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贺岁片票房排行榜

2014年北美影市回顾 票房负增长 科幻英雄称霸
截止12月31日,2014年北美地区总共上映电影672部,收入103.5亿美元,较之2013年下降超过5%。尽管2014年北美地区电影票均价出现了0.03美元的小额增幅,但这个数字较2013年(109.2亿美元)依然下降了5%。这是北美票房连续两年实现增长以来首次出现下滑。
更令电影公司感到紧张地数字来自北美地区观影人数的负增长。2014年,北美地区购票观影人次约为12.7亿,尽管从百分比上,仅比2013年的13.4亿下降5%,但在数值上与20年间的观影人数最低值——1995年的12.6亿相差无几。
10年北美票房一览(年)单位:亿美元
数据来源:美国票房网站Box Office Mojo
北美年度票房榜单上,《银河守卫者》以3.3亿美元的成绩夺冠;《饥饿游戏3:嘲笑鸟》排名第二,收入近3.2亿美元;季军为《美国队长2》,票房成绩约2.6亿美元。对比2013年前三甲,《饥饿游戏2:星火燎原》(4.2亿)、《钢铁侠3》(4亿)、《冰雪奇缘》(4亿),2014年北美票房竟未有一部影片超过4亿美元。一夜之间榜单似乎回到了2007年,当年《蜘蛛侠3》同样以3.3亿美元夺冠。
此外,尽管2014年的北美票房总成绩能够维持在100亿美元以上,但上映影片的地区盈利效率却不如以往。2009年,北美院线以521部作品砍下105亿美元票房收入;到了2013年,虽然上映的影片数量激增至687部,总收入增长不过区区4亿美元。2014年北美观众有幸看到的电影总数比2013年略有下降,但672部影片103亿美元的表现也反映了地区内竞争已越发激烈。
注:除特别说明之处,文中票房数据统计期限为日至12月31日
北美票房前十榜单
漫威超级英雄纷纷入围TOP10,《银河护卫队》夺冠
北美票房排行榜TOP10的总成绩25.05亿美元,约占全年总票房收入的四分之一。排名第十位的《超凡蜘蛛侠2》收入2.02亿美元,是排名第一百位的《庞贝末日》的近10倍,可见重磅商业片的影响力依旧强大。
但是,相比过去两年,2014年TOP10在赚钱方面似乎力有不逮。2013年北美排行榜前十位累计收入31.64亿美元,占当年总收入的31%;亿美元,占32%。票房冠军《银河护卫队》与2012年冠军《复仇者联盟》的表现自然是不可同日而语,影片就是与2013年的《饥饿游戏2:星火燎原》也有将近1亿美元的差距。
2014年北美票房Top10(单位:万美元)
从影片类型而言,纵然将《饥饿游戏3》、《猩球崛起:黎明之战》以及《变形金刚4》划出科幻影片行列,4部漫威系超级英雄电影依然让科幻类作品成为2014北美票房榜TOP10中的最大赢家,而能与科幻大军相抗衡的商业片类型只剩下魔幻类(《沉睡魔咒》)和动画类(《乐高大电影》、《超能陆战队》)。近十年间,以漫画为蓝本的超级英雄电影一直表现不俗,保持着每年至少一部作品杀入北美票房前十的成绩,考虑到漫威的盘子越做越大、DC也不甘其后,可以预见明年的北美票房市场上超级英雄混战的情况恐将有增无减。
在TOP10激烈的厮杀中,动画作品总能异军突起抢占一席之地。其中最有出息的是2010年的《玩具总动员3》,一举夺下了当年的票房冠军(4.15亿美元)。2012年的《勇敢传说》和《马达加斯加》、2013年的《冰雪奇缘》和《神偷奶爸2》,让动画大旗一直飘扬在北美票房TOP10中。2014年的旗手换成了《乐高大电影》,2.6亿美元的票房收入虽然不及《冰雪奇缘》的大卖,但确实让人眼前一亮。此外,迪士尼影业的《超能陆战队》也表现不俗,击败《超凡蜘蛛侠2》位居第9位。
《霍比特人:五军之战》未能挤进前十
有别于漫画的海量且精品迭出,魔幻文艺经典尚有待开发。而且,原创作品的受众群体比较分散。因此TOP10中的魔幻电影改编多少有点吃老本的嫌疑。《沉睡魔咒》重新演绎了《睡美人》;而2013年的《魔境仙踪》和《绿野仙踪》沾亲带故。不过,也并非所有的魔幻大片都有这样的好运气,《霍比特人:五军之战》作为《魔戒》系列的延续——《霍比特人》系列的完结篇,就未能挺进前十。当然这也与其上映时间晚有关。截止1月4日,《霍比特人3》累计票房已达2.2亿美元。(注:本文数据均截止至日)
在大咖跑马圈地的时代,TOP10的门户出身基本没有任何悬念:迪士尼贡献3部,其中包括票房冠军《银河护卫队》;排在第7位的《X战警:逆转未来》和第8位的《猩球崛起2》来自20世纪福斯;华纳、派拉蒙、索尼以及狮门则各有一部作品挤进前十。环球影业2014年推出的影片未能挤进前十,距离最近的是暂时排在第19位的《邻居大战》。斯嘉丽·约翰逊领衔的《超体》则排名22位,在《佐州自救兄弟》以及《里约大冒险2》之后。
全球票房前十榜单
《变形金刚4》以10.87亿美元问鼎全球票房
得益于《变形金刚》系列全球强大的粉丝基础以及中国神话般的19.81亿元人民币票房,《变形金刚4:绝迹重生》虽然不受北美观众喜爱,但并没有影响其最终席卷全球票房,10.87亿美元的成绩傲视群雄,最终夺冠。影片也顺利挤进影史前十。
或许能让批评者略感欣慰的是,以往日全球票房冠军的水平来衡量,这个成绩只能是差强人意。拿2013年的《冰雪奇缘》举例,迪士尼将《Let It Go》翻译成多国语言的良苦用心没有白费,《冰雪奇缘》最终揽下12亿美元的全球票房。
表2:2014年全球票房Top10(单位:亿美元)
由北美票房十名开外杀入全球前十的两部作品分别是《星际穿越》和《霍比特人:五军之战》。《星际穿越》的口碑不俗,但是在北美地区档期和《超能陆战队》冲突,随后又和《饥饿游戏3:嘲笑鸟》狭路相逢,让它在北美票房上表现欠佳。
不过,中国影迷对《星际穿越》的全球票房表现助力着实不小。由于《超能陆战队》、《饥饿游戏3》在中国未能同步引进,同时期能和《星际穿越》抗衡的只有一系列国产片外加《马达加斯加的企鹅》。最终,派拉蒙和克里斯托弗·诺兰携手从中国内地卷走至少1亿美元。或许,这也从一个侧面解释了为什么《饥饿游戏3》会从北美票房亚军直接跌至全球第8,影片在中国上映时间一延再延,最新的上映日期是2月8日。
好莱坞对海外票房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回报也的确越来越丰厚。《变形金刚4》的海外票房收入是其北美收入的近4倍;《星际穿越》的海外收入占全球总收入的比重超过70%。
《霍比特人3》和《星际穿越》不进北美前十进全球
其实,两榜TOP10的差异并不大,可见“大片”的号召力是没有国界的。商业作品试图调动的是观众最基本的娱乐需求,文化差异的影响被降到了最低。与此同时,美国电影的盈利能力又一次给世界影人提了醒。《变形金刚》的成本估算为2.1亿美元,也就是说,它为派拉蒙创收至少4亿美元(通常情况下,电影投资回报率约为1:3),超过24亿人民币;而2013年中国所有国产电影在内地全年总票房为128亿人民币。虽然国产电影时常被人诟病过于“商业化”,但是单从盈利能力上看,国产影片商业化恐怕才刚刚开了头。
北美电影票房排行榜TOP100类型电影分析
直白点说,北美电影票房排行榜最卖座的十部电影完全可以成为全球影人的“赚钱圣经”。但是,影片大卖说明的更多是市场运作模式的成功。观众只要买了票,无论最终看没看、或者觉得好看还是不好看,钱都已经进了制作公司的口袋。在决定一部电影是否卖座的众多因素中,电影拍的水准如何,往往不是最主要的。票房从来不是衡量一部电影好坏的唯一标准,但票房排行榜能告诉我们的,是制作公司对市场的判断、以及观众的口味是否发生了变化。
“大片”出世往往地动山摇,动辄“全球同步上映”的架势恨不得只有大赦天下才能尽显影片的霸气十足。但是,真正撑起全年电影市场的,无论在中国还是在美国,是隔三差五“刹那芳华”的中小制作影片。虽然今年的TOP10携手刷下了北美票房总量的四分之一,剩下的四分之三岂能就这样默默无闻?
2013年,奥斯卡最佳影片提名作品基本可以在票房前一百之中找到(《内布拉斯加》排在117位,也不算太远)。说明叫好的电影票房表现也不会十分尴尬。作为电影艺术的评判者之一,虽然观众并不完全认同它的标准,奥斯卡依然代表了和票房指标不一样的声音。从这个角度来说,看待2014年北美电影的市场趋势,票房排行榜上前100部作品应该足以从多个角度囊括各个类型片中比较重要的作品。
另外一个需要指明的问题是,电影的分类并不如想象的那么简单,因为一部电影往往可以杂糅多种类型。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韩国电影,一路嬉笑怒骂的喜剧片套路突然峰回路转给你一个苦情结局。让你感觉把它算作喜剧或悲剧都不全面。因此,在后文的分析中如果出现作品性质复杂的,尽量依据电影试图实现的主要效果来进行归类。
No.1科幻(Sci-Fi)
《银河护卫队》和《饥饿游戏3》票房都未能突破4亿元
2014年北美票房TOP100榜单上,科幻电影势头正旺,影片数量直接从2013年的14部增至17部。最重要的是,7部作品杀进年终票房前十,数量几乎是年的2倍、2011年的4倍。7部影片北美票房总收入约为18亿美元,其他类型影片难望其项背。但是,科幻影片扎堆很可能影响到了单部影片的发挥,在票房上被寄予厚望的《银河护卫队》以及《饥饿游戏3:嘲笑鸟》都没能突破4亿美元大关。
细分这17部影片,纯粹根据漫画改编的超级英雄作品有6部。漫威“大棋”中的另一枚重要棋子《银河护卫队》成为2014年的扛鼎之作,人们关于“护卫队”和“复仇者”如何携手保卫宇宙的幻想也由此展开。作为美国队长系列的延续,《美国队长2》在北美的表现要明显好于前作。其他超级英雄作品也并没有因为自己的世界架构不如“复仇者体系”庞大而沦为票房龙套。虽然被挤出北美票房三甲,非人类系超级英雄《变形金刚4》强大的全球吸金能力便丝毫不显弱势。
《猩球崛起:黎明之战》上映后,影迷们曾不断挖掘影片深意
可能是受到《饥饿游戏》系列商业成功的影响,科幻作品中的政治隐喻在2014年尤为明显。《猩球崛起:黎明之战》、《分歧者》、《移动迷宫》、《赐予者》都试图给科幻增添一抹沉重的色彩;在《复仇者联盟》之前,漫威电影的叙事风格基本中规中矩,各路英雄单打独斗时的故事色调也以明亮为主。《复仇者联盟》也并非消极,只是让地球显得脆弱了些。《美国队长2》的出现则多少改变了这种昂扬的调值。不仅仅因为影片半开放式的结尾,更在于佐拉博士对队长和黑寡妇所说的那段话:“想要人类放弃自由,必须让他们放弃的心甘情愿。”
和传统的“硬科幻”不同,政治科幻电影并不以技术为卖点,在很多作品中,科技只是隐没在背景中的细枝末节。站在舞台中央的是对现实社会某种问题的忧虑。“反乌托邦”是最经典的政治科幻主题。作品中的社会往往“秩序至上”,强大的集权政府控制着一切,在“维护秩序”的名义下,自由被牺牲了。没错,左拉博士那句论述可以视作“反乌托邦”式社会重要的“理论基础”。
2014年“反乌托邦”题材扎堆
2014年,“反乌托邦”题材开闸,《饥饿游戏》、《分歧者》、《移动迷宫》和《赐予者》都是其中的佼佼者。甚至《乐高大电影》里也有一丝“反乌托邦”倾向: Lord Business对“绝对秩序”的迷恋以及对创造力的扼杀。只不过,放在动画形式中,这种政治解读显得并不十分必要。主题先行的“反乌托邦”影片中,青年往往是主角——年轻人代表了革新的力量,只要稍加引导,革新就会成为革命;相对的,中年或老年往往被视作保守力量的“代言”或“牺牲品”。这倒不是说“反乌托邦”作品有年龄歧视(想想《1984》),很可能只是影业公司出于对市场的考量,认为改编这些以“小鲜肉”为主角的作品更有卖点。
包括《猩球崛起》系列在内,这些政治隐喻很强的科幻作品多有小说背景(《猩球崛起》则是受到了小说以及电影《人猿星球》的影响),除了《赐予者》外,其他篇幅还都不短。也就是说,只要运作得当,它们都可能和观众“论持久战”。只不过从票房上来看,系列电影中只有《猩球崛起》目前仍旧处在走高阶段。《饥饿游戏3》相比2013年的第二部,全球票房和北美票房分别缩水了2个亿和1个亿。《分歧者》以8500万美元的制作成本(估值)换回全球2.8亿美元的票房收入、《移动迷宫》则处在1亿多一点、《赐予者》更是仅有可怜的6000万,说明搭题材顺风车未必能捞到多少票房好处。
《星际穿越》北美票房有点冷
虽然在2014年TOP100中的数量有所增长,单部科幻作品的盈利能力却普遍不如2013年。全球票房冠军《变形金刚:绝迹重生》10个亿的票房并不低,但在《钢铁侠3》的12个亿面前还是相形见绌。同为口碑大热的硬科幻作品,《地心引力》以相对较低的成本反而比《星际穿越》多赚了1亿。无论是超级英雄电影还是政治科幻,扎堆上映很可能导致观众视觉疲劳,结果单部作品的盈利能力有所下滑。好在票房收入并不能代表影片质量,相信所有观众在看到《变形金刚》里某演员喝某品牌舒化奶的时候都有同感。
No.2喜剧(Comedy)
21部喜剧上榜TOP100
生活已经很无奈,好不容易有时间走进电影院,不开怀大笑一次怎么对得起自己?
截止日,北美电影票房排行榜上类型片的最大赢家依然是喜剧,共有21部作品上榜。其中既有如《佐州自救兄弟》这种同时包含“动作”和“警察”元素的作品,也有如《单亲度假村》的浪漫爱情题材。不过同2013年TOP100相比,喜剧的数量下降了5部。
电影产业并不仅仅热衷于制造“春秋级”大梦,更热衷于让观众体验距离日常生活并不遥远的“白日梦”。大片的震撼往往附带着一丝距离感。或灾难、或战场、或宇宙、或中土世界等等宏大的场面构成了大片中最华丽(一般也是最贵的)的片段。喜剧则须反其道而行之,在日常生活中寻找令人发笑的素材。它们要么是琐碎的细节,比如说星爵腰间挂着的卡带随身听;或者干脆就来一场闹剧,例如《阿呆与阿瓜2》。
“弘幅巨制”的喜剧并不常见,哪怕你看到某国领导人和一位前来采访他的记者一起开坦克,也不用担心电影接下来的场面会有多恢弘。但是,在“大制作赚大钱”的逻辑下,规模和视界较小的喜剧片想在票房上大放异彩越来越难,可能这也是2014年TOP10中不见纯粹喜剧的原因。同理,由于有望引进内地的北美影视作品多为那些呼声较高的大制作,那些占据了北美票房TOP100五分之一江山的喜剧片也就这样和内地观众“失联”了。
《龙虎少年队2》成2014年最卖座喜剧
2014年票房表现最好的喜剧片是索尼出品的《龙虎少年队2》,以1.91亿美元的成绩暂居排行榜第13位;环球影业出品的《邻居大战》收获1.50亿美元票房,排在第19;第20位是《佐州自救兄弟》,票房1.34亿美元。时隔二十年,金·凯瑞和杰夫·丹尼尔斯把《阿呆与阿瓜》翻出来回了个锅,虽然与前作1千万成本换1亿元票房的壮举不可同日而语,但8488万的表现也算踩上了及格线吧。
不过,作为2014年TOP100中最叫好的喜剧作品,《鸟人》在票房上的表现却差强人意。故事讲述了一个过气演员试图找回自己的故事。迈克尔·基顿和爱德华德·诺顿联手,为观众献上了这样一部“独特的”长镜头黑色喜剧。而《布达佩斯大饭店》5000万美元的成绩算得上名利双收。影片看上去比常规喜剧更为荒诞,不过观众仍然可以把它简单理解为一个小人物和一个大人物的冒险,这或许也是它为什么能在票房上表现不俗的原因。
《鸟人》叫好但不叫座,不过这并不妨碍其冲击奥斯卡
毕竟,大多数走进电影院看喜剧的观众就是图个简单一乐。因此,商业喜剧片更容易朝着“闹剧”的方向发展,《龙虎少年队2》就是最典型的例子。这倒也不能完全怪罪于商业喜剧片的老套。首先,滑稽戏似的表演本来就是喜剧的源头之一;第二,观众不用太费脑筋就能理解(但这不等于说影片就容易理解,例如卓别林的电影)。虽然2014年TOP100中的喜剧数量比2013年有所下降,但仍有20部之众,说明无论有多少“超级大片”在票房市场上往来厮杀,喜剧的号召力仍然不可撼动。更何况,像《银河护卫队》、《乐高大电影》这样的影片也不乏喜剧元素。可以说,喜剧“身虽不在前十,但前十仍有我的传说”。
No.3动画(Animation)
《乐高大电影》成2014年北美动画长片领跑者,遗憾未引进国内上映
近十年间,无论TOP10的竞争多么激烈,动画电影永远都能占据一席之地,夺下北美票房冠军的亦不在少数,《怪物史莱克》、《玩具总动员》系列都因此而名垂青史。2014年北美票房的动画旗手是华纳的《乐高大电影》,以2.5亿美元位列全榜第四。前10位中还有《超能陆战队》,而前20位中更多了《驯龙高手2》。
能够在北美票房市场上斩金夺银的动画作品多为“治愈系”。“治愈”并不是动画的专属。但动画的强大之处在于,它能够通过刻画虚幻的世界来凸显真实的情感。走进动画的世界里,人物、环境的真实与否便不再重要,观众能够因此放下真实的牵绊,感受纯粹的感情。
《超能陆战队》即将于3月1日在中国大陆上映
从《乐高大电影》到《生命之书》,2014年TOP100中的10部动画作品虽然风格有别,积极向上仍是主色调。无论由哪家公司操刀、无论想象力多么天马行空、无论故事多么曲折离奇,个人成长是不变的命题之一。对于此类动画电影而言,好人打败了坏人不仅仅是故事上的需求,更是对孩子们的一种激励:好人打败了坏人,是因为好人首先战胜了自己。在《乐高大电影》中这种逻辑最为明显,而且片中的“小人物”设定也最容易让成年人产生共鸣。
动画电影的主要目标受众虽然是孩子和孩子的家长,能够创下如此票房成绩,其他年龄层观众的贡献肯定也不在少数。从这一点上看,传统的动画创作套路更有人气。人们的成见,加上制片方对市场的判断,让近些年鲜有大制作动画电影能够突破上述情绪或内容窠臼(蒂姆.伯顿哥特式的动画风格以及奇异的故事的确能让人眼前一亮,但那也是十年前了)。尽管并非孩子的专利,专门针对成年人的动画电影能突破票房TOP100的还不是主流。这和北美电视动画剧集的差异很大。大人们可能也确实很难想象在电影院里看《南方公园》会是个什么感受。
《驯龙高手2》紧随《超能陆战队》,位居动画类第三
当然,这并不是说治愈系动画已经“泛滥”。至少从票房反馈上来看,无论同一个套路被使用多少次,人气依然不坠。观众对动画的成见或许也帮了忙:给孩子看的东西,只要三观正确,故事有趣,其他的好就都是锦上添花、其他的不好也都是瑕不掩瑜。渐渐地,大制作动画电影已经成为影片内容的保障:只要走进电影院,就能享受到最简单、最单纯的快乐。
在票房不能说明一切的时代,这种保障让高票房动画电影维持着高口碑。2014年动画电影前三甲,《乐高大电影》、《超能陆战队》和《驯龙高手2》的观众满意度都不错。剩下的7部作品中,排名最低的也是在第64位的《生命之书》。比起其他类型电影横跨整个TOP100的幅度,动画电影的盈利能力最为稳定。些微遗憾的是,两部重头续作《里约大冒险2》和《马达加斯加的企鹅》表现不及预期。
毕竟,每个人都有疲惫不堪的时候,多一点治愈也未尝不是件好事。
No.4恐怖片(Horror)
《灵动:鬼影实录外传》仍是以小博大的好例子
给我一个DV,我就能撬动好莱坞。这是《灵动:鬼影实录》系列留下的美丽神话。2007年,《灵动:鬼影实录》以11000美元的制作成本在全球刷下1亿美元票房,其神话程度可称得起电影届的努尔哈赤。《灵动:鬼影实录2》的成本迅速蹿升至百万级,收入1亿7千万,吸金能力之强可见一斑。2014年,《灵动:鬼影实录外传》的预算仍然没有超过千万,虽然全球8千万的票房已显江河日下,但这算盘打的着实够响。
低成本高回报的恐怖片已经成为北美票房排行榜上的一道风景。2014年北美TOP100中的恐怖片一共6部,预算全加起来勉强够的上《银河护卫队》预算估值的一半。其中北美地区市场回报率和票房收入最高的是《安娜贝尔》,500万美元的预算估值换回8400万的票房;紧随其后的是《死亡占卜》,预算差不多,票房5000万美元;然后便是《灵动:鬼影实录外传》。不过2014年的北美恐怖片票房头把交椅并没有2013年的冠军那么强势。2013年,《招魂》是北美TOP100中成本最高的恐怖片,估值也不过区区几千万美元;但1.37亿的票房(全球3亿美元)收入无疑让这笔投资还算划得来。
《安娜贝尔》仅在北美地区的票房就是成本的近17倍
恐怖片的投入产出比可算的上各种类型片中最高的。《安娜贝尔》仅在北美地区的票房就是成本的近17倍,片方在收回成本的同时也大赚了一笔。想要爬上这个量级,《银河护卫队》的北美票房需要达到近20亿美元才行。2014年北美TOP100中其他恐怖片的投入产出比都很喜人。唯一一个不甚理想的例子来自《驱魔警探》,在北美地区勉强收回成本。
相比超级英雄、喜剧和动画等影片来说,恐怖片属于小众电影,观众群体非常稳定。因此,恐怖片的票房很难大火特火,但也比较容易收回成本。在制作上,恐怖片和喜剧片略有相似,恐怖的爆点大多要从细节中挖掘,宏大的场景并不适用于制造惊悚的气氛。如果仔细感受,在空无一人、灯光昏暗的实验室里遭遇僵尸伏击要比看着一大波僵尸光天化日里打直升飞机恐怖的多。如此一来,恐怖片可以在最烧钱的地方节省预算,转而将注意力集中在包括道具、剪辑这些容易出彩的细节上。遗憾的是,2014年TOP100中恐怖片口碑并不出众。作为名义上的续作,《安娜贝尔》并没有能够重现《招魂》的即叫好又叫座。
《死亡占卜》也表现不俗,位居2014年恐怖片排名第二
细心的观众不难发现,恐怖片(不管是不是闹鬼)是一个盛产续作的类型。《死神来了》系列拍了5部,《鬼影实录》5部,《惊声尖叫》4部,《德州电锯杀人狂》已经被拍成了主题。当一个模式被证明在商业上是成功的,托观众群稳定的福,影人需要做的就是不停地重新拼接内容,直到一个新的架构被挖掘出来。
受众面较小本来不应该成为中国观众和国外恐怖片之间的天堑。遗憾的是,因为多数恐怖电影中妖魔鬼怪、暴力血腥的戏份十足,在缺乏电影分级体系中国,院线引进基本上是不太可能的。
No.5类型拾零之动作电影
《敢死队3》受拷贝泄露影响北美票房惨淡
宽泛地说,北美动作电影的产量绝不次于喜剧片。在2014年的TOP100中,动作片的戏份也不低。如果按照最为严格的标准,有10部动作电影上榜。但由于动作元素可以出现在几乎所有类型的电影中,所以榜单上到底有多少部影片属于动作电影,还是见仁见智吧。
把《敢死队3》定义为动作大片的争议应该最小,遗憾的是,片源泄露对影片的票房打击巨大。影视公司偶尔会放出一些片段来撩拨观众的兴趣,但这次泄露的片源清晰度和长度恐怕都超出了炒作的范畴。2012年《敢死队2》北美票房8千5百万,现如今第三部只有3000万美元的表现着实让人遗憾。
《四十七浪人》折戟沉沙之后,基努·里维斯一度因为“双下巴”和“一头潮润的秀发”饱受调侃;此次在《疾速追杀》中扮演退休了的杀手,双下巴看不到了,“秀发”竟然还帮上了忙。影片的北美票房多少要比《四十七浪人》强上一些,但口碑好的可不是一星半点,对基努·里维斯还抱有一丝期待的影迷应该会比较满意。
理论上,《速度与激情7》是保罗·沃克的最后一部电影。但在惨剧发生前,由他参演的另外一部电影已经完成了拍摄阶段。所以,更严格地说,保罗·沃克的最后一部完整电影是这部《暴力街区》。希望缅怀沃克的影迷,应该不会错过这部作品。
No.6类型拾零之魔幻电影
截止12月31日,《沉睡魔咒》是北美TOP10中唯一的魔幻电影
按理说,TOP10中的重要赢家应该在详细分析中占有一席之地,奈何除了《沉睡魔咒》和《霍比特人:五军之战》两部大制作之外,2014年的魔幻电影并没有其他特别突出的视点。
在各大电影网站上,《沉睡魔咒》的标签以“家庭、亲情”为主,“魔幻”往往排在后面或者压根就没提。安吉丽娜.朱莉直言早就想拍一部“自己的孩子不仅能去电影院看、而且她们衷心希望自己去拍”的电影。《睡美人》的题材无疑是满足这一标准的上佳选择。《沉睡魔咒》的确在诸多方面都在向1959年的《睡美人》致敬,就连选角,都是根据他们和前作中各个角色的相似度来进行的。
而《霍比特人:五军之战》还在努力拉近和《霍比特人2》的距离,但想追上《霍比特人1》可能性已经不大。不过考虑到中国市场的潜在贡献,尽管北美票房已即将成为定局,但其全球票房还有不小的提升空间。
随着《哈利波特》、《霍比特人》系列相继画上句号,魔幻电影眼看着要进入青黄不接的时期。下一部横空出世的魔幻系列是什么,人们还需耐心等待。另外一个有趣的现象是,本年度魔幻世界中蹦出了两位“赫拉克勒斯”:《宙斯之子:赫拉克勒斯》排名北美票房第43位,而《大力神》则排在107位,与TOP100失之交臂。
No.7类型拾零之宗教电影
《诺亚方舟:创世之旅》领衔宗教题材
北美商业电影多少都会集中在和基督教、圣经相关的主题上。2014年的情况同样如此,在北美TOP100中,有5部宗教题材影片上榜。
拉塞尔·克劳的作品《诺亚方舟:创世之旅》排名最高,以1.01亿美元票房排在第27位。克里斯蒂安·贝尔主演的《法老与众神》表现差强人意,截止日北美票房收入仅为5300万美元。剩余三部作品并非直接取材于《圣经》,但主题都带有一丝劝人向善的传教色彩——例如排名第50名的影片《上帝未死》——将它们归入传统的商业电影似有不妥。
考虑到价值观和信仰的不同,没有宗教背景或背景不同的观众能否接受这几部影片的观点恐怕很难有统一的结论。仅从票房表现上来说,《上帝之子》(51)、《天堂真的存在》(31)还是值得称道的。
年度发行公司盘点
2014年各大电影公司所占份额一览表
皇帝轮流做,今年到我家。北美票房市场格局如同春秋战国,六大影业公司轮流称霸(派拉蒙、环球、索尼、华纳、20世纪福斯、迪士尼),外加一个时不时出来搅局的狮门。
★20世纪福斯“翻身”成赢家迪士尼大制作拨头筹
2014年的最大赢家是20世纪福斯公司,17部影片计入票房统计,北美总收入17.69亿美元,市场份额17.3%,冠军作品为《X战警:逆转未来》。紧随其后的是迪士尼,市场份额15.6%,计入北美票房统计的13部影片带来15.94亿美元的收入,其中就包括北美票房领头羊《银河守卫者》。
不得不说,20世纪福斯的进步很大。从2011年开始的三年间,福斯的市场份额一直被压在10%以下,相应的,连续三年的北美票房TOP10中也没有福斯的身影。《X战警:逆转未来》和《猩球崛起:黎明之战》杀进前十,让福斯得以扬眉吐气。
从TOP100来看,2014年北美TOP100的作品中,福斯一家包揽15部,排名最低的是暂居第61位的《生命之书》。这很可能就是迪士尼表现不及福斯的原因。在大制作上,迪士尼绝对拔得头筹:排行前十有其四,三甲之中有其二。但是,论及在TOP100中游徘徊的作品,迪士尼要比福斯少5部。
★老牌“六大”占八成市场狮门“退出”前六
作为2013年的北美票房市场老大,华纳2014年排在第三,15.39亿美元票房和15%的份额虽然没有低出亚军太多,但比2013年仍然有所退步(17%,18亿)。其中,动画电影《乐高大电影》表现最为不俗,北美票房高达2.6亿美元,《哥斯拉》、《霍比特人3》等紧随其后。
2014年,索尼的票房表现还算踏实,比2013年稳中有升,位居第四,也算是在遭遇“黑客”,泄露多部未上映影片拷贝之后有了些许安慰。表现最好的是《超凡蜘蛛侠2》,除此之外还有《龙虎少年队2》、《伸冤人》、《天堂真的存在》等影片也都表现不俗。而最近饱受争议的影片《刺杀金正恩》也经历重重挫折终于得见天日。
此外,环球与派拉蒙则分别以10.7%与10.2%位居第五、六位。而年连续两年挤进前6的狮门影业尽管在2014年也有《饥饿游戏3》这样的强档大片上映,但是最终难敌老牌“六大”,名列第七。
北美影市年度事件
★索尼“黑客门”
对于美朝政府、索尼公司而言,“黑客门”事件的严重性不言而喻。但在普罗大众眼里,这不过是风云诡谲的传统外交戏码中的又一幕新戏。
按照娱乐的逻辑,制片公司并不反感戏外的喧嚣大过戏里,只要观众买票。这一次也差不多,只要观众付费。稍显遗憾的是,通过网上付费模式收看《刺杀金正恩》所带来的收入,远没有传统影院票房带来的回报丰厚,2014年结束之前的统计数字仅为1千5百万美元。
饶是如此,这已经是索尼公司旗下所有线上放映影片所能带来的最好成绩。无论“黑客门”给索尼或两国政府带来什么样的警示,它给其他影视公司上了清醒的一课:纵然《纸牌屋》让网络首映的概念红极一时,传统电影想走通这条路,恐怕还需要点赔本赚吆喝的魄力。
★漫威、DC之争
2012年开始,漫画超级英雄电影在票房上的统治力始令其他类型电影望尘莫及。作为这一领域的领军人物以及彼此较劲的对手,漫威和DC在2014年纷纷宣布在未来几年内将大幅拓宽自己的超级英雄世界版图。
不过,漫威毕竟先行一步,早已抢占票房高地,今年的TOP10就比较说明问题。但DC绝不缺少王牌,而且这些王牌的粉丝号召力丝毫不亚于Marvel旗下那些炙手可热的角色。
预计从2016年开始,两家公司的“近身肉搏”就将开始。对于超级英雄题材以外的大制作电影,这种混战的短期票房影响很大,不过长久来看,随着超级英雄出没的节奏越来越密集,单部作品的票房占有恐怕会有些许下降。如何克服观众的审美疲劳,将是DC和漫威需要思考的问题。
★中国人来了
2014年,中国电影市场再次证明是好莱坞的吸金乐土。在全球票房冠军《变形金刚4:绝迹重生》的10亿美元票房收入中,中国市场贡献近三分之一,约合人民币20亿。从中国带走2.3亿美元的《阿凡达》也有些相形见绌。不管你觉得《变4》中的中国元素是否牵强,如此良苦用心的确让人不得不佩服美国人的变通(或许就是师从中国人)。
当然,中国人的钱也不仅仅是通过票房一种方式流向好莱坞。2014年,中国对美国娱乐业的投资接近千禧年来最高的27亿美元,其中对电影业的投资大幅增长。直接参与影视制作、院线经营等等模式已经在世界商业电影的中心开花结果。但是归根结底,中国观影人群的庞大消费潜力,才是令投资者放心砸钱的主因。
中国的中产阶级不断发展壮大,二、三线城市的电影消费能力还远未得到完全释放。如何切分这块硕大的蛋糕,一个肯为中国影迷“加戏”的好莱坞自然会想出各种各样“离奇”的点子来。但“中国口味”指的不仅仅是影迷好恶,更有官方标准,好莱坞削足适履的勇气有多大,我们拭目以待。
★互联网中立之战
2014年,美国联邦巡回上诉法院裁定,美国联邦通讯委员会(FCC)“不能将互联网服务提供商(ISP)视为公共承运人(common carriers)。”这就意味着“网络中立”原则开了口子。
“网络中立”的内涵是,确保互联网服务提供商无差别地为一切合法内容提供带宽服务。如果这一原则不再强制适用,互联网服务提供商将有权选择为谁提供更优质的带宽。说白了,就是内容提供商给的钱越多,它能享受到宽带速度就越高,而用户在收看其他公司提供的内容时很可能会等死在缓冲阶段。
这对好莱坞影视公司甚至所有网络娱乐公司的影响巨大。试想,如果你的互联网提供商和任意一家娱乐公司达成协议,只为它们提供优质的宽带,你的娱乐选择权将大大缩水。美国通讯业巨头之一的康卡斯特(Comcast)和时代华纳有线(Time Warner Cable)之间的并购案如果成功完成,很有可能就会开此先河。
考虑到这将无形中赋予互联网服务
浏览:170次&&}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贺岁片票房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