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最远狙击记录的地方狙击地上划有叉电影

关于狙击手的电影及现实中的狙击手!!!!! - 愛芷寔嗰諎觖的主页
最近,美国的华盛顿特区出了个连环杀手,专门躲在暗处用狙击步枪射杀普通民众、一枪毙命、弹无虚发,引起了美国社会的极大恐慌——我还真有点儿佩服美国人,什么事儿都能搞得跟电影似的。说到电影,相信这位“华盛顿狙击手”也一定会在银幕上亮相,但不是现在,因为眼下就有一部“狙击手电影”、20世纪福克斯公司的《电话亭》被推迟上映。影片讲述的是一个狙击手将不同的人引诱至一个电话亭里,一旦他们挂断电话,便将其一枪击毙的故事。面对发行公司推迟本应于下月15日上映该片的决定,剧本原作者拉里·科恩表示对此“并不介意”,他说:“如果你看了影片,就会知道这种事情不会发生在现实生活中”。而福克斯公司发言人显然被吓坏了,他表示:“该片内容与目前现实生活中的案件太相似了,此举完全是为了保护观众”。你瞧,有时候,假的成了真的,电影也可能变成现实。
&&&&&狙击手溯源
&&&&&现代意义上的狙击手“Sniper”这个单词的词根“snipe”则在1832年第一次出现,源自于英军在印度边区的一种猎鸟活动。据说snipe是一种身体娇小、动作十分灵活的小鸟,要猎获这种鸟并不容易,需要相当不错的射击和潜行的技术,这种运动也就被叫做snipe。等到一次世界大战时,sniper成了军事上狙击手的通称,强调的除了射击之外,还有掩藏自己踪迹的能力。同样的,德文中的“Heckenschutze”与法文的“tireurembusque”也都有埋伏射手的意思,而中文译成了“狙击手”,勉强算是不差。
&&&&&&虽然狙击不一定要用火器来进行;但是在一般意义上,它的发展还是跟近代枪械工艺的水平息息相关。自16世纪起,具有改良膛线的前膛来福枪在德、奥两国开始大量的应用,主要用途是在打猎和竞赛上。在美国开拓初期,有部分中欧移民也移到美洲来,定居在宾夕法尼亚州一带,这种前膛来福枪也随之传入美国,以供垦荒、狩猎、自卫之需。经过拓荒者的改良,口径变小,枪管加长,加上枪托,也将弹头用浸了油脂的布或皮革包上以利前膛装弹。这就是著名的“肯塔基来福枪”的由来,因为当时肯塔基是拓荒的前哨。
&&&&&&我们可以从电影《最后的莫希干人》里看到这一时期的狙击射击情况。片中有一个段落,为了能让送信的信使从包围城堡的印第安人手中安全脱逃,刘易斯在城墙上用远程狙击火力掩护,一枪一个,弹无虚发。从史实上来说,这个电影一方面夸大了刘易斯的射击水平,另一方面也虚构了枪械工艺的发展史。在这个电影所讲述的年代中,他还没有得到后来让他威镇四方的名枪“打鹿将”(肯塔基来福枪)。
&&&&&&&肯塔基来福枪真正的用武之地是在美国独立战争的战场上。华盛顿义勇军中的狙击手配备了这种当时射程最远的火器(200码左右),专门用以对付英军军官。而英军正规部队配备的是老式的BrownBess前膛装填的滑膛燧石枪,有效杀伤射程仅为80码——超出这个距离被打中的人可说是运气极背。英国陆军的汉格上校在1814年写下过这么一段话:“如果一个士兵的枪膛不是制造得很糟的话(许多都很糟),可以打中80码外的人;至于想射击200码外的人的话,你不如改为射击月亮,两者打中目标的机会都是一样的”。
&&&&&&&电影《敌人的荣誉》描写的就是肯塔基来福枪手在独立战争中创下的最有名的狙杀成绩。英军狙击手佛格森上尉(Capt.PatrickFerguson)潜心研究设计了新型的来福枪,有效射程在200码以上,性能和射速都远胜过滑膛枪;而且是后膛装弹,这在当时是个创举。他在1776年向英军高层展示他的新枪,引起他们极大的兴趣,生产了100支,并且让他招募了一个连的狙击步兵到美洲作战。他首次上阵在1777年的白兰地酒之役,把美军打得大败。在此役中他还瞄准了125码外一个正骑马离去的美军军官,大概是由于绅士的风度他没有对那军官背后开枪,殊不知那军官正是华盛顿。这就是有名的“未开的一枪”。
&&&&&&&&历史上的狙击手佛格森的右臂在此役中受伤,三年后的一次战斗中,他被一个肯塔基来福枪手射杀,死后他的新型来福枪也随之湮没。历史的瞬间真是可叹。
&&&&&&&&真正意义上的后膛装弹步枪是在美国南北战争期间投入使用的。克里斯丁·夏普斯(Christian&Sharps)在1848年设计了一种落下式的后膛闭锁装置,成为他日后一系列后膛来福枪的基础。经过多次改良后,他1859型的设计被美国联邦军队采用。夏普斯后膛来福枪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后膛枪几乎在任何姿势下都可以装填,这就大大地方便了狙击手们;如果是前膛枪的话,他们必须直立装填,目标暴露太大。
&&&&&&&&&虽然我们很少在反映这一时期的电影中看到有关狙击手的形象,但在丹泽尔·华盛顿早年主演的电影《光荣》里,我们还是可以窥到狙击枪手的隐约身影。影片里有一段剧情说的就是,毫无枪械使用黑人奴隶加入了联邦军队对抗南军,在艰苦的训练里,其中一项技能就是如何快速地装弹并有效地射击。前膛枪装填手续繁复,虽然从18世纪起已经使用纸包弹药以利装填,整个程序还是快不起来。1834年时英国陆军测试使用雷管的前膛枪时的记录显示,即使是技术纯熟的士兵每分钟射速也不过三发;这还是在没有战斗压力下的成绩。在实战时,由于种种因素影响,能够维持每分钟两发就算不错了。还有,士兵在战场上慌乱之际非常容易出错。最常见的错误之一就是在装填后忘了将通条抽出枪管,一扣扳机,通条就不知道飞到哪里去了,自然无法再装填。
&&&&&一击必杀或者被杀
&&&&&在枪械的发展史上,有很重要的两项发明跟狙击效果直接有关,一是膛线,另一则是瞄准装置。最早在枪管壁上拉出膛线的是1498年维也纳的CasparKollner,不过他的膛线是直直两条线,应该是用来加快装填速度,而非用来提高准确度的。真正的螺旋式膛线大约发明1520年前后的德国的纽伦堡地区。至于瞄准装置,大约也是在1500年前后发明的,是最基本的准星、照门的配备。有了膛线和瞄准装置,射击的准确度大大提高。
&&&&&&但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瞄准装置才真正体现出了实用价值。一战中,德军的狙击手普遍使用Kar98k毛瑟步枪,配备3或4倍的瞄准镜,倍率虽然不是很高,但是在双方距离相当近的壕沟战场上使用起来绰绰有余。由于德国光学产品的品质和数量都胜过其他国家,当英军也想配发瞄准镜时,却尴尬地发现根本就没有国货供应,只能使用战前进口的德国电影《兵临城下》中苏联红军方面的主要狙击用枪是Mossin-NagantM1891/30步枪,口径7.62mmx54mm,弹药威力十足,但是瞄准镜多为3.5或4倍,不利长距离狙击。而德军使用的狙击枪则还是一战中使用过的Kar98k毛瑟,口径7.92mmx57mm,瞄准镜为2.5倍到6倍之间。
&&&&&&&蔡斯或莱卡。而在东线方面,俄军更是没有所谓的狙击手,既无装备也无编制,因而在德军狙击手的枪下亡魂不可胜数。
&&&&&&&俗话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在二次世界大战中,当德军在东线开始遇到红军的狙击手时,他们受到的震撼绝不亚于1914年的协约国部队。苏联红军狙击战术的成功在史达林格勒攻防战中达到巅峰,上演了一出二次大战中最具戏剧性的狙击手对抗赛,著名的苏联狙击手瓦西里·扎依采夫准尉(VasiliZaitsev,242次击杀记录)使用两人小组的战术,成功地狙杀单枪匹马行动的德军知名狙击教官科尼格少校,对红军的士气是一大鼓舞。这也是电影《兵临城下》的故事原型,影片里的苏联狙击手是来自乌拉山的猎手,而德军少校则是拥有狩猎庄园的贵族。有意思的是,因为苏军狙击手的威胁,德军方面大量增加狙击手学校及狙击手的数量,并且对狙击手给予特别的奖励。例如在1944年纳粹党卫军(Waffen-SS)给有50次击杀记录的狙击手一只手表,100次击杀的一支猎枪,150次击杀的则被邀请跟SS的头头希姆莱本人一同去猎鹿。
&&&&&和苏联红军相似,二战时期的美军也比较注重狙击手的培养。在每个连级作战单位基本上都会配备几名狙击手,各单位指挥官的战术手册上也有关于狙击战术的详细讲解。例如,在电影《拯救大兵瑞恩》中,汤姆·汉克斯所带领的小队就配有一个狙击手杰克森,在影片开头的D日登陆作战中,他首先担任的就是消灭德军火力点的任务。当盟军在诺曼底登陆后,德军的狙击手一直都是极大的威胁。不论是在意大利半岛的中北部山区,还是在诺曼底星罗棋布的农场果园中,到处都弥漫着突然死亡的阴影。这时,狙击手杰克森在巡逻作战中直接与德军狙击手对阵,又是一出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的对猎游戏。最后在守桥战役中,他又担任侦察和伏击以及火力支援任务。作为一个严肃的战争题材电影,这个狙击手在电影中的作用比较明显地说明了现在战争中狙击手的作用:指定猎杀、随队观察及火力支援、巡逻与定点伏击。
&&&&&&和欧洲战区的美军相比,太平洋战区的美军面临日军狙击手的威胁则又大大不同。美军在太平洋岛屿上的反狙击作法多半是使用密集火力轰击可疑地区,例如以37mm反坦克炮装用特制的霰弹用来肃清茂密的丛林顶冠就十分有效。关于这样的作战方式,我们可以在电影《细红线》中看到最典型的例子。
&&&&&&关于狙击技巧
&&&&&&&在电影《全金属外壳》中,我们可以见到当时越南游击队的狙击战术对美军士气的打击。这个狙击手只用一个人一只枪就牵制了一队美军士兵并把他们的行进成功地拖延了半天,最后美军还是付出了相当代价才解决掉这个狙击手。这一情节的真实故事是:1967年的某天,美国陆战队第四团第二营在丛林中的遭遇。他们沿着一号公路附近巡逻,被干掉了5个人,每个都是在双眼间一个干净利落的小洞,根本找不出子弹是从哪里发射的;整个营就地找掩护,不敢前进。第二天还是一样,没人敢站起身来,营长呼叫空军支援,炸弹、汽油弹、机关炮弹在四周乱炸一通。轰炸过后他们继续前进,一个小时后听到“砰”的一声,又倒了一个家伙,他们又都趴到地上不敢动弹了。这时早已暮色四合,营长再度呼叫空军轰炸,那个越军狙击手竟然在黑暗中还对美军飞机射击。这个营在两天内只前进了一英里半,总共1100人的兵力,却奈何不了一名越军狙击手。
&&&&&&电影《阿甘正传》中有一句台词让很多人印象深刻:丹中尉对阿甘说,别向我敬礼,这会让我成为狙击手的靶子!而在1900年的波尔战争中,同样流传着这样的经验之谈:“尽量跟军官和白色岩石保持距离。”——因为前者是敌人的目标,而后者则是测距的极佳对象。这里不能不提一部很有名的狙击题材电影,好莱坞过气明星汤姆·贝林格主演的《双狙人》(sinper)。虽然影片本身很烂、基本乏善可陈。但因为片中对现代狙击战术涉及颇多,所以还是专门提出来讲一下。自从以美军为代表的西方军队在越战后普遍设立狙击手编制,狙击战术就发生了突飞猛进的变化。特别是近些年随着特种作战任务的增加,狙击战术的运用更是普遍。在《双狙人》这个电影中,就是美国情报部门和军方合作联手执行刺杀毒枭任务。而像这样的狙击猎杀任务,一般是采用“双狙击杀”这种现代狙击战术中最常用的方式。就是2人一个小组,以1人观察,1人狙击;或者2人同时狙击;或主射手未能成功时副手再补上一枪。当然,副射手的枪法也必需是一流的,并且随时维持备射与瞄准的状态才行。
&&&&&&这部电影还给观众明确了一个观念:对付敌方狙击手的最佳方法是指派另一名训练有素的狙击手。因而,这次美国华盛顿发生的系列枪击案中,警方专家就推测杀手可能不是单独的一个人,而是一个行动小组。  狙击手的电影与现实最近,美国的华盛顿特区出了个连环杀手,专门躲在暗处用狙击步枪射杀普通民众、一枪毙命、弹无虚发,引起了美国社会的极大恐慌——我还真有点儿佩服美国人,什么事儿都能搞得跟电影似的。说到电影,相信这位“华盛顿狙击手”也一定会在银幕上亮相,但不是现在,因为眼下就有一部“狙击手电影”、20世纪福克斯公司的《电话亭》被推迟上映。影片讲述的是一个狙击手将不同的人引诱至一个电话亭里,一旦他们挂断电话,便将其一枪击毙的故事。面对发行公司推迟本应于下月15日上映该片的决定,剧本原作者拉里·科恩表示对此“并不介意”,他说:“如果你看了影片,就会知道这种事情不会发生在现实生活中”。而福克斯公司发言人显然被吓坏了,他表示:“该片内容与目前现实生活中的案件太相似了,此举完全是为了保护观众”。你瞧,有时候,假的成了真的,电影也可能变成现实。  狙击手溯源现代意义上的狙击手“Sniper”这个单词的词根“snipe”则在1832年第一次出现,源自于英军在印度边区的一种猎鸟活动。据说snipe是一种身体娇小、动作十分灵活的小鸟,要猎获这种鸟并不容易,需要相当不错的射击和潜行的技术,这种运动也就被叫做snipe。等到一次世界大战时,sniper成了军事上狙击手的通称,强调的除了射击之外,还有掩藏自己踪迹的能力。同样的,德文中的“Heckenschutze”与法文的“tireurembusque”也都有埋伏射手的意思,而中文译成了“狙击手”,勉强算是不差。  虽然狙击不一定要用火器来进行;但是在一般意义上,它的发展还是跟近代枪械工艺的水平息息相关。自16世纪起,具有改良膛线的前膛来福枪在德、奥两国开始大量的应用,主要用途是在打猎和竞赛上。在美国开拓初期,有部分中欧移民也移到美洲来,定居在宾夕法尼亚州一带,这种前膛来福枪也随之传入美国,以供垦荒、狩猎、自卫之需。经过拓荒者的改良,口径变小,枪管加长,加上枪托,也将弹头用浸了油脂的布或皮革包上以利前膛装弹。这就是著名的“肯塔基来福枪”的由来,因为当时肯塔基是拓荒的前哨。  我们可以从电影《最后的莫希干人》里看到这一时期的狙击射击情况。片中有一个段落,为了能让送信的信使从包围城堡的印第安人手中安全脱逃,刘易斯在城墙上用远程狙击火力掩护,一枪一个,弹无虚发。从史实上来说,这个电影一方面夸大了刘易斯的射击水平,另一方面也虚构了枪械工艺的发展史。在这个电影所讲述的年代中,他还没有得到后来让他威镇四方的名枪“打鹿将”(肯塔基来福枪)。  肯塔基来福枪真正的用武之地是在美国独立战争的战场上。华盛顿义勇军中的狙击手配备了这种当时射程最远的火器(200码左右),专门用以对付英军军官。而英军正规部队配备的是老式的BrownBess前膛装填的滑膛燧石枪,有效杀伤射程仅为80码——超出这个距离被打中的人可说是运气极背。英国陆军的汉格上校在1814年写下过这么一段话:“如果一个士兵的枪膛不是制造得很糟的话(许多都很糟),可以打中80码外的人;至于想射击200码外的人的话,你不如改为射击月亮,两者打中目标的机会都是一样的”。  电影《敌人的荣誉》描写的就是肯塔基来福枪手在独立战争中创下的最有名的狙杀成绩。英军狙击手佛格森上尉(Capt.PatrickFerguson)潜心研究设计了新型的来福枪,有效射程在200码以上,性能和射速都远胜过滑膛枪;而且是后膛装弹,这在当时是个创举。他在1776年向英军高层展示他的新枪,引起他们极大的兴趣,生产了100支,并且让他招募了一个连的狙击步兵到美洲作战。他首次上阵在1777年的白兰地酒之役,把美军打得大败。在此役中他还瞄准了125码外一个正骑马离去的美军军官,大概是由于绅士的风度他没有对那军官背后开枪,殊不知那军官正是华盛顿。这就是有名的“未开的一枪”。  历史上的狙击手佛格森的右臂在此役中受伤,三年后的一次战斗中,他被一个肯塔基来福枪手射杀,死后他的新型来福枪也随之湮没。历史的瞬间真是可叹。  真正意义上的后膛装弹步枪是在美国南北战争期间投入使用的。克里斯丁·夏普斯(ChristianSharps)在1848年设计了一种落下式的后膛闭锁装置,成为他日后一系列后膛来福枪的基础。经过多次改良后,他1859型的设计被美国联邦军队采用。夏普斯后膛来福枪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后膛枪几乎在任何姿势下都可以装填,这就大大地方便了狙击手们;如果是前膛枪的话,他们必须直立装填,目标暴露太大。  虽然我们很少在反映这一时期的电影中看到有关狙击手的形象,但在丹泽尔·华盛顿早年主演的电影《光荣》里,我们还是可以窥到狙击枪手的隐约身影。影片里有一段剧情说的就是,毫无枪械使用黑人奴隶加入了联邦军队对抗南军,在艰苦的训练里,其中一项技能就是如何快速地装弹并有效地射击。前膛枪装填手续繁复,虽然从18世纪起已经使用纸包弹药以利装填,整个程序还是快不起来。1834年时英国陆军测试使用雷管的前膛枪时的记录显示,即使是技术纯熟的士兵每分钟射速也不过三发;这还是在没有战斗压力下的成绩。在实战时,由于种种因素影响,能够维持每分钟两发就算不错了。还有,士兵在战场上慌乱之际非常容易出错。最常见的错误之一就是在装填后忘了将通条抽出枪管,一扣扳机,通条就不知道飞到哪里去了,自然无法再装填。  一击必杀或者被杀在枪械的发展史上,有很重要的两项发明跟狙击效果直接有关,一是膛线,另一则是瞄准装置。最早在枪管壁上拉出膛线的是1498年维也纳的CasparKollner,不过他的膛线是直直两条线,应该是用来加快装填速度,而非用来提高准确度的。真正的螺旋式膛线大约发明1520年前后的德国的纽伦堡地区。至于瞄准装置,大约也是在1500年前后发明的,是最基本的准星、照门的配备。有了膛线和瞄准装置,射击的准确度大大提高。  但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瞄准装置才真正体现出了实用价值。一战中,德军的狙击手普遍使用Kar98k毛瑟步枪,配备3或4倍的瞄准镜,倍率虽然不是很高,但是在双方距离相当近的壕沟战场上使用起来绰绰有余。由于德国光学产品的品质和数量都胜过其他国家,当英军也想配发瞄准镜时,却尴尬地发现根本就没有国货供应,只能使用战前进口的德国电影《兵临城下》中苏联红军方面的主要狙击用枪是Mossin-NagantM1891/30步枪,口径7.62mmx54mm,弹药威力十足,但是瞄准镜多为3.5或4倍,不利长距离狙击。而德军使用的狙击枪则还是一战中使用过的Kar98k毛瑟,口径7.92mmx57mm,瞄准镜为2.5倍到6倍之间。  蔡斯或莱卡。而在东线方面,俄军更是没有所谓的狙击手,既无装备也无编制,因而在德军狙击手的枪下亡魂不可胜数。  俗话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在二次世界大战中,当德军在东线开始遇到红军的狙击手时,他们受到的震撼绝不亚于1914年的协约国部队。苏联红军狙击战术的成功在史达林格勒攻防战中达到巅峰,上演了一出二次大战中最具戏剧性的狙击手对抗赛,著名的苏联狙击手瓦西里·扎依采夫准尉(VasiliZaitsev,242次击杀记录)使用两人小组的战术,成功地狙杀单枪匹马行动的德军知名狙击教官科尼格少校,对红军的士气是一大鼓舞。这也是电影《兵临城下》的故事原型,影片里的苏联狙击手是来自乌拉山的猎手,而德军少校则是拥有狩猎庄园的贵族。有意思的是,因为苏军狙击手的威胁,德军方面大量增加狙击手学校及狙击手的数量,并且对狙击手给予特别的奖励。例如在1944年纳粹党卫军(Waffen-SS)给有50次击杀记录的狙击手一只手表,100次击杀的一支猎枪,150次击杀的则被邀请跟SS的头头希姆莱本人一同去猎鹿。  和苏联红军相似,二战时期的美军也比较注重狙击手的培养。在每个连级作战单位基本上都会配备几名狙击手,各单位指挥官的战术手册上也有关于狙击战术的详细讲解。例如,在电影《拯救大兵瑞恩》中,汤姆·汉克斯所带领的小队就配有一个狙击手杰克森,在影片开头的D日登陆作战中,他首先担任的就是消灭德军火力点的任务。当盟军在诺曼底登陆后,德军的狙击手一直都是极大的威胁。不论是在意大利半岛的中北部山区,还是在诺曼底星罗棋布的农场果园中,到处都弥漫着突然死亡的阴影。这时,狙击手杰克森在巡逻作战中直接与德军狙击手对阵,又是一出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的对猎游戏。最后在守桥战役中,他又担任侦察和伏击以及火力支援任务。作为一个严肃的战争题材电影,这个狙击手在电影中的作用比较明显地说明了现在战争中狙击手的作用:指定猎杀、随队观察及火力支援、巡逻与定点伏击。  和欧洲战区的美军相比,太平洋战区的美军面临日军狙击手的威胁则又大大不同。美军在太平洋岛屿上的反狙击作法多半是使用密集火力轰击可疑地区,例如以37mm反坦克炮装用特制的霰弹用来肃清茂密的丛林顶冠就十分有效。关于这样的作战方式,我们可以在电影《细红线》中看到最典型的例子。  关于狙击技巧在电影《全金属外壳》中,我们可以见到当时越南游击队的狙击战术对美军士气的打击。这个狙击手只用一个人一只枪就牵制了一队美军士兵并把他们的行进成功地拖延了半天,最后美军还是付出了相当代价才解决掉这个狙击手。这一情节的真实故事是:1967年的某天,美国陆战队第四团第二营在丛林中的遭遇。他们沿着一号公路附近巡逻,被干掉了5个人,每个都是在双眼间一个干净利落的小洞,根本找不出子弹是从哪里发射的;整个营就地找掩护,不敢前进。第二天还是一样,没人敢站起身来,营长呼叫空军支援,炸弹、汽油弹、机关炮弹在四周乱炸一通。轰炸过后他们继续前进,一个小时后听到“砰”的一声,又倒了一个家伙,他们又都趴到地上不敢动弹了。这时早已暮色四合,营长再度呼叫空军轰炸,那个越军狙击手竟然在黑暗中还对美军飞机射击。这个营在两天内只前进了一英里半,总共1100人的兵力,却奈何不了一名越军狙击手。  电影《阿甘正传》中有一句台词让很多人印象深刻:丹中尉对阿甘说,别向我敬礼,这会让我成为狙击手的靶子!而在1900年的波尔战争中,同样流传着这样的经验之谈:“尽量跟军官和白色岩石保持距离。”——因为前者是敌人的目标,而后者则是测距的极佳对象。这里不能不提一部很有名的狙击题材电影,好莱坞过气明星汤姆·贝林格主演的《双狙人》(sinper)。虽然影片本身很烂、基本乏善可陈。但因为片中对现代狙击战术涉及颇多,所以还是专门提出来讲一下。自从以美军为代表的西方军队在越战后普遍设立狙击手编制,狙击战术就发生了突飞猛进的变化。特别是近些年随着特种作战任务的增加,狙击战术的运用更是普遍。在《双狙人》这个电影中,就是美国情报部门和军方合作联手执行刺杀毒枭任务。而像这样的狙击猎杀任务,一般是采用“双狙击杀”这种现代狙击战术中最常用的方式。就是2人一个小组,以1人观察,1人狙击;或者2人同时狙击;或主射手未能成功时副手再补上一枪。当然,副射手的枪法也必需是一流的,并且随时维持备射与瞄准的状态才行。  这部电影还给观众明确了一个观念:对付敌方狙击手的最佳方法是指派另一名训练有素的狙击手。因而,这次美国华盛顿发生的系列枪击案中,警方专家就推测杀手可能不是单独的一个人,而是一个行动小组。  [本书首发来自17K小说网,第一时间看正版内容!]
特别推荐::: 纪录片《狙击英雄》――第一集 兵临城下 ::
│││││││&
K战争纪录片《狙击英雄》
&&&&新版战争纪录片《狙击英雄》完全不同于旧版同样题材的《狙击手》,一方面去除了旧版《狙击手》中冗余的水分,把全部笔墨放在了抗美援朝战场,并且篇幅由原先2集60分钟扩充为3集90分钟,更多朝鲜战场上的神枪手将讲述他们的传奇经历。狙击英雄张桃芳,单兵作战32天,击发
442次,毙敌214名,创下了朝鲜战场冷枪狙击射杀最高记录。&&&&摄制组远赴内蒙古拍摄外景,真实再现朝鲜的冰天雪地的战场气氛。在90分钟的短暂回忆中,我们会重新发现那一段历史:1951年,远东朝鲜半岛,战火,硝烟,白雪,还有一群非凡的生命。
&&&&CCTV-1 《见证?发现之旅》3月12日、19日、26日晚
23:25播出。&&&&&
剧情介绍――第一集 兵临城下
&&&&狙击手,这个独特的名字所带给人们的,是一种冷酷而又浪漫的联想。对手们把他称作战场的幽灵,无声无息地杀人于无形,没有人敢否认他的存在,却找不到他藏身何处。防不胜防,避无可避,狙击手的特定称谓,总是暗含着黑暗中隐隐的杀机。
&&&&然而,我们今天故事中的狙击手,也许并没有你想象中那样神秘莫测,他们当中很多只是刚刚踏入战场的新兵,他们甚至不曾接受过任何正规的战术训练,但是,他们却经历了所有战争中一样的生死搏杀。
&&&&1950年,远东朝鲜半岛,战火硝烟笼罩在北纬38度线上空。
&&&&经过五次战役的激烈厮杀,交战双方都开始认识到,他们遇上了从未经历过的强劲对手。这场战争的结局,注定不可能在短期内见分晓。
&&&&战争开始后的第二个夏天,朝鲜中部城市开城郊外来凤庄。在这座战前曾经的小茶馆中,交战双方第一次坐到了一起,旷日持久的停战谈判就此拉开帷幕。然而战事并没有就此消停下来,在三八线附近,交战双方壁垒森严,近百万大军剑拔弩张,大战随时一触即发。战场上的交锋永远不会只是靠嘴去说的。
&&&&南京陆军指挥学院军事历史学 陈忠龙
教授:在谈判的形势下,我们就不便于发动大规模的进攻,破坏谈判气氛。美国人也没发动大规模进,只是小规模的进攻。当时谈判并不顺利,美国人要价很高,我们是要公平合理地解决朝鲜问题,打击美国的霸权气焰。这样谈了十多天,到七月下旬,双方在谈判之中未采取措施,于是出现边谈边拖的局面。这样在全线二百多公里的阵地表面上双方形成对峙。
&&&&战争转为以阵地对峙为主的局面,习惯于运动作战的志愿军,一时之间很难适应这种硬碰硬的作战方式。阵地对面的联合国军,拥有着根本无法匹敌的装备优势和强大火力,志愿军阵地上任何风吹草动,随时都有可能招来对面炮火铺天盖地的倾泻。
&&&&军事科学院军史部研究员
曲爱国:我军在历史上,在国内革命战争期间,非常善于打运动战,而这种阵地对峙战,不是我们的强项,因为阵地对峙胜负的天平是向装备优势的一方倾斜的。在朝鲜战场上客观的形式要求双方在三八线地区,以三八线为界,相对一个界限转入阵地防御阵地对峙之后,前线的每一个小的山头,甚至某一个特定的地点的得失,都直接关系到谈判桌上双方的气势,双方的得失。在这样一种情况之下,志愿军必须转入阵地作战,而且要逐步地改善自己的阵地设施,同时采取积极的行动,夺取战场的主动权。
&&&&1951年夏季,志愿军第六十军奉命进入朝鲜东部鱼隐山防线。此时此刻,志愿军的阵地基本上还是野战工事,简陋的防御设施在对方密集炮火往复轰击下显得不堪重负。而在大多数志愿军战士手中,武器装备还是以步枪,冲锋枪等轻武器为主,射程小,火力弱,根本无法对对手造成有效杀伤。
&&&&六十军战士
曾元山:枪少,子弹也少。枪不好,我们那时候的枪是打一个子弹扳一个枪栓。我们有个铁盘冲锋枪,那都是连长排长这样的人配,我们拿的枪就是水连珠枪,苏式的枪,那还不错的,有的还没有枪。
&&&&六十军战士
王吉林:当时用的都是苏联老大哥的武器装备,用的水连珠步枪,比较先进的,打一发、装一发。当时敌人为什么很疯狂呢?他是用高射机关枪,平射控制我们。高射机关枪射程比较远,有效射距大概是一千六百米,有效射距比较远,控制地带比我们强。
&&&&既没有足够的火力还击,又缺乏坚固的工事防御体系,志愿军在这种阵地对抗作战中显得极为被动。而更为不利的是,对面阵地所在位置的平均高度要比志愿军阵地高出一两百米,对手居高临下,志愿军的一切地表活动完全暴露在对方视线当中。
&&&&志愿军战士
张万一:反正白天我们没办法活动,一开始这个情况已经看到了。敌人对着我们是个什么情况?敌人居高临下,我们就没办法活动。有些地区必须要出来到前面去,要去的话,走个明显的地方,走的这个沟比较直,敌人就打。
&&&&志愿军战士
曾元山:我们是晚上上阵地。上了阵地以后,第二天早上天还不亮
拂晓的时候,敌人就向我们开炮了。那个时候我们新兵就感觉到,敌人是不是要攻来了,实际上那就是敌人的冷枪冷炮。机枪、炮一直往我们阵地上轰,把我们上面构筑的阵地打得差不多了,我们就都隐蔽起来。那时候我们还没有防空洞,就是这么一条壕,人就蹲在里面,有个单人掩体,就蹲在掩体里。有的掩体打碎了,有的掩体没打碎。
&&&&在密集火力的掩护下,对面的联合国军不断向中间地带扩展阵地。交战双方的距离越逼越近,像牙齿一样相互绞合在一起,双方阵地最远的地方不超过一千米,最近的地方只有百米之遥。一位志愿军战士在日记中这样写道,对面阵地上的人,他的眼睛是黄色还是蓝色,我已经看得清清楚楚。
&&&&志愿军战士
张万一:一开始气人,不管是下去挑水,或者是在晒被,他就在阵地上活动,那个时候我们开始不敢打,上级也没这个号召。
&&&&志愿军战士
高殿魁:白天对方的阵地上,可以放扩音喇叭,放歌子搞宣传。而且对方的人可以大摇大摆地在上面走。我们呢?就可怜了。我讲的可是实际问题,钻在洞里不敢出来。
&&&&双方阵地的距离越来越近,已经进入了各种轻武器的射程。对手兵临城下,距离近得甚至让人可以感觉到彼此灼热的呼吸,每个志愿军士兵都难以按捺心中的冲动。
&&&&志愿军战士
王吉林:有的人看着想打,看着敌人不打又生气,但是人家说不能打。为什么不能打?你打一枪敌人还十枪,我们打一炮敌人还十炮。
&&&&志愿军战士 张万一:敌人能打我们,我们就不能打敌人;敌人能活动,我们就不能活动;敌人稍微弯腰,他在他的阵地上就可以在走,我们弯着腰就不能走。
&&&&尽管不得随意开枪的军令在先,然而每一个士兵都不愿意在这种气氛下永远被动下去,终于,这条军规被一个名叫徐世祯的人给打破了。
&&&&为了避免暴露目标,徐世祯脱下上衣,用泥土涂满脸部和全身。随后,一个人提着一支水连珠步枪,悄悄潜入到阵地前沿。
&&&&这是一个废弃的临时掩体,距离对面的阵地大概在200米左右,对面阵地上的士兵,浑然不知自己已经成了别人的靶子。
&&&&徐世祯打一枪换一个位置,一天之内,击杀七名敌军。徐世祯在无意中扮演了一个狙击手的角色,他并没有想到,自己的鲁莽行为不仅没有招来军事处罚,反而从此为处在被动中的中国军队开辟出一条新的战法。
&&&&军事科学院史部研究员 曲爱国:在1952年年1月29号,专门发出了一个指示:对敌人阵地上的单个目标和小群目标,要组织轻重机枪和步枪予以歼灭,组织特等射手展开狙击作战。其中有一句话非常重要,我们坚决反对认为在现代战争中,步枪已经是落伍武器的说法。
&&&&这就是当年徐世祯所使用的狙击武器,德国产毛瑟1898k式步枪,志愿军中俗称为“水连珠”。步枪口径7.92
毫米,弹头初速745米每秒,有效射程600米,由5发固定弹仓供弹,枪长1103毫米,枪重3.89千克。相对于军中其他武器装备而言,毛瑟步枪射击准确性能较好,成为志愿军狙击手们最为喜欢的武器。
&&&&军事博物馆副研究员
韩奎元:1898是毛瑟设计的最好的步枪,就在当时来说,十九世纪末叶到二十世纪初叶,那是在世界上相当出名的步枪。自动步枪出来以后,这些基本上就被淘汰了。它属于弹仓式的非自动步枪,跟后来半自动步枪比,那个射速很慢的,装上五发子弹,扣完了以后,扣一次扳机,拉一次枪机,再推上一次枪机,再打,比较慢。如果要作为狙击步枪使用,只能再加瞄准镜,人的肉眼视力很有限,看了五百米就看不太清楚了。
&&&&在现代兵器家族当中,狙击步枪因其极高的射击精度,被人称作“一枪夺命”的武器。与普通步枪相比,狙击步枪的枪管要长出许多,除此之外,外观上一个最明显的区别,在于枪身上安装有望远作用的光学瞄准镜,用以精准地射杀远距离目标。
&&&&通过望远瞄准镜,狙击手可以清晰地看到射杀目标活生生的表情。作为一名狙击手,他所要做的惟一的事情就是在最恰当的时候扣动扳机。他必须目不转睛地注视对手中弹倒下的惨状,随时准备着补上第二粒子弹。一个出色的狙击手,往往会成为战场上扭转乾坤的无敌英雄,而他们手中的武器,也随之成为极具传奇色彩的神兵利器。
&&&&相对于威风凛凛的现代狙击武器而言,这支老旧不堪的毛瑟步枪显得那么其貌不扬。但是,就是这普普通通,没有任何光学瞄准设备的步枪,却在当年的朝鲜战场上凭空创造出一个神话,狙击手的神话。
&&&&1951年初冬,朝鲜境内的山川大地已经是皑皑白雪。在夏秋两季的持续阵地较量中,具有强大军事优势的联合国军并没有占到任何上风。11月27日,双方谈判代表终于在分界线问题上达成协议。但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在遣返战俘问题上,双方针锋相对,各执一词。此刻,每个人心中都很明白,在战争胜负未分之际,停战还言之过早。
&&&&五圣山,海拔1061.7米,是志愿军中部防线的制高点。在五圣山的南麓上甘岭,有两个突起的高地,537.7高地北山和597.7高地。这片面积只有3.7平方公里的山坡,组成了整个五圣山防线的最前沿门户。交战双方近在咫尺,最近的地方相隔只有五十米。对绝大多数年轻的志愿军士兵而言,他们从未经历如此近距离的阵地对峙,
23岁的高良伦同样也不例外,在来到朝鲜之前,他甚至还从没有体验过真正的战场。
&&&&高良伦:营长不知怎么想起来,小高你怎么样?他说我们打冷枪怎么样?我说,打冷枪,什么叫冷枪啊?我那时候不懂得,他就教,什么叫冷枪。
&&&&高良伦向前平伸出左臂,竖起拇指,然后闭上一只眼睛,向对面望去。这种方法本来是炮兵缺少必要器材时的目测距离法,今天在步兵狙击手手中派上了用场。
&&&&高良伦:我们不能有望远镜,我们的望远镜容易被敌人望远镜看到,就是用肉眼,大拇指一测有多少距离,就行了,大拇指一测,一只眼睛往前看,看看敌人的望远镜,离我们这里有多远,哪里会出现敌人的哨兵。
&&&&一个美军士兵出现在视野当中,他的走动速度很慢,看起来似乎很悠闲。
&&&&高良伦将右眼视线、拇指、和目标连成一线,然后睁开左眼,闭上右眼,从左眼和右眼不同的角度观测,拇指和目标之间便会产生横向的误差。根据这个误差的大小,就可以估计出目标的距离远近,以确定射击标尺。
&&&&高良伦:一瞄,脑子也蛮灵活,一瞄、一扣、肉眼一看,目标没了。打了一天,我们俩干了七八个。
&&&&单兵步枪尽管不具备重型武器巨大的杀伤力,但是目标单一,命中几率高,而且机动灵活,在这种武器装备对比悬殊的作战中效果尤为显著。
&&&&国防大学第二编研室副教授
李杰:在军事上特别注重战斗的效费比,也就是武器弹药的投入量。和所取得的杀伤效果之比,因为狙击作战杀伤比较精确,消耗比较小,因此经常可以产生一枪制敌、一枪制胜的效果,有一个四两拨千斤的作用。还有就是狙击行动可以积小胜为大胜,能够有效地不断地消耗敌人,改变一个局部的敌我力量对比
,从而把小的力量对比积累成大的敌我力量对比,扭转整个战略局面。
&&&&为对抗联合国军的炮火优势,志愿军在一步步加固自己的防御体系,他们开始挖掘横贯山峰两个斜面的坑道工事,以便在遭到空袭和炮击时能够有效的隐蔽。由于缺少同对手抗衡的火力,冷枪狙击成为志愿军在这一阶段,用以掩护大规模坑道修建的主要作战方式。但是,对手并不是那么容易对付,人们一直担心的事情终于发生了。
&&&&曾元山:人家的通讯器材比较好,就像我们现在人人都有小手机,那个通讯器材反应快,枪一打过去,他们的炮马上就过来了,马上对我们的阵地进行轰炸。我们把他们的人打倒以后,我们这边的措施就是赶快隐蔽。有时候我们也吃过亏,过去我们打倒一个敌人以后,我们就感到高兴,打到了!打到了!大家都出来了。我们吃了他两次亏,人家的炮马上就过来了,他的轻机枪重机枪,马上就对我们阵地上捶,一捶就是十多分钟、二十分钟。人家的炮不是半天一发,一来就是十六发。
&&&&密集的炮火再次证明了交战双方彼此实力的极大悬殊。对方阵地火力配备完善,而且具有纵深炮火密切支援。志愿军狙击手往往一击成功,随之也就暴露了藏身地点,不到一分钟,铺天盖地的炮火,以及各种轻重武器,就会暴雨一般倾泻到狙击手的射击阵地上。
&&&&曲爱国:往往是我们打倒他一个人,他的一阵炮火报复,要打伤我们几个人,这样就是一种得不偿失。另外这种火力报复,给人造成一种我只要一打枪,那么敌人就会报复。因此来说,就有一种为难情绪。战争的基本原则就是消灭敌人保存自己,如果你连保存自己都做不到,怎么能去消灭敌人?
&&&&如何才能有效的杀伤敌人而保存自己?面对相隔几百米的对方阵地,每个狙击手都不得不有所思考。中国军队能用这种简陋的武器战胜对手的飞机大炮么?一切都还是未知之数。(来源:央视国际)&&&&
新华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新华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新华社和新华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新华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新华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新华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新华网联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最远狙击记录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