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森林保护区区可以设置渣场吗

高速公路施工中环境保护技术应用研究终taolunban47-第11页
上亿文档资料,等你来发现
高速公路施工中环境保护技术应用研究终taolunban47-11
为适应栖息于较洁净水体的物种,污染必然造成此类物;(3)对鱼类的影响;大型桥梁施工期在水下作业时,将搅动水体和河床底泥;①对鱼类通道的影响――施工过程不会阻断鱼类的通道;②对鱼类生境的影响――由于水质的破坏,浮游生物、;③工程建设人员的人为破坏如捕鱼也会对鱼类资源造成;3.1.3.4施工期对沿线农业的影响评价;根据1998年国务院令第257号《基本农田保护条
为适应栖息于较洁净水体的物种,污染必然造成此类物种的减少。(3)对鱼类的影响大型桥梁施工期在水下作业时,将搅动水体和河床底泥,局部范围内破坏了鱼类的栖息地,对鱼类有驱赶作用,也会使鱼类远离施工现场。具体影响如下:①对鱼类通道的影响――施工过程不会阻断鱼类的通道,但在施工期间,工程河段鱼类的正常活动将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尽管在水中修建的桥墩不会阻断鱼类通道,鱼类可以绕过桥墩而不受阻隔,但对鱼类通过这段水域仍有一定的负面影响。若水域施工时间选择在鱼类洄游期间(半洄游性鱼类如鲤、青鱼、草鱼等鱼类)在每年的2~4月进行的生殖洄游,对鱼类种群数量和密度的恢复将带来一定影响。但是随着时间推移,鱼类将逐渐适应这种环境,因此影响也是短时的。②对鱼类生境的影响――由于水质的破坏,浮游生物、底栖动物等饵料生物量的减少,改变了原有鱼类的生存、生长和繁衍条件,鱼类将择水而栖迁到其它地方,施工区域鱼类密度将显著降低。大型桥梁施工期在水下作业时,搅动水体和河床底泥,局部范围内破坏了鱼类的栖息地,对鱼类有驱赶作用,会使鱼类远离施工现场。③工程建设人员的人为破坏如捕鱼也会对鱼类资源造成不利影响。由于鱼类择水而栖迁到其它地方,而工程对鱼类的影响只局限于施工区域,所以不影响鱼类物种资源的保护。工程完成后,如能保证流域内水量充沛,水质清洁,采取适当的鱼类保护措施,原有的鱼类资源及其生息环境不会有太大的变化,对该流域鱼类种类、数量的影响不大。3.1.3.4施工期对沿线农业的影响评价根据1998年国务院令第257号《基本农田保护条例》之规定:国家能源、交通、水利、军事设施等重点建设项目选址确实无法避开基本农田保护区,需要占用基本农田,涉及农用地转用或者征用土地的,必须经国务院批准。经国务院批准占用基本农田的,当地人民政府应当按照国务院的批准文件修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并补充划入数量和质量相当的基本农田。占用单位应当按照占多少、垦多少的原则,负责开垦与所占基本农田的数量与质量相当的耕地;没有条件开垦或者开垦的耕地不符合要求的,应当按照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规定缴纳耕地开垦费,专款用于开垦新的耕地。工程永久性占地将对沿线地区的农业生产产生一定的不利影响。被占用耕地丧失了原有的农业产出能力,从而对当地农民的收入和生活质量有一定的影响,由此可见,为减少因工程建设而导致的粮食产量损失,进行耕地占补平衡是不容忽视的。工程临时占地包括施工便道、施工营地、取土、弃渣场等,施工便道包括主线施工进场道路和弃渣场运输便道,施工营地临时占地包括预制场、拌和站等。施工临时占地可以采取恢复植被或复耕等恢复措施。因此,很大程度上减缓了对沿线地区农业生态的影响。但必须注意以下几阶段的工作:①设计阶段,施工便道在选线时应尽量选在比较平缓的地段,应尽量少占耕地,同时应尽量避开植被覆盖率高的地方。②施工阶段,对于平地上的施工便道,由于此类道路产生水土流失的原因是泥结石路面的土壤侵蚀,对其防护主要采取排水系统的建设,即在施工便道两边开挖排水沟;对于坡地上的施工便道,不仅要考虑道路排水系统的建设,还要进行边坡的稳定防护,即对不稳定的边坡采取削坡、护坡或修建挡墙等措施。③施工完成后施工营地将采取多种措施对临时占地进行恢复,恢复的原则为尽量保持原有土地使用功能不变,占用前为耕地的恢复为耕地,对于其它用地尽量恢复为林地,并做好植被养护管理工作并转交给当地政府。3.1.3.5工程建设对沿线土壤环境的影响分析公路建设不可避免地需要占用耕地,由于力学性能等原因按照公路工程设计和施工等技术规范,必须清除地表的土层,则土壤中的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会损失掉。由此可见,在施工中,如果对这一剥离的肥沃土层不加以保护,则工程施工造成的土壤肥力破坏较为严重,土壤养分损失也相当惊人,这将增加后期绿化建设及当地土壤复垦措施的实施难度。而施工便道、施工营地等临时占用的耕地,在工程施工前必须将表土收集堆积,施工结束后利用收集的表土进行覆土,可恢复为旱地进行耕作,表面进行覆土后对于无法达到旱地耕作条件的,可种植适宜的林果等经济作物,因此,这部分占地对土壤肥力的影响是短暂的、可逆的。3.1.3.6取土场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公路建设取土一般会对周围环境产生以下不利影响:破坏地表植被,改变原有地面径流条件(如坡度、地表糙度等),使原有稳定的地表受到扰动,且中短期地表植被恢复性的生态防护效应较小,易造成水土流失危害;取土场施工便道路况较差,土方运输扬尘对周围环境和农作物会造成不利影响;取土使自然地貌景观破坏,与周围景观不相协调等。因此,工程取土对环境的不利影响应引起足够的重视,采取切实可行的环保措施,减缓其对环境的影响。本工程取土过程中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 取土施工作业中,不可避免有土方或弃土方临时堆置,由于地表植被破坏,如遇雨天易造成水土流失,污染地表水系或农田,使局部土壤水势改变,影响土壤养分运移,作物根系生理活动或呼吸作用受影响导致产量降低。② 机械运输碾压土壤,致使土壤肥力破坏,作物根系机械损伤或正常的代谢活动受阻,将影响作物生长及产量;此外,运输扬尘,作物叶片积尘过多将影响其正常的光合作用或枝杆机械损伤,致使作物营养不良导致产量降低。取土场取土作业过程中,不可避免有土方或弃土方临时堆置,由于地表植被破坏,如防护措施不得力,遇雨天可能造成水土流失,并可能对周边的农田造成污染。因此,要求取土前应事先进行取土场的进场、开挖、堆放料及后期的生态恢复措施设计,并按设计事先修建必要的截排水措施。取土时应严格按设计进行施工,注意开挖的稳定性。取土结束后,应立即对取土场进行后期恢复治理,防止水土流失。为了使布设的取土场尽量减小对环境的影响,在设计过程中应坚持以下原则: ① 对取土场设置的设计中,应从“以(利用)弃代借”的方式,合理配置取土量,对取土场的设置优化调整;② 在以下区域禁止设置取土场:自然保护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级森林公园、饮用水源保护区、滑坡危险区、水土流失易发区;③ 取土场不应危害公路铁路路基、桥梁、工业与民用建筑、水利工程设施、通讯电力设施和管道设施等的安全;④ 取土场宜不占或少占林地、耕地或园地;⑤ 取土场不得在江河、湖泊和水库管理范围内设置;⑥ 取土场的设置应考虑对景观的影响,注意避让沿线行人的可视范围,同时尽量选择在公路司乘人员的视线范围以外的区域;⑦ 不宜在上游汇水面积过大的沟、谷设置取土场;⑧ 取土场不应占用沟渠,当必须占用沟渠时,应对沟渠进行改道处理,并设置防冲刷措施。3.1.3.7弃渣场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从生态环境影响的角度看,尽量纵向调配全线土石方,平衡利用是减小取土场、弃渣场影响的最好办法,在进行充分的土石方平衡后仍需要的借方和弃方,如何选择合适的取土场、弃渣场就非常重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山区公路建设生态保护和水土保持工作的指导意见》,取弃土场设置的总体原则为“取弃土场应尽量减少设置数量,并进行专项设计。取弃土场应考虑尽量减少对坡面植物、河水流向的影响,有条件的地方,应及时绿化和设置必要的防护设施,恢复植被或覆土造地,防止水土流失。取弃土场尽可能布设在公路视线以外”。为了使布设的弃渣场尽量减小对环境的影响,在设计过程中应坚持以下原则: ①禁止在自然保护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级森林公园、饮用水源保护区内以及崩塌滑坡危险区、泥石流易发区设置弃渣场;②弃渣场不应危害公路铁路路基、桥梁、隧道、工业与民用建筑、水利工程设施、通讯电力设施和管道设施等的安全;③由于耕地尤其是水田是区域重要的资源,因此,弃渣场设置应尽量不占用耕地,禁止占用基本农田或成片的水田;④禁止在江河管理范围内设置弃渣场,在软土区域不宜设置弃渣场,当必须设置弃渣场时弃渣前应进行软土处理;⑤弃渣场禁止设置在村庄、学校等敏感点的上游,与敏感目标距离应大于300m; ⑥考虑到公路沿线耕地紧张的实际情况,对有进场条件且距离村庄较近的弃渣场,应尽可能恢复为耕地交还地方使用。⑦考虑到弃渣场基本上都是凹地弃渣,因此要求每处弃渣场均采取截排水沟、挡渣墙(或拦渣坝)措施,弃渣前应实现完成弃渣场周边截、排水系统和拦渣措施的施工,做到“先拦后弃”并防止汇水对渣体形成冲刷。⑧弃渣时,应分层进行,并应对渣体进行适当的压实。弃渣结束后,应及时对渣体表面进行整平处理,并待沉降稳定后, 及时进行边坡防护及植被恢复工作。⑨为便于后期进行植被恢复前土地整治,要求弃渣前应预先对渣场表土进行剥离,并集中在渣场内不影响弃渣施工的角落堆放,表面采用地表剥离的植被进行覆盖,坡脚采用装土编织袋或石块进行拦挡防护。 3.1.4生态破坏防治技术3.1.4.1农业资源保护技术(1)合理规划,做好土石方的纵向调运,减少临时占地。(2)加强施工人员环保意识教育,不乱砍伐树木,采石、取(弃)土、弃渣应按设计要求进行。沿河路段路基施工时,应注意先建拦渣设施,以避免土石方落入水体中。(3)拟建项目要占用部分农田,工程完工后应及时对部分临时用地和部分取、弃渣场用地进行复耕,以减少对耕地的占用,同时切实落实征地补偿安置政策,随着地方实行产业结构调整,使农民的生产和生活不低于征地前的水平。(4)根据1998年国务院令第257号《基本农田保护条例》,占用单位应负责开垦与拟建公路所占基本农田的数量与质量相当的耕地,如果建设单位没有能力开垦符合要求的等量的耕地,则建设单位需缴纳占用基本农田的土地开垦费。(5)建设单位应按照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的要求,尽量将所占用基本农田耕作层的土壤推在一边用于新开垦耕地、劣质地或者其它耕地的土壤改良。(6)项目法人要增强耕地保护意识,统筹工程实施临时用地,加强科学指导;监理单位要加强对施工过程中占地情况的监督,督促施工单位落实土地保护措施。项目法人组织交工验收时,应对土地利用和恢复情况进行全面检查。(7)施工单位要严格控制临时用地数量,施工便道、各种料场、预制场要根据工程进度统筹考虑,尽可能设置在公路用地范围内或利用荒坡、废弃地解决,不得占用农田。施工过程中要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污染农田,项目完工后临时用地要按照合同条款要求认真恢复。3.1.4.2陆生植物保护技术在项目建设过程中除考虑选择适合当地适生速成树种外,在布局上还应考虑多种树种的交错分布,提高走廊带内植物种类的多样性,增加抗病害能力,并增强廊道自身的稳定性。另外树种种苗的选择应经过严格检疫,防止引入病害。对于森林防火应采取有效措施,对国家重点保护的物种要列入工程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工作。针对工程沿线植物资源分布的特点,对不同的保护对象提出如下的保护措施:(1) 避免措施施工布置时对一些生活设施、施工生产及各种加工厂等的选址应避开生产力较高的林地区域及基本农田区域,施工便道及永久性道路尽量不要从成片的林地穿过。(2)消减措施在林地与耕地地段施工时,施工活动要保证在征地范围内进行,施工便道及临包含各类专业文献、高等教育、各类资格考试、应用写作文书、高速公路施工中环境保护技术应用研究终taolunban47等内容。 
 高速公路施工期环境保护问题探究 摘要: 本文主要围绕着高速公路施工期中环境保护的问题首先探讨了其进行 环境保护的具体意义, 然后又介绍了当前我国高速公路建设中关于...  - 14 - - 1 - 1.工作方针与目标 1.1.方针 贯彻环境保护基本国策和“三同时”制度,采用国际先进的高速公路 环保水保技术和严格的施工期环保水保管理措施,切实...  浅析高速公路施工对环境保护的措施_交通运输_工程科技_专业资料。浅析高速公路施工...我公司成立以项目经理为组长的环 境保护领导小组,配备一定量的环保设施和技术...  高速公路施工中的环 高速公路施工中的环境保护 施工中的河北路桥集团有限公司 孟祥马 【内容摘要】高速公路施工中应采取适当措施防止水污染、空气污染、噪声污染以 ...  浅谈高速公路施工中的环保问题_交通运输_工程科技_专业...许多环境问题, 深入研究在建工 程的环境保护工作的...同时,应确保施工组织设计中制定的施工技术方案和 ...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中的新技术应用和环境保护_电力/水利_工程科技_专业资料。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中的新技术应用和环境保护 [摘要]在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中,水利水电施工...  浅谈高速公路施工期间的环境保护措施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速公路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 就。但在高速公路建设中必然会影响环境,尤其施工、营运期造成 的环境...  对高速公路施工中环境污染及其对策的探讨 摘要: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的破坏问题日益凸显,对于环境的保护已 成为现在工程施工的迫切要求。本文分析了高速公路施工过程...当前位置:
&&大新雷平至硕龙二级公路竣工环境保护验收公示
&&环境影响评价管理处
大新雷平至硕龙二级公路竣工环境保护验收公示
  大新雷平至硕龙二级公路工程建设办公室(建设单位)大新雷平至硕龙二级公路已依法进行了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现场监测工作。根据原国家环保总局《关于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实行公示的通知》(环办〔2003〕26号)要求,现将该项目环境保护具体情况进行公示。欢迎公众参与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工作。
  一、公示时间:日至日
  二、公示期间联系电话:
  三、电子信箱:
  四、通讯地址:南宁市佛子岭路16号广西壮族自治区环境保护厅环境影响评价管理处,邮编:530028
  五、联系人:梁辉
广西壮族自治区环境保护厅日
大新雷平至硕龙二级公路竣工环境保护验收公示简介
  一、项目概况
  建设内容:大新雷平至硕龙二级公路工程位于广西大新县境内,属大新县(雷平)经岩应至靖西(湖润)公路(环评阶段)中的一段。本项目为改建性质,基本按照原有公路走向进行改建。工程全长36.775公里,起点位于大新县雷平镇车站村,与省道213线K140+680处相接,经太平、芦山、堪圩、明仕田园,终点位于硕龙镇岩应村,与沿边公路汇合。本工程采用二级公路标准进行设计施工,设计行车速度为雷平至明仕段60公里/小时,其余路段为40公里/小时,路基宽度为8.5米,为满铺沥青混凝土路面。
  建设单位:大新雷平至硕龙二级公路工程建设办公室
  建设地点:广西崇左市大新县境内。
  项目性质:旧路改造。
  项目投资:本项目总投资万元,其中环保投资326.9069万元。
  验收监测单位:招商局重庆交通科研设计院有限公司、广西交通环境监测中心站。
  环评编制单位:广西交通科学研究所。
  二、环境保护措施及验收调查结果
  (一)生态影响
  1、生态敏感区影响调查结果
  验收公路穿越下雷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实验区和花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一般景区。
  本项目K31+800~K36+775路段以改扩建形式穿越下雷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的实验区,涉及路段场4.975公里,实际建设路线线位与环评阶段设计路线一致。施工期期间,在保护区路段未设置取土场、弃渣场、拌合站等施工临时占地。本项目建设和运营对保护区的主要保护区对象北热带岩溶森林生态系统、蚬木、石山苏铁和兰科植物基本无影响。工程实施未占用或破坏黑叶猴、熊猴等保护野生动物的集中栖息地和主要活动区,试运营期,公路对沿线野生动物阻隔影响不明显,随着车流量增加,对人类活动敏感的野生动物可能会有一定的阻隔影响。保护区管理处函复本项目建设对保护区整体生态环境影响不大,同意公路正式投入试运营。
  本项目全线位于花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二级保护区范围内,未涉及特级保护区和一级保护区范围。项目为改扩建性质,主要进行了路基路面工程,实际建设路线走向与环评阶段一致。本项目永久占用风景名胜区用地约42.85公顷,约占风景名胜区用的0.01%。工程避让了沿线分布的景点,施工期未对景点产生破坏。风景名胜区范围内未设置置取、弃土场、沥青熬化站。工程建设有利于风景名胜区的开发和利用。本项目施工前取得广西崇左市花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管理局的同意。
  2、其它主要生态影响调查结果
  工程占地:工程实际总占地44.73公顷,其中永久占地和临时占地分别为42.85和1.88公顷。
  植被影响:工程新增永占用久植被面积为3.99公顷,其中栽培植被占用约占52.9%。占用的自然植被主要为疏灌草丛,不涉及原生植被或发育良好的阔叶林占用。工程实施了绿化工程和临时占地植被恢复。总体来看,工程建设对沿线植被影响小。
  生物多样性保护:受影响物种为当地常见物种,工程建设和运营不会导致受影响植物的濒危或灭绝。
  路线避让沿线5株古树。公路占地区无野生珍稀濒危植物和地方特有植物,工程施工活动也没有涉及此类保护植物。项目大部分路段为人类活动和生产频繁区,野生动物稀少,穿越保护区两侧区域有一定的野生动物活动。本项目不具有封闭性,保护区路段低路基为主,边坡设计为缓坡,便于两侧野生动物穿越公路,减缓阻隔影响。
  农业生态:工程永久占用耕地2.11公顷,其中水田1.34公顷,旱地0.77公顷。
  经过集中水田路段,采取直立挡墙护坡和护脚等工程防护设施减少对优质水田占用。建设单位已依法缴纳耕地占用补偿费。工程占用或影响的农业灌溉沟渠均进行了改建或复建,并满足使用要求。
  3、临时占地恢复情况调查结果
  本工程实际使用新增临时占地包括料场、拌合场2处。临时占地面积为1.88公顷,占地类型为荒草地。临时占地使用后,建设单位采取植被恢复或转为建筑用地等措施。
  4、边坡防护与综合排水调查
  全线以低填挖边坡为主,无高填深挖路段分布。采取生态防护为主、工程防护为辅的方式对公路边坡进行综合防治。试运营期间,除K25+650~K27+500、K28+500~K30+000、K32+000~K34+000、K35+000~K36+000等路段边坡局部存在裸露外,沿线其余边坡稳定,水土保持和景观效果良好。
  工程综合排水设施基本完善,排水去向合理。
  总体来看,试运营期间,沿线生态环境基本稳定,工程占地区生态恢复良好,与环评阶段相比,沿线区域生态环境未发现明显不利影响。
  (二)声环境影响调查
  1、声环境保护目标
  环保验收阶段,评价区声敏感目标43处,其中学校8处(小学6处、中学2处),乡镇卫生院1处,集镇2处,村庄32处。
  2、降噪措施落实情况
  施工期采取了禁止夜间施工等方式减缓噪声影响。沿线敏感点临路侧建筑普遍自行安装有铝合金窗。
  堪圩中心小学、堪圩乡卫生院临路侧超标区换装铝合金窗,合计211平方米;车站村、堪圩乡、那乙、岩应等集中居民区路段设置有限速禁鸣标志牌8块。
  总体来看,落实环评及批复的各项降噪要求。
  3、施工期环境影响
  施工噪声对居民正常生活影响不大,对临路侧学校产生了一定影响。建设单位采取了各项措施减缓施工机械噪声对周边敏感点的影响。
  4、试运营期声环境监测结果
  验收调查期间,声环境质量监测及类比结果表明:
  a、学校、卫生院类特殊敏感保护目标
  在现有车流量情况下,昼间监测值均达标;夜间,堪圩乡卫生院和堪圩中心小学临路侧教学楼超标,其中堪圩乡卫生院最大超标1.0分贝,堪圩中心小学临路侧教学楼最大超标1.3分贝,其余学校(小学)夜间不上课、无师生住校,实际无影响。
  学校和医院监测超标区域均采取换装铝合金窗降噪。
  b、集中村镇类一般敏感点
  在现有车流量下,监测和类比分析结果表明,昼间所有村镇类敏感点达标;夜间,车站村、雷平镇、那琼、堪圩乡、仑那屯、那流、受屯监测值出现轻度或中度超标,超标范围为0.1~3.4分贝。
  (三)水环境影响调查
  1、水环境保护目标
  评价区主要地表水为黑水河、明仕河、谨汤河,实际主要使用功能为农业灌溉、行洪和景观。
  评价区有雷平镇和堪圩乡饮用水源地2处。雷平镇生活饮用水水源地为傍河地下水型,拟划定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根据大新县环境保护局提供资料,本项目K0+600~K1+850路段穿越拟划定的雷平镇饮用水水源二级保护区,公路位于雷平镇取水口下游,最小直线距离为115米。
  堪圩乡饮用水源地为地下水型,位于K20+540左侧100米处,不计划划定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
  2、水环境保护措施落实情况
  建设单位基本落实了环评及批复规定的各项水环境保护措施,采取的保护措施和设施总体有效。雷平大桥段(完全利用)建设有桥面径流水收集及事故泄漏收集系统,桥梁两侧设置有沉淀池和蓄毒池,有效容量为160立方米。
  3、公路建设和运营对饮用水源地的影响
  雷平镇生活饮用水水源地为傍河地下水型,公路位于取水口下游115米以上,公路排水和环境风险事故泄漏不会对取水口水质产生不利影响。公路穿越拟划定的雷平镇生活饮用水水源保护区二级保护区路段,建设有交通警示牌、桥面水径流水收集系统和应急联系告示牌等环境风险防范设施,防范环境风险事故泄漏对大桥黑水河保护区路段的突发水质污染。
  堪圩乡饮用水源地为地下水型,位于K20+540左侧100m处。本项目施工和运营对该取水口无影响。
  4、施工期水环境影响
  建设单位采取了生产废水经隔油沉淀处理后用作洒水降尘、生活污水排入旱厕、落实水土保持措施以及料场、拌合场合理选址等多项水环境保护措施,工程施工对沿线河流水质影响较小。施工期未发生水质污染事故。
  5、试运营水质监测结果
  各监测断面监测因子监测值满足验收标准《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中III类标准。
  6、营运期地表水影响
  公路施工对沿线河流影响已经基本消除,试运营期未发生水质污染事故。公路排水去向为自然沟渠和农灌系统,直接受纳水体无饮用水功能,对沿线地表水体影响不大。雷平大桥段设置桥面径流水及事故排水收集系统后,对黑水河水质影响不大。
  (四)环境空气影响调查结果
  1、施工期环境影响调查
  施工期基本落实环境影响报告书及其批复中规定的环境空气污染控制措施,施工期间没有发生因为环境空气污染问题发生投诉和扰民事件。
  2、试运营期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结果
  代表敏感点空气中污染物评价指数均小于1,达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中相应标准。
  (五)固体废物
  工程施工期和运营期产生的固体废弃物都得到合理的处置。
  (六)环境风险影响调查
  工程营运期环境风险类型为爆炸、火灾和运输危险化学品事故泄漏,重点防范运输危险化学品事故泄漏。重点防范路段为穿过雷平大桥段路段。
  建设单位基本落实了环评报告书及其批复关于环境风险防范的各项要求。
  环保验收调查阶段,建设单位加强了拟划定的雷平镇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路段环境风险防范工作,增设提桥面径流水及事故排水收集系统、交通警示牌和应急联系牌。
  施工期和试运营期没有环境风险事故。试运营阶段,建设单位成立了突发事件应急指挥与协调领导小组,制定有《危险品运输事故泄漏风险预案》。
  (七)其它影响调查
  1、环境污染及投诉
  施工和试运营期间,未发生因环境污染或生态破坏引起的投诉。试运营期未发生环境风险事故。
  2、社会影响
  工程拆迁房屋270.81平方米。征地拆迁安置采取就近靠后安置方式,影响区内的居民目前生活稳定,受影响的电力、水利等基础设施已经迁移或复建完毕,满足使用要求。
  原雷平县民主政府旧址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K19+760右侧5米外。本工程路线避让该文物保护区单位,施工期对文物无影响。
  3、绿化与景观影响
  建设单位对临时占地进行植被恢复或转为建筑用地;对公路扰动区域进行绿化,沿线共种植火力楠300株,绿化投资6.75万元,具有一定的景观美化、水土保持和环境净化等生态补偿功能。试运营期间,沿线公路景观效果总体良好,公路与沿线自然景观协调。
  (八)公众意见调查
  公众参与调查表明,沿线群众和学校对本工程环境保护工作总体评价95%的表示满意和基本满意,5%的表示不满意。进一步调查表明,不满意的主要原因是少数路段因路基开挖造成边坡防护效果差,时有落石现象;噪声影响明显、施工噪声和扬尘影响等。
  司乘人员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对本工程环境保护工作总体评价,73%的人认为很好,19%的人认为一般,8%认为很差,经进一步调查得知,不满意的主要原因为经过集镇路段偶尔发发生交通堵塞现象。新建铁路山西中南部铁路通道穿越红泥寺自然保护区的影响分析及措施和对策,山西中南..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新建铁路山西中南部铁路通道穿越红泥寺自然保护区的影响分析及措施和对策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14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昆嵛山森林保护区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