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柴静门和张维为 中国信心看中国

图片最多上传9张
点击图片可以查看大
图呦,亲!---06月30日 21:57  昨天和今天,微博等都被柴静和她的纪录片《穹顶之下》刷屏,个人也收到大量战友询问关于这部纪录片看法的私信。由于忙,昨晚只大概浏览了下文字精简版,今天下午才将视频认认真真、仔仔细细地看完。看完,也觉得该写点什么了。  ◆个人眼中的柴静与《穹顶之下》  柴静蛰伏一年后,带着一部《穹顶之下》进入公众视线。这部纪录片,上网一播即大火特火,据报道一天播放量达5000万次,社会效应非常巨大。在网上,关于这部纪录片和其人的争论霎时间充斥网络每个角落,各方视角不同,褒贬不一,争论不休。  关于柴静,最早看其节目是在十多年前,《新闻调查》做得非常好,也看过很多期。后来其离开《新闻调查》办的新节目《看见》不太对胃口,关注减少。总体说,个人对其人没有偏见,对其主持的《新闻调查》节目很认可。个人对他人私生活没有任何兴趣,故本文也只谈个人对节目看法。  《穹顶之下》这部纪录片无疑是一部好的纪录片,因为这是个人迄今为止看到关于霾最好的纪录片。纪录片把霾根源说得非常清楚,有数据、有脉络,提到的一些治理措施也很有建设性。所以,就个人而言,总体对这部片子持肯定态度。  但是,这部纪录片中个人认为也有不妥之处。譬如,篇首以其女儿未出生即长肿瘤作为切入,然后直接代入到雾霾,这使观众直接将雾霾和肿瘤联系到了一起,很容易引起观众的误解并给大众造成误导。  从医学上讲,没有任何证据表明,霾和除肺癌意外的癌症或肿瘤相关,和胎儿的良性肿瘤生长相关的可能性会更低,因为胎儿和外界还隔着母体。相比霾对胎儿的影响,母亲的身体情况应该影响更大,而影响母亲身体情况的因素就太多了,雾霾恐怕在其中占比是很小的。从统计学角度观察,也没有任何数据证明两者相关。当然,也没有什么临床证据来证明两者联系。  我们知道,雾霾可能是导致肺癌发病率上升的因素之一,但迄今没有任何数据或临床证据证明霾天与除肺癌之外的其它癌症有任何关联。事实上,导致当前癌症发病的因素很多,绝非仅仅因为环境问题。人口寿命的延长、抽烟、城市工业化、农村城市化、环境污染及生活方式的不良化,都是导致肺癌及其它癌症发病的重要原因。譬如,纪录片中的数据称过去30年内我国肺癌死亡率上升465%,近10年肺癌发病率增长300%,但哪怕如此我国的肺癌死亡率也刚接近发达国家水平(在所有肺癌患者中,人口寿命延长、抽烟、霾都是重要原因,其中对于烟民来说,抽烟危害应大于雾霾,而在上述三个肺癌诱因中,人口寿命延长应该是重要原因,因为癌症在年龄大的老年群体中发病率最高)。  更令人吃惊的是,印度和中国都是污染大国,但在癌症发病率中都排不进世界前十,排进世界前十的癌症发病率国家全都是好山、好水、好空气的国家。根据2011年英国发布的数据,癌症发病率前十名的国家分别是丹麦、爱尔兰、澳大利亚、新西兰、比利时、法国、美国、挪威、加拿大和捷克(如下图),这里边除了捷克相对落后外,其它都是空气新鲜和水污染少的西方发达国家。  中国大陆在世界的排名第几呢?50名之外,每十万人211人患癌。  如果这样的数据还不够有说服力,那么我们再看看国内地区的排名。2012年,中国癌症发病率前十名的地区是:第一名:青海;第二名:宁夏;第三名:甘肃;第四名:江苏;第五名:上海;第六名:浙江。污染最严重的河北排第17名,霾天严重的北京排第23名,天津第22名。全国三十多个省直辖市自治区,霾严重的北京是全国癌症发病率最低的地区。  谁都喜欢好山好水好空气,而且污染肯定对身体有害,也会是癌症诱因,但癌症成因复杂,并不能简单和污染直接划等号。作为严肃的新闻纪录片,由胎儿肿瘤切入容易引发争议。如今,这一点恰成网上争论重点。  就新闻传播学和营销学角度而言,选择这一切入点显然是一个可以引爆眼球的好噱头。因为,未出生的胎儿、肿瘤、母亲、爱······这些关键词合起来本身,就能很快形成人的情绪化学反应,然后再和一直吸引着公众眼球的PM2.5问题结合在一起进行二次化学反应,会带来更强的心理冲击。单就新闻传播和营销角度说,这种选择没有任何问题,因为它能带来很强的社会冲击力,能起到传播这部纪录片的社会效果,这次噱头就是成功的。但是,如果从新闻纪录片角度说,这又使得这部片子因此在严肃性和严谨性方面打了折扣,从而损害了这部纪录片的权威性。  客观地讲,也许没有这部分,这部片子或许就不会产生那么多争议,大家可能会更理性看待这部纪录片,也会更理性地反思雾霾的治理而不是争吵。  就纪录片本身而言,柴静用数据和现实告诉我们,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霾的“穹顶”之下,她给我们阐述了这个“穹顶”成因的根源,这对让公众认识雾霾有很大的好处,也能引发更多公众关注环保和生态,会促进我们的社会进步。所以,个人认为这部纪录片有很好的积极意义,应该肯定。  但是,就像柴静纪录片中描述的那样,雾霾严重不是从今天才开始的,10年前其《新闻调查》拍的山西的纪录片,就给我们呈现了远比现在很多大城市都严重得多的雾霾天。而早在20年前,笔者生活过的一个省会城市,雾霾就已很严重。那时,早起去学校,天就是雾蒙蒙的,原因是几公里外有发电厂。只是,那时候我们不叫它霾,而称作雾,更不了解霾的危害。  霾不是一天、一年形成的,也不会一天、一年消失,我们必须想办法解决它,其他国能解决,相信我们也能解决。我们的人生活在霾严重的“穹顶”之下,如果我们的思维也在这“穹顶”之下,恐怕雾霾问题将永难解决,甚至可能因此毁了我们的社会发展和进步。  在占豪看来,要想解决雾霾问题,我们应该超越雾霾本身,去追根溯源,探寻雾霾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逻辑关系,找到一条既能很好地保护环境,又能维持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可持续的发展道路。只有那样,才是根治雾霾的解决之道。更直白点说,就是我们必须将我们的视角拉高到雾霾“穹顶”之上,超越雾霾看雾霾,超越雾霾看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才能真正更好、更快地从根本上解决雾霾的问题。  这,就是为何占豪以《穹顶之上》为题作此篇分析的原因,也是下文重点阐释的逻辑。  ◆雾霾、环保与经济发展  我们时常把霾称作雾霾,实际上雾和霾是两码事。雾,主要是是在早上和傍晚较常出现的一种天气现象,是大气中悬浮的水汽凝结,能见度下降,一般雾的能见度小于1000米。霾则是空气中悬浮的大量微粒组成的气溶胶系统造成的视觉障碍。雾是发白的,如白云,白蒙蒙的;霾给人的感觉则是灰蒙蒙的。雾是天气现象,霾则是空气污染,这是两者本质区别。  霾古而有之,否则就不会有霾这个字,但古代的霾和现在的霾还是有区别的,《说文解字》对霾的定义是“风雨土也”,今天的霾则是包括化学物质的工业粉尘。也就是说,我们今天的霾主要是工业生产导致的。关于雾霾的主要来源,纪录片中有明确介绍,主要包括煤炭燃烧排放的粉尘、汽车尾气中的硫化物和建筑、工厂的扬尘。  直白点说,就是我们今天的雾霾天是因为经济发展、工业生产导致的。在人类历史上,任何经过工业化的发达国家,都必然经历过空气、水、土等的严重污染过程。西方发达国家由于工业化进行得早,发展的时间也长,其污染历史时间则更长,污染得也更为严重。譬如,伦敦自19世纪就是世界有名的雾都,这些在当时的小说中随处可见(《雾都孤儿》是1836年狄更斯的写实小说)。雾都怎么来的?就是工业化过程中形成的。1952年,伦敦雾霾事件直接导致1.2万人死亡(5天4300人死亡),可见当时的西方国家雾霾有多么严重。而从《雾都孤儿》出版的时间到1952年有一百多年。如今,伦敦早已不是雾都,一年也没多少天有雾霾,这就是治理的结果。  正是伦敦雾霾事件酿成严重后果,才有后来西方发达国家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大治理投入,也才有今天西方的好山好水好空气。中国是后起国家,从1950年代才开始进行工业化,中国用了六十多年从开始基础工业化的第一步到走完了西方发达国家一百多年的进程,实际上这已大大压缩了我们承受环境污染的时间。当然,这一方面是因为我们有后发优势,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我们有前车之鉴。所以,我们从现在就开始进行治理,应该说经过一二十年就能取得很好的治理效果。如此,相比西方,我们工业化规模更大,污染程度还是相对比他们当时小一些。  可能有人会问,难道我们就不能不产生雾霾和其它污染而进行经济发展吗?对不起,不可能!如果中国只有新加坡那么大,弹丸之地,几百万人,那压根就不需要什么工业化,直接利用区位优势,突出自身特点,然后进口他国商品,就能获得好的发展。可惜,中国不是新加坡,中国是有960万平方公里土地,有十多亿人口的超级规模大国。  到新中国成立,中国领土960万平方公里,人口大约5亿,世界第一大人口大国,这样的国家,谁能帮你进行满足中国老百姓需求的基础工业建设?去哪进口那么多基础材料供你建设?何况,那时还有东西方冷战。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只能自己发展工业,只能立足于自己生产制造,才能在保家卫国的基础上造福百姓。  但是,当时的中国被凌辱百年,被帝国主义搜刮的一干二净、一穷二白,毫无工业基础。于是,在没办法的情况下,中国人只能勒紧裤腰带,利用农业人口多的劳动力优势,通过扩大农业劳动生产来尽量节省农业生产盈余。通过将这些农业盈余以政策剪刀差的方式转移到城市,然后再用这些盈余来发展城市工业。中国用农村补贴城市,就是为了推进自力更生的工业化,就是为了避免前面的百年凌辱重演,就是不想再受穷、受苦。这就是为什么新中国后,中国农民长期穷、城市工人工资低、生活水平整体不是很高的原因。因为我们的工业基础太薄弱,我们需要补的功课太多,才不得不采取这非常之法。事实上,这是我们的老一辈勒紧裤腰带,用自己的辛勤劳动给我们这一代打下的坚持基础。否则,今天的中国怎么可能是世界第一大制造业大国?我们怎么可能有如此大的发展?直白点说,如果我们的老一辈那时候先自己享受了,今天的中国不可能有安全的发展环境,也不可能有我们今天坐的舒适、快速的高铁等交通工具。真那样,中国不过也就是一个大一点的印度,坐火车都得买“挂票”,找个座都得上车顶。  因此,作为一个大国,独立自主的工业化是必须的,否则就要受制于人,就要受人欺凌。中国清末GDP世界第一,好山好水好空气,可结局如何?被充满雾霾的英国用坚船利炮打开了国门!100年下来,我们的国家倒是没有雾霾,倒是好山好水好空气,却充满战火,却遭遇百年凌辱。我们从最富有的国家,变成了最贫穷的国家,人均寿命在1949年时只有35岁。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2013年的中国雾霾最为严重的一年,中国的人均寿命却达到了76岁。相信每一个有理性的人,都不会为了没有雾霾而怀念人均寿命35岁的解放前。  当然,千万别误解,这里可不是歌颂雾霾,只是想说明我们为什么要工业化,工业化对我们国家的重要性。工业化,对于我们这个遭遇百年凌辱,凌辱过程中非正常死亡至少达两亿人的中国来说,是那么的重要,重要到我们不得不以牺牲两三代人来换取未来的强大。新中国以来的人们,他们用辛勤劳动却只能换回比现在少得多得多的回报,他们牺牲了自己更美好的生活成就了今天的我们。而对我们来说,发展带来雾霾,我们再治理雾霾,也是另外一种方式不得已而做出的牺牲。新中国以来,我们越来越好的生活,都是拜工业化所赐。如果没有工业化,我们将没有今天的一切,更没有未来子孙的一切。当然,这一切的到来也伴随着雾霾的到来,这就是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  工业化,让我们享受到了好的发展福利,也给我们带来了负面影响。这些负面影响,就包括我们国家原来的好山好水好空气被破坏了,生态环境恶化了。既然我们想得到工业化的好处,就必然也会得到空气污染和水污染的副产品,这对我们来说是没有选择的必然过程。但是,我们是否给我们子孙也留下这些副产品,确实我们现在可以选择的。  可能有人会不太同意这些观点,他们可能会反问:为何我们不进口呢?哪怕我们不进口,我们可以少生产一些污染不是就少一些吗?干嘛还要进行大规模的出口增加自己的污染呢?我们为何不从开始就用高的环保标准地管好呢?针对这些疑问,我们不妨再多说几句。  我们为什么不进口呢?还是上文所述逻辑,一个960万平方公里、缺乏基础建设的国家,既没钱进口别人的基础建设材料,这个世界也没有一个国家有那么大的生产能力来供给中国搞960万平方公里和十多亿人口的基础建设。更何况,这个世界也没有国家会慈善到无条件帮助另一个国家搞基础建设的地步。所以,我们国家要想发展,人民要想富足,唯一的出路就是自己建立工业体系,自己进行生产、建设,别无他途。  那么,我们为什么又生产那么多还出口呢?原因有三:  一、任何进出口贸易都是国家间的互通有无,中国作为落后国家,最初虽然不缺少自然资源,但缺少开采资源的设备,也缺少制造商品的装备,自己又没有制造的技术,从国外购买这些设备自然需要外汇,不卖东西哪里有外汇呢?在没有外汇也没有产品的时候,就只能拿资源或农产品这些初级产品来出口换汇或换物。最初,我们和苏联换,关系不好了自己有点基础就自己发展,如果没有这个过程,中国发展怎么起步?  二、当发展起来一点了,出口初级资源产品换回的钱太少,我们自然需要出口一些更高级一些的产品,这些产品就是较为低级的工业品。  三、出口工业品不但有利于降低成本,还能增加企业收入,加快企业发展从而加快产业升级。工业企业就是这样一步步升级的,国家的工业体系和科技水平也是这样一步步升级的,天底下哪有一口吃个胖子的道理呢?  事实上,不管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或者欠发达国家,都希望多向外国卖东西赚钱。至于卖什么,能卖什么价格,则取决于各国的工业能力。譬如,德国、美国产品的附加值高,那也是人家经过空气、水污染后,发展几百年一步步升级到今天的,不是一下就达到了今天的水平。  那么,我们为何不从开始就高标准地管好呢?问这种问题,就说明对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缺乏了解。任何市场经济在发展之初,一定都是粗放经营,一定都是市场准入低门槛。为什么?道理很简单,刘翔是生下来就是110米栏奥运冠军吗?不也是他妈扶着走路到后来一步步练到奥运冠军的嘛。工业化进程也是这样,最初大家缺少技术,缺乏设备,能凑合着生产就不错了。随着生产的不断扩大,产能的不断增长,资本积累的不断增加,才有后来不断新的投入和生产技术的提高,这就是产业升级,是经济和产业发展必然要经历的,从无到有的过程。  时至今日,面对过去发展所获得的能力,我们当然可以说我们该治理了,我们该好好治理了,但在发展之初,我们当然做不到这一点,任谁都做不到。  在纪录片中有一段这样的描述,即钢铁一吨还赚不到一颗鸡蛋,政府向一家钢铁企业每两年补贴20亿。片中的意思好像是,这种企业还要它干嘛?既不赚钱,又是高耗能高污染,还每两年补贴20亿,浪费纳税人的钱不是。可能很多人会因为这样的阐述而有类似共鸣。可问题是,中国2013年钢铁消费量达6.8亿吨,房产、公路、桥梁、铁路、码头、飞机、轮船、汽车······各种基础设施和消费品,哪样不需要钢铁呢?我们如此需要钢铁,这种企业直接关掉的话,中国还能发展吗?更何况,这背后还有巨大规模的就业人口,一个企业背后都有数十万人靠其吃饭,你砸了他们的饭碗他们答应吗?所以,治理污染,绝不是简单地把企业关停,而是如何有序地淘汰落后产能、进行产业升级,发展新兴产业,创造新的就业机会,这一定是一个逐渐的过程。  说到这里,我们应该明白了,作为后进工业化国家,虽然可能比西方发达国家工业化过程中有更小程度和更短时间的被污染过程,但这个过程绝对绕不过去,被污染是肯定的,我们要想享受工业化带来的福利,就必须经历这样的过程。这,是你我他甚至是整个人类的共业,逃不开、躲不掉!有因有果,我们只能今天再种善因,等着未来结出善果。  既然绕不过去且已成现实,我们就要承认它的存在,并想办法保持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同时,保护好环境,治理好污染。我们的先辈,为了不把贫穷留给我们,耗尽了血汗,贡献了生命;今天的我们,在享受前人栽树留下的阴凉的同时,不能不负责任地将污染留给我们的下一代。清除污染,保护环境,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历史责任。做得好,将来既能向九泉之下的先辈交代,也能拍着胸脯告诉子孙,老子当年干好了!  那么,我们该如何既保持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又减少PM2.5的放呢?纪录片中所探讨的方法可行吗?
楼主发言:7次 发图:0张
  在占豪看来,纪录片中介绍的很多国外经验及一些提议还是可取的,部分建议也是可行的。但是,如下两方面的论述,个人认为不可取或做不到:  一、是不是继续以投资拉动经济的问题。  对中国来说,虽然基础工业化完成了,但整个社会的基础建设还没完成,城市化进程还在继续,投资并不仅仅是为了经济指标,而是基于百姓的生活和国家的发展需要。是,我们北京、上海这样的大都市基础建设完善,生活水平高,可我们还有很多生活在农村的人口没有享受到城市化的好处,我们还有一亿的贫困人口,还有很多收入低的城市人口没有好的居住条件,甚至还有很多地区的交通条件都不好。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怎么可能不进行投资呢?怎么能不让投资拉动经济增长呢?仅仅为了我们相对富有的人的新鲜空气,去剥夺他人发展进步的权利吗?这显然是不妥当的。  投资不仅仅是为了简单的经济增长指标,而是为了国家的发展和人民的福利,这一点我们还是要搞清楚弄明白的。更何况,包括环保产业、科技产业等新兴产业,也都是投资,也都能拉动经济增长  二、为什么不用天然气替代煤炭?  纪录片中提到,英国是用天然气来解决煤炭燃烧带来的雾霾问题。中国能否也这么干呢?我们不妨来论证一下。  我们知道,2012年中国消耗了36.2亿吨标准煤。一吨标准煤等于多少立方米天然气呢?大约等于823.8立方米天然气。如果我们将36.2亿吨标准煤换算成天然气,等于29821.56亿立方米。数据显示,我国常规天然气预测地质总资源量为38.4万亿立方米,最终可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约13.2万亿立方米。暂不说探明、开采需要过程,就是我们一口气把理论上可探明的13.2万亿立方米的天然气都吹口气吹出来,若将燃煤都换成天然气,也只够我们国家用四年多,这还不算新增能源需求。  所以,中国的所谓大量资源看似很多,但不能平均,一平均就很少了。那么,世界天然气的总开采量是多少呢?2013年是3.39亿立方米。也就是说,全世界开采的天然气都给中国用,也才够中国人民消费。  因此,在中国全部或大部分用天然气替代煤,是不可能的事情。不是中国不允许,是地球不允许,是世界人民不允许,没那么多可以用。基于此,客观上天然气只能一定程度地替代一些我国的能源消耗,但这个比例不可能很高,这是现实决定的,且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所以,所谓石化是没有开放的行业,所以才导致天然气不能替代煤这种逻辑是真的太不专业的所谓专业人士误导了纪录片制作人。事实上,这和石化是否开放没有一点关系,就是整个全部开放,也依然替代不了煤。  更何况,在其它领域,我们也不是没有开放过。譬如,煤炭行业,开放之后结果又怎么样呢?滥采滥伐,大量安全事故。作为煤炭大省的山西,大量私有煤矿开采带来了什么结果呢?纪录片中10年前的山西污染就是现实。滥采滥伐的结果,是制造了一批煤老板暴发户、一批倒下的贪官和留下了继续贫穷的山西。这就是血淋淋的现实,这种现实,恐怕比纪录片中北京的雾霾可怕得多。  那么,该如何解决PM2.5的问题呢?在占豪(zhanhao668)看来,要通过如下几个途径方能真正解决根本问题:  一、发展清洁能源。  纪录片是好纪录片,这非常值得肯定。但是,令人遗憾的是,片子前半部分要远远好过后半部分,特别是在解决方案方面存在欠缺,有些抓小放大,有些虎头蛇尾。  我们知道,由于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升的需要,我国能源需求仍处于快速增长之中,这是发展现实决定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不是简单地关停企业的问题,而是必须找到替代能源。  什么能源能替代煤、石油这样的能源呢?天然气当然可以,但由于量级差距太大,替代比例很低,只能作为补充。真正能替代煤炭、石油的能源是什么?核电、风电、水电和太阳能发电这些新能源。  特别是核电,1KG的铀全部裂变所产生的能量相当于2500吨优质煤和2000吨石油,一个大亚湾的年发电量相当于1600万吨煤的发电量。2012年,我国火电用煤大约16亿吨多些,这意味着我们国家那么多火电厂也就顶100座大亚湾核电站的发电量。何况,现在的核电技术使得核电发电效率更高,根本用不了这么多核电站。未来,核聚变技术一旦获得突破进入实用,海水中就有用之不尽的核电资源可供使用。  除了核电外,风电、水力发电、太阳能发电都是可替代的清洁能源。三峡大坝就相当于超过2个大亚湾的发电量,相当于3500万吨以上的标准煤发电量。但是,令人遗憾的是,纪录片中没有提任何关于清洁能源的内容。如果没有清洁能源对传统能源的替代,又怎么能解决污染排放问题呢?又如何解决PM2.5呢?  二、提升节能技术。  除了开发新能源,要想减少排放,提升能效,节省能源也是重要办法。譬如,我们开发新能源汽车,如今一些推向市场的车型一公里耗油量相当于原来的五分之一甚至更少。这样,是不是可以减少PM2.5的排放呢?如果是纯电动车,用的又是清洁能源,就可以接近零排放了。推动新能源汽车发展,汽车尾气的问题是不是就解决了?但是,令人遗憾的是,纪录片中也没有关于提升能效这部分的内容。  三、对重要排放源进行治理。  关于对重要排放源的治理,这几年投入实际上不小,譬如电厂污染排放的脱硫处理、钢铁厂的防尘处理等等。但是,在这方面,由于我国监管体系不完善、监管能力不足、执法力度不够,使得很多重要排放源治而不理。在纪录片中,就提到车企将供应非洲不达中国排放标准的卡车投入到中国市场的情况,这显然都是执法力度不够导致的。类似情况,在当前工业体系中可谓多如牛毛。别的暂且不说,如果能加强监管,相信污染排放就能减少很多。  四、增加炼油投入,提升油品等级。  对我国来说,汽车尾气排放是最重要的PM2.5排放源之一,这些都有数据支撑,纪录片中也有明确说明。那么,汽车尾气为何会排放出那么多PM2.5呢?最重要的原因我国的炼油的标准太低,脱硫方面做得严重不够。虽然,我国名义上最高油品国四排放标准已实施,但一方面合格油品在所有油品中的占比太小,另一方面我国还保有大量国四标准以下的汽车,所以排放情况可想而知。  我国现在炼油能力超6亿吨,全国要全部升级这些炼油标准升一个等级要500亿投入,从经营角度说,企业主观上就缺乏这种动力。这个问题怎么解决?好的方式就是征燃油税,然后通过税收进行转移支付,作为专项投入加快解决石油炼化标准的升级。  但令人遗憾的是,前些天政府借油价大跌连续增加燃油税时,很多人因为开车支出稍微增加而开骂。如今,燃油税已增加,那么未来炼油改造升级相信会明显加速。  五、提升环保标准并完善相关法治体系。  就当前而言,我国的经济到了产业全面升级的阶段,这种时候国家正好借机提高环保标准,建立完善的法制体系和监管体系,然后即能减少后面的污染排放。在这方面,过去我们发展太快,很不完善,这需要我们的立法机构、环保部门和其他相关部门努力推进。  六、理顺各部门职责,加强政府对市场的监督。  过去,我们在环保监督上是职责不清的。我国1973年才成立环保部门,1988年前不过是建设部下边的一个部门,1988年后才成为副部级单位,1998年才成为正部级单位,2008年才成为国务院的组成部门。试想,这样低级别的单位,能管更高级别的单位或同级别的企业吗?虽然2008年机构改革成了国务院的组成部门,但在监管职责方面仍然没有完全理清。  十八届三中全会国家确立深改进程,四中全会决定推动依法治国进一步深化,这不但需要政府减少各种行政审批,更要加强对市场行为的监督。其中,环保监督就是政府职能改进的重要内容。在这方面,新任环保部长是纯环保专业出身的专家,也是第一个真正的“专业出身环保部长”,相信在这方面未来会有大的改进。
  ◆穹顶之上,从己做起  《穹顶之下》纪录片的主创人员一定耗费了很多心血,通过这部纪录片,很好地向公众介绍了PM2.5的形成根源,告诉我们整个中国都被雾霾造就的“穹顶”笼罩着。公众因此提升了对PM2.5的认识,未来会增加对政府、对企业的监督意识,会提升自我的环保意识,有助于我们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快节能减排进程。所以,这是一部好的、很有社会价值的纪录片,这一点我们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就社会进步而言,我们需要更多这样的纪录片。  但是,作为政府和公众,我们的身体被雾霾笼罩着,但我们的思想却不能再被雾霾笼罩,21世纪的我们,需要超越雾霾这个“穹顶”来观察问、思考和解决问题。无论公众还是政府,都要理性地看待雾霾的产生,也要理性地知道雾霾怎么消亡的过程。就今天而言,我们既要考虑社会的进步及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又要加速解决好污染排放问题。我们不能天真地认为雾霾可以短期内解决,更不能为了解决雾霾而导致经济增长熄火,因为如果没有发展,雾霾问题不可能解决,恶性循环只能持续。我们务必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用发展的眼光解决问题。  ▼公众的“穹顶之上”  在占豪看来,公众应该站在“穹顶”之上,节能环保应该从自己做起。我们不能嘴里一边吃着鱼翅,一边喊着保护鲨鱼。我们应倡导环保理念,倡导低碳、简约的生活方式,我们应该由己推人,而非宽于律己而严于律人。譬如,抽烟的人,我们是否可以为了自己和他人的健康戒烟或者少抽?这样即可少制造一点PM2.5,利己利人;我们出行可以少开车,多走路和多坐公交,这种低碳生活可以减少PM2.5的产生;我们冬天、夏天可以少开点空调,这样不但可以节能减排,还能让人体更加适应四季轮换,提升身体免疫力·······对于企业的违规排放、对于政府部门的不作为,我们要加强社会监督,督促政府纠正企业,如此才能更好地实现节能减排。  我们做到这些,就是身体活在雾霾的“穹顶”之下,思想却在雾霾的“穹顶”之上。有这样的心,有这样的思想,我们就必然能在一二十年后呼吸到干净的空气和喝到干净的水。我们这么做,是为自己的健康,更是为子孙后代留下一片“APEC蓝”。  ▼政府的“穹顶之上”  显然,在这样的纪录片后,政府会面临更大的社会舆论压力。但是,占豪认为,政府不应畏惧舆论或逃避舆论带来的压力,而应该迎着压力而上,与公众互动,并和公众一起来改进政府工作。这样,不但能赢得公众的信任从而提升政府公信力,更能将工作顺利开展,推动社会进步。  政府,既要考虑经济增长,又要考虑节能减排,那么就需要政府拿出更多的精力,进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进行产业升级。政府不应该因为舆论的监督而走得过急、过于匆忙,我们不能忘记还有很多人需要经济增长来提升生活水平;政府也不能完全不顾舆论,只顾着提升政绩增加GDP,经济增长的长期可持续和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才是政府该追求的真正政绩。  政府,既要引导好经济发展这列火车保持平稳较快增速,又要照顾好经济增长的质量,政府能做到有计划、有安排地按照经济发展规律发展经济、普惠民生,同时能够依法监督好市场参与者的行为,就是好政府。这样的政府,就是站在雾霾“穹顶”之上的智慧型政府,就是既能发展好经济又能解决好雾霾的创新型政府,就是有能力和值得肯定的政府。
  昨天,朋友圈被一窝蜂的《穹顶之上》转发刷屏了,看到标题上柴静出品就不自觉得先涌起了一股反感,没打开视频基本就能感受到她那故作客观的上帝视角,一切言论以煽情开始以煽情结束。尽管如此,还是耐心花了一个半小时看完了视频,果然没有什么惊喜。  她所提及的内容是雾霾开始的这些年里早已科普过的资料,她所使用的取样分析也严重受到个人倾向的影响,而结尾提出的解决方案,更是贻笑大方。  而网络上关于这个视频的争论也是此起彼伏。一些被煽动起来的群众开始指责质疑柴静的人们,心理不健康,现实生活中的loser,见不得人好,嫉妒柴静,不关心环境污染。等等等等。  而作为对柴静此番作为嗤之以鼻的lz,在浏览这些信息时,看到的并不是大家对于关注雾霾这个问题有什么异议,大家争议的是,柴静此番作为究竟对雾霾的改善有没有意义,她做这些究竟是要煽动情绪来达到炒作自己的目的,还是真心为了公益?并且柴静作为一个满身污点的负面口碑的央视前记者,有没有资格来站在道德至高点指责雾霾问题?
  我的鼻子讨厌雾霾。08年来北京之后,莫名其妙得了过敏性鼻炎。发作时鼻子堵塞呼吸困难,睡不好觉,大脑供氧不足,人因此变得懒惰、甚至抑郁,什么事情都不想干。去了很多医院,譬如,铁建医院、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武警总医院等,均治标不治本,甚至连过敏源都查不出来。后来还是伟大的301医院查出了过敏源——粉尘。这一下我就死了心,在北京怎么可能不接触这一过敏源呢?现在,保持每周至少发作一次的频率,常常在办公室、教室连续打几十个喷嚏,有时,不得不中断上课,去厕所拧鼻涕。而且特别容易感冒,冬季完全不敢在户外运动,导致肥肉累积,进而变得更懒惰。  然而,一回到南方鼻炎自动消失,晚上睡觉太舒服了,尤其到了山清水秀的地方,人莫名其妙就兴奋,感觉大脑供氧空前充足,呼吸通道顺畅啊!原来我对北京很有好感,自从在北京得了鼻炎之后,我觉得还是四川好,每次收假回京,我都觉得心情沉重,就象要回后妈那里了。北京虐我千万遍,我无法待它如初恋,所以,我跟雾霾才是百分之百的私人恩怨!  尽管有私人恩怨,但我对雾霾的痛恨程度远不如多数人,无法义正词严地声讨雾霾,尤其没有兴趣占领道德制高点,为什么呢?因为我是学历史的,更因为雾霾背后有庞大的就业人口。很简单,是和尚就要剃光头,是发展中国家就要支付环境的代价。中国既无创新能力,又无老本可吃,人口多、素质差,凭什么富裕?只有先承接发达国家淘汰掉的高能耗、高污染的产业,积累起了一定的财富之后,才可能把这些污染企业转移到比中国更穷的国家去。现实就这么残酷!  现在的情况是,北京已经成为了发达地区,北京人的诉求早已不是温饱,而是健康有品质的生活,这与周边的河北、山西等省有很大的区别。从自私的角度来看,我当然希望每天都有APEC蓝,每天都能睡好觉,但是,这个充满诗意的蓝天是以无数工人兄弟失业为前提的。  据统计,为了制造APEC蓝,北京市以及邻近五个省份的数百家工厂都被勒令停工关闭,根据瑞士信贷(CreditSuisse)估计,这种措施已经影响到了中国钢产量的四分之一、水泥产量的13%、工业产出的3%,进而对中国2014年11月份工业增加值增速产生0.2-0.4个百分点的拖累。这会使得总体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从9月份的8%降至7%-7.4%左右。——《新浪财经》  经济学家们认为,GDP每下降1个百分点,将导致120万左右的人失业,按照这个方式来计算,单单维持北京这一个城市的APEC蓝,就可能导致70万人——120万人失业。如果,全中国都要APEC蓝呢?失业人数不可想象。对这些人来说,吃饭问题比雾霾问题更紧迫。  事实上,雾霾问题绝不仅仅是地方政府片面追求GDP的问题,也有实实在在的就业问题、工人阶级的生计问题,从根本上来说,是一个发展中的问题。当然,地方政府为了突出政绩,片面追求GDP的做法加剧了环境的污染,这是需要检讨和揭露的。我的意思是,在现阶段避免雾霾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公平的,但应该尽量控制,以减少雾霾天,在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找到平衡点,使之既适应现阶段国情又能避免环境过度恶化。  当初,APEC蓝被制造出来后,知识分子们一律表示了不同程度的接受乃至赞赏,唯一的批评是“为什么APEC蓝不能持续下去?”当人们在表达对APEC蓝的赞美时,有没有想过,那些被失业的沉默人群的感受?这些人既要呼吸雾霾的空气,还吸入比雾霾恶劣得多的工厂粉尘,并且拿着比拥有话语权的人低得多的工资。如果,让他们在蓝天白云与生计之间选择,我想,他们大多会选择生计。当然,你可以批评地方政府无能,可以批评他们为什么不能腾笼换鸟,改变产业结构?但这的确需要时间和时机。  历史经常重演,我们正经历的心路里程,其实是人家早已经历过的。一百多年前英国的曼彻斯特是英国的工业中心,但在当时的知识分子眼里,曼彻斯特却是一个人间地狱。崔斯坦,社会学家,妇女权利倡导者,他在1842年的一篇文章中写道:“……他们要在小房间中工作12小时,呼吸着污浊的空气。他们大都体弱多病,眼睛无神。如果你到过这里的一间工厂,你可以容易地看到,工人的福利从来就没有在工厂主的脑子中出现过。上帝啊,怎能只用生命的代价换来发展呢?”读了这段文字,你可能会产生错觉,那时污染遍地的大英帝国远不如田园风光的大清帝国,事实呢?  20多年后,曼彻斯特在人们眼里却发生了巨大变化。威廉?亚历山大?艾布拉姆,记者和史学家,1868年写道: “在过去的25年里,(曼彻斯特)工厂劳动者的生活状况已经大有改善。1844年通过了每天10小时制的《劳动工时法》,过度的劳动时间已经减少到每天10个小时,工资的提高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机器的生产效率提高,以及工作环境的改善。一间新的棉纺织厂,具有一流的生活环境,那里提供公共活动的场所,以及浴室和公共图书馆。这里,已经没有过去那么多不满的声音。疾病和死亡率,已经减少到几乎令人难以置信的地步。  我们当下对雾霾的批判和一百多年前英国人对工业革命的批判如出一辙。没有人觉得污染是好事,如同没有人觉得孩子尿床是好事一样,但那是必经阶段。人啊,总是不自觉的站在自己的利益上来说话,不仅权贵如此,知识分子也如此。当我们在指责权贵们损公肥私,对我们不公平时,在雾霾问题上,我们对历史、对广大工人阶级何尝又是公平的?所以柴静的片子我只看了一半,拍得不错,完全符合我个人的利益,但还是看不下去。  如果我来拍片子,首先,把柴静片子的内容压缩一半,剩下一半的篇幅,一部分留给工人阶级,听听他们怎么说,一部分留给西方的学者,听听他们作为过来人的意见,一部分留给政府官员,听听当事人的看法。  1.正如很多人已经指出的那样,肺癌高发率恐怕和中国高吸烟率的相关性还要大于和雾霾的相关性。全片对控烟一字不提,虽然不是错误(控烟并不是主题),但是这反映了这类宣传片共同的困境:大自然的因果关系往往是多重因素交织的,而人类的思考方式更偏好简单明确的因果链条。因此,几乎任何强调特定主题的有效宣传在学术上都有夸大一种因素掩盖另一种因素的嫌疑,因而会受到技术层面的指责。戈尔的《难以忽视的真相》也饱受此诟病。当然,这里有度的区别,柴静并没有把本来几乎不存在的关联性硬说成是有,也不构成根本性的缺陷。  2.片中借采访对象之口提到了河北有几十万职工事实上依赖于高污染的工厂而生活,但这一点只是浮光掠影,并未深入讨论。事实上这是污染治理最本质的问题:如何强行落实环保法律要求,而置其背后的政治和社会风险于不顾?片子并未回答这问题,甚至连试图回答也没有,仿佛答案不言自明。但答案并非不言自明。  片子后半段用英国的经验对此问题做出了简短的回应:一个产业没落了,另一个产业会兴起。人们不做矿工了,可以去做别的。但是这话近同儿戏:在统计上新行业当然提供新就业,但新的就业员工如何可能恰巧等同于没落行业淘汰的那一群员工?它们所需要的专业训练、地理分布、资源配置都全然不同。就业率不是抽象的数字,而是一个个活生生的家庭。美国汽车产业没落的同时信息产业也在兴起,但是底特律的汽车工程师并不能直接搬到硅谷去开始写代码。河北的几千万人要如何承受产业换代的冲击?  3.这片子最令人诟病的地方,就是它几乎全然反映了城市中产阶级的视角和利益。对城市中产阶级而言,雾霾是一个只有缺点没有优点的敌人。但如果她去采访一个钢铁厂工人,对方也许会说:我宁可要雾霾,也不愿失业重新找工作。这个利益诉求在片中是完全被忽略的。  一个城市居民理想中的世界,是身边既没有化工厂,也没有核电站,长江上没有三峡工程,郊区没有烟囱,城市里不堵车,出门有蓝天,但同时自己又能用上便宜清洁的油电水和现代工业产品的世界。这世界是不存在的,和监管是否到位,法治是否昌明并无关系。当然,在一个事实上监管并不到位,法治并不昌明的国家里,首先要求立法、执法和行政部门的有效做为是理所应当的事,这也是本片的主要意义。但与此同时,它也必须承受把问题过度简化的指责!
  无论是马克思主义和其他优秀思想资源,还是在我们面前发生的客观事实都清清楚楚地显现出,造成生态危机,带来严重雾霾的不是别的,正是资本逻辑。资本逻辑的无限展开使我们陷入如此的灾难之中。资本逻辑与生态的这种对立是由资本的本性决定的。资本不是一般的物,而是一种社会存在物。自从它来到人间,特别是当它成为现代性的本质范畴,成为现代社会的基本建制以后,它对人类,对自然界就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它的第一个属性就是“效用”原则,即把一切变成“有用的东西”。正是这一属性使自然界失去“感性的光辉”,变成仅仅是有用的某种体现者而已。自然界原有的神圣性、敬畏感在资本面前丧失殆尽。  资本的第二个属性就是“增殖”原则。资本就如癌细胞,它自身就蕴含着源源不绝。正是这一属性,它对自然界的利用和征服没有限度,只要资本逻辑还占有统治地位,它就必然要为着最大限度地获取利润而生产,与此相应,也就要最大限度地向自然界“索取”。这就是说,当遍布华北大地和整个中国的企业都是受资本逻辑所支配,都是在为交换价值而不是为使用价值而生产,都是把获取最大限度的利润作为企业存在宗旨之时,那么,在华北大地和整个中国上空的雾霾是不会消除的,而且还会越演越烈。  既然资本逻辑是造成生态危机、雾霾的主因,那么我们应当自然地得出结论:消除雾霾就应当在正确对待和利用资本上下功夫。但令人不解和痛惜的是,现在不断有人给中国消除雾霾开出的“药方”是进一步推进资本化,即让一切资源、能源进入市场变成用来交易、挣钱的资本。与此相应,他们认为国有企业的垄断带来了雾霾,主张打破垄断,让中国涌现出无数个私人企业进行自由竞争,以此缓解甚至消除雾霾。这在某种意义上是在进一步强化雾霾的“发动源”。  企业不管多少与大小,只要它们奉行资本逻辑,都会与生态相冲突。打破能源垄断,听起来激动人心,但很可能带来更严重的雾霾。可以说,国企更有可能在消除雾霾上有所作为,因为它们按其性质是属于“全体人民”的,它更有条件和责任“跳出”资本逻辑。国企现在在这方面做得不好,不等于它就没有这一“先天优越性”。
  还以为公知转性了,原来借批评雾霾这天然正确无风险的切入点来旁敲侧击帮美帝与汉奸高层达到解体中国国企进行私有化的目的,真牛叉!  环保,转型发展,这些都是正确的,必须的,但他给你偷换概念,告诉你国企资源分解到几个资本家手里互相竞争就没雾霾问题了。  国企的问题不在垄断,而在监督与分蛋糕机制。但他们巧妙嫁接大众对贪官的痛恨情绪,引导着大家认为解决雾霾就是让这些人没好日子过就能解决。  右派们这手借力打力、以彼之道还施彼身的功夫是越练越纯熟了,当年文革的时候就用过一次大招成功让右派翻身,习大上台后公知们集团抱团又开始用这招了。  很多年青的朋友无法识别他们这么做的目的是什么,真以为他们是在为国为民,一副为官所不容的慷慨就义模样,更加对他们倍生好感。  那是因为你们不明白,精英公知推动中国社会转型的背后目的。  就拿国企来讲,垄断,听着就讨厌对不对?可为什么讨厌,真是因为垄断?不是,是因为你觉着他们赚的到不了你手里,觉得没你的份。但是呢,假设一个国企要上交一千亿利润,但是被贪官贪掉了两百亿,只交了八百亿上去。你固然会非常痛恨那贪渎的领导,但你也不得不承认那上交的大部分利润还是为国家建设做了贡献的。可是呢,这种负面的情绪是在你心中积压的。而公知们就是利用这点,诱引大家一起反垄断,想让国企这一千亿的大饼分成几家私企来吃。  但是问题来了,普通私企吃得下这样的肥肉吗?那只有国际大资本财团才有能力接得下。就算分成几家竞争表面上没垄断了,可是私企上交的利润能跟国企比吗?国企名义上就是国家所有,全民所有,他的利润是属于全国人民的,虽然不可能具体分到一个个人手里,但是各种公共建设开支是要从这里出的。但是私企是属于个人老板的,他要交的税怎么能跟国企比,大部分是进他腰包的。所以反垄断这表面很正义很正确的事情真的得到执行的话,就会出现中国重要的战略能源都落入美帝手中,就像今天中国的大豆、食用油都早已落入老美的大资本家手中。  为什么大家一边恨中国腐,一边又不得不说中国的基础建设比很多发达国家都要好,就是这个原因,正是因为你这样的体制可以集中财力攻坚办大事,而许多所谓的民主国家政府都很穷没钱搞基建,因为他们的钱都在资本家手里。就像张维为说的,中国最富的一百个人不可能左右中央的政策,但美国最富的三十个人可以决定白宫。  也许你很奇怪高层为什么允许公知这样的卖国群体存在,那是因为问题就出在高层,是高层有些人自己就想当国企私有化后接盘瓜分的那个大资本家啊。是某些高层比普通老百姓更想国家体制转型,他们就可以合法化的吃肥肉了,不然在公有这个体系下,他永远只能靠临时代管的进行贪渎,而不能合法的拥有这个资源。就像一个油田,国家是公有制,他只能呆在国企干部的岗位上进行肉过砧板揩点油式的贪污,贪再多都心里不踏实,因为他知道这是违法的,只要有天上面换人了查下来他就完蛋。但是变成资本主义私有制之后呢,他可以靠贪污的钱或幕后外国金主提供的钱把这个油田买下来变成他们家的私有财产,这样赚的比以前多,又没有法律风险了。正是因为高层出现了许多这样想靠转型让自己既贪又能安全的人,才指使培养出现了大量的正义凛然面貌出现的公知精英,他们表面上痛骂腐败,实质上却是中外高层不可见人交易的走狗。
  支持柴静,就冲他让普通大众了解了雾霾,就冲他在普通民众中普及了环保意识
  有能耐也做个视频公开反驳啊,在这些这么一大堆谁看?显得你文笔好?这么有能耐娱乐圈怎么没有您的大名?活了大半辈子了也就靠讽刺别人获取存在感?在天涯这个小圈子都没活明白的2货!
  这一大堆是自个写的还是到处拼凑的?写这么多也挺厉害啊。
  天气真好,幸福的北京城,每年最少也要享受到三次以上的蓝天:两会蓝,国庆蓝,春节蓝..一眼望去,两会蓝的天空那样干净清爽,朋友圈里,微博上,到处都是晒蓝天白云的幸福与欣喜,雾霾这个词随着两会蓝的到来,已经被扫入记忆的垃圾堆  除了看见依然坚持深扒柴静、浅扒柴静、打着滚儿扒柴静的帖子,才能回忆起遥远到近乎遗忘的,这个常常和“爆表”同时出现的词汇。"雾霾”  柴静带来了纪录片《穹顶之下》也带来了雾霾,以及知道她平时不戴口罩的行为导致女儿患病,她一定是受到境外势力蛊惑赞助,有不可告人的目的!还说是自费100万,除了吃饱撑的就一定有推手,有所指,有黑幕,有。。。。不然的话,中国十几亿人为什么只有她去做调查?  不管你们信不信,我反正快要信了。  最近几年随着生活无忧,时常在能力之内做些公益,一直信奉: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句话。捐款捐物自己没帐了,不多,比不了大善人陈光标,至少比一毛不拔的和在工资里扣缴“捐款”的人多一些。  几年下来深切体会到私人做慈善的艰难与辛酸。  选官方机构性慈善吧,看见因暴露红会出名,因赌博被捕,最后因卖淫被判刑的美美,(好绕口....)算了,这条路只能留给捐款前要请来各大媒体的“首善们”去走了。  选择草根组织还是不错的,有钱捧个钱场,没钱当当志愿者贡献一把力气,随心随意。随手,午餐,老兵,助学,支教....每次捐款总会有一些感动和收获。  但是切记,把自己捐款的事儿藏好了,捂住了,千万不要让别人知道!  你说咱们做善事又不是做贼?  我真的要告诉你,这事儿还真就是做了贼,而且一定要比贼还要谨慎,还要保密!  因为中国那么一部分人,觉得你把自己辛苦赚来的血汗钱拿出来塞到陌生人口袋里是不可理喻的,他们觉得那是傻逼才做的事儿!别说几千上万,有一百块钱买两个肘子全家吃一顿好不好?别人读不读书饿不饿死关你屁事儿?  吃过了肘子,开动脑筋“你们做慈善到底有什么目的?”  商人?一定是为了打广告!  演员?一定是为了新片子作秀!  作家?那不用说,一定是为了卖书!  如果这些都不是呢?  那一定是打着慈善的旗号募捐,然后贪钱!  最最不济的也是为了煽情搏眼球骗关注,对,骗粉儿的!......还没猜中话就要人肉你!从学校到社会,从家庭到单位,从天高地远到海枯石烂......哪怕你幼儿园进错过厕所,也能证明你的“人性,人品,道德”有问题,而这上面有问题的人去做慈善,那就一定有不可告人的目的!  总之,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你抽的烟,喝的酒,住的店,吃一顿人均200元的饭都是你的罪证....只要做了慈善,任何的享乐都会受到来自“道德”上的批判。  他们乐此不疲的扒,扒得菊花灿烂,高潮迭起!直到你愤怒,愤怒的撕毁证据,直到你心灰意懒,退出公益,并保证这辈子再也不做慈善!谁做慈善谁是傻逼!  这就对啦!目的达到,扒下一个去!  他们不仇富,但一定仇道德,仿佛你拉高了道德底线之后在人群中就会凸显出他的卑鄙,而他们唯一要做的就是把你拉回到他们的道德标准之内:看,咱们都不干净,都一个逼样,谁也别装清高!“  就像大家都看见雾霾,也都知道危害,大家可以交流怎样选择口罩,选择空气净化器,但不能宣讲雾霾危害,不能深究雾霾起源,因为那是负能量.谁说谁就是恶毒的抹黑工业,抹黑央企,抹黑政府!  由此可见,柴静最大的错误就是做"贼"了之后,没藏好!  亚军胡言:  
  柴静的纪录片拂去国人心头的雾霾,良心啊!
  作者:李晓鹏  @李晓鹏1982  很多人不明白,为什么有那么多人要去质疑柴静的《穹顶之下》?就算有一些数据上的瑕疵,呼吁环保、消除雾霾的大方向总是正确的嘛。是不是受了利益集团的驱使?收了中石油的钱?或者仅仅是为了显示自己的聪明,来挑柴静一些技术上的毛病?  我是在《穹顶之下》发布的当天(2月28号)晚上十点到十二点看完这段视频的。看了之后,觉得很佩服柴静的纪录片制作水平,把雾霾的来龙去脉说清楚了。但也觉得有点恐慌——雾霾这么严重,我  是不是不应该在北京呆下去了?赶紧移民美国或者回到重庆老家乡下去?  第二天早上起来,这个视频的点击总量已经超过一个亿。这个量太惊人了。如果继续这样不受节制的发酵和传播,可能在公众中间制造出一种非理性的“雾霾恐慌”。所以我就利用自己一点可怜的科普知识,把柴静片子中最容易引起恐慌的部分“雾霾和癌症的关系”做了一些澄清。中午就发了出来,名字叫《为什么空气越好的国家癌症发病率越高——对柴静穹顶之下中一个误导性说法的澄清》。  这篇文章在我的微博上被阅读了四百多万次,但是和《穹顶之下》比起来仍然微不足道。  非常幸运的是,几乎就是与我同时,还有很多朋友也在不辞辛苦的做着同样的工作——尽快的从技术层面指出《穹顶之下》的一些误导性问题,不是为了反对治理雾霾,而是为了促进公众在这一场精心策划的“雾霾风暴”中尽快冷静下来。只有公众的情绪冷静下来之后,我们再来讨论一些关于治理雾霾价值上的、方法上的问题,才可能有人听得进去。  总之,这一次舆情反转的速度令人吃惊:在一两天的时间内,无数批评的文章就从四面八方钻了出来,而且有好几篇转发量惊人,让网络舆论从一边倒的刷屏式的狂热转发,变成了一场褒贬参半的观点之争。显示出了一种难得的理性。  那么,这些向《穹顶之下》发起进攻的力量到底来自哪里呢?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先对《穹顶之下》的一些“技术性错误”做一个总结分析。  首先,柴静的女儿的“肿瘤”是不是与雾霾有关?  根据华中医科大学博导、教授肖传国的说法,没有新生儿一生下来就必须动手术的“良性肿瘤”。新生儿患良性或者恶性肿瘤都是可能的。但是没有一种良性肿瘤是必须刚一生下来,连母亲“都来不及抱一下(柴静原话)”就被拿走去做手术的。就像柴静说的,刚出生就全身麻醉是可能醒不过来的,良性肿瘤切除没有必要冒这样的风险,可以等出生一个月以后再动手术,可以显著降低婴儿死亡率。所以,柴静的女儿不太可能得的是良性肿瘤,更不要说是由雾霾引起的了肿瘤了。  根据肖传国的分析,她的女儿得的应该是一种叫做“脊膜膨出”的新生儿常见病。  “脊髓脊膜膨出是一种先天性神经系统发育畸形,由于先天性椎板发育不全,同时存在脊髓、脊膜通过椎板缺损处向椎管外膨出。全球发病率约0.05%一0.1%,是新生儿致残和致死重要原因之一。”  “婴儿出生时,背部中线,颈、胸或腰骶部可见—囊性肿物。从枣大至巨大不等。包块呈圆形或椭圆形。”  这个“脊膜膨出”看起来很像是肿瘤,但是跟肿瘤不同。它是唯一一种看起来像是肿瘤,同时又需要一出生就立刻进行手术的新生儿常见病。因为这个地方靠近脊椎神经,脊膜很薄,如果膨出比较厉害,一旦脊膜破裂损害脊椎神经就很容易造成瘫痪。这就解释了柴静的女儿一出生就要被抱走进行手术的原因。  “脊膜膨出”这个病,跟雾霾是没有关系的。它的主要诱因是孕妇缺乏叶酸,一般怀孕之前3个月就要开始吃补充叶酸的药,才能显著的降低新生儿的脊膜膨出发病率。此外,高龄产妇(35岁以上)也由于身体机能下降,这种病的发生率也会直线上升。  所以,比雾霾导致女儿肿瘤更靠谱的解释应该是:柴静由于长期工作劳累(她经常半夜起来发博客),而且高龄(37岁)产子,或者是因为工作繁忙而忽略了吃补叶酸的药,这才导致了她女儿还没有出生就患上“肿瘤”。  “脊膜膨出”和“良性肿瘤”这两个病的区别,作为一个普通母亲,是不是很难搞清楚呢?确实是很难搞清楚的,也没有必要搞清楚。但是,柴静既然投资一百万、耗时一年做了长达两个小时的纪录片,在片子里面分析雾霾的各种危害,把中科院等权威机构的物理学、气象学方面专家请来当顾问,为什么就没有请一位肿瘤学专家来分析一下她女儿的病和雾霾到底是什么关系呢?她都到医院去拍摄了肺部手术的过程,为什么不能在医院找个专业医生来采访一下,说明她女儿的“肿瘤”和雾霾的关系呢?  女儿的“肿瘤”,是她整个片子的起点。她并非一笔带过,而是详细的描述了女儿从出生前的B超照片到手术麻醉等等细节,并且由此带出了她和雾霾的“私人恩怨”。片子中间不停的穿插她和女儿的故事和女儿的背影照片,把煽情的事情做得很足很足。作为一个专业媒体人,她不可能不知道这个叙事在片子中的重要性;作为一个母亲,她不可能不关心女儿的病情。既然有如此强大的资源,在两个小时的片子中,在长达一年的采访制作过程中,为什么没有找个肿瘤方面的专家来从医学的角度说明一下:这个“私人恩怨”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我认为,这是不能用“疏忽”来解释的。  有没有一种可能,就是柴静和她的团队明知她女儿的病和雾霾关系不大,但是为了达到煽动观众情绪的目的,而故意省略了对女儿病情的医学讲解?或者说,其实是找了医生来采访的,但是采访的效果不好,医生没有像他们期望的那样说这个病跟雾霾关系很大,所以后期就干脆剪掉了?甚至故意把“脊膜膨出”说成是“良性肿瘤”,以突出雾霾的危害,并为后面强调雾霾和“恶性肿瘤(癌症)”的关系做好铺垫?  我认为至少第一和第二种情况的可能性是比较大的。  这是这个片子的第一个“技术性”问题。
  第二个问题,就是我在《为什么空气越好的国家癌症发病率越高》里面提到的。中国的癌症发病率,包括肺癌发病率在过去十年、二十年、三十年都在直线上升,主要原因是生活和医疗条件改善了,人的寿命大幅度提高了。和癌症的发病率关系最密切的就是人均寿命,而不是空气污染。  发达国家空气质量好、医疗条件好、人均寿命长,所以不管是肺癌还是总体的癌症发病率,都比中国要高。印度的污染比中国更严重,但是人均寿命大大低于中国,所以不管是肺癌还是总体的癌症发病率,都比中国要低。全世界癌症发病率最低的地方是非洲,那里人均寿命最短。  世界医学权威杂志《柳叶刀》早就说过,人类之所以会得癌症是跟年龄有很大关系。近代以前的人类几乎没有癌症记录史,这是因为那时候经济落后,人类的平均寿命太短了,癌症细胞还没开始出现,这个人就死掉了,哪儿有机会得癌症这种高级病?  世卫组织《全球癌症报告2014》指出:中国新增癌症病例居世界首位。尽管如此,中国并未进入癌症发病率最高国家行列。中国在吸烟率高和空气质量下降的情况下,肺癌比率实际上低于绝大多数欧洲国家。  除了寿命之外,和癌症相关的第二大因素是吸烟和做饭的烟雾。抽烟比雾霾更容易诱发癌症,特别是肺癌。如果你生活在北京但是不抽烟,肺癌发病率一定大大小于你生活在空气最好的丹麦、澳大利亚等地区但是抽烟。戒烟或远离二手烟,都比雾霾时候把自己关在家里更能降低肺癌发病率。  中国肺癌发病率最高的地区第一名是云南、第二名是东北,而不是雾霾污染最严重的京津冀地区。此外,柴静那张雾霾分布图上,另外一个雾霾严重的地区——四川盆地也不是中国肺癌最高发的地区。  柴静在片子里面专门拍摄了一个女性肺癌患者的手术过程,并且强调这个女性只有五十来岁,不吸烟,而且家人也不抽烟,不断的把观众诱导着认为她的肺癌是雾霾引发的。但请看这篇发表在《环境科学与技术》上的论文:  “中国云南省宣威县的一些地区的不吸烟女性有全世界最高的肺癌发病率——是中国其他地方的20倍。该地区的女性用敞开的燃煤炉为家庭取暖和做饭,这些炉子并不把烟排往室外。”  东北肺癌发病率仅次于云南,是因为他们冬天很多地方必须每家每户自己烧煤取暖。如果你住在北京,虽然有雾霾,但是不吸烟,家人也不吸烟,也不用煤炭烧火煮饭,而且厨房通风条件良好或者有抽油烟机。在同等年龄段,你的肺癌发病率就会低于中国平均水平,低于雾霾很少的云南和东北地区。所以雾霾并不值得那么恐慌。那个女病人跟柴静是“一个地方来的”,也就是山西人,那里烧煤做饭取暖都很普遍。柴静只排除了年龄和抽烟的因素以后,就把那个女肺癌病人的发病原因往雾霾上靠,这是一个很大的疏忽。  决定癌症发病率的第三个,或者说并列第二大因素是肥胖和不健康的饮食。中国过去几千年都是农耕文明,是以素食为主的民族,主食是蔬菜和米面。这几十年经济大发展,家家户户都能吃肉了,胖子数量激增。这必然导致癌症发病率大幅度提高。  中国的宁夏、甘肃等地是全世界少数胃癌发病率高于肺癌的地区,主要原因就是他们的饮食习惯,喜欢吃烧烤的牛羊肉和含盐量极大的熬茶等;此外我国四川湖南等地区胃癌直肠癌等消化道癌症高发,则跟这些地区的人喜欢吃腌肉腊肉和辛辣的食物有关。
  第二个问题,就是我在《为什么空气越好的国家癌症发病率越高》里面提到的。中国的癌症发病率,包括肺癌发病率在过去十年、二十年、三十年都在直线上升,主要原因是生活和医疗条件改善了,人的寿命大幅度提高了。和癌症的发病率关系最密切的就是人均寿命,而不是空气污染。  发达国家空气质量好、医疗条件好、人均寿命长,所以不管是肺癌还是总体的癌症发病率,都比中国要高。印度的污染比中国更严重,但是人均寿命大大低于中国,所以不管是肺癌还是总体的癌症发病率,都比中国要低。全世界癌症发病率最低的地方是非洲,那里人均寿命最短。  世界医学权威杂志《柳叶刀》早就说过,人类之所以会得癌症是跟年龄有很大关系。近代以前的人类几乎没有癌症记录史,这是因为那时候经济落后,人类的平均寿命太短了,癌症细胞还没开始出现,这个人就死掉了,哪儿有机会得癌症这种高级病?  世卫组织《全球癌症报告2014》指出:中国新增癌症病例居世界首位。尽管如此,中国并未进入癌症发病率最高国家行列。中国在吸烟率高和空气质量下降的情况下,肺癌比率实际上低于绝大多数欧洲国家。  除了寿命之外,和癌症相关的第二大因素是吸烟和做饭的烟雾。抽烟比雾霾更容易诱发癌症,特别是肺癌。如果你生活在北京但是不抽烟,肺癌发病率一定大大小于你生活在空气最好的丹麦、澳大利亚等地区但是抽烟。戒烟或远离二手烟,都比雾霾时候把自己关在家里更能降低肺癌发病率。  中国肺癌发病率最高的地区第一名是云南、第二名是东北,而不是雾霾污染最严重的京津冀地区。此外,柴静那张雾霾分布图上,另外一个雾霾严重的地区——四川盆地也不是中国肺癌最高发的地区。  柴静在片子里面专门拍摄了一个女性肺癌患者的手术过程,并且强调这个女性只有五十来岁,不吸烟,而且家人也不抽烟,不断的把观众诱导着认为她的肺癌是雾霾引发的。但请看这篇发表在《环境科学与技术》上的论文:  “中国云南省宣威县的一些地区的不吸烟女性有全世界最高的肺癌发病率——是中国其他地方的20倍。该地区的女性用敞开的燃煤炉为家庭取暖和做饭,这些炉子并不把烟排往室外。”  东北肺癌发病率仅次于云南,是因为他们冬天很多地方必须每家每户自己烧煤取暖。如果你住在北京,虽然有雾霾,但是不吸烟,家人也不吸烟,也不用煤炭烧火煮饭,而且厨房通风条件良好或者有抽油烟机。在同等年龄段,你的肺癌发病率就会低于中国平均水平,低于雾霾很少的云南和东北地区。所以雾霾并不值得那么恐慌。那个女病人跟柴静是“一个地方来的”,也就是山西人,那里烧煤做饭取暖都很普遍。柴静只排除了年龄和抽烟的因素以后,就把那个女肺癌病人的发病原因往雾霾上靠,这是一个很大的疏忽。  决定癌症发病率的第三个,或者说并列第二大因素是肥胖和不健康的饮食。中国过去几千年都是农耕文明,是以素食为主的民族,主食是蔬菜和米面。这几十年经济大发展,家家户户都能吃肉了,胖子数量激增。这必然导致癌症发病率大幅度提高。  中国的宁夏、甘肃等地是全世界少数胃癌发病率高于肺癌的地区,主要原因就是他们的饮食习惯,喜欢吃烧烤的牛羊肉和含盐量极大的熬茶等;此外我国四川湖南等地区胃癌直肠癌等消化道癌症高发,则跟这些地区的人喜欢吃腌肉腊肉和辛辣的食物有关。
  总之,简单来说,就是癌症,主要是“富贵病”。医疗条件好,其它各种病都能治好了,人的寿命延长之后,癌症的发病率就直线上升了,这是决定性因素,所以“空气质量越好的发达国家癌症发病率越高”,因为那里人均寿命更长。  此外,生活条件好了,以前天天吃素的,突然变成大鱼大肉,各种天上飞的、水里游的、腌的、烤的、爆炒的……天天往肠胃里灌,被身体吸收,灌个十年二十年,我们的肠胃受不了、身体受不了,就发生了癌变。几千年来,我们的老祖宗遗传给我们的基因,是习惯于吸收素食而不是肉食的,突然这几十年之内食物结构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对应的癌症发病率增加,并不奇怪。  把这些因素考虑进来之后,我们再来看柴静所说的:过去十年,中国的肺癌发病率上升了百分之三百多。就没有那么可怕了。  我不是说雾霾跟肺癌无关。柴静自己也说了“肺癌的高发,虽然主要是由于人口老龄化和抽烟导致的,但是雾霾也是一个不可忽略的因素。”这个说法跟我的说法意思完全一致,我只是换了一下顺序,改成“肺癌的高发,虽然雾霾是一个不可忽略的因素,但老龄化和抽烟才是最重要的原因。”  但是,真正的区别并不在于顺序。柴静这句话是一带而过的。试问有几个人在看完两个小时的雾霾专题片之后,能够记住“虽然主要是由于人口老龄化和抽烟导致的”这句话?在看到我的文章之前,有几个人能够理解“主要是由于人口老龄化”这句话里面包含的意思?  真正的效果是:癌症和肺癌的最重要发病原因被一带而过了,几乎不会有观众去注意这句话。在《穹顶之下》中,柴静先以一个母亲的身份博取观众的同情心,故意忽略医学专业知识,直接把女儿的“肿瘤”和雾霾联系起来。然后用巨大的字幕告诉大家:过去十年,我国的肺癌发病率上升了百分之三百多,耸人听闻。并且大谈雾霾的致病机理和对人体的危害,找到了一个不抽烟的肺癌患者就说这跟雾霾有关,然后直播手术过程来震撼人心。在这中间,比雾霾更重要的肺癌致病原因,要么被一带而过,不做任何解释,要么根本就不提。这就只能给缺乏专业知识的普通人留下一个印象:过去中国十年的肺癌发病率暴增百分之三百多,主要就是雾霾或者空气污染导致的。  这就是这个片子所希望达到的效果,它也确实达到了这个效果。
  如果这是一部真正客观的片子,在两个多小时的长度中,在提到了“肺癌发病率增长超过百分之三百”这么耸人听闻的数字之后,简单的向观众介绍一些肺癌的发病机理,以及它和老龄化、抽烟的关系,作为一个补充说明,是不是更合理一些?不用长,一分钟就能说清楚。因为观众是不了解癌症机理的。没有这些基本的常识,不进行简单的科普,就会被百分之好几百的癌症增长率吓到(在这里柴静刻意选择了最吓人的发病率的“增长率”这个数字,而不是直接说“发病率”,因为增长率是百分之好几百,而发病率则只有百万分之多少,前者听起来要吓人的多)。  在这个吓人的数字被亮出来之后,是该停下来稍微介绍一下诱发肺癌的其它重要因素?还是一带而过,始终只强调雾霾对肺部的严重危害?这取决于对以下问题的回答:制作者的主要目标是想客观的向观众讲授雾霾的危害,还是想通过煽动观众的恐慌情绪来制造轰动效应?  作为传播专家,柴静和她的团队不会不明白这一点。经过慎重考虑,他们最终选择了后者。  ——雾霾并不是一个新话题,网上网下都已经讨论了好多年了。上至总书记、总理,中到各级官员和媒体,下到各种草根微博、鹏友圈账号,都在关注和讨论这个话题。习近平也早就表态,要铁腕治污,要把APEC蓝在北京保持下去。北京市长已经给王岐山立下治理雾霾的军令状。中央已经下令河北省必须在2017年前压缩钢铁产能六千万吨。2014年,河北已经压缩了了三千万吨。此外,河北还出台文件,到2017年,要压缩六千万吨水泥、四千万吨煤炭、三千万标箱玻璃产能。而这些产能足以养活数百万人。在治理雾霾的问题上,中国政府已经拿出了壮士断腕的决心,有很多人已经付出了很大的经济损失。  2015年1月,中国动力煤进口已经下降了58%,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我国钢铁产能大幅度压缩,需求下降。另一个原因就是我国《商品煤质量管理暂行办法》从1月1日开始正式实行,对我国境内商品煤的有毒有害指标作出了规定,导致了大量不达标的煤无法进口。  以上这些事情,全都发生在《穹顶之下》播出之前。所有这些,都说明中国政府以及整个社会,都在关注和讨论雾霾,一直都在努力消除雾霾。这个时候站出来大声讨论雾霾,不会有什么风险,不需要什么勇气,也损失不了任何东西,只是一个收获大小的问题:搞的好了,就出大名、牟大利;搞的不好,也无所谓。  一个话题,如果大家都不敢说,你站出来说,才能算是有勇气;大家都被蒙蔽了,你站出来辟谣澄清,那叫有良心。一个已经形成社会共识的话题——雾霾有害、雾霾要治理,政府要关停落后产能、要限制汽车尾气排放……大家都已经知道了,都已经开始动手改正了,这个时候出来说两句,需要什么良心和勇气呢?  所以,这部片子如此轰动的最主要原因,不是因为它代表了良心和勇气,而是因为它足够吓人。说雾霾谁不知道?说雾霾有害谁不知道?但是,雾霾像柴静说的那么恐怖,以前我们还真不知道。把癌症这种绝症和“穹顶之下,无处可逃”这种修辞手法结合起来,还直播肺癌手术,当然很吓人。用未经过仔细推敲的不严谨的数据和结论,通过精致的修辞、巧妙的剪辑和女儿的病情来来把公众引向恐慌,是这部片子成功的最重要的原因。
  我大体支持楼主的观点!
  对小柴的诋毁,可以看出国人的堕落;  悲哀,一个讳疾忌医不思进取的族群!
  真搞笑,明明是民众对环保,雾霾,健康的关注捧红了视频,非要说柴静让他们认识到了污染问题。  这就像有人在说,是苍井空让他们知道自己有性欲一样。  这不二逼吗?  
  解放区的天是晴朗的天,解放区的人民好喜欢;  丫呼黑,伊呼黑,丫呼黑黑伊个丫黑。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张维为中国三部曲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