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个设计师逛超市作文400字

您现在的位置:
& & 如果我是一名服装设计师_300字
如果我是一名服装设计师_300字
作者:& | & 三年级&&
1人浏览了这篇文章
假如我是一名服装设计师,我会设计出许多五彩缤纷的衣服:如运动服,皮夹克,风衣,裙子……。我为小朋友设计了一套动力充足的运动服,和开朗活泌的小朋友那么配套,我又为小朋友设计了一套校服。蓝白相间,小朋友们非常喜欢它——校服。我设计了一套小朋友穿的裙子,它有粉色的、橘黄色、天蓝色,带花边的,小朋友们肯定喜欢。我为教师们设计了一套工作服,里面的衬衫是白色的,外面带有一层风衣,风衣是黑色的,显出了教师们的风格。我又为教师们设计了一套非常美丽的T恤衫,是白色的,带有黄色的菊花。我还要为女排运动员设计一套运动服,是粉色的。显出了女排运动员的高雅的气质。我仿佛见过观众为中国女排运动员而喝彩。我仿佛看到,中国女排运动员穿着我设计的运动服,笑盈盈地对我说:“杨倩,你设计的运动服可真漂亮啊!”我一定要设计出许多的衣服,让人们的生活水平提到更高。
查字典专稿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
来源链接:/zuowen1144075/
目前共有条评论
您还可以使用以下方式登录
最新推荐:
最新推荐:
最新推荐:
最新推荐:
考试类型:
作文类型:
最新推荐:
最新推荐:
最新推荐:
同年级的其他文章
同体裁的其他文章《假如我是一位校服设计师》作文怎么写?_百度知道
《假如我是一位校服设计师》作文怎么写?
急急急..!
我有更好的答案
按默认排序
    假如我是校长,你就和我一起分享我的梦想吧。     假如我是校长,然后评出一、小厨师大比拼……让同学们全面发展,自由自在地成长。     假如我是校长,我会常常举行一些绘画比赛、卡拉OK大赛,德智体美样样俱全、二。     假如我是校长、植物园、三等奖,新的色彩,设计臆见朝气蓬勃的校服,还能点缀校园的角落同学们,你一定有自己的梦想吧,我会在校园的角落都种上花草树木,更深入地了解大自然。    假如我是校长,让同学们在学习的同时感到没有校规的约束,我会建一个美丽的动。现在,这样不仅提高学生们的环保意识,让同学们给远方的山区人民写几封信。让同学们对自己的作品更有信心,我会……     我的梦想设计得不错吧,我会重新制定校规,让同学们认识大自然,我上任的第一件事就是请顶尖的设计师。    假如我是校长,让同学们展现新的校风。    假如我是校长、多才多艺、时装秀,我会每学期都举行一个爱心传递活动(是我何校长独家赞助的哦)
其他类似问题
作文的相关知识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回答者: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查看: 659|回复: 0
要遵循哪些原则?以自己的一个教学设计片段为例,说明你是如何创造性地组织教学内容的
课后作业1(怎样在“成长中的我”教学中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认真回顾《怎样在“成长中的我”教学中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这门课,请说一说,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需要遵循哪些原则?以自己的一个教学设计片段为例,说明你是如何创造性地组织教学内容的?
提交者:& & & & 侯彦华& & & & 提交时
一、创造性使用教材是课程的性质和特点决定的——即“为什么”创造性使用教材
创造性使用教材首先要理解教材的功能。而教材的功能是由课程的性质与特点决定的。
人教社赵昕主任在谈到教材编写的目的和指导思想时,有这些观点能帮助我们更清晰的认识教材功能
(1)关于教材编写的目的
——为师生的教学实践活动、师生间的对话与互动提供素材和指导
学校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自主学习、自主建构的过程。教材作为教学活动的工具,首先应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一个可资对话的文本,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和自主学习的欲望,为学生开展学习和探究活动搭建平台和提供帮助。同时,应为教师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指导教学实践提供一个适用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工具和手段,以推进教学改革。
——为学校和教师创造性地开发利用本地区、本校的课程资源提供范例和空间
教材要为学生的学习提供素材,但它所能提供的毕竟有限。特别是我们这门课程,与儿童的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学生的学习活动不能停留在教材所给的材料中,要结合当地实际,联系学生的生活。因此,教材应为开发和提炼儿童的生活素材提供范例,并为教师进一步引导儿童关注自己的生活和周围世界,充实学习的内容留有空间。
(2)关于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
——教材编写要体现“以培养学生学习做人为核心”的课程目标,力求将儿童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思考、探索、判断能力的培养及社会知识的获得有机融合
——教材编写要体现“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的课程理念,关注并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反映儿童成长的需求
——教材编写要体现改革创新精神和新的教育理念。在充分研究国内已有教材、以及我国港台地区和国外相关教材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基本国情,取其精华,为我所用,大胆创新
尽管我们使用的鄂教版教材,但是在教材编排上出发点,指导思想是共通的。由此,回到创造性使用教材这一问题,可以得出三点认识:
一是品社课程性质与特点决定了教材的这些特点,课程与教材本身就赋予教师创造性使用教材的权利,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用教材教”,也给与教师足够的“用教材教”的空间。
二是当教师走进课程伊始,当我们真实面对我们的教育对象—— 一个个活生生的生命时,当我们意识到我们的教育使命时,我们有“为学生教”,“用教材教”的义务。即你意识到你必须要这样做。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品社学科的价值取向是最贴近于教育本质。
三是教学工作是充满智慧的创造性劳动,当智慧在课堂流动的时候,创造性使用教材正在发生。创造性就是教学智慧的具体体现。
二、创造性使用教材的方式方法——即解决“是什么”的问题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的策略从方式方法上来说,主要是做好“用”“增”“删”“换”“合”五个字。
以“用”字为例,“用”,即用教材。教材是“范例”,在区级研究课中,努力克服两种倾向:“完全不用教材”、“机械照搬教材”。一方面是发挥教材示范特点,在研读教材,特别是用整体审视教材中,正确把握目标及教材框架。如结合单元整组研读教材,再比如结合不同年段相同内容范畴教材的目标要求研读教材等,另一方面,有效应用教材的资源,把握其“典型性”意义,作为连接学生生活的桥梁,引起学生对生活中“细节”的真实关注,引发认知冲突。
课例一:余莉华在执教《集体的事,我应该做》一课时,就在引导学生明确作为集体一员有相应职责的基础上,用教材中的图,(班级要周六组织义场活动,而自己周六有安排怎么办?)引发学生思考,自己集体生活也遇到过这样的事吗?怎么看,应该怎么办?教材发挥示范性作用,“点燃”学生思维。
课例二:再比如市优质课赛课《朋友之间》,对这篇教材的使用我们也进行了很长时间的推敲。这一课教材包括四大板块,第一块是以两幅图配上学生间交流介绍朋友之间的友谊的文字,引导学生回忆自己与好朋友交往中的快乐和难忘的事情,感受朋友的重要性;第二块,通过诗歌与图画,以比喻的方式来帮助学生感悟朋友的内涵,吐露心中对朋友的理解和期望;第三块是朋友交往中容易发生的问题,朋友间发生争吵,有些话语很伤人,从而引出友谊树设置的填空的活动,认识增进友谊和侵蚀友谊的行为,进一步理解什么是真正的友谊,还通过富兰克林的一句名言,帮助学生思考;第四块是一个有关朋友的故事。
实际教学中,对于第一块教材,以“用”为主,充分发挥教材的示例性特点,从教材中两个孩子介绍自己的朋友入手,向大家介绍自己的朋友,而且把握住目标,形成两个层次:一是理解朋友有很多种,玩伴、同窗、密友;二是通过具体的生活场景(照片)或有不同寻常的意义的物品,交流与好朋友之间的最难忘的生活片断,一句话,一张小纸片,一个眼神,但能真正拨动心弦,激发情感体验,而且在六年级最后一学期回顾这些内容,别具意义,从而自然而然表达对朋友的理解与期望,将教材第一块与第二块结合起来。这二部分教材以“用”为主,但也关注学生的真实生活与生活体验。
第三块教材,以“增”为主,首先是增加了与朋友“交往最不愿意听到的话”,关注朋友交往中问题,我们对学生的问题进行了细致的筛选,用这一个切入点,引起学生对真实生活丰富的体验,并且通过换位思考的办法,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问题,产生真实的思考,其次,我们“增”了一次辨析活动,即关于MP3事件(好朋友都新买的MP3带到学校与自己分享,但明显违反了班主任的禁令),或者说,情感与原则相冲突时如何进行价值取向的事件,在辨析中分辨哪些行为能增进友谊,哪些侵蚀友谊,学会多角度思考问题,增强处理问题的信心,增长生活智慧交往智慧。让友谊树记录下学生自己的真知灼见。对于第四块教材,我们将它的教学目标整合到第三块的辨析中去,考虑到故事的特殊性,我们进行了删除。
概括来说,“用”“增”“删”“换”“合”是教师平等面对教材经常采取的一些思考方式。在课题研究上,要重点关注这些方式的是否符合目标的要求、是否切合学生实际,关注学生的真实生活,能引起学生的真实思考,并发挥生活德育的功能。即一个目标性问题,一个适用性问题。
三、创造性使用教材策略的基础和条件——“五要”,即 解决“怎样用”的问题。
1.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要读懂教材内涵。
读懂教材的内涵十分重要。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一些教师上课既没有广度,更没有深度,平淡而乏味。究其原因,有一个“习惯性”的问题。长期以来,教材就是教师的“教本”,学生的“学本”,是教学活动的依据,具有绝对的权威性。老师习惯于讲教材,让学生学教材。现在,则要打破教学中过分依赖教材的做法。教材所呈现给老师、学生的范例,只起到示范和开阔思路的作用,不能照本宜科、照图讲图。教材面对的是全国不同地区、不同水平的学生,所呈现的事物具有局限性,不可能与各地的实际状况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完全吻合。教师不要机械地理解教材,被教材所束缚,应根据本地区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掌握和进行再创造。
好的教学,需要下功夫去读懂教材的内涵,去感悟教材中的深层含义。我总是建议教师读教材要分这样的思考过程:
首先是明确教材的中每一块有何含义,指向教学的何种目标。哪些块呢?着重谈谈这方面的问题:
(1)为什么这样命题?
每一个命题都是经过细心推敲的。如《朋友之间》为什么不是我与朋友,不是临别赠言。
(2)导言为什么这样说,要提示教与学什么信息?
我在指导一位教师执教《有趣的家乡风情》时,对导言印象非常深刻:“唱一曲《龙船调》,听一段楚剧、汉戏……乡音俚语中,我们感受到浓浓的家乡风情。”前半句为我们提示了活动方式与活动内容,后半句提示了教学目标,即风情的“浓”,“浓”才“有趣”。
(3)教材每一幅图画,每一处提问意义何在?
——关于图片和提问
图片展示出儿童的生活事件,教材中的图片大多是儿童的生活照片,以普通的生活事件为主,兼顾非日常的生活事件。这些日常的家庭生活和学校生活事件是“婆婆妈妈、鸡毛蒜皮的”,如忘带又具,与同学争吵,和老师有矛盾,向爸爸妈妈耍脾气等,各种各样的图片展示出曾通儿童生活中的普通事件,使教材中的儿童与教室中的儿童形成“你我”之间的对话关系,一起面对并解决成长中的烦恼和问题,共同享受成长的幸福。但是,这些图片只是一种范例,而不是学习的对象。当我们面对不同地区、不同特点的学生时,有必要在充分理解编者意图的基础上,活用图片,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图片体现了儿童文化与成人文化的交汇和融合。教材中每一幅图片的主体都是儿童,任何一个省略的主语都是儿童。但是,图片的内容都是为了达到一定教育目的而进行过重构的,其中暗含着对儿童的示范和指导,这就体现了成人文化和儿童文化的交融与汇合。教学中,教师应充分理解图片的用意,了解教材的教育思路,真正读懂图片,在此基础上才能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立体的对话,而不是简单的看图说话。
图片是活动的指引与提示。教材编写力求通过设置大量能激发儿童活动和探究的话题,为儿童的自主探究留下广阔空间。教材所设计的活动或主题,大多需要儿童作为主体参与其中,要他们自己动手动脑,亲自去做、去探索、去得出结论。教材图片便提示了活动过程与方法,为我们开展教学活动指引了明确的方向。因此,我们在解读这类图片时,就要尽量使之立体化、动起来。
总之,教材中的图片和提问应起到一种综合的作用,即演染气氛,激发情感,给出范例,指引与提示活动,等等。
(4)每一处材料呈现有什么独特的讲究。如二下《高高兴兴过暑假》有一份时间安排表,我们也可以研究一下安排表为什么要列这些项目,各项有什么意义等
(5)每一处补充资源的作用。
也可以理解为“知识”的作用。在执教《我们的基本权利》一课时,我与老师们交流提到这样的观点:公民教育课,知识非常重要,知识的多与少对学生认识能力影响巨大,但绝不纯粹是知识的教学,重要的是知识的运用及其意义,特别品德形成与社会生活指导方面的意义,品德与社会课姓“品德”,这个基本性质不能改变。这是史地,法制等内容都一定关注的重要问题。对于各种知识及资源的补充而言,都要考虑这一问题。
再比如六年级下册《和平来之不易》一课,其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认识一些国际组织的名称和标志,并初步了解它们在解决全球性问题中所起的作用。教师在教学中就不应把重点放在一些常识的介绍上,如纠缠于“联合国成立于哪一年、是怎样成立的、它下设哪些组织、历任的秘书长是谁、它的标志含义是什么,历任理事国有哪些”等问题,而应重点通过具体事例来帮助学生初步了解这些国际组织“在解决全球性问题中所起的作用”,如这些组织是怎样竭力制止某次战争的发生和减少战争对人民的伤害,又是怎样协调和组织各国力量对遭受重大灾难的地区施以人道主义救助等,以体现其人文精神,也体现本课程的品德属性。而相关的常识内容,让学生基本了解即可。
其次是要仔细推敲各块与块之间的逻辑联系。准确把握教材编排的意图。上文中关于《朋友之间》课例的教材处理,对第一、二部分教材的整合,对第二三部分教材的整合,都是仔细推敲教材各部分逻辑联系的基础上完成的。这里不再赘述。
第三,将话题与课题,与单元的整体设计相联系。将教材放在整体中考虑,实际上,每一个训练主题的要求都是螺旋上升,放在单元中考虑,能准确了解在这一学段,这一单元中整体应达成的目标。再往大了说,还要能将话题与课程标准的要求相联系,从而实现对目标的准确定位。(后面会继续谈到)
2.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要遵循课程标准的要求
课程标准是课程发展的方向,是课程教学目标的具体化,体现课程对学生的基本要求,是教师教学的依据。课程标准中规定的基本素质要求是教材的灵魂,也是整个基础教育课程的灵魂。无论教学如何设计,无论评价如何开展,都必须围绕着这一基本素质要求服务,都不能脱离这个中心。无论是教材、教学还是评价,出发点都是为了课程标准中所规定的那些素质的培养,最终的落脚点也都是这些基本的素质要求。
备课中,教师要在单元背景下,研读课程标准,结合学生实际需求制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环节。教学活动的拓展、延伸也要遵循课程标准的要求策划、实施。
如上学期在执教《我们的权利》就遇到这样的问题:
读教材,从教材列举的事例及其提出的学习要求看,我们很容易理解中内容标准中“我与学校”中第6条:知道自己是集体中一员,关心集体、参加集体的活动,维护集体的荣誉,对自己承担的任务负责。但仔细研读课程标准,不难发现,这一单元的学习目标与内容标准中这些内容相联系,一是“我与学校”板块中第八条:通过学校和班级的集体生活,理解公平、公正、民主、平等在社会生活中的现实意义,培养现代民主意识。二是“我在成长”板块中第九条:了解法律法规,学习运用法律保护自己,初步养成守法意识;这两条都能说明“分目标”中情感态度价值观中第3条初步形成民主法制观念和规则意识。“能力”中第2条:学习民主地参与集体生活。“知识”中第1条:初步了解儿童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初步理解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关系。了解一些社会组织机构和社会规则,初步懂得规则、法律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
如六年级《在自然灾害面前》可能会与两项内容标准联系在一起
一是“我是中国人”这一板块的第十四项内容标准;了解曾经发生在我国的重大自然灾害,认识大自然有不可抗拒的一面,体会人们在危难中团结互助精神的可贵。学习在自然灾害面前自护和互助的方法,形成相应的能力。
一是“走近世界”这一板块的第六项内容标准:初步了解环境恶化、人口急剧增长、资源匮乏是当今世界共同面临的问题,理解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共存的重要,体会“人类只有一个地球”的含义。
去年,在分片研究课中,振兴路教师在教学人教版“灾害”这一内容时,听课的教师就进行了争论,在关注灾害时,自然而然也会关注到大量人们如何面对灾害的问题,有许多打动人心的画面和情景。这里面就要细分,如何目标“我是中国人”这一板块的内容,重点就应关注人的活动,展现人的精神;如果目标是“走近世界”这一板块的内容,重点应该是破坏,让人触目惊心,从而反思人如何与自然相处。
从这两则课例不难发现,教材在编写过程中,也努力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体现课程标准的要求,创造性使用教材不能偏离这方面的要求。这也是不仅仅要认真读懂每一篇教材,更要从单元,从整体上解读教材如何实现训练主题的要求的螺旋上升,遵循课程标准的要求,会让我们站在课程高度上对待教学,从而更准确理解教材的意图,使创造性使用教材不偏离方向。
3.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要依据学生的实际
一套教材的质量再高,也不可能适用所有的地区和所有的学生。为此,教材为教师发挥自主性和创造性留有充分的空间。只有教师才了解自己的学生适合什么样的教材,也只有教师才能对教材进一步感觉、理解、把握和创造。
教师应注重结合本学校以及教学对象的实际情况,将教材内容进行深度加工,做个性化处理,在教学过程中力争使教材中的知识“活”起来。尤其是本课题侧重开展生活德育的研究,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更要求努力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鲁洁老师说:“学习的过程是学习者生活经验持续不断发展、改造和推进的过程。”课堂上,我们不可能带着学生亲历各种生活场景,但是可以努力寻找学生看到过的、听到过的、经历过的社会事件或者道德问题作为教学的切入点,引导学生把不同的生活场景搬进课堂。
比如关于《朋友之间》一课的教学,对于教材中故事中删节我们的一些教师进行过讨论:
王燕:我们曾经参加过人教社教材的编写者的培训,知道教材每一处提问,每一幅图都是提供给教师内容与活动方式的引导,体现本课的价值取向,它留在教材上都是斟酌再三的。这么一大块内容,能这样弃之不用吗?会不会违背了编者的意图?
吴征宇:可是,只要是教材上呈现的内容就一定要使用吗?就一定不能删吗?我还是认为罗老师删得很有道理。不妨让我们先来看看这个寓言故事。(CAI出示教材上的寓言故事)它所要达成的教学目标就是“让学生知道怎样的朋友才是真正的朋友”。而这一教学目标罗老师在执教过程中讨论哪些行为会侵害友谊之树时就已经达成了,完全没有必要再次重复,更何况在学生生活中似乎并不可能遇到这样类似的情况。我认为教师不能成为教材的奴隶,而应该成为教材使用中的决策者。当然,这是我的一点想法,不知说得对不对?
敖迎春:没有关系。有自己的观点,有疑惑,有争鸣,这才是研讨。我们对事物的认识就是经历这样的过程才逐渐清楚的。其实我看得到,你们俩都有自己的考虑,一个认为删减教材要慎重考虑,一个认为大胆舍弃不符合学生实际需求、不足以引领学生过未来生活的教材内容。我想,对于这一段教材的大胆处理,执教者最有发言权,我们不妨听一听罗老师的想法。
罗晓英:其实我也觉得这个故事过于极端,要孩子在生命与友情之间进行选择,我觉得值得争议,谁又能说生命与友情谁更重要呢?在这样的情境下选择友情的确高尚的、可贵的,但人在极度危险时不顾一切,选择自己逃命也许就是一种本能,因而也不能过于去批判。事例的本身值得争议,而编者的意图是让我们明白什么是真正的友谊,如果用这个事例,学生就会心口不一,难以说真话,这不是我们品德课追求的状态。所以我觉得这个教材编写,在事例的选择上有问题的。同时,这一部分目标还是要引导学生鉴别朋友,懂得什么是真正的友谊,就像吴征宇刚才说的,我用“mp3”这一事例,整合在友谊树的呵护之中。
敖迎春:罗老师一讲,大家豁然开朗。教材能不能减,是要慎重考虑的——这剪掉之后会不会造成目标的缺失;如果“减”会造成了目标的缺失,则要思考用合适的策略来替代,实现价值目标。罗老师是换了事例整合在其他环节中。
这些讨论关注的问题是教材能不能删节,但其核心就是教学是否关注了学生的实际情况,罗老师的谈话中提到,要根据学生实际灵活的使用教材,这些实际情况包括不同时代对道德价值观的认同不一样,典型事件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的联系,学生认知水平与心理等,品社课程明确提出“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的课程理念,就是要关注并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反映儿童成长的需求。
4.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要有效地利用课程资源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的任课教师不但要与多学科教师合作,还要与学校图书资料员,网络信息员合作,从书本与网络中搜集课程资源,并善于从周围的人、事、物中去捕捉与教学相关的因素,将这些因素组合运用于教学情境的设计中,再通过教学活动适时地呈现给学生。
在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中,学生的生活经验是教学得以正常进行的基础。学生用儿童独特的眼光去理解和体验课程,他们会开发出鲜活的教学资源,这是教学开发利用的重要方面和组成部分。用于学生开发的教学资源,主要有书报、网络等文本资源,实地调查、摄影等影像资源,以及其他各种生活资源。鲁洁教授说:“品社教学是实现人类经验结晶的智慧与学生的经验、智慧的融合,要在教材的普适性与学校所在场域的特殊性之间找到平衡点。”
要把课前、课堂上、课后视为一个完整的活动过程
学生对生活、对社会酌认识,学生的道德人格的形成是在他们的生活中,在接触社会和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实现的。教师的任务,不是让学生认识课本中的生活与社会,而是他们现实的生活。因此,指导学生观察、认识自己周围的社会和生活就变得十分重要。过去,教师备课、设计活动方案,主要精力放在课上的40分钟,不太重视对学生课下观察、访问、收集资料和整理资料等学习活动的指导,似乎布置下去学生自然而然就会。应该看到,课前、课后活动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正是通过观察、收集和整理资料的过程,学生看到、学到了很多东西,课上是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同学间的相互交流,使学生原本不太成熟的、单一的认识进一步得到梳理和升华。因此,我们应该很好地研究如何调动起学生在课下学习活动过程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并针对学生在这一学习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给予指导和帮助。根据不同年龄的儿童,设计合适的活动方案。
如四年级下册《网络漫游》一课教学过程中,教师让学生发放了调查表,指导学生通过日常观察、访谈等方式,了解身边人的上网情况以及新的生活方式的体验,教学中,学生交流了身边人的开网络商店,上网购物,炒股等许多鲜活的生活内容,丰富了对网络作用的认识。
如教学《我们的基本权利》就选择与学生耳熟能详的生活中的典型事例:刘翔退赛事件、超市搜身事件、三鹿奶粉事件等,来唤起学生作为公民也有类似的权利,也要学会维护自己的权利。引起学生的极大关注,参与积极性高涨,从法理辨析中习得的思考方式方法用于针对自己生活中的现象进行辩论(如父母打孩子、学校要求不留长发等),认知得以提升。
再比如,这次武汉市优质课竞赛中对于垃圾场如何处理垃圾的,桥口的一位老师亲身到垃圾处理场拍摄了一段视频,为教学提供第一手鲜活的资源。让人印象深刻。
当然,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学资源的开发必须有学生参与。我们也要关注在教学中教师代替学生搜集资料的现象,这是相对比较急功近利的行为。学生是自己搜集资源中成长起来了,搜集本身就是生活体验,就是学习,就会有思考,品德教育就在发生。不一定是等到把资源带到课堂,学习才开始。其实,“品德”方面的东西不能硬塞进去,硬塞进去也是一厢情愿,要学会融于认识过程中,要小处着眼,融物于无声。当然,这些资源能够直接作用于学生的体验学习,需要教师给予有效的指导。
5.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要考虑教师的实际情况及教学氛围
当教学情景与课程设计发生冲突时,要考虑尊重学生的选择和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随教材进行灵活多样的处理。要利用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及时引导学生向教材靠拢,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好课应当越讲问题越多,学生探究的内容就越丰富,学生的思路就越宽阔,让学生发挥其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学习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如课题组第一次同课异构活动,执教人教版六年级第一单元《有话好好说》,两位教师的设计就考虑自身的实际情况,也非常善于营造利于学生交流的宽松的教学氛围:
第一位教师基于生活中与孩子交流发生的真实事件,她很好的把握了这一资源,从母子一段争吵的视频入手,关注学生最关注的学与玩的矛盾,引导学生认识到父母和孩子出发点不同,在认识问题有一定差异,引领孩子们站在父母的角度去体谅他们的心情和期盼,体会有话好好说的重要性,并探究与父母沟通的有效方法,当再次因为同样的问题与父母长辈发生分歧时,不再任性胡闹,不再憋屈难受,适时调整自己的心态,能更好地去生活。真正学会沟通,学会与人交往。
她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环节:
一、引出话题,直面冲突(播放视频:小文的烦心事:为玩电脑与妈妈发生争吵)
二、交流讨论,分析冲突
1.你也遇到过这样的事吧?当时是什么情形,详细的说说。
2.作个现场调查,在与父母发生矛盾冲突时,冲着父母喊叫的有多少?自己生闷气的?有事后偷偷哭的吗?
3.有不少同学都或多或少遭受了一些困扰。听了你们说的事后,我真的很同情大家,但是假如遇到了什么事就和父母吵,总是躲着生闷气,偷偷的哭,长此以往,我又很担心你们啊!知道我担心什么吗?
三、共同探究,解决冲突
1.大家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我们会和大人们有诸如此类的矛盾冲突?
2.那就玩电脑这件事,你们怎么想?
3.知道小文的妈妈怎么想?(播放妈妈的一段话:
4.此时此刻,你们能否帮小文同学想一些好办法和妈妈沟通一下呢?
第二位教师则根据自己能真实贴近学生所思所想,善于与学生对话交流的特点,巧妙应用“父母说的最让我们难过的话”、“我们最令父母反感的话”切入,勾起生活的回忆,唤醒曾经的内心情感体验,在孩子内心与父母内心的交锋比较中,发现矛盾冲突中没有赢家,感受有话好好说的必要。
以上对创造性使用教材的基础和条件分别进行了条陈缕析,但每一个具体教学课例中,这些方面都是相互联系的,关注教材的使用,有这么几个需要注意的问题:一是正确理解教材编写意图,目标不偏离;二是在目标明确并能有效达成的前提下,尽可能使用教材,教材还是学生的学习材料,还有后续的学习价值;三是教材的删增服从于教学目标的要求,服务于学生的生活实际。目标方向性的把握能让我们以轻松的心态进入课堂,目标精细性的把握能让我们设计与指导落到实处。真正对学生的生活起到指导意义。
叶老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课程专家也多次强调教材编制的目的不是为教师提供“法定”的文件,让教师屈从于教材的要求;而是定位在为教师的教学服务,是为教师提供精心打造的、可资利用的课程资源。只有教师学会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去剖析教科书,用动态的眼光“破译”教科书,教材才能发挥出课程资源的作用,教学才能实现对教材的超越
Powered by}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去超市购物作文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