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德湾游记作文 我看过老街吉他谱、开矿过的山、烟囱。

&&&新闻热线:021-
时光深处福德湾 历史文化名村拥有省级文保矾矿遗址
原标题:时光深处福德湾 历史文化名村拥有省级文保矾矿遗址
明矾矿硐里的石头花
福德湾村远眺,高高矗立的是煅烧炉烟囱
矾山鸡冠岭清代明矾采炼遗址
福德湾村里的朱姓民居
挑矾古道与路亭
  日前,住建部、国家文物局公布了第六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我市苍南县矾山镇福德湾村、桥墩镇碗窑村榜上有名。矾山镇福德湾村具有独特的浙南山地民居特色与独特的采、炼矾工业文化,是中国矿山井巷技术的传播之源,中国古代矿业文明的见证,也是中国民间宗教信仰的独特案例。
  炼矾工业活遗址
  福德湾村,是一座历史上因采矾、炼矾而生、而盛的村落,整个村落沿鸡笼山自然山体而建,坐南朝北。福德湾村所在的鸡笼山是浙江省10处大型矿床之一,村南散落大量炼矾遗址。宋末,矾山发现明矾矿,始有住人。至元朝,有零星住户居住于此。
  明朝洪武年间至清末,明矾业大幅发展,吸引了众多逃难者和以明矾产业为生的工人散居于现福德湾村境内。明朝中叶,龙湾永强屡遭倭寇侵扰,有永强人朱、林、郑、王四姓家逃难至福德湾,投入治炼明矾,开始生息繁衍。因为子承父业,长期以来形成矾业传统,为此流传下“有采石爸就有采石子”的俗话。
  历经几百年采炼,福德湾村不但遗留下了矾山矾矿遗址这一较完整的上世纪五十年代采炼生产、生活系统,也遗留下了大量因生产、生活变迁需要遍布该村各角落的矿硐(采空区)、街巷、古树、古井及大量的特色民居。独特的发展历程使其形成了从山上到山下具有不同时代特征,又一脉相承的工业村落民居风格,即依次为矿硐(采矿区)→居住区→炼矾区的基本布局。域内占地21.39公顷的矾山矾矿遗址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矾矿始建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停产于九十年代初,被认为是工业活遗址,也是矾矿采炼技术发展、工艺变迁的活的教科书。
  从苦竹庵到福德湾
  福德湾最早叫做苦竹庵,相传在村里石壁脚下一处破落的庵堂周围,有一亩苦竹。清代,当地有三家明矾窖厂,分别俗称雷打窖、死人窖和苦竹庵窖,于是民间合称为“雷打死人苦竹庵”。后来苦竹庵方言谐音为苦竹、苦竹湾。因忌讳“苦”字,再雅化为福德。解放后,被命名为矾山镇第九居民区。五六十年代,温州矾矿在福德湾村半山腰建立第一个机械化生产车间,被矾山人称为“矾矿一车间”。文化大革命期间,为了响应所谓的破四旧运动,一度被改名为幸福村,本地群众多以苦德湾称之。2000年以后,雅化为福德湾。
  福德湾属于浙南丘陵地区,多陡壁、暗溪(泉),坡地沟壑纵横,到处有基岩裸露的冲刷坡。土壤多为石砂土土属,少量为红壤土类,因为采炼,多处地表被矿井岩渣覆盖。村内除工业区外,高海拔区的南山坪、旗杆内、西坑植被覆盖率较高,属长江中下游常绿阔叶混交林,山上常年植被茂盛,怪石嶙峋,花草茂盛,奇峰异石,细水长流,鸟语花香,3至5月鸡笼山顶杜鹃花盛开,呈现满山通红的迷人景象,登高远眺,云海茫茫直达海天之际。
  福德湾耕地面积少,农业缺乏特色优势,主要经济来源为明矾石采炼加工,历史上几度成为同级别村中的佼佼者,村民生活富裕。近年,因温州矾矿不景气等原因,青壮男劳力大多外出务工,以外承包井巷工程和井下作业为主,村内留守多为妇女老幼。
  民间信仰与明矾节
  旧时,福德湾因采矿业受技术等条件限制,高危系数大,风险性极高,“日早不晓得天晚上”,使得矿工将自己的生命安危寄托在求神拜庙上,于是,窑主爷、马仙娘娘、陈府侯王、五通爷、白马爷等民间神灵香火兴旺。同时朝不保夕的生活状态也使得矿工追求生活享受,开矿势好的时候“穿毛线衣”,坏的时候“像乞丐穿蓑衣”,并常常以吃来犒劳自己,咸光饼夹猪头肉就一直是当地很有名的吃食。
  矾山年节也多,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月半、中秋节、冬至都有吃排场。以七月半中元节为例,由于市场有限和较为缺乏物资供给,集中一天过节会造成哄抢物资等问题。经过民间和宗族的约定,划溪(矾山溪)为界,福德湾一带的住户提早两天过七月半,择七月十三日;矾山溪外面的古路下、水尾、深洋等片区七月十四日过节;矾山外围的地方七月十五日过节。
  乐观豁达、豪爽大义、洒脱至真、爱热闹、喜美食一直是福德湾村人的秉性。1990年,该村结合民间传统庙会与物资交流会,首创明矾节,时间在农历九月初六,即是传说中的窑主爷诞辰日,千余人参加盛大的游艺活动,以此纪念始祖发现明矾的功绩,至今20余年从无间断。
  挑矾古道与矿石民居
  由明矾产地福德湾出发,担负着明矾运输和村民生活出行的挑矾古道保存完好。多为石板铺设,当年在此古道上,明矾以人力肩挑,穿越重重大山,到达藻溪、赤溪、前岐、沿浦四埠头,通过水路,再销往世界各地。福德湾村内段古道在明中期至民国时期是明矾出村的主要通道,现成为矾山城建区群众早晚登山健身要道。村内主街以老街为中心,亭仔脚街、石板街、南山坪街分别从北、西、南三个方向向外辐射,村内巷道蜿蜒,与主街接壤,交错弯绕,四通八达,别具韵味。
  民居建筑从山上到山下随采炼区废弃、兴建而变化。村内传统民居及历史建筑纯木构建筑较少,砖石混合构造居多,具有距工作区近,分布相对集中,构造简约,占地面积小的特点。民居用料就地取材,利用废弃矿石垒砌而成,变废为宝,颜色五彩斑斓,吸人眼球。后檐驳坎多用废石叠置而成,屋面常设天窗,用于采光通风,稍间屋面多为三坡面,薄砖曲线砌筑而成。最早的石屋和石墙至今有百来年历史。
  本文图片由矾都摄影俱乐部提供
  来源:温州日报
记者:张耀辉
声明:凡注明为其他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即与东方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电话:021-
东方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外媒看苍:
||||||||||
您所在的位置:
新闻热线:5 2
日前该村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拥有省级文保矾矿遗址时光深处福德湾
来源:温州日报
明矾矿硐里的石头花
福德湾村远眺,高高矗立的是煅烧炉烟囱。
矾山鸡冠岭清代明矾采炼遗址
福德湾村里的朱姓民居
挑矾古道与路亭
日前,住建部、国家文物局公布了第六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我市苍南县矾山镇福德湾村、桥墩镇碗窑村榜上有名。矾山镇福德湾村具有独特的浙南山地民居特色与独特的采、炼矾工业文化,是中国矿山井巷技术的传播之源,中国古代矿业文明的见证,也是中国民间宗教信仰的独特案例。
炼矾工业活遗址
福德湾村,是一座历史上因采矾、炼矾而生、而盛的村落,整个村落沿鸡笼山自然山体而建,坐南朝北。福德湾村所在的鸡笼山是浙江省10处大型矿床之一,村南散落大量炼矾遗址。宋末,矾山发现明矾矿,始有住人。至元朝,有零星住户居住于此。
明朝洪武年间至清末,明矾业大幅发展,吸引了众多逃难者和以明矾产业为生的工人散居于现福德湾村境内。明朝中叶,龙湾永强屡遭倭寇侵扰,有永强人朱、林、郑、王四姓家逃难至福德湾,投入治炼明矾,开始生息繁衍。因为子承父业,长期以来形成矾业传统,为此流传下&有采石爸就有采石子&的俗话。
历经几百年采炼,福德湾村不但遗留下了矾山矾矿遗址这一较完整的上世纪五十年代采炼生产、生活系统,也遗留下了大量因生产、生活变迁需要遍布该村各角落的矿硐(采空区)、街巷、古树、古井及大量的特色民居。独特的发展历程使其形成了从山上到山下具有不同时代特征,又一脉相承的工业村落民居风格,即依次为矿硐(采矿区)&居住区&炼矾区的基本布局。域内占地21.39公顷的矾山矾矿遗址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矾矿始建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停产于九十年代初,被认为是工业活遗址,也是矾矿采炼技术发展、工艺变迁的活的教科书。
从苦竹庵到福德湾
福德湾最早叫做苦竹庵,相传在村里石壁脚下一处破落的庵堂周围,有一亩苦竹。清代,当地有三家明矾窖厂,分别俗称雷打窖、死人窖和苦竹庵窖,于是民间合称为&雷打死人苦竹庵&。后来苦竹庵方言谐音为苦竹、苦竹湾。因忌讳&苦&字,再雅化为福德。解放后,被命名为矾山镇第九居民区。五六十年代,温州矾矿在福德湾村半山腰建立第一个机械化生产车间,被矾山人称为&矾矿一车间&。文化大革命期间,为了响应所谓的破四旧运动,一度被改名为幸福村,本地群众多以苦德湾称之。2000年以后,雅化为福德湾。
福德湾属于浙南丘陵地区,多陡壁、暗溪(泉),坡地沟壑纵横,到处有基岩裸露的冲刷坡。土壤多为石砂土土属,少量为红壤土类,因为采炼,多处地表被矿井岩渣覆盖。村内除工业区外,高海拔区的南山坪、旗杆内、西坑植被覆盖率较高,属长江中下游常绿阔叶混交林,山上常年植被茂盛,怪石嶙峋,花草茂盛,奇峰异石,细水长流,鸟语花香,3至5月鸡笼山顶杜鹃花盛开,呈现满山通红的迷人景象,登高远眺,云海茫茫直达海天之际。
福德湾耕地面积少,农业缺乏特色优势,主要经济来源为明矾石采炼加工,历史上几度成为同级别村中的佼佼者,村民生活富裕。近年,因温州矾矿不景气等原因,青壮男劳力大多外出务工,以外承包井巷工程和井下作业为主,村内留守多为妇女老幼。
民间信仰与明矾节
旧时,福德湾因采矿业受技术等条件限制,高危系数大,风险性极高,&日早不晓得天晚上&,使得矿工将自己的生命安危寄托在求神拜庙上,于是,窑主爷、马仙娘娘、陈府侯王、五通爷、白马爷等民间神灵香火兴旺。同时朝不保夕的生活状态也使得矿工追求生活享受,开矿势好的时候&穿毛线衣&,坏的时候&像乞丐穿蓑衣&,并常常以吃来犒劳自己,咸光饼夹猪头肉就一直是当地很有名的吃食。
矾山年节也多,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月半、中秋节、冬至都有吃排场。以七月半中元节为例,由于市场有限和较为缺乏物资供给,集中一天过节会造成哄抢物资等问题。经过民间和宗族的约定,划溪(矾山溪)为界,福德湾一带的住户提早两天过七月半,择七月十三日;矾山溪外面的古路下、水尾、深洋等片区七月十四日过节;矾山外围的地方七月十五日过节。
乐观豁达、豪爽大义、洒脱至真、爱热闹、喜美食一直是福德湾村人的秉性。1990年,该村结合民间传统庙会与物资交流会,首创明矾节,时间在农历九月初六,即是传说中的窑主爷诞辰日,千余人参加盛大的游艺活动,以此纪念始祖发现明矾的功绩,至今20余年从无间断。
挑矾古道与矿石民居
由明矾产地福德湾出发,担负着明矾运输和村民生活出行的挑矾古道保存完好。多为石板铺设,当年在此古道上,明矾以人力肩挑,穿越重重大山,到达藻溪、赤溪、前岐、沿浦四埠头,通过水路,再销往世界各地。福德湾村内段古道在明中期至民国时期是明矾出村的主要通道,现成为矾山城建区群众早晚登山健身要道。村内主街以老街为中心,亭仔脚街、石板街、南山坪街分别从北、西、南三个方向向外辐射,村内巷道蜿蜒,与主街接壤,交错弯绕,四通八达,别具韵味。
民居建筑从山上到山下随采炼区废弃、兴建而变化。村内传统民居及历史建筑纯木构建筑较少,砖石混合构造居多,具有距工作区近,分布相对集中,构造简约,占地面积小的特点。民居用料就地取材,利用废弃矿石垒砌而成,变废为宝,颜色五彩斑斓,吸人眼球。后檐驳坎多用废石叠置而成,屋面常设天窗,用于采光通风,稍间屋面多为三坡面,薄砖曲线砌筑而成。最早的石屋和石墙至今有百来年历史。
本文图片由矾都摄影俱乐部提供
【编辑:李甫仓】
外媒看苍南“美丽苍南行”—中国传统村落之矾山福德湾村&&&&&&&&&&
发布者:&|&
浏览(9873) 评论
&|&发布时间: 22:55:45&最后更新时间: 14:36:26
本作品所属分类:
文章类型:普通
  住房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日前公布107个村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苍南县桥墩镇碗窑村和矾山镇福德湾村榜上有名。桥墩镇碗窑村和矾山镇福德湾村曾在2012年底经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专家委员会评审认定并公示,被住房城乡建设部、文化部、财政部认定为具有重要保护价值的村落列入中国第一批传统村落名录。
  2013年国家住建部、文化部、财政部联合公布的“第一、二批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单中,苍南县矾山镇福德湾村、苍南县桥墩镇碗窑村和苍南县龙港镇鲸头村分别榜上有名。  传统村落是指拥有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文化遗产,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社会、经济价值的村落。 2012年8月份以来,按照村落传统建筑、村落选址和格局、村落承载之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三大评价指标体系之计分标准,经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专家委员会评审认定并公示,由住房城乡建设部、文化部、财政部决定全国646个村定为笫一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单。  据悉,列入首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单的,浙江省有43个,温州市有5个,我县有2个,分别是苍南县矾山镇福德湾村、苍南县桥墩镇碗窑村,第二批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的有苍南县龙港镇鲸头村。
  福德湾村,是一座历史上因采矾、炼矾而生、而盛的村落,整个村落沿鸡笼山自然山体而建,坐南朝北。福德湾村所在的鸡笼山是浙江省10处大型矿床之一,村南散落大量炼矾遗址。宋末,矾山发现明矾矿,始有住人。至元朝,有零星住户居住于此。明朝洪武年间至清末,明矾业大幅发展,吸引了众多逃难者和以明矾产业为生的工人散居于现福德湾村境内。福德湾村几百年采炼发展历程,不但在村内遗留下了矾山矾矿遗址这一较完整的上世纪50年代采炼生产、生活系统,也遗留下了大量因生产、生活变迁需要遍布该村各角落的矿硐(采空区)、街巷、石抬阶、古树、古井及大量的特色民居。独特的发展历程使其形成了从山上到山下具有不同时代特征,又一脉相承的工业村落民居风格,也使该村逐步形成了当前从山上至山下依次为矿硐(采矿区)→居住区→炼矾区的基本布局。域内占地21.39公顷的矾山矾矿遗址是浙江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该遗址始建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停产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被认为是浙江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工业“活遗址”,也是矾矿采炼技术发展、工艺变迁“活的教科书”。  福德湾村名在历史长河中,几经演变。福德湾最早叫做苦竹庵。相传在其境内的石壁脚下的一处破落的庵堂周围,有一亩苦竹。最先的住户发现庵堂附近有三个金瓶,就把其叫苦竹庵。当时有“雷打死人苦竹庵”的说法。后来以方言谐音,渐渐地叫做了苦竹垵,苦竹湾。因忌讳苦字,雅化为福德垵。解放后,被命名为矾山镇第九居民区。五六十年代,温州矾矿在福德湾村半山腰建立第一个机械化生产车间,被矾山人称为“矾矿一车间”。文化大革命期间,为了响应所谓的破四旧运动,一度被改名为幸福村。本地群众多以“苦德湾”称之。2000年以后,雅化为福德湾至今。
世界矾都矾山
福德湾村沙盘鸟瞰图
福德湾老街周围是民国时期的炼矾遗址,炼矾窑高大的烟囱林立,全部砖石结构。
福德湾老街地处鸡笼山,街道沿山坡而建,全长200米,始建于清末民初,村内,60余座民宅散布其间,沿山坡而建,多为木构或是木石结构。因为这些民宅而形成了一条长约100米的古民居老街,成为矿工的生活区。听当地人介绍,老街上的古民居建筑始于清末民初,新中国成立后虽然也曾重修过,但还是有一些民宅的保存情况不容乐观。这个居民区至今还居住着一些老矿工。 建筑活泼、朴素自然,与地形结合紧密,村落格局保存完整,具有浙南典型山地民居特色,她又与炼矾旧址相辅相成,成为矾山产矾历史文化发祥地,见证记载工人生产生活的历程。
民居建筑从山上到山下随采炼区废弃、兴建而变化。村内传统民居及历史建筑纯木构建筑较少,砖石混合构造居多,具有距工作区近,分布相对集中,构造简约,占地面积小的特点。民居用料就地取材,利用废弃矿石垒砌而成,变废为宝,颜色五彩斑瓓,吸人眼球。后檐驳坎多用废石叠置而成,屋面常设开窗,采光、通风所用,稍间屋面多为三坡面,薄砖曲线砌筑而成。最早的石屋和石墙至今有百来年历史。
因为鸡笼山有个南山坪宫,沿着山路建筑的石头屋的墙壁上,经常可以看到“阿弥陀佛”的字样
这些建筑年代悠久的石头屋见证了矾山的历史发展
有些老屋已人去屋破,院子里长满枯草
由明矾产地福德湾出发,担负着明矾运输和村民生活出行的挑矾古道、村内街巷保存完好,其多为石板铺设,以人力肩挑,穿越重重大山,到达可通水路的藻溪、赤溪、前岐、沿浦四埠头,再销往世界各地。福德湾村内段古道在明中期至民国时期是明矾出村的主要通道,现古风犹存,但已成为矾山城建区群众清晨、傍晚登山健身壮体场所。村内主街以老街为中心,亭仔脚街、石板街、南山坪街分别从北、西、南三个方向向外辐射,村内巷道蜿蜒,与主街接壤,交错弯绕,四通八达,别俱韵味。
福德湾村地形属于浙南丘陵地区,区内多陡壁、暗溪(泉),坡地沟壑纵横,到处有基岩裸露的冲刷坡。村内土壤多为石砂土土属,少量为红壤土类,因村内采炼工业属性,多处地表被矿井岩渣覆盖。村内除工业区外,高海拔区的南山坪、旗杆内、西坑植被覆盖率较高,植被属长江中下游常绿阔叶混交林区域,山上常年植被茂盛,怪石嶙峋,花草茂盛,奇峰异石,细水长流,鸟语花香,3至5月份鸡笼山顶杜鹃花盛开,呈现满山通红的迷人景象,登高远眺,云海茫茫直达海天之际,游目骋怀,邻近城乡尽收眼底。
福德湾村有一个最早的采矿洞口---雪花窟
福德湾村有二户有名的人家,其中一位朱善贤老人家庭微公园的“汪田小筑”,家中满满当当地摆放着各色自制作品,取材于师徒取经、农家生活、小孩烧水等,朱善贤老人打开开关按钮小人小动物好似一下活了起来,或翩翩起舞,或吹拉弹唱,或斟茶倒水。30多样作品看得我们目不暇接,连连称绝。了解得知,朱善贤老人今年75岁,是位退休工人,此些种种包括院中假山、放牛小孩都是自己凭兴趣而做。朱老的家庭还被评为省绿色家庭。笔者不禁深感矾山人民的智慧与勤劳。
另一位朱良越民俗馆设在矾山镇福德湾村旗杆内朱氏民居,大门贴上对联“件件摆列笑老憨拾破烂,行行麻林须知泥沙埋明珠”。这是一座清代贡生朱大彬所建的四合院式的民居,距今己有300多年历史。大门口立有两对青石竖有旗杆,故民居又被人称为旗杆内。朱良越的民俗馆办在自己的故居里,面积320平方米,共7间,主展厅100平方米,陈列品分门别类井井有条。分为木制品、棉制品、铜制品、竹制品、陶瓷品五大类,分别陈列在七间房屋里,让人看了目不暇接,大饱眼福。
部分文字摘自张耀辉老师《时光深处福德湾》一文和网络。
(以下网友留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的观点或立场)
山原村落,古色古香!
:&( 17:51:41)&
大美之乡,精彩拍摄。
:&( 14:08:28)&
谢谢夏老师的支持。
:&( 07:30:00)&
苍南的文化韵味非常吸引人啊!
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韵味,只是看怎么把它们表现出来。
:&( 22:45:18)&
美丽的苍南,在老师的镜头下展现得淋漓尽致
谢谢刘老师的光临和欣赏!
:&( 20:24:51)&
欣赏佳作,喜欢这蓝天白云。
谢谢龙老师的欣赏。
:&( 11:10:18)&
村里很宁静,画里有故事。
现在福德湾村因为山上的村民越来越少,确实变的很宁静。
:&( 10:21:05)&
随董老师精彩镜头一睹世界矾都矾山遗址风采,朱良越民俗馆的收藏品丰富多彩,让人大饱眼福。谢谢介绍分享!
谢谢王老师对我每篇博客的支持和欣赏!
:&( 09:21:47)&
8 篇, 1 页 1
(必填)&&&&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
发表(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七宝老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