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新闻导语怎么写到正文采用什么形式作为过渡

英语课堂中有效导入的探索与研究
资源描述:学科:英语 
作者:   学校:店口一中   上传时间: 11:56:44   浏览人次:344   上传方式:文本
内容提要:
课堂的导入是引导学生学习知识的准备阶段,怎样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学生的思维,它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开始,直接影响课堂效果,导入的设计起着重要作用。
本文尝试从重吸引、重参与和重牵引等角度设计多种导入模式,寻求英语课堂新课导入的有效方式、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帮助学生在新课导入时激发学习的热情,掌握有效的学习策略,体验学习成功的快乐,提高学生学习的能力与效率。文中列举多个应用实例,分析了给出知识点呈现的方式与时机,并着重说明了导入部分与知识要点的衔接,从趣味性和有效度给予英语课堂的导入环节新的思考。
导入、吸引、参与、牵引
《有效教学的理念与策略》中有效教学主要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发展或进步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这一点我非常触动,因此萌生了做一系列课堂探索的想法。然后把这些探索用文章的形式记录下来,作为促进自己教学的学习资料。一位教育专家曾经说过:“课堂教学蕴涵着巨大的生命活力,只有师生们的生命活力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有效的发挥,才能真正有助于学生们的培养和教师的成长,课堂上才有真正的生活。”专家的话给人以启迪,课堂教学是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和主要形式,而素质教育的核心内涵则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因而,追求有效的英语课堂是探索英语教学的目标。
二、有效导入的必要性
(一)对导入的认识和理解
英语课堂导入是指在讲解新知或英语教学活动开始之时,教师有意识、有目的的引导学生进行英语学习的一种方式,是课堂教学的启始环节。
(1)叶圣陶对“导”说得最为切中:“‘导’者,多方设法,使学生能逐渐自求得之。”课堂的导入贵在创新,重在实效,我们应不断地对新课的导入形式进行深入探讨,努力打造课堂的“凤头”。
&&(2)《中外教学研究》上黄启逢先生在文中说:“新课的引入是课堂教学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导入如同桥梁联系着旧知和新知,如同序幕预示着后面的高潮和结局,如同航标引导着学生的思维方向。起到课堂教学第一次反馈的作用,是教师首次进行课堂调控的依据。因此导入的方法要根据教材体现的教学任务与内容、学生的年龄特征与心理需求、教师的自身素质灵活多样地加以运用,能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获取知识,形成主动搜集和分析、解决问题、交流合作的能力。”
(二)导入环节应适应英语教学的发展
《英语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学习策略指学生为了有效地学习和发展而采取的各种行动和步骤。英语学习的策略包括认知策略、调控策略、交际策略和资源策略等。学习策略是灵活多样的,策略的使用因人、因时、因事而异。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帮助学生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并具有不断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的能力。在英语课程实施中,帮助学生有效地使用学习策略,不仅有利于他们把握学习的方向、采用科学的途径、提高学习效率,而且还有助于他们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在《英语新课程标准》中的实施建议部分给出了如下九条教学建议,分别如下:
  1、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2、关注学生的情感,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3、倡导"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4、加强对学生学习策略的指导,为他们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5、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发展他们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
  6、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拓宽学生学习和运用英语的渠道。
  7、组织生动活泼的课外活动,促进学生的英语学习。
  8、不断更新知识结构,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对英语课程的要求。
9、遵循课时安排的高频率原则,保证教学质量和效果。
课堂教学的第一环节便是“新课导入”。好的导入能先声夺人,使之有一个良好的开端;能激发学生渴望学习的心理,引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初中英语内容丰富,新课导入并无固定的模式可循,因而需要教师根据教材的特点、教学的目的、学生的实际和自己的风格去加以充分的研究和设计,精心的改革和创新,使新课导入能像磁石,在开课始就能把学生分散的注意力迅速聚拢,像火种,把学生思维的火花及时激燃,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提高其智力活动的积极性,从而达到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三)当前存在的一些问题
1、随着当前多媒体技术的发展,英语课堂的交互性和直观性增强。导入环节在课堂时间中的份额、表现形式和知识点衔接等方面都存在新的变化。草率粗糙、形式单一的导入不适应当前的英语教学。导入环节呈现新知识的方法单调呆板,平平淡淡,千篇一律,学生就会产生厌倦情绪。对于很多学生而言,初中才是正式、系统接触英语的开始,好的导入能激发学生学英语的兴趣,尤为重要。从近几年新教材的课堂教学情况来看,对新课课堂导入的重要性在认识上还有待提高,在这一环节的设计上还缺乏深入、细致的研究,在新课导入的艺术上还有待进一步探讨。
2、导入环节和知识点衔接的处理。丰富的资源和多样的活动形式在调动学生积极性和提高关注度的同时,也很容易让学生偏离课堂的中心。由于导入环节往往是教师结合教学内容预设的,只有教师本人非常了解该环节的目的和意义。如果不能有效设计导入时出现知识点的方式和抓住知识点的呈现时机,导入部分尽管非常热闹却失去了其应有的作用,削弱课堂的有效性。
因此英语课堂教学的导入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教学环节,是个值得研讨的课题。我们应运用多种导入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能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为整节课作好开路先锋。以下内容是尝试课堂导入的一些试验型例子。
三、&“重吸引、重参与、重牵引”的策略研究
(一)借助资源,媒体呈现重吸引&&&
课堂导入如何才能对学生产生吸引力?&形象、直观、突出,对学生就会有吸引力(胡春洞,1998)。随着多媒体设施和课件的普及,教师在导入新课时可以有选择地使用多媒体技术,借助声音、颜色和动感画面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和吸引力。它往往能直接引起学生的兴趣,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直观的手段要比言语描述更为清晰明了,更容易激起学生的好奇心。以下从三个方面分别举例说明。
1、音乐共鸣让课堂拥有情趣。英语教材内容丰富,其中艺术篇幅占了很大比例,一方面是为了使学生的艺术细胞得到熏陶,当然也是为了更好地结合其他学科的知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典型课文是七下Unit10&Can&you&play&the&guitar?这一单元主要介绍各种乐器及要求学生掌握Can&you&do&sth.?这一句型。引入时可先让学生欣赏各种乐器的经典名曲,如世界著名钢琴曲《致爱丽丝》片断,中国古典小提琴曲《梁祝》片断等,并让学生猜猜是哪种乐器,以此引出各种乐器名称:piano,&violin,&trumpet,&drum,guitar等。等学生掌握了各种乐器的新单词,再可导入句型:Can&you&play&the&guitar?&Can&you&play&the&piano?&等。上课一开始,学生就听到了自己熟悉的音乐,容易引起学生共鸣,从而能很快转入到音乐这一主题上来;再者,优美的音乐也能陶冶学生的情操。
2、图片呈现让课堂拥有现场。网络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图片。可以下载很多漂亮的图片为课堂服务,因此不需要继续使用以前的挂图或者带实物进课堂。可以围绕图片提出一系列问题,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而引入新课。
如七上unit&5&Do&you&have&a&soccer&ball?学生可能还不认识baseball,&volleyball,但相信没有学生会不认识这些球的图片。因此可以先给出各种球的图片,学生尤其是爱运动的学生,看到这些往往会比较兴奋,从而达到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效果。之后再逐步引入生词。&
再如九年级unit&8&I’ll&help&clean&up&the&city&parks.可先让学生欣赏很多需要帮助的图片,如:地震,西南旱灾,舟曲泥石流等自然灾害过后急需帮助的图片,既紧扣时事又能引起学生共鸣,让学生知道:Volunteers&are&badly&needed.之后再给出各种志愿者活动的场景,从而逐步导入生词词组:
志愿者活动的场景
知识衔接点(导入生词词组)
visit&sick&people&in&the&hospital&
help&clean&up&the&city&parks
help&stop&hunger
cheer&up&sick&kids
3、影视展现让课堂拥有情境。让学生观看原声电影不失为英语课堂教学的好方法。场景,语音语调,文化背景等等都是很好的教学模板。尤其是七下Unit&9&Do&you&want&to&go&to&a&movie?这一单元让学生了解并掌握各种电影类型:documentaries,&thrillers,&comedies,&Beijing&Opera,&cartoons,&action&movies等等。与其讲解各种电影的特点,还不如直接让学生欣赏片断。通过各种类型电影的欣赏,一方面,电影画面生动,更能吸引学生;另一方面,通过直观电影的欣赏,学生对各种电影名称印象反而更深刻,能更好地达到教学效果。课堂一开始,可以问学生:&Do&you&like&movies?&Now,&let’s&go&to&a&movie&together.然后每让学生看完一部电影片断,就可问道:What&kind&of&movies&is&it?从而引入各个生词。
再如八上unit&6&It’s&raining.第二课时,本课是曾经参加杭州市优质课比赛抽中的课题。当时很苦恼,因为这一课时内容非常少,新内容只有一个句型,“How’s&it&going?”及四种不同程度的回答:&“Great!”&“Pretty&good!”&“Not&bad!”&“Terrible!”。后来选用了电影《灰姑娘》(Cinderella)作为导入,并有效处理了知识的衔接。
电影一开始呈现了一个非常幸福的家庭,家里有贤惠的妈妈,慈爱的爸爸,还有个活泼漂亮的女儿。
这一片断后导入:How’s&it&going&with&Cinderella?&CIt’s&great.
接着不幸发生了:姑娘的妈妈过世了,爸爸娶进了后妈,还带来了后妈的三个女儿。爸爸出差了,姑娘漂亮的衣服都被姐姐穿去了,自己只能穿破衣服,后妈天天让她呆在壁炉间,天天有灰往身上瓢,久而久之,真的成了灰姑娘。
这一片断后导入:How’s&it&going&with&Cinderella&now?―It’s&terrible.
突然有一天转机出现了,灰姑娘在一块砖头后发现了漂亮的玻璃球,球里面有个仙女。灰姑娘眼睛里又有了光彩。
这一片断后导入:How’s&it&going&with&Cinderella,&now?―It’s&not&bad.
这时仙女从玻璃球里出来了,她还说能帮灰姑娘实现愿望。
这一片断后导入:How’s&it&going&with&Cinderella,&now?&---It’s&pretty&good.
最后灰姑娘在玻璃球仙女的帮助下顺利地嫁给了王子。
这一片断后导入:How’s&it&going&with&Cinderella&at&last?---It’s&great&again.)
(二)创建情境,组织活动重参与
现代教学论强调的是:creative,要求的是培养创造性的学生,为的是让学生既能拓宽思路,又能以最佳状态进入课文的学习。以学生为中心,充分掌握学生的好表演、欲成功、易满足等特点,把学生的自由式谈话(Free-talk)、演讲(Speech)、和表演(Act)作为课堂教学的导入,满足学生的表演欲和成就感。
1、主动式创设情境――课本剧表演。语言是用来沟通的,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要不断地创设情景,模仿实景表演。可以以同桌为单位进行轮流,情景可以由学生自己定,也可以由老师根据课文内容事先指定,再通知学生准备。初中的学生还是很有表现欲的,但也存在部分同学不够自信,不是很敢说,也有部分同学考试不会差但英语口语不好,英语情景表演不仅能锻炼学生口语,还能锻炼学生胆量,再者有搭档的共同配合,更容易完成任务。有时学生喜欢学唱英语歌,那也要在合适的机会让他们展示一下,听歌学英语也不妨成为一个导入方法。当然,学生表演后老师的评价、赞赏和肯定显得尤为重要。
2、竞争式营造氛围――朗读单词,背诵单词,朗读课文等。花季的学生很有表现欲望和竞争心理。所以不妨采用小组竞赛形式来营造学习气氛,导入正文。朗读单词,一个接一个地朗读单词,可以每位同学读一个,也可以每位同学读两个单词,哪组同学朗读规定的单词用时最少最准确。或者看在规定的时间内能背诵默写出几个单词。朗读课文,那就齐声朗读,看哪组朗读地最响亮,最有节奏感,当然还有最整齐。“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英语也一样,贵在朗读。竞赛需要规则也需要公正。因此不妨从各组挑选同学组成裁判团以确保公平。方法有很多种,目的只是为了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3、挑战式激发兴趣――游戏。初中学生其实还都是一群大孩子,他们都还处在喜欢游戏的阶段,因此游戏导入是学生很喜欢的一种导入方式。学生很喜欢玩的一种游戏就是Guessing-game,而且这种游戏很多课都适用。
例如在学水果时,教师可以拎一袋水果进教室,里面放有各种水果,有:橘子,苹果,梨,葡萄等,然后让学生伸手进去摸,但是不能看,再猜猜是哪种水果,如果猜到了还可以把水果奖给学生,这样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积极性。
再如当学到各种方位词时,可事先在讲台的周围藏好东西,再问学生:Where’s&the&eraser?&学生就猜:Is&it&under&the&desk?等等,以便导入各种方位词的学习。这种游戏即使是初三的学生我也尝试过,效果也不错。如九年级Unit&5&It&must&belong&to&Carla.&当时趁学生不注意,拿了部分同学的书本等,上课铃一响,我跟学生说:Look&at&the&Teacher’s&desk.&What&can&you&see&on&it?&学生会告诉我:There’s&a&book,&an&eraser,&------on&the&desk.这对他们来说很简单。接着再问:Then&whose&book&is&it?&You&can&look&at&it&and&guess.这时学生就会说:It&may&be----or&it&must&be----‘s.&It&has&his&name&on&it.&从而迅速引入本颗主题:情态动词表示推测。
还有一种游戏,对学生而言就有点挑战性,那就是在西方各个年龄段的人都喜欢玩的crossword。比如九年级unit&9&When&was&he&born?这单元的第一课时一开始,让学生来做下面这个crossword:
在上图中,右边这一列给出了相关信息,要求按照右边的信息填出左边空格中相应的运动名称,如:根据右边cross(横)1&Lang&Ping,&可知左边横向第一个空格应填volleyball。这样学生就能填出相对应的运动(共10个空格),借此完成7个单词的复习(volleyball,&basketball,&football,&tennis,&table&tennis,&swimming,&running)和3个单词的拓展(badminton,&diving,&boxing),而且很快就把学生注意力集中到游戏中来,也很自然地导入到了本课的主题:运动和人物。之后可就题中某一人进行进一步提问:Do&you&know&David&Beckham?&What&does&he&do?&Do&you&like&him?&Then&when&was&he&born?&从而导入本颗重点句型。
(三)依托背景,创设问题重牵引
教学过程虽然十分强调学生的一面,但教师的作用依然不可忽视,而导入新课是其中最重要的作用之一。正如英国语言学家H.&G.&Widdowson&(1990:33)&所说:“教师只有协调好日常教学活动(to&mediate&through&everyday&pedagogic&activity)才能使教和学的双方同时取得可观的实际效果”。因此,教师要充分扮演好这一角色,设计好每节课的导入。所谓牵引则是循循善诱、步步引导,促进学生不断思考的过程。
1、教学前奏故事化---背景式导入
1)、“题材紧密联系现实生活”是现行初中教材的一个显著特点。教师可以从此入手,利用学生关心或熟悉的实例来导入新课,使学生产生亲切感和实用感。
如教九年级第二单元的最后一篇长课文He&used&to&cause&a&lot&of&trouble时,先给学生讲了自己的一个故事:&
&I&used&to&cause&a&lot&of&trouble&when&I&was&in&the&primary&school.&I&still&remember&that&I&used&to&hate&to&snap&at&noon.&So&when&we&were&asked&to&sleep&at&noon,&I&always&pretended&to&sleep&when&the&teacher&was&in&the&classroom.&But&when&the&teacher&was&out,&I&was&always&playing&with&my&deskmate&in&the&drawer&and&we&were&often&caught&by&our&teacher&and&were&asked&to&stand&in&the&front&of&the&classroom.&
听了故事之后,学生都觉得很有趣,之后便开始回忆自己的故事。这时再问:
This&is&my&story.&
Then&what&is&your&story?&
Have&you&ever&caused&any&trouble&for&your&teachers&or&for&your&parents?
从而进入trouble这一话题。
2)、对于一些人物题材的课文,或以关键词出现、或以时间为序、或以图片形式展示。教师采用以介绍课文主人公、讨论课文背景为切入口,把学生引入到真实的语境中去,将语言的习得与语言的应用紧密地联系起来,既完成了教学任务又开拓了学生的知识面,符合语言的输入大于输出的原则。&对于教材中的很多阅读课文,让学生找每段的中心句也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2、导入环节渐进化---问题串导入
创设问题情境是激发学生思维的一种有效方法(胡春洞,1998)。问题也会产生悬念效果(胡春洞,1998)。以教师的提问为主线,通过师生问答导入教学过程。八下unit&3&What&were&you&doing&when&the&UFO&arrived?为例:整个单元都是以不明飞行物和外星人为主线,在学课文之前,我提出了这样一系列问题&:
Do&you&know&UFO?&
Have&you&ever&seen&a&UFO?&
What&does&a&UFO&look&like?&
Have&you&ever&heard&about&aliens?
问题很简单,主题也熟悉,因而学生的学习热情一下高涨起来,并纷纷展开各自的联想。然后把他们的联想――罗列在黑板上,归纳在不同的板块中,便于总结。从黑板上罗列的内容来看,学生的思维是积极的,联想是丰富的,几乎人人参与,且无重复。在以后课文的学习中,无论是掌握课文的质量还是速度,都是令人鼓舞的。
随着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教师可以单刀直入,直接提出问题,设置悬念,使学生迅速进入课文的讨论中,并有一种“欲知详情,请看课文”的心情。
3、教学内容结构化---知识点导入
这是一种常用的、传统的导入法。利用教材知识结构循序渐进的关系,在复习旧知识的基础上引出新知识,以加强知识结构的纵横联系。根据高中课本的编写规律,每个单元一般顺序为:热身,听力,说话,阅读(故事或人物介绍的课文),补充阅读,词汇,语法和写作等。每个环节牢牢相扣。尤其讲阅读时常用“温故知新导入法”,容易使学生将前面的内容与阅读内容联系起来。可以从单词,短语或者语言点导入。单词,短语可以用朗读,跟读,默写等方法复习。这里提一下语言点的导入。九年级unit&3&Teenagers&should&be&allowed&to&choose&their&own&clothes.本单元的主要语法点是被动语态。教师可从学生已掌握的主动语态进行导入:
T:What&did&you&do&last&night?
S:&I&did&my&homework.
T:&Did&you&watch&TV&last&night?
T:&Can&you&watch&TV&on&school&nights?
S:&No,&I&can’t.
T:&So&he&is&not&allowed&to&watch&TV&on&school&nights.
从而引入被动语态。这种联旧引新,不落俗套的自然导入新课的方法,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集中注意力于新的内容上。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用英语思维的能力。教师可根据课中主要语言点,进行设计导入,把枯燥的语言点变成有趣的导入,使学生易于接受。
4、开门见山破题导入。由于英语课文的体裁多种多样,涉及天文、地理、人文等诸多方面,许多内容是学生所熟悉的。因此,对于学生所熟悉的东西,教师往往可以直接破题而入,收到较好的效果。
4、课堂活动社会化---话题式导入
师生之间的随意交谈,能使学生感兴趣。教师利用新课开始前几分钟和学生进行自由交谈,或顺着值日生的Daily&Report进行交谈,这样不知不觉地引入新课。这种方法过渡自然,能把学生从无意注意引向有意注意,加深对新课的印象,有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这一方法关键在于教师用简练的语言引出情境。
如教八下unit&1&People&will&have&robots&at&home时,与学生做了如下交谈:
Teacher:&Look,&my&new&dress.&And&do&you&know&it&was&bought&from&the&net.&I&needn’t&to&go&to&the&crowded&shops&for&my&dress.&And&I&know&it’s&popular&to&buy&things&through&the&net.&Our&life&is&becoming&more&and&more&convenient&and&much&better.&What&will&happen&in&the&future?&What&will&life&be&like&in&the&future?&Now,&let's&try&to&imagine.
Student&A:&Perhaps&we&will&live&on&the&moon.
Student&B:&We&will&not&have&to&go&to&school.&We&can&study&at&home&on&the&computer.
Student&C:&Robots&will&do&all&the&housework.
Student&D:&But&in&that&case,&we&will&become&lazy&and&weak.&It's&not&good&to&our&health.
Student&E:&I&don’t&&agree&with&you.&We'll&…
通过师生的互动式对话,从而导入了robots这一话题,一般将来时这一重点语法以及多个新词组(如:will&have&robots,&live&on&the&moon,&study&at&home&on&computers等)。这样,教师带动学生,学生带动学生,气氛热烈,学生们锻炼了口语表达能力,调动了想象力,可谓“一石三鸟,收益匪浅”。
从上述师生的对话中,教师不仅引导了学生运用已学过的英语知识,而且师生间的对话起到了复习巩固和交际运用的作用,并恰到好处地与新内容联系起来,激发了学生对新知识的好奇与渴求。
四、运用导入方法应注意的问题
施之教法,贵在启导。“导入”将点燃学生的求知欲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导入”可以以旧带新、以易带难、以熟带生,达到融会贯通、动静结合、循环往返的效果,使教学具有新鲜感、启发性和衔接性。这就要求教者熟悉教材,了解教材前后知识的内在联系,并以热情、简洁、富有吸引力的语言把学生导入学习的乐园。教学中,通过合理的过渡,激发学生愉快的情感,教学就能自然流畅,虽难亦易。每个环节的引入,要合情、合理、合时,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熟悉教材,有效处理衔接的知识要点。
教师引用新的单词、句子,应以学生所熟悉的句子作为载体或作铺垫,或提供有助于学生猜测其意的上下文,所举例子必须有启发作用。为此教师要熟悉教材,包括教材内容、重点、难点。以及新知与旧知之间的连接点和转折点,能在新旧之间建立自然、平滑的链接,同时在导入环节中注意知识点呈现的时机,增强导入的实效性。
(二)熟悉学生的个性。现代英语强调情景教学,教学中往往需要学生配合去创设情景。如果教师对学生个性不了解,创设情景就不容易,教学就无法得心应手,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因此,进行什么样的导入,需要教师了解学生的个性和爱好。
(三)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彩色的幻灯片、彩图、电影、由英美人士朗读的文章、教材录音、真实情景中(如机场、车站的广播)的录音、英美人士的对话录音等都较易激发学生的愉快情感,成为良好的过渡手段。
(四)教师的语言要有趣味,有一定的艺术魅力,能引人入胜(王晓平,1996)。这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师生动通俗的语言和炽热的感情。另外教师也要注意说话的方式方法,要注意知识面的拓宽。
五、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课堂教学中,导入环节虽然在每节课中所占的时间不多,但所起到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课堂导入在教学过程中的具体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良好的课堂导入可以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二、良好的课堂导入可以铺设桥梁,衔接旧知识与新知识,以旧知识带动理解新的知识。三、恰当的导入对学生起诱导作用,让学生的追求和情绪沿着教师预先设想的方向前进。四、导入对整个教学过程起着总领作用。总领作用主要表现在对整个教学过程的驾驭和课程内容的总体把握。
初中英语课堂教学导入的设计,应以人为本,务实有效为原则,要运用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相互转化的规律,充分利用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好奇心理,并根据新的语言材料的特点来进行。对不同题材的语言材料,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应采用与之相适应的导入方法。在教学中,如果能恰当利用多媒体,师生通力合作导入,就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拓展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英语课堂教学的导入方法多种多样,不同的教学内容应设计不同的导入技巧,将新内容有机地融合在导入活动中。当然除了以上所介绍并运用的这些导入方法外,另外还有很多方法。其实,“导”无定法,切忌生搬硬套。英语教师应仔细琢磨,认真准备,灵活运用合适的导入方法,并在使用中不断创新,而且有些方法根据课文需要可结合起来同时使用。其目的只有一个:根据学生的水平,通过讲究一定方法的导入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启迪他们的心智,使学生重塑自信(reassurance),觉得英语课好学、易学,产生兴趣,减少焦虑,达到事半功倍。因此,导入一定要有较强的目的性,让学生明确将要学什么、怎么学、为什么要学;它要具有较好的相关性,善于以旧拓新,温故而知新;它更要具有趣味性和启发性,能引人注目,颇有风趣,形成悬念,引人入胜,发人深思。
主要参考书目:
1.胡春洞《英语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
2.王晓平《教师的语言艺术》山东教育出版社1996年
3.《英语教与学新模式》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年&用导入点燃一节课的激情
用导入点燃一节课的激情
德国教育家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曾经就这样说过,“教学成功的艺术就在于使学生对你教的东西感兴趣。”
要做到学生乐意听讲,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并非一件易事,这需要教师不断摸索和完善各个教学环节。其中,历史教学导入设计尤为重要,导语虽短,其意却深一片简短而成功的导语,可以马上引起同学们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使之成为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积极性的内在动力,是“要学生学”变成“学生要学”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手段。
课堂导入是教师引导学生做好学习新课知识的心理准备、认知准备,并让学生产生学习期待、参与需要的一种教学行为;是教师在一个新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开始时,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的行为方式,它要求教师能迅速创造一种融洽的教学情调和课堂氛围,把学生带进一个与教学任务和教学内容相适应的理想境界;是教学活动全过程的序幕,也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关键一步,是课堂教学的启导环节、引领环节。
同时,在教学活动中各个相对独立的阶段起始时,也要通过导语加以衔接。
一、问题的提出:
课堂导入是教师借助语言表达、组织活动、多媒体技术等手段引入新的学习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及创设学习情境的活动。
课堂导入对于历史课堂来说尤为重要,它是课堂教学的热身活动,教师在设计导入时应努力使其产生“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许多教师在理论和实践上做出了许多有益的探索,他们精心的设计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同徐徐拉开的帷幕,让同学们一眼看到精美的置景;犹如乐章的序曲,使学生已开始便受到强烈的感染,从而为整堂课的成功,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但是目前课堂教学现状表明,在课堂导入理念和技巧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具体的问题有以下几方面:重视“入”而忽视“导”;教学形式单一,忽视学生存在;素材陈旧、远离学生实际、说教意味浓;多媒体运用不当,内容喧宾夺主;
二、问题的诊断:
问题一:重视“入”而忽视“导”
有些教师认为导入是浪费时间,教学中往往直奔主题。结果势必造成蓄势不够,学生学习没有劲头也不愿配合教师的教学。但是实际上,导入是课堂教学不可少而且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缺少导入(尤其是“导”)的课是不完整的,它的效果也不会太好。
相反,一个恰当的导入会点燃一堂课的激情,就能极大的吸引同学们的注意力,激发其浓厚的学习兴趣,为整节课起到良好的铺垫作用。
【案例】南京市江苏教院高级中学金波老师& 七年级上册《第16课
昌盛的秦汉文化(一)》的导入:
纸是现代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东西,它与我们朝夕相处、形影不离。你能说说纸有哪些用途吗?(学生回答)
纸,忠实地记录着历史,见证着人类文明的进程。今天,纸的应用已扩展到文化科学、日常生活、医疗卫生、商业、国防和工农业生产等各个领域。你可别小看这薄薄的一张纸,它们可是有着精采的故事呢
通过一组ppt:《一张纸的用途》(从纸记录了一个人的成长到一个国家发展的历程,强调纸在我们今天生活中的作用,引出造纸术)
。。。。。。
今天用途如此广泛的纸是什么时候出现呢?我们还是从人类的书写材料开始谈起吧。
教师一定要认识到课堂的导入的作用,把导入看作课堂教学不可少的环节,备课时钻研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的关联点,寻找最佳的切入点,引导学生一步步走进历史学习的殿堂。
问题二:教学形式单一,忽视学生存在
导入又被称作导语,可见语言在导入中的重要作用,可是有些教师只注重了语言的清晰、生动、精彩,却忽视学生的存在,陷入了“自说自话”的境地。有些课堂的导语不可谓不精彩,与教学的关系也不可谓不紧密,但全部是教师一人的发挥。课堂不是舞台,也不是教师一人的舞台,学生的学与思被忽视了,除了听一些优美的句子,学生并没有多少提高。更可怕的是,这样的独唱造成课堂的窒息、学生思维的窒息。
在课堂导入中教师如果要摆脱这种独角戏局面,就必须要关注学生的状态,具体来说,有三个方面:
(一)关注思维状态。
知识、方法、思维是学习的三大要素,其中思维最为重要。意味学生一旦思维起来,就会自动探求方法获取知识。所以,课堂教学中思维的训练非常重要,而点燃思维火花的正是导入环节。
(二)关注情感状态。
感情(如爱憎)、情绪和意志都属于情感。情感一旦被点燃,就会产生极大的作用,比如在畅所欲言的情感氛围中,一个不爱讲话的学生也会很流利地说出自己的观点,在一片的爱的氛围中,学生学习能力也会大大提高。
【案例】苏州市南环中学刘勤老师《第16课& 中外交往与冲突》
今天的印度尼西亚有个城市叫做三宝垄,你们知道这个城市是因谁而命名的吗?
郑和七下西洋,其间三次到访印尼,郑和船队曾两次停靠在此。因此,郑和小名为三宝,因此得名三宝垄。2005年,印尼政府为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年,在这里新建了一座郑和庙。
郑和为什么要下西洋?郑和下西洋对后世有何影响?让我们共同回顾这段促进中外文化交流的和平之旅。
教师关注学生的情感状态,创设必要的情感氛围,促进学生对学习内容的体会。重视学生的相互感染和教师对学生的感染,以心唤心,以情唤情。
(三)关注心理状态。
所有的教学设计针对的都是理想的学习状态——学生消除了一切杂念,拥有十足的精神,迎接这节课。但实际上,这样的状态是不存在的。也许昨天班级在运动会中得了第一,今天还沉浸在喜悦之中;也许上节课内容很精彩,此刻还在回味;也许有些同学刚刚受到老师的批评,现在委屈得要命……这一切都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状态。
因此教师的课堂导入要关注学生学习的心理状态进行必要的调适,选取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素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案例】南京市宁海中学张娟老师& 七年级上册《第18课 三国鼎立》的导入:
这是两张邮票,描绘的是桃园三结义和空城计的故事。
这是几句歇后语,同学们知道它们和哪个历史阶段有关吗? &
三国的故事是大家非常熟悉的,我国古代有一部著名的长篇小说《三国演义》,这本书中有的内容是符合历史事实的,有的却是作者自己杜撰的。希望通过今天的学习能够帮助大家鉴别。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三国鼎立》这一课。&&
三国故事是初中孩子喜欢的内容,张娟老师从学生喜闻乐见的内容入手,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入手,体现了教师对学生学习的心理状态的关注。教师关注学生的精神状态,并适时调整,并非教师迁就学生,而是教师调适了学生的心理状态,使之更有利于课堂教学的展开。
问题三:素材陈旧、远离学生实际、说教意味浓
中学生对学习材料的要求是比较高的。一些陈旧的、远离自己实际的或者板起脸说教的素材,学生不会喜欢,所以课堂导入的选材应当避免这样的素材。不能只顾素材与教材的切合,也要切合学生的实际,要让学生能感受的,而不要说教。
一方面教师可以积累更加新颖更加丰富的素材,丰富自己的课堂。这里的新颖并非全指新潮,只要是能增加学生的知识面并且能引发他们思考和感受的素材都是学生喜欢的。
【案例】南京市江苏教院高级中学金波老师&
八年级上册《第10课& 五四爱国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的导入:
展示单元标题、播放《中国共青团团歌》
你知道这首歌的名称吗?
《中国共青团团歌》。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是中国青年的先进组织。
你知道中国的青年节是每年的哪一天吗?
你知道青年节和中国历史上的哪一历史事件有关吗?
五四爱国运动。
弹指一挥间,人类已昂首进入了二十一世纪,中国正以崭新的姿态向世界展示着自己。然而,人们永远不会忘记那场划时代的挽救民族危亡、高举民族救亡旗帜五四爱国运动。
今天老师和大家共同学习《五四爱国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有调查表明,学生喜欢的导入素材依次为:故事趣闻、日常生活、社会新闻、音乐歌曲和学生已有的知识。
另一方面教师要仔细研究素材、教材和学生的切合点,在这个“点”上下功夫,就可以设计出较为成功的导入了。
【案例】南京六中鲍芳老师 九年级上册《第10课资本主义时代的曙光》的导入:
PPT:图片《宝座上的圣母和圣婴(中世纪)》和《蒙娜丽莎》
漫长的中世纪,艺术成为基督教的工具,无论是雕塑还是绘画,都取材于《圣经》。人物形象既没有现实依托,又没有科学根据,因此画中的人物形象僵滞,表情呆板,形体没有生气。而文艺复兴时期的巨匠达&芬奇创作的《蒙娜丽莎》却充满了生命力。蒙娜丽莎脸上流露着一种恬静、淡雅又神秘的微笑,细腻地表现了人物丰富的内心情感,体现了思想解放的时代特色和科学精神。
文艺复兴时期,欧洲涌现出许多杰出的人物,他们在文学、艺术和科学等领域取得了累累硕果。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14-16世纪,出现在欧洲,并且影响深远的文艺复兴运动。
问题四:多媒体运用不当,内容喧宾夺主
计算机辅助教学能够有效地获取文字、图像、表解、声音、动画、电影等信息,制作合成大容量、高质量的教学内容,使历史知识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再现、扩大或激活历史过程,帮助学生通过具体形象的感知,形成鲜明的历史表象,激发学生的情趣,启迪学生的思维,从而提高历史教学的效率和质量,有效地完成教学目标。
但是任何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都是为教学目的而服务。而现在不少老师却为了电教而电教,为了课堂教学的生动形象而忽视了教学目标与教学计划。实际教学中教师多媒体运用不当,内容喧宾夺主。具体存在以下问题:
1.素材过多,使得学生眼花缭乱。
忽略了教学重点、难点,脱离了教学目的,从而造成教学手段与教学目的相背离,根本达不到预想的教学效果。未能使学生进入主动探求、积极思考的状态,使学生仍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由过去的
“人灌”,变成现在的“电灌”,难以达到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教学目的。多媒体课堂导入应该注意布“白”——留给学生消化、思想、想象、探究的时间和空间,这是至关重要的。
【案例】七年级下册《第11课 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
师:我们知道中国是礼仪之邦,古人云:
“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可见服饰可以反映出中国礼仪的变化,也可以折射出中国历史的变迁。那么下面我们就来欣赏一下从远古社会以来中国服饰经历了哪些变迁。
(教师运用幻灯片向学生展示了远古,春秋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宋元明清,民国到当代社会的服饰图片,每个时期各三到四张,有百姓服饰也有官员服饰还有军队的作战服,共52张)
师:好了,欣赏了这么多的精美图片,现在,我有一个问题想要问大家,看了这么多的图片,你最喜欢哪个时期的服饰,理由是什么呢?(每放一张图片,学生一声惊叹)
生1:我最喜欢现代的服饰,因为现代的服饰比较时尚,可以穿出去。
生2:我也喜欢现代的服饰,因为现代的服饰流传性比较广,不论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都可以穿。
生3:我也比较喜欢现代的服饰,因为前面的朝代的服饰现在穿不出去了。
师:那你们就不好奇,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宋代时期人们的服饰是什么样子的吗?以及为什么宋代服饰会出现这些变化的原因吗?
生:(做恍然大悟状)哦,想知道。
其实,我们可以看出来,这位老师为了上好这一节课可以说是做了大量的准备,我在课后与这位老师交谈。了解到这位老师之所以要准备如此充分的图片资料,是为了给学生一个惊艳的感觉,要学生从内心发出这样的感慨:原来中国文化是如此的博大精深啊,单是服饰就令人眼花缭乱,太了不起了。结果,我们从学生的课堂反映上却没有得到这样的信息。学生的确是惊叹了,这点很好,在新课的一开始就牢牢抓住了学生的眼球,提起了学生的兴趣,但是图一多,学生的眼睛就花了,用学生的话来说,每一幅图,每一件衣服都太美了,可是图太多了,我们看了后面的就忘记了前面的,以至于最后几幅图是现代服饰,学生也就只记住了现代服饰,前面那么多的图片,他们可能只记住了,花花绿绿的颜色,什么朝代,什么款式,可能早就混淆在一起了。这样一来,学生学习的兴趣是有了,可是心态可能就不对了,极有可能是抱着看热闹的心态来学习了,自然学习的效果就大打折扣了。
如果这样做,效果会不会好一些了呢?
师:我们知道中国是礼仪之邦,古人云:
“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可见服饰可以反映出中国礼仪的变化,也可以折射出中国历史的变迁。那么下面我们就来欣赏一下从远古社会到宋代以来中国服饰经历了哪些变迁。
(教师运用多媒体播放幻灯片,首先是远古时代的皮毛服,加上兽骨做的项链)
师:这是远古居民的服饰,为什么是动物的皮毛做的呢?因为远古时代手工业生产技术不发达,人们过的是单纯的渔猎生活,还不会养蚕种桑。
(继续播放幻灯片,展示秦汉时期的军服,与秦始皇兵马俑的照片进行对比,三秒钟以后,自动切换到下一组图片:隋唐五代时期的锦衣华服,自动切换,约四到五张)
师:同学们看看这组服装,觉得这组服装的特点是什么呢?
生:非常的华丽,料子特别少,头饰都是金子做的,太有钱了。
师:大家说的非常好。那么这个时期服饰呈现出这些特点的原因是什么呢?
生:因为隋唐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顶峰,而且那个时期的人思想都比较开放,以胖为美。
师:回答的太好了。我们可以看出来,服饰的变化与经济的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经济越发达,人们的服饰就越华丽。那么宋朝时期,战乱不断,多个民族政权并立,经济因为战争的缘故也遭到了破坏,这个时期的服饰呈现出怎样的特点呢?(引起学生的好奇,学生在下面小声地讨论)
这则案例与之前的案例相比,图片展示要少了很多,但是每一幅都经过精挑细选,并且注意到同一时期服饰之间的可比性和不同时期服饰的演变,一边让学生看图,教师一边进行讲解,便于学生的回忆和思考。为下一阶段讲解宋朝服饰打下了一个基础。
2.零乱拼盘,缺乏系统性。
有些教师采用的知识信息过于零乱,缺乏系统性,不能组合成一个整体,因而使学生难以掌握知识的内在联系与整体结构。
3.应用不当,缺乏合理性。
很多老师片面追求动画效果、优美的界面,把一些与主题联系不紧密的动画、图片也强行放在一起。特别是没有分清历史图片的真伪性,也把它放上去,让学生产生错觉,误导学生。
如果说课堂是流,那么导入便是源,只有源的功夫下足了,流才能通畅。面对学生厌倦的眼神,除了苦心说教,不妨让导入深入学生的内心,开创一片乐学乐教的天地。
【案例】南京宁海中学张娟老师 九年级下册第6课《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的导入: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的全球性大战,请同学们看这组数据。即使时光已经流逝60多年,二战带给人类的灾难仍然让人难以忘却。
这是俄罗斯和德国在举行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的活动。
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去探寻二战的历史。期望在对历史的共同回望中,更好地珍惜今天、面向未来。
张娟老师的导入恰当的选材和简洁的语言,有助于学生很快进入学习状态,有助于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
三、问题的解决: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这句话也适用于课堂教学。一节课的质量高低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能否在上课一开始就使课堂的气氛活跃起来,引起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尽快明确学习目标,并饶有兴趣地学习。因此,掌握一定的课堂导入技巧,就显得非常重要,它有利于课堂教学的进行,使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设计导入没有固定格式,不同内容、不同特点选用不同的方式,有时相同内容也可以选择不同方式。下面介绍一些设计教学导入的常见方法:
(一)导入技巧方面
1.复习导入法
“温故而知新”。由复习旧课导入新课是最常用的方法,有利于知识间的衔接。一般由教师设计几个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复习提问应该和新课内容密切相关,过渡到新课也应十分自然。
【案例】七年级上册第10课《秦王扫六合》
提问:“商鞅变法起了什么作用?”然后教师指出:秦国自商鞅变法100多年来,封建经济得到了较快的发展,成为战国七雄中最强大的国家,为兼并六国作好了准备。今天,我们就来了解秦王嬴政兼并六国的过程。
以旧引新,承上启下,这也是传统历史课经常采用的教学方法。
【案例】安徽省桐城市教育局教研室的张神龙老师和安徽省桐城市第五中学的陈九根老师的案例九年级上册《第11课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导入
师:欧洲文艺复兴是一场什么性质的文化运动?
生:文艺复兴不仅为欧洲近代资产阶级文化奠定了基础,而且也为以后的资产阶级革命做了思想动员和准备。
师:新航路开辟的后果是什么呢?
生:新航路的开辟,更促进了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力量迅速壮大。不久,英国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
师:那究竟什么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呢?(多媒体打出资产阶级革命的定义,只要求学生能够理解不要求记忆,知道如何回答名词解释这样的问题,传授答题方法)
通过复习旧知识,引出新知识,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复习法作为导言,有利于知识衔接和使学生理解历史概念的因果关系。但它往往缺少趣味性,尚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如果我们能结合其他导入手段,结合学生原有的知识贮备,同样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案例】南京市第九中学& 姚丽娟老师《从美国国旗的变化看美国历史的发展》的导入
师:美国自从诞生之日起从没有停下发展的脚步。(投影:美国国旗)这是哪个国家的国旗?
生:美国。
师:人们一般把它叫做什么旗?
生:“星条旗”。
师:有哪位同学知道这上面的“星”和“条”各代表什么?
生:“星”代表的是美国目前所拥有的州的数量,“条”代表的是最早拥有的州的数量。
师:这副美国国旗上一共有多少道条纹?多少颗星呢?
生:有50颗星。
生:有7道条纹。
师:有没有不同意见?
生:左上角部分一共有50颗星,代表的是目前美国一共拥有50个州。其他部分是由13道红白相间的条纹组成的。
师:很好!美国国旗不仅象征着行政区域的划分,而且记载了美国领土扩张的历史。美国获得独立战争胜利后,是怎样一步一步发展到今天的呢?
从美国国旗的变化看美国历史的发展,选取角度新颖,从学生熟悉的事务入手,易于激发学生兴趣点,由美国国旗入手,又是一个可以拓展开掘的话题,教师根据美国国旗的特征(星和条组成)及含义,变化情况,设计一组问题,通过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将美国的领土扩张过程清晰而有条理地勾勒出来。由这一导入设计,我们可以感觉到教师的授课思路清晰而流畅,学生由于兴趣点的被触发,参与教学的热情较高涨。电教手段的运用恰当而巧妙。
2.设问探究法
由学生熟悉的或感兴趣的事物入手,提出问题、探究它的由来,带有启发性的设问可以激起学生渴求新知识的强烈愿望。教学中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启发、引导和帮助学生将新知识融会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中,从而达到内化、重新构建新的认知结构,激发学生潜能,使学生处于积极思维的状态中,以此来培养能力。
设问一般有二种情况:
一是复习旧课引入新课所提问的问题要注意寓有深意和新意,并且要和新课内容紧密相关。二是结合教材重点,把新课中最能引起同学兴趣的内容,用设问句形式,激发他们求知的欲望。
设问法的最大优点是通过寥寥数语,就能迅速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并且造成悬念,使学生产生一种渴求答案的强烈愿望,从而产生自觉的主动的学习要求。
【案例】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第12课《香港、澳门的回归》
(播放学生熟悉的歌曲《东方之珠》和《七子之歌&澳门》)
师:大家听了《东方之珠》和《七子之歌&澳门》后有什么感想?
生:香港、澳门渴望回归的情感被体现出来了。
师:既然香港、澳门要回归,这说明香港和澳门是被其他国家给侵略了,香港、澳门分别被哪个国家侵略了呢?
生:香港被英国侵占,澳门被葡萄牙侵占。
师:那么它们是怎样一步步被侵略的呢?
这种以问题创设情境的方式极大的帮助了学生形成完整的历史线索,学生在互动中体现了自己的主体地位,同时学生也能积极地投入到情境中,站在当时历史人物的角度去思考和分析,教师成功地将学生带入历史情境中,为学生从根本上掌握相应的历史知识奠定了基础。
3.谈话引导法
谈话引导,娓娓动听。这种方法比较自由,教师通过对一个历史片段的描绘,诱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历史环境,使他对新知识产生亲切感。
谈话法导入新课的方法有二种:
一是从学生熟悉的知识内容谈起,唤起他们的回忆,增强感性知识,然后导入新课学习。
【案例】南京市江苏教院高级中学金波老师 七年级上册第16课 《昌盛的秦汉文化》
(背景音乐,渲染气氛,幻灯片《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师:同学们请看大屏幕欣赏两句诗“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你知道它的作者是谁吗?
生:文天祥
师:很聪明,这是文天祥表达他忠心报国的思想而做的一首诗,诗中“汗青”这个词是什么意思?
师:为什么“汗青”是书简的代称呢?
生:原来竹简曾做过人们的书写材料(本课自由阅读卡内容P91)
师:我们现在普遍使用的书写材料纸张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师:很好,两汉时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是秦汉时期重大的科技成就。由于秦汉时期统一,封建经济的繁荣,因而科学文化非常昌盛,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了解昌盛的秦汉文化。
二是概括谈话法,结合教材重点,先向同学概括展示本章本节的主要内容,提出一些同学们熟悉的问题,使他们产生亲切感,激发他们求知的兴趣。
【案例】七年级下册第5课 “唐朝前期的繁盛”
唐朝,是同学们都比较熟悉的一个王朝。每当提到它,我们就会联想到许多动人的故事;善于纳谏的唐太宗,中国唯一的女皇武则天,伟大诗人李白,杜甫的千古绝唱,乘风破浪的日本遣唐使船,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等等。它的古老文明千余年来影响着中国,影响着东方,日本至今还保留着某些唐朝的风俗习惯。它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黄金时代。
这样的导语,把同学们带到了绚丽多彩的唐朝历史场景,吸引了同学们的注意力,为学习新课内容打下了基础。
【案例】苏州市南环中学刘勤老师& 七年级下册《第4课&
科举制的创立》
中国古代的统治者,很早就意识到人才的重要性。但如何才能把优秀的人才选拔到统治阶级队伍中来呢?魏晋以来,做高官的基本条件是:本人出自高门权贵家庭,有地方官员和高门权贵的推荐。
这样的选官制度有什么弊端?
没有显赫的家庭背景不能做高官,统治者也无法选出真正优秀的人才。
隋文帝曾说:“十步之内,必有芳草,四海之中,岂无奇秀?” 唐太宗说过:“致安之本,惟在得人”。
统治者们希望能选拔出真正优秀的人才为自己服务
4.倒叙导入法
倒叙场景,紧扣心弦,这是教师采用倒叙方法,有生动有趣的语言,形象化地描绘一个历史片断,诱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历史场景,造成悬念,从而产生对新知的渴求。
倒叙法可以从今天的现实社会出发,导入新课。
【案例】南京市宁海中学刘向荣老师 七年级下册 《第19课& 江南地区的开发》的导入
师:大家想一想,现在中国经济相对来说是北方发达还是南方发达?
生:南方。
师:举例说说看?
生1:以上海、杭州和南京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就比北方的很多地区发达。
生2:还有以香港、广州和深圳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经济也比北方发达。
师:例子举的很好!不过大家再想想,中国古代特别是宋朝以前是不是南方经济也要比北方经济发达呢?
众生:(现实与历史有冲突,学生迷惑地思考。)
师:(此问题引起了学生思维现实与历史之间的冲突,我又变化方式提问学生)中国古代最初经济最发达的地区是在北方还是在南方?
生:在北方。
师:为什么?
师:(在引导学生得出中国古代早期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在北方黄河流域后,教师启发学生)那么,今天比北方发达的南方经济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发展起来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19课《江南地区的开发》。
也可以结合当时的历史故事,用倒叙的方法导入新课。
【案例】七年级上册 《第20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
&“公元494年的一天,有个皇帝在洛阳街上看见了个妇女坐在车中,作鲜卑打扮,就在朝会上责备城王,说他奉行命令不力,督察不严。那个城王辩解说:那只是少数人的打扮。这个皇帝就尖锐地反问道:‘难道要全部那样打扮才算督察不严吗?这简直是一言丧邦!’又转向史官说:‘应该把这件事记载下来!’这个皇帝就是北魏孝文帝,他为什么这样严厉不让鲜卑妇女作鲜卑打扮?我们今天就专门要讲到这个问题。”
【案例】七年级下册 《第6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
你们都看过电视连续剧《西游记》,知道里边的主要人物是谁和谁吗?他们为什么要到西天去取经?这个问题一提出,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抓住时机向学生说明:《西游记》是明朝文学家吴承恩根据玄奘西游这个历史事实加以神话虚构而写成的。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和情节,除玄奘是实有其人,取经是实有其事外,其他都同历史不相干。《西游记》中说玄奘是到西天去取经,历史上的玄奘则是到印度去取经的。那么玄奘西游印度的决心怎样?他到印度后又怎样呢?
人教版每课导言部分内容常采用倒叙法,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就地取材。
5.设置悬念导入法
设置悬念导入法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性质,提出问题、矛盾,造成悬念,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进而使学生积极地投入新的教学中。俗语云:“好奇之心,人皆有之”。利用悬念激发好奇,催人思索,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案例】南京市江苏教院高级中学金波老师 九年级上册《第18课 美国南北战争》
师:(点击“猜一猜”:他是谁?)同学们,今天上新课之前,我们先来猜一个人物,请看屏幕上的文字资料,看谁猜得快:
(点击出现:“他,生下来就一贫如洗,终其一生都在面对挫败,八次选举八次都落选,两次经商失败,甚至还精神崩溃过一次。好多次,他本可以放弃,但他并没有如此,也正因为他没有放弃,才成为美国史上最伟大的总统之一。”)
师:以下是他的历程简述(点击出现简历,略),他到底是谁呢?
师:很好。他就是美国第16任总统林肯,林肯一生当中经历了无数次改变其命运的失败和挫折,但是最后他却改变了美国的历史。他是我们今天这节课“美国南北战争”的主角,美国南北战争又称为美国内战,这场差点导致了美国国家分裂的南北战争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请同学们把课本翻到111页,让我们一起去寻找答案吧。
提出带有悬念性的问题来导入新课或问题,能够激起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在悬念中既巧妙地提出了学习任务,又创造出探求知识的良好情境。悬念的设置要恰当适度。“不悬”会使学生一眼望穿,则无念可思;“太悬”学生无从下手,也就会无趣可激。只有在悬中寓实,才能引起学生开动脑筋、琢磨思考,兴趣盎然地去思考。自始至终扣人心弦,收到引人入胜的效果。
(二)导入内容方面
1.社会热点导入法
利用近期发生在身边的事或国内外大事来导入,是一种新颖的导入方式。
历史是逝去的现实,历史与现实之间存在着割不断的千丝万缕的联系。如果从学生的生活经验与生活世界出发,让他们以当下的经验与眼光来审视历史,无疑有助于他们对历史的理解更深刻,这种理解因为是建立在他们的生活经验与生活世界基础之上,因而显得更加真实而生动。
当今社会的热点问题也正是人们积极思考亟待解决的问题,而历史研究的主要社会功能,就在于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借鉴,做到“古为今用”。从历史的角度对一些当今社会的热点问题进行思考是最能培养学生历史感、现实感和未来感的方法。如反腐倡廉问题、禁毒问题、改革开放问题、引进外资和技术问题、外商在华租地办企业问题等,都可以从历史的角度去进行思考、分析、讨论。
教材的安排是固定的,但是天天发生的事件都是无法预知的,热点导入法就是把要学内容与当前受关注程度高的热点联系起来,巧妙而大胆地引入课堂,通过学生的讨论,以启迪学生的心灵,启发他们探求新知识的主动性。因此这一方法完全要看教师是否能灵活联系生活,如能应用恰当,应该是种很有时代气息和生活气息的导入方式。
【案例】苏州市平江中学张玉萍老师 七年级下册《第1课& 繁盛一时的隋朝》的导入
《新闻播报》:江苏境内的大运河在京杭运河总长度中占有绝对比例。我国现存大运河全长约1794公里,在江苏境内就长达690公里,约占京杭大运河总长的五分之二。大运河全程分为七段,其中有三段在江苏境内,它们是淮安以北的中运河段、淮安至扬州的里运河段、镇江以南的江南运河段,大运河依次流经江苏省的徐州、宿迁、淮安、扬州、镇江、常州、无锡、苏州8市,江苏有13个省辖市,大运河所经流域约占江苏全省的三分之二。
历史上纵贯南北的京杭大运河是什么时候开通的呢?又是哪位皇帝在位时期开通的呢?通过对隋朝历史的学习,你将会找到答案。
【案例】南京市扬子一中宰兆勤老师& 九年级下册《第17课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导入
请同学们看一段视频资料,它所反映的是我国科技领域什么方面的成就?
《嫦娥1号》发射视频
日,“嫦娥一号”探月卫星的发射成功,反映了我国航天技术已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我国航天技术成就的取得,与世界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和发展密不可分。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第17课第三次科技革命。
以上两位教师利用新闻热点把课堂教学内容与当前的社会热点问题紧密联系起来,通过新闻画面再现,激发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渴望。这种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轻松进入学习状态。
2.故事、典故法
当一个教师走进课堂,有时很容易从学生们兴犹未尽的脸上看到他们还沉湎于课间的某项活动,这时教师如果说:“让我先来给你们讲一段故事。”瞬间,他们就会肃静下来,流露出一种渴望的眼光,专心致志地听教师讲故事了。
运用历史典故,名人轶事,寓言故事,民间传说等方面的素材导入新课。这种方法更容易吸引学生的眼球,给同学们留下深刻的印象。教师就要抓住这个有利时机,把学生的无意注意及时地转换到有意注意上来,而故事、典故仅是起到了牵线搭桥的作用。
【案例】南京六中鲍芳老师 七年级上册《第4课 夏、商、西周的兴亡》的导入:
鼎本来是古代的烹饪之器,相当于现在的锅,用以炖煮和盛放鱼肉。你知道成语“问鼎中原”的典故吗?
春秋时期的楚庄王,当他取得中原霸主地位以后陈兵周王室附近,向周的大臣询问九鼎的重量,这表示他有独霸中原、取代周王、号令天下的野心。后来人们就用问鼎中原来比喻得到中央政权、统一天下。
作为烹饪器的鼎为什么会成为王权的象征呢?
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定都阳城。传说,禹下令铸造九鼎,分别对应华夏九州,各方诸侯来朝见时,都要向九鼎顶礼膜拜。从此,九州成为中国的代名词,鼎也成了王权的象征。
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我国由此进入了奴隶社会。我国的奴隶社会包括夏朝、商朝、西周和春秋时期。今天,我们先来学习夏、商和西周的历史。
【案例】南京市扬子一中宰兆勤老师& 九年级上册《第3课 西方文明之源》的导入
今天,我给同学们讲一个“木马计”的故事。传说,公元前13世纪后期,古代希腊联军远征小亚细亚的特洛伊城,十年攻城不克。最后,希腊人想出了一条妙计,假装从特洛伊城下撤退,但把一匹巨大木马丢弃在营地。被“胜利”冲昏头脑的特洛伊人不假思索,兴高采烈地把木马当作战利品运回城内。但木马实在太大了,它比城墙还高,特洛伊人只好把城墙拆开了一段。当天晚上,特洛伊人欢天喜地,庆祝胜利,直到深夜才回家休息。夜已经很深了,藏在木马中的全副武装的希腊战士一个又一个地跳了出来。他们悄悄地摸向城门,杀死了睡梦中的守军,迅速打开了城门,并在城里到处点火。隐蔽在附近的大批希腊军队如潮水般涌入特洛伊城。希腊人里应外合,攻取了特洛伊城。10年的战争终于结束了。
请问同学们:“木马计”的故事源于古代哪一文明?
它源于古希腊文明。古希腊文明的情况是怎样的?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西方文明之源》这一课。
初中生好奇心强、爱好表现,但他们的学科知识、认识能力、理论水平较低,都还处在构建过程中。因此对于一些抽象的历史概念,凭已有的经验和教材的描述很难理解,历史教学运用故事、典故可谓得天独厚,而且学生也非常喜欢听故事。教师一定要抓住这个特点,讲一个故事或典故,既能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组织起教学,又能借故事或典故顺利地导入新课。还可以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典故解析历史概念。在历史教材中,有许多历史概念与历史典故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能恰如其分地运用这些典故,设置历史情境,则能帮助学生较为清晰地理解这些概念,起到一石三鸟的作用。
故事、典故导入法引入新课,要注意故事本身的真实性和生动性,并且不能花时太多,同时要切合教学内容。
3.乡土导入法
即运用乡土材料引入新课。借助更鲜活、更丰富的乡土信息资料来丰富自己的知识,有利于学生感受自己生活城市的文化内蕴,从而增加对自己家乡的情感认同和心理归属。使得学生与教材的心理距离一下子近了,从而会产生一种意想不到的效果,要注意的是,乡土法的应用要可以起到一个补充教材、说明教材的作用,但是使用过程中切忌脱离教材。
【案例】七年级下册《第15课 明朝君权的加强》
PPT图片:《明孝陵》、《阳山碑材》、《四方城》、《明城墙》
师:你们能说出这些图片展示的文化遗迹的名称吗?
生:《明孝陵》、《阳山碑材》、《四方城》、《明城墙》
师:你们能说说他们都和哪座文化名城有关吗?
师:他们又和历史上的哪个朝代有关呢?
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了解明朝的那些事儿。
【案例】八年级上册《第15课 宁为战死鬼,不做亡国奴》
师:12月13日南京为什么会鸣响防空警报?
生:自从八十年代以来,每年南会鸣响防空警报,这刺耳的防空警报,不仅仅是防空演习,更主要的是为了悼念抗日战争中日本军队制造的南京大屠杀中遇难的同胞。
师:就让我们一起回顾那段灾难深重的历史吧。
南京历来有六朝古都、十朝都会之称,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学生也逐渐的在生活之中,接触到这些名胜古迹,对这些南京名胜古迹的来龙去脉也充满了好奇,再结合历史课文的有关南京人文知识介绍,鼓励学生走近南京,自已寻找、发现南京的历史,将会使学生自主学习变得更加生动有趣。
当然,每位教师都可以根据自己家乡的历史人文内涵来拓展我们教学的空间。
4.图片、图示法
图片往往具趣味性、启发性、警示性于一体,有机地拓宽了教材的内容。在教学中,教师创造一定的教学情景,从而引起学生心灵的震撼和情感的共鸣,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大有裨益。
图示法导入新课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利用图片资料引入新课。
【案例】南京市扬子一中宰兆勤老师& 九年级下册《第14课 “蒸汽时代”的到来》
1492年,西班牙王室支持下的哥伦布用了两个多月的时间,横渡大西洋。
而到了1838年,美国的“大西号”轮船只用了15天就横渡了大西洋。
航行时间相对缩短,得益于工业革命引发的世界变革。那么工业革命为什么会发生?它的过程如何?对于世界产生了哪些影响?
让我们带着上述问题学习《“蒸汽时代”的到来》
另一类是从教师手绘示意图引入。
【案例】七年级上册 《第18课“三国鼎立”》
教师先在黑板上画一只三足鼎示意图,鼎足下再标上魏、蜀、吴,配上地图轮廓线,再解释“鼎立”的含意,由此引入新课。
图示法形象、直观,符合青少年形象思维丰富的心理特点,并能由浅入深,向抽象思维发展。
5.音乐、影视导入法
随着人类社会的日益进步,多媒体教学的日趋完善,现代的课堂趋向于“声情并茂”,这就给我们通过音乐、影视片段来进行教学提供了可能性。时代发展的需求也要求教师要勇于创新,不断更新教学观念,大胆地将多媒体手段引入课堂,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
【案例】南京宁海中学张娟老师 八年级上册《第15课& 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的导入:
播放歌曲《保卫卢沟桥》:“敌人从哪里来,把他打回哪里去!中华民族是一个铁的集体,我们不能失去一寸土地!兵士战死有百姓来抵,丈夫战死有妻子来抵!中华民族是一个铁的集体,我们不能失去一寸土地!敌人从哪里来,把他打回哪里去!”
同学们刚才听到了一首气势雄浑的歌曲《保卫卢沟桥》,歌中发出的悲愤的怒吼似乎让我们回到了多年前抗日战争的岁月。今天,就让我们回顾历史,去认识它的真相,去感受我们伟大的民族精神。
托尔斯泰说:“音乐的魅力,足以使一个人对未感受的有所感受,对理解不了的事有所理解。”用适宜的音乐导入新课对营造气氛、激发情感大有裨益。在初中阶段,学生正是最活泼的年龄段,他们对歌曲特别的喜爱。所以在课堂之前以与知识有关的歌来导入,可是既新颖又易接受的好方式。
【案例】苏州市南环中学刘勤老师& 八年级下册《第16课&
香港澳门的回归》
播放《七子之歌》
每当听到这首《七子之歌》,就会让我们想起澳门、香港深受帝国主义列强侵略凌辱的历史。如今香港、澳门已回到了祖国的怀抱,但历史不容忘却。今天我们要一起来探寻香港、澳门百年的沧桑和辗转的回归之路。
历史在谱写着歌曲,歌声在凝聚着历史。歌曲法最大的优点是能渲染气氛、复现情景、调动学生情感,有利于思想教育。这样的方式可以缩短教材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开课就被一种情绪所感染,达到气氛活跃、情境交融的目的。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会学知识,理解情感,达成目标。
6.诗词、格言导入法
在世界文学园地中,诗歌是棵长青树,根深干粗,枝繁叶茂。诗词、格言、警句,语言精练,含义丰富,表现力强,富有深刻的哲理,对学生学习历史不无启迪意义,同时还能提高他们的素养,陶冶他们的情操。所以,由诗词、格言、警句导入新课,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开阔他们的视野,激发他们的兴趣,创造与之相应的课堂气氛,使他们对新课产生兴趣。
【案例】南京六中鲍芳老师& 七年级上册《第19课 江南地区的开发》的导入: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曾经写过一首脍炙人口的诗《忆江南》:
(配乐朗诵)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含有“江南”一词的古代诗词还有很多,比如宋代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我们使用的人教版教材中就有很多诗词、对联、格言等,是我们教学中很好的素材库。比如《开元盛世》一课时,引用杜甫《忆昔》一诗: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狼,远行不劳吉日出。”从诗中可以看出当时的繁荣富庶景象,天下太平,远行安全。那么这种景象是怎么得来呢?进入新课。
又如《收复台湾与抗击沙俄》亦可以用对联“开辟荆榛,千秋功业;驱逐荷虏,一代英雄。”从对联中的“荷虏”,“英雄”这两个名称进入新课。
当然,法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师应当根据教学内容来确定每节课的课堂导入。每节课都不能千篇一律的使用某一方法,而要几种方法相互交叉使用,才能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拓展自己的课堂空间。
四.问题的拓展:
魏书生老师说:“好的导语像磁铁,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聚拢起来,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启迪,催人奋进。”特级语文教师于漪也说过:“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应抓住导入课文的环节,一开课就要把学生牢牢的吸引住。课的开始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演奏和歌唱奠定了基础。上课也是如此,第一锤就应敲在学生的心灵上,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借鉴其他学科的经验,结合历史学科的特点,我们一起来看看设计导语时应注意的问题:
第一、概括性:
导语只是引语,并不是讲授的主要内容,因此要切中重点,语言要精炼、概括,不能庞杂、繁琐、冗长。让优美、生动、富有诗情画意的语言给学生的美的享受,从而激起学生的审美体验,逐步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案例】南京六中鲍芳老师& 七年级上册《第19课 江南地区的开发》的导入:
&Flash《乡愁》
这首《乡愁》是台湾诗人余光中写下的著名诗篇,诗中,作者表达了自己思念故乡,希望祖国早日统一的热切愿望。这说明台湾人民与大陆人民的心是紧紧相连的。海峡两岸人民之间的骨肉亲情,血浓于水。
从古代开始,大陆与台湾就有着密切的交往。时至今日,海峡两岸的交往也是我们所关注的话题。
 第二、启发性:
不管是设疑布障、引起悬念,还是设置情景、展示意境,导语的设计都要有针对性、启发性。"针对性"是指导语的设计要根据教学的目的确定,围绕教学重点、难点来设疑,而不能离题太远;"启发性"是指导语要有思考的余地,能引起学生的思索。
【案例】七年级上册《第14课& 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
长城,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的建筑之一,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战国时期,为了抵御北方匈奴的骚扰,秦、赵和燕三国各自修筑了长城。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面对北方匈奴的不断进扰,采取积极防御政策,派大将蒙恬负责,在秦、赵、燕三国长城的基础上,修筑了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万里长城”。
到了汉朝,匈奴与汉朝的关系又怎样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4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
第三、趣味性:
导语需要简炼而概括,但形式要多样,即便是一般几句话的导语也要尽可能设置的巧妙有趣些,所以教师设计的导语颖尽可能生动活泼、形式多样。导语的设计固然要追求生动、活泼、有趣,但决不能故弄玄虚、哗众取宠,否则会冲淡合影响新课教学。
第四、严密性:
导语设计不能模棱两可、含糊其词,导语的语言和形式都应恰当、准确。无论设疑、引证、说明、比喻等都要明确、精当,不使学生产生岐意和误解,要使学生的思维顺势进入新课的正确轨道。当然,导语也要注意思想性,不能只顾及了知识性、趣味性而忽视了教育性、思想性。
【案例】八年级下册《第11课& 民族团结》
五十六个民族的邮票,背景音乐《56个民族56枝花》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56个民族组成了一个繁荣昌盛的大家庭,56个民族共同创造了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
一个好的成功导入不仅可以连接新旧知识、贯通课堂内外,还可以创设必要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导入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总之只要有益于教学目标的达成,只要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就是最佳的方法。
本文引自刘克明主编《有效的教学技能:教学问题诊断与技能提高&
初中历史》吉林大学出版社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催眠引导语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