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一些实用的实用辩论技巧巧

推荐到广播
563774 人聚集在这个小组
(痛自己扛)
(SweetGreens)
手机扫描二维码,把小组装进口袋
第三方登录:大学辩论赛,求一些好的辩题!!!有意思的!_百度知道
大学辩论赛,求一些好的辩题!!!有意思的!
提问者采纳
现代社会需要专才还是通才
是否普及大学教育
有没有有创意的
大学生是否应该选择性的逃课
大学生是否应该进行强制性体育训练
考研是否应该强制考英语,政治
或,考研是否应该加上语文
提问者评价
太给力了,你的回答完美解决了我的问题!
其他类似问题
辩论赛的相关知识
按默认排序
其他1条回答
同性恋可不可取学生尽早踏入社会好不好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求展开一场辩论赛,题目是“顺境出人才”或“逆境出人才”?
求展开一场辩论赛,题目是“顺境出人才”或“逆境出人才”?
09-08-14 & 发布
正方:浙江省商业干部学校队、反方:杭州市法律学校队。    时间:日晚7点    地点:杭州市法律学校礼堂    主席:各位来宾,晚上好!欢迎光临“友谊杯”辩论赛现场。和外面灰暗的天空相比,我们这儿则是灯火通明,热闹异常。今天,我们非常荣幸地邀请到了浙江省商业干部学校的师生来共同参与这次辩论赛,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欢迎他们!(掌声)今天参赛的两支队伍都是各自学校挑选出来的辩论精英,相信一定能让大家一饱耳福。现在在台上的分别是商干校队和杭法校队,到底谁能最终博得评委的青睐呢?那就让他们在口舌上一决高下吧。    今晚的辩题是,正方:顺境出人才;反方:逆境出人才。双方立场由抽签决定,商干校抽得正方,杭法校抽得反方。下面我宣布:辩论赛现在开始,正方先发言。首先请正方一辩同学发言表明观点。    正方一辩:谢谢主席。对方辩友、各位老师、评委、同学,大家好!我方的观点是顺境有利于出人才,当然我方并不否认逆境也可以出人才,但是我们认为顺境比逆境更有利于出人才。人才是指出类拔萃、德才兼备的人,我们说的顺境就是为这样的人才的发展提供好的条件。我们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提出改革开放政策,为人才的发展提供了更为顺利的、优越的条件,在这个大顺境中,我国人才辈出。这说明顺境给人才更多的表现和发展机会,顺境更有利于出人才。    请问对方辩友,你能否认现在和解放前比是一个空前的大顺境吗?你能否认现在人才比解放前多得多吗?如果不能否认这一点,那么又怎么能否认我方的观点呢?    反方一辩:首先谢谢对方辩友承认了我方观点:逆境也可以出人才。什么是逆境呢?我们认为,逆境是人在成材过程中遭遇的外界阻力,又包括困难之境和悲惨之境。你们所说的解放前,主要是悲惨之境,但是你们还没有涉及到困难之境。一个人要想成为人才,就必须不断地克服困难,这就必然地把自己置于困难之境中,所以不可能有顺境出人才,只能是逆境出人才。具体地说,第一,人类的历史就是从类人猿克服逆境走出森林开始的,他们是最早的人才;第二,逆境无时无处不存在,要前进就必然会有阻力,人才正是在克服各种阻力中产生的;第三,人的本性便是避难趋易,在顺境中人容易骄傲,容易自满。孟子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只有在逆境中人才能把压力变成动力,推动事业的成功。    正方二辩:首先请问对方辩友,困难就是逆境吗?你们说困难也是逆境,但是要知道,食不裹腹、衣不遮体才是最典型的逆境呀!听对方辩友的宏论,似乎觉得你们实在偏爱逆境,但你们又说人的本性是避难趋易,这如何能自圆其说呢?我方一辩已一再声明,逆境可以出人才,但顺境更有利于出人才,因此顺境出人才与逆境出人才是主流与支流的关系。从种种方面来统计,逆境出人才的机率远远低于顺境出人才,今天,邓小平同志为我们创造了这样好的顺境,使得人才辈出,不正说明了顺境更容易出人才吗?    反方二辩:首先要指出对方的一个盲点,你们一直忽视了人的主观因素,我方对逆境的理解包括主、客观两方面,认为逆境是内、外因的碰撞,碰撞产生阻力,对于想成材的人来说,要想攀登得越高,困难也就越大,既然成材过程中困难在所难免,那么逆境就必然存在。一个人成熟的过程正是经历逆境的过程,一个人成材的过程也正是战胜逆境的过程,正如《菜根谭》中所说:“居逆境中周身皆针石之草药,砥节励行而不觉,处顺境内,眼前尽兵刃枪戟,销膏磨骨而不知。”    正方三辩:我想提醒对方一句,你们还是没有解决“困难就等于逆境”这一问题。我方二辩刚才提出只有生存问题比如饿肚皮等才是典型的逆境,你们如何回答?你们说成材是主观与客观的碰撞,可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只有物质决定意识,而不存在所谓主观意识与物质并列的碰撞,对方辩友作何解释呢?我们仍坚持顺境出人才要多于逆境出人才,据有关报纸统计,世界上顺境出的人才占百分之六十,而逆境出的人才只占百分之四十,对方又如何解释?还有我想问对方辩友:古猿也算人才吗?(笑声、鼓掌声)    反方三辩:非常佩服对方辩友关于人才百分比的说法,不过请问“有关报纸”是怎么个“有关”法呢?你们能肯定数据的可靠性吗?其次没有古猿何来人类?并非我们偏爱逆境,而是逆境客观存在,应当懂得世上不存在没有矛盾、没有艰难的“理想国”,所谓的乌托邦和“桃花源”只存在于思想家和文学家的书中。所以,一个真正的人才绝不会害怕逆境。美国作家爱默生说:“一个好的智者是不会放弃这种机会来学习的”;英国的病理学教授贝弗里奇说:“人们最出色的工作往往是处于逆境的情况下做出的,思想上的压力,甚至肉体上的痛苦都可能成为精神上的兴奋剂”。    主席:下面开始自由辩论。    正方:还是这个问题:困难等于逆境吗?对方辩友说的逆境到底是困难还是什么,一直叫人模糊不清。    反方:我方早已说明这个问题,对方辩友为何听而不闻呢?我们说逆境出人才而顺境不出人才,人才百分之百来自逆境,这是因为所有人才的成长史确实就是走出逆境、战胜逆境的过程,奥斯特洛夫斯基双目失明,全身瘫痪,却写出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爱迪生经历了几千次失败终于发明了电灯,塞万提斯穷困潦倒而写出《堂·吉诃德》,曹雪芹经历过家族被抄的逆境而写成《红楼梦》……这些例子都说明了逆境出人才。    正方:刚才我们已经列出了数据,百分之六十和百分之四十,顺境更有利于出人才,这是不争的事实。    反方:对方辩友只拿数据作文章,为何不举几个例子来说明问题呢?    正方:既然对方辩友如此拘泥于例子,那么我就举个例子,比如有人在遇到挫折时就自暴自弃——按对方说挫折便是逆境——那还出什么人才?    反方:现在许多国家都在推行挫折教育,不正是为了更好地培养人才吗?    …………    主席:下面我们请双方作总结陈词。    反方:我先要指出对方的错误,第一,对方以结果推条件,犯了逻辑错误;第二,对方只有抽象的结论,却连一个具体的例子都举不出来;第三,对方误解了我方的意思,把人才百分之百出自逆境听成是逆境百分之百出人才。下面再总结一下我方的观点。第一,说逆境出人才并不仅仅是一个认识性的问题,而是客观存在,古今中外,哪一位杰出人才不是披荆斩棘从各种阻力中脱颖而出最终取得成功的呢?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智,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增益其所不能——孟子在两千年前就指出了成材的必经之路。第二,认识到逆境出人才,就能够在任何困难和阻力面前处之泰然,去克服困难。第三,认识了逆境出人才,才能够重视意志品质的磨练,不再出现象97年中日夏令营那种情况。让我们记住十三世纪波斯洋人萨迪的忠告吧:“你若在困境中也不要慌忙不安,因为往往是从暗处流出生命之泉!”    正方:我先要指出对方的疏漏之处:对方一直未曾回答我方的问题,即困难是否便是逆境,还有古猿还不能算是人,拿它说明人才不足为据。我方早就表明了自己的观点:顺境更有利于出人才。比如当前我国的投资环境比以前好得多,所以投资者云集而来,这是总设计师为我们创造的顺境啊!试想假如是逆境,投资者又如何会青睐呢?对方所说的挫折教育,确有其事,但是各国同样还在努力争取把学校办得更好,为学子提供发展的顺境,否则还要办那么多的大学干什么呢?这说明挫折只是其次,顺境才是根本。    (评判团打分,统计,指导老师作点评发言,略)    主席:现在我宣布,经评判团多数票的评判,今晚“友谊杯辩论赛”的胜方为杭州法律学校代表队。(掌声)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1.正方一辩:谢谢主席。对方辩友、各位老师、评委、同学,大家好!我方的观点是顺境有利于出人才,当然我方并不否认逆境也可以出人才,但是我们认为顺境比逆境更有利于出人才。人才是指出类拔萃、德才兼备的人,我们说的顺境就是为这样的人才的发展提供好的条件。我们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提出改革开放政策,为人才的发展提供了更为顺利的、优越的条件,在这个大顺境中,我国人才辈出。这说明顺境给人才更多的表现和发展机会,顺境更有利于出人才。请问对方辩友,你能否认现在和解放前比是一个空前的大顺境吗?你能否认现在人才比解放前多得多吗?如果不能否认这一点,那么又怎么能否认我方的观点呢?反方一辩:首先谢谢对方辩友承认了我方观点:逆境也可以出人才。什么是呢?我们认为,逆境是人在成材过程中遭遇的外界阻力,又包括困难之境和悲惨之境。你们所说的解放前,主要是悲惨之境,但是你们还没有涉及到困难之境。一个人要想成为人才,就必须不断地克服困难,这就必然地把自己置于困难之境中,所以不可能有顺境出人才,只能是逆境出人才。具体地说,第一,人类的历史就是从类人猿克服逆境走出森林开始的,他们是最早的人才;第二,逆境无时无处不存在,要前进就必然会有阻力,人才正是在克服各种阻力中产生的;第三,人的本性便是避难趋易,在顺境中人容易骄傲,容易自满。孟子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只有在逆境中人才能把压力变成动力,推动事业的成功。正方二辩:首先请问对方辩友,困难就是逆境吗?你们说困难也是逆境,但是要知道,食不裹腹、衣不遮体才是最典型的逆境呀!听对方辩友的宏论,似乎觉得你们实在偏爱逆境,但你们又说人的本性是避难趋易,这如何能自圆其说呢?我方一辩已一再声明,逆境可以出人才,但顺境更有利于出人才,因此顺境出人才与逆境出人才是主流与支流的关系。从种种方面来统计,逆境出人才的机率远远低于顺境出人才,今天,邓小平同志为我们创造了这样好的顺境,使得人才辈出,不正说明了顺境更容易出人才吗?反方二辩:首先要指出对方的一个盲点,你们一直忽视了人的主观因素,我方对逆境的理解包括主、客观两方面,认为逆境是内、外因的碰撞,碰撞产生阻力,对于想成材的人来说,要想攀登得越高,困难也就越大,既然成材过程中困难在所难免,那么逆境就必然存在。一个人成熟的过程正是经历逆境的过程,一个人成材的过程也正是战胜逆境的过程,正如《菜根谭》中所说:“居逆境中周身皆针石之草药,砥节励行而不觉,处顺境内,眼前尽兵刃枪戟,销膏磨骨而不知。”正方三辩:我想提醒对方一句,你们还是没有解决“困难就等于逆境”这一问题。我方二辩刚才提出只有生存问题比如饿肚皮等才是典型的逆境,你们如何回答?你们说成材是主观与客观的碰撞,可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只有物质决定意识,而不存在所谓主观意识与物质并列的碰撞,对方辩友作何解释呢?我们仍坚持顺境出人才要多于逆境出人才,据有关报纸统计,世界上顺境出的人才占百分之六十,而逆境出的人才只占百分之四十,对方又如何解释?还有我想问对方辩友:古猿也算人才吗?(笑声、鼓掌声)反方三辩:非常佩服对方辩友关于人才百分比的说法,不过请问“有关报纸”是怎么个“有关”法呢?你们能肯定数据的可靠性吗?其次没有古猿何来人类?并非我们偏爱逆境,而是逆境客观存在,应当懂得世上不存在没有矛盾、没有艰难的“理想国”,所谓的乌托邦和“桃花源”只存在于思想家和文学家的书中。所以,一个真正的人才绝不会害怕逆境。美国作家爱默生说:“一个好的智者是不会放弃这种机会来学习的”;英国的病理学教授贝弗里奇说:“人们最出色的工作往往是处于逆境的情况下做出的,思想上的压力,甚至肉体上的痛苦都可能成为精神上的兴奋剂”。主席:下面开始自由辩论。正方:还是这个问题:困难等于逆境吗?对方辩友说的逆境到底是困难还是什么,一直叫人模糊不清。反方:我方早已说明这个问题,对方辩友为何听而不闻呢?我们说逆境出人才而顺境不出人才,人才百分之百来自逆境,这是因为所有人才的成长史确实就是走出逆境、战胜逆境的过程,奥斯特洛夫斯基双目失明,全身瘫痪,却写出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爱迪生经历了几千次失败终于发明了电灯,塞万提斯穷困潦倒而写出《堂·吉诃德》,曹雪芹经历过家族被抄的逆境而写成《红楼梦》……这些例子都说明了逆境出人才。正方:刚才我们已经列出了数据,百分之六十和百分之四十,顺境更有利于出人才,这是不争的事实。反方:对方辩友只拿数据作文章,为何不举几个例子来说明问题呢?正方:既然对方辩友如此拘泥于例子,那么我就举个例子,比如有人在遇到挫折时就自暴自弃——按对方说挫折便是逆境——那还出什么人才?反方:现在许多国家都在推行挫折教育,不正是为了更好地培养人才吗?…………主席:下面我们请双方作总结陈词。反方:我先要指出对方的错误,第一,对方以结果推条件,犯了逻辑错误;第二,对方只有抽象的结论,却连一个具体的例子都举不出来;第三,对方误解了我方的意思,把人才百分之百出自逆境听成是逆境百分之百出人才。下面再总结一下我方的观点。第一,说逆境出人才并不仅仅是一个认识性的问题,而是客观存在,古今中外,哪一位杰出人才不是披荆斩棘从各种阻力中脱颖而出最终取得成功的呢?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智,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增益其所不能——孟子在两千年前就指出了成材的必经之路。第二,认识到逆境出人才,就能够在任何困难和阻力面前处之泰然,去克服困难。第三,认识了逆境出人才,才能够重视意志品质的磨练,不再出现象97年中日夏令营那种情况。让我们记住十三世纪波斯洋人萨迪的忠告吧:“你若在困境中也不要慌忙不安,因为往往是从暗处流出生命之泉!”正方:我先要指出对方的疏漏之处:对方一直未曾回答我方的问题,即困难是否便是逆境,还有古猿还不能算是人,拿它说明人才不足为据。我方早就表明了自己的观点:顺境更有利于出人才。比如当前我国的投资环境比以前好得多,所以投资者云集而来,这是总设计师为我们创造的顺境啊!试想假如是逆境,投资者又如何会青睐呢?对方所说的挫折教育,确有其事,但是各国同样还在努力争取把学校办得更好,为学子提供发展的顺境,否则还要办那么多的大学干什么呢?这说明挫折只是其次,顺境才是根本2.正方:浙江省商业干部学校队、反方:杭州市法律学校队。时间:日晚7点地点:杭州市法律学校礼堂主席:各位来宾,晚上好!欢迎光临“友谊杯”辩论赛现场。和外面灰暗的天空相比,我们这儿则是灯火通明,热闹异常。今天,我们非常荣幸地邀请到了浙江省商业干部学校的师生来共同参与这次辩论赛,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欢迎他们!(掌声)今天参赛的两支队伍都是各自学校挑选出来的辩论精英,相信一定能让大家一饱耳福。现在在台上的分别是商干校队和杭法校队,到底谁能最终博得评委的青睐呢?那就让他们在口舌上一决高下吧。今晚的辩题是,正方:顺境出人才;反方:逆境出人才。双方立场由抽签决定,商干校抽得正方,杭法校抽得反方。下面我宣布:辩论赛现在开始,正方先发言。首先请正方一辩同学发言表明观点。正方一辩:谢谢主席。对方辩友、各位老师、评委、同学,大家好!我方的观点是顺境有利于出人才,当然我方并不否认逆境也可以出人才,但是我们认为顺境比逆境更有利于出人才。人才是指出类拔萃、德才兼备的人,我们说的顺境就是为这样的人才的发展提供好的条件。我们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提出改革开放政策,为人才的发展提供了更为顺利的、优越的条件,在这个大顺境中,我国人才辈出。这说明顺境给人才更多的表现和发展机会,顺境更有利于出人才。请问对方辩友,你能否认现在和解放前比是一个空前的大顺境吗?你能否认现在人才比解放前多得多吗?如果不能否认这一点,那么又怎么能否认我方的观点呢?反方一辩:首先谢谢对方辩友承认了我方观点:逆境也可以出人才。什么是逆境呢?我们认为,逆境是人在成材过程中遭遇的外界阻力,又包括困难之境和悲惨之境。你们所说的解放前,主要是悲惨之境,但是你们还没有涉及到困难之境。一个人要想成为人才,就必须不断地克服困难,这就必然地把自己置于困难之境中,所以不可能有顺境出人才,只能是逆境出人才。具体地说,第一,人类的历史就是从类人猿克服逆境走出森林开始的,他们是最早的人才;第二,逆境无时无处不存在,要前进就必然会有阻力,人才正是在克服各种阻力中产生的;第三,人的本性便是避难趋易,在顺境中人容易骄傲,容易自满。孟子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只有在逆境中人才能把压力变成动力,推动事业的成功。正方二辩:首先请问对方辩友,困难就是逆境吗?你们说困难也是逆境,但是要知道,食不裹腹、衣不遮体才是最典型的逆境呀!听对方辩友的宏论,似乎觉得你们实在偏爱逆境,但你们又说人的本性是避难趋易,这如何能自圆其说呢?我方一辩已一再声明,逆境可以出人才,但顺境更有利于出人才,因此顺境出人才与逆境出人才是主流与支流的关系。从种种方面来统计,逆境出人才的机率远远低于顺境出人才,今天,邓小平同志为我们创造了这样好的顺境,使得人才辈出,不正说明了顺境更容易出人才吗?反方二辩:首先要指出对方的一个盲点,你们一直忽视了人的主观因素,我方对逆境的理解包括主、客观两方面,认为逆境是内、外因的碰撞,碰撞产生阻力,对于想成材的人来说,要想攀登得越高,困难也就越大,既然成材过程中困难在所难免,那么逆境就必然存在。一个人成熟的过程正是经历逆境的过程,一个人成材的过程也正是战胜逆境的过程,正如《菜根谭》中所说:“居逆境中周身皆针石之草药,砥节励行而不觉,处顺境内,眼前尽兵刃枪戟,销膏磨骨而不知。”正方三辩:我想提醒对方一句,你们还是没有解决“困难就等于逆境”这一问题。我方二辩刚才提出只有生存问题比如饿肚皮等才是典型的逆境,你们如何回答?你们说成材是主观与客观的碰撞,可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只有物质决定意识,而不存在所谓主观意识与物质并列的碰撞,对方辩友作何解释呢?我们仍坚持顺境出人才要多于逆境出人才,据有关报纸统计,世界上顺境出的人才占百分之六十,而逆境出的人才只占百分之四十,对方又如何解释?还有我想问对方辩友:古猿也算人才吗?(笑声、鼓掌声)反方三辩:非常佩服对方辩友关于人才百分比的说法,不过请问“有关报纸”是怎么个“有关”法呢?你们能肯定数据的可靠性吗?其次没有古猿何来人类?并非我们偏爱逆境,而是逆境客观存在,应当懂得世上不存在没有矛盾、没有艰难的“理想国”,所谓的乌托邦和“桃花源”只存在于思想家和文学家的书中。所以,一个真正的人才绝不会害怕逆境。美国作家爱默生说:“一个好的智者是不会放弃这种机会来学习的”;英国的病理学教授贝弗里奇说:“人们最出色的工作往往是处于逆境的情况下做出的,思想上的压力,甚至肉体上的痛苦都可能成为精神上的兴奋剂”。主席:下面开始自由辩论。正方:还是这个问题:困难等于逆境吗?对方辩友说的逆境到底是困难还是什么,一直叫人模糊不清。反方:我方早已说明这个问题,对方辩友为何听而不闻呢?我们说逆境出人才而顺境不出人才,人才百分之百来自逆境,这是因为所有人才的成长史确实就是走出逆境、战胜逆境的过程,奥斯特洛夫斯基双目失明,全身瘫痪,却写出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爱迪生经历了几千次失败终于发明了电灯,塞万提斯穷困潦倒而写出《堂·吉诃德》,曹雪芹经历过家族被抄的逆境而写成《红楼梦》……这些例子都说明了逆境出人才。正方:刚才我们已经列出了数据,百分之六十和百分之四十,顺境更有利于出人才,这是不争的事实。反方:对方辩友只拿数据作文章,为何不举几个例子来说明问题呢?正方:既然对方辩友如此拘泥于例子,那么我就举个例子,比如有人在遇到挫折时就自暴自弃——按对方说挫折便是逆境——那还出什么人才?反方:现在许多国家都在推行挫折教育,不正是为了更好地培养人才吗?…………主席:下面我们请双方作总结陈词。反方:我先要指出对方的错误,第一,对方以结果推条件,犯了逻辑错误;第二,对方只有抽象的结论,却连一个具体的例子都举不出来;第三,对方误解了我方的意思,把人才百分之百出自逆境听成是逆境百分之百出人才。下面再总结一下我方的观点。第一,说逆境出人才并不仅仅是一个认识性的问题,而是客观存在,古今中外,哪一位杰出人才不是披荆斩棘从各种阻力中脱颖而出最终取得成功的呢?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智,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增益其所不能——孟子在两千年前就指出了成材的必经之路。第二,认识到逆境出人才,就能够在任何困难和阻力面前处之泰然,去克服困难。第三,认识了逆境出人才,才能够重视意志品质的磨练,不再出现象97年中日夏令营那种情况。让我们记住十三世纪波斯洋人萨迪的忠告吧:“你若在困境中也不要慌忙不安,因为往往是从暗处流出生命之泉!”正方:我先要指出对方的疏漏之处:对方一直未曾回答我方的问题,即困难是否便是逆境,还有古猿还不能算是人,拿它说明人才不足为据。我方早就表明了自己的观点:顺境更有利于出人才。比如当前我国的投资环境比以前好得多,所以投资者云集而来,这是总设计师为我们创造的顺境啊!试想假如是逆境,投资者又如何会青睐呢?对方所说的挫折教育,确有其事,但是各国同样还在努力争取把学校办得更好,为学子提供发展的顺境,否则还要办那么多的大学干什么呢?这说明挫折只是其次,顺境才是根本。(评判团打分,统计,指导老师作点评发言,略)主席:现在我宣布,经评判团多数票的评判,今晚“友谊杯辩论赛”的胜方为杭州法律学校代表队。3.在自由辩论中找到几个很出彩的问题,希图通过这样的问题一举打垮对手,让别人登时哑在那里或者一路被动下去……我想你们多少有这个想法,所以才会这么问。我认为辩论的关键在于逻辑构架。只有强大的逻辑构架结合生动清晰的表达,才是辩论取胜的关键和核心。请相信,并不是有独到新颖想法的那一方会获得胜利。能够表达清晰自己的思想就已经很不易了。所以比赛的时候还是注重如何贯彻,表达好自己的思路吧。赛前准备好了一些陷阱或者问题事实上很不明智,经常的情况是队员们为了施展出这几个“绝技”而想方设法的往这个点子上靠,忽略了现场情况,效果反而很差。请相信以上这段不是废话。这个辨题你们肯定看过很多资料了,重新分析辨题和提出基本思路我觉得是没有必要的。如果你的准备够充分,那么下面说到的问题你一定会有同感或者说之前就已经遇到过了。一个是逆境和绝境的问题。这个辨题通常对方都会用归谬。好比他会说,“对方辨友既然说逆境有利于成长,那为什么还在这里读书接受教育?不如直接上街流浪乞讨啊,那是何等的逆境!”这是一个典型的问题,即便是最高水平的选手,一般也就是从这个角度入手进攻的。所以我们以这类问题为例子谈。这样的发问牵扯到2个方面的问题,其中一个,就是逆境和绝境的问题。你可以看到他会让你去自寻死路,去人为跳入一个非常不利的环境或者说就是绝境。这里我们不能免俗……我方一旦听到这种问题,仍然应该站起来坚决的声明:逆境不等于绝境!对方辨友说一个人可能在身患绝症明天就要死的情况下取得丰功伟绩么?显然不可能。逆境和绝境是不同的,对方辨友请设想如果今天的辨题换成“顺境和绝境哪个更有利于人的成长”,这样的问题有可能拿出来辨么?显然是荒唐的。这里对方就会提出一个界定问题。这是个纠缠不清的环节,我建议直接跳过,这样回答:对方辨友你问我如何界定逆境和绝境?让我来告诉你,同样一件事情,在逆境下,我通过努力可以做到;而绝境中我无论怎样努力都做不到,这就是区别。不要把这个说不清的问题纠缠的太多,不要试图提出区分逆境和绝境的标准,容易被对方把绝境归为逆境的特例,而且和主题偏的较远。所以,我方只需要让大家知道逆境和绝境是2个不同的东西就是,而不用告诉对方如何区分。这类问题更值得注意的是他牵扯到的第二个方面的问题。就是对方的这种发问,描述的是如下一个场景:一个人在有主动选择权的情况下,主动放弃有利条件而选择不利条件。显然这和人类的基本行为规律是违背的。我们是不能容忍这样的防守弱点的。这个问题上他们实质是在指证我方的一个“矛盾”,即:人都是趋利避害的,都是寻求更好的外部环境和条件的,而我们在要求人主动进入不利环境。我认为这个问题的交锋基本决定了比赛的胜负。在这个问题上我觉得大专辩论赛上双方的表现就有值得商榷之处。因为反方提到了“人生是不可选择的”,初听起来是如此,但实际上有问题。比如我现在考上大学了,为了寻求逆境,我可以选择不上大学,去街上流浪(事实上还是归谬)。因此不要像那场比赛的反方那样提出人生不可选择的观点。然后我好困……今天先睡了,明天继续探讨~关于上面这个问题,我今天反复思考了一下,我认为以下的内容基本上是严谨的。我个人是如下分析的:首先我们必须承认人都是追求有利的外部环境和条件亦即“顺境”。但是最关键的在于,此时,我们的出发点是:“成事”而非“成长”。就是说对于每一个追求顺境的人来说,他的愿景,他追求顺境的理由,只是达到自己预期的目的而已,而不是自身的成长。这是可以理解而且符合事实的。我们在生活中绝大多数时候的思维是:为了做成这件事情,我需要什么;而不是为了自身的成长,我需要什么。一个学生遇到了难题,为了作出这道题他可以寻求老师的指导,此时他的目标是作出这道题;而如果为了自己的解题能力有大的实质的提高,他应该选择独立思考而不是老师的帮助。顺境可以帮助你达到目的,然而在外部环境辅助下获得的成功,在这个过程中,你自身的成长是有限的或者说起码是小于在逆境中的成长程度的。为什么?这个就好证明了,我方可以列举出逆境对人的种种帮助,而这些,是身处顺境的人所永远无法体会的。总结上面这段话,核心是:“成事”不等于“成长”。接下来还有一个问题,也是对方很有可能会打到的点,就是同质比较。对方提出要比较,就要对同一个人进行比较,这个人的各方面素质都应该是一样的。现在对于一个各方面都一样的人,自然是顺境更有利于成长。好比2辆汽车性能完全一样,当然是公路上跑的比小路上快。这个问题比较好解决:因为对方这种比较,这种所谓的看似合理的“同质比较”的要求本来就是不符合现实和逻辑的。因为逆境之于顺境的最大优点就是会让人接受更多磨练,心理更加成熟,坚定;这样的2种情况下即便同一个人也是不可能同质的。说到这里又想到,对方即便提出这个问题,他们的出发点还是“成事”。呵呵,到这里我又忍不住回忆了决赛时的正方,你可以看看,他们事实上也是在打“成事”。暂时说这些了,想到再补充吧。强调一下,如果楼主你认可成事不等于成长这么一点,那么你还要着手准备一下如何在这一点上站住脚。不过还是好办,上面那个学生解题就是例子。最后还是重申我的个人观点:不要追求新颖……那场比赛双方都已经研究很透了……他们的交锋点都是经过各种考虑后归纳出的核心问题,你们正是应该在这些问题上下功夫,何必一定要另起炉灶呢?我知道这些话恐怕不符合你的要求,不过你可以试想,如果我们连对方真正最有可能的进攻点都没有准备充分,不能防好,那追求新颖有什么意义?×××××××××××××××××××××楼下的小灯花你评价说我的答案“也算可以”,并且说我这个“倾向照搬”,然后作为辅助你提到你是“辩论队”的,并且感到如果自己的答案未被采纳那应该就是由于“回答顺序比较靠后”。好的,有些话我昨天都没有讲,结果看来应该声明下了……首先,需要遗憾的告诉你我也是“辩论队的”,我是武汉大学辩论队的。然后,你说我这个倾向照搬。我不想在这里跟你开题辩论“经验和创造”哪个更重要。我只是想说明,我个人就是认为当时比赛的双方已经挖掘很深了,你说的话又有多少是新颖独到?有多少最后不会归结为别人争论的问题?这些是从旁边引用的,你点击一下,还有很多希望可以帮到你……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正方:浙江省商业干部学校队、反方:杭州市法律学校队。    时间:日晚7点    地点:杭州市法律学校礼堂    主席:各位来宾,晚上好!欢迎光临“友谊杯”辩论赛现场。和外面灰暗的天空相比,我们这儿则是灯火通明,热闹异常。今天,我们非常荣幸地邀请到了浙江省商业干部学校的师生来共同参与这次辩论赛,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欢迎他们!(掌声)今天参赛的两支队伍都是各自学校挑选出来的辩论精英,相信一定能让大家一饱耳福。现在在台上的分别是商干校队和杭法校队,到底谁能最终博得评委的青睐呢?那就让他们在口舌上一决高下吧。    今晚的辩题是,正方:顺境出人才;反方:逆境出人才。双方立场由抽签决定,商干校抽得正方,杭法校抽得反方。下面我宣布:辩论赛现在开始,正方先发言。首先请正方一辩同学发言表明观点。    正方一辩:谢谢主席。对方辩友、各位老师、评委、同学,大家好!我方的观点是顺境有利于出人才,当然我方并不否认逆境也可以出人才,但是我们认为顺境比逆境更有利于出人才。人才是指出类拔萃、德才兼备的人,我们说的顺境就是为这样的人才的发展提供好的条件。我们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提出改革开放政策,为人才的发展提供了更为顺利的、优越的条件,在这个大顺境中,我国人才辈出。这说明顺境给人才更多的表现和发展机会,顺境更有利于出人才。    请问对方辩友,你能否认现在和解放前比是一个空前的大顺境吗?你能否认现在人才比解放前多得多吗?如果不能否认这一点,那么又怎么能否认我方的观点呢?    反方一辩:首先谢谢对方辩友承认了我方观点:逆境也可以出人才。什么是逆境呢?我们认为,逆境是人在成材过程中遭遇的外界阻力,又包括困难之境和悲惨之境。你们所说的解放前,主要是悲惨之境,但是你们还没有涉及到困难之境。一个人要想成为人才,就必须不断地克服困难,这就必然地把自己置于困难之境中,所以不可能有顺境出人才,只能是逆境出人才。具体地说,第一,人类的历史就是从类人猿克服逆境走出森林开始的,他们是最早的人才;第二,逆境无时无处不存在,要前进就必然会有阻力,人才正是在克服各种阻力中产生的;第三,人的本性便是避难趋易,在顺境中人容易骄傲,容易自满。孟子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只有在逆境中人才能把压力变成动力,推动事业的成功。    正方二辩:首先请问对方辩友,困难就是逆境吗?你们说困难也是逆境,但是要知道,食不裹腹、衣不遮体才是最典型的逆境呀!听对方辩友的宏论,似乎觉得你们实在偏爱逆境,但你们又说人的本性是避难趋易,这如何能自圆其说呢?我方一辩已一再声明,逆境可以出人才,但顺境更有利于出人才,因此顺境出人才与逆境出人才是主流与支流的关系。从种种方面来统计,逆境出人才的机率远远低于顺境出人才,今天,邓小平同志为我们创造了这样好的顺境,使得人才辈出,不正说明了顺境更容易出人才吗?    反方二辩:首先要指出对方的一个盲点,你们一直忽视了人的主观因素,我方对逆境的理解包括主、客观两方面,认为逆境是内、外因的碰撞,碰撞产生阻力,对于想成材的人来说,要想攀登得越高,困难也就越大,既然成材过程中困难在所难免,那么逆境就必然存在。一个人成熟的过程正是经历逆境的过程,一个人成材的过程也正是战胜逆境的过程,正如《菜根谭》中所说:“居逆境中周身皆针石之草药,砥节励行而不觉,处顺境内,眼前尽兵刃枪戟,销膏磨骨而不知。”    正方三辩:我想提醒对方一句,你们还是没有解决“困难就等于逆境”这一问题。我方二辩刚才提出只有生存问题比如饿肚皮等才是典型的逆境,你们如何回答?你们说成材是主观与客观的碰撞,可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只有物质决定意识,而不存在所谓主观意识与物质并列的碰撞,对方辩友作何解释呢?我们仍坚持顺境出人才要多于逆境出人才,据有关报纸统计,世界上顺境出的人才占百分之六十,而逆境出的人才只占百分之四十,对方又如何解释?还有我想问对方辩友:古猿也算人才吗?(笑声、鼓掌声)    反方三辩:非常佩服对方辩友关于人才百分比的说法,不过请问“有关报纸”是怎么个“有关”法呢?你们能肯定数据的可靠性吗?其次没有古猿何来人类?并非我们偏爱逆境,而是逆境客观存在,应当懂得世上不存在没有矛盾、没有艰难的“理想国”,所谓的乌托邦和“桃花源”只存在于思想家和文学家的书中。所以,一个真正的人才绝不会害怕逆境。美国作家爱默生说:“一个好的智者是不会放弃这种机会来学习的”;英国的病理学教授贝弗里奇说:“人们最出色的工作往往是处于逆境的情况下做出的,思想上的压力,甚至肉体上的痛苦都可能成为精神上的兴奋剂”。    主席:下面开始自由辩论。    正方:还是这个问题:困难等于逆境吗?对方辩友说的逆境到底是困难还是什么,一直叫人模糊不清。    反方:我方早已说明这个问题,对方辩友为何听而不闻呢?我们说逆境出人才而顺境不出人才,人才百分之百来自逆境,这是因为所有人才的成长史确实就是走出逆境、战胜逆境的过程,奥斯特洛夫斯基双目失明,全身瘫痪,却写出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爱迪生经历了几千次失败终于发明了电灯,塞万提斯穷困潦倒而写出《堂·吉诃德》,曹雪芹经历过家族被抄的逆境而写成《红楼梦》……这些例子都说明了逆境出人才。    正方:刚才我们已经列出了数据,百分之六十和百分之四十,顺境更有利于出人才,这是不争的事实。    反方:对方辩友只拿数据作文章,为何不举几个例子来说明问题呢?    正方:既然对方辩友如此拘泥于例子,那么我就举个例子,比如有人在遇到挫折时就自暴自弃——按对方说挫折便是逆境——那还出什么人才?    反方:现在许多国家都在推行挫折教育,不正是为了更好地培养人才吗?    …………    主席:下面我们请双方作总结陈词。    反方:我先要指出对方的错误,第一,对方以结果推条件,犯了逻辑错误;第二,对方只有抽象的结论,却连一个具体的例子都举不出来;第三,对方误解了我方的意思,把人才百分之百出自逆境听成是逆境百分之百出人才。下面再总结一下我方的观点。第一,说逆境出人才并不仅仅是一个认识性的问题,而是客观存在,古今中外,哪一位杰出人才不是披荆斩棘从各种阻力中脱颖而出最终取得成功的呢?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智,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增益其所不能——孟子在两千年前就指出了成材的必经之路。第二,认识到逆境出人才,就能够在任何困难和阻力面前处之泰然,去克服困难。第三,认识了逆境出人才,才能够重视意志品质的磨练,不再出现象97年中日夏令营那种情况。让我们记住十三世纪波斯洋人萨迪的忠告吧:“你若在困境中也不要慌忙不安,因为往往是从暗处流出生命之泉!”    正方:我先要指出对方的疏漏之处:对方一直未曾回答我方的问题,即困难是否便是逆境,还有古猿还不能算是人,拿它说明人才不足为据。我方早就表明了自己的观点:顺境更有利于出人才。比如当前我国的投资环境比以前好得多,所以投资者云集而来,这是总设计师为我们创造的顺境啊!试想假如是逆境,投资者又如何会青睐呢?对方所说的挫折教育,确有其事,但是各国同样还在努力争取把学校办得更好,为学子提供发展的顺境,否则还要办那么多的大学干什么呢?这说明挫折只是其次,顺境才是根本。    (评判团打分,统计,指导老师作点评发言,略)    主席:现在我宣布,经评判团多数票的评判,今晚“友谊杯辩论赛”的胜方为杭州法律学校代表队。(掌声) 一、人才成长逆筑的成因分析 (一)特定历史条件与社会政治制度使然 时势可以造英雄,也可以扼杀和阻滞某些特定人才的进步与出现,造成人才成长的逆境。太平盛世对军事人才需求不足,便不利于人们军事才能的发挥,这是军事人才成长的社会“逆境”;而在社会革命、武装斗争或天下分崩离乱之时,具有军事才能的人应运而生,一展抱负,但这种时代,对于具有科学技术才能和文学艺术特长的人才来说,往往面临求学无路、报国无门的不利境遇。可见,“时势”对特定人才的成长也有逆境的一面。 从人类经历的五种社会形态看,封建制度和神权统治最不利于人才成长,对人才摧残最严重。在欧洲中世纪,军队人事制度以封建门第为核心,军官身份是少数贵族的世袭特权,这就堵塞了大量平民及其子弟成为军官并展现和发挥其军事才能的渠道。我国隋唐后实行.的科举制,实际上是限制人们发挥才能的一个圈套,广大劳动者因生活所迫失去了学习的机会,根本不可能参加科举走人仕途。明清时期以八股文取士,应考者只能依葫芦画瓢,替古人立言,不得有独立之思想,科举制成为束缚人们成才的一道枷锁。这种制度性逆境不知埋没了多少人才。 (二)落后的陈腐观念和旧习惯势力使然 我国历史上的一些陈腐观念和旧习惯势力已经制造了种种逆境,至今仍然束缚着人才的成长进步。一是论资排辈的习惯性逆境。德高才隆之士能不能进身其位,要在资历上排次序,“愚贤一概,必与格合”,晋职晋级都要“按照资历往下排,一茬一茬顺着来”。.资历浅者只好服从安排,苦熬年头,甚至长埋土中。二是嫉贤妒能的人际逆境。充满嫉妒的环境,人才难以出头,即使有成就,也不会有成就感,反而感到“窝心”受制。有的人容不得人才脱颖而出,甚至个别领导也缺乏应有的雅量,,宁可有才之士徒然荒废,也不能让他“冒尖”、“露脸”,以至造成潜人才“是龙得盘着,是虎得卧着”。三是封闭保守的社会文化心理逆境。中国传统文化把保守、内向的心理品格作为一种自尊的美德,“弄巧不如藏拙”、“切莫班门弄斧”等处世哲学,就是.出于所谓“自尊”的需要。比如,青年才俊对工作有建议、有点子,在学术上有研究、有见地,甚至对一些权威定论产生怀疑,但是不露半点痕迹,因为一旦“班门弄斧”闹出笑话,岂不丢人现眼,遭人轻薄,失掉“自尊”……。如此这般,使多少真知灼见化为乌有,又有多少创造才能胎死腹中?不适当地强调自尊,无异于为自己制造精神桎梏与心理逆境。 (三)人才发展中的不平衡使然 长跑比赛中,冲在前面的人往往承受更大的风阻力,或逆风力。人才的发展进步有着同样的道理,某人一旦功成名就,甚至由此成了公众人物,社会和周围的人们对其关注就比较多,对其期望也-比较高,对其要求就会更加苛刻,这无形中就形成一种压力,也可称为一种“幸福的逆境”。 还有一种“马太效应”造成的逆境:由于人才成长的进度不同,走在前面的显人才,容易得到组织和社会承认,获得荣誉和奖励;那些未出名的潜人才,则难以得到承认,常常陷于“马太效应”的困扰和逆境中。“马太效应”往往以牺牲潜人才的发展为代价,来促进显人才的发展,从而剥夺了潜人才的发展机会与发展可能。“马太效应”通过这种“剥夺”机制对潜人才成长制造人为的逆境,起到障碍作用,这不仅压制人才,而且埋没人才。 (四)人才个性特质使然 英国哲学家约翰·密尔在《论自由》中说:“有天才的人,在字义的命定下就是比任何人有较多个性的,唯其如此,也就比任何他人都更不能适应社会为了省去其成员形成个人性格之麻烦而准备下的那些少数模子而不感到有伤害的压束。”人才的这种鲜明个性常常为旧的传统观念、腐朽社会制度和落后习惯势力所不容,越是卓越的人才越要承受更多来自社会各方面的阻力。所以,个性鲜明的人才常常要面临社会逆境的严峻考验,尤其那些立志破坏旧世界、建设新世界的思想家、政治家更是如此,他们要反叛于腐朽的社会制度,其个性必然为当时的社会所不容。而假若历史上的思想巨人和政治巨人都那么安分守己,顺时听命,那么其所处的社会制度环境对他们就不构成逆境,但如果那样的话,他们也就不成其为历史巨人了。同时,那些个性鲜明、锋芒毕露的人才,有时难免会在有意无意之间伤害与其发生联系的一些人,容易树敌积怨,加之自身才华出众,树大招风,又常遭人嫉恨,如果再有一些执拗和倔强,就会与周围环境难以协调。人才独特的个性往往在自身所处的逆境形成过程·中起着一定的作用。 (五)客观条件和人才所处地位使然 逆境常常是由社会客观条件、人才自身条件、人才在其成长中所处的地位等共同决定的。家庭出身贫寒,生存生活条件恶劣,是父辈的社会地位造成的,不可更改;天灾人祸,突如其来,令人束手无策,非人力可抗拒;重大疾病、意外伤残、先天不足,生理缺陷,是人生的一种不幸,谁也无能为力;人微言轻,怀才不遇,只能默等时机;初来乍到,环境不利,人际生疏,工作尚不能打开局面,只能从头做起……。种种险、灾、穷、困、厄造成的逆境,绝非人的意志可以使之转移,有时人们确实无法选择自己的地位处境。这正是人在客观世界中的受动性的体现。 二、全面认识和辩证分折逆境在人才成长中的作用 在一定条件下,逆境确实对某些人才的成长有重要的激励作用,但并非任何人都能在逆境中成才,也不能以逆境成才现象来否定顺境对人才成长的积极作用。因此,对逆境在人才成长中的作用有必要进行全面客观的认识和辩证具体的分析。 (一)逆境充满荆棘但也蕴藏着成才成功的机遇 逆境对人才成长的确有诸多不利,然而如培根所说,“奇迹多是在厄运中出现的”。逆境中往往蕴藏着巨大的创造奇迹和成才成功的机遇。 古人说,祸兮福之所倚。有犀利眼光和创新意识的智者,总能打破常规,在危机中窥见机遇,找到转危为安、反败为胜的对策。1791年深秋法军进兵荷兰,荷兰掘开运河,以为退兵之计。犹豫之间,拿破仑得知树上蜘蛛大量吐出结网,根据知识和经验,他判断马上将有寒潮来临,于是发出停止撤退、准备进攻的命令。不久果然寒风劲吹,一夜之间河水冰封,法军踏过瓦尔河,一举攻占荷兰要塞乌得勒支城,避免了功亏一篑。这正是拿破仑在形势不利的逆境中发现机遇的成功范例。黎明前特别黑,成功前格外难。人才成长过程中,只要在危机时刻再坚持一下,挺过最难熬的一段,那么紧接着可能就是机遇的光顾,奇迹的出现。 (二)逆境压抑人才但也激发人才成长的强劲动力 逆境给人才成长制造困难,形成压力和压抑,使人才成长备受挫折。但是,正如《菜根谭》中所说:“居逆境.中,周身皆针贬药石,石氏节砺行而不觉;处顺境时,眼前尽兵刃戈矛,销膏糜骨而不知。”久处顺境,易生骄奢淫逸和惰性。而人在身陷逆境时,资源匾乏,精神压抑,成功欲望迫切,成才动机强烈,因此常常能够取得在顺境中难以取得的巨大成功。事实正是如此,豪门子弟多不成器。而出身贫寒者始终处于忧患之中,逆境使人别无选择,逆境给人很大压力,而压力能激发出强劲动力。当然,这种动力作用,主要还取决于身处其中的成才者所采取的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三)逆境磨难人才但也磨砺人才的优良个性 树木受过伤的部位,往往变得最硬。人才成长也一样,经历逆境的伤痛和苦难之后,能磨砺出优良的个性。立志成才的青年如果能经历一段逆境的磨难为自己的人生“垫底”,那么以后不管遇到什么意外和困苦之境遇,都能应对和承受。 少时苦难磨砺性情,可抑浊扬清成大业。南非前总统曼德拉,年轻时因反对种族隔离制度被捕人狱,白人统治者把他关在荒凉的小岛上整整27年,3名看守总是寻找借口欺侮他。1991年曼德拉出狱并当选南非总统,当年在监狱看管他的3名看守也应邀参加他的就职典礼,曼德拉还恭敬地向他们致敬。如此博大的胸襟让所有到场的各国政要和贵宾肃然起敬。后来,曼德拉解释说,他年轻时性子很急,脾气暴躁,正是漫长牢狱岁月的悲惨遭遇给了他思考的时间,让他学会了控制自己的情绪,学会了如何处理自己的痛苦。磨难使他清醒,使他克服了个性的弱点,也成就了他最后的辉煌。 傅雷曾经说:“不经劫难磨炼的超脱是轻佻的。”这句话至为深刻。逆境的一个重要价值,就是使人学会驾驭自己的个性,适度地张扬自己的个性,而不沦为个性的奴隶,并消除个性中的不良倾向,成为一个自身发展和谐的、与社会相融的有用之才。 (四)逆境由不幸造成但也使人才获得升华性补偿 生理学中的“补偿功能”认为,人身的某一器官如果发生病变或残缺,另一些器官的功能就会相应加强,以补不足。如盲人的耳朵特别灵敏,手和足的触觉也特别精锐,他甚至可以通过声音、触觉去辨别人的面貌和形象。 补偿原理同样适用于身处逆境者。斯蒂芬·霍金二十多岁就瘫痪,后来连话都说不成,但他创立了宇宙大爆炸理论;史铁生患严重肾病,但最后成为一个了不起的作家。杨小凯饱受十年牢狱之苦,但他也因此而成为闻名海内外的经济学家。贝弗里奇说:“人们最出色的工作,往往在处逆境的情况下做出,思想上的压力,甚至肉体上的痛苦,都可能成为精神上的兴奋剂。”人们把这种现象总结为:因祸得以成功,因福归于平庸。 三、逆境成才现象的现实启示 (一)对青少年人才进行有益的逆境培养 人才成长初期,少年得志,未必是好事。宋朝神童方仲永,5岁就能作诗,传为奇闻,但12岁时却变得“泯然众人矣”,就是因为优裕的环境害了他。有时,环境太好并不利于人才的成长。“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明朝宰相张居正,从小聪明过人,13岁参加乡试的试卷令考官拍案叫绝,时任湖广巡抚的顾玉麟却建议让张居正落第。他解释说:“居正年少好学,吾观其文才志向,是个将相之才,如过早让他发达,易叫他自满,断送了他的上进心。如果让他落第,虽则迟了三年,但能够使他看到自己的不足而更加清醒,促其发奋图强。”这位巡抚的远见的确令人折服。后来张居正果然成为中兴明朝的杰出政治家,他在险恶的环境中坚持革新政治,有一种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坚韧精神,这不能不说与他少年“落第”的逆境有关。 对青年人才进行逆境培养,并不是刻意制造“逆境”,而是让青年人到条件艰苦的环境中去磨炼,实际上是给青年人创造锻炼成长的更多机会和条件。 (二)提高人才在逆境中奋进搏击的逆境商数 同样面临逆境,有的人跨了过去,功成名就;有的人乃至有些高智商人才,却陷了进去,被淘汰出局。究其原因,就在于他们缺少应对逆境、解决现实难题的能力。换言之,他们的逆境商数AQ比较低。 逆商AQ(Adversity Quotient),是指人们面对逆境时的反应方式,也就是将不利局面转化为有利条件的能力。如果-逆境无法避免,危局不可挽回,那么面对现实就是惟一正确的选择。初陷逆境,人的脑海里会出现一连串的恼怒,也会产生惊慌,这都是正常的情绪反应。但是,AQ低的人容易陷人其中不能自拔,反复抱怨,愤愤不平,却忘记了去寻求解决办法。而AQ高的人稍事之后则会冷静下来,审时度势,理智分析和判断,从逆境中走出。这就是应对逆境的能力。逆商之所以为人推崇,是因为它体现了一种积极的价值取向。 逆境(AQ)跟情商(IQ)一样,并非先天带来,任何人都可以通过学习提高自己的AQ 。按照AQ的发明人保罗·斯托茨博士的观点,应对逆境的能力可分解为四个关系因素—控制、归属、延伸和忍耐。控制就是认清自己改变局面的能力;归属是指承担后果的能力;延伸是对问题严重程度及对工作、生活影响的评估;忍耐是指意识到问题可能会长久存在,需要坚持一段时间。培养逆商,主要应当在这几个方面提高应对逆境的能力。 (三)讲究逆境成才的策略 一是在等待和忍耐中转逆为顺。身处逆境要忍耐,沉得住气,受得起委屈,坐得住冷板凳。这时,没有机会,需要冷静观察,韬光养晦。如果在逆境中错判情势,急于求进,就可能招致更大灾难和祸患。在逆境中只要坦然自处,奋发有为,就有可能在时机成熟时,化不利为有利,成其大才。 二是以乐观心态超越逆境。这心态来自于对事业的沉迷和追求所产生的快乐,这种快乐不为任何逆境所掠夺、所压制。因为逆境已经存在,不必急于改变现实,但可以在精神上超然现实,继续在对事业的执著中寻找最大快乐。只有这样,逆境消除之日,可能就是功成业就之时。 三是积蓄力量待机突围。面对逆境,还应当注意运用顽强而灵活的反“埋没”策略,要为破障突围进行长期艰苦的力量积累和精神准备,待条件基本具备时,以冲天之势突破逆境的羁绊,成就一番事业。比如当自己确已获得突破性成就和创新成果,而又身处逆境的压制和封杀时,要有“突围”的勇气,披发盘肠,大胆一搏—或跳出圈子争取外界权威的支持,或争取有效的“组织保护”,或跳槽流动、远走高飞。 (四)对人为逆境进行组织干预 逆境能够使人成才,但并不必然使人成才。逆境本身不赐于人们任何成就,在通常情况下,常常会摧残、扼杀、毁灭人才。 对于组织一方来讲,断不可以逆境成才为名,置人才于逆境或陷人才于困境而不顾。不能把“逆境成才”当教条,搞盲目的“逆境崇拜”。毕竟,逆境中的成才是压制性的,它不利于人才认知系统和身心性情的健康发展。任何组织和领导者都应对人才成长中的各种人为逆境进行必要的行政干预和思想教育工作,以消除产生逆境的不利因素,通过健全的制度安排、和谐的内部环境与适当的物质待遇,为人才的社会角色成熟和德识才学体全面发展提供更良性的空间,使人才远离逆境的折磨与推残。这也是社会和谐、民主、进步和发展的客观要求。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物流管理咨询业产生和发展是我国管理咨询业发展成熟和专业化的一个标志。传统的管理咨询包括战略咨询、营销咨询、人力资源咨询、薪酬激励等方面。物流管理咨询除了包括以上几个方面咨询以外,还包括物流企业和企业物流的物流业务管理诊断、物流市场的调研与分析、第三方物流运作模式、物流园区或物流中心选址、规划与实施、物流设备的选型、物流工程监理、供应链管理流程优化、企业物流操作、物流信息技术、物流企业财务管理、物流企业营销管理、海关事务咨询、供应链运作咨询等。因此,相对一般管理咨询来说,物流管理咨询更专业、更实际、范围更广。   2 我国物流管理咨询业发展的现状   我国物流管理咨询业发展与物流概念的引入和管理咨询业发展是分不开的。物流概念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传入我国。咨询的引入也在20世纪80年代,而管理咨询业的产生是90年代后半期。因此,我国国内管理咨询业的发展也就在不到10年的时间,物流管理咨询业发展也就是近5年的事。如果包括早期国外的管理咨询公司在中国开展的物流管理咨询服务,也就在15年左右的时间。纵观这些年的发展,我国的物流管理咨询业大致经历了以下的阶段:   (1)管理咨询为主兼顾物流的咨询业务萌芽阶段   80年代物流的概念开始引入中国,咨询业也在那时刚刚在中国开始起步。80年代咨询业首先起源于政府创办咨询企业,主要集中在投资、科技和财务咨询等领域。所以可以说,80年代中国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物流管理咨询。90年代以后,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日趋完善,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国外管理咨询公司大批进入我国市场,我国的管理咨询业开始起步,开始从信息咨询逐步转向管理咨询。国外管理咨询公司高度重视企业的物流供应链方面咨询,开始在管理咨询中进行物流业务方面的管理咨询活动,如埃森哲为和光进行了一系列的咨询中就有物流咨询。国内的管理咨询公司也在咨询过程中开始重视物流管理的咨询。   (2)物流管理咨询业快速发展阶段   进入21世纪,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科学技术不断进步,全球化信息网络和全球化市场形成及技术变革的加速,围绕新产品的市场竞争也日趋激烈。在这其中,物流管理在企业营运中所起到的作用也越来越受到我国企业领导层的关注。因此,物流成为中国的一个热门行业,企业和政府纷纷意识到现代物流的重要作用。与此同时,我国管理咨询业也进入高速发展阶段。物流领域对咨询业务需求显现,各种政府物流规划、物流中心物流园区规划、物流业务规划、物流仓储设备等各种需求都很大。因此催生了国内的专业物流管理咨询公司的产生,其中不乏比较优秀的管理咨询公司,如欧麟、扬子江。同时,一大批管理软件公司和设备公司(如招商迪辰等)由于业务发展的需要,也给客户提供物流业务流程的咨询服务。但是客观地说,从软件或者设备公司转变的管理咨询公司缺乏独立性和公正性,难以给客户提供一个科学的咨询方案。   (3)物流管理咨询业专业化和综合性统一阶段   目前,我国企业物流管理咨询业迅速发展。北京、上海等地的优秀物流管理咨询企业,如扬子江、欧麟、睿文等等,通过认真学习国外出色咨询企业的咨询经验与程序,并结合自己企业的专业优势,形成了符合中国咨询企业实际的一套咨询方法。经过坚持不懈地市场拓展,这些企业已度过艰难的创业时期,在咨询实践中逐步赢得了顾客的信任。   随着物流业热度开始消减,对物流咨询的需求也开始了理性和成熟,物流管理咨询公司如果没有核心的竞争力,很难在激烈的市场环境中生存。为求生存发展,许多物流咨询公司逐步走向细分阶段,在专业化方面更进一步,如专门从事物流设备咨询的物流咨询公司、专门从事管理和物流业务流程业务的公司。   但是,同时由于物流咨询市场涵盖着非常广泛的领域,必须满足客户从战略规划、业务流程重组、信息系统到设备选型、培训等一系列服务,因此,物流咨询公司开始和咨询服务的上下游企业进行合作,整合各种资源,为企业提供一揽子服务的能力。   因此,我国物流咨询公司在打造自己核心竞争力的同时,也提供综合的业务服务。   3 国内物流管理咨询公司的发展趋势分析   从国内的专业物流咨询公司的现状来看,从原先的一般物流管理咨询开始转向专业化咨询阶段,同时整合多种物流资源,为客户提供集成的管理咨询服务。国内物流管理咨询公司的近况大致趋势如下:   (1)服务专业化。目前很多管理咨询公司都倾向于专业化方向发展,打造核心竞争力。从地域来看,北京的本土物流管理咨询公司长于物流政策和政府物流发展规划,而上海的物流管理咨询公司长于物流方案设计、物流设备咨询和企业的物流供应链规划。在上海物流咨询市场,如欧麟专长于设备咨询。扬子江物流管理咨询则专注于物流企业和企业物流供应链规划、业务流程设计和培训等。   (2)服务多样化。除提供专业咨询外,几乎所有的物流咨询公司都还提供物流培训业务,除此以外,为了满足客户的需求,一些咨询公司还和战略合作伙伴一道,提供一揽子物流供应链方面服务。例如,扬子江物流管理咨询有限公司通过与物流企业、咨询业、制造业、物流软件、大学研究所、建筑设计研究院等都建立了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来提供物流咨询、信息系统服务、物流仓储设施设备等一揽子的服务来提高综合物流服务。   (3)核心产品化。优秀的物流管理咨询公司需要有核心竞争力的产品,并在专业化、多样化服务的基础上,打造自己核心产品。因此很多管理咨询公司开始打造核心竞争力的咨询产品,以取得市场的竞争优势。例如扬子江物流管理咨询公司开始专注于物流金融咨询、航空物流咨询和供应链运作(SCOR)的咨询等,其中在物流金融咨询方面,扬子江已经推出了适合物流企业、制造企业和银行等多赢的咨询方案产品。目前已经与物流企业、银行达成共识,在中国共同推广物流金融产品服务。通过核心产品的推出,使扬子江在物流咨询行业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国内其它物流咨询公司也像扬子江一样,也推出自己擅长的核心产品。   总之,我国物流管理咨询业迅速发展迅速,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物流管理咨询企业,这些企业已经形成了符合中国物流业实际的一套咨询方法。相信经过坚持不懈地市场拓展,这些企业在咨询实践中将逐步赢得了顾客的信任,推动我国物流管理咨询业的整体发展。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中国人才多还是美国人才多?中国顺境顺,还是美国顺境顺?“逆境出人才”简直是狗屁话。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关于财政课题调研及其撰写的若干问题 恩格斯:一个民族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理论是行动的指南,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用理论指导实践,用实践来丰富和发展理论,这是我们党从长期革命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作为政府综合部门的财政部门,工作有没有作为,工作有没有创新,离不开财政课题的调研。财政课题的调研是地方财政不断推陈出新的重要手段,是地方财政不断改革和发展的重要途径。应该说,在地方财政部门中,财政课题的调研工作很重要,但要把财政课题的调研工作做好也很困难,需要掌握一定的方法,笔者就有关财政课题调研问题,谈点初浅的思考。一、开展财政课题调研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同样,没有调查,也没有决策权。财政课题调研是地方财政部门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是做好财政工作的有力推进。如今,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各个部门都非常重视调查研究,各级财政部门也非常重视调查研究,不少地方的财政部门把调查研究例入干部的岗位考核。笔者的体会,开展财政调研和课题研究,至少有以下几方面的必要性:1.调查研究是转变财政职能的重要途径。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财政体制改革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公共财政。这就要求政府加快职能的转化,从计划经济时代的审批经济转化为市场经济的服务经济,实现“小政府,大服务”的经济管理模式。同样,财政也要转变职能,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在计划经济时代,财政部门掌握不少资源,财政部门的社会地位很高,支持经济社会发展有财政周转金,支持企业发展有税收减免权,财政部门可以说是“车水马龙”,权力掩盖了能力。随着公共财政的逐步建立和完善,财政管理日益规范,财政逐步走向公开、公平、公正,现在的财政部门可以说是“门前冷落车马稀”,仅靠权力开展财政工作已是举步维艰,财政部门必须靠能力开展工作。而调查研究是财政部门转变职能的一个具体方式,有利于正确处理各方面的矛盾和问题,提高财政的影响力和财政部门的社会地位。2.调查研究是财政部门转变机关工作作风的重要手段。近年来,我国在各级政府开展了机关作风建设、机关效能建设、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等活动,这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是要改变机关的工作作风。改变机关仍存在的“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衙门风气和“拍脑袋,评主观意志办事”的官僚作风。财政部门作为政府重要的综合经济部门,许多财政政策措施的出台,来自于调查研究。一个地方财政部门的领导,如果不重视财政科研工作,这样的领导是不开明的;如果觉得科研可有可无,这样的想法是不正确的,这个地方的财政工作要有创新是有难度的。随着财税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更加需要注重调查研究,更加需要财政理论研究的先导作用。通过调查研究,实施换位思考,有利于提高服务意识,提高办事效率。3.调查研究是财政干部学习财政业务的需要。财政部门不仅是政府的综合经济管理部门,而且也是政府综合性很强的业务部门,要做好财政工作,不懂得财政业务,可以说是寸步难行。财政业务要学习,每年出台的财政政策要学习,要领会。随着财政改革的深入,许多新知识要学习,如目前推行的部门预算改革、财政国库集中受付制度改革、政府收支分类改革等都需要学习。笔者认为,调查研究是学习财政业务知识的重要形式,也是学习财政业务的捷径。我们平常工作中碰到的各种问题,有些属于财政问题,有些不纯属于财政问题;有些我们熟悉,有些我们不一定熟悉,通过调查研究,通过大量的阅读材料,我们就能熟悉这些知识,对这些知识有新的认识。4.调查研究是培养财政干部工作能力的需要。衡量一个人的能力是多方面的,干部的能力也是多方面的。笔者认为做好财政工作,最基本的需要三方面的能力:一是说的能力。财政部门每天要和各方面打交道,要宣传国家财政的制度、政策、法规,需要有说的能力。二是算的能力。财政部门和钱打交道,和数字打交道,财政预算的安排,部门预算的制定,都需要算的能力。三是写的能力。小的写个人总结,大的写工作总结、写汇报材料、写会议交流材料等,都需要写的能力。一直以来,财政部门缺少两种人才:一是计算机人才;二是写作人才(或秘书人才)。通过近几年的引进和培育,计算机人才缺乏的局面得到了解决,但秘书人才缺乏没有得到改观,各级财政部门比较缺少写作人才。而通过课题的调研,可以锻炼干部,提高干部的写作能力。二、如何提高财政课题调研能力对地方各级财政部分来说,财政课题的调研非常重要,各级财政部门的领导和干部都应加强课题的调查研究。但是,很多人怕调查研究,怕写调研报告。笔者认为,问题的核心是不少财政干部缺乏课题调查研究的能力。那么,如何提高财政干部的调研能力呢?1.提高调研能力的关键是学习。韩愈在《师说》里说:“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如今,我们面临的是知识经济时代。在知识经济时代里,老知识不断更新,新知识层出不穷,“生命有限,知识无限”,“活到老,学到老”不仅必要,而且必须。我们已进入终身学习的时代,我们必须树立“单位的优势不等于个人的优势,个人的优势在于学习”的理念。通过不断的学习,提高自身数质,增强调查研究的能力。那么,如何学习?学习什么呢?笔者认为, 一是向书本学习,学以致用;二是学习要持之以恒;三是要多向高明的人学习;四是要向实际学习,调查研究是学习的好方式。2.提高调研能力要有吃苦的精神。我们都知道,写文章需要灵感。同样,写调研报告也需要灵感。但笔者认为,写调研报告除了灵感外,更多的是需要勤奋,而不是所谓的天赋。要有“一夜两夜不睡”的吃苦精神,多写多练,一定能把调研报告写好。因此,要相信,坚持就是胜利,勤奋就是资本,只要努力了,总会有收获。3.提高调研能力要有创新的精神。一篇文章好不好,关键在于创新。十六大提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我国从1992年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至今,经济理论除了创新外,更多的是引进。发展经济学的核心也是把西方的经济理论和发展中国家的实际结合起来,以解决发展中的实际问题。因此,我国财政经济问题研究,创新主要体现在理论和实际的结合,体现在观点的创新,体现在方法的创新。4.提高调研能力要有想象力。没有想象,就没有科学的发现。许多发明创造来自于想象。苹果从树上掉下来,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我们在平常工作中要勤于思考,善于发现问题。想象力丰富了,思路开阔了,撰写课题调研报告也会得心应手。三、财政调研报告写作的基本要求如何写文章,有两种说法,一种是“文章无定格,妙手偶得之”,另一种是“凤头、猪肚、豹尾”。课题调研报告有没有固定的格式,应该说是没有的,但笔者认为,课题调研报告和文学类的文章是有区别的,课题调研报告虽然没有固定的格式,但还是有一定的规律可寻的。我们对业务工作中的问题进行的研究主要是应用性的研究,对应用性调研和课题报告,总的要求是“凤头、猪肚、豹尾”。财政课题调研,一般也是按一定的程序进行。1.确立主题。从事调查研究,写财税调研文章,首先要确立主题,即写什么,这是写好文章的前提,也是写好文章的关键。一般来说,主题是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作者的写作目的,通过主题来反映作者的写作动机和要达到的写作目的,即反映什么问题,解决什么问题。要使文章写得好、有价值,对实际工作有指导作用,确立财税调研文章的主题,至关重要。通常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1)财税改革的热点问题。应用性研究和基础研究的主要区别,基础研究主要研究一些基本的理论问题,而应用性研究主要研究一些热点问题,为现实、为中心工作服务。当前,财政改革的目标是建立公共财政。在建立和逐步完善公共财政的过程中,财政改革和发展面临不少热点问题,如在财政管理上,要实行部门预算,建立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推行政府采购制度等;在财政资金的使用上,财政主要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满足公共需要等,这些问题都是财政改革和发展中的热点问题,都是财政部门需要解决的问题,都可以成为财政研究的主题。(2)领导关心的问题。地方财政课题调研的主要目的在于应用,宗旨是为现实、为中心服务,主要体现为领导和部门的决策服务。只有为领导和决策部门提供了有价值的研究成果,财政科研的价值才真正得到体现。因此,地方党政领导和财政部门领导关心的问题,也是财政科研主题的主要来源。如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问题”、六中全会提出“建设和谐社会问题”等,都离不开财政的支持。财政如何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财政如何支持和谐社会建设等,是地方各级财政部门领导关心的问题,我们在开展财政调研的时候就应该把这些问题作为主题来研究。(3)实际工作急需解决的问题。应该说,实际工作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很多,老问题解决了,新问题又会不断产生,需要我们去研究、去解决。而实际工作中急需解决的问题,是我们调查研究的重点。如分税制改革以来,在增强中央财政宏观调控的同时,给地方财政增加了不少困难,尤其是县乡财政。如何缓解县乡财政困难,增强县乡财政提供公共产品的能力,是中央和地方财政急需解决的问题,也是财政研究的重点。2.成立课题组。财政课题研究和一般的研究的区别是,课题研究是集体的研究,是集体劳动的结果,处处体现集体的智慧。课题研究体现了合作上的分工,分工上的合作。因此,财政课题研究要成立课题组,,制定课题研究计划,明确课题研究的分工。 1)要成立课题组。课题组有什么要求?应该说课题组没有固定的模式,但考虑到基层财政部门主要从事的应用性研究,是为财政部门的行政工作服务,不是为研究而研究,课题组还是有方向性的要求。课题组一般要求由行政领导担任课题组组长或负责人或牵头人,课题组成员原则上要求3人以上。因为由行政领导担任课题组组长,课题研究更能够得到领导的支持,课题研究的成果更能够在实际工作中发挥作用,为地方财政的改革和发展服务。(2)要制定研究计划。研究计划是整个课题研究的大致框架,要明确课题研究的目的,课题研究所要达到的效果。同时,要明确课题的性质,是临时课题,还是年度课题,或是跨年度的中长期课题;以及课题研究所需要的人力、财力、物力投入。(3)要明确课题研究的分工。总的来说,课题研究是集体的劳动,既有分工,也有合作。大体的分工有两种形式,一是由一个人起草课题研究报告,课题组成员进行讨论修改,最后由课题组组长定稿。这种研究主要适合一些小课题的研究。二是由多人分头起草。对一些大课题,根据课题的要求,可以由几个人分工起草课题报告,再指定课题组的具体成员进行统稿,在此基础上再由课题组成员进行讨论修改,最后由课题组组长定稿。(4)课题协作的形式。财政课题研究,即要有理论,也要有实际,重点在应用。根据课题研究的要求,课题研究形式也可以多种多样。一是科(处)室之间的合作。主要是财政部门内部,整和资源,科(处)室内部或科(处)室之间进行合作研究。二是上下级财政部门之间的合作。有些课题,由上级财政部门牵头,又需要下级财政部门合作,或提供资料,可以采取上下级之间的合作。三是实际部门、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之间的协作。财政部门有些大的课题,可以邀请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一起参与研究,借用外力,取长补短,发挥各自的优势,共同研究。3.收集资料。作为社会科学,财政课题研究和自然科学的科学发现和发明创造是有区别的,自然科学追求创新,财政课题研究要求有创新,但更多的是在他人或前人研究基础上的创新。因此,资料收集是课题研究的重要一环,要通过报刊、网络等途径收集他人或前人的研究成果,掌握研究动态,为课题研究打好基础。(1)要紧扣主题。在知识经济时代,各种各样的信息很多,可以参考的文献资料也很多。因此,要根据主题的需要,从众多的信息中,寻找和主题关系密切,对课题研究有参考价值的资料。对那些与主题关系不大或不密切的,要学会舍弃。这样,一方面可以节约时间,另一方面可以提高课题研究的质量,取得功半事倍的效果。(2)要新颖。可以研究要有价值,必须要超前。要取得超前的成果,必须掌握理论研究的现状,理论研究的新成果,收集新颖的资料。否则,研究的成果要么人云亦云,要么滞后,这样,不仅浪费人力、物力,而且对实际工作也没有指导意义。(3)要真实可靠。财政课题研究不同与文学创作,容不得半点虚假。因此,收集的资料,掌握的信息必须真实可靠。在进行财政课题调研时,要根据研究的需要,进行必要的调查研究,掌握来自基层的、第一线的材料。4.课题报告的写作。确立主题、收集资料、实地调查研究,这是做好财政课题研究的必备环节,是做好课题研究的前提和基础工作。这些工作完成了,接下来的是财政课题调研报告的写作,这是财政课题研究的最重要环节,也是财政课题研究成功的关键。(1)拟订写作提纲。起草课题报告,必须拟订写作提纲。这是课题研究不可回避的,也是不可逾越的一环,是提高课题研究质量的前提。对课题研究提纲的要求,能细的尽量细,不仅要有大的框架,而且对每部分的各项内容,可能碰到的问题,甚至是必要的细节,最好列出来,做到胸有成竹。(2)观点要鲜明。观点是财政课题报告的灵魂,好的观点,往往能起到使人眼睛一亮,耳朵一振的效果。因此,对课题报告的观点必须认真提炼,作者赞同什么,反对什么,必须要清晰,尤其是对策性的研究报告,观点必须准确、鲜明、实用,发挥课题研究报告的示范效用,以指导实践。(3)文字要精练。财政课题报告文字的基本要求是,实事求是,语句通顺,文字简明扼要。(4)结构要合理。结构合理主要体现在写财政课题报告要规范。一般的应用性财政课题报告格式要包括现状、问题、对策等部分,即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具体到不同的财政课题报告还是有一定区别的。但无论如何,财政课题报告结构要合理,层次要分明。对一些规范性的财政课题报告,“主题—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等内容都要有。(5)要反复修改。一篇好的财政课题报告是改出来的,课题组完成了课题报告的初稿,并不等于课题研究。财政课题报告要反复修改,做到精益求精,甚至可以邀请专家对课题成果进行鉴定,以提高课题研究的质量。四、财政课题研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在财政课题研究过程中,课题稿常见的毛病:一是分析不透彻,论证不充分。课题研究必须要以理服人,要有理有据,既要有面上的分析,也要有典型的调查。而我们有些课题成果,要么问题、原因分析的比较充分,而对策苍白无力;要么问题提得很好,而分析又不充分,这些问题都影响了课题研究质量。二是没有地方特色。课题研究主要是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用来指导实际工作,因此,理论联系实际是课题研究的灵魂。而有些地方的课题成果,课题雷同的多,有特色的少;观点大路货的多,创新的少;面上的分析多,点上的材料少,从而使课题研究起不到应有的作用。三是文字数量少。课题研究不同于写评论文章,也不同于写一般文章。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是课题研究的基本要求。而有些单位完成的课题成果非常短,只有一两张纸,文字上只有字,这样,就难以把问题讲清楚。四是不切题。为了把课题研究搞得更好,避免少走弯路,要把握好几点:1.要选好题目。搞课题研究,既不能望文生义,也不能文不对题,更不能偏题,选好题目是课题研究的前提。如何选好题目,好的选题标准是什么,固然没有统一的标准,但至少要体现是不是当前财政改革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是不是领导关心的问题,是不是代表经济发展、财政改革的方向等等。2.要理论联系实际,有地方特色。理论来源于实践,没有实践,理论就成为无源之水。作为地方财政部门搞课题研究,必须走理论联系实际之路,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这是课题调研是否有生命力的标志,也是地方科研的优势。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必须进行认真细致地调查研究,详细地占有材料,同时,要选择有地方特色的课题进行研究。这样,完成的课题成果就有声有色,有理有据,有说服力。3.要有数量上的分析。财政部门是政府的出纳,替政府当家,是和数字打交道的。财政部门搞课题研究,离不开数量的分析。要通过数量上的分析,甚至是精密的计算,把问题讲清楚,以理服人。4.要有一定的文字要求。理论联系实际,观点正确、逻辑严密、结构严谨、文字精练,这是写文章的基本要求。但课题研究不同于写一般文章,搞课题研究,既要有面上的分析,也要有典型的分析;既要有质的分析,又要有量上的分析;既要提出问题,也要分析问题,更要解决问题。因此,课题研究成果文字上需要有一定的容量,有些课题成果甚至是一本专著。那种只有字的成果,只能算是一般的文章,不能算是课题成果。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辩论赛三辩技巧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