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 虚心求解

  当宫崎骏在1997年拍摄完《幽灵公主》后就放言要收山,让无数动画迷们唏嘘不已。结果宫崎骏在2001年携《千与千寻》出山,还获得了奥斯卡等一众国际大奖让世界再次见识到这位老人惊人的动画魅力和越发平静却越发深省的创作理念。可惜宫崎骏创作作品的速度足够让影迷们把之前的作品看了再看。在绝望到以为老爷子又要悄悄收山的时候,《哈尔的移动城堡》适时诞生,姑且不论其是否符合影迷们心中宫崎骏电影的标准,但女孩、魔法、飞行等符号一应具全的呈现出来的时候也足以让人欣慰很久,原来宫崎骏还会继续创作。日,宫崎骏暌违4年的作品《悬崖上的金鱼姬》日本全面公映。与其说这是一部宫崎骏送给影迷们的电影,不如说是一部送给自己的电影。在看到新作之前,不妨来回味一下宫崎骏24年来的经典作品,重走成长之路。[]
  在拥有川尻善昭、大友克洋、押井守、川本喜八郎这些大师日本动画界中,可能没有哪一位的作品可以像宫崎骏的影片一样,为大多数人津津乐道。宫崎骏的作品虽然有商业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与普通的纯娱乐动画不同,在他的影片之中,始终保持着强烈的社会意识与人文情怀,一方面对自然的赞美,另一方面却又思考着人类与自然如何和谐共存;一方面表现着人类对于世界的创造性,另一方面也在思考着科技为整个人类社会带来的恶果。[]
  对于动漫迷而言,宫崎骏便是吉卜力工作室的代名词,因而许多人误将同为吉卜力工作室制作的《萤火虫之墓》、《百变狸猫》等错当成宫崎骏的作品,事实上“吉卜力”工作室是宫崎骏和高畑勋1985年建立的。“吉卜力”原意是撒哈拉沙漠上吹的热风,而二战时意大利的飞机也是这个名字,于是飞行器的狂热爱好者宫崎骏便将其做为工作室的名字,以此希望这个工作室可以在日本的动画界掀起一阵旋风。[]
宫崎骏1965年加入“东映动画工作室”,在1974年宫崎骏在拍摄《阿尔卑斯山的少女》时,遇到了与他理念相同的高畑勋。
二人清楚的意识到这种表现形式无法满足他们的追求。《风之谷》公映后,无论是口碑还是票房均取得巨大的成功,次年在德间书店的支持下,“吉卜力”工作室正式成立了。
由于协调上的问题一度使工作室陷入绝境,宫崎骏发现薪水偏低的情况将会不利于吉卜力的经营。于是宫崎骏改用全职的雇佣制度,从此吉卜力实现了真正意义的商业动作。
1993年吉卜力成为一个可以独力完成所有工作的动画工作室,这在日本动画都是罕见的。至此吉卜力完全走上了正轨。
  在宫崎骏的作品之中,除了《红猪》之外,基本上都是以女孩为主角。宫崎骏的作品并没有让女孩子们的眼睛在平常时大如铜锣,在笑时却小如绿豆,而仅仅是让这些女孩们的眼睛保持着正常大小,在细微的变化之中,她们的喜怒哀乐无不渐入人心。虽然善良、乐观、坚毅可以看作是宫崎骏动画中女孩子们的共性,并且可以看作是一种人物精神之中的传承,但是宫崎骏作品中的女孩却在身份上有“归璞化”的特征。[]
《风之谷》的娜乌西卡在无意中救下一只小荷姆之后,便进入了虫的世界。尽管娜乌西卡向往的是平凡的生活,却肩负起拯救族群拯救人类的中人,最终以自己的坚韧与勇敢取得了胜利。娜乌西卡在勇敢之余还拥有着如圣女一般圣洁的心灵,她这个人类与虫之间能建立起超越种族的友谊,最终更不惜以牺牲小我来换取家园的和平。
《天空之城》中希达虽然外表柔弱,但在大是大非面前却表现出了一种超忽外表之外的坚强;一开始并不知道自己的身世的希达经历一连串的事件才慢慢恢复记忆,任务是保护持有飞行石的希达尽管自我保护着一直逃避,直到最后被炮击而死的那一幕,机械兵将它的手伸到希达的面前,才使希达为了它的牺牲而感动。
《魔女宅急便》中的琪琪为了修行要进入独自另一个城镇,在面对成长的阵痛她忽然丧失了魔法,失去魔法的她尽管迷惘和失落过,但宫崎骏镜头下的女孩永远坚强。尽管之后她的好友猫咪吉吉不能再和她说话了,但成长就是这样,有得到必然有失去,或许你失去的是童年好友或是纯纯初恋,但长大后的你必然能获得更多,何况失去的永远藏在自己的心里。
《幽灵公主》中,小桑相对于其它女孩而言则显得些另类。身世的可怜让她的性格显的冰冷,对于人类充满了仇恨,但她却仍不失宫崎骏其它动画中女孩善良的天性,并且由于没有一些世俗思维的束缚,她对爱的追求也更为热烈。虽然她不是宫崎骏作品中常见的邻家女孩,但她的形象却仍打动着无数观众们的心灵。
《千与千寻》中的千寻为了自救以及救出家人不得不在“神的世界”之中工作;失去名字的她不仅要让自己的父母变回人类,更重要的是找回自己的名字。与其说找到自己的名字,不如说是一个女孩在寻找自我的过程。在千寻寻找自我的过程中,还以自己的顽强鼓舞和帮助了许多的人。善良、坚强、永不服输永远是宫崎骏镜头下的女孩本色。
《哈尔移动城堡》中的苏菲虽然在影片之中大量时候以老妪的形态出现在观众面前,但她的本质仍然是一个情窦未开的少女,而她为了自救进入哈尔城堡之后,面对的则是一个普通人面对魔法世界的挑战。在面对挑战治愈她更大的挑战是如何对待哈尔,似乎刀枪不入的他却有这最柔软的心。宫崎骏一如既往的愿意把自己镜头的女孩塑造成拯救男性的救星,苏菲不仅帮助哈尔找回了心,也找到了真实的自己。
  宫崎骏的影片中,男孩子常常是以配角的形式出现,相对于宫崎骏作品中的性格近忽于完美的女性角色而言,这些男孩身上或多或少的都存在着一些问题。对于一名男性动画导演而言,女性角色可能会相对好写一些,因为当提起笔来构建男性角色的时候,男性身上的总总缺点却最先暴露于笔下,而身为男性却可以很容易的发现女性身上所具有的优点。[]
卡斯基虽以成人的形象出现,但他的本质仍是一个大男孩。他天真率性虽与红猪为敌,但并不是坏人,他与红猪的赌注还是爱情。
巴鲁在遇到希达前仅是一个不懂事的毛头小子,天真与率性却不乏冲动与倔强,在空盗的帮助下找到父亲所见证的"天空之城"拉普达。
汤宝则是一个充满好奇心的小公子哥,虽然为人热情,但却也在某些时候做事不加考量,最后在陷入危机的时候被琪琪救下。
阿席达卡不仅武艺高强,也带有上古部族的贵族血统,但对于自己的信念左右摆动,常常对于正义的归属而苦恼,最后才与小桑解开了诅咒。
小白是一名无家可归的河神,他虽然法力高强,但却受着汤婆婆的支配,最终不仅帮助小千回到人类的世界,也让自己寻回了自我。
哈尔法力高高,但内心深处却也有着任性、怯懦、恐惧的一面,即使他的外表已经与成人无异,但内心深处仍然像一个孩子一样。
  宫崎骏的动画之中没有狰狞的妖怪,也鲜有妄图称霸世界的魔王。在他的影片之中,最恐怖的并非无限的力量,而是人类自身的贪婪。即便海盗、空盗这些传统意义上的反面角色在宫崎骏的作品中小恶大善,甚至让人觉得十分可爱。相对于这些多面体的反角而言,宫崎骏作品中相对脸谱化的反角便是“军队”,他们常常被黑暗的势力所控制,成为苦难的根源。如果对照松本零士、手冢治虫、川本喜八郎的作品,我们就会明白宫崎骏这种对于军队的憎恶的态度大概源于整个日本那一代文化人对于战争的恐惧与反感。[]
《风之谷》中的女将军虽然想依靠武力来统治世界,但她却并没有传统意义上那种邪恶的野心,只是因为自己对于平和理念的误解而走上了错误的道路,而她最终还是明白了自己行为的恶果,并且虚心改正。
《天空之城》中的空盗们虽然在开始时显的穷凶极恶,但最后却也为主角巴鲁助了一臂之力,而他们的性格虽显愚钝,但却不失人类善良的天性,而里面的空盗婆婆后来被《星尘》的作者所用,成为了“莎士比亚”船长,足见这个角色的魅力。
《红猪》中海盗们我们似乎感觉不到他们的恶,在影片的开头,他们抢劫时被小女孩们弄的手足无拙的样子甚至会让我们感觉到这些人的可爱,他们的形象虽然继承了《天空之城》中空盗们的样子,但更为夸张的外形,以及幽默的语言则让他们时时的透出一种善良。
《幽灵公主》中的黑帽子大人,虽然也是反角,但她却为了维持自己家园的安定以及受到邪恶势力的蛊惑,不得不将自己变成自然的对立面,这些又为这个角色增加了许多悲情成分。
《千与千寻》中的汤婆婆虽然看似坏的比较彻底,但她之所以讨厌人类也缘于对于自然的破坏,而她对于肥儿子的爱丝毫不比任何母亲差,而她的一些看似邪恶的作法,也只是为了维护自己公司的经营,这也让人对她有一丝怜悯,并且这个角色也可以与一些成人观众的内心产生共鸣。
《哈尔的移动城堡》中,荒野女巫虽然可恶,但她在失去了魔法之后,也仅仅变成了一个任性、懒散、爱吸烟的老太太。她的邪恶大体只是缘于一起由于魔法产生的自我膨胀,更像一个因为财富而变的不可一世的普通人。
  宫崎骏的作品虽然每部的内容各不相同,但对于人类世界的反省与对环保的追求却是其不变的主题。因而宫崎骏也特别注意自然的美,动画之中这些手绘的自然并没有让人感觉到与现实的脱节,甚至这些背景让人过目难忘。在宫崎骏作品中这些带有想象力色彩的手绘自然,给人一种平实而亲切的感觉,这是现在充满炫目3D的动画世界中所无法体味到的。[]
地下的树立努力的净化着空气中的毒,自然就像一个母亲一样,对伤害自己的孩子,一方挥起巴掌,一面却默默的为未来储蓄。
拉普达为这个已经丢开大地的游子系上了与大地母亲之间的羁绊,自然被一棵大树所象征,而这一切也表现了一种对于工业文明的反思。
森林是快乐的源泉,是一切可爱生灵的居所,一切都充满了纯真与快乐,而整个自然却又是恬静与安逸的象征,也是每个人童年最美好的回忆。
森林中的一切都拥有自己的思想,虽然神的怒火差些将一切毁灭,但在她知道人类的悔意后,也会母亲一样宽赦人类的罪行,一切终将恢复。
  在宫崎骏的动画中,各种各样动物小配角也为影片增加了许多亮点,这些动物角色,有的抽象,有的具象,但都可以看出作者心中的那份纯真与想象,而这即可以告诉小观众们这个世界是什么样子,也可以让大人们享受这一份童趣。[]
《龙猫》中的龙猫,便是将一只猫的形象进行拟人化处理,大大的眼睛、胖胖的身体、小小的鼻子,这种夸张的形象处处透着一种朴实的可爱。虽然这只“猫”没有台词,但却让观众们过目不忘。由于这只猫的形象太过深入人心,并且这种朴实的可爱也正是宫崎骏影片中的风格,因而龙猫成为了吉卜力工作室的标志。
《魔女宅急便》中的黑猫Kiki,虽然仍然保持着猫的形象,但面部形象却更为简单,虽然他的性格任性而懒散,但却始终像一个好朋友一样陪在琪琪身边,这又为影片增加了许多童趣。kiki像是另一个琪琪一样,成长的代价就是失去和主人对话的能人,但失去不代表永别,因为她们将永远记得曾经的朋友、曾经的自己。
《幽灵公主》之中的狼神、野猪神他们,虽然为神祗,但每个人也有着自己功利的目的,这种不完美使得这些神祗更加人性化,这也与日本多神崇拜中神性的多样化相呼相应,而这种处理方法也让角色更加真实可信。
《千与千寻》中的神灵,大多数也是以兽化的形态出现,其中让人印象最深的便是像蜘蛛一样的锅炉爷爷,他任劳任怨,古道热肠,并且也变小千生活中的一盏明灯,常常是小千最困难的时候为其指明方面。
  从《风之谷》开始,久石让便与宫崎骏开始了二十多年的合作。久石让的音乐早已经成为宫崎骏影片中不可或缺的元素。久石让与他崇拜的大师武满彻一样,精通各种风格的音乐,立足于传统而不拘泥于传统。久石让的音乐在宫崎骏的动画之中,不论是欢乐与悲伤,或是恬静与大气,最后的主题总会归于希望,让人感觉到一种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人文情怀。[]
久石让大量使用西方的民谣,不仅增加了清新舒畅的感觉,更体现了故事中的欧洲风情。
插曲《风之甬道》使用了打击乐与电声的结合,好像龙猫打着小伞,在雨中行走一样。
音乐始终像风一样轻快,让人自然而然的想象到小魔女琪琪骑着扫把驭风而飞的样子。
久石让则使用交响乐,音乐苍沧而大气,时而似远古神灵的召唤,时而又似乌云满天。
在《千与千寻》的音乐中,从迷失到振奋的感觉都可以从中找到。
体现了纯正的欧洲风情,但在这种欢快之中,却让人受到似有似无的悲哀。
大友作品中的画风过于写实,在他的作品中很难找到可以称为“美型”的人物,即便是女性角色在大友的作品中也常常是塌鼻子、小鲍牙、平胸的形态出现。即便是许多漫画家极尽诱惑之能的女性角色,在大友的作品之中常常蕴含着一种真人电影才具有的震撼感,这种风格的动画让整个世界的观众们明白了动画决非的孩子们的世界。[]
机器人是否将人类社会终结,经济发展过快的泡沫是否无法控制,这些严肃命题都在戏谑的笔解中展现。
电影随处可以感受到动荡与不安,在这种不安中,展现了大友对于人类心理与整个社会的深层思考。
大友将小说中的场景进行夸张深化的处理,看似晦涩与荒诞,但其中的深意却带有一种哲学性。
对于科学的两面进行更深刻的反思,但随着大友年龄的增加,对过分黑暗的故事并不像年轻时那么热衷。
与其它动画导演不同,押井守没有绘画的功底,但这却让他可以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剧本上,他的作品没有一部因为思想性的缺失而流俗,但押井也并不拒绝商业,而且他的作品也很难找出两部风格完全雷同的。如果想形容押井守的风格的话,最恰当的比喻便是“动画界中的保罗·奥斯特”。[]
鱼影、歌特式建筑、气泡等元素大量运用在押井后来的作品中,从本片开始似乎标志着押井风格的形成。
押井守喜欢使用侦探的视角看问题,这种摩比斯环似的故事也只有在押井的影片中才能得到充分的显现。
影片色调是押井常用的灰色,浓厚的存在主义色彩也正是经过"日本新浪潮"一代身上无法磨灭的烙印。
押井守使用了"纸人动画",就是将一张张照片组合起来从而形成了一种"动"的效果。
今敏的作品将侦探故事作为影片的主干,或是像《未麻的部屋》中那样使用悬念来吸引观众们的眼求,或是像《千年女优》中那样让故事随着线索一点点的展开来表现一种时代的变化。虽然有人认为今敏的风格也适应拍摄真人电影,但今敏却清楚的知道两种风格的不同之处,因而他始终如一的保持着对于动画的探索与追求。[]
影片中大量镜中现实的运用,更让观众感受到动画表达方式的优势,也标志着今敏风格的成熟。
大量的蒙太奇的运用,将女主角的人生与日本的电影史交织在一起,给人一种带有震撼性的美感。
影片的主题是三个人对于自我的发现,三个人这次"寻亲之旅"最后演变成为了一种"寻我之旅"。
眼花缭乱的剪辑,2D与3D的完美结合都构成了完美的整体,在原著的基础上,还加入了许多今敏自己的想象元素。
新海诚的作品里世界系就表现为尚未成人的少男少女,潜意识中拒绝着成长,向往着世界的尽头。所以天空、飞行器等常常出现在新海诚作品中。他细腻的有别于其他动画导演的画风,设计独白私语,沉迷在最初的情愫萌动。通过约定诺言的实现或破灭,由片中人物的黯然神伤传达着与青春有关的感伤,并在歌声中余音缭绕。[]
短片借一只猫的视角和旁白,用散文般优美的句子,娓娓道出女主人的生活状态与情感变化。
尽管在人物设定上遭到非议,但影片节奏以及作品完成度上得到舆论力捧,它也被认为是新海诚的代表作之一。
风格一如既往的干净透明,但片长的增加没有带来相应回报,新海诚失去了以往的控制力,节奏上受到苍白拖沓的指责。
这部距离最近的作品盛行一时,青涩时代的情感烙印心底,美好纯真永远是在将试未试之间。
编辑:唐三彩 美术:张新 文:止痛片 木卫二
我来评两句!
网易通行证: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星云大师《求法的态度》 - 佛弟子文库┊┊┊┊┊┊┊┊┊┊┊┊┊┊┊┊┊┊┊┊┊┊┊┊┊┊┊┊
星云大师《求法的态度》各位老师、各位同学:
今天是本年度新生训练,我要向各位讲几句话。各位到这里来,主要是为了求学,也可说是为了求法,为了求道。大家都知道,做人有做人的态度,做事有做事的态度;同样地,求学有求学的态度,求法也有求法的态度。具备了求学的态度,才像个求学的人;因此,求法的人,也必须具备求法的态度。
求法需要具备什么样的态度呢?以下所讲的虽然是老生常谈,但是,如果能够仔细思量,躬身力行,将受用不尽,获益无穷。事实上,佛法是一个原则,是一个指标。四句偈如果肯用心去深刻思惟,将有无限的妙用。反之,再好的佛法,在你的心里不能生根,即使再好、再微妙,对各位仍然是无所增长。
那么,各位求法究竟应抱持什么样的态度呢?最主要的,应该本着虔诚、恭敬、庄严的心。各位为了到这儿来求法,有的人辞去了优厚的职业;有的人和家庭作种种的奋斗,割爱辞亲;有的人不惜千里跋涉,远道而来;虽然大家来的方法不一样,但是,各位所抱持的理想和目标却是一致的。因此,大家要有&为大事也,何惜身命&的志愿,为真理而奉献,为佛教而牺牲,这才是求法者应有的态度。
大家既然有求法的志愿,现在我就和各位讲&求法&的愿望。普贤菩萨有十大愿,愿愿都是为了摄受众生,庄严净土,现在我也提出十愿与各位共勉:
第一愿:要坦诚大方。
第二愿:要感恩说好。
第三愿:要虚心下问。
第四愿:要改过迁善。
第五愿:要变化气质。
第六愿:要勤俭忍耐。
第七愿:要虔诚礼诵。
第八愿:要勇猛正见。
第九愿:要求真务实。
第十愿:要慈心悲愿。
以上十愿,再让我逐条分析于后:
第一愿要坦诚大方
我时常感到今日僧青年,有些人不够坦诚,该说的不说,不该说的却又讲了很多。譬如同学们写周记,常常言不由衷,敷衍了事,不坦诚记事,不切实检讨,这样的求法态度,将不能获得实益。有些青年则不够大方,譬如吃饭,本来可以放开肚皮吃饭,但当师长从旁边走过,或者与师长同桌共餐时,则显得t腆不安,手足无措。也有些人于读书时,心里常常念着某些未完成的事情,恐怕遭人非议;做事情时,则又想著有些功课没有复习,结果,书未读好,事情也做不好。所以,一个求法的人,不论待人、处事、读书、修行,必须认真、专心、坦诚、大方。只要不过分,大方能适度,不犯目中无人,大言不惭,则没有什么行不通的。
人与人之间所以有隔阂的产生,主要是缺乏坦诚,经上说:&直心是道场。&俗语也说:&书无未曾经我读,事无不可对人言。&我们做的事,没有一件不可以告诉人;我们说的话,没有一句不可以让人知道,胸怀坦荡,态度诚恳,一切问心无愧,磊落大方,这样的为人处事,求学求法,相信定能获益良多。
第二愿要感恩说好
今天大家到这儿来求法,首先要感谢三宝恩,因为没有三宝,我们好像迷失在黑暗中,见不到光明;没有三宝,我们仿佛漂浮在大海中,没有救生艇。三宝的慈悲光明,把我们接引到佛国净土来,怎能不令我们感恩呢?
此外,于感谢三宝恩之同时,我们还要感谢师长恩,本院有很多位老师,远从台北赶来上课,旅途奔波,废寝忘食,为了上几个钟头的课,常常要花一两天的时间去忙碌。老师们的用心良苦,老师们的精神毅力,我们能不感恩吗?
往昔求法的人,为了求大德明师指示,千山万水,不惜长途跋涉,有时抵达目的地,仍不蒙大德开示半句,甚至于如浮山法远禅师的慈心结缘而遭迁单开除;有的长期劳役,听不到一句佛法。因为是登门求师访道,知道佛法得来不易,所以过去的青年学子,都能兢兢业业,珍视爱惜;可是,现在情形不同,老师热心教导,希望将佛法传授给学子,因为得来太容易,反而不知珍贵。故凡学法明理的人,都应谨记&饮水思源&、&师恩如山&的古训。怀着感恩的心,知识才能跃进,也才能得到佛法的乐趣。
平常对于一粥一缕,当思来处不易;虽然是一草一木,一砖一瓦,要经过多少人工的辛勤、血汗的结晶,才能有适合的环境供给我们求学。对于恩惠不知感谢的人,是无法得道的;时下一般青年最大的缺点就是只希望&别人为我&,却不晓得&我为别人&;只想社会能给我什么,却从未想到我能给社会什么。
今天的时代,国家进步,社会繁荣,民心安定,物质丰富,因此从事慈善工作的人很多,譬如奖学金的设置、各项活动的举办,同学们处处受人结缘布施。可是,一个真正的三宝弟子,不只是接受别人的布施,自己也要能够付出。因为接受别人的布施,表示自己贫穷;惟有能够付出,才表示自己富有。诸位到这儿来研究佛法,就是要学习为人设想的道理。或许有人会说:&我们是个学生,功课繁重,哪有时间去研究如何为人?&事实上,只要你有力量就可以帮助别人。有人又说:&我根本没有什么力量,又如何帮助别人呢?&
没有力量没关系,总该有心吧!人不能没有心,感恩者,要感恩于心,因为一个人总不能说我没有心,既有心,凡事就必须用心,用心去实践如何充实自己,如何推广社会福利,如何与更多人结缘,如何让更多众生得度的等等问题?
有一位日本宗教家中岛先生,曾经到山上来演讲,他说过这么一句话:&我们日本人,从小家中的父母、学校老师,甚至于社会长者,经常教导我们一个&缘&道理,就是人与人之间经常结缘,因为日本是一个佛教的国家,所以佛教的思想很普遍,大家一有机会就想帮助人,就想与人结缘,因此,缘就越结越广,越结越深。&
诸位到这儿来学佛,也要学习广结人缘,大家在思想上、行为上要互相切磋琢磨,要能认清自己为什么要出家?为什么要学佛?一个学佛的人,不但要能淡泊名利,要能断除烦恼,还要能知因识果,要能行持精进,如此才能与真理相应,也才不枉入宝山。
佛法常讲众缘成就,任何一件事情不可能单独存在。譬如诸位在学院求学,如果没有师长,没有其他同学,甚至于没有讲堂,没有课桌椅,试问如何读书呢?常住的成就学堂,师长的谆谆教诲,使每一个人能够知书达礼,能够理解佛法,有了这许多成就,大家就必须时常怀着感恩的心,努力精进。因为一个懂得感恩的人,对于这个世间上的一切,就不会感到不满。譬如:当你伫立在窗前,微风轻轻地吹拂着,枝头上的小鸟宛转地歌唱着,庭院里不断地飘过来阵阵花香,宇宙自然界多么地厚待我呀!我所拥有的是这么的多,我能不感恩吗?时常怀着感恩的心,内心会觉得更富有。
诸位生来都有一张能言的嘴巴,大家除了要有感恩的心以外,在言语上更要经常赞美说好。&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语言是传达感情的工具,但若运用不当,则成为伤人的利器,我们说话能不谨慎吗?一般人说话,常犯了几个毛病:有的人讲话&话中带刺&,喜欢别人称赞自己,却常以恶语伤害他人;有的人讲话敷衍虚伪,不切实际;有的人讲话信口开河,不负责任;有的人讲话不经过思考,话不得体;有的人讲话东拉西扯,毫无意义。因此,佛经中曾列九种譬喻,说明口业的得失:
一、口诵佛名如吐珠玉。
二、口宣教化如放光明。
三、口谈无信如嚼木屑。
四、口好戏谑如掉刀剑。
五、口道秽语如流蛆虫。
六、口说善事如喷清香。
七、口语诚实如舒布帛。
八、口言欺诈如蒙陷阱。
九、口出恶气如闻臭味。
平常一个人在言语上最大的毛病,是建设性的、赞美别人的话说得太少,而无用的赘语、不满的言论发表得太多。经上记载:释迦牟尼佛往昔因中与弥勒菩萨一同修行,因释迦牟尼佛经常赞叹诸佛菩萨,以此赞叹功德比弥勒菩萨早成正觉。
同学们到这儿来求法学道,也要学习知恩报恩,要随时赞美说好,心里常怀着感恩的念头,口里常说着赞美的言词,将我们有限的生命领域扩大,奉献自己一份热忱的心力,以期共同完成佛教的使命。
第三愿要虚心下问
佛教的教育是重视有疑问的,譬如在禅堂里,主七和尚要我们提起&疑情&来。有时问你:&什么是佛?&&什么是法?&或者问:&什么是祖师西来的大意?&&什么是父母未生我之前的本来面目?&&念佛者是谁?&一连串的疑问要你自己去参证,所谓&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这是告诉我们参学中先要有疑问,有了疑问后,再虚心去寻觅答案。
时下有些青年,有一种很奇怪的现象,他常常有问题来请教,用尽了种种方法替他解答了,他却又不肯采纳。譬如:
&老师!我应该怎么样才能把书读好?&
&从最浅近的基础打起,字也要把它练好。&
&老师!我觉得学习英文似乎比较重要。&
&不错!英文也重要,英文通达了,将来可以到国际去弘法。&
&老师!您说得不错!但是研究佛法应该比学习英文重要。&
像这种情形,他似乎都比你高一等,不管你怎么说,他总是以&不过&&然而&&但是&&我觉得&&&来否定你的意见。
记得有一次,一位大专学生用电话约好时间,告诉我他有问题来请教。可是,当我们见了面,他劈头就说:大师!我有一个问题来请教您,我觉得这个问题&&
他劈哩叭啦地讲了二十几分钟,连让我插嘴的余地都没有,只有正襟危坐地听他发表高论。又过了将近十分钟,他看看腕表,忽然讶异地说道:&啊!对不起!今天打扰您了,我下面还有事情要办,改天再来请教您,再见!&
&喔!再见!&
当我送走了他,才想起了他是有问题要来请教的,可是,自始至终我都没说过一句话。
所以诸位要学佛,应该注意培养谦虚实证的态度,唯有虚心,才能获得实益。譬如:茶杯里装满了脏东西,即使上面再添入甘美的食物,也是难以下咽的。如果个人过去旧有的习气太重,执着太深,那么,再好的道理,再新的观念,也就无法庄严了。譬如一个人走路,后一步不肯放弃,如何能向前跨进一步呢?因此,具备虚怀若谷的态度,才是增进道德学问的根本。
诸位如果了解虚心的道理,平日便要多留意周遭的事物,发掘问题,有了问题,再进一步去寻求解答。所谓&学问&,就是要学而能问。学而不问,不算是真正在学习。因为在学习的过程中,若没有疑问,则表示&学问&没有进步,&小疑小悟,大疑大悟&,知识学问就是在&学&与&问&中长成。若耻于问人,则疑情永远不能解开,智能亦永远停顿在某一阶段,所以诸位不论求学或做事,皆要能虚心,要能不耻下问。
第四愿要改过迁善
现代的一般青年,普遍有种共通的毛病,就是有了过错不肯改正,尤有甚者不肯接受批评。如果在大庭广众中指正他的缺点,就认为严重打击了他的自尊心,使他在大众面前抬不起头来。其实,这是一个不懂佛法的观念。在佛教中,不论谁有了过错,必须在二部僧众面前披露忏悔,一经过忏悔,就能洗清过失,谁也不能再指摘你过去的不是。如果一再地遮掩隐藏自己的过错,则永远也没有澄清的时候。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以后种种譬如今日生。&一个人不怕有过错,只怕不能改过,语云:&知过能改,善莫大焉。&同学们彼此相处,坦诚对待,偶有过错,互相规劝。把过去的观念陋习改正,把内心的无明烦恼去除;化心浮气躁为慈悲祥和,导暴戾无理为柔顺有礼;唯有能改过,才能受益;唯有从改过中,才能培养自己伟大的情操。
有一则寓意深长的故事说:佛殿中供奉着一尊大佛,是铜铸成的;放在佛桌旁的大磬,也是铜铸成的。
有一天,大磬向大佛提出了抗议,说道:&喂!大佛啊!你是铜铸的,我也是铜铸的,大家的身价相等,可是,当信徒来参拜时,他们都拿着香花、水果供养你,并且向你虔诚的顶礼膜拜,他们不但不供养、不礼拜我,反而拿起木槌重重地敲打在我的身上,打得我疼痛不已?&
大佛一听,稍为沉思了一下,微笑着说:&大磬呀!让我告诉你一个道理。当年我们从矿山被开采出来,都是同样的一块铜,可是当雕塑师开始雕塑我们时,我忍耐了很多的苦痛,历经了很多的煎熬,譬如说:当他们发现我的眼睛太小时,就拿起铁锤猛打、猛挖;发现我的鼻子太大时,就又敲又锤的,常常痛得我好难过,可是我毫无怨言,因为我知道雕塑错了,必须再加以改正的,就这样经过千锤百炼,我终于成功地被塑成一尊佛像。而你呢?不加修饰的铸成了大磐,稍稍在你身上敲一下,你就嗡嗡地大叫,所以没有人供养你啊!&
这故事告诉我们,一件事情没有能够完全顺利的,修正、改过是必经的门路。同学们到这儿来求法,要把&色身交给常住,性命付予龙天&,蠲除自己的成见,让师长来教导你,来雕塑你,学问道德才能增长,慈心愿力才能发扬,有朝一日,才能负荷如来弘法利生的使命。
第五愿要变化气质
读书的目的是什么?就是要变化气质。为什么要修行?也是为了变化气质。同学们到学院来念书,因为天天拜佛、念佛,自然地清秀庄严起来,这就是改变俗气而成为高尚的气质之故。
有一位手艺精巧的雕塑师,经常替人雕塑鬼怪魔像,久而久之,大家见了他,都觉得他一脸的狰狞相,甚为恐怖。后来,有位佛教徒请他雕塑佛菩萨像,他经常沐浴在佛菩萨的慈悲法相中,观想着佛陀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渐渐地这位雕塑师的容貌也改变了,给人的印象是慈和庄严,这是一个变化气质的最明显的实例。
诸位上山来学佛,也要学习把世间的陋习改变成高尚的气宇,把懈怠懒散的个性变化成勇猛精进。经上说:&心净国土净&、&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心如工画师,能画种种物&。变化气质,是要靠自己的修持,靠自己的毅力,每一个人都是改造自己的工程师,自己想成为什么样子,一切的取舍都在于自己。平日贪欲、嗔恚、嫉妒、自私、偏执、骄傲的人,现在要把它改变成慈悲、喜舍、宽宏、中道、温和、勇敢,唯有能自我反省、自我改造,才能出人头地,因为要变化气质,不是别人能够帮助你的,必须自己有勇气、有决心、有毅力,切实去实践,所谓&各人吃饭各人饱,各人生死各人了&,就是这个道理。
第六愿要勤俭忍耐
佛光山是一个七众弟子的道场,出家在家的男女僧青年都可以来求法;我们不是为了贪图学位名利而学道的,也不是希望佛教给予我们荣华富贵而来的。佛光山的道风是朴素勤俭的、是行解并重的、是福慧双修的,诸位到这儿来,要把佛光山优良的道风维持下去,以勤俭忍耐来讲,不但要勤于学习、勤于劳动、勤于做人、勤于修行,还要能忍耐、忍辱、忍苦、忍气、忍难,如此方能见道。我个人曾经从勤俭忍耐中深深体会到很多道理。
我在佛教丛林里生活了十年,十年之中,做了六年的行堂,两年的香灯,一年半的司水,都是自愿发心为常住做事。当时生活简单,似乎没什么事可做,环境很干净,也不必时常打扫。垃圾筒几天才要倒一次,因为里面没有东西,大家克勤克俭,丝毫不浪费,因此觉得生活上没什么烦琐的事情。为什么当时我要做六年的行堂呢?因为我常想:当一日和尚撞一日钟,吃一天饭做一天事。俗语说:&食人之禄,忠人之事;吃人茶饭,与人担担。&又说:&得人钱财,与人消灾。&百丈禅师也说:&一日不作,一日不食。&我既然受惠于佛教,就要感恩图报,做好一个出家人。时下有很多僧青年,不要说发心做六年行堂,即使六个月,或六星期都会受不了,甚至于打扫一个星期也会做不下去,想要马上轮组调换。对于勤劳作务,不能耐烦的人,是不能有成就的。
由于现代物质太丰富,人的欲望也随着物质在增加。但我个人始终不以为靠物质便可滋养我们的身体,我认为滋养身体需要用佛法,所谓&禅悦为食&,即是最好的证明。佛法虽然没有禁止我们对物质的需求,但是,佛法告诉我们,对于物质的欲望要适当地节制,因为世间上不可能有喜欢什么就拥有什么的如意事,所谓&不如意者十常八九&。所以希望大家不要养成浪费金钱、好吃零食的坏习惯,要从佛法中去体会禅味,以代替物质的欲望。
其次讲到忍耐,平时我们观察一个人是否能成器,往往先看这个人有没有忍耐力。世界上最大的力量就是忍耐的力量,忍的功夫可以成圣成贤,譬如忍饿、忍穷、忍贪、忍气、忍苦、忍难、忍魔,这种忍的力量,实为禅定、持戒所不及,因为忍耐的功德很大,可以成就一切。
汾阳禅师在大雪纷飞的寒冬,为了求法,千里跋涉至远方一寺院,到了山门,没有人理睬他,直等到夜晚,一位知客师看他不肯离开,端过来一盆冷水便朝他身上泼,并且声色俱厉地赶他走。但是,汾阳禅师平静地说:&大德!我为法不远千里而来,岂是这一盆冷水就能赶得了的呢?&禅师抱着大志大愿而来,为了求法,不畏屈辱,终于成为一位伟大的禅师。
诸位也从各地远道而来,大家能有这种忍耐的功夫吗?学佛的人,要时时反省:能忍受工作的繁忙吗?能忍受饮食的饥饿吗?能忍受天气的寒冷吗?能忍受无理的气愤吗?人,是万能的,只要我们有大愿心,有大智慧,难忍能忍,难行能行,以坚毅不拔的节操去求法,佛道就在眼前了。
第七愿要虔诚礼诵
一般社会上的求学只是求知识、谋技能,诸位到这儿来求法,必须福慧双修、行解并重。有些人到佛门中来,兜一圈又走了,连边儿都没沾上一点,原因何在呢?那是因为他没有宗教生活的体验,也没有尝到佛法修持的妙味,因此,这种人在佛门中就无法生根,如水上的浮萍,随风飘荡。如果,诸位想在佛教中安身立命,则必须虔诚礼诵,从礼诵中与佛法相契。
如果,一个人每天能念佛一支香,那么你的身心则能与阿弥陀佛合而为一;如果能禅坐一炷香,则会感到人格在升华,心胸在扩大;如果能虔诵一卷经,则能感觉饱餐法味,其乐无穷。在这种情形之下,假若有人要你离开佛教,相信你绝对不会离开,因为你已经在佛法修持的体验中得到了宝藏。
诸位天天进出佛殿,礼佛课诵,不知道大家把佛殿观想成什么?现在我举几个譬喻以增加各位的信心。
一.把佛殿当做战场
或许有人会说:佛殿是诵经礼佛的地方,战场是敌我厮杀的地方,这两种怎能相提并论呢?殊不知我们礼佛诵经是为了消除烦恼,要与妄想魔王作战,借着佛法的力量来驱逐烦恼魔王,我们新的生命才能产生。在与魔王厮杀时,不但要勇敢,而且要付出很大的力量,才能把烦恼魔军驱除,所以说要把佛殿当做战场。
二.把佛殿当做学堂
我们进入佛殿,是为了向佛学习,以佛为良师,学佛的慈心悲愿。我们要不断地反躬自问:我们学习了多少佛的德行?所谓&明佛之理&、&合佛之心&、&达佛之境&、&成佛之道&、&感佛之恩&、&敬佛之德&、&满佛之愿&等,我究竟做到了几分?所以我们要像个学生,在学堂里认真用功,认真学习。
三.把佛殿当做矿场
一般的矿场里有金、银、铜、铁、锡等能源,而我们的内心也有很多智慧的宝藏。要开采这许多智慧的宝藏,必须在佛殿里,藉着诵经礼佛的功德力才能开采出来。所以每个人都应该辛勤努力,做个勤劳的采矿者。
四.把佛殿当做电力公司
电力公司是一切灯光的来源,把电力公司的总开关一开,则街市、乡村各地的电灯都能大放光明。至于要点亮我们心灵的灯光,则必须在佛殿里,从诵经礼佛中开启佛性的能源,心灵的灯光一亮,在精神的领域里,可与外界的电灯一样的光明皎洁。
五.把佛殿当做自来水厂
自来水厂的水,供给我们日常饮用;而我们在佛殿中诵经礼佛中所获得的甘露法水,不但能洗涤内心的贪嗔愚痴、无明烦恼的污垢,还能滋润我们的菩提种子,令它发芽成长。
有甘露法水的滋润,自能身心清净,法喜充满。
我们知道虔诚礼诵能获得如此的妙处,大家应该好好去修持,从修持中增长道业,令自己的人生观臻于上境。
第八愿要勇猛正见
我常常觉得有些人缺乏正见,道听涂说,人云亦云,明知道是歪理,却由于缺乏正见,不能秉公处理,遂让真理隐晦不明。我们学佛的人,都应该具备正知、正见的节操。
佛法讲八正道,八正道中以正见为首。一个人如果不能具备正见,则无法契入佛法。《华严经》上说:&正见牢固,离诸妄见。&《胜N经》也说:&非颠倒见,是名正见。&有正知正见的人,对是非、善恶、真伪才能做正确的思惟,发诸于身口意才有正确的行为,长养善念慧命。所以正见对于修学佛道的人非常重要,有人学佛一辈子,仍无法与佛法相应,惟有去除邪知邪见,方能进入佛法的智慧大海。
有的人不信仰佛教,不了解佛法的精深奥妙,仅以一己的短见而认为佛教是迷信,这就是缺乏真知灼见;有的人初入佛门,尚未体验佛法的禅味,仅见到一些佛教中的事情,就认为不过如此,遂生退转之心,这就是缺乏勇猛精进。因此,我们有了正见之后,更要勇猛向前。经上说:&在家懒惰,失于俗利;出家懈怠,丧于法宝。&平常一个人如果想得到宝物,就要努力去挖掘;何况想获得珍贵的佛法宝藏,更应尽心竭力,不畏艰钜。
经上记载:一位年老的比丘,因为掉举昏睡,堕失正道,转生为龙;而一位年仅八岁的小沙弥,却因为精进禅定,当生证得阿罗汉果。所以一个人在修行的途中,贤愚长幼的不同,并不重要,主要在于知见的是否正确,行持的是否勇猛。
在佛教中,一个破戒的人,只要至诚忏悔,仍有重生的希望;而一个破见的人,则如病入膏肓,无药可救。破戒,是个人行为上的过失;破见,是根本思想的偏邪。行为上的过失,可以医治;而根本思想的偏邪,则真理无法再进入他的心中,永远与佛道隔阂。因此,一个修学佛法的人,首先要培养正见;有了正当的见解,才能勇猛精进,深入佛道。
第九愿要求真务实
求真务实是人性的本能,也是人性可贵的德行。一个人做人处世要求人格能够达到真善美,信仰佛教也要求心灵能够充满真善美;写文章的人要求内容富有充实感,绘画的人也希望描绘的画面具有真实感;活跃于舞台上的人物,其理想是&实至名归&,要求实际表现与名誉能够一致。总之,这个世间上,无论有形无形,若事若理,求真求实是人类最大的愿望。所以诸位到这儿来求法,也必须要有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精神,按步循序地去发掘知识的真实相。
我常慨叹同学们中,有人写字写了几年,都不能把字写好;有人读书读了几年,也不能把文章作好。这都是不能求真务实,凡事敷衍了事,虚应故事一番,抱着这种心情,不论做什么事情都不能成功;何况学佛求道这等大事,又岂是敷衍草率就能获得实益的呢?所以一个求法的人,必须凡事谨慎,求真求实,才能得到佛法的利益。
第十愿要慈心悲愿
慈心悲愿是现代僧青年最重要的修养,因为一个人有了慈悲心就不会生起嗔恨心,如大慈弥勒菩萨偈云:&有人骂老拙,老拙只说好;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有人唾老拙,任他自干了;他也省力气,我也少烦恼。&乍看之下,似觉悲观消极,其实,这是菩萨的大慈悲。维摩菩萨因众生病而生病,地藏菩萨因众生受苦而入地狱,有慈悲心,故能代众生承担一切痛苦,把慈悲心建立在般若智的基础上,自然就能利益一切众生,真正做到&人我众生,三无差别&的境界。
佛教中所谓的&慈&,是给予快乐之意;&悲&是拔除痛苦之意。譬如:自己生活物质丰富的时候,会想到贫寒交迫的人;自己身体强健的时候,会想到病苦缠身的人;自己儿女绕膝,享受天伦之乐时,会想到鳏寡孤独的人。如此推己及人,便是佛教所谓的&慈悲&。平常一般人看到自己喜欢的人受苦时,比较容易生起悲心;但是,看到不喜欢的人得到利益时,则兴不起欢喜心;其实,一个修学佛道的人,应该不论欢喜不欢喜,予乐拔苦平等施舍,甚至于对怨家仇人更应施予慈悲,以示修道者的无私风范。
以上我列举十个愿望,今后大家学习的路线应该是:口才好的学习当教师,将来做一个布教家;文笔好的努力习作,将来为佛教著书立说,以文字弘法;富于慈悲心的人,将来从事佛教的慈善事业,各人尽己所长,担负弘法利生的重任。
我们求法的态度方法很多,昔时佛陀在因地修行时,曾怀著「朝闻道,夕死可矣!&的决心;玄奘大师西行求法时,也有&宁向西天一步死,不回东土一步生&的愿望。此外,如昙无谶冒险患难的精神,密勒日巴吃苦耐劳的大志,这些事例都可以做为我们求法的模范,希望大家听我讲过这些话以后,能够择要而行,终生受用。大家刚上山来,必须经得起时间的考验,一心一意去求学,等待将来学有成就时,为佛教贡献出一己的才能,希望大家多多自励。下篇: 上篇: 欢迎转载 QQ: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微分方程求解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