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故事过程中为什么要进行价值引导

课题研究:“初中学校校本德育课程开发与实施”研究报告
发布日期:
&&初中学校校本德育课程开发与实施&研究报告&&&&&&&&&&&&&&&&&&&&&&&&&&&&&&&&&&&&&&&&&&&&&&&&&&&&&&&&&&&&&&&&&&&&&&&& 大连福佳中学&& 陈桂芝一、绪论(一)问题的提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年)》的战略主题部分指出&坚持德育为先。立德树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加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道德教育,坚定学生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念和信心;加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培养学生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的良好品质。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加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这六个加强寓含了新时期德育工作的任务、内容和目标。面对新的形势与任务,党和国家多次颁发文件,要求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广大教师也为此付出了巨大的努力,然而德育低效的问题仍旧没得到根本性解决。我们对较大范围的中小学德育进行全面反思,认识到造成德育低效的原因是多样的,主要有以下表现:⒈学校德育,形式上的&齐抓共管&,实际上是&无人真管&德育在一些学校是多头管理,作为主渠道的思想品德课是由教务处管理;课外德育活动则由政教处安排;党支部、团委会、班主任也各有活动。使学校德育学科课与德育活动课在内容上往往不能统一,安排上有时冲突,德育力量难以协调。更重要的是德育活动经常是应景式的,效果如何很少有人予以追究。⒉注重共性教育,忽视个体差异在德育的指导思想上,总是强调社会共性需要,轻学生自我需要,德育对学生就意味着约束与规范,驯化与服从,学生对其自然会冷漠与厌倦。⒊德育的内容脱离学生实际在以往的课程设置中,是由课程专家来开发德育内容,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教育发展水平极度不平衡,各地区的文化基础差异很大。任何高明的课程专家都难以设计出适应经济与教育不同发展水平地区的课程,特别是德育课程。而由少数国家级的教育专家来设计开发德育课程内容,很难面面俱到,必定是脱离大多数学生的生活实际。而脱离学生生活实际的德育,其教育效果不理想是必然的。⒋德育的方式单一传统德育偏重认知,通常情况下,大多数学校管理者认为德育就是对学生讲道理。道理当然是教师对学生讲了,由于久而久之讲的道理没什么新意,学生听厌了,在心理上产生了自然屏蔽效应,致使德育成了教师的&语言独白&和&单向说教&,这样的说教是地地道道的灌输模式教育。其结果只能是使学生被动接受,无法进行自主认知和人格建构,教育结果是知与行脱节,收不到实效。⒌德育活动重形式轻效果随着中小学课程改革的推进,德育的途径除了通过课堂教学传授知识以外,也逐步实行开展课外德育实践活动,但德育学科课程与德育活动课程的内容是相互脱节的。课内的&知&与课外的&行&是相互错位的,致使&知&不能指导&行&,&行&也难以促进&知&。学校开展德育活动只重形式,活动结束,一切照旧。德育不能有效地与学生日常生活相融合,也就只有一时的热闹,而无长久的效果。⒍德育评价方向偏导以往的德育评价,重视定量性评定,甚至以各学科的考试分数的高低来衡量学生思想品德高下,这种评价方式必然诱导学生重智轻德,只重视各升学学科知识的学习,忽视品德的修养与提高。⒎教师队伍育德水平低下在重智轻德的大背景,大部分教师只重视对升学学科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教师本身业务水平的修炼,也是只注重所任教学科的应试教学能力的提升,忽视自身对学生育德水平的提高,面对学生各种各样的问题行为,教师显得束手无策,即便是学校要求开展德育活动,教师们要么搞得枯燥乏味,要么走一下形式,剩余的时间就变成了习题课,难以产生好的效果。正是上述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使得德育低效成为一大顽症,我们要将其化解消除,就必须多管齐下,综合治理。大连福佳中学(原金湾中学)自年,经过&十五&和&十一五&的&国课校本化&研究,基本上甩掉了薄弱学校的帽子。2010年9月开始,在原来研究的基础上开辟了新的研究思路:为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进行了校本德育课程研究。我们进行过多方面的尝试,在实践中逐步体会到:只有将学校德育课程化了,德育任务才可能得到落实,如果处于随机状态,讲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就是一句空话。经过研究与实践,我们认识到,初中学校德育课程化是提高德育工作实效的必要条件。我们在实践中还体会到,对初中学生实施德育,必须从学生的知识、能力基础出发,必须符合初中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针对初中学生的特点,要落新时期的德育任务,就必须选择适应初中学生教育的载体,选择切实可行的教育途径,运用适应初中学生的教育方式。德育课程化研究,解决了德育内容具体化问题,其他问题还需要从本校实际出发,进一步落实。因此我们确立了《初中学校校本德育课程开发与实施》这项研究课题。(二)研究的目的通过本课题研究,弄清校本德育课程内涵、校本德育课程目标、校本德育课程内容、校本德育课程实施方式等。具体解决三方面问题,达到提高德育实效性的最终目的:⒈通过本校的校长、教师、学生共同参与开发校本课程资源的研究,解决德育的内容脱离学生实际的问题。⒉通过对初中校本德育课程实施操作模式的研究,解决德育方式单一问题和德育活动形式与效果不统一的问题。⒊通过初中学校对德育评价办法的研究,解决德育评价方向偏导问题。(三)研究的意义(价值)⒈理论方面意义本课题研究把哈肯的&协同理论&引进教育领域,把发展中的人&&学生的各项素质视为运行系统的各个元素。其中&德、智、体、美、心&等是该系统中的主元素,&德&视为主元素中的序参量。在建立整体协同的课程体系方面做了大胆地尝试,依据该理论,研究开发校本德育课程,旨在更加突出德育在学校实施各育中的牵动和辐射作用。这将对&协同课程论&的形成可能会起到借鉴作用。⒉实践方面意义实施本项课题研究,在实践上可能提高我校德育实效性,并可能为我区乃至我市初中学校提高德育实效提供可借鉴的经验、德育工作策略与具体的方法。具体对学校、教师和学生可能起到以下三方面促进作用。⑴建立与初中学生相适应的校本德育课程体系,增强德育的针对性、实效性。⑵在优化的德育情境中,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形成正确健康的道德观念,养成规范正确的道德行为习惯,拥有较稳定的道德素养,为学生形成完善的人格打下良好的基础,为他们今后的成长铺路。⑶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充实参与研究的教师在德育方面的理论知识,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和育德实践能力。(四)研究综述当前研究初中校本德育课程这项课题的比较多,已有很多先行研究的团队公开发表了研究报告。我们仔细研究了上海、北京、重庆、武汉、江苏、山东、浙江、广州等省、市发表的相关报告或文章,他们共同的优点是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选择上,注重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注重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贴近,注重了校本德育课程实施方式和实施途径多样化。这些都为我们深入研究校本德育课程的开发、构建与实施,提供了非常宝贵的经验,有的学校在理论上也有新的观点,对我们都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我们通过学习各地研究资料也发现,先行研究表现出的问题也不少,归纳起来主要有三点:⒈德育校本课程设计缺乏整体性思考,所依据的理论是大杂烩各省、市初中学校对校本德育课程进行研究时,课程设计的理论依据创新点很少见,各个流派的理论只要沾边就往一起参合。有人这样描述&校本课程是个筐,什么都能往里装&。由于校本课程缺乏课程整体设计的理论做支撑,再加上有一些学校盲目跟风,所以导致有的校本课程不仅不能与学校整体课程结构融为一体,反倒成了学生额外的负担。⒉校本德育课程缺少主线,课程内容像散落的珍珠各省、市初中学校在组织德育活动方面确实下了一番功夫,很多活动的创意是非常好的。就一次一次德育活动分开来看,每一次都很好,但是把一段时间搞的活动连在一起看,活动与活动之间缺少内在的逻辑联系。就好像散落在地上的珍珠,单看每一刻颗都发岀亮晶晶的光,但缺少整体的美感。如果把一颗颗珍珠用一条线穿起来成为一条项链,才能真正彰显出特有的贵气,还有很多对人有益的作用。在校本德育课程开发与构建的过程中,必须设计出&串珠成链&的教育主线,形成整体的课程,才具有优化的育人功能。⒊校本德育课程施教缺少具体可操作的方法模式各地区在校本德育课程实施的过程中,缺少对施教模式的研究。校长,教师与学生共同开发出的课程资源本来很好,有的由于找不到合适的学与教方法模式,干脆不用。还有的学校把校本德育课程当成学科课程来上:老师像教学科课一样,教师讲道理,学生听道理。针对以上三个方面的问题,我们在进行校本德育课程研究的过程中,着力做了三方面研究:第一,我们坚持对国外的课程理论引进、吸收、再创造的原则,在哲学指导思想上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基础,坚持科学认识论的实践观点,引进&协同论&的基本思想,形成了&整体协同的课程理论&。即学校实施的课程,必须体现整体协同的育人功能。各门学科课程之间、学科课程与活动性课程之间、课程实施的各种方式之间必须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相互补充的协同整体。若要使课程整体具有这样优化的功能,课程的整体结构必须是优化的。课程整体结构优化的标识就是课程整体的时空结构是优化的。也就是各门课程之间,学科课程与活动性课程之间,选修课程与必修课程之间,长期课程与短期课程之间各部分比例相对合理。既保持课程具有开放性,不断吸收新内容,又要减少课程实施的随意性和盲目性。校本德育课程开发严格的秉承了这样的原则。第二,我们为了真正体现校本德育课程能融入到学校整体课程结构中,我们采取主题式课程形式,通过六项主题和分主题形成校本德育课程的一条主线。这样的内容展开形式,既可以使主题循环使用,又可以使课程资源在一个时期内相对稳定,分年级拉开难度距离。这样就把散开的珠珍通过教育分主题串在了一条主线上了。第三,我们着力研究校本德育课程实施的教学模式,我们已构建并运用了三则比较优化的德育课程的教学模式,这在实施操作上减少了盲目性,增强了实效性。近期,学校在校本德育课程开发方面有一定的效果:以培养好习惯为切入点,通过班级小组合作管理模式的落实和不同层面的评价,促进学生习惯的养成;以校本德育活动课程为载体,通过系列主题活动的开展,促进了学生 &团结、互助、诚实、文明、礼貌、尊师、孝敬、勤奋、节俭、遵纪、守法、公平、正义&等14维品行的发展,提升了学生的&关爱、感恩、诚信、责任、合作、奉献&的意识层次。我们尝到了开发校本德育课程的甜头,也触及到了学校德育工作最棘手的问题:就是德育的效果不能够持续、学生的表现经常反复。只有初中学校校本德育课程以主题汇成主线,才能促进广大教师和领导深入地思考德育实效性问题。我们由此感觉我们的三项研究明显是有价值的。(五)核心概念的界定⒈课程课程是为受教育者规定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和学习进程的总和。课程是培养塑造人的规划,也是学校整体发展的蓝图。课程的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⑴广义的课程指为了实现学校的培养目标而规定的所有科目(即教学科目)与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各种活动的总和。在一个学段内,若干门课程按一定的比例构成的结构型式。也叫课程模式(课程结构),课程模式的要素含有在某一个学段开设多少门课程;各门课程之间的课时比例;在开设的各门课程中,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比例;长期课程与短期课程的比例,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的比例等等。课程结构优化则整体育人功能优化。⑵狭义的课程指某一门学科。如数学课程、生物课程等。对于某一门课程而言,都由3个体系构成,即课程目标体系、内容体系和课程实施方式体系。每一门课程的三个体系,都是以课程标准为承载体的。随着相关学科的发展和对课程本质的深入研究,课程的内涵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课程已不仅仅指那些明确陈述的、外显的、正式的教学和教育的内容,即显性课程,也包括那些并非用言语陈述的、潜隐的、非正式的、对学生发生潜移默化影响的教学内容,即隐性课程。课程不仅包括按课程表所组织起来的全部课内教学内容,而且也包括学校所组织的各种校内外活动内容;课程不仅局限于各种科目静态的集合,它还包括对学科教学顺序、进程、时限等方面的统筹安排。总之,学校围绕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发展而展开的一切教育活动都是课程。⒉校本课程&&&校本课程是以本校学生个体和群体素质发展需要为出发点和归宿,由本校校长和教师共同设计课程体系,由本校校长、教师和学生共同开发课程资源,以&多样式选修&为主修方式的课程。&& 本校学生个体和群体素质,是指共性素质和个性适应性素质,但主要指个性适应性素质。课程体系,是指每门校本课程的目标体系、内容体系和课程实施方式体系。课程资源,是指校本课程资源,应该既有确定的显性课程资源,又有相对确定的隐性课程资源。主修方式,是指学生运用的主要修课方式,应该既有必修的校本课程,又有选修的校本课程,要以多样式选修为主。校本课程主要内涵点如下:⑴校本性校本课程设计必须以本校为本位,即以本校学生素质发展需要(大群体需要和小群体需要)为本,以与本校学生、教师实际相适应为度。⑵特色性校本课程的结构与体系必须具有鲜明的本校特色,即应该是一校一模式,不能百校一模,十校一式,任何同级二校不应是同模校本课程结构与体系。⑶补偿性校本课程的教育效应,应该对国课的教育效应具有适宜的补偿作用,尤其在个性适应性效应上的补偿作用。⑷协同性校本课程结构与体系的构建,必须以国课为主体,以学段培养目标与国课综合目标之差、本校学生素质发展需要要素与国课综合目标之差为线索,实现校本课程与国课协同达成全面素质教育的总目的。⑸自主性国家已赋予了学校法人第三级课程管理权利。学校要在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和法规范围内,自主地、主动地就校本课程进行设计、开发、试行和管理。校本课程是以国家课程为主体骨架(不是框架),适宜地选取地方课程,适度填充学校课程,经整合或衍生构建出的一门课程或课程结构。也就是三位课程整合起来,经学校二次开发产生出来的,使之与本校学生实际、与本校教师队伍实际、与本校办学设施实际相适应的整体课程结构。三级课程,是指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国家课程,是指国家颁发的课程目标、课程体系、课程结构。国家课程之所以是骨架,其原因是在国家课程中规定了基础教育培养目标的基本要求。我国基础教育的基本培养目标是培养合格的公民。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无论在那个行政区域内,合格公民的基本要求都是统一的.因此,国家课程目标是共性要求,切实最低的要求。例如,思想品德课程的基本目标是热爱共产党,语文课程的共性目标实施小学生是汉字,只有以国家课程为主体骨架,才能保证教育的基本目标符合国家要求。地方课程,是指省一级教育行政部门开发的课程,有的市一级教育行政部门也可以开发地方课程,大连市就可以开发地方课程。&& 学校课程,是由学校的校长、教师、学生自己开发的课程,学校开发的课程可以是某一门课程,也可以是某一门课程加上的某一部分课程。学校课程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校本课程,只有把学校课程融合到国家课程的骨架之中,才能形成校本课程。&& 二次开发,是指学校的校长、主任、教师在国家一次开发课程的基础上,对课程进行再创新、进行再调整、进行再设计、进行再编辑的过程。&& 适宜选取,是指学校的校长在选取地方课程时,要进行比较,通过比较选择出方向正确,与学校的教师队伍实际、教育设施实际、符合学校学生实际相符合,教育效益水平高,课程两合适的地方课程。&& 适度填充,是指学校的校长和教师再添充学校课程时,要考虑课程量的适度,要考虑课程内容难度的适度,课程的量和难度适度的标识是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使学生能以承受。&&&开发校本课程必须体现在下面三种属性:&&&⑴方向性在开发校本课程时,必须体现国家确定的基础教育方向,应体现国家培养人才的最基本目标要求。要保证基础教育的方向不偏离国家的教育方向,必须以国家课程位主体骨架,也就是开发与研制的校本课程要以国家课程的目标体系、课程内容体系的基本部分为主体骨架。若不以国家课程为主体骨架开发研制校本课程,很可能导致基础教育偏离教育方向,甚至走向课程自由化。&& &⑵整合性是指开发与研制校本课程,应是三级课程整合,三级是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三级课程整合是指开发与研制校本课程必须进行整合处理,形成以国家课程为主体骨架,适宜选取地方课程,适度填充学校课程,三级课程整合成优化的课程模式,如果不进行三级课程整合处理,不形成三级课程融合的整体课程模式,就会呈现课程结构膨胀态势,会导致校内课程结构增加,造成学生负担过重,从而降低教育质量,最终学校将无法实施课程。&& 我们开发与研制校本课程,其整合的方式有二种,一是融合式,一种是衍生式。融合式是由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融合成一个优化的结构。衍生式是在国家课程体系、课程结构不变的基础上衍生出的具有校本特点的课程体系与课程结构。&& &⑶适校性适校性是指开发与研制校本课程必须以本校学生为本位,课程要适应本校学生的实际,适应本校教师队伍和教育设施的实际。若要是课程体现适校性,则必须在开发校本课程中,有本校的校长教师主任共同参与,共同参与到对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的第二次设计开发创新之中来,同时开发适合本校实际的学校课程。再把三级课程融合成一体,形成具有鲜明校本特色的校本课程。只有让本校的领导教师亲自参与开发课程,才能使开发研制出的校本课程具有这样的适校性。开发校本课程应遵循的原则:⑴坚持正向原则教育的正向就是素质教育的方向,即教育的目标是实现一个宗旨:提全体国民素质;一个灵魂: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情感;两个重点: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使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都得到发展。&&&⑵国课主体原则是指开发校本课程必须以国家课程为主体骨架,适宜选取地方课程,填充学校课程,形成校本课程结构。⑶共性与个协调原则是指开发校本课程既要有利于学生的共性发展,又要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是学生的共性与个性协调发展。⑷积极适应原则在开发校本课程中,学校的领导和教师要不断积极开发、不断积极创新、不断积极革旧补新,使其与本校(设备、管理、教师队伍、学生)相适应。⒊初中校本德育课程初中校本德育课程是从国家对初中学生德、智、体、美、心全面发展的要求出发,依据初中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以国家德育课程为主体骨架,适宜地选取地方产生的德育课程,适度填充学校开发的德育课程,经整合而构建出的德育课程。学校开发的德育课程是指,学校根据自己的的办学理念、办学目标、培养目标、办学特色和所在社区的地域文化背景、学校的文化基础、&教育与教学优势等来开发与学校实际相符合的学校德育课程,学校德育的课程的作用主要在于体现学校德育的个性。二、研究过程与研究方法(一)研究过程本课题研究的周期为2011年9月&2014年1月,共分为三个阶段。准备阶段:2011年9月&2012年1月:⑴学习初中校本德育课程开发与构建相关理论,提高认识,统一思想,更新观念,撰写《理论综述》。⑵对学校德育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政教处.团委.党支部各位成员,分别在家长、教师、学生中抽样进行访谈,了解本校德育内容、德育方法途径需要改进的方面。⑶对国内外、省内外、乃至本市校本德育课程开发研究的相关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其成功的经验和不足之处,丰富自家的研究设想,设计并撰写《研究方案》。实施阶段:2012年3月&2013年7月:按照研究程序,进行校本德育课程整体构建与实施的研究。在构建与实施的过程中,分别举行多次专题教学研讨会,及时交流研究心得和运用有效课堂教学策略的经验,同时不断发现存在问题并提出改进对策,进行课题研究中期总结,完成中期研究报告。具体有以下八个方面研究:①德育学科课与德育活动课、德育选修课与德育必修课的比例确定;②校本德育课程的教育主线确定;③校本德育课程的教育主题与各主题下的分主题的设计;④地方德育课程资源和学校德育课程资源开发与筛选;⑤校本德育课程目标的制定;⑥校本德育课程内容体系的构建;⑦校本德育课程评价办法研制定;⑧校本德育课程纲要的编制。&总结阶段:2013年9月&2014年1月:主要任务:⑴总结提炼研究成果。⑵反思研究过程存在的问题⑶撰写研究报告,总结推广研究成果。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结合我校&队伍建设&的情况,我们采取了&四位一体&共同推进、&校本研修小专题引领&的课题研究工作策略。具体:&&& 承担德育学科课程的思品课教师:以传授德育知识为主。校本研修小专题为&学科导行方案&的制定与落实,通过德育反思小日记,着重解决学生&知而不行&的问题。&承担德育渗透课程的其他学科教师:以学科知识为载体进行德育。校本研修小专题为&学科知识点与德育点的对应提炼&,编辑《《学科德育渗透要点集》,制定&课堂德育渗透&的评价标准,重点解决&以知识为载体进行自然渗透&的问题。承担德育活动课程的相关教师:以相关活动为载进行德育。校本研修小专题为&活动主题与活动方式的有效结合&,重点是引导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德育、在活动中践行德育&。承担校本德育课程开发与实施指导的干部:校本研修小专题为&工作设计与创新能力&,以相关理论学习为主,通过调查、交流、反思,不断修正工作方法和策略,指导相关教师的德育工作,提高德育的有效性。(二) 研究方法在本课题实施研究的过程中,运用的主要的研究方法有调查法、跟踪研究法、案例分析法、自然实验法。⒈调查法是指调查者以正确的理论与思想作指导,通过访谈、开座谈会、问卷、测验等手段,有计划地广泛了解(包括口头的或书面的,直接的或间接的)、掌握有关教育实践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或有关的成果和经验、问题和教训,并在大量掌握材料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得出科学的结论,以指导今后的教育实践活动。在研究过程的第二阶段中,我们抽取了家长20名,针对家长对德育课程的认识,孩子在家的表现,家长对学校德育课程的改进意见进行了访谈;抽取了教师10名,针对教师对德育的认识、对现行德育课程的看法,对学校德育课程的改进意见进行了访谈。抽取了学生30对名原来的思品课和各种活动课的改进方法进行访谈。我们通过问卷方式想家长了解对德育课程的改进意见,分两次问卷调查,第一次是关于家校联教方式的问卷调查,第二次是请家长谈谈学校应加强哪方面教育的调查问卷。我们还召开了社区、家长、教师、学生各个层面的座谈会,了解学校德育课程存在的问题以及改进的意见。⒉个案研究法是对单一的研究对象进行深入而具体研究的方法。个案研究的对象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个别团体或机构。前者如对一个或少数几个优生或差生进行个案分析,后者如对某先进班级或学校进行个案研究。个案研究一般对研究对象的一些典型特征作全面、深入的考察和分析,也就是所谓&解剖麻雀&的方法。同时个案研究不仅停留在对个案的研究和认识的水平上,要依据由特殊到一般推理规律,把对个案研究的结果推广到对普遍规律的认识上去。我们先后分别对我市的玉华小学等学校的的校本德育课程目标体系、内容体系、实施方式体系进行研究,获得了研究思路上的启发,同时也梳理了我市在校本德育课程研究中的问题,也发现了兄弟学校有的一走入了误区,为我们从反方面提供了经验。⒊教育实验法就是在可控的教育情景中,依据一定的理论假设,有目的地改变一些教育因素(自变量),控制无关因素,观察记录另一些教育因素(因变量)的变化,到了一定时间后,在统计分析的基础上,找到两类教育因素之间的内在联系,验证理论假设的方法。也就是通过控制寻找教育因素间内在联系的方法。我们针对感恩教育和对学生的日常行为习惯培养教育研究,运用了教育实验法。三、研究成果:构建校本德育课程体系㈠构建校本德育目标体系⒈学生政治思想培养目标热爱祖国,热爱家乡,有民族自豪感。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不断增强社会主义信念,懂得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基本内容,了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常识,初步树立公民的国家观念、法制观念,讲科学、不迷信;知法、守法,懂得用法律保护自己,立志为振兴中华而学习,努力做一个有理想、有文化、有纪律、有道德的社会主义公民。⒉学生行为发展目标在初步明确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准则,树立集体主义思想,培养&五爱&公德基础上,根据社区和学校具体情况,把国家、地方规定的德育目标分解细化成&14维品德& 行为发展培育目标 ,即诚实、守信、团结、助人、文明、礼貌、尊师、孝敬、勤奋、节俭、遵纪、守法、公平、正义等良好品质。⒊ 良好心理品质和能力培养目标养成诚实正直、积极进取、自尊、自爱、自重、自信、自强、不怕困难、勇于开拓创新等良好心理品质,具有初步的分辩是非和抵制不良影响的能力。⒋学生意识发展培育目标根据学生心理及意识现状,结合社区(社会)、家庭、学校、班级、同学等实际情况,确定&六维主流价值观& 的意识发展培育目标即自我观意识、亲情观意识、友情观意识、幸福观意识、集体观意识、国家观意识。 ㈡构建校本德育课程内容体系⒈七年级校本德育内容:⑴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激发学生同情心、爱心、感恩和责任心,培养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信念和信心,为逐步形成正确的&三观&奠定基础。⑵围绕&我爱祖国&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和道德品质的教育,引导学生树立爱党、爱国的信念和尊重自己、尊重他人的良好道德品质。⑶开展爱国主义为主题的系列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爱国情感。⑷围绕&怎样爱国&,培养学生遵纪守法、诚实守信、文明礼貌、乐于助人的良好品质。⑸引导学生加强社会主义公民意识,树立学生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的理念。⑹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对学生进行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教育,提高自我素质和修养⑺进行以&知、情、意、行&的主题教育,作为一个新的中学生,明确《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福佳中学学生一日常规》,知晓自己应该怎么做,重点在&知&和&行&上。⑻利用重大节日和纪念日,开展系列主题教育活动。A、观看新民主主义胜利影像,追寻新中国建立的艰辛历程,追亿革命先烈。学生讨论、交流体会;用手抄报展现&我心中共和国的英雄&,培养学生爱党、爱国的情感。B、在母亲节、父亲节前开展&孝敬父母&主题活动,让学生走进父母,了解其工作、家庭状况,父母的辛苦,为自己的操劳、关爱,自己整理材料,班会交流(请家长代表参加,制订如何报答父母养育之恩的行动计划,班级展示。C、在教师节前开展&尊敬老师&主题活动,让师生一起畅谈体会,老师是怎么做的?学生是怎么做的?亲近相处,融洽关系;学生作文比赛&老师关爱我的事&,开展我让老师放心活动。D、在国庆节前开展&我爱祖国&主题活动。E、春节前一月份举办&家庭大团圆&主题教育,亲近父母、兄弟姐妹、亲朋好友,开展&我为家人做贡献&活动,学生就亲情、爱心、感恩、责任、合作、奉献,制订计划,班级交流,取长补短;并写一篇体会文章。F、植树节前,组织学生栽一棵或保护一棵小树活动,了解树木对保护自然环境的重要作用。G、在国际消费者权益保护日前举办一次以&我消费我保护&的讲座和宣传活动。H、在中小学安全教育日前,举办交通法规为主题的系列教育活动,强化自我保护、交通安全意识。I、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前组织学生观看有关影像,了解抗日战争历程、意义,激发学生爱国、保国情感。J、在我国第一枚运载火箭发射成功和中国航天日前,组织学生观看影像,谈感受体会,激发创新和创造意识。K、国际反毒品日前,举办毒品来源种类、危害展示会和讲座,认清毒品危害,禁毒禁烟,增强抵抗能力。L、在中国共产党诞生日前,举办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图片展览和歌咏比赛系列活动。M、香港回归纪念日前,举办香港、澳门的历史,台湾统一、祖国统一的讲座。N、建军节前,举办中国人民解放军建立、发展成就、保卫祖国的图片展览和讲座。O、世界粮食日前,开展&节约一粒粮食&主题教育活动;学生讨论畅谈粮食来之不易、粮食的重要性;班级制订节约一粒粮食的公约。⑼充分利用学军,以&我是一个士兵&为主题开展大讨论活动,战士的标准是什么,怎样做才是一个合格的士兵,反思自己,扬长避短;互帮互助,共同进步,磨炼意志、品质,增强集体荣誉感。⒉八年级校本德育内容:⑴用改革开放、富国强民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果引导学生树立责任、合作、风险意识的精神,重点培养学生的爱心、感恩、责任、合作,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⑵以主题&我和祖国心连心&,培养学生树立爱党、爱国的信念和信心和学生团队合作的良好品质。⑶开展&爱国报国&为主题的系列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爱国情感和创新意识。⑷围绕&怎样才能和祖国心连心&,反思自我,培养学生诚实守信、遵纪守法、团结互助的良好品质。⑸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公民意识的教育,进一步引导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自由平等的理念。⑹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自我收集整理材料,了解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培养学生尊重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激励学生用实际行动来发扬这一优秀传统。⑺进行以&知、情、意、行&的主题教育,作为一个&青年&中学生,反思自己在守则、规范、常规方面自己有哪些成绩和不足,怎样扬长避短,重点在&情&和&意&的培养上。⑻充分利用重大节日和纪念日,开展系列主题教育活动。A、观看&革开放富国强民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果、影像,采取对比的方法,学生讨论交流,说出改革开放前后的差异变化、原因,用手抄报展示改革开放的成果。B、在母亲节、父亲节前开展&我为父母做了什么?让父母省心、放心&的主题教育,反思自己不足,制订行动计划,读给父母听,让父母修正认可。C、在教师节前开展&我和教师同行&主题班会,反思:我怎样才能和老师同行,有哪些不足,制定目标、行动计划。D、在国庆节前开展&我和祖国心连心&主题教育活动。观看伟大祖国风景名胜,风土人情和伟大成果的影片;走向社区,了解自己家乡新变化、新气象,举办伟大祖国成就展;举办庆国庆大合唱比赛。E、春节前举办&祖国民族大团圆&主题教育活动,举办手抄报展示:民族风情、民族进步与发展、各民族为祖国繁荣昌盛做出的贡献,增加民族团结合作的意识。F、植树节前组织学生开展保护树木、草坪活动。G、在国际消费者权益保护日前举办一次以&我消费我保护&的讲座和宣传活动。举办&消费中怎样保护自己&主题教育活动,学生搜集资料,相互交流,畅谈体会。H、在中小学安全教育日前,举办交通法规为主题的系列教育活动,强化自我保护、交通安全意识。I、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前组织学生观看有关影像,了解抗日战争历程、意义,激发学生爱国、保国情感。J、在我国第一枚运载火箭发射成功和中国航天日前,组织学生观看影像,谈感受体会,让学生搜集资料展示,激发学生创新和创造意识。K、国际反毒品日前,举办毒品来源种类、危害展示会和讲座,认清毒品危害,禁毒禁烟,增强抵抗能力。L、在中国共产党诞生日前,举办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图片展览和歌咏比赛系列活动。M、香港回归纪念日前,举办香港、澳门的历史,台湾统一、祖国统一的讲座。N、建军节前,举办中国人民解放军建立、发展成就、保卫祖国的图片展览和讲座。O、世界粮食日前,开展&节约一粒粮食&主题教育活动;学生讨论畅谈粮食来之不易、粮食的重要性;班级制订节约一粒粮食的公约。⑼充分利用学工、学农,以&我是一个工人(农民)&为主题的教育,认识工人、农民的伟大、普通、吃苦、奉献精神,开展劳动竞赛,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爱人民、爱劳动的良好品质。⒊九年级校本德育内容:⑴用&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引导学生树立奉献和创新意识的精神,重点培养学生的爱心、感恩心、合作和奉献精神,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⑵以&我和祖国同命运&进一步培养学生爱党、爱国、爱人民的信念和信心。⑶开展爱国、报国为主题的系列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创新精神。⑷围绕&我为祖国奉献什么&激励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健康发展,培养学生守信、守法、团结互助,勇于奉献的良好品质。⑸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公民意识的教育,培养学生社会主义民主不法治的理念。⑹引导学生自己动手收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资料,采取多种多样形式进行宣传教育活动,培养学生尊重、发扬优秀传统的良好品质。⑺进行以&知、情、意、行&的主题教育,作为一个&成年&中学生,反思自己在守则、规范、常规方面自己有哪些成绩和不足,确定自己进步目标,扬长避短,并能相互督促、矫正,重在&意&的培养。⑻充分利用重大节日和纪念日,开展系列主题教育活动。A、观看&体现三个代表&&科学发展&的影像,体验中国共产党的伟大;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坚定对党和祖国的信念、信心。B、在母亲节、父亲节前开展&如何回报父母养育之恩&的主题教育活动,请家长代表倾诉对儿女的期望,学生反思自己做的如何,怎样做的更好,修订目标和计划。C、在教师节前开展&我为老师做点什么&主题活动,送上一杯水;一条毛巾;协助老师开展班级工作等等。D、在国庆节前开展&我和祖国同命运&主题教育活动。观看&人民推动祖国前进繁荣富强&的影像,激发爱国报国的热情及奉献祖国的精神,举办演讲比赛和大合唱比赛的系列活动。E、春节前举办&把自己融入祖国大家庭中&主题教育活动,举办手&我为民族团结做贡献&的活动,组织一次学生为贫困地区儿童捐助活动。F、植树节前组织学生开展保护树木、草坪活动。G、在国际消费者权益保护日前举办一次以&如何合理消费自我保护&的讲座和宣传活动。学生搜集资料,相互交流,畅谈体会。H、在中小学安全教育日前,举办交通法规为主题的系列教育活动,强化自我保护、交通安全意识。I、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前组织学生观看有关影像,了解抗日战争历程、意义,激发学生爱国、保国情感。J、在我国第一枚运载火箭发射成功和中国航天日前,组织学生观看影像,谈感受体会,让学生搜集资料展示,激发学生创新和创造意识。K、国际反毒品日前,举办毒品来源种类、危害展示会和讲座,认清毒品危害,禁毒禁烟,增强抵抗能力。L、在中国共产党诞生日前,举办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图片展览和歌咏比赛系列活动。M、香港回归纪念日前,举办香港、澳门的历史,台湾统一、祖国统一的讲座。N、建军节前,举办中国人民解放军建立、发展成就、保卫祖国的图片展览和讲座。O、世界粮食日前,开展&节约一粒粮食&主题教育活动;学生讨论畅谈粮食来之不易、粮食的重要性;班级制订节约一粒粮食的公约。⑼充分利用学工以&&当好一名工人&为主题开展教育活动,&当一名工作需要具备什么素质&&未来工人是什么样的&,学生讨论、体会交流、征文、书法竞赛。㈢构建校本德育课程结构体系为了能充分运用课堂教学主渠道来提升德育实效性。我们把德育课程分为三类,具体是德育学科课程,德育渗透课程,德育活动课程。⑴德育学科课程,即思想品德课,通过构建适当的课堂教学模式、学生道德反思模式,直接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促进学生品德由&外塑-内化-内生&达到&外行&的效果。⑵德育渗透课程,渗透课程对学生的德育是间接的德育活动。渗透课程的渗透内容是什么?怎样渗透?也就是渗透的方式是什么?这些都是应该研究的内容。充分挖掘学科课程中蕴含的德育功能,寓德育于语文、历史、数学、地理、艺术等其它学科教学之中。引导教师在每一节课中落实德育。⑶德育活动课程,以德育活动课程来践行德育要点。围绕十四维品行、六心和六维主流价值观的培养&研究如何以活动为载体,重点设计活动项目与活动环节,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德育内涵、践行德育要点。为了更方便实施德育活动课程,我们分年级设计了系列化的教育主题,再将教育主题细化为教育分主题,分散到各个具体的活动中去。反过来各次活动也都是依据教育主题设计活动。对学生而言,&一切皆德育&,包括学生每天上下学坐车、大课间操、乃至大扫除工作,都是我们的德育活动课程内容。㈣构建校本德育课程实施体系⒈德育学科课程课堂施教模式即&外塑&&内化&模式,该模式分为三个环节:环节一: 引入主题。尽量采用收集到的学生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事件(案例),以疑问或其中隐含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引出主题。也就是说从导入环节开始我们的引导和教育就强化针对性,解决学生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例如:在创建优秀班集体之后的一次课前导入,我进行了这样的提问:昨天在公交车站,我们学校的某一些同学上车后,顺手把手里的食品袋等垃圾丢到马路上,对这种行为你怎么看?你觉得此时我们可以做些什么?最好的做法是什么?我们的&集体&是否只是班级或者学校?此后据观察在公交车站就很少有学生往马路上扔垃圾了。类似的问题如乘车过程中存在的不排队、不投币等问题都在教学导入环节中采用过,也都收到了较好的教育效果。环节二:案例分析。案例的选择:思品课堂教学离不开案例分析活动,首先引用学生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的典型问题或者优秀表现,然后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认识来交流自己的看法。在学生谈自己经历的过程中老师需要关注的问题:学生的心理状况,如是否偏激、情绪状况等;学生对真善美的认知度;行为倾向及是否得当;对规则的认同度等。由于学生的很多认识和想法不可预测,这就对老师的应变能力、生活经验、个人的价值取向等教学智慧方面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设计的问题有随机性,但随机并不等于随意。设计的问题既要考虑到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对问题的实际认知能力,又要对学生起到通过分析活动展现其真实的想法,重要的是随着分析活动的展开,逐步引导学生接受正确的观点,树立正确的善恶、是非、美丑的价值观念。环节三:讨论分享。本环节是思想品德课的关键环节。在案例分析活动的基础上,彼此交流在活动中获得的各种感受、领悟和发现,以达到相互启发,共同成长的目的,实现道德认知的内化: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来分析自身的情况,解决自身的问题即&导行&。通过讨论使学生弄清自己在道德认识、行为表现上存在的偏差,促使学生去体验、思考、衡量、比较、反省、领悟。教师对学生讨论交流中出现的问题、认识上的偏差等做进一步的引导和强调。为使德育学科课的实施更具有实效性,我们要求任课教师收集学生现实生活中的表现。采用了调查问卷的形式了解学生相关的行为问题,以便寻找教材与学生现实表现相结合的教育点,提高课堂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可是实施的过程中发现,一方面,问卷的设计缺乏科学性;另一方面,很多学生不是根据自己真实的认识和现实表现来回答,而是根据自己意识层面的道德认识和道德判断来回答,这样就导致收集的信息可信度降低,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难以保证。为了使课堂教学更能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在日常生活中主要通过三种方式收集学生现实生活中的表现(不做为班级考核的依据):第一,和班主任及其他老师保持经常性的交流,了解学生在学习生活中表现出来的各种问题。第二,经常和学生随机交流,学生对学生中存在的各种问题的了解不仅全面,而且真实。上课采用的事例常常会使学生吃惊,这样有利于课堂教学与行为引导的有机结合,使德育教育有的放矢。第三,要求实施德育学科课的品德老师,不仅要尽量把自己的目光放到学生的学习、生活场所,去观察他们的现实表现,尽可能多的收集他们在行为、认识方面的问题,以便在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展开教学活动。同时我们还要求研究课程标准以及与之的教材。在搜集信息基础上以教材为载体,做到有的放矢的授课,从而获得最大效益的德育教育。 ⒉日常行为的督导模式根据学校德育专题研究方案的要求,着力加强日常行为的引导和督促,促使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转化为学生品德结构的组成部分,并通过行动表现出品德的高尚,即&内生&及&外化&的过程,为营造良好的班风、校风奠定基础。着力打造三位一体的督导体系,即:政教、班主任、品德课堂教学的统一。日常行为督导的目的:道德行为由他律达到自律、自觉、自为的程度。具体做法:⑴根据课内学习的内容,结合学校对学生日常行为进行考核的要求,引导学生做经常性的思想和日常行为的反思,促使学生自觉地对自己的行为表现进行反思和纠正。为了强化学生对道德反思小日记的重视,主要通过以下两种方式来督导:教师不定期抽查批改,对每个同学的具体认识或行为进行具体的点评和引导。突出针对性、实效性。三级展示,即对小日记进行班级内部展示、年级展示、学校展示。突出德育教育氛围陶冶、熏染的作用。⑵将班级后边的板报作成品德成长树,每个同学都是一个成长中的小树,当养成一个好习惯就在树上粘上一片绿叶;当做了一件好事或者诚实地承认自己的错误&&,就收获了一个美德,粘上一个红红的苹果。当树上长满了叶和果的时候,学生们也就形成了较好的行为习惯和品德。⑶及时与班主任、任课教师进行沟通,发现问题及时解决。⒊德育渗透课程的渗透模式所谓渗透的过程,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弦外之音,这就叫渗透。从数理学科来看,在渗透内容上,可分为四个方面:第一方面,激发情感。激发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爱自然、爱生活、等情感,激发学生学习本学科课程的学习兴趣。第二方面,培养态度精神。培养学生学习本学科课程的积极学习态度,学习过程的踏实性态度、实事求是态度、科学创新精神。第三个方面,渗透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观点,在数理学科教学经常渗透的基本观点有:⑴知识﹙认识﹚来源于实践的观点,即实践出真知。在新课程中,对知识的概念内涵已经拓宽了,理性知识承认是知识,感性知识也承认是知识。感性知识是指学生获得的经验性认识。感性知识的认识过程是先观察现象,由现象生成表象,有表象再形成印象。理性知识是经过加工了的,经过提炼,去粗取经,去伪存真的提炼才能获得。理性知识分为概念知识、原理知识、方法知识。方法知识是由经验提炼而成,他介于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之间。⑵数学知识是人民创造的。数学家起到的是引领、提炼作用。没有广大劳动者的劳动创造,数学知识是不可能产生的。数学家也是人民,不是上帝和皇帝。数学知识的产生,不是少数人的行为,是广大人民群众长期实践积累的结果。专家是人民中杰出人物。⑶事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的。数学知识的条件是很重要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创造条件,对题进行转化。﹙转化是矛盾的转化,可以是地位的转化,也可以是关系的转化﹚引导学生运用转化的思想将问题进行转化,可以使思路的转化,可以使图形的转化,式子的转化等等。也可以实行为的转化。在数学教学中,有一些问题必须要转化:一是必须要把观点载到知识上,以知识作为载体。教师要明确,应教的知识是什么,然后再把观点再到知识上。再是按认知规律展开进行转化。⑷事物之间具有普遍联系的观点。联系的方面:条件与结论的联系:原因与结果的联系:层次包含联系:并列联系:特殊与一般的联系。⑸事物的性质状态是相对的。⑹认识事物应坚持科学的认识过程。⑺认识事物的现象是多样的,是由事物的本质决定的。⑻事物的好差是相对的,真理是相对的。有比较才能有鉴别,有鉴别才能进行区分。真理的认识也是比较区分才能认识。⑼人们对真理的认识事无穷尽的,是逐步加深的认识过程。在人们对事物得出的感性认识的现象中,有非本质的现象,也有本质的现象,非本质的现象产生假象。我们认识事物的本质,必须要认识事物的本质现象,要去伪存真,符合科学的认识过程。⑽事物﹙知识﹚结构性质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⒋德育活动课程的活动模式⑴主题班会系列化课程:分年级确立活动目标、活动主题。 根据上述各年级德育体系各年级分段目标要求每个学期开学初就以年级组为单位进行研讨精心设计初一、初二、初三各年级在学期内每个阶段、每个时期内重点的主题班会课题。 ⑵主题活动系列化课程:德育常规工作每月主题性教育活动。 根据各年级德育目标体系设计德育活动主题方案。如10月份&爱国主义教育&3月份&学雷峰、文明礼仪教育&等。重大纪念日教育系列活动:根据形势抓住契机结合实际明确主题,在升旗仪式或班会上进行教育。法制教育、安全教育活动:对学生进行法制、安全等具体内容的教育,让学生明确哪些行为可以做哪些行为应该做让学生懂得做人的道理。⑶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关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塑造健全人格。 组织教师参加培训,学校开设心理拓展训练和心理咨询,关注心理问题学生培养优良心理品质。 ⑷校园文化活动系列课程:生动活泼、丰富多彩学生自主形成机制。使体育节、艺术节、学生社团、校刊、校广播站有机结合围绕学校德育总体目标开展活动。㈤构建校本德育的评价体系德育评价是德育工作有效性的关键环节,依据&外塑、内化、内生、外化&的品德形成规律和&他律、自律、自觉、自为&的品德养成规律,坚持&以习惯养成促品德发展&的评价思路,确定评价项目、评价标准、评价方法,构建学生品德评价体系。评价的最大意义在于通过评价引导学生、激励学生,从而使学生的品德不断向上发展。所以坚持&以评价促发展&的原则,努力实现德育评价指标系列化、评价标准与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方法多样化,努力实现德育评价的科学化。以&有序评价&为手段,重视个体差异的人性化评价,能有力促进德育工作的针对性、有效性。具体操作如下:⑴课评&&课堂中充分利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从课前预习、听课状态、课堂回答、课后作业等多方面进行评价。⑵日评&&小组长汇总当日组员课堂及文明、纪律等表现进行组内总结评价,各组的评价汇总,交由班长手中,再由班长将评价结果写到小组合作考核展板上。⑶周评&&每周由班主任老师组织,根据每周班级确定的十四维、十个好习惯、六心等重点项目,进行组内评价、小组互评、全班投票,形成周汇总表,评出学科优秀小组、学科进步小组和班级优秀小组,然后粘贴&成长树&。注:成长树:一棵树代表一个小组,一个分支代表一个学生,一片叶子代表一个好习惯、一个苹果代表一个好品行、一朵花代表六心中的一项。叶茂花多果盛,表明学生品行或小组的优秀。&&& ⑷月评&&根据四张周行为评价表,进行月总结:表扬进步的学生和小组,对问题学生或问题小组提出希望和要求。⑸学期评&&每学期末,下发&学生品德行为测评表&,以分项评价为主,呈现给学生、家长的是14维品德行为各项几何平均数,得出一张个人测评数据表。四、研究成效㈠从各方面反馈看1.从家长评价看,我校政教处坚持每月编印&家校联合讲堂&材料下发给家长,每期内容以家庭教育案例、经验为主,并让家长填写体会,从反馈回的家长体会中可以看出,家长对学校所进行的德育工作和学生变化给予肯定,能配合学校重视学生品德培养;学生的日常行为习惯在不断好转。2.从外教课后反馈看,小组合作的班级管理模式和课堂教学模式,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大大提高了。3.从社会各层面看,校车、环路车、物业、街道等方面反馈回的结果是我校大多数在校生在行为品德方面进步明显,尊老爱幼、保持公共场所卫生、帮困帮扶等行为越来越多。在社会上能够以小带大,起到正能量的传播作用。㈡从学校发展看⒈2011年12月我校代表辽宁省在教育部德育工作会上做经验交流,并获全国中小学德育优秀案例奖,2012年我校获得&大连市中小学德育工作先进单位&荣誉称号,2013年又承办了甘井子区德育现场会,德育课题研究得到了同行的广泛认可。⒉福佳中学的学生发展目标、教师发展目标、校长和领导班子的发展目标都初步达成。在2012年的综合督导评估中位居区中上游,摆脱了&薄弱学校&的帽子。2013年3月,获甘井子区先进教科研基地和校本研究示范校称号。2014年获得大连市特色目录学校的称号。五、研究经验㈠骨干引领班主任是和学生德育接触的最多、最直接的人,对班主任的培训不容忽视,所以,班主任队伍在政教处的带领下,校长亲自抓培训,保证德育工作最直接的效果。思品老师是保证德育学科课程有效落实的唯一途径。学校目前一共有三位思品老师,一位新调入的,一位新入职的,另外一位许美丽老师教学经验丰富,研究能力强,所以学校的德育学科课程的有效落实的任务主要落在她的身上。《福佳中学思品课导行操作方案》从制定到实施、引领到阶段的总结,许老师发挥了明显的骨干作用。教研组长是确保德育渗透课程有效落实的中坚力量。每个月的教研组长例会上,认真听取组长工作汇报,对每个组的工作有针对性地给予分别点评,做的好的表扬,做的不够的指出来并当时帮助提出解决的办法;对下个月的工作进行细致的布置,打印出来下发给组长,让组长的工作目标明确、有的放矢;再收取教研组长的工作记录,认真翻阅每一项工作后,结合日常的表现,对每一个组长的下一步工作提出几条有针对性的建议写在本上。㈡经验共享老师是实践者,理论层面上的东西不能要求过高,他们也需要学校将一些比较高的要求以最简明直接的方式让自己明白,所以,学校越来越注重对教师中优秀经验、案例的发掘,让教师担任培训者和经验交流者。如让优秀班主任荀琳老师上班会展示课,让市区骨干老师上德育渗透示范课,让学生评价操作有经验的李刚老师向全体班主任介绍经验&&这样,老师不会觉得枯燥,看到有老师的成功经验,更容易从心里接受并跃跃欲试。㈢遵规育人品德养成规律表明,只有在过程做到&知、情、意、行&的统一才能收到预期的德育效果。它遵循着&外塑(知)&内化(存)&内生(转)&外化(行)&的品德形成规律,在注重&外塑&环节的同时,加强&内生、内化&及&外化&环节的考量,使学生在所学知识(道德认知)的引领下,提升学生的品德素质,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使他们的品德行为由&他律&达到&自律、自觉、自为&的程度,从而实现学生品德的真正提升。&&&&参考文献:⒈国家中长期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⒉詹万生. 德育新论&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⒊詹万生. 整体构建德育体系导论&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5⒋詹万生. 和谐德育论.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⒌英 约翰-洛克.教育漫话.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⒍俞毅.品质职教.上海教育出版社2012⒎傅佩荣.国学的天空.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⒏陈桂生.中国德育的问题.`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⒐李小璐.学校德育的创新发展.广东教育出版社.2011⒑方晓东.中国教育十大热点问题.福建教育出版社.2011
版权所有 大连市甘井子区教育信息中心
地址:大连市甘井子区东纬路9号
许可证号:辽ICP备号
访问流量:}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德育故事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