炕席底下放硬币电脑放在卧室好不好好

童年时过“二月二”的记忆
童年时,家住北箭场,附近大多数是农户,对过“二月二”可讲究可在意了。&
“二月二”龙抬头,春回大地,万物复苏。蛰眠一冬的龙,苏醒了,抬起了高昂的头,翻起了浓云密雾,播撒淅淅沥沥的春雨,迎来风调雨顺的丰收年。
“二月二”,家家户户有“填仓”的习俗。这一天,天蒙蒙亮大人就起床了,从锅底下扒出一盆柴火灰,在院子中央用灰撒成一个个大圈圈,然后把五谷杂粮放到圈圈的中央,妈妈说这叫“填仓”。大人、小孩还要一边叨念:“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一边围着大圈走。我也跟着反复念叨,一声比一声大。妈妈见我不解的样子,便告诉我说:“填仓”是期望今年五谷丰登,粮满囤粮满仓,秋天收打的粮食仓房装不下,吃不完,年年收成好。
我国一直是农耕社会,靠天吃饭,十分重视龙的作用。“填仓”习俗寄托了祈求龙王赐福,期望雨水调和,年年丰收,生活美满、富足的强烈愿望。雨水调和了,就为丰收奠定了基础。据说,龙能兴云致雨,龙王是主管降雨的。他升上天宫,农民要把最好的猪头做祭品,献给龙王享用,保佑凡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二月二”这一天的许多习俗与龙有关。这一天吃猪头肉、面条、,还有理发,都要加个“龙”字头衔。吃水饺叫吃“龙耳”;吃春饼叫吃“龙鳞”;吃面条叫吃“龙须”;吃米饭叫吃“龙籽”;吃馄饨叫吃“龙眼”;吃馒头叫吃龙蛋;吃烧饼叫吃龙舌。图个吉利,这一天洗头叫“洗龙头”,理发剪头,叫“剃龙头”。二月二是理发店理发师最忙的日子,为图个吉利,大人们都要借“龙抬头”的日子,让孩子“剃龙头”,希望孩子长大后有出息,出人头地。许多家庭为了“二月二”吃上猪头肉,往往早早到市场去排长队,这已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二月二”龙抬头,给了人们许多梦想,龙腾飞了,为人间播洒甘露了。&&&&&&&
&&&&&&&&&&&&&&&&&&&&&&&&&&&&&&&&&&&&&&&&& && &&&&(原载《铁岭晚报》)
人约黄昏后&&漫话元宵节&&&&&&&&
元宵节,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我大约10来岁的时候,每年正月十五傍晚都要约会邻居的朋友进城去观花灯。
那时,在东大街、繁荣街、广裕街一带,锣鼓喧天,燃放鞭炮、燃放焰火、舞龙、舞狮子、踩高跷、扭秧歌、跑旱船;花灯有走马灯、谜语灯、大大小小的宫灯,观看者人山人海。家家户户张灯结彩,大街小巷热闹非凡。
元宵节也是中国的情人节。青年男女打扮得花枝招展,在人群中相依相携并肩而行,或相拥相偎说悄悄话,或秘密幽会于房山墙角。欧阳修说过:“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树梢头,人约黄昏后。”可见,元宵之夜恋人相逢是中国情人节的真实写照。
正月十五皓月当空,烟花璀璨,爆竹声声,思念情人理所当然。情人们誓言携手白头,梦回春归去,明月作证,焰火作证,信守诺言。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做连理枝。今生今世永相伴,甜蜜生活乐万年。
去年元宵夜是那么欢快,那么浪漫。那时“花市灯如昼”,灯火辉煌,一对对情侣相会于“黄昏后”,再现了那种令人沉醉的情景。皓月刚刚升上柳梢,是情侣们最好的约会时刻。明月皎皎,垂柳依依,情人间缠缠绵绵,多么富于诗情画意啊!
“明月高空叫,黄犬卧花心。”此时明月在高高的空宇间“鸣叫”,而他像“黄犬”一样在花心中蜷卧着,这种意境不更是耐人寻味吗?究竟谁在高空叫,谁在卧花心呢!当然是有情人,是恋人,也许就是你自己。元宵夜是最好的机会,于是恋人们相约于月上柳梢的黄昏,也就非常自然了。
不过,“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元宵之夜故地重游,却不见往日的情人。月光普照,华灯齐放如旧。但是,人事全非。于是一下子情绪一落千丈,去年莺俦燕侣,对诉衷肠,今年孤身只影,怎能不抚今思昔而潸然泪下,多么沮丧,多么懊恼呢。
我多么希望天天“人约黄昏后”啊!但事与愿违者比比皆是。人的情感总是在千变万化中,常有不测风云,只好以宽容的胸怀,大海的胸襟去对待了。世俗间的今与昔、悲与欢往往是如此常见。悲欢交织,留恋往日的情怀,是理所当然的。每当正月十五情人节来临之际,都会有如此这般的思念故人,思念爱侣,思念恋人的情景,我亦然。
春夜伊人,绿水红袖,花香飘四海,瑞祥洒五洲。在浪漫的元宵之夜——中国情人节到来之际,愿有情人幸福、美满,比翼齐飞!
&&&&&&&&&&&&&&&&&&&&&&&&&&&&&&&&&&&&&&&&&&&&&&&&(原载《铁岭晚报》)&
&&&&&&&&&&&&&&&&&&&&& 人间四月尽芳菲&&&&&&&&&&&&&&
时序进入阳春三月,遥想江南,那里“春来江水绿如蓝”,“拂堤杨柳醉春烟”,红红的梅花、粉白的樱花缀满枝头,万紫千红,杂花生树,群莺乱飞。可惜,咱们辽北却没有这般福气,只好等到四月天了。
春分时节,冬天蛰伏地下的虫,一头头渐渐扬起了颈,垂柳的芽孢献出了淡淡的绿,枯干一冬的杨树挂上了密密麻麻的树狗狗,草坪萌发、苏醒,失去了往日的枯黄。春风拂面,轻轻地,柔柔地,袅袅婷婷,没有发狂,没有撒野,任凭她那轻轻的爱抚,她那温纯的话语,温暖着我的身心。春风,驱走了冬日的凛冽、肃杀,取回了生机和温馨。忽而,春潮涌动,一种诗意的缠绵涌上心头。春风来了,大地复苏,万象更新;春风来了,暖洋洋的太阳温暖了我的心房;春风来了,海上的云,带来淅淅沥沥的春雨;春风来了,草木萌动,披上了淡淡的绿色衣裳。
四月,黄黄的报春花捷足先登,粉粉白白的桃花,雪白的梨花、杏花,粉里透紫的丁香,一树树,一丛丛开满大街小巷,开满乡村院落。好像一切春天的花不约而同地竞相开放。四月,芳草鲜美,百花争艳,落英缤纷。异草奇花,是那么妖冶,那么撩人喜爱,那么绮丽动人。
我漫步花前,刚刚嗅得花香,好不惬意。正在品味花香的味道,一只小蜜蜂嗡嗡着,我只好急忙把位置让给它,不要耽误了他,不要伤害他的情感,满足他的请求。这位小精灵是那么不寻常,那么大方,嗡嗡声,好像在说“请您让一下,我要在花间飞舞、采蜜。”接着,白的,黄的蝴蝶翩翩起舞。这也是有缘来相会啊!
不由得令我记起上世纪一代才女林徽因的诗《你是人间四月天》:“新鲜初放芽的绿,你是柔嫩喜悦,水光浮动着你梦中期待的白莲。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燕在梁间呢喃……你是爱,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间四月天!”这是对爱的赞美,爱的讴歌,也是对爱的充实,爱的升华,爱的向往,爱的奉献。让爱的画笔,充满激情地描绘这可爱的人间四月天吧。
春风摇曳,镌刻心中的爱,伴着春燕戏柳浪的柔情和美妙痴情的朋友一起飞翔吧。其实,只要心中有一个美丽的春天,何须有人世间的种种烦恼呢。还是清代进士卢道悦说得好:“不须迎向东郊去,春在千门万户中。”欣迎春风的到来,我撩起了衣襟,挽起裤管,露出手臂,任凭春风吹拂我的脸庞,我的手臂,我的腿,我的胸膛,我的襟衫,尽享春风的抚爱。
人间四月尽芳菲。四月,春天的花季,她宛若初恋转瞬即逝。四月的鲜花,带给永恒的春天;四月的鲜花,留作永恒的记忆。珍惜这四月春光吧,让短暂的春天留驻人间。有谁不喜欢百花争艳的春天呢!有谁不喜欢这人间四月天呢!
我喜欢一夜春风来,万树桃花开;喜欢一夜雨霏霏,千顷芳草绿;喜欢阳光浸照处,百花斗芳菲;喜欢春满绿草地,人间四月天。
&&&&&&&&&&&&&&&&&&&&&&&&&&&&&&&&&&&&&&&&&&&&&&&&&&&&&&&&&&&&&& &&&&(原载《铁岭晚报》)
人约黄昏后&&漫话元宵节&&&&&&&&
元宵节,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我大约10来岁的时候,每年正月十五傍晚都要约会邻居的朋友进城去观花灯。
那时,在东大街、繁荣街、广裕街一带,锣鼓喧天,燃放鞭炮、燃放焰火、舞龙、舞狮子、踩高跷、扭秧歌、跑旱船;花灯有走马灯、谜语灯、大大小小的宫灯,观看者人山人海。家家户户张灯结彩,大街小巷热闹非凡。
元宵节也是中国的情人节。青年男女打扮得花枝招展,在人群中相依相携并肩而行,或相拥相偎说悄悄话,或秘密幽会于房山墙角。欧阳修说过:“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树梢头,人约黄昏后。”可见,元宵之夜恋人相逢是中国情人节的真实写照。
正月十五皓月当空,烟花璀璨,爆竹声声,思念情人理所当然。情人们誓言携手白头,梦回春归去,明月作证,焰火作证,信守诺言。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做连理枝。今生今世永相伴,甜蜜生活乐万年。
去年元宵夜是那么欢快,那么浪漫。那时“花市灯如昼”,灯火辉煌,一对对情侣相会于“黄昏后”,再现了那种令人沉醉的情景。皓月刚刚升上柳梢,是情侣们最好的约会时刻。明月皎皎,垂柳依依,情人间缠缠绵绵,多么富于诗情画意啊!
“明月高空叫,黄犬卧花心。”此时明月在高高的空宇间“鸣叫”,而他像“黄犬”一样在花心中蜷卧着,这种意境不更是耐人寻味吗?究竟谁在高空叫,谁在卧花心呢!当然是有情人,是恋人,也许就是你自己。元宵夜是最好的机会,于是恋人们相约于月上柳梢的黄昏,也就非常自然了。
不过,“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元宵之夜故地重游,却不见往日的情人。月光普照,华灯齐放如旧。但是,人事全非。于是一下子情绪一落千丈,去年莺俦燕侣,对诉衷肠,今年孤身只影,怎能不抚今思昔而潸然泪下,多么沮丧,多么懊恼呢。
我多么希望天天“人约黄昏后”啊!但事与愿违者比比皆是。人的情感总是在千变万化中,常有不测风云,只好以宽容的胸怀,大海的胸襟去对待了。世俗间的今与昔、悲与欢往往是如此常见。悲欢交织,留恋往日的情怀,是理所当然的。每当正月十五情人节来临之际,都会有如此这般的思念故人,思念爱侣,思念恋人的情景,我亦然。
春夜伊人,绿水红袖,花香飘四海,瑞祥洒五洲。在浪漫的元宵之夜——中国情人节到来之际,愿有情人幸福、美满,比翼齐飞!
&&&&&&&&&&&&&&&&&&&&&&&&&&&&&&&&&&&&&&&&&&&&&&&&(原载《铁岭晚报》)&
&&&&&&&&&&&&&&书香为伴& 品读人生
我少年时曾经有一个梦:梦想在海边有一间很漂亮的书房,一面墙排着满满的书架,书架上摆着各式各样的丛书,面向海洋那面有一扇宽敞明亮的大幅落地窗。春夏秋冬,阳光明媚,海浪哗哗,轻柔地拍打着乳黄泛白的沙滩;海风吹拂,拨动着浅绿翠竹色的透明纱帘,平添着一份自我的舒缓和浪漫。我惬意地坐在面向海洋的靠椅上,品读心爱的优美散文,或许是一部名著经典,深深地沉侵在浓浓的书香中。
在那像梦一样的少年时期,我就和书结下了不解之缘。即使是看不懂的大部头《清史通俗演义》,我也拿来囫囵吞枣式地读,有许多不认识的字,就跨过去,反正卷首有人物绣像,很好看。最初觉得书中有故事,从中知道了许多历史知识,很有意思。一发而不可收,接着第二本、第三本,一口气读了好几本,甚至有时连饭都顾不上吃了。在学校里和同学互相借书,读起来津津有味,爱不释手。那时,书籍很少,我却读了许多,为我打开了一扇精彩的世界之门,就像插上了飞翔梦想的翅膀。
青年时期到了部队的学校,当了教员,可以到图书室借阅图书了,教学之余,我的精力绝大部分花在阅读上。我还记得,第一次发津贴,就去长春重庆街新华书店买了当时最流行的苏联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认真地读了两遍。那时是朝鲜战争期间,保尔&柯察金的英雄形象时刻激励着我,时刻效法保尔去艰苦奋斗,英勇杀敌。保尔的形象几乎陪伴了我的一生。保尔在他那句著名的“……为人类解放而斗争”之后,还有一句,“人应当赶紧的充分的生活,因为意外的疾病和悲惨的事故随时可能结束他的生命。”这一句一般不列为警句,因为它不像前面那样高亢,具有革命性,我倒觉得他真正说出了人生的原委和真谛,我们应当赶紧享受“充分的生活”。
大学毕业以后,特别是“文革”以后,有了自己的书橱,书桌,可以在书桌上读书写作了。书橱里的书越来越多,天文地理文学历史……几乎应有尽有,读了一部还有一部。尤其老校长季羡林先生的散文作品集,我真的爱不释手,读了又读。他的高雅风范,他的优秀品德,他对专业的刻苦追求,他的孜孜不倦,真的令我钦佩。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我在阅读中,以他为榜样,深刻地体会读书不仅是求知识,更重要的是从中品读出人生的向往和情趣,品读出人生的真谛。
书香伴我走过了人生中最美好的年华,每每回忆起那段阅读时光,真像置身于梦幻般的世界,沉侵在幸福中。读书可以让人生变得精彩,读书让人充实,读书让人心境安然,读书让人书香满怀。如今,一旦有了好书,还是不肯释手,不读完不罢休。最近的一本《辽海散文》就是如此。无论环境如何,我自品味出读书的味道,体会其中的酸甜苦辣。我非常欣赏和羡慕古代人发奋读书的“欣然忘食”、“囊萤映雪”、“头悬梁,锥刺骨”的精神。
时至今日,在环境优美的高层楼房里已经有了独立的书房,独立的书橱,独立的电脑桌,或读或写或上网,发稿件也不用跑邮局了。这有赖于新兴的现代科技,写稿早已不用笔和纸了,全在电脑上进行。梦想实现了,唯独它不在海边,而在风光秀美的莲花湖畔。在书房里以书香为伴,品读人生,这已经算得上心满意足了,回首父辈祖辈哪有这样的机会呢?
&&&&&&&&&&&&&&&&&&&&&&&&&&&&&&&&&&&&&&&&&&&&(原载《铁岭晚报》)
童年的大年三十&&&&&&&&&&&&&&&&&&&&&
孩子盼年。大年三十贴春联,贴窗花,贴年画,穿上新衣服,给灶王爷、天地爷、祖先上香,给祖先跪拜磕头,放完鞭炮,忙活了大半天,才开始吃年夜饭。家家都炒几个像样的菜,有鱼有肉,有丸子,象征着年年有余,团团圆圆。一桌子菜热气腾腾,推杯换盏,温情四溢。那时没有在饭店订饭的规矩,通常在家里做。除夕吃团圆饭是中国人丢不掉习俗,一家人围坐在一起,热闹,温馨,其乐融融。孩子们接到了压岁钱,甭提有多么高兴了。
饭后,我们全家六七口人在一起,和馅、擀皮、捏饺子,准备半夜接神吃饺子。这时&一边包饺子,一边听话匣子,听欢快的歌曲、相声、二人转,还有京剧。饺子里花样多,有的放入硬币,孩子们就挑着吃,谁吃到有硬币的饺子,表示有钱有福气。心里着急,妈妈指点哪个饺子有钱。一直等到咬出硬币,才算罢休。有的饺子包上红枣,包上花生,吃到这些都表示吉庆有余,大吉大利。
有一年大年三十晚上,到了半夜,孩子们提着灯笼,出去接神。黄历上说,今年财神正东。于是往东边走一百米,捡起一块硬邦邦的东西,当做元宝。回家放到热乎乎的炕头炕席底下,等到初一早上,看看那块捡回了的元宝。掀开炕席,一看,傻眼了,是一滩狗屎。爷爷说:财神爷就是臭狗屎。从那以后,我家就从来不接神了,神是骗人的。
过年了,也有许多犯忌讳的话不能说,比如,饺子煮破了煮碎了,不能说“破了”,“碎了”。“破”“碎”不吉利,要说“挣”了。也不能说“死了”“没了”“困了”“不够了”……许多犯忌讳的事不能做,像初五之前不能动刀剪;不能由屋里向外打扫灰尘,不能倒脏水、倒垃圾;初一初二忌洗衣服;初一已出嫁的媳妇忌回娘家;出门走亲戚,带东西的数目忌5或10,因为这两个数是只有在上供或办丧事时才用到的。那时候大人很在意过年时说什么话做什么事。现在,怎么说怎么做都行了,也没有人理会了。
时光流逝,童年悠悠远去,渐渐长大,外出求学、工作,每到春节之前,总要计划一下,赶在大年三十之前回到家,看望父母。于是大包小裹地带上好吃的或者珍贵的东西,挤上火车,为的是孝敬父母,与父母唠唠家常,让劳累一年的心灵得到舒缓,得到休息。这是中国人的习俗啊,过年一定要回家,回到父母身边,一起吃团圆饭。这一习俗永远不会变的,这就是中国,这就是中国的年味。那年月没有手机,没有电话,有个公用电话就不错了。有的年份实在分不开身,回不了家,提前打个公用电话,或者写封信,报个平安,为长辈送去春节的祝福,并寄上一年到头积攒的钱,以表示儿女对长辈的孝心。
今天,已经时过境迁。然而,小时候那种浓浓的其乐融融的年味,总是在心头萦绕,梦想着什么时候能够再一次品尝童年过年的味道?也许是又一个新春佳节即将来临的缘故吧。
&&&&&&&&&&&&&&&&&&&&&&&&&&&&&&&&&&&&&&&&&&&&&&&&&&&&&&(原载《铁岭日报》&)
童年的大年三十&&&&&&&&&&&&&&&&&&&&&
&孩子盼年。大年三十贴春联,贴窗花,贴年画,穿上新衣服,给灶王爷、天地爷、祖先上香,给祖先跪拜磕头,放完鞭炮,忙活了大半天,才开始吃年夜饭。家家都炒几个像样的菜,有鱼有肉,有丸子,象征着年年有余,团团圆圆。一桌子菜热气腾腾,推杯换盏,温情四溢。那时没有在饭店订饭的规矩,通常在家里做。除夕吃团圆饭是中国人丢不掉习俗,一家人围坐在一起,热闹,温馨,其乐融融。孩子们接到了压岁钱,甭提有多么高兴了。
饭后,我们全家六七口人在一起,和馅、擀皮、捏饺子,准备半夜接神吃饺子。这时&一边包饺子,一边听话匣子,听欢快的歌曲、相声、二人转,还有京剧。饺子里花样多,有的放入硬币,孩子们就挑着吃,谁吃到有硬币的饺子,表示有钱有福气。心里着急,妈妈指点哪个饺子有钱。一直等到咬出硬币,才算罢休。有的饺子包上红枣,包上花生,吃到这些都表示吉庆有余,大吉大利。
有一年大年三十晚上,到了半夜,孩子们提着灯笼,出去接神。黄历上说,今年财神正东。于是往东边走一百米,捡起一块硬邦邦的东西,当做元宝。回家放到热乎乎的炕头炕席底下,等到初一早上,看看那块捡回了的元宝。掀开炕席,一看,傻眼了,是一滩狗屎。爷爷说:财神爷就是臭狗屎。从那以后,我家就从来不接神了,神是骗人的。
过年了,也有许多犯忌讳的话不能说,比如,饺子煮破了煮碎了,不能说“破了”,“碎了”。“破”“碎”不吉利,要说“挣”了。也不能说“死了”“没了”“困了”“不够了”……许多犯忌讳的事不能做,像初五之前不能动刀剪;不能由屋里向外打扫灰尘,不能倒脏水、倒垃圾;初一初二忌洗衣服;初一已出嫁的媳妇忌回娘家;出门走亲戚,带东西的数目忌5或10,因为这两个数是只有在上供或办丧事时才用到的。那时候大人很在意过年时说什么话做什么事。现在,怎么说怎么做都行了,也没有人理会了。
时光流逝,童年悠悠远去,渐渐长大,外出求学、工作,每到春节之前,总要计划一下,赶在大年三十之前回到家,看望父母。于是大包小裹地带上好吃的或者珍贵的东西,挤上火车,为的是孝敬父母,与父母唠唠家常,让劳累一年的心灵得到舒缓,得到休息。这是中国人的习俗啊,过年一定要回家,回到父母身边,一起吃团圆饭。这一习俗永远不会变的,这就是中国,这就是中国的年味。那年月没有手机,没有电话,有个公用电话就不错了。有的年份实在分不开身,回不了家,提前打个公用电话,或者写封信,报个平安,为长辈送去春节的祝福,并寄上一年到头积攒的钱,以表示儿女对长辈的孝心。
今天,已经时过境迁。然而,小时候那种浓浓的其乐融融的年味,总是在心头萦绕,梦想着什么时候能够再一次品尝童年过年的味道?也许是又一个新春佳节即将来临的缘故吧。
&&&&&&&&&&&&&&&&&&&&&&&&&&&&&&&&&&&&&&&&&&&&&&&&&&&&&&(原载《铁岭日报》&)
【辽北圈】& 爷爷的芬芳小院&&&&&&&&&&&&&&&&
童年,最喜欢我家的小院了,它给了我美好的记忆,美好的童年。
爷爷年轻时候是货郎,走村串巷,卖针头线脑。老了,就种点儿菜,侍弄起花来。爷爷喜欢花草树木,更喜欢果树。他在小院里栽植了榆、柳、桑树,栽植了樱桃、桃树、葡萄、丁香、红刺玫,至于草莓、菊芋(俗称鬼子姜)、百合、芍药、兰花和那墩墩马莲,则年年生长,年年开花。在花盆里还栽植了木菊、花椒、石榴、月季、仙人球……许多花我叫不上名。还有黄黄的向日葵花、倭瓜花。这些花木既有观赏价值,美化环境,又有经济收入,两全齐美。&&
开花时节,那硕大的木菊花,鲜艳的红玫瑰、月季、百合……浓香扑鼻,争奇斗艳;结果的时候,那滴流圆的葡萄、樱桃、石榴和披了一身芝麻的草莓,各显千秋,令人垂涎。
爷爷养的花有一二十盆,有半米直径的大盆,也有三寸小盆。春天,一盆一盆搬到室外,接受阳光雨露;深秋,一盆一盆搬回室内,以防冻死冻伤。爷爷很爱惜他养的花,谁碰坏了哪怕是一枝、一朵,他都心疼,都会说你一顿,不论是谁。已经70多岁了,还整天给花儿剪枝、松土、施肥、浇水,一有空儿就去挪动花盆,换个地方,让花枝花叶调个方向,着着太阳。&
正房东窗前,那墩红刺玫紫艳艳的,茎枝上长满了密密麻麻的尖刺,令人生畏,不敢贴近。而那羽毛艳丽的山雀却不在意,在玫瑰枝间跳来跳去。仓房前有一墩丁香,紫色的丁香花芬芳异常,沁人心脾。花刚谢,它东边那几棵樱桃树便结出了白白的、粉红的大樱桃,格外喜人。正房西窗前是百合、芍药和兰花的领地。百合、芍药花色艳丽,堪称富贵之花,给人以火爆热烈之感,而兰花素洁淡雅,给人以清新娴静之趣。来往客人十分羡慕小院,常在小院驻足,观花赏果,议论一番。
小院东侧,并列着三架葡萄,两边是紫的,中间是白的,品种不同,各有其名。葡萄青青的时候,是酸酸的,涩涩的,不能入口。等到八月,一串串结了白霜、挂了露珠的葡萄,惹人喜爱。爷爷看得很严,一粒也不行,还等着八月节上市呢。秋收了,拿着剪子把一串串葡萄剪下来,小心翼翼地摊开放到大笸箩里,生怕挤坏了。紫紫的、圆圆的、白白的、甜甜的,卖剩下的还要存放起来。那时没有冷库,没有冰箱冰柜,全靠自然降温。上冻了就给笸箩加棉被,定时掀被通风换气,可以保存到腊月,再挑到市上去卖个好价钱。馋得流口水,也吃不到一嘟噜完整的葡萄。&&&
童年的小院是尽吐芬芳的小院,是爷爷精心侍弄的小院。几十年过去了,小院早已不复存在,心中一直向往着童年小院的时光。&
&&&&&&&&&&&&&&&&&&&&&&&&&&&&&&&&&&&&&&&&&&&&&&&& (原载《铁岭日报》)
【辽北圈】&&& 60多年前的一次郊游&&&&&&&&&&&&
上中学的时候,学校组织一次郊游,目的地是熊官屯乡赵家沟。教室里像翻了天。班主任老师王振年说:要准备喝的水,带上中午吃的饭,路很远,要爬山。身体棒的要照顾身体弱的。今天同学们提前放学,准备东西。
第二天,早晨7点半到校,整队出发,通过东大桥,向熊官屯方向走去。队伍整齐,有说有笑,文娱委员还领头唱歌,队伍在歌声中前进,有一股子积极向上的朝气,天不怕地不怕的劲头。级长喊着口令,“一二一,一二三四”,迈着矫健的步伐。不久,转过了大山嘴子,沿着山边小路走,大约两三里路,径直向北拐去,走入赵家沟沟口。仅仅一个小时就到了郊游的目的地。
沟内有小庙,有清朝遗留下来的大官墓地——辅国将军之墓。墓前有碑。碑文中说,埋的是努尔哈赤的侄子达尔察。现在是李红光支队烈士陵园。这里山青青,水潺潺。墓地里有几十颗高大的松树,茂林森森,鸟儿啼鸣,一泓清清溪水自远方大山沟里流来,清澈见底。小溪里还有小鱼,顶水游动,用手捧起,居然捉了两条。在老师的带领下分班集体活动,其实在班级内早已分成几个小组,兴趣相同的自由结合,有的爬山,有的采访,有的去采摘野花。
我那时对地理的学习有兴趣,对自然很在意,于是邀几个地理学习好的一起去爬山。趟着没膝盖深的浓浓密密的杂草,一直爬上了熊官屯北沟西山。山很高,路很陡,爬上山顶满头大汗。一爬到山顶,那视野开阔劲就甭提了,沟内房舍,庙宇,山前的开阔地,由东向西流淌着的柴河尽收眼底,一览无余。我从来没有上过这么高的山,那种“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感觉油然而生,不知有多么畅快淋漓了!
下山时,有的同学提议,不走回头路。我们四个同学一边下山一边琢磨,正巧,遇到一个石崖,有岩石的露头,找块硬石头砸开一块新鲜面,用手中的放大镜仔细观察。商桂同学发现岩石中有亮晶晶颜色发黄的云母,有灰白色的、肉粉色的坚硬矿物,是石英、长石。他手拿着石块,模仿着张宝瑞老师讲地理课时拉长声的腔调:“这个嘛,这个是花岗岩嘛,是的,是花岗岩,同学们哪,要记住喽……”于是我们哈哈大笑,顿时疲劳尽消。
为了赶路归队,加快了脚步,顺毛道抄近路,赶上了班级的队伍,沿着赵家沟的小毛道走出沟口,走上了回城的大道。
&&&&&&&&&&&&&&&&&&&&&&&&&&&&&&&&&&&&&&&&&&&&&&(原载《铁岭晚报》)
【辽北圈】&& 瑞雪三题&&&&&&&&&&&&&&&&
雪,轻轻盈盈地在空中飘舞着,跳着动人的舞蹈。那姿态,轻快,飘逸,时而旋转,如天女散花,时而轻洒,如飞落鹅毛,顷刻间,大地银白,粉装玉砌,皓然一色。&&&&&&&&&&&&&
&&&&&&&&&&&&&&&&&&&&&&&&&&&一
想起儿时玩雪的梦。滚雪球,砌雪墙,堆雪人,打雪仗,钉个木板雪橇玩滑雪,玩得开心。小朋友们不怕寒冷,从早到晚在野地里纵横驰骋,一个个冻得脸蛋通红,手脚发麻,冻得嘶嘶哈哈,从不嫌冷。那年头雪多,雪大,孩子们在雪地里玩疯了,大人不叫不回家。
雪,孩子的梦。现在有时还梦见儿时玩雪的情景,邻居的大哥哥钉冰滑子,钉滑雪板,带领大家玩滑雪。滑着滑着,不小心互相撞倒在一块儿,你压我,我压你,嘻嘻哈哈,一阵嬉笑声。几乎整个冬天都是在玩雪中度过,大雪为我们创造了和大自然打交道的机会。
每一片晶莹的雪花都像一曲婉转、悠扬、清新的轻音乐,都仿佛是一首轻快、和谐、明丽的小诗。雪中的景色壮丽无比,天地之间浑然一色,好像整个世界都是用银色装饰而成的。白雪装饰着世界,一派瑞雪丰年的喜人景象。
今天的儿童,能感受到白雪皑皑的辽阔和精巧雪花的魅力吗?能有多少时间在寒冷的冬天去滚雪球、堆雪人、打雪仗、钉个木板滑雪呢?
&&&&&&&&&&&&&&&&&&&&& &二
雪,犹如天兵天将,尽披白色铠甲。千里冰封,万里雪飘。驻守边疆的战士,爬冰卧雪,警惕地监视着入侵之敌。当年珍宝岛如此,鸭绿江边如此。
雪花,令我忆起我的士兵时代:操湖南口音的班长,守卫在鸭绿江边,凝目伫立;白色的伪装衣,令你分不清是手握钢枪的战士,还是桥头江边历经战火焚烧仍然倔强生长的青松。那是生命的树,一株战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傲然挺立,怒视顽敌的树。花开花落几十个寒暑,雪花化作斑斑白发,额颊上已布满丝丝脉脉的纹路,印刻着风霜与坎坷,而那纯真的“雪花精神”一如当年,方显青春年华。
&&&&&&&&&&&&&&&&&&&&&&&&&&&三
雪花纷纷扬扬,轻如飞絮,飘洒到山山岭岭,融化后渗入大地,滋润沃野肥田,为那早春麦类、油菜的生长准备了甘甜乳汁。这是蕴育春天的乳汁,没有这乳汁,哪有那春天的万紫千红。
我想起了一首儿歌:“下雪了,下雪了,大地皆白了。农夫笑着说:明年收成好。”是啊,雪多了,春天的大地土壤湿润,即使春风再大也不会把地皮抽干,保证秧苗成活率,为丰稔的秋收创造了良好的前提。庄户人家一见下了雪,都会乐呵呵地说:“今年收成有保证了,有保证了。靠科技,也得靠天帮忙啊。”&&
羊年吉祥,普天欢庆;瑞雪丰年,大地丰收。
&&&&&&&&&&&&&&&&&&&&&&&&&&&&&&&&&&&&&& &&&&&&&&&&&&&&&&&&&&&&(原载《铁岭日报》)&}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东北炕席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