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理想是什么乐记中的声淫及商是什么意思

当前位置: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儒家的音乐理论中,声、音、乐是三个..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儒家的音乐理论中,声、音、乐是三个不同层次的概念。声与音的区别在于,音有节奏、音调,而声没有。通常将声称为噪声,将音称为乐音。人与动物都有听觉,能够感知外界的声响。不同的是,动物一般不能识别声与音,而人不仅有感知音的欲望,而且能利用声的特性构成乐音,来满足自己感官的需要。是否懂得乐音,是人区别于禽兽的重要标志,所以《乐记》说:“知声而不知音者,禽兽是也。”  在外物的作用下,人心会跃动而起。因外物作用的强弱不同,人的情感表现为不同的层次,《毛诗序》说:“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手舞足蹈再配上歌曲,是心情达到极致时的表现。乐音出自人心,但又能成为一种新的外物,给人心以反作用。乐音种类很多,可以是端庄的,也可以是张狂的;可以是细腻的,也可以是粗犷的;它给人以不同的感受,诱导着人的情感的发生与转换。犹如今日的古典音乐与摇滚音乐,尽管都属于乐音的范围,但给听众的感受是完全不同的,儒家尤其注重乐音对人心的影响,主张乐音应该有益于人的教化,而不是为了刺激感官。认为以君子之道作为主导的乐音,有益于人类的进步;以满足感官刺激作为主导的乐音,会将社会引向混乱。所以《乐记》说:“君子乐得其道,小人乐得其欲。以道制欲,则乐而不乱;以欲忘道,则惑而不乐。”乐音有不同的层次,低层次的乐音悖逆天道中庸的原则,对人性的宣泄毫无节制,会引导人走向颓靡或暴戾的极端,最终毁灭人性,是亡国之音。而高层次的乐音是天道的体现,使人在享受音乐的同时,受到道德的熏陶,涵养心性,是入德之门。因此,对乐音要有所选择,儒家将最高层次的音称为“乐”。《乐记》说:“夫乐者,与音相近而不同”,只有合于道的音,才能称为乐。是否懂得音与乐的区别,十分重要,所以《乐记》又说:“知音而不知乐者,众庶是也。唯君子为能知乐。”唯有君子才懂得真正的乐。  春秋时期有古乐与新乐之争。所谓古乐,是自黄帝、尧舜以来,圣贤相传的雅乐,如黄帝之乐《咸池》,尧之乐《大章》,舜之乐《韶》,禹之乐《夏》等,节奏缓慢庄重,富有寓意。新乐则是时人所作的淫声乐曲,恣意放荡,无思想内涵可言。《乐记》记载了魏文侯向子夏问乐的对话。魏文侯对子夏说:我端冕而听古乐,总是担心会睡着;而听郑、卫之音,就不知疲倦。请问原因何在?子夏说:古乐进退齐一,没有奸声,弦匏笙簧,相互配合,奏乐始于击鼓,舞毕击金铙而退。君子聆听到此,可以说出古乐的义理,然后思索修身齐家,均平天下。新乐不然,行伍杂乱,奸声滥溺,舞如猴戏,男女混杂,尊卑不别。乐曲终了,君子不知所云。魏文侯好乐舞,但却是知音而不知乐,子夏讥笑他说“今君所问者乐也,所好者音也”。古乐是圣人确立的父子君臣的纪纲之后,“正六律,和五声,弦歌诗颂”,配以乐器、辅以舞蹈、加以节奏的作品,所以子夏说“德音之谓乐”。而新乐“淫于色而害于德”,不能称为乐,所以,有道君王万万不敢将它搬进宗庙祭祀祖先。1.根据原文,下列不属于阐释“对乐音要有所选择”的原因的一项是(&&&& ) A.乐音出自人心,又能给人以反作用,各种各样的乐音,能使人有不同的感受,从而诱导着人的情感发生和转换。 B.是否懂得音和乐的区别十分重要,只有品德高尚的君子才能懂得真正的乐。 C.低层次的乐音无益于人的教化,而高层次的乐音则能使人受到道德的熏陶,涵养人性。 D.以君子之道作为主导的乐音,有益于提高个人道德水平,促使社会进步;以小人之道为主导的乐音,以满足个人感官刺激为目的,不利于社会进步。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古乐就是儒家认为的以君子之道为主导的乐音,新乐就是儒家认为的以满足感官刺激为目的的乐音。 B.古乐对人的感官刺激不如新乐那么强烈,所以魏文侯听古乐时总是担心会睡着,而听新乐时却不知疲倦。 C.古代有道君主不敢把新乐搬进宗庙祭祀的原因是新乐恣意放荡,无思想内涵可言。 D.文中引用《乐记》中魏文侯向子夏问乐的对话,目的是讥笑魏文侯只知音而不知乐。 3.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为一个文明古国,我国很早就有重视乐音对人的教化作用的传统。 B.儒家强调乐音对人的道德熏陶作用,这对我们今天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仍然有借鉴作用。 C.孔子曾称春秋时期为“礼崩乐坏”的时代,其原因可能是春秋时期盛行的是新乐,表现的是对声色犬马的狂热。 D.如果人人都能欣赏高层次的乐音,而摒弃靡靡之音、亡国之音,那就一定能达到儒家所强调的修身、齐家、平天下的目的。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难度:中档来源:模拟题
1.B2.D3.D
马上分享给同学
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儒家的音乐理论中,声、音、乐是三个..”主要考查你对&&现代文阅读&&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现代文阅读
现代文阅读掌握内容:各种文体有不同的命题规律和答题技巧,不能一概而论。相对来说说明文和议论文命题方向更集中,答题的格式也相对固定,规律性更强些。解题注重技巧。记叙文题型更丰富些,答案也更灵活。重在感悟和语言的表达。一、首先: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常见写作方法、表现手法、描写方法、说明方法、说明顺序、论证方法这些重要要素一定要把握住。  二、其次:(1)语句在文章篇章结构上的作用:总起全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承上启下(过渡)、前后照应、首尾呼应、总结全文、点题、推动情节发展。  (2)语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感情)、点明中心(揭示主旨)、突出主题(深化中心)。  (3)语句特色评价用词:准确、严密、生动、形象、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语言简练、简洁明了、言简意赅、富有感染力、节奏感强、委婉含蓄、意味深长、发人深省、寓意深刻、引发阅读兴趣、说理透彻、有说服力。  (4)文段中关键词语、短句的分析:在题目的题干中出现了加引号的词语或句子,往往表明分析的对象源出于原文,在分析时应贯彻这样的原则: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也就是说一定要结合具体语境来考虑。  (5)理解词语在选文中的意思和在语境中的含义:解答这类题目,要注意两点:一是这个词可能不再具有词典中的含义,而是特定语境中的特殊含义。二是要理解词语的语境含义首先必须正确理解词语所在的语境。如《藤野先生》一文中“实在是标致极了”一句中的“标致”。  (6)语句作用、含义分析题:①评价、赏析一句话:应从两个方面入手,先评写作特色、语言特色,如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语言或生动或优美或讲求对称或准确 严密……再评思想内涵,即阐明这一句表达了什么观点,给你什么感受、启迪、教育…… ②分析一句话的含义也可从分析关键词入手,着重体会关键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  ③说明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说明内容、说明对象的特征和说明文语言的特色(准确、生动)。记叙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文章所渲染的特定气氛、表达的感情、人物形象的特点等。议论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论点(或是全文的中心论点,或是所在段的分论点)以及议论文语言的特色。 ④关键句子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点明题旨的句子;描写、议论、抒情的句子;总结全文的句子;起承转合的句子(如相互照应的句子和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句);运用各种修辞手法的句子(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反语、设问、反问,特别是引用的句子)。理解关键句子主要是指能体味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喜怒哀乐、褒贬态度及思想倾向等。同时要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功能、作用、特点。 (7)指明语句所用的写作方法:一定要注意文体特征和名词使用的准确性。  ①社会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在回答时必须结合当时当地的时代背景,指出文段中环境描写的相关语句揭示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②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句的主要作用: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推动情节发展;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心情、感情);突出、深化主题。  (8)用自己的话回答问题:①这种题目往往就是限定不能直接原文中的语句来回答,从另个层面上来说,也就是暗示你原文中有相关语句,所以首先应该找出原文中的相关语句;②其次要考虑的就是如何将原文中的语句变成自己的话,可以采用下列方法:概括大意法,适用于原文相关句子较长的情况;解释重点词法,适用于原文语句中有生僻词;变换句式法,适用于原文使用的是疑问、设问、反问的语意未能完全明确的句子,而题目又要求作出明确表达的情况。 (9)根据阅读短文的感受谈自己的看法或体会:用第一人称;采用1+2或1+3的形式,先用一句话概括出自己的看法或体会,再用两三句话谈谈理由,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如题目有相关要求,还要注意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 ①说明方法: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列数字、作比较、画图表、下定义、作诠释、打比方、摹状貌。 ②说明顺序:所谓合理的说明顺序,是指能充分表现事物或事理本身特征的顺序,也是符合人们认识事物、事物规律的顺序。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等。 ③论证方法:指的是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是论点、论据之间逻辑关系的纽带。常用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引证法)、喻证法(打比方)、对比法。 ④论点:论点,又叫论断,是作者所持的观点。在较长的文章中,论点有中心论点和分论点之分。  中心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的问题的最基本看法。是作者在文章中所提出的最主要的思想观点,是全部分论点的高度概括和集中。  分论点是从属于中心论点并为阐述中心论点服务的若干思想观点。各分论点也需要加以论证。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是被证明与证明关系。凡经证明而立得住的分论点,也就成为论证中心的有力论据。  ⑤论据:提出论点必须有根据,即必须举出足够的事实或正确的道理,证明论点的正确性。用来证明论点的事实和道理叫做论据。  论据,依据其本身的性质和特征,可分为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也称事理论据)两类。事实论据是对客观事物的真实的描述和概括,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因此是证明论点的最有说服力的论据。所谓“事实胜于雄辩”就是这个道理。事实论据包括具体事例、概括事实、统计数字、亲身经历等等。理论论据是指那些来源于实践,并且已被长期实践证明和检验过,断定为正确的观点。 ⑤记叙顺序:顺叙:按照客观事物的发生发展的先后次序进行叙述,从开端、发展、高潮写到结局。倒叙:把事情的结局或后面发生的事情先写出来,然后再按事件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插叙:在顺叙的过程中,由于某种需要,暂时把叙述线索中断一下,插进有关的另一件事情的叙述。插叙的作用是补充交代或说明,使叙述更加充分,弥补单凭顺叙难以交代清楚的必要内容,使文章更充实、更周密,在结构上更紧凑。 ⑥描写方法: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事件、景物具体描绘出来的一种手法,给读者以身临其境的感觉。描写是文学创作的基本手法之一。按不同的分类标准描写可以有不同的分法:从描写对象的自然属性来分,可以分为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和带综合性的场面描写(兼写人物和场景)。环境描写又分为: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人物描写还可细分为语言描写、动作描写、肖像描写(外貌描写和神态描写)、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从描写的角度来分,可以分为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⑦表达方式:表述特定内容所使用的特定的语言方法、手段,是表达方式。它是文章构成的一种形式要素。记叙(叙述)、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⑧表现手法:表现手法从广义上来讲也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分析一篇作品,具体地可以由点到面地来抓它的特殊表现方式。注:又因为现代的语文已不太注重表现手法与表达技巧的区分,可认为二者是统一的。但如果要严格区分表现手法从属于表达技巧。托物言志、写景抒情、叙事抒情、直抒胸臆、对比、衬托、烘托、卒章显志、象征、想象、联想、照应、寓情于景、反衬、托物起兴、美景衬哀情、渲染、渲染环境、虚实结合、点面结合、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伏笔照应、设置悬念、侧面描写、正面描写、直接抒情、间接抒情、修辞格、字词锤炼、以小见大、句式选择等。 现代文阅读实用解题技巧:一、解答现代文阅读题应分三步走:
第一步,纵观全文,把握主旨一是理清文章的思路。
文章的每一段、每句话归根到底都是为阐明中心服务的,都归向文章的主旨。平时要学会为文章标段,归纳每段意思,归纳中心思想。往往行之有效。二要找寻、读懂文章中关键的词句。特别是那些体现作者立场观点、反映文章深层次内容、内涵较丰富、形象生动的词句。尤其是文章的开头句、结尾句、独立成段的句子、比喻句、连问句、过渡句、抒情议论句,文章的主旨常常隐含其中。 ①不要急着去做题,在进入题目之前,必须读两遍文章。第一遍速读,作快速浏览,摄取各段大概意思,建立起对文章的整体认识,集中解决一个问题——选文写的是什么?第二遍精读,仔细阅读每句话,揣摩、参悟一些重要的句子、段落,对文章的主旨产生一定的认识。②画出在文章的结构上起过渡、连接作用的词语、句子、段落,画出各段落中的中心句,尤其注意段首、段尾,这些词句往往就是回答问题时需要重点研读的,通过找重要的词句进一步理解文章的思路,结构层次。③心中要有文体意识,找出画龙点晴的句子。作为托物言志类的哲理性散文,在叙述和描写中总有一些议论和抒情的语句,阅读时一定要善于抓住议论抒情的句子去把握文意,尤其注意文章结尾的议论抒情,它们往往就是全文的主旨所在。牢记:欲速则不达。一定要读懂文章再做题,坚决杜绝走马观花式的阅读。
第二步,认真审题,定向扫描做现代文阅读主观题的关键在于准确地审题,抓住了审题这个关键,就找到了答题的诀窍。
现代文阅读的审题,就是要仔细分析题干,把握题目要求,即把握题干中包含的与答案相关的各种信息。这是答题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题干一般由两个部分组成,一是文章作者的话,一是命题者的话。设置题干的目的,主要是限定答题内容;同时,命题者为了使考生不至于茫然无绪,往往又会在题干中提示答题内容在文中的位置,甚至限定了在哪一段或哪个句子中。这样我们就可以根据题干的提示,找出每一道题的出题点,锁定答题区间,具体到段、句、词。只要找准了原文中的相关区域,认真揣摩上下文的文意,准确抓住关键词句,准确地把握住答案的有关信息,大多数题目的答案是能够在原文中找到的。牢记:题干提示了答题范围,题干规定了答题角度,题干提供了答题思路,题干隐含了答题信息,题干体现了答题规律。
第三步,筛选组合,定向表述文学作品阅读多为主观题,其题干不仅能显示答题的区域,还能显示答题的方式。
要站在命题人所“问”的角度回答问题,问什么答什么,使所答充分、到位、准确、有条理。整合时一定要确保文通句顺。牢记: 1、弄清题干中所具有的态度或倾向遇到的题干如果是否定形式,就采用先反后正的答题方式,避免遗漏要点;遇到的题干如果是肯定形式,就采用正面的答题方式。2、弄清题干语言的构成形式,确定答题语言形式。题干的结构,是表意的外在形式,暗示着语句含义由哪些方面构成,分析结构可以提示考生答题时如何组织好语言。3、弄清题干中作者的话和命题者的话题目中出现作者的语句,一般是学生要理解和分析的对象,而命题者的话一般起到引导学生明确解答重点或者提供限制条件的作用。4、变含蓄为直接,变分说为概括。高考中现代文阅读材料多为散文,语言不仅有丰富的内涵,还很讲究艺术技巧。有的含蓄委婉,有的生动细腻,有的形象具体。具有这些特点的语句在高考中历来成为考查的重点。组织答案的时候首先要整合文中的相关信息,在原文中找出相关段落所传达的信息的共同点,然后利用文中附着信息共同点的那些具体的、形象化的语句,把这些具体形象化的语言转换为抽象,概括性的语言,即为所需答案。5、多从原文中筛选、提炼、整合语句作答。现代文阅读的考查目的在于把握并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要传达的信息,因此,要依照作者的思路来理解作品,多从原文中寻找答案。但并不是直接摘抄,有时以文章中的词或句为基础略作改写来作答,有时要求综观全文,从各段中提取相关信息加以整合。这类题在高考中出现最多。二、另外,要弄清试题中常用的名词术语。1、表达方式,常用的表达方式有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等。写作手法,考生要清楚,狭义的写作手法即“表达方式”,广义的是指写文章的一切手法,诸如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先抑后扬、象征、开门见山、托物言志等。2、修辞手法,常用的有比喻、拟人、反复、夸张、排比、对偶、对比、设问、反问等。3、语言特点,一般指口语的通俗易懂,书面语的严谨典雅,文学语言的鲜明、生动、富于形象性和充满感情色彩的特点。分析时,一般从修辞上进行分析。感悟,多指发自内心的感受、理解、领悟等。4、说明文的类型,事物、事理说明文(内容角度);平实、生动说明文(语言表达角度)。5、说明方法,一般有举例子、分类别、列数据、作比较、下定义、作诠释、打比方、画图表、摹状貌等(一般是三个字)。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程序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在答题时,可答得具体些,如:空间顺序(从上到下,从里到外等),逻辑顺序(先结果后原因,层层递进等)。说明对象,指文章说明的主要人或事物(一般不必答人或事物的特点)。6、论证方法,中学要求掌握的有道理论证、事实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归谬法。论证方式,立论和驳论。理论论据,包括名人名言、俗语谚语、公式定律等。事实论据,一切事实、史实、数据等。简明,语句简洁、明了,一般有字数上的限制。得体,文明礼貌,人性化。7、有何作用,回答文章中某一内容的作用或好处可从三个方面考虑,一是内容方面,如深化主题、强调感情等;二是结构方面的,如过渡、呼应等;三是语言方面,如引人入胜、生动活泼等。8、思想内容,基本是指文章的中心思想或主旨。9、思想感情,作者或作品中人物所表现出来的思想倾向,如善恶、好恶、褒贬等。以上各“常用术语”,暗中考查语文基础,同时也是题目赋分点所在,考生理解清楚,可很好地根治“答非所问”的弊病。解题方法:
1.纵观全篇把握主旨一篇文章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读一篇文章如果没有着眼于全篇的目光,没有整体把握的意识,其结果只能是事倍功半,甚至徒劳无益。因此,阅读效率的提高取决于对文章内容的主旨是否能正确把握。那么,如何把握文章的主旨呢?首先要着眼于文章的整体,注意理清内部的相互关系,从宏观上居高临下地驾驭文章,领会文章的主旨内涵。其次还要看文章的作者、写作时间和文后的注释等,特别要浏览一下后面问了哪些问题,从题目的选项中揣测文章的主旨,明确作者的主要写作意图,这样解题就心中有数了。
2.理清脉络划分层次《报秋》全文共九个自然段,一至六段为第一部分,这一部分的感情脉络是:由玉簪花“探出头来”“报秋”引得作者“一惊”写起,随即“怅然”,又想到玉簪花的顽强、谦让、洁净和特有的芳香,归结到“秋是收获的季节,我却是两手空空”的失落、不安和焦虑。七至九段为第二部分:从兄长寄来的词中有所领悟,悟出“只在心中领取,便得逍遥”的人生哲理,从而坚定“领取生活”的人生态度。
3.检索范围准确摘取良好的阅读素质不仅体现在对文章的整体把握上,还体现在对局部的确认。阅读时,先看题目涉及到文中哪些段落或区域,确定对应的语句,再仔细分析这一段里每一句话的意思,理清段落之间的关系,了解行文思路。阅读题一般是从选文里有可能被学生忽略且又不一定真懂的地方抽出来编成各种形式的问题,用来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因此,答案要从选文里找,只要认真揣摩上下文意,准确抓住关键语句,大多数题目的答案在原文中是能够“抠”出来的。
4.综合分析全面考察有些阅读题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把答案意思说出来,且往往有字数限制。这种题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要求比较高,题目难度也大。解答此类试题,要吃透答案的内容要点,吃准表述的范围、角度和方式,用规范的语言表达。
5.认清手法明确作用现代文阅读,命题者常常从文章的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方面出题对考生进行考查。因此,掌握常用的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明确它们的修辞作用,对理解和鉴赏文章很有帮助。近几年高考现代文阅读大致考查了如下几种修辞手法: (1).比喻比喻要贴切,必须有相似点。本体与喻体的相似点越明显,越突出,比喻就越贴切。(2).拟人搜索(3).反衬(4).对比(5).反复(6).排比(7).象征象征是文艺创作的一种表现手法,用具体的事物表现某种特殊意义,或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的形象以表现与之相似的或相近的概念、思想和感情。
发现相似题
与“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儒家的音乐理论中,声、音、乐是三个..”考查相似的试题有:
263646270445133254125687277438138150用户:*密码:*
当前位置: >
文中子的《乐论》与《乐记》李小成内容提要 《续六经》之一的《乐论》,表述了文中子的音乐理论,《乐论》虽已失传,但从其他典籍可以考知其梗概。文中子看到了音乐在整个社会进程中的作用,它不仅能体现王道,而且是时代的体温计,他的乐理理论其实是秉承了孔子的乐理思想。在经过从汉到隋之前儒学的衰落之后,文中子的乐理思想也是他重振儒学的有机组成部分。
关键词 乐论;雅乐;乐记;王道;礼乐  《乐论》是隋代文中子王通的《续六经》之一,此书已佚,但我们从其《中说》中可考知其梗概。文中子为什么要著《乐论》?先秦儒家的《乐记》对他的《乐论》有什么影响?这些问题我们都可以从今存《中说》及其他文献中找到答案。   《乐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言乐之义理的。《正义》云:“郑《目录》云:‘名曰《乐记》者,以其记乐之义。此于《别录》属《乐记》。’……按《汉书•艺文志》云:‘黄帝以下至三代,各有当代之乐名。周衰礼坏,其乐尤微,又为郑卫所乱,故无遗法。汉兴,制氏以雅乐声律,世为乐官,颇能记其铿锵鼓舞而已,不能言其义理。武帝时,河间献王好博古,与诸生等共采《周官》及诸子云乐事者,以作《乐记》。其内史丞王定传之,以授常山王禹。成帝时为谒者,数言其义,献二十四卷。刘向校书,得《乐记》二十三篇,与禹不同,其道浸以益微。’”[1](p558)《乐》的情况很复杂。《汉志》载:《乐记》二十三篇,阙。《乐记》之前有《乐经》,《隋志》记四卷,佚。《经义考》云:“《汉书•王莽传》:元始三年立《乐经》。《艺文志》:汉兴制氏以雅乐声律世在乐官,颇能记其铿锵鼓舞而不能言其义,六国之君魏文侯最为好古,孝文时得其乐人窦公,献其书,乃《周官•大宗伯》之《大司乐》章也。……杨继盛曰:世之谈经学者,必称六经,然五经各有专业,而《乐》则灭绝无传,论治法者必对举《礼》、《乐》,然议礼者于天秩不易之外,犹深求立异可喜之说,至于《乐》则废弃不讲。全德之微,风俗之弊,恒必由之,良可悲夫。”[2](p865)由于《乐经》早佚,文中子关于乐的思想理论来自于《乐记》或前人对乐的认识。   乐在整个社会中的进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刘子•辩乐》云:“乐者,天地之声,中和之纪,人情之所不能免也。人心喜则笑,笑则乐,乐则口欲歌之,……古人不能无乐,乐则不能无形,行则不能无道,道则不能无乱。先王恶其乱也,故制雅乐以道之,使其声足乐而不淫,使其音调伦而不诡。”[3](p144)《乐记》对乐有更深入的理解,它把乐的境界提到了一个更理性的层次,《记》云:“礼以道其志,乐以和其声,政以一其行,刑以防其奸,礼乐刑政,其极一也,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也。”[4](p560)一般来说儒家都非常重视礼乐教化作用,孔子曾言:“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5](p2487)孔子很懂音乐,他把音乐作为自己教学工作的最后一个阶段,诗、乐对一个人的成长固然重要,但只有音乐才能塑造出他完整的人格魅力,即如孔《疏》所说的“成性在于学乐。”荀子对乐在整个社会各环节的作用有较为全面的认识,他在《乐论》中云:“故乐在宗庙之中,君臣上下同听之,则莫不和敬;闺门之内,父子兄弟同听之,则莫不和亲;乡里族长之中,长少同听之,则莫不和顺。……乐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故先王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6](p338)文中子对这一点也认识得很清楚,《魏相篇》文中子说:“《礼论》、《乐论》为政化”,又云“乐以合德”,乐与礼一样,具有政治教化作用,它亦可以使一个人的行为与内在涵养更合乎社会所要求的道德规范。于乐,文中子的态度亦是转述和传承,《事君篇》曰“吾于《礼》、《乐》也,论而不敢辨。” 他所充当的只是中介的作用。   关于《乐论》的篇数、卷数。杜淹《世家》云:“《乐论》二十篇,列为十卷。” 王福《王氏家书杂录》云:“贞观初,……《礼论》、《乐论》各亡其五篇”。[7](p1333)《乐论》篇数,王福以后再无人言及,王绩《答程道士书》只言其兄“续明《六经》”,王勃《续书序》也只有“我先君文中子,……正《礼》、《乐》以旌后王之失,……乃例《六经》,次《礼》、《乐》。”[8](p227)皮日休《文中子碑》只是记载了《礼论》、《续诗》、《元经》、《易赞》的篇数,未载《续书》与《乐论》的篇数,亦可能这两部书时已不存。宋司马光《文中子补传》载:“弟子自远方至者甚众,乃著《礼论》二十五篇,《乐论》二十篇,《续书》百有五十篇,《续诗》三百六十篇,《元经》五十篇,《赞易》七十篇,谓之《王氏六经》。”[9](p258)司马光此载,可能是据杜淹《世家》而云。清朱彝尊《经义考》未载王氏通《乐论》的存佚情况。   文中子作《乐论》的目的什么?《天地篇》有明确的表示:“王道之驳久矣,礼乐可以不正乎?”因为乐亦关乎王道政治的实现,文中子所处隋世,政治昏暗,隋文帝素不悦学,不知乐,其子杨广虽好文学但骄奢纵欲,耽溺享乐而荒芜国政,亡国之君也,当此之际王道岂能不兴乎?故作用于人内心情感的乐不能不正。王夫子《读通鉴论》卷十九《隋文帝》九云:“治心然后可以审音,心者其本也,音者其末欤!乃何妥(《隋书》卷七十五《儒林列传》)衰乱滔滔之乐作,遂益以导炀帝邪淫无厌之心,而终亡其国,则乐之不正,流祸无涯,乐又本而非末矣。故先王之作乐也,必在盛德大业既成之后,以志之贞者斟酌于声容之雅正,而不先之于乐,知本也。然必斟酌于声容之雅正,以成一代之乐,传之子孙,而上无淫匿之君,流之天下,而无乖戾之俗,则德立功成,而必正乐,亦知本也。”[10](p362)王夫子所说的“本”归根在于德正,德正乐才能正。乐正则人心正,人心正则政治清明,王道之治也。《事君篇》亦云:“问礼乐,子曰:‘王道盛则礼乐从而兴焉。’”文中子认为有仁政德治,雅乐才会从而繁荣并引导时代潮流。《礼乐篇》云:“子曰:仁义,其教之本乎?先王以是继道德而兴礼乐者也。……文中子曰:周齐之际,王公大臣不暇及礼矣。献公曰:‘天子失礼,则诸侯修于国,诸侯失礼,则大夫修于家。’礼乐之作,献公之志也。程元问《六经》之致,子曰:‘……正礼乐以旌后王之失,如斯而已。’”文中子作《乐论》就是要以乐这种方式来警示后王之失,他的真实愿望还是想得到当朝隋帝采纳,实现清明的王道政治。因为“乐者,本乎政也。政善则民安,则天下之心和。圣人作乐,以宣畅其和。”[11](p36)乐与政通,“古者圣王明君制礼法,修教化,三纲正,九畴叙,万物咸若,乃作乐以宣八风之气,以平天下之情,故乐声淡而不伤,和而不淫。”[12](p35)圣王明君都能认识到乐的重要性,故文中子亦将《乐论》纳入《续六经》之中。   雅乐是王道的体现,所以文中子倡导之。《王道篇》言雅声与政治的密切关系,其文云:   子在长安,杨素、苏夔、李德林皆请见,子与之言,归有忧色,门人问子,子曰:“素与吾言终日,言政而不及化;夔与吾言终日,言声而不及雅,德林与吾言终日,言文而不及理。”门人曰 :“然则何忧?”子曰:“非尔所知也。二三子皆朝之预议者也,今言政而不及化,是天下无礼也;言声而不及雅,是天下无乐也;言文而不及理,是天下无文也。王道从何而兴乎?吾所以忧也。”门人退,子援琴鼓《荡之什》,门人皆沾襟焉。[13](p1310)   文中子认为“言声而不及雅,是天下无乐也”,如果这样的话,“王道从何而兴”?那他理想中的社会就难以实现。文中子所鼓《荡之什》在《诗》属“大雅”。《大雅•荡之什》,郑氏笺云:“荡,召穆公伤周室大坏也。厉王无道,天下荡荡,无纲纪文章,故作是诗也。”[14](p551)这首诗是周文王为揭露商纣王的暴虐无道而作的,郑玄对此诗主旨的理解是对的。文中子在长安见杨素、苏夔、李德林,与之交谈,他们都是朝廷重臣,因其“言政而不及化”,“言声而不及雅”,“言文而不及理”,故文中子忧其王道仁政难以实现,为排解烦恼,援琴而鼓《荡之什》,以映其时政也。   乐是时代的体温计,从乐我们就可以体味出一个社会的盛衰,《王道篇》云:   子曰:“化至九变,王道其明乎!故乐至九变而淳气洽矣。”裴曰:“何谓也?”子曰:“夫乐,象成者也,象成莫大于行而流于声,王化始终所可见也。故《韶》之成也,虞氏之恩动植矣,乌鹊之巢可俯而窥也,凤凰何为而藏乎?”[15](p1310)   王道所在,社会清明,风俗所化,乐亦扬之,即“化至九变,王道其明”。《韶》乐成而虞氏之恩普遍于天下,《韶》乐是王道政治的体现,《论语•八佾》亦云:“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何晏《集解》云:“孔曰《韶》,舜乐名。谓以圣德受禅,故尽善。”《正义》曰:“韶,绍也。德能绍尧,故乐名《韶》。言《韶》乐其声及舞极尽其美,揖让受禅,其圣德又尽善也。……武周、武王乐,以武得民心,故名乐曰《武》。言武乐音曲及舞容则尽极美矣,然以征伐取天下,不若揖让而得,故其德未尽善也。”[16](p2469)乐映其政,这一点在任何一朝代都可以得到印证。文中子只是转述圣贤之意而已。这里还讲到“乐、象、声”问题。《礼记》卷二十七《乐记》云:“乐者,所以象德也。”[17](p997)孙希旦认为“象德”即谓“乐所以使民象君之德。”在《礼记》卷二十八的《乐记》中,讲到三者的关系:“乐者,心之动也。声者,乐之象也。文采节奏,声之饰也。君子动其本,乐其象,然后治其饰。是故先鼓以警戒,三步以见方,再始以著往,复乱一饬归,奋疾而不拔,极幽而不隐,独乐其志,不厌其道,备举其道,不私其欲。是故情见而义立,乐终而德尊,君子以好善,小人以听过。故曰:‘生民之道,乐为大焉。’”[18](p1006)《乐记》所讲的乐、象、声、德,即文中子的“夫乐,象成者也,象成莫大于行而流于声,王化始终所可见也。”之意,不过文中子表述为简练一些。   文中子秉承了孔子的乐学思想,反对靡靡之音。《周公篇》云:   子游太乐,闻龙舟五更之曲,瞿然而归,曰:“靡靡乐也,作之邦国焉,不可游矣。”[19](p1317)   因为靡靡之乐乃衰世之音也,这与反映王道的雅乐格格不入,故文中子“瞿然而归”,言其地“不可游矣”。这与孔子反对郑、卫之音的态度是一样的。《论语•卫灵公第十五》云:“颜渊问为邦。子曰:‘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乐则《韶舞》。放郑声,远A人。郑声淫,佞人殆。’”何晏解曰:“孔曰:郑声、A人,亦俱能惑人心,与雅乐贤人同,而使人危殆,故当放远之。”[20](p2517)孔子认为,治理国家礼乐方面,音乐要采用《韶》和《武》,应坚决舍弃郑国的乐曲,因为郑国的乐曲靡曼淫秽,若以治国,则国将丧矣。《乐记》亦阐述了同样的思想,不过是把孔子的思想系统化、深刻化了而已。《乐记》云:   是故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声音之道与政通矣。……郑卫之音,乱世之音也,比于曼矣。桑间濮上之音,亡国之音也,其政散,其民流,诬上行私而不可至也。[21](p978,981)   文中子对靡靡之音的反敢,是长期受儒学理念熏染的一种自然反应。唐人李涪《刊误》卷下之《乐论》,记录了文中子门人杜淹与唐太宗关于乐的一段对话,云:“贞观十七年,太宗文皇帝与太常少卿祖孝孙论乐,太宗曰:‘治政善恶,岂此之因?’御史大夫杜淹曰:‘陈之将亡也,为《玉树后庭花》;隋之将亡也,为《伴侣》、《行路难》。闻之莫不悲泣,所谓亡国之音。以是观之,实自于乐。’”[22](p12)杜淹作为文中子的门人,其乐论思想与其师一致,唐太宗就与他的乐论观有所不同了。   文中子不但谈乐理、谈乐的社会功用,而且自己有这方面的切身实践。《礼乐篇》就记载了文中子作琴曲《汾亭操》之事:   子游汾亭,坐古琴,有舟而钓者过,曰:“美哉琴意,伤而和,怨而静,在山泽而有廊庙之志,非太公之都溪,则仲尼之宅泗滨也。”子骤而鼓《南风》,钓者曰:“嘻!非今日之事也。道能利生民,功足济天下,其有虞氏之心乎?不如舜自鼓也,声存而操变矣。”子遽舍琴,谓门人曰:“情之变声也如是乎?”起将延之,钓者摇竿鼓ざ拧C湃俗分釉唬骸拔拮芬病2ヘ晃淙牒樱黜嘞迦胗诤#庞兄病!彼熘酒涫拢鳌斗谕げ佟费伞[23](p1321)   文中子弟王绩在《答冯子华处士书》中,亦曾言其兄作《汾亭操》一事:“吾家三兄,生于隋末,伤世忧乱,有道无位,作《汾亭操》,盖孔子《龟山》之流也。吾尝亲受其调,颇为曲尽。近得裴生琴,更习其操。洋洋乎!觉声器相得。今便留之,恨不得使足下为钟期,良用耿然。”[24](p158)这段材料,佐证了文中子曾作《汾亭操》。《琴史初编》在隋唐琴人中记:“隋代虽然只有三十多年,在音乐方面却颇为活跃。……文人琴士有王通、王绩兄弟,他们都有创作传世。”[25](p53)在介绍文中子是云:“他在汾亭鼓《南风》等曲,被钓者评为‘有廊庙之志’,但‘声存而操变矣’。于是痛感时势不合,而作《汾亭操》。现存琴曲《古交行》一曲,传为他的作品。”文中子弟王绩亦擅长鼓琴,从《答冯子华处士书》可以看出,他也非常喜欢琴曲而且会弹奏,“近得裴生琴,更习其操。”即明证也。其诗《北山》中有:“幽兰独夜清琴曲,桂树凌云浊酒杯。”句,可与《答冯子华处士书》互证。而且《古琴初编》亦载王绩为隋唐著名琴人,曾“加减旧弄,作《山水操》,为知音所赏。这里的加减旧弄,应是指在传统基础上的加工改编。”[26](p54)王绩之擅长鼓琴,不能不受到其兄文中子的影响。   文中子还以谈歌舞表述自己对社会变革的看法,《周公篇》云:   子谓《武德》之舞劳而决,其发谋动虑,经天子乎?谓《昭舞》之舞闲而泰,其和神定气,绥天下乎?太原府君曰:‘何如?’子曰:‘或决而成之,或泰而守之,吾不知其变也。噫!《武德》则功存焉,不如《昭德》之善也,且《武》之未尽善久矣。其时乎,其时乎!’”[27](p1316)   两种歌舞,一者劳而决,一者闲而泰,一个是发谋动虑,一个是和神定气。他在比较了汉高祖庙的《武德》之武与汉文帝庙《昭德》之舞后说:“《武德》则功存焉,不如《昭德》之善也。”因汉高祖以武力推翻了秦始皇,战胜了项羽,而汉文帝以德定天下,他对汤武革命式的武力变革评价不高,虽然他也认为那样做是必要的。由于文中子深受儒家道德的影响,他认为解决社会问题,道德的方法要优于其他任何方法。这与孔子的“《武》尽美矣,未尽善也,”是一脉相承的,文中子肯定了《武德》功存,又言不如《昭德》之善,在他的心目中,目的虽然一致,但可采用平和的方式来完成,这才是尽善之美。      参考文献:   [1][4]朱彬.礼记训纂[M].北京:中华书局.1996   [2]朱彝尊.经义考[M].北京:中华书局.1998   [3][10]中国古代乐论选辑[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1   [5][16][20]十三经注疏•论语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1980   [6][7][13][15][19][23][27]二十二子[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8]蒋清翊.王子安集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9]永乐大典[M].北京:中华书局.1986   [11][12]周敦颐.周子通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14]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M].北京:中华书局.1980   [17][18][21]孙希旦.礼记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1989   [22]古今注•中华古今注•封氏闻见录•资暇集•刊误•苏氏演义•兼明书[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   [24]康金声,夏连宝.王绩集编年校注[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2   [25][26]许健.琴史初编[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2
原载:《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2007年第2期
阅读数[1611]
如果您已经注册并经审核成为“中国文学网”会员,请
后发表评论; 或者您现在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意淫是什么意思啊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