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匀变速直线运动物体为什么会做匀速直线运动图像

一个物体在多个力的作用下做匀速直线运动,如果仅将其中某一个与
练习题及答案
一个物体在多个力的作用下做匀速直线运动,如果仅将其中某一个与速度方向相反的力的大小逐渐减小到零,然后又逐渐从零恢复到原来大小(在上述过程中,此力的方向一直保持不变),则下列关于此物体运动速度和加速度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速度一直增大B.速度先增大后减小C.加速度先减小后增大D.加速度先增大后减小
所属题型:单选题
试题难度系数:中档
答案(找答案上)
多力作用下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说明多力的合力为零;则其他力的合力一定与该力大小相等反向相反;当这一力减小时,其他力不变,故合力增大,方向与该力方向相反;由牛顿第二定律可知加速度增大,且与速度方向相同,故速度增大;当减小到零后该力开始增大,则合外力开始减小,但方向不变,故加速度方向不变,故物体的速度还要增大,故A、D正确,B、C错误故选AD.
马上分享给同学
高中一年级物理试题“一个物体在多个力的作用下做匀速直线运动,如果仅将其中某一个与”旨在考查同学们对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
力的合成、
牛顿第二定律、
……等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关于物理的核心考点解析如下:
此练习题为精华试题,现在没时间做?,以后再看。
根据试题考点,只列出了部分最相关的知识点,更多知识点请访问。
考点名称:
匀变速直线运动:
物体在一条直线上运动,如果在相等的时间内速度的变化相等,这种运动就叫做匀变速直线运动。也可定义为:沿着一条直线,且加速度不变的运动,叫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
Vt=V0+at。
公式说明:
速度公式是匀变速直线运动速度的一般表示形式。它所表明瞬时速度与时刻t的对应关系。
通常取初速度v0方向为正方向,加速度a可正可负(正、负表示方向),在匀变速直线运动中a恒定。①当a与v0同方向时,a>0表明物体的速度随时间均匀增加,如下左图。②当a与v0反方向时,a<0表明物体的速度随时间均匀减少,如下右图。
          3.      速度图象是对速度公式的直观体现.图象斜率表示加速度,图象与时间轴所围的面积表示位移。
        
考点名称:
合力与分力:当一个物体受到几个力的共同作用时,我们常常可以求出这样一个力,这个力产生的效果跟原来几个力的共同效果相同,这个力就叫做那几个力的合力,原来的几个力叫做这个力的分力。 ①合力与分力是针对同一受力物体而言的。 ②一个力之所以是其他几个力的合力,或者其他几个力之所以是这个力的分力,是冈为这一个力的作用效果与其他几个力共同作用的效果相当,合力与分力之间的关系是一种等效替代的关系。 ③合力可能大于任何一个分力,也可能小于任何一个分力,也可能介于两个分力之间。 ④如果两个分力的大小不变,夹角越大,合力就越小;夹角越小,合力就越大。 ⑤两个大小一定的力F1、F2,其合力的大小范围力的运算法则:
1.平行四边形定则作用在同一点的两个互成角度的力的合力,不等于两分力的代数和,而是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如果以表示两个共点力F1和F2的线段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那么合力F的大小和方向就可以用这两个邻边之间的对角线表示,这叫做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如图所示。 2.三角形定则和多边形定则如图(a)所示,两力F1、F2合成为F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可演变为(b)图,我们将(b)图称为三角形定则合成图,即将两分力F1、F2首尾相接,则F就是由F,的尾端指向F2的首端的有向线段所表示的力。如果是多个力合成,则由三角形定则合成推广可得到多边形定则,如图为三个力F1,F2、F3的合成图,F 为其合力。
考点名称:
内容:物体的加速度跟所受的外力的合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合外力的方向相同,表达式F=kma。在国际单位制中,k=1,上式简化为F合=ma。牛顿这个单位就是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定义的:使质量是1kg的物体产生1m/s2加速度的力,叫做1N(kg·m/s2=N)。对牛顿第二定律的理解:①模型性牛顿第二定律的研究对象只能是质点模型或可看成质点模型的物体。②因果性力是产生加速度的原因,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物体的加速度是力这一外因和质量这一内因共同作用的结果。③矢量性合外力的方向决定了加速度的方向,合外力方向变,加速度方向变,加速度方向与合外力方向一致。其实牛顿第二定律的表达形式就是矢量式。④瞬时性加速度与合外力是瞬时对应关系,它们同生、同灭、同变化。⑤同一性(同体性)中各物理量均指同一个研究对象。因此应用牛顿第二定律解题时,首先要处理好的问题是研究对象的选择与确定。⑥相对性在中,a是相对于惯性系的而不是相对于非惯性系的,即a是相对于没有加速度参照系的。⑦独立性F合产生的加速度a是物体的总加速度,根据矢量的合成与分解,则有物体在x方向的加速度ax;物体在y方向的合外力产生y方向的加速度ay。牛顿第二定律分量式为:。⑧局限性(适用范围)牛顿第二定律只能解决物体的低速运动问题,不能解决物体的高速运动问题,只适用于宏观物体,不适用与微观粒子。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 1.应用牛顿第二定律解题的步骤: (1)明确研究对象。可以以某一个质点作为研究对象,也可以以几个质点组成的质点组作为研究对象。设每个质点的质量为mi,对应的加速度为ai,则有:F合=对这个结论可以这样理解:先分别以质点组中的每个质点为研究对象用牛顿第二定律:,将以上各式等号左、右分别相加,其中左边所有力中,凡属于系统内力的,总是成对出现并且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其矢量和必为零,所以最后得到的是该质点组所受的所有外力之和,即合外力F。。 (2)对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同时还应该分析研究对象的运动情况(包括速度、加速度),并把速度、加速度的方向在受力图旁边表示出来。 (3)若研究对象在不共线的两个力作用下做加速运动,一般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或三角形定则)解题;若研究对象在不共线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力作用下做加速运动,一般用正交分解法解题(注意灵活选取坐标轴的方向,既可以分解力,也可以分解加速度)。 (4)当研究对象在研究过程的小同阶段受力情况有变化时,那就必须分阶段进行受力分析,分阶段列方程求解。2.两种分析动力学问题的方法: (1)合成法分析动力学问题若物体只受两个力作用而产生加速度时,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可知,利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出的两个力的合力方向就是加速度方向。特别是两个力互相垂直或相等时,应用力的合成法比较简单。 (2)正交分解法分析动力学问题当物体受到两个以上的力作用而产生加速度时,常用正交分解法解题。通常是分解力,但在有些情况下分解加速度更简单。 ①分解力:一般将物体受到的各个力沿加速度方向和垂直于加速度方向分解,则:(沿加速度方向),(垂直于加速度方向)。 ②分解加速度:当物体受到的力相互垂直时,沿这两个相互垂直的方向分解加速度,再应用牛顿第二定律列方程求解,有时更简单。具体问题中要分解力还是分解加速度需要具体分析,要以尽量减少被分解的量,尽量不分解待求的量为原则。3.应用牛顿第二定律解决的两类问题: (1)已知物体的受力情况,求解物体的运动情况解这类题目,一般是应用牛顿运动定律求出物体的加速度,再根据物体的初始条件,应用运动学公式,求出物体运动的情况,即求出物体在任意时刻的位置、速度及运动轨迹。流程图如下: (2)已知物体的运动情况,求解物体的受力情况解这类题目,一般是应用运动学公式求出物体的加速度,再应用牛顿第二定律求出物体所受的合外力,进而求出物体所受的其他外力。流程图如下:可以看出,在这两类基本问题中,应用到牛顿第二定律和运动学公式,而它们中间联系的纽带是加速度,所以求解这两类问题必须先求解物体的加速度。知识扩展:1.惯性系与非惯性系:牛顿运动定律成立的参考系,称为惯性参考系,简称惯性系。牛顿运动定律不成立的参考系,称为非惯性系。 2.关于a、△v、v与F的关系 (1)a与F有必然的瞬时的关系F为0,则a为0; F不为0,则a不为0,且大小为a=F/m。F改变,则a 立即改变,a和F之间是瞬时的对应关系,同时存在,同时消失.同时改变。 (2)△v(速度的改变量)与F有必然的但不是瞬时的联系 F为0,则△v为0;F不,0,并不能说明△v就一定不为0,因为,F不为0,而t=0,则△v=0,物体受合外力作用要有一段时间的积累,才能使速度改变。 (3)v(瞬时速度)与F无必然的联系 F为0时,物体可做匀速直线运动,v不为0;F不为0时,v可以为0,例如竖直上抛到达最高点时。
相关练习题推荐
与“一个物体在多个力的作用下做匀速直线运动,如果仅将其中某一个与”相关的知识点试题(更多试题练习--)
微信沪江高考
CopyRight & 沪江网2015甲、乙两物体由同一位置出发沿一直线运动,其速度—时间图象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甲做匀速直线运动,乙做匀变速直线运动B、两物体两次相遇的时刻分别是在2s末和6s末C、乙在前2s内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域名:学优高考网,每年帮助百万名学子考取名校!问题人评价,难度:0%甲、乙两物体由同一位置出发沿一直线运动,其速度—时间图象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做匀速直线运动,乙做匀变速直线运动 B、两物体两次相遇的时刻分别是在2 s末和6 s末 C、乙在前2 s内做匀加速直线运动,2 s后做匀减速直线运动 D、2 s后,甲、乙两物体的速度方向相反马上分享给朋友:答案BC点击查看答案解释本题暂无同学作出解析,期待您来作答点击查看解释相关试题一物体初速度为0做匀变速直线运动,所以a=2x/t^2,那也有a=v/t=x/t^2,为什么一个是x一个是2x,这两个x是否一样
一物体初速度为0做匀变速直线运动,所以a=2x/t^2,那也有a=v/t=x/t^2,为什么一个是x一个是2x,这两个x是否一样
这两个X并不相同,为了方便讲解将第一个式子的X改为S。一式是由S=Vot+1/2at^2导出的(Vo=0)S为在从0~t秒内所走的位移。二式是由V=X/t导出的,这里的X的意义是单位时间所走的位移,t是指单位时间。所以S是指总位移,X是指单位时间内所走的位移。
第一个之所以是2X,是因为公式X=(A^2)/2,变换过去的时候X乘了2 。第二个你理解错误,V/T中的V是速度变化量,而你这样用X/T求出的V是平均速度,不再能用它求A了
其他回答 (3)
第一个式子是公式,表示t时间内的物体的位移。而第二个式子中x是物体中间时刻的位移
a=v/t不是加速度的式子啊,中间时刻是哪里的
v/t 是指从开始到最终某一时刻的速度变化率, 而x/(t*t) 中的x/t是指这段时间的平均速度 不能划等号 因为平均速度此时=1/2末速度& 所以要乘2
肯定不一样。。。。。应用的环境都不同 !有自由落体!!有很多初速度为零的情况 !
相关知识等待您来回答
物理学领域专家当前位置:
>>>物体A做匀速直线运动,速度为vA=4m/s,2s后物体B从同一位置与A同..
物体A做匀速直线运动,速度为vA=4 m/s,2 s后物体B从同一位置与A同方向做匀加速直线运动,v0=0,a=2 m/s2,求: (1)B出发后,经过多少时间追上A?(2)B追上A时,离出发点多远? (3)B追上A前,最远距离是多少?
题型:计算题难度:中档来源:同步题
解:(1)设B出发后经时间t追上A,依据题意,B追上A时满足条件:vA(t+2s)=代入数据,得4(t+2 s)=×2t2解得t=(2+) s≈5.46 s(2)B 上A时离出发点的距离是x=vA(t+2s)=[4×(2+5.46)] m=29.84 m(3)A、B距离最远时,应有vA=vB,即4 m/s=2 m/s2·t',t'=2 s此时△x=xA-xB=vA(t'+2s)-=12 m
马上分享给同学
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物体A做匀速直线运动,速度为vA=4m/s,2s后物体B从同一位置与A同..”主要考查你对&&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应用,匀速直线运动&&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应用匀速直线运动
基本公式:①速度公式:vt=v0+at;②位移公式:s=v0t+at2;③速度位移公式:vt2-v02=2as。
推导公式:①平均速度公式:V=。 ②某段时间的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等于该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 ③某段位移的中间位置的瞬时速度公式:。无论匀加速还是匀减速,都有。 ④匀变速直线运动中,在任意两个连续相等的时间T内的位移差值是恒量,即ΔS=Sn+l–Sn=aT2=恒量。 ⑤初速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中的比例关系(设T为相等的时间间隔,s为相等的位移间隔): Ⅰ、T末、2T末、3T末……的瞬时速度之比为:v1:v2:v3:……:vn=1:2:3:……:n; Ⅱ、T内、2T内、3T内……的位移之比为:s1:s2:s3:……:sn=1:4:9:……:n2; Ⅲ、第一个T内、第二个T内、第三个T内……的位移之比为:sⅠ:sⅡ:sⅢ:……:sN=1:3:5:……:(2N-1); Ⅳ、前一个s、前两个s、前三个s……所用的时间之比为:t1:t2:t3:……:tn=1:……:; Ⅴ、第一个s、第二个s、第三个s……所用的时间之比为tⅠ、tⅡ、tⅢ:……:tN=1:……:。追及相遇问题:①当两个物体在同一直线上运动时,由于两物体的运动情况不同,所以两物体之间的距离会不断发生变化,两物体间距会越来越大或越来越小,这时就会涉及追及、相遇或避免碰撞等问题。②追及问题的两类情况:Ⅰ、速度大者减速(如匀减速直线运动)追速度小者(如匀速运动): Ⅱ、速度小者加速(如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追速度大者(如匀速运动):③相遇问题的常见情况:Ⅰ、同向运动的两物体追及即相遇;Ⅱ、相向运动的物体,当各自发生的位移大小和等于开始时两物体的距离时即相遇。知识点拨:
例:如图所示,光滑斜面AE被分为四个长度相等的部分,即AB=BC=CD=DE,一物体由A点静止释放,下列结论不正确的是(&&& )
A.& 物体到达各点的速率之比=。
B.& 物体到达各点所经历的时间。
C.& 物体从A运动到E的全过程的平均速度。
D.& 物体通过每一部分时,其速度增量。
解析:由及得,即A正确。由得,则,,,,由此可知B正确。由得,即B点为AE段的时间中点,故,即C正确。对于匀变速直线运动,若时间相等,速度增量相等,故D错误,只有D符合题意。
&定义:在任意相等的时间内位移相等的直线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特点:加速度a=0,速度v=恒量。
位移公式:S=vt。 知识点拨:
匀变速直线运动是在相等时间内速度变化相等的直线运动。注意在此定义中所涉及的“相等时间内”应理解为任意相等的时间内,而非一些特定相等的时间内。
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任意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都相等,即路程与时间成正比;速度大小不随路程和时间变化;位移与路程的大小相等。
匀速直线运动是理想状态与实际的结合。匀速直线运动不常见,因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条件是不受外力或者所受的外力和为零,但是我们可以把一些运动近似地看成是匀速直线运动。如:滑冰运动员停止用力后的一段滑行、站在商场自动扶梯上的顾客的运动等等。我们可用公式v=s/t求得他们的运动速度。式中,s为位移,v为速度且为恒矢量,t为发生位移s所用的时间。由公式可以看出,位移是时间的正比例函数:位移与时间成正比。
当物体处于匀速直线运动时,物体受力平衡。
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其速度是保持不变的,因此,如果知道了某一时刻(或某一距离)的运动速度,就知道了它在任意时间段内或任意运动点上的速度。
&&&&&&&&&&&&&&&&&&&&&&&&&&&&&
发现相似题
与“物体A做匀速直线运动,速度为vA=4m/s,2s后物体B从同一位置与A同..”考查相似的试题有:
351617122671114231358881104598267484两个匀变速直线运动物体为什么会做匀速直线运动_百度知道
两个匀变速直线运动物体为什么会做匀速直线运动
提问者采纳
如果这两个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大小相等方向相反,那么两个加速度互相抵消,物体的合加速度为零,订常斥端俪得筹全船户物体就做匀速直线运动了
其他类似问题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某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