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有多少个人的名字西南民大教务系统剪影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中国56个民族剪影(上)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和谐中华―中国56个民族剪影》上海书展首发_新浪上海_新浪网
《和谐中华―中国56个民族剪影》上海书展首发
  画册立体效果  画册封面
  由上海文艺出版集团所属上海文化出版社与上海国际文化传播协会、夏征农民族文化教育发展基金会等单位联合创作、编纂的大型图文出版物《和谐中华――中国56个民族剪影》,今天在上海书展首发。市委常委、宣传部长王仲伟,市委统战部副部长、市民宗委主任周富长等出席首发式向少数民族代表赠书。
  新中国成立6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我国各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为伟大祖国的富强作出了重要贡献。为了用影像真实记录各民族的发展变化,由14位摄影家组成的拍摄小组,在一年时间里翻山越岭10万公里,辗转途经28个省区市,先后拍摄了57000多张精美照片。摄影家陈海汶领衔的创作团队和上海文化出版社的编辑团队跨团队深度合作,在反复筛选照片的基础上辅以简要文字,用英汉双语编排推出《和谐中华――中国56个民族剪影》一书,力求以完美的形态展示中国56个民族的个性和共性、基本风貌和生存现状,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体现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王仲伟在序中写道,《和谐中华――中国56个民族剪影》,既是向新中国成立60周年和明年上海世博会献礼,也是为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最终实现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富裕作贡献。《和谐中华――中国56个民族剪影》的编纂出版,得到市委宣传部、市民宗委和各地政府部门及专家学者的帮助和指导。全国167位摄影师为本书提供了精彩纷呈的民族题材图片。上海通用汽车有限公司赞助拍摄车辆,并与创作团队相伴驰骋神州大地。多方合作、共同成就的这本力作,作为迎接新中国成立60周年和明年上海世博会的献礼图书,向世界展示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
相关报道:  09:30:39
&&&&&&&&&&  16:18:12
&&&&&&&&&&  11:58:06
&&&&&&&&&&  18:51:38
不支持Flash中国所有 56 个民族各族全家福照片历时一年拍摄:中国 56 个民族各族全家福 (陈海汶摄影) “这是有关中华 56 个民族的‘全家福’。”摄影家陈海汶说,他所指的“全家福”是近日已经出版的大型图 文出版物《和谐中华――中国 56 个民族剪影》 ,该书是由陈海汶带领的 14 位摄影师组成的专业摄影创作 团队历时一年,纵横 10 万公里,深入我国 56 个民族的主要聚居地考察、采访
,拍摄了 5.7 万多张照片后, 辅以文字说明,编排而成的。每个民族的剪影都以“全家福”的形式呈现。本文按照民族人口数量倒叙排列, 毋庸置疑汉民族人口众多这里做了个垫底的操作排在最后。 一、蒙古族:蒙古族是我国东北主要民族之一,也是蒙古国的主体民族。除蒙古国外,蒙古族人口主要集中国的内 蒙古自治区和新疆及临近省份以及俄罗斯联邦。全世界蒙古族人约为一千万人,语言为蒙古语。其中,一 半以上居住在中国境内。位于俄罗斯西南方的一块是卡尔梅克人。“蒙古”最初只是蒙古诸部落中的一个部 落名称。13 世纪初以成吉思汗为首的蒙古部统一了蒙古地区诸部,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蒙 古”也就由原来的部落名称变成为民族名称。 蒙古族自称“蒙古”。“蒙古”这一名称较早记载于《旧唐书》和《契丹国志》 ,其意为“永恒之火”。别称: “马背民族”。蒙古族发祥于额尔古纳河流域,史称“蒙兀室韦”、“萌古”等。 二、回族:回族是中国分布最广的少数民族,全民主要的生活方式为伊斯兰,在居住较集中的地方建有清真寺, 又称礼拜寺。公元 7 世纪中叶,大批波斯和阿拉伯商人经海路和陆路来到中国的广州、泉州等沿海城市以 及内地的长安、开封等地定居。公元 13 世纪,蒙古军队西征,中亚的穆斯林(伊斯兰教徒的特称)大批 迁入中国,以这些信仰伊斯兰教的中亚移民、波斯人、阿拉伯人为主,后吸收汉、蒙古、维吾尔等民族成 分,逐渐形成了一个统一的民族――回族。 回族,有人口约 9,820,000 人(2000 年人口普查数据) ,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较多的民族之一。主要 聚居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在甘肃、新疆、青海、河北、河南、云南、山东也有不少聚居区。回族是回回民 族的简称。在长期历史过程中吸收了汉族、蒙古族、维吾尔族等生活习俗,服饰特别。回族有小集中、大 分散的居住特点。在内地,回族主要与汉族杂居;在边疆,回族主要与当地少数民族杂居;大都分布于水 陆交通线上,因此经济文化较为发达。回族主要从事农业,有的兼营牧业、手工业。回族还擅经商,尤以 经营饮食业突出。喜爱摔牛的运动,沧州、临夏地区的回族善于练武。喜食炸油香。 三、藏族:藏族主要是居住在中国境内的操藏语的民族,主要聚居在西藏自治区以及青海、甘肃、四川、云南等 省。中国境内有人口约 541 万余人(2000 年) ,以从事畜牧业为主,兼营农业。另外,尼泊尔、巴基斯坦、 印度、不丹等国境内也有藏族分布。藏族自称“蕃巴”(bod-pa) ,汉语的名称“藏”来自藏语 gtsang“后藏”, gtsang 这个名称的原来意义可能是“雅鲁藏布江 yar-klungsgtsang-po 流经之地”。 藏族主要聚居在西藏自治区及青海海北、黄南、果洛、玉树等藏族自治州和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 甘肃的甘南藏族自治州和天祝藏族自治县、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甘孜藏族自治州和木里藏族自治县 以及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藏族是汉语的称谓。西藏在藏语中称为“蕃”(音 bo) , 生活在这里的藏族自称“蕃巴”,意为农业人群。“蕃巴”又按不同地域分为“堆巴”(阿里地区) ,“藏巴”(日 喀则地区) “卫巴” , (拉萨地区) “康巴” , (四川西部地区) “安多洼” , (青海、 云南、 川西北等地区) 。 藏 医药学是中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藏药讲求炮制技术,尤对兽医有独到之处。医药学著作主要有《医方 四续》 。算学可以预测日、月蚀及地方近期气象。 四、维吾尔族:在中国西北边陲新疆,有一座白雪皑皑的天山,天山脚下聚居着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维吾尔族。 总人口达 987 万人(2009 年) ,其中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维吾尔族共计 941.3796 万人(2006 年) ,约占新 疆总人口的 46%。根据史籍记载:维吾尔族原是公元三世纪游牧于中国北方和西北贝加尔湖以南、额尔齐 斯河和巴尔喀什湖一带的游牧民族。由于受部落间战争的影响,各个部落的分支逐渐迁徙西域(今新疆) , 先后曾被译为“韦纥”、“乌纥”、“袁纥”、“回纥”、“回鹘”、“畏兀儿”,以后才改为“维吾尔”,沿袭至今,是 “团结”、“联合”之意。维吾尔族以农业为主,种植棉花、小麦、玉米、水稻等农作物。此外还擅长园林艺 术。中国最大面积的葡萄生产基地,即葡萄沟就在离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首府乌鲁木齐东南 184 公里的吐 鲁番盆地。 “维吾尔”是维吾尔族的自称,意为“联合”。维吾尔族主要聚居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天山以南的喀什、 和田一带和阿克苏、库尔勒地区,其余散居在天山以北的乌鲁木齐、伊犁等地,少量居住在湖南桃源、常 德以及河南开封、郑州等地。 维吾尔族也有属于自己独特的文化艺术,如故事集《阿凡提的故事》 、 音乐舞蹈史诗《十二木卡姆》 、维族舞蹈等闻名中外。维族传统舞蹈有: 《顶碗舞》《大鼓舞》《铁环舞》 、 、 、 《普塔舞》等;维族民间舞蹈有: 《赛乃姆》《夏地亚纳》 、 ;民间乐器有“达甫(手鼓) 、“都他尔”和“热瓦甫” 等。维吾尔民族医学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苗族:苗族,(越南文:Mèo;泰语:????/???;Maew/Mong 英语也称 Hmong),是一个发源于中国的国际性的 民族,在 2000 年的人口普查中,苗族总人口为:894,0116 人,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云南、湖北、海 南、广西、等省(区) 。苗族聚居的苗岭山脉和武陵山脉气候温和,山环水绕,大小田坝点缀其间。苗族 人主要种植水稻、玉米、谷子、小麦、棉花、烤烟、油菜、油桐等。 苗族的历史悠久,在中国古代典籍中,早就有关于五千多年前苗族先民的记载,苗族的先祖可追溯到 原始社会时代活跃于中原地区的蚩尤部落。商周时期,苗族先民便开始在长江中下游建立“三苗国”,从事 农业稻作。苗族在历史上多次迁徙,大致路线是由黄河流域至湘(湖南) 、至黔(贵州) 、至滇(云南) 。 苗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原先苗族有自己民族文字, 《苗族古歌》记载了苗族先 民因逃避战争和朝廷的追杀与民族文化迁徙秘密等暴露予敌人,不得不将文字抹烧,抹去,当仅有的那些 为数不多的知识分子去世后,文字也随之丢失,留下的只有现在的那写在衣服上的文字。 六、彝族:彝族是中国具有悠久历史和古老文化的民族之一,有诺苏、纳苏、罗武、米撒泼、撒尼、阿西等不同 自称。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三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的西北部。彝族历史悠久,文化丰富多彩,古 时候就对历法和宗教信仰有着深刻的研究,在常年的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的饮食和服装文化,经济也得到了 发展。 国内彝族人口约为 7,762,286 人。 (2000 年统计)国外彝族人主要分布于东南亚和美国、英国、法国。 彝族是中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彝族与哈尼族、傈僳族、拉祜族、纳西族、基诺族皆源于古彝族。 关 于彝族的族源,迄今众说纷纭,尚无定论,成了人们关注的史学之迷,也是民族学、彝学研究领域里的一 大难题。 到目前为止,彝族的族源以土著说、羌氐说为主。 七、壮族:壮族(旧称僮族,壮文:Bouxcuengh) ,是中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广西、云南、广东 和贵州等省区。秦以来,壮族先人历代分别称为西瓯、骆越(雒越) 、南越、濮、僚、俚、溪峒蛮、乌浒, 在宋代史籍中始称为“撞”、“僮”、“仲”,明清时也有称为僮人、良人、土人的。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 立后统称“僮族”(“僮”与“壮”同音) ,直到周恩来倡议在 1965 年改“僮”为“壮”。1990 年人口 1548 万。根据 2000 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壮族人口数为 05 年,壮族人口超 1700 万人。现在是中国 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壮族大多居住在广西。其中云南有 100 余万人,主要聚居在文山州,红 河、曲靖也有一部分。广东的连山、贵州的从江和湖南江华也分布有壮族。在 1965 年统一称壮族以前, 壮族的自称和他称较多,广西最常见的自称和他称主要有“布壮”“布土”“布僚”“布雅依(瑞)”“布侬”等 20 多种,云南主要有“侬人”、“沙人”、“土僚”等。 八、布依族:布依族,中国少数民族之一。现有 2545059 人,其中贵州省有 200 多万人,占布依族人口的 95%以上。 主要聚居在黔南和黔西南两个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以及贵州的都匀、荔波、独山、平塘、镇宁等 10 个县 (市) 。其余散居于云南、四川、广西等省(区) 。布依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没有本民族文字。 20 世纪 50 年代创制了布依文,但未能普遍推广,现在通用汉文的较多。布依族以农业为主,种植水稻的 历史较为悠久。享有“水稻民族”之称。红水河流域还是中国最重要的林区之一。 布依族 Bouyeiethnicgroup 布依族自称“布依”、“布雅伊”、“布仲”、“布饶”、“布曼”,这可能是 古代“僚”、“蛮”、“仲家”、“蛮僚”、“俚僚”、“夷僚”称谓的来源。在魏晋南北朝至唐代,布依族、壮族都称 为“俚僚”、“蛮僚”或“夷僚”,五代以后,布依族称“仲家”、宋代壮族称为“僮”。“仲”与“僮”仍然是同音异写。 九、朝鲜族:朝鲜族(???)又称高丽族,是东亚主要民族之一。朝鲜族主要分布在朝鲜半岛的朝鲜、中国和俄 罗斯远东地区及其他原属苏联的加盟共和国。其余散居美国、日本等世界各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 朝鲜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 朝鲜族,主要分布在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其余则散居在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北 京、上海、杭州、广州、成都、济南、西安、武汉等内地大中城市。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的朝鲜族居 民使用朝鲜语及其文字(现在绝大多数朝鲜族人都会使用朝汉双语) 。杂居地区的朝鲜族通用朝鲜语和汉 语双语。 根据 2000 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中国朝鲜族总人口为 1,923,842 人。 2008 年末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全州户籍总人口为 218.7 万人,其中朝鲜族人口 80.6 万人,占总人口的 36.8%。 朝鲜族通用语言为朝鲜语,一般认为属阿尔泰语系。朝鲜语属音位文字类型,有 40 个字母, 是音素字母。拼写时,把同一音节的音素迭成字块构成方块形文字。 朝鲜族主要从事农业,以擅长在寒冷的北方种植水稻著称,生产的大米洁白、油性大,营养丰富,延 边朝鲜族自治州被称誉为“北方水稻之乡”。延边地区还是中国主要的烤烟产区之一。延边黄牛是中国五大 地方良种黄牛之一。长白山林区的特产人参、貂皮、鹿茸,被誉为“东北三宝”。 朝鲜族是中国具有代表性的少数民族之一,中国人民银行自 1987 年 4 月 27 日开始发行的第四套人民 币中,纸币贰角的正面图案就是土家族和朝鲜族。 。 十、满族:满族(满文:拉丁转写:Manju) ,原称满洲族,之前亦称为满民、满人、旗人等,是中国的一个少数 民族。满族散居中国各地,以居住在辽宁的为最多,其他散居在吉林、黑龙江、河北、内蒙古、新疆、甘 肃、山东等省区和北京、天津、福州、成都、西安、广州、银川等大、中城市。形成大分散之中有小聚居 的特点。现在的主要聚居区已建立岫岩、新宾、青龙、丰宁、宽城满族自治县及滦平、隆化等民族县,和 若干个满族乡。2000 年统计的满族人口数为 1,068 万。 十一、侗族:侗族(侗语作 Gaeml)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个少数民族。居住区主要在贵州、湖南和广西的交界处, 湖北恩施也有部分侗族。侗族人口总数为 296 万人(2000 年第 5 次人口普查) 。侗族在老挝也有一个分支, 叫“康族”。 根据 2000 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侗族人口数为 2960293。 侗族自称 Gaeml(发音近似于汉语的“干”、“巍被颉案弊郑 ,依据联合国倡导的“名从主人”原则,国际 标准译名为“Kam”、“KamPeople”。侗族的名称,最早以“仡伶”,见于宋代文献。明、清两代曾出现“峒蛮”、 “峒苗”、“峒人”、“洞家”等他称。新中国成立后统称侗族。民间多称“侗家”。 侗族使用侗语,属壮侗语系,分南、北部两个方言。原无文字,沿用汉文,1958 年设立了拉丁字母形 式的侗文方案。现在大部分通用汉文。 十二、瑶族:瑶族是我国的少数民族之一, 人口为 2637421 人。 主要从事山地农业。 自称“勉”、 “金门”、 “布努”、 “炳 多优”、“黑尤蒙”、“拉珈”等。 瑶族居住地区多为亚热带,海拔一般多在 1000 至 2000 米之间,村寨坐落周围,竹木叠翠,风景秀丽。 因其生产方式、居住,服饰和经济生活、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差异,又有“盘瑶”、“山子瑶”、“顶板瑶”、“花篮 瑶”、“过山瑶”、“白裤瑶”、“红瑶”、“蓝靛瑶”、“八排瑶”、“平地瑶”、“坳瑶”等称谓之别。中华人民共和 国成立后,统称为瑶族。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和湖南、云南、广东、贵州等省。瑶族分布的特点是 大分散、小聚居,主要居住在山区。瑶族有自己的语言,但支系比较复杂,各地差别很大,有的甚至互相 不能通话。通用汉语或壮语。历史上没有本民族文字,一般通用汉文,1982 年中央民族学院语言研究所苗 瑶语教研室盘承乾、邓方贵、刘保元等以拉丁字母为基础,并根据 1957 年 12 月,国务院讨论通过的《关 于少数民族文字方案设计字母的五项原则》 ,设计了一套瑶族勉语的文字方案(草案) 。美国等一些国家的 瑶族,在 1983 年也以拉丁字母形式创造了瑶文。但与我国的瑶文字母略有些不同,于是在 1984 年 4 月底 5 月初,美国、泰国瑶族曾经派了一个代表团来华,与我国瑶语文工作者商讨统一瑶文字母问题,并取得 了一致意见。现在中国、美国、法国、加拿大、泰国等有不少瑶族会使用统一的瑶文互相通信往来,进行 文化交流。于是瑶文已成为世界性的瑶族(勉语)文字了。但瑶文还处于试验阶段,还有待于普及和推广。 瑶族语言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瑶语支。由于长期与汉、壮、苗等族接触,各地瑶族一般又兼通汉语,部分 兼通壮语和苗语。 线粒体 mtDNA 只随母系遗传。人类线粒体 mtDNA 分两大类,一类是 N 型,一类是 M 型。西方白人 几乎全部是 N 型。中国人是由古亚洲人和新亚洲人混血构成。一般认为古亚洲人(典型的为蒙古族人和泰 国印尼柬埔寨土著)线粒体是 M 型,新亚洲人是 N 型。瑶族是中国 N 型比例最高的民族,达 90%以上。 其次是壮族。 十三、白族:白族是我国西南边疆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丽江、碧江、保山、南华、 元江、昆明、安宁等地和贵州毕节、四川凉山、湖南桑植县等地亦有分布。2000 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 计,白族人口数 1858063。使用白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还有说法主张白语(白族的语言) 、土家语也 属于汉语族。绝大部分操本族语,通用汉语文。元明时使用过“k文”(白文) ,即“汉字白读”。使用汉字书 写,有自己的语言,文学艺术丰富多彩。善经营农业、盐渍杜鹃花。三道茶是云南白族招待贵宾时的传统 饮茶方式。 汉称“滇k”、“昆明蛮”,唐代称“白蛮”,“西爨”,“白爨”或“洱河蛮”,“下方夷”,元代称“白人”或“k 人”等。其他民族对白族的称谓初步统计达六十多种。 白族主要分为“民家”“勒墨”“那马”三个支系。 白族共有人口 159.4 万人(1990 年) ,其中云南有 134 万人,80%以上居住在大理白族自治州。2000 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白族人口数为 1,858,063。其中民家人约 90 万,勒墨人约 30 万,那马人 约 14 万。 在历史上曾广泛分布于云南全省, 四川南部和贵州西部. 现大部份居住在大理白族自治州境内。 丽江、 兰坪、保山、南华、元江、昆明、安宁等地以及湖南的桑植、贵州的六盘水、毕节、四川的西昌、凉山等 地都有分布。 白族历史悠久,文化丰富多彩,古时候就对历法(白族有古老的 10 月历)和宗教信仰(本主和佛道儒) 有着深刻的研究,在常年的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的饮食和服装文化,经济也得到了发展。 本族自称“k子”、“k儿子”、“白尼”、“白伙”,意为k人或白人。 十四、土家族:土家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汉族人大量迁入后,“土家”做为族称开始出现。土家族人自称为“毕兹 卡”,意思是“本地人”。中共建政后,通过民族识别,长期不被承认的土家族被确定为单一民族,并且在 1957 年成立了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1983 年又成立了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其后还成 立了酉阳、秀山、石柱、长阳、五峰、印江、沿江等民族自治县。土家族人今天主要从事农业和手工业。 北支土家族(湖南省湘西州的永顺、龙山、保靖、吉首、古丈、张家界市以及湖北省恩施州、湖北省 宜昌市的五峰、长阳)自称“毕兹卡”(意为本地人) ,南支土家族(重庆市、黔东地区、湖南凤凰、泸溪、 麻阳一带)自称为:“廪卡” (意为巴人始祖廪君的族人之意) 。有自己的语言, 土家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 接近彝语支。大多数人通汉语,目前只有为数不多的几个聚居区还保留着土家语。没有本民族文字,通用 汉文。崇拜祖先,信仰多神。 十五、哈尼族:哈尼族,中国少数民族之一,是中国的一个古老的民族,哈尼族主要分布的滇南地区,包括红河哈尼 族彝族自治州、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 普洱市和玉溪市。 哈尼族见于汉文史籍的名称, 有“和夷 (蛮) “和 ”、 泥”、“窝泥”、“阿泥”、“哈泥”等。自称多达 30 余种,如“哈尼”、“v尼”、“碧约”、“卡多”、“豪尼”、“白 宏”、“布都”、“多尼”、“叶车”、“阿木”等等。 哈尼族是我国 55 个少数民族之一,现有人口 1253195 人,主要聚居在云南省玉溪市、红河哈尼族彝 族自治州、普洱市、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的红河、澜沧江沿岸和无量山、哀牢山地带。主要从事农业,他 们勤劳勇敢,善于开垦梯田。有十月年(扎勒特节) 、六月年(苦扎扎)等节日。哈尼族人使用哈尼语, 属汉藏语系的藏缅语族的彝语支。分哈雅、碧卡、豪白 3 种方言,各方言中又包含若干种土语。哈尼族原 来没有自己民族的文字,1957 年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 十六、哈萨克族:哈萨克族(哈萨克语:?аза?/Qazaq/?) ????是哈萨克斯坦的主要民族和中国的少数民族,人口 1600 万。 在中国主要分布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木垒哈萨克自治县、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甘肃 省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人口 125 万(2000 年) 。使用哈萨克语,本民族的文字是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 的哈萨克语,1959 年设计了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新文字方案,1982 年这一方案废为音标,并恢复原先的阿 拉伯字母。在哈萨克斯坦,使用以西里尔字母为基础的文字,2010 年,文字拉丁化也慢慢展开。 我国的哈萨克族主要分布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木垒哈萨克自治县和巴里坤哈萨克 自治县。少数分布于甘肃省阿克赛哈萨克自治县和青海省海西蒙古族哈萨克族自治州。2003 年普查新疆哈 萨克族人口为 135.21 万人。主要从事畜牧业。善刺绣,绣品已出口到日本等几十个国家和地区。其中绝大 多数集中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使用哈萨克语,属于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克普恰克语支。哈萨克先民曾使 用过鄂尔浑――叶尼塞文、回鹘文。伊斯兰教传入后,接受了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至今。1959 年又设计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新文字方案,但推广条件不成熟,1982 年恢复使用原有文字,将新文字作 为音标保留。 国外的哈萨克族主要分布在哈萨克斯坦共和国,以及一些原苏联国家,以俄文字母记录语言。哈萨克 族的先民很早就生息在新疆北部及中亚草原。与中国古代曾经统治过今伊犁河谷及伊塞克湖四周地带的古 代民族乌孙(公元前 2 世纪~2 世纪) 、突厥(6 世纪中叶) 、葛逻禄、回鹘(10 世纪~12 世纪) 、哈刺契 丹(12 世纪) 、克烈、乃蛮、钦察(12 世纪末~13 世纪)等有渊源关系。在现代哈萨克族中间仍有一些部 落保留着上述古代的名称。据民间有关白鹅的传说,认为哈萨克为“白鹅”之意。也有人认为,哈萨克是中 国古代“曷萨”、“阿萨”或“可萨”的异名。还有人把哈萨克解释为“战士”、“自由的人”、“脱离者”。 哈萨克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语言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文字系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 十七、傣族:傣族,在民族识别以前又被称作摆夷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与百濮及百越中的滇越有关,与缅甸 的掸族、老挝的主体民族佬族和泰国的主体民族泰族有历史和文化渊源,语言和习俗也与上述民族接近。 傣族人民主要聚居在云南省的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 孟连傣族拉祜(hù)族佤族自治县、景谷傣族佤族自治县、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此外,在景东、普洱、 思茅、腾冲、龙陵、双江、西盟、元阳、河口等 30 多个县市境内,也有傣族小块聚居或零散分部。散居 于云南的大部分地方。傣族通常喜欢聚居在大河流域、坝区和热带地区。大多是在怒江、澜沧江、金沙江、 红河流域的河谷坝地区傍水而居。西双版纳境内有景洪坝、勐海坝、勐遮坝、勐笼坝、勐罕坝等,德宏境 内有勐焕坝(芒市) 、勐那坝(盈江) 、勐卯坝(瑞丽) 、勐底坝(梁河)勐婉坝(陇川)等。 根据 2006 年全国人口普查,中国傣族人口有 126 万。傣族历史悠久,与属壮洞语族的壮族、侗族、水族、布依族、 立足、毛南族、仡佬族等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都是“百越”民族的后裔。具有共同的分部区域、经济生活、 文化习俗和民族特点, 语言方面至今仍保留着大量的同源词和相同的语法结构。 傣族是一个跨境民族, 与缅甸的掸(傣)族、老挝的主体民族佬族,泰国的主体民族泰族,印度的阿萨姆邦的阿洪傣都有着渊源关 系。全球傣(泰、掸)总人口 6000 万以上。大部分傣族自称为“傣”、“泰”,他称为“掸”、“阿萨”。 十八、黎族:黎族是中国岭南民族之一。根据 2000 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黎族人口数为 1,247,814。以农业 为主,妇女精于纺织,“黎锦”、“黎单”闻名于世。民族语言为黎语,属于汉藏语系壮侗语族黎语支,不同 地区方言不同。在接近汉族的地区和各民族杂居的地方,黎族群众一般都能讲汉语(指海南方言) 、苗语 等,同时黎语也吸收了不少汉语的词汇,尤其是解放后吸收的有关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新词汇就更多 了。黎族没有本民族文字,建国后逐渐通用汉文。1957 年曾创制拉丁字母形式的黎文方案。 黎族是我国岭南民族之一。主要聚居在海南省中南部的琼中县、白沙县、昌江县、东方市、乐东县、 陵水县、保亭县、五指山市、三亚市等七县二市之内,其余散居在海南省的万宁、屯昌、琼海、澄迈、儋 州、定安等市县。由于分布地区不同和方言、服饰等的差异,其自称有“伴”、“岐”、“杞”、“美孚”、“本地” 等。根据 2000 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黎族人口数为 1247814。以农业为主,妇女精于纺织,“黎锦”、 “黎单”闻名于世。使用黎语,属于汉藏语系壮侗语族黎语支,不同地区方言不同。也有不少群众兼通汉语。 1957 年曾创制拉丁字母形式的黎文方案。 黎族源于古代百越的一支。西汉曾以“骆越”、东汉以“里”、“蛮”,隋唐以“俚”、“僚”等名称泛称中国 南方的一些少数民族。海南岛的黎族先民也包括在这些泛称之内。“黎”这一专有族称始于唐末,到宋代才 固定下来,沿用至今。据考古发现,海南岛新石器时代原始文化遗址有 130 处,大约距今五千年左右。史 学界和民族学界研究认为,这些新石器遗物的主人是黎族的先民。是黎族先民开发了海南岛。秦汉时期, 海南岛同汉王朝关系密切,汉武帝先后数次派兵打开琼岛,设置珠崖、儋耳两郡,部分大陆汉人迁居海南 岛,与黎族土著居民杂居。以后,汉族大量移民海南岛。“村人”、苗族和回族也先后迁徙入岛。大量移民 的迁入,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铁器)和生产技术(农耕) ,社会生产力进一步发展,公元 l 世纪中叶, 封建统治渐趋稳固。 南北朝和隋朝初期,中央政权对海南岛的统治更加巩固,俚僚领袖冼夫人起了重要作用。她率领俚僚 1000 余峒(包括黎族祖先)以及岭南其它越人,先请命于梁朝,后又归属于隋朝。冼夫人深明大义,致力 团结,密切了中原与海南岛的关系,促进了黎族社会经济的发展。唐宋时期,海南岛与中央王朝关系更加 密切,海南岛作为唐朝与南海诸国贸易往来的交通要冲。唐朝十分重视海南岛的统治和开发。黎族地区生 产的金、银、珍珠、玳瑁、香料等既作为“贡品”又作为对外贸易产品。与此同时,黎族地区的封建地主经 济进一步成熟。黎族劳动人民也受到日益沉重的奴役和剥削。 宋末元初,杰出的女纺织家黄道婆年轻时因不堪封建家庭虐待逃至崖州,曾在崖州居留 40 多年(一 说 30 多年) ,向黎族妇女学习棉纺织技术,回故乡乌泥泾(今上海县华泾镇)后,在黎族传统纺织工艺基 础上加以改进,创造出一套先进的棉纺织工具和技术,为科学技术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元初,封建统治者 采取羁縻政策,任用“峒首”为世袭“万户”、“千户”,加速了黎族社会内部的阶级分化,阶级矛盾和民族矛 盾进一步激化,激起黎族人民不断起义。 明、清两代,封建地主经济在黎族社会中已占统治地位,大部分黎族地区的生产力水平与当地汉族相 近,出现了定期的市场和墟场,槟榔、椰子和牛只等成为大宗输往大陆的货物。在五指山腹地则仍保留原 始公社残余的共耕制生产方式。 十九、傈僳族:傈僳族(英文名称 LisuLi-SuLisaw)中国少数民族之一,发源于青康藏高原北部,是中国、缅甸、印度 和泰国的一个跨国性质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中心在中国原来的西康省(即现今云南省、四川省、西藏之间 的州县)和古代云南腾越州的坎底地区、江心坡地区(即现今缅北克钦邦的葡萄县,为中国传统线和英国麦 克马洪线东段之间的未定界领土于 1960 年归属缅甸邦联而设立的)。 傈僳族渊源于南迁的古氏羌人,与彝族同属一个族源。其族傈僳族名称最早见于唐代著述。唐代史籍 称“栗粟两姓蛮”或“栗蛮”及“施蛮”、“顺蛮”,均属“乌蛮”,分布在今川、滇雅碧江、金沙江、澜沧江两岸 等广阔地带;元明时多受丽江诸地纳西族封建领主等的统治。16 世纪中叶,因不堪纳西族木氏土司的奴役 和战争的威胁,大批傈僳族在头人括木必帕的率领下,向滇西北怒江等地区迁徙。在 17-19 世纪,该族人 在起义失败后又曾多次迁徙,一部份进入缅甸;一些人迁到老掴、泰国等。直至清代迁徙还在继续。在历 史进程中,傈僳族溶进了不少其它民族的血缘 二十、佤族:佤族,中国少数民族之一。现有人口 35 万多人。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南部的沧源、西盟、澜沧、孟 连、双江、耿马、永德、镇康等县的山区与半山区。即澜沧江和萨尔温江之间、怒山山脉南段的“阿佤山 区”。与汉、傣、布朗、德昂、傈僳、拉祜等民族交错杂居。 在佤族地区普遍流传着“司岗里”的传说。西盟地区的佤族解释,“司岗”是石洞,“里”是出来,意即人 类很早是从石洞里出来的。传说从石洞里最先出来的是佤族。石洞位于阿佤山中部,离西盟县城以西约六 十多里地的附近的山上。至今西盟等地的佤族人把石洞视为“圣地”。而沧源地区的佤族解释“司岗”是“葫 芦”,“里”是出来,意即人类从葫芦里出来的。 各地区的佤族虽然对“司岗里”解释不同,但都把阿佤山视为人类的发祥地,同时也共同反映他们都是 阿佤山一带是最早的居民。“司岗里”是佤族对自己本民族古穴生活的回忆。 二十一、畲族:畲族(shēzú)Sheethnicgroup 畲族自称为“山哈”,“哈”畲语为客人。畲族、f民是汉族对“山哈”的 他称。畲族是我国人口较少的民族之一,散居在我国东南部福建、浙江、江西、广东、安徽省境内,其中 90%以上居住在福建、浙江广大山区。 畲族是我国典型的散居民族之一。他们自称“山哈”。但这个名称,史书没有记载。唐代,居住在福建、 广东、江西三省交界地区。包括畲族先民在内的少数民族被泛称为“蛮”、“蛮僚”、“峒蛮”或“峒僚”。南宋 末年,史书上开始出现“畲民”和“拳民”的族称。“畲”(She),意为刀耕火种。解放后,改称为“畲族”。根据 2000 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畲族人口数为 709592。畲族极少部分使用畲语,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 90%的畲族操接近于汉语客家方言的语言, 但在语音上与客家话稍有差别, 有少数语词跟客家语完全不同, 也有部分操闽南语。无本民族文字,通用汉文。 全国只有一个畲族自治县,她位于浙南山区,景宁畲族源于唐永泰二年(766),从闽迁居浙西南时落户 景宁,距今已有 1200 多年历史。因此,景宁又称为中国畲乡。 二十二、台湾少数民族:台湾少数民族分为阿美、泰雅、排湾、布农、卑南、鲁凯、曹、雅美和赛夏等 9 族,分居全省各地。 台湾的少数民族,清代Q「生蕃」「熟蕃」「化蕃」 、 、 。 所^生蕃就是指目前^V槿酥奶┭拧⑻w、夏、布r、u、排场ⅣP、阿美、卑南、雅美 (F亦有人Q_悟)日本人yQ@些族群椤父呱白濉够颉父呱阶濉 。 而熟番t指Q已乎h化的「平埔族群」 ,平埔族群不是一族,而是一yQ,_痴Z言W者李 壬癸在一九九二年〈台称狡易宓姆N及其相互PS分〉一文中,提出了七族十四支的看法:卡瓦m (Kavalan)、P_格m(Ketagalan) 【下分:R(Basay) 、雷朗(Luilang) 、多用溃Trobian)等三支】 、 巴布m(Baburan) 【下分:道卡斯(Taokas) 、拍瀑拉(Papora) 、F(Babuza) 、M佛朗(Favoran)等四支】 、 拍宰海(Pazeh) 、洪雅(Hoanya) 、西拉雅(Siraya) 【下分西拉雅(Siraya) 、R卡道族(Makattao)以及大 武(Taivoan)等三支】 。 中华人民共和国官方将所有台湾原住民族统称为高山族,并划分为中华民族中的其中一族,为 56 个 民族之一。在 1949 年,於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编制之下,认为台湾原住民是曾在中国的居民后裔,主张该 南岛语系族群自吴越一带迁徙而来,并认为因战争或其它缘故,亦有少部分高山族散居在福建省及其它地 方。由於中国方面在进行民族识别时是以较约略的方式划分,因此对台湾原住民族之间的细部差别并不强 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的 2000 年人口普查,4,461 人被认定为高山族,其中据估计 1,500 人为阿美 族,1,300 人为布农族,510 人为排湾族,还有其他族。 二十三、拉祜族:拉祜族是中国古老的民族之一,1990 年人口统计约 41 万,主要分布在澜沧江两岸思茅、临沧两个地 区。其中 78%分布在澜沧江以西,北起临沧、耿马,南至澜沧孟连。 拉祜族与彝族、哈尼族、傈僳族、纳西族、基诺族等属于同一族源。 拉祜族源于甘肃、青海一带 的古羌人,早期过着游牧生活。后来逐渐南迁,最终定居于澜沧江流域。其服饰也反映了这种历史和文化 的变迁,既具有早期北方游牧文化的特征,也体现了近现代南方农耕文化的风格和特点。主要分布在云南 省澜沧江流域的思茅、临沧两地区,相邻的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及玉溪地区也有 分布。其中,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和孟连傣族拉祜族自治县是最主要的聚居区。另外,作为跨界民族,缅甸、 泰国、越南、老挝等国家也有 16 万多拉祜人居住。他们主要从事农业。 拉祜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 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分拉祜纳和拉祜西两大方言。过去无文字,20 世纪初西方传教士曾创制过用拉丁 字母拼写的文字,因欠科学,未能推广。新中国成立以后,创制了新的拼音文字。 二十四、水族:水族是水生动物的统称。也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贵州省。三十四万人。操水语,属汉藏 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与古代“骆越”有渊源关系。另外还有搜神记中的水族。 主要聚居在贵州省黔南布依苗族自治州的三都水族自治县和荔波、都匀、独山以及黔东南苗族侗族自 治州的凯里、黎平、榕江、从江等县,少数散居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的西部。主要从事农业,善种水稻和糯 稻。 水族的居住地位于云贵高原东南部的苗岭山脉以南,都柳江和龙江上游。森林密布,山水如画,适于 农林业的发展,是贵州高原的鱼米花果之乡。水族在民歌中,常以“像凤凰羽毛一样美丽”来形容自己的家 乡。 水族从事农业,以种植水稻为主,“九阡酒”是水族传统佳酿。水族有自己的历法,水历与夏历基本一 致,但以夏历八月为岁末,九月为岁首。 水族,主要聚居在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三都水族自治县和荔波、都匀、独山以及黔东南苗 族侗族自治州的凯里、黎平、榕江、从江等县,少数散居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的西部。水族主要居住在贵州 省三都水族自治县及荔波、都匀、独山榕江等县,一部分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西部。水族有自己的语言, 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水族原有一种古老的文字,称为“水书”,造字方法有象形、会意、谐音和假借,通 用单词 100 多个,现在则通用汉文。水族信仰多神,崇拜自然物。相传水族的先民是岭南“百越”之一骆越 人的一支。水族的名称最早出现在中国明朝末年的文献中。 二十五、东乡族:东乡族是我国甘肃地区颇具特色的一个少数民族,其历史、民俗十分悠久,融合发展了多方文化,形 成了今天的东乡族。东乡族因居住在河州(今甘肃临夏地区)东乡地区而得名。 该民族自称“撒尔塔”(Sarta) 。是以撒尔塔人为主,融合当地回、汉、蒙古族等逐渐形成的。撒尔塔 原始意思为“商贾”,指定居于中亚一带信仰伊斯兰教的各种人,主要有突厥人、波斯人,统称为色目人。 东乡族的来源和形成,一度观点颇为分歧。其中蒙古人为主说,多年来在史学界先入为主占据很长时间, 影响颇广。随着研究的深入,东乡族族源观点趋于一致。早在明末清初,东乡族人民就积极参加了以米刺 英、丁国栋为首的农民起义。由于民族形成的特殊环境,所以东乡族形成时,其社会结构即为社会制度。 东乡族语言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东乡族的词汇中,汉语借词较多,也有不少突厥语、阿拉伯和波斯语 借词。东乡族至今只有本民族的语言而没有文字,现在使用的是汉文,绝大部分群众懂汉语。 二十六、纳西族:我国的纳西族主要聚于云南省丽江市古城区、玉龙纳西族自治县、维西、香格里拉(中甸)、宁蒗县、 永胜县及四川省盐源县、木里县和西藏自治区芒康县盐井镇等。现有人口为 324679 人。 云南省是纳西族的主要聚居地,有纳西族 295,464 人(2000 年人口普查) ,占纳西族人口的 95.5%。除 云南外,四川和西藏均有纳西族聚居地,四川有纳西族 8,725 人,占 2.8%,西藏有 1,223 人,占 0.4%;其 余省市区均有散居,共有 4,065 人,占 1.3%。纳西族也是昆明市非土著民族中的第一大民族。 二十七、景颇族:景颇族,中国云南世居民族之一,由唐代“寻传”部落的一部分发展而来。近代文献多称为“山头”、又 分别称为“大山”、“小山”、“茶山”、“浪速”,自称“景颇”、“载瓦”、“喇期”、“浪峨”,主要聚居在云南省德 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各县的山区,少数居住在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芒马、古浪、岗房以及耿马、澜沧等县。 现有人口 119209 人。 主要分布在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陇川县、潞西市、瑞丽市、盈江、梁河三县,少部分散居于 其他州县。在中国景颇族聚集最多最集中的地方是云南省德宏州陇川县,陇川县被称为“中国目瑙纵歌之 乡”。 二十八:柯尔克孜族:“柯尔克孜”,突厥语,系本民族自称,意为“四十个姑娘”,也有认为是“四十个部落”、“山里游牧人”、 “赤红色”等含义。但一般解释为“四十个姑娘”。柯尔克孜族主要分布于新疆西部地区,绝大部分在克孜勒 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其余分布在伊犁、塔城、阿克苏和喀什等地区。另外,在黑龙江省富裕县也有零星分 布。根据 2000 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柯尔克孜族人口数为 160823。主要从事畜牧业,兼营农业。 绝大部分居民使用柯尔克孜语,属于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有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文字。居南疆 者通晓维吾尔语,居北疆者通晓哈萨克语。居住在黑龙江省富裕县的柯尔克孜族通用汉语、蒙古语。 柯尔克孜族的先民,史称“鬲昆”、“坚昆”、“契骨”、“纥骨”、“黠戛斯”、“辖戛斯”、“吉利吉思”、“乞 儿吉思”、“布鲁特”、“纥里迄斯”、“纥迄斯”、“黠戛司”等。2000 多年前,柯尔克孜族的先民就居住在叶尼 塞河上游流域,后来逐渐向西南迁至天山地区,并与当地的突厥、蒙古部落相融合。 二十九、土族:主要聚居于青海省东部湟水以北、黄河两岸及其毗连地区,其中大多住在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民 和县、大通县、乐都县、同仁县等地;还有一部分居住于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过去各地土族有多种自 称,互助、大通、天祝一带的自称“蒙古尔”(蒙古人)、“察罕蒙古”(白蒙古),民和县的多自称“土昆”(意即土 人,吐浑音转),乐都县自称“大夏人”(西夏人)、其他地区的自称“土户家”。附近藏族称土族为“霍尔”(对藏 北游牧民的泛称,藏文史籍曾用以指回鹘或蒙古族;另说即吐谷浑),汉、回等民族称之“土人”、“土民”。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依据本民族意愿,统一称为土族。根据 2000 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土族 人口数为 241198。主要从事农业。兼营畜牧业。使用土族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过去通用汉文,近 年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形式的土族文字,正在试行。 土族主要聚居在青海省互助、民和、大通等县,其余散居在乐部、门源和甘肃天祝等地。人口 19 万 多(1990 年第 4 次人口普查) 。根据距今最近的一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 年,第五次)统计,土族人口数为 241198。 三十、达斡尔族:达斡尔族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莫力达瓦斡尔族自治旗、鄂温克族自治旗、扎兰屯市、阿荣旗及黑 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区、梅里斯区、富拉尔基区(主要居住在罕伯岱村、洪河村、全和台村、海雅屯) 、龙 江县、富裕县、嫩江县、爱辉县;少数居住在新疆塔城县。 达斡尔族主要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和黑龙江省, 少数居住在新疆塔城县。 “达斡尔”意即“开拓者”。 十 七世纪中叶, 达斡尔族为维护祖国统一, 打响了武装抗击沙俄入侵的第一枪。 在浴血奋战了半个世纪之后, 离开了世居的黑龙江北岸,南迁到大兴安岭、嫩江流域。 根据 2000 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达斡 尔族人口数为 132394。 三十一、仫佬族:仫佬族[mùlǎozú]仫佬族是中国人口较少的一个山地民族。他们自称“伶”、“谨”。壮族称之为“布谨”, 汉族称之为“姆佬”。“仫佬”一词在民族语言中,就是“母亲”的意思。建国后统称仫佬族。绝大多数居住在 广西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其余散居在忻城、宜山、柳城、都安、环江、河池等县境内,与壮族、汉族、瑶 族、苗族、侗族、毛南族、水族等民族杂居。 根据 2000 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仫佬族人口数为 207352。主要从事农业,种植水稻、玉米等。 仫佬族使用的仫佬语与毛难语、侗语、水语相近。大多数人兼通汉语,部分人还会说壮语。通用汉字。 仫佬族住的多是泥墙瓦顶平房,屋内有专烧煤的地炉。以稻米、玉米、薯类为主食,忌食猫、蛇肉。 衣服尚青色。至清代,仫佬族妇女仍穿统裙,今已穿大襟衣、长裤,梳辫结髻,饰以耳环、手镯、戒指。 男着对襟唐装。过去,婚姻多为家长包办,少数在“走坡”中恋爱成亲的,亦须经家长同意。盛行早婚,有 婚后女方在一段时间内“不落夫家”的习俗,生育后始居夫家。与壮族、汉族通婚。婚仪繁杂,耗费颇大。 也有入赘的。丧葬仪式隆重,墓葬信风水龙脉。 三十二、羌族:羌族,自称尔玛,是中国西南的一个古老民族。现在中国官方认定的羌族主要聚居在四川省阿坝藏族 羌族自治州东部、绵阳市的北川县、平武县等地。现有人口约 30.6 万人(2000 年) 。羌族地区至今仍保留 原始宗教,盛行万物有灵,多种信仰的灵物崇拜。 中国羌族(古羌和现代羌族)――一个历史最为悠久的民族之一 羌族主要聚居地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茂县、汶川、理县,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其余散 居在阿坝州松潘、黑水、九寨沟等县,甘孜藏族自治州的丹巴县,绵阳市平武县,成都市都江堰地区,雅 安地区,贵州省江口县、石阡县,甘肃南部、四川西南、云南部分地区,现有人口约 32 万人左右。今天 的羌族正是古代羌支中保留羌族族称以及最传统文化的一支,与汉族、藏族、彝族、纳西族、白族、哈尼 族、傈僳族、普米族、景颇族、拉祜族、基诺族等为兄弟民族,皆出自古羌。 三十三、布朗族:布朗族(bùlǎngzú) Blangethnicgroup 是中国西南历史悠久的一个古老土著民族。施甸居住着的 濮人,自称“乌”,他称本人,俗称“花濮蛮”。从日老(今保山)迁来勐底(今施甸) ,现主要居住在木老元、 摆榔两个乡。布朗族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布朗语支,无文字,习汉文,有着极为丰富的口头文化,至 今仍然保留着最具鲜明特征的民族语言、服饰、歌舞、风俗习性。 布朗族部分自称“布朗”、“帮”,部分自称“阿瓦”、“阿尔瓦”、“伊瓦”、“佤”和“翁拱”等。汉族或傣族称 之为“濮满”、“蒲满”、“孟”等。人口 8.2 万(1990 年) 。主要分布在云南省、保山等地区。主要从事农业。 有本民族语言,西双版纳、思茅等地的布朗族兼通傣语,多信奉小乘佛教。保山市的布朗族有 8500 多人, 主要分布在施甸县和昌宁县。 我国的布朗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的勐海、景洪和临沧地区的双江、永德、云县、 耿马及思茅地区澜沧、墨江等县。根据 2000 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布朗族人口数为 91882。使用布 朗语,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佤崩龙语支,分布朗与阿尔佤两个方言。部分人会讲傣语、佤语或汉语。没 有本民族的文字,部分人会汉文、傣文。西双版纳、临沧、思茅的布朗族。 三十四、撒拉族:撒拉族是中国信仰伊斯兰教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聚居在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和化隆回族自治县 黄河谷地,以及甘肃省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大河家乡一带。部分撒拉族散居于青海省的西宁 市及黄南、海北、海西等州和甘肃省夏河县、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伊宁县等地。其有自己的民 族语言――撒拉语言,没有本民族的文字,通用汉字。伊斯兰教是撒拉族的全民信仰,所以,宗教对其历 史发展和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有较深的影响。 撤拉族生活在我国的青藏高原边缘,主要聚居在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及其毗邻的化隆回族自治县 甘郸乡和甘肃省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的一些乡村。还有少数散居在青海省西宁市及其它州县, 在甘肃省夏河县、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伊宁县、乌鲁木齐市等地,也有少量分布。根据 2000 年第五次全 国人口普查统计,撒拉族人口数为 104503。主要从事农业,园艺业也很发达。撒拉族使用撒拉语,属阿尔 泰语系突厥语族西匈奴语支。不少撤拉族人民会讲汉语和藏语。没有本民族文字,一般使用汉文。 三十五、毛南族:毛南族也是中国人口较少的山地民族之一。毛南族自称“阿难”,意思是“这个地方的人”。称谓表明他 们是岭西的土著民族。虽然毛南族人口较少,但他们却以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闻名于世。 毛南人大部分居住在以茅难山为中心的环江县上南、中南、下南一带,下团六圩是他们的政治经济文 化中心。另有少部分人分散居住在南丹、都安等县。人口 7.73 万(2007) 。毛南族使用毛南语,一般认为 属汉藏语系(一说属于“澳斯特罗尼西亚语系”或“台-卡岱语系”)侗台语族侗水语支。毛南族没有文字书 写系统,而是用汉字音义拼记或以汉字为基础创造新字来记录毛南语的民歌和宗教诵本等,这些“土俗字” 只有师公和少数学者认识。 三十六、仡佬族:仡佬(gelao)族, 中国少数民族之一。 现有 437997 人。 贵州省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是仡佬族的发祥地。 现在的仡佬族主要分布在贵州省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和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其余居住在贵阳市、六 盘水市、遵义市和铜仁、毕节、安顺、黔西南等 4 个地区,少数散居于云南和广西。居住在贵州省的占民 族总人口 97%以上。 仡佬族聚居区地处黔北,在贵州与四川交界处,是云贵高原向四川盆地过渡的斜坡地带。地形地貌复 杂多样,年降雨量高于全国平均数,有丰富的水利资源和动植物资源,适合于农业与多种经营的发展。 仡佬族以农业为主,平坦地区多种水稻,山区旱地多种杂粮,属稻作农耕经济文化类型。 仡佬族有自 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语族语支的归属,学术界尚无定论。目前也只有少数老人通仡佬语。 过去认 为仡佬族没有本民族文字,以汉字为共同文字,但是 2008 年底,贵州仡佬学会在贵州民间发现了《九天 大濮史录》一书,证明仡佬人有自己的文字――仡佬文。此书被称为“天书”,对仡佬族的历史等各个领域 的研究都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仡佬族吃苦耐劳,忠勇善战,在历史上常被征募当兵打仗做先锋,明嘉 靖年间被征调去抗倭寇的仡佬士兵,在渐江王江泾(今嘉兴县北)战役中立有战功。1935 年红军长征经过 黔西南仡佬族地区时,曾留下部分伤病员在仡佬族老百姓家中养伤,受到群众全力掩护,未遭到反动派的 杀害。在建国初的剿匪斗争中和抗美援朝运动中,仡佬族人民都做出了应有贡献。 三十七、锡伯族:锡伯族,是中国境内的一支少数民族,与古代鲜卑和近代满族有一定的关系。有一种说法说沙俄曾以 此名称创造北亚的新地名:西伯利亚。现有人口近十九万人。主要分布在新疆伊犁地区的察布查尔锡伯族 自治县和辽宁、吉林等省。新疆锡伯族人口为 4 万余人(其中查布查尔锡伯自治县为 2 万余人) ,辽宁沈 阳约 5 万人,其余主要分散居住在北方各省及全国各地。 东北地区的锡伯族已经失去了自己的民族语言、文字,淡化了自己的风俗习惯,而新疆查布查尔地区 的锡伯族,至今还完整地保留着自己的语言文字及浓厚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并经过与兄弟民族的长期 交往,取长补短丰富了自己、发展了自己。主要从事渔猎和农业。锡伯族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满 语支,跟满语很接近。锡伯族兼用汉语、维吾尔语、哈萨克语。锡伯文是民国 36 年(1947 年)在满文基 础上改变而成的,一直沿用至今。 锡伯人最初游牧于大兴安岭东麓,世代以狩猎、捕鱼为生。16 世纪编入蒙古“八旗”后,其社会组织发 生了急剧变化,生产上转入稳定的农业经济。18 世纪中叶,清政府为巩固西北边防,将部分锡伯族迁往新 疆,尔后这些锡伯族在伊犁河谷屯田定居,开拓了自己的第二故乡。在这风沙弥漫的大西北,勤劳的锡伯 族人民凿山筑渠,修筑了长达 100 多公里的察布查尔大渠。潺潺的流水使荒漠的原野变成了阡陌纵横,树 木葱绿,瓜果飘香,美丽富足的地方。 三十八、阿昌族:阿昌族 āchāngzúAchangethnicgroup 别名:“峨昌”、“娥昌”、“莪昌”或“阿昌”、“萼昌”是中国云南省特 有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德宏州的陇川县户撒和梁河县九保、囊宋三个阿昌族乡。潞西县江东乡高 埂田和盈江、瑞丽有少量分布。此外,大理白族自治州云龙县的漕涧、旧州等地,保山地区腾冲县和龙陵 县也有部分居住。 中国 55 个少数民族之一。根据 2000 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阿昌族人口数为 33936 人,主要居 住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陇川县和梁河县,潞西、盈江、腾冲、云龙等县也有少量分布。阿昌族 有自己的语言,但没有文字。阿昌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缅语支,分为梁河、陇川、潞西 3 个方言。由于 长期和汉族、傣族杂居,大多数阿昌族人兼通汉语和傣语,习用汉文和傣文。有丰富的口头文学。历史上 与景颇族、汉族、傣族、白族等关系密切。 阿昌族是中国云南境内最早的世居民族之一。 古代汉文史籍中的“峨昌”、 “娥昌”、 “莪昌”或“阿昌”、 “萼 昌”等,都是不同时期对阿昌族的称谓。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的意愿,统称为阿昌族。他们聚居在 高黎贡山余脉的丘陵山地、峡谷平坝。这里土地肥沃,气候温和,雨量充沛,为阿昌族农业生产的发展提 供了良好的条件。阿昌族自古即以擅种水稻而闻名。阿昌族主要从事农业。手工业也很发达,尤以善于打 制长刀而闻名于世。 三十九、普米族:普米族是中国具有悠久历史和古老文化的民族之一。云南省怒江州的兰坪县、丽江地区的宁蒗县、丽 江县和迪庆州的维西县是主要聚居地。其余分布在云县、风庆、中甸以及四川省的木里、盐源等县。 普米族主要聚居的滇西北地区, 属横断山脉纵谷区中部山原地带。 金沙江和澜沧江由北向南贯穿全境, 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山脉多南北走向,形成高山峡谷、小盆地交叉相间的地形。著名大山有老君山、玉 龙雪山、雪邦山等,冲江河、巨甸河、白角河、通甸河等河流分别注入金沙江和澜沧江。此外,还有著名 的泸沽湖、程海、玉湖等高原湖泊,水资源极为丰富。该地区主要属温带季风气候,山区属中温带半湿润 气候。各地气候变化较大,高山终年积雪气候严寒,江边河谷地带较为炎热,半山区丘陵地带凉爽,具有 立体气候的特征。雨量充沛、土质肥沃,适宜玉米、小麦、青稞、马铃薯、荞麦、燕麦等农作物的生长。 部分温湿地区还可以种植水稻、棉花、甘蔗等作物。在 50 年代,森林覆盖面积达 50-70%,盛产云南松、 冷杉、铁杉、香樟、漆树、花椒等优质木材及经济林木。崇山峻岭是虎、豹、熊、野牛、金丝猴等稀有动 物的乐园。铅、锌、铁、锑、金、银、水银、石棉等矿产资源极为丰富。普米族有“西番”、“巴苴”、“普英 米”、“培米”等称呼,后统称为普米族。 普米族有自己的语言,普米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现在大多使用汉文。 普米族信仰多种神,崇拜祖先,也有信仰藏传佛教的。普米族的村落大多建在半山腰上,房屋一般采 用木结构,墙壁用圆木重叠垒成,再用木板盖顶,四角竖圆柱,中央立一大方柱,普米族人称之为“擎天 柱”,认为这是神灵所在的地方。普米族人居室的布局,一般是门朝东方,进门靠右边是火塘,火塘后面 有神龛,火塘四周设卧铺。屋外门边,悬挂着牛头牛骨,这是家庭财富的象征。 四十、塔吉克族:塔吉克族属欧罗巴人种印度地中海类型。“塔吉克”是本民族的自称,意即“王冠”。塔吉克族的族源可 上溯到公元前若干世纪分布在帕米尔高原东部的操伊朗语的诸部落。塔吉克族有自己的语言,属于印欧语 系伊朗语族帕米尔语支。分为色勒库尔塔吉克语和瓦罕塔吉克语两种方言。由于民族交往频繁,新疆许多 塔吉克族人兼通维吾尔语和柯尔克孜语,普遍使用维吾尔文。 我国的塔吉克族主要分布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南部的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其余分布在莎车、 泽普、叶城和皮山等县。根据 2000 年第五次塔吉克族青年 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塔吉克族人口数为 41528。主要从事畜牧业,兼营农业。使用塔吉克语。属印欧 语系伊朗语族帕米尔语支;莎车等地的塔吉克族也使用维吾尔语。普遍使用维吾尔文。 塔吉克族主要聚居的塔什库尔干,地处世界屋脊帕米尔高原东部。境内群山耸立,南有海拔 8611 米 的世界第二高峰乔戈里峰,北有海拔 7546 米的号称“冰山之父”的慕士塔格峰,终年积雪,冰川高悬,险峻 奇丽,仪态万千。雪岭冰峰之下的河流两岸谷地,既有连绵成片的草原,也有可供稼穑的土地。自强不息 的塔吉克人民就生活在这里。塔吉克族有自己的语言,普遍使用维吾尔文,主要从事畜牧业,兼营农业, 过着半定居半游牧的生活。 四十一、怒族:怒族 Nuethnicgroup 怒族自称“怒苏”、“阿怒”和“阿龙”,史称“怒人”、“弩人”、“怒子”等 溜索飞渡, 天堑变通途的民族――怒族。怒族是中国人口较少、使用语种较多的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怒江傈僳族自 治州(简称怒江州)的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简称贡山县) 、福贡县、泸水县及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 (简称兰坪县) 。此外在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的维西县及西藏的察隅县也有少量怒族分布。怒族是该族的 自称,另外还有“怒苏”、“阿怒”、“阿龙”等自称,后统称为怒族。 我国的怒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泸水、福贡、贡山、兰坪县,迪庆藏族自治州的维 西县和西藏自治区的察隅县等地。与傈僳族、独龙族、藏族、白族、汉族、纳西族等民族交错杂居。主要 从事山地农业。根据 2000 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怒族人口数为 28759。 四十二、乌孜别克族:乌孜别克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现代乌孜别克人主要生活在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吉 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伊朗、阿富汗等国家和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主要分布在北疆 的乌鲁木齐、伊宁、木垒、奇台、塔城和南疆的喀什、和田、莎车、叶城等县、市,其中以伊宁居多。中 国的乌孜别克族地区普遍说维吾尔语,使用维吾尔文。但无论是楼房,还是平房,都喜欢在屋顶上修建一 层带阿拉伯、伊斯兰风格的圆形拱式顶楼。 全国乌孜别克族共有 1.4 万多人,分布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宁、塔城、喀什、莎东、叶城、乌鲁木 齐等地,与汉族、维吾尔族和哈萨克族等民族和睦相处。主要从事畜牧业。乌孜别克族有自己的语言,乌 孜别克语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乌孜别克文是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现一般通用维吾尔文或 哈萨克文。 乌孜别克族源于 14 世纪蒙古金帐汗国乌孜别克汗。15 世纪,金帐汗国解体。居住在撤马尔罕,花剌 子漠,安集延,布哈拉等地区的乌孜别克商人,沿着古代“丝绸之路”,经新疆到内地经商,往来频繁,络 绎不绝,其中一部分商人逐渐在新疆一些城镇定居下来,繁衍生息,形成了中国的乌孜别克族。 四十三、俄罗斯族:俄罗斯族是俄罗斯移民的后裔,属于东斯拉夫人中的一个族群。根据 2000 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 计,俄罗斯族总人口为 15609 人。俄罗斯族在全国的 31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均有分布,主要集中聚 居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北部、黑龙江北部和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的呼伦贝尔市等地共约 1.4 万人,占俄 罗斯族总人口的 89.40%。 “俄罗斯”(Русские)一词起源于欧洲古代一个东斯拉夫部落的名称“罗斯”,俄罗斯族的先民最早居住 在欧洲东部,公元 1 世纪时被罗马史家称为“维勒底人”,他们居住在维斯杜拉河及波罗的海南岸,从事农 牧业,公元 6 世纪时,已有罗斯之称。10 世纪,罗斯大公奥列格控制了以基辅为中心的周围部落,13 世 纪,基辅罗斯被蒙古人吞并,归入蒙古人建立的金帐汗国。元朝文宗皇帝时,曾征调金帐汗国境内的 1 万 名罗斯军人入大都充扈卫亲军,并赐给土地令其耕种,这是历史上俄罗斯人大批进入中国的最早记载,中 国的史书中称他们为色目人。从 14 世纪起,俄罗斯人脱离古代罗斯部族,于 15 世纪末 16 世纪初以莫斯 科为中心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国家。 四十四、鄂温克族:鄂温克族人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北黑龙江省讷河县和内蒙古自治区。鄂温克是民族自称,意思是“住在 大山林里的人们”。人口 30505 人(2000 年) 。鄂温克族有自己的语言但无文字。鄂温克语属阿尔泰语系满 ―通古斯语族通古斯语支。鄂温克牧民大多使用蒙古文,农民则广泛使用汉文。鄂温克族的口头创作有神 话、故事、歌谣、谜语等,还善于用桦树皮刻剪成各种工艺品。大部分鄂温克人以放牧为生,其余从事农 耕。驯鹿曾是鄂温克人唯一的交通工具,被誉为“森林之舟”。鄂温克族信奉萨满教和喇嘛教。主要节日有 祭敖包、阴历年和米阔勒节。 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北黑龙江省讷河市和内蒙古自治区。1957 年统一民族名称为鄂温克,意思是“住在 大山林里的人们”。有人口 26315 人(1994 年) 。根据 2000 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鄂温克族人口数 为 30505。在北纬 52 度的大兴安岭原始森林里,至今仍有鄂温克人的脚印与炊烟,其定居点便是有“北极 村”之称的敖鲁古雅鄂温克猎人村。大部分鄂温克人以放牧为生,其余从事农耕。驯鹿曾经是鄂温克人唯 一的交通工具,被誉为“森林之舟”。 关于鄂温克族的民族来源,目前有两种不同观点――一种观点认为鄂温克族起源于贝加尔湖沿岸及以 东地区的北室韦;另一种观点则提出鄂温克族起源于乌苏里江流域H七部之一的安居骨部。 四十五、德昂族:德昂族,现有人口 1.5 万(1990 年) ,为云南独有民族,主要居住在云南省潞西县与镇康县,少数散 居于盈江、瑞丽、陇川、保山、梁河、耿马等地,与傣族、景颇族、佤族等民族杂居在一起。 德昂族,中国少数民族之一。现有人口 15462 人。主要散居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潞西县 和临沧地区镇康县,其他分布在盈江、瑞丽、陇川、保山、梁河、龙陵、耿马等县。与傣族、景颇族、傈 僳族、佤族、汉族等民族交错而居。 居住在德宏地区的德昂族自称“德昂”,居住在镇康、耿马等县的则自称“尼昂”或“纳昂”。“昂”为民族 自称,意为“山岩”、“岩洞”的意思。“德”、“尼”、“纳”为尊称的附加语。 德昂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语言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佤德昂语支。文字流传不广,主要用于记载 本民族的历史、道德、法规和书写佛经等。不少人通晓傣语、汉语或景颇语。 中国史书多认为德昂与佤、布朗等民族是汉晋时期云南濮人的后裔,唐宋时期被称为扑子,茫人,元 明时期被称为金齿,蒲人。自清代起,史籍乾隆《东华录》 ,光绪《永昌府志》等书称他们为“崩龙”,当地 汉族又根据他们妇女服饰的特点,分别把“别列”支系称为“红崩龙”,“汝买”支系称为“黑崩龙”,“汝波”支 系称为“花崩龙”。 解放后民族识别时沿用了“崩龙”这个名称,后来根据本民族意愿,并报国务院批准,自一九八五年九 月二十一日起正式称为”德昂族”。说起濮人,在古代他们多住居云南的西南部地区,即史书所说的古“哀牢 国”旧地,是个“东西三千里,南北四千六百里”的广阔区域,包括现在的大理,保山、德德昂族宏、临沦, 西双版纳等地、州。 四十六、保安族:保安族(Bonanethnicminoritygroup)聚居区的保安族使用保安语,属于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大多数 人兼通汉语, 通用汉文。 “保安”系本族自称。 旧时因信仰伊斯兰教和风俗习惯与当地回族略同, 而被称为“保 安回”。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于 1952 年根据本族自愿,定名为保安族。 保安族聚居区位于甘肃、青海交界的积石山下,北临黄河。保安族主要聚居在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 拉族自治县境内,少数散居在临夏回族自治州各县和青海省的循化县。根据 2000 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 统计,保安族人口数约为 16505。保安族与东乡族、撒拉族在元明清大约 700 年中,一直是回回民族不可 分割的一部分。保安族主要从事农业、手工业,以打刀为主,“保安刀”十分著名。 据文献记载,明洪武四年(1400 年) ,在今青海省同仁县保安城的西山曾建立保安堡。“保安”是由地 名演变为族名的。一般认为该族是元、明时期以信仰伊斯兰教的一支蒙古族为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 吸收了一部分回族、藏族、土族等而逐渐形成。也有人认为保安族是以四川、陕西等地迁至青海同仁一带 的“回回”人为主发展而来。他们原以驻军垦牧形式住在同仁境内隆务河两岸。长期与当地东乡、撒拉、藏 等族交往、通婚,而逐步形成发展为保安族。 四十七、裕固族:分布于甘肃的少数民族。人口为 13719 人。为回纥后裔之一。用东部裕固语、西部裕固语,无文字, 通汉语文。信藏传佛教。未婚女子有带头面的习俗。主要从事畜牧业,兼营农业。崇尚骑马和射箭。裕固 族近 90%聚居在甘肃省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境内的康乐、大河、明花、皇城区及马蹄区的友爱乡,其余居住 在酒泉市肃州区的黄泥堡裕固族乡。 裕固族自称“尧呼尔”。据史籍记载,宋代裕固族先民被称为&黄头回纥&,元称&撒里畏吾,明称&撒里 畏兀儿&,清称&锡喇伟古尔&。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的意愿,统称裕固族。元、明时称“撒里畏兀”、 “撤里畏兀儿”,现代称“锡喇伟古尔”、“西喇古儿黄番”。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之初,曾称“撒里维吾尔”。 1953 年经本族代表协商,确定以同“尧呼尔”音相近的“裕固”(也取汉文富裕巩固之意)为族称。根据 2000 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裕固族人口数为 13719。 四十八、京族:京族,是中国南方人口最少的少数民族之一,也是中国唯一的一个海滨渔业少数民族引,同时是中国 唯一的海洋民族,是中华民族的一部分。京族历史上曾被称为“安南”、“越族”引,自称“京族”。1958 年 5 月,经中国国务院批准,正式定名为“京族”。在越南,京族是主体民族,在越南的 54 个民族中,京族占越 南总人口近 90%。 京族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港市下属的东兴市境内,主要聚居在江平镇的“京族三岛”――巫 头岛、山心岛、万尾岛以及恒望、潭吉、红坎、竹山等地区,其他一小部分京族人散居在北部湾陆地上。 根据 2000 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京族人口数为 22517 人,2007 年人口为 2.1 万人。 四十九、塔塔尔族:塔塔尔族,或称塔塔尔人、鞑靼人,是中国官方认定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居住在中国新疆地区。“塔 塔尔”是“鞑靼”的音译之一。 塔塔尔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属于白色人种。塔塔尔族主要散居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境内,比较集 中的是伊宁、塔城、乌鲁木齐等城镇。另外,奇台、吉木萨尔和阿勒泰等县的农牧区也有少数的塔塔尔族。 “塔塔尔”和“达怛”、“达旦”、“达达”、“达靼”同为“鞑靼”的不同译音。根据 2000 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 计,塔塔尔族人口数为 5000。 塔塔尔族使用塔塔尔语,属于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西匈奴语支。由于塔塔尔族与维吾尔族、哈萨克族 等族人民杂居,联系密切,因而这两个民族的语言、文字也逐渐成为塔塔尔族的日常用语和通用文字。 五十、独龙族:独龙族是中国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之一,旧称“俅人”。分布在云南省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独龙江流 域的河谷地带, 位于高黎贡山以西, 但当利卡山以东, 设立独龙江乡, 是独龙族唯一聚居地。 目前约有 7400 人。使用独龙语,没有本民族文字。独龙族原有原始群婚的习俗,现已不存在。男女均散发,少女有文面 的习惯。独龙族人相信万物有灵,崇拜自然物,相信有鬼。 独龙族,目前人口约 7000 人(2010 年人口普查数据) ,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北部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 贡山独龙族自治县西部的独龙江峡谷两岸,北部的怒江两岸,以及相邻的维西傈僳族自治县齐乐乡和西藏 自治区察隅县察瓦洛等地。此外,缅甸境内也有不少独龙人居住。与傈僳族,怒族,白族等代代交好.他们保 持着“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良好社会道德风独龙族图腾尚,绝少发生盗窃现象。史籍称之为“俅人”。过 去,独龙人没有统一的族称,往往以其居住的地区或河流作为自己的名称,如“独龙”、“迪麻”等。“俅人”、 “俅曲”、“曲人”是汉族对他们的称谓。新中国成立后,根据独龙人民自己的特点和意愿,正式定名独龙族。 独龙族有自己的语言,无文字。过去多靠刻木结绳记事、传递信息。独龙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与 贡山怒语基本相通。 独龙族自古生活在崇山峻岭之中,条件恶劣,交通闭塞,所以社会发展较为迟缓,生产力水平低下, 新中国成立前后仍保留着浓厚的原始公社制残余。经济以刀耕火种的粗放农业为主,采集和狩猎还占有相 当大的比重。 独龙语中“门租”是对各种民间曲调的统称,而“门租哇”则是对歌手的称谓。独龙人常用舞蹈和歌唱来 表达喜怒哀乐和生产、收获、狩猎、建房、婚庆等事件,民歌曲调质朴淳厚,节奏自由多变,风格独特, 许多神话和故事都藉由“门租”而世代流传。 妇女还曾有文面之俗。住房多为木房或竹房。唯一的节日是过年。过去无固定时间,多在农历腊月举 行,节期长短也不一样。 独龙族地区北接西藏自治区的察隅县,东倚海拔 5000 米的高黎贡雪山,西南与缅甸接壤。曲折延绵 的独龙江水奔腾呼啸在崇山峻岭之中。这里冬季大雪封山,夏季多雨而潮湿,南北走向的地形以及受印度 洋热带季风的影响,使当地的植物生长和气候变化都呈现出垂直分布的显著特性。 五十一、鄂伦春族:鄂伦春族,中国五十六个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的鄂伦春自治旗、扎兰屯市、莫 力达瓦旗、阿荣旗,黑龙江省的塔河、呼玛、逊克、嘉荫县和黑河市。“鄂伦春”一词有两种含义:“使用驯 鹿的人”和“山岭上的人”。鄂伦春民族有自己的语言,一般通用汉语文。信奉萨满教,崇拜自然物。新中国 成立前,鄂伦春族还处于原始社会,社会内部尚未形成社会分工,只有男女老少之间的自然分工。社会生 产以集体狩猎为主,采集和捕鱼为辅。五十年代后,在政府的扶持下,鄂伦春人开始走出森林从事农耕和 工业。 五十二、赫哲族:赫哲族是中国东北地区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主要分布在黑龙江省同江县、饶河县、抚远县。少数人 散居在桦川、依兰、富饶三县的一些村镇和佳木斯市。因分布地区不同,从而有不同的自称。居富锦县大 屯沿松花江上游的称“那贝”,居嗄尔当屯至津口村的称“那乃”,居勒得利村沿黑龙江下游至乌苏里江的称 “那尼傲”。根据 2000 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赫哲族人口数为 4640。使用赫哲语,属阿尔泰语系满 一通古斯语族满语支。无文字。早年削木、裂革、结革记事。因长期与汉族交错杂居,通用汉语文。 五十三、门巴族:门巴族是中国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西藏自治区门隅和上珞渝的墨脱及与之毗连 的东北边缘。门巴族有自己的语言――门巴语,但是没有本民族的文字,通用藏文。门巴族人主要信仰本 教(一种原始的巫教)和喇嘛教。门巴族有丰富的民间文学,民歌曲调优美、流传久远,其中以“萨玛”酒 歌和“加鲁”情歌最为奔放动人。门巴族人主要从事农业,种植水稻,也兼营畜牧业和狩猎,擅长竹藤器的 编织和制作各种木碗。门巴族人民与藏族人民长期生活在一起,互相通婚,在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习俗 等方面都有十分密切的渊源关系。 与藏族水乳交融的民族――门巴族,中国少数民族之一。现共有 50000 人,在我国控制区仅有 7475 人,其余的生活在印控区。主要聚居在西藏墨脱县和错那县,林芝、察隅等县亦有分布。主要从事农业。 擅长编制竹藤器和制作木琬。有自己的语言。 门巴族,主要分布于中国西藏自治区东南部的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在错那县以南的门隅地区,其余居 住在墨脱、林芝等县。人口共 5 万余人,其中分布在我国实际控制区以内的仅有 7475 人,其余生活在错 那县南部的印控区。“门巴”,原是藏族对他们的称呼,意为住在门隅的人。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的 意愿。正式定名为门巴族。 五十四、珞巴族:珞巴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少的一个民族,仅有 3000 人。主要分布在西藏东起察隅,西至门隅 之间的珞渝地区,以米林、墨脱、察隅、隆子、朗县等最为集中。珞巴族内部部落众多,主要有“博嘎尔”、 “宁波”、“邦波”、“德根”、“阿迪”、“塔金”等。“珞巴”是藏族对他们的称呼,意为“南方人”。 珞巴族是分布在中国西藏自治区山南、 林芝地区一个少数民族。 在中国实际控制区内 (能够普查到的) 的人口只有约 3000 人左右,还有超过 60 万人生活在麦克马洪线以南的印占区。因此,也有珞巴族是中国 人口最少的少数民族的错误说法。 珞巴族大部分居住在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处以西的高山峡谷地带, 山高林密, 人烟稀少, 交通十分不便。 架栈桥、过独木、爬“天梯”、飞溜索、穿藤网,是珞巴族的交通绝技。直到 20 世纪中期,珞巴族社会仍处 于原始社会末期阶段,刀耕火种兼营狩猎,大型猎物平均分配的古老习俗,至今还在沿袭。 从 19 世纪开始,英帝国主义的势力开始侵入我国西藏的珞渝地区,假借各种名义到这里刺探情报, 妄图蚕食我国边疆领土。入侵者的强盗行径激起珞巴人民的武装反抗。珞巴人民为了保卫祖国和家园做出 了积极贡献。 (珞巴族的主要部落包括:Idu 义都;Miji 密几;Digaro 迪加罗;在中国境内多为 Bokar 博嘎尔部落。 ) 五十五、基诺族:基诺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基诺是民族自称,过去汉语多音译为“攸乐”,意为“跟在舅舅后边”,加以 引伸即为“尊崇舅舅的民族”。1979 年 6 月经民族确认,成为中国的第 56 个民族。基诺族自称“基诺”,意 为“舅舅的后代”或“尊敬舅舅的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县基诺乡,其余散居于 基诺乡四邻山区。主要从事农业,善于种茶。使用基诺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 基诺族自称“基诺”,意为“舅舅的后代”或“尊敬舅舅的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 景洪市基诺乡, 其余散居于基诺乡四邻山区。 根据 2000 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 基诺族人口数为 20899。 主要从事农业,善于种茶。使用基诺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基诺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 藏缅语族。由于无文字,过去多靠刻竹木记事。无本民族文字。 五十六、汉族:汉族是中国的主体民族。“汉”原指天河、宇宙银河, 《诗经》云:“维天有汉”。华夏族称为“汉人”,始 于汉朝。汉族是一个历史从未中断过的、历史悠久的民族,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目前,汉族人口 约为 13 亿,占世界总人口的 19%,分布于世界各地。除中国两岸四地外,汉族在东南亚和北美洲也有较 多分布。 汉族人口 90%以上都分布在中国,在中国大陆,汉族占总人口的 90.56%,分布于各个省份;在台湾 汉族占总人口的 98%;在香港和澳门,汉族分别占总人口的 95%和 97%。 汉族在其他部分地区也是当地的主要民族,新加坡(77%) 、槟城(马来西亚) (56%) 。同时在许多国 家也是重要的组成民族之一。
中国56个民族各族全家福照片―汇集和整理大量word文档,专业文献,应用文书,考试资料,教学教材,办公文档,教程攻略,文档搜索下载下载,拥有海量中文文档库,关注高价值的实用信息,我们一直在努力,争取提供更多下载资源。
pe="text/javascript">
var cpro_id = "u1857181";}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西南民大学工网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