胞吞胞吐过程为什么没跨膜?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蛋白运输过程呢?

相关知识点:
一般地说,物质进出细胞有自由扩散、协助扩散、主动运输、胞吞和胞吐等5种方式。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只有主动运输消耗能量B.只有协助扩散需要载体蛋白协助C.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中物质都要穿越至少两层磷脂分子层D.人体组织细胞吸收葡萄糖方式包括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 [主动运输、协助扩散、胞吞、葡萄糖、消耗能量、载体蛋白、自由扩散、红细胞]
一般地说,物质进出细胞有自由扩散、协助扩散、主动运输、胞吞和胞吐等5种方式。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只有主动运输消耗能量 B.只有协助扩散需要载体蛋白协助 C.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中物质都要穿越至少两层磷脂分子层 D.人体组织细胞吸收葡萄糖方式包括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
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主动运输和胞吞胞吐都需要消耗能量,A错误。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都需要载体蛋白,B错误。胞吞和胞吐都不穿过膜,C错误。人红细胞吸收葡萄糖是协助扩散,小肠细胞吸收葡萄糖是主动运输,D正确。考点:本题考查物质运输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能力,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推理和判断。
相关知识点:
[一般地说,物质进出细胞有自由扩散、协助扩散、主动运输、胞吞和胞吐等5种方式。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只有主动运输消耗能量B.只有协助扩散需要载体蛋白协助C.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中物质都要穿越至少两层磷脂分子层D.人体组织细胞吸收葡萄糖方式包括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 [主动运输、协助扩散、胞吞、葡萄糖、消耗能量、载体蛋白、自由扩散、红细胞]]相关内容:
频道总排行
频道本月排行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2014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专题演练(含解析)新.
下载积分:800
内容提示:
文档格式:DOC|
浏览次数:13|
上传日期: 16:01:52|
文档星级: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2014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专.DOC
官方公共微信mRNA通过核孔出细胞核属于跨膜运输吗?属于胞吞胞吐吗?还是别的什么方式?_百度作业帮
mRNA通过核孔出细胞核属于跨膜运输吗?属于胞吞胞吐吗?还是别的什么方式?
mRNA通过核孔出细胞核不属于跨膜运输,也不是胞吞胞吐作用跨膜运输是指一些小分子物质从磷脂双分子层中穿过胞吞胞吐作用则是利用膜的流动性来对内或对外运送一些大分子的物质,比如蛋白质等但核孔是细胞核上大分子的运送通道,不属于以上两类.所以,此类mRNA通过核孔出细胞核穿过了0层膜,也不能体现细胞膜的流动性
属于跨膜运输的。如果您觉得正确或者采纳的话,麻烦给我好评哦,谢谢。
没有跨膜,只是通过核孔运输的当前位置:
>>>如图表示某生物膜结构,图中A、B、C、D、E、F表示某些物质,a、b..
如图表示某生物膜结构,图中A、B、C、D、E、F表示某些物质,a、b、c、d表示物质跨膜的运输方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若是根毛细胞的细胞膜,通过中耕松土可促进b过程的进行B.若是线粒体膜,b和c过程运输的气体分别是O2、CO2C.若是突触前膜,则突触间隙位于图示膜的下部D.动物细胞吸水膨胀时B的厚度变小,这说明B具有选择透过性
题型:单选题难度:中档来源:模拟题
马上分享给同学
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如图表示某生物膜结构,图中A、B、C、D、E、F表示某些物质,a、b..”主要考查你对&&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1、被动运输:物质进出细胞是顺浓度梯度的扩散,叫做被动运输,包括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1)自由扩散:物质通过简单的扩散进出细胞的方式。(如:O2)(2)协助扩散:进出细胞的物质借助载蛋白的扩散方式。(葡萄糖进出细胞的方式)2、主动运输:有能量消耗,并且需要有载体的帮助进出细胞的方式。(小分子物质、离子)3、胞吞和胞吐:大分子颗粒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物质进出细胞方式的比较:1、小分子和离子进出细胞的方式
2、大分子物质和颗粒进出细胞的方式&(2)结构基础:细胞膜的流动性。 (3)条件:二者都需要消耗能量。 易错点拨:1、上表中“高浓度”“低浓度”是指运输的离子或小分子本身的浓度,而不是它们所处溶液的浓度。2、被动运输的动力来自于细胞内外物质的浓度差,主动运输的动力来自ATP。 3、胞吞和胞吐进行的结构基础是细胞膜的流动性。胞吞和胞吐与主动运输一样也需要能量供应,如果分泌细胞中的ATP合成受阻,则胞吐不能继续进行。 4、载体是细胞膜上的一种蛋白质,不同物质分子的运输载体不同,即载体具有专一性,不同生物细胞膜上的载体的种类和数目不同。 5、在低浓度时,物质通过细胞膜的速度,协助扩散要比自由扩散快得多,这是由于细胞膜上有载体蛋白能与特定的物质结合。 6、主动运输能够保证细胞按照生命活动的需要,主动地选择吸收所需要的物质,排出代谢所产生的废物和对细胞有害的物质,是一种对生命活动来说最重要的物质运输方式。7、抑制某载体蛋白活性,则只会导致以该载体蛋白转运的物质运输停止,对其他物质运输不影响。 8、若抑制呼吸作用,所有以主动运输跨膜的物质运输都会受到抑制。 知识拓展:一、影响物质跨膜运输的因素1.自由扩散中物质运输速率和浓度梯度的关系&(1)甲图中物质从浓度高的一侧通过细胞膜向浓度低的一侧转运,不消耗能量也不需载体协助,所以此图是指物质通过细胞膜时的自由扩散过程。(2)可以预测,甲图中随着细胞膜外物质浓度的降低,自由扩散的速率会越来越慢。(3)甲图中箭头表示当细胞外物质的浓度高于细胞内时的物质转运方向。(4)乙图表示物质的运输速率与物质浓度差呈正比关系,说明自由扩散过程只受物质浓度差的影响。2.协助扩散中物质运输速率和浓度梯度的关系&(1)A图代表协助扩散过程,物质从高浓度向低浓度转运,不消耗能量,但需要载体蛋白协助。 (2)可以预测,A图中物质转运速率会受细胞膜上载体蛋白的制约,如B图ab段,即物质浓度再大,物质运输速率也不再增加。 (3)B图Oa段随浓度的升高,物质运输速率逐渐加快,说明此段的限制因素是物质浓度梯度,而载体蛋白是充足的。
&3.主动运输中物质的运输速率与氧分压的关系(1)由A图可判断为主动运输,因为此物质的运输是由低浓度到高浓度,并且需要能量和载体蛋白。(2)B图中,a点表示氧气浓度为零时,也可发生主动运输(所需能量来自无氧呼吸);ab段表示随氧分压的升高,物质运输速率逐渐增加,此时,限制物质运输速率的直接因素是能量;bc段随氧分压的升高,物质运输速率不再增加,此时限制物质运输速率的直接因素是细胞膜上载体蛋白的数量。 (3)由C图可知,主动运输中物质运输的方式既可逆浓度梯度,也可顺浓度梯度。 二、物质跨膜运输层数的分析判断 1.物质在细胞内不同细胞器之间的跨膜分析 (1)线粒体与叶绿体之间的跨膜 O2 由产生场所到利用场所共跨4层膜。 (2)分泌蛋白形成过程中的跨膜问题 ①内质网上核糖体合成肽链后,肽链直接进入内质网中加工,不跨膜; ②蛋白质在内质网中完成初步加工后,经“出芽”形成囊泡与高尔基体融合,不跨膜; ③高尔基体对蛋白质进一步加工后,成熟蛋白也以囊泡形式分泌,并与细胞膜融合,以胞吐方式分泌出细胞,整个过程均不跨膜。 2.血浆、组织液等内环境与细胞之间的跨膜分析 (1)几种由单层细胞形成的结构人体中有很多由单层细胞构成的管状或泡状结构,如毛细血管、毛细淋巴管、小肠绒毛、肺泡、肾小球和肾小管等,这些非常薄的结构有利于物质交换,物质透过这些管壁或泡壁时,要经过两层细胞膜。 (2)物质由血浆进入组织液的跨膜葡萄糖、氧气等物质从血浆进入组织液,经过组织处的毛细血管,至少要跨毛细血管壁(一层上皮细胞,共2层细胞膜)。 (3)物质由组织液进入细胞的跨膜物质由组织液进入细胞的跨膜,要分析该物质具体在细胞中被利用的场所,然后计算出跨膜层数。如葡萄糖利用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因此组织液中的葡萄糖只跨 1层膜,进入细胞质基质即被利用。氧气利用的场所在线粒体内膜上,它要跨3层膜,进入线粒体中被利用。 3.体外环境与血浆之间的跨膜分析 (l)物质由体外环境(肺泡、小肠等)进入血浆,至少要跨1层上皮细胞和1层毛细血管壁细胞,即要跨4层膜,才能进入到血浆中。 (2)物质进入血浆后,由循环系统转运到全身各处,该过程不是跨膜。例&& 外界空气中0:进人人体细胞中被利用,至少要穿过的生物膜层数是(&& ) A.5层& B.10层& C.11层& D.12层思路点拨:氧气经过肺泡壁细胞(2层膜)+肺部毛细血管壁细胞(2层膜)+红细胞进和出(2层膜)+组织处毛细血管壁细胞(2层膜)+组织细胞膜(1层膜)+线粒体(2层膜) =11层。答案C 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 1、19世纪末,欧文顿发现凡是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于是他提出:膜是由脂质组成的。2、20世纪初,科学家第一次将膜从哺乳动物的红细胞中分离出来,化学分析表明,膜的主要成分是脂质和蛋白质。 3、1925年,两位荷兰科学家用丙酮从人的红细胞中提取脂质,在空气一水界面上铺展成单分子层,测得单分子层的面积恰为红细胞表面积的2倍。由此他们得出的结论是细胞膜中的脂质分子排列为连续的两层。4、1959年,罗伯特森在电镜下看到了细胞膜清晰的暗一亮一暗的三层结构,并大胆地提出生物膜的模型是所有的生物膜都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构成,电镜下看到的中间的亮层是脂质分子,两边的暗层是蛋白质分子,他把生物膜描述为静态的统一结构。5、1970年,科学家用荧光标记的小鼠细胞和人细胞融合的实验,以及相关的其他实验证据表明细胞膜具有流动性。6、1972年,桑格和尼克森提出的为流动镶嵌模型大多数人所接受。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1、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图解:&①糖蛋白(糖被):细胞识别、保护、润滑、免疫等。②蛋白质分子:膜功能的主要承担着。③磷脂双分子层:构成膜的基本支架。2、基本内容 (1)脂质:构成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是磷脂,磷脂双分子层构成膜的基本骨架。①磷脂分子的状态:亲水的“头部”排在外侧,疏水的“尾部”排在内侧。②结构特点:一定的流动性。 (2)蛋白质:膜的功能主要由蛋白质承担,功能越复杂的细胞膜,其蛋白质的含量越高,种类越多。①蛋白质的位置:有三种。镶在磷脂双分子层表面;嵌入磷脂双分子层;贡穿于磷脂双分子层。 ②种类: a.有的与糖类结合,形成糖被,有识别、保护、润滑等作用。 b.有的起载体作用,参与主动运输过程,控制物质进出细胞。 c.有的是酶,起催化化学反应的作用。(3)特殊结构——糖被 ①位置:细胞膜的外表。②本质:细胞膜上的蛋白质与糖类结合形成的糖蛋白。③作用:与细胞表面的识别有关;在消化道和呼吸道上皮细胞表面的还有保护和润滑作用。(4)&细胞膜的特征:①结构特征:具有一定的流动性。②功能特征:具有选择透过性。细胞膜的流动性与选择透过性的区分方法:1.结构特点:具有一定的流动性。(1)原因:膜结构中的蛋白质分子和脂质分子是可以运动的。 (2)表现:变形虫的变形运动、细胞融合、胞吞、胞吐及载体对相应物质的转运等。(3)影响因素:主要受温度影响,适当温度范围内,随外界温度升高,膜的流动性增强,但温度超过一定范围,则导致膜的破坏。 2.功能特性:具有选择透过性。 (1)表现:植物根对矿质元素的选择性吸收,神经细胞对K+的吸收和对Na+的排出,肾小管的重吸收和分泌,小肠的吸收等。(2)原因:遗传性决定载体种类、数量决定选择性。 3.二者的区别与联系 (1)区别:流动性是细胞膜结构方面的特性,选择透过性体现了细胞功能方面的特性,主动运输能充分说明选择透过性。(2)联系:细胞膜的流动性是表现其选择透过性的结构基础。因为只有细胞膜具有流动性,细胞才能完成其各项生理功能,才能表现出选择透过性。相反,如果细胞膜失去了选择透过性,细胞可能已经死亡了。 易错点拨:1、位于细胞膜外侧面的糖蛋白形成糖被,它是识别图中细胞膜内外侧的标志。2、载体蛋白属于嵌入或贯穿磷脂双分子层的蛋白质。载体具有饱和现象,当细胞膜上的载体全部参与物质的运输时,细胞吸收该物质的速度不再随物质的浓度增大而增大。 3、磷脂双分子层数、生物膜层数与磷脂分子层数:磷脂双分子层数=生物膜层数=磷脂分子层数的一半 。例& 血浆中的1个葡萄糖分子进入组织细胞被彻底氧化分解,需要穿过几层磷脂分子(&& ) A.5层& B.3层&& C.6层&& D.4层 思路点拨:葡萄糖首先要穿过毛细血管壁进入组织液,至少要跨毛细血管壁的一层上皮细胞,即穿过2层细胞膜,再进入组织细胞共穿过3层细胞膜,生物膜都是由磷脂双分子构成,故本题穿越的磷脂分子层数是6。答案C
发现相似题
与“如图表示某生物膜结构,图中A、B、C、D、E、F表示某些物质,a、b..”考查相似的试题有:
790439384470484960069218179049关于细胞膜物质的跨膜运输细胞质膜主要功能——物质的跨膜运输主要包括哪些?它各有何特点?_百度作业帮
关于细胞膜物质的跨膜运输细胞质膜主要功能——物质的跨膜运输主要包括哪些?它各有何特点?
物质的跨膜运输主要包括三种途径:被动运输、主动运输和胞吞与胞吐作用.(一)被动运输1、简单扩散:(自由扩散)简单扩散的特点是:(1)不耗能,速度较慢;(2)扩散动力是浓度梯度,扩散方向由高浓度区向低浓度区.研究表明,分子通过人工无蛋白的脂双层膜时是按浓度梯度进行扩散,其扩散速度基本上取决于分子的大小及其在油中的相对溶解度.一般较小的非极性分子能很快地扩散通过膜,不带电的小极性分子也能快速通过,大的不带电的极性分子及离子不易透过.2、促进扩散(协助扩散)促进扩散的特点是:(1)不耗能,速度较快;(2)动力是浓度梯度;(3)有运输蛋白参加,对扩散的物质具有选择性.促进扩散与简单扩散的不同是有运输蛋白参加,由于蛋白的作用,使速度加快,而且对运输的物质有选择性.运输蛋白是跨膜蛋白分子或是跨膜蛋白分子复合物,它们以多种形式存在,并发现存在于各种生物膜中.1)载体蛋白载体蛋白是一类普遍存在于生物膜上的跨膜蛋白,每种载体蛋白能与其特定的溶质分子结合,通过一系列构象变化介导溶质分子的跨膜转运.载体具有高度的特异性(专一性),载体上有结合点,结合点只能与某一种物质进行暂时、可逆的结合或分离,这样一个特定的载体只运输一类(种)分子或离子,将物质由膜的一侧运输到另一侧,这个过程不需要ATP供能.例如E.coli的编码载体β一半乳糖苷透性酶,可协助半乳糖和其它的β一半乳糖苷通过质膜,而合成透性酶缺陷突变体不能利用培养基中的β一半乳糖,因为缺乏这种特异的载体蛋白,不能将半乳糖带入胞内.K+载体为一种抗生素——缬氨霉素,它是一个环状多肽的聚合体,由12个氨基酸组成,环肽内部有极性,可将K+ 络合固定在环的内部,进行运输.2)通道蛋白通道蛋白通常是由若干个亚基构成的蛋白复合物,亚基围绕形成跨膜的亲水通道.目前发现的通道蛋白已达100多种,一般通道外极性弱,通道内极性强,这样便于一些分子和离子通过. (1) 连续通道(永久性通道)这种通道无调控机制,无选择性,如跨膜形成的水的通道,能使适宜大小的分子、带电溶质,通过简单的自由扩散运动,从膜的一侧到另一侧.(2)瞬时通道(离子通道)瞬时通道具有调节性和选择性,这种通道几乎都与离子转动有关,又称离子通道.离子通道在装配蛋白亚基时就留有缝隙,通过蛋白质照片可以看到上面的小孔,它是由蛋白质构型构象变化造成的.离子通道的特点:(1)具有选择性,转运速度快,可达104~106离子/秒,比已知的任何一种载体蛋白快1000倍以上.(2)通道是门控的,可瞬时开关,一般情况下通道门是关闭的,在受到特定刺激时,门可瞬时开放,故又称瞬时通道.瞬时通道可通过膜电位变化、化学信号或压力刺激来打开或关闭.瞬时通道分为:电位门通道、配体门通道、压力激活通道.(二)主动运输主动运输是生物膜最重要的运输方式,其运输速度快、效率高,较被动运输快1万至数万倍.主动运输的特点:(1)逆梯度进行,可由低浓底向高浓度运输;(2)需要载体,运输速度快;(3)消耗能量,主动运输要消耗较多的代谢能量.近些年来,主动运输的机制,已发展了由泵作用的概念.动物细胞中主要有以下三种通过“泵”进行的主动运输.1、Na+-K+泵(Na+泵或Na+-K+-ATPase)目前各方面工资料证明Na+-K+泵,实质上就是Na+-K+-ATPase,它是膜中的内在蛋白,作用是将细胞内的Na+泵出胞外,同时将胞外的K+泵入胞内.Na+-K+泵由α和β大小二个亚基构成,α为大亚基,分子量约为120KDa,为催化部分,具有ATP酶活性;β为小亚基,分子量为50KDa.在细胞内侧α亚基与Na+结合,激活了ATP酶的活性使ATP分解,高能磷酸根与酶结合,发生磷酸化作用,引起α亚基构象变化.于是与Na+结合的部位转向膜外侧,在膜外侧α亚基对Na+的亲和力低,对K+的亲合力高,因而释放Na+,结合K+.K+在胞外与α亚基的另一位点结合,促使酶发生去磷酸化作用,使磷酸根很快解离,结果α基构象又恢复原状,于是与K+结合的部位转向膜内侧.在膜内侧,酶与K+亲合力低,与Na+亲合力高,K+在膜内被释放,而又与Na+结合,由此完成一个循环.这种磷酸化和去磷酸化引起的构象变化交替出现,每循环一次,消耗1分子ATP,同时从胞内泵出3个Na+,从胞外泵近2个K+
.2、Ca2+泵(Ca2+-ATPase)Ca2+泵对机体的重要性不亚于Na+K+泵,Ca2+泵是由多肽构成的跨膜蛋白,分子量100KDa.它的运输机制类似于Na+K+-泵,Ca+泵的工作与ATP水解相偶联,每消耗1分子ATP,可从胞内转出2个Ca2+
,并逆向运输1个Mg2+.Ca2+泵主要存在于细胞膜和内质网膜上,可将Ca2+泵出细胞质,使Ca2+浓度在胞质中维持低水平.一般细胞内游离Ca2+浓度约为10-7mol/L,细胞外为10-3mol/L,因此,该过程也是逆浓度梯度运输.3、H+泵(质子泵)1)P型质子泵
这种泵同Na+-K+泵、Ca2+泵很接近,又称H+ -ATPase,转运H+ 过程中可发生磷酸化和去磷酸化作用.2)V型质子泵
存在于溶酶体膜和液泡膜上,可将H+泵入溶酶体及液泡 .3)电子传递链
存在于线粒体和类囊体膜上,H+顺浓度梯度运行.4)细菌的视紫红质(光激活膜)存在于盐细菌的细胞膜上,由光驱动H+的电化学梯度为动力.4、协同运输(伴随运输)一般认为,动物细胞对葡萄糖和氨基酸主动运输,不直接需要ATP水解的能量,是由Na+泵排出的Na+所产生的电位梯度的作用,使物质进入细胞.这种运输过程,是由膜上Na+泵和载体共同协作完成的.协同运输中由Na+和运输物共同向一个方向运输的方式,称为共运输;如果被运输物质的方向与离子转运的方向相反,称为对向运输.(三)胞吞作用与胞吐作用(内吞作用与外排作用)当细胞摄入大分子或颗粒时,首先被摄入物质先附着于细胞表面,被一小部分质膜逐渐包围,然后质膜凹陷,分离下来,形成胞内的小囊泡(胞吞泡),囊中含有被摄入的物质,这个过程称为胞吞作用.1.胞吞作用胞吞作用中,根据吞入囊泡的大小及胞吞物性质,可将胞吞作用分为两种类型.如果胞吞物为固体,形成的囊泡较大,为吞噬作用;若胞吞物为液体或溶质,形成的囊泡较小,则为胞饮作用.2.受体介导的胞吞作用在受体介导的胞吞作用中,特定的大分子首先被细胞表面受体识别并结合,然后,所在位置的质膜开始凹陷,形成有被小窝,再分离下来形成有被小泡或有被小囊.该过程可迅速专一地使细胞大量摄入消化特定的大分子,是一种选择性的浓缩机制.有被小窝或有被小泡的包被是由蛋白质构成的,其中最主要的是网格蛋白和接合素蛋白.网格蛋白是一种纤维蛋白,由两条肽链组成纤维状二聚体,3个二聚体组成包被的结构单位――三脚蛋白复合体,进一步构成网格蛋白包被.接合素蛋白可以识别转运分子受体信号,并通过自己将转运分子受体与网格蛋白连在一起.通过受体介导的胞吞作用可以使许多物质,如胆固醇、胰岛素、卵黄蛋白、病毒、细菌等进入细胞.3.胞吐作用机体中的胞吐作用通常是物质分泌的主要途径.1)组成型分泌途径细胞内从高尔基体形成的分泌囊泡可以稳定地流动到质膜,与质膜融合,将囊泡中的蛋白质和脂类释放到胞外,该过程即组成型分泌途径.2)调节型分泌途径调节型分泌途径主要发现于一些特化的细胞中,一些可溶的蛋白和其它物质,如激素等合成分泌后,不能立即释放,需要储存在分泌囊泡内等待信号后再释放.
物质的跨膜运输主要包括:同上特点:同上。。哈哈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回答者:}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阴道分泌物白细胞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