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2015高考物理模拟题模拟题,求专业人士解答

2015北京丰台区高三历史期末试题及答案_高考_3773考试网
| | | | | | | | |
&&-&&-&&-&&-&正文
2015北京丰台区高三历史期末试题及答案
丰台区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练习高三历史&&&&&&&&&&&&&&&&&&&&&&&&&&&&&&&&&&&&&&&&&& 2015.01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先将答题卡上的学校、年级、班级、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签字笔填写清楚,并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准考证号、姓名,在答题卡的“条形码粘贴区”贴好条形
码。2.本次考试所有答题均在答题卡上完成。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以正确填涂方式将各小题对应选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除干净后再选涂其它选项。非选择题必须使用标准黑色字迹签字笔书写,要求字体工整、字迹清楚。3.请严格按照答题卡上题号在相应答题区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草稿纸上答题无效。4.请保持答题卡卡面清洁,不要装订、不要折叠、不要破损。第1卷(选择题共48分)本卷共32小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1.下图是1954年在江苏丹徒出土的青铜器簋,内有铭文120余字,记述周康王册封矢为宜侯,赏赐他酒、铜器、弓箭和土田、山川、奴隶等。此文物可用于研究A.甲骨文B.宗法制C.分封制D.郡县制2.“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这段材料反映的思想流派是& A.儒家&&& &B.道家&&& &C.法家&&& &D.墨家3.从商周到秦朝我国政治制度变化的突出特点是①由贵族政治变为官僚政治&&&②以君权为中心,权力高度集中③削弱地方,加强中央权力&&&④血缘政治完全退出了历史舞台&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4.“天道之大者在阴阳,阳为德,阴为刑,刑主杀而德主生……以此见天之任德不任刑也。”材料反映的董仲舒的主张是& A.阴阳相生&&& &B.三纲五常&& & C.君权神授&&& D.以德治国5.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古代农业著作,从此书中可能读到的信息是& A.曲辕犁等农具的应用技术&&& B.粟、水稻和玉米等作物的栽培方法& C.按地力、节气播种的方法&&& D.翻车、筒车等灌溉工具的使用方法6.在唐代,用皇帝诏书名义颁布的一切政府法律,必须事先由政事堂(宰相集体开会的场所)开会议决,送进皇宫划一“敕”字,然后由政事堂盖“中书门下之印”下发。这主要反映了唐代& A.宰相掌控了决策权 &&&B.君权相权相互制约& C.皇权的不断加强&&& &&D.相权的分割牵制7.文化艺术是一定时期社会存在的反映,下列时代风貌与文化艺术特色对应关系不正确的一组是& A.魏晋时期社会动荡――道教、佛教相继兴盛发展& B.隋唐时期盛世气象――杜甫诗歌体现忧国思家情& C.宋代社会生活丰富――反映市民生活的话本流行& D.明代商品经济发展――小说逐渐发展为文学主流
8.北宋为削弱地方经济实力设置的官职是& A.通判&&& &B.知州&&& &C.枢密使&&& &D.转运使9.下表选项中,材料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对应正确的是
&材料&结论A&《清明上河图》描绘的汴京城十字街街口的酒店、茶馆、点心铺等各种店铺都有明显的招牌商标&北宋城市中普遍使用招牌广告
B&《本草纲目》一书中指出了猿猴与人相类似的地方,记载了金鱼、鸡等遗传变异现象&《本草纲目》体现了生物进化的思想
C&路德宣称教皇无权赦免罪行,人若想得救,只需信仰上帝&路德在为资产阶级发财致富作辩护
D&1898年6月到9月,光绪皇帝先后颁布了100多道变法诏书,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军事等方面&戊戌变法运动促成了中国社会全方位的变革10.下列关于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情况的描述正确的是①有官营、民营、工场手工业三种基本形态②官营手工业对商品经济有一定阻碍作用③明清时期私营手工业占据了主导地位④从唐代起瓷器成为中华文明新的象征&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D.①②④11.下列材料不能体现中国古代重农抑商主张的是& A.“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奴)。”& B.“商不得通有无以利农,则农病;农不得力本穑以资商,则商病。”& C.“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 D.“山右(今山西)大约商贾居首,其次者犹肯力农……朕所悉知,习俗殊可笑。”12.下列关于19世纪初英国对中国鸦片走私的表述正确的是& A.是英国侵略中国的唯一方式& B.为英国提供了资本原始积累& C.原因是自然经济对英国商品的抵制& D.使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13.下述主张出自于《资政新篇》的是& A.“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 B.“兴医院以济疾苦……仰体天父、天兄圣心者,题缘而成其举。”& C.“讲求泰西士农工商之学,裕无形之战,以固其本。”& D.“法者,天下之公器;变者,天下之公理也。”14.下列条约内容中能反映出列强对华侵略“从外贸领域扩大到投资、生产、销售各个领域,使中国在经济和财政上日益陷入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依附”的是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15.下列口号与右图事件对应正确的是& A.“废除二十一条” & B.“打倒列强,除军阀”& C.“停止内战,一致对外”& D.“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16.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是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日趋成熟时期,对其表述错误的是A.提出了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目标B.提出“工农武装割据”理论,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道路C.认识到了武装斗争的重要性,开始独立领导武装斗争D.根据社会矛盾的发展变化,正确处理了国共两党关系17.“如果对中国命运应负重大责任的国民党确具有结束一党专政与在野党团结合作的诚意,毛泽东此行……将可成为中国近代史上划时代的大事件。”材料中的事件应是& A.遵义会议&&& &B.西安事变&&& &C.重庆谈判&&& &D.北平和谈18.下列对中国社会主义改造道路的理解正确的是①坚持发展生产力与变革生产关系同时并举②通过从低级到高级逐步过渡的形式实现③把对经济制度的改造与对人的改造相结合④改造的完成使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A.①②③&&& &&B.②③④&& && C.①②④&& & D.①②③④19.毛泽东在《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一文中写道:“小社人少地少资金少,不能进行大规模的经营,不能使用机器。这种小社仍然束缚生产力的发展,不能停留太久,应当逐步合并。”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建立起来的大社体制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是& A.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B.农业生产效率大大提高& C.挫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 D.所有制结构发生根本改变20.下列事件中最能体现中国在大范围、高水平上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推动中国和世界的关系发生举世瞩目变化的是& A.建立深圳特区&&& &&&B.开发上海浦东& C.开放沿海城市&& &&&D.加入世贸组织21.下列关于我国近现代大众传媒的表述正确的是& A.洋务运动时期架设了首条电报线& B.戊戌变法时期开始出现近代报刊& C.北洋政府时期电影事业开始起步& D.改革开放初期中国进入网络时代22.对下列历史概念理解准确的是& A.“另起炉灶”是指清除帝国主义在我国的残余势力& B.“求同存异”是指在外交中搁置争议追求共同利益& C.“双百”方针是指艺术上百家争鸣学术上百花齐放& D.“两弹一星”战略中所说的两弹是指原子弹和氢弹23.我国加强与俄罗斯及中亚各国的政治、经济合作的重要外交举措是& A.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B.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C.积极推动不结盟运动深入发展&&&&& D.发起成立“上海合作组织”24.彼特拉克说:“我不想变成上帝,或者居在永恒中……我自己是凡人,我只要求凡人的幸福。”他的观点反映了当时的人们& A.追求人性解放&&& &B.反对封建专制& C.追求政治民主&& & D.反对宗教信仰&25.《白银资本》中指出:“在13、14世纪,连接欧亚非地区的世界贸易网已经形成,欧洲在其中一直处于边缘地位。”16世纪欧洲在世界经济贸易中的这种处境开始改善。造成欧洲处境开始改善的主要事件是& A.郑和下西洋&&& B.宗教改革&&& &C.新航路开辟&&& D.汽船发明26. 1788年,汉密尔顿在《纽约邮报》发表的文章中说:“在美国的复合共和国里,人民交出的权力首先分给两种不同的政府,然后把各政府分得的那部分权力再分给几个分立的部门。因此,人民的权力就有了双重保障。”以下关于材料的解读正确的是①“复合共和国”指的是联邦制共和国②“两种不同的政府”是指总统和国会③“两种不同的政府”指的是中央政府和州政府④“分立的部门”是指立法、司法、行政三个部门&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27.从社会发展角度看,穆罕默德•阿里改革所取得的最大成就是& A.遏制西方殖民主义的入侵&&& &B.整顿了埃及的社会秩序& C.实现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宁&&& &&D.促进埃及的近代化进程28.下列关于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背景表述有误的是& A.工业革命的开展&&& &B.欧洲工人运动兴起& C.世界市场最终确立&&& &&&D.空想社会主义出现29.下列关于巴黎公社的表述正确的是①爆发原因是资产阶级政权反动统治②成立的最高权力机关是公社委员会③巴黎公社政权性质是工农联合政权④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提供经验教训&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30.德国1871年宪法规定“在联邦议会中只要14票反对就能阻止对宪法的修改”。当时普鲁士王国占17票,其他各邦最多6票,多数邦只有1票。此规定能够通过的主要原因是& A.普鲁士领导王朝战争完成统一&&& B.长期分离的德意志各邦不团结& C.普鲁士通过王朝战争吞并各邦&&& D.俾斯麦的铁血政策令各邦屈服31.17世纪,以严格的数学方法和逻辑体系把宇宙间的运动统一起来,对人类解释与预见&& 物理现象具有决定性意义的科学理论是& A.法拉第的电磁感应理论&&& &&B.牛顿的力学体系& C.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学说&&& &&D.普朗克的量子论32.下列关于浪漫主义文学的表述正确的是①产生于革命和改革激荡的时代&&②描绘了新世界的绚丽画面③反映人们对资产阶级统治失望&&④揭露了大企业时代的黑暗&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33.民主政治是人类历史的宝贵遗产,各国人民历经艰难曲折,探索出各具特色的民主类型。(16分)材料一& 雅典人有这样的观念:一方面,公民个人参与政治的权利非常充分;另一方面,个人的权利必须建立在对共同利益不构成威胁的前提之下……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第一卷里就解释过,城邦是天然的存在,而个人是从属于城邦的。城邦有如整体,个人有如部分,部分脱离了整体就没有了存在的意义……如果某一个人威胁到甚至伤害到共同体的利益,那么,这个人的权利和自由就不复存在了,个人的利益是从属于共同体利益的。――上海书评《黄洋谈雅典民主与西方民主传统》&&& (1)材料一反映了古代雅典公民具有什么样的思想观念?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种观念在雅典民主政治中的体现。(4分)
材料二& 英、法两国资产阶级民主制发展进程简表英国&法国①1215年颁布《大宪章》,确立起有限君主制的政治体制②1265年孟福尔召开议会,创立了英国议会的雏形,形成召开议会决定重大事宜的制度③1688年光荣革命,通过妥协不流血的和平手段,英国君主立宪制逐步确立起来④1689年《权利法案》限制王权,明确了议会至上原则⑤1701年《王位继承法》进一步限制王权⑥19世纪中叶责任内阁制在英国确立⑦1832年、1867年和1884年三次议会改革,民主制日趋完善&①1789年巴黎人民武装起义,法国大革命爆发,《人权宣言》颁布②1791年宪法规定法国为君主立宪制国家③1792年巴黎人民第二次武装起义,建立法兰西第一共和国④1804年拿破仑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⑤1815年波旁王朝复辟,颁布钦定宪法⑥1848年二月革命,建立法兰西第二共和国⑦1852年建立法兰西第二帝国⑧1871年建立法兰西第三共和国⑨1875年法国议会以353对352的一票多数通过了宪法,最终确立了共和制(2)根据材料二,概括英、法两国资产阶级民主制确立过程中各自呈现的特点。这些特点说明了什么?(6分)
(3)图中两部文献是中国社会重大变革的产物,在中国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请结合所学加以说明。(6分)
34.经济转型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结构和经济体制在一定时期内发生根本变化。经济转型有利于推动社会全面发展,历史上一些国家抓住机遇成功实现经济转型。(21分)材料一& 今铁官之数曰:一女必有一针、一刀,若其事立。耕者必有一耒、一耜、一铫,若其事立。行服连轺辇者,必有一斤、一锯、一锥、一凿,若其事立。不尔而成事者,天下无有。――《管子•海王篇》&&& (1)材料一反映了春秋时期生产工具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分析这一变化对当时社会的影响。(4分)
(2)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世界上一些国家以西方先进工业国为榜样,进行经济转型的探索。请从上图中选出这一类型的国家,并结合所学说明选择理由。(7分)
材料三&1919年9月,当时执政的段祺瑞派人在北京石景山筹建名为“龙烟铁矿公司石景山炼厂”(即首钢的前身)……日本投降后,石景山炼铁厂由原国民党政府接管,正式更名为石景山钢铁厂(简称石钢)。战争时期,石景山钢铁厂野草丛生,设备陈旧,30年仅产生铁28.6万吨。1948年1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石景山钢铁厂,该厂成为北京市第一个国营的钢铁企业。1958年,国家投资2.4亿元人民币对石景山钢铁厂进行扩建和现代化改造,结束了这里有铁无钢的历史。1979年首钢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经济体制改革试点单位,进行了承包制改革,实行上缴利润递增包干,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有力地促进了首钢的发展。从1995年首钢开始实行集团化改革,建立母子公司管理体制和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推进投资主体多元化。2010年首钢钢产量已达到3154万吨。三十年来,首钢累计上缴国家利税600多亿元,为国家经济发展作出巨大贡献。&&& (3)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解读首钢集团的发展演变。(10分)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35.民主启蒙思想是人类思想文化中的宝贵财富。(15分)材料一
人必有私,夫私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若无私,则无心矣。
――李贽《德业儒臣后论》&有生之初,人各自私也,人各自利也;天下有公利而莫或兴之,有公害而莫或除之。――黄宗羲《明夷待访录》&自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而人之有私,固情之所以不能免矣。
――顾炎武《日知录》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三位思想家的共同主张。结合所学,分析其产生的原因。(3
材料二& 社会中应有“共同意志”,我们每个人都以其自身及其全部的力量共同置于公意的最高指导之下,而且我们在共同体中接纳每一个成员作为全体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于是,这一结合行为立刻就产生了一个道德的与集体的共同体,以代替每个订约者的个人。这是至高无上的人民主权,不可侵犯,不得转让,不受限制,不准分割……为维护这一主权,必须使人人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包括立法、司法、守法、受法律保护、受法律制裁各方面的平等……政府官员只是人民委派的工作人员,不享有主权。随着政府职位诱惑力的加大,人民应采取更有力的监督手段……人们在行使自由权时,绝不允许损害他人的自由,否则他自身也就不自由了。这时,共同意志就要通过法律手段制裁他,“强迫他自由”。――摘编自卢梭《社会契约论》&(2)依据材料概括卢梭思想的主要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5分)
材料三& 自西洋文明输入吾国,最初促吾人之觉悟者为学术(技术),相形见拙,举国所知矣;其次为政治,近年来政象所证明,以有不克守缺抱残之势。继今以往,国人所怀疑莫决者,当为伦理问题。此而不能觉悟,则前之所谓觉悟者,非彻底之觉悟,盖犹在倘恍迷离之境。吾敢断言日:伦理的觉悟,为吾人之最后觉悟。――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 (3)近代先进的中国人为实现材料三中所说的“学术觉悟、政治觉悟、伦理觉悟”分别做了哪些努力?并概括中国近代思想演变的特点。(7分)
高三历史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2015.1第1卷选择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
题号&1& 2&3&4&5&6&7&8&9&10&11答案&C& A& B& D& C& B& B& D& B& C& B题号&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答案&C& B& C& B& A& C& D& C& D& A& B题号&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答案&D& A& C& A& D& C& D& A& B& A&
第II卷(非选择题共52分)
33.(16分)& (1)思想:公民有充分参与政治权力的自由(人民主权);城邦集体利益高于个人自由。(2分)体现:一切公民皆有权参加公民大会,所有合法公民均有参与权、知情权、发言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城邦的重大事务要由公民大会集体决定。(2分)(2)特点:英国:通过妥协和改革的方式缓和渐进;代议制民主日趋完善。(2分)法国:以革命方式为主;历程曲折艰难,政权更替频繁,共和制和帝制反复较量。(2分)说明:民主制的确立都尊重了本民族的历史传统和现实条件,适合国情;资本主义民主制是历史潮流。(2分)& (3)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专制统治,结束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宪法;对反对君主专制,促进民主共和观念的传播具有重要意义。(3分)中国人民当家做主,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召开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为社会主义改造和民主法制建设奠定了基础。(3分)34.(21分)& (1)状况:手工工具、农具多数改用铁器。(1分)影响: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遭到破坏(1分),土地私有化程度加深,分封制破坏(1分),诸侯争霸。(2)俄国、日本、中国。(1分)俄国:农奴制改革(1分),推动了俄国封建经济的解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1分)。日本:明治维新(1分),推行殖产兴业,奠定了工业化的基础。(1分)中国:洋务运动(1分),迈出中国近代工业第一步(1分)。(3) 1919年至1948,发展缓慢,生产效率低下(1分),连年军阀混战和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破坏,首钢设备陈旧。(1分)年,首钢获得到发展(1分),由于人民政府没收官僚资本,首钢成为北京市第一个国营钢铁企业,再由于政府的改造和扩建,首钢迎来了新生,推动了新中国工业的发展(1分)1979年至今,获得突飞猛进发展(1分),改革开放或扩大企业自主权(1分),1992年以后,我国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或建立现代企业制度(1分),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1分)首钢经历了饱受磨难,发展缓慢;获得新生,成长壮大;改革腾飞,探索发展的历程,(1分)见证了中国的社会变迁与政治、经济政策的不断调整变化。(1分)35.(15分)&&& (1)主张:私欲是人的自然性。(1分)原因:程朱理学禁锢人们的思想(1分);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1分)。&&& (2)主张:主张法律面前人人平等(1分),提出人民主权(1分),社会契约论(1分)。影响:成为法国和欧美革命的思想武器;激励着亚洲的仁人志士为改造旧社会而斗争。(2分)&&& (3)“学术觉悟”:地主阶级抵抗派和洋务派“师夷长技”,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2分)“政治觉悟”:维新派、革命派效仿西方政治制度,进行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2分)伦理觉悟:资产阶级激进派,提出民主和科学,解放国民的思想,掀起新文化运动。(1分)特点:经历器物一一制度――一思想三个阶段(1分);由浅入深,由表及里。(1分)点击下载:
您可能喜欢的文章
上一个文章:
网站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本网所提供的相关信息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②本网转载的文/图等稿件出于非商业性目的,如转载稿涉及版权及个人隐私等问题,请在两周内邮件联系.
???????????????
???????????????直辖     | 华北    | 华东       | 华中   
西南     | 东北    | 西北       | 华南     
          
  全国各地2014年高考试题及答案汇总,中国教育在线高考后第一时间发布2014年高考试题及答案,高考作文,......[]
  2014新课标高考于6月7日开始,中国教育在线在考试后及时公布高考试题、答案和高考作文,并提供高考试题......[]
大学信息查询
按属性查询
按地区查询
 |  |  |
 |  |  |
 |  |  |
 |  |  |
 |  |  |
 |  |  |
 |  |  |
按类型查询
  |    | 
  |    | 
  |    | 
大学信息查询
本科专业介绍
  |    | 
  |    | 
  |    | 
高职专业介绍
  |  | 
  |  | 
专业咨询区
 |  | 
 |  | 
 |  | 
京公网安备号新浪广告共享计划>
广告共享计划
2014年高考历史真题(海南卷)word解析
<font COLOR="#FF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海南卷)
本卷共25个小题,每小题2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有先秦思想家认为,“君上之于民也,有难则用其死,安平则尽其力”。据此可知这位思想家强调
A.君主无为而治&
B.强化血缘等级&&
C.推行礼乐仁政&&
D.实行严刑峻法
【试题答案】D
【试题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法家思想)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材料中“君上之于民也
明君主集权,“有难则用其死,安平则尽其力”说明对人民统治的严苛,属于法家思想,故D项正确。A属于道家思想;B材料中没有提及;C属于儒家思想。均不符合题意。
2.“礼之所去,刑之所取,失礼则入刑,相为表里者也”。东汉时的这一说法反映出当时
A.礼制观念淡化&&&&&&&&&&&&&&&&&&&&
B.儒法两家结合加深
C.崇尚法家思想&&&&&&&&&&&&&&&&&&&&
D.儒学独尊地位动摇
【试题答案】B
【试题考点】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董仲舒思想)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从“礼、刑,相为表里者也”说明该思想是儒法两家思想的结合,故B项正确;材料主张礼法并用,说明A项错误;依据“相为表里者也”说明不单独崇尚法家思想,故C项错误;D项与材料意思相反。
3.史载,东晋时,太尉郗鉴为女择婿,遣人至朝廷重臣王导的家中“遍观子弟”。王氏子弟各自修饰,以图被选,只有王羲之“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被郗鉴认为是理想的女婿人选,“遂以女妻之”。这主要反映了当时
A.女性地位低下&
B.婚姻讲究门第&&
C.择婿方式独特&&
D.大臣拉帮结派
【试题答案】B
【试题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晋门阀制度)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材料中“太尉为女择婿,遣人至朝廷重臣,‘遍观子弟’,以图被选”说明当时婚姻的选择是以门第为标准,故B项正确;A材料中没有显示;C项错在独特;D项没有反映“大臣拉帮结派”的信息。
4.北朝推行均田制,规定年满15岁男子依照制度占有一定数量的耕地,按户缴纳赋税,并要求男子达到15岁、女子达到13岁,必须嫁娶,不得拖延。均田制的目的是
A.抵制土地兼并&
B.促进人口增长&&
C.增加财税收入&&
D.稳定个体小农
【试题答案】C
【试题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均田制)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材料中“按户缴纳赋税”“必须嫁娶,不得拖延”说明政府鼓励一家一户小农经济生产,以此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故C项正确;A中信息没有反映出;B项人口增长也没有提及;材料中说明是发展个体小农,不是稳定,故D项错误。
5.唐代否定了按门第选官的九品中正制及等额推荐的察举制,实行分科考试、差额录取的科举制,这反映出唐代
A.官员特权受到否定&&&&&&&&&&&&&&&&
B.君主集权得到强化
C.选才注重知识水平&&&&&&&&&&&&&&&&
D.选官重视思想品德
【试题答案】C
【试题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唐朝科举制)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调动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材料中“分科考试、差额录取”说明科举制注重才学,故C项正确;官员特权只是受到限制而不是否定,故A项错误;科举制对君主集权效果不明显,故B项错误;D是察举制选官标准。
6.文献与考古表明,唐代中后期,“波斯锦”“胡锦”“番锦”通过丝绸之路,不断输入中国,内地也生产“胡式锦”。这表明
A.外来文化改变了唐代的社会生活&&&&
B.唐代中后期手工业趋于衰落
C.外来的丝织技术超过了唐朝&&&&&&&&
D.中外文化交流互动日益深入
【试题答案】D
【试题考点】古代手工业的发展(丝绸之路)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波斯锦”“胡锦”“番锦”等通过丝绸之路,输入中国说明中外文化交流的加深,故D项正确。A说法绝对;B说法与题干意思相反;C材料中没有显示比较信息。
7.明中后期介绍商路、商业信息的书籍大量出现,徽商黄汴的《天下水陆路程》
记载了全国143条水陆交通路线的里程。这说明
A.社会经济发展促成知识结构的更新&&
B.印刷技术的进步促进了商业的繁荣
C.商业类书籍为士子科举的必读书目&&
D.商人成为知识的主要生产和传播者
【试题答案】A 
【试题考点】明朝西学东渐
【试题分析】从“商路、商业信息的书籍”“水陆交通路线”等关于商业的信息说明经济发展促进知识的更新,故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提及印刷技术的信息,故B项错误;题干材料只没有反映科举考试信息,故C项错误;D项说法绝对。
8.《清史稿》记述,清代内阁“沿明旧名,例称政府”,但“内阁实权,远不逮明”,“内阁宰辅,名存而已”。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A.清朝前期以武立国&&&&&&&&&&&&&&&&
B.六部分掌行政权力
C.贵族特权不断削弱&&&&&&&&&&&&
&&&&D.新的权力机构出现
【试题答案】D
【试题考点】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军机处)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调动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内阁实权,远不逮明”“内阁宰辅,名存而已”是因为新的权力机构——军机处的出现架空了内阁,故D项正确。A项说法不符合题意;清朝六部一直在行使行政权,只是有的时候并不经过六部,故B项错误;C信息与题材料无关。
&9.公元前123年的罗马《索贿罪法》规定,主持审理贪污受贿案件的裁判官应按照法定程序,从拥有一定财产的居民中挑选50名陪审员,组成审判团参与审判。由此建立起来的陪审制
A.照搬了希腊的司法制度&&&&&&&&&&&&
B.标志着罗马法律的日趋完备
C.反映了罗马政体的改变&&&&&&&&&&&&
D.体现了罗马司法程序的进步
【试题答案】D
【试题考点】罗马法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题干信息中没有反映出希腊司法制度的相关信息,故A项错误;材料主要介绍是审判程序,故B项错误;司法程序的完备与政体没有关系,故C项错误;材料中“法定程序”“
审判团参与审判”等信息说明罗马司法程序的进步性,故D项正确。
10.宗教改革家路德提出“因信称义”,主张只要直接阅读《圣经》,有虔诚信仰,灵魂便可得救。“因信称义”的提出
A.加强了教皇的宗教权威&&&&&&&&&&&&
B.巩固了民众的宗教信仰
C.摧毁了教会的思想专制&&&&&&&&&&&&
D.扩大了基督教会的影响
【试题答案】C
【试题考点】宗教改革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只要直接阅读《圣经》,有虔诚信仰,灵魂便可得救”是对教皇统治宗教信仰方式的严厉打击,故C项正确;A与题干意思相反;B材料没有提及;材料中没有提及基督教信息,故D项错误。
11.卢梭和洛克都是著名的启蒙思想家。在下列洛克关于国家政治的主张中,与卢梭的主张不同的是
A.议会君主制是最好的政府形式&&&&&&
B.国家源于社会契约
C.人民有权反抗和改变违约政府&&&&&&
D.人人生而自由平等
【试题答案】A
【试题考点】启蒙运动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调动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洛克主张“国王及其政府应该在立法权控制下行使权力”是议会君主制的体现,故A项正确;BC属于二人共同主张;D不符合题干中“国家政治”的问法。
12.1781~1783年间,美国邦联政府财政采用各州分摊的做法,要求各州上缴总计1000万美元,部分州以各种理由推脱,结果邦联政府只收到不足200万美元。这表明
A.邦联政府可向各州征税&&&&&&&&&&&&
B.全国性政府有名无实
C.邦联政府未获各州认可&&&&&&&&&&&&
D.各州有明显分离倾向
【试题答案】B
【试题考点】美国共和制(邦联制)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依据材料中“要求各州上缴总计1000万美元,结果只收到不足200万美元”说明邦联政府权力较弱,故B项正确;其他选项材料中均没有提及。
13.清政府曾严禁商人参预朝廷饷银的汇况业务,1862年却准许户部请求,利用民间票号的资金和汇兑网络解决朝廷饷银的调度问题。这一变化反映出
A.票号成为清政府财政的支柱&&&&&&&&
B.太平天国运动影响清政府财政运作
C.洋务派开始控制国家金融体系&&&&&&
D.清政府利用商人应对外国资本冲击
【试题答案】B
【试题考点】太平天国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依据题干时间1862年以及“票号的资金和汇兑网络解决财政调度”说明当时的太平天国运动影响清政府行政的正常运转,故B项正确;A、C和D说法均不符合题意。
14.1899年美国照会英、德、俄、法、意、日等国,提出在中国实行商业机会均等的主张,1900年又补充了保持中国领土和行政权力完整的条款。上述政策
A.导致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
B.使清政府改变了对义和团的态度
C.扩大了美国在中国的权益&&&&&&&&&&
D.推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试题答案】C
【试题考点】美国“门户开放”政策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材料中“中国实行商业机会均”是美国“门户开放”政策的体现,该政策主要是扩大美国在华的特权,故C项正确;此时列强已经开始瓜分中国,故A项错误;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和义和团没有关系,故B项错误;D错在推进,与题干意思相反。
15.1900~1901年间,上海地区“言爱国者”,多积极讨论光绪帝之存废问题,“尚不知革命为何物”。这一现象反映当时
A.革命派尚未开展救亡运动&&&&&&&&&&
B.上海的社会风气相对保守
C.废除帝制成为社会的共识&&&&&&&&&&
D.改良仍然是社会主流思潮
【试题答案】D
【试题考点】维新思想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尚不知革命为何物”说明当时革命思潮不占据主流,改良仍然是主流思潮,故D项正确。A项时间不符合;B项说法明显错误;“积极讨论光绪帝之存废问题”说明对改革和革命的意见不一,故C项错误。
16.晚清时期清政府实行专利制度,允许企业享有长时间生产经营垄断权。1912年北京政府规定专利保护期限最高为5年。后财政总长周学熙等为其所设公司申请30年的专利权时,未获批准。这反映了民国初期
A.建立了系统完善的经济法制体系&&&&
B.经济立法鼓励工商业自由竞争
C.中央政府限制官营商业的发展&&&&&&
D.经济法规得以完全遵照执行&&&
【试题答案】B
【试题考点】民国初年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依据材料中“北京政府规定专利保护期限最高为5年,申请30年的专利权时,未获批准”说明政府鼓励企业自由竞争,故B项正确;AC材料中均没有提及;D项中“完全遵照执行”说法绝对,不符合实际。
17.十月革命后,孙中山一面强调“以俄为师”,一面强调“不可学俄人之焦头烂额也”。据此可知孙中山主张
A.借鉴代议制度,摒弃党国体制
B.发展私人资本,预防国家资本垄断
C.学习苏俄革命精神,不采用苏维埃制度
D.推动土地革命,实现“耕者有其田”
【试题答案】C
【试题考点】新三民主义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依据材料中“以俄为师”“不可学俄人之焦头烂额也”说明孙中山主张有选择的学习苏俄,故C项正确;材料显示是向俄国学习,不是“摒弃党国体制”,故A项错误;CD项在材料中没有反映。
18.周恩来曾回忆说:“讲到中国革命的性质,今天似乎是老生常谈了……可是在六大(1928年)时,这却是个很严重的问题……当时无论从莫斯科中山大学或从西欧回来的同志又都轻视理论,所以对革命的性质问题搞不清。”这表明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
A.尚未确立明确的革命目标&&&&&&&
&&&B.受到共产国际的强烈影响
C.正确认识到农村根据地的地位&&&&&&
D.已逐渐克服教条主义倾向&
【试题答案】B
【试题考点】国民大革命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依据材料中“从莫斯科或从西欧回来”“轻视理论”“革命的性质问题搞不清”等信息说明当时中共受共产国际影响较深,故B项正确;A说法错误,当时中共革命目标比较明确;由于对中国革命性质搞不清,所以没有“正确认识到农村根据地的地位”,故C现错误;当时中共受共产国际影响,说明还没有克服教条主义倾向,故D项错误。
19.1917年3月,俄国临时政府成立不久,彼得格勒苏维埃宣布了一号法令,规定所有部队都应选举产生士兵委员会,负责管理本单位的政治活动、监管本单位的武器。这反映出彼得格勒苏维埃
A.行使中央政府的职权&&&&&&&&&&&&&&
B.具有无产阶级政权的性质
C.与临时政府全面对抗&&&&&&&&&&&&&&
D.已经掌握全部军队指挥权
【试题答案】A
【试题考点】十月革命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依据题干时间1917年3月以及材料中“规定所有部队都应选举产生士兵委员会,负责管理本单位的政治活动、监管本单位的武器”的信息说明苏维埃在行使中央政府的职权,故A项正确;B项错在革命性质,当时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彼得格勒苏维埃只能掌握自己的军队,不可能掌握全部军队,故D项错误。&
20.年,美国的企业普遍使用流水线等先进生产管理方式,提出了劳动生产率,同时在少数企业中工人可以领取养老金,享受带薪休假。这反映出当时在美国
A.工人分享的经济发展成果有限&&&&&&
B.科技未对经济发展发挥重大作用
C.供给与需求保持基本平衡&&&&&&&&&&
D.国家干预促进了经济发展
【试题答案】A
【试题考点】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危机;第二次工业革命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题干材料中“少数企业中工人可以领取养老金,享受带薪休假”说明工人从经济发展成果中获取很少,故A项正确;依据题干中“美国的企业普遍使用流水线等先进生产管理方式,提出了劳动生产率”说明科技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故B项错误;依据所学,1929年以前,供给与需求已经出现了矛盾,故C项错误;“国家干预促进了经济发展”是在罗斯福新政才开始实施,故D项错误。
21.1960年,日、美修改1951年签订的军事条约,删除了原条约中驻日美军可以用于镇压日本内乱的条款,保留了原条约中美军驻扎日本、双方共同应对对日本领土上的任何一方的武力进攻等内容,签订了新的日美安全条约。这一条约的签订
A.表明日美军事同盟受到削弱&&&&&&&&
B.标志着亚太地区的力量对比改变
C.反映出日本已经成为经济大国&&&&&&
D.意味着美国在亚洲维持冷战政策
【试题答案】D
【试题考点】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冷战)
古代经济政策(重农抑商)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材料中“日、美修改1951年签订的军事条约”以及“签订了新的日美安全条约”说明美国在亚洲地区仍在维持冷战政策,故D项正确。A项错在削弱;美国在亚太地区一直维持着这种格局,没有发生改变,故B项错误;日本已经成为经济大国是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不符合题干时间,故C项错误
22.英国学者约翰·凯伊在分析西欧经济时指出,“全球化”一词在1990年取代“民营化”成为经济改革的标语。这一变化表明在西欧
A.经济已经逐步走出滞涨&&&&&&&&&&&&
B.凯恩斯主义取得主导地位
&C.信息技术得到广泛使用&&&&&&&&&&&&
D.各国转而采用贸易保护政策
【试题答案】A
【试题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本主义的新变化(西欧各国经济政策调整);经济全球化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材料中“‘全球化’取代‘民营化’”说明西欧各国在调整经济政策,使得西欧经济逐渐恢复,故A项正确;凯恩斯主义取得主导地位是在二战后至20世纪70年代,故B项错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时间是20世纪40-50年代,与题干不符,故C项错误;“全球化”说明贸易壁垒在逐渐拆除,故D项错误。
23.历史上欧洲版图的变化往往与大规模战争有关。与欧洲国家数量骤然增加有关的战争是
A.拿破仑战争&&&&&&&&&&&&&&&&&&&&&&
B.普法战争
C.第一次世界大战&&&&&&&&&&&&&&&&&&
D.第二次世界大战
【试题答案】C
【试题考点】第一次世界大战影响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调动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第一次世界大以后,奥匈帝国瓦解,塞尔维亚等一系列新兴国家的出现等增加欧洲国家数量,故C项正确;拿破仑战争只是保卫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成果的战争,虽然后期带有侵略性质,但与国家数量增减没有关系,故A项错误;普法战争指局限于普鲁士和法国之间争夺领土的战争,与其他国家关系不大,故B项错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主要是一些亚非拉民族独立国家兴起,欧洲只是对德国分区占领,国家数量没有明显增加,故D项错误。。
24.1950年,东北人民政府规定在大区范围内对煤炭、钢材等多种生产资料统一分配,随后,东北地区计划分配的物资种类逐年增加。从1953年起,计划分配调拨体制开始在全国铺开。这反映了中国计划经济体制
A.是新生国家政权的基础&&&&&&&&&&&&
B.随着行政区域的扩大逐步建立
C.是在宪法原则下建立的&&&&&&&&&&&&
D.随着工业化建设的进行而建立
【试题答案】D
【试题考点】“一五计划“;计划经济体制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19501953A
25.改革开放后,中共中央明确将中共八大作为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端。这是因为中共八大
A.客观分析了当时的国内形势与主要矛盾的变化
B.实现了工作重心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转变
C.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
D.全面总结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经验
【试题答案】A
【试题考点】中共八大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中共八大是在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以后,开始探索中国经济建设的会议,八大正确分析当时中国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工业国与落后农业国现实之间矛盾,故A项正确;B是十一届三中全会;C是中共十三大;D是1939年提出,建国后总结,不是八大内容,故D项错误。
第&#8545;卷
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第26题~第28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做答。第29题~第33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做答。
26.(13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清朝前期,政治相对安定,耐旱、耐寒的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不断推广,人口迅速增长。据研究,康熙十八年(1679
午)全国人口已达1.6亿,经过一个世纪,至乾隆末,已突玻3
亿。“生齿殷繁,地土所出,仅可赡给,偶遇荒歉,民食维艰”。雍正元年(1723
年)下令说,“开垦一事,于百姓最有稗益”,要求“凡有可垦之处,听民相度地宜,自垦自报”。规定新开水田六年后纳税、旱田十年后纳税,禁止地方官吏阻挠或趁机勒索,对垦种成效显著地区的官吏予以奖励。至乾隆五年(1740年)
下令告诫:“民间多辟尺寸之地,即多收升斗之储。”要求:“凡边省内地零星地土,可以开垦者,嗣后悉听该地民夷(汉族与少数民族)垦种,免其升科(税负),并严禁豪强首告争夺。”
——摘编自《
清实录》等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清朝前期垦荒政策的特点。(4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朝前期推行垦荒政策的背景及影响。(9
此【试题答案】
(1)特点:鼓励尽可能开垦、利用土地;内地与边远地区同受重视;以维持百姓生计为主要目的。(4分)
(2)背景:人口压力加重;耕地利用接近极限;新的作物改变了土地利用的方式。
影响:有助于缓和社会矛盾;加速了人口增长;不利于环境保护。(9分)
【试题考点】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清朝的垦荒政策)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1)问中依据材料中关键信息进行概括,依据材料中“开垦一事,于百姓最有稗益”
“凡有可垦之处,听民相度地宜,自垦自报”以及“凡边省内地零星地土,可以开垦者,嗣后悉听该地民夷垦种”的信息从鼓励开垦、开垦区域以及对民生角度思考作答。(2)第一小问从材料中“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不断推广,人口迅速增长”“以及
“生齿殷繁,地土所出,仅可赡给,偶遇荒歉,民食维艰”的信息从新的农作物引进、人口与土地矛盾角度归纳背景;第二小问结合所学围绕垦荒政策从社会矛盾、人口增加以及破坏环境等角度归结答案。
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文艺正是激励人民发动大众最有力的武器……自抗战展开以来……因中心都市的沦陷,出版条件的困难,文艺人的流亡四散,虽一方产生了大量新型的报告、通信等文艺作品,且因抗战的内容,使新文艺消失了过去与大众间的隔阂,但在一切文化部们的对比上,文艺的基本阵营,不可讳言是显得寂寞了一点。反视敌国,则正动员大批无耻文氓,巨量滥制其所谓战争文学,尽其粉饰丑态,麻醉民众的任务。我们感到文艺抗战工作的重大,散处四方的文艺工作者有集中团结,共同参加民族解放伟业的必要。
——摘自《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发起旨趣》
关于抗日文化统一战线:
(一)一切文化人,只要他们赞成抗日,均应在抗日的目标下团结起来,不论他们在文化上所做的工作是否同抗日有无直接的关系。
(二)欢迎任何文化人使用他的文化武器(如文学、艺术、科学等)为抗战直接服务。在文化人中发展文化应该服从于抗战,服从于政治的思想。
(三)文化人间,除以抗日不抗日作为团结的分界线外,还可以在关于文化的各种方面与各种问题上进行统一战线……
(四)抗日文化统一战线,同其他抗日统一战线一样,有它的统一性,也有它的斗争性,斗争的目的,是为了求得更充实的与坚强的统一。
——摘自张闻天《抗战以来中华民族的新文化运动与今后任务》(1940年)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抗日文化统一战线形成的原因。(7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抗日文化统一战线的特点。(6
【试题答案】
(1)原因:抗战全面爆发;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文艺能够激励民众抗战;日本奴化政策;文艺界抗战分散。(7分)
(2)特点:广泛性;以抗战为共同目的;既统一又斗争;没有严密的统一组织。(6分)
【试题考点】抗日战争(抗日文化统一战线)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1)解题关键从材料中找准关键时间1940年以及关键文字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概括,依据材料一中“抗战展开以来,中心都市的沦陷”“民族解放伟业”“
以及材料二中“抗日统一战线”并结合所学从抗战爆发、统一战线建立、日本奴化统治以及抗日文化作用等角度归纳答案。(2)依据材料二中“一切文化人,只要他们赞成抗日”“ 服从于抗战”“
以及“有它的统一性,也有它的斗争性”的信息来概括抗战文化的特点。
此28.(12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9世纪初,德意志仍然是一个政治分裂、经济落后的封建农奴制国家。1807年,德意志邦国之一的普鲁士进行了农奴制改革,率先踏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其他一些邦也相继进行了类似改革。1834年,以普鲁士为首的德意志关税同盟宣告成立,促进了统一市场的形成,德意志的工业化进程由此开始,并对政治统一提出了迫切要求。——摘编自李工真《德意志道路:现代化进程研究》
1870年以后,德国工业化进程加快,通过普法战争,德国从法国夺取了矿产资源丰富的阿尔萨斯—洛林地区,并获得50亿法郎的战争赔款,统一后的德国继续扩大军费支出,大大刺激了与军火生产有关的重工业。军事上的需要使铁路和海运获得迅速发展,进而带动了钢铁、机器制造等一系列重工业部门的发展。由于德国工业化起步较晚,这使得它能够集中力量投资于新兴产业,因此电气、化工等现代化工业部门遥遥领先于其他国家。19世纪后半期,德国在学习外国先进科技的基础上,完成了科学研究向应用转变的重大突破,新的科学发现很快就能应用于生产、转化为生产力。
——摘编自孙炳辉、郑寅达《德国史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英国相比,德国工业化启动的特点。(3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870年后德国工业化迅速发展的原因。(9分)
【试题答案】
(1)特点:自上而下推行改革为工业化创造条件;主要依靠内部进行资本积累;缺乏有利的政治条件。(3分)
(2)原因:德国统一及君主立宪制的确立,为工业发展提供了统一市场和制度保障;通过普法战争获得煤铁矿区及巨额赔款,为工业发展提供了资源和资金;交通运输与军事工业推动重工业的发展;科学技术成果直接应用于生产。(9分)
【试题考点】德国君主立宪至确立;第二次工业革命。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1)依据材料一中“普鲁士进行了农奴制改革,其他一些邦也相继进行了类似改革”“促进了统一市场的形成”“并对政治统一提出了迫切要求”并结合英国工业化特点,从改革、资本积累以及政治条件等视角概括特点。(2)依据材料一中“政治统一提出了迫切要求”以及材料二中“普法战争获得50亿法郎的战争赔款”“军事上的需要使铁路和海运获得迅速发展,进而带动重工业部门的发展”“完成了科学研究向应用转变的重大突破,新的科学发现很快就能应用于生产、转化为生产力”等信息从政治条件、资金获取、交通运输以及科学技术等角度来归纳原因。
此请考生在第29、30、31、32、33五道题中任选一题做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做答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的题号涂黑。
29.(12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1978年10月,美国通用汽车公司董事长汤姆斯·墨菲率领代表团访华,与中方洽谈合作事宜。在谈判中,美方提出来一个中方从来没有听说过的英语词汇“joint
venture”并将其解释为“合资经营”。墨菲解释说:“简单地说,合资经营就是把我们的钱包放在一起,合资共同办个企业,要赚一起赚,要赔一起赔,这是一种互利的合作方式。若要再说得通俗一点,合资经营就是好比‘结婚’、建立一个共同的‘家庭’。”中方对此感到新鲜有趣和增长了知识,同时又认为,尽管对方说的有道理,但实际上是不可能的。特别是对美方提到合资经营就好比是“结婚”、“建立共同家庭”,就更不可思议。中方代表团将谈判内容上报中央后,邓小平作了“合资经营企业可以办”的批示。1979年7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获全国人大五届二次会议审议通过。1980年4月,国家外国投资管理委员会批准成立第一批中外合资企业,如北京航空食品公司、北京长城饭店公司。
——摘编自李岚清《突围——国门初开的岁月》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为什么中方代表最初认为美方“合资经营”的提议不可能实现。(5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创办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在我国改革开放中的作用。(7分)
【试题答案】
(1)原因:“文革”结束不久,仍受“左”的思想禁锢;长期封闭,缺乏信任,对国际经济发展状况缺乏了解。(5分)
(2)作用:引进了国外的资金、人才和先进的技术及管理经验;促进了国内企业经营模式与管理体制的改革;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相关法律制度的完善;带来观念改变,推动了改革开放事业的发展。(7分)
【试题考点】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以及调动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1)依据材料中时间1978年10月以及材料中“美方提出来一个中方从来没有听说过的英语词汇‘joint
venture‘并将其解释为’合资经营”‘的信息并结合中国当时政治状况从思想禁锢以及对国际社会认识角度思考作答。(2)依据材料中“国家外国投资管理委员会批准成立第一批中外合资企业,如北京航空食品公司、北京长城饭店公司。”并结合所学从引进外资、促进国内企业转型、促进经济发展以及对改革开放作用等角度综合分析归纳。
30.(12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民主体制和随之而来的自由,随着社会的变化而演变。根据近代早期的英国法律,表达对政府的批评言论,无论书面还是口头,都会受到惩罚。英国殖民者将上述法律带到了大西洋彼岸。1735年,纽约报纸发行人彼得·曾格,因发表批评纽约总督威廉·科斯比的言论,而受到指控,罪名是煽动诽谤。但是,曾格的律师成功地说服陪审团判曾格无罪,理由是曾格所发表的情况属实。科斯比诉曾格案成为一个具有重要政治意义的案例。
1791年,美国宪法《第一条修正案》规定,国会不得制定限制“言论自由或出版自由”的法律。“言论和出版自由”是人民的一项基本权利,也是民主社会的基石之一。由言论和出版自由的权利引申出一个新的权利诉求:“人民知情的权利”,即禁止政府对公众获取信息的来源加以限制。人民知情的权利与新闻自由密切相关。“如果把民主体制理解为亚伯拉罕·林肯所说的民有、民治、民享的政府,那么,政府的事务实际就是人民的事务,而这也是自由的新闻机构的角色与公民的民主关注的汇合点”。
——摘编自梅尔文·乌罗夫斯基《人民的权利——个人自由与权利法案》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新闻出版自由权利得以确立的历史条件。(8&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言论和出版自由”是美国民主社会的一个基石的原因。(4分)
【试题答案】
(1)条件:有追求自由、民主的传统;受启蒙思想影响;通过典型案例打破“因言获罪”的法律;言论和出版自由载入宪法。(8分)
(2)原因:实施民主政治的必要条件;对政府进行舆论监督,促使政府公开和透明。(4分)
【试题考点】美国的民主制(1791年宪法)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以及调动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第(1)问依据材料中“英国殖民者将上述法律带到了大西洋彼岸”““言论和出版自由”是人民的一项基本权利”以及“科斯比诉曾格案成为一个具有重要政治意义的案例”。的信息从传统、思想影响以及案例归纳和宪法要求等角度综合归结答案。第(2)问依据材料中“人民知情的权利与新闻自由密切相关。”““民有、民治、民享的政府”“政府的事务实际就是人民的事务”,“自由的新闻机构的角色与公民的民主关注的汇合点”等文字信息从民主政治实施条件、民主监督以及政务公开等角度分析作答。
31.(12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1942年1月,反法西斯盟国签署《联合国家宣言》,签字国保证竭尽全力,相互合作,彻底打败德日意法西斯国家,绝不单独与敌人停战或媾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单独占领日本,并力图维持现状,推迟媾和。1950年下半年,美国及其西欧盟友决定早日对日媾和。在美国操纵下,1951年9月,对日媾和会议在美国旧金山召开,中国、朝鲜等国没有被邀请参加。会议签订了《旧金山和约》,宣布结束对日本的战争状态。苏联等国没有在和约上签字。对此,中国外长周恩来发表声明指出:“中央人民政府认为(旧金山和约)是非法的,无效的,因而是绝对不能承认的。”
——摘编自吴廷璆《日本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为什么说《旧金山和约》是“非法的”。(4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转而急于对日媾和的原因及和约签订的影响。(8分)
【试题答案】
(1)原因:违背了《联合国家宣言》中“绝不单独与敌人媾和”的规定;部分反法西斯国家没有参加会议或签字,中华人民共和国被排除在外。(4分)
(2)原因:新中国的建立,朝鲜战争的爆发;企图使日本成为亚洲的冷战前哨阵地。
影响:将日本拉入西方阵营,加据了亚洲的冷战;中日、苏日等双边关系长期处于不正常状态;结束对日本战争状态。(8分)
【试题考点】)美苏冷战局面的形成(《旧金山和约》)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以及调动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1)依据材料中“反法西斯盟国签署《联合国家宣言》,绝不单独与敌人停战或媾和。”“中国、朝鲜等国没有被邀请参加。”“苏联等国没有在和约上签字。”的相关文字信息进行概括作答即可。(2)第一小问依据所学从新中国的成立、朝鲜战争的爆发以及美国冷战主要目的的角度概括原因;第二小问围绕美国霸权主义在亚洲的表现从在亚洲冷战、中苏日等关系以及对日本战争结束角度思考作答。
32.(12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赵孟頫(1254~1322),字子昂,元代著名书法家,为宋太祖后裔。南宋灭亡后,赵孟頫仕元朝,官至一品。现代有书评家评价他的书法“平整、圆润、妍,是元朝一大家,宋以后一人而已。人说他格调不高,是因为他降元。但他的字好,学好不容易”。
傅山(1607~1684)为明末清初人,注重个性宣泄的书法,在历史上有很高的声誉。他在《训子帖》中说,在二十岁左右时,“于先世所传晋唐楷书法,无所不临(临摹),而不能略肖”,偶然得到赵孟頫的墨迹,“爱其圆转流丽,遂临之”。1644年清朝入主中原后,他拒仕清朝,对赵孟頫的态度也发生了变化,“薄其为人,痛恶其书浅俗……无骨”,开始临摹颜真卿(唐代著名书法家,在平定叛乱中为国捐躯,被后世视为忠臣)的书法,自叹“腕(指书写习惯)杂矣,不能劲瘦挺拗如先人矣”。
——摘编自白谦慎《傅山的世界——十七世纪中国书法的嬗变》等
(1)根据材料,指出傅山对赵孟頫书法艺术评价的前后变化及所持标准。(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傅山对赵孟頫评价的因素。(6分)
【试题答案】
(1)变化:前期:圆转流丽;后期:浅俗无骨。
标准:前期就书法论书法;后期以气节评价书法。(6分)
(2)因素:时代变化;抗清情结;个人审美观。(6分)
【试题考点】赵孟頫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第(1)问中第一小问依据材料““平整、圆润、妍”以及“薄其为人,痛恶其书浅俗……无骨”的关键信息从前期和后期去概括变化;第二小问依据材料前期从书法角度评论,而后期从民族气节角度归结答案。(2)依据材料中“人说他格调不高,是因为他降元”“1644年清朝入主中原后,他拒仕清朝”关键信息从时代变化、抗清以及个人审美的角度思考作答。
33.(12分)世界文化遗产荟萃
灵渠位于今广西兴安附近,是一条连接湘江与漓江的人工运河。在湘江中用巨大的石头垒成前锐后钝的分水坝,将湘江水一分为二,一支由南渠引入漓江,一支沿北渠回流入湘江。南北二渠总长34千米,构成灵渠的主体。
这条于公元前214年建成的运河,分湘入漓,北水南调,沟通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开拓了南北水运通道,“溉田万顷”,为秦国随后深入岭南的数十万大军的后勤供给提供了便捷的通道,为秦在岭南设置南海、桂林等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秦代修筑的长城,故迹已难探寻,而这条在近代被称作“兴安运河”的水道,历代修缮利用,“皆循其故道,因时而损益之,终不能独出新意,易其开辟之成规”。
&&&&&&&&&&&&&&&&&&&&&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灵渠被确定为历史文化遗产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灵渠的历史作用。(6分)
【试题答案】
(1)原因:历史悠久,影响深远;保存相对完整;设计、修建科学合理。(6分)
(2)作用:为开拓和管理岭南提供了交通支撑;灌溉农田;促进了中原地区与岭南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6分)
【试题考点】灵渠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1)依据材料中“公元前214年建成的运河”“”在湘江中用巨大的石头垒成前锐后钝的分水坝,南北二渠总长34千米,构成灵渠的主体。”的信息从历史、保存完整度以及设计的角度进行分析原因。(2)依据材料中“开拓了南北水运通道,‘溉田万顷’,为秦国随后深入岭南的数十万大军的后勤供给提供了便捷的通道,为秦在岭南设置南海、桂林等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的关键信息从灌溉农田、管理岭南以及中原与岭南文化交流的角度概括作答。
此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海南卷)历史试题答案及评分参考
评分说明:
非选择题部分,若考生答案与本答案不完全相同,但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但不得超过该题所分配的分数。
本卷共25个小题,每小题2分。
&1-&13&D&B&B&C&C&D&A&D&D&C&A&B&B&
&14-&25&C&D&B&C&B&A&A&D&A&C&D&A&
第&#8545;卷
26.(13分)
(1)鼓励尽可能开垦、利用土地;内地与边远地区同受重视;以维持百姓生计为主要目的。&&&
(2)背景:人口压力加重;耕地利用接近极限;新的作物改变了土地利用的方式。
影响:有助于缓和社会矛盾;加速了人口增长;不利于环境保护。(9分)
27.(13分)
(1)抗战全面爆发;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文艺能够激励民众抗战;日本奴化政策;文艺界抗战分散。(7分)
(2)广泛性;以抗战为共同目的;既统一又斗争;没有严密的统一组织。(6分)
28.(12分)
(1)自上而下推行改革为工业化创造条件;主要依靠内部进行资本积累;缺乏有利的政治条件。(3分)
(2)原因:德国统一及君主立宪制的确立,为工业发展提供了统一市场和制度保障;通过普法战争获得煤铁矿区及巨额赔款,为工业发展提供了资源和资金;交通运输与军事工业推动重工业的发展;科学技术成果直接应用于生产。(9分)
29.(12分)
(1)“文革”结束不久,仍受“左”的思想禁锢;长期封闭,缺乏信任,对国际经济发展状况缺乏了解。(5分)
(2)引进了国外的资金、人才和先进的技术及管理经验;促进了国内企业经营模式与管理体制的改革;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相关法律制度的完善;带来观念改变,推动了改革开放事业的发展。(7分)
30.(12分)
(1)有追求自由、民主的传统;受启蒙思想影响;通过典型案例打破“因言获罪”的法律;言论和出版自由载入宪法。(8分)
(2)实施民主政治的必要条件;对政府进行舆论监督,促使政府公开和透明。(4分)
31.(12分)
(1)违背了《联合国家宣言》中“绝不单独与敌人媾和”的规定;部分反法西斯国家没有参加会议或签字,中华人民共和国被排除在外。(4分)
(2)原因:新中国的建立,朝鲜战争的爆发;企图使日本成为亚洲的冷战前哨阵地。
影响:将日本拉入西方阵营,加据了亚洲的冷战;中日、苏日等双边关系长期处于不正常状态;结束对日本战争状态。(8分)
32.(12分)
(1)前期:圆转流丽;后期:浅俗无骨。
标准:前期就书法论书法;后期以气节评价书法。(6分)
(2)时代变化;抗清情结;个人审美观。(6分)
33.(12分)
(1)历史悠久,影响深远;保存相对完整;设计、修建科学合理。(6分)
(2)为开拓和管理岭南提供了交通支撑;灌溉农田;促进了中原地区与岭南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6分)
我的更多文章:
( 16:17:39)( 08:09:37)( 07:49:33)( 10:44:08)( 07:56:04)( 07:05:18)( 06:56:08)( 06:51:08)( 06:41:45)( 06:35:38)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2015高考语文模拟题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