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谢中书书和记承天寺夜游原文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

答谢中书书和记承天寺夜游的试题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喜欢此文档的还喜欢
答谢中书书和记承天寺夜游的试题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你可能喜欢八年级文言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及答案
《答谢中书书》
(一)略(二)4.信 给谢中书的信5.山川之美,古来共谈。6.(1)对偶 (2)对偶,借代7.三(1)自古以来,文人们都夸赞山水的美丽。(2)具体描绘各种美丽的极致。(3)感叹这样的人间天堂,再也没有人能欣赏到。8.通过写人间奇景,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三)4、①自从②如果③是④这5、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6、C山峰& 早晨&
青翠& 清澈&& 太阳
通“举”,选拔&&&
即将&& 扶持&
是&& 这& 自从
8、D9、①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将要落山的时候,潜游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②庭院中的月光宛如一泓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藻、荇纵横交错,原来都是绿竹和翠柏的影子啊。10、(1)意境美。风光绮丽,融入感情,形成优美的意境。①山水相映之美。②色彩配合之美。③晨昏变化之美。④动静相衬之美。(2)结构美。全文分三部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以“美”点明全文中心。中间部分具体叙写山川之美。最后以感叹总括前文,首尾呼应,议叙结合,使文章主体部分更为鲜明突出。文中的写景部分,仰视再俯瞰,复平看,最后又分“晓”与“夕来写,次第井然。(3)语言美。言简意赅,多用对称四字句,配以长句收束;修饰词语使颜色、声音、动作的状态表露无遗。如滔滔急流,泻入大海。11、既指有闲情雅致的人,也指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包含了作者既有被贬谪的悲凉,又有赏月的欣喜,还有漫步的悠闲。12、[甲]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贤人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乙]既有被贬谪的悲凉,又有赏月的欣喜,还有漫步的悠闲。13、略。言之有理即可,参考上题答案(四)7.①判断词,是 ②从 ③适宜
④种植8①每当早晨,夜雾将要消歇,可听到猿猴长啸,鸟雀乱鸣;每当傍晚,夕阳将落,可见到水中的鱼儿竞相跳跃。②这条溪水如果在空旷的山野,那是很适合隐士游览和居住的;如果在人烟辏集的地方,也可成为城市居民游览的胜地,和爱清静者休憩的园林。(4分,意思对即可)9.小溪(水)洄悬激注
(石)欹嵌盘屈
(木)垂阴相荫10.《答谢中书书》写景,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文字明朗,毫不雕琢。
《右溪记》写景,溪突出其小;石突出其怪;水突出其清和激;木竹突出其垂阴。正面写溪、写水,又通过写石、写树竹从侧面烘托溪水。(可从描绘的景物、优美的意境、点睛之词等几方面赏析)
《记承天寺夜游》
一、1、考虑,想到2、睡3、只是&
清闲的人4、共同,一起;散步(或:漫步&走&行走)。5、形容水的清澈透明。6、窗户7、高兴的样子;走。8、脱、&脱下9、交错纵横&。
二、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2、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3、月色入户,无与为乐。4、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三、1、张怀民也没睡,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散步。2、月光照在庭院中,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和荇(水草)。或:庭院中的月光,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有像交错纵横的藻和荇似的水草,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枝叶在月光下的影子。3、哪一夜没有月亮呢?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很少有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
4、月光照进窗户(十分优美),我高兴地起来走出屋外。
四、1、 “月光” 夏夜月光 清冷皎浩 旷达 2、 (1)旷达胸怀(2)贬谪悲凉。(3)人生感慨。(4)赏月喜悦;(5)漫步悠闲。
3、记叙&描写&议论。第一层:(1-3句)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庭院漫步。(表达方式是叙述,交代清楚了时间、地点、同游者、游历的缘由)第二层:(4句)观月赏景。(写景、描绘月夜庭中美景)第三层:(最后3句)月夜问天,自喻闲人。(庭中月色或月光如水,议论,点出作者旷达乐观的襟怀)4、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微妙复杂的感情尽在其中。(或表现作者虽遭贬谪仍强作轻松愉快的复杂心情。既有由赏月咏月而发的自豪自慰,又有为"闲人"的境遇而生的惆怅和苦闷。)5、旷达(豁达)乐观的胸怀。6、此句用比喻手法写出了月光的清澈透明,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7、①遂至承天寺。&理由:唯张怀民可以同乐②怀民亦未寝&。&理由:心境相同&欣赏趣味相同③相与步于中庭。&理由:关系亲密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理由:志同道合&志趣相投&命运相同8、①苏轼才华横溢,素有大志,但不被朝廷重用&②仕途失意的落寞&③自我排遣的旷达9、“积水空明”用比喻的手法写出月光的清澈透明。用“藻、荇交横”写竹柏之影参差错杂。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清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意思对即可)五、赏月的欣喜;贬谪的悲凉;人身的感慨;被贬的无奈寂寞;虽屡遭贬谪,但仍乐观豁达。六、3、(1)端起洒杯&
或:想着4.B5.(1)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2)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情明澄澈,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6.(C)7.例:世界上不可能有永远圆满的事情,人生有欢聚,也必然有离别为;——正与月亮有圆时,也总有缺时一样,原本是自然的规律。七、8、①门 9、①月色洒满庭院,如水一般清明澄澈,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八、略九、13、水中藻,荇交横予弟中郎云/此地小似钱塘苏堤/予因叹西湖胜景入梦已久/何日挂进贤冠/作六桥下客子/了此山水一段情障乎!14、考虑、想到
& &欢快地 &红
& &优美的 &
&15、D & &16、B
&17、①想到没有和我一同共享月光之乐的人,就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②对面那远远的树木,有高有低,密密地挤在一起,中间还有水田。③极乐寺离高粱桥有三里地,道路很不错,马走在绿荫之中,头上像支了一把大伞。i18、两文都借景抒情,最后又直接抒情。甲文抒情含蓄,微妙而复杂;乙文在山水中独抒性灵,抒情不露声色,不着痕迹,自然流露,让人觉得比写景的优美文笔更加高妙。十、11、
A 12、 ⑷&&& 庭中月色
(或 月色如水、月色空明)上13、苏轼、 ⑸ 、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旷达14、只是缺少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一个“闲”字,流露出贬谪生活的冷落寂寞,政治生活的黯淡,但他能在挫折面前达观处之,自我排遣,热爱生活,这种人生态度无疑是积极的。(基本意思相仿即可)十一、6.解开。
&&散步。&&
很 ,十分。&&&
改变。7.⑴只是很少有像我们俩这么悠闲的人。⑵子厚推着子瞻走过潭去在峭壁上题字。8.甲:&&
相与步于中庭。(怀民亦未寝,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乙:&&
二人相得欢甚。9.不一样。甲文中苏轼游承天寺时不被重用,仕途失意落寞,游承天寺是他自我排遣心中的抑郁。乙文中注释里告诉我们游南山寺时苏轼刚出道做官,心情是悠闲愉快的。(写出心情不同得1分,写对依据得1分)十二、1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3.(1)于是(2)只,仅14.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自上而下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宁水藻、荇菜交叉错杂,原来是竹子、柏树的影子。15.谪居之人;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自然。
《答谢中书书》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一)4.“书”的意思是________,“答谢中书书”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
5.找出统领全文的句子。
6.下边两个句子各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7.本文分_______层,写出各层大意。
8.写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阅读下列文段,完成 4~26题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
;&&&&&&&&&&&&&&&&&
,&&&&&&&&&&&&&&&&&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4、解释加点的词语:(2分)
①自康乐以来(      )   ②自非亭午夜分(&&&&&&&&&&&
③实是欲界之仙都(&&&&&&&&
④是日更定(&&&&&&&&&&&&&&&
5、①[甲]文写水的清澈用“清流见底”《三峡》则用&&&&&&&&&&&&&&&&&&&&&&&&&&&&&&&
来写水的清澈。②在[甲]文横线上填入原文。(2分)
6、选出加点字意思不同的一项(&&&&
&&&&&&&&&&&&&&&&&&&&&&&&&&&&&&&&&&&&
[请将词义解释写在横线上]
A.高峰入云
重岩叠嶂&&&&&&&&&&&&
&&&&&&&&&&&&&&&&&&&&&&&&&
B.晓雾将歇
朝发白帝&&&&&&&&&&&&
&&&&&&&&&&&&&&&&&&&&&&&&&
C.青林翠竹
清流见底&&&&&&&&&&&&
&&&&&&&&&&&&&&&&&&&&&&&&&
D.夕日欲颓
不见曦月&&&&&&&&&&&&
&&&&&&&&&&&&&&&&&&&&&&&&&
7、选出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
)(3分)&&&
[请将词义解释写在横线上]
A.与: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选贤与能&&&&&&&&&&&&&
&&&&&&&&&&&&&&&&&&&&&&&&&
B.将:晓雾将歇&
出郭相扶将&&&&&&&&&&&&&&&&&&
&&&&&&&&&&&&&&&&&&&&&&&&&
C.是: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
D.自:自康乐以来&
自李唐来&&&&&&&&&&&&&&&&&&
&&&&&&&&&&&&&&&&&&&&&&&&&
8、选出加点词解释有误的项(&&&&
A.古来共谈(谈论)B.五色交辉(交相辉映)
C.夕日欲颓(落下)D.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奇怪)
9、翻译句子:(2分)
①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②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10、[甲]文实在是一篇美文,试用自己的语言分析其美在何处。(提示:可从语言、结构、意境或景色等方面入手)(4分)
11、[乙]文中“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中“闲人”的含义是什么?本句包含了作者怎样微妙复杂的感情?(1分)
12、两文章都写了自然景物,但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试加以说明。(2分)
[甲]&&&&&&&&&&&&&&&&&&&&&&&&&&&&&&&&&&&&&&&&&&&&&&&&&&&&&&&&&&&&&&&&&&&&&&
[乙]&&&&&&&&&&&&&&&&&&&&&&&&&&&&&&&&&&&&&&&&&&&&&&&&&&&&&&&&&&&&&&&&&&&&&&
13、文的作者都因景生情,你是如何看待他们表现出来的情感,请选择其中之一进行评价。(2分)
(四)[甲]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道州城西百余步,有小溪,南流数十步合营溪。水抵两岸,悉皆怪石,攲[1]嵌[2]盘屈,不可名状。清流触石,洄[3]悬[4]激注。修木异竹,垂阴相荫[5]。此溪若在山野,则宜逸民退士[6]之所游处;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而置州[7]以来,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之怅然。乃疏凿芜秽[8],俾[9]为亭宇。植松与桂,兼之香草,以裨[10]形胜。为溪在州右,遂命之日“右溪”。刻铭石上,彰示来者。(《右溪记》)
[注释][1]攲:倾斜。[2]嵌:这里是形容岩石像张着口的样子。[3]
洄:水回漩而流。不可名状:不能形容出它的形状。名,说出。状,描摹。[4] 悬:水从高处流下来。 [5] 荫:遮蔽。 [6]
逸民退士:指隐居的人。 [7] 置州:设置郡,作为州治。州,古时的行政区域。 [8] 芜秽:杂草积土。[9] 俾:使。[10] 裨
:补助,增添。
7.解释下面词语。(4分)
①实是欲界之仙都
是:&&&&&&&&&&&&
&&②自康乐以来
自:&&&&&&&&&&&&
③则宜逸民退士之所游处
宜:&&&&&&&
&④植松与桂植:&&&&&&&&&&&&
8.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①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②此溪若在山野,则宜逸民退士之所游处;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
9.[乙]文尽管着墨不多,却抓住了景物的基本特征,既有具体的描绘,又传示空间布局整体性的和谐,给人以美的享受。整个环境以“______”为中心物象,兼以“岸石”“竹木”三者各具风格自成一趣。文中写三者的典型词语分别是:&&&&
。(4分)10.[甲][乙]两文在写景的方法上有何异同?请简析。(3分)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未寝,相与步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一、重点词语解释
1、念无与为乐者&念:&&&&&&&&
&2、怀民未寝&寝:&&&&&&&
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
&闲人:&&&
4、相与步中庭&相与:&&&&&&&&
5、庭下如积水空明&空明:&&&&&&&&&
6、月色入户&户:&&&&&&&&&
7、欣然起行&欣然:&&&&&&&
。行:&&&&&
。8、解衣欲睡&解:&&&&&&&&&&&&
9、水(月光)中藻、荇(水草,这里指竹子和柏树的影子)交横&。
&&&&&&&&&&&&&&&
二、理解性默写
1、文中描写月光美景的语句是&&&&&&&&&&&&&&&&&&&&&&&&&&&&&&&&&&&&&&&&&&&&&
2、表达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语句是&&&&
&&&&&&&&&&&&&&&&&&&&&&&&&&&&&&&&&&&。(主旨句)
3、作者游承天寺的原因:&&&&&&&&&&&&&&&&&&&&&&&&&&&&&&&&&
4、《记承天寺夜游》中的“&&&&&&&&&&&&&&&&&&&&&&&&&&&&&&&&&&&&&&&&&&&&&&&
。”一句,描绘了一个空明澄,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三、重点语句翻译
1、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
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
4、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
四、课文内容理解
1、全文以“&&&&&&&
”为线索,依据作者的行踪,以诗的笔触描绘了&&&&&&&&&&
图,创设了一种&&&&&&&&&&&&&&&
的意境,表达了作者&&&&&&&&&&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的复杂感情。
3、本文运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请按不同的表达方式划分层次,并写出各层次大意。
4、你是如何理解文中“闲人”的含义?
5、文章表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6、“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一段写出了月光和竹柏倒影的什么特点?点染出一个怎么样美妙的境界?
7、全文没有一处直接写友情,但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出来。请找出能表现苏轼与张怀民友情的句子(写出两句),并以其中一句为例,说说你选择它的理由。
8、“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是全文的点睛之笔,请参考下面的背景材料,说说为什么作者称自己为“闲人”,这体现了作者当时怎样的心境。
&&&背景材料:苏轼才华横溢,有济世之志,力主政治改革,但对王安石变法的激进之处持有不同意见,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实际如同流放。《记承天寺夜游》即写于此时。
9、体会“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一句的妙处。
五、开放性试题
本文写作时,苏轼已被贬黄州。当时,他备受监视,近乎流放。揣摩文章最后一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六、比较阅读苏轼两篇作品,完成3-7题。(10分)
[甲]&&&&&&&&&&&&&&&&&&&&&&&&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保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情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乙]&&&&&&&&&&&&&&&&&&&&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2分)(1)把酒问青天(&&&&&&&&&
)(2)念无与为乐者(&&&&&&&&
4.下列句中的“/”表示朗读时的停顿,其中读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1分)
A.不知/天上宫阙 B.我/欲乘风归去C.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D.相与/步于中庭
5.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3分)
(1)请出与“月下起舞,清影随人,清冷的月宫怎比得上人间”想对应的作品原句。
&&&&&&&&&&&&&&&&&&&&&&&&&&&&&&&&&&&&&&&&&&&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笔下柏影也。
&&&&&&&&&&&&&&&&&&&&&&&&&&&&&&&&&&&&&&&&&&&&&&&&&&&&&&&&&&&&&&&&&
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乙两篇均写于作者仁途失意之时,甲表现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乙透露出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情。
B.甲、乙两篇都写月,甲以美丽的想像、明睿的哲理,创造出幽深高远的境界;乙用形象的比喻、传神的文字,描绘了空灵澄澈的景象。
C.甲中的“婵娟”指月中的仙女;乙中的“闲人”指无所事事之人。
D.甲、乙两篇分别是词和散文,体裁不同决定了语言风格的不同:前者浪漫洒脱如行云流水,后者凝练含蓄饶有余味。
7.仔细体会以上两篇作品的诗情文意,谈谈你对“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情圆缺,此事古难全”一句的认识。(2分)
七、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8~10题。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未下,始极其浓媚。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
——袁宏道《西湖游记》
8.解释加点的词。(2分)①月色入户。户:&&&&
②其实湖光染翠着工。工:&&&&&&&&&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 ①庭下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 ②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世道哉!
10.这两段文字都写了“月景”,但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八、(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孥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张岱《湖心亭看雪》)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7分)
(&&&&&&&&&
)念无与为乐者(&&&&&&&&&
)欣然起行
(&&&&&&&&&
)强饮三大白而别(&&&&&&
)雾凇沆砀
(&&&&&&&&&
)客此(&&&&&&&&
2.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是日更定矣/是金陵人&&&&&&&&
B.是日更定矣/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C.独往湖心亭看雪/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D.欣然起行/悄然离去
3.用自己的话说说下面两个句子的意思。(6分)
⑴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⑵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4.两篇短文,都记叙了自己的一段游赏经历,请说说所写的内容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至少每项写出两点)。(6分)
5、苏轼说“闲”,张岱说自己“痴”,其中分别透露着两位文豪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6.苏轼写此文时,被贬在黄州。仕途的坎坷,生活的寂寞,反而造就了一代诗豪,留下了千古绝唱。你能再说出两句苏轼在黄州时写的诗词吗?(请保持诗句相对完整。)(4分)
九、&&&&&&&&&
〔甲〕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二人者。:+
&〔乙〕极乐寺纪游
高粱桥水,从西山深涧中来,道此入玉河。白练千匹,微风行水上,若罗纹纸。堤在水中,两波相夹,绿柳四行,树古叶繁,一树之阴,可覆数席,垂线长丈余。岸北佛庐道院甚众,朱门绀殿
&,数十里。对面远树,高下攒簇,间以水田。西山如罗髻,出于林水之间。极乐寺去桥可三里,路径一佳,马行绿阴中,若张盖。殿前剔牙松树株,松身鲜翠嫩黄,斑剥若大鱼鳞,大可七八围许。予弟中郎云此地小似钱塘苏堤予因叹西湖胜景入梦已久何日挂进贤冠作六桥下客子了此山水一段情障乎U(明·袁宏道《袁中郎全集》)
[注释] (1)绀:天青色。(2)亘:横亘,绵延。(3)罗髻:像海螺样的发髻。
13、在[甲]文横线上填写恰当的语句,在[乙]文横线上画出停顿(用“/”标出)。(2分)14、解释加点的词。(2分)
念无与为乐者(&&&
)欣然起行(&&&&&&
)朱门绀殿(&&&&
&)西湖胜景(&&&&&
15、下面各组中加点词的含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2分)
A、许:高可二黍许/大可七八围许&&
B、遂:遂无问津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C、但:但闻扶尺一下/但少闲人如吾两个者耳&&
D、间:间以水田/其间千二百里
16、下面对两文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2分)
A、乙文中的“苏堤”与甲文的作者有关,他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的代表人物。
B、甲文中的“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表明张怀民同情苏轼被贬官的遭遇,所以陪苏轼一起散步。乙文写袁氏兄弟游极乐寺,兴趣是在游极乐寺,但不想当和尚。
C、甲文开笔先交代夜游的时间和原因,再绘写庭中景色,最后抒写作者的情怀。线索清楚,层次分明。乙文先描写山水风光,文辞简洁而富于表现力,使风景如在读者眼前,最后为点睛之笔,突出其写作意图。
D、两文都写寺院,但都是为了突出景色的独特,为抒发感情服务。
17、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对面远树,高下攒簇,间以水田。
(3)极乐寺去桥可三里,路径一佳,马行绿阴中,若张盖。
18、两文在抒情上有何异同点?对于你写作有何启示?(3分)
十、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题(8分)
【甲】&&&&&&&&&&&&&&&&&&&&&&&&&
记承天寺夜游
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⑵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⑶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⑷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⑸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乙】&&&&&&&&&&&&&&&&&
&&&&&&&&&&&&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11.下面对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念无与为乐者(思念)B.遂至承天寺(于是)C.怀民亦未寝(休息)D.相与步于中庭(在)
12.[甲]文中写景的句子是第&&&
句,其主要内容可以用四个字概括:(&&&&&&&&&
)。[乙]文中集中写景的句子是词的(& ),为我们描绘了一派生机勃勃的明丽春景。
13.以上两文都是作者&&&&
被贬到黄州时的作品,并且[甲]文中的第(&&
)句和[乙]文中“&&&&&&&&&&&&&&&&&&&&&&&&&&&&&&&&&&&&&&&&&&&&&
”一句都抒发了他&&&&&&
生活态度。
14.翻译“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并说说你对“闲人”二字的理解。
翻译:&&&&&&&&&&&&&&&&&&&&&&&&&&&&&&&&&&&&&&&&&&&&&&&&&&&&&&&
理解:&&&&&&&&&&&&&&&&&&&&&&&&&&&&&&&&&&&&&&&
&&&&&&&&&&&&&&&&&&。
十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12分)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章惇与苏轼
&&苏子瞻①任风翔府节制判官,章子厚②为商州令,同试永兴军,进士刘原父为帅,皆以国士③遇之。二人相得欢甚,同游南山诸寺。寺有山魈为祟④,客不敢宿,子厚宿,山魈不敢出。抵⑤仙游潭,下临绝壁万仞⑥,岸甚狭,横木架桥。子厚推子瞻过潭书⑦壁,子瞻不敢过。子厚平步以过,以索系树,蹑⑧之上下,神色不动,以漆墨濡⑨笔大书石壁上曰:“章惇、苏轼来游。”子瞻拊⑩其背曰“:“子厚必能杀人。”子厚曰:“何也?”子瞻曰:“能自拚命者能杀人也。”子厚大笑。&&&
&[注释]:①苏子瞻:苏轼,字子瞻。苏轼嘉佑二年(1057)考上进士,1059年任风翔府节制判官,此时刚出道。②章子厚:章惇(dǖn),字子厚。③国士:一国杰出的人物。遇;待遇。④山魈(xiāo):传说中的山中怪物。祟:鬼神带给人的灾祸。⑤抵:到达。⑥万仞:古代以七尺或八吃为一仞。⑧蹑:踩。⑨濡:沾湿。⑩拊(fǔ):拍。
6.解释下面语句中加点的词:(4分)
①解衣欲睡(&&& )
②相与步于中庭(&&& )
③岸甚狭(&&& )
④神色不动(&& )
7.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⑴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子厚推子瞻过潭书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在甲、乙两文中各找出表现苏轼与朋友友情的句子。(2分)
甲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苏轼和张怀民夜游承天寺时的心情与他和章子厚游南山诸寺时的心情相同吗?请说出依据。(2分)
十二、阅读下面两篇文章,回答12—15题(9分)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乙)公退(办完公事回来)之暇,被鹤氅衣,戴华阳巾,手执《周易》一卷,焚香默坐,消遣世虑。江山之外,第见风帆沙鸟,烟云竹树而已。待其酒力醒,茶烟歇,送夕阳,迎素月,亦谪居之胜概(美好的景象)也。(节选自王禹偁《黄冈竹楼记》)
12.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停顿(1分) 但 少 闲 人 如 吾 两 人 者 耳
13.解释加点的字词。(2分)
(1)遂至承天寺(&&&&&
(2)第见风帆沙鸟(&&&&
14.翻译“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一句(2分)
15.你认为甲文中的“闲人”指的是乙文中的哪一种人?他们具有什么共同特点?(4分)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记承天寺夜游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