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者眼中的多丽丝·戴莱辛 这篇文章在哪个省份考过阅读理解

 下载
 收藏
这里只有乐谱,海量的乐谱,免费共享,只为方便所有的音乐爱好者。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浙江省余姚市第三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下载积分:700
内容提示:
文档格式:DOC|
浏览次数:1|
上传日期: 06:39:57|
文档星级: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浙江省余姚市第三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DOC
官方公共微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16分)
徒儿功成,拜别师父下山。
师父送至山门。
风雨凄迷,山色空濛。
山风拂动师傅银髯,撩起师父衣带。师傅走了,就如山间一片飘零的黄叶。
这是师父最后一个徒儿,师父再也不会收徒了。师父潜心武功绝技“天罡刀法”的修炼,终生不娶,因而没有子嗣,以后就只有师父一个人孤守寒山了,这也是师父一生中最疼爱的一个徒儿,聪明好学,伶俐精明,平日饮食起居待师父如同亲父。师父于是把毕生心血全都传给了他。此时此刻,师父望着徒儿踽踽而行的背影,心想以后他立足江湖,是可以大有作为的、因而孤寒凄苦的同时,心中也就有了欣慰。
可是,就在这时候,徒儿回首了。
师父一怔。
徒儿不该回首,这是武林中的规矩。徒儿回首意味着他对师父还有所求。可是,这位风烛残年的师父已经一无所有了。
是师徒情份实在难分难舍么?
师父想到这层,心中不快:似这等儿女情长,今后怎生成得大器?却又一热:一日为师终生为父,何况自己待他如同亲生,这孩子怎能丢舍得下也是人之常情。这么想着,又见那凄迷冷雨,徒儿可还是光着个脑袋呢!于是一阵心痛,慌忙回身找了把雨伞,给徒儿送去。
徒儿在前面断崖边的青石板小道上跪下了。
师父热泪盈眶,慌忙上前伸出双手,欲将徒儿扶起。
却是扶不起。
师父愕然。
一会儿心里明白了,师傅好客易冷静下来,说:“天罡刀法乃我平生绝技,于今你已经得到了,可以无敌于天下了,你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呢?”
徒儿拜磕在地,说:“师傅曾教我,金、木、水、火、土五行相克相生,徒儿想这天罡刀法总有解法,望师父教我。”
师父说:“刀法乃精、气、神所致,实在五行之外。”
“谢师父。”徒儿起来,拱手。然后背转身去,却是不走。横在小道上,如一截树桩。
“师父,天罡刀法就算无敌于天下,若是师父另传他人,徒儿与他也只是个平手。”
师父长叹,说:“为师已是风烛残年,你是我最后一个徒弟,这话可不是今天说的呵!”
“别怨徒儿放心不下。”徒儿说着,别过脸拿眼睛向小道一边的断崖斜斜,“师父从这儿跳下去,就算说了真话。”
断崖万丈,但见崖边烟缭雾绕。
师父心中打个寒噤,随即哈哈大笑。
师父说:“只是担心爱徒的刀法未必学到了家。”
徒儿想,他的刀法已经炉火纯青,这一点他自己心里绝对有把握;师父笑,说明这刀法果然有解。
“求师父指点。”徒儿又跪下了。
师傅把撑着的伞收拢,一边说:“何必如此多礼,起来吧。”
待徒儿起来,师父将那伞伸到他面前说:“你未必二刀能断得了它。”
徒儿知道江湖上有以伞为兵器的,并且巧藏机关,暗器伤人煞是厉害。但是师父所用兵器虽多,唯独没用过伞;况且,这把普通的竹骨纸伞,还是他自己给师父买的,就在附近小镇上一家伞铺里买的。难道师父有什么神功一下子将它变成了钢针铁骨?即使是铜针铁骨,他的天罡刀法只要斜削下去也能将它挥为两段。
徒儿于是想:好吧,就削了这伞,看你老东西还有什么说的!想罢,抽出刀来,运足平生功力,斜着照准那伞,一刀挥去。
这自然是一把极普通的伞,哪里需要许多功力。一刀下去,纸伞顿时骨散筋飞,老师父手里握着的只是一把竹匕。然而说时迟那时快,就在徒儿用力躬身的一瞬,师父的竹匕也就从他的后脑直穿咽喉,把他钉在青石板上。
山雨凄迷,山风如诉。
师父老泪纵横,一声长啸,扑下山崖。
&(选自(小小说十年宝典》)
19.“风雨凄迷,山色空濛”,写景简洁,试分析这一句写景的作用。(3分)
&&&&&&&&&&&&&&&&&&&&&&&&&&&&&&&&&&&&&&&&&&&&&&&&&&&&&&&&&&&&&&&&&&&&&
20.说说“只是担心爱徒的刀法未必学到了家。”这句话的含义。(3分)
&&&&&&&&&&&&&&&&&&&&&&&&&&&&&&&&&&&&&&&&&&&&&&&&&&&&&&&&&&&&&&&&&&&&&
21.谈谈“伞”在文中的含义,并分析以“伞”为题的作用。(6分)
&&&&&&&&&&&&&&&&&&&&&&&&&&&&&&&&&&&&&&&&&&&&&&&&&&&&&&&&&&&&&&&&&&&&&
22.这篇小小说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请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看法。(4分)
&&&&&&&&&&&&&&&&&&&&&&&&&&&&&&&&&&&&&&&&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18分)
&&&&&&&&&&&&&&&&&&&&&&&&&&&&&&& 煤桶骑士
[奥地利]卡夫卡
煤用完了,煤桶空空,煤铲闲着,炉子呼吸着冷气,房间鼓满了寒风,窗前树木在严霜中发僵,天空成了抵挡想向它呼救的人的银盾。我得弄些煤来,我不能干挨冻呀;我背后是冷冷冰冰的的炉子,我前面是铁石心肠的天空,因此我必须在两者之间赶紧骑行出去,向居中的煤店老板去求助。可是那老板对我的平平常常的请求麻木不仁,我必须一五一十地向他证实我连一粒煤屑都没有了,因为他对我简直就是天上的太阳。我得像乞丐那样,饿得只剩最后一口痰,眼看就要倒毙在人家的门槛上,主人家的厨娘这才决定把最后的咖啡渣滓倒给我;同样,卖煤的将怒气冲冲,但想到“你不要杀人”的训诫,乃将满满一铁锹煤铲进我的煤桶里。
我照这个办法出去一定能解决问题,于是我骑着煤桶前往。我骑在桶上,手抓住上面的桶架把,那是最简单的玩具,我艰难地随桶滚下台阶,但到了下面我的桶儿却往上升起,妙哉,妙哉,那些卑屈地躺卧在地的骆驼们,在牵引人的鞭子恐吓下站起来的时候,也没有这样庄严。我以不快不慢的速度穿过冻硬的街巷,我常常被驮到二层楼那么高,从未下降到屋门那么低。结果我以超乎寻常的高度飘到煤老板的拱形地窑的门前,只见他在很深的地窑下面,蹲在他的小桌旁写字;他嫌太热,便让窑门洞开着。
“煤老板!”我用冻僵了的、被呼出的寒气蒙住的闷声喊道,“煤老板,请给我点煤吧,我的煤桶已经空得可以骑着它走了。帮个忙吧。等我一有钱,就全付清的。”
老板用手掩住耳朵。“我没有听错吧?”他扭过头去问他正坐在炉台边打毛衣的妻子道,“我没听错吧?有一位顾客。”
“我什么也没有听见。”妻子说,她平静地呼吸着,手上织针不停,背朝炉子,舒舒服服地烤着火。
“哦,对的,”我喊道,“是我呀,一个老顾客,一向是不拖欠的,只是目前一时没有办法。”
“夫人,”老板说,“我的确没有听错,是有一个人,我的耳朵不会那样不顶用的,那是一个老顾客,一个很老很老的顾客,他懂得说什么话才能使我这样感动。”
“你怎么了,丈夫?”妻子说,她略停片刻,把针线压在胸口,“没——没有人啊,街道是空的,我们所有的顾客都供应过了;我们可以打烊歇几天了。”
“可是我正坐在这儿的煤桶上呀,”我喊道,因寒气流出的没有感情的眼泪模糊了我的双眼,“请您朝上面看一眼吧,您马上就会发现我的,我请求给我一满锹,如果您能给我两铁锹,那我会无比高兴的。确实,所有其他的顾客都供应过了。唉,假如我能听到桶里的煤块劈啪作响该有多好呀!”
“我来了。”老板说,但当他正要迈开短脚爬上地窑台阶时,他的妻子已到了他身边,紧紧攥住他的臂膊说:“你待着吧。要是你执意要去,那就由我上去。想想你今天夜里的那个咳嗽样儿吧。为了一桩买卖,何况那只是一桩想象中的买卖,你就不顾老婆、孩子,牺牲你的肺不成,我去。”
“那你把我们库里所存的各种各样的煤一一告诉他,我在底下向你喊价钱。”
“好。”妻子说,随即走出地窑到街边。她当然一眼就见到我。“煤店老板娘,”我喊道,“你好啊,只要一铁锹,就铲在这煤桶里,我自己把它拿回家去,一锹最次的就行。钱我当然会完全照付的,但不是马上,不是马上。”“不是马上”这几个字多么像钟声,它和附近教堂顶发出的悦耳的晚钟的响声混杂在一起!
“他要什么呀?”老板喊道。
“没有什么,”妻子回答说,“这里什么事也没有呀。我没有见到什么,只听见钟敲了六下,我们打烊吧。天气冷得要命,看来我们明天还要忙乎一阵呢。”
她什么也没有看见,什么也没有听见;但她解下围裙,用它竭力要把我扇走。可惜她成功了。我的煤桶具有一匹良驹的所有优点,抵抗力它却没有;它太轻了,一件妇女的围裙将它一扇,它的两条脚就飘离地面。
“你这个狠心肠的女人,”我还是大声地回答她,这时她半轻蔑、半满足地挥动着手臂,又去做她的生意,“你这凶狠的女人,我只向你讨一锹最次的煤,你也不给。”说着,我登上了冰山地带,方向不辨,永不复返。
19.文章第二段说“我照这个办法出去一定能解决问题”,“这个办法”具体指什么,文章开篇写“我”的这个想法有何妙处,请结合全文加以赏析。(6分)
20.试就文中“老板娘”这一人物形象做简要分析。(4分)
21.分析文中如下两个句子:
(1)文中倒数第二段有“可惜她成功了”一句,作者为什么用“可惜”一词,表达效果如何?试简要分析。(2分)
(2)文章结尾说“说着,我登上了冰山地带,方向不辨,永不复返”一句意味深长,请简要分析。(2分)
22.意大利著名作家安贝托·艾柯说:“当我们踏进小说林的时候,……我们必须准备好接受例如狼会说话的事实。”请结合这篇文章的艺术表现手法及效果,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18分)
⑴椽檩瓦栋这些名称是民间常用的教育孩子的教材。你一上学堂读几年书,在路上不提防好事者从斜刺里伸出一只手拽住你的胳膊,人家要考你这些字。我小时侯被拦考过,当然考的也有别的内容,而且大部分是生僻的,有些字至今也没有弄懂,比如“井”字中间加一点,说是表示石头落井,象声词,这让我觉得十分有趣。各地风俗不同,说话都以“本地系统”为主,民间创造的字词句总是充满魅力。如“屋檐”,在我的故乡称为“栋尾”。屋顶边角的部分都是“尾”。栋尾,顾名思义即瓦栋的尾巴,似乎比“屋檐”更形象贴切些。屋顶总是有欲盖弥彰之势,而且民房大多是泥墙,如果没有这“尾巴”,房子挡不住风雨冲击,一场大雨剥蚀,足以让泥墙崩塌,百年基业怕是难以为继。“栋尾”意义类似于牛的尾巴。但没尾巴的牛影响不到生计;没有栋尾的房子那不是普通的残缺,而是道义上的死亡。
⑵就建筑本身而言,屋檐是被利用的产物,从属于建筑学的范畴。建筑材料发达了,摩天大厦主体柱形梯形很少有在天顶盖凸出于边沿的屋檐。俗话说,别人屋檐下,不得不低头。现代建筑物已经让这俗话成为化石。现代建筑物是矿物凝结的巢穴,它们不怕雨,屋檐萎缩了,不管该建筑物看上去如何金碧辉煌,它永远是一只被剪了尾巴而伤残了体魄的鸡仔,奔跑在另外一条没有雅致韵味的水泥道上。从造型上看,传统的屋子,屋檐绝不是简单的三角几何的累赘,而是屋子的裙摆,是它的神韵所在,给房子增添了三分精神。屋子给泥墙撑伞,泥墙给屋子撑腰,互利互惠,相得益彰。这是一种互为牵制达成共生平衡的美。这是表面的。而它的隐含的意义远大于建筑学上的意义。
⑶当你在流浪途中需要别人的屋檐的时候,并且能找到屋檐,“低头”就是你的门票,你得到的是庇护和关怀。这在乡村还活着,乡村会收留那些需要屋檐的人的造访,假如你流落乡村而不是流浪在城市,这是你的造化。
⑷在乡下,在大雨来临的时候,破屋檐或过之或不及,急急忙忙而不可得,只能借助近处虎蹲之势的岩石,取其歪斜向外伸展的部分权为“屋檐”,这也是应急之妙。那时侯不是低头的问题,而是找不到能让自己低头的屋檐。即便有个低矮的屋檐,蛛网蒙尘,也胜过遥远的天堂。
⑸平常的时候,奇岩怪崖成为路人眼中的冰冷坚硬的风景,是传说中鬼怪出没的地方,但谁能估计到几万年几百年以来,有多少生命得到它的亲抚?我每每发现巨岩之下岩鼠攀爬的路径,小虫子吹砂的窝点,以及一些无家可归的动物歇夜的痕迹。而这一道道屋檐非岩崖堪比,这好比莺雀装备了苍鹰的翅膀,护墙有余,明显的宽阔。
⑹前些日子,我一次外出,时近午夜,途中狂风肆虐,飞沙扬尘,空中撕开几道耀眼的闪电,迅雷震荡,各路灯火立时熄灭,豆大的雨点敲着路面冒起一层水雾,车灯映衬出周围浓墨一般的黑。我发现路边有座旧式民房,遂跑到屋檐底下,大雨即倾盆而下,还好这样巧。我突然感到屋檐的温暖和可爱。我相信几十年的光阴里,或秋行夏令,或冬行春令,难免风雨无常,总有缺少雨具的路人,进屋不方便,赶路又不合时宜,就可以在屋檐底下得到一点便利。而且,身后可能有一个小窗子,让我们嗅到特别的气味,里面应该是个卖糖饼酱醋香烟火柴的店铺。这地点莫非是乡民的娱乐聚会的场所?谈论妖魔鬼怪吗?还在更小的村庄,我见过屋檐底下摆放着条石,方便人们就座,场所虽然不是城市茶吧酒吧那样讲究铺张和蓄意,但是很踏实和随意。在那儿躲避风雨,抽一支烟,放松一下手脚,也是很闲适和安静的,其间似乎有点逍遥的趣味。
⑺多好的屋檐,没有屋檐的房子那叫房子吗?我的心中随即产生一种对屋主的感激之情。
⑻雷声隆隆,雷雨不停,还可以隐约听到相当远的地方有几道汽车防盗器不安分的声音。
(选自《散文》2006年第12期,有删改)
19.“没有栋尾的房子那不是普通的残缺,而是道义上的死亡。”请根据文意对这句话加以阐释。(4分)
答:                                   
20.文章第二段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来凸显“屋檐”的美?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分)
答:                                   
21.为什么说“这是一种互为牵制达成共生平衡的美”,试结合全文内容具体阐述。(4分)
答:                                   
22.品读《屋檐》,读者想见的不仅仅是乡村传统意思上的屋檐,还有那渐近渐远的乡情乡趣,更有那日渐缺失却弥足珍贵的人间真情。据此,有人说本文角度新颖,立意深远。你的看法呢?请就你认同的观点加以探究。(6分)
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18分)
[日]星新一
雪花像无数白色的小精灵,悠悠然从夜空中飞落到地球的脊背上。整个大地很快铺上了一条银色的地毯。
在远离热闹街道的一幢旧房子里,冬夜的静谧和淡淡的温馨笼罩着这一片小小的空间。火盆中燃烧的木炭偶尔发出的响动,更增浓了这种气氛。
“啊!外面下雪了。”坐在火盆边烤火的房间主人自言自语地嘟哝了一句。
“是啊,难怪这么静呢!”老伴儿靠他身边坐着,将一双干枯的手伸到火盆上。
“这样安静的夜晚,我们的儿子一定能多学一些东西。”房主人说着,向楼上望了一眼。
“孩子大概累了,我上楼给他送杯热茶去。整天闷在屋里学习,我真担心他把身体搞坏了。”
“算了,算了,别去打搅他了。他要是累了,或想喝点什么,自己会下楼来的。你就别操这份心了。父母的过分关心,往往容易使孩子头脑负担过重,反而不好。”
“也许你说得对。可我每时每刻都在想,这毕业考试不是件轻松事。我真盼望孩子能顺利地通过这一关。”老伴儿含糊不清地嘟哝着,往火盆里加了几块木炭。
突然,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打破了这寂静的气氛。
两人同时抬起头来,相互望着。
“有人来。”
房主人慢吞吞地站了起来,蹒跚地向门口走去。随着开门声,一股寒风带着雪花挤了进来。
“谁啊?”
“别问是谁。老实点,不许出声!”
门外一个陌生中年男子手里握着一把闪闪发光的匕首。声音低沉,却掷地有声。
“你要干什么?”
“少罗嗦,快老老实实地进去!不然……”陌生人晃了晃手中的匕首。
房主人只好转身向屋子里走去。
老伴儿迎了上来:“谁呀?是找我儿子……”她周身一颤,后边的话咽了回去。
“对不起,我是来取钱的。如果识相的话,我也不难为你们。”陌生人手中的匕首在炭火的映照下,更加寒光闪闪。
“啊,啊,我和老伴儿都是上了年纪的人,不中用了。你想要什么就随便拿吧。但请您千万不要到楼上去。”房主人哆哆嗦嗦地说。
“噢?楼上是不是有更贵重的东西?”陌生人眼睛顿时一亮,露出一股贪婪的神色。
“不,不,是我儿子在上面学习呢。”房主人慌忙解释。
“如此说来,我更得小心点。动手之前,必须先把他捆起来。”
“别,别这样。恳求您别伤害我们的儿子。”
“滚开!”
陌生人三步两步蹿上楼梯。陈旧的楼梯发出吱吱呀呀的声音。
两位老人无可奈何,呆呆地站在那里。
突然,喀嚓一声,随着一声惨叫,一个沉重的物体从楼梯上滚落下来。
房主人从呆愣中醒了过来,慌忙对老伴儿说:“一定是我们的儿子把这家伙打倒的。快给警察挂电话……”
很快,警察们赶来了。在楼梯口,警察发现了摔伤了腿躺在那里的陌生人。
哪有这样的人,学习也不点灯。害得我一脚踩空。真晦气。”陌生人一副懊丧的样子。
上楼搜查的警察很快下来了。
“警长,整个楼上全搜遍了,没有发现第二个人,可房主人明明在电话中说是他儿子打倒的强盗,是不是房主人神经不正常?”“不是的。他们唯一在上学的儿子早在数年前的一个冬天死了。可他们始终不愿承认这一事实。总是说,儿子在楼上学习呢。”
谁也没有再说话。屋里很静,屋外也很静。那白色的小精灵依然悠悠然然地飞落下来……
19.小说在开头和结尾都描画了冬夜的雪花,这有什么作用?(4分)
答:&&&&&&&&&&&&&&&&&&&&&&&&&&&&&&&&&&&&&&&&&&&&&&&&&&&&&&&&&&&&&&&&&&&
&&&&&&&&&&&&&&&&&&&&&&&&&&&&&&&&&&&&&&&&&&&&&&&&&&&&&&&&&&&&&&&&&&&&&&&&&&&
20.小说用很大的篇幅写老两口极富生活气息的对白来表现深沉的爱,这种爱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4分)
答:&&&&&&&&&&&&&&&&&&&&&&&&&&&&&&&&&&&&&&&&&&&&&&&&&&&&&&&&&&&&&&&&&&&
&&&&&&&&&&&&&&&&&&&&&&&&&&&&&&&&&&&&&&&&&&&&&&&&&&&&&&&&&&&&&&&&&&&&&&&&&&&
21.小说的情节发展是为主题服务的,本文的结尾出人意料,请就这篇小说的情节安排做一简要分析。(4分)
答:&&&&&&&&&&&&&&&&&&&&&&&&&&&&&&&&&&&&&&&&&&&&&&&&&&&&&&& &&&&&&&&&&&&
&&&&&&&&&&&&&&&&&&&&&&&&&&&&&&&&&&&&&&&&&&&&&&&&&&&&&&&&&&&&&&&&&&&&&&&&&
22.“世界本身就是一个谜,它有许多种解”,小说最忌讳主题鲜明,请结合你的阅读体验,探究这篇小说的可能有的多种主题。(6分)
答:&&&&&&&&&&&&&&&&&&&&&&&&&&&&&&&&&&&&&&&&&&&&&&&&&&&&&&&&&&&&&&&&&&&
&&&&&&&&&&&&&&&&&&&&&&&&&&&&&&&&& &&&&&&&&&&&&&&&&&&&&&&&&&&&&&&&&&&&&&&&&&&同步检测九模块综合 (时间:150 分钟 满分:150 分) 一、基础知识(21 分,每小题 3 分) 1.下列词语中加下划线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 A.嫔妃(pín) 桎梏(kù) 缫丝(sāo) 毁家纾难(shū) .. . . . B.讣告(fù) . C.鞭笞(chī) . 麻痹(bì) . 掮客(qián) . 喟叹(kuì) . 龋齿(yǔ) . 钟灵毓
秀(yù) . 病入膏肓(huānɡ) .D.嗔怪(chēn) 倥偬(zǒnɡ) 骠勇(piào) 椎心泣血(zhuī) . . . . B 解析: 项, A “梏”应读“gù”; 项, C “龋”应读“qǔ”; 项, D “椎”应读“chuí”。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蕴藉 水蒸气 一筹莫展 集腋成裘 B.痉挛 破天荒 坐无虚席 剑拔弩张 C.般配 度假村 至死不渝 以德抱怨 D.松弛 白内瘴 斐然成章 察言观色 A 解析:B 项,“坐无虚席”应为“座无虚席”;C 项,“以德抱怨”应为“以德报 怨”;D 项,“白内瘴”应为“白内障”。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1)2009 年 5 月 19 日,为纪念汶川大地震,哀悼在地震中死去的亲人,全国各族人民停 止公共娱乐活动,下半旗______。 (2)2009 年 4 月 23 日,世界各大报纸都在______位置刊登了中国人民海军举行历史上最 大规模的海上阅兵,来自 14 个国家的 21 艘舰艇同时接受检阅的消息。 (3)胡锦涛在讲话中提出的进一步发展两岸关系的六点意见,______着大陆对台政策的第 三次战略性调整。 A.致哀 显耀 昭示 B.致哀 显要 揭示 C.志哀 显耀 揭示 D.志哀 显要 昭示 D 解析: “志哀”译为用某种方式表示哀悼; “致哀”译为向……表示哀悼。 “显耀” 译为显示、夸耀;“显要”译为显著重要。“昭示”译为明白地表示;“揭示”译为使人看 清原本不易看清的事物本质。 4.下列各句中,加下划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面对记者的采访,来自汶川县映秀镇的李云梅娓娓而谈,讲述了她看到的一幕幕人 .... 间惨剧,有时哽咽不成声。 B.“爱心照亮回家路”募捐活动一开始就募集到爱心人士的捐款近 3 万元,与过去的 细大不捐现象形成鲜明的对比。 .... C.有人认为圆明园兽首“拍而不买”的行为是非理性爱国行为,会授人以柄,会在目 .... 前全球化的经济活动中给自己制造麻烦。 D.位于东莞市可园南路的金源中心堪称东莞市的标志性建筑,35 层的大楼器宇轩昂, .... 被当地人称为金融中心。 C 解析:“娓娓而谈”形容说话不知疲倦,生动,使人爱听,不符合“惨剧”“哽咽” 语境。细大不捐:小的大的都不抛弃。形容包罗一切,没有选择。细:微,小;捐:舍弃。 器宇轩昂:形容人精神饱满,气概不凡。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 A.从广州起飞的包机航班抵达台北桃园机场后,台湾方面对飞机用消防车在停机坪进 行“喷水欢迎”,为大陆观光首发团“洗尘”。 B.将顾客名牌鞋上的两个金属商标弄丢了,鞋匠拿出 600 元补偿,市民议论纷纷,但 我觉得不能一味地批评修鞋的。 C. 2009 年中组部、 国资委面向海内外公开招聘 16 名中央企业高级经营管理者日前已正 式启动,招聘公告已向海内外广泛发布。 D.人民海军成立 60 周年歌舞晚会艺术地再现了人民海军的奋进历程,展现了海军官兵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海军发展的崭新风貌。 D 解析:A 项,语序不当,应为“用消防车在停机坪对飞机”;B 项,“修鞋的”有 歧义;C 项,成分残缺,应在“管理者”后加“的工作”。 6.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何亚非说,萨科齐执意以法国总统和欧盟轮值主席的双重身份会见达赖,粗暴干涉 了中国内政、严重损坏了中方核心利益,中国政府对此表示坚决反对和强烈抗议。 B.当这些年轻人踏上返京的列车时,他们已是满载收获。“有没有实践就是不一样,” 杨斌说,“我们会把这次学习到的东西带回去,做北京奥运会志愿者的种子,向更多人播撒 开”。 C.伊犁震撼人心的美是那山,那水,那人;那奔驰的骏马,那辽阔的草原,那醉人的 花香;那悠久的历史,那浓郁的风情…… D.钓鱼台,在北京玉渊潭公园东面,环境清幽,“台下有泉涌出,汇成池,其水至冬 不竭。”(《明一统志》) C 解析:A 项,顿号改为逗号;B 项,最后一个句号放引号内;D 项,句号放到括号 后。 7.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马在漫长的进化历程中的发展趋势是体型从小到大,腿和脚由短变长。 ____________________,侧趾退化,不再使用,只靠中趾支撑身体、行走和奔跑。 ①所以在演化中四肢逐渐变得长而有力 ②这个发展趋势也反映了马从适应于森林生活到适应草原生活的过程 ③在草原中生活极易受到肉食动物的袭击 ④由于马是被捕食的动物 ⑤而最好的防御方式就是要比捕食它的动物跑得更快 A.③⑤①②④ B.②③④⑤① C.②④③⑤① D.②③④①⑤ C 解析: 第②句中“这个发展趋势”承接开篇“马的发展趋势”这一中心话题, 第③⑤ 句是对第④句的解说,第①句“所以”呼应第④句“由于”,表明结论。 二、阅读理解(54 分) (一)(2009 山东潍坊一模,19~2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8~11 题。(18 分) 最后一位戴罪的功臣 梁 衡 既然中国近代史是从 1840 年鸦片战争算起,禁烟英雄林则徐就是近代史上第一人。 可惜这个第一英雄刚在南海点燃销烟的烈火,就被发往新疆接受朝廷给他的处罚。怎么 摆脱这种状况?最常规的办法是得过且过,忍气苟安,争取朝廷早点召回。特别不能再惹是 非,自加其罪。一般还要想方设法讨好皇帝,贿赂官员。这时内地的家人和朋友正在筹措银 两,准备按清朝法律为他赎罪。林则徐却断然拒绝,我没有任何错,这样假罪真赎,是自认 其咎,何以面对历史?他选择了上对苍天,下对百姓,我行我志,不改初衷,为国尽力。 林则徐看到这里荒地遍野, 便向伊犁将军建议屯田固边, 先协助将军开垦城边的 20 万亩 荒地。垦荒必先兴水利,但这里向无治水习惯与经验,他带头示范,捐出私银,承修了一段 河渠。这被后人称为“林公渠”的工程,一直使用了 123 年,直到 1967 年新渠建成才得以退 役。就像当年韩愈发配南海之滨带去中原先进耕作技术一样,林则徐也将内地的水利、种植 技术推广到清王朝最西北的边陲。 他还发现并研究了当地人创造的特殊水利工程“坎儿井”, 并大力推广。皇帝本是要用边地的恶劣环境折磨他,用寂寞和孤闷郁杀他,他却在这亘古荒 原上爆出一声惊雷。 林则徐在伊犁修渠垦荒卓有成效,但就像当年治好黄河一样,皇帝仍不饶他,又派他去 南疆勘察荒地。南疆沙海无垠,天气燥热,人烟稀少,语言不通。对皇帝而言,这是对他的 进一步惩罚,而在他,则是在暮年为国为民再尽一点力气。1845 年 1 月 17 日,林则徐在三 儿聪彝的陪伴下,由伊犁出发,在以后一年内,他南到喀什,东到哈米,看、勘遍东、南疆。 他经历了踏冰而行的寒冬和烈日如火的酷暑,走过“车厢颠簸箕中巢”的戈壁,住过茅屋、 毡房、地穴,风起时“彻夕怒号”“毡庐欲拔”“珠难成眠”,甚至可以吹走人马车辆。林 则徐每到一地,三儿与随从搭棚造饭,他则立刻伏案办公,“理公牍至四鼓”,只能靠第二 天在车上假寐一会儿,其工作紧张、艰辛如同行军作战。对垦荒修渠工程他必得亲验土方, 察看质量,要求属下必须“上可对朝廷,下可对百姓,中可对僚友”。别人十分不理解,他 是一位戍边罪臣啊,何必这样认真,又哪来这种精神?说来可怜,这次受旨堪地,是皇帝给 的苦役,活得干,名分全无。他的一切功劳只能记在当地官员的名下,甚至连向皇帝写奏折、 汇报工作、反映问题的权利也没有,只能拟好文稿,以别人的名义上奏。这是何等难堪,又 是何等的心灵折磨啊!但是他忍了,他不计较,能为国出力就行。整整一年,他为清政府新 增 69 万亩耕地,极大地丰富了府库,巩固了边防。林则徐真是干了一桩“非分”之事,他以 罪臣之名,而行忠臣之事。 林则徐还有一件更加“非分”的事,就是大胆地进行了一次“土地改革”。当堪地工作 将结束,返回哈密时,路遇百余官绅商民跪地不起,拦轿告状。原来这里山高皇帝远,哈密 王将辖区所有土地及煤矿、山林、瓜园、菜圃等皆霸为己有,数十年间竟无人敢管。林则徐 接状后勃然大怒,立判将土王所占一万多亩耕地分给当地汉维农民耕种,并张出布告:“新 疆与内地均在皇舆一统之内,无寸土可自私。民人与维吾尔人均在恩并育之中,无一处可以 异视。”各族人民奔走相告,生计无忧,民族和睦,边防巩固。这是他以罪臣之身又多管了 一件“闲事”啊! 林则徐是皇家钦定的、中国古代最后一位罪臣,又是人民托举出来的、近代史开篇的第 一位功臣。 (选自《把栏杆拍遍》 ,有删改) 8.文章第二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 分)9.充军伊犁期间,林则徐“在这亘古荒原上爆出一声惊雷”,“惊雷”具体表现在哪些 方面?请结合文意分条概括。(4 分)10.文章第四段为什么要详细描写环境的恶劣和林则徐的艰苦行程?(4 分)11.本文主要是从哪几个角度来选材组材的?在写作上有何突出特色?(6 分)8.参考答案:①内容上:表现林则徐对自己禁烟之举的正确评判,突出其刚直不屈的性 格。②结构上:为下文写林则徐以“戴罪”之身为国出力作铺垫,紧扣文题,与首尾相呼应。 解析:“作用”应从思想内容与结构两个方面来阐述。“林则徐却断然拒绝,……不改 初衷,为国尽力”表明了林则徐对被贬的态度,由此可以看出其刚直的性格;“戴罪”“功 臣”照应了文题,自然引出下面的具体介绍。 9.参考答案:①建议屯田固边,协助垦荒;②捐出私银,承修河渠;③推广内地的水利、 种植技术;④发现、研究了“坎儿井”,并大力推广。 解析:“惊雷”即指他在伊犁期间的所作所为,根据第三段的内容分条整理即可。 10.参考答案:①表现林则徐遭遇的人生困境与心灵折磨。②反衬出林则徐为国为民不 计个人得失的高贵品质和创建的丰功伟绩。 解析:环境描写以及背景介绍都是为表现人物的性格服务的。环境愈恶劣,遭受的打击 越厉害,越能显示出林则徐的品质与功绩。 11.参考答案:选材组材:从“以罪臣之名”,“行忠臣之事”两个角度。 写作特色:①抓住传主的业绩和品格,选择丰富典型的史料,通过叙述、描写、评议揭 示其特有的精神风貌。②在客观公正评价的同时,融入作者浓郁的情感,使传主的精神更好 地感染读者。 解析:本文紧扣题目,围绕“戴罪”与“功臣”展开论述,有对人物事迹的介绍,也穿 插了一些评论性的话语,鲜明地表现了作者的观点。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2~15 题。(16 分) 译者眼中的多丽丝·莱辛 多丽丝·莱辛就是这样一个平易近人的人,在她面前,你用不着因自己写不出她那样的小 说而自卑,完全可以把她当做一个普通的家庭妇女,一个你早就熟悉的邻里乡亲来看待。 我是按约定于 9 月底的一个阴雨天拜访她的。下午 3 时许,我在一幢连排式的房子前按 响了门铃。穿红裙蓝衣的莱辛下楼开门,把我领上楼上的客厅。客厅里有一台老式的电视机, 电视机上是一套音响,搁电视机的架子塞满了书。与电视机平行的墙壁上有两个一米左右高 的书架,靠里的一个比另一个高了几厘米,也宽了几厘米。书架肚子里满满当当的都是书, 书架顶上又摞着四大叠书,每一叠差不多都有半米高。女主人示意我在电视机斜对面的沙发 上坐下,热情地招待我喝咖啡,吃糕点。她自己落座在电视机旁的一张椅子上。 这个客厅给人总的印象是不那么整洁:沙发坐垫上就散落着报纸一类的杂物,女主人坐 的椅子背后还有书刊一类的东西不整齐地堆放着。但在这不整洁中透露出一种随和,当我自 己动手挪开一张报纸在沙发上落座时,同时也挪去了按门铃前一直挥之不去的紧张与忐忑。 这种随和、适意的氛围的营造者此刻就与我面对面坐着,说话时目光紧紧盯着你,但那里面 所透露的不是居高临下的轻慢,也不是咄咄逼人的威严,而是朋友间促膝交谈时的专注,邻 里间闲聊时的亲近与随和。 我们的谈话就在这样的气氛中展开。我首先向她介绍了自己的文化背景,介绍了“上有 天堂,下有苏杭”的美景。当我说到自己是从大山里走出来的农家子弟时,她马上接口说: “我也是个农民的女儿啊。”那说话的口气就好像在异乡遇见走失的同道,在语言不通的陌 生人中间碰到了语言相通的人! 当然,作为《金色笔记》的中文译者之一,我没有忘记此次拜访的目的:于是再次提出 为中文版的《金色笔记》写序的事。她明确地答复我,这个序她不便写:一个原因是她不懂 中文,无法对译文下这样那样的断语;另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金色笔记》在中国已经有一 个译本了。她说 1993 年去过北京,当时陪同的翻译告诉她: 《金色笔记》的中译本一出版就 印了 8 万册。我微笑着调侃道:在改革开放以前,我们没有加入国际版权组织,翻译都很随 便;现在我们走上正规了,不会再有盗版一类的事。她笑笑说:她并不计较这种事,只是不 满意随便改动书名:因为 The Goden Notebook 是小说整体的组成部分。 谈了上述一些话, 时间不知不觉间已溜走一个半小时左右。 虽然没有规定过谈话的时限, 我觉得也该起身告辞了。为使这次拜访留下珍贵的纪念,我问她是否可以合个影。“Why not?”她爽快地说。 照完相后, 莱辛则回书房拿来 5 本她写的小说,一本本签上名, 送给我。 得到她亲笔签名的书,我真的很激动。随后她还递过两张价值 30 英镑左右的购书券,嘱我自 己去书店买希尼译的《贝奥武甫》 。 得知她获得 2007 年诺贝尔文学奖,我比谁都高兴。这两天许多媒体来采访我,因为译了 她的《金色笔记》 ,我成了莱辛在中国的代言人了。他们不断地问我莱辛个子有多高,拜访她 时穿什么衣服,招待我喝茶还是咖啡等等一些问题。我想我回答这些问题需要耐心,而莱辛 现在面对的媒体比我所面对的不知要多多少,她就更需要耐心了。 12.关于《金色笔记》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3 分)( ) A.作为莱辛在中国的代言人,作者在对莱辛有更多的了解的基础上,翻译了《金色笔 记》 。 B.作者拜访莱辛的目的是再次提出请她为中文版的《金色笔记》写序的事情。 C.莱辛主张不要随意改动书名,因为 The Goden Notebook 是小说整体的组成部分。 D.莱辛拒绝为《金色笔记》写序,更为重要的理由是其在中国已经有一个译本了。 13.关于文本的相关解说,错误的一项是(3 分)( ) A.文章开头用类比的手法,用普通的家庭妇女和熟悉的邻里乡亲与之类比,突出莱辛 的性格特征,为下文作铺垫。 B.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加入了国际版权组织,已经走上了正轨,盗版的事情就再也不 会发生了。莱辛对是否盗版却不是十分在意。 C.文章第二段详细地叙写了她客厅内的摆设和给人的印象,渲染一种随和、适意的氛 围,以便开启宾主的对话。 D.莱辛不懂中文,坚持不为中文译本写序,不敢妄下断语的行为,反映她的严谨、踏 实的写作精神。 14.文中说“在语言不通的陌生人中间碰到了语言相通的人”,“语言不通”与“语言 相通”矛盾吗?为什么?(4 分)15.作者在文中凸现了多丽丝·莱辛哪些值得人们尊重和学习的优秀品质?请简要概括。 (6 分)12.A 解析:因果倒置,是因为翻译了《金色笔记》 ,然后才进一步了解了莱辛。 13.B 解析:“盗版的事情就再也不会发生了”,绝对化,注意原文作者说话的语境, 是一种玩笑口吻。 14.参考答案:不矛盾,“语言不通的陌生人”是指自己和莱辛所使用的语言不同,文 化背景不同。“语言相通的人”是指作者与莱辛有着相同的家庭出身,心理上有相通之处。 解析:两个“语言”意义不同,第一个是实实在在的语言,二者是“不通”的;第二个 是虚指,这里主要指两人都是“从农村走出来的”。 15.参考答案:①谦虚随和,平易近人;②热爱读书,热爱写作;③态度诚恳,治学严 谨;④爽朗大气,慷慨无私。 解析:根据文章内容概括,注意要条理清楚,语言简练,内容全面。(三)(2008 海南、宁夏高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6~19 题。(20 分) 盛宣怀的教育思想和办学实践 “办大事,作高官”是李鸿章对盛宣怀一针见血的刻画,也可以说是对他一生发展道路 的指引。盛宣怀是按照这条道路和程序走的,李鸿章也是照此方针培植他的。盛宣怀所经营 的近代企业及与之相应的新式教育事业,在当时都是无先例可循的“大事”,但因为有李鸿 章的大力支持而取得成功,并被李鸿章多次保举,直至官拜邮传部尚书。他因办“大事”卓 有成效而至“高官”, 反过来又利用“高官”的地位和权力来促进“大事”的发展。 可以说, 盛宣怀是处非常之世、走非常之路、做非常之事的非常之人。 经过近三十年的苦心经营,到 19 世纪 90 年代中后期,盛宣怀实际上已经全部或部分地 控制了一批关系到国计民生的轮船、电报、铁厂、铁路、矿务、纺织、银行等大型企业。他 在披荆斩棘、奋力开拓的过程中,深深体会到新式人才十分重要,没有与这些新兴企业相适 应的新式人才,将一事无成。那些皓首穷经的学究们绝不可能去搞机器技术和企业管理,科 举所取之士对此一窍不通。那么,新式人才从何而来?盛宣怀认为,必须立足于自己培养, 聘用洋师只是暂时的、短期的。之所以如此,煤铁矿藏“实以开采为大利所在,未便使外人 久与其事”。基于这种认识,盛宣怀在经营企业的过程中,往往创办附设于企业的带有训练 班性质的学堂。比如办电报局时,他在天津、上海等地办有电报学堂;督办汉阳铁厂时,也 办有附设的学堂。这些学堂在学制、课程等方面都只注重实用,理论和基础知识则不求系统, 属于非正规的训练班。盛宣怀是一个有心人,“精细为群僚之冠”,他对这些训练班及时总 结经验,作为以后办正规学堂的准备。 1895 年秋,盛宣怀得到直隶总督王文韶的批准和支持,在其权力和经济能力许可的情况 下,创办了中国第一所大学——北洋大学堂。同他办实业一样,盛宣怀在办教育时也以“学 以致用”为准则。他给北洋大学堂订了两条规则:其一是不许“躐等”。他说:中国过去学 西学的学生成绩不显著的原因之一,就是“学无次序,浅尝辄止”,本大学堂的学员必须循 序渐进,不许中途他骛,直至完成学业。其二是要学习专门科学技术,文字语言不过是工具。 盛宣怀这一观点的形成,不仅源于他汲取了过去同文馆只学外语因而用途不广的教训,也是 他自己在办实业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认识的结果。也正因为这样,后来当他的天津海关道继任 者李少东请求将 60 名学生分别改学法语、德语和日语时,他毫不留情地加以阻止了。 1896 年春, 盛宣怀禀明两江总督刘坤一, 请求“如津学之制而损益之, 设立南洋公学”。 他非常慷慨地提出“学堂基地由臣捐购”, 常年经费也由他所经营的轮、 电两局岁捐十万两。 此时正是盛宣怀大展宏图之际,因而主张南洋公学“取国政之义,以行达成之实。于此次钦 定专科,实居内政、外交、理财三事”。显然,南洋公学是全国性的以培养政法人才为主的、 由盛宣怀直接控制的正规学校。盛宣怀办学思想的可贵之处,还在于他非常重视基础教育。 他说:“师范、小学,尤为学堂一事先务中之先务。”所以南洋公学陆续设立了师范院、外 院(附属小学)、中院(中学)、上院(大学)和特班。郑观应赞誉说:“此乃东半球未有之事,真 非常不朽之功业也。” (摘编自夏东元《盛宣怀传》) 16.下列对传记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4 分)( ) A.经过近三十年的苦心经营与奋力开拓,到 19 世纪 90 年代中后期,关系国计民生的 许多大型企业,都已处于盛宣怀的全面或部分掌控之中。 B.盛宣怀认为,开采矿藏能够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一旦让外国人插手其间,将使中 国的矿藏资源大量外流,因而主张完全自主开采。 C.盛宣怀在天津、上海等地办的电报学堂和在汉阳铁厂时办的学堂,学员的实际动手 能力普遍较强,而理论和基础知识则相对薄弱。 D.盛宣怀认识到培养新式人才的重要性,认为科举所取之士不可能去搞机器技术和企 业管理,必须通过新式教育培养所需要的人才。 E.传记通过对盛宣怀教育思想及办学实践的记述,表现了他作为实业教育家的远见卓 识,也反映了我国近代学校创办前后的社会背景。 17.盛宣怀在创办北洋大学堂时提出了哪些主张?反映了他什么样的教育思想?请简要 说明。(4 分)18.盛宣怀创办并直接控制的南洋公学有什么特色?反映了他什么样的办学目的?请简 要分析。(4 分)19.盛宣怀办学成功的主要原因,有人认为是他有丰富的办学经验,有人认为是他教育 思想先进,有人认为是他经济实力强,有人认为是李鸿章的培植。你的看法呢?请就你认同 的一种原因进行探究。(8 分)16.BC 解析:B 项,文中提到盛宣怀担心外国人长时间参与,会分得大量利润,没有 提及“将使中国的矿藏资源大量外流”。C 项,这些学堂注重实用,理论和基础知识不求系 统。这是一种办学思想,至于学员实际情况原文未提及。再者,不求系统,意味着不全面, 具体到某一方面的理论和基础,也可能很扎实。 17.第一问:①学员必须循序渐进,不许中途他骛,直至完成学业;②重在学习专门科 学技术,文字语言只不过是工具。 第二问:体现了盛宣怀“学以致用”的办学理念。 18.第一问:①以内政、外交、理财等文科专业为主;②设有师范、小学、中学和大学。 第二问:①为国家培养政法人才;②为新式人才打下扎实基础。 19.①有丰富的办学经验,办训练班、北洋大学堂、南洋公学;②教育思想先进,学以 致用,重视基础教育;③经济实力强,控制许多大型企业;④李鸿章的培植,保举做高官, 支持办学。 三、语言运用(15 分,每小题 5 分) 20.下图是北京市建委官方网站公布的京城房屋销售价格的情况。请你为下面图表添加 一段简要的文字,说明图表所传达的主要信息。(不超过 50 字)参考答案:京城楼市新盘开盘均价 6 个月持续高速增长,10 月首次突破 15 000 元,11 月开始回落。 解析:要突出几个关键点,如增长、回落、最高点。21.将下列文字的主要内容进行压缩,压缩后不超过 40 个字(包括标点)。 而今,书籍这传统、古老的文化使者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日益陷入尴尬的局面。网络 文学的异军突起,影视媒体的铺天盖地,使整体的文学生存空间扩大了,却导致书籍所独自 拥有的领域相对狭小,相当多的受众越来越倾向于多媒体的诉求方式,尤其是青少年人群, 更是沉迷于虚拟的赛博空间。好莱坞影视、日韩剧、港台片一轮一轮地热播,网上冲浪体验 极点刺激,在这纷繁变幻的现代传媒变革时期,书籍又当何去何从? 其实以数字化和读图为特征的影视与网络文化,并不能真正取代书籍的存在。再怎么红 的大片,终究也不可以离开优秀剧本的支撑。王家卫《花样年华》的成功,不正是先有了刘 以仑的原作?网络小说的流行,也离不开畅销书的推波助澜。 《我的野蛮女友》先是在网上红 火,继而被导演发掘,再被出版社印刷发行,不也是很好的证明?书籍作为一种原始意义上 的文本形式,自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参考答案:书籍面临严峻的挑战,但以数字化和读图为特征的影视与网络文化不能取代 书籍的存在。 解析:首先对原文进行层次划分。这两段文字根据意思可分为两层,第一段强调书籍面 临挑战,第二段阐述了书籍的自身优势。然后根据字数的要求对内容进行压缩、取舍。 22.(2009 河北唐山高三三模,19)根据下列内容为校广播室拟一则广播通知。(不超过 40 字) ①某校团委、学生会准备举行庆“五一”文艺晚会;②全校各班全部参加;③晚会时间 为 2009 年 5 月 1 日 18:30(晚自习上课时间);④晚会地点在学校礼堂。 参考答案:5 月 1 日晚六点半,在学校礼堂举行庆“五一”文艺晚会,请全校同学准时 参加。 解析:符合广播稿的特点,内容要全面准确,语言要简练,时间与地点要具体。 四、写作(60 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岁月如歌,这一年刚刚唱罢,下一年已经登场。新的一年,驾着太阳的金马车,踢踏而 至。正所谓旧的不去,新的不来,新花新书新房,新车新衣新厂…… 这里出新招,那儿创新高…… 请以“新”为题,写一篇议论文。要求:①立意自选;②不少于 800 字;③不得抄袭。写作提示: 写作提示:只要细心地观察生活,就会发现这个世界,每时每刻都处于新的形态,万物 无时无刻不在发展变化,日有新貌的自然景物、日新月异的社会生活、创新发展的社会潮 流……这些新的事物,无一不给人新的启示,无一不给人新的感悟,描述其“新”,感悟其 “新”,定能参透其中蕴涵的人生哲理,借景抒情,借物抒怀,借事言志。 当然也可以从历史上, 去关注那些体现着“新”、 蕴涵着“新”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 以其为突破口,挖掘有关“新”的哲理,借这些历史文化素材,表现自己的人生感悟。 总之,只要关注自己的生活视野和书本视野中的“新”现象、“新”景象、“新”事物, 体悟其中蕴藏的道理,探求其中饱含的真善美,融入自己的情感,信笔成文,新鲜华美、意 蕴丰满的文字自会流淌于笔端,书就景“新”、意“新”、事“新”、情“新”的新鲜文章。 参考例文: 新 世界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有了路;世界上本无所谓新,敢于开辟另一片天地、 新的领域,那就是新。 ——题记 人生一路走来,不宜从俗随众;人生一路走去,理应活出新意。用新奇多彩的练子,以 自己的心跳舞,收获自己新鲜精彩的人生。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以新舞?遥想那漫漫 的历史长河,一个个走出世俗,走出新天地的身影映入我的脑海。 司马迁虽受宫刑之奇耻大辱,忍辱负重,但并未从俗饮恨而辞世,他恨私心有所不尽, 思垂空文以自见,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以自己的彩练舞罢自己的新舞,以自己的热血书就 那“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以自己的心开辟新的人生。 陶渊明虽是怀着“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的壮志而来,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官场的现实并不是他心灵的归宿,但其并未折节屈从,其不 为五斗米折腰,能认清自己“性本爱丘山”,终于挂印而去,隐身于山林之中,醉心于自己 的一方天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于田园中寻得自己的一方新的心灵圣土。 李白虽一世梦想做官,入朝为相。但并未卑躬屈膝而从俗,他一任自己的本性,让力士 脱靴、贵妃捧砚,傲岸不屈,不隐本性,他怎能摧眉折腰以事权贵,最终他把他自己交给了 酒与月,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亮,剩下三分啸成了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他以 他那傲岸的灵魂开启了自己新的人生境界。 苏轼虽才华横溢、志向远大。似乎天妒贤才,他政治上连遭打击,家中又频遭厄运。但 其并未沉沦,亦未退缩,却以一种洒脱、豁达的人生态度积极入世。他为官一地,造福一方, 心系百姓,关注民生。“回头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道出了其宦海沉浮后新 的人生省悟。“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是其感于生命易逝,对人生态度的新的解读——随缘自适。 一个个令人敬慕的伟人从我的心中渐渐淡去,但他们都在我的心中留下了一个印记—— 坚守自我,不宜随俗从众,开辟新的人生。
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外人物传记选读同步训练:模块综合(附答案)——提供以文本文档的格式的各类文档免费下载和在线浏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多丽丝面料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