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观察低压汞灯光谱的折射光谱时,什么颜色的光谱偏向角大,什么颜色的光谱偏向角小,这说明什么问题?

32物质光谱的定性分析和三棱镜折射率随光谱波长变化的规律研究(华工大学物理实验参考)
上亿文档资料,等你来发现
32物质光谱的定性分析和三棱镜折射率随光谱波长变化的规律研究(华工大学物理实验参考)
实验24《光的色散研究》实验提要;实验课题及任务;《光的色散研究》实验课题任务是:当入射光不是单色;学生根据自己所学的知识,并在图书馆或互联网上查找;设计要求;⑴通过查找资料,并到实验室了解所用仪器的实物以及;⑵选择实验的测量仪器,设计出实验方法和实验步骤,;⑶掌握用分光计测定三棱镜顶角和最小偏向角的原理和;⑷用分光计观察谱线,并测定玻璃材料的色散曲线n~;
实验24 《光的色散研究》实验提要 实验课题及任务《光的色散研究》实验课题任务是:当入射光不是单色光并且入射到三棱镜上时,虽然入射角对各种波长的光都相同,但出射角并不相同,表明折射率也不相同。对于一般的透明材料来说,折射率随波长的减小而增大。如紫光波长短,折射率大,光线偏折也大;红光波长长,折射率小,光线偏折小。折射率n随波长?又而变的现象称为色散。学生根据自己所学的知识,并在图书馆或互联网上查找资料,设计出《光的色散研究》的整体方案,内容包括:写出实验原理和理论计算公式,研究测量方法,写出实验内容和步骤,然后根据自己设计的方案,进行实验操作,记录数据,做好数据处理,得出实验结果,写出完整的实验报告,也可按书写科学论文的格式书写实验报告。设计要求⑴ 通过查找资料,并到实验室了解所用仪器的实物以及阅读仪器使用说明书,了解仪器的使用方法,找出所要测量的物理量,并推导出计算公式,在此基础上写出该实验的实验原理。⑵ 选择实验的测量仪器,设计出实验方法和实验步骤,要具有可操作性。⑶ 掌握用分光计测定三棱镜顶角和最小偏向角的原理和方法,并求出物质的折射率。⑷ 用分光计观察谱线,并测定玻璃材料的色散曲线n~?; ⑸ 应该用什么方法处理数据,说明原因。⑹ 实验结果用标准形式表达,即用不确定度来表征测量结果的可信赖程度。实验仪器给定分光仪、平面镜、三棱镜、高压汞灯、钠光灯实验提示最小偏向角?min。与入射光的波长有关,折射率也随不同波长而变化。折射率n与波长?之间的关系曲线称为色散曲线。本实验以高压汞灯为光源,各谱线的波长见附录。用汞灯的光谱谱线的波长作为已知数据,测量其通过三棱镜后所对应的各最小偏向角,算出与?min对应的n值,在直角坐标系中做出三棱镜的n~?色散曲线。用同一个三棱镜测出钠光谱谱线的最小偏向角,计算相对应的折射率,用图解插值法即可在三棱镜的色散曲线上求出钠光谱谱线的波长。 教师指导(开放实验室)和开题报告1学时;实验验收,在4学时内完成实验; 提交整体设计方案时间学生自选题后2~3周内完成实验整体设计方案并提交。提交整体设计方案,要求用纸质版(电子版用电子邮件发送到指导教师的电子邮箱里)供教师修改。思考题证明i1?i4(i1为入射角,i4为折射角)时的偏向角为最小偏向角。 光的色散研究 实验目的:1.进一步掌握分光计的调整技术,学习用分光观察棱镜光谱2.握用分光仪测量棱镜的顶角的方法
3.握用最小偏向角法测量棱镜的折射率
4.会用分光仪观察光谱,研究光的色散实验仪器:分光仪、平面镜、三棱镜、高压汞灯实验原理:1.光的色散和色散曲线光在物质中的传播速度v随波长?而改变的现象,称为色散。因为物质的折射率n可以表示为 ,式中c是真空中的光速。由上式可见,色散现象也表现为物质的折射率随波长的变化,即可以表示为下面的函数形式 上式所表示的关系曲线,也就是折射率随波长的变化曲线,称为色散曲线。物质的折射率随波长变化的状况和程度,常用色散率dn/d?来表征。2、最小偏向角法测量三棱镜玻璃材料的折射率测量玻璃材料折射率的方法很多,这里用的是最小偏向角法。如图1所示,三角形ABC表示三棱镜的主截面,AB和AC是透光面(又称为折射面)。设有一束单色光LD入射到棱镜的AB面上,经过两次折射后从AC面沿ER方向射出。入射线LD和出射线ER间的夹角δ称为偏向角。根据图1,由几何关系,偏向角δ为???FDE??FED?(i1?i2)?(i4?i3)图1(1) 因i2?i3??,?为三棱镜的顶角,故有 ??i1?i4??
(2)对于给定的棱镜来说,顶角? 是固定的。由式2可知,δ随i1和i4而变化。其中,i4与i3、i2、i1依次相关,由折射率决定。因此,i4是i1的函数。归结到底,偏向角δ也就仅随i1变化。由实验中可以观察到,当i1变化时,δ有一极小值,称为最小偏向角δmin。下面用求极值的方法来推倒δ去极值的条件。d?令di1di4di1?0,由式(2)得(3)sini1?nsini2??1再利用i2?i3??及两折射面处的折射条件nsini3?sini4
(4) 得到di4di1?di4di3?di3di22?di2di12?ncosi3cosi42?(?1)?cosi1ncosi22??2cosi3?nsincosi2?nsini2i3222i2i32??seci2?ntanseci3?ntan22i2i32???(1?n)tan?(1?n)tan22(5) 比较式(3)和式(5),有tani2?tani3。而在棱镜折射的情形下,i2和i3均小于π/2,故i2=i3。由式(4)可知,i1=i4。可见,δ取极值的条件为i2?i3或i1?i4
(6) 显然,这时入射光和出射光的方向相对于棱镜是对称的,光线在棱镜内平行于底边。同d?2样可证当i1?i4时,di12?0,即δ取得极小值。此时得到?min?2i1??
(7)而??i2?i3,i2??/2。于是,棱镜对该单色光的折射率为n?sini1sini2sin?1sin?/2??min???(8)?由于?是常数,且?min???180,故n与?min是一一对应的。 由式(8)可知,实验上只要测得三棱镜的顶角?和某单色光通过三棱镜后所对应的最小偏向角?min,则该单色光在玻璃材料中的折射率n即可求。 3、(1) 用反射法测三棱镜顶角A转动载物台,使三棱镜顶角对准平行光管,让平行光管射出的光束照在三棱镜两个折射面上(见图2)。将望远镜转至I处观测反射光,调节望远镜微调螺丝,使望远镜竖直叉丝对准狭缝像中心线。再分别从两个游标(设左游标为1右游标为2读出反射光的方位角?1,?1'然后将望远镜转至Ⅱ处观测反射光,相同方法读出反射光的方位角?2,?2'。由图2以证明顶角为:A?[(?2??1)?(?2'??1')]/4要求测量3次以上,求平均值和不确定度,数据表格自拟。每次测量完后可以稍微变动载物台位置,再测下一次。
(2)用自准法测量三棱镜顶角A利用望远镜自身的平行光及阿贝自准系统来进行测量的,测量光路如图3所示,使望远镜光轴垂直于AB面,读出角度θM和θN,再将望远镜垂直于AC面读出角度θ’M和θ’N。望远镜转过角度??12[(?M??M)?(?N??N)]。''由几何关系可得:三棱镜顶角
A=180o-φ.
4.最小偏向角的测量方法测定棱镜的顶角后,把顶角A放到载物平台的中心,棱镜的磨沙面向外,使从平行光管出来的汞灯光能经过棱镜色散后形成光谱。先用眼睛直接观察平行光经过折射后的出射方向,再将望远镜移到该处,使在望远镜中能清楚地看到光谱。然后缓缓地转动平台,使光谱的偏向角逐渐减小,调节望远镜,使当平台转动时保证能看到光谱。当载物平台转到某一位置时谱线不随平台转动而移动,而且当继续转动平台谱线会向相反方向移动,也即偏向角反而增大。谱线移动改变的位置就是棱镜对该谱线的最小偏向角。反复转动平台,准确找到该位置,然后固定平台,转动望远,使十字叉丝的竖线与光谱线重合,记录在该位置的游标读数?1和?1'。移去三棱镜,再转动望远镜,使十字叉丝竖线对准平行光管的狭缝像,记录两游标的读数?2和?2'。与望远镜的两个位置相应游标之差,即为最小偏向角?min
?min?[(?2??1)?(?2'??1')]/2实验步骤:1. 调节分光仪先用目测法进行粗调,平行光管锁紧螺钉,调节平行光管倾斜度调节螺钉与望远镜倾斜度调节螺钉,使两者目测呈水平。再完全松开载物台倾斜度调节螺钉,使上圆包含各类专业文献、外语学习资料、高等教育、幼儿教育、小学教育、生活休闲娱乐、中学教育、各类资格考试、32物质光谱的定性分析和三棱镜折射率随光谱波长变化的规律研究(华工大学物理实验参考)等内容。 
 物质光谱的定性分析和三棱... 12页 2财富值 大学物理实验研究报告及三... 暂无...测量角度的光学仪器,常用来测量材料的折射率、色散率、光波波长和进行光谱观 测...  原子光谱定性研究 15页 免费 大学物理实验报告答案大全...用分光计测定三棱镜的顶角和折射率用分光计测定三棱镜...已知氦原子光谱 波长 (nm) 438.79 447.15 471....  10、测量三棱镜折射率实验中,从对准平行光管的位置...彩色光谱 ★6、当用波长为 589.3nm 的钠黄光垂直...表示某种铁磁物质的磁感应强度随磁场强度变化的曲线...  大学物理实验 分光计的调整和三棱镜折射率的测定_理学...光栅)即可作为分光仪器,用来观察、测量光谱线的波长...  大学物理实验--原子光谱与光谱技术大学物理实验--原子...折射率不同引起的,可以说是牛顿开创了光谱学的研究...由于光谱分析对鉴定物质化学成份的巨大意义,导致了...  答:与实验步骤一样,调出光谱线,已知绿光波长 m,...问边长多长的三 棱镜才能和本实验用的光栅具有相同...仪上利用白光的等厚干涉条纹测定透明物体的折射率? ...  大学物理实验 用分光计测棱镜玻璃的折射率 一、实验目的 1、掌握分光计的测量原理及调节方法 2、用自准法测三棱镜的顶角 3、用最小偏向角法测量棱镜玻璃的折射率...  大学物理实验论文_理学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大学物理...个次级波长标准,从而通过比较法确定其他光谱线的波长...平板或棱镜的 折射率或几何尺寸的任何不均匀性必将...  浙江师范大学学科论文 题目 分光计测三棱镜折射率 专业 物理学 课程 普通物理实验 3 教师 许富洋 组员 翁振宇 吴立足 陈少明 班级 物理 082 学号可见光波长(4*10-7m----7*10-7m)
光色---------- 波长λ(nm)---------- 代表波长
红(Red)----- 780~630 &---------- 700
橙(Orange)-- 630~600 &---------- 620
黄(Yellow)-- 600~570 &---------- 580
绿(Green) -- 570~500 &---------- 550
青(Cyan) --- 500~470 &---------- 500
蓝(Blue) --- 470~420 &---------- 470
紫(Violet) - 420~380 &---------- 420
为对光的色学性质研究方便,将可见光谱围成一个圆环,并分成九个区域(见图),称之为颜色环。颜色环上数字表示对应色光的波长,单位为纳米(
nm),颜色环上任何两个对顶位置扇形中的颜色,互称为补色。例如,蓝色( 435 ~ 480nm )的补色为黄色( 580 ~
595nm )。通过研究发现色光还具有下列特性:( l
)互补色按一定的比例混合得到白光。如蓝光和黄光混合得到的是白光。同理,青光和橙光混合得到的也是白光;( 2
)颜色环上任何一种颜色都可以用其相邻两侧的两种单色光,甚至可以从次近邻的两种单色光混合复制出来。如黄光和红光混合得到橙光。较为典型的是红光和绿光混合成为黄光;(
)如果在颜色环上选择三种独立的单色光。就可以按不同的比例混合成日常生活中可能出现的各种色调。这三种单色光称为三原色光。光学中的三原色为红、绿、蓝。这里应注意,颜料的三原色为红、黄、蓝。但是,三原色的选择完全是任意的;(
)当太阳光照射某物体时,某波长的光被物体吸取了,则物体显示的颜色(反射光)为该色光的补色。如太阳光照射到物体上对,若物体吸取了波长为
400 ~ 435ntn
的紫光,则物体呈现黄绿色。这里应该注意:有人说物体的颜色是物体吸收了其它色光,反射了这种颜色的光。这种说法是不对的。比如黄绿色的树叶,实际只吸收了波长为
400 ~ 435urn
的紫光,显示出的黄绿色是反射的其它色光的混合效果,而不只反射黄绿色光。&
可见光的波长范围在770~390纳米之间。波长不同的电磁波,引起人眼的颜色感觉不同。770~622nm,感觉为红色;622~597nm,橙色;597~577nm,黄色;577~492nm,绿色;492~455nm,蓝靛色;455~390nm,紫色。&
中文名称: 光谱 英文名称:optical spectrum 定义1:
按波长或频率次序排列的电磁波序列。 应用学科:地理学(一级学科);遥感应用(二级学科) 定义2: 光辐射的波长分布区域。 应用学科:
通信科技(一级学科);光纤传输与接入(二级学科)
光谱(spectrum)
光谱是复色光经过色散系统(如棱镜、光栅)分光后,被色散开的单色光按波长(或频率)大小而依次排列的图案,全称为光学频谱。光谱中最大的一部分可见光谱是电磁波谱中人眼可见的一部分,在这个波长范围内的电磁辐射被称作可见光。光谱并没有包含人类大脑视觉所能区别的所有颜色,譬如褐色和粉红色。
  光波是由原子内部运动的电子受激发后由较高能级向较低能级跃迁产生的.各种物质的原子内部电子的运动情况不同,所以它们发射的光波也不同.研究不同物质的发光和吸收光的情况,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已成为一门专门的学科——光谱学.下面简单介绍一些关于光谱的知识.
  发射光谱物体发光直接产生的光谱叫做发射光谱.发射光谱有两种类型:连续光谱和明线光谱.
  由狭窄谱线组成的光谱。单原子气体或金属蒸气所发的光波均有线状光谱,故线状光谱又称原子光谱。[1]当原子能量从较高能级向较低能级跃迁时,就辐射出波长单一的光波。严格说来这种波长单一的单色光是不存在的,由于能级本身有一定宽度和多普勒效应等原因,原子所辐射的光谱线总会有一定宽度(见谱线增宽);即在较窄的波长范围内仍包含各种不同的波长成分。原子光谱按波长的分布规律反映了原子的内部结构,每种原子都有自己特殊的光谱系列。通过对原子光谱的研究可了解原子内部的结构,或对样品所含成分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
  带状光谱 由一系列光谱带组成,它们是由分子所辐射,故又称分子光谱。利用高分辨率光谱仪观察时,每条谱带实际上是由许多紧挨着的谱线组成。带状光谱是分子在其振动和转动能级间跃迁时辐射出来的,通常位于红外或远红外区。通过对分子光谱的研究可了解分子的结构。
  连续分布的包含有从红光到紫光各种色光的光谱叫做连续光谱.炽热的固体、液体和高压气体的发射光谱是连续光谱.例如电灯丝发出的光、炽热的钢水发出的光都形成连续光谱.
  只含有一些不连续的亮线的光谱叫做明线光谱(彩图7).明线光谱中的亮线叫做谱线,各条谱线对应于不同波长的光.稀薄气体或金属的蒸气的发射光谱是明线光谱.明线光谱是由游离状态的原子发射的,所以也叫原子光谱.观察气体的原子光谱,可以使用光谱管(图6-19),它是一支中间比较细的封闭的玻璃管,里面装有低压气体,管的两端有两个电极.把两个电极接到高压电源上,管里稀薄气体发生辉光放电,产生一定颜色的光.
  观察固态或液态物质的原子光谱,可以把它们放到煤气灯的火焰或电弧中去烧,使它们气化后发光,就可以从分光镜中看到它们的明线光谱.
  实验证明,原子不同,发射的明线光谱也不同,每种元素的原子都有一定的明线光谱.彩图7就是几种元素的明线光谱.每种原子只能发出具有本身特征的某些波长的光,因此,明线光谱的谱线叫做原子的特征谱线.利用原子的特征谱线可以鉴别物质和研究原子的结构.
  高温物体发出的白光(其中包含连续分布的一切波长的光)通过物质时,某些波长的光被物质吸收&
光谱分析(15张)
后产生的光谱,(或具有连续谱的光波通过物质样品时,处于基态的样品原子或分子将吸收特定波长的光而跃迁到激发态,于是在连续谱的背景上出现相应的暗线或暗带),叫做吸收光谱。例如,让弧光灯发出的白光通过温度较低的钠气(在酒精灯的灯心上放一些食盐,食盐受热分解就会产生钠气),然后用分光镜来观察,就会看到在连续光谱的背景中有两条挨得很近的暗线(见彩图8.分光镜的分辨本领不够高时,只能看见一条暗线).这就是钠原子的吸收光谱.值得注意的是,各种原子的吸收光谱中的每一条暗线都跟该种原子的发射光谱中的一条明线相对应.这表明,低温气体原子吸收的光,恰好就是这种原子在高温时发出的光.因此,吸收光谱中的谱线(暗线),也是原子的特征谱线,只是通常在吸收光谱中看到的特征谱线比明线光谱中的少.每种原子或分子都有反映其能级结构的标识吸收光谱。研究吸收光谱的特征和规律是了解原子和分子内部结构的重要手段。吸收光谱首先由J.V.夫琅和费在太阳光谱中发现(称夫琅和费线),并据此确定了太阳所含的某些元素。
人们对光谱的研究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1666年,牛顿把通过玻璃棱镜的太阳光分解成了从红光到紫光的各种颜色的光谱,他发现白光是由各种颜色的光组成的。这是可算是最早对光谱的研究。
其后一直到1802年,渥拉斯顿观察到了光谱线,其后在1814年夫琅和费也独立地发现它。牛顿之所以没有能观察到光谱线,是因为他使太阳光通过了圆孔而不是通过狭缝。在年之间,夫琅和费公布了太阳光谱中的许多条暗线,并以字母来命名,其中有些命名沿用至今。此后便把这些线称为夫琅和费暗线。
实用光谱学是由基尔霍夫与本生在19世纪60年代发展起来的;他们证明光谱学可以用作定性化学分析的新方法,并利用这种方法发现了几种当时还未知的元素,并且证明了太阳里也存在着多种已知的元素。
从19世纪中叶起,氢原子光谱一直是光谱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在试图说明氢原子光谱的过程中,所得到的各项成就对量子力学法则的建立起了很大促进作用。这些法则不仅能够应用于氢原子,也能应用于其他原子、分子和凝聚态物质。
氢原子光谱中最强的一条谱线是1853年由瑞典物理学家埃斯特朗探测出来的。此后的20年,在星体的光谱中观测到了更多的氢原子谱线。1885年,从事天文测量的瑞士科学家巴耳末找到一个经验公式来说明已知的氢原子诺线的位置,此后便把这一组线称为巴耳末系。继巴耳末的成就之后,1889年,瑞典光谱学家里德伯发现了许多元素的线状光谱系,其中最为明显的为碱金属原子的光谱系,它们也都能满足一个简单的公式。
尽管氢原子光谱线的波长的表示式十分简单,不过当时对其起因却茫然不知。一直到1913年,玻尔才对它作出了明确的解释。但玻尔理论并不能解释所观测到的原子光谱的各种特征,即使对于氢原子光谱的进一步的解释也遇到了困难。
能够满意地解释光谱线的成因的是20世纪发展起来的量子力学。电子不仅具有轨道角动量,而且还具有自旋角动量。这两种角动量的结合便成功地解释了光谱线的分裂现象。
电子自旋的概念首先是在1925年由乌伦贝克和古兹密特作为假设而引入的,以便解释碱金属原子光谱的测量结果。在狄喇克的相对论性量子力学中,电子自旋(包括质子自旋与中子自旋)的概念有了牢固的理论基础,它成了基本方程的自然结果而不是作为一种特别的假设了。
1896年,塞曼把光源放在磁场中来观察磁场对光三重线,发现这些谱线都是偏振的。现在把这种现象称为塞曼效应。次年,洛伦兹对于这个效应作了满意的解释。
塞曼效应不仅在理论上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在应用中也是重要的。在复杂光谱的分类中,塞曼效应是一种很有用的方法,它有效地帮助了人们对于复杂光谱的理解。
根据研究光谱方法的不同,习惯上把光谱学区分为发射光谱学、吸收光谱学与散射光谱学。这些不同种类的光谱学,从不同方面提供物质微观结构知识及不同的化学分析方法。
发射光谱可以区分为三种不同类别的光谱:线状光谱、带状光谱和连续光谱。线状光谱主要产生于原子,带状光谱主要产生于分子,连续光谱则主要产生于白炽的固体或气体放电。
现在观测到的原子发射的光谱线已有百万条了。每种原子都有其独特的光谱,犹如人的指纹一样是各不相同的。根据光谱学的理论,每种原子都有其自身的一系列分立的能态,每一能态都有一定的能量。
我们把氢原子光谱的最小能量定为最低能量,这个能态称为基态,相应的能级称为基能级。当原子以某种方法从基态被提升到较高的能态上时,原子的内部能量增加了,原子就会把这种多余的能量以光的形式发射出来,于是产生了原子的发射光谱,反之就产生吸收光谱。这种原子能态的变化不是连续的,而是量子性的,我们称之为原子能级之间的跃迁。
在分子的发射光谱中,研究的主要内容是二原子分子的发射光谱。在分子中,电子态的能量比振动态的能量大50~100倍,而振动态的能量比转动态的能量大50~100倍。因此在分子的电子态之间的跃迁中,总是伴随着振动跃迁和转动跃迁的,因而许多光谱线就密集在一起而形成带状光谱。
从发射光谱的研究中可以得到原子与分子的能级结构的知识,包括有关重要常数的测量。并且原子发射光谱广泛地应用于化学分析中。
当一束具有连续波长的光通过一种物质时,光束中的某些成分便会有所减弱,当经过物质而被吸收的光束由光谱仪展成光谱时,就得到该物质的吸收光谱。几乎所有物质都有其独特的吸收光谱。原子的吸收光谱所给出的有关能级结构的知识同发射光谱所给出的是互为补充的。
一般来说,吸收光谱学所研究的是物质吸收了那些波长的光,吸收的程度如何,为什么会有吸收等问题。研究的对象基本上为分子。
吸收光谱的光谱范围是很广阔的,大约从10纳米到1000微米。在200纳米到800纳米的光谱范围内,可以观测到固体、液体和溶液的吸收,这些吸收有的是连续的,称为一般吸收光谱;有的显示出一个或多个吸收带,称为选择吸收光谱。所有这些光谱都是由于分子的电子态的变化而产生的。
选择吸收光谱在有机化学中有广泛的应用,包括对化合物的鉴定、化学过程的控制、分子结构的确定、定性和定量化学分析等。
分子的红外吸收光谱一般是研究分子的振动光谱与转动光谱的,其中分子振动光谱一直是主要的研究课题。
分子振动光谱的研究表明,许多振动频率基本上是分子内部的某些很小的原子团的振动频率,并且这些频率就是这些原子团的特征,而不管分子的其余的成分如何。这很像可见光区域色基的吸收光谱,这一事实在分子红外吸收光谱的应用中是很重要的。多年来都用来研究多原子分子结构、分子的定量及定性分析等。
在散射光谱学中,喇曼光谱学是最为普遍的光谱学技术。当光通过物质时,除了光的透射和光的吸收外,还观测到光的散射。在散射光中除了包括原来的入射光的频率外(瑞利散射和廷德耳散射),还包括一些新的频率。这种产生新频率的散射称为喇曼散射,其光谱称为喇曼光谱。
喇曼散射的强度是极小的,大约为瑞利散射的千分之一。喇曼频率及强度、偏振等标志着散射物质的性质。从这些资料可以导出物质结构及物质组成成分的知识。这就是喇曼光谱具有广泛应用的原因。
由于喇曼散射非常弱,所以一直到1928年才被印度物理学家喇曼等所发现。他们在用汞灯的单色光来照射某些液体时,在液体的散射光中观测到了频率低于入射光频率的新谱线。在喇曼等人宣布了他们的发现的几个月后,苏联物理学家兰茨见格等也独立地报道了晶体中的这种效应的存在。
喇曼效应起源于分子振动(和点阵振动)与转动,因此从喇曼光谱中可以得到分子振动能级(点阵振动能级)与转动能级结构的知识。
喇曼散射强度是十分微弱的,在激光器出现之前,为了得到一幅完善的光谱,往往很费时间。自从激光器得到发展以后,利用激光器作为激发光源,喇曼光谱学技术发生了很大的变革。激光器输出的激光具有很好的单色性、方向性,且强度很大,因而它们成为获得喇曼光谱的近乎理想的光源,特别是连续波氩离子激光器与氨离子激光器。于是喇曼光谱学的研究又变得非常活跃了,其研究范围也有了很大的扩展。除扩大了所研究的物质的品种以外,在研究燃烧过程、探测环境污染、分析各种材料等方面喇曼光谱技术也已成为很有用的工具。
其它光学分支学科:
  光学、几何光学、波动光学、大气光学、海洋光学、 量子光学、光谱学、生理光学、 电子光学、集成光学、
空间光学、光子学等。
  观察光谱要用分光镜,这里我们先讲一下分光镜的构造原理.图6-18是分光镜的构造原理示意图.它是由
平行光管A、三棱镜P和望远镜筒B组成的.平行光管A的前方有一个宽度可以调节的狭缝S,它位于透镜L1的焦平面①处.从狭缝射入的光线经透镜L1折射后,变成平行光线射到三棱镜P上.不同颜色的光经过三棱镜沿不同的折射方向射出,并在透镜L2后方的焦平面MN上分别会聚成不同颜色的像(谱线).通过望远镜筒B的目镜L3,就看到了放大的光谱像.如果在MN那里放上照相底片,就可以摄下光谱的像.具有这种装置的光谱仪器叫做摄谱仪.
  不同的原子的颜色是不同的。不同元素的光谱不一样,也就是他们吸收和跳变跃级释放出的光的波长不一样,因此也产生了颜色的差别。如果物质是以单原子的形式而存在,关键看该原子的电子激发能了。如果在可见光的某个范围内,并且吸收某一部分光线,那它就显剩下的部分的光线的颜色。如该原子的电子激发能非常低,可以吸收任意的光线,该原子就是黑色的,如果该原子的电子激发能非常高。不能吸收任何光线,它就是白色的。如果它能吸收短波部分的光线,那它就是红色或黄色的。实验证明,原子不同,发射的明线光谱也不同,每种元素的原子都有一定的明线光谱.每种原子只能发出具有本身特征的某些波长的光,因此,明线光谱的谱线叫做原子的特征谱线.通过光谱的研究,人们可以得到原子、分子等的能级结构、能级寿命、电子的组态、分子的几何形状、化学键的性质、反应动力学等多方面物质结构的知识。
  具体的元素光谱:红色代表硫元素,蓝色代表氧元素,而绿色代表氢元素。
  由于每种原子都有自己的特征谱线,因此可以根据光谱来鉴别物质和确定它的化学组成.这种方法叫做光谱分析.做光谱分析时,可以利用发射光谱,也
可以利用吸收光谱.这种方法的优点是非常灵敏而且迅速.某种元素在物质中的含量达10^-10(10的负10次方)克,就可以从光谱中发现它的特征谱线,因而能够把它检查出来.光谱分析在科学技术中有广泛的应用.例如,在检查半导体材料硅和锗是不是达到了高纯度的要求时,就要用到光谱分析.在历史上,光谱分析还帮助人们发现了许多新元素.例如,铷和铯就是从光谱中看到了以前所不知道的特征谱线而被发现的.光谱分析对于研究天体的化学组成也很有用.十九世纪初,在研究太阳光谱时,发现它的连续光谱中有许多暗线(参看彩图9,其中只有一些主要暗线).最初不知道这些暗线是怎样形成的,后来人们了解了吸收光谱的成因,才知道这是太阳内部发出的强光经过温度比较低的太阳大气层时产生的吸收光谱.仔细分析这些暗线,把它跟各种原子的特征谱线对照,人们就知道了太阳大气层中含有氢、氦、氮、碳、氧、铁、镁、硅、钙、钠等几十种元素.
  复色光经过色散系统分光后按波长的大小依次排列的图案,如太阳光经过分光后形成按红橙黄绿蓝靛紫次序连续分布的彩色光谱.有关光谱的结构,发生机制,性质及其在科学研究、生产实践中的应用已经累积了很丰富的知识并且构成了一门很重要的学科~光谱学.光谱学的应用非常广泛,每种原子都有其独特的光谱,犹如人们的“指纹”一样各不相同.它们按一定规律形成若干光谱线系.原子光谱线系的性质与原子结构是紧密相联的,是研究原子结构的重要依据.应用光谱学的原理和实验方法可以进行光谱分析,每一种元素都有它特有的标识谱线,把某种物质所生成的明线光谱和已知元素的标识谱线进行比较就可以知道这些物质是由哪些元素组成的,用光谱不仅能定性分析物质的化学成分,而且能确定元素含量的多少.光谱分析方法具有极高的灵敏度和准确度.在地质勘探中利用光谱分析就可以检验矿石里所含微量的贵重金属、稀有元素或放射性元素等.用光谱分析速度快,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还可以用光谱分析研究天体的化学成分以及校定长度的标准原器等.
  复色光经过色散系统(如棱镜、光栅)分光后,按波长(或频率)的大小依次排列的图案。例如,太阳光经过三棱镜后形成按红、橙、黄、绿、蓝、靛、紫次序连续分布的彩色光谱。红色到紫色,相应于波长由0.77~0.39μm的区域,是为人眼所能感觉的可见部分。红端之外为波长更长的红外光,紫端之外则为波长更短的紫外光,都不能为肉眼所觉察,但能用仪器记录。
  因此,按波长区域不同,光谱可分为红外光谱、可见光谱和紫外光谱;按产生的本质不同,可分为原子光谱、分子光谱;按产生的方式不同,可分为发射光谱、吸收光谱和散射光谱;按光谱表观形态不同,可分为线光谱、带光谱和连续光谱。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高压汞灯老化箱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