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之中提到的《大甲》《帝典》三刀甲是什么么

《大学》略释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按:天下之大,无过于心。佛家说“芥子纳须弥”,此亦是说“心纳万相”的道理。大易说:仰天成象,俯地成形。此亦是说“心纳天地万物”的道理。就儒家的学问来说,忠孝仁义,修身治国平天下,皆不离一心,若离此心,谁来做此种种事业呢?故儒家《大学》乃是关于心的体与用的学问,亦即关于心的学问。此“心”不但体大,而且用亦大。佛家说“心生万法”。儒家说“生物不测”。心的体大,相大,用也大,所以,关于“心”的学问叫做“大学”。大学之道,有三个阶段,所谓: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大学》修养的第一个阶段:明明德。第一个“明”是动词,后面的“明德”是名词,亦即大学之道,首先要“明”这个“明德”。这个“明德”是什么?它便是“本源真心”,或叫做“无相真心”,或称为形而上。我们反观体证这个“明德”,便是“明明德”,佛家称为明心见性,孔子叫做“知天命”,阳明叫做“致良知”。悟此“明德”谓之圣贤,迷此“明德”谓之凡夫。此乃凡圣差别之处。第二个阶段是“亲民”,亦即在“明明德”的基础上,作利益世道人心的事业,佛家叫做入世,叫做倒驾慈航。佛家《华严经》有一譬喻,“善财参五十三员善知识,末后到弥勒阁前,见楼阁门闭,瞻仰赞叹。见弥勒从别处来,善财作礼曰:‘愿楼阁门开,令我得入。’寻时,弥勒至善财前,弹指一声,楼阁门开。善财入已,阁门即闭。见百千万亿楼阁,一一楼阁内有一弥勒,领诸眷属并一善财而立其前。”善财遍参五十三员善知识,最后依然是回到本处。所谓本处,即是诸人的当下。这永恒当下的是什么?弥勒于善财前弹指一声。善财闻已,即便开悟。此是闻声悟道,亦谓之观音明心。善财入楼阁已,见千百万亿楼阁,亦即见“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人人本具此“明德”。“一一楼阁内有一弥勒,领诸眷属并一善财而立其前。”此即是说,人人本具的“明德之性”——心性本体,皆具无量妙用。此无量妙用,有待开发。开发之法,不离入世,对镜练心,《大学》则称之为“亲民”。第三是“止于至善”。仅仅“悟”了,绝非究竟,还须对境练心,做“亲民”的事业,增长才干,磨除习气,犹如善财问弥勒:“为何您能放紫金光,具无上庄严,而我却不能呢?”弥勒对善财说:“你若能救度无量众生,成就无量功德,你就能如我一样放紫金光。”此宗教对话,隐喻着这样一个道理,即使一个人悟了,他必须“在实际的生活中做实际的锻炼”——亲民,如此,自己的修养和才干方能有实际的增长,方能达到“止于至善”的圆满境界。)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按:止、定、静、安、虑、得,此是“明明德”的具体方法。止,即停止妄心。定,即当下不乱。静,即心若止水。安,即坦然遍含。虑,即反观体认。得,即得见本来。就世间常情来讲,要做成一件大事,亦须专心致志,流畅无碍,这样,才能完成此项事业,才能有所成就。)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按:按照现代的心物观念来说,外在的客观现象叫做“物”,内在的主观现象叫做“心”。然而,对于古人来讲,外在的客观现象与内在的主观现象,凡是有形相的,皆称之为“物”。《大学》说,能够洞察事物的本末终始,亦就比较接近“道”了。本始即源头,末终即物相。知道了哪是本源?哪是现象,也就近“道”了。那么,“道”是何物?道即形而上,道即“本来面”——“明德之性”。)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按:事之大,莫过于治国平天下,然而,最大的事,却不见得就是最根本的事。治国平天下,乃人间最大的事业,然而,对于儒家来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却以“格物致知”为根本。“格物致知”指什么?意所不能缘,言所不能诠,唯知者自知,犹如蓝天白云之貌,见者自见,知者自知,一切妙语,皆不能及。朱熹以意识言语而注曰:“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唯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是以大学之始教,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于其极,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我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此谓格物,此谓知之致也。”(朱熹注:《大学章句》。)朱熹的“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是认识论上的乌托邦。王阳明当年,照着朱熹注释的格物致知,企图一物一物地格(认识),以求格尽天下万物之理,他先格自己亭中的“竹子”,结果竹子的道理没有格出来,到第七天,“劳思致疾”。遂叹曰“圣贤是做不得的”。(参见《王阳明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120页。)后来,阳明先生龙场大悟后,方知朱子“即物穷理”之错处。就知识论来说,学无止境,一个人的知识绝不可能达到这样一种程度,他获得了所有的知识——“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他除了看着自己已经获得的知识自我欣赏外,就再也无须学习了。圣人之所以为圣人,不是由知识的多寡来规定的,而是由他的心性修养所规定的。)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按:从心性修养的根本处做起,扩而充之,以至于天下。此是儒家学问的一条基本途径。内德不修,外求治国,此惑乱人心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按:在学问上,本厚而末亦厚,本薄而末亦薄,无有“本厚而末薄,本薄而末厚”的事。)
《康诰》曰:“克明德”,《大甲》曰:“顾諟天之明命”,《帝典》曰:“克明峻德”,皆自明也。(按:此是对“明明德”的进一步解释。迷者自迷,悟者自悟,更无人代,故曰“皆自明也”。此处所引《康诰》《大甲》《帝典》等语,皆是说“明明德”的道理,佛家谓之“明心见性”。)
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诰》曰:“作新民”。《诗》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按:此是对“亲民”的进一步解释。一个人的进步,乃至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进步,都是在实际地锻炼中逐步实现的。)
《诗》云:“邦畿千里,惟民所止”。《诗》云:“缗蛮黄鸟,止于丘隅”。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按:此处借用《诗经》上的话隐喻人生修养。此处的“止”,亦就是依照规范展开人生的意思。所以,下文便有止于仁、止于敬、止于孝、止于慈、止于信等开示。)《诗》云:“穆穆文王,于缉熙敬止”。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按:“穆穆文王,于缉熙敬止”,此是说文王的修养达到了人与道合一的境界,此境界是难以用语言加以表述的,亦是借助于语言极难把握的。此处的“于缉熙敬止”,若强而言之则是:“寂然无为而大有作为”,或曰“以无为之心,行大有作为之事”。)《诗》云:“瞻彼淇澳(yu
4),绿竹猗猗(e
1),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僩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终不可諠兮”。(按:瞻即看;淇即水名,澳即水曲之处。猗猗即繁茂的样子。此段话的完整意思是:看那淇水河畔,茂盛的竹林十分美丽,在这个美丽的地方住着一位君子,他的人格透亮如玉,他的道德庄严无比。)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按:做学问的过程,犹如打造玉器,必经“切、磋、琢、磨”之过程。初发明心,未是经究竟,以切磋为喻;切磋之后,尚待琢磨,方可具形兼光,显明洁之德。)瑟兮僩兮者,恂栗也;赫兮喧兮者,威仪也;(按:对待自己的起心动念、言行举止,无丝毫放逸,即是“瑟兮僩兮”的含义。具足道德威仪,堪为人之规范,即是“赫兮喧兮”的含义。)有斐君子,终不可諠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按:慈悲仁爱,恩泽于民,其修养已达圆融之境,老百姓是不会忘记他的。)《诗》云:“于戏!前王不忘”,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按:《诗经》上说,“于戏!前王不忘”,就是说人们永远不会忘记恩泽于民的君王,为什么?因为所有的人都从他那里获得了利益,君子效仿他的贤圣,老百姓获得他的恩泽,故曰“此以没世不忘也”。)
(按:听别人陈述,便站在别人的立场上——吾犹人也。不抱任何成见,站在别人的立场上听取他人陈述,为的是真实地了解事情的真相,化解矛盾——使无讼乎。)(按:若就形而上的道体上说,无有实在的是非善恶美丑,然而,若就形而下人事上来说,是非善恶纷繁复杂,莫衷一是,于此时,当断不断,反受其乱,故以智慧照察,果断恰当地予以处理。)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按:或香或臭,闻者自知,或美或丑,见者自知。内在的起心动念,或善或恶,他人不见,而自己的良知却见得分明,慎独正是慎此“独知独明”之处,不可自欺,更不可欺人。“慎独”的“慎”就是谨慎不放逸;“慎独”的“独”就是“独知独明”之处——心地。慎独的完整意思就是,以良知照察自心,勿令心念随贪嗔痴转。有些人依文恻义,以为慎独是“谨慎一个人独处之时,一个人独处时亦不犯错误”。这种“谨慎独处”的做法,乃扬汤止沸,无济于事。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从心地上下手。)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之,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按:心地无碍天地阔。无论一个人如何掩饰其内心的“鬼”,那也是掩盖不住的,故曰“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之,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按:人之作为,皆不出良知之照察,照察之严密,犹如“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富润室,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按:坦然身心,内外一如,光明磊落,故君子的修养必从端正心地做起。)
(按:无挂碍故无有恐怖,无得失故无有忧患。庞居士说:“但自无心于万物,何妨万物常围绕。”法融说:“恰恰用心时,恰恰无心用,无心恰恰用,常用恰恰无。”心应答万事,无所粘着,即是正心,亦是“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的真正意思。不是不见,不是不闻,了了见知,不著见闻,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按:为情见所左右,便不能见事情之真相,故当除去情见,以真实之心方能见事之本色,否则,犹如戴有色眼镜以观天下,则天下事物皆失其本色而成其镜色。不受情见所左右者,天下鲜矣。故当除去情见,如是我见,如是我闻,如是我知,如是我治,则身可修、家可齐矣。)
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按:家与国虽有大小之差别,然而,治理的方法是一样的。在家中,孝的精神,扩而充之可以用以事君,弟的精神,扩而充之可以用以事长,慈的精神,扩而充之可以用以使众。若人于其家中无有孝、弟、慈之品德,在国便无协助领导、团结同事、引导大众的品德。)《康诰》曰:“如保赤子。”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未有学养子而后嫁者也。(按:人做事情,唯以“诚心”,若无诚心,则一事无成。“心治一处,无事不办。”世上无有先学会了养育孩子再嫁人的事。母亲养育孩子之所以无差,就在于其全心全意——心诚求之。齐家治国的道理,亦如同母亲养育孩子的道理一样,“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其机如此。此谓一言偾事,一人定国。(按:中国几千年来,就是一个世袭家族社会。在古代,家的观念却不是今日的三口之家,那是指一个大家族,是一个具有着血缘关系的社会关系体系。在大家族中,各种人际关系及其复杂,国有之事,家无不具。家是国的一个缩影,国所具有的事情,在家皆有。治国的道理同治家的道理一样。如果一个掌管国家的人,不具内圣之德,而是贪心用智,如此则必然祸及其家,其家又必然祸及其国。所以说,“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其机如此。此谓一言偾事,一人定国。”)尧舜帅天下以仁,而民从之。桀纣帅天下以暴,而民从之。(按:上行下效,此是领导与部下乃至于与百姓之间的规律性关系。上行不仁,而民从之,上行暴虐,而民亦从之。一个国家的风气,总是与最高领导人的作风有关。)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从。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故治国在齐其家。(按:对老百姓产生实际影响的是领导者的“本色人格”。不仁之君,求他人之仁,则人不从;不善之人,求他人之善,则人不从。领导者不崇尚仁德,却要求老百姓崇尚仁德,故“而民不从”。君子所行,自觉而觉人,自仁而仁人。此是君子自行化他,自利利人的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诗》云:“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宜其家人而后可以教国人。《诗》云:“宜兄宜弟。”宜兄宜弟而后可以教国人。《诗》云:“其仪不忒,正是四国。”其为父子兄弟足法,而后民法之也。此谓治国在齐其家。(按:用《诗经》上的话,说明“父子兄弟足法,而后民法之”的道理。《诗经》中的“宜其家人”“宜兄宜弟”,都是说“家庭和睦”的道理。“宜”即“适宜”、“和睦”、“协调”等义。亦即父子兄弟姐妹和睦相处。若有一个君,能治家如此,其治国的道理亦在其中矣。“其仪不忒,正是四国”,亦即威德庄严,赫赫无差,自然德摄四国,众皆归向。)
矩之道也。(按:领导者有孝的精神,在社会上就能兴起孝的社会风气;领导者具有谦虚的精神,在社会上就能兴起谦和的社会风气;领导者体恤百姓,百姓就会爱戴他。君子领导着他的家与国,以其家与国的影响力——政治、经济、道德、文化等综合影响力,影响天下人,此是君子的“内圣外王”之道。)所恶(按:厌恶;不喜欢。)于上,毋(按:不要;不可以。)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谓&&
矩之道。(按:“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等等,亦即:你不喜欢你的上司如此待你,譬如傲气霸道,你亦就不要用同样的方式对待你的下属,因为你在你的下属面前你亦是上司;你不喜欢你的下属如此待你,譬如心怀二意,另有所图,你亦就不要用同样的方式对待你的上司,因为在你的上司面前你亦是下属。你不喜欢你前面的人的如此那样,譬如洋洋得意、自以为是,你亦就不能用这种方式对待你后面的人,因为对于你后面的人来说,你亦是前面的人。“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其道理亦是如此,都是说“你不喜欢别人如此那样,你自己就不要如此那样。”若求诸人,先正诸己,此是“内圣外王”之道。)《诗》云:“乐只君子,民之父母。”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按:君子之道,爱民如子。)《诗》云:“节彼南山,维石岩岩,赫赫师尹,民具尔瞻。”有国者不可以不慎,辟则为天下&
矣。(按:师尹,周幽王太师尹氏。师尹的人格,就好比维石岩岩的南山,无不受人景仰。治国之君,应当谨慎,莫受情见左右,若感情用事、私心用智,必然导致天下混乱。)《诗》云:“殷之未丧师,克配上帝。仪监于殷,峻命不易。”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按:“师”即民众。“上帝”即“道”。此处的“上帝”不是宗教意义上的“人格神”,犹如佛家的“佛”,不是“三十二相,八十二种好”的宗教偶像。对于真正有智慧的宗教文化而言,不同的宗教形象,只是表达不同的人文精神的“人格化概念”而已。佛经上说:“不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若以音声求我,以色相见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大学》此处所说的“上帝”,亦不可以当作“心外独存之物”。殷朝最鼎盛的时候,其治国之法则,符合“道”的精神。后来,亦是因为不符合“道”的精神,才失去了民众,因此亦就失去了“国”。鉴于殷朝的兴衰经验,治国者不可以不慎,不可以违道。以民之父母之精神为民立命,才能“峻命不易”。)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外本内末,争民施夺。(按:政治不是权力利益与人我之争。政治是一项领导民众实现幸福康乐的事业。若把政治仅仅当作一项权力利益及其人我之争,此便是弃本逐末的愚痴行为。如果一个家、一个国、一个民族,把欲望、权力、财用等放在第一位,以霸气行事,则必然会“争民施夺”——以物质利益为诱饵所展开的不同程度不同范围的争夺与战争。)是故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按:领导者聚财,则民心离散;领导者疏财,则民心所向。)是故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按:因转化成果,果又转化成因,因因果果,无穷无尽。你如何待人,人便如何待你——“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君子谋财,取之有道。不义之财,如何得之,亦如何失去——“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康诰》曰:“惟命不于常。”道善则得之,不善则失之矣。《楚书》曰:“楚国无以为宝,惟善以为宝。”舅犯曰:“亡人无以为宝,仁亲以为宝。”(按:《康诰》《楚书》舅犯等,皆是说真正的“宝”不是权力与金钱,而是善良与智慧。若一个家或一个国丢掉了道德文明,实际上亦就等于丢掉了天下。若一个家或一个国不失其道德文明,实际上亦就等于获得了天下——善则得之,不善者则失之。一个民族不怕振兴不起来,一时振兴不起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一个民族失去了他本有的精神。若失去了他本有的精神,就恐怕永远站不起来了。)《秦誓》云:“若有一个臣,断断兮,无他技,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焉。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彦圣,其心好之,不啻(按:不啻者,不异于。)若自其口出。实能容之,(按:容者,容纳而用之。实能容之,即实在是可用之人才。)以能保我子孙黎民,尚亦有利哉。人若有技,娼嫉以恶之,人之彦圣,而违之俾不通,实不能容,以不能保我子孙黎民,亦曰殆哉。”(按:一个家或一个国,实在是需要那些有道德的人,他们对社会的稳定和人民的幸福是有积极影响的——“尚亦有利哉”。相反,心胸狭窄,不利于道德风气的人,实际上就是这个家或这个国的不利的因素——“亦曰殆哉。”)唯仁人放流之,迸诸四夷,不与同中国。此谓唯仁人为能爱人,能恶人。(按:善者,用之;不善者,退之。仁人的所爱所恶,以百姓的利益为利益,无有成见作碍,无私心用智,故“唯仁人为能爱人,能恶人”。一般人的爱与恶,皆与自己的成见与喜好有关——喜则一切皆是,恶则一切皆非,全是以狭隘之情见为准则,故容易产生“偏辟”。)见贤而不能举,举而不能先,命也。见不善而不能退,退而不能远,过也。(按:见到贤者不能把他提拔起来,见到不善的人不能把他退下去,这都是领导者的过错。)好人之所恶,恶人之所好,是谓拂人之性,&
必逮夫身。是故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骄泰以失之。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财则恒足矣。(按:君子治国,有一个原则:以善为本,戒骄戒躁。依照儒家的观念,人有崇尚道德的善性,故不可以违背人的善性而行事。违背人的善性而行事,便是“拂人之性”,“拂人之性”则灾害至矣。君子治经济,有一个原则:生产的人要多,消费的人要少;生产的速度要快,消费的速度要慢,这样,社会财富便恒足矣。)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按:以身为本,以财为末。修身而理财,立德而治产,本末圆成一体,此是仁者内外本末之道。仁者以治生产业为修身之道,从中锻炼自己的才能与道德,故曰:“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私心用智、损德以求财,故曰:“不仁者以身发财”。)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义者也,未有好义其事不终者也,未有府库财,非其财者也。(按:在上位的人好仁,居下位的便好义。好仁义者善始善终——未有好义其事不终者也。君子谋财,取之有道,好仁义者无有不义之财——未有府库财,非其财者也。治国者应当不起私财之心,应生“藏富于民、藏富于国”之心,所谓“以天下为己任”,这样才能实现天下太平、康乐人生的目的。)孟献子曰:“畜马乘,不察于鸡豚。伐冰之家不畜牛羊。百乘之家,不畜聚敛之臣。与其有聚敛之臣,宁有盗臣。”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按:古代四匹马驾一辆车叫一乘。按照现代的标准,此已属“上等轿车”了。具有如此财力的人,自然不会在意鸡豚之事。伐冰之家,亦即在夏天能够用得起冰的人家,自然不会在意牛羊之事。百乘之家,可以说是富有天下的人家了,既然是富有天下,就自然不需要聚敛之臣——搜刮财富的人。富有天下的人,若再使用聚敛之臣,还不如有盗臣呢。盗臣只是盗财,而聚敛之臣则坏国坏天下矣。)长国家而务财用者,必自小人矣,彼为善之。(按:长即掌管。掌管国家人,只顾搜刮财富,而弃人文精神而不顾,此是弃本逐末,此必是小人之所为,小人亦擅长如此。)小人之使为国家,&
害并至,虽有善者,亦无如之何矣。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按:从《大学》的结束语中,我们亦可以看到,春秋战国,各诸侯国搜刮民财填充欲壑的情景,亦可以看到“小人之使为国家,&
害并至”的败亡局面。此亦是给当今世界的一个警世晨钟。醒醒吧,莫痴迷不悟。)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登录||注册
《大学》讲记(上)
老莲农&& 09:48:38&&
第三讲:从&明明德&中认识我们的精神
龙江书院&史幼波/主讲&日
上两次我们是把&经&的部分给大家大概地梳理过一遍,让大家对整个《大学》的学修体系有个基本了解。下面,我们就将对《大学》的三纲、八目,七证,具体进行讲解。最后还可以专门从&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这一个&七证&的学修系统,谈谈如何着手改变自己心灵的状态。今天上课的内容,主要还是根据书上的次序来细说一下三纲。我们还是先把&经&的部分诵读一遍。
大家翻到第二章。这是《大学》的&传&的开始,章题是&释明明德&就是解释三纲之首&明明德&。《大学》里面每一章的章题,都是宋代的朱熹确定下来的,后来人们的学习,也基本上都是根据朱熹分的章节来进行的。我们看第二章一开始就指出来《康诰》:
&《康诰》曰:&克明德。&《大甲》曰:&顾諟天之明命。&《帝典》曰:&克明峻德。&皆自明也。&
这就是对三纲中&明明德&三个字的解释。他引用了古书《尚书》的一些解释。这是怎么回事呢?《康诰》、《大甲》、《帝典》都是儒家五经之一的《尚书》,也就是《书经》中的篇目。儒家的五经,我们在前面已经给大家介绍过了。《尚书》是儒家五经之一,是历代学子必读之书,最早称之为《书经》,一直到了汉代以后才改名为《尚书》,但《书经》这个称呼也一直在用。为什么叫《尚书》呢?意思是说,在上代古远的时候,这部书是讲述古代帝王他们是如何治理国家,讲述他们的历史事实,等等,。
《尚书》的内容,整个记载的是&唐虞夏商周&的历史事实和各种文献。&唐虞夏商周&这五个字很简单,但就是这五个字,基本上已经概括了中国在上古时代将近两千年的历史。唐,指的是尧帝,尧的封地在唐这个地方,所以人们称之为唐尧。我们现在到美国去看有&唐人街&,有很多人认为是以大唐王朝来命名的唐人街,其实,我们可以把这个名称往上推到唐尧的时代,因为尧帝的时代对于中国历史来说,是一个很理想、很完美的社会,是后人们无限向往的太平盛世。唐,是指尧帝的时代,尧帝晚年把天子之位传给了舜帝。舜帝又称&有虞氏&,所以后人又称他为虞舜。虞,就是指舜帝统治的时代。夏商周就正式进入了王朝时期,舜帝传位给了禹,大家都知道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大禹后来把他的天子之位传给了他的儿子启,因此建立了夏朝,就是中国的第一个王朝。夏朝经过了四百多年,到了末代帝王夏桀统治的时候,荒淫无道,天下大乱,于是商汤灭夏桀,商朝替代了夏朝。
历史上所谓的汤武革命,就是指商汤灭夏桀和周武王灭殷纣这件事。而革命一词,从此也流行起来,成为中国历史上改朝换代的一个专有名词。革命的原义,就是改革、更换掉一个朝代的天赋之命,迎接一个新的朝代的天赋命运。
商汤作为夏朝统治之下的一个地方诸侯,在天下大乱时起来革命,灭掉了夏朝,建立了历时将近五百年的商朝。但是到了商代的末年,又出了一个与夏桀一样荒淫无道的帝王&&殷纣王。关于殷纣王的故事,大家看过《封神榜》的都知道,纣王很快被周武王灭掉,周朝从此得以建立。这在中国历史上可就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了!周朝是中国文化的一个开创性时代,它改变了商代敬仰鬼神的这么一个传统,以人道代替了鬼道。周朝相信的是人文之道,崇尚以人为本的文化之道,所以孔夫子平生最敬仰的,就是周代的文化。孔夫子曾经说过:&郁郁乎文哉!吾从周&,意思是周代的文化是多么繁荣伟大啊,我愿意追随、服从于周代的思想文化。
我们看周代的历史,经历了八百多年,直到秦朝。大家想一想,一个朝代经历了八百多年是什么概念?美国那么强盛,从建国到现在也才两百多年,差不多只有周代的四分之一,所以,以后美国到底会怎么样,还是个未知数,毕竟时间太短,还没经历过真正重大的考验。我们看周朝作为中国历史上统治最长的朝代,为什么能够如此福泽绵延、长治久安?是因为周朝的政治思想,是在周文王、周武王、周公这三位最了不起的开国人物那里制定下来的。直到现在,我们的国学传统很大一部分,也是源自于他们的精神结晶,所以说是非常了不起的!
上面讲的中国上古的基本历史线索。我们在《大学》里面,会看到作者不断地引用《尚书》里的文句,也会不断引用《诗经》里面的文句。这里先给大家作一个基本的介绍。
《尚书》这部书,是孔子总结了自尧舜时代一直到他所在的春秋时期之前的很多历史文献,然后汇编成的一部书。当时一共收集了三千多篇文章,经过整理后,固定下来有一百二十篇,定为《书经》,作为后代要学习的根本经典,也是现存最早的史书。那么《尚书》流传至今,中间也经历了很多坎坷。在秦始皇的时代,大家都知道秦始皇焚书坑儒,把知识分子活埋、把学术经典烧掉,为什么他要这么做呢?秦始皇认为这里边的内容能够扰乱人们的思想,不利于他的独裁专制统治。结果,他作了这些大傻事之后,整个秦朝只经历了短短十几年就灭亡了,适得其反。周朝以文化统治了八百多年,秦朝消灭文化只统治了十五年,这中间的对比太清晰可鉴了,后人可以从中总结的历史经验太多了。
经过了秦朝的这一文化浩劫以后,到了汉代,为了接续起中国文化的传统思想,汉初经过多方搜求,好不容易收集到了《尚书》中的二十八篇,然后用汉代通用的书体抄写、公布出来,称之为《今文尚书》,意思是用今天的文字书写的《尚书》。到了汉武帝的时代,汉朝达到极盛时期,人们翻修孔夫子的旧居,可能是想建祠堂、纪念馆之类。有一天,发现墙壁有夹层,打开却发现了一大批书籍,整理出来一看,里面就有《尚书》。这批发现的《尚书》篇目比原来抄写整理的多出了十六篇,而且这批《尚书》是完全用春秋时代的古文字书写的,这就称为《古文尚书》。大家对此有兴趣的话,就可以发现两种《尚书》各有特点,而今天通行的《尚书》,是将两种版本综合整编而成。到了近代,在清朝、民国时期的一批学者又说,《尚书》里有很多伪造的文献,在学术界争论得不可开交。我们这里就不去多作追究,这是学者们的事情,我们只是把这个顺便提一下,让大家知道有这么回事就行了。
这里所引用的《康诰》,就是《尚书》中的一篇。周武王灭掉了商朝,建立了周朝之后,他传位给周成王。当时的国家很混乱,虽说初步平定了天下,但一些怀念旧制度、怀念商朝旧王国的顽固分子仍在捣乱。当时在商都旧地,就有很著名的武庚叛乱,商纣王的后裔武庚因为不服周朝的统治,纠集商王朝的一些旧部进行武装叛乱,最后被周公平定了。平定武庚叛乱以后,在商朝故地就缺少一个强有力的领导者,这时,周成王就决定派康叔到商朝的旧地去领导当地人。在康叔正式前往之前,周成王就著了这一篇《康诰》送给他,以勉励他努力工作,勤政爱民。诰,就是诰命,是《尚书》中的一种文体。这种文体就是勉励或者是提出一些警示,以告诫对方。
这一句&《康诰》曰:克明德&,意思就是《康诰》上面就说了,要努力发扬光明的德性。实际上,《康诰》整篇文章的核心,就是告诫康叔要&明德慎罚&。你到了商朝的旧地去,你最重要的是去做什么工作呢?就是要把你作为领导者光明的德性显现出来,同时,老百姓自己心中的光明德性,也要通过你的教化显现出来。你对那里的治理不能够赏罚不明,去和稀泥,而是应该赏罚分明,尤其在对人进行处罚时更要慎重小心,应该以仁爱之心去面对百姓,这样才行。
下一句&《大甲》曰:顾諟天之明命&大甲是商代的一个君王,一般又称太甲,在古代&太&和&大&的意思是相通的。这是以&太甲&这个人名,作为《尚书》中的一个篇目。那么,《太甲》这篇文章讲的又是什么内容呢?这里面就很有点传奇色彩。其实,《太甲》这篇文章不是太甲所写,而是商代早期的名相叫伊尹所写的。大家看本书的注解是&伊尹作书&。为什么他来写这篇文章呢?
本文后页:&&&&&&&&&&&&&&
存芜斋主人
( 13:33:41)
&&“中国人”首先是一个文化概念而不是国籍概念。李零教授说“国学”是“国将不国之学”虽有他的道理,却的确有点“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意思,当然这也是如今在国学传播和传承方面存在的问题,就是如何能够“消化转化通俗化”,现在很多人一提到古文就头痛宁可去看西洋文化,很少有人能够体会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那么作为国学的传播和实践,其实还有不短的路要走。《大学》的精神内涵,的确值得大力学习和宣传,希望有更多的朋友能够学习!
( 07:37:22)
&&什么消化转化通俗化啊?!古文再难学,也是汉字,也比外语好学多了……全民都能学外语,反而觉得古文头痛,真是岂有此理!?
现在传统文化断裂得那么厉害,就是百年来汉语通俗化的结果!一定要提倡从小学古文、诵经典,传统文化才有希望。
( 23:44:18)
&&支持楼上!丢掉传统就是丢掉了国民的根!现在的教育改革改了这么多年,文本之中的传统性与国民性是越改越少,传统文化已经断代了,再这样下去问题会更加严重!
( 13:08:50)
&&近来的中小学语文课本改革,倒是增加了不少传统文化经典方面的内容,如四书五经的内容等。其实无论怎么改,真正的东西还是需要消化吸收,才能慢慢化为自己的日常生活所用。
虽不能也心向往之
( 08:52:09)
&&最近正在拜读史先生的《中庸讲解》,“获益匪浅”一词远远难以表达,真有“悟以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之感。只是这俩天,上不去天涯史先生的网了,好在当了不少下来,慢慢学习吧。我觉得你们做的事情真的很伟大。
( 21:02:17)
&&史老师讲的很详细,原来传统文化要从《大学》开始学啊。
您还没有登录,登录之后,可添加您对本文的看法或者评论。
@友情链接&&|&&&&|&&&&|&&
蜀ICP备:号四川龙江国学书院版权所有
2014 All Rights Reserved
欢迎进入个人中心!&&
您还没有登录呢,请登录或者注册:
欢迎您注册本站,请注意保存您的密码。
注册用户:&&建议您使用有具体意义的中文名注册。
邮箱地址:&&用于忘记密码之后,找回自己的密码。
输入密码:&&慎重,千万不要做一个经常忘记密码的人。 &&
1、嗨,亲们,本站刚升级,如果您看到这个登录框的四角不是“圆角”,则请您务必使用IE7及以上版本,或者火狐2及以上版本浏览本站,否则页面可能不正常;
2、由于360或者QQ浏览器、猎豹浏览器等,仍然使用的是IE核心,因此务必请保证您的IE版本不能低于7,建议还是尽量使用IE浏览器与火狐浏览器;
3、最后,祝您在本站浏览愉快。}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马甲是什么意思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