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作文五百字关于渐变的主题五百个字

材料作文的审题
材料作文的审题
材料型作文,就是给定一则或者几则材料(或文字,或漫画,或画图表),要求考生在准确理解材料的基础上,选择一个角度,自主立意,自定文体,自拟标题,进行作文的一种命题形式。这种命题,既有限制性,又有开放性。题目一般要求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范围,但又有一定的选择自由度。
材料作文一般由“材料+提示语+要求”三部分组成。材料按形式分,有文字材料和图表材料;按数量分,有单则材料和多则材料;按内容分,有事例型材料、寓意型材料和话语性材料。这类作文的审题要求对题目中的材料、提示语、写作要求等每一个字、词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进行认真地推敲、揣摩、辨析,从总体上把握文题的内涵,把握题目所提示的主要对象、主要内容、作者的感情倾向,明确写作范围和重点,尽量确立最佳立意。
一、审材料——分析材料内涵,挖掘隐含信息。
要写出立意深刻的文章,首先要对材料有深刻的理解,要由表及里,挖掘材料和生活中最本质的意义。
1、故事性材料,有历史故事,现实新闻,寓言故事,童话故事等类,应根据其寓意进行由此及彼的联想,才能挖掘出隐含的意义。如:
(1)一次,盖达尔旅行时,有一个小学生认出了他,抢着替他提皮箱。小学生见皮箱十分破旧,便说:“先生是大名鼎鼎的盖达尔,为什么用的皮箱却是随随便便的呢?太不协调了。”“不协调吗?如果皮箱是大名鼎鼎的,而我却是随随便便的,那岂不是更糟?”盖达尔笑着说。小学生看着盖达尔笑了。
材料的中心意思:通过写大名鼎鼎的盖达尔和小学生关于皮箱破旧的对话,表达了身外之物可以随随便便,但做人却不能随随便便的道理。据此,可以提炼出如下观点:(1)做人不应该随随便便;(2)做人要做有真才实学的人,不能徒有虚名。
(2)悉尼奥运会期间,有这样一段插曲:在射击场馆,为了防止记者打手机干扰选手,场内贴有醒目的“请勿打开手机”的警示。但还时时有手机铃声响起,而且总是中国记者。请就这则材料进行分析,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从表面上看,这是一个人的修养、公德问题。这样写,往深层次看,这些人都是“记者”,是有知识的“文化人”,应该懂得这些起码的常识,由此看来,“文化人”不等于“有公德修养”,再提出进行公德修养教育的紧迫性。这样论述,就避免了人云亦云。
2、话语性材料,即所给的材料是一句或一段话,要注意话语的指向。
如:“凤头、猪肚、豹尾”,这是譬喻型话题,说的是写作方法,由此也可引申到人生、事业上,可以把它视为学习、人生、事业的三部曲。以凤头喻起始阶段,以猪肚喻中间历程,以豹尾喻结束阶段。起始强调好的开头,比如打好基础,迈好关键的第一步;过程强调充实与丰富,比如脚踏实地,开拓创新;结束强调善始善终,比如画上圆满的句号,保持晚节。——人只有从小养成良好的习惯,学好科学文化知识,中年才能生活充实;事业有成,到老年才能留下生命的回忆。做事也是这样,有一个良好的开端,中间从不马虎草率,结果才能令人满意。据此,材料要立的意是:做人、做事都要善始善终。
3、多则材料,要分析比较,同中求异,异中求同,从整体上把握材料的共同点,而不能顾此失彼,仅执一端。例:①李时珍经过27年的调查研究,写成《本草纲目》;②埃文利希发明了六零六药物,失败了605次;③巴甫洛夫研究条件反射30年,才写出了《大脑两半球机能讲义》;④马克思用14年时间才写成《资本论》;⑤爱迪生发明电灯也经历了数百次失败。
分析:材料分别列举了五件事,但都存在着共性——伟人之所以能够取得伟大的成就,是因为他们都能认准目标后就坚持不懈,长期奋斗,不怕失败。这个共性就是材料的中心内涵,也就是我们要归纳的中心论点。
如果几项材料中既有正面的又有反面的,那么在审题时,首先要找出正反材料之间的对立点,从对比中得到启发,提炼观点,立意成文。如:A近朱者赤,近墨者黑;B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这两则材料的观点是对立的。材料A说明环境可以改变人的思想品质,强调客观环境对人的巨大影响,材料B说明人即使处在污浊的环境中,也能不受污染,形成并保持高尚的思想品德,强调的是人的主观能动性。它们的“关联点”都是说人或事物与所处环境的关系。立意:要正确处理与所处环境的关系。
4、想象性材料,要突出想象的特点,创造新的形象,表达新的思想。如“假如记忆可以移植”,想象的基点是记忆移植已经具备了成功的可能性,写作时应该对此持支持、肯定态度,至于移植后的效果则可以大胆想象,既可写好处,也可写负面效应,切不可把话题推翻,大谈记忆根本就不可能移植。
5、图画性材料,即所给材料是一幅或几幅图画,这类作文的隐含点在画意上。要注意观察画面内容和画外语言提示,并把这些结合起来,综合考虑寓意所在,找出写作方向。如2005年福建题,画面内容是两个圆,一个规范,一个多角,提示语分别是:“我规范,我稳定,我周长短,面积大……”“我新颖,我多变,我周长长,面积小……”把图和提示结合起来,这幅图要反映的意思是:“规范”与“新颖”,“稳定”与“多变”,“长”与“短”,“大”与“小”,每种状态各有优点与不足。由此联想到社会现实,可以找到许多信息点。如:⑴世上万物各有长短;⑵人生既要稳定又要灵活。⑶圆是核心,万变不离其宗。⑷圆滑与棱角是两种不同的人生态度。
二、审命题提示——从提示语中挖掘主题。
&“提示语”主要用来启发审题立意,打开写作思路。几乎所有作文题除命题、提供材料外,都对作文主题、选材范围、写作重点等作了一定的提示。要重视提示语的观点与思想倾向性,从中揣摸出题人的意图。
1、2003年高考作文提示语:以上是《韩非子》中的一个寓言,直到今天,我们仍然可以在现实中听到类似的故事;但是,也常见到许多不同的甚至相反的情况。我们在认识事物和处理问题的时候,感情上的亲疏远近和对事物的认知正误深浅有没有关系?请以“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这段解说规定写作内容的关键点是现实生活中与寓言类似或相反的事例,因此,既可以写现实生活中类似的情况,也可以写相反的情况;尤其要弄清楚提示语中“我们在认识事物和处理问题的时候,感情上的亲疏远近和对事物的认知正误深浅有没有关系”的含义,辨明二者的关系。
2、有一篇以“和而不同”为话题的作文,材料是这样的:《论语.子路》里有一句名言:“君子和而不同。”意思是说,作为君子,要善于调和各种矛盾冲突,要善于跟别人和谐相处;但与此同时,自己也要有不同于别人的独立见解和风格,而不能随风倒随大流。这个提示就大大降低了作文难度,必须加以重视。
三、审命题要求——看清要求,不可偏废。
审题,我们除了要审视题目本身以外,还必须对题后的“要求”反复阅读与思考。  
1.不可疏漏。要通读“要求”,体会全段文字的主要考查角度。关注补充性的说明文字,特别是那些让考生“不要怎么样”(如不要写成诗歌)这类以否定句形式出现的句子。这往往是命题者对我们的善意提醒,有时甚至是明确的规定。它可以帮助我们确定写作的方向,将我们拉出偏离题意的误区。
  2.不可偏倚。“要求”是写作时的注意事项。要细致分析“要求”中的修饰成分,从而了解其在作文题目、内容、范围、形式、角度、文体、字数等以及写作人称、写作手法等方面的具体规定。
四、把握文体要求——扬长避短不易辄。
许多考生的文字功底很好,材料也选得不错,就是没有按照文体要求去写,结果令人遗憾。一般说来,作文的“文体要求”都比较直露,也比较宽泛,文体可以自由选择,但不等于没有要求。如果选择记叙文体裁,就必须老老实实地按照记叙文的规矩去写;如果选择议论文,就要有论点、论据、论证。千万不能说明和记叙不分,抒情和议论搅杂。写诗歌必须要有形象和意境,写戏剧一定要有尖锐的矛盾冲突。所以我们要在审题时,认真研究作文要求,发挥自己写文章的长处,注意扬长避短,才能够写出最能反映自己作文水平的文章来。
五、审材料的具体方法
(一)领悟主旨法——提炼材料中心
  这是材料作文最为常用且最为稳妥的审题立意方法。如果能准确地领悟材料的中心,并以之为文章的主旨,那么,所写文章定能既切题又有深度。
  示例:1、《华尔街日报》报道:海湾战争前夕,该报记者到驻沙特的美国陆战队采访时,惊奇地发现,在沙漠的帐篷里,待命的军舰上,美国的官兵正在争相研读中国的《孙子兵法》。陆战队司令格雷将军指令:《孙子兵法》为陆战队官兵必读书。
综观材料,我们不难发现,美国官兵之所以学习中国的《孙子兵法》,是用以指导他们的战术,材料的主旨十分清晰,据此,可提炼“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之类的观点。当然,这是显性的;从隐性看,外国人尚且如此重视对我国文化遗产的学习,那么作为中国人的我们,则更应“重视祖国文化遗产的传承”,而这在某种意义上更具深意。
据此,可以立意为:成功必须经过艰辛和痛苦,成功的喜悦与创造过程的艰辛密不可分。
(二)关键词句提炼法——扣重点词句
关键词句往往是“文眼”,蕴含着材料的主旨。因此,可将其作为把握材料、选择立意角度的突破口。材料作文的关键词句常常是命题者或材料中的人物的评议性语句。
  示例:巴西足球名将贝利在足坛上初露锋芒时,一个记者问他:“你哪一个球踢得最好?”他回答说:“下一个!”而当他在足坛崭露头角,已成为世界著名球王,并踢进一千多个球后,记者又问道:“你哪一个球踢得最好?”他仍然回答:“下一个!
[解析]读这则材料,就要注意贝利先后两次回答“下一个”时所处的情景,要抓住最关键的句子“下一个!”思考,初露锋芒说“下一个”,表现了他的不满现状;而第二次是在踢进了一千多个球,成为举世闻名的球王之后说的,这就更表现了他的进取、奋斗、拼搏的精神。这“下一个”三个字,既体现出永不满足的进取精神,又蕴含着艺无止境、不断创新的哲理,闪耀着人格、智慧、精神的光芒。抓住了这个关键词,便抓住了材料的灵魂实质。
立意:永不满足&&
再接再厉&& 追求是无止境的&
永远进取,奋斗拼搏
2、一只蚌跟它附近的另一只蚌说:“我身体里有个极大的痛苦。它是沉重的、圆圆的,我遭难了。”另一只蚌怀着骄傲自满的情绪答道:“我赞美上天,也赞美大海,我身体里毫无痛苦,我里里外外都是健康的。”这时,有一只螃蟹经过,听到了两只蚌的谈话。它对那只里里外外都很健康的蚌说:“是的,你是健康的。然而,你的邻居所承受的痛苦却是一颗异常美丽的珍珠。”
这则材料的关键句是螃蟹所说的话:“你的邻居所承受的痛苦却是一颗异常美丽的珍珠
(三)因果探究定论法——由果溯因
  很多事物是以因果关系的形式存在的。写材料作文,审题时如果能由材料中列举的现象或结果推究出造成所列现象或结果的本质原因,往往能找到最佳的立意。
例1:有人做了这样一个试验:用铁链拴住一只狗,不一会儿,狗挣断铁链跑了。原来铁链上的100个环扣中,99个都完好,只有1个锈坏了,结果整条铁链连狗都拴不住。
分析:铁链栓不住狗的原因是什么?有1个环锈坏了——1个环、99个环、整条铁链的关系——中心:小小的过错或疏忽往往会带来意想不到的后果。
例2:乌鸦因羡慕老鹰能从山上俯冲下来抓走小羊的本领,于是模仿老鹰的俯冲姿势拼命练习。一天,乌鸦觉得自己练得很棒了,便哇哇地从树上猛冲下来,想抓住山羊往上飞,可是它的身子太轻,爪子又被羊毛缠住,无论怎样拍打翅膀也飞不起来。结果被牧羊人抓住了。当牧羊人的孩子问这是什么鸟时,牧羊人说:“这是一只忘记自己叫什么的鸟。”孩子摸着乌鸦的羽毛说:“它也很可爱呀!”
[解析]乌鸦为什么抓山羊失败?因为它不顾自身条件(身子太轻,爪子不如老鹰锋利),盲目模仿老鹰,哪有不失败之理?从原因入手,可立意为:盲目模仿别人,就如东施效颦,难免遭致失败。那么人们做事要认清自己,不能盲目效仿别人。
(四)寓意挖掘定旨法——由物及人
  对于一些寄寓性材料,如寓言、童话、漫画等,须透过材料的表象,进行“由物及人”、“由物及事”的联想,即由材料中的物联想到人,进而联想到与材料内容相类似的人生哲理、社会现象等,挖掘其真正的内涵,从而确立论点。
  例1、驴子驮盐渡河,它滑了一下,跌进水里,盐溶化了,它站起来时轻了许多。这件事使它很高兴。又有一天,它驮了海绵走到河边,故意一滑,跌进水里,那海绵吸了水,驴子站不起来,终于淹死了。
要透过驴子驮盐和海绵的表象,把握并取其寓意作为文章的论点。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一切应从实际出发,情况变化了,我们的思想和工作方法也应随之变化,如果墨守成规,或盲目套用,必将招致失败。
例2、据《深圳风采周刊》报道,不久前浙江嘉定徐行镇发生了一件怪事,一位朱姓村民家中的小猫竟被老鼠活活咬死了。德国海德堡大学教授穆勒博士在分析研究城市老鼠猖獗的原因时指出:当代城市中的猫,处于一种恶性循环中,一方面是因为猫已普遍家养,有充足的食物而不必以捕鼠为生;另一方面是因为猫无法从老鼠体内获取一种名为牛磺酸的物质——这种物质能提高猫的夜视能力,于是现在家养的猫几乎丧失了夜视能力,捕鼠的能力也就越来越差,因此老鼠咬死猫就不奇怪了。
&&【分析】材料中的主要叙述对象是小猫,可以把小猫想象成人,如青少年,把饲养小猫的主人想象成青少年的父母,并由“小猫被老鼠活活咬死”联想到如今的青少年由于父母溺爱、家庭生活条件优裕等,逐渐丧失了自食其力的能力,从而提炼出这样的立意——只有放手让孩子在生活的风雨中经受磨炼,才能培养他们的生存能力。
(五)辩证思维探究法—— 一分为二
1、郑板桥的书法,用隶书参以行楷,非隶非楷,非古非今,俗称“板桥体”。他的作品单个字体看似歪歪斜斜,但总体感觉错落有致,别有韵味,有人说“这种作品不可无一,不可有二”。
用辩证思维,可以先分析材料暗示的联系:“用隶书参以行楷”,强调的是有模仿,有继承;“非隶非楷,非古非今”,强调的是创新。我们再一分为二的分析:要在继承和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这样社会才能进步;不能简单的模仿,要形成自己的风格,才能获得成功,否则就只能生活在别人的影响下。
此外,本材料从局部细节来看,还可以有以下思路:郑板桥书法,“用隶书参以行楷,非隶非楷,非古非今”,启示人们要“善于借鉴”,学会融合;“作品单个字体看似歪歪斜斜,但总体感觉错落有致,别有韵味”,提示我们要注重个体与总体、局部与整体关系的和谐,即“和谐就是美”;而“这种作品不可无一,不可有二”,则揭示出任何事物唯有
“彰显个性”,具有鲜明的个性特色,方能体现其价值、立于不败之地的真理。
(六)肯定否定判断法——明确褒贬
有些作文,材料中的语句常常蕴含着命题者的褒贬情感,审题时学生必须充分捕捉这些语言信息,细致体会命题者的感色彩,这样才能根据命题者的感情倾向确立最佳的立意角度。
1、【材料】武汉市的珞珈山,是武汉大学的所在地。山上有闻名遐迩的樱花园。每年的樱花时节,游人如织。总见一些青年朋友穿着和服在樱花丛中摄影留念。一次,一位在武汉留学的韩国青年见此大为不解,她对她的导师说:“他们为什么要穿着和服去照像呢?我们韩国也有樱花,但从没有人穿着和服去同樱花照像。”她的导师苦笑了一下,无言以对。
【分析】这则材料从导师的“苦笑”“无言以对”来看,表现了导师对那些穿着和服照像的青年人的不满和鄙视。导师的心声体现了命题者的意图,也体现了材料的主旨,即批评那些穿和服照像的中国青年,批评他们崇洋媚外,民族尊严沦落,国家观念淡薄。这则材料所涉及的对象有四个:一是游人,二是中国青年,三是韩国青年,四是导师。这四个对象表现为材料的四个角度。而最能表现题旨和意图的是第二和第四角度。
例2、【材料】一个面包师长期从他的邻居——一个农民那儿购买黄油。有一天,他竟然发现黄油的分量不足。以后,他定期称量,每回都是这样。于是,面包师把农民告到了法官那里。农民在法官面前辩解说:“面包师向我购买黄油的同时,我也一直从他那里购买同样重量的面包,并且以他的面包作为称黄油的砝码。如果我的砝码不准,那不是我的过错,而是他的过错。”面包师听后哑口无言了。
【分析】这则材料中,有一句话暗示了命题者的褒贬情感,它是“面包师听后哑口无言了”。“哑口无言”是贬义词,暗示了命题者对面包师的行为持否定态度。据此,学生可以立意为——做人要诚信,如果心怀不轨,居心叵测,自己也必将被背叛和欺骗。
例3、当断臂的维纳斯展示在人们面前时,吸引了无数好事之徒趋之若鹜。它们提出种种接上断臂的奇思妙想。维纳斯失去的手臂就如同一个充满诱惑力的圈套。但迄今为止仍未有任何设计能取得普遍的赞赏。&
[解析]材料中的情感倾向十分明显。“好事之徒”、“趋之若鹜”等词贬斥之情溢于言表。对想接上断臂在做法持否定态度,对断臂维纳斯持赞赏态度。据此可立意为:应顺其自然,不能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
(七)事物形象分析法——多向立意
有些材料比较散,常出现许多人和事,好像根本就没有一个明确的中心。可以采用多向辐射的思维方法围绕材料多角度立意。既可以着眼于甲事物立意,又可以着眼于乙事物立意,还可以着眼于甲乙两事物的关系立意;既可以联系事物(对象)的正面立意,还可以联系其侧面或反面立意。
例1、日,3000多位世界一流的数学家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参加了第二十四届国际数学大会开幕式。在诞生过张衡与祖冲之的华夏古国召开这样的大会是我们祖国的一大盛事。大会名誉主席——97岁的陈省身教授坐在轮椅上发言时,身边的国家主席欠身为他调好麦克风。陈省身在发言时含蓄地说:“中国数学领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大会颁发了数学领域与计算机理论运用方面的世界最高成就奖“菲尔茨奖”与“内万林奖”。三位获此奖项的都是“老外”,他们都只有36岁,全是1966年出生的。
立意:(1)从主席欠身为陈省身教授调整麦克风的细节出发立意——我们国家以及国家领导人非常尊重知识和科学,对科学家更是充满无限敬意。
(2)从获奖者全是“老外”的角度立意——我国的科学工作者任重道远,我国还需要再次吹响“向科学进军的号角”。
(3)从三位获奖者全是36岁的角度立意——我国在科学领域也要“年轻化”。这样提炼出多个立意后,再择优进行写作。
例2、有个鲁国人,擅长织麻鞋,他的妻子擅长织白绢。他们想到越国去居住,于是有人对他们说:“你们将会贫穷不堪了。”这个鲁国人问他是何道理,那人说:“麻鞋是穿在脚上的,而越国人是赤脚走路的,白绢是做帽子的,而越国人是披发的,你们夫妻的特长,在越国是无用武之地的,怎么能不穷呢?”
【分析】多角度入手:
1、横向立意:就是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思维顺着原材料所告诉读者的指向去考虑。——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不能脱离实际。
2、反向立意:就是把原材料的问题倒过来想想,从相反的角度对原材料提出质疑。
因为越人赤脚、披发,鞋帽就大有市场,就会得出鲁人未必会穷的结论。这就要求鲁人敢于尝试、敢于冒险、敢于改革。
3、延伸立意:就是在原材料已知内容的基础上,对原材料作合理的联想,进行恰当的推理、引伸。——“亏本生意做不得”,“无用武之地焉能致富”。
4、类比立意:就是通过联想,把材料的已知内容同材料外的其他内容由此及彼地联系起,找出其中的相似点。——办企业、做生意,要根据当地的生产、消费、风土人情等情况,根据需要与可能,既考虑效益,又扬长避短,才能生财有道。
例3、螃蟹在树林里迷了路。遇到青蛙,问道:“青蛙哥哥,到河边去,怎么走?”&
  青蛙指着前面说:“你一直往前走,一会儿就会到达河边。”螃蟹走了老半天,还是没走到河边,后来,螃蟹遇见了青蛙,指责道:“你害得我好苦,走了老半天还是没有见到河的影子。”青蛙说:“我没有骗你!叫你一直往前走,你却横着爬,当然到不了河边。”
  从青蛙角度看:&①帮助别人要从实际出发。& ②
指导别人要具体,要耐心。&
  从螃蟹角度看:&①没有正确方向,就很难达到目标。&②没有正确的方法,“横着爬”是很难实现理想的。③没有正确的态度,不自查原因,一味责怪别人指导错误,无济于事。&
(& 八)舍次求主法——慎选最佳立意
有些材料作文的材料往往会牵涉许多人和事。因此,审题时学生要明确哪些是材料的主要人物或事件,哪些是材料的次要人物或事件,并舍弃次要人物或事件,从主要人物或事件的角度审题立意。
【材料】从前,有位年轻的猎手枪法极准,但总捕不到大雁。于是,他去向一位长者求教。长者把他领到一片大雁栖息的芦苇地,指着站得最高的一只大雁说:“那只大雁是放哨的,我们管它叫雁奴。它只要一发现异常情况就会向雁群报警,所以接近雁群很困难。但是,我们有办法,你现在故意惊动雁奴再潜伏不动。”年轻人照着做了,雁奴发现年轻人后立即向同伴发出警告。正在休息的雁群得讯后纷纷出逃,但没有发现什么危险。于是,它们又飞回了原地。长者让年轻人如法炮制了好几回。终于,有几只以为受骗的大雁向雁奴发动了攻击。如此再三,几乎所有的大雁都以为雁奴是谎报军情,纷纷把不满发泄在了它身上——可怜的雁奴被啄得伤痕累累。“现在,你可以逼近雁群了。”长者提醒道。于是,年轻人大摇大摆地走进芦苇地。雁奴虽然瞧在眼里,但它已经懒得再管了。年轻人举起了枪┅┅
【分析】这则材料中共出现了四个“人物”——年轻人、长者、雁奴和雁群。审题时,学生可以舍弃年轻人和长者这两个次要人物,从雁奴和雁群的关系入手确定如下立意。
(1)从雁群角度立意:不要轻易误解忠诚的人,因为被误解的人因此会放弃忠诚。
(2)从雁奴的角度立意:忠诚被误解后该怎么办呢?是坚持到底,还是放弃忠诚,这是对忠诚的真正考验。
(九)同异比较分析法——异中求同、同中求异
多则材料有两种情况:材料各异,但含义是同一的;材料内容不同,内涵也不尽一致。&
  【求同法】——几项材料在形式、内容上虽不相同,但在内涵上有共同性,相通性。审题时,就是要找出材料的共同点。&
  例1、⑴ 泾溪石险入惧惊,经岁不闻倾覆人。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
  ⑵有人做过一个试验,青蛙被突然放进沸水中,能迅速逃脱而活命,若放在慢慢加热的水中终被煮死。&
  分析:两则材料有共同之处。当矛盾以尖锐激烈的形式存在时,人们容易觉察,易保持高度警惕,特别小心谨慎;当它以潜在的形式存在时,表现为不易觉察的渐变,人们易松懈、麻痹、放松警惕。本材料的题旨是:要有危机感;居安思危,防微杜渐;当心平地跌跟头;警惕糖衣炮弹等。&
例2、【材料】⑴维纳斯失去的手臂就如同一个充满诱惑力的圈套。当断臂的维纳斯出现在人们面前时,吸引了无数趋之若鹜的好事之徒。他们提出了种种接上维纳斯断臂的奇思异想。但迄今为止,仍未有任何一种设计能取得普遍的赞赏。
⑵有一次,记者问棒球明星史蒂夫&加里威:“你从来没有哭过吗?”史蒂夫回答说:“是的,我从不掉泪。”记者又对他说:“我认为你倒不如像大多数人一样,有时不妨也掉掉泪,这样才能证明你是一个真正的人,一个有喜怒哀乐的人,一个感情丰富的男子汉。”
【分析】这两则材料表面上看起来风马牛不相及,但仔细一分析,就会发现,它们在本质上有许多相同之处。显然,材料一中的好事之徒和材料二中的记者都是求同心理在作怪。这就是这两则材料的共同点,据此学生可以确立这样的立意:(1)做事要克服求同心理;(2)不可用狭隘的经验看待世界和生活。
【求异法】——如果几项材料中既有正面的又有反面的,那么在审题时,首先,就应找出正反材料之间的对立点,从正反材料的对比中得到启发,提炼观点,立意成文。&
  例1:下面两段话反映出两种对立的观点,请找出其关联点,联系实际,自拟题目,写一篇800字的议论文&
  甲:有人想,如果全国每一个人都节约一根火柴的钱给我,那我就成了百万富翁了。&
  乙:也有人想,如果我能够给全国每一个人作出一根火柴的贡献,那我一生就很价值了。&
分析:这两种人的观点是对立的,进一步分析,是两种不同的价值观的问题。所以,两者的“关联点”就是人生应树立怎样的价值观,是奉献还是索取
例2、【材料】(1)①马克思&23岁被誉为当时德国最伟大的哲学家。②恩格斯&21就著文批判当时德国哲学家谢林。③列宁17&岁就开始革命活动。④毛泽东&26岁主编《湘江评论》。⑤徐特立&48岁留法,克服困难,学会法语。
【分析】五个材料都是讲伟人们在事业上都有所成就,这是材料的共性,倘若就此立论,观点就缺乏深度了。进一步分析材料会发现①—④还有一个共同点,即青年时代就出成果,而材料⑤是讲徐特立&48岁苦学法语有所成,年龄特点与前四位伟人不同。根据这个不同点可以立论:年青时代是出成果的黄金时代,但是,年龄并不是成就事业的唯一条件,关键在于有无坚定的志向和坚韧不拔的毅力。
(十)寻求互补法【材料】①佛罗伦萨诗人但丁的名言:“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
②波兰谚语“常问路的人不会迷失方向。”
【分析】材料①“走自己的路”强调要有坚定的信念;材料②“常问路的人不会迷失方向”是讲走路时要有虚心求教的精神,要听从他人指导。两者谁是谁非呢?都很有道理,但都只是就某一方面而言,两者具有很强的互补性,若将两者结合起来,就既全面而有很合理。因此,可以提炼这样的观点:既要有“走自己的路”的坚定信念,又要有“常问路”的虚心精神,才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
当然,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方法还有很多。此外,这些方法也不是孤立的,学生在具体的审题立意过程中可以综合运用几种方法。
(一)常见方法归纳:
1.查原因(从分析原因入手)&&
2.抓关键(从抓关键句入手)
3.明关系(从辨明关系入手)&&
4.辨是非(从作者情感倾向入手)
5.求异同&&
6.寻互补&&
注意事项:
1、全面把握材料,重点突破关键句&&&
2、紧扣材料中内容之间的联系
3、突破生活表象,挖掘材料寓意&&&&&
4、由浅入深,寻找最佳立意层面
(二)审题的关键步骤
1、整体阅读,确定材料中的主要描述对象。
2、分析所有描述对象的主次关系,确定主角。
3、分析所写对象的主要特点及出题人的态度。
4、加以联想和想象,将主角的特点对应生活中的现象和事理。
5、确定文章论点。6、联想可以用作论据的相关材料并合理组织安排材料。
示例1:电学天才梅因泰斯有一段为人乐道的轶事:某电气公司的大型发电机运转不正常,于是他被请去“会诊”。梅因泰斯围着机器仔细转了转,听了听运转的声音,然后果断地在一处用粉笔画了一道,说:“把这里的线圈减两圈。”机器果真修好了,梅因泰斯也赚到1000美元。事后有人不服,说:“用粉笔画一道就值1000美元?”梅因泰斯听了一笑,在收据上幽默地写道:“用粉笔画一道,1美元,知道在哪里画,999美元。”
1、整体阅读,确定材料中的主要描述对象——梅因泰斯& 有的人
2、分析所有描述对象的主次关系,确定主角——梅因泰斯
3、分析所写对象的主要特点——技术精湛,能抓住关键点解决问题
4、加以想象,将主角的特点对应生活中的现象和事理——生活中只有练就了精湛的技艺,才能有出色的表现和超人的自我价值,才能抓住事物的要害,做到出手不凡。
5、确定文章论点或题目——《“要害”见真知 》《技艺价更高》《简易中的最难 》《“一笔两圈”的奥秘 》《价值背后是汗水》
6、联想平时所学,寻找论据并组织材料。
示例2:一片树叶从树上向下跌落。“我想落到大地上。”树叶说。
西风刮起并改变了树叶的方向,树叶说:“其实我正想向东飞。”
转眼东风刮起并把西风压倒,树叶说:“向西飞其实正好。”
接着势均力敌,西风对抗东风,树叶说:“理智告诉我悬浮在空中。”
东风西风都停了,树叶猝然跌落,树叶说:“我已决定径直飞向地球。”
1、整体阅读,确定材料中的主要描述对象——树叶、东风、西风。
2、分析所有描述对象的主次关系,确定主角——树叶。
3、分析所写对象的主要特点——随风而动,无风落地。
4、加以联想和想象,将主角的特点对应生活中的现象和事理——生活中有些人善于适应环境,能顺应潮流而动;有些人没有主见和固定的目标,面对生活左右摇摆。
5、确定文章论点并联想材料——要顺应潮流,爱我所有,乐观处世,随遇而安;要坚定立场,逆流而上,选择自主,选择倔强。
(三)关于材料的角度问题1、有几个人物,就有几个角度;2、有几个原因,就有几个角度;3、有几种情感、态度,就有几个角度;
角度是看问题的出发点,角度不能偏离材料整体。但角度分优劣:主要人物、主要原因、新颖独特、有现实意义的角度,贴近生活的角度,自己驾轻就熟、材料丰富的才是最佳角度。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春节作文五百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