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思曼的星座的星座是不是伪科学处女座

当前位置: &
& 谢思曼的姓名测试报告
谢思曼的姓名测试报告
谢思曼的姓名五格评分: 78分 &
谢思曼的性格:
〖性格类型〗: [高度戒备难交心型],其具体表现为:经常处于戒备状态,对任何事都没法放松处理,孤僻性情难以交朋结友。对于爱情,就更加会慎重处理。任何人必须经过你长期观察及通过连番考验,方会减除戒备与你交往。
谢思曼的命运:
非业破运灾祸重,厄难迭来又惨淡,病弱短命真不幸,一生难得安宁时。智高志大,历尽艰难,焦心忧劳,进退两难。非业空虚,泥身进海,难以为继,有物将坏这象,最大凶数。一生常受磨折不得顺利o一波未息又一波o自幼若能得锻炼忍力o养成精力o处事谨慎o节蓄钱财以备老境o将会一生平安。(平),破裂之凶数。有短命非业之引导,多遇困难,或障碍难随大志,所谓一生常受折磨不得顺利,一波未息又一波,困难重重,灾祸降临,不安静之兆,家宅人口不安,男女丧失配偶,病弱,短命,非也,破灭,别亲,叹子女之不幸,家庭生计陷于苦境,均是不幸之至,自幼若能锻炼忍力,养成精力,处事谨慎,对钱财节储以备老境,才不致惨绝。但主运有此数者,惨淡更甚。「非业破运」
谢思曼的吉凶:
此兆:难论吉凶,若配吉数则判为吉。若有凶数即变成小吉而已而视作而已。但限于幸逢连珠局或先天生辰四柱之喜用神是金或独爱金者,用此局则大呈祥,亦可得之庆。但以外之情况,莫用此局,因金之超过钢硬不化,诱化顽刚失和之争端或自陷孤独、遭难、乱杂诸不祥,切莫轻用之。
谢思曼的幸运日:
〖人生幸运年龄〗: 15岁 &26岁 &47岁 &〖最佳情人生日〗: 4月13日 &11月21日 &5月3日 &〖最佳死党生日〗: 2月7日 &7月12日 &7月23日 &〖命中贵人生日〗: 1月24日 &1月4日 &10月11日 &
谢思曼的幸运花:
〖幸运花〗: 栀子花 (Cape Jasmine)
〖花之语〗: 喜悦 〖花寓意〗:
您有感恩图报之心,以真诚待人,只要别人对您有少许和善,您便报以心灵致谢。这是因为您有一颗赤子之心,不懂人心险恶,而您的真诚使您常怀欢愉,宽恕他人也使您充满喜悦。 〖花箴言〗: 有时候要把自己的喜恶表现出来。
谢思曼的幸运石:
〖水晶〗: 古代波斯有如许的习惯,年青女性与男性的初夜,必须洗净满身,之后涂上蔷薇喷鼻油,最初再上粉状水晶。接下来便悄悄躺在床上,等候爱人的到临。水晶是这个世界上最纯真的象徵,也是童贞的证实。而齐身洒下水晶粉的行动,恰是传达一个主要的讯息,就是我这一生只献给你一小我私家。今天诞生的你,就像公主王子一样,相信什么事都可以为所欲为,但只有恋人的心不是你所能够把持的。
谢思曼写下的话:
谢思曼适合用的英文名:
〖男孩英文名〗: Wesley
(意义:西部的草场,来源:英语)〖女孩英文名〗: Shams
(意义:太阳,来源:阿拉伯语)
谢思曼的运程:
欲得月中兔
须凭桃李拂
高山来接引
双喜照双眉〖签释〗:
要摘下天上星星,月亮,那是不可能的。可是,要得岁月中的玉兔,那也许不难办不到,只需外来的条件,甚至双喜临门也完全可能。
首先要认识一下谢思曼所追求的目标:卯为琼林,属兔,位置在正东方,月中之兔,当然是贵人一路。另外如指事情而言,主要是升学,升职的追求了。
第一个条件是风。桃枝条款摆,花枝摇曳,靠的都是风,巽如风行天下故为鸡,外表象征华丽的装饰巽属木,成事的时间在:"甲,乙,寅,卯年,月,日,时。辰年月,日,时也大有希望。如投考文职方面,必有升迁。东南方向,一位草木旁姓氏的人,变助谢思曼一臂之力,或可为重要媒介。
第二个条件是山,艮为山,这个贵人在谢思曼东北方向,将成为谢思曼谢思曼的导师,或者是岳父。谢思曼的姓氏笔划中有山作偏旁,有了他的接纳指引,事情就成了。
佛滔算命网对谢思曼的姓名评分及综合测试报告:
谢思曼通常具有深度开发的灵魂或投射能力。谢思曼有时候能够在脑海中构思一种情况的发展,然后将谢思曼所想的情况化为真实情况,但是谢思曼并不是实际地去创造这样的情况,而是借着建议或暗示的力量来实现谢思曼的希望,并将其他人导往谢思曼所希望的方向。此外,谢思曼相当能够精确地掌握周遭的各种讯号,知道何时是提出主题或采取行动的最佳时机。在财务出人头地抓紧时机的灵敏度,所以知道何时该投资或是撤资,以及展开或结束业务关系的适当时机。有人可能会认为谢思曼能够预测未来,实际上这或许只是一种开阔的胸襟,让谢思曼对于人与事之间的汹涌暗潮,具有特别敏锐的感觉。事实上,一些谢思曼是真正的灵媒,即使在远距离之隔,也能感知别人的想法,而且能够像传讯机一样地放射出谢思曼的讯息。在这一天出生的,连最普通的人都具有相当强的第六感。
谢思曼通常是很强的概念主义者,谢思曼做事方式并不是一头栽入,飘飘然后妈从深度与错误中达成目标;而是冷眼旁观,客观地加以检视并观想事情应该要如何完成。通常谢思曼带给别人的印象,是谢思曼好像活在另一个世界里,谢思曼的存在好像不是来自活生生的事物,而是由概念所形成的。谢思曼可能是知识分子或企划家、建筑师或是星相专家、音乐家、科学家、电脑专家,但绝不可能是懒散的梦想家。许多人误认为谢思曼是心智浅薄或喜好幻想的,但在知道真相后通常会大感惊讶。事实上,谢思曼对高科技的事物,具有相当深厚的了解能力。
虽然具有横溢的才华,谢思曼的情绪生活却不太稳定,甚至是混乱不堪的。如果谢思曼从未发扬或开发自己天性中的超觉知能力,而将大部分的能量都耗费在人际关系上,谢思曼将会惶惶于虚度大把的光阴,不但失去了掌握适当人选的良机,更惨的就是“所遇非人”,还绝望地依附而无法舍离。谢思曼常犯的错误,是肩挑不适合的空幻责任。谢思曼的本性中有相当温驯部分,一方面在不甚求回报的情况下可以无我的付出,另一方面则让谢思曼的自我沉溺在关注与娇宠的暖流中。很遗憾的是,谢思曼在灵性上的能力,似乎在伴侣的选择上没有什么帮助。虽然希望事情可以轻松顺利地进行,但是在所遇非人的情况下。要事事顺心如意,如果不是完全不可能,但也是极端困难的。在对等的关系中找寻互相妥协的良性平衡,是谢思曼所应该要努力的目标。
幸运数字和守护星
谢思曼,受到数字8与土星的影响,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并带有谨慎与自我设限的倾向。土星对水瓶座的主宰-天王星的影响,是带给在谢思曼保守而独特的人格特质,以及一些沟通上的障碍。虽然谢思曼内心充满热情,但是在土星的主宰下,谢思曼的外表可能显得冷漠或疏离。
谢思曼可能会深受隐性疾病之苦,这是谢思曼害怕或不愿意与别人讨论的。如果可能的话,谢思曼应该要自行挑选自己可以信任与敬重的医师,做定期的健康检查。一谢思曼可能会长期受到淋巴系统、内分泌系统或循环系统的困扰。在晚年,谢思曼应该要注意身体会发生静脉曲张的可能。在饮食上,应该要降低脂肪的摄取量,减少吸烟的频率或干脆戒烟,并且限制酒类的饮用。谢思曼最好只从事相当轻缓的运动,并配合充分的休息。而且试着让自己不要钻牛角尖,以避免本性中自我毁灭的倾向。
在个人的生活中要实际一点。试着培养较佳的判断能力。面对解决自己的困难。不是每一件事都是轻而易举的。要当心自我毁灭的倾向。
凡尔纳(Jules Verne)法国小说家,新奇与科幻小说的创始者,《海底再做万里》作者,小说中描述的一些现象,现在都成为事实。
台湾电视主持人盛竹如,现任台视节目部经理,代表作《台湾变色龙》。
电影作曲家、指挥家约翰威廉斯(John Williams),他曾与导演史蒂芬史匹柏在电影中合作,作品包括《大白鲨》、《第三类接触》、《星际大战》等。
詹姆斯狄恩(James Dean)50年代的银幕偶像,是当时叛逆青少年的象征,24岁时因车祸而英年早逝,主演过《养子不教谁之过》。
电影演员尼克诺特(Nick Nolte),作品有《罗伦佐的没》、《二大一小三俘虏》。
电影女演员拉娜透纳(Lana Turner),她曾经历8次婚姻,作品有《这些迷人的姑娘》、《我们年轻人》。
大秘仪塔罗牌的第8张代表“力量”,图片中画着一位优雅的皇后,正在驯服一头愤怒的狮子。皇后象征女魔法师,可以驾驭不易控制的能量,并代表道德及体能上的优越力量。这张牌的正面意义包括个人的魅力以及追求成功的决心;负面则是自满和滥权。
虽然才华可能是天生的,但还是需要后天的培养。
概念强、有直觉、有技术。
倚赖性强、情绪混乱、被动。
十二生肖2015年运势:
24小时最受欢迎梦境:
推荐心理测试:
十二星座明日运势:
佛滔算命热门测算:
声明:所有姓名测算结果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所有测算法则是根据易经、阴阳、五行等历经数千年的占测理论为依据进行演化而来,并非现代科学研究成果。另外姓名测算结果并未结合八字算法,所以并不代表同名就必定同运。特此声明按此操作自行决定的任何事宜均应为自测者自负后果!郁达夫阅读笔记(之一,草稿)
《悲剧的出生》、《我的梦,我的青春》、《书塾与学堂》、《水样的春愁》、《远一程,再远一程》、《孤独者》、《大风圈外》、《海上》、《雪夜》(自传,年)
&&&&&《什么是传记文学?》(论文,1935年)
郁达夫的这九篇文章,写了他从出生至初到日本留学约二十年间的事。郁1896年出生,这是令我稍感心惊的,因为这一年从生肖上说,是属猴,而我也正属这个生肖,我向不迷信生肖星座这类东西,可是又觉得这世间某些类的东西如生肖有时还真颇是神秘神奇,在同一类生肖的人群中,他们某些共性共通的东西往往会令人惊诧,如属猴的人身上是否就真的比他人多了那么几分猴气?毛泽东自言其身上有虎气,有猴气,有时虎气多一些,有时猴气多一些,我看毛泽东,其身上主要还是虎气,而我看郁达夫,身上主要是一股猴气吧,郁一生身心不宁,任情任性,仿佛一只毛猴,为求取一枝,山间树间常纵身一跃,那奋身之姿或许洒然,可其终生免却不了惶惶恓恓,也着实可怜,这一方面是时代使然,另一方面也是其个性使然。郁也是家里的末子,而末子常常也是颇悲哀的,现在的独生孩子,无疑义的全都是父母手里心里的宝贝疙瘩,而在生育不加节制的年代,多生一个孩子便意味着父母要多受一茬苦,有的父母是连掐死一两个孩子的心都有的,末子便往往成为了父母眼里心里的多余之子,是很难得讨到父母的欢心的。郁达夫在《悲剧的出生》里且说:“生到了末子,大约母体总也已经是亏损到了不堪再育了,乳汁的稀薄,原是当然的事情。”我出生的时候,也没有奶吃,三个月后,我大姐也生了孩子,所以我也是吃我大姐的奶长大的。一个人童年营养不足,身体一般便不会太健,这又或多或少会影响到他的精神和心理上,所以多数的末子性情又颇乖谬——也许我并不乖谬,但作为末子的我能深切地体会到郁达夫的乖谬。
《银灰色的死》(短篇小说,1920年)
&&&&&&这小说现在读来大约是没什么读头的,但它能给我们了解郁达夫在日本留学时候的一些可能的情况,譬如他那时对现代诗歌的迷恋。小说里那留学生卖了旧书换酒钱,其中一本英文诗集因为价格太贱而留在了身边,他死时,“衣袋中有Ernest&
Dowson’s& Poems&
Prose一册,”大约指的就是这本没有卖掉的诗集,因为下面没有注释我一直不知道Ernest&
Dowson’s& Poems&
Prose是谁的一部诗集,后来从戴望舒的译诗里才读到戴与杜衡翻译的这一册叫《道生诗集和装饰集》的诗。道生是十九世纪末的一个颓废派诗人,家庭、恋爱和遭遇皆不如意,最后贫病交加而死,这与郁小说里那学生的遭遇颇为暗合,其怀揣了这样一本讴歌醇酒妇人的诗歌而死,也甚是得当。
郁达夫很早就耽于对外国文学的阅读,自言过眼书册过千过万,在他早期的几篇小说里,里面的主人公常常译读外国作家的诗文画,如在《沉沦》里提到的作家有英国的渭迟渥斯Wrodsworth(华兹华斯)、Gissing(吉辛),法国的画家密来(米勒),美国的爱美生(爱默生)、Thorean(梭罗),德国的海涅,俄国的Gogol(果戈理)以及作品人物Zarathustra(尼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查拉图斯特拉)、伊扶(《圣经》夏娃)。郁达夫在这些小说里还常直接用英文、德文做一些简单的表达,虽稍嫌卖弄,但大体算是得体的。
爱读诗、爱写诗,大约是青春年代的特征之一,一个人青春年代不爱诗,他就可能一辈子也不会爱、不会懂得诗歌的了。“在苍黄未熟的稻田中间,在弯曲同白线似的乡间的管道上面,他一个人手里捧了本六寸长的Wrodsworth的诗集,尽在那里缓缓地独步。”“晚饭毕后,拿了爱读的书,在迟迟不落的夕照中间散步逍遥,”《沉沦》里这样的场景,不仅是他,也是郁达夫,也是我,可能还有你在青春时代的一个缩影,在那个书籍贫乏的年代,我捧读的是能找到的几本普希金、海涅、泰戈尔和霍思曼(郁达夫《茑萝行》提到的“Housman&的
A& Shropshire&
Lad”即为此君的诗集《西罗普郡少年》)的诗。
&&&&&《沉沦》(短篇小说,1921年)
记得高中时第一次读《沉沦》,对里面的青春期描写很有同感,就让另一同学看,他读后激动地说“写得太好了”,我当时颇怀疑他说的“太好了”的意思可能多半是说里面把青春期写得太好了。我现在再读《沉沦》,对它依然是有兴趣的,这篇成名作,虽然并不是郁氏的代表作,但它清丽的风景描写及大胆的自我暴露却是奠定了郁达夫此后小说的风格了的。这小说发表后,曾引起了很大的争议,可能最大的争议之处,是有人以为里面的性的描写可能会带坏青年,看一看,这担忧也许也是对的,郁达夫在小说里写自慰、偷窥及偷听,确是沾染了少许色情的心理,但细察一下,它也是主人公青春期多愁善感的躁动、神经过敏及心理的失调、与同性及异性的交往障碍、其对爱情的渴望之心的自然延伸,假如除去了这些东西的话,这小说恐怕也就不成为什么小说了,可见它们也并非是很多余的东西,它们只是露得稍多了点,超过了当时社会某些人的尺度,可是它们也毕竟像一个人身上的血肉,是无法随便地割舍的。至于它会不会、能不能带坏年轻人,这还真难说,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色情,就是在中国新了时文化大革命这样的暗灰严整时代,也还有一本《少女之心》的手抄本在很多年轻人的手里私下里传阅,《沉沦》那个时代的青年可以更容易得到一些色情读物,如里面提到的“中国那几本有名的诲淫小说”,但我想《沉沦》至少是比那些明清的色情小说要健康得多的,应该带坏不了年青人吧。
这小说里的日本风景,颇似江南之景,这与郁达夫所要表现的家国之心是相衬的。
《南迁》(短篇小说,1921年)
这小说的主线为留日的男青年在疗养地对一个平常女子渺茫的爱情,副线则是这青年过去受了某轻薄女子欺骗的伤心往事,所以小说每每不经意间把这两女子进行对照:疗养地那女子容貌是平常的,她的态度温婉娴淑,她的低垂的笑眼含着悲凉,似受了他人的欺骗,至于究竟是不是受了人欺负、到底受了怎样的欺负,小说则虚而不写,而那轻薄女子是容貌漂亮的,她的微笑动人勾人,她的行为浮荡不堪,至于她是怎样的浮荡,小说则有一分近似色情的实写。同是天涯沦落人,伤心人别有怀抱,相同的身体里的病和灵魂里的病,是更能让他对她产生爱怜之心的,尽管他的这爱情甚或多半的只是他的单方面的意想。
粗看《南迁》,不过是一篇寻常的小说,细看倒觉得它别样的细致韵味。小说里,那疗养地女子唱歌德那首感伤的《迷娘》曲,小说的最后,且附了郁氏自译的《迷娘》一诗,“那柠檬正开的南方,你可知道?”“那多情的南国,你可知道?”“我的亲爱情人,你去也,我亦愿去南方,与你终老!”“我的恩人,你去也,我亦愿去南方,与你同宿!”我不知道郁达夫译得怎么样,寻了梁宗岱的译诗出来对照看,郁译之“南乡”、“南国”、“南方”之类的词在梁译里是遍寻不着的,想是郁不过为了小说的需要,曲意以译之吧,这附诗其实成了小说的一部分,并且让人觉得这小说甚至就是根据了《迷娘》的诗境敷衍出来的故事,我以前并不大喜欢歌德的诗,可在这小说的最后读了歌德的这诗,却也不免荡气回肠。
&&&&&《归航》(散文,1922年)、《雪夜》(散文,1936年)、《日本的文化生活》(散文,1936年)
&&&&&&郁达夫在日本生活十年,但他对日本似无多少好感。但“杏红衫字白罗巾,高髻长眉解笑颦”“眉藏愁意额涂黄,广袖纤腰燕尾妆”的日本女人,郁达夫大约还是非常喜欢的,在《雪夜》里他且大赞日本女人身体上如何丰腴与白皙,性情上又如何柔和可人,又看他诗集里《留别隆儿》、《留别梅儿》、《口占赠某》(《赠看护妇某》)这样的诗,可略知其在日本是到处留情的,不过郁达夫在感情上好像并没有什么真收获,“当年薄幸方成恨,莫与多情一例看”,大约每以伤心收场,其根源,在《沉沦》里他说:“日本人轻视中国人,同我们轻视猪狗一样,日本人叫中国人作,这三字,在日本,比我们骂人的”,这调子在郁早期关于日本题材的小说和散文里反复出现,可见其弱国子民的心态是格外的敏感和强烈的,在后来的抗日战争时期,郁写了他一生里关于日本的最多的文字,这些文字,除了当时产生的一些宣传作用外,如今已经没有多少阅读的价值了。但1936年一篇《日本的文化生活》,却非常准确地概括出了日本之美,他说的日本文化“能在清淡中出奇趣,简易里寓深意”这样的话,是没有几个人说得出的。
&&&&&拿郁达夫可以与周作人一比较,似更近欧美一些,而周作人的性情与日本颇为相容;郁达夫所受日本文学影响,主要在日本的私小说启发了他的自叙传小说,而似乎至今也还没有几个中国人像周作人那么系统而深入研究过日本,所以日本文化对周作人的影响是全面且深刻的,只是遗憾的是,周作人最终不慎成了一只难堪的落水狗,而郁达夫最后成了死于日本人刀下的悲壮的烈士。
&《芜城日记》(1921年,日记或日记体散文)、《茫茫夜》&(短篇小说,1922年)、《秋柳》(短篇小说,1922年初稿,1924年改作)、《落日》(短篇小说,1923年)
陈寅恪曾无聊地考证杨玉环做唐玄宗的贵妃时是否是处女,我也颇想考证一下郁达夫是否嫖过妓,这小说里写于质夫“在日本经过这种生活(上班子里逛去)”,又写他与朋友去妓院,朋友问他:“你把条件讲给我听,我好替你介绍。”他说:“我的条件讲出来你不要笑。我有三个条件,第一要她是不好看的,第二要年纪大一点,第三要客少。”朋友于是笑他“你倒是一个老嫖客。”虽然郁达夫的小说大致是与日本私小说近似的自述传小说,但我并不能把他小说里的人物一定当成他本人,郁达夫嫖妓的证据,在他的文字里比比皆是,如他的《病闲日记》日记载:“……这时候天又开始下微雨,回学校终究是不成了,不得已就坐了洋车上陈塘的妓窟里去。午前一点多钟到了陈塘,穿来穿去走了很多狭斜的巷陌,下等的妓馆,都已闭门睡了。”“夜已经深了,路上只有些未曾卖去的私娼和白天不能露面的同胞在走着,到了东堤岸上,向一家小艇借了宿,和两个年轻的蜑妇,隔着一重门同睡。她们要我叫一个老举来伴宿,我这时候精神已经被耗蚀尽了,只是摇头不应。”在他1936年的自传《雪夜》里,郁达夫回忆他在日本初次嫖娼:“我把围巾向脸上一包,就放大了喉咙叫车夫直拉我到妓廊的高楼上去。受了龟儿鸨母的一阵欢迎,选定了一个肥白高壮的花魁卖妇,这一晚坐到深更,于狂歌大饮之余,我竟把我的童贞破了。”
有人曾认为陈寅恪考证杨玉环做唐玄宗的贵妃时是否是处女并不是无聊的,因为唐以后的道学家、历史学家总是拿杨玉环的事为那个时代的贞操观涂脂抹粉,陈寅恪做的事就是戮破这一层的虚伪。郁达夫是否嫖过妓,其实是不重要的,我大致认为他是嫖过的,据说陈独秀、甚至林语堂也做过这事,对郁达夫这样一个长年在外漂泊、心理激越的人,我想他是很难免得了的,与谢野晶子言:“贞操的道德,照各人境遇体质的不同,有时能守,有时不能守;在甲能守,在乙不能守”,似乎正可以拿这话来宽解他。郭沫若说郁达夫“大胆的自我暴露,对于深藏在千年背甲里面的士大夫的虚伪,完全是一种暴风雨似得闪击,把一些假道学、假才子们震惊得至于狂怒了,”&对郁达夫小说里的这类情事,似乎也正可以从郭沫若的这话来理解。
《茫茫夜》并不是很好的小说,但是一篇令人吃惊的小说,它涉及了三个大胆的题材:同性恋、性自虐、嫖妓。它写:“中国的空气是同癞病院的空气一样,渐渐的使人腐烂下去。”他那三个条件并不是无谓的笑话,倒有不尽的身世感和沧桑感。也许郁达夫真实的意思是想表达一种茫茫夜路在何方的苦闷吧。
《秋柳》是《茫茫夜》的续篇,正是一篇颇为无聊的妓院花酒小说。《落日》是对《茫茫夜》、《秋柳》里提及的那段同性恋素材的专写,我在心理生理上都无法接受男性同性恋,所以很不解郁达夫为什么会写这类题材,但《落日》单就写作艺术而言,当是一篇很不错的小说。
&&&&&《寒宵》(短篇小说,1925年)、《街灯》(短篇小说,1925年)、《南行杂记》(散文或短篇小说,1926年)、《清冷的午后》(短篇小说,1927年)、《祈愿》(短篇小说,1927年)
民国前后,像《九尾龟》、《留东外史》之类的狭邪小说盛行,我不知道郁达夫受到了影响没有,但郁达夫既新又旧,身上的旧文人气息是非常浓厚的,他很长一段时间流连酒妓,并行诸于文,如此的小说,也许文字上并不坏,可是在人生上、审美上,却并不能给人留下什么好的印象。中国文人有长久的狎妓传统,林语堂在《吾国吾民》里考察中国古代的妇女生活,专辟《妓女与姬妾》一节,日本的斋藤茂写了一本有关中国的《妓女与文人》的书,从历史文化的角度看,他们无论说好说坏,可能都是有他们的道理的,可是从思想上来说,我却独尊周作人,肇始于周作人等一路人的“五四”的主要贡献在我看来是他们发现了“人”,那种把人尤其是女人真正当人的思想和精神。像《九尾龟》、《留东外史》这类的狭邪小说,甚至于像郁达夫的《秋柳》、《落日》、《寒宵》、《街灯》、《南行杂记》这样的小说,它们的重要缺陷倒不一定是艺术上的,它们真正的致命伤是男性作家们所透露出的那种风流自赏的玩物心理,也就是没有根本上从心底里把女人当做真正的人,因为有了这样的心理,无论这些小说写了些什么,写得如何精彩,我大致都不认为它们是很上乘的作品。从这点上说,我倒对徐志摩一路的京派文人也留下了无限美好的印象,胡适的隐忍舍己,是自觉地对一个旧式女人的尊重与保护;徐志摩追求他的感情,他的浪漫、热烈、忘我、投入,体现的是真正的现代的爱的精神;凌叔华的逸出正轨,是她真实地倾听和响应了她心房里的心跳。
&&&&&《空虚》(短篇小说,1922年)&
&&&&&&某个雷鸣电闪的午夜,某个男子的房门被邻居少女敲开了,原来这女生胆小,被惊雷吓着了,是跑来这男子的屋里求庇护的,且这少女又美,又单纯,半宿话后,这女孩后来且伏在这男子身边的被子里睡着了,这自然让这男子浮想联翩,这样的故事,颇近似于现代聊斋,估计多半是空虚的男子臆想出来的美梦吧,我是不大相信有的,至少我是没有福分遇着这样的美事的。
&&&&&&1907年,田山花袋发表了一篇叫《棉被》的著名的私小说,写一个叫时雄的作家(实为田山花袋本人)爱上了他的私淑女弟子,后来两个人分开,这小说的结尾有个著名的细节,那作家伏在女弟子睡过的被褥上,“女人身上留下的那令人依恋的油脂味和汗味,竟使时雄心跳起来,尽管棉被的天鹅绒被口特别脏,他还是把脸贴在那上面,尽情地闻着那令人依恋的女人味。”郁达夫在《空虚》里吸收了这个情节,写道:“等她走到隔壁自家房里之后,质夫马上将身体横伏在刚才她睡过的地方,他把两手放到身底下去作乐一个紧抱的形状,他得四体却感到一种被上留着的她的余温,闭了口用鼻子深深的在被上把她的香气闻吸了一回,他觉得他得肢体都酥软起来了。”
&&&&&《空虚》大致是失败的小说,其把肉麻当有趣,不如《棉被》写得踏实并真实。郁达夫所受教育的影响,中西各半,以西略过之,但其身上一些旧文人气息终生都并未脱尽,不过郁达夫的作家意识始终高于他的生活情趣,文字令人肉麻,并非他的审美观,他也一直都在自觉摒弃这种肉麻之作。
&&&&&《怀乡病者》、《春潮》(短篇小说,1922年)、《逃走》(《盂兰盆会》,短篇小说,1928年)、《人妖》(短篇小说,1923年)
&&&&&&郁达夫及其小说里的人物,不仅是怀乡病者,还是神经过敏者、不(失)眠者、梦游者,如果加上性的因素,他们且还是轻微的色情狂者和性变态者,但正像李初梨所说的,他们却只是摩拟的颓唐派,本质上却是清教徒。《怀乡病者》酒屋里醉了的少女把衣服向那男子解开了,可他默默地替她扣好后离去;在《怀乡病者》里怀想过他的初恋后,郁达夫在《春潮》里还讲了一个纯美的初恋故事,少年情怀总是诗,这故事春光灿烂,春情初潮,一片风光风情美好,这样的一篇童真无瑕、玲珑剔透的小说,大约为郁达夫小说里不可多得的异数。《逃走》(《盂兰盆会》)及未完的片段小说《人妖》,也写的是少年及青年初期美好的春情。
《春风沉醉的晚上》(短篇小说,1923年)
&&&&&“大约春光也已经老透了罢!”郁达夫的这句话打动了我,很奇怪的是,像“春光已老”这样的话却不能打动我,当然像章衣萍“懒人的春天啊,我连女人的屁股都懒得摸了”这样充满了流氓才子气的话也是不能打动我的,中国有一种“春捂秋冻”的说法,意思是叫人从夏天入秋冬的时候,衣服不要加得那么快,由冬入春的时候,衣服也不要减得那么快,这是养生之道的说法,不过拿这说法也似可拿来暂时安慰一下中国的贫困阶级的,冬天可穿得少,春天依然可以穿冬袄,但冬天穿得少可以,由春入夏,棉袄是终有穿不住的时候的,这时那些没有夏衣穿的人可就真是很苦恼的了,其坐立难安,是悠闲余裕阶层的鲜衣少年章衣萍所无法想象得到的。据说1923年的时候,郁达夫确实过得很穷,虽然可能他并没有穷到没有换季衣服的地步,但可能尝过暖热天里不能及时脱下奥热厚衣滋味的郁达夫,对春天的急景肯定是良有感触的。
&&&&&郁达夫的小说从写性之苦闷转向生之苦闷后渐趋圆熟。写这小说的时候,郁达夫大约是二十八九岁,这是不是也是一个人青春老透了的时光?这一对挤住在亭子间一起的男女,微微的春风荡漾其间,这,几乎是令他们难以自持的。&&&
&&&&&《血泪》(短篇小说,1922年)、《诗人的末路》(1923年,散文)
上世纪初,是一个各种学说和主义,维新主义、达尔文主义、无政府主义、自由主义、民权主义、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等在中国泛滥的时代,各方争论不休,鲁迅受到的影响大约是达尔文主义和尼采思想,周作人受到的影响大约是新村主义,之后周作人的思想基础大约是定格在启蒙主义上,信奉的是古希腊的文明,李大钊陈独秀信奉的是马克思列宁主义,而胡适信奉的自由主义,胡适曾在那时呼吁“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其实胡适又何曾放弃过他的自由主义?郁达夫是一个极新也极旧的人,他大约是什么主义也没有信奉的,终生也不过是一介作家而已。《血泪》里提到“今秋放洋的官费留学生中,当以&&大学学生胡君陈君为最优良,胡君提倡人道主义,他的事业言论,早为我们所倾佩,这一次中了T校长的选,将他保荐官费留学美国,将来成就,定是不少的。陈君年少志高,研究经济素有心得,将来学成归国,想定能为我们经济社会施一番改革。”这里面的胡君大约就是指的胡适,陈君不知道是陈望道还是谁。每一种主义头上都罩有一道美丽的彩虹,可是实践起来,才知这彩虹皆为血泪所染成。
《二诗人》(短篇小说,1928年)
&&&&&&这篇作品,也许受到过夏目漱石的《我的猫》的影响。郁达夫早前的《血泪》是近于讽刺的作品,但它的主旨还是生存的问题,要表达的是不管什么主义,只要能让人吃饱饭,就是好主义,只有在《二诗人》里,郁真正的讽刺幽默才情才完全地显露了出来。郁自己就是个诗人,虽然他几乎不写新诗,但他读过很多的外国诗歌,也许他的眼界是非常高的,这才促使他拿那些不成熟的新诗作者开涮。我坚信诗歌是人生的精华和生命的灵魂,所以我一直非常喜欢诗歌,但又一直不怎么喜欢诗人,就像我比较喜欢画,但不怎么喜欢画家一样。我对诗歌的喜爱,甚至到了认为一个写作者即使不写诗,但假如他(她)不喜欢诗、不懂诗、不读诗,我就不会认可他(她)是一个真正的写作者的地步。但我却也看到了那么多写的拙劣的诗歌,那么多简直不能称为诗歌的诗歌,看到了那么多作品和人生同样糟糕与失败的诗人,那么多癫癫狂狂的诗魔,我就恨不得向他们和他们的作品作揖求饶了。读《二诗人》,我也像郁达夫一样,禁不住向那些不晓人生为何物、不知世事伊于胡底、即使走一步路也会碰得鼻青脸肿晕头转向的所谓诗人们大笑一番了。&
&&&&&《杨梅烧酒》(短篇小说,1930年)
我没见过也没吃过杨梅,当然也没见过和喝过杨梅烧酒,按郁达夫小说里的记叙,猜想这种酒大约是把杨梅放在烧酒里浸制而成,烧酒既是劲道颇厉害的酒,加入杨梅后,烧酒当可改变风味,容易入喉一些,喝这种酒时既可吃酒又可吃杨梅,估计也容易使人醉。两个久不见面的落魄者,一杯一杯地喝这种酒,酒入愁肠愁更愁,当然是都喝醉了,然后争着付账,那未付上账的一方在另一方的眼里忽变成了炫富的、压迫自己的资本家,于是两个醉汉扭在一起一阵好打。这故事是太有趣,让人含泪而笑。
&&&&&&似乎知识分子是格外喜欢酒,失意落魄、走投无门者更甚,郁达夫小说里的主人公多喜欢饮酒,郁达夫本人也十分好饮,据王映霞回忆,其曾醉卧雪地。鲁迅便写过《在酒楼上》的小说,他在《范爱农》里悼范爱农的诗,起句便是:“把酒论天下,先生小酒人。大圜犹酩酊,微醉合沉沦。”范爱农似乎总是沉湎于酒,直到最后沉水而死。那一代人多因悲哀而饮酒,也在酒里品尝着悲哀。
&&&&&《微雪的早晨》(短篇小说,1927年)
按过去写文学史的看法,郁达夫应该是个典型的小资产阶级作家,因为他作品的主人公多是大学学生、大学教授、作家、编辑,这些人,是某种特别的季候鸟,他们的感应是格外敏感的,所以投映到他们身上的时代的阴影寒霜是更加浓重的。郁达夫也许并不是一个很会讲故事的能手,他也不是一个能很深地挖掘出人生人性的作家,但是他的作品依然十分的迷人与感人,我想这原因也许在于:他的人是自然中的人,他是一个孤独者行走在山水风日里,他的情怀有赤子一般的纯美;他的人同时也是社会中的人,他是一个感伤者踏走在人世的荆棘上,他的刺痛呐喊亦如稚子啼声。他在《沉沦》里喊出的是,中国,你为什么不强大?在《微雪的早晨》里喊出的是,为什么偌大的一个中国,容不下一个正直纯良的青年的一张书桌,能让他安心地读书?
&&&&&《采石矶》(短篇小说,1922年)、《关于黄仲则》(文论,1932年)
&&&&&“似此星辰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宵?”因为这句诗,很多人也许就记着了清代的诗人黄仲则。他在《秋夕》里还有一句类似的句子:“羡尔女牛逢隔岁,为谁风露立多时?”我因为喜欢这些样的诗句,所以很早也搜罗到了一本黄仲则的诗,不过像我买的很多别的书一样它在我的书橱里静静地躺了十多年,我至今也没能好好地读它一过。我知道郁达夫是很喜欢黄仲则的,在《关于黄仲则》一文里,郁达夫说他十三四岁的时候,口袋里并没有多余的钱,但还是忍痛买了一部黄的《两当轩集》,一九二一至一九二二年间,“又买了一部《两当轩全集》,从头至尾细读了两遍。”郁达夫也是旧体诗的大家,其诗就是追黄仲则的。郁黄异代,可是这两个人,倒真像是跨越了时空的知己朋友,郁拿了一篇小说来为他喜爱的诗歌做注解,来为他心中这个穷愁、多病、敏感、不遇、孤独、短命的诗人做传记,让人一时莫辨郁达夫笔下的这个诗人究竟是黄仲则耶?仰或根本就是郁达夫本人?在绵绵无涯的时间长河里,在庸庸攘攘的人海和滚滚泡沫的书海里,我们真遇着了一个自己欢喜的人(不管是同性的朋友,还是异性的有情人),真遇着了一首或一篇自己爱读的诗或文,这可是多么幸运和幸福的事情!
《茑萝行》(短篇小说,1923年)、《&茑萝集&献纳之辞》(题词,1923年)
&&&&&&早年郁达夫与孙荃时有诗词唱和,如孙荃有《有感》一诗:“笑不成欢独倚楼,怀人望断海南州。他年纵得封侯日,难抵春闺一夜愁。”郁达夫《寄和荃君》:“客里逢春懒上楼,无端含泪去神州。阿侬亦是多情者,碧海青天为尔愁。”
一九二二年二月,郁达夫从日本回富阳,再与孙荃别时,两人联句成词一首:
&&&&&&&&&&&
梦里哭君行,疑已天明。(孙荃)
&&&&&&&&&&&
醒来却喜夜沉沉。(郁达夫)
&&&&&&&&&&&
不是阿侬抛不了,郎太多情。(孙荃)
&&&&&&&&&&&&
&&&&&&&&&&&
无语算邮程,暗自心惊。(郁达夫)
&&&&&&&&&&&
途中千万莫多停。
&&&&&&&&&&&
到得胡天安住后,寄个回音。(孙荃)
&&&&&但孙荃在郁达夫的文字里,一直是一个旧时代婚姻的牺牲品,《茑萝行》里,孙荃是“自幼也不曾进过学校,也不曾呼吸过通都大邑的空气,提了一双纤细缠小乐得足,抱了一箱家塾里念过的《烈女传》,女四书等旧籍”嫁给郁达夫的。那个时代的旧女子,遇上了新人物,真是要演一场场活生生的悲剧,这悲剧没有几个女人能免得了的。据苏立群《傅雷别传》写,傅在法留学时,迷恋上了一个法国女友,这个法女其时因受萨特波伏瓦的影响,既与傅同居,又爱着别的男人,与别的男人同居,弄到傅几欲自杀,傅才忽记忆起在国内尚有一未婚妻朱梅馥;又记傅在美术学校教书时迷恋上一个女学生,那女学生每次来访,两个人便闭在房里说话,朱每次只是轻轻地敲了门,把泡好的茶送进去,再轻轻地关上门,直到傅一天终于悟出他真正应该爱的是这静静转身的背影时,傅才与那女学生止。朱靠了自己经年默默的努力,后达到了可以与傅一起听戏看画的程度,《傅雷家书》里也收录了几封朱的信,让我们得窥朱之笔几与傅之笔无二致,在傅尊严而死时,朱且能毅然跟着赴死,这也更能让我们看到这个女人的了不起处。可是那个时代,又有几个朱这样的幸运女子呢?朱安不是,张幼仪不是,孙荃也不是,她们都是弱女子,即使可以获得一时、但却难以永远获得她们的男人的心,她们在新潮的男子面前,在新潮的女子面前,是那么的无能无力,不堪一击。
《茑萝行》是新潮男子的忏悔录,也是旧式女子的哀史与悲歌。《茑萝集》出版之时,郁达夫题写了一首短短的悲哀的献词,来献给孙荃。&&
&&&&&&&&&&(与孙荃)
《骸骨迷恋者的独语》(1924年,散文)、《青烟》(短篇小说,1923年)、《还乡记》(短篇小说或散文,1923年)、《还乡后记》(短篇小说或散文,1923年)、《零余者》(短篇小说或散文,1924年)、《烟影》(小说或散文,1926年)
郁达夫无疑也是替这个世界上的弱势群体发声的作家,但他并不是一个高高在上的上帝一样的慈悲的同情者,他把自己置于弱势者的地步,化身为失败者、倒霉者、落魄者、零余者、贫穷者,向他自身、同时也向这人世吐唾沫。郁达夫是极善于诉穷、叹穷、哭穷、咒穷的作家,但他即使自我作践时,亦卑已自牧,其自怜也也是自爱,维护着弱者那怕是最低的自尊与尊严,这就如欧洲的流浪汉一样,每早起来,必会找一处地方,洗漱洁面,说来,郁氏的诉穷文,其来源,一大约来源于中国的寒士传统,二来源于他喜欢的十八世纪卢梭、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吉辛的路数。
《青烟》是一篇意识流小说,它设想自己漂泊半生,一事无成,回到家里,家也不在了,老妻已对面不识,走投无路只得投水自尽,这想象是颇奇崛的,《还乡记》、《还乡后记》和《烟影》则似是真实的回乡记,人世情悲,清景可慰,一路清丽的风景与一路凄清的心境相伴,构成了完美交融的双线结构。今年9月下旬去浙江,过桐庐,知其离富阳并不远,我为近在咫尺而不能去富阳一行而颇觉遗憾,这一生,很想有时间了,带上郁达夫的这一册还乡记,从杭州坐了船,走一趟去富阳的富春江之旅。
《在寒风里》(短篇小说,1928年)
&&&&&&一个人是很难忘得了童年时所生活过的家乡的,我童年少年时生活的那个小村庄,虽然在我的感情里已经日益淡漠了,我平时也不大愿意去想起它,可是偶尔地它却偏偏以某种恐怖的形式走入到我的梦里来,譬如,梦中我杀死了某个人,我就把他的尸体深埋进村东边的某块田塍里。我很吃惊我为什么会做这种梦,细想觉得一是自己的潜意识里也真的并不是什么好人,大约也曾想把某个人或某些人给杀掉的,二是杀掉了,大约还是觉得藏在童年少年时打过猪草放过牛的地方要安全一些吧。不过每次在这样的梦中,不是贵生就是木发犁地的时候把那尸体给翻耕出来,让我在阵阵冷汗中惊悸而醒。
郁达夫对他的家乡富阳的感情,大约也是非常复杂的,富阳在他的笔下,有绝佳的风景,有难忘的初恋,可是也有一个乖谬的老母,一个并不爱的妻室,他用《春潮》、《逃走》(《盂兰盆会》)写他故乡的初恋的美好,又用《还乡后记》、《在寒风里》写他在家乡里的无处立足,回而又逃。一个人在外面的世界里失魂落魄也便罢了,如果在他的家乡、在他的家里,寒风里也无一处立足之地,这是够悲苦的,郁达夫擅写这种苦情。
《纸币的跳跃》(短篇小说,1930年)、《纸币的跳跃》续篇《东梓关》(短篇小说,1932年)
在外漂泊的游子在故乡的母怀里终于得到了憩息。《纸币的跳跃》里那老母亲从贴身的衣内摸索出积攒的5元钱给儿子去看病,这情节依然让我想起我的童年。1976年,母亲死时,我还只是一个七八岁的小孩,那年冬天,姨妈来我家里小住,一天早晨,不知是我惹恼了她还是她惹恼了我,姨妈开始打我,我穿着单衣、赤着脚就往外跑,在寒风里瑟瑟发抖。我现在想起这件事来,猜想一定是我惹恼了她吧。我母亲只有两张照片遗留了下来,可是我并没有一张姨妈的照片,所以我现在一点也想不起姨妈的样子。从她在我家里打我的事情看,我猜想她大约是个性情暴躁的女人吧。但她应该还是很爱我的,我记得小时候尤其是年关总到她家里去玩,还记得我读初一的时候,一次她到我二姐家去做客,给了我一个小布袋,里面装满了一分钱两分钱的硬币,估计总共有两块多钱,她是一个家庭妇女,这钱大约是她做渔网卖了攒下来的。给了我这点钱后不久,她就死掉了。人生是悲哀的,百分之九十九点九的人死掉了就死掉了,被人完全地给遗忘,我的这个姨妈,这百分之九十九点九的人中的一个,除了我,现在可否有人还记得她?可是因为她打过我,疼过我,我现在微末地想起了她,但愿她在地下,和我的母亲一起,安息。
我没有忘记我的这个姨妈,现在想起来,觉得她在我母亲死后,其实是一时替代了我心里的母亲的角色。郁达夫在《在寒风里》写他家里的一个老长工给在外的他寄了5元钱,这个令人心生无限的温暖的老忠仆,似乎正是替代了郁达夫心里自幼缺失的父亲的形象。
《薄奠》(短篇小说,1924年)
有时觉得,《圣经》是世上最好的一部文学,因为它充满了对弱者的同情,对苦难的悲悯。现在很多人已经不知道苦难是一种什么滋味了,在今天的这个相对富裕的社会里,他们很不幸地已经没有品尝苦难这种滋味的机会,他们有饿过吗?有受过冻吗?有破帽遮颜颜面尽失的体验吗?大约是从没有过的,今日很多人幸福得、也穷得只剩下富足的幸福,他们也因之丧失对苦难的尊重以及悲天悯人的襟怀和能力了。我们读郁达夫自己的文字,总以为他穷得不得了,叶灵风是创造社时期郁达夫的小兄弟,他在《达夫先生和吉辛》里回忆,郁达夫当时的收入其实并不少,但他不善理财,钱一到手就花光了,所以才常常闹得手头甚窘,但也绝对算不上穷愁潦倒,这么说来,郁达夫其实也并非算得上是真正吃过底层社会生活之苦的人,但我们每读郁达夫的文字,总会不自觉地相信那状况就是他本人实实在在有的,至少觉得他对穷对苦的深切的体验真实不虚,《薄奠》一写自己如何如何穷,二写那些底层的人们如何如何穷,自怜者偏能怜人,怜人实亦是自怜,也许正因为了能这样推己及人、感同身受,才使这一篇同情下层苦难的小说成为了郁达夫最好的小说之一,——凡悲悯之心,是近乎神的,凡真实地写出了人类苦难的小说,都散发出一层神性的光辉。
&&&&&《薄奠》的结尾,那车夫至死也没能赚到一辆属于自己的车,生者只能买了一辆纸做的洋车烧之奠之,这情节,让我想起了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一篇叫《纸床》的小说,具体的什么情节我已记不得了,好像是写一对蜗居小室的穷知识分子,一直无法给小孩提供一间安置睡床的独立空间,后来那小孩死了,夫妻俩就做了一张纸床烧给了孩子,这个情节似乎是向郁达夫的这一篇《薄奠》所借。
&&&&&《&茑萝集&自序》、《写完了&茑萝集&的最后一篇》、《&秋柳&小序》、《&文艺论集&自序》、《&达夫全集&自序》、《&鸡肋集&题辞》、《&日记九种&后叙》、《五六年来创作生活的回顾——&过去集&代序》、《&奇零集&题辞》、《&达夫代表作&自序》、《&在寒风里&序》《&达夫代表作&改版自序》、《&薇蕨集&序》、《忏余独白——&忏余集&代序》、《&达夫自选集&序》、《&断残集&自序》、《&闲书&自序》
《&创造日&宣言》、《&创造月刊&卷头语》、《《&创造月刊&第一卷第一期尾声》、《&创造月刊&第一卷第二期编辑者言》、《&创造月刊&第一卷第五期非编辑者言》《关于编辑、介绍以及私事等等》《创造社出版部的第一周年——&新消息&代发刊词》、《&民众&发刊词》、《&大众文艺&释名》、《&大众文艺&第四期编辑余谈》、《最后的一回》
郁达夫的这些极具个性的序跋文,简笔勾勒,意境尽出,实在是极好的散文,它们在内容上和郁达夫书中的其他文字相承续,亦为叹病叹穷,叹生存之艰、心境之苦和作文之不易的真诚的呓语喃言,其情打动人心致人颤抖。
&&&&《小春天气》(散文或小说,1924年)、《故都的秋》(散文,1934年)、《北平的四季》(散文,1936年)、《十一月初三》(短篇小说,1924年)&
郁达夫每到一地,皆能把一地化入小说、散文或诗里去,《人妖》、《零余者》、《薄奠》、《十一月初三》这些几至烂熟的小说,它们的北京生活背景让我品咂出非常独特的滋味,以致我读这些小说,有时甚至会忘了它们在说什么故事,就只跟了书里那个孤独的男子闲走在旧时北京的风景光阴里,——谁说天上那个太阳、那个月亮、天上的那阵风,照了过去,也相同地照着现在呢?吹过了过去,也相同地吹过现在呢?过去的那个太阳月亮绝对不是现在的这个太阳月亮了,吹过了过去的那阵风也绝对不是吹过现在的这阵风了,那个过去叫“北平”的北京,如今除了在纸上我们还能在哪里去寻呢?我也曾经两次去过北京,一次是1989年5月底的一次,那时我是一个大学一年级学生,怀里揣了50元钱,从武汉去到北京,在天安门广场状似流浪汉地呆了三天三夜,第一次从外面看到了大会堂、天安门和一片数万人的海洋,再从北京回到武汉,怀里除了还揣着40多块钱外还揣着一本花了几元钱买的劳伦斯的小说《出走的男人》;第二次去北京,是1999年的某季去旅游,游了什么地方我已经不复记忆,只还记得一个午后,我独个人穿胡同去了琉璃厂逛中国书店的事情。我什么时候能再去北京?再去,我倒不是为去看今天的日新月异的北京,只是想看一看刘侗的《帝京景物略》里的北京,郁达夫的《故都的秋》、《北平的四季》及他小说里的北京,林语堂的《辉煌的北京》里的北京。&&
&&&&&说读郁达夫的小说,有时几乎不会想到他的小说里有什么故事,的确,他的小说里的主人公似乎总是一个失败者在自怨着、自卑着、自弃着、自怜着,甚至让人觉得“穷与愁”本身便是他作品的主人公。郁达夫大约是现代最个人化的小说家,他的作品总有个“我”的影子存在,他把一己之不遇不幸指向社会,道尽了一个人在社会里的状况,其对社会的批判远甚于其对人生的批判。&
&&&&《离散之前》、《海上通信》、《一封信》、《北国的微音》、《读上海一百三十一号的&文学&而作》、《给沫若》、《送仿吾的行》、《志摩在回忆里》、《怀四十岁的志摩》、《光慈的晚年》、《雕刻家刘开渠》、《追怀洪雪帆先生》
我不耐考证,想起以前所知徐志摩曾目睹过郭沫若生活甚贫苦的事情,于是从网上搜查到了这事情,那是1923年,某天徐志摩访住在上海的郭沫若,徐日记记:“与适之、经农步行去民厚里一二一号访沫若,久觅始得其居。沫若自应门,手抱襁褓儿,……状殊憔悴,然广额宽颐,怡和可识。入门时有客在,中有田汉,亦手抱小儿,转顾间已出门引去,仅记其面狭长。……坐定寒暄已,仿吾亦下楼,殊不话谈,适之虽时勉寻话端以济枯窘,而主客间似有冰结,移时不涣。沫若时含笑睇视,不识何意。……五时半辞出,适之亦甚讶此会之窘,……然以四手而维持一日刊,一月刊,一季刊,其情况必不甚愉适。且其生计亦不裕,或竟窘,无怪其以狂叛自居。”我之想到这件事,是因为这里面郭沫若的生活情状,正可以与《离散之前》相印证并做它的注脚,《离散之前》是一篇近似散文的小说,里面大约于质夫为郁达夫,邝海如为郭沫若,曾季生为成仿吾,徐志摩日记里提到的则是创造社的三巨头郭沫若、成仿吾、田汉。创造社的作家里,如今还有谁的作品在被人阅读呢?我曾经收藏过几册郭沫若的戏剧,但最终还是把它们淘汰掉了,只留下了他的一册薄薄的散文,因为觉得他尚有几篇散文是值一读的,田汉的一本戏剧至今还躺在我的书橱里受尽我的冷落,而成仿吾,这个后来成了职业革命家的人,我压根儿没有读过他的一行文字,至今还被人阅读的,之中大约只有一个郁达夫了吧,作家终归是靠好的作品为人所喜爱的,郁达夫天分极高,学养极厚,是一个深知什么是文学的人,故其下笔,一字一句能见出真与美,是真正有实力的作家,譬如《海上通信》、《一封信》、《北国的微音》、《给沫若》,并不是寻常的书信,而是借用了书信形式的散文,表达出了个人的生存之痛,展现了深切的社会批判,我曾略窥郭沫若、田汉、宗白华的书信集《三叶草》,如果两厢对照,便觉它们哪里有郁达夫之文境?
&郁达夫的性情,大约不甚适合做丈夫,但一定是很适合做朋友的,从那几封信里,可以见出他与郭沫若、成仿吾之间建立在事业之上的、同气相求的友谊,他也大约是一个不涉是非的宽厚的人,他几乎没有私敌,他和鲁迅是朋友,也和周作人十分要好,沈雁冰郑振铎和创造社有纠葛,可是等茅盾的《子夜》出来后,他依然说这是某年最好的书,大约郑振铎把英文的“银河”翻译成了“牛奶河”,他与人讨论翻译的时候,也为郑开解,说“我们不是菩萨,谁也免不了过失”。他也有一些平常的友谊,也为之写了一些很平常的应酬文字,可他的态度大致是真诚的。1936年,陈仪邀他去福建,不仅因他是文化人才、经济人才,也因他善交游,是难得的外交人才。白薇曾感叹地说:“郁达夫先生是个好人啊!”我想这是他同时代的人都会由衷地说的一句话。
郁达夫的文字,真、丽、清、细,他是找到了适合自己风格的文字了的,他的句式,吸收了欧语之长,如《给沫若》里“我若忽从京洛,写一纸长书,讲中原扰攘的情形,缕缕奉告,怕你一时又要重新感到离乡去国之悲,那时候,你的日久镇静的心灵,又难免不起掀天的大浪”这样的典型的郁达夫句式,有长句之滔滔,适应了他的情绪、情感的宣泄,又用标点分开,且似水之起波澜,是非常有意味的语言。&&
&&&&《马蜂的毒刺》(散文或短篇小说,1929年)、《给一位文学青年的公开状》(散文,1924年)、《致马凌霄》(书信,1928年)、《打听诗人的消息》(散文,1927年)、《悼诗人冯蕉衣》(散文,1940年)、《序冯蕉衣的遗诗》
&&&&《&一个流浪人的新年&跋》、《&瓶&附记》、《&惜分飞&序》、《&永嘉长短句&序》、《序&爱情的梦&》、《序&不惊人草&》、《读&兰生弟的日记&》、《&鸭绿江上&读后感》、《关于&开明英文读本&的话》、《读刘大杰著的&昨日之花&》、《读&赛金花本事&》、《介绍&美丽的谎&》、《杂谈》
&&&&&沈从文初入北京,生活无着,文学无成,与郁达夫的这一遇,我不知道究竟对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试着假设一下,如果没有郁达夫所给的温暖和鼓励,沈从文是不是会对文学彻底地绝望,这世界会不会因此少了一个杰出的文学家?我想这假设也许是根本不成立的,因为沈从文并不会因为一个偶然的事件就会成就或者放弃他的文学梦。在沈从文成长的路上,也许鲁迅、周作人、徐志摩、胡适对他的帮助与提携更大,可是郁达夫依然是沈从文的文学恩人,中国现代文学史那么多哺育与反哺的故事里,郁达夫和沈从文的这一遇,终究是我心里最动人的一事。
&&&&&因为《打听诗人的消息》,我知道了王以仁,巧的是,前年且在图书馆的废旧图书里,我寻得了一册王以仁的小说集,据说王以仁嗜读郁达夫的小说,仿佛是他的嫡传弟子,可是稍翻过王以仁的这册书,我未免大失所望,才深信郁达夫是没有谁能真正模仿得了的。可是读《打听诗人的消息》一文,我依然很能为郁达夫对后辈的关爱之情所感动。实在地说,郁达夫的文学是孤独的独创的文学,他既没有同道,也无心提携什么人或收弟子,他的眼界也高,对同辈和后辈均无意无端地揄扬,可是他依然是宽厚的,偶一评人评文,既不失公允,也不失殷殷长者之风。
&&&&《怀鲁迅》(散文,1936年)、《鲁迅的伟大》(短评,1937年)、《回忆鲁迅》(散文,1938年)、《&回忆鲁迅&题记》
&&&&&鲁迅是郁达夫的朋友,在鲁迅的日记里,常可见“达夫、映霞来访”的记载,老头子好骂人,可是他从没有骂过郁达夫一句。鲁迅是郁达夫真心倾佩的人,在中国现代,恐怕只有两个人对鲁迅评价最高,一个是郁达夫,他1937年在《鲁迅的伟大》一文里说:“如问中国自有新文学运动以来,谁最伟大?谁最能代表这个时代?我将毫不踌躇地回答:是鲁迅。鲁迅的小说,比之中国几千年来所有这方面的杰作,更高一步。至于他的随笔杂感,更提供了前不见古人,而后人又绝不能追随的风格,首先其特色为观察之深刻,谈锋之犀利,文笔之简洁,比喻之巧妙,又因其飘溢几分幽默的气氛,就难怪读者会感到一种即使喝毒酒也不怕死似的凄厉的风味。当我们热衷去掌握现实时,他已把握了古今与未来。要全面了解中国的民族精神,除了读《鲁迅全集》以外,别无捷径。”与此同时,毛泽东在一次演讲里评价鲁迅,说“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今天很多人在否定鲁迅,我只能说这些否定鲁迅的人要么根本就没有好好地读过鲁迅,要么根本就是一些浅薄的荒谬的疯狂的混蛋。
&&&&&《回忆鲁迅》为郁达夫避难湖南汉寿时所写,其时郁达夫王映霞纠葛正烈,大约郁是缺乏写作心境的,以他与鲁迅相交之密之深,《回忆鲁迅》并未真正写出鲁迅的神采,这对翻译过高尔基《托尔斯泰回忆杂记》却未得一点高尔基笔法神韵的郁达夫来说,未免是一件遗憾的事。&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最强大脑是不是假的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