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路军建立的第一个敌后根据地抗日根据地“晋察冀”中,冀是指当时哪个省

八路军建立的第一个敌后抗日根据地“晋察冀”中,冀是指当时哪个省?_百度知道
八路军建立的第一个敌后抗日根据地“晋察冀”中,冀是指当时哪个省?
提问者采纳
其他类似问题
敌后抗日根据地的相关知识
为您推荐: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三大敌后抗日根据地建立的战略支点--理论--人民网
三大敌后抗日根据地建立的战略支点
】【】【】【】【】
上图:八路军一二九师向太行山挺进
  根据1937年8月中旬国民政府南京军事会议的安排,八路军开赴山西抗日前线,主要担负游击和侧击日军的任务。9月中下旬,沿平绥铁路推进的日军进入山西北部,占领了天镇、广灵和大同。阎锡山指挥的晋绥军向雁门关方向集结,准备发动忻口战役,阻击日军南下。八路军一到山西抗战前线,就取得了出奇制胜的战绩。先是115师从东面配合国民党军队作战,9月5日对从灵丘增援平型关的日军第五师团一部实施攻击,歼敌1000余人,取得了华北战场上中国军队主动寻歼敌人的第一个大胜仗,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继而,120师袭击忻口至雁门关、宁武至大同的交通线,10月18日在雁门关以南的黑石沟地区,歼敌300余人,击毁日军运输汽车20余辆,截断了敌人后方主要交通线。再是,115师10月19日凌晨袭击代县阳明堡日军机场,毁伤敌机20余架,消灭守敌100余人。所有这些战斗,积极主动,既削弱了日军的有生力量,又迫使日军不得不以相当兵力守备后方,大大减轻了鏖战正激的忻口正面国民党守军的压力。
  但到10月底、11月初,晋东要隘娘子关和晋北咽喉忻口相继失守,使华北最后一个战略要点太原门户洞开,历时23天的太原保卫战功败垂成。11月8日,太原沦陷。太原失守后,华北正面战场随之解体,国民党军队纷纷溃逃。至12月下旬,国民党先后丧失了绥远、察哈尔、河北三省全部,山西大部和山东、河南黄河以北广大地区。日军也将主力转移到津浦线和长江流域。这就为共产党、八路军放手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建立抗日根据地,提供了有利时机和广阔天地。
  为了不失时机,充分把握当时华北特别是山西有利的政治、军事形势,中共中央和毛泽东于11月8日、9日、13日和15日接连发出电报,要求八路军立即实施敌后分兵,全力实现向游击战争的战略转移。
  一、八路军敌后分兵和华北游击战争主要地位的奠定
  根据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的指示,八路军总部随之决定并部署了三师主力由正规军转化为游击军,由正规战争转化为游击战争,四方分兵,挺进敌后的具体事宜:第一一五师聂荣臻部、第一二O师、第一二九师和第一一五师主力,分别以五台山、管涔山、太行山、吕梁山为依托,分区创建晋察冀、晋绥、晋冀豫边区和晋西南敌后根据地。这样的部署可使八路军处在战略上展开于日军侧翼的机动地位,向着进占中心城市和交通要道的敌人,取四面包围态势,并依托有利地形,坚持长期抗战。
  当第一一五师在主力于日随八路军总部兼程南下、驰援娘子关时,师政治委员聂荣臻率领该师直属独立团、骑兵营另两个连,约3000人,留守五台山地区,开展游击战争。经过一个月的艰苦工作,在晋东北广泛建立了抗日秩序,密切了同群众的联系,初步奠定了抗日根据地的基础。11月7日,晋察冀军区在五台县成立,聂荣臻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唐延杰任参谋长,舒同任政治部主任。13日和16日,又进一步建立了4个军分区。晋察冀军区和各军分区机构的建立,以及在此前后各级党、政、群组织的建立、抗日正规部队和人民武装的迅速壮大,大大推进了根据地的创建过程。到1938年初,以晋东北五台县为中心的晋察冀敌后已经拓展到包括43个县、1200余万人口的广大地区。这是共产党领导建立的第一个敌后抗日堡垒。
  第一二O师早在忻口会战时,就在政治委员关向应的率领下分赴晋西北岢岚、兴县等14县,进行以发动群众为中心的根据地的创建工作。太原失守后,贺龙率一二O师主力开赴晋西北敌后。到1938年1月,共产党、八路军在这一地区进一步站稳了脚跟,以管涔山为依托的晋西北敌后区初现轮廓。
  第一二九师在深入晋东南腹心区实行展开之前,即派遣秦基伟、赖际发分赴晋中各县,与当地党组织配合,发动、武装群众,很快组织起榆次、太谷、平定、寿阳等游击队,这些游击队与党领导的阳泉煤矿工人游击队汇合,改编为八路军独立支队(秦赖支队)。11月7日和13日,八路军总部和第一二九师先后在和顺县石拐镇召开重要会议,决定一二九师即行完成战略展开,创建以太行、太岳山脉为依托的晋冀豫抗日根据地。会后,全师根据总部和师部的部署,一面以主力一部分别进至平汉铁路以西、正太铁路以南、同蒲铁路以东一线,开展游击战争;一面抽调大批干部和先后分遣2/3以上兵力,组成工作团和游击支队,分散到晋冀豫广大地区,开辟抗日根据地。到1938年4月初日军九路围攻前,晋东南敌后区初步形成。
  第一一五师主力是在太原失守后的第二天开始由正太路周边南进,逐步转向吕梁山创建根据地的。12月,第一一五师主力进抵洪(洞)、赵(城)地区,与先期进驻临汾、洪洞的中共中央北方局、八路军总部和中共山西省委密切配合,全面进行抗日根据地的创建工作。1938年2月初到3月底,师部率第三四三旅先后深入汾离公路以南、同蒲铁路以西的晋西南各县,广泛开展游击战争,全力控制吕梁山脉南端,保卫黄河河防。在配合国民党军完成侧击、钳制日军由晋中南进任务后,又进一步打退了敌人对晋西南和黄河渡口的进犯,保证了党中央和陕甘宁边区的安全,开创了晋西南抗日斗争的新局面。
  晋察冀、晋绥、晋冀豫边区和晋西南区的开辟,为开展华北敌后游击战争,创造了巩固的战争后方和前进的战略基地。
  二、党组织的发展壮大和对根据地创建工作的领导
  根据地初创时期各地的建党工作,有的是通过广泛发动群众展开建党工作的;有的是八路军直接参加建党工作的;也有的成功运用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进行建党工作的。由于采取了各种形式,山西各地的党组织普遍得到发展。以山西为中心的敌后地区党组织在晋察冀、冀豫晋、晋西北和晋西南省委的领导下,很快走出了狭隘的圈子,迅速成长壮大起来。到中共六届六中全会召开时,全省各地的党员由抗战前的1200余名增加到4万余名,党的地委(工委)和中心县委发展到18个,建立的中共县委(工委)、区分委和基层支部的县(含半边县、联合县)达到131个。同时,根据地的抗日武装、群众团体和政权机关中,也大都建立了党的组织。党组织力量的发展壮大,使山西各地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进行根据地建设有了坚强的领导核心。
  1938年4月,中共晋察冀省委在五台县召开晋察冀边区党的第一次代表大会,全面总结了根据地创建以来取得的伟大成就和宝贵经验,同时确定了进一步巩固与扩大边区抗日根据地的方针,加强了党对军队、政权、人民团体的集中统一领导。此后,全区党政军民在晋察冀省委的领导下,在各项建设方面取得了新的成就,被中共中央誉为“敌后模范的抗日根据地及统一战线的模范区”。
  中共冀豫晋省委与第一二九师,在挺进太行山区初期的两三个月间,根据地的开辟工作就取得了重大成就,在晋东南和冀西,游击队、自卫队、抗日民主政权以及各种群众组织如雨后春笋般成长起来。从1938年1月到9月,冀豫晋省委先后召开辽县会议、南底水村会议、八月会议,及时确立新形势下省委的新任务,部署根据地党的各项工作,从根本上保证了抗日根据地向巩固、健全、平衡的方向健康发展。
  中共山西省委领导的晋西南地区,是阎锡山直接统治及其军政力量聚集的区域,开展党的工作难度较大。中共山西省委领导在配合八路军创建根据地的过程中,正确执行党中央和中共中央北方局制定的方针、政策,积极克服与转变不利因素,成功地拓展了党在晋西南的抗日阵地。
  晋西北也是阎锡山军政力量比较集中的地区,中共晋西北省委(区党委)及所辖党组织直到十二月事变前都未公开。党对游击战争和根据地各项工作的领导,一方面是紧紧依靠八路军的支持和掩护,另一方面是通过战动总会和牺盟会这两个合法的组织形式来实现的。战动总会和牺盟会在晋西北动员群众参加抗战,组织发展抗日武装,协调战地各种力量,发挥战时政权职能等方面都发挥了突出的作用,有效地实现了党对根据地创建工作的领导,使全区抗日形势不断得到巩固和发展。
  三、县级抗日民主政权的建立和抗日武装的蓬勃发展
  抗战爆发后,随着日军的步步进逼和晋绥军的节节败退,山西沦陷区的国民党旧政权由北到南渐次瓦解。改造旧政权,建立抗日民主的新政权,成为坚持抗日战争,创建抗日根据地的一项迫在眉睫的任务。
  当时,在政权问题上,山西各地党组织主要是通过公开合法的统战组织,运用特殊形式的统一战线关系和又团结又斗争的策略原则,采取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方式,对旧政权进行改造,逐步建立起抗日民主新政权。
  一是通过牺盟会首先掌握阎锡山的行政区政治主任公署和县级政权机构,再运用共产党员或进步人士可以担任政治公署主任和各级县长的合法权力,改造各级旧政权。到1938年春,山西全省已有2/3县的县长控制在以牺盟会的公开名义出现的共产党员手中。
  二是通过战动总会的合法形式,争取阎锡山上层政权机关委派抗日新县长,或由各县动委会代替并改造旧政权。
  三是根据阎锡山提出的“反对贪官污吏”、“制裁坏官、坏绅、坏人”的口号,采取发动群众联名控告、集体请愿、大会揭发等公开合法的斗争方式,赶走或迫使阎锡山撤换那些劣迹多、民愤大、反动顽固的旧县长,代之以牺盟会、动委会推荐任命的抗日新县长。
  四是正确贯彻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采取团结、争取、教育的方针,努力促进旧县长的转变和旧政权的改造。
  山西各地县级政权,经过上述多种渠道和方式的改造,到1938年前半年,大部分形成了由共产党员和抗日进步人士领导的抗日民主政权。到1938年年底,相当一部分村级政权也进行了初步改造。
  建立和发展抗日武装,是创建抗日根据地、开展敌后游击战争的首要前提。太原失守后,山西各地党组织和八路军领导机关明确地将建立和扩大抗日武装作为中心任务,大力在全省进行了主力部队、地方游击队和人民自卫队相结合的三位一体的抗日武装的建立和发展工作。
  各级抗日政权建立后,遵照中共中央和北方局扩大八路军的指示,各地立即在辖区内广泛发动组织群众,很快掀起了群众性的参军热潮。八路军3个师由此在短期内普遍得到的迅猛发展。第一一五师留守五台山的部队,在根据地初创时只有3000人,经过仅仅2个月的时间,就扩展到3万余人。第一二○师东渡黄河时兵力为3个团8200人,1938年初扩建整编后,全师主力增至6个团2.5万人。第一二九师的总兵力也达到3万人。到1938年初,三个师的主力由入晋时的3万余人增加到近10人,同年秋进一步扩展到25万人,切切实实成为在山西和全华北坚持持久抗战的主力军。在此期间,山西新军在八路军的帮助下,也达到迅速发展。山西青年抗战决死队由初创时的1个总队壮大到1938年春的4个纵队,另外还有工人武装纵队、政卫队和战动总会领导的13个游击支队。
  在壮大主力部队,加强正规武装建设的同时,山西各地党组织还大力建立和发展地方游击武装和人民自卫武装。在晋东北,不但广大的工、农群众纷纷参加抗日武装,各县都成立了少则数百人,多则上千人的抗日游击队、义勇军。在晋西北,一二O师地方工作团分赴保德、兴县、临县、岢岚等14县,仅一个月时间,在各县就组织起游击队、自卫队1.1万余人,不脱产的自卫队5.7万人。战动总会到1938年3月共建立基干游击队25支,队员2.1万余人,县、区地方游击队发展到1.2万余人,自卫队6.5万余人。到1938年底,晋察冀边区有组织的群众达到100多万人,不脱产的自卫队员发展到30多万人。在晋西南,尽管阎锡山的军政统治十分严密,各县党组织和牺盟会仍在当地合法地成立了二三百人到三四百人不等的抗日自卫队和游击队。
  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在山西的蓬勃发展,极大地促进了群众性游击战争在敌后的开展,使抗日烽火在短短几个月内迅速燃遍了山西的广阔大地,并日趋猛烈地向整个华北扩展开来。
  四、粉碎日军的多路围攻,四大战略支点坚挺敌后
  山西敌后游击战争的兴起和抗日根据地的开辟,一开始就紧紧拖住了日军,使其无法继续向前推进。日军占领太原后,不得不停住脚步,调集大量兵力,向我晋察冀、晋东南、晋西北区接连发动大规模的多路围攻。面对敌人的疯狂进攻,以山西为中心的各战略区军民,针锋相对地进行了一次次反围攻作战,不但胜利地粉碎了日军的大规模围攻,而且使人民抗日武装得到了更迅速的发展。
  敌人的围攻首先从晋察冀边区开始。日,日军2万余人分8路向晋察冀边区展开大规模的进攻,12月中旬,各路敌军相继进入边区腹地。军区司令员聂荣臻灵活运用毛泽东的游击战原则,先后指挥部队进行了多次伏击、袭击作战。12月21日,日军全线撤退。边区军民以毙伤日军1987人,缴获机枪10挺、步马枪400余支的战果,取得了第一次反围攻斗争的胜利。
  继对晋察冀边区八路围攻之后,驻防太原的日军第二十师团又集中5000多人,于12月22日发动了对晋东南区的六路围攻,企图将一二九师一举歼灭。一二九师在师长刘伯承指挥下,战至26日,共歼敌600余人,胜利粉碎了敌人的围攻,为创建晋冀豫抗日根据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38年2月下旬,日军调集驻大同的第二十六师团、驻太原的第一O九师团和伪蒙军各一部共2万余人,从北南两面向晋西北区发动五路围攻,企图压迫我军退至黄河以西,退出晋西北,并策应对晋南的进攻。一二O师根据毛泽东的电示精神,在师长贺龙、政委关向应的指挥下,采取截击、伏击、夹击等战术,予敌以重创。至4月1日,共歼敌1500余人,击毙、击伤其大队长、联队队长各一人,收复7座县城,彻底粉碎了敌人对晋西北的第一次围攻。这次反围攻的胜利,不仅对晋西北抗日根据地的创建起着重要作用,而且对保卫陕甘宁边区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3月下旬,日军第一O八师团调集5000余人,再度对晋西南区进行围攻。从25日开始,我军逐步集结兵力,展开顽强抗击。4月初,迫使该敌狼狈撤走。通过两次反围攻作战,一一五师共歼敌近2000人,粉碎了日军迫我退出晋西南的企图。随后,一一五师主力进逼同蒲铁路、汾离公路,先后于5月5日至16日4次伏击、袭击、破击敌第一O九师团第三十一旅团运输队和铁路、公路交通,歼敌300余人。从此,我军基本上控制了吕梁山区南段。
  从粉碎敌人的首次围攻到1938年春天,太行山的抗日运动风起云涌,晋东南的敌后游击战争得到了更迅猛的发展。日军为解除其心腹之患,不顾在晋西北、晋西南的连连失败,于4月初倾力纠集3万重兵,分9路向晋东南区发动大举进攻。在整个反围攻作战中,敌后军民先后歼敌4000余人,收复县城18座,把日军全部赶出了晋东南。
  从1937年12月下旬到1938年4月下旬,晋察冀、晋西北、晋西南、晋东南各区抗日军民相继粉碎日军的多路围攻,使四大战略支点毅然挺立在敌人后方,不仅歼灭了日军的大批有生力量,而且有力地配合了国民党军正面战场的作战,在根据地创建和党的军事战略转变过程中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五、八路军向全华北实施战略展开,三大抗日根据地初步形成
  各战略区反围攻战争的胜利和党的军事战略的转变,为八路军向平原地区发展和向整个华北敌后实施战略展开,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4月21日,毛泽东、洛浦、刘少奇发出关于开展平原游击战争的指示,要求八路军部队与党组织在河北、山东平原地区,坚决采取广泛发展游击战争的方针,尽量发动最广大的群众走上公开的抗日武装斗争的道路。据此指示,八路军各部自4月下旬起,陆续抽调主力,从以山西为中心的各战区出发,向华北平原地区实行战略展开。
  4月下旬,第一二九师副师长徐向前率领第七六九团和第一一五师第六八九团第五支队等部,首先东出太行,挺进冀南,与先期到达的第三八六旅副旅长陈再道指挥的东进纵队,第一二九师政治部副主任宋任穷指挥的骑兵团等部会合。与此同时,第三八六旅政委王新亭率领第七七一团,也由晋东南进至永年、肥乡、成安、曲周一带,汪乃贵支队进至栾城、赵县、宁晋、束鹿地区。上述各部共同开辟以南宫为中心、西起平汉铁路、东抵津浦铁路、北至仓石公路、南跨漳河豫北的冀南和冀鲁豫边抗日根据地。
  5月上旬,第一二O师则根据毛泽东关于“在平绥路以北,沿大青山(阴山)山脉,建立游击根据地,甚为重要”的指示,以第三八五旅第七一五团,师骑兵营一个连和战动总会领导的第四游击支队组成大青山支队。7月底,由第三五八旅政委李井泉、参谋长姚吉吉率领,自雁北地区挺进绥远,与当地党组织领导的游击队配合,开辟以大青山为依托的绥南、绥中、绥西抗日游击根据地。
  7月上旬,第一一五师第五支队及第一二九师津浦支队按照中央军委的指令,由冀南进抵鲁西北乐陵、宁津地区。9月下旬,第一一五师第三四三旅政委肖华率旅机关一部,自晋西出发也抵达该地,将这里的抗日武装整编为八路军抗日挺进纵队。随后,挺进纵队开始开辟包括东光、南皮、宁津、乐陵、沧县、庆云、盐山等县的冀鲁边抗日游击根据地。
  1938年4月以后,八路军以山西为基地向整个华北实行大幅度分兵,是开辟华北敌后战场的客观要求,是以山区为依托、以平原为物资供应地,充分利用山区和平原两方面优势,建立巩固的抗日根据地的必然选择,标志着晋察冀、晋绥、晋冀豫三大抗日根据地初步形成。
  (作者单位:山西省史志研究院)
上图:1937年10月,冀西民训处和冀西游击队部分人员在昔阳县合影。上图:冀豫晋抗日军政学校与游击训练班使用的部分教材上图:1937年11月,为配合友军一一五师三四四旅进行了广阳战斗,毙敌近千,缴获甚重。图为广阳战斗指挥所。
(责任编辑:字秀春)
精彩推荐:
热点新闻榜
互联网搜索
镜像: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by .cn. all rights reserved日军侵华战争
十八 八路军与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
(1938年冬)
1938年,敌寺内寿一的华北方面军及x俊六的华中派遣军,于5月间联合攻占了徐州;x俊六的华中派遣军于10月攻占了武汉;古庄干郎的第21军于10月攻占了广州等地。至此,敌之战略进攻暂时告一段落,转而集中其主要兵力,来巩固其后方之占领区。
(一)当时敌在华之陆、海军及部署
当时日军的指挥体制,是以上三个单位及在我国东北的关东军和台湾军,皆由其大本营分头直接指挥。至1938年10月,上述敌这4个单位及其海军在华之兵力分布情况为:
 一、华北方面军  司令官 寺内寿一 大将 北平
          参谋长 山下奉天 中将
          副参谋长 武藤章 大佐
    第1军  司令官 梅津美治郎 中将 石家庄
         参谋长 饭田祥二郎 少将
     第14师团  师团长 井关隆昌 中将 新乡
     第20师团  师团长 牛岛实常 中将 运城
     第108师团  师团长 谷口元治郎 中将 临汾
     第109师团  师团长 山冈重厚 中将 太原
     独立混成第3旅团  忻县
     独立混成第4旅团  阳泉
     野战重炮兵第2旅团  石家庄
    驻蒙军  司令官 莲沼蕃 中将 张家口
         参谋长 石本寅三 少将
     第26师团  师团长 后宫淳 中将 大同
     骑兵集团  集团长 内藤正一 中将 包头(辖骑兵第1、第4旅团)
     独立混成第2旅团  张家口
    方面军直辖部队  河北、山东、豫北、苏北
     第21师团  师团长 鹫津铅平 中将 徐州
     第110师团  师团长 桑木崇明 中将 石家庄
     第114师团  师团长 末松茂治 中将 济南
     独立混成第5旅团  惠民
 二、华中派遣军  司令官 x俊六 大将 南京
          参谋长 河边正三 中将
    第2军  司令官 稔彦王 中将 武汉
     第3师团  师团长 藤田进 中将
     第10师团  师团长 筱V义男 中将
     第13师团  师团长 荻洲立兵 中将
     第16师团  师团长 藤江惠辅 中将
     野战重炮兵第5旅团
    第11军  司令官 冈村宁次 中将 九江
         参谋长 吉奉贞一 少将
     第6师团  师团长 稻叶四郎 中将
     第9师团  师团长 吉住良辅 中将
     第27师团  师团长 本间雅晴 中将
     第101师团  师团长 伊东政喜 中将
     第106师团  师团长 松浦淳六郎 中将
     台湾旅团  武昌
     野战重炮兵第6旅团  武昌
    派遣军直辖部队  苏、浙、皖地区
     第15师团  师团长 岩松义雄 中将 南京
     第17师团  师团长 广野太吉 中将 苏州
     第22师团  师团长 土桥一次 中将 杭州
     第116师团  师团长 清水喜重 中将 安庆
    航空兵团  司令官 德川好敏 中将 南京(辖第1、第3飞行团)
 三、第21军  司令官 古庄干郎 中将 广州
        参谋长 田中久一 少将
    第5师团  师团长 安藤利吉 中将
    第18师团  师团长 久纳诚一 中将
    第104师团  师团长 三宅俊雄 中将
    野战重炮兵第1旅团
    第4飞行团
 四、关东军  司令官 植田谦吉 大将 长春
        参谋长 东条英机 中将
    第3军  司令官 山田乙三 中将 牡丹江
         参谋长 铃木贞一 少将
     第2师团  师团长 安井藤治 中将 牡丹江
     第8师团  师团长 前田利为 中将 绥阳
     第12师团  师团长 上村清太郎 中将 东宁
    第4军  司令官 中岛今朝吾 中将 孙吴
     第1师团  师团长 冈部直三郎 中将 孙吴
    关东军直辖部队
     第4师团  师团长 泽田茂 中将 佳木斯
     第7师团  师团长 园部和一郎 中将 承德、齐齐哈尔
     第11师团  师团长 渡久男 中将 密山
     第23师团  师团长 小松原道太郎 中将 海拉尔
     第2飞行集团  集团长 安藤三郎 中将 长春
     骑兵第3旅团  宝清
     关东军炮兵队  长春
     第1战车队  公主岭
     珲春驻屯队
     第1、2、3、4、5独立守备队(旅团一级,担任治安、清剿任务)
     第1、2、3、4、5、6、7、8国境守备队(旅团一级,依托筑垒地域进行国境守备)
 五、中国方面舰队  司令长官 及川古志郎 中将 上海
           参谋长 草鹿任一 少将
    第3舰队  司令长官 及川古志郎 中将兼 上海
          参谋长 草鹿任一 少将兼
    第4舰队  司令长官 丰田副武 中将 青岛
          参谋长 小林仁 少将
    第5舰队  司令长官 盐泽幸一 中将 厦门
          参谋长 田结穰 少将
(二)敌后抗日根据地
当时日军共有正规步兵师团34个,除饭田贞固的近卫师团在东京、尾高龟藏的第19师团在朝鲜的罗南之外,其余32个师团全部调来我国,而在关内的24个师团主要是参加对徐州、武汉、广州等地的战略进攻和对占领地区的警备,在其国内又组成临时“留守师团”14个(即留守第1、2、3、4、5、6、7、8、9、10、11、12、14、16师团)、在朝鲜组成留守师团一个(即留守第20师团),以维持其后方治安和不断地向战地输送兵员。
就在敌以24个师团的大部,于1938年的夏、秋,发动大规模战略进攻时,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华北八路军与华中新四军,在敌情严重的情况下,继续向敌后挺进,以开辟新的根据地,建立抗日政权,扩大抗日部队。
由于八路军从山西的太行、五台山等地东进和北上,使敌后的河北、山东、察哈尔、绥远及河南部分地区,很快建立起抗日根据地,其中:
1938年4月,建立了中国共产党冀中区党委;冀中行政公署;冀中军区。
1938年4月,建立了中国共产党冀南区党委;冀南军区,8月成立了冀南行政公署。
1938年4月,成立了晋冀豫军区。
1938年4月,在吕梁山一带成立了晋西区和中国共产党的晋西南区党委。
1938年12月,成立了八路军山东纵队,统一指挥全省的抗日武装。
1938年冬,以绥远的大青山成立了八路军大青山支队和晋察绥边区动员委员会等。
为了开辟新的抗日根据地和牵制敌人,策应正面战场,八路军连连派出部队东进和北上。日,八路军总司令朱德、副总司令彭德怀对东进部队中一部的行动,曾向国民政府军委会蒋介石将军作过这样的报告:
委座钧鉴:
晋东粉碎敌军九路围攻后,职等遵照钧座意旨,曾令129师副师长徐向前率该师所属一旅,东出津浦线,配合鲁南主要战线作战,现该部已逾南宫东进,迫近津浦线行动。谨呈鉴核。
朱德 彭德怀
此外,八路军所属的宋时轮、邓华第4纵队则挺进至渤海以北、东部长城两侧的冀东、察哈尔、热河地区。该纵队于1938年6月初由平西地区出发挺进到冀东后,即对敌展开了规模不等的游击战,破袭战,收复了长城外的兴隆县城,歼灭了大批敌伪军,使遭敌奴役数年的冀东、热河地区的人民受到极大的鼓舞。随之,各地连连举行抗日起义,组成新的抗日部队。对此,朱德、彭德怀于8月28日将中国共产党冀热边区委员会8月20日关于抗日形势的报告,转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其内容主要为:
蒋委员长及全国抗日团体:
自八路军宋、邓纵队进入冀热边,不断打击敌人,收复兴隆等县后,掀动了冀东的抗日热潮,民众成群结队的欢迎国军,青天白日满地红的国旗,又在冀东飘扬起来。几年来在日、伪铁蹄下的民众忍无可忍,于是在共产党的邀请之下,当地的国民党员以及无党派的抗日分子,进行了和衷共济的协商,解释了过去一些不应有的误会。
在抗日高于一切的原则下,坚强的团结起来,组织起抗日联军,并推举无党派的(电码不明)翁云、国民党员洪麟阁、共产党员李运昌为起义的总、副司令,乘宋、邓纵队继续向南伸长与敌进行残酷战斗之际,于7月9日爆发了昌黎、滦县、乐亭、迁安、遵化、丰润等县的抗日大起义。
起义以后,抗日联军曾以无比的英勇牺牲精神,在民众帮助及伪军反正的配合之下,屡次击溃日、伪军的进攻,收复了大部分县城。有许多县城是得而复失,失而复得。
起义领袖之一,共产党员张树婉同志,于攻占丰润县城之役,作了光荣的牺牲。
经过了一周的血战,终于粉碎了敌人的围攻,大量的破坏了铁路、汽车路、桥梁、电线等,北宁路直到半月后尚未通车。
炸毁了敌铁矿、金矿,给了敌人开发冀东计划以严重的打击,并求得了与宋、邓纵队的会合。这一伟大的胜利,更加兴奋了整个冀东和热河的民众。于是在7月18日又爆发了唐山矿工7000人的抗日起义。
这次起义,亦为共产党员及一位国民党员的共同领导。发动后,曾与日、伪军作了两次激烈的战斗,领导者中有几个共产党员、一个国民党员和一个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员,作了壮烈的牺牲。其后,这一部分也与抗日联军取得了会合。
最近,各方面的形势都在开展着,各部分的队伍都在发展着,国、共两党党员及无党抗日同志在亲密地团结着,一切作战方针及民众运动,都取得了一致的见解。正因为对敌人的威胁与损失极大,所以斗争的环境亦是异常的艰苦,几乎每天都在激烈的战斗中。
但是在这里有着国、共的亲密合作,有着广大的民众拥护,有着坚强的八路军和抗日联军,有着以共产党员为骨干的数千矿工队伍,所以它的发展前途,特别是给予日寇的打击,是不可限量的。
我们庆祝冀东的初步胜利,庆祝冀东国、共两党及无党同志的亲密合作,我们并以坚持的努力,为创造冀、热边抗日根据地,配合全国抗战,争取最后胜利而斗争。
最后谨向 蒋委员长及全国将士,抗日团体,致热烈的民族解放敬礼
中国共产党冀热边区委员会
这次八路军第4纵队挺进至冀热地区取得的很大成就,是与掌握时机有着极为重要的关系。
原来担任冀东地区警备的,是敌原“中国驻屯兵团”和齐燮元所属的伪军。不久“中国驻屯兵团”被扩编为第27师团。
第27师团刚组成完毕,即于7月15日接到调归x俊六大将的华中方面军建制并参加进攻武汉的作战命令。当时黄河已经决口,津浦铁路从徐州至蚌埠的部分路基已沉于水底,蚌埠铁桥也被冲断,所以第27师团只得经海运入长江,然后溯长江经南京、安庆而抵九江上岸,与吉住良辅的第9师团,齐头攻向九江以西的瑞昌、若溪、辛潭铺、通山、咸宁。随之第9师团沿铁路攻占了岳阳,而第27师团则经崇阳向南攻占了通城,并遮断了武汉守军沿粤汉路南撤的退路,该师团攻占武汉后,11月29日,日军大本营才下令将其调回天津。
趁1938年夏天津及冀东地区敌调走、110师团仅有少部与伪军共同担负警备之机,八路军宋时轮、邓华将军的第4纵队,放手开辟了冀热边区的抗日根据地。
当时敌在华北的兵力为8个师团、一个骑兵集团、4个独立混成旅团、一个炮兵旅团。日军在对武汉、广州的进攻结束后,其大本营为加强对华北的警备,于11月11日下令在济南编成第12军,由原驻朝鲜罗南任第19师团长的尾高龟藏任军司令官,并将参加武汉作战的第27师团调回天津、第10师团调至石家庄、邢台,参加广东作战的第5师团调回青岛。这样到1938年底,日军在华北的兵力已达11个师团。
在华北敌情相当严重的情况下,深入敌后的八路军,在这一年,除进行了广泛的游击战之外,还开辟了广大的抗日根据地,建立了抗日政权,扩大了部队。
(三)八路军在敌后作战概况
1937年底,敌“华北方面军”为达到全面控制华北,将八路军作为其进行华北“治安作战”的主要对象,11月下旬曾以多路围攻晋察冀军区而未果。1938年,敌将太行山、五台山等山区之八路军,作为其主要作战重点。令其驻山西梅津美治郎的第1军,驻蒙军在大同的后宫淳第26师团及由“华北方面军”直辖在平、津、保地区的桑木崇明之第110师团,对以上地区连续进行围剿。
为达到消灭抗日力量的目的,敌进行了种种欺骗宣传,如:欲获得安居乐业,必须反共、反蒋;依靠亲日防共的新政权等等。此外,在策略上则扩大在华北敌后的国民党政府与其军队的矛盾,挑起杂牌军与国民党正规军的矛盾,以及在群众中挑起不同民族的矛盾等等。
敌“华北方面军”在进攻刚刚建立的抗日根据地时,八路军、民兵为了保卫根据地和牵制敌人,以及配合徐州、武汉、广州等地的正面战场作战,则予以有力地反击。其中较出色之战斗有:
1.129师在神头村之伏击战
敌为了攻占晋南,其第1军于2月中旬指挥第20、第109师团由太原攻向以西离石县的黄河沿岸和沿同蒲路两侧,攻向以南的运城和风陵渡;第14师团由新乡向西经沁阳沿黄河北岸的山西省南部攻向运城、平陆,第108师团由邯郸向西,经武安、涉县、黎城、潞城、长治、屯留、安泽攻向临汾。
为策应第115师、第120师在晋西和晋西北的作战,以牵制向黄河东岸、北岸进攻的敌军,129师根据八路军总部的命令,率部在晋东南的襄垣地区侧击由黎城县东阳关沿公路西进至长治之敌,并破坏这一段公路,以遮断敌之运输,确定:
(一)由王宏坤的385旅769团袭击黎城,并阻击由涉县增援之敌。
(二)由陈赓的386旅,在潞河村与微子镇之间的神头村附近设伏,歼灭由潞城来援的敌军。
386旅对设伏作了三面部署,部队于3月16日拂晓前进入了阵地。凌晨4时,769团第1营突进了黎城并展开激战,歼敌百余人后,于拂晓的主动撤至城外,向西北转移。该团主力则击退由东面涉县来援之敌。
黎城遭袭击,在其西南约25公里的潞城日军即以步、骑兵约1500人前来增援。8时30分,先头之汽车两辆、骑兵20多人到达浊漳河边,因赵店镇之公路木桥已被771团特务连烧毁而无法前进。
9时,敌增援大部队进入到神头地区,在进行侦察时,因386旅设伏的部队隐蔽较好未被发现。9时30分,当这批敌人进入伏击圈时,神头村以北之771团首先从正面出击顶住了敌人,接着在公路西侧的第772团以及在公路东侧的补充团进行夹击,将敌之纵队截成数段,随之展开近战、白刃格斗。
由于敌遭到突然袭击,队形顿即混乱,加之由于地形限制部队难以展开,因而遭到很大的杀伤。战斗至11时30分,除百余日军逃回外,其余全部被歼。先头至浊漳河边的日军,亦被771团的特务连歼灭。
由黎城南来增援的日军被阻于浊漳河北。从潞城两次前来增援的敌军大部被772团歼灭,当日16时战斗结束。
此次作战,不仅破坏了敌由邯郸经黎城至长治的军事运输线,牵制了敌向晋南的进攻,消灭了黎城及增援之敌约1500人,缴获了长短枪550多支、骡马600多匹及其它军用品,还缴获了敌之军事文件,知道了敌围攻晋东南之企图。这次作战胜利有力的鼓舞了晋东南军民之抗战信心。3月21日,八路军总司令朱德将军、副总司令彭德怀将军对所歼之敌的情况,向重庆军委会作了如下的报告:
委座钧鉴:
据职部刘师长电称,神头村附近战斗俘虏供称:
(一)被我歼灭之敌,系敌第16师团井清部队,加纳部队及第108师团尾部队。
(二)此次由临汾东开,系到石家庄集结。
(三)第108师团为第8师团之后备兵,师团长下元中将,辖步兵三联队,骑、炮各一联队,工、辎各一大队。士兵为第6次被征,年岁多30-40岁者。
(四)士兵一般思乡甚切,极感战争痛苦。
(五)敌对中国游击战争与八路军情况及其交通运输被破坏情事,严禁在部队中传说。
(六)敌第14师团,有调归国讯。
朱德 彭德怀
2.在涉县以西响堂铺之战
129师在取得神头村设伏战的胜利后,于3月31日又在黎城以东至涉县公路的响堂铺设伏,继续牵制向晋南进攻之敌,遮断其后方运输。
这次战斗,由129师副师长徐向前指挥,以385旅769团为主力、386旅771团全部在响堂铺一带设伏,以386旅772团及769团一部,阻击以西黎城、以东涉县来援之敌。设伏部队于3月30日半夜进入阵地。
关于这次作战的情况,八路军总部于4月3日向重庆军委会所作的报告称:
委座钧鉴:
职部刘师3月31日,在响堂铺附近战斗要报:
(一)战前敌军情况。计黎城敌千余人,东阳关200人,涉县400人,武安1500余人,黎、涉公路不时有敌汽车往来,数日内数量加多。
(二)31日拂晓,以主力埋伏于响堂铺东西地区,一部位于长凝附近,一部位于河头村附近,箝制东西增援之敌。
(三)7时许,敌山田及森本两汽车中队并另一部汽车共180余辆,每辆有敌兵5、6名押送资材,分由涉县、黎城方向驶来,我当即猛烈突击,自8时开始至12时,将敌全部解决。
嗣黎城敌步、骑、炮600余人、涉县400余人驰援,并有重轰炸机12架掩护助战,我分别在长凝、河头一带与敌激战半日,薄暮,将敌全部击退。
(四)此役毙敌森本少佐以下500余人,伤者更多。我缴获长短枪700余支,机关枪12挺,迫击炮4门,军衣、毯数百件,弹药一部,汽车180余辆及其余军用品全部烧毁。
(五)我伤亡营长以下500余人。
3.打退敌向晋东南之围攻,收复县城18座
位于石家庄的敌第1军于1月10日接到驻天津的“华北方面军”司令部的命令,要其在准备好之后,攻占平汉路新乡地区、黄河以北之山西省南部地区,并予以确保。同时,令德川好敏的临时航空兵团,一部配合由济南沿津浦向南进攻之第2军,主力则协同第1军在山西的作战,并摧毁中国在陇海路沿线的空军力量。
当时敌第1军各部队之态势为:
 第14师团,位于邯郸以南之磁县地区;
 第20师团,位于太原以南之榆次地区;
 配属之第108师团,位于石家庄以南之邢台地区;
 配属之第109师团,位于太原及其以北之同蒲路沿线地区。
为接替平汉路各部队进攻山西后的防务,“华北方面军”于1月21日下令,将中岛今朝吾的第16师团配属于第1军,担任平汉路上的高邑、安阳及其以东的临清至濮阳之警备,另以一个大队进驻新乡,担任进攻山西部队的侧后掩护。
以上敌4个师团的进攻,首先由驻邯郸的第108师团和驻榆次的第20师团于2月13日开始。其驻太原的第109师团,以多路向西,经清徐、汾阳、离石、中阳,于27日占领了黄河东岸的军渡和碛口,第20师团从榆次南下,沿同蒲路向南进攻,于13日占领了平遥,16日侵占介休,28日到达已被108师团于27日占领的临汾,3月6日侵占蒲州,3月8日占领了风陵渡;第108师团由邯郸西进,于2月17日侵占黎城,20日占长治,24日占安泽,27日占领其预定目的地――临汾;2月16日第14师团从河南之辉县、17日从新乡向西发起进攻,22日占沁县,25日占济源,28日占垣曲,3月5日至闻喜。然后向南经运城,于8日占领了黄河北岸的平陆、芮城两县。至此,敌第1军进攻晋南的作战告一段落。
随之,敌在安阳的第1军指挥所于3月10日9时,向其部队下达了关于今后任务的命令,主要为:
(一)由于各兵团之勇战,敌已蒙受很大之损失,其大部已遁走至黄河以远地区。在山西省之太原、长治两平原地之中间山区、长治平原以北之山区、五台山附近和山西、陕西省境内,尚有相当之共产军及残败部队,企图扰乱军之后方。
(二)军确保已占领之地域。
(三)第20师团担任山西省南部平原地区之守备及黄河沿岸之警戒。
(四)第14师团,担任新乡地区之守备及黄河沿岸之警戒。
(五)第16师团担任高邑、安阳、濮阳、临清地区之守备和黄河沿岸之警戒,依然进行对黄河渡河点之侦察,以利于今后之渡河作战。
(六)第109师团对太原及离石附近地区进行守备,并对军渡、碛口镇附近之黄河沿岸进行警戒。
(七)第108师团,对长治平原及阳泉、昔阳附近地区进行守备。留于临汾的部队,完成对20师团后方警备任务后返回,其返回时机与20师团具体商定。配属于军兵站监的部队何时返回,另有命令。
(八)各师团之作战分界线(略)
(九)各师团负责作战地域内之安定和铁路、通讯、兵站设施、飞机场之警备。本次作战完成后,可从速根据另外的计划,对共产军及残败部队进行扫荡。
以上敌在占领山西省南部的点线地区后拟定扫荡晋东南的计划,被八路军第129师在3月16日的神头村战斗中所缴获。随之,第2战区确定在晋东南地区的反扫荡作战,由第2战区副司令长官兼八路军总司令朱德为东路军总指挥,指挥八路军、国民党军的曾万钟第3军,朱怀冰的第94师等部队。为统一作战行动,上述各部队的领导,由来总司令、彭副总司令于3月24-28日召开了军事会议。会后即向重庆军委会作了如下之报告:
委座钧鉴:
为坚持华北抗战,争取全国抗战之最后胜利,职等于本月24日,召开东路军高级将领军事会议,谨遵 委座不准一兵一卒渡河之意旨,讨论有关目前山西抗战一切问题。聚首一堂互换经验,充分表现亲密团结之精神,愈益巩固最后胜利之信心。
到会将领均表示坚决在 钧座领导之下,扫灭倭寇还我河山。部署情形另电呈阅。
朱德、彭德怀、曾万钟、朱怀冰、乔茂树及到会将领
会议结束后,各军、师即作了反扫荡的部署,动员群众坚壁清野,布置县、区、村人民武装工作。
八路军令129师之386旅、385旅之769团、344旅之689团,从辽县以南转至敌合围线外之涉县以北地区待机;令晋察冀军区、120师以部分主力向平汉、同蒲铁路进行活动以牵制敌军。
4月4日,敌按计划开始向晋东南地区合围,即:
(一)第108师团,由长治、屯留、平定出动,分三路攻向沁县、武乡、辽县。
(二)第20师团一部,由洪洞攻向其东北的沁源。
(三)第109师团一部由祁县、太谷攻向东南的沁县;一部由榆次攻向以东约45公里的阔郊、马坊地区。
(四)第16师团一部由元氏、赞皇攻向以西的九龙关;一部由邢台攻向以西约50公里的浆水镇;一部由涉县进攻西北的辽县。
至4月11日,从榆次出动的敌两个大队,被129师之独立支队牵制于长凝以东的道坪村、阔郊、马坊一带。
从祁县、太谷出动的敌一个联队,在攻占祁县东南约20公里的子洪镇后,被国民党军之94师、169师和当地八路军之游击队,阻止于东西团城地区。
从洪洞出动的第20师团一个联队,被山西的决死队、赵寿山的第17师一部包围于沁源。
从长治、屯留出动的敌两个联队,向北突破了国民党军第3军的防御,进入到沁县、武乡、襄垣、辽县。
从元氏、赞皇出动的敌一个大队,被129师游击支队和地方游击队牵制于赞皇以西地区。
从邢台出动的敌1000多人,被129师先遣支队等牵制于浆水镇以东地区。
从涉县出动的敌两个大队,被国民党军何柱国的骑兵第2军之骑4师,阻止于辽县东南清漳河边的麻田一带。
从平定、昔阳出动之敌一个联队向南进攻时,被第129师各游击支队的连连阻击,4月14日才南进至辽县及该县东南的芹泉。
至此,除由长治、屯留、平定出动的3路之敌以外,其它6路全被阻止。
当各地日军已被阻止时,八路军总部令129师主力及689团转入内线进至武乡以北地区,准备在运动中歼灭深入根据地的敌军一部。
4月15日,侵占武乡县城的敌108师团之117联队及配属的骑兵、炮兵、工兵、辎重兵共3000余入,北犯榆社县时扑空,当回撤至武乡后感到情况异常,便连夜沿浊漳河东撤。此时129师决心歼灭该敌。部署为:
(一)以772团、689团为左梯队,以771团为右梯队,沿浊漳河两岸之山地向东实施平行追击;
(二)以769团为后续梯队,沿武乡、襄垣大道跟踪追击。
4月16日晨,沿着浊漳河两岸追击的3个团,在武乡以东约20公里的长乐村截住了后撤的敌117联队之大部,并立即发起了猛烈的近战攻击,将敌截成数段并压缩至狭窄的河谷。敌军此时既无工事可守,又因在谷底低地暴露面大而遭到很大的杀伤。
当117联队主力被截住后,其撤走之先头部队1000余人随即回援,并组织强火力与主攻的八路军772团激战至14时。在辽县方向之敌,于14时、17时各有1000人向长乐村增援,此时敌2200余人大部已被消灭,129师首长便令部队主动撤出战斗。这次作战,担任主攻的772团伤亡较大,叶成焕团长在指挥作战中牺牲。
八路军将机动部队由外线转入内线,集中优势兵力,在运动战中歼灭了敌117联队之大部,为此各路单独行动之敌都极为震惊,纷纷后退。八路军、各地方之游击部队和国民党军等随之转入追击,并在沁源以南和沁源及沁县之间,在和顺县及辽县之间,各歼敌一部。
驻守长治之敌108师团,因已孤立,且又接到4月15日须开赴沁阳、修武、获嘉地区接替第14师团黄河防务的命令(14师团须参加5月的进攻徐州作战),4月27日弃城南撤,经高平与在以南沁阳地区的第14师团会合。该敌在高平以北的张店、张度岭等地又连遭八路军总部特务团、第344旅、决死第1纵队等的阻击,被歼近1000人。
此次八路军与在晋之国民党军并肩反敌九路围攻作战,历经23天,共歼敌4000余人,收复晋东南的沁县、榆社、武乡、辽县、沁源、屯留、长治、黎城等18座县城,打开了晋东南的抗日局面,有力的策应了李宗仁将军第5战区部队在台儿庄对敌第10、第5师团各一部的反击。该作战结束后,于5月3日八路军朱总司令、彭副总司令向蒋介石将军发去作战情况的电报:
委座钧鉴:
我东路军自粉碎敌军九路围攻后,残敌遭我猛追尾击,狼狈南窜,我军直扑长治、潞城、黎城城下。敌势衰颓,于25日更行南窜,复被我林师徐旅、赵师529旅等部队截击,敌死伤达千人以上,缴获甚多。
侵入晋东南之敌,已全被我扫荡,失地被我全部收复,兹将最近战况分报如下:
(一)长治敌108师团约8000人,于26日晨开始突围南窜,遭我林师徐旅、17师529旅、决死一纵队等部猛烈追击、堵击,伤亡极重。尤其是28日林师徐旅于高店,长治间之张度岭为烈,截敌3000余,汽、马车数百辆。激战终日,敌在我白刃扑搏下,死、伤600-700人。我缴获轻重机枪3挺,炮1门,军用品甚多,残敌狼狈南窜。
决死一纵队27日收复长治,赵师及杨旅于高店北之箭滞村附近,截敌步、骑、炮兵约千人,激战终夜敌伤亡惨重,高平为我收复。
(二)曾军25日收复潞城,27日占黎城、东阳关,29日占涉县,敌向东退,我正向武安、邯郸追击中。
(三)翼城于2日被我83师及决死三纵队各一部收复。
(四)林县经53军朱师收复,此系敌九路大举围攻后战果的扩张与胜利的继续。
4.120师收复晋西北7城
就在敌第1军以4个师团,于2月13日开始分路攻向晋南时,敌驻蒙军在大同的第26师团一部,为了策应其第1军进攻晋南,牵制忻县以西直至黄河东岸的国民党军和八路军而攻向五寨、岢岚、保德等地。
2月22日,26师团约8000人与伪军李守信部3000余人,在南路由汾阳攻向离石的第109师团配合下,从朔县、平鲁以及长城外的清水河出动,占领了宁武、神池、五寨、岢岚、偏关以及黄河东岸的保德、河曲等地,控制了该地区向陕西的黄河渡口。
当时我国在该地区的部队较多,主要有:
 傅作义的第35军
 赵承绶的骑兵第1军
 何柱国的骑兵第2军
 郭宗汾的第71师
 贺龙的第120师
为打破敌这次围攻,保卫陕甘宁边区以东的河防,策应国民党军在晋南地区的作战,八路军总部令第120师除继续以两个团和雁北支队在大同至朔县的铁路沿线地区及铁路以西之平鲁、长城以北之清水河一带,牵制、袭扰敌人外,主力迅速集中至战场以南的岚县地区,以便在运动中寻找机会,歼灭敌第26师团之一路,用各个击破之战法,打退敌之围攻。
为歼灭岢岚之敌,120师3月9日之部署为:
(一)359旅围困岢岚、第358旅在岢岚以北歼灭北撤之敌。
(二)警备第6团、独立第1支队、师骑兵营,第719团、决死第4纵队,分别在保德及其东北的三岔之间、神池及其以西的义井之间和宁武的外围,牵制敌军,配合主力作战。
3月10日午后,岢岚之敌因水源断绝、给养困难,撤退至县城西北约15公里之三井镇。位于该地的我军717团随即发起攻击,于20时攻入三井镇内,毙、伤敌约250人,俘敌45名,缴获山炮1门。残敌在3月11日晨逃向三井镇西北约20公里之五寨城。
当日120师主力又包围了五寨,12日359旅一部打退了由城内出击之敌约400人,并占领了该城之东关,相持数日。
随之,120师确定以围城打援之战术歼灭敌军。16日之具体部署为:
(一)359旅除留一部围困五寨之外,主力进至五寨西北的三岔镇之间设伏。
(二)358旅进至神池及其以西的义井之间设伏。
(三)警备第6团、独立第1支队、师骑兵营进至朔县以西之利民(内长城边)八角镇(三岔镇东北约25公里)间,进行打援。
3月17日,神池之敌为了增援五寨,出动了约1000人西进,当到达义并以南的虎北一带时和358旅716团遭遇,经6个小时激战,敌一部被歼,其余因已无法完成其预定增援任务而北逃至义井,358旅及359旅部队随之对其进行追击。
18日,在义井之敌800余人企图增援五寨,被围城的717团打退,至此,各路之敌已呈现出惊恐状态。
20日,敌26师团被迫决定全线撤退。其中保德与三岔之敌东撤时,被717团在运动中歼灭一部。22日会合在义井之敌撤向以东的神池时,在中途的凤凰山地区,先遭到716团的伏击,后又遭到715团的猛烈追击,敌虽有空军的直接配合,亦未能逃脱被歼的命运。
乘胜追击的我军120师,令716和718团的第2营围困宁武之敌,主力则在宁武以北至阳方口的途中设伏。3月31日,驻阳方口之敌600人出动,接应宁武之敌撤退,在到达石湖河一带时遭到设伏部队之痛击。宁武之敌出城救援,又遭到715团之围堵。这两股敌人,经激战不支,连尸体也来不及带走便分头退回原驻地。
4月1日,宁武之敌弃城北逃,至此,晋西北之宁武、神池、五寨、岢岚、保德、河曲、偏关7县全被收复。此次作战,共歼灭敌1500余人,巩固了晋西北的抗日根据地,有力的保卫了河防。120师运用机动灵活的战术和发扬勇敢顽强的战斗作风,调动、牵制、伏击敌人,使敌疲于奔命,最后相机予以歼灭,取得了晋西北反扫荡的重大胜利。
5.359旅击毙敌独立混成第2旅团长
日,位于张家口的敌独立混成第2旅团长常冈宽治少将,率其直属部队的工兵、炮兵一部,至广灵、灵丘地区,指挥已集中在该地区之部队,配合其驻大同的第26师团进攻五台山的抗日根据地。
得悉这一情况的120师359旅王震旅长,即令719团和717团的第9连,在广灵城南约10公里的邵家庄地区设伏,以718团一部在灵丘县城以北约10公里之黄台寺地区,阻止敌向以北的邵家庄增援。
28日8时,灵丘敌独立混成第2旅团之独立步兵第5大队一部,乘10余辆汽车北上时,首先遭到718团的伏击,在被歼近200余人后撤回。
当日10时,由广灵率队南进的旅团长常冈进入了邵家庄的山地伏击圈,719团第1营、717团9连突然从公路的东西两侧向敌发起猛烈攻击,随之即以近战拼杀。经约一个小时,歼敌大部,常冈宽治被击毙。
当邵家庄伏击战开始后,在广灵的独立混成第2旅团之独立步兵第3大队一部向以南的邵家庄增援,被719团时第3营阻击于张家湾。当该敌知常冈所率部队已大部被歼后撤回广灵。
359旅经一个多小时的战斗,除击毙敌常冈宽治少将及其部队500余人外,还炸毁敌10多辆汽车。
6.115师在隰县午城歼敌之经过
敌第1军于2月中旬以多路进攻晋南,其第20师团主力从榆次沿同蒲路向南于28日到达临汾;从平遥分出的一路于16日占领孝义,26日占领隰县、3月1日占领蒲县,以后即与在临汾之主力会合。
20师团为了占领至黄河东岸的马斗关一线地区,即以4000余人由蒲县向大宁西进。
为支援晋东南的国民党军作战,巩固刚开辟的吕梁山根据地,粉碎敌西进之企图,八路军总部令代理第115师师长陈光、政治部主任罗荣桓率343旅于隰县的午城及午城以西约10公里时大宁一带,寻机歼敌并遮断其交通运输。
3月14日中午,敌西进之部队在午城以东约两公里处与115师的警卫连遭遇,激战两小时,因敌之后续部队尚未到达,该连即转至午城西北高地阻滞敌人。14时左右,这批敌人占领午城并向大宁前进。
16日,343旅685团、686团隐蔽于午城及其以西之罗曲村附近与午城以东之井沟公路沿线。当敌20师团之辎重部队约200人,骡马百余匹,由午城西进至罗曲村一带时,685团两个连将其全歼。
17日,敌60余辆汽车由蒲县向以西的大宁运送物资,大宁之敌为防止该车队遭到袭击,曾出动约500余人向东接应,但到达罗曲村时,被685团将其击退。由蒲县西进之汽车队,当通过井沟接近午城时,设伏在该地之686团突然出击,歼敌200余人,截住汽车6辆,其余之敌逃入午城。当晚,686团第3营和685团的两个连攻进了午城镇,歼敌大部并将其汽车全部烧毁。
18日,敌108师团之步、骑兵约800人,炮兵一个中队,从蒲县西援。343旅奉命以686团、汾西游击队在午城以东之井沟、张庄公路两侧设伏,以685团在午城以西阻止大宁之敌向东增援。
14时许,敌108师团先头部队到达井沟,为防止附近有埋伏,向公路两侧实施火力侦察,但设伏部队却异常沉着不为所动。当敌进入伏击圈时,设伏部队突然开火并迅速发起冲锋,敌顿时大乱,一部占据井沟、张庄,一部退入山地。因有飞机掩护,该敌曾组织数次突围,均被击退。
19日拂晓,敌108师团进入伏击圈之部队,除百余人逃脱外,其它均被歼灭。
此次作战达到了预定的目的,歼敌近1000人,烧毁敌汽车60多辆,缴获骡马200多匹以及其它大批军用品,使敌不敢远离交通线活动。115师在这次作战中.伤亡200多人。
7.阻击町店之敌
1938年5月,敌“华北方面军”、“华中派遣军”从南北两面会攻徐州,“华北方面军”抽调驻石家庄以南之高邑的第16师团、驻新乡地区之第14师团参加对徐州以北、以西地区的作战。这样敌在平汉路及山西地区的兵力更加薄弱,仅有太原及其以北、以西的第109师团,同蒲路南段临汾、运城一带的第20师团;晋东南与沁阳、修武、获嘉一带的第108师团。
为了加强石家庄以南至新乡的守备,敌将当年3月27日编成的佐佐木到一中将之独立混成第3旅团,调驻高邑、彰德、濮阳、临清地区,以接替第16师团之防务。将当年3月24日成立的河村董少将之独立混成第4旅团(调出两个步兵大队至徐州作战),调驻汤阴、新乡附近,接替原14师团一部在该地的防务。
5月中旬徐州作战仍在进行。6月9日,我国将黄河决堤,阻止日军由中牟、尉氏进攻郑州。华北各地军民根据敌人后方空虚的情况,开展了广泛的游击战、破袭战,炸断了铁路、桥梁,挖毁了公路,捣毁了伪政权,处决了汉奸,收集民间及退却部队遗弃的枪支,组织抗日游击队,建立抗日民主政权等等。
就在敌深入山西省南部且兵力极其薄弱,仅能在交通线附近进驻时,国民党第2战区的部队则分别对太原以北、以南的同蒲铁路,正太铁路,离石附近的敌人进行了反击,重点是同蒲路最南端的运城地区。
由于敌第20师团约15000人的部队,分驻从榆次至同蒲路南端的风陵渡,兵力相当分散,而且第1军、“华北方面军”已将主力调去徐州,对河北、山西再派不出援兵。
根据以上情况,敌20师团经“华北方面军”的同意,被迫收缩战场进行重点防御。撤回蒲州、芮城、平陆等地的日军,重点保持运城、河津、闻喜、曲沃、侯马、新绛地区,师团司令部仍位于曲沃。“华北方面军”为了重点保持平汉、平绥铁路沿线的警备,亦被迫将涞源及其附近的部队撤回。
徐州战役结束后,敌“华北方面军”随即令于6月18日接替上肥原贤二为14师团长的井关隆昌中将,率刚由黄泛区逃出的部队,从开封返回山西第1军,急速改变晋南之局势。开封地区之守备由中岛今朝吾的16师团担任。在晋南的第108师团根据第1军的命令,已从晋城向西经阳城、沁水、翼城,增援曲沃地区的第20师团。
位于山西的八路军总部,根据以上情况,即令以徐海东为旅长、黄克诚为政委的344旅,从长于地区南进,在晋城以西地区截击向曲沃增援之敌。随之,该旅到达阳城以北约10公里的町店附近设伏。
7月6日,满载敌兵的50余辆汽车及骑兵一部,从晋城西行。10时左右,先头部队到达了上、下黄岩。其本队则在町店附近大休息,进入町店以北地区的344旅,即令687团的第1、2营迅速占领町店以北之富家坪及东南的北庄一线高地,以攻击町店之敌;688团之第1、2营占领下黄岩以北之松树岭、东圪坨一线高地,担任攻击上、下黄岩敌军之任务;687团第3营位于町店东南美泉村公路两侧之高地,阻敌增援。
688团到达预定位置后,即迅速勇猛的向上、下黄岩敌之先头部队发起攻击,并以近战拼杀,经激战后,日军杀亡惨重。
同时,第687团第1、2营已向町店大休息之敌进攻,突遭袭击的日军顿时混乱,纷纷逃向流经町店的芦苇河以南,这两个营随之进行追击,并连续击退敌军的反扑。
15时左右,东路周店增援之敌到达町店东南时与687团的第3营发生了激战。该营连续打退了敌之反扑,完成了阻止之任务。
18时左右,西路之敌一部从沁水出动,向东南约30公里的町店增援,经激战后,344旅于当夜20时利用暗夜撤出了战斗。
此次作战,344旅共歼敌约500人,击毁汽车20多辆,迟滞了敌108师团的增援,策应了第2战区友军在曲沃的作战。
8.汾阳至离石公路上的三次伏击
1938年9月,位于晋西的第115师,根据八路军总部指示,令343旅在汾、离公路上伏击敌军并切断其运输线,以粉碎敌109师团威胁黄河河防与陕甘宁边区之企图。
9月14日拂晓,686团在汾阳县王家池以西的薛公岭设伏。8时左右,东面汾阳敌之汽车20余辆,满载军用物资及约200名护送人员西进,10时左右进入686团的伏击区。该团首先击毁敌之先头汽车,而后展开近战,以刺刀拼杀,经约1小时的激烈战斗,全歼了这批敌人。
9月17日拂晓,343旅之补充团,趁着阴雨在离石县吴城镇以西之油房坪设伏。上午从东面汾阳开来的敌运输汽车20辆并载有步兵约200人驶入设伏区;补充团即发起攻击,激战约1小时,毙敌百余,击毁其汽车9辆,其余11辆向西逃去。
因汾阳至离石的公路常遭115师袭击,敌军事运输已呈中断。离石之敌被迫于9月19日向以东的汾阳撤退。此时343旅将686团、补充团、685团第2营设伏于薛公岭东南的王家池附近,以686团之第2营、685团第2营、补充团第2营在公路以北实施突击;以686团及补充团一部于路南进行支援,20日9时,日军先头步、骑兵约600人进入了伏击区,伏击部队突然开火。以一部兵力进行阻止,一部进行尾击,中间将敌冲断、分割。经约1小时的激战,将进入伏击圈之敌大部歼灭,敌后续部队前来增援时,亦被击退。
以上三次伏击,共歼敌近千人,缴获了大量武器和军马百余匹,击毁敌汽车30多辆。115师的部队伤亡约180余人。
9.晋察冀军区在易县、涞源地区之战斗
1937年底,敌占领了上海、南京、杭州之后,其大本营为了巩固华北、加强对苏联的战备,将在华中和其国内的部队,相继调往华北和东北,其华北方面军司令部,亦于日由天津移至北平。
敌上述调动,以华北增加的兵力为最多,计为两个师团又4个旅团。当这些部队到达华北后,即对八路军与初建的抗日根据地进行扫荡,以图巩固其占领区和控制铁路、公路的交通沿线。
1938年春,正是晋察冀边区的八路军对保定一带的铁路、公路与敌之据点经常进行破袭的时候,原驻南京北区的敌114师团到达保定后,即以其第128旅团矢崎节三中佐的第115步兵联队、野口胜之助少佐的工兵第114联队、中岛秀次少佐的辎重第114联队各一部,由易县向西经紫荆关、王安镇进攻涞源,企图打通易县经涞源至蔚县的公路,以此阻止八路军向铁路沿线接近和向平津地区发展。
这批敌人于3月21日出动后,聂荣臻将军指挥的晋察冀部队,先以少部利用地形对敌进行阻击、侧击和尾随,以牵制、消耗、疲惫敌人,使其伤亡达100余人。该敌占领紫荆关后,又以500余人继续西进占领了王安镇。
25日5时,晋察冀第1军分区以一个团又一个营的兵力,突然攻入王安镇,经约2个小时的激战,击毙击伤敌400多人,而后主动撤出战斗。随之26日敌增加兵力达2300人并占领了涞源。此时杨成武将军的第1军分区部队,即将该敌围于涞源城,并在其交通线上连连伏击敌之增援及运输部队,先后毙伤敌300余。
被困在涞源之敌,遭第1、第3军分区部队10天的连连攻击后,再也难以固守,最后于4月11日夜间弃城东逃,沿途则遭到一分区等部队的追击,直至14日才逃回易县城。
这次作战,前后历经24天,进行大小战斗40多次,击毙击伤敌1500余人,晋察冀第1、第3军分区部队牺牲达300人。
经过京、沪、杭战场作战,且攻入过南京的敌第114师团,在到达保定、易县、沧县等地的占领区后,第一次遭到这样的失败。这使敌指挥机关和军官、士兵们开始逐步认识到共产党领导的军队,在气质上、战术上是世界上另一种类型的军队,不那么容易对付。
1938年秋,敌“华北方面军”寺内寿一为配合武汉作战,于9月30日至11月7日,指挥其在石家庄、保定地区桑木崇明的110师团、在太原的山冈重厚之第109师团、大同的后宫淳之第26师团及独立混成第3、第4旅团等,从曲阳、易县、蔚县、广灵、浑源、代县、定襄、孟县、井陉等地,攻向五台、阜平地区,企图消灭在该地区的八路军。以后又进行数次反复扫荡,但均被晋察冀部队以不同形式、不同规模的游击战、运动战所打退。358旅和第2军分区还乘机在五台地区的滑石片一带,歼灭敌109师团约500人。
为配合晋察冀军区的反扫荡,第120师曾对大同至太原的同蒲路,129师曾对石太路、冀中军区对平汉路北段进行了破坏。在北平以西的部队则袭占了北平西北的赤城、沙城和宣化间的下花园,并进入到蔚县以东的桃花堡一带。敌这次扫荡,除占领了五台、灵丘、曲阳等几座县城外,陆续后撤,至11月7日基本结束。
这次反扫荡,共进行大小战斗130多次,打退了敌人的围攻,并击毙、击伤日、伪军约5200人。使晋察冀军民更加坚定了战胜敌人的信心。
10.敌对八路军、抗日根据地的看法
经在华北与八路军作战一年多之后,日本侵略军开始认识到,八路军这种“逢弱便打,遇强则退”,武力与“农民阶层紧密结合”,其飘忽游动之速,使日军“望风扑影,劳而无功”的作战方法,是日本军队在作战中遇到的新问题。因而在1938年春季成立担当“治安作战”任务的独立混成第2、第3、第4、第5旅团,到达华北时,首先是以旅团为单位,召集各大队的军官进行约一个星期关于八路军的游击战及日军如何对付这种游击战的训练,然后再由军官向部队进行反游击战的教育。
日军认为,抗日根据地,是;中共在大西迁后(即长征),于巩固陕北中心根据地之同时,逐次向四周扩大势力,事变爆发后,进入国民党军和日军势力达不到之空间地带,树立自己的势力范围,而称之为抗日根据地。对这些根据地的建设,称之为解放区工作。
对中国共产党,日军认为“中共的组织特色,是党、政、军紧密联系的三位一体。军和政是党的两臂,党挥动两臂以推进革命。军,是以武力推进革命之组织;政,是掌握着政权的领导,以推进革命之组织”。“……为了解中共的政治工作,必须首先知道中共的党、政、军组织”等,其了解方法有:“……依靠实地调查,审查缴获文件,检查邮件……”。
日军认为同八路军作战,必须特别注意如下几项:
(一)及早搜集情报。
(二)切忌放松警惕。无论是警备队、讨伐队、输送队、单位、哨兵均须注意。
(三)行动迅速。不拘泥于旧的迂回、包围概念,要以奇袭、急袭为第一。
(四)在敌卵翼下的伪政权
“七?七事变”后不久,敌“华北方面军”即在当年9月成立了特务部,并于4日任命了在其参谋本部供职多年的喜多诚一少将为特务部长,专事宣传伪化,收集情报,制造事件,策动叛乱,组织、训练各种伪化团体,迫害抗日志士,成立各级伪政府,掠夺各种资源和编练伪军等侵略活动。
在日,敌指使汉奸,组织了“平津治安维持联合会”临时性的伪化组织。接着,喜多在对一些汉奸进行了物色、权衡之后,于同年12月14日指使这些汉奸,在北平成立了伪“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以汤尔和为议政委员长、王克敏为行政委员长、董康为司法委员长。使用五色旗。其地方伪组织,以江朝宗为北京特别市长,高凌蔚为天津特别市长兼河北省长。冀东防共自治政府,于日被其合并,以后又在同年4月4日成立了以马良为省长的山东伪省政府和4月20日同时成立以苏体仁为山西省长、萧瑞臣为河南省长(位于安阳)的伪省政府。
在内蒙的关东军,于日占领张家口之后,即于9月4日成立了由汉奸杜运宇、于品卿为最高委员、管辖察南十县的伪“察南自治政府”;9月13日占领大同后,于10月15日成立了由汉奸夏恭为最高委员,管辖山西内长城以北13县的伪“晋北自治政府”,10月14日,关东军一部占领了呼和浩特,17日占领了包头。绥远省主席傅作义将军率部西退至河套地区之后,敌关东军指使蒙奸,于10月27、28日在呼和浩特,召开第二次蒙古代表会议,将原所辖区域较小的伪“蒙疆政府联合委员会”,扩大为伪“蒙古联盟自治政府”,由云王为主席、德王为副主席、李守信为蒙古军总司令。辖察哈尔盟、锡林郭勒盟、乌兰察布盟、巴彦淖尔盟、伊克昭盟共21个县39个旗,另设呼和浩特与包头两个特别市。定其“首都”于呼和浩特。
日军大本营对关东军在新占领区的察南、晋北与内蒙分散成立政权的做法,原即不满,曾数次指出要求改正,“华北方面军”对此也有看法,但关东军司令官植田谦吉、参谋长东条英机并未予以理睬,最后日军大本营采用釜底抽薪的办法,于日,下令组成由大本营直辖的驻蒙兵团司令部(军一级机构),任命原骑兵集团长莲沼蕃中将为司令官,石本寅三少将为参谋长,所属部队有后宫淳中将的第26师团,以及于日组成,4月底进驻至张家口常冈宽治少将的独立混成第2旅团。
同年7月4日,日军大本营又将驻蒙军转属寺内寿一大将的“华北方面军”建制。之后,“华北方面军”的特务部经与驻蒙军的多次研究,于日在张家口将原来的“察南自治政府”、“晋北自治政府”、“蒙古联盟自治政府”合并组成伪“蒙古联合自治政府”,并由德王任主席。
在华中,经敌“华中派遣军”的特务部长原田熊吉少将、郊员楠木实隆大佐等的活动,于日,在南京成立伪“中华民国维新政府”,下设行政院、法制院、司法院,由汉奸梁鸿志任行政院长、温宗尧任法制院长。其伪省、市政府随之亦相继成立。4月24日成立“南京市政公署”;28日成立“上海市政公署”;5月23日在苏州成立“江苏省政府”;6月20日在杭州成立“浙江省政府”;7月23日成立“安徽省政府”。伪维新政府使用五色旗,按照日军及日本政府的指使,发表了所谓的日、满、华提携和反共、反蒋的宣言。
日军攻占九江、武汉、广州后,又在该地区成立伪政权,并任命原国民党湖北省政府委员已投敌的杨揆一任湖北省主席,任命黄自强担任伪江西省省长。
日军占领武汉后,其政府在11月3日由近卫文O首相发表了建立东亚新秩序的声明,这个声明的实质,就是要实现日本策划多年的大亚细亚主义,建立日本在亚洲的势力范围,由日本充当亚洲盟主,它不仅妄图灭亡中国,而且要排除英、美、法、荷兰等国在东亚的权益。因而将日本在“七?七事变”时,对欧美外交持慎重态度和传统的亲英政策为之一变。}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晋察冀根据地地图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