询杂交水稻秧苗期叶黄有少许白叶和针样苗需如何治

来源:《农业科技通讯》1990年第04期 作者:黄家禄;
水稻秧苗白叶原因和防治措施
在杂交水稻生产_卜.采电温室和地膜两段育秧技术,可充分利用早春优势条件,避开高温伏早的威胁,提高水稻产量可是近两年由于早春阴雨、寒潮频繁,气温回升较慢,温室或地膜育出的小苗,寄栽于秧田时间稍长.便普遍出现秧苗自叶,影响生长.对秧田培育多桑壮秧极为不利。笔者去年在南充县西兴镇.结合农业技术推汁站的同志,进行田间调查分析,,初步找出白叶的原因和防治措施 一、发生原因 根据田间调查分析.造成秧苗白歼的原因是温室(或地膜)培育出的小苗寄栽于秧田后.由于3月下旬到4月中旬约2‘矛天左右的连续阴雨低温空潮天气温度低,光甲小秧苗根系活力受阻.根票不能生长.叫而对营养元素不能吸收;同时.至_温低.士壤中肥料有效养分释放极少,致使秧苗生长缺乏氮、磷、钾及微肥等营养元素,而微肥中尤其是锌为植物叶绿素形成的活化剂.由于锌的缺乏,则叶绿素形成受阴。水稻幼苗期对锌的反应又较为敏感,由此造成秧苗生长的生理失调,时间「:沃.映苗生长表现矮小,不生长,叶色变淡、发黄及叶片自化的病态。 二、防治措施 为促进水稻秧苗尽快正常生长.可采取以下防治措施:l、提高田温,改变秧苗生长环境。排水晒田,......(本文共计1页)
相关文章推荐
《中国农学通报》2003年01期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06期
《垦殖与稻作》2004年02期
《吉林农业科学》2004年02期
《农业科技通讯》2004年06期
《云南农业科技》2006年02期
《江苏农业科学》2007年03期
《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年03期
《黑龙江农业科学》2010年07期
《现代农业科技》2010年21期
《黑龙江气象》2011年04期
《现代农业》2012年05期
《北方水稻》2013年06期
《科学通报》1959年22期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1985年03期
《辽宁农业科学》1987年04期
《新农业》1989年02期
《吉林农业科学》1989年01期
农业科技通讯
主办:中国农业科学院
出版:农业科技通讯杂志编辑部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早稻-再生稻头季稻不同育秧方式秧苗素质及生理生化特性(Ⅰ)——杂交水稻高产突破的生理生态与调控技术研究--《中国农学通报》2007年02期
早稻-再生稻头季稻不同育秧方式秧苗素质及生理生化特性(Ⅰ)——杂交水稻高产突破的生理生态与调控技术研究
【摘要】:通过对常规栽培模式湿润育秧苗与超高产栽培模式旱育秧苗的秧苗素质、根系性状、生理生化特性等的研究,探讨了不同栽培模式中育秧方式对水稻产量的影响,以揭示超高产栽培模式实现高产的生理原因。结果表明,超高产栽培模式下旱育秧苗的干物质积累和分蘖数比湿润育秧苗高22.78%、73.33%,而株高比对照矮14.91%,同时还表明,超高产栽培模式下旱育秧的根系还原力强、发根数多、发根能力强,硝酸还原酶、ATP酶、叶绿素及过氧化氢酶、过氧化物酶、超氧化物岐化酶等细胞保护酶含量增加,表现出强大的生理生化优势,而丙二醛含量比对照降低20.99%,可溶性糖和硝态氮含量增多,C/N适中,有利于提高旱育秧苗的抗逆性,是旱育壮秧形成的内在生理基础。
【作者单位】:
【关键词】:
【基金】:
【分类号】:S511.31【正文快照】:
为了进一步发掘杂交水稻的增产潜力,笔者所在的实验室于20世纪80年代末起,研究杂交水稻产量形成的遗传生态学特性,认为杂交水稻的干物质在生产前期具有杂种优势,后期并无优势,主要是与其不Chinese Agricultural Science Bulletin Vol.23No.22007Februaryhttp://www.casb.org.c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郑履端;陈石品;徐倩华;;[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3期
韦剑锋;李生;罗艺;梁和;徐世宏;江立庚;;[J];贵州农业科学;2012年07期
陈鸿飞;林瑞余;梁义元;郑履端;梁康迳;林文雄;;[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8年01期
陈鸿飞;梁义元;林瑞余;郑履端;梁康迳;林文雄;;[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8年02期
陈鸿飞;杨东;梁义元;张志兴;梁康迳;林文雄;;[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0年01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柳开楼;[D];南京农业大学;2011年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林文雄;吴志强;梁义元;林积秀;;[J];福建农学院学报;1989年03期
林文雄;吴志强;;[J];福建农学院学报;1990年02期
林文雄;吴志强;梁义元;;[J];福建农学院学报;1991年01期
林文雄;柯庆明;王松良;梁义元;吴志强;;[J];福建农业大学学报;1996年01期
林文雄,林群慧,梁义元,吴志强;[J];应用生态学报;1996年01期
林文雄,林群慧,吴志强;[J];应用生态学报;1996年02期
马凤鸣,高继国;[J];中国农业科学;1996年05期
李柏林,梅慧生;[J];植物生理学报;1989年01期
李杨瑞;;[J];植物生理学通讯;1987年06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张怀俊;[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朱小茜;耿明;鲁红侠;;[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6期
郑昭英,孙小镭,刘世琦,高俊凤;[J];山东农业科学;2003年04期
刘爱峰,时传娥,宋建民,李豪圣,刘建军,吴祥云,赵振东;[J];山东农业科学;2003年05期
隋娜,李萌,田纪春,孟庆伟,赵世杰;[J];山东农业科学;2004年06期
梁太波,张淑香,史春余,王汝娟,杨馥成;[J];山东农业科学;2005年01期
魏秀俭;[J];山东农业科学;2005年02期
曹世彪,陈双臣,李志娟;[J];山东农业科学;2005年03期
叶宝兴,毛达超,刘学春;[J];山东农业科学;2005年04期
郭晓燕;袁玲;;[J];山东农业科学;2006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李孝良;于群英;纵艳芝;;[A];安徽省第五届“兴皖之光”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理科卷)[C];2005年
郑艺梅;郑琳;华平;胡秋丽;黄霞;;[A];安徽省第五届“兴皖之光”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农科卷)[C];2005年
甘旭华;唐欣昀;Raymond L;[A];食品安全的理论与实践——安徽食品安全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5年
裴孝伯;解静;余纪柱;;[A];现代农业理论与实践——安徽现代农业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7年
李孝良;孙莉;于群英;;[A];现代农业理论与实践——安徽现代农业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7年
马欢;刘伟伟;王秀菊;刘士清;李建昌;张无敌;;[A];现代农业理论与实践——安徽现代农业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7年
李孝良;李健姣;吕宝磊;陈效民;王晓洋;詹国飞;;[A];土肥水资源高效利用与农业面源污染防控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张祥明;;[A];土肥水资源高效利用与农业面源污染防控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王家嘉;李录久;吴萍萍;;[A];土肥水资源高效利用与农业面源污染防控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常江;杜艳;姚艳娟;;[A];土肥水资源高效利用与农业面源污染防控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顾春波;[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王庆莲;[D];山东农业大学;2009年
陈业兵;[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毕明娟;[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赵锦梅;[D];甘肃农业大学;2010年
王俊忠;[D];甘肃农业大学;2010年
种培芳;[D];甘肃农业大学;2010年
王齐;[D];甘肃农业大学;2010年
贺春燕;[D];甘肃农业大学;2009年
杨江山;[D];甘肃农业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艾方;[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李福存;[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丁丹华;[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刘吟;[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武少伟;[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莫琼;[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马琳;[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倪玲珊;[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潘媛;[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宁大伟;[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同被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施能浦;[J];中国稻米;1997年04期
陈洪礼;蔡建华;田文科;;[J];中国稻米;2007年05期
潘晓华;石庆华;;[J];中国稻米;2008年04期
张洪程;戴其根;霍中洋;许轲;高辉;魏海燕;桂玉清;吴文革;吴桂成;端木银熙;孙菊英;赵品恒;徐军;李杰;王艳;龚金龙;姚义;沙安勤;周有炎;李德剑;肖跃成;王宝金;吴爱国;钱宗华;於永杰;李华;;[J];中国稻米;2012年01期
盛大海;刘元英;李广宇;;[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09年05期
蔡金玉;[J];福建稻麦科技;2001年02期
林文雄;吴志强;梁义元;林积秀;;[J];福建农学院学报;1989年03期
张上守,卓传营,姜照伟,李义珍,郭聪华;[J];福建农业学报;2003年01期
姜照伟,林文雄,李义珍,谢华安,卓传营;[J];福建农业学报;2003年01期
江福英,翁伯琦;[J];福建农业学报;2003年03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郑景生;[D];福建农林大学;2004年
周文新;[D];湖南农业大学;2006年
陈鸿飞;[D];福建农林大学;2009年
【二级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张上守;;[J];福建农业学报;2009年04期
李忠;陈军;林世圣;林登贵;张志兴;陈冬梅;林文雄;;[J];福建农业学报;2011年04期
罗维禄;;[J];福建农业学报;2012年02期
刘正辉;毕俊国;江德权;林赵淼;李侠;丁艳锋;;[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11年06期
孙向丽;张启翔;;[J];华北农学报;2011年S1期
唐海明;汤文光;肖小平;杨光立;;[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12年02期
谢光辉;韩东倩;王晓玉;吕润海;;[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11年01期
孙向丽;张启翔;;[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11年02期
区惠平;沈方科;陈秋实;何明菊;许芳隆;唐新莲;顾明华;;[J];土壤通报;2012年04期
韦剑锋;李生;梁和;徐世宏;江立庚;;[J];热带作物学报;2012年07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黄玉茜;[D];沈阳农业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柳开楼;[D];南京农业大学;2011年
郑有川;[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9年
王会民;[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0年
万定海;[D];湖南农业大学;2012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卢浩然;朱秀英;;[J];福建农学院学报;1980年02期
吴志强;林菲;梁义元;;[J];福建农学院学报;1985年04期
吴志强;林文雄;梁义元;;[J];福建农学院学报;1989年01期
黄琪玉;吴志强;;[J];福建农学院学报;1989年04期
林文雄;吴志强;;[J];福建农学院学报;1990年02期
林文雄;吴志强;梁义元;;[J];福建农学院学报;1991年01期
李学渊;;[J];河南农业大学学报;1986年03期
周波;[J];生态学杂志;1990年04期
陈章良,翟礼嘉;[J];生物工程进展;1991年04期
元生朝,张自国,许传桢;[J];作物学报;1988年01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王聪田;匡晓东;;[J];江西农业学报;2008年07期
陈德西;马炳田;王玉平;马玉清;李仕贵;;[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27期
黄年生;张洪熙;戴正元;李爱宏;张小祥;余玲;;[J];江苏农业学报;2007年06期
李烽;;[J];现代农业科技;2011年08期
韩玉军;何付丽;闫春秀;张宇;赵长山;;[J];黑龙江农业科学;2006年04期
张旭,魏云鹏,马庭元,闫福明;[J];天津农林科技;1994年04期
陈小红;;[J];农技服务;2010年07期
杜贤海;[J];农技服务;1996年06期
刘保国;张修清;王光明;万兆良;黄友钦;任昌福;;[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1993年05期
杨滨;穆志国;邹新华;龙启芬;陈亮;吴有祥;;[J];现代农业科技;2007年1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杨文钰;马均;杨世民;袁继超;;[A];第一届全国青年作物栽培作物生理学术会文集[C];1993年
杨祥田;周翠;李建辉;李伟龙;林俊;;[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C];2009年
王国莉;郭振飞;;[A];中国植物学会七十周年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3年
段俊;张伟;刘夏;张美;符稳群;吴克强;;[A];全国植物分子育种研讨会摘要集[C];2009年
徐志平;潘云枫;王国金;侯建坤;;[A];江苏省植物病理学会第九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宋平;曹显祖;梁建生;吴永宏;;[A];第一届全国青年作物栽培作物生理学术会文集[C];1993年
郭振飞;刘娥娥;卢少云;陈慧萍;刘春玲;;[A];中国植物生理学会全国学术年会暨成立40周年庆祝大会学术论文摘要汇编[C];2003年
廖金凤;;[A];中国化学会第六届全国微量元素研究和进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赵建华;王应;贺存;罗效良;;[A];第五届全国绿色环保肥料新技术、新产品交流会论文集[C];2005年
张启发;;[A];第二届热带亚热带植物资源的遗传多样性与基因发掘利用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卢智科 甘勇;[N];广安日报;2005年
龙飞;[N];农资导报;2008年
周雨;[N];重庆日报;2007年
程祖全?戴林
王利权;[N];四川日报;2007年
;[N];粮油市场报;2008年
新邵县农业局
王武生;[N];湖南科技报;2006年
冉昌龙 阳公田;[N];自贡日报;2006年
巫奕龙;[N];大众科技报;2004年
李春燕;[N];重庆日报;2004年
;[N];四川日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程玉祥;[D];东北林业大学;2005年
鲁振强;[D];东北林业大学;2005年
段远霖;[D];福建农林大学;2001年
何迎春;[D];湖南农业大学;2002年
刘华清;[D];福建农林大学;2003年
郎有忠;[D];扬州大学;2004年
吴忠长;[D];浙江大学;2004年
祁碧菽;[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刘洪家;[D];浙江大学;2005年
鲁玉柱;[D];武汉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赵艳红;[D];广西大学;2005年
张猛;[D];广西大学;2007年
唐浩;[D];湖南农业大学;2002年
刘晓军;[D];扬州大学;2005年
陈明媚;[D];广西师范大学;2005年
卢德赵;[D];浙江大学;2002年
黄宗安;[D];浙江大学;2004年
王强盛;[D];南京农业大学;2000年
孟宪梅;[D];安徽农业大学;2003年
方军;[D];南京农业大学;2003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4号湖南杂交水稻凋萎型白叶枯病的调查研究--《植物病理学报》1979年02期
湖南杂交水稻凋萎型白叶枯病的调查研究
【摘要】:杂交水稻南优2号、南优3号近年来在湖南普遍发生枯心凋萎现象。病株除在秧苗后期至分蘖盛期呈现枯心、凋萎死亡和茎基有大量菌脓的突出症状外,拔节期后继续发病的稻株逐渐转为叶片受害,甚至在壮苞期引起死穗现象。此外,在调查中还发现少数常规品种偶有发生,但受害轻微。从枯心凋萎病株上分离的菌株与稻白叶枯菌在培养性状、生理生化性状、血清反应以及噬菌体反应等方面的比较测定中,结果表现一致,可以确定这种枯心凋萎现象是由病原细菌Xanthomonas oryzae(Uyeda et Ishiyama)Dowson引致的凋萎型白叶枯病。“凋萎型”和“普通型”的不同菌株存在侵袭力强弱不同的差异。但侵袭力强的菌株并不局限
【作者单位】:
【关键词】:
【正文快照】:
近年来我省在推)’‘种植杂交水稻的过程中,发现种植面积坛)’‘的南优2号发生枯心凋葵现象,病区逐年扩大,1977年许多地区丹遍发生,造成较_戈的损失。由于对此病发生的原因看法不一,我们进行j’一些调查研究,作为以后开展防治的参考。现将初步结果总结如下。一、为害情况及症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方中达,任欣正;[J];植物病理学报;1959年02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余功新,戴陆园,张端品,谢岳峰,陈勇,廖新华;[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1989年04期
邹丽芳,陈功友,武晓敏,王金生;[J];中国农业科学;2005年05期
施志新,王就光;[J];植物保护;1987年06期
徐来升;牛宏舜;黄素珍;郑礼;王鸣歧;蔡同润;杨仁根;;[J];植物病理学报;1983年02期
李彦勇;[J];植物病理学报;1984年04期
冯兰香,徐玲,刘佳;[J];植物病理学报;1990年03期
姬广海,孔繁明,沈秀萍,许志刚,何礼远,黄大昉;[J];植物病理学报;1999年02期
傅正擎,许志刚;[J];植物病理学报;1997年03期
冯兰香,徐玲,刘佳,钮心恪,李秀生;[J];中国蔬菜;1988年04期
方中达,任欣正;[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1981年03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陈功友;[D];南京农业大学;200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邓云;[D];福建农林大学;2007年
郭亚辉;[D];南京农业大学;2000年
洪永聪;[D];福建农林大学;2001年
李飞武;[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6年
李晓娜;[D];吉林农业大学;2006年
杨万风;[D];南京农业大学;2006年
黄青云;[D];厦门大学;2006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王远;[J];作物学报;1980年01期
邹堂林;[J];江西棉花;1980年03期
林志鹄;;[J];农业科技通讯;1980年06期
刘景泽;何一诚;徐东震;;[J];河南农业科学;1980年01期
王守正;;[J];河南农业科学;1980年04期
张兴旺;;[J];农业科技通讯;1980年11期
胡益培;;[J];河南农业大学学报;1980年04期
张绍萱;王尊益;;[J];农业科技通讯;1980年09期
陈瑞安;[J];江苏农业科学;1981年05期
胡中太;[J];植物保护;1981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楚旭名;刘四清;;[A];河北省果树学会第十二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1991年
李金锁;;[A];小麦白粉病测报与防治技术研究[C];2000年
邵振润;刘万才;姜瑞中;张同庆;;[A];小麦白粉病测报与防治技术研究[C];2000年
李金锁;;[A];小麦白粉病测报与防治技术研究[C];2000年
李媛;廖华明;李长虹;王全生;;[A];小麦白粉病测报与防治技术研究[C];2000年
沈龙元;张建明;张晓红;马惠民;;[A];小麦白粉病测报与防治技术研究[C];2000年
李金锁;陈建召;;[A];小麦白粉病测报与防治技术研究[C];2000年
王贵生;勾建军;余金刚;张金华;;[A];小麦白粉病测报与防治技术研究[C];2000年
汪明根;黄富英;蒋耀培;王志通;;[A];小麦白粉病测报与防治技术研究[C];2000年
王汝贤;蔡健桢;欧鹏飞;杨国昌;杨之为;;[A];中国植物病理学会第七届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省农科院谷子所
程汝宏;[N];河北科技报(农村版);2000年
李志红;[N];山西科技报;2000年
李佑民;[N];陕西日报;2000年
杜泽;[N];新疆科技报(汉);2000年
杨德宝;[N];湖北科技报;2001年
山东聊城市东昌府区植保站
赵保祥;[N];河北科技报(农村版);2001年
赵安;[N];安徽经济报;2002年
徐州市贾汪区植保站
汴塘镇农技站
李爱田;[N];江苏科技报;2002年
魏壹磊;[N];山东科技报;2002年
安徽省宿州市气象局
赵云;[N];陕西科技报;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白云凤;[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王婷;[D];南京农业大学;2000年
窦彩虹;[D];甘肃农业大学;2001年
段廷玉;[D];甘肃农业大学;2002年
叶景学;[D];吉林农业大学;2002年
陈庆河;[D];福建农林大学;2002年
闵红;[D];河南农业大学;2003年
陈旭;[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4年
杜俊卿;[D];内蒙古农业大学;2004年
陶媛;[D];浙江大学;2005年
孙瑞昆;[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4号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水稻白叶枯病抗性基因Xa4、Xa23聚合创新及分子标记检测.pdf55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免费全文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文档加载中...广告还剩秒
需要金币:200 &&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水稻白叶枯病抗性基因Xa4、
Xa23的聚合创新及分子标记检测
景的品种杂交,对后代进行白叶枯病菌系接种及SS分子标记检测,进行Xa23
和Xa4的聚合及Xa23显性程度观察,实验结果如下:
C,lU以下,抗性水平达到高抗水平,
高,经01~C7菌系接种,病斑普遍在1
2.以Xa23亲本与不同遗传背景的籼稻、粳稻及不育系杂交,Xa23在籼
稻、粳稻杂交后代F1代显性程度高,达高抗水平,与不育系杂交,F1代只
达到了中抗水平。
力强的P6接种,表现抗谱广。
紧密连锁且共分离,在亲本间存在多态性,在后代选择中准确性好。桂99
择育种是切实可行的。
5.本研究在花培过程中,只有桂99XWBBl基因型有绿苗产生,其愈伤
组织诱导率高,适合其绿苗分化的是N6+KT2.0+IAAl.0培养基。
植株,仅含Xa23的植株及一大批中间材料。
关键词:水稻白叶枯病MAS基因聚合抗谱分析花培
LABELlNGDETECTl0N0FBACTERIAL
BLIGHTRESISTANTGENESXA4ANDXA23INRICE
bacterialresistantXa23
study,ricevariety
containing
resistantXa4andrice
restoringcontainingblight
theF1andF2
withdifferent back毋.o眦1dsrespectively.In
generations,the
characterresistant
Xa23/Xa4 weredeterminedSSRmarker.11砣do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水稻育苗技术]杂交水稻高产栽培技术_好文章摘抄-牛bb文章网您的位置:&>&&>&&>&[水稻育苗技术]杂交水稻高产栽培技术[水稻育苗技术]杂交水稻高产栽培技术作者:ascascd&&来源:&&时间: 01:33:48阅读:所属专栏: 早稻栽培技术一、选用良种近几年的示范表明,目前种植综合表现比较好的早稻早熟品种有:金优974、金优402、金优463、威优463、株两优02等品种。提醒广大农民朋友到取得种子经营许可证的正规公司或其委托的经销点购种。二、晒种:在浸种前4~5天,选晴天将早稻种子晒3―4小时,用竹编的子或在晒场上垫上塑料薄膜等,但不能直接把稻种摊在水泥地板或石板上晒,以防晒伤稻种。然后将晒好的种子放在干燥、阴凉的地方凉透心,以促进种子的呼吸作用和酶的活性,有利于提高种子发芽率和发芽势;晒种也可杀死部分附着在稻壳上的病菌。三、选种:要求用清水选种,把浮在表层的秕谷捞出,选用饱满的稻种,以培育出整齐健壮秧苗。由于多数三系(两系)杂交稻品种饱满度较差、种子价格高,对不饱满的种子要充分利用,最好实行分别催芽播种,重点护理以培育出整齐键壮秧苗。如种子充足则不必利用半实粒种子。四、药剂浸种:早稻用5克强氯精加37℃的温水5市斤(买一支温度计测温,约2块钱),浸种子4~5市斤或用18%稻种清2ml兑水10市斤,浸种子8~10市斤,浸种12小时。消毒药液应高出种子表面一寸(消毒期间不换水),起水后用37℃的温水把稻种反复冲洗几次,把残留药液冲洗干净。残留药液,尤其是强氯精的残留药液对种子发芽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五、种子催芽:(1)温水催芽法。早稻把浸好的谷种装入干净的布袋或麻袋(但不能用蛇皮袋),放在洁净的箩筐内,四周用干净无病的稻草封实,再盖上农膜保温,每隔4小时左右淋一次37℃的温水,谷种升温后,控制温度在35~38℃,温度过高要翻种,经20小时左右可破胸露白。谷种露白后调降温度到26~30℃,在催芽过程中要随时注意谷种温度的变化,防止谷种温度过高或过低,温度过高会烧种,过低则会发酸臭酒,影响发芽率。适温催芽促根,待芽长半粒谷,根长一粒谷时即可播种。为了增强谷芽播种后对自然低温环境的适应能力,在播种前要把催好的谷种摊开在常温下炼芽3~5小时。使谷种适应空气温度,提高成苗率。六、做好秧田秧田应选择避风向阳、土壤肥力中上、排灌方便、运秧便利的中壤土稻田。抛秧和旱床育秧每亩约需秧田0.02亩(含沟),湿润育秧每亩约需秧田0.1亩(含沟)。秧田应在3月15日左右进行干耕水整,达到上糊下松,并在播种前2―3天开沟作厢。七、 播种育秧(一) 塑盘育秧早稻抛秧前25天左右播种,一般于3月25日前后。杂交稻每孔播种谷2粒,每亩大田约需种子1.5公斤。摆秧盘。每亩大田用561孔的塑料秧盘45-50片。秧厢做好后即可摆盘,横摆一排2片,或竖摆一排4片,秧盘要靠紧,摆放要整齐,钵体要入泥,不能悬空。用壮秧剂育秧。按每片秧盘配备壮秧剂14克计算,每亩大田配备壮秧剂0.75公斤。方法是:先将壮秧剂与20公斤左右的干细土充分拌匀,一半撒在厢面上(于摆盘前撒施,施后将厢面泥土耙糊耙匀耥平),一半装入秧盘孔内,然后浇透水,播种,再用干细土(或菜园土)盖种,再浇透水,并将秧盘面上的泥土清除干净。最后插竹片拱架盖膜,进行保温育秧。也可以用厢沟中的糊泥拌壮秧剂,操作更方便,但要充分拌匀。无论采取哪种方式配制营养土,都必须注意以下五点:(1)壮秧剂不能过量;(2)壮秧剂必须拌匀施匀;(3)不能用拌了壮秧剂的泥、土盖种;(4)必须待糊泥(或细土)沉实后播种;(5)播种后秧盘面上的糊泥或细土必须清除干净&。(二)旱床育秧秧床整理及施基肥:秧床宜选择沙壤土旱地,于播种前3―5天选择晴天翻耕整理。每平方米秧床施硫酸铵60― 80克(或尿素26―35克)、过磷酸钙80克、氯化钾40克,施肥后多次翻耕床土,使肥、土均匀混合。施肥后开沟做厢,一般苗床做成厢宽1.2米、沟宽0.3米;采用地膜平铺覆盖育苗的,秧床做成厢宽1.7米。 (厢沟土集中打碎过筛,盖上农膜,防止雨淋,以备播种后盖种用)。秧床要求上松下实,上细下粗,面平沟直。土壤消毒:播种前先对秧床浇透水,达到苗床土壤水分饱、外溢为度。然后喷洒敌克松药液(每平方米秧床用2克敌克松配成600―1000倍液)进行土壤消毒,以防秧苗发生立枯病。然后用包有塑料薄膜的木板或滚筒轻轻压平床面后播种。播种:要求分厢定量播种,力求均匀。播种后用木板 (或滚筒)轻轻压种,使种子陷入土中,再盖一层细土,使种子不外露,盖种后再喷洒一次水,使表土充分湿透,并对露籽的地方补盖细土。注意:不能用草木灰、钙镁磷肥等碱性覆盖物盖种,否则易导致秧苗发生立枯病死苗。最后插竹片拱架盖农膜,进行保温育秧。播种量:旱床育秧的播种量要根据秧苗移栽叶龄及前作茬口而定。一般冬闲田、绿肥田早稻秧苗宜在3.5―4.5叶移栽,每平方米苗床播刚露白的芽谷190―240克;三熟制早稻秧苗宜在4.5―5.5叶移栽,每平方米苗床播刚露白的芽谷140―190克。八、秧苗管理播种后到齐苗期:膜内温度控制在30℃左右,如超过35℃,应揭开膜的两头通风降温,厢面(盘土)保持湿润即可。齐苗至一叶期:膜内温度控制在25℃左右,温度以厢面(盘土)不发白为宜。一叶一心至二叶一心期:二叶一心前期,以通风炼苗为主,膜内温度控制在20℃左右。这个时期,旱床育秧和塑盘育秧田若有秧苗发病死苗现象,应在发病处用300― 500倍敌克松药液喷洒防治。二叶一心期至移栽前:选择好天气揭膜,揭膜后要淋足水,以防生理失水而引起青枯死苗。移栽、抛秧前施送嫁肥和“超级送嫁药”。“超级送嫁药” 是为了预防早稻大田分蘖期的叶瘟和一代二化螟。其方法是:亩秧田用瘟失顿50克和螟施净100毫升兑水45-50公斤,均匀喷雾。九、大田翻沤和基肥的施用 .大田要提前安排好。基肥每亩按15-20担猪牛栏粪、25公斤钙镁磷肥或亩用45%三元(氮、磷、钾))复合肥25公斤在移(抛)栽前施面肥。十、抛秧、插秧(一)抛秧。早稻三叶一心至四叶一心期抛秧。抛秧前足基肥,耙烂耥平。糊泥田在抛秧前一天整好实后抛秧,沙质田要随整随抛。起秧时,秧床不能太湿或太干,若太湿,则应提前一天把秧盘掀起,使泥土干爽;若太干,则应在起秧前一天浇一次水。运秧时,可将秧苗拔出来,装在萝框里运往大田,也可将秧盘卷成筒状运往大田。手工抛秧,用手抓住秧苗斜向上抛3米高左右,让秧苗自由落下掉人田间定植。手工抛秧分四步进行:第一步,全田抛秧70%;第二步,每隔3―4米宽捡出一条0.33米宽的工作行;第三步,站在工作行抛剩下的30%秧苗,补稀补缺;第四步,用竹杆将过密处的秧苗移到过稀处,使全田秧苗均匀。抛秧应注意三点:第一,不抛隔夜秧;第二,不在大风大雨天抛秧;第三,田里保持遮泥水。(二)插秧。亩插足基本蔸2万蔸,杂交稻行株距6x5寸确保基本苗每亩6―8万苗。还要注意:抛、插秧前大田要求平整、糊浆,但不烂。十一、大田管理(一)科学追肥实行“一控二增”和“攻前、控中、补后”的施肥原则。即:控制氮肥、增施磷钾肥和有机肥。促蘖肥:抛秧、插秧后5-6天,每亩追施尿素4―5公斤,氮化钾7.5公斤;栽后两周,若禾苗长势差,每亩应补施尿素2-3公斤。穗肥:在晒田复水后(5月下旬,倒2叶露尖前)施保花肥,亩施尿素3-4公斤,氮化钾3-4公斤;壮籽肥:孕穗到抽穗期根据苗情施肥,一般亩施尿素和氯化钾各2.5公斤,苗情好的可以不施这次肥。(二)化学除草抛秧田化学除草在抛秧后5―7天立苗后进行。除草剂品种的选择应坚持安全第一的原则,凡含有甲磺隆和乙草胺的除草剂,如乐草隆、精克草星、稻草畏、灭草王等禁止使用。抛秧田除草剂普遍使用30%丁苄可湿性粉剂,亩用80―100克,结合施促蘖肥撒施,施药后保持浅水层5天左右。除草剂的品种很多,一定要按照说明书使用,否则会造成药害。(三)合理管水管水的原则是:遮泥水抛秧、立苗。浅水插秧分蘖,适当提早晒田,反复露田,薄水孕穗、抽穗壮籽。早稻抛秧后如遇阴雨天气,可打开田里缺口,排除积水,保持田土湿润,以增加土壤氧气,促发新根和分蘖生长。当分蘖基本苗达17万苗即够苗的75%时开始晒田,湖泥田适当提前并重晒,晒至田面开丝裂,砂质田轻晒,以后灌浅水让其自然落干,反复露田几次。(四)防治病虫害坚持“预防为主”的原则,根据当地病虫预测预报情况进行综合防治。化学防治,主要抓住浸种、拔秧和抽穗破口期三个重要关键时期,实施种子处理、“超级送嫁药”和混合用药保穗三项技术,重点防治好稻纵卷叶螟,二、三化螟、稻飞虱、纹枯病、稻瘟病等。十二、适时收获七月中、下旬稻谷85―90%成熟后,要及时进行收割,做到九黄十收。中稻(一晚)栽培技术一晚水稻种植的面积较大,提高一晚产量和效益显得十分重要。一晚杂交稻组合与常规水稻品种相比,生长量大,穗大粒多,产量高,且在米质和抗性方面也表现良好,采取配套栽培技术能更好发挥其产量潜力。这里介绍主要以培育壮苗、扩行稀植、定量控苗、好气灌溉、精确施肥、综合防治为核心的高产栽培技术。一、主推品种:新两优6号、两优培九、e福丰优11、两优6326、汕优63、Ⅱ优58等。二、育秧(一)播前准备1、种子精选。水稻种子浸种前,应将种子翻晒l―2天,每天晒2~3小时,以增强种子活性,提高种子发芽率和发芽整齐度。在晒种时须注意的是杂交稻种子有的内外颖闭合不是太紧密,因此,不宜在强烈的阳光下暴晒时间过长,尤其是不宜在水泥地上晒种。2、种子处理。为防治水稻恶苗病等病害,种子须用药剂处理。种子用强氯精药剂浸种。浸种时间一般在12―15小时(间隙浸种,其间要反复淘洗)。3、催芽。控制一定的温度、水分,使种子在适宜的条件下提早发芽的一种措施。催芽的过程中须保证适宜水分和温度,破胸以后,须常浇水,防止根系生长过长,达到谷芽整齐一致。当根长达到谷粒长,芽长达到半谷粒长时,即可播种。(二)适时播种适宜的播种期根据不同品种生育期和气候情况确定。一晚最佳播种期是5月中旬末至下旬,以避开抽穗扬花期遇到高温天气。(三)育秧方式l、旱育秧。播种前选择肥沃、疏松、背风向阳、排水方便、弱酸性至中性的菜园地或旱地做旱育苗床,畦面精翻、细耕整平。苗床要求土层细碎、松软、乎整、肥沃。播种前1-2天施壮秧剂和基肥于表土层中,并与表土混合,浇足底墒水。苗床的宽度可根据秧田排水条件方便操作等因素确定,一般在1.0―1.2米,沟宽30厘米,沟深20厘米。杂交稻每平米播种子20―30克。播种要均匀,播后均匀覆一层过筛疏松细土,以不见芽谷为度,一般0.5厘米左右。然后,将表土压实,使芽谷与土壤密接。然后,根据当地杂草类型选择适宜的除草剂,喷施除草剂封杀杂草。断奶肥一般每平方米施尿素10―15克。移栽前3―4天施“送嫁肥”.2、湿润或半旱育秧。播种前约1周做秧板,秧田经翻耕、耙平起沟作秧板。秧板一般宽1.4米,沟宽30厘米。秧田亩用20公斤复合肥(N:P205:K20为15:15:15,下同)作基肥,撒施于毛秧板。使肥料与表土混合,然后耥平。秧板做好后,灌水上秧板,然后喷丁草胺除草剂封杀稻田杂草,秧板上水5―6厘米,保持4-5天后排水待播种。播种量不宜过高,一般亩播种量7―10公斤,大田亩用种量0.5~0.75公斤,秧本比为1:10-12。选择适宜播种期,在播种前1天,将秧板水排去,只留沟底水,第二天即可播种。将已催芽的芽谷均匀的播到秧板上。播种后用塌谷板或泥锹等工具塌谷,以塌谷后不见芽谷为度。并喷施幼禾葆除草剂,以封杀秧田杂草。在秧苗生长到1叶1心时,亩用15%多效唑150克加水50公斤左右用细喷头喷施秧苗,促进秧苗分蘖和矮化。在3叶期进行疏密补稀,以达到匀苗。秧苗应早施分蘖肥,在2叶1心期亩施尿素5公斤促分蘖。在4叶1心期视苗情亩施尿素5公斤促平衡。移栽前3―4天亩施尿素7公斤作起身肥,促进根系生长和栽后返青。2叶 1心期前保持半沟到沟底水,2叶1心期灌浅水层,并保持秧板水层至移栽。期间不要让秧板脱水,不然造成秧苗根系下扎,拔秧困难,伤秧严重。(四)秧田施药近年来,一晚病虫害较严重,其主要原因是稻蓟马、稻飞虱等害虫危害引起。因此,稻田要严格控制稻蓟马和稻飞虱等害虫危害,以控制矮缩病。可根据虫口状况,在出苗后的2叶1心期用吡虫啉等药剂防治稻蓟马和飞虱等害虫。随后根据虫口状况防治,在塌谷后喷除草剂同时加吡虫啉农药,移栽前l天用锐劲特喷施秧苗,使秧苗带药下田,防治大田早期螟虫。三、移栽1、整地。一晚高产栽培宜采用湿耕或干耕,即在大田呈湿润状况下直接翻耕,而不必先灌溉后翻。红花田可根据草籽生育季节,选择适时(如草籽开花时)翻耕;冬闲田,在头年秋收后或冬季翻耕,及时灭茬,降低螟虫越冬基数。稻田提倡稻草还田,因为水稻吸收的钾和硅大多数留在稻草中,稻草还田相当于增施了水稻生产中施用量不足的钾肥和硅肥。有机肥和部分基肥应在翻耕前施下,使土肥混合。而其他基肥可作为面肥施用。到移栽前1―2天,灌浅水耙平。不要过早把田耙平,等待移栽。如果这样稻田杂草增多,给除草带来更大的压力和困难。稻田也不能耙得过烂。如果耙得过烂,而且是耙平后当天插秧,易造成插秧过深。2、适期移栽,宽行稀植。单季稻季节比较充裕,可以提早移栽,缩短返青期,促进早发。一般秧龄在25―30天左右即可移栽。由于超级稻植株较高,营养体较大,应采用宽行稀植,改善群体基部光照条件,降低群体湿度,减少发病机率,提高茎秆抗倒性。一晚高产栽培每亩以1.2―1.5万丛为宜。种植规格9寸×5寸或8寸×6寸。单株带蘖3个以上的每丛插1株,不足的插2株,确保落田苗在5~6万左右。插秧时留好排水口方向丰产沟1-2条,以利及时排水。四、施肥技术(一)施肥原理根据亩产650―700公斤水稻氮磷钾的吸收量表明,每百公斤籽粒产量氮的吸收量大约为1.5公斤,磷为0.5公斤,钾为1.5公斤。应根据土壤肥力和产量水平及水稻品种耐肥性和肥水利用率,确定施肥量及施肥方法。(二)施肥技术1、基肥。总施氮量每亩在5公斤左右。基肥占总氮肥量的70%左右,如可能在基肥中应增加有机肥用量,以提高营养元素的平衡供应能力和改善土壤肥力。有机肥一般亩施饼肥50公斤或堆肥、猪牛栏肥等20担,过磷酸钙30公斤,氯化钾8公斤。并补施化学氮肥,一般尿素7.5~10公斤或等量氮素的其他化学氮肥。2、分蘖肥。要早施,以促进分蘖早生快发。栽后5-7天,分蘖肥可与除草剂混合施用。分蘖肥占总氮肥量的 30%左右。一般亩施45%复合肥15公斤或尿素和氯化钾各7.5公斤。根据品种生育期的长短和土地保肥状况分蘖肥可一次施,也可二次施。3、穗肥。这次施肥应结合气候和水稻长相。如水稻长相较健壮,叶片挺直,长短适宜,阳光充足,可适当多施。如水稻生长较旺,叶片过长,阴雨天气,可少施或不施,也可推迟施用。如叶片较窄,生长不足应提早施用。五、水分管理本田灌溉可采取浅湿干灌溉,即浅水插秧、寸水活棵、薄水分蘖、适时晒田,孕穗及扬花期浅水勤灌,灌浆期间干干湿湿,防止断水过早。水分管理上应促早分蘖和分蘖成穗。插秧期至返青期灌寸水以利护苗,促进早发根、早返青。返青后用浅水层与湿润结合,以利提高土温,促进发根和分蘖。力求在插后20―30天达到计划穗数的苗数。当达到穗数的苗数80%时,可及时排水晒田,控制无效分蘖。晒田既不能过早也不能过迟。过早会使大田达不到高产的有效穗数,过迟又会造成无效分蘖多、群体过大、田间阴蔽,诱发病虫害,甚至倒伏减产。通过晒田达到控苗、改善土壤理化特性和水稻长相。孕穗期至开花期田可以浅水灌溉和湿润交替灌溉。灌浆成熟期要保持田间干干湿湿,以湿为主,以提高土壤供氧能力,保持植株根系活力,达到以根保叶的目的。花后切勿断水过早,以免影响籽粒充实度,造成秕粒数增加。六、病虫草防治水稻病虫害防治至关重要,应坚持预防为主,因地制宜地,利用耕作、栽培、化学、生防等措施综合防治。在播种前应进行种子消毒,以防种子带病。在秧田期重点防治稻蓟马、飞虱和叶蝉等害虫,以防止大田矮缩病、条纹叶枯病等发生。大田期重点防治螟虫、稻飞虱,纹枯病、稻瘟病、稻纵卷叶螟、条纹叶枯病、白叶枯病等。秧苗生长期间注意病虫发生和防治。移栽时带药下田。1、实施病虫草综合防治。一晚植株较高,若用机械收割留茬高度往往超过40厘米,几乎所有的稻螟老熟幼虫都能安全地留在稻茬内,成为当年的越冬虫源。所以秋收后应及时灭茬深翻,可以降低螟虫越冬基数。对于人工收割的稻草,可用来堆肥或作厩圈垫料,待其腐烂后再行还田,同样可以杀死大部分稻草中的害虫。纹枯病是制约高产的主要病害之一,采取宽行稀植,浅湿干灌溉和控氮肥增钾肥的措施,可减少纹枯病的发病机率。2、采用兼治与挑治结合。对于同时发生的虫害,应考虑一药兼治,例如8月上旬防治三代稻纵卷叶螟时,可以兼治三代褐飞虱。对于零星发生的病、虫可实行挑治,大螟多数从田边开始危害,因此可以沿田边1米左右宽度打药封边。3、增加喷药水量。超级稻株高较高,生长量较大,可采用高压宽幅超细远射程机动喷雾机,冲力大,喷得匀。提高施药质量和防治效果,而且效率高,省工省时,又安全。如用背负式手压喷雾器,用水量增加到每亩75公斤左右。二晚稻生产技术晚稻质优、高产,效益较好,在粮食结构调整中倍受农民欢迎。其生产目标是:高产、优质和效益,亩产500公斤左右,即中熟品种每亩有效穗19―23万穗,每穗粒数115―125粒,结实率80―85%。其主要技术措施:一、选用良种(一)品种选择。因地制宜选择优质、高产、稳产和抗性好的品种。品种搭配应根据前茬作物成熟期和晚稻安全齐穗期来安排,以中熟品种为主,适当搭配早熟和中迟熟品种。可供选择的品种有协优432、Ⅱ优46、金优 207、汕优428、协优4480等。(二)育秧物资准备。按每亩大田备足如下物资:杂交稻种子1.0―1.5公斤,农药大功臣20―40克、25%咪鲜胺(俗称先安)一支(5毫升)等。抛秧的还需准备434孔秧盘55―65片(保证抛秧密度2万蔸),壮秧剂或育秧专用肥o.8公斤左右,干细菜园土15公斤(旱育抛秧需90公斤)以及稻草若干。以上物资需在6月上旬前备足备齐。二、做好秧田秧田应选择土壤疏松肥沃、 通透性良好、熟化程度高、排灌方便、运秧便利的稻田或旱地。秧田与大田比例:湿润育秧为1:8-10,塑盘育秧为1:35―42,旱床育秧为1:25―32。秧田要长期固定并注意培肥,精细整地做厢。一般厢长10-15米,厢宽1.2―1.5米。秧田基肥应以有机肥或生物肥为主。湿润育秧的秧田,在翻耕前每亩施腐熟的猪牛栏粪1000公斤或生物有机肥140公斤作底肥。旱床育秧和塑盘育秧的秧田,在结合翻耕整地时亩施腐熟有机肥公斤做底肥。三、种子处理播种前4~5天将种子晒1―2天,每天晒1小时左右。四、播种育秧要综合考虑品种特性、前茬作物收获期、当地气候特点、安全齐穗期等因素,合理安排最佳播种期。二季晚稻一般在6月上旬和中旬初播迟熟品种。6月中、下旬初播中熟品种,6月下旬至7月上旬初播早熟和中熟偏早的品种。一般杂交稻每亩大田用种量1.0~1.5公斤。播种时做到稀播、匀播,培育多蘖壮秧。晚稻育秧方式有湿润育秧、塑盘育秧和旱床育秧三种。湿润育秧:在施足基肥的基础上,亩用复合肥30公斤,或钙镁磷肥50公斤、尿素和氯化钾各7.5公斤作面肥。每平方米秧床可用壮秧剂70克育秧。秧田亩播杂交稻10― 12.5公斤。旱床育秧:在培肥秧田的前提下,播种前早整地,每平方米用育秧肥或壮秧剂70克,均匀耙人畦表层,浇水压平后播种;播种后盖干细土,再洒一次水,并盖草保湿。秧田亩播杂交稻为32-40公斤。塑盘育秧:晚稻的塑盘育秧、抛秧方法基本上与早稻相同,但秧盘要用434孔的(每亩大田55片左右)。要严格掌握好二晚的播种期、抛秧期、安全齐穗期与前茬早稻的收割期的衔接问题,搞好品种搭配,一般是“早配早”、“中配早”,二晚不能用迟熟的品种。晚稻塑盘育秧播种后盖草(稻草、茅草),保湿育秧,待秧苗竖芽后,应及时揭草,否则秧苗会徒长。秧龄掌握在15天左右,若要延长秧龄,则要增加1―2次化控。旱床育秧和塑盘育秧的营养土也可采用以下方法配制:将充分腐熟的堆肥或土杂肥捣碎、过筛,按1:2―3的比例与菜园土或其他干细土配备。每片秧盘一般用干细土1.4公斤,加硫酸铵5克、过磷酸钙10克(或磷酸二铵5克)、硫酸钾I―2克,必须将化肥砸碎、过筛,并与干细土充分拌匀,否则影响全苗。同时,用70%敌克松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均匀喷在床土上,进行消毒,防治土传病虫害。五、秧苗管理(一)管水:旱床育秧和塑盘育秧覆盖的稻草(茅草),于立芽80%及时揭除。旱床育秧播种至齐苗期苗床保持湿润,如床土发白要喷水;从一叶一心期开始,以干爽为主,只要叶片不卷筒,就不必喷水。塑盘育秧保持畦面湿润,避免水层上畦面,以防串根。湿润育秧:秧苗现青前以露为主,预防“高温煮芽”;一叶期晴天每天灌跑马水一次;二叶期晴天灌水上畦,阴天半沟水,雨天排干水;三叶期以后畦面保持浅水层,促进秧苗个体生长发育和分蘖,达到培育壮秧的目的。(二)施肥:湿润育秧的,在秧苗二叶一心时,每亩施腐熟人粪尿50公斤拌发酵的菜籽饼30公斤或用尿素、氯化钾各3公斤作断奶肥;移栽前5―6天,每亩施尿素、氯化钾各3公斤作送嫁肥。旱床育秧和塑盘育秧的,移栽抛秧前3―4天用0.5%的尿素和磷酸二氢钾溶液喷施,喷后用清水喷洗苗一次。(三)匀苗和除草:湿润育秧和旱床育秧的,秧苗三叶期匀苗,间密补稀,使秧苗均衡生长;同时拔除稗草等杂草。塑盘育秧不匀苗,但要拔除杂草。若杂草较多,则可在二叶一心至三叶期每亩秧田用25%二氯?苄30―40克兑水喷雾,防止杂草带入大田。(四)化控:湿润育秧的,于秧苗一叶一心时每亩秧田用15%多效唑150―200克,兑水75公斤喷雾。塑盘育秧秧龄20天左右的,在二叶期亩大田的秧床用15%多效唑4克兑水2公斤均匀喷雾一次;秧龄在30天左右的,在四叶五叶期再喷一次多效唑。(五)防虫:移栽前10―15天,每亩用10%吡虫啉15―20克兑水30公斤均匀喷雾,防治稻蓟马和叶蝉;移栽前 3天,打送嫁药,每亩秧田用40%三唑磷100毫升兑水30公斤均匀喷雾,预防晚稻大田分蘖期的三代螟虫。六、大田整地与基肥施用在抢收早稻后随即翻耕,做到深耕、细耙、田平如镜。每亩稻草返田150-200公斤,施腐熟的猪牛栏粪1000公斤或复合肥30公斤作底肥。在第二次整地前,每亩再施钙镁磷肥25公斤拌尿素7公斤、氯化钾8-10公斤作面肥。七、秧苗移(抛)栽(一)适宜秧龄:二季晚稻,湿润育秧和旱床育秧的适宜秧龄一般为25―30天,最长不超过35天,叶龄5―8叶。抛秧的秧龄一般15天左右,叶龄4―5叶为好,如果预计秧龄会超过20天,则要增加一次化控。(二)移栽期:二晚适宜移栽时间一般是7月中、下旬,最迟在“立秋”前移栽完。(三)移栽密度。杂交稻行株距6x 5寸每亩插2万蔸左右,每蔸1―2粒谷秧苗,亩基本苗7―9万苗(含分蘖);抛秧的杂交稻每亩抛足2万蔸,4―6万基本苗。(四)移栽质量:在大田保证浅水的情况下,栽插时做到浅、直、匀、快,以宽行窄株、东西行向为好。栽插深度以2―3厘米为宜,小苗移栽的需适当浅些。抛秧的最好于下午4点之后抛,其它要求和注意事项同早稻。八、大田管理(一)及时除草:采用化学除草或人工除草(化学除草方法和要求与早稻相同)。有条件的地方可以推广稻田养鸭等。(二)科学施肥:原则是“稳促结合”,做到“前促、中控、后保”。栽插后5―6天施分蘖肥,每亩施尿素和硫酸钾各(氯化钾)5公斤;孕穗期,每亩施尿素和硫酸钾(氯化钾)各5公斤,如果孕穗期禾苗长势良好且均匀,则可少施。抽穗期至齐穗期,每亩用尿素0.5公斤加磷酸二氢钾150克兑水50公斤作穗肥,进行叶面喷施;也可以用磷酸二氢钾500克兑水50公斤作穗肥,进行叶面喷施,可防止早衰,促进籽粒灌浆、饱满。齐穗前如遇寒露风,可在抽穗10-30%时用磷酸二氢钾150克加“920'’1克兑水50公斤喷雾。(三)合理灌溉:总的原则是寸水返青、浅水分蘖、够苗露(晒)田、孕穗不干、有水抽穗、干湿壮籽、黄熟断水。具体做法:插秧的要寸水移栽,深水活蔸;抛秧的坚持遮泥水抛秧,立苗(抛后5天)后浅水勤灌,促进分蘖早生快发。栽后20天够苗(抛秧田、插秧田的亩茎蘖数分别达够苗数80%和90%时)晒田。幼穗分化期灌好养胎水,抽穗期不断水,灌浆后干干湿湿壮籽。整个生育期严禁长期深长淹灌。此外,还应注意:(1)晒田不过重,程度适中;(2)抽穗扬花期灌深水,防止“寒露风”为害; (3)后期断水不过早,一般掌握在收割前5―7天断水。(四)防治病虫: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根据当地植保部门预报情况进行。化学防治应选用高效低残留农药,施药后5天内田间要注意保持水层,以增强药效,提高防治效果。病害防治:二晚主要有稻瘟病、纹枯病、细菌性条斑病和稻曲病等。 (1)稻瘟病重在预防。在叶瘟发病初期施药防治叶瘟;在破口初期(抽穗5%左右)施药预防穗瘟,一般亩用70%三环唑30克或2%春雷霉素75―100毫升,兑水45公斤均匀喷雾。(2)纹枯病防治适期在分蘖末期至孕穗期,一般亩用10%井冈霉素粉剂50克,兑水40~50公斤均匀喷雾。(3)细菌性条斑病防治适期在分蘖末期至穗期,一般在发病初期亩用20%叶青双100克兑水防治。(4)对稻曲病亩用35%稻曲清40克兑水在破口前5―7天喷雾防治。虫害防治:二晚主要有螟虫、稻飞虱和稻纵卷叶螟。防治方法:(1)物理防治:每40―50亩稻田安装一盏频振式杀虫灯或每15亩田安装一盏25W黑光灯诱杀螟虫、稻纵卷叶螟和飞虱等害虫(成虫)。(2)化学防治:8月中下旬至9月上旬水稻孕穗抽穗期,在四代稻纵卷叶螟发生初期 (束尖期),亩用18%杀虫双200毫升兑水50公斤均匀喷雾。在水稻破口初期或二化螟盛孵高峰,亩用40%三唑磷50― 80毫升或亩用5%锐劲特30毫升兑水30-50公斤均匀喷雾,在盛孵高峰和幼虫一龄时防治效果最好。稻飞虱主要在9月底至10月初发生,当百丛虫量达1000头以上时,亩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克兑水40公斤均匀喷雾稻秆基部,防治效果较好。九、适时收获双季晚稻适宜收获期在10月中、下旬。当稻谷的成熟度达90―95%、含水量18~21%时,要抢晴及时收割。欢迎您转载分享:推荐:相关好文章摘抄热点好文章摘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苗建信息咨询有限公司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