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感悟作文400字经典 品味文化的一篇作文比赛

您还可以使用以下方式登录
您现在的位置:
& & 品味老糕点的文化_1000字
品味老糕点的文化_1000字
作者:& | & 初二&&
165人浏览了这篇文章
品味老糕点的文化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割猪肉,二十七,添新衣,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儿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去拜年,一年一年又一年。”
日,我们七色光小队来到杭州市北郊的一个古镇——塘栖。相比其他江南古镇,塘栖不算太有特色,一条京杭大运河穿镇而过,最能拿出手的便是大运河上那座古桥——广济桥,作为古运河上仅存的七孔石拱桥,它已经屹立500年。
走上桥,立刻感受到它的古老,169级厚石板磨损严重,方形阶梯已不见棱角。尽管参差不平,它却依旧连接着水南和水北,不负“广济”之名。水北街是经过修缮的“古街”,街面不大,一路走过去,满是糕点铺。
刚走进塘栖老街,一股过年的气息向我们扑面而来。队员们带着喜悦的心情,寻找着有趣的事物。老街上挤满了购买年货的人群,熙熙攘攘地在各商店内外东张西望,目光瞄准自己心仪的年货,捏着鼓鼓的钱包,向收款处挤去。当他们手里的大包小袋装得再也塞不下时,才心满意足地从人群中挤出来满载而归,但又时不时地还会朝店里张望。店主们面对店堂内簇拥的顾客,大声吆喝着介绍商品,想赢得顾客们的青睐,并且买下它。
“晓曦,快过来,这些年糕是多么有趣呀!”“紫陌,快过来看看,他们正在打年糕呢!”每个队员都在抢着诉说自己看到了什么。
过古桥往左行,我们就发现一家奇特的糕点店,卖糕点的位置只占左边极小部分,最右边砌着一个江南老样式的灶台,绘着考究的灶台画。布置很用心,墙上挂着蓑衣,斗笠,更有趣的是店内还有一个老石磨,磨上堆着大米,推杆斜斜吊在梁上oooooo手痒的我们轮流地想办法推动那个大大的石磨,不知道是用力不够均匀还是姿势不到位,沉沉的石磨始终一动不动。
糕点店的门前,摆着几张桌子,上面陈列着五颜六色各种形状的米塑。米塑,又称“粉塑”,系用米磨成粉,蒸熟后用手工捏成。这些米塑,从工艺和特色讲,有点类似于北方的“面塑”,都是一种独特的民间工艺。米塑是塘栖乡间的一种特有的民俗工艺,流传较广。这个盆子里装着粉色、白色、黄色的立夏狗。这些“立夏狗”真是可爱,一只只憨态可掬,而且颜色各异,昂首翘尾,令人爱不释手。那个盆子里放着叠得很高,并且整整齐齐的上梁元宝,这些元宝象征着大吉大利……
我们推选出小队里,两个最强壮的队员去打年糕。他们合力举起了10多斤重的大木棰,使出吃奶的劲,脸憋得像个红彤彤的苹果,一下一下地使劲向石臼里的大粉团子砸去。“啪—啪—”粉团子像顽皮的孩子一样,似乎跳了起来。紧接着,做年糕的师傅用手醮了凉水,猛地将粉团子翻了过来。在一砸一翻之间,粉团子变得越来越富有弹性。粉团子打完以后,还要分小块定型,这样,又香又糯的年糕就做好了。我们几个忍不住拿了一块放嘴里,热乎乎的,味道有点甜,出乎意料的好吃,传统美食还真不是盖的。伯伯们说,以前每到过年,家家户户都会这样打年糕,所以那时,满街都是香喷喷的年糕味道。
古镇的糕点店做的是糕点、卖的是记忆、品的是文化。传统糕点最能承载记忆和感情,吃着吃着,就想起过去,想起塘栖。
查字典专稿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
来源链接:/zuowen/
您还可以使用以下方式登录
最新推荐:
最新推荐:
最新推荐:
最新推荐:
考试类型:
作文类型:
最新推荐:
最新推荐:
最新推荐:
同年级的其他文章
同体裁的其他文章快慢——流年
我不知道怎样才叫“快”,只感到耳畔刮过一阵呼啸的风。此时的我,站在灯光明亮的站台上,面对着匆匆而过的地下铁。灯光幻影,永恒不变。
我也不知道怎样才叫“慢”,只觉得眼前的桃红柳绿一点点地离我远去了。此时的我,站在悠然划船的渔夫身旁,小舟底下泛着纤细荡漾的波浪。世间千年,如我一瞬。
哪样才是我所经历的朝暮华年?
似乎“快”才是现今,“慢”只是回忆。我可以慢慢地翻看泛黄的老照片,却无法挽留时针,让它停歇。似乎“快”就是现实,“慢”才是浪漫。没有面包填饱肚子,饥饿便在霎时如潮水泛滥。有了玫瑰香气四溢,甜蜜总能掩盖时光的流逝。似乎“快”才是科学,“慢”更适合文学,机器轰隆,不断地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需要,磨墨挥毫,任好文章随墨香在纸上蔓延。
“快”与“慢”,其实是巴黎塞纳河的左岸和右岸。有右岸的繁华喧闹,相对就有左岸的悠然宁静;有右岸的蓬勃奢侈,相对就有左岸的沧桑朴素;有右岸的轻盈欢快,相对就有左岸的凝重感伤。右岸是生活的缩影,左岸是艺术的代言。
我的生活似乎也是这样,“快”与“慢”像两个互不打扰的影子,一个总在奔跑追逐,一个总是闲庭信步。有时,我抱着课本在各个实验室中穿梭,和蜷曲的纸带、不知疲倦的电磁打点计时器、冰凉的试管、陌生的没有感情的化学试剂标签一一打交道。有时,我扶着下巴在每页书里流连,和唐诗宋词元曲、政治经济文化哲学、三国两晋南北朝一一会面。我拂过生活的风铃,“快”与“慢”便交互碰撞,发出悦人的清响。
“快”与“慢”的影子,像在进行一场重叠的永不停止的接力,一直到彼岸花落,再到彼岸花开。
在纷繁反复的大千世界里,一个渺小的我,竟会茫然四顾,不知所措。我的心该放在天平的哪一边?
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
在大海一样翻滚的涛涛笑声中,我仿佛听到了答案。
生活纷杂错乱,我一样可以找到平衡点。节奏快时,便任由它快吧,我便调整自己的步伐,尽情挥洒,让心灵彻底地狂欢一下;节奏慢时,便任由它慢吧,我便放松自己的心情,自由舒缓,让心灵舒服地休息一下。我不必奢求什么,不必追逐什么,也不必放弃什么,我只做平凡快乐的我,我只过快慢由己的生活。
生活亦快亦慢,有快意,也有悠闲。
快,白驹过隙,惊鸿一现。
慢,行至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点评:作者构思新颖,没有停留在简单的谈“快”好还是“慢”好,而是用富有哲思的句子指出“快”“慢”是流年的两种状态。该“快”还是该“慢”,茫然于其中的“我”最终寻找到了答案:即快慢随意,只做平凡快乐的我,立意高人一筹。文章句式错落有秩,整散结合,文采斐然,是一篇不可多得的佳作。
“快与慢”这个话题很宽泛,快——可写快速发展给人带来的种种好处,也可以写快节奏的生活给人带来的方方面面的心理压力;慢——可写“落后就要挨打”的惨痛教训,也可写“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的学习,稳稳当当的工作”的沉稳,以及“水流心不竞,云在俱意迟”的从容;但,“快与慢”是关系型的话题,最好要围绕其关系展开,全面分析:快的优劣,慢的好坏,以及何时应该快,何时应该慢,什么情况下快,什么情况下慢等等,最好写成议论文或散文。将两种或两种以上事物、对象合并在一起,用“和”“与”“对”等连词或介词联结起来,形成一个话题,这就是“关系”类话题
面对此类话题,审题时需要将两者之间存在的关系揭示出来,否则就有可能偏离题意。从何处着手呢?搞清各自所属的领域或范畴,搞清各自的本质、特点,更要搞清这两者在何时何地、何情何景下有何联系——是直接影响,还是间接影响;是正面作用,还是负面作用;是显性关系,还是隐性关系,是偶然联系,还是必然联系;是单向联系,还是多向联系,甚至是互动关联、互为条件、互为因果,等等。搞清关系之后,再从中挑选出自己准备准确表达的一种关系,进而形成观点,并以此来构思作文。
本题属于“矛盾关系”的关系类话题作文。矛盾关系是指话题中往往出现两个相互矛盾的概念,在写作时要学会辨证分析,对这两个矛盾的概念要突出重点,强调弊中有利或利中有弊。本话题是针对当前社会追求速度、普遍求快的心理而出的一道题。“快”固然有好的一面,但是一味的求快,却可能失去很多的东西,甚至带来严重的后果,比如文革时期的“赶英超美”,“放卫星”,这带我们民族带来了灾难。和“快”相比,“慢”显得有点不合时宜,但是“慢”却也给人类带来很多财富,比如说“慢工出细活”,只有慢火才能熬出好汤。但是“慢”就一定好吗?也不尽然。所以,我们在构思这个话题的时候,首先要确定要突出哪一点,突出“快”,还是突出“慢”,还是二者并驾齐驱,都要很明显的表示出来,不要含糊。其次,在论述的时候,必须要辨证,不能绝对化。避免绝对化的一个方法就是在论述的时候,首先给自己预设一个前提,比如重点是谈“慢”,你可以把观点建立在当前人们普遍求快这个前提上,借此反思,提出在某些时候慢下来,这样的观点就比较辨证,也容易获得别人的认同。最后提醒大家一点,从本道题的命题意图来看,尽管是以“快与慢”为话题,似乎“快”“慢”均可,但是从它的题目看来,命题者更倾向于“慢”,从迎合命题者的角度来说,谈“慢的好处”似乎更切合题意。 &二、构思方向举偶:
1、“慢”的长处在于可以以“慢”打“快”。武打小说中每描述高手对垒时,常有精彩的刻画,有以快制慢的,也有以慢打快的。快在于迅雷不及掩耳,速战速决,短时间内几招便置敌于死地,痛快淋漓,不着痕迹;慢则在于控制大局,避其锋芒,冷静观察对手的弱点与不足,从而抓住战机克敌制胜。文武之道,其实相通。
2、小桥流水人家,这里的流水低回缓慢,富有诗情画意。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里的水澎湃奔腾,犹如天上来,气势非凡,充满历史的沧桑和悲壮。
3、俗话说:兵贵神速,打仗是要讲究速度的,速度要快,否则就会贻误战机。俗话也说:慢工出细活。我们要小心谨慎地去做,虽然花了不少时间,但是却能够出精品,值得。关于画画也有这样的说法一天画三幅,三年卖不出;三年画一幅,一天卖出。这里也有快和慢的辨证。俗话说:欲速则不达,我们不能一味求快,而忽视事物发展的规律。成语里说:拔苗助长。想让禾苗快快长大,结果恰好相反,禾苗死了,因为没有遵守生长规律。
请选择年级高一高二高三请输入相应的习题集名称(选填):
科目:高中语文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语文教研室
科目:高中语文
题型:阅读理解
穿过岑寂的碎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2题。
穿过岑寂的碎片&&&&&&&&&&& 朱以撒
那方不毛之地一直为我神往。
像我这般珍惜故纸的人,常常会留意典籍上、画册上的一些残破纸片。这些纸片都没头没脑,残损得不象样了。这时我总是心弦一颤:该不会又是楼兰的碎片吧?凑近前一瞥,十有七八,真是楼兰出土的残破纸片。
楼兰,真是离我太遥远,又太亲近了。
曾经想过,楼兰于我来说,已不是地域上的一个名称了,而是一种精神领域的烙印。一开始我不知它具体的方位,只为那种莽原气象苍凉气息吸引,心想什么时候也走去看看。后来有人告知楼兰在罗布泊附近,不由让我倒吸了一口冷气:天啊!行动的信念顿时萎缩了不少。倘没有天赐的力量,是断断难以进入这神秘领地的。
我分外喜爱楼兰的残纸,从外观上看,边缘都被时光的风霜啃噬得斑驳陆离,犹如一片片洞见筋脉的黄叶。这些残纸上密密麻麻地写满了汉字,古朴而稚拙。只是由于残片,即便从内容上细审,我也弄不清哪页残纸居先哪页残纸在后。原先,贯穿纸片使其排列有序的细韧皮条,经不过风雨磨洗,不知哪一日清晨呼啦啦分崩离析,这一摞摞记载楼兰心迹的古纸本霎时如天女散花,散乱而破碎,再也无从整理。有序顿成无序,整饬变成芜杂。一些重要的记载被风吹雨打腐烂去,一些关键的词组也剥蚀风化,神秘的气息开始飞扬,越往后越神秘莫测。我想会有一些人,面对那无尽荒漠的方位,踮起脚神往地张望。
我们完全可以在精神上还原、再现当年丰饶的场景啊!
两千多年前的楼兰,何等富庶和滋润呀!这个美丽的绿洲王国有如丰满而妩媚的少妇,林木葱茏,水草丰茂,波光荡漾,百鸟啁啾,真正是一片乐土。它使黄河文化、恒河文化和古希腊文化水乳交融。楼兰以它的消失,使人感到再滋润饱满的生命,也会如流星一般,在瞬间化为虚无。
这些古典的碎片由于没有完整性,它使人们也就看到一个碎片的楼兰,只看到那些舞文弄墨的楼兰人迷蒙的背影。在我把玩到的一些墨迹里,这时的书体,正处在隶楷若即若离的阶段,那种楷有隶意、隶含楷法的驳杂胶着状态,醰醰有味品之不厌。这些墨迹和相应时期的魏晋名流风格如隔江海。楼兰残纸墨迹总是那么素朴,淡墨青衫一般天然动人。当然,有些笔画真的没有写好,读起来直让我皱眉头,不像是专门训练过的书手所为。深目高鼻的楼兰人,此时还没有学会含蓄呢。有时用笔恍若马背上挥刀,直通通地就挥了过去。这宛如在纸面上作长枪大戟格斗,咣当作响。我当然不太习惯这种表现方式,觉得太抛筋露骨,只是书写中一如既往地不作态,则是我屡屡赞美的。这时的江南名士,已经能写得一手流畅婉转的好字了,楼兰人的字迹却都处在未完成的品相里,似乎等着后人去弥补。可是我感到了字里行间充溢的宗教神秘的气息。佛教进入中原,首先要途经此地,是这里的人过早地皈依了吗?这真是一个饶有深味的问题:有技巧的人足以达到完美,却全然写不出如此韵致,是心灵空间缺少了什么吧?
我觉得没有必要回避斯文赫定这个也许会让人不愉快的名字。20世纪初,这个具有探险血统的人就来到罗布泊附近的荒漠上,发现了遗弃千年的楼兰遗址,挖掘的序幕就此拉开。可以轻易推想,20世纪初亲近罗布泊边缘会是何等的艰难。但是斯文赫定还是千里迢迢地赶来了。有些人有着狼狗一般敏锐的嗅觉,而且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伙、一群,只要破旧的中国哪里有宝藏浮出土面,都会把这伙子人招引过来。斯坦因不是到了敦煌,轻易就把藏经洞的珍贵经卷搬走了一大批吗?华尔纳则动了点科学的脑筋,发明了一种特殊的胶水,专门用来粘走那些活灵活现的鲜艳壁画;还有一位叫范莱考克的德国人更绝,跑到荒无人烟的高昌故城的柏孜克里克石窟,硬是用犀利的狐尾锯,把壁画连土锯了下来,然后装箱运走。
这类事情在那个时节委实太多了。如今我只能粗疏地在自己那张记事地图上作种种颜色的记号,这里或者那里。这种登堂入室的文化搬运行径,曾使我们蒙羞并且愤慨不已。
风沙越来越沉重地覆盖在楼兰遗址上,终日无绝,漫过基础,漫过墙堞,漫过城楼,着力剥蚀着突兀处,料想在不久,就连高耸的烽燧也要被遮埋,遗址外相将荡然无存。一切绚丽和辉煌,在如许长的岁月中,被黄沙摧残成一片迷蒙。
只余下楼兰残纸了。它们尽管是残片,却必将长存,就像楼兰上空的长风和楼兰身体上的沙丘一样长存。这些碎片有自身的特性,获得朴素的色调和质地,尤其是时日赋予了它们长存的生命力,已不惧怕世俗的侵入了。
我慢慢地走近楼兰,当然是心路历程接近了。楼兰在我心目中破碎万端,和碎片的纸本一个模样。其实,认识一个世界要达到周全是不可能的。面面俱到,反而什么都达不到,什么都肤浅之至。
从史料的完整性要求来衡量,碎片使人怜爱不已,但它的物质价值已抵不上完好者。若从审美价值上说,碎片却具有相当强的象征性,借残象以会意,妙在存残之间、藏显之外。
(选自《散文》,略有改动)
9、.读完全文,你认为文章的立意是什么?
答:&&&&&&&&&&&&&&&&&&&&&&&&&&&&&&&&&&&&&&&&&&&&&&&&&&&&&&&&&&&&&&&&&&&&&&&&&&&&&&&&&&&&&
10.第五段说,“我分外喜爱楼兰的残纸”。在这里,文章重点写了哪两方面的内容?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1.作者说“是心灵空间缺少了什么吧?”根据文意,你认为缺少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2.对文章理解不当的两项是(&&& )
A.作者面对那些古楼兰出土的残破纸片,让精神穿行在历史的长河,回顾历史,感慨万千,可谓“思接千载,视通万里”。
B.在精神漫游中,作者思到笔随,信手点染,在那些“楼兰的残纸”上渲染出浓郁的历史氛围。
C.我们从文章中读到的是依照时空顺序着意结撰的记叙描述性文字。
D.文章荡开一笔,提到近代史上几个千里迢迢来中国“登堂入室”进行“文化搬运”的西方盗贼。这无疑是本文沉重的一笔。然而作者却仅用“曾使我们蒙羞并且愤慨不已”一语轻轻带过,实在是举重若轻的神来之笔。
E.文章的美感来自作者自由思想的自由表达,以“精神漫游”方式在古籍残片上营造出历史的氛围。
科目:高中语文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穿过岑寂的碎片
那方不毛之地一直为我神往。
像我这般珍惜故纸的人,常常会留意典籍上、画册上的一些残破纸片。这些纸片都没头没脑,残损得不象样了。这时我总是心弦一颤:该不会又是楼兰的碎片吧?凑近前一瞥,十有七八,真是楼兰出土的残破纸片。
楼兰,真是离我太遥远,又太亲近了。
曾经想过,楼兰于我来说,已不是地域上的一个名称了,而是一种精神领域的烙印。一开始我不知它具体的方位,只为那种莽原气象苍凉气息吸引,心想什么时候也走去看看。后来有人告知楼兰在罗布泊附近,不由让我倒吸了一口冷气:天啊!行动的信念顿时萎缩了不少。倘没有天赐的力量,是断断难以进入这神秘领地的。
我分外喜爱楼兰的残纸,从外观上看,边缘都被时光的风霜啃噬得斑驳陆离,犹如一片片洞见筋脉的黄叶。这些残纸上密密麻麻地写满了汉字,古朴而稚拙。只是由于残片,即便从内容上细审,我也弄不清哪页残纸居先哪页残纸在后。原先,贯穿纸片使其排列有序的细韧皮条,经不过风雨磨洗,不知哪一日清晨呼啦啦分崩离析,这一摞摞记载楼兰心迹的古纸本霎时如天女散花,散乱而破碎,再也无从整理。有序顿成无序,整饬变成芜杂。一些重要的记载被风吹雨打腐烂去,一些关键的词组也剥蚀风化,神秘的气息开始飞扬,越往后越神秘莫测。我想会有一些人,面对那无尽荒漠的方位,踮起脚神往地张望。
我们完全可以在精神上还原、再现当年丰饶的场景啊!
两千多年前的楼兰,何等富庶和滋润呀!这个美丽的绿洲王国有如丰满而妩媚的少妇,林木葱茏,水草丰茂,波光荡漾,百鸟啁啾,真正是一片乐土。它使黄河文化、恒河文化和古希腊文化水乳交融。楼兰以它的消失,使人感到再滋润饱满的生命,也会如流星一般,在瞬间化为虚无。
这些古典的碎片由于没有完整性,它使人们也就看到一个碎片的楼兰,只看到那些舞文弄墨的楼兰人迷蒙的背影。在我把玩到的一些墨迹里,这时的书体,正处在隶楷若即若离的阶段,那种楷有隶意、隶含楷法的驳杂胶着状态,醰醰有味品之不厌。这些墨迹和相应时期的魏晋名流风格如隔江海。楼兰残纸墨迹总是那么素朴,淡墨青衫一般天然动人。当然,有些笔画真的没有写好,读起来直让我皱眉头,不像是专门训练过的书手所为。深目高鼻的楼兰人,此时还没有学会含蓄呢。有时用笔恍若马背上挥刀,直通通地就挥了过去。这宛如在纸面上作长枪大戟格斗,咣当作响。我当然不太习惯这种表现方式,觉得太抛筋露骨,只是书写中一如既往地不作态,则是我屡屡赞美的。这时的江南名士,已经能写得一手流畅婉转的好字了,楼兰人的字迹却都处在未完成的品相里,似乎等着后人去弥补。可是我感到了字里行间充溢的宗教神秘的气息。佛教进入中原,首先要途经此地,是这里的人过早地皈依了吗?这真是一个饶有深味的问题:有技巧的人足以达到完美,却全然写不出如此韵致,是心灵空间缺少了什么吧?
我觉得没有必要回避斯文赫定这个也许会让人不愉快的名字。20世纪初,这个具有探险血统的人就来到罗布泊附近的荒漠上,发现了遗弃千年的楼兰遗址,挖掘的序幕就此拉开。可以轻易推想,20世纪初亲近罗布泊边缘会是何等的艰难。但是斯文赫定还是千里迢迢地赶来了。有些人有着狼狗一般敏锐的嗅觉,而且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伙、一群,只要破旧的中国哪里有宝藏浮出土面,都会把这伙子人招引过来。斯坦因不是到了敦煌,轻易就把藏经洞的珍贵经卷搬走了一大批吗?华尔纳则动了点科学的脑筋,发明了一种特殊的胶水,专门用来粘走那些活灵活现的鲜艳壁画;还有一位叫范莱考克的德国人更绝,跑到荒无人烟的高昌故城的柏孜克里克石窟,硬是用犀利的狐尾锯,把壁画连土锯了下来,然后装箱运走。
这类事情在那个时节委实太多了。如今我只能粗疏地在自己那张记事地图上作种种颜色的记号,这里或者那里。这种登堂入室的文化搬运行径,曾使我们蒙羞并且愤慨不已。
风沙越来越沉重地覆盖在楼兰遗址上,终日无绝,漫过基础,漫过墙堞,漫过城楼,着力剥蚀着突兀处,料想在不久,就连高耸的烽燧也要被遮埋,遗址外相将荡然无存。一切绚丽和辉煌,在如许长的岁月中,被黄沙摧残成一片迷蒙。
只余下楼兰残纸了。它们尽管是残片,却必将长存,就像楼兰上空的长风和楼兰身体上的沙丘一样长存。这些碎片有自身的特性,获得朴素的色调和质地,尤其是时日赋予了它们长存的生命力,已不惧怕世俗的侵入了。
我慢慢地走近楼兰,当然是心路历程接近了。楼兰在我心目中破碎万端,和碎片的纸本一个模样。其实,认识一个世界要达到周全是不可能的。面面俱到,反而什么都达不到,什么都肤浅之至。
从史料的完整性要求来衡量,碎片使人怜爱不已,但它的物质价值已抵不上完好者。若从审美价值上说,碎片却具有相当强的象征性,借残象以会意,妙在存残之间、藏显之外。
&(选自《散文》,略有改动)
1.读完全文,你认为文章的立意是什么?(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五段说,“我分外喜爱楼兰的残纸”。在这里,文章重点写了哪两方面的内容?(4分)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说“是心灵空间缺少了什么吧?”根据文意,你认为缺少了什么?(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对文章理解不当的两项是(3分)(&&& )
A.作者面对那些古楼兰出土的残破纸片,让精神穿行在历史的长河,回顾历史,感慨万千,可谓“思接千载,视通万里”。
B.在精神漫游中,作者思到笔随,信手点染,在那些“楼兰的残纸”上渲染出浓郁的历史氛围。
C.我们从文章中读到的是依照时空顺序着意结撰的记叙描述性文字。
D.文章荡开一笔,提到近代史上几个千里迢迢来中国“登堂入室”进行“文化搬运”的西方盗贼。这无疑是本文沉重的一笔。然而作者却仅用“曾使我们蒙羞并且愤慨不已”一语轻轻带过,实在是举重若轻的神来之笔。
E.文章的美感来自作者自由思想的自由表达,以“精神漫游”方式在古籍残片上营造出历史的氛围。
科目:高中语文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一篇现代文,完成1—4题。
穿过岑寂的碎片
&&&&&& 1那方不毛之地一直为我神往。
&&&&&& 2我常常会留意典籍上、画册上的一些残破纸片。这些纸片总是令我心弦一颤:该不会又是楼兰的碎片吧?凑近一瞥,十有八九,真是楼兰出土的残破纸片。
&&&&&& 3楼兰,真是离我太遥远,又太亲近了。
&&&&&& 4曾经想过,楼兰于我来说,已不是地域上的一个名称了,而是一种精神领域的烙印。一开始我不知它具体的方位,只为那种莽原气象苍凉气息吸引,心想什么时候也走去看看。后来有人告知楼兰在罗布泊附近,不由让我倒吸了一口冷气:天啊!行动的信念顿时萎缩了不少。倘没有天赐的力量,是断断难以进入这神秘领地的。
5我分外喜爱楼兰的残纸,从外观上看,边缘都被对光的风霜啃噬得斑驳陆离,犹如一片片洞见筋脉的黄叶。原先,贯穿纸片使其排列有序的细韧皮条,经不过风雨磨洗,不知哪一日清晨呼啦啦分崩离析,这一摞摞记载楼兰心迹的奇纸本霎时如天女散花,散乱而破碎,再也无从整理。有序顿成元序,整饬变成芜杂。一些重要的记载被风吹雨打腐烂去,一些关键的词组也剥蚀风化,神秘的气息开始飞扬,越往后越神秘莫测。这里总是苍凉之至,只是死寂中蕴含无限的饱满。我想会有一些人,面对那无尽荒漠的方位,踮起脚神往地张望。
&&&&&& 6我们完全可以在精神上还原、再现当年丰饶的场景!
&&&&&& 7两千多年前的楼兰,何等富庶和滋润呀!这个美丽的绿洲王国有如丰满而妩媚的少妇,林木葱茏,水草丰茂,波光荡漾,百鸟啁啾,真正是一片乐土。它使黄河文化、恒河文学和古希腊文化水乳交融。楼兰以它的消失,使人感到再滋润饱满的生命,也会如流星一般,在瞬间化为虚无。
&&&&&& 8这些古典的碎片由于没有完整性,它使人们也就看到一个碎片的楼兰,只看到那些舞文弄墨的楼兰人迷蒙的背影。在我把玩到的一些墨迹里,这时的书体,正处在隶楷若即若离的阶段,那种楷有隶意、隶含楷法的驳杂胶着状态,有味品之不厌。这些墨迹和相应时期的魏晋名流风格如隔江海。楼兰残纸墨迹总是那么素朴,淡墨青衫—般天然动人。当然,这些笔画真的没有写好,读起来直让我皱眉头,不像是专门训练过的书手所为。深目高鼻的楼兰人,此时还没有学会含蓄呢。有时用笔恍若马背上挥刀,直通通地就挥了过去。这宛如在纸面上作长枪大戟格斗,咣当作响。我当然不太习惯这种表现方式,觉得太抛筋露骨,只是书写中一如既往地不作态,则是我屡屡赞美的。这时的江南名士,已经能写得一手流畅婉转的好字,楼兰人的字迹却都处在未完成的品相里,似乎等着后人去弥补。可是我感到了字里行间充溢的宗教神秘的气息。佛教进入中原,首先要途经此地,是这里的人过早地皈依了吗?这真是一个饶有深味的问题:有技巧的人足以达到完美,却全然写不出如此韵致,是心灵空间缺少了什么吧?
&&&&&& 9我觉得没有必要回避斯文赫定这个也许会让人不愉快的名字。20世纪初,这个具有探险血统的人就来到罗布泊附近的荒漠上,发现了遗弃千年的楼兰遗址,挖掘的序幕就此拉开。华尔纳动了点科学的脑筋,发明了一种特殊的胶水,专门用来粘走那些活灵活现的鲜艳壁画;还有一位叫范莱考克的德国人更绝,跑到荒无人烟的高昌故城的柏孜克里克石窟,硬是用犀利的狐尾锯,把壁画连土锯了下来,然后装箱运走。
&&&&&& 10这类事情在那个时节委实太多。如今风沙越来越沉重地覆盖在楼兰遗址上,终日无绝,漫过基础,漫过墙堞,漫过城楼,着力剥蚀着突兀处,料想在不久,就连高耸的烽燧也要被遮埋,遗址外却将茫然无存。一切绚丽和辉煌,在如许长的岁月中,被黄沙摧残成一片迷蒙。
&&&&&& 11只余下楼兰残纸了。它们尽管是残片,却必将长存,就像楼兰上空的长风和楼兰身体上的沙丘一样长存。这些碎片有自身的特性,获得朴素的色调和质地,尤其是时日赋予了它们长存的生命力,已不惧怕世俗利侵入了。
&&&&&& 12我慢慢地走近楼兰,当然是心路历程接近了。楼兰在我心目中破碎万端,和碎片的纸本一个模样。其实,认识一个世界要达到周全是不可能的。面面俱到,反而什么都达不到,什么都肤浅之至。
&&&&&& 13从史料的完整性要求来衡量,碎片使人怜爱不已,但它的物质价值已抵不上完好者。若从审美价值上说,碎片却具有相当强的象征性,借残象以会意,妙在存残之间,藏显之外。碎片才是历史的真实写照,洗尽了绚丽的色彩,蕴涵着久远的苍烟落照,一身的素朴憨厚,一看就知道穿越了千年岑寂。凝视这些碎片,感伤的潮水还是不由自主地侵袭过来。
1.本文以“穿过岑寂的碎片”为题目,有何好处?
2.解释下面两句话在文中的含义。
(1)楼兰,真是离我太遥远,又太亲近。
(2)死寂中蕴含无限的饱满。
3.在第8段中出两种主要的表现手法并各举一例分析其表达效果。
4.面对楼兰的碎片,作者有了很多的感悟,请你写出主要的四条。}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生命的感悟作文400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