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低谷 伴奏云舞的伴奏音乐?

特约记者 刘文生 记者 丁少彬 文
云舞,是郎溪县山乡--姚村独特的民间艺术。据传,云舞起源于南宋。起初,庆丰年时,云舞只是作为龙灯、马灯的伴舞,后成为独立的舞蹈。云舞采用民乐伴奏,乡土气息浓厚,气贯长虹的唢呐,清脆悦耳的笛子,铿锵有力的锣鼓,如泣如诉的二胡,将其渲染的淋漓尽致,高潮迭起。解放后,翻身当家做了主人的姚村人民不断创新,使云舞成为安徽民间艺术的一支奇葩。1958年,郎溪云舞被选拔参加原芜湖地区业余文艺公演,受到好评。1999年,郎溪云舞应邀参加宣城市艺术节,获得演出二等奖。2009年,郎溪云舞被批准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云舞石佛山
石佛山位于郎溪县姚村乡境内,是九华山的余脉,俗称“小九华”,是清朝和民国年间皖东南的佛教中心,一年四季,全国各地乃至海外游客络绎不绝。
石佛山山势峻峭,白云缭绕。山上苍松翠柏绿竹成林,怪石、危石嶙峋,千姿百态,一年四季被云雾缭绕,人居其间如入仙境,姚村山民们可谓是长期生活在一种出门是高山、抬头见云彩的环境中。相传,云舞起源于旧时姚村山民们祈雨等祭事活动。祈雨时,姚村山民们用竹片和硬纸扎成云朵状,并手持这种云朵片,仰望天空布满的云彩,跪地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随着大雨的喜降,人们追逐蹦跳,嬉戏舞蹈,便有了云舞的雏形。当地民间艺人从中获得了创作灵感,并从当地的“龙灯”、“马灯”中汲取跑云等其它表演形式,创作出独树一帜的舞蹈。
此后,每年稻谷收场或者农历七月三十,姚村的山民们便聚集在石佛山下,少女身穿彩衣、彩裤,少男则头扎白肚巾、身穿白色短褂和白色灯笼裤,或手持“云朵”,或手捧插着五谷的花篮,在悠扬的乐曲声中,飘飘荡荡,来往穿梭,忽而如彩霞荡天,忽而如祥云朵朵。如今,郎溪县开发了石佛山,兴建了石佛山广场,姚村乡的群众更是在此欢歌载舞,跳出了美丽新生活。
精灵之云舞
郎溪云舞,又称“跑云灯”,属群舞。云舞的表演一般在20人左右,其中跑云者14人、小马灯4人、捧花篮(或花瓶)2人、玩小龙灯的7人。男的头扎白毛巾,上穿白色丝绸褂,下穿或白色或红色灯笼裤。女的全身穿蓝色丝绸裤褂,头戴似云的蓝色头饰,腰系蓝色丝带,脚穿白色绣球鞋。跑云者两手各持一“云朵”。花篮中插着谷、麦穗等,象征“五谷丰登”。
郎溪云舞主要是穿花跑四角和摆字亮相,犹如天女散花,舞姿造型独特而优美。其基本舞式有三,即:跑云(又称铺云)、跑五朵梅花、云片摆字。其中跑云,即持云者用“小碎步”和“小快步”跑"S"形和“八”字形,云片上下翻滚,左右转动,来回穿花;捧花篮女双手托起花篮,绕跑云者四角穿插,后在中间亮相。跑云随锣鼓节奏时而快时而慢。快节奏时,舞步和云朵犹如行云翻滚;慢节奏时又似彩云轻飘。持云者面带微笑,行步轻快敏捷,恰似天女下凡。跑云者随着急促、紧密的锣鼓声,两两相对,此称“对云”。
跑五朵梅花。先由两男童各从舞台两侧翻打空心跟头登场,再由一持云女子快步登场独舞;第二位持云女子随之快步上场,与前者云朵相对。接着,一个个持云女子轻盈如贯而上。此时,领舞者绕场一周,众跑云者随从。完毕,在台中摆出一朵大的云朵造型,捧花篮两女子站在云朵中间,随云朵碎步而转,这即是“一朵梅”。穿花跑舞于上角,每角都有一个“云朵”亮相,形成一种梅花型的舞蹈造型。
云片摆字。五朵梅花跑完后,根据锣鼓节奏,由快到慢,云片上下翻飞,不停舞动,随鼓点指挥,摆出一个个醒目的大字。摆完一字,歌罢一曲,便是锣鼓齐奏,变换队形,再另摆第二字。整个演出舞中有歌,以歌伴舞。解放前,只是摆些诸如上天神灵、佑我黎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等字,以祈求风调雨顺、不受压迫。解放后,随着时代的发展,云片摆字不断推陈出新,摆出了新中国万岁、计划生育好、共建和谐等,这不仅见证了时代的进步,更表达了山乡人民的心声。
丁氏三代传承云舞
说起郎溪云舞,就不得不说说丁伸和、丁筱敏、丁龙祖孙三代人了。丁伸和是郎溪云舞的第四代传人,他原是姚村乡文化站站长。解放初,10多岁的丁伸和就开始跳云舞。聪明伶俐的丁伸和舞姿优美,铿锵有力,很快就成为师傅的得意门生,渐渐地就成为了“领舞”,并协助师傅担任了云舞的技术指导,经常带着一班孩子在石佛山脚下排练。不到20岁,师傅就将维护道具的这一神圣的职责交给了他。丁伸和视道具为生命,他隔三差五地擦拭“云朵”,擦得一尘不染。长大成人后,丁伸和还在云舞的演出形式、
舞蹈动作、音乐伴奏、服装设计、道具制作等方面大胆创新,使其表演形式更具气势;并在云舞的艺术创作上融入更多的时代元素,使之艺术水准不断进步。为此,丁伸和老人生前曾欣慰地说“我没有给师傅丢脸。”
“我是30多岁才学云舞的”——说起云舞,49岁的丁筱敏就打开了话匣子,还捧出了一大摞自己整理的资料。丁筱敏遗憾地对记者说:“小时候,我只是跟着父亲后面玩,无论父亲怎样劝说,我就是不肯学。后来,父亲渐渐老了,常常抚摸着‘云朵’满腹心思。此时,我才忽然感觉到自己肩上的担子重了。”1994年春季的一天,33岁的丁筱敏拉着7岁的儿子丁龙郑重地对父亲说:“爸爸,教我和丁龙跳云舞。”丁伸和老人高兴极了,拿出“云朵”一招一式地教了起来,将云舞的表演技巧和自己多年的经验、体会和盘托出。自此,树荫下,稻场上,时常有祖孙三代跳云舞的身影。
“普法宣传任务重,方方面面来发动;社会和谐人人敬,经济建设为中心;党员干部学了法,带头遵守百姓夸……”这些朗朗上口的词曲都出自丁筱敏之手。为了让这项古老的草根表演艺术焕发新的活力,丁筱敏近年来在唱词上动足了脑筋。“原先的唱词有浓厚的封建迷信色彩,不雅。”为此,丁筱敏根据生活实际,编写了大量有关普法宣传、计划生育等方面的唱词,使得老百姓在欣赏过程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由于云舞只是口口相传、身身相教,鲜有文字记载,更是少有图片、影像。为了让云舞有一套完整的资料和记载,丁筱敏翻山越岭,一个个地找老艺人回忆,整理资料。“我现在要做的,就是把云舞记录下来,留给后人,让他们继承发展它,让云舞这门古老的艺术生生不息。”丁筱敏如是说。如今,丁筱敏每有闲暇,便带着一班人将云舞跳进学校,跳进偏僻的山乡,并在中小学校组织成立了云舞表演队,还把云舞写进了乡土教材,让孩子们与云舞这个古老的艺术零距离。
为了更好地发展和传承云舞,进一步弘扬地方特色文化,近年来,郎溪县政府和姚村乡政府已拿出专项资金,抽调了专门人员,搜集整理云舞,在姚村中学建立了云舞培训基地,培育云舞新苗;与此同时,姚村乡还把云舞民俗表演当作乡村文化旅游的亮点,带动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日,郎溪石佛山举办一年一届的庙会。“云舞”在石佛山广场进行表演。一朵朵“祥云”如得了神灵一般在山水间、天地间飘舞,与山水相融,与天地相合,诉求着山民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其多姿多彩的表演,给来自各地的游客观众带来了无尽的遐想,顿时,石佛山广场演出现场乐曲悠扬、歌声、笑声、喝彩声,汇成了一片欢乐的海洋……。&&&&编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云舞月扬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