思想的影响和指导下,西汉文景时期以政富民,以德化民,维护稳定,社会和谐,是封建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第一次成功尝试。“文景之治”有许多历史的经验和教训值得我们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借鉴。[关键词]文景之治;和谐社会;启示[作者简介]王国民,周口师范学院政法系讲师。河南周口466001[中圈分类号]K2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40―04一、治世之构建:无为之本,刑德兼施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但由于秦的严刑酷法、横征暴敛,引起了天下大乱。“汉兴,接秦之弊,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谨。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高祖、惠帝和吕后时期,为稳定政局、恢复秩序,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社会状况逐步好转。文帝即位后,面临许多新的矛盾和社会问题:一是诸侯王强大骄纵,分裂割据倾向日重;二是北方匈奴时侵边塞,抢掠骚扰;三是商贾豪民巧法使假,社会奢侈之风渐长;四是农民生计贫困,衣食不能自给。对此,文景二帝沉着应付,坚持“轻徭薄赋”、“约法省禁”的政策,使经济逐渐恢复,国力不断上升,国库开始充裕,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历史辉煌,史称“文景之治”。(一)无为而治,政策稳定。“无为而治”是先秦老子政治学说的总原则。老子说:“治大国,如烹小鲜。”烹小鱼,最忌不停翻动,治理国家就像烹小鱼,应以不扰民为上。如果统治者以个人的主观愿望去改变社会,朝令夕改,百姓就无所适从,国家就动乱不安;如果国家制定的政策法令能够得到坚定不移的贯彻执行,就会收到富国强兵的效果。西汉初年,黎民得离战国之苦,君臣俱欲休息乎无为。高帝、惠帝、吕后时期,“清静无为”的黄老政治思想得到推行。萧何死后,曹参为相。到了文景时期,黄老道家的“清静无为”之学得到进一步的弘扬。应邵在《风俗通?正矢》中说:“文帝本修黄老言,不甚好儒术,其治尚清净无为。”景帝与窦太后,更是笃信黄老,推崇备至。《史记?外戚世家》载:“窦太后好黄帝、老子言,帝及太子诸窦,不得不读《黄帝》、《老子》,尊其术。”汉文帝即位后,面对大批开国元老,能够礼敬大臣,取得了他们的衷心支持,孝惠高后时期的政策得到了延续。在官员的选拔和任用上,也很慎重,不主张或不实行频繁的调动,有的官员因为长期在一地做官,他的子孙就在那里长大,甚至把他的姓氏都改换了,就按照他所做的官来做自己的姓氏。一个人在一个职务上有较长的时间来任职,他就不会追求短期的效应,不会搞“政绩工程”。如果官员频繁地调动,送往迎来,既会给地方和百姓带来额外的负担;同时政策也会随之多变,会造成人力、财力的浪费。汉初七十余年,政策保持了相对的稳定性,生产持续发展。文景之治的出现,是和文景时期政策的长期稳定分不开的。(二)以政富民,轻徭薄赋。文帝继位时国家财政困难,农民虽有百亩之田,却日陷贫困,甚至衣食不能自给。文帝深知农业在当时的重要性,在继位第二年就下诏说:“农,天下之本,务莫在焉。”“农,天下之本也,民所恃以生也。而民或不务本而事末,故生不遂。朕忧其然,故今兹亲率群臣农以劝之,其赐天下民今年田租之半。”此后他又多次颁布诏令,劝课农桑,鼓励发展农业生产。而且还多次参加耕作,让皇后亲自养蚕,以作示范。为了减轻民间负担,文帝从前168年起,就把田租由高祖时的什五税一改为三十税一,第二年又干脆全免田租。直到景帝继位,才恢复了三十税一的标准。在减免田租的同时,文帝还把算赋(人头税)由原来的每人每年120钱减为40钱,把原来丁壮每年服徭役一个月改为三年服徭役一个月,为节制使用民力,使百姓免受转送赋税之苦,文帝下令列侯不准居住京城,各自归国。前167年颁布“除戍卒令”,取消了劳动人民的戍边之役。文帝时还逐步调整盲目抑商的政策,前168年“除关无用传”,取消关卡检查制度,以促进各地区之间的交通和货物流通,使商人和商业流通发挥出服务社会的作用。景帝以其父为楷模,继续推行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又接受晁错“入粟拜爵”的办法,“募天下入粟县官,得以拜爵,得以除罪”,“使民以粟为赏罚”。这一政策推行后,商人提高社会地位的愿望得到满足,农民多余的粮食也有了出路,国家的储粮大增。这些政策或法令对于社会秩序与生产的迅速恢复具有重要作用,使得封建国家的重要经济支柱――小农经济在汉初几十年中有了长足的进步。农民的生产时间有了保证,负担有所减轻,生活相对稳定,缓和了社会矛盾。(三)以德化民,约法省刑。秦朝独尊法术,严刑峻法。贾谊主张废弃秦的“法治”政策,改行儒家的“德教”。“以礼义治之者积礼义,以刑罚治之者积刑罚。刑罚积而民怨背,礼义积而民和亲。”文景时期,既强调法律的作用,也重视道德的潜移默化。《史记?孝文本纪》记载:南越王佗自立为帝,上“以德报之”,“匈奴背约人盗,然令边守备,不发兵深入,恶烦苦百姓。吴王诈病不朝,就赐几杖……群臣如张武等受赂遗金钱,觉,上乃发御府金钱赐之,以愧其心,弗下吏。专务以德化民,是以海内殷富。兴于礼义”。汉文帝认为:“法正则民悫,罪当则民从。且夫牧民而道之善者,吏也;既不能道,又以不正之法罪之,是法反害于民,为暴者也。”文帝承认法有“不正之法”,主张废除害民之法,先后废除了以言论治罪的“诽谤妖言法”和一人犯罪、株连家族的“相坐法”。齐人淳于意被判肉刑,其女缇萦请以身代,文帝大为感动,为此废除了摧残肢体的肉刑制度。一方面反映了法制文明的进步,另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劳动力,从而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文景时期尊重法律,执法宽平,诛赏慎重。景帝时晁错指出,要做到“罪大者罚重,罪小者罚轻”。景帝则多次下令审疑狱,慎刑罚。前145年景帝下诏:“法令度量,所以禁暴止邪也;狱,人之大命,死者不可复生。……诸狱疑,若虽文致于法而于人心不厌者,辄谳之。”前144年五月,又下诏:“减笞法,定令。”文景时期的以德化民、轻刑慎罚,维护法律尊严的风气,给人民带来了一个安宁的社会环境。(四)削弱割据。维护稳定。用和平和武力两种手段解决矛盾。汉初还面临着复杂的周边环境,北有匈奴,南有南越,形势逼人。文帝时西汉综合国力已有增强,他一方面继续与匈奴和亲,厚予馈赠;另一方面加强军事斗争,改革戍边制度。前166年,文帝采用晁错建议,募民迁徙塞下,恳田筑城,巩固边防。双方还通过和平的互市、和亲等方式进行交流,匈奴自单于以下皆亲汉,往来长城下,这使得中原地区缺乏牲畜的情况大为改善。这些大牲畜或用于交通运输,或用于农业,对中原的经(原作者:王国民)济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并为武帝大规模反击匈奴奠定了基础。秦汉之际建立的“南越国”虽在汉初“称臣奉汉约”,但仍不断挑衅,最终称帝,成为西汉王朝的不稳定因素。文帝时,随着国家力量的强大,改变了对其单纯孤立打击的政策,而改用安抚的办法,终于使赵佗恢复臣属的地位,为南越问题的最后解决奠定了基础。不盲目进攻,也不姑息退让,这一原则使西汉初年的统治集团成功地解决了复杂的民族矛盾和地方矛盾。这不仅有益于民族的和解,地方社会经济的稳定与发展,也使中央集权得到进一步的加强。强调统一,反对分裂。汉初实行郡国并存制,诸侯王国占据着广大地区,跨州连郡,据山铸钱,煮海成盐,富甲天下,骄奢抗命,形成尾大不掉之势。景帝采纳晁错的建议,采取削藩措施,前154年,七国以“诛晁错,清君侧”为名,反叛中央。西汉王朝坚决平叛,击溃了叛军。削弱了割据势力,保证了西汉王朝的稳定和治世的持续发展。二、文景之治的特质:社会和谐和谐,按词典的解释是,配合得适当和匀称。所谓和谐社会,是指社会的各个群体能够实现良性的互动,整个社会能够表现出一种公正的状态,社会能够安全运行和健康发展。西汉文景时期经过几十年的与民休息,出现了史家所称道的“文景之治”。主要表现在:(一)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合理的经济政策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汉初封功臣侯,据说大侯不过万家,小者五六百户,到了文景时期,“流民既归,户口亦息,列侯大者至三四万户,小国自倍,富厚如之”。户口的充分回归与迅速蕃息,是社会生产逐步走向安定有序、实现正常化的反映。粮食的单产也提高了,“折合今量就是产粟281市斤/每亩”。还出现了专门种植经济作物而致富拥有“千树枣”、“千树栗”、“千树楸”、“千亩漆”、“千亩卮茜”和“千畦薹韭”的单一经济作物经营者。《史记?货殖列传》载:文景时期的改革,出现了“汉兴,海内为一,开关梁,弛山泽之禁,是以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的工商业兴盛发达的局面。《史记?平准书》记载:“国家无事,非遇水旱,则人给家足,都鄙廪庾尽满,而府库余货财。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不可食。”农耕的发展,使得粮价普遍降低。文帝时,谷价低至一石数十钱,全国呈现一派人民安居乐业的繁荣景象。(二)政治清明,君臣和谐。文帝本人虚心纳谏,还鼓励大臣进谏议政。廷尉张释之数次依据法律顶撞皇帝,他不以为忤,反而能够始终将张释之委以重任。秦朝主张思想文化专制,采用强制性手段,将全国的思想文化统一到法家思想上来,对于先秦以来的百家之学实行全面禁绝。前191年废除挟书律,准许私人藏书。到汉文帝时,学者益出,书籍渐多,“广立学官,为置博士”。应邵说,文帝本好黄帝言;司马迁说,文帝喜刑名之言,以刑名教太子。所设博士又不限于儒生,各家杂用。为了选拔人才,开创了察举制度。著名的青年政治家晁错,就是“举贤良能直言极谏者”推荐上来的。为了取得开国大臣的支持,文帝下诏,对陈平、周勃、灌婴等人在诛灭诸吕过程中的功劳,各益封户和赏赐黄金;给列侯从高帝入蜀汉者六十八人益封邑各三百户,吏二千石以上从高帝颍川守尊等十人食邑六百户,淮阳守申屠嘉等十人五百户,卫尉足等十人四百户。又多次发布诏令优待所有刘氏宗亲和诸侯王子。这既是优宠宗室,又是安抚老臣列侯。这些措施,对于安定社会、实现君臣和谐和维护西汉王朝的统治都起了作用。(三)秩序稳定,君民和谐。文景时期君臣强调教化,量刑宽大,断案审慎,刑事案件大为减少,据说一年只有400件。文帝“惩恶亡秦之政,论议务在宽厚,耻言人之过失。化行天下,告讦之俗易,吏安其官,民乐其业,……是以刑罚大省,至于断狱四百,有刑错之风”。《汉书?文帝纪》载:“海内殷富,兴于礼义,断狱数百,几致刑措。”文景时期吏治政风较好,当时地方官员要公布汉文帝下发的诏书,一些老百姓,年老的、残疾的、有的拄着拐杖都要赶来。这说明皇帝的诏书对百姓是一种福音,一种德音。贾山说:“平狱缓刑,天下莫不悦喜。”东汉的班固在《汉书》中深情地写到:“周云成康,汉言文景,美矣”。而距离这个时代并不遥远,亲身经历了这个时代的司马迁父子也同样感叹:“汉兴,至孝文四十余哉,德至盛也。”国家财富空前富裕,社会和谐,为武帝实行大一统奠定坚实基础。三、治世之启示:农村安则天下安“文景之治”是我国封建社会的一个治世,也是我国封建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第一次成功尝试。现今,我们全面分析“文景之治”,至少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给我们构建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以有益的启示。(一)居安思危。开拓进取。治世的开创固然艰难,而治世的维护和发展却更加不易。这就要求执政者,时时刻刻居安思危,慎用权力,励精图治。文景二帝善于吸取前代教训,居安思危,充满了强烈的忧患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汉文帝14年,发布了一个诏书,说他“以不敏不明而久抚临天下,朕甚自愧”,内中包含戒惧之心;还有一次,汉文帝针对连年的农业歉收、灾疫发生等情况,他下了个诏书,要求他的臣民,就社会上存在的问题,据实回答,不要有任何隐瞒,“间者数年比不登,又有水旱疾疫之灾,朕甚忧之。愚而不明,未达其咎。意者朕之政有所失而行有过与?”文帝不断地反省自己,就连蛮荒之地出现了不宁,他认为也是自己的责任。这时期的许多大臣也都具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贾谊在分析了汉文帝时代的形势后,说:“窃维事势,可为痛哭者一,可为流涕者二,可为长太息者六。其他背理而伤道者,难遍以疏举。言者皆日天下已安已治,非愚则谀,皆非事实,知治乱之体者。”晁错分析了汉文帝时期的形势,特别留意社会的根本治安大计,提出了“削藩策”,指出诸侯“乃益骄恣,即山铸钱,煮海为盐,诱天下亡人,谋作乱。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反迟,获大”。建议削夺诸侯王的封地。削藩会导致对政治权势人物的实际利益的伤害,但是晁错依然坚持了削藩策,这种为了国家利益而不顾自身利益、积极求治的进取,是非常可贵的。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我国政治稳定,经济繁荣,人民殷实,国家富强。但是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三农”问题、城乡经济发展差距扩大化问题、人为破坏自然环境问题、贪污腐败问题等等,要求我们必须正视现实,居安思危,开拓进取,构建和谐有序的新时代。(二)戒奢以俭,艰苦奋斗。孔子说:“政者,正也。”“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一思想包含了坚持正道,正人先正己的基本含义。统治者本身行为不端,不能作出表率,即使三令五申,百姓也不会信从。文景之治的(原作者:王国民)出现,与汉文帝的个人品德有极大关系。汉文帝在位23年,宫室、园林、服饰、车马、玩物等没有什么增加。有一次他想建造一个露台,让工匠一算,要花费100斤金钱,这相当于10户中等百姓的家产,他到太浪费了,就取消了计划。他平时穿粗布衣服,而不用绫罗绸缎。就连他所宠爱的慎夫人,衣裙下摆不准拖到地面,帏帐只能是素面,不能绣花。前157年天下大旱,蝗虫成灾,文帝诏令诸侯不要向朝廷进贡,减少供皇宫使用的服饰和用品,从而减轻人民的负担。在为汉文帝建造陵墓时,文帝指示要节省人力和资金,坟墓不要太高大,随葬品都用陶器,不准用金银铜锡等贵重物品。他临终前在遗诏中说,治丧时间要短,其间不要禁止百姓的正常生产生活;将宫中的大部分美女放回家去。艰苦奋斗是我党的光荣传统。1949年毛泽东指出:“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最近胡锦涛强调指出:“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始终保持开拓进取的锐气;要进一步增强公仆意识,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要进一步增强节俭意识,始终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团结带领广大群众夺取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新胜利。”艰苦奋斗不仅有利于节约人力、物力、财力,增加国家的积累,而且有利于党和人民振奋革命精神,勇于克服各种困难,为现代化建设积极贡献力量。(三)关注农村,和谐农村。对农业和农民的重视是文景时期统治集团指导思想上的一大特点。文景时期统治者在以政富民的基础上,在社会伦理上,提倡孝道,注重养老和社会救灾。“前179年文帝下诏:“今岁首,不时使人存问长老……年八十以上,赐米人一月一石,肉二十斤,酒五斗;年九十以上,又赐帛人二匹,絮三斤。”中国以农立国,靠天吃饭,一旦遇到自然灾害,许多人饥寒交迫,文景时期十分重视救灾保障。“其除田之租税,赐天下孤寡布帛各有数”,多次“发仓庾,以赈民”,这些持续性的政策、措施对保证农村的稳定起了积极的作用。今天,尽管中国已经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各种产业协调发展的时期,但是,“农业、农民、农村”问题依旧是中国的一个根本问题。中国人口的绝大多数仍在农村,只有农村达到小康,才有全国的小康;只有实现农业的现代化,才能实现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只有农村的稳定和谐,才有全国的稳定和谐。农村的发展将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整个社会的繁荣。当前应该大力富民,推进农村社会保障,加强农村地区的文化建设,降低农村孩子接受义务教育的费用,让每个孩子都能读得起书,从而为农村的长远发展奠定扎实的人力资源基础,促进农村和谐社会的建设。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人和谐相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始终是包括中国人民在内的全人类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为了实现这一社会理想,西汉文景时期统治者在自己的实践中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出现了“文景之治”的局面。治世的形成和出现,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和谐。虽然这只是一种古代的和谐社会,但对于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却具有重要的现实借鉴意义。责任编辑:绿 水欢迎您转载分享:热门教育学习好评教育学习这个作业怎么做?汉初能够出现“文景之
汉初能够出现“文景之治”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①经济萧条,国家贫困,统治者提倡节俭②统治者吸取了秦朝灭亡的教训③统治者关心爱护百姓,以身作_百度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
这个作业怎么做?汉初能够出现“文景之
汉初能够出现“文景之治”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①经济萧条,国家贫困,统治者提倡节俭②统治者吸取了秦朝灭亡的教训③统治者关心爱护百姓,以身作
这个作业怎么做?汉初能够出现“文景之
汉初能够出现“文景之治”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①经济萧条,国家贫困,统治者提倡节俭②统治者吸取了秦朝灭亡的教训③统治者关心爱护百姓,以身作则④国家减轻农民负担,恢复农业发展生产&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历史年代尺67
上亿文档资料,等你来发现
历史年代尺67
一千多万年前,非洲大陆东部的一条裂谷上(东非裂谷;距今一百七十万年,我国最早的远古人类――元谋人;距今七十万年至二十万年,北京周口店出现了我国最早;一万年前,原始农业和畜牧业逐渐产生了;九千年前,在西亚地区的约旦河谷发现了世界上最早的;新石器时代:;距今七千年,在浙江余姚河姆渡,出现了使用耒耜和黑;在古希腊的《荷马史诗》中,有一个木马计的故事;在古代西亚,流
一千多万年前,非洲大陆东部的一条裂谷上(东非裂谷),古猿下地走路,开始向人类进化 旧石器时代:距今一百七十万年,我国最早的远古人类――元谋人距今七十万年至二十万年,北京周口店出现了我国最早使用天然火的人类――北京人 距今三万年,北京人活动附近出现了学会捕鱼和人工取火的人类――山顶洞人一万年前,原始农业和畜牧业逐渐产生了九千年前,在西亚地区的约旦河谷发现了世界上最早的农业村落新石器时代:距今七千年,在浙江余姚河姆渡,出现了使用耒耜和黑陶,种植水稻的人类――河姆渡人 距今五六千年,在陕西西安半坡村,出现了使用半地穴和彩陶,种植粟的人类――半坡人 传说时代:在古希腊的《荷马史诗》中,有一个木马计的故事在古代西亚,流传着一部英雄史诗《吉尔伽美什》而在中国,出现了华夏族的人文初祖:神农氏:炎帝(陶市农药)轩辕氏:黄帝(井衣公车)黄帝之妻:嫘祖发明了养蚕抽丝技术尧舜禹:期间出现了民主推选部落首领的制度(禅让制)文明时代:伴随着国家的产生、文字的发明,人类掀开了文明时代的篇章大河文明:在大江大河下游适合人类生存的原因:土地肥沃、、地势平坦、、气候温和、、水源充足、、适合人类的生存和农作物的生长古埃及:埃及位于非洲东北部,流淌着全长6600km的世界第一长河――尼罗河公元前3500年,埃及出现了几十个小国,国王既是行政,还是军事,并兼任宗教公元前3000年,初步统一的古埃及国家建立起来,国王称法老,自认为是太阳神之子 出现了象形文字公元前15世纪(14XX)时,埃及国力强盛,成为一个地跨亚、非的军事大帝国公元前6世纪(5XX),埃及被西亚的波斯所灭古巴比伦:古巴比伦位于亚洲西部,有一片‘新月沃地’,在它的东部,并行奔流这着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两河所流经的地区称为两河流域公元前3500年,这里出现了城市国家,矗立在幼发拉底河东岸的乌尔城,成为最早发祥地之一公元前18世纪(17XX),古巴比伦王国国王汉谟拉比统一了两河流域,定都巴比伦城 汉谟拉比在位期间,创下了迄今发现的最早的、保存完整的成文法典是《汉谟拉比法典》其实质是一部代表奴隶主的意志和利益的法典苏美尔人发明了楔形文字古印度:古印度位于南亚次大陆,印度河(今属巴基斯坦)和恒河奔腾入海公元前2500年,印度河流域开始出现城市国家,摩亨佐?达罗城是规模最大的遗址 期间来自西北的雅利安人部落入侵,政府当地居民,逐渐建立小国公元前6世纪(5XX),印度半岛逐渐统一,乔达摩?悉达多创立了佛教,称释迦摩尼公元前3世纪(2XX),摩魍庸陌⒂跬骋涣擞《劝氲海痪迷俅畏至眩鸾淘诎⒂踉谖黄诩湟驳玫酱罅Ψ⒄中国:距今一万年,中国出现了早期农业四千年前,蛋壳黑陶杯被誉为‘四千年前地球文明最精致之制作’距今五千年,在黄河下游出现了古城遗址,长江下游率先进入了犁耕时代还发现铜器,这表明这是开始向金属时代过渡在辽河流域,牛河梁遗址出现了女神庙遗址海洋文明:古希腊:公元前2000年前后,爱琴文明发祥于克里特岛,后来文明中心移至希腊半岛,出现迈锡尼文明,克里特文明和迈锡尼文明合称爱琴文明,历时800年。它是古代希腊文明的开端
公元前8世纪,许多以城市为中心的小国出现在小亚细亚西海岸和希腊各地,被称为城邦
其中最为著名的两个城邦是雅典和斯巴达公元前5
雅典的民主制度,使公民积极的参政议政,但是,这种民主建立在奴隶制的基础之上,
占人口大多数的奴隶、妇女和外国人没有任何军事权力古罗马:公元前8世纪,罗马在地中海北岸的意大利半岛中部兴起公元前509年,罗马共和国建立,它的执政官有很大权力,扈从扛着的棒子称为‘法西斯’
公元前5世纪,罗马制定并颁布了第一部成文法典,被称为《十二表法》,它是罗马法和欧洲法学的渊源,成为近代西方各国法律体系的基础公元前2世纪,罗马取得了地中海世界的霸权公元前27年,屋大维自称共和国的‘元首’,从此罗马共和国被罗马帝国取代2世纪,罗马成为一个地跨欧、亚、非的大帝国,地中海成为罗马帝国的内海,被戏称为“罗马人的小澡盆”3世纪,罗马帝国陷入危机,后分裂为东罗马和西罗马476年,西罗马帝国在日耳曼人的打击下灭亡中世纪(西罗马灭亡――16世纪)1世纪,耶稣在巴勒斯坦地区创立了基督教,经典是《圣经》,基督教成为欧洲占统治地位 的思想,文化教育也为教会所垄断西罗马灭亡后,日耳曼人建立的法兰克王国最为强大800年,教皇为查理举行加冕仪式,标志着查理曼帝国的诞生在扩张过程中,不少农民被迫投靠封建主,封建制度逐步形成了843年,查理的三个孙子在今法国境内的凡尔登签订条约,三分帝国在中世纪的乡村,庄园几乎成为自给自足的小世界从11世纪起,经济开始复苏,在意大利的威尼斯和热那亚,对外贸易十分繁荣,佛罗伦萨则以手工业享誉欧洲随着城市的兴起,为保护同行手工业者,出现了一种新的社会组织――行会阿拉伯文明:6世纪末,阿拉伯内部为争夺水源矛盾重重,阿拉伯人渴望统一,于是伊斯兰教应运而生
7世纪,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610年,穆罕默德号召人们信奉唯一的真主安拉622年,穆罕默德出走麦地那,这一年被称为伊斯兰教教历元年穆罕默德去世之前,阿拉伯半岛基本统一632年,为了夺取商路和土地,缓和内部矛盾,阿拉伯王国向外扩张8世纪中叶,阿拉伯成为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阿拉伯文化的特点:领先性,包容性,和浓厚的宗教色彩阿拉伯文化作用: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起着桥梁作用阿拉伯文化产生与发展的动力:重视文化与教育文化:伊德里斯绘制了世界地图,著作《天方夜谭》(又称《一千零一夜》),其中以《阿拉 伯神灯》和《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盗》最为著名奴隶制王朝: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标志着我国早期国家的形成 在二里头发现的宫殿可能是夏朝后期的都城禹在涂山召见各部落首领,接受他们的朝贡;诛杀不服从自己的防风氏;划九州;铸九鼎,作为权力的象征禹的儿子启继承王位后建立军队;制定宪法;设置监狱;加强国家权力。从此王位世袭制 代替了禅让制,王权逐步加强和巩固公元前1600年,位于黄河下游的商部落灭夏建商,定都殷,成为当时最大的国家 当时商王是最高统治者,主体是平民,并出现了甲骨文封建制王朝:周: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联合其他部落灭商纣王,建立夏朝,定都镐周朝实行分封制,诸侯必须服从国王命令;交纳贡品;守卫疆土;管理地方事务;保卫周 王室。分封制确立了周王的权威,扩大了周朝控制的区域分封制的基础是宗法制,它是根据血缘关系的亲疏远近来决定继承权力的制度,其核心是 嫡长子继承制同时,周朝通过礼乐制度来规范贵族的身份地位公元前771年,西周灭亡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把都城东迁至洛邑,历史上称东周,东周分春秋与战国,春秋时期 开始出现了铁农具和牛耕技术,这提高了劳动效率;壮大了诸侯实力;使周天子实力衰落 东周时代特点:大动荡,大变革:期间出现了春秋五霸(两种说法中都有齐楚晋) 最先称霸的是齐桓公,他任用管仲为相,使齐国很快富强起来公元前651年,齐桓公打出‘尊王攘夷’口号,召集诸侯国在葵丘会盟,确立了霸主地位 公元前475年,国家数量大大减少,只剩下齐楚秦燕赵魏韩,被称为战国七雄公元前356年,商鞅开始实行变法,主要内容有废除土地私有制,承认土地私有;奖励农耕;奖励军功;建立县制;历史意义:使秦国从此强大起来,成为战国中后期最强大的国家,为后来秦国灭六国,实现统一奠定了基础百家争鸣: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大解放秦: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陆续灭掉了六国,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大帝国秦始皇建立起一套中央集权的官僚制度――三公九卿制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揭竿而起,秦末农民起义爆发了,它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 模的农民战争,沉重打击了秦朝的残暴统治汉: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历史上称西汉。刘邦就是汉高祖公元前200年,刘邦曾被匈奴围困,汉朝战败,于是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文景时期,统治者提倡节俭,重视“以德化民”,社会比较安定,经济得到发展。历史上 称这一时期为“文景之治”汉武帝时,政治上颁布了“推恩令”;加强监察制度。文化上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军事上开始了武力反击匈奴的战争,在大将卫青和霍去病的率领下,汉朝军队多次获胜 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在西域设立“西域都护府”,这一地区正式归入西汉的版图 公元前后,佛教传入中国公元9年,西汉灭亡公元25年,西汉的皇族刘秀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刘秀就是汉光武帝,他在位时期,经济好转,史称“光武中兴”200年,官渡之战,曹操势力迅速增大208年,孙刘联军采用火攻的方法大败曹军,史称“赤壁之战”三国(魏蜀吴):220年,曹操之子曹丕废掉汉献帝,自称皇帝,国号魏221年,刘备称帝,政权史称蜀222年,孙权称王,国号吴。三国鼎立局面形成263年,魏国灭掉蜀国晋:266年,司马炎篡夺了魏国的皇位,建立了晋朝,定都洛阳,史称“西晋”280年,西晋灭掉吴国,结束了分裂的局面316年,内迁匈奴人的一支灭亡了西晋317年,皇族司马睿在南方重建晋朝,定都建康,史称“东晋”南北朝:420年,东晋大将刘裕自立为帝,国号“宋”,结束了东晋的统治。此后南方经历了宋、 齐、梁、陈四个王朝。这相继的四个朝代,史称“南朝”由于战乱、灾害等各种原因,北方人民的南迁,给南方带去了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极大 地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发展,为中国古代社会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5世纪,鲜卑拓跋部建立了北魏,北魏孝文帝进行了汉化改革6世纪前期,北魏内乱不止,分为东西魏,有分别演变为北齐、北周,史上称这五个朝代 为“北朝”5世纪初至6世纪末,南朝和北朝的对峙时期被称为南北朝隋:581年,北周大臣杨坚灭北周,建立隋朝,定都长安589年,隋灭陈,统一中国出现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度唐:618年,隋朝贵族李渊反隋,建立唐朝,李渊就是唐高祖唐太宗在位时期国力增强,出现“贞观之治”武则天在位时期经济继续发展,出现“贞观遗风”唐玄宗在位时期经济空前繁荣,出现了“开元盛世”出现农作工具筒车和曲辕犁9世纪末期,农民起义瓦解了大唐帝国的统治五代十国:黄河流域有五个朝代相继控制,又出现了十个国家,史称“五代十国”
宋:960年,大将赵匡胤发动兵变,建立宋朝,定都东京,史称北宋1004年,辽军攻打北宋,寇准力劝宋真宗亲征,宋辽议和,史称“澶渊之盟”
1115年,金灭辽1127年,金灭北宋,南宋建立1140年,岳飞在郾城大捷,但宋高宗将他杀害,抗金成果毁于一旦1141年,宋金议和包含各类专业文献、幼儿教育、小学教育、专业论文、外语学习资料、生活休闲娱乐、各类资格考试、行业资料、应用写作文书、历史年代尺67等内容。
 公元前 841 年 国人暴动 共和元年 我国历史开始有明确纪年 春秋(公元前 770 ...中国近代史年代尺(1839――
虎门销烟 林则徐 近代中国“...  历史年代尺_历史学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包含世界古近现代史,中国古近代史中国古代史公元前 230-前 221 年 公元前 202 年 公元前 141 年 公元前 140 年 公元...  《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盗》最为著名 奴隶制王朝: 公元前 2070 年,禹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标志着我国早期国家的形成 在二里头发现的宫殿可能是夏朝...  中国近代史年代尺()_初三政史地_政史地_初中教育_教育专区。中国近代...中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 《新青年》陈独秀 李大钊 胡适 鲁迅 民主、...  初中历史年代尺_政史地_初中教育_教育专区。初中世界历史 年代尺(大事年表)初三(1)班河文静同学拟稿,余志武老师修改 世界古代史公元前 3500 年 公元前 3 千年 ...  2015年中考历史中外历史年代尺对照[人教版]_政史地_初中教育_教育专区。中外历史大事年表( 约三四百万年前~21 世纪初 箭头上方为中国史,下方为世界史) 元谋人约...  历史年代尺_初三政史地_政史地_初中教育_教育专区 暂无评价|0人阅读|0次下载|举报文档 历史年代尺_初三政史地_政史地_初中教育_教育专区。中国古代史大事年表...  中国教会历史年代尺2014...1/2 相关文档推荐 中国教会历史年代尺2014... 暂无...中国教会历史年代尺2014...  (8 分) 材料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年代尺 材料二:可以用来概括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主要历史事件的一些关键词: “五四风雷” “南昌枪声” “卢沟烽火”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文景小学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