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岸英有孩子吗小孩吗

访伊万诺沃儿童院:孩子们排演毛岸英故事话剧
作者:张秀晨
  儿童院的三个孩子扬起中俄国旗。他们会主动跟记者说中文的谢谢。中国国旗在这90个国旗中位于正中间
摄/法制晚报特派莫斯科记者张秀晨 吴海浪
  伊万诺沃国际儿童院博物馆馆长库兹涅佐娃在黑板上给一年级学生用俄语标注出中文“谢谢”的发音 摄/法制晚报特派莫斯科记者
张秀晨吴海浪
  70年来,有一批中国革命家的后代及家属,常常以“伊万诺沃人”,或“国际儿童院人”被统一称呼。这其中就包括刘少奇女儿刘爱琴、朱德女儿朱敏以及李富春女儿李特特。
  二战时期在苏联伊万诺沃国际儿童院长大的孩子们,如今都已年逾古稀。不过,在接受法晚记者专访时,他们对儿童院的回忆却依然清晰。从这里出去挖战壕,去不远处的医院护理伤员以及一起种蔬菜的画面在几位老人的描述中,几乎是相同的。
  明日俄罗斯将举行纪念卫国战争胜利70周年庆典,法晚特派莫斯科记者特地前往伊万诺沃国际儿童院,揭开尘封的记忆。虽然时隔数十年,无论是儿童院的办公室,还是其博物馆,都珍藏着大量与这些中国人有关的影像资料。
  “我们最近在排演一部话剧,儿童院的孩子们将扮演当年的毛岸英以及朱敏。他们将通过这样的演出,试着加深对这场战争的了解。”儿童院话剧老师斯维特兰娜说。
  莫斯科当地时间7日,当地举行了胜利日阅兵前的最后一次彩排。当天,乘坐火车经过长达7个小时的路程,法晚记者来到了这个位于莫斯科东北方向287公里处的伊万诺沃市。
  一大清早抵达,四下里的寂静也让这个小城显得格外冷清。不远处几个老妇人在公交车站等车,偶尔几辆陈旧的公交驶过,仿佛来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中国。略有不同的是,路旁早餐店里的饭桌都没有椅子,所有的客人只能站着吃饭。5卢布一次的洗手间里,也并没有马桶圈。
  与记者一同前往的俄罗斯留学生说,俄罗斯很多地方,人们长久以来都习惯了“扎马步”式的如厕方式。
  火车站前的这个早餐店门口,几辆老式“拉达”出租车停靠在那里。司机招呼记者上车,并直言不用打表,步行大概40分钟的路,150卢布(折合人民币约18.5元)可以送到儿童院门口。
  路上这个司机说,时至今日,伊万诺沃人的收入水平还是差距很大,不过平均下来也只有15000卢布,折合人民币约1850元。
  大约10分钟,出租车便到达伊万诺沃国际儿童院。院里橘红色和白色的楼房有三四层高,每栋前面都是大片的绿地。而当记者在走廊穿行,经常能看到成群结队的孩子跟老师或在绿地旁,或在水池边做着游戏。
  儿童院现任院长加琳娜告诉记者,现在儿童院里共有11栋楼,330个孩子,他们大多来自俄罗斯,也有从叙利亚和其他战乱的地方来的。其中一些孩子的父母已经离开了人世,有的则是兄弟姐妹一起来到这儿的。
  加琳娜介绍,目前儿童院11个年级的课程都有,孩子们一方面不用担心自己受教育的问题;另一方面,这个大家庭里的兄弟姐妹们和睦相处,也不至于因为此前的不幸遭遇而感到孤独。
  记者在儿童院二楼的一个走廊两侧看到,展板上贴满了孩子们的绘画作品。一名叫纳斯嘉的13岁小朋友画了两个穿着70年前战士服装的年轻人。教画画和话剧的老师斯维特兰娜最后把它拿来贴在了展板唯一的空白处。她说,孩子们画下这些,是为了纪念那些从儿童院毕业离开,也曾参加战争的前辈。
  排练话剧
  毛岸英请战经历 成话剧脚本
  一本因被人反复翻而边角多有破损的书和一个泛黄的花名册,在儿童院两位老师眼中都被视为“珍宝”。
  斯维特兰娜拿出这本卫国战争胜利65周年时出版的《未来之路》解释说:“现在这个书之所以成了这样,就是因为我在上课的时候会拿其中的人物经历做脚本,让孩子们排演话剧。”她随即翻开有毛岸英和朱敏照片的几页说:“你们知道吧,当年毛岸英在战争来临时曾英勇地请战,后来还被送去军事中学和伏龙芝军事学院,他甚至收到了斯大林送给他的手枪。”
  斯维特兰娜称,她会让孩子们表演关于毛岸英和朱敏桥段的话剧。尽管那段卫国战争期间的故事并不欢乐,但是在战争中受的苦以及结下的友谊,如今让孩子们再通过这种方式去体会,有着独特的意义。
  “我们希望孩子们能记住过去并防止法西斯复燃,不要忘记战争的危害。”斯维特兰娜告诉记者。
  如今这些儿童院里的孩子们,对这些中国前辈都已十分熟悉。因为排演话剧前,这些日积月累的阅读资料反复被记忆。(本报特派莫斯科记者张秀晨)
来源:&&编辑:
&|&&|&&|&&|&&|&&|&&|&&|&
Copyright& 西部网(陕西新闻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电话:029-257538 商务:029-
本网站法律顾问: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706142红孩子之朝鲜战火中的毛岸英
大家都在看
BBC:成吉思汗
BBC:平行宇宙
BBC地球系列
吃昆虫拯救世界?
BBC:英国最高法院
与鳄鱼一起洗澡
解开“冰人”之谜
接连遭遇诡异事件
瞬间吃掉猎物
胸口出现离奇伤口
竟是汉族丫鬟?
百年而不腐
模特界潜规则大揭秘
漫威群英大集结
小道士激战万年僵尸
富婆饥渴真爱小男人
每个人梦寐以求的大白
入殓师与三陪女冰火爱情
陈坤与李冰冰的人妖恋
一场好莱坞式大阅兵
情欲肉欲贪欲引发的血案
萌妹的反乌托邦历险记
国内首部18禁动画电影
超级英雄乱入红色经典
anglelababy之官人我要
悍妇捉奸分尸小三新浪广告共享计划>
广告共享计划
毛泽东为什么曾不同意毛岸英结婚
<font COLOR="#FF年毛泽东和长子毛岸英(右二),儿媳刘思齐(右一)女儿李讷在北平香山,左一为江青(徐肖冰摄)
  毛泽东有好几个孩子,但是生活在他身边的并不多。最小的孩子李讷最受宠爱,因为47岁才有了这个孩子,毛泽东不忍心把她送到保育院去,所以李讷是唯一一个在毛泽东身边度过了全部童年的孩子,父女之间非常亲昵。徐肖冰曾经拍过“毛泽东和女儿李讷及她的小伙伴”,李讷显得尚稚嫩,翘着两个手指,低着眼睛兀自玩着,而毛泽东开怀地抱着她。徐肖冰拍摄毛泽东接见劳模吴满有的时候,照片上就有年幼的李讷,毛泽东一只手牵着她,可以想见毛泽东对她的宠爱。&
  东北解放后,徐肖冰接到一个命令,说毛泽东的前妻贺子珍和李敏刚从苏联回到东北,就在哈尔滨的一个幼儿园里,组织上让徐肖冰拍一张李敏的照片给毛泽东寄去,说毛泽东想念她。当时幼儿园的领导就是罗荣桓的妻子林月琴,徐肖冰让她把李敏叫出来拍了一张照片。那时候李敏才七八岁的样子,只会说俄语,是个很漂亮的小姑娘。这张照片后来到了毛泽东手里。&
  在毛泽东刚到双清别墅的时候,江青与女儿李讷经常陪伴他。后来江青带李讷去苏联养病,儿子毛岸青与女儿李敏又来到了他的身旁,来来往往,毛泽东并不寂寞。李敏刚来的时候满口俄语,几乎不会讲中国话,还得要毛岸青为她和父亲当“翻译”。但是,她那叽哩呱啦的童声稚语为双清别墅增添了不少乐趣。此外,大儿子毛岸英和他的未婚妻刘思齐也经常前来看望父亲。对毛泽东来说,与孩子们相聚所获得的快乐是十分珍贵的。&
  毛岸英五岁时与毛泽东分别,1937年11月他15岁时恢复了与父亲的书信联系,毛泽东与儿子谈时事、政治、谈读书,表现出了他对长子的关爱和培养。毛岸英对当时已在中国共产党党内确立了领袖地位的父亲,则是依照自己的判断,逐渐从了解、理解、认同与敬重走向了能够与之进行思想的交融与沟通。毛岸英在23岁时,回到了阔别18年之久的父亲毛泽东身边。&
  毛岸英的妻子刘思齐与毛岸英从相识到结婚、生活一共只有短短三年的时间,却留下了当时看起来平常、现在却弥足珍贵的回忆。1948年毛岸英想和刘思齐结婚,因为刘思齐还没有达到当时结婚的法定年龄,毛泽东不同意,两个人还闹了一点儿小别扭。直到日,毛泽东才为他们举行了婚礼。毛泽东把1945年重庆谈判时穿的一件黑呢子大衣送给他们,让毛岸英白天穿,晚上两个人盖在被子上。&
  那段时间,他们一家人经常在香山漫步,在落日的余晖里谈天说地,呼吸新鲜空气。&
  后来毛岸英在朝鲜战场不幸牺牲。自古以来,老年丧子是人生的极大憾事。毛岸英牺牲在朝鲜,遗骨没有迁移回国内安葬。中华民族讲究“叶落归根”,志愿军在朝鲜牺牲了那么多的战士,不可能把尸骨全部运回国,所以毛泽东必须带这个头。他的内心也万分痛苦。这就是他为什么用“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需马革裹尸还”这句古诗作为对刘思齐请求的回答。&
---------------------------------------------&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当前位置: &
毛岸英是拆弹专家 火中救出朝鲜妇女小孩(图)(1)
军旅作家杨大群图为被毛岸英营救的朝鲜居民&阿妈妮&母子。&&&&&毛岸英才勇双全,是个拆弹专家& &&&&电视剧《毛岸英》今晚在央视播出。著名军旅作家杨大群通过本报首次公开有关毛岸英的一些故事和图片,以纪念毛岸英烈士逝世60周年&&&&&&今晚,34集电视剧《毛岸英》在央视一套黄金档播出。这是为纪念抗美援朝60周年与毛岸英烈士逝世60周年而特意安排的。这是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10月19日,记者就此采访了在朝鲜战场上曾与毛岸英共同相处一个月时间的著名军旅作家杨大群。今年85岁的杨老怀着激动的心情向记者独家首次公开有关毛岸英的一些故事和图片。&&&&&刘秘书&是个翻译专家&&&&据杨大群介绍,毛岸英1950年加入中国人民志愿军。&起初到朝鲜战场,除了彭总司令外极少有人知道毛岸英的身份。而彭总司令身边有三个秘书,一个军事秘书,一个政治秘书,还有一个是机要秘书。这个机要秘书姓刘,后来才知晓,他就是毛岸英。&&至于为什么姓刘,后来与毛岸英妻子刘思齐交谈时得到证实,这缘于刘思齐的父亲姓刘。&&&&&&刘秘书平易近人,和他熟了之后,他叫我&杨大个子&,我也叫他&刘大个子&,他身高和他父亲差不多,有1米83左右。&&有一次,我到司令部去,看见他在外屋烧了一大壶水,里屋放了一大堆书,他嘀嘀咕咕地念着,书里的东西看不懂,全是外文。我就问他&你在干什么呢?&&&我在译书呢!&&他的回答让我吓一跳,心里想,这个机要秘书水平真高啊!&&&&&杨大群表示,毛岸英当时在志愿军司令部任俄语翻译,但是很少有人知道,他还精通英语和法语。&据我了解,法语是他后来学的。&&&&&毛岸英是拆弹高手&&&&据杨大群讲,毛岸英才勇双全,在朝鲜战场上十分勇敢。有一次拆除炸弹的经历令他记忆犹新。&那是在司令部附近发现有一个美军投下的定时炸弹。很多人不敢靠近,还有的人要采取危险办法销毁。但是毛岸英却大声叫喊,不让任何人靠前,他只身一人临近炸弹。&&&&&&当时大家都替他捏了一把汗。因为这个炸弹分三节,三节当中,哪一节拆除不彻底,都有爆炸的可能。而毛岸英手中的拆弹工具却又十分有限。那么大个炸弹一旦出问题,后果不堪设想。毛岸英仔仔细细地拆了一部分又一部分。额头渗出了一层又一层的汗水。最后终于把炸弹拆掉了。拆出了一大堆黄色炸药,那炸药看着就让人害怕。&&&&&杨大群说,后来才知道,毛岸英曾在苏联和东欧地区参加过多次战争,并在苏联坦克连中任过职,对于坦克的构造、部件组合等了如指掌,并学会了一手拆弹的本领。&&&&被他营救的&阿妈妮&照片首次公开&&&&杨大群向记者展示了几幅泛黄的照片,有两幅是他在朝鲜战场上照的。另一幅是一位抱着孩子的朝鲜妇女,旁边是茅草房。杨大群表示,这位妇女就是当年毛岸英从火堆中救出的&阿妈妮&。&&&&&阿妈妮是人们对朝鲜身为母亲的中年妇女的通称。&&还记得那是二次战役之前,美军飞机轰炸朝鲜民房,致使民房大片大片地起火。而民房距司令部所在位置不远。当毛岸英得知民房里还有百姓时,就奋不顾身地跳入着火的房屋营救,最终把这位阿妈妮救了出来。获救的阿妈妮哭喊着说房子里还有自己的孩子(就是照片中的小孩)。听到这里,毛岸英的举动更令人震惊,他毅然拿起一盆水向自己的头上和身上浇下,然后再次跳进熊熊大火,并将孩子救出。&&&&&杨大群称,这位阿妈妮后来被志愿军称为&小龙女&,也就是杨大群于1952年创作的作品《刘排长与小金枝》中的小金枝,而刘排长就是毛岸英。
精彩高清图推荐:
更多 的相关消息}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毛岸英死亡真相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