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一样东西时觉得相似的事情突然增多,这突然发胖是什么原因效应?

出自 MBA智库百科()
墨菲定律(Murphy's Law)
  “墨菲定律”(Murphy's Law)亦稱莫非定律、莫非定理、或摩菲定理,是西方世界常用的俚語。  
  “墨菲定律”:事情往往會向你所想到的不好的方向發展,只要有這個可能性。比如你衣袋裡有兩把鑰匙,一把是你房間的,一把是汽車的;如果你現在想拿出車鑰匙,會發生什麼?是的,你往往是拿出了房間鑰匙。
  這就是著名的“墨菲定律”。
  墨菲是美國愛德華茲空軍基地的上尉工程師。1949年,他和他的上司斯塔普少校,在一次火箭減速超重試驗中,因儀器失靈發生了事故。墨菲發現,測量儀錶被一個技術人員裝反了。由此,他得出的教訓是:如果做某項工作有多種方法,而其中有一種方法將導致事故,那麼一定有人會按這種方法去做。
  換種說法:假定你把一片乾麵包掉在地毯上,這片麵包的兩面均可能著地。但假定你把一片一面塗有一層果醬的麵包掉在地毯上,常常是帶有果醬的一面落在地毯上。在事後的一次上,斯塔普將其稱為“墨菲法則”,並以極為簡潔的方式作了重新表述:凡事可能出岔子,就一定會出岔子。墨菲法則在技術界不脛而走,因為它道出了一個鐵的事實:能夠由可能性變為突發性的事實。
  墨菲定律的適用範圍非常廣泛,它揭示了一種獨特的社會及自然現象。它的極端表述是:如果壞事有可能發生,不管這種可能性有多小,它總會發生,並造成最大可能的破壞。
  “墨菲定律”、“”和“”並稱為二十世紀西方文化三大發現。
  西方的“墨菲定律”(Murphy's Law)是這樣說的:Anything that can go wrong will go wrong. :“凡事只要有可能出錯,那就一定會出錯。”
  “墨菲定律”的原話是這樣說的:If there are two or more ways to do something, and one of those ways can result in a catastrophe, then someone will do it.(如果有兩種或兩種以上的方式去做某件事情,而其中一種選擇方式將導致災難,則必定有人會作出這種選擇。)
  根據“墨菲定律”:
  一、任何事都沒有錶面看起來那麼簡單;
  二、所有的事都會比你預計的時間長;
  三、會出錯的事總會出錯;
  四、如果你擔心某種情況發生,那麼它就更有可能發生。
  “墨菲定律”誕生於20世紀中葉,這正是一個飛速發展,科技不斷進步,人類真正成為世界主宰的時代。在這個時代,處處瀰漫著樂觀主義的精神:人類取得了對自然、對疾病以及其他限制的勝利,並將不斷擴大優勢;我們不但飛上了天空,而且飛向太空……我們能夠隨心所欲地改造世界的面貌,這一切似乎昭示著:一切問題都是可以解決的。無論是怎樣的困難和挑戰,我們總能找到一種辦法或模式戰而勝之。
  1、哥倫比亞事件
  2003年美國“哥倫比亞”號太空梭即將返回地面時,在美國得克薩斯州中部地區上空解體,機上6名美國宇航員以及首位進入太空的以色列宇航員拉蒙全部遇難。“哥倫比亞”號太空梭失事也印證了“墨菲定律”。如此複雜的系統是一定要出事的,不是今天,就是明天,合情合理。一次事故之後,人們總是要積極尋找事故原因,以防止下一次事故,這是人的一般理性都能夠理解的,否則,或者從此放棄航天事業,或者聽任下一次事故再次發生,這都不是一個國家能夠接受的結果。
  人永遠也不可能成為上帝,當你妄自尊大時,“墨菲定律”會叫你知道厲害;相反,如果你承認自己的無知,“墨菲定律”會幫助你做得更嚴密些。
  這其實是概率在起作用,人算不如天算,如老話說的“上的山多終遇虎”。還有“禍不單行”。如彩票,連著幾期沒大獎,最後必定滾出一個千萬大獎來,災禍發生的概率雖然也很小,但累積到一定程度,也會從最薄弱環節爆發。所以關鍵是要平時清掃死角,消除不安全隱患,降低事故概率。
  2、馬航失聯事件
  智通財經網日訊 自馬航失聯客機事件發生以來,時間已經過去十幾天了,而搜救行動卻一無進展,所有心系馬航MH370的人們都經歷了最初的深感意外,到反應過來之後的焦慮和迷惑。日前,很多媒體都在分析馬航事件,但智通財經網最近播出的金融技術視頻《馬航失聯事件終極分析——致命的墨菲定理》中,智通財經網外國主持人斯蒂芬用墨菲定理分析馬航失聯客機事件,可以說是一針見血:
  1、墨菲定理第一條“任何事都沒有錶面看起來那麼簡單”:馬航客機失聯後,眾說紛壇,馬來西亞當局隱瞞信息,智通財經網外國主持人斯蒂芬認為事件看起來沒有那麼簡單。
  2、墨菲定理第二條“所有的事都會比你預計的時間長”:智通財經網外國主持人斯蒂芬講到了目前各國搜尋工作,還是沒有找到有價值的線索,馬航客機截至今日已失聯達十幾天,比很多人預計的時間還長。
  3、墨菲定理第三條“會出錯的事總會出錯”:在智通財經網《馬航失聯事件終極分析——致命的墨菲定理》的視頻中,斯蒂芬描述了在日,MH370航班所用的這家波音777-200型客機發生過一次意外。當時它在上海浦東機場與的MU583航班(機型為A340-600)在右道口發生剮蹭,併在這次事故中被蹭斷了右機翼。雖然馬航當時對受傷的機翼進行了維修,但這難保這架受過傷的飛機在今後的飛行中不再出事。
  按照馬航失聯事件發生後某空管人士的說法,這次事件也有可能是由2012年那次事故的後遺症引發的。“波音777-200型客機如果維修不當、舊傷複發,可能導致轉彎時一部分機翼解體。這也可以解釋它為什麼最後一次數據聯絡會報出下降200米加近360度大角度轉彎,飛機如果解體,求救信號也發不出來。”
  4、墨菲定理第四條“如果你擔心某種情況發生,那麼它就更有可能發生”:智通財經網用視頻形象地報道了日,一架南韓波音777-200型客機在美國舊金山國際機場降落過程中發生事故,燃起大火。事故造成2名中國學生死亡,百餘人受傷。而目前失聯飛機與韓亞空難機型一樣,都是老式舊款的波音客機,很多人擔心會再次出現類似的事故。儘管就目前公佈的各種數據而言,也有人說馬航失聯客機是劫機事件,但馬航客機載油量正常最多可飛8小時,至今還沒有搜查到降落的場地,極可能是機身故障墜毀。據智通財經引用一名美國高官13日對美國所說,飛機已經墜入印度洋底的可能性非常大。
  正是這種盲目的樂觀主義,使我們忘記了對於亘古長存的茫茫宇宙來說,我們的智慧只能是幼稚和膚淺的。世界無比龐大複雜。人類雖很聰明,並且正變得越來越聰明,但永遠也不能徹底瞭解世間的萬事萬物。人類還有個難免的弱點,就是容易犯錯誤,永遠會犯錯誤。正是因為這兩個原因,世界上大大小小的不幸事故、災難才得以發生。
  近半個世紀以來,“墨菲定律”曾經攪得世界人心神不寧,它提醒我們:我們解決問題的手段越高明,我們將要面臨的麻煩就越嚴重。事故照舊還會發生,永遠會發生。“墨菲定律”忠告人們:面對人類的自身缺陷,我們最好還是想得更周到、全面一些,採取多種保險措施,防止偶然發生的人為失誤導致的災難和損失。歸根到底,“錯誤”與我們一樣,都是這個世界的一部分,狂妄自大隻會使我們自討苦吃,我們必須學會如何接受錯誤,並不斷從中學習成功的經驗。
  我們都有這樣的體會,如果在街上準備攔一輛車去赴一個時間緊迫的約會,你會發現街上所有的計程車不是有客就是根本不搭理你,而當你不需要租車的時候,卻發現有很多空車在你周圍游弋,只待你的一揚手,車隨時就停在你的面前。如果一個月前在浴室打碎鏡子,儘管仔細檢查和沖刷,也不敢光著腳走路,等過了一段時間確定沒有危險了,不幸的事還是照樣發生,你還是被碎玻璃扎了腳。如果你把一片乾麵包掉在你的新地毯上,它兩面都可能著地。但你把一片一面塗有果醬的麵包掉在新地毯上,常常是有果醬的那面朝下。
  “墨菲定律”告訴我們,容易犯錯誤是人類與生俱來的弱點,不論科技多發達,事故都會發生。而且我們解決問題的手段越高明,面臨的麻煩就越嚴重。所以,我們在事前應該是儘可能地想得周到、全面一些,如果真的發生不幸或者損失,就笑著應對吧,關鍵在於總結所犯的錯誤,而不是企圖掩蓋它。
  墨菲定律的原句是這樣的:If there are two or more ways to do something,and one of those ways can result in a catastrophe,then someone will do it(如果有兩種選擇,其中一種將導致災難,則必定有人會作出這種選擇)。到今天,它已經派生出以下的版本:
   1.別試圖教貓唱歌,這樣不但不會有結果,還會惹貓不高興?
   2.別跟傻瓜吵架,不然旁人會搞不清楚,到底誰是傻瓜?
   3.不要以為自己很重要,因為沒有你,太陽明天還是一樣從東方升上來?
   4.笑一笑,明天未必比今天好。
   5.好的開始,未必就有好結果;壞的開始,結果往往會更糟。
   6.你若幫助了一個急需用錢的朋友,他一定會記得你——在他下次急需用錢的時候。
   7.有能力的——讓他做;沒能力的──教他做;做不來的──管理他。
   8.你早到了,會議卻取消;你準時到,卻還要等;遲到,就是遲了。
   9.你攜伴出游,越不想讓人看見,越會遇見熟人。
  10.你愛上的人,總以為你愛上他是因為:他使你想起你的老情人。
  11.你最後硬著頭皮寄出的情書;寄達對方的時間有多長,你反悔的時間就有多長。
  12.東西越好,越不中用。
  13.一種產品保證60天不會出故障,等於保證第61天一定就會壞掉。
  14.東西久久都派不上用場,就可以丟掉;東西一丟掉,往往就必須要用它。
  15.你丟掉了東西時,最先去找的地方,往往也是可能找到的最後一個地方。
  16.你往往會找到不是你正想找的東西。
  17.你出去買爆米花的時候,銀幕上偏偏就出現了精彩鏡頭。
  18.另一排總是動的比較快;你換到另一排,你原來站的那一排,就開始動的比較快了;你站的越久,越有可能是站錯了排。
  19.一分鐘有多長? 這要看你是蹲在廁所裡面,還是等在廁所外面。
  一、正確認識墨菲定律
  對待這個定律,安全管理者存在著兩種截然不同的態度:一種是消極的態度,認為既然差錯是不可避免的,事故遲早會發生,那麼,就難有作為;另一種是積極的態度,認為差錯雖不可避免,事故遲早要發生的,那麼安全管理者就不能有絲毫放鬆的思想,要時刻提高警覺,防止事故發生,保證安全。正確的是後者。根據墨菲定律可得到如下兩點啟示:
  認識之一:不能忽視小概率危險事件
  由於小概率事件在一次實驗或活動中發生的可能性很小,因此,就給人們一種錯誤的理解,即在一次活動中不會發生。與事實相反,正是由於這種錯覺,麻痹了人們的安全意識,加大了事故發生的可能性,其結果是事故可能頻繁發生。譬如,中國運載火箭每個零件的可靠度均在0.9999以上,即發生故障的可能性均在萬分之一以下,可是在兩年中卻頻繁地出現發射失敗,雖然原因是複雜的,但這不能不說明小概率事件也會常發生的客觀事實。縱觀無數的大小事故原因,可以得出結論:“認為小概率事件不會發生”是導致僥幸心理和麻痹大意思想的根本原因。墨菲定律正是從強調小概率事件的重要性的角度明確指出:雖然危險事件發生的概率很小,但在一次實驗(或活動)中,仍可能發生,因此,不能忽視,必須引起高度重視。
  認識之二:墨菲定律是過程中的長鳴警鐘
  的目標是杜絕事故的發生,而事故是一種不經常發生和不希望有的意外事件,這些意外事件發生的概率一般比較小,就是人們所稱的小概率事件。由於這些小概率事件在大多數情況下不發生,所以,往往被人們忽視,產生僥幸心理和麻痹大意思想,這恰恰是事故發生的主觀原因。墨菲定律告誡人們,安全意識時刻不能放鬆。要想保證安全,必須從現在做起,從我做起,採取積極的預防方法、手段和措施,消除人們不希望有的和意外的事件。
  二、發揮警示職能,提高安全管理水平
  安全管理的警示職能是指在人們從事生產勞動和有關活動之前將危及安全的和發生事故的可能性找出來,告誡有關人員註意並引起操作人員的重視,從而確保其活動處於安全狀態的一種管理活動。由墨菲定律揭示的兩點啟示可以看出,它是安全管理的一項重要,對於提高安全管理水平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在安全管理中,警示職能將發揮如下作用:
  1) 警示職能是安全管理中預防得以發揮的
  任何管理,都具有控制職能。由於不安全狀態具有突發性的特點,使安全管理不得不在人們活動之前採取一定的控制措施、方法和手段,防止事故發生。這說明安全管理控制職能的實質內核是預防,堅持預防為主是安全管理的一條重要原則。墨菲定律指出:只要客觀上存在危險,那麼危險遲早會變成為不安全的現實狀態。所以,預防和控制的前提是要預知人們活動領域里固有的或潛在的危險,並告誡人們預防什麼,並如何去控制。
  2) 發揮警示職能,有利於強化安全意識
  安全管理的警示職能具有警示、警告之意,它要求人們不僅要重視發生頻率高、危險性大的危險事件,而且要重視小概率事件;在思想上不僅要消除麻痹大意思想,而且要剋服僥幸心理,使有關人員的安全意識時刻不能放鬆,這正是安全管理的一項重要任務。
  3) 發揮警示職能,變被動管理為
  傳統安全管理是被動的安全管理,是在人們活動中採取安全措施或事故發生後,通過總結教訓,進行“亡羊補牢”式的管理。當今,科學技術迅猛發展,導致個別人員的、行為方式不斷變化,新的危險不斷出現,發生事故的誘因增多,而傳統安全管理模式已難於適應當前情況。為此,要求人們不僅要重視已有的危險,還要主動地去識別新的危險,變事後管理為事前與事後管理相結合,變為主動管理,牢牢掌握安全管理的主動權。
  4) 發揮警示職能,提高全員參加安全管理的自覺性
  安全狀態如何,是各級各類人員活動行為的綜合反映,個體的不安全行為往往禍及全體,即“100-1=0”。因此,安全管理不僅僅是的事,更與全體人員的參與密切相關。根據原理,調動全體人員參加安全管理積極性的途徑通常有兩條:①:即調動積極性的正誘因,如獎勵、改善等正面刺激;②形成壓力:即調動積極性的負誘因,如懲罰、警告等負面刺激。對於安全問題,負面刺激比正面刺激更重要,這是因為安全是人類生存的基本需要,如果安全,則被認為是正常的;若不安全,一旦發生事故會更加引起人們的高度重視。因此,不安全比安全更能引起人們的註意。墨菲定律正是從此意義上揭示了在安全問題上要時刻提高警惕,人人都必須關註安全問題的科學道理。這對於提高全員參加安全管理的自覺性,將產生積極的影響。
  三、結束語
  墨菲定律的內容並不複雜,道理也不深奧,關鍵在於它揭示了在安全管理中人們為什麼不能忽視小概率事件的科學道理;揭示了安全管理必鬚髮揮警示職能,堅持預防為主原則的重要意義;同時指出,對於人們進行,提高安全管理水平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簡論安全管理的警示職能——墨菲定律的啟示 崔全會 中國安全科學學報 1999/04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2,172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
本條目相關文檔
本條目相關資訊
日 日 日 日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
評論(共516條)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墨菲定律"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半途效应_百度百科
关闭特色百科用户权威合作手机百科
收藏 查看&半途效应
半途效应(Halfway effect)是指在激励过程中达到半途时,由于心理因素及环境因素的交互作用而导致的对于目标行为的一种负面影响。大量的事实表明,人的目标行为的中止期多发生在“半途”附近,在人的目标行为过程的中点附近是一个极其敏感和极其脆弱的活跃区域。外文名Halfway effect适用领域范围心理学、教育学
导致半途效应[1]的原因主要有两个: 一是目标选择的合理性;
目标选择的越不合理越容易出现半途效应,因此选择目标的时候不能自轻亦不能自大,恰到好处最合适。
二是个人的意志力;
意志力越弱的人越容易出现半途效应。因此要求培养坚韧不拔的精神,不抛弃不放弃的许三多精神。这就要求老师在平时教育学生时多注意学习各方面的知识,培养多方面的能力,同时多注意进行意志力的磨练。行为学家提出了&大目标、小步子&的方法,对于防止半途效应的发生具有积极的意义。 [2]培养意志力方法如下:
一是强化正确的动机。
人们的行动都是受支配的,而动机的萌发则起源于需要的满足。什么也不需要或者说什么也不追求的人,从来没有。人,都是有各自的需要,也有各自的追求;只是由龟兔赛跑于人生观的不同,不同的人总是把不同的追求作为自己最大的满足。斯大林说,伟大的目的产生伟大的毅力。从奥斯特洛夫斯基和张海迪身上,我们可以充地看到,崇高的人生目的怎样有力地激发出的毅力。
二是从小事做起,可以锻炼大毅力。
李四光向以工作坚韧、一丝不苟著称,这与他年轻时就锻炼自己每步走零点八米这类的少事不无关系。道尔顿平生不畏困难,看来从他五十年天天观察气象而养成的韧性中得益非浅。高尔基说:“哪怕是对自己的一点小小的克制,也会使人变得强而有力,”生活一再昭示,人皆可以有毅力,人皆可以锻炼,毅力与克服困难伴生。克服困难的过程,也就是培养、增强毅力的过程。毅力不很强的人,往往能克服小困难,而不能克服大困难;但是,积克服小困难之小胜也能使人大困难之毅力。今天,你或许挑不起一百斤的担子,但你可以挑三拾斤,这就行。只要你天天挑,月月练,总有一天,一百斤担子压在你肩上,你能健步如飞。恽代英说的深刻:立志需用集义功夫。余谓集义者,即在小事中常用奋斗功夫也。……在小处不能不犯过失者,其在大处犯过失必矣。小压迫小引诱即能胜过,在大压迫大引诱中能否胜过尚为一问题。如小处不能胜过尚望大处胜过,岂非自欺之甚呼?胜过小者,再胜过较大者。此所谓集义也。不然集交仍然是一句空话。”
小事情很多,从哪些小事情做起,有的人好睡懒觉,那不妨来个睁眼就起;有的人“今日事,靠明天,”那就把“今日事,今日毕”作为座右铭;有的人碰到书就想打瞌睡,那就每天强迫自己读一小时的书,不读完就不睡觉,只要天天强迫自己坐在书本面前,习惯总会形成,毅力也就油然而生。人是需要从自己做对的,因为人有惰性。克服需要毅力。任何惰性都是相通的,任何意志性的行动也是共生的。事物从来相辅相成,此长彼消。从小事情就可以培养大毅力,其道理就在其中。
三是培养兴趣能够激发毅力。
人说是毅力的门槛,这话是有道理的。法布尔对昆虫有特殊的爱好,他在树下观察昆虫,可以一趴就是半天。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说,我经常不分日夜地把自己关在实验室里,有人以为我很苦,其实这只是我兴趣所在,我感到“其乐无穷”的事情,自然有毅力干下去了。当然人的兴趣有直观兴趣和内在兴趣之分,但两者是可以转换的。例如:有的人对学外文兴味索然,可他懂得,学好外文是建设四化的需要,对这个需要,他有兴趣,因此他能强迫自己坚持学外文。在学的过程中,对外文的兴趣也就能够渐渐培养起来,这反过来又能进一步激发他坚持学外文的毅力。一个人一旦对某种事物、某项工作发生内在的稳定的兴趣,那么,令人向往的毅力不知不觉来到他身边,也就成为十分自然的事情。
四是由易入难,既可增强信心,又能锻炼毅力。
有些人很想把某件事情善始善终的干完但往往因为事情的难度太大而难以为继。对毅力不太强的人来说,在确定自己的奋斗目标、选择实现这一目标穿破口时,一定要坚持从实际出发,由易入难的原则。徐特立同志学法文时,已年过半百,别人都说他学不成,他说,让我试试看吧。他知道自己记性差了,工作又忙,所以,开始为自己规定的“指标”,只是每天记一两个生词。这个计划起步不大,容易实现,看起来慢了一些,但能够培养信心,几个月下来,徐老不但如期完成计划,而且培养了兴趣,树立了信心,又慢慢掌握了学法文的“窍门”,以后每天可以记三、四个生词了。徐老的做法很有辩证法。要是一开始在没有殷握的情况下,就提出过高的指标,结果计划很可能实现不了,信心也必然锐减,纵使平时有些毅力的人,这时也可能打退堂鼓。美国学者米切尔·柯达说过:“以完成一些事情来开始每天的工作是十分重要的,不管这些事情多么微小,它会给人们一种获得成功的感觉。”这种感觉无疑有利于毅力的激发。柯达的话看来对于我们干其它事情,也会有启发的。教师在平时教育学生时多注意学习各方面的知识,培养多方面的能力,同时多注意进行意志力的磨练。行为学家提出了“大目标、小步子”的方法,对于防止半途效应的半途效应-马拉松发生具有积极的意义。
心理学家研究,当人们追求一个目标做到一半时,常常会对自己能否达到这目标产生怀疑,甚至对这个目标的意义产生怀疑,这时候的心理会变得极为敏感和脆弱,这样就容易导致,心理学上称之为半途效应。
半途效应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制订的目标不够合理。目标制订的越不合理越容易出现半途效应;二是执行这个目标的人意志薄弱。意志力越弱的人越容易出现半途效应。这就要求我们一方面多注意对孩子进行意志力的磨练。另一方面,要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与孩子共同制定合理的目标,并将目标分解成一个个小目标,这对防止半途效应的发生也具有积极的意义。
小步子,大目标:指通过小步骤反馈来达到学习目标,也就是说,首先将目标分成几个小目标,每完成一个小目标就要进行反馈或强化,最终达到最后的大目标。
1、教师或者父母可以将要让孩子形成某个习惯,或养成某种能力,可以将这个目标分解成若干小的目标,然后分布引导实施。在孩子达成小目标的时候及时地给予表扬或鼓励。最终可以让孩子形成这个习惯或能力。
2、可以“倒序”教孩子复杂的程序。例如将穿衣服分解为六个动作:穿内裤——穿内衣——穿袜子——穿裤子——穿衬衣——穿鞋。先由父母帮助孩子完成前五个动作,最后一个动作让孩子自己完成,等孩子能独立熟练地完成后,父母就再多留一个动作让孩子完成,这样循序渐进,孩子轻轻松松就可以独立穿衣服了。
3、连锁塑造为学生学习复杂的、较难的知识提供了实现“跳一跳,摘果子”的方法,通过最近发展区的影响,将目标分解,逐步完成。达到大的效果。
一、认真梳理实施耐挫折教育的基本内容
挫折涉及到自然、社会、个体需要等多种因素,耐挫折教育的内容是多维的、多侧面的。在实施挫折教育的过程中既要注意到学生年龄和认知水平的差异,螺旋发展拾级而上,又要兼顾挫折所涵盖的基本内容和相关要素。我们设想是否可以形成如下的教育系列:半途效应-爬山锻炼意志力——对不可抗拒的自然原因的挫折的一般认识、了解;
——对生活、生存中可能出现的挫折的心理准备及疏导对策;
——对学习上遭遇到的大小不同、程度不一的挫折的态度及其转化机制;
——对实现各类个体需要的竞争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挫折的反应和利用;
——对学生群体中人际关系造成的挫折的正确处理协调;
——对动机与目的、能力与愿望不相符所衍生挫折的自我防卫;
——对前进道路上暂时性挫折的清醒认识及必胜信念;
——对受到各种挫折后自我心理保健的常识教育和可操作性的行为方式指导;
二、在近现代史教育的广阔背景中渗透耐挫折
邓小平同志提出要对小学生、中学生一直到大学生,由浅入深、坚持不懈地进行中国近现代史及国情教育。学校可以通过开展日历上的“红黑页”、近代的不平等条约回顾、不屈不挠斗争故事等多种方式,形象地、立体地阅读近现代史,从而认识到:一部近代史浸润了辛酸、血泪,写满了挫折、艰难,当然更显现了挫折中的抗争,记录了刚性的中华民族精神。诸如鸦片战争、太平天国、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的失败,南京、天津、烟台、伊犁、马关、辛丑等20多个丧权辱国条约的签订,使民族遭受巨大挫折,蒙受巨大灾难。但中国人民并未被挫折压倒,而是愈挫愈勇,奋然前行,在邓小平的领导下,取得了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在这种历史的、形象的、宏观的、广阔的教育背景中渗透挫折教育内容,说服力强、感染力深、震撼力透、立足点高、理性意蕴深,会收到显著成效。
三、巧妙利用各种挫折提高耐挫力
少年儿童理性思维能力较弱,对具体的、直观的、身边的事物容易引发兴趣,触发联想。进行挫折教育如果空对空地讲道理、列条条,很难收到实效,必须遵循“从游泳中学游泳”的基本原则,从“挫折中悟挫折”,多利用报载的、现实生活中的、身边发生的挫折事件,不失时机进行教育。
一类是自然环境挫折。自然一旦发生淫威,人的力量就显得渺小和苍白。但如果这时人的心理堤坝没有被冲垮,那就还能实现根本意义上的“人定胜天”。正半途效应如马克思所指出的:“环境正是要人来改变的。”“人也生产着社会。”如汶川遭受地震灾害后,某校除了开展“我为灾区献爱心”的活动外,还组织了“假想”讨论,“假如地震毁灭我的家……”对人力所不及的自然挫折做到有心理准备。
一类是社会环境挫折。由于社会条件的某些限制,人的某些需要和动机可能无法实现。如果对此准备不足,就可能导致心理失衡。如在学生干部选举差额投票前可先开展“假如我落选?”、“为啥别人不投我的票?”的小型讨论,未雨绸缪,有备无患。
一类是个体需要挫折。荣格心理学认为:一个人常常为未来的目标而奋斗不息,以求达到人格各方面的和谐完善,这就是自我实现,当一个人的自我实现不能满足时,就会产生挫折感。某学生一贯自以为演讲水平高,可参加全市“爱粮周”演讲却名落孙山,老师抓住这件事,开展主题活动,使大家明白:动机与目标,能力与期望永远存在差距,任何时候既要想到“过五关”,也要准备“走麦城”。这样,日积月累,潜移默化,挫折耐力就会渐次提高,从而做到宠辱不惊、成败安然,将胜利、失利都作为零的起点。
四、辩证地分析不尽人意之处,在比较中认识挫折
以前的政治思想教育往往剔选尽善尽美的教育内容,描绘白璧无瑕的神州大地,孩子脑海中只有“春和景明,波澜不惊”的美好现实,没有“霪雨霏霏,连月不开”的风云变幻。一旦社会上不正之风、阴暗现象、污垢潜流等直接作用于儿童感官的时候,他们往往目瞪口呆,觉得不可理解。
教育应努力克服这种片面性,多引导孩子辩证地看世界、看祖国、看社会、看人生——和平与发展的世界趋势中炮火不断;迅猛而至的新科技革命中蕴藏着新的生态威胁;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卷入了泥沙浊水;廉洁高效的党内存在着不正之风;富庶文明的那一边依然有贫困与愚昧;热诚敦厚的人群中不乏狡诈残暴之徒;铺满鲜花的甬道上会蔓生棘针蒺藜……
“应知天地宽,何处风云动?应知山水远,到处有不平。”(陈毅诗)挫折本来就是生活的组成部分,只有从小学点辩证观点,既多看主流,多看光明,又看到黑暗,看到挫折,长大才能迎难而上,勇敢出击,“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五、利用各种主题活动及在日常生活中加强艰苦磨练
在历史上担当“大任”起过作用的人物,都经过一个艰苦的锻炼过程,这就是“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现代中小学生是跨世纪的接班人,也是即将担任“大任”者,艰苦磨练的一课必不可少。东邻日本的川崎阳光幼儿园一年四季让幼儿进行室外赤身裸体锻炼,炼其筋骨,磨其意志;美国石油大王、汽车大王特意让孩子去擦皮鞋,打工挣钱;印度规定了小孩的“饥饿日”。
在中国这个并不富裕的国度里尤应强调艰苦磨练。学校可组织诸如远足、野营、登山、自炊、值厨、拉练、支农、学工、军训等专题活动,从室内拓展到室外,从单纯追求安全保险趋向于敢于承担风险,从“坐而论道”发展到“起而力行”,在“吃苦活动”中“自讨苦吃”、自我锤炼。
还可以与家庭取得联系,以团队组织为依托,开展“今天我当家”、“每月学会一件事”、“我是父母好帮手”、“怎样解决生活难题”等实践操作活动,以提高生存能力、自理能力,做好迎接逆境、向挫折挑战的各种准备。
六、十分注意利用榜样的力量进行耐挫折教育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儿童往往把某些具体人的形象作为自己的模仿形象。在具体榜样形象的感染下,学生能加深对挫折的认识,激起内在的上进热情,进而转化为“自我发展运动”。挫折现象的普遍性决定了榜样的丰富性。中小学生的“耐挫折教育”可资效仿的榜样,大体可分为3类:
一是以中外著名人物战胜挫折的典型范例为榜样。要让学生明白,学习的过程就是不断克服困难的过程,必须努力学习才能有所进展。历史上有成就的科学家都有百折不挠的意志力。19世纪20年代,俄国青年数学家罗巴切夫斯基在创建非欧几何——罗巴切夫斯基几何新论的过程中,蒙受许多人的嘲弄、攻击,说他是“疯子”、“怪人”、“胡闹”。但是,罗巴切夫斯基把个人蒙受的一切侮辱和诽谤置之度外,勇往直前,继续他的研究,终于取得了成功。所以意志坚强还是薄弱,对人的学习,乃至一生的事业关系极大。凡是在学业和事业上做出较大贡献的人,都是意志坚强、不怕困难、锲而不舍、始终如一的人。反之,那些意志薄弱、知难而退、不愿艰苦奋斗的人,即使具有超常人的聪明才智也很难获得成功。
二是以全国著名的同龄人英雄为榜样。成洁,失去双臂,谱写生活新旋律;边荣唐,用7岁的稚嫩双肩支撑起一个残破家庭;杨云和,由不识字的奶奶领养大,蛰居6平方米的小阁楼内,却两次摘取了国际信息学竞赛的金牌;全国十佳少先队员中的武高梅、周婷婷、季洪波也都是身处逆境自强自立的典范。
三是以身边的榜样战胜挫折的可知可感事迹为价值尺度。要注意找寻学校、班级的闪光点,选择适宜时机进行教育。某校一名学生自小丧父,进初中时又丧母,但她不甘沉沦,勤奋进取,在全市演讲及作文竞赛中屡屡获奖,学校以“挫折丛中一朵花”为题开展主题活动,效果良好。
当中小学生能自觉地用这类“英雄人物的生活作为测量自己的尺度”时,其挫折就会成为新的努力的起点,新的成功的台阶。
七、帮助中小学生建立积极的心理防卫机制,发挥心理补偿功能
挫折对个体心理的影响具有两重性。学校应努力提高学生对挫折的容忍力,强化学生的挫折内驱力,消除挫折负面效应,建立积极的心理防卫机制。
(1)要学会正确评价自己。自不量力、目标过高容易受挫折,要适当调节自己的志向水平,实事求是估价自己,这样容易获得良好情绪体验。
(2)要学会大度豁达,保持心理平衡。努力提高自己接受精神刺激的能力,同学之间不为点滴小事斤斤计较,“为人处事能够拿得起、放得下,钻得进、出得来,收得拢、想得开。”
(3)要善于积极转移交通进取。选不上班干部就发挥自己某方面兴趣特长获取成功,东方不亮西方亮;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条条大道通罗马。
(4)要挖掘内在潜力,积聚强大的心理代偿能力。视觉失明,听觉代偿;听觉失聪,感觉代偿;两手致残,双足代偿;生活艰辛,事业代偿;功败垂成,信心代偿……百折不挠,愈挫愈强。正如心理学上的“拿破仑情结”或“矮人综合症”一样,通过自我补偿机制,发展成为能力卓越,事业兴盛的人物。
(5)要创设相宜情境促成挫折转化。北京、上海、重庆等地设立的知心电话,心理咨询站是一种好形式,它能给予受挫学生以关心、疏导,为其创设一种宣泄的场所,使之安全度过焦虑期,得到新的心理平衡。
八、学会“高目标,小步子”的进攻策略
所谓高目标,是指人们要具有远大目标,胜不骄,败不馁,再接再厉,以求达到最后的目的。所谓小步子,是指在生活道路的每一个阶段,给自己设置一个可接受的、具体的,具有一定困难的目标。制定相应的计划,逐步实现目标。这样,人的行动便在大小目标的导向中前进。如果只有大目标,没有小目标,容易使学生产生高不可攀的感觉,引起沮丧,从而放弃目标。如果只有小目标,没有大目标,容易使人缺乏奋斗的信心,只看到眼前的得失。因此,大小目标相互结合,才能使人对生活充满感情,不断进取,在实现目标的征途中培养自己的意志,从而形成良好的克服挫折的能力。
九、树立严爱相兼的教学观
应该爱孩子,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但是,应该爱而不溺,爱中有严,严中见爱,爱严相兼。爱孩子不能代替包办,而是应当让孩子自己动手动脑去做,要有严格的要求。做错了没关系,自己去纠正。让孩子在做的过程中,理解生活的酸甜苦辣。上海“双十佳少年”魏清的母亲说,小魏清只有残疾的一只手,初学系鞋带时,原先要花费一二个小时,而且额上渗出滴滴汗珠,作为母亲,心如刀绞。尽管母亲帮一下忙,不过是举手之劳,可是这位母亲知道,女儿不只是在学系鞋带,而是在学怎样用一只手去叩开人生之旅的大门,在学做生活的强者。因此,身为父母,必须考虑孩子今后人生道路上会有崎岖、坎坷,要在爱和严的结合中,让孩子去克服困难,解决矛盾,锻炼经受挫折的能力,这才是真正的。战国时期,魏国有个叫乐羊子的人。他的妻子是一个非常贤慧的半途效应女子。
有一天,乐羊子在回家的路上捡到一块金子,心里很高兴。回到家里,他就把这件事情告诉了妻子,并把金子拿给妻子看。他的妻子看了看金子,又看看乐羊子,然后温和地对他说:“我从前听人说‘壮士不饮盗泉之水;廉洁的人不食嗟来之食’。路上捡来的金子,怎么可以拿回家来呢?”
乐羊子听了妻子的话,很受感动,就把那块金子又扔到原来的地方。
第二年,乐羊子离开家到了一个很远的地方,去拜师求学。
有一天,他的妻子正在家中织布,乐羊子突然回到家中,他的妻子很惊讶地问:“你的学业这么快就完成了?”乐羊子喃喃地说:“学业还没有完成,可是我在外面,天天想念你,所以回来看看。”
他的妻子听了以后,转身拿起织机上的一把剪刀,嚓嚓几下把织布机上已经织好了的布剪成两段,乐羊子忙上前阻挡,他的妻子就对他说:“这织布机上的布,是一丝丝地累积成尺、成丈、成匹,是长期辛劳的结果,现在我把它剪断了,就等于前功尽弃,白白浪费了时间。你读书求学,不是也和我纺线织布一个道理吗?”
乐羊子被妻子的话所感动,于是立刻离开家,继续拜师求学。
几年后,乐羊子终于完成学业,才返乡回家看望妻子。他的妻子高兴地迎接满载而归的丈夫。
新手上路我有疑问投诉建议参考资料 查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晕轮效应是什么意思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