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的花开花谢谢桐花落,桐花坠落地面时的那一刹那???

桐花落木_百度百科
关闭特色百科用户权威合作手机百科 收藏 查看&桐花落木作&&&&者连载网站云中书城
玄幻小说落红似雨萧萧下,问君何愁似云天。 不是吧?上天在睡觉,还是正有此意?唉竟然姐弟齐穿!是福是祸哩?
新手上路我有疑问投诉建议参考资料 查看席慕容《桐花》的内容概括_百度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
席慕容《桐花》的内容概括
席慕容《桐花》的内容概括
桐花席慕蓉
  四月二十四日  ⑴长长的路,我正走向一脉绵延的山冈.不知道何处可以停留,可以向他说出这十年二十年间种种无端的忧愁.林间洁净清新,山峦守口如瓶,没有人肯告诉我那即将要来临的盛放与凋零.  四月二十五日  ⑵长长的路上,我正走向一脉绵延的山冈.在最起初,仿佛仍是一场极为平常的相遇,若不是心中有着储藏已久的盼望,也许就会错过了在风里云里已经相互传告着的,那隐隐流动的讯息.  ⑶四月的风拂过,山峦沉稳,微笑地面对着我.在它怀里,随风翻飞的是深深浅浅的草叶,一色的枝柯.  ⑷我逐渐向山峦走近,只希望能够知道它此刻的心情.有迷糊的低语穿过林间,在四月的末梢,生命正酝酿着一种芳醇的变化,一种未能完全预知的骚动.  五月八日  ⑸在低低的呼唤声传过之后,整个世界就覆盖在雪白的花荫下了.  ⑹丽日当空,群山绵延,簇簇的白色花朵象一条流动的江河.仿佛世间所有的生命都应约前来,在这刹那里,在透明如醇蜜的阳光下,同时欢呼,同时飞旋,同时幻化成无数游离浮动的光点.  ⑺这样的一个开满了白花的下午,总觉得似曾相识,总觉得是一场可以放进任何一种时空里的聚合.可以放进诗经,可以放进楚辞,可以放进古典主义也同时可以放进后期印象派的笔端——在人类任何一段美丽的记载里,都应该有过这样的一个下午,这样的一季初夏.  ⑻总有这样的初夏,总有当空丽日,树丛高处是怒放的白花.总有穿着红衣的女子姗姗走过青绿的田间,微风带起她的衣裙和发梢,田野间种着新茶,开着蓼花,长着细细的酢浆草.  ⑼雪白的花荫与曲折的小径在诗里画里反复出现,所有的光影与所有的悲欢在前人枕边也分明梦见,今日为我盛开的花朵不知道是哪一个秋天里落下的种子?一生中所坚持的爱,难道早在千年前就已是书里写完了的故事?  ⑽五月的山峦终于动容,将我无限温柔地拥入怀中,我所渴盼的时刻终于来临,却发现,在它怀里,在幽深的林间,桐花一面盛开如锦,一面不停纷纷飘落.  五月十一日  ⑾难道生命在片刻欢聚之后真的只能剩下离散与凋零?  ⑿在转身的那一刹那,童话正不断不断地落下.我心中紧系着的结扣慢慢松开,山峦就在我身旁,依着海潮依着月光,我俯首轻声向它感谢,感谢它给过我的每一个丽日与静月.由此前去,只记得雪白的话一花荫下,有一条不容你走到尽头的小路,有这世间一切迟来的,却又偏要急落幕的幸福.  五月十五日  ⒀桐花落尽,林中却仍留有花落时轻柔的声音.走回到长长的路上,不知道要向谁印证这一种乍喜乍悲的忧伤.  ⒁周遭无限沉寂冷漠,每一颗树木都退回到原来的角落.我回首依依向它注目,高峰已过,再走下去,就该是那苍苍茫茫,无牵也无挂的平路了吧?山峦静默无语,不肯再回答我,在逐渐加深的暮色里,仿佛已忘记了开花时这山间曾有过怎么幼稚堪怜的激情.  ⒂我只好归来静待时光逝去,希望能像它一样也把这一切逐渐忘记.可是,为什么在漆黑的长夜里,仍听见无人的林间有桐花纷纷飘落的声音?为什么?繁花落尽,我心中仍留着花落的声音.  ⒃繁花落尽,我心中仍留着花落的声音,一朵一朵,在无人的山间的轻轻飘落.(摘自席慕容《写给幸福》)1.请用简洁的文字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根据文章,请说说⑷段画线句子中的“未能完全预知的骚动”究竟指的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下列关于本文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作者在整个过程中都和山岗有对话,文中的山岗,博爱、睿智,但什么都不告诉你,只以他最宽宏的胸怀让你自己去体会,去寻找自己的答案,并且遵循时间的规则,不后悔不挽留一切过去的东西.所以也可以将文中的山峦看成生活本身.B.文章是以空间为线索,分割并连贯章节的.C.从题目看,本该是写桐花,但主要笔墨并没有放在描写桐花的形态上,而是用一种近乎诗的构思来表达她对生活的感想,所以这是一篇借物抒情的散文.D.“今日为我盛开的花朵不知道是哪一个秋天利落下的种子?一生中所坚持的爱,难道早在千年前就已经是书里写完了的故事?”句中作者认识到桐花的美必定曾被历史上许多人欣赏过,赞美过,为桐花所接受的珍爱并不独属于自己而感到嫉妒和失落的,矛盾地表现了作者对桐花的热烈的爱.4.请品味⑹段中画线句子的妙处.  仿佛世间所有的生命都应约前来,在这刹那里,在透明如醇蜜的阳光下,同时欢呼,同时飞旋,同时幻化成无数游离浮动的光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第⒂段作者写到:“为什么?繁花落尽,我心中仍留着花落的声音.”结合上下文,说说你所理解的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一双慧眼,一颗善感的心会将生活中的美捕捉、放大,在景美如画的一中校园里放慢你匆匆的步伐,也许是一棵树,或许是一片草,或许……就在某个瞬间你发现了生命的、生活的真谛或是奥秘,请用充满诗意的语言和我们分享那片景和那一刻你的感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写了我在初夏时节于山中静候并欣赏了桐花的绽放与飘零,感受到了生命与生活的美好(或抒发了自己对生活的感受).(意对即可)2.漫山遍野的桐花繁盛的绽开.(意对即可)3.B4.该句用了夸张、比喻、拟人、排比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的突出了所有漫山遍野的繁盛的桐花在初夏灿烂的阳光中绽放美好而欢愉的样子,表现出桐花的无限生机与美丽,表达了作者看到这景象心中的无限惊喜与热爱.(意对即可)5.因为山上的桐花虽然已经落尽,我以为自己会忘记这一切,但我却在心中对桐花盛开飘落的壮丽景象永远怀念.(意对即可)6.“略”.桐花(一、植物桐花)_百度百科
关闭特色百科用户权威合作手机百科???一、植物桐花?? 收藏 查看&桐花(一、植物桐花)
花是“节气”之花,是自然时序的物候标记;三春之景到清明绚烂至极致,但同时盈虚有数、由盛转衰。桐花因此而成为两种悖反意趣的承载。另有钟欣桐2013年发行专辑《》。性&&&&质清明“节气”之花寓&&&&意自然时序;社会习俗
桐花是清明“节日”之花,的政治仪式、宴乐游春、祭祀思念等社会习俗构成了桐花意象的文化内涵。
梧桐是文学中重要的植物意象,笔者曾有专文《中国文学中的梧桐意象》(《》2005年第4期)分析了的文学、宗教、民俗内涵,探讨梧桐与音乐、人格、爱情之间的关系;本系列则较为细致、深入地研究梧桐的“分支”桐花、桐叶、桐枝、桐阴、桐实等。
中国古代典籍中的梧桐是一个宽泛的概念,主要包括梧桐(青桐)与泡桐(白桐)两种。在现代植物分类学中,梧桐(青桐)与泡桐(白桐)既不同科也不同属,前者是梧桐科梧桐属,后者是玄参科泡桐属;但是,二者在外部形态上有诸多相似之处,正如明代冯复京《六家诗名物疏》卷十五所云:“桐种大同小异,诸家,纷纷致辩,亦不能诘矣”,本文所用的梧桐概念是广义的。桐花所指主要是泡桐花,而非梧桐花。泡桐春天开花,花大型,紫、白两色,《·释木》:“荣,桐木”,“荣”即花,桐木即指泡桐;梧桐夏天开花,花小,淡黄绿色,并不显目。
桐花在清明时节应时而开,是春、夏递嬗之际的重要物候,体现了这一季节的时序、景物特征;清明在中国既是节气,也是节日。清明节日的政治仪式、社会民俗也折射、聚集于桐花意象。桐花除了“自然属性”,更有其“社会属性”。时期,元稹、的吟咏、酬唱之作提升了桐花品格,赋予桐花人格比拟意味;唐宋时期,“”广泛见诸记载,“桐花凤”也被赋予祥瑞、爱情等比喻意义。桐花花语
,在春季里晚开的花朵,有着恬淡的气息。
桐花的经济
2004年12月,云阳县获得国家林业局命名的“中国油桐之乡”
油桐历来是桐农的,当代“中国油桐之乡”的儿女以高科技种植与综合开发中国油桐特产资源,将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桐花;自然时序;社会习俗;文人;高士梧桐是中国古老的树种,实用价值广泛,与生活关系密切;桐花很早就作为物候见 诸文献记载,《夏小正》:“三月……拂桐芭(葩)”、《》:“清明之日桐始华”。《》记载奠定了桐花“清明之花”的地位。宋朝吕原明《岁时杂记》总结了相沿已久的“”之说[①]:“清明:一侯桐花,二侯麦花,三侯柳花。”桐花是清明之征兆、标志。 清明时节,、,春天的生机经过酝酿、已经全然释放;但同时“盈虚有数”,清明时节也已经是,天气变化剧烈,、冷雨飘洒。“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桐花既是春景的“高点”,也是春逝的预示;清明的“双面”性质引发的也是“双重”情绪,欣悲俱集。
桐花与春景
自然界的桐花有其“这一个”的特性。一,桐花分布广泛。郊原平畴、村园门巷、深山之中、驿路之旁、水井之边、寺庙之内都是梧桐的栽植之地,桐花也因之而广布。桐花具有“普世性”。二,桐花“花势”壮观。梧桐树干高耸、树冠敷畅,桐花也硕大妩媚;梧桐树适合双植、列植、;梧桐花盛开的时候,自有一种、酣畅之美。《韩冬郎即席为诗相送,……因成二绝寄酬,兼呈畏之员外》:“桐花万里丹山路”就极具气势。其开也烂漫,其落也缤纷。桐花凋零的时候,地上如铺茵褥,容易引发伤春情绪。三,桐花主要是紫、白两色。紫色是中间色、白色是淡色,桐花既广布、盛放,却又沉静、素雅。
三春花卉中,地位最隆的非牡丹莫属。简单对比,牡丹是“都市”的,《赏牡丹》: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描绘出了城里观赏牡丹的盛况;而桐花则是“民间”的,植根于广袤大地、“乡土社会”。
《寒食日出游》:“初发君始病,我往看君花转盛。走马城西惆怅归,不忍千株雪相映。迩来又见桃与梨,交开红白如。……最晚今已繁,君不强起时难更”[1]“历时性”地描绘了李花、桃花、、桐花的次第绽放;对照“二十四番花信风”的花期记载,契若合符。《寒食日出游诗》的“城西”是“在野”。桐花无所不在地妆点着春天,《上巳临川道中》:“纤纤女手桑叶绿,漠漠客舍桐花春”[2]的“客舍”也是“在野”。“繁”、“漠漠”均地写出了桐花覆满树冠的怒放情形;、上巳均是与清明相近的节日,后文还会述及。
文学作品,桐花常与杨柳搭配,标志春景,这有空间、时序的合理性。梧桐是高大乔木,桐花傲立枝头、俯视众“花”,与一般的花木高下悬隔,很难形成匀称布景;而杨柳在高度上与桐花的“级差”正好错落有致。桐花开放于清明,此时也正是杨柳垂条,二者均是“春深处”的自然景物:
《春日洪州即事》:“春日好,春水满南塘。竹宇分朱阁,桐花间绿杨。”[1]
《渡江云》:“桐花寒食近,青门紫陌,不禁绿杨烟。”[3]
《送陈和仲常博倅嘉禾》:“栁色媚别驾,桐花夹行舟。”[4]
吴泳《送游景仁夔漕分韵得喜字》:“桐花繁欲垂,栁色澹如洗。”[4]
《太常引》:“门前杨柳密藏鸦,春事到。”[5]
桐花与春逝
清明是季春节气,至此,春天已经过去“三分二”;桐花也可以说是宽泛意义上的“殿春”之花[②],吴泳《》“洪都生日不张乐自述”即云:“手摘,怅还是、春风婪尾。”[4]婪尾即最后、末尾之意,我们看以下诗例:
《三月六日》:“桐花最晚开已落,春色全归草。”[6]
林逢吉《新昌道中》:“客里不知春去尽,满山风雨落桐花。”[7]
《过霸东石桥桐花尽落》:“老去能逢几个春?今年春事不关人。红千紫百何曾梦?压尾桐花也作尘。”[8](《诚斋集》卷二十四)
杨万里《道傍桐花》:“春色来时物喜初,春光归阑余。更无人饯春行色,犹有桐花管领渠”[8](《诚斋集》卷三十五)
桐花是春夏递变之际的物候,是春之“压尾”、饯行者;而在鸟类中,送别春天的则当属,杜鹃又名子规、。在伤春、送春作品中,桐花与杜鹃经常联袂出现;桐花与杜鹃是山林深处“生态环境”下的伴生物。桐花凋落的、杜鹃哀鸣的听觉印象形成“合力,给人以强烈的春逝之感。
方回《伤春》:“怅惜年光怨子规,王孙见事一何迟。等闲春过三分二,桐花报与知。”[9]
《春夜赋小字》:“岸桐花开春欲老,日断斜阳杳。东风不管客情多,杜鹃啼月青山小。”[10](《江湖小集》卷二十三)
《次韵黄晋卿清明游北山十首》:“桐花开尽樱桃过,山北山南谢豹飞。”[11]
《石鼓坑田舍》:“一月离家归未得,尽子规啼。”[12]
伤春情绪又常与羁旅漂泊、客里思家情绪交织;无论是桐花凋落或是杜鹃哀鸣,常常是漫山遍野,触目惊心、无所遁逃,最能触动游子情怀。
清明时节,冷、热气流交锋频繁、激烈,晴雨不定、。与温润的“”不同,“桐花春雨”常给人料峭之感:
杨万里《春尽舍舟余杭,雨后山行》:“前夕船中索簟眠,今朝山下觉衣单。春归便肯平平过,须做桐花一信寒。”[8]
杨万里《春雨不止》:“春雨如毛又似埃,云开还合合还开。怪来春晩寒如许,无赖桐花领取来。”[8]
《蕙风词话》卷下:“可入词者,四月寒名‘桐花冻’。”民国年间,以“冻桐 花”或“桐花冻”入词者有两首佳作,且都有寄托,以天气喻时局、遭际。《记波外翁》记《清平乐》:“二月初头桐花冻,人似绿毛幺凤。”“绿毛幺凤”与相近,后文还会提及,台静农先生说道:“这首颇传于同道之中,个人的寂寞,时事的悲观,感情极为沉重。”[13]《的一首词》记于右任抗战期间所作的《浣溪沙》:“依旧小园迷燕子,剧怜苦雨冻桐花,王孙芳草又天涯。”于右任位高而无权,对他“尊而不亲”,常受到其他派系的挤压;梁羽生评价这首词:“意内言外,怨而不诽,堪称佳作。”[14]中兼具节日身份的唯有清明。不过,本文的清明是广义的,是寒食节、上巳节、清明节的“合流”[15],是一个“时段”;与狭义的清明关系更为密切的是寒食。寒食是冬至后、清明节前一二日,寒食有冷食的习俗,故又称“”、“禁烟节”。、清明蝉联,唐代寒食是重要的节日,清明节也成为兴起的独立节日[16];在后代,清明、寒食渐趋混同,清明往往掩盖了寒食。上巳是三月初三,与寒食、清明也是衔接的,在日期上甚或有重合之时。现今,“三节”的民俗研究与文学研究成果颇为丰富,足资参考[③]。
桐花是“三节”期间典型的物候,“三节”的政治仪式、宴乐游春、祭祀思念等社会习俗构成了桐花意象的文化内涵。
寒食期间,则改用。唐代,钻木取火是一项朝廷仪典。《辇下岁时记》:“至清明,尚食内园官小儿于殿前钻火,先得火者进上,赐绢三匹、金碗一口。”得火之后即赐火,《春明退朝录》:“四时变火,唐惟清明取榆柳之火赐近臣,宋朝唯赐大臣,顺阳气也。”唐宋两朝取火仪式差似,唯范围唐朝要宽于宋朝。
唐宋时期国家仪典的改火既有原始社会火崇拜的孑遗,也有顺应天时,复始新生、昌明盛大的现实期许;赐火既是皇恩浩荡,也是强化君权、秩序之举。清明改火、赐火仪典作品中的桐花意象莫不欣欣向荣:
《清明日恩赐百官新火赋》:“国有禁火,应当清明。万室而寒火寂灭,三辰而纤霭不生。罢循,乃於榆柳;桐花始发,赐新火於公卿。……于时宰执,高卑毕赐。”[17]
《寒食节起居南京鸿庆宫等处神御殿表二道》:“伏以桐花初茂,榆火载新。”[18]
《清明赐新火》:“应候催佳节,榆火推恩臣。”[19]
《清明日玉津园赐宴即席》:“节应桐花始筵开,禁苑新推恩缘旧。”[20]
谢观、王珪作品中都出现了“初”字,一派生机;欧阳修、文彦博作品中都用到了“推”字,感戴之情溢于言表。耐人寻味的是,类似的感恩口吻、笔调在唐代臣僚的作品比较少见,这大概就是《春明退朝录》所记载的,宋代的范围要比唐代窄,更是来之不易的“”。《》“壬”载唐朝故实:“自吏侍除宣察,辟为,作《谢新火状》云:‘节及,恩颁银烛。’绶削之曰:‘此二句非不巧,但非大臣所宜言。’”“节及桐花”两句失之于“佞”,所以不“宜”;而这类作品到宋代就是司空见惯了。
文人雅集;仕女游春
清明前后,相与踏青出游、也是由来已久。文人雅好的是曲水流觞,仕女喜爱的是寻芳斗草;桐花则是春日原野、水边之景:
崔护《三月五日陪裴大夫泛长沙东湖》:“上巳馀风景,集。……鸟弄桐花日,鱼翻。从今留胜会,谁看画。”[1]
《上已西溪,同日清明》:“人乐一时看开禊,饮随节日发桐花。……欲继书盛事,愧无神。”[21]
两首作品中都用了上巳之日的典故。崔护作品中的“桐花”与“萍”作为春日之景同时出现,应该是根源于《月令》“季春之月,桐始华,萍始生”的记载。《三月三日华林园马射赋》亦云:“。”
《》“其二”:“拆桐花烂漫,乍疏雨、洗清明。正艳杏浇林,缃桃绣野,芳景如屏。倾城。尽寻胜去,骤雕鞍绀。风暖繁弦脆管,万家竞奏新声”[3]“共时性”地展现了桐花、艳杏、缃桃的交映生姿;这是一幅典型的“仕女游春”图。
文人修禊、仕女游春作品中的桐花意象均散发出烂漫、热烈的气息。
乡思;相思;祭祀
“三节”之中,上巳节的情绪基调相对单纯,而寒食与清明都是“复调”的[22],既有结伴而游的佳兴,也有独处异地的乡思、相思,也有慎重追远的祭祀、思祖。桐花意象承载着着多重感伤情绪,与宴乐游春作品中的同类意象迥然不同。
白居易《寒食江畔》:“闻莺树下沈吟立,信马江头取次行。忽见紫桐花怅望,下邽明日是清明。”[1]
《清明日次弋阳》:“自叹清明在,桐花覆水葛溪长。家人定是持,点作孤灯照洞房。”[1]
两首作品中所流露的都是“每逢佳节备思亲”的情绪,“”为白居易故乡。梧桐是中国民间广泛种植的树种,属于、家乡风物。梧桐可种于门前、井边,既可遮荫取凉,又有实用价值。“双桐”、“井桐”都具有故土内涵,笔者将另撰专文论述;见桐花而思故乡是自然而然的“”。
中国文学中的梧桐意象蕴涵多端,承载着友情、爱情等思念之情;附着于梧桐的桐花也具备这些蕴涵、功能。清明寒食前后,细雨廉纤、漠漠如烟,桐花意象也因之而凄迷、愁苦:
《清平乐》“春怀呈准轩”:“清明寒食,过了忆。雨细风斜,小楼燕子谁家。……只道春寒都尽,一分犹在桐花。”[3]
《锁寒寒》:“暗柳啼鸦,单衣伫立,小帘。桐花半亩,静锁一庭愁雨。 迟暮。嬉游处,正店舍无烟,百五。……”[3]
:“又见桐花发旧枝,一楼烟雨暮凄凄。凭阑惆怅人谁会,不觉潸然泪眼低。”[1]
三首作品都不约而同地出现了“雨”。《南唐书》卷六记载,去世之后,李煜“每于,无不伤怀”;这首《感怀》就是悼亡之作。
“如果说给唐人打上了孤寂冷落的底色的话,祭扫仪式则将这种底色渲染得更为悲凉。”[22]唐代寒食有祭扫之俗,后来则演变成清明祭扫;桐则是这种孤寂、悲凉氛围中的常见意象:
张浍川《寒食》:“火冷烟青寒食过,家家门巷扫桐花。”[23]
《上北刘》:“三月藤江,桐花细雨湿征衣。遥知乡里逢寒食,处处人家上冢归。”[24]
政治仪典涉指的是皇权臣僚,宴乐游春涉指的是文人仕女,祭祀思念涉指的是传统社会;涉指幅面逐步扩大。桐花虽然并不煊赫,但却日常;节日清明桐花的文化内涵不同层次地映现在我们的“无意识”之中。梧桐是中国传统的“”树木,桐花因“母体”的关系,也因开放的时间、地点,与文人的落寞寡合以及高士的自惬自洽情怀有关。元稹、白居易的作品提升了桐花的品格,桐花从清明节气、而走向具备人格象征意蕴。
元稹vs白居易
月下赏花;落寞寡合;道德退守
白居易《见紫薇花忆微之》:“一丛暗淡将何比,浅碧笼裙衬紫巾。除却微之见应爱,人间少有别花人”[1]“别”即辨别、赏鉴;白居易给我们提供了两个信息:元稹爱花、知花;元稹喜爱“黯淡”、浅碧之花。我们可以由此切入,“”,把握中唐诗歌题材、审美趣味的两大变化。
市川桃子《中唐诗在唐诗之流中的位置——由樱桃的描写方式来分析》中注意到了中唐以后诗歌的变化:“……中唐诗……更关心具象的事物”、“自白居易、韩愈以降,……普遍流行欣赏植物的风气”、“这个时期,许多植物都被人欣赏,它们的姿态描绘在诗中。爱花而至于自己种植,自然会观察得更加细致,描写得更加具体,而且感情会随之移入到作为作为描写对象的植物中去。”[25]人生理想、民间疾苦让位于植物花卉,这确实是中唐以后诗歌题材的变化趋向,直接抒怀、直面人生让位于“间接寄托”。这个变化在元稹、白居易的诗歌中体现地尤为深切著明,两人都有大量吟咏花卉的作品。
中唐是的转折点,也是的转折点;盛唐的气势恢弘、色彩华丽逐渐被精致小巧、色泽雅淡代替。暗淡、浅碧的紫薇花在中唐就引起了元稹、白居易等人的青睐,白居易就有《紫薇花》:“独坐黄昏谁是伴,紫薇花对”的名句。略作分说的是,“紫薇花”之紫与盛唐备受推崇的牡丹名品“”之紫不同,一为淡紫,一为深红。白牡丹、、白莲等白色花系作品的大量出现更体现了美学潮流的转变。“素以为绚”是中国古人的艺术哲学、审美理想;但是在世俗实践层面,绚烂的红色总是更容易被接受,淡紫、白色相对落寞、冷清。而在中唐以后,文人普遍的心态与视野由外放而转为内敛,更关注身边事物与自身命运;而《离骚》的“善鸟香花,以比忠贞”的比兴传统因风云际会而被激活;这就是淡紫、白色花卉中唐以降普遍见诸吟咏的“”。
元稹不独“发现”了紫薇花,也“发现”了紫桐花,《桐花》:“上山馆,紫桐垂好阴。可惜暗澹色,无人知此心。舜没野,凤归丹穴岑。遗落在人世,光华那复深。年年怨春意,不竞桃杏林。唯占清明后,牡丹还复侵。况此空馆闭,云谁恣。徒烦鸟噪集,不语山嵚岑。满院地,一树簪。自开还自落,暗芳终暗沈。尔生不得所,……”[1]桐花生长于山岳之中,人迹罕至;开花时节又受到桃杏、牡丹的前后“夹击”。既乏“地利”,也乏“天时”。通过时、地等物性特点来抒写政治寄托是植物花卉吟咏的一个常见模式[④]。中唐时期,党争、倾轧频繁,元、白都是局中之人;桐花的落寞、暗沉其实是元稹心绪、处境的投射,桐花与元稹“异质“而“同构”。白居易《和答诗十首·答桐花》:“山木多蓊郁,兹桐独亭亭。碧云片,花簇紫霞英。是时三月天,春暖山雨晴。夜色向月浅,暗香随风轻。行者多商贾,居者悉。无人解赏爱,有客独屏营。手攀花枝立,足蹋行。不得所,死欲扬其声。……受君封植力,不独吐芬馨。”[1]是答之作,“观点”或有不同,但“原则”并无差异。
其后,元、白之间又有桐花酬赠之作,元稹《三月二十四日宿曾峰馆,夜对桐花,寄乐天》:“微月照桐花,月微花漠漠。怨澹不胜情,低回拂帘幕。阴影细,露重枝条弱。夜久春恨多,风清暗香薄。是夕远思君,思君瘦如削。但感事暌违,非言官好恶。奏书金銮殿,阁。我在中,满地。”[1]白居易《初与元九别后,忽梦见之,及寤而书适至,兼寄桐花诗,怅然感怀,因以此寄》:“悠悠蓝田路,自去无消息。计君食宿程,已北。昨夜云四散,千里同月色。晓来梦见君,应是君相忆。……夜深作书毕,山月向西斜。月下何所有,一树紫桐花。桐花半落时,复道正相思。殷勤书背后,兼寄桐花诗。桐花诗八韵,思绪一何深。以我今朝意,忆君此夜心。”[1]元、白之间唱和之作大多朴素深挚,但是桐花唱和作品却又别饶一种风神蕴藉、暗淡低回之美。
我们统观上文引述的元、白四首作品,会发现他们开创了新型的赏花情境:月下赏花;这也是中唐之后才开始流行的。月下赏花,素淡之花更加洗净铅华,这也与中唐的审美转向契合;而代表盛唐审美的则是“国色朝酣酒”的旭日赏花。宋代以后,月下赏梅、月下赏荷均是典型的文人赏花情境,而元、白等中唐诗人则开启了先路。明代《醉起》“山中长日卧烟霞……一帘月色覆桐花。”[26]就是月下赏桐花。
元、白的桐花唱和之作缺乏盛唐诗歌中的意气相高,却代之以惆怅、怨慕,这是儒家君子“”的道德退守与。晚唐时期,元、白所开创的花卉题材诗歌唱和成为常见的诗歌题材与创作方式,这是文化心理上的一脉相承,如、的“白莲”作品,再如陆龟蒙有《幽居有白菊一丛,因而成咏,呈一二知己》,司马都、、皮日休、张贲等人均有和作。
元、白诗歌中出现了“桐花落”与“桐花半落”,“自开还自落”。梧桐自诞生之日起,就是作为“”、“”的代表、美好事物的象征,这是它的原型意义。在中,梧桐具有“语码”的作用,能够唤起我们对美好事物的丰富想象;从语言学上来讲,这是它“联想轴”上的作用。桐花凋零即是白居易所叹的“世间好物不坚牢。”
但是,还有另外一种意味的“”,即山中高士的自惬自洽,、宠辱不惊。我们且先看的《辛夷坞》:“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1]评价此诗与《鸟鸣涧》:“读之身世两忘,宠辱不惊”;《人家词话》中所提到的“无我之境”庶几近之。“”与辛夷花落旨趣相同。
在中,山中最具典型的树木当推松树,松树是中国传统的“比德”树木;倚松而坐是高士姿态,松子坠落是山中幽境。前者如宋代饶节:“间携经卷倚松立,试问客从何处来”(《倚松诗集》序言,四库全书本),饶节因之而被称为“”;后者如《》:“怀君属秋夜,散步咏凉天。空山松子落,幽人应未眠。”[1]
其实,梧桐也是山中常见的树木,而且常常生于高岗、秀于山林;“据桐”而坐也是高士姿态,桐花坠落也是山中幽境。《庄子·齐物论》:“昭文之鼓琴也,师旷之也,之也,三子之知几乎?”“据梧”遂成为典故,如《长歌行》:“朝为。夕作据。从兹忘物我。优游得自然”[27](“”卷二十五)、《奉和杜相公长兴新宅即事呈元相公》:“听好鸟,行药寄名花。”[1]我们看“”的例子:
《山堂即事》:“杜鹃声里,山馆无人昼掩扃。老去未能忘结习,自调浓墨写。”[28]
萨都剌《赠胡琴月》:“茅山道士来相访,手抱七弦琴艺张。准拟月明弹一曲,尽晓风凉。”[29]
《游峄山记》:“尽,;闲中日常,静里天大者,山中之受用也。”[30]
徐震亨《长林消夏》:“晞发行吟日正长,尽又新篁。”[31]
上引四首作品无一与伤春、伤悲有关。高翥作品中虽然既有“”,又有“杜鹃声”;但是主体情志坚定,从而超越了“心为”的心物结构;“黄庭”是指道家经典《黄庭经》。徐震亨作品中所流露的则是宇宙万物,消息生长的“地”生机。
《大雅·卷阿》:“鸣矣,于彼。梧桐生矣,于彼”奠定了凤凰与梧桐组合,朝阳、高岗的时空设定兴象高远、指涉多端。凤凰与梧桐可以是盛世祥瑞,如许景先《奉和御制春台望》:“瑞气朝浮五云阁,祥光夜吐。兰叶负龟初荐祉,桐花集凤更”[1];也可以是贤才致用,如民谚:“栽下梧桐树,引来”;也可以是《》:“”式的男女依附,如《古行宫》:“天子时清不巡幸,只应鸾。”[1]
然而,本文的“”之“凤”并非指凤凰,而是一种美艳小禽,又称“桐花鸟”。“”与“桐花”的关系指涉与凤凰与梧桐的关系指涉息息相关。即,在古代诗文中常常与“绿毛么凤”、“罗浮凤”、“倒挂子”相混。而根据今人翔实考证,“”乃雀形目花蜜鸟科的“绿喉太阳鸟”,而“绿毛么凤”、“罗浮凤”、“倒挂子”,缘其“倒挂”的生态特征,则为分类上属于雀形目极乐鸟科[32]。
桐花凤之渊源
《》卷九五六引《》“空门来风,桐乳致巢”注:“门户空,风喜投之。桐子似乳,著叶而生,鸟喜巢之。”庄子以两种现象形象地说明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自有科学道理,“桐乳致巢”则孳乳了后代的、桐花鸟。宋代《桐谱》记载:“(紫桐花)自春徂夏,乃结其实,其实如乳,尖长而成穗,庄子所谓桐乳致巢是也。”其《十咏·桐乳》吟咏“桐乳”性状:“吾有西山桐,厥实状如乳。含房隐绿叶,致巢来翠羽。外滑自为穗,不可数。轻渐曝秋阳,重即濡绵雨。霜后威气裂,随风到烟坞。……”
桐花凤之流行
唐代,桐花鸟、之说流行,《朝野佥载》卷六:“剑南彭蜀间有鸟大如指,五色毕具。有冠似凤,食桐花,每桐结花即来,即去,不知何之。俗谓之‘桐花鸟’,极驯善,止于妇人钗上,客终席不飞。人爱之,无所害也。”《画桐花扇赋并序》云:“矶岸多植紫桐,每至春末,有灵禽五色,桐花,以饮朝露。”[33]张鷟沿袭旧说,认为桐花鸟以桐花为食;而李德裕则记载是以朝露为饮,只是栖息于桐花之间。不过,两人的作品却有共同的指向,即的蜀地特征。李德裕的赋、序影响很大,是言及的常见“话头”。《画桐花凤扇赋》云:“美斯鸟兮类鹓鶵,具体微兮容色丹。彼飞翔于,此藻绘纨。虽清秋而己至,常爱玩而”,后人认为,这是蜀地工艺扇之始。
《送柳震归蜀》:“桐花能乳鸟,竹节竞祠神”[1]与《送柳震入蜀》:“夷人祠竹节,蜀鸟乳桐花”[1]两首作品言及蜀地的地域风情,均出现了桐花鸟。《岁暮题杨录事江亭》:“垂丝涕濡衣,岁尽未得归。肠断锦城风日好,可怜桐鸟出花飞”[1],桐花鸟也是成都一景。释可朋《桐花鸟》:“五色毛衣比,花深丛里只如无。美人买得偏怜惜,移向重几铢”[1]则几乎就是张鷟《朝野佥载》的复述。
桐花凤之继盛
北宋,关于桐花鸟、之说更盛,乐史《》、《益部方物略记》、苏轼《东坡志林》三部地理、博物、笔记作品都有相关记载。这应该跟晚唐以迄北宋蜀地文化、蜀地文人的影响有关,尤其是苏轼,不止一次地在作品中提及家乡故物。我们且看乐史《太平寰宇记》卷七十二:“()桐花色白至大,有小鸟,燋红,翠碧相间,可爱。生花中,唯饮其汁,不食他物,落花遂死。人以饮之,或得三四日,性乱跳踯,多抵触便死。土人画扇,即此禽也。”关于生活习性的描写一方面参之以李德裕《画桐花扇赋序》,另一方面本之以实际观察,所以尤为可信;后代关于桐花凤的习性很多沿用乐史之说,如《广东新语》卷二十。
桐花凤之寓意
之为人熟知、乐道,苏轼应该功莫大焉;他是蜀地文人的翘楚。苏轼《西江月》“梅花”:“海仙时遣探,倒挂绿毛”常被征引用作资料;但前面已经提到,“绿毛幺凤”与同目而不同科。苏轼《次韵李公择梅花》:“故山亦何有,桐花集幺凤”[34]、《异鹊》:“昔我先君子,仁孝行于家。家有五亩园,幺凤集桐花。”[34]桐花凤是苏轼念念不忘的故园风情,也是“积善之家”的祥瑞之应。
更多是关涉爱情,或比男子,或比女子,皆新奇有致。《情史》卷三“情私类”记录了文茂寄给的一首诗:“旭日瞳瞳破晓霾,遥知妆罢下芳阶。那能化作,一集佳人钗。”“”之句当脱胎自张鷟、的笔记与诗歌,但不失“小说家言”的轻佻、油滑。最有名的当推《蝶恋花·和漱玉词》:“郎是桐花,妾是。”这首词比喻尖新,为衍波名句(王士祯词集为《衍波词》),王士祯也因此而得“”的雅号。对于王士祯颇为自许的“”之句,评论者也是见仁见智、有褒有贬。《左庵诗话》卷上云:“词有云:‘郎似桐花,妾似。’人因呼之为王桐花。:‘瘦尽桐花,苦忆’不让渔洋山岗人,专美于前也。”吴、王二人虽然用的是同一套“语词”,但抒情人称发生了逆转,也确有翻案之妙。中唐时期,桐花“自开还自落”、“纷纷开且落”与文人的落寞寡合、高士的自惬自洽情怀分别相关;元稹、白居易是桐花审美文化发展历程中的重要转折点。唐宋时期,“桐花凤”之说流行,“桐花凤”与桐花的关系也被赋予了祥瑞、爱情等比喻意义。
物色审美与文化内涵的叠合是桐花意象,也是其他花木意象的共性,前者是后者的基础。本文即从两方面对桐花意象进行了系统的探讨,对全面认识中国的梧桐文化也有所助益。[1][M].北京:,1999:三三八卷,二六八卷,三六八卷,四三九卷,三二九卷,八卷,四三九卷,三九六卷,四二五卷,四0一卷,四三二卷,一二八卷,一八八卷,二0七卷,一一一卷,五0六卷,二九二卷,二九三卷,四六八卷,八四九卷
[2]陆游.(《》本)[M].:,1987:卷一.
[3][M].北京:中华书局,,60,.
[4]吴泳.(文渊阁《四库全书》本)[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卷一,卷一,卷十.
[5]倪瓒.清閟阁全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卷九.
[6]赵蕃.淳熙稿(文渊阁《四库全书》本)[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卷十九.
[7]江湖后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卷二.
[8]杨万里.(文渊阁《四库全书》本)[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卷二十四,卷三十五,卷十三,卷四十.
[9].桐江续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卷十九.
[10](文渊阁《四库全书》本)[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卷二十三.
[11]吴师道.(文渊阁《四库全书》本)[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卷九.
[12]刘嵩.(文渊阁《四库全书》本)[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卷八.
[13]台静农.龙坡杂文[C].北京:三联书店,2002.
[14]梁羽生.笔·剑·书[C].:,2002.
[15]武晔卿.上巳、、清明节日合流考[J].(下半月),2008(10).
[16].清明作为独立节日在唐代的兴起[J].(下半月),2007(1).
[17](文渊阁《四库全书》本)[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卷一百二十三.
[18]王珪.(文渊阁《四库全书》本)[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卷十一.
[19]欧阳修.文忠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卷十三.
[20](文渊阁《四库全书》本)[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卷七.
[21]韩琦.(文渊阁《四库全书》本)[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卷七.
[22].孤寂与熙悦——唐代寒食题材诗歌二重意趣阐释[J].文学遗产,1996(2).
[23].(文渊阁《四库全书》本)[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卷七十三.
[24].文毅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卷六.
[25]市川桃子.中在唐诗之流中的位置——由樱桃的描写方式来分析[J].古典文学知识,1995(5).
[26]佩文斋咏物诗选(文渊阁《四库全书》本)[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卷二百八十三.
[27]逯钦立.[M].北京:中华书局,1998:梁诗卷七.
[28]高翥.菊磵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29].(文渊阁《四库全书》本)[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卷三.
[30](文渊阁《四库全书》本)[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卷三十五之十九下.
[31].槜系(文渊阁《四库全书》本)[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卷二十六.
[32].海外珍禽“倒挂鸟”考[J].,2003(6).
[33]李德裕.“”(文渊阁《四库全书》本)[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卷一.
[34]苏轼.(文渊阁《四库全书》本)[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卷十一,卷十八.
[①] “花信风”,是指应花期而来的风。自小寒至谷雨共八节气(小寒、大寒、立春、、惊蛰、春风、清明、谷雨);十五日为一节气,五日为一候,一节气含。八节气共计一百二十天,二十四侯,每候应一种。这期间,会有二十四种花在“”的吹拂下相继开放,这就是所谓的“二十四番花信风”。
[②] “殿春”出自苏轼《咏芍药》:“多谢画工怜寂寞,尚留芍药殿春风”,“殿春花”遂为芍药之别称。
[③] 笔者所寓目的硕、博论文有三篇:张丑平《上巳、寒食、清明节日民俗与文学研究》(,2006年);何海华《论唐代寒食清明诗》(古代文学,2005年);《宋代清明寒食词之研究》(南京师范大学古代文学硕士论文,2005年)。
[④] 参看《“失时”与“得地”:荷花政治象征的两种模式》,《》第32页,巴蜀书社2005年。
新手上路我有疑问投诉建议参考资料 查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花开花谢 走南闯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