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大学附属医院校领导分工

青海大学爱心社人员与机构设置及分工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喜欢此文档的还喜欢
青海大学爱心社人员与机构设置及分工
了​解​更​多​关​于​爱​心​社​的​资​料​,​希​望​你​的​加​入​,​与​我​们​一​道​成​为​推​广​青​年​爱​心​的​一​份​子​。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你可能喜欢&& 查看话题
博士去青海大学怎么样
各位大侠:
& && &&&请问一下谁了解青海大学那边的情况,包括气候以及学校待遇等方面的问题。适不适宜东部地区人去当老师?西宁那地方到底怎么样?(注:单位解决住房问题)谢谢了!
感觉有点偏远啊~~~~~~~~~~~~ 最好实地考察下 关键在于楼主的想法 楼主三思啊 西宁比较偏啊,气候干燥,交通也不方便,说实话地方不好 青海大学,新进的211!学校实力一般,不过西宁这地方还行,虽然是高原。但是一般人不会有高原反应的…… 楼主要看那里的环境自己适合不,气候,饮食方面等等 亲自去一趟吧,看看身体能不能够适应 应该换不错吧,毕竟是个省会城市。 应该不错的 :tiger06: 太远了点吧 气候怕你适应不了啊 青海也是高原,去当然好了。但前提是你身体能适应高原气候。 慎重啊 慎重 楼主不用担心身体问题,我从小在青海长大的,西宁那边的海拔也就将近2000m,一般人去都没事的。
不过楼主要考虑地域等原因,呵呵,话说现在西宁发展的很不错呢,虽然不能和东部的城市相比。 太偏远了吧 顶个211的帽子,但实力很烂,不如很多二本,211也是国家照顾边疆所设 :o,三思:shuai: 好远啊,不知道LZ能适应那边的生活吗. 青海大学,新进的211!学校实力一般,不过西宁这地方还行,虽然是高原。但是一般人不会有高原反应的……
var cpro_id = 'u1216994';
欢迎监督和反馈:本帖内容由
提供,小木虫仅提供交流平台,不对该内容负责。欢迎协助我们监督管理,共同维护互联网健康,如果您对该内容有异议,请立即发邮件到
联系通知管理员,也可以通过QQ周知,我们的QQ号为:8835100
我们保证在1个工作日内给予处理和答复,谢谢您的监督。
小木虫,学术科研第一站,为中国学术科研研究提供免费动力
广告投放请联系QQ: &
违规贴举报删除请联系邮箱: 或者 QQ:8835100
Copyright &
eMuch.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木虫 版权所有青海大学简介_什么是青海大学_青海大学指什么_青海大学拼音、示例、用法、来源
&&&& 青海大学
青海大学拼音:qīng hǎi dà xué 目录学校简介  青海大学坐落于青海省省会――“夏都”西宁市北郊,是一所国家重点支持、清华大学对口支援、教育部和青海省共同建设的地方多科性大学。 青海大学前身为青海工学院,始建于1958年。1960年11月青海工学院与青海农牧学院、青海医学院、青海财经学院合并为青海大学。“文革”初期青海大学被撤销。1971年恢复成包括工、农两大学科在内的青海工农学院。1988年更名为青海大学。随着高校布局结构的调整,1997年10月青海畜牧兽医学院并入,2001年1月青海省农林科学院、青海省畜牧兽医科学院、青海财经职业技术学院整建制划归,2004年青海医学院并入,组建成新的青海大学。  学校校园占地2850亩,校舍建筑总面积60万平方米,其中教学及行政用房20.3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为6.09亿元,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为7357万元,学校图书馆面积1.18万平方米,藏书115万余册。公开出版《青海大学学报》、《青海大学医学院学报》、《青海畜牧兽医杂志》、《青海农林科技》等学术期刊。学校下设医学院、农牧学院、财经学院、化工学院、农林科学院、畜牧兽医科学院、附属医院等7院29系(部);有畜牧研究所、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等12个专业研究所;有“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长期库青海复份库”、“国家油菜改良青海分中心”、“青藏高原农业分析中心”、“青藏高原农作物新品种品质测试中心”和欧盟援建的“马铃薯病毒检测中心”等5个国家级实验研究中心;有“高原医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高原生物技术‘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有高原动物疾病、化工原理、先进材料与应用技术、春油菜育种、水利水电、高原建筑材料、基础医学、高原医学研究中心、临床医学实验中心、草地生态环境、信息技术研究与应用、基础化学、药学等15个省级重点实验室以及基础工业教学示范中心“省级教学实训基地”。学校现有55个本科专业、23个硕士点、2个博士点。学科专业形成了以工、农、医、管四大学科为主、其他学科协调发展的格局,其中,有农学、动物医学、动物科学、草业科学、水利水电工程、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化学工程与工艺、基础医学、预防医学、藏医藏药、工商管理、土木工程、园艺、区域经济学等14个“省级重点学科”和3个“省级医学重点学科”。  学校现有教职工3728人,其中,教学及教辅人员1197人,专职科研、医护人员1454人;正高职称235人,副高职称776人,中级职称1200人。专任教师中有博士32人、硕士289人。专业技术人员中有享受政府津贴专家27人,新世纪优秀人才2人,入选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 1人,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2人,教育部青年教师奖1人,全国及省级优秀教师7人,“省级教学名师”1人,省级骨干教师13人,省级名医12人,省级首席医学专家5人,省级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学科带头人37人,省级优秀专家7人,省委、省政府领导联系的高层次人才9人。学校面向全国25个省区招生,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1102名,其中,本科生8231名,硕士研究生320人。  五年来,学校共取得各类科研项目433项,其中,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 项目、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等30项,省部级项目291项,科研总经费11619.12万元;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家发明专利9项,“青海省首届科学技术重大贡献奖”1项,省部级科学技术奖18项,在国内外各种刊物上共发表学术论文4000余篇。   学校在接受清华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对口支援的同时,先后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日本高知大学、新西兰澳克兰大学等国外知名高校建立了良好的校际协作关系。   近年来,学校先后获得“全国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学校”、教育部“依法治校示范学校”、“青海省文明单位”、“全国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历史沿革  青海大学前身为青海工学院、青海工学院,1958年成立。   1960年11月,青海工学院与青海农牧学院、青海医学院、青海财经学院合并为青海大学。  1997年10月,青海畜牧兽医学院并入青海大学。  2001年1月,青海省农林科学院、青海省畜牧兽医科学院、青海财经职业技术学院整建制划归青海大学。  2004年,青海医学院并入青海大学,组建成新青海大学。现任领导  党委书记乔正孝 男,土族,生于 1953 年 9 月,青海省民和县人,中共党员,在职研究生。 1973 年 3 月参加工作, 1974 年9 月至1983 年 9 月在青海民族学院工作;1983 年9 月至1986 年3 月在共青团青海省委组织部工作,担任副部长、部长; 1986 年 3 月至 1991 年 2 月在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委工作,担任常委、组织部长; 1991 年 2 月至 2000 年 12 月在青海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工作,担任党委副书记、党委书记、校长(期间 1997 年 9 月至 2000 年 7 月在中央党校研究生院在职研究生班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学习); 2000 年 12 月至 2007 年 2 月在青海师范大学工作,担任党委书记; 2007 年 2 月在青海大学工作,担任党委书记。   工作分工: 主持学校党委全面工作。   学术研究: 长期从事青海社会经济建设与发展方面的研究,积极承担科研课题,完成国家级和省级科研课题各 1 项,主编专著 2 部,发表学术论文 10 余篇,其中,《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对青海的影响》一文获省第四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主编的《青海少数民族革命与建设史论》一书获省第五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柴达木开发产生的两个严重问题》一文刊载于《中央党校内参》(总第 59 期),作为优秀论文报送中央领导参阅。   获奖和荣誉称号: 2000 年 7 月,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共教育部党组授予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先进工作者称号,荣获奖励。个人事迹录制成光盘在全国发行。  社会兼职:多年来,曾当选为省党代会代表、省人大代表、省政协委员、共青团青海省委常委;1991 年起兼任中国土族研究会副会长;1993 年起兼任全国史学理事;2000 年当选为青海社会科学联合会副主席;2001 年当选为省政协科教文卫委员会副主任。   校长陈强男,汉族,中共党员,1956年8月生,浙江嘉善人。1973年10月参加工作,1982年毕业于北京航空学院焊接专业;1988年在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获博士学位;1994年晋升教授,同年任博士生导师;1999年至2005年9月任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主任;2005年9月出任青海大学校长。   陈强校长是机械工程学会高级会员,中国焊接学会副理事长,熔焊工艺及设备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兵工学会焊接分会副主任,中国自动化学会机器人分会委员。《焊接学报》、《电焊机》、《焊接》期刊的编委;《中国焊接年鉴》编委。  主要研究方向是机器人技术及工程应用、材料加工智能控制及自动化设备、传感器及检测技术 、高能束精密加工技术、计算机视觉与图像分析。  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防工业重点实验室基金、国家863高技术研究计划、国家973基础研究计划、国家教育部专项经费资助计划、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国家西气东输工程科研项目,以及面向企业的技术开发项目和国际合作研究项目30余项。  出版了计算机辅助焊接技术、机械系统微机控制专著两部,发表论文120余篇,其中30余篇为SCI/EI/ISTP/INSPEC等收录;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5项,其中10项已获授权。先后获得北京优秀教学奖、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中石化公司科技进步二等奖、清华学术新人奖、优秀教材一等奖、优秀青年教师奖等奖项。师资力量  学校现有教职工3728人,其中,正高职称235人,副高职称776人,中级职称1200人,享受政府津贴专家27人,省级首席医学专家5人,省级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学科带头人37人,省委省政府领导联系的高层次人才9人。学校现有专任教师933名,其中,博士学位32名,硕士学位289名,副高以上的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达到54.23%。   专 家 教 授 简 介陈 强 张英智 俞红贤 秦燕鸣 杨发玉 张 宏 冉庆美 魏登邦 王 刚 铁生年 张才骏 李丽荣 刘海雄 杨幼坤 王晓君 翟晓勋 陈明彪 赵 云 刘连新 卞敬玲 金培鹏 王建军 潘起来 解宏伟 刘 俊 李 莱乔有明 李长忠 杨 菁 杨国柱 谢占玲 周立柱 王晓青 胡夏嵩 胡德旺 胡 莹 郭永发 董汇泽 郭中琦 李宏年 全生寅 张世春 吴建中 李芬兰 马明呈 张兴儒 赵之重 黄梓平 曹长年 陈 刚 许生成 裴海昆赵 静 侯生珍 王勇山 贾荣莉 史福胜 肖履中 韩志辉 张 寿 常 兰 张 辉 周 韶 张玲勤 李太平 胡明德 丁保安 雷 风 曹效海 李宗仁 李 宁 唐道城 王有庆 刚存武 王艳萍 李军乔 李希来 韩增祥严 林 孙海群 李长慧 孙海松 王得贤 杨 芳 祁永寿 张宏岩 邢建民 周舒迥 张佩华 魏 鹰 李 静刘尚荣 辛积山 白英卿 吕春峰 宫敏丽 边世平 格日力 许存和 赵 明 刘永年 文建军 任世存 谢孟荣  韩 文 杨生玺 刘彦平 耿排力 冯伟力 景钦华 胥连生 旦正加 陈阿兰 田 丰 李先加 包天佑 毛永森朱培艳 李 杰 文绍敦 王秀娟 王玉梅 毛辉青 魏全嘉 童 丽 王利彦 王津慧 梁开录 张传友 关德生李福安 汤燕平 吴 萍 王兆芬 唐宏炜 赵 英 刘润玲 杨君丽 刘书杰 毛学荣 周青平 魏亚萍 马利青蔡进忠 马玉寿 颜红波 刘青元 杜德志 迟德钊 王 舰 张登山 缪祥辉 尹 卫 陈来生 董婉如 马晓岗 张永成 王志伟 冯钦华 胡冬梅 李 莉 郭青云 强中发 陈占全 孙小凤 朱春云 王占林 樊凌冰 赵希鹏 司法启 于 伊 裴 杰 陈 凡 马建青 李 勇 刘晓明 鲍海华 郭应兴 付虹霞 贾国强 赵 兴 刘红星邓 勇 达 嘎 张建国 杜玉雄 李占全 李文方 王纯莹 刘凌萍 候 明 李 明 李凤莲 张宗华 张风岗郑云惠 吕玉珍 官 众 杨杰山 李 洪 肖惠宁 冯喜英 高 芬 杨 英 李洪涛 高继东 代青湘 张晓燕 王 建 张惠莉 卢承德  张晓路 王玉生 秦 伟 景鸿恩 李 毅 马生秀 冯建华 王祖谦 王学红 李 琳 柳 茵 刘维军 崔 森 王 青 张红武 姚新联 徐 晖 赵君慧 吴密璐 杨守仁 张成武 窦拉加 文 英尕玛措尼办学条件  学校校园占地2850亩,校舍建筑总面积60万平方米,其中,教学及行政用房20.3万平方米,体育场地总面积8.99万m2,实验室面积达到,图书馆面积1.18万平方米,藏书115万余册。 学校固定资产总值为6.09亿元,其中,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为7357万元。投入1440万元建设的校园网联结各校区109栋楼宇,信息接入点4594个,覆盖了学校所有办公、教学、科研大楼,成为青海省高校中最大的校园网。清华大学对口支援青海大学项目情况简介  为了支持西部地区高等教育的发展,国家教育部于2001年下发了《教育部关于实施&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计划&的通知》,指定清华大学对口支援青海大学,在此之前,青海大学和清华大学校际间的合作关系已初步建立。1997年,根据李岚清副总理来青海视察时的指示精神和教育部领导关于青海大学要主动与清华大学取得联系,在清华大学的帮助和支持下促进学校建设和发展的要求,学校组团赴清华大学进行了初步接洽,清华大学也组团回访了青海大学,两校间就为青海大学师资培养、学科和实验室建设、图书及教学仪器设备支援等方面达成了初步协议。协议签署后,清华大学在上述各个方面对我校都给予了无私和大力的支持。从1995年到1999年底,向学校捐赠图书2390余册、486微机35台;2000年9月,清华大学原党委书记、现任校务委员会主任方惠坚教授与清华大学出版社副社长李淑红等一行5人代表清华大学专程来到学校捐赠了价值10万元的图书资料;从1998年起,学校每年选送10名中青年教师到清华大学攻读硕士学位,清华大学对这些教师不仅免收了课程进修费和住宿费,并给每个学员补贴了1万元,到目前为止,清华大学已为学校培养教师30余人,对提高学校教师的整体素质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2001年6月,国家教育部在《关于实施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计划&的通知》[教高(2001)2号]中正式确定由清华大学对口支援青海大学,学校紧紧抓住这一有利契机,加强与清华大学的联系,使两校间的协作又有了新的发展。为从组织上保证对口支援工作的顺利实施,双方都成立了&对口支援计划&实施工作领导小组。清华大学对对口支援工作十分重视, 2001年9月,主管这项工作的副校长岑章志同志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率领校办、教务、研究生院、师资培训中心、科技开发部等部门的负责人先后两次到我校实地考察,通过听取汇报、实地参观、召开座谈会、与师生接触等形式对青海大学的教学、管理、科研、实验条件、学科建设、师资队伍等情况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查了解,与学校领导座谈交流,协商和落实对口支援有关事宜,在深入调查研究和充分协商的基础上,拟定了对口支援的目标、任务和近远期的工作计划,并于2001年9月正式签订了对口支援协议书报请国家教育部审批。按照协议书的要求,到目前为止,两校的对口支援工作正在深入全面展开。  对口支援工作的近期目标是:1、清华大学帮助青海大学进一步做好本科教学合格评价的各项准备工作。2、清华大学帮助青海大学申报有关专业的硕士点,在人力、物力等方面给予大力的支持和帮助,使学校通过教学合格评价的基础上在硕士点的建设上有所突破。首先清华大学抽调骨干教师组成对口支援教授团,到青海大学具体指导和参与青海大学的教学管理、课程建设、实验室建设等工作,并在教学仪器设备、图书资料等方面给予必要的支持。  为了落实这些工作,2001年9月下旬,清华大学岑章志副校长与实验设备处处长李德华来到我校,就实验室仪器设备的支援事宜与我校领导进行了洽谈,与此同时,清华大学图书馆杨毅副馆长也应邀来我校图书馆进行实地考察,并就协助我校图书馆的自动化建设给予技术指导、帮助培训图书馆工作人员等达成协议。日至14日,我校党委书记刘树仁、副校长蔡相昭、教务处处长俞红贤等三人赴清华大学考察,并就对口支援的有关事宜与清华大学的领导再次进行了磋商。一、2001年10月,清华大学正式组成对口支援教授团,并且拟定教授团的支援工作分三期进行,具体时间安排为:第一期(2001年10月-2002年2月),第二期(2002年3月-2002年5月),第三期(2002年6月-2002年9月)。   日,以宋烈侠教授为团长的清华大学教授团一行7人进驻学校开始实施第一期的工作任务,教授团的第一期工作目标是指导和帮助青海大学进行课程建设、师资培训、教学管理培训等方面的工作,特别是对大学物理、高等数学、基础化学、材料力学、计算机基础等6门涉及面广、学生受益面大的我校首批重点建设课程的工作进行了深入具体的帮助,旨在通过一年的时间努力提高我校课程建设的水平,形成良好的课程建设运行机制,在校内成为亮点和样板,并以此来带动学校整个课程建设和学科建设的发展。教授团在校期间,克服了高原不适等种种困难,围绕课程建设、课程师资培训和教学管理等重点内容全面开展工作,共进行了11场(次)的专题讲座和示范教学活动,参加人员达1200人次;召开了6次由教学管理部门、教学单位负责人参加的课程建设、教学改革、教学管理及迎评工作专题研讨会,参加人数达80余人(次);与大学物理等6门重点建设课程负责人、任课教师及课程所在单位负责人进行专题座谈会13次,参加人员达400余人次。教授团成员在校期间,深入教学第一线,共听课50多次,了解师生工作和学习的有关情况。在深入开展调研,掌握大量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教授团指导大学物理等6门重点建设课程制定出了课程建设规划、实验室建设规划和校级课程建设评估指标体系,建立和完善了一系列教学管理方面的规章制度,以此为标志,全面启动了青海大学的课程建设工作。为了不断提高我校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水平,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教授团还为我们带来了部分电化教学教材和多媒体课件。同时,2001年12月,我校6门重点建设课共选派13名教师和实验管理人员到清华大学相关课程参加了为期15-30天的短期对口培训,不仅提高了这些教师的业务水平和管理能力,同时,清华大学优良的校风、浓郁的学术氛围、严格的管理、严谨的工作作风也深深的感染了他们,对转变他们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教授们的直接参与和具体指导下,第一阶段重点课程及所属实验室的建设工作已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学校加大了对课程建设和实验室建设的投入,特别是对上述6门重点建设课程的实验室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整和改造,在学校和教授团的共同努力下,我校重点建设课程的工作有了突破性的进展,在实验室建设方面,学校先后对8个实验室重新进行了调整和布局,仅重点建设课程实验室就投入了480万元资金,对实验室的内外环境进行了整治,购置了400万元的教学仪器设备,从而使实验室的条件也有了很大的改善,有的实验室可望达到西北地区先进水平。日,在全省高等院校专业和实验室的评估工作中,评估专家对我校由清华大学指导建设的实验室进行评估后,对实验室建设工作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认为这些课程的实验室在全校实验室及课程建设中已达到亮点和示范样板的目的,在全校乃至全省高校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在前两年评估后还不合格的实验室面貌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是专家们始料不及的。按对口支援协议的计划,清华大学教授团对我校对口支援第一期的工作已经顺利完成,第二期工作正在实施。   日,由宋烈侠教授任团长的清华教授团一行8人再次进驻我校开始第二期的支援工作。这次教授团来校的工作内容是:1、对我校正在进行的6门重点建设课程的工作继续做深入细致的调查和研究,给予帮助和指导,进一步提高课程建设的水平。 2、由清华大学教授在分级教学班和提高班承担教学任务,进行示范教学活动,与课程教师探讨加强基础课训练、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的问题。3、在全校范围内做关于加入WTO以后对中国英语教育带来的挑战、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等为主要内容的13场次的学术报告。4、参与学校教学合格评价的有关准备工作。   为了进一步配合学校重点课程和实验室建设工作,我校近期又确定选派15名教师和实验人员到清华大学进行为期2-3个月的短期培训。第三期支援工作将在2002年6月进行,届时教授团全体成员将再次到我校具体指导迎评和硕士点建设、学科建设、实验室建设等方面的工作,同时,我校将继续选派教师和教辅人员到清华大学进行短期对口培训。   清华大学教授团在青海大学工作期间,他们那种脚踏实地、求真务实、朴实无华的工作作风给我校广大师生留下了难忘的印象。学校考虑到教授们年纪都比较大、又都是初次来青海,为教授们预先安排了较为舒适的生活条件,但却被教授们婉言谢绝。他们坚持吃在学生食堂,住在条件简陋、临时性的招待所,工作在教研室和实验室。教授们丰富的教学经验、渊博的专业知识、前沿的学术水平、严谨的治学态度、科学的工作方法和乐于奉献的敬业精神极大地开阔了我们的视野,深深感染了广大师生,鼓舞了士气,对加强我校的学风建设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特别是教授们全新的教育教学的管理理念,教学改革的思想和工作思路以及对我国高等教育建设与发展的理论认识和实践经验,为我校教育教学思想观念的转变增添了新的活力,对促进青海大学的建设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二、在教授团来校具体指导工作的同时,清华大学在物质方面也给我校给予了强有力的支援。对口支援工作开展以来,清华大学对口支援我校6门重点课的教授所在的院(系)还为我校无偿捐赠了价值83.21万元的计算机、物理、化学、材料力学等教学仪器设备及教学参考书、教学软件、电子教案。目前,这些教学仪器设备正在进行安装和调试,多数已经投入使用,在改善学校的实验条件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开展对口支援工作以来,清华大学为我校捐赠的实物主要有:1、图书资料15000种,27736册,价值10万元。2、教学仪器设备221台(件),价值83.21万元。与此同时,清华大学教授团的教授还利用自己的影响和各种社会关系,通过多种渠道为青海大学争取支援,如我校在购置材料力学实验室的教学仪器设备时,若选购新的设备需要60-70万元的投入,为了给学校节约经费,清华大学负责指导材料力学课程建设的孙振华教授利用自己与有关厂商的关系,多方奔走,多次联系,选定了企业淘汰的但经过稍加改造后完全能够满足学校教学需要的设备,从而为学校节约了一大笔资金。又比如在教学管理软件上,我校原有的一套管理系统软件不很成熟,无法正常使用,购置新的管理软件花费很大,清华大学的教授主动与软件开发学校联系,为我校无偿提供了一套管理软件,为学校教学工作实现计算机管理创造了便利的条件。另外,清华大学的教授还与教育部高教出版社联系,为我校捐赠了1065种、2563册、价值3.66万元的面向21世纪的图书和资料。   清华大学教授团两次来校指导工作以及物质上给予的支援,为我校的改革、建设与发展带来了积极而又深远的影响,为&对口支援&工作夯实了基础。我们坚信青海大学在西部大开发的热潮中,在国家教育部、省委、省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下,在清华大学的全面帮助和指导下,一定会使我校的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登上一个新的台阶。奖学金设置  (1)优秀学生奖学金:根据学生综合测评成绩评定,奖励面10%,600元/生/年。   (2)专业奖学金:凡农林牧专业及民族班学生均享受,600元/生/年。   (3)单项奖学金:学生在全国、省、市或学校举办的各种比赛活动中获奖,或在某方面有突出贡献者可获该奖,奖励金额为30-400元。   (4)小岛奖学金:日本友人小岛先生赞助,用于奖励优秀学生,500元/生/年。贫困资助及特困补助   为帮助学习成绩良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完学业,由社会和个人提供,学校设立了爱心基金助学金等多种助学金;学校对经济特别困难学生还设立了特困生补助金,每年补助一次。   助学贷款与勤工助学   助学贷款是党中央、国务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速人才培养,帮助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而采取的一项重大措施。根据有关政策,我校制定了《青海大学实施国家助学贷款管理规定暂行办法》。学生可在入学后30天内向学校提出贷款申请,由学校统一组织办理贷款有关手续。勤工助学是培养教育学生和解决贫困生困难的又一个重要途径,根据教育部等部门有关文件精神,制定了《青海大学勤工助学管理条例(暂行)》。学校设有勤工助学办公室,通过与校内外各有关部门进行联系与沟通,不断扩大勤工助学范围,以创立更多的适合学生从事的勤工助学岗位。通过勤工助学,一方面培养学生自强自立精神,另一方面使贫困生在经济上得到改善。校徽校训  青海大学校训含义:切青海地域特点。立德立志如莽莽昆仑崇高俊逸、超凡脱俗;求知求学如长江黄河奔流不息、百折不回、汇纳百川、源远流长。  青海大学校徽含义:以“青海大学”的英文字母“Q”和“U”为主要构图元素。其中红色图案犹如初升旭日,象征朝气蓬勃、蒸蒸日上; 蓝色图案形同飞翔之鸟,寓意展翅高飞、鹏程万里。整个图案简捷明快、内涵丰富,展示出青海大学无限的生机与活力相关词条
Copyright&&()}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青海大学附属医院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