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的五小题狂做怎么样怎么做。

第5小题做的对吗?不对改一下,谢谢了。_百度知道
数字是对的,不过单位错了,是8平方厘米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其他5条回答
长方形周长是80厘米。其余(√)第5小题面积应是(8厘米&#178第4小题,长和宽的和是(40厘米):一处(x
面积单位错了给分
面积的单位错了
是cm²
面积单位错了
面积单位写错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5年级下册语文练习册14课四大题5小题怎么写_百度知道
5年级下册语文练习册14课四大题5小题怎么写
提问者采纳
我直接上的初中 小学不懂
提问者评价
太给力了,你的回答完美解决了我的问题!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语文练习册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第十五小题.下面不用做. _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
第十五小题.下面不用做.
第十五小题.下面不用做.&
15、Excuse meHow do五年级数学下册练习三第5小题怎么做_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
五年级数学下册练习三第5小题怎么做
五年级数学下册练习三第5小题怎么做
如果是人教版教材的话应该是这样做:找回的钱是不对的,因为妈妈买的马蹄莲和郁金香分别是5元每枝和10元每枝,所以妈妈花掉的钱一定是5的倍数,用50元钱去找,找回的钱也一定是5的倍数,所以不可能是13元.16、1.说服、鼓励
2.趣味是无穷的,要得到做学问的乐趣,你就要潜心地钻研,如果你钻进去,那么你就自然能够领悟到其中的乐趣。
3.形象地论述人们领略学问的趣味要自己领略,旁人没有法子告诉你。
4.比喻。说明学问的趣味在互相切磋之中产生。
5.由浅入深,层层深入加以论述。不可以。原文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2013届云南省建水三合中学九年级11月月考语文试卷(带解析)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10分)假想金箍棒&&&&麦笛  ①《西游记》中孙悟空从东海龙王那里借了一根“定海神针”,又称“如意金箍棒”,重6250千克,可大可小,变化多端,实在是一件不可多得的宝贝兵器。那么从现代科学的观点来看,金箍棒可能是什么材料制成的呢?   ②从密度来看,金属密度最大的是锇。《西游记》中说孙悟空把那绣花针从耳朵里取出来,迎风一晃,变得“碗来粗细”。估计那碗指的不是大海碗,应该类似于现在的酒杯,也就是说直径在3~5厘米的样子。以金箍棒长两米来计算,体积最大在3900立方厘米左右。因此,如果金箍棒的材料是锇,其质量大约为88千克,一个臂力超群的人完全可以挥舞得动。关羽能舞动重41千克的青龙偃月刀,鲁智深能舞动重32千克的水磨禅杖,以猴哥那山都压不死的体质而论,挥舞88千克的兵器更不是难事。有人说,不是6250千克吗?想必那是随着体积变化而变化吧,不过这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了。   ③金箍棒的硬度还应该特别大,猴哥大大小小跟妖魔鬼怪或者神仙星宿干了几百仗,连哪吒、二郎神都拿他毫无办法。哪吒的乾坤圈和二郎神的三尖刀据说都是宝器,但叮叮当当一交击,金箍棒毫发无损,可见金箍棒硬度特别大。金属中硬度最大的是铬,铬的硬度和天然物质硬度之王金刚石不相上下,一般的兵刃应该是奈何不了它的。从这个意义上,金箍棒用铬或者那些更为强韧的铬合金来铸造显得非常合适。   ④金箍棒的抗腐蚀能力也非常不一般。金角大王那个紫金红葫芦连“大罗金仙都能化成血水”,里面应该盛有腐蚀性非常强烈的液体,比如王水之类。但猴哥和棍子被收进去都毫发无损。猴哥在太上老君的炼丹炉内练就了一身铜皮铁骨,再加上会七十二变,变成小苍蝇之类的趴在葫芦口,不被腐蚀是可能的。但金箍棒如果用的不是很特别的材料,想要逃过浩劫可就有点难度了。因此从耐蚀性这个角度讲,金箍棒材料又像铱。铱的硬度、密度都很大,抗腐蚀能力在金属中首屈一指,连王水对它也无可奈何。   ⑤再从伸缩性上来考虑。地球上常见的材料不管金属还是非金属恐怕都没有金箍棒那么强的伸缩性。所以说,一根本来几个人不能合抱的柱子变成“碗来粗细”进而变成绣花针大小,大概纯属小说家的杜撰。 ⑥《西游记》中老龙王说:“那本是大禹治水之时,定江河浅深的一个定子,是一块神铁!”像大禹这样的神人很可能从外星球采集了这么一块材料,密度特别大,又有很多特殊属性,用于测量江河的浅深,可长可短,能随时调整,实在是太方便了。猴哥成佛之后,金箍棒自然回归原位,现在不知躺在哪处幽深的海底,期待着我们再度去发掘它的传奇呢。 (选自《中学生百科》2009年第6期,有删改)【小题1】根据文章内容填写表格。(3分)金属名称金属属性金箍棒可能用它来制作的理由锇(1)小说中孙悟空作为神人,臂力超群,能舞动较重兵器,而用锇制成的金箍棒单位体积质量最大。铬硬度最大(2)铱(3)小说中金箍棒在紫金葫芦中未被腐蚀,说明它抗腐蚀性极强。【小题2】选文第②段中划线的词“左右”能否删掉,为什么?(2分)&&&&&&&&&&&&&&&&&&&&&&&&&&&&&&&&&&&&&&&&&&&&&&&&&&&&&&&&&&&&&&&&&&&&&&&&&&&&&&&&&&&&&&&&&&&&&&&&&&&&&&&&&&&&&&&&&&&&&&&&&&&&&&&&&&&&&&&&&&&&【小题3】选文第②段画线句子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小题4】作者本意是为了介绍几种金属的属性,为什么要借助金箍棒来说明?(2分)&&&&&&&&&&&&&&&&&&&&&&&&&&&&&&&&&&&&&&&&&&&&&&&&&&&&&&&&&&&&&&&&&&&&&&&&&&&&&&&&&&&&&&&&&&&&&&&&&&&&&&&&&&&&&&&&&&&&&&&&&&&&&&&&&&&&&&&&&&&&&&&&&
科目:初中语文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短文,回答1—5题
面对全球变暖&&&& 普通人的“节能帐”该怎么算
①2007年2月,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发布“全球气候变化第四次评估报告”,指出从20世纪中期至今观测的大部分温度上升,超过90%的可能性与人类活动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有关。
②自从工业革命以后,人类大量使用煤和石油等燃料,排放过量二氧化碳。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浓度不断增加,加剧温室效应,令地球温度“节节上升”。
&&& ③科学家们预言,气温不断升高将在未来20年至90年间导致成千上万的人被洪水“逐出”家园,出现疾病流行、食物和饮用水缺乏等严重问题。
&&& ④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计划于4月初发布的有关全球变暖的报告草案说,如果在几十年中,人类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让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停留在一定水平,那么多数坏的影响都能避免。
&&& ⑤全球变暖的直接诱因是温室气体排放量居高不下,而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资源浪费制造了大量不必要的温室气体。其实,普通人只要在生活中稍微加以注意,算上一笔“节能账”,就能节约不少能源,减少温室气体的产生。
&&& ⑥比如,可以选择把空调室外机装在阴凉处或配以遮阳棚,运转效率就可以提升10%;冬天时,将空调温度调低2摄氏度,夏天调高2摄氏度,也可以减少二氧化碳的产生。或者把家中的单层窗户换成双层从长远来看也是不错的选择,因为冬天时双层窗户能避免家中一半的热量散失出去。
&&& ⑦家中使用的白炽灯泡别小看,也会浪费不少能源。有调查显示,全世界有20%的电力消耗在照明上,其中40%的电力是老式白炽灯泡消耗掉的。
&&& ⑧在发光量相同的情况下,节能荧光灯不仅比白炽灯省电75%至80%,而且使用寿命更长。假如全球都换掉老式白炽灯泡,就可以通过节能每年减排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7亿吨。
&&& ⑨购买节能电器,同时尽量别让电器处于待机状态,多使用电器上的开关按钮,直接关闭电器,而不要只用遥控器一关了事。因为如果电器处于待机模式,就要白白耗费40%的电量。
&&& ⑩喜欢驾车出行的朋友只要略微改变一下自己的习惯,也可以节约不少能源。例如,缩减开车次数,或是给轮胎打足气,别让发动机转速过高(即尽可能提前一刻换挡变速),及时清理车中杂物减轻车子载重等小措施,从而减少油耗。
&&& ⑾其实,只要有了算一笔“节能账”的心思,人们还可以从生活的细枝末节处找到更多节能的高招,比如重复使用购物袋,多选择利用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等等。全球变暖与每个人息息相关,个人的小行动也能改变世界的大气候。
&&& 1.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 答:&&&&&&&&&&&&&&&&&&&&&&&&&&&&&&&&&&&&&&&&&&&&&&&&&&&&&&&&&&&&&&&&&&&&&&&&
&&& 2.文章第⑥~⑩段列举了大量的生活实例,有什么作用?
&&& 答:&&&&&&&&&&&&&&& &&&&&&&&&&&&&&&&&&&&&&&&&&&&&&&&&&&&&&&&&&&&&&&&&&&&&&&&
&&& 3.文章第①段中加点的词语“大部分”能否去掉?为什么?
&&& 答:&&&&&&&&&&&&&&&&&&&&&&&&&&&&&&&&&&&&&&&&&&&&&&&&&&&&&&&&&&&&&&&&&&&&&&&&&&&
&&& 4.据专家预测,当地球气温升高4℃时,北冰洋所有的冰盖消失,海平面随之上升12米……结合本文有关内容,发挥想象,谈谈人类那时将会面临哪些灾难。
答:&&&&& &&&&&&&&&&&&&&&&&&&&&&&&&&&&&&&&&&&&&&&&&&&&&&&&&&&&&&&&&&&&&&&&&&
&&& 5.作者认为,“只要有了算一笔‘节能帐’的心思,人们还可以从生活的细枝末节处找到更多节能的高招。”请联系日常生活,列举出2种文中没有提到的节能小点子。
&&& 答:①&&&&&&&&&&&&&&&&&&&&&&&&&&&&&&&&&&&&&&&&&&&&&&&&&&&&&&&&&&&&&&&&&&&&&&
&&&&&&& ②&&&&&&&&&&&&&&&&&&&& &&&&&&&&&&&&&&&&&&&&&&&&&&&&&&&&&&&&&&&&&&&&&&&&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走向清华北大同步导读·初三语文·上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下列问题。
  ①女孩放学要经过一个小小的服装市场。
  ②女孩看见并喜欢上了一条黄纱巾。
  ③女孩停住不走了,呆呆地看。
  ④卖货的是一个中年人。
  ⑤买下吧,孩子。就剩这一条了,只卖10元钱。
  ⑥女孩无奈地摇摇头。钱,女孩没有。
  ⑦可以向家里要嘛,我给你留着。看得出你很喜欢它。
  ⑧女孩恋恋不舍地离开了。
  ⑨整个晚上,女孩都下不定向家里要钱的决心。
  ⑩最终,女孩也没提要买黄纱巾的事,并发誓永远不提这件事。
  家里不富裕,女孩知道。
  女孩再走过小市场时,老远就看见黄纱巾还在那儿飘舞着,像一只黄蝴蝶。女孩远远看了一会儿,才慢慢走近。
  带钱来了吧?
  女孩摇摇头。
  中年人抚摸着这条黄纱巾又看看女孩,并想像了一下。觉得女孩与黄纱巾搭配在一起是很绝妙的组合,就很替女孩惋惜。
  你喜欢它,没错?
  嗯,女孩认真地点点头。
  女孩准备离开了。注定买不下它,不如早点儿走开好。
  女孩刚走开,中年人已摘下黄纱巾,并追上女孩。
  孩子,送给你吧。收下。你围上它肯定好看。
  女孩一愣。
  不,我不能白收人家的东西。女孩毫不犹豫地说。
  收下,是我愿意送的。我自愿的。
  不能!那样我会很难受,比得不到它还难受。
  女孩跑开了。
  女孩又回过头说,反正站在楼上也能看见它。能看见它,就很好了。
  中年人立在那儿。
  从此,女孩不再从那里经过。注定买不下它,绕开它不是更好吗?女孩写作业累了往楼下看看,看看那条在微风中舞动的黄纱巾。
  许多天过去了,那条黄纱巾仍旧挂在那里。它为什么一直挂在那儿没人买?那条黄纱巾,装饰了女孩的梦。
  其实很简单,中年人挂了个标签在旁边。标签上写着:永不出售。
(原载《儿童文学》)
(1)①~⑩句中哪两个词语最能体现“女孩喜欢上了”一条黄纱巾?
答:________、________。
(2)中年人说“看得出你很喜欢它”,他做出这个判断的依据是
A.第②段 &
B.第③段&&  C.第⑥段&
 D.第⑧段
(3)“女孩无奈地摇摇头”,“无奈”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女孩下不定向家里要钱的决心并且最终发誓永远不提此事是因为
A.女孩一直在犹豫要不要买这条黄纱巾。
B.这是最后一条了,是别人买剩下的,女孩有些拿不定主意。
C.知道家中不富裕。
D.一直害怕家长不但不给钱,反而还要批评自己一顿。
(5)对第段画线句的理解评价有误的一项是
A.这句话表现了作者对黄纱巾的喜爱之情。
B.这句话写的是女孩独特的内心感受。
C.这句话用黄蝴蝶比喻黄纱巾,新鲜、准确、生动。
D.这句话很生动地写出了黄纱巾挂在那里随风飘动的样子。
(6)女孩已经发誓永远不买黄纱巾,为什么还“远远地看了一会儿,才慢慢走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中年人想像了一下”,他“想像”的内容是什么?得出的结论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第⑦段“那样我会很难受”中的“那样”是指: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怎样理解“那条黄纱巾,装饰了女孩的梦”这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文章最后写道:“永不出售”,中年人为什么不再出售这条黄纱巾?表现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这篇小说的主题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语文课外练习第16册八年级下学期用 北京课改版
阅读课外文段,回答问题。
  水是生命的源泉。地球上有生命,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地球上有大量的水。水存在于辽阔无边的海洋,存在于纵横交错的江河,存在于星罗棋布的湖泊,也存在于……
  那么地球上的水是从哪里来的?对这个问题,科学家们一直在探索。一种流行的观点是:地球上的水是在地球形成时,从那些宇宙物质中分离出来的;而在地球形成以后,从地球内部不断析出水分聚集在地表。这由今天的火山活动可以得到证实。从地下分离出水的规模现在还很大,一次火山爆发,它喷出的水蒸气就可以达到几百万公斤。可以想见,在漫长的地球历史发展过程中,这样产生的水是很多的。此外,地球的重力比较大,它能把水吸引住。地球上的温度也有利于水的存在,如果地球表面温度太高,水就会汽化跑到太空去了。
  最近,科学家又有一个重要发现:地球上的水源靠“天外来客”不断得到补充。
  美国科学家最近在美国地质物理协会的一次会议上宣布,卫星观测表明,每天有成千上万个小型冰球撞击地球大气层,它们带来的水分进入了地球大气和海洋,对地球上保持充足的水源起到了重要作用。
  美国依阿华大学的物理学家路易斯·弗兰克于1986年首先发现了这一现象。1996年6月美国航空航天局发射的极地探测卫星又发现,每隔5分钟到30分钟,就会有直径在12米左右的小型冰球撞击地球外层大气,每天撞击地球大气层的冰球总数最高达到4.3万个。
  科学家解释说,这些冰球由冰和宇宙尘埃组成,实际上也就是小彗星。当距离地球大约2.4万公里到960公里时,冰球就分裂成小碎片。当这些碎片暴露在阳光下时,就会迅速汽化,成为厚厚的云层,然后或被风吹散或形成降水。弗兰克博士估计,每隔10 000到20 000年,来自太空的冰球可以使地球海平面升高2~3厘米。
  天文学家从中得到有益的启示,认为陨冰可能就是这些未汽化光的冰球。
文章主要的说明方法是
举例子、作诠释
举例子、列数字
列数字、下定义
作比较、打比方
本文说明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其中关于水的来源的最新提法是什么?
地球上的水分之所以保留的条件是什么?
加下画线的“天外来客”具体指的是什么内容?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语文教研室
——————”
——————”
nt-family:"Times New Roman";color:black'>的问题,是想让学生________
6……”??100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素质教育新学案·语文·七年级·下册
  住33号那会儿,左邻32号是个老人。
  老人一生相当(  ),(  )不幸都降临到他的头上。年轻时由于战乱几乎失去了所有的亲人,一条腿也丢在空袭中;“文革”,妻子经受不了无休止的折磨,最终和他划清(  ),远他而去,不久,和他(  )的儿子又丧生于车祸。
  可是在我的印象之中,老人一直矍铄爽朗而又随和,我终于不揣冒昧地问:
  “您经受了那么多苦难和不幸,可是为什么看不出有伤怀?”①
  老人无言地将我看了很久,然后,将一片树叶举到我的眼前:
  “你瞧,它像什么?”②
  这是一片黄中透绿的叶子。这个时候正是深秋。我想这也许是白杨树叶,而至于像什么……“你能说它不像一颗心吗?③或者说就是一颗心。”
  这是真的,是十分肖似心脏的形状。我的心为之轻轻一颤。
  “再看看它上面都有些什么?”④
  老人将树叶更近地向我凑凑。我清楚地看到,那上面有许多大小不等的孔洞,就像天空里的星月一样。
  老人收回树叶,放到了掌中,用那厚重而舒缓的声音说:“它在春风中绽出,阳光中长大。从冰雪甫融到寒冷的秋末,它走过了自己的一生。这其间,它经受了虫咬石击,以致千孔百疮,可是它并没有凋零。它之所以享尽天年,完全是因为对阳光、泥土、雨露充满了热爱,对自己的生命充满了热爱。相比之下,那些打击又算得了什么呢?”⑤
  老人最后将叶子放到了我的小书桌上,他说:“这答案交给你啦,这实在是一部历史,然而更是一部哲学啊。”
  如今我仍完好无损地保存着这片树叶,每当我在人生际遇中突遭打击的时候,我总能从它那里吸收足够的冷静和力量,不论在怎样的艰难之中,总能保持一份乐观向上的精神。
1.若给短文补加一个标题,最恰当的一项是
A.乐观向上   B.特殊的树叶    C.老人
D.老人和树叶  E.一片珍贵的树叶  F.我和老人
2.第二段空白处依次应填充的一组词语,正确的是
A.坎坷 多种 界线 相依为命
B.坎坷 各种 界限 相依为命
C.曲折 很多 界限 朝夕相处
D.悲惨 多种 界线 朝夕相处
3.根据语境,写出第三段加粗词语的含义。
矍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冒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简答:文中画“________”句把树叶比做心的用意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中标序号的①~⑤个问句中,________是设问,________是反问。(只填序号)
6.请你谈谈对选文中画“________”句深刻含义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请为文章重新开头,使其变成倒叙的顺序。(20字以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目:初中语文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下列各题
  ①雨是从云层降落的水滴。雨滴有大有小:瓢泼大雨的雨滴直径一般有3~4毫米,最大可达7毫米,而毛毛细雨的雨滴直径则在0.5毫米以下。
  ②为了测定雨滴的大小,人们设计出许多方法,比如雷达观测法、光学雨量计法、摄影法、面粉球法和色斑法等。
  ③雷达观测法和光学雨量计法可实时、大面积地观测包括雨滴粒径及其分布在内的降雨基本特性,一般只应用于天然降雨的观测。摄影法是用摄影机拍摄出正在下落的雨滴的相片,然后在显微镜下测量出该雨滴的粒径,非常适用于实验室内观测模拟降雨。面粉球法是将雨滴收集在盛有面粉的容器中,雨滴与面粉接触后,每个雨滴就产生一个小小的湿面球,烘干后称重,测出每个雨滴的大小。色斑法是通过测量雨滴在相同材料上形成的色斑大小推知相应的雨滴粒径,是历史悠久、应用最广泛的一种测量方法。
  ④也许有人会问,计量雨滴的大小有必要吗?当然有必要啦!
  ⑤下大雨时,雨滴击溅可能破坏土壤结构,造成土壤表层空隙减少或者堵塞,形成“板结”。雨滴过大,还会打伤幼苗。因此,观测雨滴是研究天然降雨和人工模拟降雨特征及设计人工降雨装置的一项重要工作。
  ⑥下大雨时,不少电视频道也会开始“下雨”,影像变得模糊不清,移动电话也会出现杂音变大的情况,这是雨滴对电磁波的散射衰减作用造成的。雨滴大小不同,散射衰减作用也不同,所以测量雨滴的大小就成了解决这个通讯传输难题的前提条件。
(选文有改动)
(1)请简要概括本文说明的主要内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第④段能否去掉?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第⑥段加着重号的词语有什么表达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农田喷灌时,要把水滴直径控制在3毫米以下。这是为什么?请从文中找出根据。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目:初中语文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文章,做1~5题。
(1)清乾隆12年至24年(公元1747年至1759年),圆明园修建西洋楼时,借鉴了欧洲巴洛克的建筑形式,建成“大水法”十景,内有“谐奇趣”“海晏堂”“大水法”三大喷泉。十二生肖兽首铜像就位于“海晏堂”楼前的扇形水池中,由欧洲传教士、意大利人郎世宁主持设计,清宫廷匠师制作。建于乾隆24年的“海晏堂”,是西洋楼群中最大一处欧式园林景观。而十二生肖铜像以水报时,闻名世界,自然成为此建筑群的景观精华。
(2)十二兽首铜像所在的喷泉池,正中是一个高约两米的蛤蜊石雕,池两旁呈八字形各排出6个石座。每一石座上安放一尊雕铸的兽首人身像,每昼夜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相当于今天的两小时),由十二生肖兽首依次轮流喷水,被时人称为“水力钟”。这组按照我国十二生肖设计的喷泉时钟,设计颇具匠心:南岸分别为子鼠、寅虎、辰龙、午马、中猴、戊狗;北岸分别为丑牛、卯兔、巳蛇、未羊、酉鸡、亥猪。它们依十二生肖排列顺序,每到一个时辰,代表该时辰的兽首口中就会喷水,水呈抛物线状注入池中,即子时(23时至次日1时)时分,鼠首铜像口中喷射水柱;丑时(1时至3时)时分,牛首铜像口中喷射水柱。每到正午时分,十二生肖兽首口中同时喷射水柱,蔚为奇观。因此人们只要看到哪个生肖兽首口中喷射水柱,就可以知道现在是什么时辰。整组喷泉,其实就是一个巨大别致的水力时钟,观赏性佳,实用性更强。
(3)十二兽首铜像均为人身兽首,身躯为人身着袍造型。原本,郎世宁是要建造具有西方特色的裸体女性雕塑,可乾隆皇帝觉得这样有悖中国传统伦理,勒令重新设计。郎世宁结合中国传统文化,以十二生肖人身兽首坐像取代了西方喷泉设计中常用的人体雕塑,才有了这组精妙绝伦的生肖铜像。当时,还遇到一个难题,图案设计好后郎世宁发现宫内找不到懂青铜器制作的工匠,最终十二兽首铜像只好改用清廷精炼的合金铜铸成。
(4)当时正值乾隆盛世,清王朝国力强盛,制作工艺处于巅峰,这在圆明园十二生肖兽首铜像上表现得尤为明显。首先,它所用的铜,系宫廷专门炼制的合金铜,内含诸多贵重金属,与北京故宫、颐和园陈列的铜鹤等所用的铜相同,外表色泽深沉、内蕴精光,历经风雨而不锈蚀,堪称一绝。其次,它由专门为皇帝服务的宫廷工匠精心制作,铸工精整。这些兽首雕像高50厘米,表现为写实风格造型,兽首上的褶皱和绒毛等都由精细錾工刻划,细微之处皆一凿一凿錾刻而成,兽首鼻、眼、耳等重点部位及鼻上和颈部皱褶皆表现得十分细腻逼真。更让人称道的是,十二生肖兽首铜像由中国宫廷匠师制造,而设计者是郎世宁等来自欧洲的艺术家,因此铜像既有浓郁的中国传统审美趣味,也融合了西方造型艺术的特点,可谓中西合璧,堪称稀世珍品。
1.从文中介绍看,十二生肖兽首铜像具有怎样的艺术风格和价值?
艺术风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价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末画横线句“堪称稀世珍品”是对十二兽首铜像的高度评价。试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出作者之所以这样评价的理由。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读第(2)(3)两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①第(2)段画横线句“整组喷泉,其实就是一个巨大别致的水力时钟”有什么表达效果?
②第(3)段画波浪线的内容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
4.下列表述和推断,与原文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
A.以水报时是建造十二生肖兽首铜像的主要意图之一。
B.如果是上午7至9点钟,正喷出水柱的应该是位于南岸的龙首铜像。
C.以十二生肖坐像取代原定的裸体女性雕塑,是兽首铜像具有浓郁中国传统审美趣味的根本原因。
D.十二兽首铜像主要用料为合金铜,内含诸多贵重金属,其中兽首鼻、眼、耳等重点部位为特制青铜铸造。
5.认真阅读下面的材料,结合选文内容及所学历史知识,写出你的发现或思考。
材料一:圆明园十二生肖兽首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流失,目前已经回归的只有5件,分别是牛首、猴首、虎首、猪首、马首,另外5件至今下落不明。
材料二:法国佳士得拍卖行在一份新闻公报中曾说,即将拍卖的代表鼠和兔生肖的两尊铜质兽首,来自中国的圆明园,总估价可达2亿人民币。网上消息一出,立即引起中国网民的愤怒,有专家当即指出这“无异于打劫”。
材料三:日,佳士得拍卖公司在法国举行的拍卖会上,圆明园文物兔首、鼠首分别以1400万欧元被神秘买家拍下,随后厦门商人蔡铭超表示,他是兽首的买家,但不能付款。他说:“付款等于成全了佳士得,是他们的帮凶。”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江苏期末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文章,回答问题。&&&&&&&风是空气流动的表现,是我们地球上最常见的自然现象。然而,你听说过太阳也会刮风吗?&&&&&& 太阳风是一种来自太阳的物质流。这种物质虽然与地球上的空气不同,不是由气体的分子组成,而是由更简单的比原子还小一个层次的基本粒子——质子和电子等组成,但它们流动时所产生的效应与空气流动十分相似,所以称它为太阳风。当然,太阳风的密度与地球上的风的密度相比,是非常非常稀薄而微不足道的,一般情况下,在地球附近的行星际空间 中,每立方厘米有几个到几十个粒子。而地球上风的密度则为每立方厘米有2687亿亿个分子。太阳风虽然十分稀薄,但它刮起来的猛烈劲,却远远胜过地球上的风。在地球上,12级台风的风速是每秒32.5米以上,而太阳风的风速,在地球附近却经常保持在每秒350~450千米,是地球风速的上万倍,最猛烈时可达每秒800千米以上。&&&&&&&太阳风虽然猛烈,却不会吹袭到地球上来。这是因为地球有着自己的保护伞--地球磁 场。地磁场把太阳风阻挡在地球之外。然而百密一疏,仍然会有少数漏网分子闯进来,尽管它们仅是一小撮;但还是会给地球带来一系列破坏。它会干扰地球的磁场,使地球磁场的强度发生明显的变动;它还会影响地球的高层大气,破坏地球电离层的结构,使其丧失反射无线电波的能力,造成我们的无线电通信中断;它还会影响大气臭氧层的化学变化,并逐层往下传递,直到地球表面,使地球的气候发生反常的变化,甚至还会进一步影响到地壳,引起火山爆发和地震。例如,日,人们观测到太阳突然喷发出一股巨大的火焰 (它就是太阳风的风源)。几天后,7月21日,也就是这股猛烈的太阳风吹袭到地球近空时, 竟使地球的自转速度突然减慢了0.85毫秒,而这一天全球也发生多起地震;与此同时,地磁场也发生被称为“磁暴”的激烈扰动,环球通信突然中断,使一些靠指南针和无线电导航的飞机、船只一下子变成了“瞎子”和“聋子”…… &&&&&& 太阳风对地球的影响,只是乘虚而人的漏网分子所为。由此可见,在无所阻拦的星际空间,太阳风的威力有多大了。 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 &。2.简要回答:为什么把来自太阳的物质流称为太阳风?&&&&&&&&&&&&&&&&&&&&&&&&&&&&&&&&&&&&&&&&&&&&&&&&&&&&&&&&&&&&&&&&&&&&&&&&&&&&&&&&&&&&&&&&&&&&&&&&&&&&&&&&&&&3.太阳风如果来到地球,会造成哪些破坏?(至少三方面)①&&&&&&&&&&&&&&&&&&&&&&&&&&&&&&&&&&&&&&&&&&&&&&&&&&&&&&&&&&&&&&&&&&&&&&&&&&&&&&&&&&&&&&&&&&&&&&&&&&&&&&&②&&&&&&&&&&&&&&&&&&&&&&&&&&&&&&&&&&&&&&&&&&&&&&&&&&&&&&&&&&&&&&&&&&&&&&&&&&&&&&&&&&&&&&&&&&&&&&&&&&&&&&&③&&&&&&&&&&&&&&&&&&&&&&&&&&&&&&&&&&&&&&&&&&&&&&&&&&&&&&&&&&&&&&&&&&&&&&&&&&&&&&&&&&&&&&&&&&&&&&&&&&&&&&&4.文中划线的“一般情况下”能否删去?为什么?&&&&&&&&&&&&&&&&&&&&&&&&&&&&&&&&&&&&&&&&&&&&&&&&&&&&&&&&&&&&&&&&&&&&&&&&&&&&&&&&&&&&&&&&&&&&&&&&&&&&&&&&&&5.本文第二段主要运用的两种说明方法是&&&&&&&&&&&&&&&&&&、&&&&&&&&&&&&&&&&& 。
科目:初中语文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议论文,回答1~3题。
小议读书&&& 刘熙武
①书籍是人类智慧的结晶。读书,从本质上讲,就是读者的心灵和上下古今的伟大智者的心灵进行对话。但真正要把书读好,需搞明白三个问题。
②一是为什么读书。这是读书“入口处”第一个必须解决的问题。纵观天下读书人,一般有两种读书心态:出于实用和出于兴趣。实用性读书把读书当作一种手段,以适应工作、职务需要和追求财富等为目的。兴趣性读书则是出于爱好,丰富自己的精神和知识世界,提高个人素质。现在的许多学生不知道为何读书。只是为了考个好学校,将来找个好工作,属于被动地学习,这是对读书目的严重扭曲,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学生“高分低能”的原因之一。
③二是读什么书。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而书籍是无法穷尽的。庄子有言:“吾生有涯而知无涯,以有涯逐无涯,殆矣。”要减少读书的盲目性与随意性,增强针对性,最好的办法就是读经典。什么是经典?经典就是有生命力的,经得起实践、历史和人民检验,可以穿越时空的东西。反复读经典,每次心得和收获都不一样。毛主席读《红楼梦》读了5遍,圈点阅读《资治通鉴》17遍;温家宝总理读《沉思录》近100遍,天天都在读,这就是经典。有些东西当时看来是经典,过一段时间再看,还是经典。如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我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调查研究等等都具有永恒的真理价值。
④三是如何读书。“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读一百本书而不思考,不如思考着读一本书。前人也不是完人,也有认识偏颇的地方,甚至错误的地方。有些观点或论断,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正确的,用新的视角来审视,可能是不合时宜的;也有些观点或论断,结合新的实践或新的元素是可以创新发展的。所以,我们读书要边读边思,于不疑处有疑,善于存疑,敢于存疑,然后进行深度思考,形成自己的学问。不仅要思考其中的思想内容,最重要的是掌握蕴含其中的思维方法,掌握了先进的思想和科学的方法,人就有了力量。
⑤最后,要善于活化知识。通过读书,我们可以获取知识,但零碎的、没有系统的知识是没有多大价值的,这就需要活化知识,建立起自己的认知系统。人的大脑好比电脑,脑子里存储了大量的零碎的知识,如果不去消化、理解和运用,无非是在脑容量里多占了点空间而已,这样的知识越多,你的内存越小,反应越慢,脑子容易僵化。知识是冰,是死的,而智慧是水,是活的,只有把知识转化为智慧,才是到达了读书的真境界。
(节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标题《小议读书》肯定不是文章的中心论点,其理由是什么?
2.从选文的结构和分论点的角度完成下列两题。
(1)第②③④段这三个论述语段能否颠倒一下顺序?为什么?
(2)用简洁的语言回答读书要“读什么书”和“如何读书”。
3.第⑤段中画线句子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什么观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小题狂做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