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之旅教学探究教学中选择怎样的问题来探究

科学探究重在过程 - 小学科学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创设的研究 - 徐州市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课题管理中心
小学科学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创设的研究
时 间 记 忆
最 新 评 论
专 题 分 类
最 新 日 志
最 新 留 言
用 户 登 录
友 情 连 接
科学探究重在过程
18:19:25 | By: 10潘德顺 ]
科学探究重在过程
——《儿童早期的科学探究》阅读思考
丰县人民路小学& 潘德顺
作 者:(英)约翰斯顿 著,朱方,朱进宁 译   
出 版 社: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
&&&&(二稿)
本书分为早期的科学体验、探究的重要性、认识和了解世界、发展积极的科学态度、创造性的早期体验、创造性的教学和供给六章,旨在帮助教师积极引导儿童对产生的好奇和疑问作进一步的探究和思考。书中突出了为儿童创设激励性的学习环境以及儿童与受过良好培训的成年人互动的重要性,也阐述了儿童早期经验的范围、性质和哲学基础,以及儿童的科学技能、科学理解及科学态度的发展等一些基础性问题。
通过本书的阅读,结合平时的科学教学及个人课题的研究,有以下一些思考:
一、“做中学”,在探究过程中求真
对于科学的学习,我们更提倡“做中学”。“纸上得来终觉浅,要知此事要躬行。”正是对学生科学探究的描述。任何一种科学概念、常识性问题,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生活阅历的增加,他们都会逐渐地掌握与了解,而如果不动手实践,直至老之将死,也不会明白其中的究竟。喻伯军老师在《教师应该给学生留下什么》中谈到:“我在小学学过的《自然常识》,现在回想起来,能够在脑海中留下印象的只剩下两件事情:一件是老师曾经说过‘凡是书上的黑体字的内容一定要背出,否则考试不及格’,因此拼命背诵,直至今日还记得一句‘空气流动时形成风’。还有一件是老师做了唯一的一次演示实验,老师把木槿花的枝条投入红墨水瓶,下课的时候看到枝条已经变成红色,这个简单实验引起了我们极大的惊奇,深深印在我的脑海中。”[2]“做中学”得来的学问会记忆深刻,正如谓“我看到的,我记住了;我听到的,我忘记了;我操作过的,我理解了。”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体验到了探究的乐趣,激起了对科学探究的热爱,无论结果如何,都积累了一定的经验。而在科学探究中,经验比知识更重要,它能防止我们犯同样的错误,能指引我们走上更正确的道路。
杨振宁先生在1984年谈学习方法时就曾说过:“中国学物理的方法是演绎法,先有许多定理,然后进行推演,美国对物理的了解是从现象出发,倒过来的,物理定理是从现象归纳出来的,是归纳法。”所以,对于科学课本中的结论或定义,我们提倡运用归纳法而不是演绎法让学生自己探究,自己发现,自己总结,自已得出结论。“我们需要一些可以采集到的数据,透过可见的数字,通过记录、比较、计算、分析得出结论,这样才是真实的探究,这样才能从重视知识传授的验证性实验向重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探究性实验转变。”[3]
二、允许错,在实践过程中求知
新德里一家计算机软件和培训公司NIIT的研究人员米特拉博士做了这样一个实验:在贫民窟的墙上安装了一台计算机,这台计算机深深吸引了贫民窟的孩子,他们无师自通,虽然计算机系统是英语界面,但在短短几分钟的时间内,他们就学会使用鼠标打开屏幕上的各个图像了,还发现当鼠标移至网站的超级链接时,鼠标形状会变化,轻击链接,就能阅览不同的图像文字。到第八分钟的时候,从来没有使用过计算机的孩子们已经能在互联网的海洋中冲浪了。在数天内,孩子们就学会了剪贴、复制、删除文件等,并能从互联网上下载游戏软件。到了第二个月,这些完全没有老师指导的孩子们会挖掘出MP3这个宝物,并且已经开始下载音乐了。手脚沾满泥巴、满脸好奇的拉金德就是这些孩子中的一员,由于学习能力强,拉金德很快就成了孩子们的“老师”,他琢磨了不少用印地语传授心得的法子,他不是用电脑屏幕上使用的英语,而是用印地语把箭头称为“针”,他指点小伙伴们:“看,‘针’刺到&哪儿,哪儿就有反应。”他还把电脑上的沙漏计时器说成是个“鼓”,因为沙漏的形状很像他们常见的一种鼓乐器。他指导伙伴们一定要有耐心:“等一下,鼓里碎&沙都掉下来之后,你要看的图画才能出现。”米特拉博士称拉金德是“学电脑的先行者”,“他的进取心和第一位登上月球的阿姆斯特朗的壮举,有相同的意义。”
这个实验在新德里以外的其他地方也多次进行,实验的结果非常相似。孩子们这种自主性的、探究性的及合作性的学习同样精彩,学习的速度一点也不比特意接受计算机培训慢。没有教师的说教,完全是靠好奇心的驱使,在他们多方摸索、多次试错后,就会找到正确的操作方法,而这种自行摸索出来的操作方法使之记忆的更牢固,更深刻,促其产生成就感,激起学生继续探究的欲望,并使学生能正视探究途中的困难,使自己始终保持一种高昂的求知兴趣。而这种成就感支配下的行为更有效,一旦摸索出来了一套经验之后会自觉得指导他的实践,所以,尽管没有接受学习,他们运用掌握计算机也非常迅速。
而这个实验给予我们的科学教学以深刻的启迪,在探索自然界的过程中出现错误是正常现象,科学发展正是一次次否定前人的错误、填补前人空缺和遗漏的过程。真正具有科学精神的科学家不会走掩盖错误的路,因为对错误的纠正意味着一次提高,甚至一次新的发现的机会。反思我们的科学教学,譬如对于学生的实验,作为教师仅仅提供结构性的材料,除了只对一些特别重要的条件给予提醒外,不对学生作任何干涉。这种做法,就是给学生犯错的机会,教师真正走下讲台,退居幕后,仅仅是一个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甚至只是一个和学生一样的参与者。而没有烦琐的说教,没有不必要的担忧,放手让学生去试,去闯,给他们犯错的机会,而且要培养学生勇于承认错误、改正错误的实事求是的态度。因为犯错,他们才会反思,才会修正,才会进步,从这点来讲,“失败是成功之母”,人生在挫折中成长、成熟,而学生也会在这种探究的错误中学会认真研究、精心准备、缜密思考,形成科学的研究态度和习惯。
三、重激励,在评价过程中成长
因为科学探究重在过程,所以对于学生的学习评价我们提倡过程性评价,以发展的眼光看学生。“评价不仅应关注学习的效果,还应关注学习的情感、动机和方式、流程。评价不仅是对学习结果的不断修正,成为促进学生发展的媒介。通过回流作用,评价的过程与学习的过程交互在一起,成为学生发展的必由途径。”[4]我们主张内外结合的、开放的评价方式,主张评价过程与教学过程的交叉融合,评价主体与客体的互动和整合。对学生的学习质量作出判断,肯定成绩,找出问题;促进学生对学习的过程进行积极的反思,从而更好地把握学习方式方法,过程性评价作为与学生终身学习相呼应的一个方面,实现其终身的可持续发展。
多元智力理论认为:每个人都同时拥有七种智力,只是这七种智力在每个人身上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的程度组合存在,使得每个人的智力都各具特色。因此,世界上并不存在谁聪明谁不聪明的问题,而是存在着哪一方面聪明以及怎样聪明的问题。因此,对学生的评价应确立正确的学生观,学校里没有所谓“差生”的存在,每名学生都是独特的,也是出色的。这样的学生观一旦形成,就使得教师乐于对每一名学生都抱以积极、热切的期望,并乐于从多个角度来评价、观察和接纳学生,重在寻找和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发现并发展学生的潜能。所以,对于学生的评价更应关注人的发展过程。要为学生营造一个民主、平等和温馨的探究氛围,以利于反馈信息的畅通和学生的自我调解,要注重评价过程中学生个体的差异,正确判断每个学生在探究过活动中的真实状况,并为其提出个性化的评价建议。
德国著名的教育家第斯多惠曾经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与鼓舞。”所以,评价时,强调评价的激励性,努力形成激励学生积极进取、勇于创新的氛围。关注学生参与的态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关注交流与合作,关注动手实践以及所获得的经验与教训。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不能忽视,尤其是一些有价值性的问题。例如在学习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第3课《我们先看到了根》一课时,我们得出:通过观察,我们发现种子萌发先生根,再发芽,植物的根向下生长,根的生长速度快。但有一个学生提出:老师,根据我的观察,水仙花的根是横向生长的。当即我对他的另类答案进行了高度评价,并且鼓励同学们课后查找资料、观察水仙花的根是否是横向生长。
让学生像科学家一样进行科学探索,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大胆尝试,不断试错,在过程中求知、求真、创新,形成客观的态度、严谨的作风、规范的意识,养成做事有计划、有条理,说话有根据、有分寸的习惯,最终促其提升自身的科学素养。
阅读全文(161) |
标签: 上一篇:下一篇:
后,你将出现在这里
&Copyright &copy
, All Rights Reserved徐州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徐州市新生街76号(原九中)C409,C407 电话: 1如何培养学生贴近生活,研究问题的实践精神& 小学教学设计网
您当前的位置:
→ 文章内容
您的访问记录
其它论文点击排行
本站部份图文由网上收集,所有资源仅供学习参考之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发现侵犯您的权益,请即时通知,本站将立即删除!--小学教学设计网 
科学探究教学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作者:李小惠&&来源:不详&&发布时间: 22:47:54&
字体大小: &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科学探究教学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文章内容由收集, 请记住本站网址:.以便下次访问!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科学探究教学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这是《国家课程标准》的一条核心理念。探究教学也就自然成为科学教学的关键,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探究式学习被越来越多的老师所认可。从新课程实施一年多的实践来看,有关科学探究性学习存在的问题不少。这虽然并不奇怪,但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否则会影响科学探究性学习价值的实现。我联系本人在实施科学探究性学习过程中的具体做法,谈一谈,科学探究教学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希望能引起科学教师的注意,对实践起到一些实质性的作用。
一、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在课始最短的时间内,提出尽可能多的问题,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教育家爱因斯坦曾说过:&一个问题的产生通常要比它的结论的得出更为重要。&这句话指明的不仅是提出问题的重要性,同时也表明了《科学》研究的宗旨:以问题为纽带进行科学教育,从激发学生产生疑问始,到产生新的问题终。因此在进行科学探究教学时,&观察发现、提出问题&这一环节教学中需注意以下几点:
1、教师要积极创设一种使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情境,启发学生提出尽可能多的问题,使整个教学过程围绕学生产生的问题而展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会被大大的激发。因为学生提问题总是以自身积极思考为前提的。如我在教学《岩石会改变模样吗》一课时,我出示了多种岩石的投影片,学生多数对蘑菇岩感兴趣,提出了不少关于蘑菇岩的问题,而对其它的几种岩石没有提出问题。我及时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其它几种岩石,并问:&面对这些岩石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一石激起千重浪&,接下来又是学生一连串的发问:&在这几种岩石中,我国哪种岩石最多?主要产于我国的什么地方?它们是怎样形成的?它们有哪些特点?有哪些用途?&&&
2、教学中我们引导学生提出了许多问题,我们还要及时整理问题,帮助学生选择问题,将课堂上能研究的、要研究的问题突出出来。如我在教学《奇妙的指纹》一课时,如引导学生对&我的指纹与同桌一样吗?&作出猜想,并引导学生制定如何验证的方案。对如&为什么有指纹&等学生无法研究的问题可删选,对如&我的指纹和爸爸(妈妈)一样吗?&课堂上无法研究的问题可让学生带回家课后研究。如中心问题,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学生探究热情高的问题,就明确提出当堂研究。问题是学生自己提出来的,自然有较强的探究欲望,问题明确后,在教师的引导下,才会收到更好效果。
3、&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提出问题,学生才会有强烈的探究问题的欲望。&这是一堂成功的科学课的关键。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教师根据观察现象本身给学生适当的时间观察、发现、提出问题,教师切忌为了完成探究的所有环节,而及早地进入所谓的正题。在实施&科学探究型&教学时,科学探究活动可以是全过程的,也可以是部分地进行。如某些课侧重于提出问题,进行猜想、假设的训练,不必拘泥于每次活动必须是从头到尾、按部就班地完成一个科学探险究的全过程,要根据教学内容灵活掌握。
二、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对一个问题的结果提出尽可能多的假设和猜测,开阔学生思路。
问题明确后,对探究结果的假设和预测是一重要环节。我们应透视学生的理解,洞察他们的思考方式和经验,做出相应的教学引导,引发学生对问题的进一步思考。同时,教师应该组织学生展开充分地对话和沟通,让学生学会理清和表达自己的见解,学会倾听,理解他人的想法,学会互相接纳、赞赏、分享和互相帮助。如我在教学《雷电》这课时,起电机的两个金属球上,分别用细金属丝挂两个泡沫塑料小球,然后摇动起电机,会出现什么现象,我先让学生猜想,探究一下,会出现什么现象,并让他们大胆猜想,有的同学说,会相互吸引,有的同学说,会相互排斥,有的同学说会发生爆炸,有的认为会发出火花,有的说会有声音产生等等,我对他们的敢想提出了表扬。这些想法可能不全对,但说明了学生是动脑想问题了,对这个实验有了研究,有了自己的看法,这种能力正是我们科学课要培养的探究能力。再如我在教学《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这课时,对声音地产生进行了多种猜想:&事物之间相互撞击产生声音,事物之间相互摩擦产生声音,事物之间相互挤压产生声音、事物震动产生声音&&&这样做,要比让学生直接看现象,说结果效果强多了。只有在教学中经常地鼓励、诱导学生猜想,进行假设训练,学生的探究能力才会不断得到培养。
三、重视学生科学探究的过程和学生能力的培养,但切忌走极端,忽视学生对知识地掌握。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探究式学习作为科学课学习的一种最基本的学习方式被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所认可,被越来越多的老师实践着。在今年我市举行的小学《科学》公开课教学活动中,我们足以看到多数教师充分注意了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亲历探究的过程,并加以教师的悉心指导。可见,探究式教学已成为当今教师进行科学教学方式的主流。不过,可能是我们在传统的以知识为中心的模式中呆得太久了,头脑中以知识为中心的痕迹久久不能磨灭,多少有些&知识情结&,总自觉不自觉地回到知识中心的老路上,有形无形地摆脱不了重知识结论的束缚──在课堂小节谈收获一环节中,学生谈得最多的是知识层面上的,也很少教师引导学生对科学方法进行。为此,我们还要积极的倡导广大教师进行以科学探究为主的活动。由于多种原因,也有教师在理解和实施探究式教学中也出现了偏差,有的教师将淡化知识、淡化结论理解为新课程中重视学生科学探究的过程,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因为在他们看来能力比知识更重要,过程比结果更重要。其实,这种理解同样背离了探究式学习的本质意义。《国家课程标准》中指出:&科学探究既作为科学学习方法,又作为科学学习内容出现,目的旨在通过亲历科学探究活动,让学生既学到科学知识,又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同时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广西师范大学科学教育研究所所长罗星凯在《实施科学探究性学习必须正视的问题》中说:&在我看来,对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结果这样的范畴谈何者更重要在本质上是没有意义的。就像一个人的两条腿,你说哪个更重要?我们过去的一些做法在于将知识本身看得太重,而不管知识如何获得,结果留给学生的本来十分重要的知识结论成了一堆死的东西,学生能力发展自然就淡不上了。现在我们就是要把那些流失掉的东西补回来,而且在知识上也要有更高的追求,这就是说,要让学生学到更有价值的、更深入他们心灵的知识。为此,我们的智慧应该花在对&双赢&的追求上。&当今著名教育学者刘默耕说过:&我们要破除对&知识&的偏见,知识并不只是那些死条条,正像科学并不是那一套套的书一样。知识也包括孩子们在实践中获得的丰富的感受,包括他们从中领略到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妙处。还需要指出的是:科学探究式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要给每个学生提供公平的机会,特别是对班级中内向的学生,应给予特别的关照和积极的鼓励,使他们有机会、有信心参与到探究活动中来,不可以把少数学生当成实现教案的工具;讨论和质疑是探究性学习活动的有效途径,学生正是在这种讨论和质疑中,思维水平得到快速提高的。在研讨和交流阶段,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也更要怀着谦虚、耐心和宽容,倾听学生的各种想法,洞察这些想法的由来,鼓励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和质疑,以引导学生丰富和调整自己的见解。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摘要:自主探究是指个体在学习过程中一种自觉主动的学习行为,就是给学生提供观察、操作、自学、尝试、实验及独立思考的机会,让每个学生围绕提出的问题,根据各自的知识经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主地去探索、去发现、去&再创造&出新的知识来。本
文论述了在小学科学课堂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自主探究能力。
关键词:小学科学课堂;科学自主探究能力;学生
&&&&&&&& 小学科学是义务教育小学阶段一门基础学科,也是对学生启蒙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科学课是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生活打下基础。
&&&&&&&& 在积极推进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怎样培养学生科学探究学习的能力在小学科学教育教学工作中起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在小学科学课堂中应为学生尽可能提供科学探究的机会,让他们亲历科学探究过程,在获取科学知识、科学体验、科学乐趣的同时,发展科学自主探究能力。
&&&&&&&&&自主探究是指个体在学习过程中一种自觉主动的学习行为,就是给学生提供观察、操作、自学、尝试、实验及独立思考的机会,让每个学生围绕提出的问题,根据各自的知识经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主地去探索、去发现、去&再创造&出新的知识来。自主探究的目的不仅在于获得知识,更在于让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掌握一些科学的方法,从而增强自主意识,培养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它具体表现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参与的意识和积极思考的行为。我们在课堂中又应如何培养学生进行科学自主探究的能力呢?
&&&&&&&& 一、把握教材,构建有价值、能研究的问题
&&&&&&&& 首先,教师要钻研教材,把握教材的内容体系以及所蕴含的设计理念,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合适问题,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一个好的问题,就如投在学生脑海中的一颗石子,能激起学生思考的波浪。教师在教学中应善于设疑,巧于设疑,通过设疑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到新奇有趣,学生就会随着教师设置的疑点,不断地思索问题。
&&&&&&&&&例如在学习《地球的大气层》一课时,教师便可以直接引导学生来思考,看到这个课题,你想弄清楚哪些问题?最终,同学们提出了下列问题:地球大气层是怎样形成的?大气层是由哪些气体组成的?大气层的厚度是多少?大气层的作用是什么?
&&&&&&&&&应该说,这些问题都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尽管第一个问题对于学生现有的知识积累与认知水平来说,解决起来非常困难,但其潜在的研究价值很大,可以作为同学们课后长期探究的对象。后来,在同学们阅读教材解决上述问题的过程中又提出了新的问题:
&&&&&&& 对流层的名字是怎么得来的?空气污染是怎么回事?会造成哪些危害?我们应怎样防治大气层污染,保护我们的地球?
&&&&&&&& 提出一个问题,特别是一个有价值的问题,也就确立了研究的目标,将激励着同学们对即将进行的探究活动持续深入地开展下去。
&&&&&&&& 二、引导学生经历探究过程,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只是学习的一个手段,而不是目的,最终的目的是让学生能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引导学生去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在观察、实验、猜测、验证、交流等教学活动中解决问题,并初步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
&&&&&&&& 1.创设情境,激发自主探究的欲望
&&&&&&&& 教学中,教师应针对教材的特点找准知识的切入点,精心创设情境。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欲望可采用这几种方法:
&&&&&&&& 一是实地观察法,提出问题。如教学《土壤中有什么》时,教师可通过带领学生到田间地里观察农作物,引导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启发学生用观察、比较、分析、综合等方法了解自然事实,进行&观察&&探究活动&。&
&&&&&&&& 二是实验演示法,即用演示实验的方法来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在教学《岩石也变化》一课时,笔者利用&冷和热的作用&、&流水的作用&演示了岩石风化的过程,把学生带入到了探究的情境之中,加深了学生对自然力量改变地形的认识。
&&&&&&&& 三是模拟展示法,即用多媒体课件、图片、实物或模型教具等来模拟创设情境。
&&&&&&&& 四是故事法,即用讲故事或猜谜语的方法来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 五是问题法,要使学生产生问题,除通过谈话交流等方法外,创设情境是最有效的方法和途径。
&如教学《走进池塘》一课,笔者先给同学们看一段美人鱼视频故事,引起了学生们对鱼的兴趣,然后拿出事先准备的一个透明的大玻璃瓶,里面放几条金鱼,学生在欣赏游来游去的金鱼时,笔者就说:&同学们,这节课你们打算研究鱼的什么问题?&学生们积极思考,纷纷提出问题:①鱼在水里吃什么?②增加鱼的数量时鱼会有什么反应?③不增加鱼的数量,增加瓶里的植物,鱼会有什么反应?&&孩子们提完后,笔者便引导他们分析探究,肯定了这些问题的研究价值,这些问题激发了学生自主探究的欲望。
&&&&&&&& 2.搭建平台,营造自探共研环境
&&&&&&&&&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为学生搭建平台,积极营造自探共研环境,调动每个学生积极参与的兴趣。
&&&&&&&& 一是操作&&发现,即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发现科学原理,得出结论。如教学《热能变变变》一课,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学生提出&动能能转化为热能吗?&等问题后,紧接着教师要求学生用桌上的实验器材,自己设计实验进行探索。于是学生有的用棉布摩擦铁棒,使铁棒变热;有的把铁片来回弯折;有的把橡皮筋来回拉伸&&完全沉醉在摩擦、弯折、拉伸等等自由探索的情境之中。他们在自由探索中享受着&发现&的快乐,从而获得了丰富的感性认识,为下一环节的研讨作了充分的准备。
&&&&&&&&&二是猜想&&验证,在教学中,训练学生对某些问题的答案或实验的现象进行合理的猜想,可以使思维得到散发。如在探索《热能变变变》问题时,&热能又能否转化为动能呢?&其中有一部分学生的猜想是:热能能转化为动能。如何设计实验进行验证?学生设计实验有一个思考的过程,教师的任务是使这种思考有序化。&&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逐步形成了关于&热能能转化为动能&的假设的实验设计和验证点的方案,然后让学生讨论好完成这个实验需要的材料,进行恰当地选择,继而完成实验。
&&&&&&&&&三是观察&&归纳,科学课是一门指导学生积极探究研究周围环境,初步认识世界,进行科学和生活启蒙教育的课程。学生在探究自然事物的过程中首先要认真观察周围常见事物的基础上发现并提出问题,然后经过思考,再通过实验证,最后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因此,教师要注意把知识的讲解与观察指导相结合,以求得最大限度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如在探索《月有阴晴圆缺》问题时,要求学生课外在日常生活中观察月相的变化,而学生通过实际观察、探讨研究后,结论就能归纳出来了。
&合作交流,促使学生反思问题
&&&&&&& 教学实践证明,合作交流能增强互动的有效性。通过学生间的互相交流,不仅可以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对自己的想法进行表述和反思,而且也可以使学生学会如何聆听别人的意见并做出适当的评价。合作交流还有利于教学的多边互动,使每个学生都获得平等参与的机会,也有利于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使每个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 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学生各自的思维方式、智力活动水平是不同的。因此在学生经历独立探究后,必须让他们参与合作交流,感受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过程,通过互动的过程使学生学到知识与经验、思想与方法,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 在教学中,尽可能多地让不同的学生表达自己对同一问题的不同看法,然后组织全体学生对这些不同看法发表自己的见解。学生们在这种多层次、多角度的合作交流中,有机会对同一知识的不同层面进行理解。学生们通过相互间的交流,从而选定了解决该类问题的有效方法,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最优化。
&&&&&&&&&4.拓展引伸,延续探究活动
&&&&&&&&&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教育强调以学生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这样的活动可能是一节课,也可能是几节课;可能是在课堂上完成,也有很多要在课外去探究。社会知识包罗万象,仅仅靠课堂上获取的知识是有限的,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拓展到课外进行探索,延续探究活动。如可引导学生到校园、家庭、社会、大自然、网络中去实践和探索,使探索活动突破教学时间的限制和教学空间的束缚。另外,也要重视学生课后的更有意义的后续活动,注重实效拓展学生的信息渠道,广泛利用存在于教科书以外的各种资源,这样既能扩展学生的知识,激发学生多方面的兴趣,又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增强学生的探索精神。
&&&&&&&&&如学了《清洁剂的威力》一课,又给学生提出一个观察建议,随着时间的变化,水质有什么变化?启发学生进行长期观察,养成随时关注科学现象的习惯。然后再组织学生开展一些具体的课外活动,如&科普展&、&科技发布会&、科学手抄报&、调查小报告、交流展示会等等,让学生体会到学科学、用科学的乐趣,从而培养学生探索科学的能力和科学素养。
&&&&&&&& 再比如学习《&变&来&变&去的盐》这一课,教师不妨设计这样的拓展训练:多媒体播放《闪闪的红星》片段。师质疑:小红军是怎么把盐带上山的?请大家开动脑筋猜猜看,明天我们也当一回勇敢聪明的小红军,看能不能成功地把盐藏起来带过敌人的封锁线。想想可以用什么方法?注意有敌人的检查。大家回家好好想一想,可以请教父母、叔叔阿姨或哥哥姐姐等,搜集相关资料,下节课我们继续来研究。
&&&&&&&&&这一设计,联系了生活实际,沟通了科学课堂内外,使学生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也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内容做了铺垫,使这节课结束的拓展过程又成了下节课的情境导入,让学生在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中获得全面的收获。
&&&&&&&& 三、激励评价,培养自主探究情感
&&&&&&&& &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教师不仅要激发学生心灵深处那种强烈的探求欲望,而且要对学生探究过程中提出的问题和得出的结论做出恰当的评价,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成功能让学生保持足够的探究热情,产生强大的内部动力,以争取新的更大的成功。
&&&&&&&&&教师要充分发挥评价作用,不仅要重视对知识理解是否正确的评价,更要注重评出自信,产生激励效应,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究活动。有研究资料表明:一般学生只需发挥其自身能力的约30%,即能保证完成正&&&&&&& 常的学习任务;如果学生受到充分的激励,其能力可发挥至80%~90%。可见,激励对学生来说是多么重要!
&&&&&&&&&教学中发现,学习成功者会产生自我激励,然而未必人人次次都会获得成功。对于未获成功者,教师决不能简单地给予批评责备。有人说,好教师是一座宽容的桥。陶行知先生&四颗糖果&的故事,正展示了教师宽容的人格魅力。在探究性学习中,教师的宽容实际上给了学生信心与动力。在学生解题的错误中往往有正确的成份,我们应尽量发现其错误中的正确成份予以肯定,并启发学生自己发现、纠正错误,使每位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总之,小学科学课是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的主要阵地,要在科学教育中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探究意识,让学生领会科学的本质。要引领学生亲历探究过程,在过程中体验科学,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教室,让学生走向校园、家庭、社会和大自然,不断激励学生,潜移默化地在学生心灵上播撒科学和创新的种子,真正探究科学的奥秘所在。
作者单位:重庆市忠县丰收中心小学
邮政编码:404314
您可能感兴趣的其他文章
&&站长推荐
&&期刊推荐
&&原创来稿文章
&&网络读者服务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邮件地址:
写信给编辑
您的邮件地址:}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小学科学实验教学计划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