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布置一年级教室布置作业5和1组成是什么意思呢

求教小学一年级的一道数学题6、3 、1、4、2、5、7、0,共8张卡片,如何摆放组成四个得数是3的减法算式_百度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
求教小学一年级的一道数学题6、3 、1、4、2、5、7、0,共8张卡片,如何摆放组成四个得数是3的减法算式
求教小学一年级的一道数学题6、3 、1、4、2、5、7、0,共8张卡片,如何摆放组成四个得数是3的减法算式
7肯定和4,6肯定跟3,5肯定跟2,4肯定跟1,3肯定跟0
怎么说的呢?是每个式子都要用上所有数字不?还是
6-34-15-27-43-0
6-3,4-1,5-2,7-4
如果不能重复的话应该是题目问题了
嗯,我也感觉是不是题目有问题。黄冈小状元小学一年级上学期的一道题目。
5-2 4-1 6-3 7-2
6-3 4-1 7-4 5-2 3-0这规律是什么?(5) (3) 做一做的(1)(2)小学一年级的题 _百度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
这规律是什么?(5) (3) 做一做的(1)(2)小学一年级的题
这规律是什么?(5) (3) 做一做的(1)(2)小学一年级的题&
第2题:3)第一个图到第二个图,是把后面的往前进 ,第1个数字放到后面,所以连起来是这样的123,231,312,123.前面两个你已经知道了.第3题:1)首先看前3个图,第1是底部,第2是圆锥,第3是圆柱.所以第二组,第4 是正方形,第5 是正锥 形,第6 是立体的长方形.2)三角-正方形-圆-圆-正方形-三角-三角-正方形.里面的点是1-2-3-1-2-3-1-2.
同感。。。
3:)312....123
做一做(1)长方体
瞬间觉得自己老了。。。。。
(1)是四棱柱。(2)你这样填没错。这是智商题。(1)由圆延伸变成椎体,又变为柱体。那么正方形延伸变成四棱锥,应再变为四棱柱。(2)点与外框分开看,点是1,2,3,1,2,3……,外框是三角形,正方形,圆,圆,正方形,三角形……不难发现,是三个一组,三个一组。组与组是对称的,三角形,正方形,圆,圆,正方形,三角形,三角形,正方形,圆,圆,正方形,三角形,三角形,正方形,圆……
瞬间感到一阵悲凉必修作业 >人教版课标小学数学一年级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一册第三单元:1-5的认识和加减法
人教版课标小学数学一年级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一册第三单元:1-5的认识和加减法
(&甘肃金昌四期永昌小学数学二班 )
评论数/浏览数:
发表日期:
人教版课标小学数学一年级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一册第三单元:1-5的认识和加减法教学设计
必修作业模版内容1.教学设计学科名称2.所在班级情况,学生特点分析3.教学内容分析4.教学目标5.教学难点分析6.教学课时7.教学过程8.课堂练习9.作业安排10. 附录(教学资料及资源)11. 自我问答
第三单元:1-5的认识和加减法
人教版课标小学数学一年级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一册第三单元:1-5的认识和加减法
1.教学设计学科名称
《数学(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1――5的认识和加减法
2.所在班级情况,学生特点分析
本人所在的一年级1班共有学生45人,其中接受过学前教育的44人,学生灵活好动。
3.教学内容分析
本单元内容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5以内各数的认识,另一部分是5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本单元的安排是:先教学1―――5的认识和加减法,再教学0的认识和加减法,这部分教材,是数概念中最基础的知识之一,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开始。在这一阶段通过让学生初步经历选择恰当的方法5以内数的口算,为学生了解数学的用处 和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打下扎实的基础。本单元的重点是教学生写数字和初步建立数感、符号感。
4.单元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认、读、写5以内各,并注意书写工整。会用5以内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和事物的顺序,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
(2)使学生掌握5以内数的顺序和各数的组成。
(3)使学生认识符号“>”“<”“=”的含义,知道用词語(大于、小于、等于)来描述5以内数的大小。
(4)使学生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会用自己理解的方法口算5以内的加减法。提倡算法多样化。
(5)能运用5以内各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初步建立数感,运用数学来表示生活中的事物并进行交流。
5.单元重难点:
(1)教学生写数字和初步建立数感、符号感。
(2)解决好多种算法与数的组成计算的关系。
(3)注重集合、对应、统计思想的渗透,不给学生讲这些名称。
(4)数的认识,比较大小,加减法的认识过程中,要发分类为基础。也就是在分类的基础上提炼出数而进行大小的比较和加减法。
6.单元课时安排:
(1)1――5的认识…………………………4课时
(2)加减法的初步认识…………………… 4课时
(3)0的认识和有关的加减法…………… 1课时
课题一:1~5的认识
教学内容:
《数学(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上册第14~16页,练习二中的第1~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用1~5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知道1~5的数序,能认、读、写1~5各数,并注意书写工整。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积极动手操作和认真书写的习惯。
3.利用“野生动物图”图,使学生初步感知“用数学”的乐趣,同时滋生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良好愿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是1~5的基数含义和写法。难点是1~5的写法。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野生动物园”电脑课件、1~5各数的写法课件、计数器;学生准备15根等长的小棒、1~5共5张数字卡片、计数器若干个(每小组一个)、教科书第16页上的点子图及“做一做”中的实物图片5张。
教学过程:
一、教学第14~15页的“野生动物园”图
1.创设动画情景。
教师将“野生动物园”图制成电脑课件动态展示:湛蓝的天空一轮红日,漂来4朵白云;一位教师带4个学生来到野生动物园游玩;一头大象从左边徐徐走来;右边大树旁有2头犀牛在休息,3只羚羊、3只长颈鹿从不同的方向进入视野;4只小鸟自由飞翔;草丛中5朵鲜花开放;然后画面定格。
2.数画面中的人和物。
让学生观察以上画面,然后以小组为单位,每个人都说一说画面上有哪些人和物,各有多少个(或多少只)。学生说的时候,教师到各组巡视、倾听,并加以指导。数画面上人和物的数量时最好按一定的顺序数,先数数目小的,再数数目大的。
3.用1~5各数表示画面中的人和物。
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说出人和物的数量的基础上,派代表按由小到大的顺序说出图中的人或物。当学生说“1个太阳、1头大象”时,即将“1个太阳、1头大象”图动图移放在主题图下面(如教材所示),并告诉学生,一个太阳、一头大象都用数“1”来表示。并在大象图下面贴上“1”。同时让每个学生找出数字卡片“1”,摆放在桌子上。并提问:“这幅图中还有哪些东西的个数可以用1来表示?”学生通过认真观察,可能有许多答案,如,“有一位老师;一朵蓝色的花;有一只鸟飞向太阳”等。
2、3、4、5的教学过程和1的教学过程相同。
4.1~5各数的形状的认识。
在学生用1~5各数表示出图中的人和物以后,闪动5张数字卡片,学生对着自己摆的1~5这5张数字卡片,每个人发挥想像,同桌的或在小组里说一说,1~5这5个数字各像生活中的哪些东西。学生说的也许是我们教师不曾想到的物体,对学生丰富的想像力不能随意扼杀,应积极鼓励。最后师生共同概括出1~5各数的形状特征:1像小棒,2像小鸭,3像耳朵,4像小旗,5像秤钩。通过这些形象的比喻,加深学生对1~5这5个数的形状的正确记忆。
5.根据1~5各数的基数含义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事物。
(1)教师:“请你拿出1根小棒,摆放在数字‘1’的下面。”学生操作,可让一名学生上台演示。
教师:“请你拿出2根、3根、4根、5根小棒,分别放在数字卡片2、3、4、5的下面,并摆出你喜欢的图形,摆摆看。”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学生拿3根小棒摆出的图形除了三角形还有其他形式,只要是用3根小棒就可以;拿4根、5根小棒摆出的图形除了正方形、五边形外,还有许多由孩子的想象力所产生的各种图形,可以让学生上台展示,让他们体验用数表示物体的乐趣。
(2)请学生举例,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个数可用1~5各数表示。
6.做第16页上的“做一做”。
教师端出3个苹果,并提问:“不用出声,在心里说老师拿出了几个苹果?请你用其它物体或数字表示和老师一样多的苹果数。”先让每个学生将课前准备好的图画卡片或数字卡片在桌上摆出来。然后请用不同方式表示的学生上台展示。如,有人用3个手指表示,有人用3个圆片、3朵红花表示;有人用数字卡片3表示。通过这个活动,加深学生对数的基数含义的理解。
二、教学数序
1.逐次感知1~5的数序。
教师用电脑课件动态展示:在计数器上拨上一颗珠,问:“教师拨了几颗珠,用数几表示?”学生回答后,在计数器上方标上“1”。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先在计数器上拨上1颗珠,然后教师提问,“再拨一上颗,是几颗?1添上1是几?”学生拨完并回答后,教师动画展示“1颗添上1颗是2颗,即1添上1是2”的过程,并在计数器上方标上“2”。
在“2”的基础上,依次让学生在计数器上拨上1颗、再1颗、再1颗,然后教师利用课件清楚展示2添上1是3、3添上1是4、4添上1是5的过程。
2.整体感知1~5的数序。
让每个学生将学具卡片“点子图”按从少到多的顺序排列。然后教师提问:“1的后面是几?”“5的前面是几?”“3在谁的后面又在谁的前面?”
三、教学数的写法
1.教学1、2的写法。
①动画展示1、2的书写笔顺(2遍)及在写字格中的布局,让学生用眼观察;②在桌上划(或书空)1、2的笔顺;③在书上写字格中描出1、2。提醒学生坐端正,眼与书之间保持一定距离,书写要工整、美观。教师巡视时,发现写得好的拿上台在全班展示,写得不正确的要及时纠正,以鼓励为主。
2.教学3的写法。
教学方法与1、2的相同。提醒学生写3时,两个半圆组成的,开口的方向是向左。
3.教学4、5的写法。
教学方法与1、2、3的相同。
四、课堂练习
做练习二中的第1~4题。每道题先引导学生读懂题意,然后再回答。
可将每题结果做成课件,供订正时使用。
1.做第1题时,先让学生看图说一说,圈中是什么动物,然后数一数有几只就在下面的括号里写几。写数时,要认真、工整。教师巡视时,发现好的应及时鼓励。
2.做第2题时,引导学生先看第一幅图,提问:“有几只口哨?用数几表示?”动画将口哨图与2连起来。然后让学生完成其余3题。连线时,应要求学生用尺画线。
3.做第3题时,使学生明确应根据下面给出的数来涂色。学生涂完后应反馈对正。
4.做第4题时,引导学生先想想1~5的排到顺序,然后在小旗上填数。
课题二:比大小
教学内容:
《数学(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上册第17~18页的教学内容,“做一做”第1题,练习二的第5、6题。
教学目标:
1.通过让学生整理3种水果学具,探索出由比物体数量的多少到比较数的大小的一般方法。
2.使学生认识符号“>”、“<”、“=”及其含义,会根据所出示的“>”、“<”、“=”来描述5以内数的大小,培养学生初步的符号化的思想方法。
3.引导学生从事简单的初步的统计活动,用象形统计图来比较两个数的大小。
4.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具学具准备
教具准备:
1.小猴吃水果的课件。
2.投影仪。
3.4个梨、5个苹果、9朵花的磁性软件。
学具准备:
每人准备:3只猴、4个梨、3个桃、2根香蕉、5个苹果、9朵花的图片;“>”、“<”、“=”3张符号卡片和“1”、“1”、“2”、“3”、“4”、“5”、“6”张数字卡片;小棒2根。
教学过程:
一、创设童话情境,引入象形统计图
1.课件展示。
a.3只小猴在美丽的大森林里玩耍的情况。
b.3只小猴共进午餐。草地上凌乱地摆放着3种水果──梨、桃和香蕉。
2.画外音(小猴说):我还没看清楚每种水果各有几人,你怎么就开始吃了?
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一共有几种水果?它们各有几个?怎样摆脱一眼看出哪种水果够吃,哪种水果不够吃?
3.学生用学具卡片按自己的想法,摆放小猴和3种水果。
4.展示学生摆放的结果。学生的摆法一般有以下两种。
5.课件展示:主题画中的猴、梨、桃和香蕉,从画面中跳下来,摆成课本第17页的象形图。
6.提问:观察摆放的图,数一数几只猴吃几个桃,几个梨和几根香蕉?
学生回答后,在象形图下面写“3”、“4”、“3”、“2”。
二、教学比较2、3、4的大小
1.教学“3=3”。
a.画外音(小猴说):我可喜欢吃桃了,可我们每人能吃到一个桃吗?
学生回答后,出示课件。
b.提问:每只猴能吃上一个桃,桃子一个没也多,猴的只数与桃的个数有什么关系?(相同、相等、同样多)
学生回答后,告诉学生,同样多可以用符号“=”表示,并在上图下面写上“3=3”。进而教读这个式子。
2.教学“3>2”。
方法和教学“3=3”相同。
告诉学生“3比2大”可以用符号“>”表示。学生说一说大于号的形状。可用语言表示,也可用手势表示。
3.教学“3<4”。
方法如前。
让学生说一说小于号“<”的形状是怎样的,与大于号的形状对比来说。
4.区分“>”、“<”和“=”。
a.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认识,记忆“>”、“<”、“=”的方法。学生可能会用“左边大,大于号;左边小,小于号”,“大于号开口在左边、小于号开口在右边”等语言描述。教师都加以肯定。
b.以游戏方式,熟悉、记忆这3种关系符号。
①看谁举得对:教师说符号名称,学生举出相应符号;
②看谁摆得好:教师说符号名称,学生用小棒摆出相应的符号。
1.让小朋友说说这节课学到了什么。
2.教师加以概括:比较两个数的大小时,可以用关系符号“>”、“<”、“=”来表示。比时仍然可用一个对着一个的方法来比较。
四、巩固深化
1.基本练习:完成18页“做一做”第1题。
2.补充练习。
a.左边摆2个梨,右边摆1个苹果。填(& )>(& )
b.左边摆4朵花,右边摆3个梨。填(& )>(& )
c.左边摆3个苹果,右边摆5朵花。填(& )>(& )
3.巩固练习,完成练习二的第5题。
4.综合练习:完成练习二的第6题。
5.开放练习:这里有1、1、2、3、4、5、=、>、<一些数字和符号。用这些数字和符号组成各种不同的式子。
教学设计说明: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对“比大小”知识做了调整,将认识“>”、“<”和“=”汇总到一节课进行教学,并渗透了简单的统计知识。我在设计时,根据《标准》理念,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出发点,以教材为资源,以多媒体课件为手段,精心编排。归纳来看,有如下几个特点。
1.激发兴趣,贯穿始终。
“寓教于乐”始终是小学教学应遵循的教学原则。本课时,教师充分发挥了多媒体课件声、光、色的作用,通过画外音的层层设问,将一个个富有童趣的情景串联起来直至课程结束,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习知识,增长才干。
吃水果是学生感兴趣的活动,教材中选用了这个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情景,使教学有了很好的起点。对此,我特别注重并加以发挥。通过小猴的提问,学生产生了帮助小猴的意愿,进而积极思考,寻求答案,既解决了问题,又感受了成功的乐趣。
2.循序渐进,突破难点。
“>”和“<”非常相似,学生往往分辨不清,这是教学的难点。在教学时,我通过四个环节来解决这个问题。
(1)刚开始出现“>”和“<”时,我让课件在此处闪烁三下,提起学生的注意。
(2)全屏幕动态书写“>”和“<”,加深了学生的印象。
(3)安排同座同学交流识记“>”和’<”的方法,帮助学生记忆。
(4)专门设计二个游戏:“看谁举得对”、“看谁摆得好”强化了学生记忆。
这四个环节多角度地让学生在视觉、听觉、交流、游戏中完成了对知识的识记。学生玩得高兴,学得轻松,教学难点也迎刃而解。
3.课堂练习,全面深入。
适当的课堂练习能使知识得到巩固,能力得到提高,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选取时,我既注意面向全体学生,又注意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既有检查学生基本知识掌握得如何的基本练习,如第18页“做一做”第1题;也有让全体学生进行适当操作的补充练习;也有对知识进行概括抽象的综合练习,如练习一的第5题和第6题;还有发展学生思维想象的开放式练习,如用“1”、“1”、“2”、“3”、“4”、“5”、“>”、“<”、“=”,来摆不同式子。总之,既注意广度,又深入拓展,力求达到最佳效果。
4.抓住主线,培养能力。
知识、能力并重是现代素质的要求,也是成功学习的内在规律。能够抓住重点、多层次突破难点,使学生掌握知识仅仅是教学活动的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要对学习进行情感、态度、价值和一般能力的培养。
本课在“认识新知,巩固练习”中多次让学生自主探索,以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在识别“>”和“<”时,鼓励学生自主发现“>”和“<”的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记忆方法,培养他们与人合作交流的能力,同时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保护了学生自主发现的积极性。在“巩固新知”中,增加了学生摆一摆的环节,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课题三:第几
教学内容:
《数学(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上册第18页“做一做”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通过情境体验与参与,使学生感知自然数序数的含义,知道自然数除了可用来表示事物有多少外,还可以用来表示事物的次序。
2.通过教学,培养学生遵守公共秩序,文明守纪的良好品德。
3.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增强学习的乐趣和自信心。
教具学具准备
主题课件,学具卡片。
一、出示课本第18页“购票图”
1.创设动画情境,引导学生观察。
教师:暑假快要结束了,一个人在乡下姥姥家玩的聪聪就要读一年级了,为了不耽误爸爸、妈妈的工作,聪聪决定一个人从乡下乘车回家,不让大人接送,于是他一个人来到车站买票上车……
[将数学与生活情境紧密联系,让初入学的小学生真切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学习产生亲切感。]
a.教师演示“买票”课件。
b.学生观察画面,然后以小组为单位,每个人都说一说画面上有哪些人,一共有多少个?
如果以红衣服排第一,再说一说谁排第二,小聪聪后面的解放军叔叔排第几,最后一位叔叔排第几?
学生说的时候教师到处各组巡视、倾听,并加以指导。
c.各小组抽代表汇报交流。
d.师:看到聪聪一个人排队买票的情境,同学们除了知道一共有5个人在排队买票,以及每个人所处的位置外,你还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引导学生明白:
自己已经是小学生了,自己能做的事要自己去做,在外出的时候,要养成遵守公共秩序、文明守纪的良好品德。
[充分利用教材的可教育资源,适时对学生进行遵守社会公共秩序、文明守纪的教育,使思想品德教育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学生易于接受。]
2.动画展示:穿红衣服的阿姨买好票走了,后面的人依次上前。
a.教师提问:“这时有几个有在买票?谁排第一?小聪聪排第几?聪聪后面的两位叔叔呢?”让学生再一次在具体环境中区分“几个”和“第几个”,同样先在小组内交流,再全班交流。
b.教师操作课件,出示正确答案,强调观察的顺序和方向。
二、巩固练习,强化对自然序数的理解
1.多媒体演示:全家福照片(教材第18页“做一做”),学生根据要求,自己思考,然后汇报结果。
2.出示第21页的第4题,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讨论,共寻规律,完成填空。
[适时安排两道基础性的练习,强化和巩固了学生对“第几”的感知和认识。]
三、动手操作,深化感知
1.学生拿出4个正方形学具片和1个圆片,先独立摆一摆,把摆的结果在小组内与同学说一说,看看圆片可以放在哪些位置上?
2.教师说要求,学生摆学具。
a.让学生试试把圆片放在第2的位置上,可以怎样放?
b.学生摆,教师观察、巡视。
c.对学生的以下两种摆法,提出讨论:为什么把○放在第2位会产生两种不同摆法?
□○□□□&&&&& □□□○□
引导学生体会“第几”的相对性。
[“第几”是相对的。通过学生动手操作,让其在具体的操作中感知和体验“第几”的相对性,使知识得以向纵深发展,同时鼓励并肯定学生丰富多样的拼摆,活跃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
四、寓教于乐,拓展应用知识
师:刚才同学们学习很认真,下面我们一起来做一个游戏──开火车。选出几名学生跟在教师身后,组成一列“火车”,围绕教室内的过道缓慢“行驶”。
1.其余学生观察组成“火车”的人数以及教师和每位同学在队列中的位置,并与同桌交流。
2.“火车”改变前进的方向,“火车头”变为“火车尾”,观察并说出这时老师和每个同学在队列中的位置。
3.引导学生明白:数数时,数的方向不同,其结果也就不同。
[以游戏为载体进行教育,能化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愉悦,从而实现学生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深化感知。]
五、全课小结(略)
课题四:几和几
教学内容:
《数学(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上册第19页和20页5以内数的组成。两个“做一做”和第22页的第8题。
教学要求: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够掌握4和5的有关组成,并有效地渗透有序的思想。
2、培养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的合作和与他人交流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掌握4和5的组成,初步建立学生数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计数器:老师拔数,学生观察
1、先拔二颗珠,问:这是几颗珠,可以用数字几表示?
2、如果再增加一颗珠,这时又是几颗珠?又可以用数字几表示?指名说,并请一名学生上台写数字“3”。
3、 如果再增加一颗珠,这时又是几颗珠?又可以用数字几表示?指名说,并请一名学生上台写数字“4”。
4、请你比一比:4和3谁大,谁小?请你用符号连接。
二、学习新知:
(一):主动探索:4 的组成
1、请你拿出4个小棒,摆一摆,可以摆成一个什么图形?
2、你能把这4根小棒分成两堆吗?请你试一试。(学生自由活动,老师巡视)
3、学生汇报操作结果,边板书边问:还有不同的分法吗?(根据学生回答情况,教师板书)
&&&&&&& 4&&&&&&&&&&&&& 4&&&&&&&&&&&&&& 4
&& &&1&&&& 3&&&&&& &2&&&& 2&& &&&&&&&3&&& 1
4、读的组成
&(1)先领读:4可以分成1 和3,1和3 组成4………
&(2)再学生自由地读,同桌对口令
&(3)全班齐读可以采取各种不同的形式。
5、观察上面数的组成:看看你发现了什么?(可以组织学生讨论,然后再发言)
&(先分成1和几,再分成2和几,再分成3和几……我们在记得的时候可以只需要记2个就可以了)
(二)学生合作:学习5的组成
师:刚才,你已经拿出了4根小棒,现在想一想,再增加几根小棒就是5根小棒了?请你赶快行动吧!
1、师:刚才你们真能干!发现了这种奇妙的规律,那么你能用这种方法来把5分成两堆吗?并请你把分的情况像老师一样写出来,可以吗?请你们小组合作,试一试。
2、学生分小棒,老师巡视。
3、学生汇报分的情况,学生边回答,老师边问:还有不同的分法吗?(根据学生回答,老师板书)
 &&&&& 5      5   &&& 5      5
&& &&1  4 &&&& 2  3    3  2 &&& 4  1
师:有谁会读,请你试一试,我们请会读的好的小朋友当小老师带大家读,好不好?
(1)小老师带读     (2)小组开展竞赛读
(3)师生对口令     (4)同桌对口令
(5)试着背一背
4、观察:请你认真观察上面的4个数的组成,看看你发现了什么?(先可以小组里互相讨论,每个发表自己的意见,然后选一个代表发言,其余的同学认真听)
5、你们自己组说得怎么样,你认为哪个组说得最好?,还有什么不足的地方?(学生互相进行评价)
6、第19页的思考题
先让学生独立的填一填,然后再集体进行评价。这题的第3个是一个开放性的题,老师还要注意问:还有不同的填写方法吗?
7、完成第20页的做一做:先摆一摆,然后再连线。集体评价。
三、练一练:
第21页的第5题:集体评价
第22页的第6题:这是一题判断题,是学生第一次遇到,教师可以先教学生如何做,然后学生再开始进行判断。
四、全课小结
今天你学会了什么?
教学设计说明:
5以内数的组成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科书第19~20页的内容,并完成练习二的第8题。其教学目的是借助分小棒的游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使学生在同位交充中完善自己的想法,掌握5以内数的组成。这部分知识大部分学生在幼儿园时都接触过,本节课主要是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能够熟练的说出组成。
本节课我没有使用课本资源,而是对教材资源进行了创造性的改动。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教师首先要为学生营造出轻松、娱悦的学习情境。根据学生年龄特征,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欲望,努力体现教学的开放性,这节课教师就为学生创设了“分小棒”的游戏,让学生在不断的动手操作与合作讨论中自己掌握知识,并初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这种氛围下,学生的思维积极、主动,对学习内容感兴趣,学习积极性高,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2.分层练习,逐步提高要求。
在练习的设计上,教师也努力体现层次性。先让学生看实物猜组成,再让学生看图填组成,还要求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摆组成,最后才要求学生根据组成将数字卡片连起来。通过这一系列层次分明的练习让学生进一步掌握5以内数的组成,是一次由操作实物过渡到抽象出数的过程。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动手操作能力得到提高,同时发展了抽象思维能力。
课题五:加法的初步认识
教学内容:
《数学(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上册第23页例题及“做一做”,练习三第2题。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演示,使学生知道加法的含义;能正确读出加法算式;使学生初步体会生活中有许多问题要用加法来解决。
2.通过学生操作、表述,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初步的数学交流意识。
3.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自信心。
教学重点、难点:
知道加法的含义。
教具、学具准备:
课件、实物投影、磁力板、5个圆片、5根小棒等。
教学过程:
1.引导学生从1数到5,再从5数到1。
2.出示数字,读数。
3.按顺序填数。
()3()5。
二、探究新知
1.引导观察,感知加法的含义。
(1)通过电脑反复演示,让学生感知到:1名同学与2名同学走到一起,把1只红纸鹤与2只蓝纸鹤放到一块儿。
(2)学生之间交流感受与体会。
教师引导学生同桌相互交流,然后全班交流。
(3)教师说明:1名同学与2名同学走到一起,1只红纸鹤和2只蓝纸鹤放到一块儿就是合起来的意思(教师边说边用手势表示合起来)。
2.学习加法算式。
(1)由人或纸鹤的数量抽象出数字1和2。
(2)教师说明:把1和2合起来,在数学上我们用符号“+”来表示,教师板书“+”。
(3)引导学生数一数合在一起是多少,用数字几表示。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板书“=”,并在等号后面写上3。
(4)教师进一步说明:把1和2合起来,用加法计算。(板书:加法)
(5)读加法算式
教师范读,同桌互读,学生自己读。
3.发散联想。
(1)教师引导、启发,使学生说出生活中其他能用1+2=3来表示的加法事例。
(2)(再指纸鹤图)问:这幅图还以用怎样的加法算式表示?
教师启发学生说出:
①有2只蓝纸鹤,有1只红纸鹤,合起来是3只纸鹤,算式是2+1=3。
②有2个小朋友,又来了1个小朋友,合起来是3个小朋友,2+1=3。
③有2个男同学,1个女同学,一共有3个同学,2+1=3。
④有1个女同学,2个男同学,一共有3个同学,1+2=3。
三、巩固发展,学会学习
1.动手操作,体验加法含义。
(1)“做一做”的左图。
①教师示范,边操作边说明含义。
②学生操作,表述含义。
(2)“做一做”的右图。
学生独立看图操作,表述含义。
(3)独立操作,边摆边说。
①教师说明要求:用桌子上的5个圆片摆出不同的加法算式。
②学生操作。
③汇报交流。
4+1、1+4、3+2、2+3、1+3、3+1……
2.看图,体验加法含义。
打开教科书第23页,认真观察气球图,启发学生说明图意,并用加法算式表示。
3.看算式摆一摆。
投影出示练习三的第2题,学生边摆边口述。进一步加强对加法含义的理解。
4.联系生活,丰富联想。
让学生列举生活中的事例,并用加法算式表示。
四、全课小结(略)
课题六:5以内的加法
教学内容:
《数学(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上册第24页,练习三中的第3、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与同伴交流5以内加法的算法过程,会用适合自己的算法正确计算5以内的加法。
2.使学生感受与同伴交流的乐趣。
3.培养学生积极思考、认真倾听他人想法的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是激励每个学生说出自己计算4+1=5的过程,教学难点是使学生会用数的组成知识来计算5以内的加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5以内数的组成
教师将练习纸发给学生,让每个学生态度框里填数。后面两题有多种填法,订正时,让学生把多种答案都说出来。
二、教学例题4+1=5
1.创设活动情境。
电脑课件显示:4只小鸟在草地上吃小虫(伴小鸟的喳喳叫声),又飞来一只。
教师:“根据这一情境,你能提什么问题?”
学生提的问题也许有很多,有些问题甚至是不着边际的,只要学生敢于提问,教师都给予鼓励。然后在学生所提的问题中抽出与本课教学内容相吻合的问题“草地上一共有多少只小鸟”让学生思考:求草地上一共有多少只小鸟,怎样列式?
学生回答后,在小鸟图的下面显示“4+1=”。
2.交流各自的算法。
提问:“4加1得几?你是怎么算的?”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4~6人为一小组),每个人都说一说自己是怎么算的。教师巡视,注意倾听学生的不同想法。然后请持有不同想法的学生上台说说自己算的过程。
学生甲:我是看着小鸟图,用数数的方法(1、2、3、4、5)算出来的。
学生乙:我是从4开始,加1就接着往下数一个数(4、5)算出来的。
学生丙:我是拨手指数出来的:4个加1个是5个。
学生丁:我知道4和1组成5,所以4加1得5。
3.总结提炼。
提问:“不看小鸟图,不用拨小手指,你会计算4加1得几吗?”引导学生想数的组成知识。使依赖直观(小鸟、手指)进行计算的学生逐步脱离直观,过渡到应用数的组成知识来进行计算。
4.做教科书第24页上的“做一做”。
(1)做第1题时,可将左、右两幅图制成电脑课件,动态展示猫的活动情境。接着让学生说说题意和怎样列式,以加深对加法含义的理解。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计算并在方框里填上得数。然后点名说说是怎样算的。
最后可将算式3+2=5、2+3=5排成如下形式:
让学生比较异同,使学生直观感知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这一规律。
(2)第2题的练习方式与第1题基本相同。
三、巩固练习
1.做练习三的第3题,让学生独立作业。订正时,点名说说是怎么算的。鼓励学生用数的组成知识进行计算。
2.做练习三的第4题。可将在左、右两幅图制成课件,动态显示蝴蝶、蜻蜓飞来,求一共有多少只蝴蝶、一共有多少只蜻蜓的过程。在学生认真观察图意的基础上,完成算式中的填数。
课题七:减法的初步认识
&教学内容:
《数学(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上册第25页减法的初步认识。
教学目的:
1.通过活动,初步感知数的计算与生活的联系。
2.在具体的情境和游戏活动中,体会减法的含义。
3.培养学生同桌合作学习,合作操作的能力。
4.培养学生大胆猜想与语言的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1.理解、体会减法的含义。
2.联系生活实际,解决实际生活问题。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磁性小棒5根。
学具准备:
每个学生准备5根小棒。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提示课题
1.口算(开火车),用卡片。
师:小小火车开起来,请你开到我这儿来。
(小朋友回答得很好,声音声音响亮,小火车又开起来了。)生答。
2.说一说你在生活中发现了哪些加法问题?生答。
(小朋友们个个都是小能手,发现了这么多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你们看,还有这么多小朋友有不同的发现,这样好吗,等下课后小朋友们再一起交流讨论。
3.出示小星星奖章。
师:小朋友们,你们看教师手上拿着什么?(生答)
师:对,这些小星星奖章要奖给在本节课里积极发言的金话筒、奖励给提出问题最多的小博士、奖励给专心听讲、虚心听取别人发言的小白鸽,大家有信心吗?
二、创设情境,探索新知
1.出示纸鹤图。(课件)
(1)请小朋友们仔细观察,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我们再来看一遍)
(2)把你看到的、想到的说给你的同桌听听。(教师巡视,给发展水平较低的学生示范,我看到三个小朋友在玩三个纸鹤,最后一个小朋友 拿走了一个纸鹤。你看到的是不是这样的?)
(3)请交换,刚才听的小朋友把你看到的、想到的说给同桌听听。
(4)全班交流:好,下面谁愿意把你看到的、想到的说给全班同学听听?
(5)小结:小朋友的想法都很棒,真了不起,他们是积极发言的金话筒,老师给他们每人奖励一个小星星奖章。
(6)一个小朋友拿走了一个纸鹤,拿走是什么意思?
(生答)去掉也可以说成是减去的,是从几只纸鹤里减去了几只纸鹤。3只纸鹤用数字几来表示,拿走1只用数字几来表示?
(师板书3  1)。
从3只纸鹤里减去了1只纸鹤,要用这个符号来表示(在3与1的中间写上减号)
(师:指着“-”这个符号是减号,表示从3只纸鹤里减去了1只纸鹤,一起读一次“减号”,这个式子读作3减1。)
(7)3减1得几?(生答后完成等式,谁会读这个式子。学生齐读两次。)
(8)在这个算式中“3、1、2、-”分别表示什么,谁来说一说?还可以表示什么?(表示3只纸鹤拿走了1只纸鹤,还剩几个纸鹤?还表示3个小朋友在一起玩,走了一个,还剩几个小朋友?)
(9)小结:这几位小朋友说得真好,他们是肯脑筋、积极发言的小博士,老师给他们奖励一个小星星奖章。谁是认真听讲的小白鸽呢?好,我们再来看下面这幅图。
2.出示气球图。
(1)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幅图上画的是什么意思。(一个小朋友拿了4个气球,放飞了2个,还剩几个气球?)
(2)根据画面内容,想一想可以用什么方法计算,为什么?
(3)你能像刚才那样用一个式子来表示吗?(4-2=2)
(4)4、2、2分别表示什么意思,谁来说一说?
(5)请小朋友们来评一评,刚才这几位小朋友说得怎么样?(来,给这几位小朋友鼓励一下,在回答问题时,声音要响亮,要说得流利、连贯和完整,老师给他们奖励一个小星星奖章。)
师:小朋友们,看一看,哪一组同学是坐得最端正,挺起胸膛专心听讲的小白鸽?
3.小结:刚才我们学习的这两道题目都是用什么方法来计算的?(师:对,我们今天学习的是减法,两个算式都是减法算式,请同学们再一起来读一读这两个式子。)
三、操作、交流学习
1.请小朋友们看老师这儿,我先摆2个小圆片,然后拿走1个,谁能根据老师的操作说一个减法算式?(说得真好,老师奖励你一个发言星。)
2.学生操作:一个同学摆学具,一个同学说算式,然后交换过来。看哪些同学合作得最好,能得到今天的合作星。
3.小结:从小朋友的合作操作中可以看出,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都是从一个数中去掉一部分,求还剩下多少,都用减法计算。
四、联系生活,领悟运用
师:小朋友们,想一想在生活中有哪些可以用减法来计算的,说一说好吗?
小结:小朋友们提出了这么多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你们认为自己棒不棒?夸夸我们自己。
师:你认为我们这节课谁学得最认真,谁发言最积极,谁最会倾听别人的发言?
五、总结回顾
1.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2.回家后向爸爸妈妈提出几个数学问题好吗?
课题八:5以内的减法
教学内容:
《数学(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上册第26页5以内的减法。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与同伴交流5以内减法的算法过程,会用适合于自己的算法正确计算5以内减法。
2.使学生初步体会生活中许多问题可用减法计算,进一步理解减法的含义,感受与同伴交流想法的乐趣。
3.培养学生积极思考、认真倾听他人想法的习惯,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意识和兴趣。
4.结合课堂教学渗透环保教育和遵守公共秩序的思想教育。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复习5以内数的组成,可采取以下形式。
1.对口令。
师:我说1。
生:我说2,1和2组成3。
[课一开始,就采用三种对口令的形式,让学生动手动脑复习了5以内数的组成,形式灵活有效,学生复习效果好。]
2.拍手对口令。
3.举牌对口令。
二、教学例题
1.课件演示,创设问题情景:草地上雨后长出5只蘑菇,小白兔采走了2只。让学生叙述情景,并试着提出问题。教师引导启发学生提出“草地上还有几只蘑菇?”的问题。学生提问题时教师应多给与鼓励。接着问:该怎样列式?学生回答后,电脑显示:5-2=?
2.教师提问:5减2得几?你是怎样算的?学生分组交流想法,教师巡视指导。然后让不同想法的学生说一说自己算的过程。不论是点数法还是用数的组成计算,教师都给与鼓励。接着提问:如果不看图,不数指头,你会算吗?引导学生用数的组成来计算:5可以分成2和3,所以5-2=3。
[例题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学生喜欢的小白兔采蘑菇的形象,学生很高兴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在教师启发引导下,主动探究故事中的数学问题,教师对学生的多种算法都给与鼓励,保护了学生思维的多样性,然后通过比较、引导学生发现用数的组成计算减法较简单。]
三、巩固练习
1.出示课件1,动态显示:荷叶上原来有4只青蛙,“扑通”跳到水里1只。学生说说题意,再列式,交流算法。
2.出示课件2,学生说图意:架上原来有4只丝瓜,摘下2只,架上还有几只?然后学生列式完成,小组交流订正。
3.学生拿出自己准备好的5只纸鹤,你能用这5只纸鹤,摆出几种不同的减法算式吗?摆摆试试,看谁摆的多。
4.乘车游戏:5个同学做检票员,拿着车号,其他同学每人一张票,车票上数目的得数就是的要乘的车号。游戏开始,请同学们赶快上车,检票员检票后,上错车的同学给大家表演节目。
[巩固练习中的第1、2题,采用课件演示,提高学生的练习兴趣:练习第3题发挥学生的主动探索能力,让学生尝试用5只纸鹤摆不同的算式,发散学生思维,提高学生对减法的认识。乘车游戏,学生最感兴趣,参与积极性也最高,学生感兴趣的事情活动效果好。]
四、总结评价
1.学生对本课的学习内容进行回忆、小结,说说自己本课学习的主要收获和存在的问题。
2.教师结合学生表现对本课作小结。
五、布置作业
1.回家想一想,看一看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减法?
教学设计说明
一年级的小学生参与数学教学活动的关键就是要调动起学生对数学学习活动的兴趣。整节课我都充分利用多种手段创设的生动活泼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问题情境中受到感染,产生兴趣,自觉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进而体验到参与学习、获得成功的快乐。
在本次课中,我首先设计了三个让学生动口、动手的对口令活动,学生很有兴趣,积极参与,复习了5以内数的组成,为本次课运用数的组成计算5以内减法做好准备。然后我用语言描述,并用纸鹤演示:“湖里的3只鹤飞走了1只,还有几只?”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减法的意义。接着用课件演示第二个问题情境例题:“5只蘑菇,小白兔采走了2只”,引导学生尝试提出问题:“草地上还有几只蘑菇?”列出算式后,学生分组讨论交流怎样算,多让不同算法的学生发表自己的想法,再通过比较,引导学生用数的组成计算,并让学生自己尝试写一些这样的减法算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巩固练习第1、2题用课件演示,分步进行,让学生先说题意,再列式计算,小组交流订正;还有一个练习是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5只纸鹤能摆出几种不同的减法算式,发挥学生的主动探索能力。练习的最的是乘车游戏,这个游戏时在学生学习兴奋低点进行的,起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的作用,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
课题九:0的认识和有关0的加减法
教学内容:
《数学(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上册第29的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游戏、活动,使学生理解0的含义,会读、会写数字0,了解数的顺序。
2.使学生在情境体验中理解有关0的加、减法的含义,并能熟练计算。
3.通过观察、思考、讨论、探索等学习活动,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发现简单规律的能力。
4.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语言表达能力和举一反三的推理应用能力。
教学过程:
一、活动中认识0──认识0的含义
1.排排队──复习数的顺序。
师:数学王国有几位小客人参观我们教室。同学们认识他们吗?
手拿1~5这五个数字的五个小客人作自我介绍:我是数字1,我是数字2,……
学生帮他们排排队。(从小到大或从大都小由自己判断发表意见。)
2.找朋友──认识0的含义之一:0表示一个也没有。
A、多媒体显示图画:5个月饼、4颗小红星、3只小鸟、2个桃、1只猴
这几副图画也想和几位数字客人作朋友,每副图只有一个朋友。谁是他们的朋友呢?
各个数字站到对应的图画的位置,并用完整的话说出作朋友的理由:图上有5个月饼,就用数字5表示……
B、小猴吃桃<多媒体演示小猴吃桃动画>
师:当小猴遇上2个桃,猜猜会发生什么事呢?
(学生自由发言。)
师:小猴把2个桃都吃了后,盘子里还有几个桃?用哪个数字表示?(用“0”表示)
板书课题:0的认识
3.猜硬币──多角度感知“0”表示没有。
教师手拿装有硬币的盒子,摇动发出声响,学生猜有几个,用哪个数字表示。
第一次装1个,用“1”表示。
第二次1个也不装,就是什么也没有,一个也没有,就用“0”表示。
小结:一个也没有就用0表示。0和1、2、3、4、5都是数字,可以用来表示物体的数量。
4.举出我们身边可以用“0”表示的事例。
5.书写0。
A、说说0长什么样子(像鸡蛋,像月亮,像月饼,圆圆的,又长长的)。
B、教师示范写0,学生跟随书空写0,说说注意事项。
C、闭眼想象0的样子和写法,并在数字方格中描红和写0。
D、实物投影仪展览学生写的“0”,集体评价。
6.直尺上的0──认识0的另一含义:0表示起点。
A、0该排在队伍的什么位置呢?为什么?
B、在哪里见过这样的排序?
  <多媒体出示直尺图>
学生观察直尺,说说自己看到了什么,找出0的位置,说说0在直尺上的含义。(表示起点)
C、说说生活中还在哪里见到“0”(天平、温度计等)
二、情景中体验0──学习有关0的加减法
1.0的作用可真不少。下面我们将学习有关0的加减法,会更有趣。
板书课题:有关0的加减法
2.同数相减等于0。
A、<多媒体演示小猴吃2个桃子的动画>
&你看到了什么?提出一个问题:现在有几个桃子?用哪个数字表示?用算式怎么表示?
学生说算式,教师板书:2-2=0
B、<多媒体演示小鸟飞走动画>
提一个问题后,说出算式。
板书:3-3=0
C、还能说出几个得数是0的例子吗?
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并列出算式,教师板书:
4-4=0 5-5=0  1-1=0 0-0=0
D、观察以上算式,有什么发现?
(相同的两个数相减等于0。)
3.有关0的加法
A、多媒体课件荷叶上有3只青蛙,又跳上来1只青蛙,一共有几只青蛙?
学生说算式:3+1=4
B、多媒体课件荷叶上有4只青蛙,又漂来一片荷叶。
学生提问:两片荷叶上一共有几只青蛙?
学生说算式:4+0=4
并解释为什么这样列式。
C、多媒体课件水面上有一片荷叶,又漂一片荷叶,上面有4只青蛙。
学生提问:两片荷叶上一共有几只青蛙?
学生说算式:0+4=4
D、还能说出几个这样的算式吗?
学生说,教师板书:
5+0=5 3+0=3 2+0=2 1+0=1 0+0=0
0+5=5 0+3=3 0+2=2 0+1=1 
E、观察这样些算式,有什么发现?
(一个数加上0,还等于这个数本身。)
0加上一个数,还等于这个数。
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得数不变。)
4.一个数减去0,还等于这个数本身。
A、请教大家:5-0=?
同桌讨论交流,请一个学生说出得数,并说明理由,全班评价。
B、还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吗?
学生列举,说算式,教师板书:
4-0=4 3-0=3 2-0=2 1-0=1 0-0=0
C、观察这些算式,有什么规律?
(一个数减去0,还等于这个数。)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学会了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后归纳小结:认识了一个新朋友──0,知道0表示一个也没有,还可以表示起点;学习了有关0的加减法,……
四、练习应用
口算有关0的加减法。
A、视算:多媒体课件出示有关0的加减法的算式,学生抢答;
B、听算:教师说算式,学生口答得数;
C、学生作小老师,说几道关于0的题目,其余学生口答,判断评价。
评判留言&&
本文章还没有评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一年级班级布置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