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ton与丘成桐大学生数学竞赛谁更牛

您(@)目前可用积分:1179490跟帖回复
共获得打赏:
凯迪微信公众号扫描二维码关注发现信息价值
[转贴]丘成桐先生三思:诚其意而后谈爱国
4548 次点击
16:27:01 发布在
丘成桐先生三思:诚其意而后谈爱国/万俟歆(日)&&&& 最近,北美大学的理科院系关于“中国人抢夺学术成果”的议论沸沸扬扬,我所在的系主任即给所有的教授、博士后、和研究生都转发了《纽约客》谴责华人数学大师丘成桐先生的文章,更有甚者一位英籍同事竟在办公室门口张贴了文中讽刺丘先生的漫画,初看时恨不得将之立即扯去。此后每当同事问起,只好辩解说,恐怕文章作者有误解,即使那是《纽约客》的精心之作,虽然作者曾创作了名闻遐迩的《美丽心灵》。无论如何,总要一致对外吧?&&&&&&&& 然而那辩解徒然苍白无力。稍加审视便即明白,实在是丘成桐先生利令智昏砸了自己的脚,也让我辈海外中国学人无地自容。在良知里,我无言以对。&&&&&&&& 两个多月前,国内的报纸“忽如一夜春风来”般以铺天盖地之势报道了中山大学数学系朱熹平和美国里海大学曹怀东两位教授“封顶庞加莱猜想”的事迹。作为时刻关心祖国的海外科学工作者,自然也有耳闻。当即咨询美国几大数学系的朋友,问可有此事?一致的答复是那是笑话,且许多好友表示百思不得其解:何以数学大家丘成桐院士会凿此笑柄,这样明显荒谬的新闻又怎可以通过新华社首发红遍大江南北?自此,虽然地位低微,也开始关注这件数学与科学界的大事。这桩新闻出台以后,国内的读者反响很大,很多人都以为中国的数学事业继陈景润之后又结出了更大的硕果。据新华社六月初的报道,丘成桐先生评价朱熹平和曹怀东的贡献时指出,“说这一工作比哥德巴赫猜想重要得多,毫不过分”。丘成桐的密友,但专业领域不在几何或拓扑学的杨乐院士称:如果按百分之百划分,那么美国数学家哈密尔顿的贡献在50%以上,提出解决这一猜想要领的俄罗斯数学家佩雷尔曼的贡献在25%左右, “中国科学家的贡献,包括丘成桐、朱熹平、曹怀东等,在30%左右。” 国内的媒体并且强调说,“庞加莱猜想”是克雷研究所公布的七个百万美元巨奖难题之一,俨然朱曹二位可以分一大杯羹。随后,丘成桐先生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和友谊宾馆组织召开了国际弦理论大会,如果不是分身乏力,原本也想回国参与的。然而,如此隆重召开一个物理学大会,似乎使人闻到浓重的政治气息。中科院物理所的友人讲,丘成桐先生就在那样一个绝大多数听众是物理学家,学生和记者的场合,宣扬朱熹平和曹怀东“证明了庞加莱猜想”。目击的朋友说,会议门卫严格地检查特别颁发的“通行证”,丘成桐先生把佩雷尔曼的自谦之词打印出来,发给听众,又用投影仪把那些客气话放在大屏幕上,以此来贬低佩雷尔曼的贡献。而这样的部分,在中科院晨兴数学中心网上公布的幻灯片里却被删除了。&&&&&&&& 由于开始关注这件事,尽管人在海外,专业领域仅是与数学相关,不可遏抑的担心却与日俱增。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更何况新华社的英文稿件从来斗倍受西方媒体关注。在国外,最初的反应是沉寂;偶尔零星,在有关数学和物理的论坛开始有人就以此为据嘲讽,“(抄袭,浮夸这样的学术腐败)按照中国的标准,那不算一回事。”&&&& 到了7月份,可怕的沉默开始爆发了。《华尔街日报》的署名文章以“庞加莱猜想相信已被隐居的俄国人解决”为题,说出了解决庞加莱猜想的功绩大半在佩雷尔曼这样的事实。这个本不应有争议的事实在圈子是早就不能再清楚了,可惜国人还蒙在鼓里。《华报》文中既得过菲尔兹奖,也得过Wolf奖的数学大师Milnor不点名地说朱曹那“基于佩雷尔曼突破性工作的庞加莱猜想的‘一个完整证明’”是“猴子的扳手”,也就是破坏性地挑起了成果之争。数日后,美国数学会经过审慎考虑,在九月号的《美国数学会会志》(注:实际八月初出版)上宣布了“对庞加莱与几何化猜想的证明正在形成一致意见”一文。这个来自正规权威学术团体的意见清晰的表明庞加莱猜想的功绩大多数是佩雷尔曼的,少数是哈密尔顿的。关于克雷研究所的百万美元奖金,&&&& “到底是把奖金全部授予佩雷尔曼一个人呢还是包括其他人作为共同的获奖者―也许哈密尔顿? (克雷研究所主任)卡尔森说现在考虑那些可能性还为时过早。”&&&& 换言之,Kleiner-Lott, 曹-朱,Morgan-Tian,这三组解释者中的任何一组斗并无可能分到哪怕是一美元。“30%”的贡献说难道不荒谬吗?&&&& 《会志》的声明用三大段的文字含蓄的讨论了丘成桐的作为和曹-朱的描述佩雷尔曼证明的论文。新华社的两篇英文稿文章被提及:&&&& “‘中国数学家破解世界难题’,新华通讯社日的一篇文章标题如此报导。文章首句说,‘令全球科学家困扰上百年的难题已被两位中国数学家最终解决。’” &&&& “一些新闻文章被翻译成英文放在网上。在那些文章里,曹朱这两位中国数学家的成就得到强调,而佩雷尔曼的功绩则以不够显著的方式被提及。新华通讯社日发的一篇文稿里,佩雷尔曼的名字甚至根本没有出现。”&&&& 洞悉真相的炎黄子孙看到这里想必都已汗颜。&&&&&&&& 当时读文的强烈感受是希望自己本来并不知道那些,又或者丘成桐先生能够挺身而出,以数学大师的身份和Milnor,和美国数学会抗争,说明朱熹平和曹怀东是有相当的贡献的,哪怕他这次说的是10%,5%而不是30%。可惜,面对国外专家的较真,丘先生的态度却是推卸责任:&&&& “媒体报道是从丘成桐于日在北京召开新闻发布会开始的,当时丘宣布了曹朱的工作。丘成桐说他被某些媒体错误的引用了,故对那些话不负责任。”&&&&究竟是哪些媒体误引了呢?我想,新华社发的第一篇稿子“破解百年数学难题”,就已经为这次宣传定了调子,绝不可能是误引。再有,新华社直接引述的“30%”之说出自杨乐院士之口,那也不会有误(后来新华社报道里丘成桐又重申了这一评价)。大概丘先生先前借助数学圈中不太常规的途径――新闻发布会――宣称“中国数学家最终证明庞加莱猜想”的时候未料到后来的困境吧。&&&&&&&& 继而,8月15日的《纽约时报》登出文章:“捉摸不透的证明,捉摸不透的证明人”,对佩雷尔曼证明庞加莱猜想一事做了一个综述。其中引述Anderson教授的话告诉公众,Kleiner-Lott, 曹-朱,Morgan-Tian这三组解释者的工作“就是对佩雷尔曼工作的同行评审。”此时,8月22日的国际数学家大会已脚步声近,国内渐渐对事实的真相多了一些了解。只是我想大众可能还不明白,这样一个笑话正因为其太荒谬,绝对不可能是单纯的学术之争。&&&&&&&& 但是就在此时,我忽然在中文网上发现国内公众的注意力已从庞加莱猜想的传奇上转移到批判北大上。广州出版的《南方人物周刊》发表了以“丘成桐:北京大学引进海外人才大部分是假的”为题的访谈。丘成桐先生在采访中说“《纽约时报》说北京大学40%的引进人才都是海外的,你去美国调查一下,我担保大部分是假的。”把北大的海外引进人才,据说占全部引进人才的40%,说成大部分是假的。这个耸人听闻的说法一下子吸引住大众的眼球。随后,丘成桐在不同的场合声称“我和北大不存在私人恩怨问题”,对北大,北大数学系,和北大教授田刚横加指责。因为抓住改革开放二十几年来由于贫富差距加大人们对整个社会体制,特别是教育和医疗等问题不满的心理,丘成桐先生又一次成功地得到了大众的回应。一贯对大陆事务幸灾乐祸的《***》和《美国之音》则以“丘成桐和北大之争与中共高教弊端”为题对丘成桐和焦国标等人做了采访。&&&&&&&& 在我的记忆中,曾几何时起,性格强烈的丘成桐先生就是以这样一尊“敢说话”的“爱国数学家”的形象登陆中国。然而,联想前因后果,看到丘先生义愤填膺的样子,却不禁心情沉重。其实,人们习惯于将“敢做敢言”和“正直无私”联系在一起,但这两者之间并不必然相关。在历史上,前汉的樊哙,后汉的马武,后周的赵匡胤都曾经号称敢谏的“直人”,谁知历史却证明他们其实并不是真正的忠直之士。“敢”的强烈姿态往往和个性有关,在特定的历史情势之下可能是别有居心的做作,有时也是客观使然。汪精卫不也曾经大义凛然吗?虽然身在重洋异域,祖宗的教诲不能忘记:“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所谓诚其意者,勿自欺也。”&&&&&&&& “格物”、“致知”,是我们做科学的人工作上的目标。但若意图更进一步,成为影响国家和社会的领袖型人物,“意诚”是最起码的要求。&&&&&&&& 终于,《纽约客》推出了“传奇问题与荣誉之争”这一附有11篇漫画的锋利长文。它的作者之一是哥伦比亚大学的讲座教授,《美丽心灵》一书的作者,曾经入围普利策奖最后一轮的Sylvia Nasar。文中的主要篇幅在记叙佩雷尔曼证明庞加莱猜想的全过程,其余部分则是讲述丘成桐的成长历史,丘学派在海外的影响以及丘与陈省身、田刚的关系。文中提及了杨乐院士所说的中国数学家所谓“30%”的贡献和一些学界掌故,其中包括:刘克峰与丘成桐合作的文章涉嫌抄袭Givental的思想;丘成桐“越来越焦虑自己在数学界的地位”,出于嫉妒田刚而不想让世界数学家大会在北京召开(但“丘成桐否认他曾试图把大会搬到香港。”);“普林斯顿数学系前系主任Joseph Kohn说,‘丘成桐不嫉妒田刚的数学,但他眼红田在中国的影响力。’”;以及多位著名数学家对丘成桐的指责。&&&&&&&& 《美国数学会会志》用一整段的文字怀疑朱熹平和曹怀东的解释文章“是否经过严肃的审查”,而“当被问及该文是否象通常那样被审查,丘成桐说是的”。而《纽约客》披露了这又是一个谎言:&&&& “今年4月13日,亚洲数学期刊(A.J.M)编辑委员会的31名数学家收到了丘和主编的一封简短的e-mail,通知他们用三天的时间考虑一篇作者为朱熹平、曹怀东,标题为“瑞奇流的哈密尔顿-佩雷尔曼理论:庞加莱和几何化猜想”的论文,丘打算在这个刊物上发表。这个邮件没有包含文章内容、审稿人意见以及文章摘要。至少有两个编委提出想看一下文章内容,但被告知不能提供。4月16日,曹收到丘的消息,告诉他文章已被A.J.M接收了,文章摘要已经公布到刊物的网站上。”&&&&&&&& 《纽约客》的文章让丘先生声名扫地。为了辩解,互联网上出现了据说是文章里说了丘先生坏话的两位数学家回复给丘成桐先生的“澄清”。假设“澄清”是真的,那么是丘先生给那些指责他的数学家发信置疑,其中有两位回复做出辩解。再假设丘先生公布的私人信件是完全而真实的,那又能怎样呢?丘先生的支持者或是做出的翻译即另有误导之嫌。如据称Stroock给丘成桐的“道歉信”中说:&&&& “In particular, I told her that, at least to my ears, Yau weakens his case and lays himself open to his enemies by sounding too self-promoting.”&&&& 这份所谓“道歉”比较客观的翻译应当是:&&&& “我特别对她指出,至少从我听到的情况来说,丘由于给人一种一意要推销自己的成就的感觉,从而削弱了他自己的意见的说服力并且为对手提供了反击的方便。”(“Self-promoting”又怎能说是“特立独行”呢?)&&&& 换言之,两位向丘成桐这位在美国名震当代的数学家“道歉”的教授其实并没有否认自己说过的话,反而印证了《美丽心灵》作者绝无捏造,其他几位“不道歉”的同样是名震当代的大师讲过的东西就更无可辩驳了。(这个“澄清”事件同时也说明了,西人数学家尚须“道歉”,在美国工作的华人数学家又有谁敢挺身而出,直面丘成桐这位擎天巨擘呢?)&&&&再退一万步讲,假设《纽约客》文章的作者是出于民族偏见而诽谤侮辱丘成桐,则丘成桐何不诉之于法律,令我等一快!遗憾的是,屡次强调自己“心中坦荡荡”的丘先生没有这样做。其实,即便《纽约时报》的文章有失偏颇,个别的地方可能存在有选择地使用资料地情况,却也很难找出哪里不符合实际情况。如果说“立场决定观点”,那么丘先生的偏颇观点是否就应归咎于自己的政治斗争立场呢?有人转而说这是北大为了转移公众注意力而推动的“妖魔化”丘成桐的运动。作为旁观者,我不相信北大有这个能量。《纽约客》是素称凛然不惧总统的美东左派知识分子的堡垒,即便才雄势大的布什家族也对它束手无策。冷眼旁观,丘成桐指责北大,批判教育制度的目的倒恰恰是想金蝉脱壳。(按:丘先生在新华网最新文章“丘成桐再批中国学界垄断:学术不应“搞权术””中指出“不少人为拿取博士学位,愿意付出一百万元,这利益可不少呢!他们早已把学术研究看成一门生意。”这样耸人听闻的论断无疑可使大众立时无暇再关注两个月前的“封顶说”。)&&&&&&&& 如今,丘成桐先生似乎抱着“攘外必先安内”的信念试图以学术地位影响政治,再以政治领导学术。朱熹平、曹怀东协助验证庞加莱猜想这样一个本应是积极的,再简单不过的事件,竟被丘先生通过媒体运作成贻笑四海的丑闻,既给海外科学家抹黑,又破坏国内外学界的精诚团结,实在值得我辈深思。&&&&&&&& 正如数学大师Gromov对佩雷尔曼的评价:“做伟大的工作,需要纯净的头脑。你只能思考数学。想任何别的事都是人性的弱点。”学术大师固然令人敬仰,但若想在既有的基础上继续做出超越自我的成就,就不能故步自封,更不能因为“人性的弱点”走上从治学者向政治家转型的不归路。&&&&&&&&布衣赤子:万俟歆&&&&零六年八月三十日&&&&草于美西寓所
用手机看帖文,请扫一扫。用微信/易信等扫描还可以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延伸阅读|最新热帖
[兰花草001]
[deeplove]
[纳言敏于行]
[renjian7571]
[酷爱猫粪]
[臭不要脸的]
[南昌一怪]
已获打赏(0)
还没有人打赏此帖,觉得帖文写的好,点击右边的按钮打赏。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16:38:57 &&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16:39:30 &&
 丘成桐跟田刚,一个是先生,是个是学生;一个实实在在获得了世界数学界最高奖――菲尔兹奖;一个到处自吹自擂是“离菲尔兹奖最近的中国人”;一个治学严谨,从未听说过任何学术丑闻,一个被多人指控学术剽窃、论文经常出错;一个年年来中国讲学研究,分文不取,连差旅费都自己掏腰包,一个一年只来不到三个月却恬着脸要巨额年薪外加专车私宅;一个通过民间募捐,又为中国创办数学研究所,又赠送图书,又设立奖学金,总之不但不要中国人一分钱,而且想方设法往中国送钱,一个贪得无厌,跟国内骗子合伙骗取国家上亿资金;一个重诚信,讲良知,珍惜民族传统,对造假疾恶如仇,“一生最大的愿望是帮助中国强大起来”,一个忘恩负义,欺师灭祖,拉帮结派,造谣中伤,不择手段在网上恶毒漫骂暗箭伤害自己的恩师丘成桐……然而如此鲜明对照的两种人在中国的遭遇是什么?想方设法从中国人身上骗钱的被当成了宝贝给捧上了天,而对不要中国一文钱、拼命往中国送钱的丘成桐呢?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16:39:28 &&
奥地利被绑架少女的惊人语录据报道,被囚禁在大小只有六平方米,终年不见天日的地牢八年、侥幸上周逃脱的奥地利少女坎普希小姐说:“他(绑匪)是我生命的一部分。因此,我某种程度上为他(绑匪畏罪自杀)感到哀伤。我不觉得自己失去些什么。反而获益良多,例如没学会抽烟、喝酒、结交坏朋友。我蜕变成心向文化且对人类需求有体悟的女青年。” &坎小姐告诉我们:&第一,肉票与绑匪的关S是:绑匪是肉票生命的一部分;所以,当罪行败露,绑匪自杀,肉票要为绑匪感到哀伤。&第二,能被绑架是人生一大幸事,一大快事,是上辈子修来的福气。能当上肉票会有很多好处,比如不会学上坏习惯、不会交结坏朋友等等,简直有如达摩师祖面壁,日日精达,直到“变成心向文化且对人类需求有体悟的女青年”。&看来能被绑匪绑架的好处太多啦,真有如天上掉馅饼。如果您想交好运,快快请求绑匪绑你一票吧!只是我突然觉得,坎普希小姐的话怎么听着怎么耳熟呢。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16:40:31 &&
北大某些人为什么一定要把田刚列为“特聘教授”?田刚又不是他们的小舅子,如此两肋插刀,是书呆子犯迂吗?当然不是。利用田刚从国家捞钱捞项目,成立“国际数学中心”,名利双收,这是一。但这并不是全部。更要紧的是有了这个“请了王命”、有了“尚方宝剑”的“数学中心”就有了资本,有了地位,有了控制中国数学界的权力:你要发表论文吗?你要出席专业会议吗?你要在中国数学界得到承认吗?那就得由我这个“中心”说了算。既然田刚只是“临时工”,那就只是名义上的“第一”,实际大权都掌握在老子这几个“副手”中。老子做不出学问不要紧,只要逼着有学问的人发表论文时添上老子的大名就行,否则就处处给你穿小鞋,叫你没办法在老子控制的的中国数学刊物上发表论文,得不到参加国际专业会议的机会,当不上院士,成不了才。这才是这帮“数学痞子”的真正如意算盘。换句话说,人家专业数学不怎么样,但“权力数学”比谁都溜,“学术不精权术精,专业不灵商业灵”。难怪他们面对丘成桐的指责、面对如山铁证、面对几乎一边倒的社会公众舆论还无动于衷,一定要“王八垫桌脚――硬撑到底”:利益驱动嘛。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16:42:01 &&
从院士增选看中国数学江湖mathphd&&&&在1952年院校调整中,当时中国最强大的清华数学系和浙大数学系被砍,举国建设北大和复旦,其他重点高校的数学专业规模都很小,造成了这两所学校现如今在中国数学界的绝对垄断地位。&&&&据统计,中国现有活着的数学院士24个,基本可以划分成北大、复旦和中科院三派。&&&&北大帮由张恭庆领衔,校内有姜伯驹、文兰、田刚、王诗k等人,中科院数学所的丁伟岳、刘应明、杨乐均毕业于北大,与北大数学系渊源深厚,相互呼应,基本是一伙的;&&&&复旦派谷超豪、洪家兴、胡和生、郭柏灵,加上中科院毕业于复旦的石钟慈,一共是5人。&&&&中科院:丁夏畦、李邦河、林群、陆启铿、马志明、万哲先、王元、严加安、吴文俊、周毓麟。&&&&杂派:陈木法(北师大)、王梓坤(北师大)、彭实戈(山东大学)、夏道行(美国)。&&&&&&中科院看上去人很多,但是因为毕业于不同院校,又在中科院数学所的几次改革中相互算计,以至于彼此缺乏信任,所以实际上是一盘散沙,在院士选举过程中各怀鬼胎,往往被北大和复旦利用。其中,吴文俊、周毓麟、王元等人年事已高,功成名就,基本不参与世事纷争。马志明后来投靠了北大,林群因为院所合并一事与众人闹翻,剩下的几个年纪都大了,也不抱团,也不掌控重要的学术资源。&&&&夏道行早已隐居美国,连院士选举都懒得回来参加,&&&&除去被剥夺选举权的资深院士吴文俊和周毓麟,以及隐居海外的夏道行,中国数学界真正有投票权的院士只有21个,其中北大帮占了8个,1/3强,而且都是年轻的少壮派,比如原中国数学会会长张恭庆,不仅把小舅子文兰弄成了院士,还隔代指定文兰为接班人,让其顺利的当上了现任会长,带领北大帮把持了中国大部分的数学资源;复旦派谷超豪名气很大,但是手下的几个人水平有限,特别是把他老婆胡和生也弄成院士,让很多人笑话,加上远离北京,不具备掌控数学各类资源的权力,所以复旦派虽然人数多达5人,但是影响力跟北大比相距甚远。中科院就跟不用说了,被北大和复旦各个击破,几届都没有人当选,很能说明问题。&&&&院士选举每两年进行一次,每次一般是选2个数学院士,近几届院士竞选基本由北大和复旦说了算。&&&&比如2001年,北大把在美国当教授的田刚进行包装,冒充北大全职教授竞选院士,结果被复旦识破,说这样的海外兼职复旦多得很,北大仗着人多势众,恐吓复旦,扬言如果复旦对田刚进行阻扰,北大就不给复旦的候选人投票,复旦一看与其争得鱼死网破,不如都捞点好处,于是两校相互妥协,最后北大的田刚和复旦的郭柏灵双双当选。田刚也成为中国科学院自成立以来第一个也是唯一的一个没有全职回国的海外院士,他的这个纪录至今没有被打破。虽然事后北大利用院士章程为田刚当选一事进行自我辩护,但是院士增选细则中却明确规定海外学者要想当上正式院士必须重点考虑其对国家的贡献,正是基于这一考虑,非全职回国的学者按惯例是不能参加正式院士选举的,只能参加具有象征意义的外籍院士的选举。(北大在田刚身上尝到甜头后,对其经验进行依法炮制,在03年和05年两次推举非全职回国的佘振苏参选院士,但是北大在物理界不如数学界那样一手遮天,所以这两次都没有得逞。)&&&&转眼到了2003年,北大数学系一举推出了两个候选人,其中的张继平呼声甚高,因为北大选票多,所以两人都进入了第三轮,这次复旦也派出了搞偏微分方程的洪家兴,南开在陈省身先生的支持下派出了重量级人物张伟平,此人得过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是国内中青年数学家中最优秀的学者,论文质量在国内首屈一指,加上有复旦毕业的背景,所以一开始志在必得,没想到北大仗着票数多,公开发飚,表示复旦系最多只能上一个,复旦派最经不住恐吓,只得全力支持谷超豪的学生洪家兴,而放弃了对张伟平的支持,陈先生得知这一消息后非常生气,他老人家只是外籍院士,没有投票权,虽然没有能力让某人当上院士,但是享有崇高威望,让某人当不上院士的影响力还是有的,于是张伟平和张继平pk的结果是两人都没上成,反而是北师大搞概率论的陈木法捡了个漏,概率论方向多年没有出院士,所以这个结果大家也只好认了。&&&&2005年,陈省身先生去世,虽然冒出个丘成桐,但是丝毫不影响北大继续把持中国数学界的各项资源,王诗k的当选几乎毫无悬念,这一届的最大看点是南京大学的程崇庆是否能上,丘成桐认为除了张伟平,当今中国最优秀的中青年数学家只有两个,那就是中山大学的朱熹平和南京大学的程崇庆,不过很不幸,程崇庆搞的东西跟北大的文兰是一个东西――微分动力系统,后者自然不希望国内再多一个动力院士,于是虽然程崇庆水平很高,但是缺少了北大的支持,最终仍然与院士失之交臂。空出的一个名额被山大的彭实戈占了,此人为何当选?内幕不得而知,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与北大的关系绝对不错。&&&&对2007年的院士选举做个初步预测,南开方面,陈先生已然仙逝,加上03年跟北大结下了梁子,张伟平这辈子恐怕也没有机会当上院士,除非得了fields奖,想必张伟平自己也很清楚这一点,所以05年连名都没报,07年就更不会了,否则岂非自取其辱?北大方面肯定会继续派张继平出马,没有南开横插一杠,张继平的当选恐怕也不会有什么悬念。而复旦在05年没有任何斩获,07年肯定会全力出击,可以预计,07年的两个名额势必会被这两个学校继续瓜分。&&&&正如南方人物周刊采访国内某重点高校数学教授时提到的,中国数学有过很辉煌的历史,当年的华罗庚,苏步青,还有陈省身,不仅自己做出了世界一流的成果,而且人格高尚,为中国数学的发展指明了一些方向,带出一些好学生,这么多年了,没有像他们这样有威望的人来带着中国的数学往前走。现在的中国数学界被一群品格低下的人所控制,因为他们自己本身数学也不行,所以也打压有能力的学者,通过掌控中国的奖金和基金,扩充自己的势力,这二十年中国数学没有大的发展,原因就是这样。钱是投入越来越多,但是效果反而不如以前。北大心里也知道这一点,但是一到利益关口,就以利益为重。而且他们现在完全掌控着数学领域的院士选举,院士选举是重头戏,很多年轻人为了当院士,就低三下四,可以说是忍气吞声,包括做学问等,完全是人格都变了。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16:42:42 &&
对《从院士增选看中国数学江湖》一文的补充  作者:老猫  丘成桐先生认为中国的院士们已经彻底进入一个名利场,和学术基本无关的看法从《从院士增选看中国数学江湖》一文中又可以看到一个验证。不过,文中有几个地方是不确切的,这里补充一下:  首先,复旦大学还有一个数学院士叫李大潜。  其次,彭实戈虽然现在在山东大学教书,但是他是在复旦大学做的博士后,和李大潜等几位数学家们一直有合作。所以,他不是杂牌军,是正宗的复旦帮。这样,2005年的院士里王诗k是北大帮,彭实戈是复旦帮,仍然是两家分了名额。  这里,大家可能对中国的数学界(尤其是院士们)应该更失望了,看到不熟悉的名字还以为真的会有几个非北大复旦的例外情况呢,结果仔细一追问就会发现人家原本还是有着特别深的关系。唉,你说,中国的科学还有什么希望。不是自己家老婆,就是小舅子,就是学生,或者是密切的合作者。  2005年的院士增选,中国科学院这边还有一个参选者周向宇,是陆启铿的学生,成就我个人认为并不低于张伟平、朱熹平、程崇庆,至少相当,中国人里在苏联(俄罗斯)拿到数学博士学位的除了谷超毫就是周向宇(好象还有一个徐州师范大学的教授),谁都知道苏联(俄罗斯)的博士难拿(副博士容易多了),可见周向宇之水准,当被推举上去后,据说中国科学院数学院还有个这样的共识:一定大家努力要让他当选,但是最后因为中国科学院内斗厉害,结果让北大和复旦占了便宜,各自认可的代表人当选。我觉得,在团结起来一致对外这一点上,北大还是不错的,即使这样的团结是以牺牲中国的数学事业为代价的,也还是比先内斗再对外强啊,好象闻到了“攘外必先安内”和“攘内必先安外”之争的哲学味道。  这里向记者们提一个建议,原来看到过不少写夫妻院士的,写得很好,而郎舅院士的还未见报道,应该把张恭庆和他的小舅子文兰的事迹一起写出来。题目我都替记者们想好了:“一女做红线,郎舅双院士――记北京大学两位至亲级数学院士张恭庆和文兰”。  就不由得想起《鹿鼎记》里的一件事情了,大家在推举香主的时候,有一位贾老六就直接推举自己的姐夫关夫子,结果被其他人笑话,其中的玄贞道人说可以赞成他的推举,但是关夫子要办一件大事,大家忙问什么大事,他便得意洋洋地说道:“关夫子第一件要办的大事,便须和‘十足真金’贾金刀离婚!”当然,这里的“十足真金”就是贾老六的姐姐了。于是,大家哄笑起来。  最后,陈近南选择了韦小宝,把这场危机化开了。张恭庆看来没有陈近南的气度,就是一心要抬举自己的妹夫,于是,最后只好在数学江湖上老一下那张应该有尊严和羞耻感的面皮了。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16:43:18 &&
三位有名的数学家落选院士作者: 雅诗  印象中有三位有名的数学家落选院士。 年龄从大到小是龚升,冯克勤和堵丁柱。  龚升算是华罗庚派系,学问是高的,据说评院士绰绰有余,但华老去得早,龚升又因为年少时的事情与国内一对势力很大的院士夫妇有矛盾,数次评选院士都落选,终隐居于美国。他编写的教材在美国卖得不错。  冯克勤的学问我不太了然。但他是华罗庚的关门弟子,国外数学家多有熟悉他的,想来学问是好的。冯交游颇广,但多次落选院士评选,这成了他的一大心病。想来其导师的早逝对其影响不小。冯后来被清华从科大挖去做院长,其条件之一是清华助其当选院士,可惜仍未成功。大约也有强硬的敌人吧。  堵丁柱的学问名声我觉得是三人中最高的。堵乃天才,没上过大学,文革结束后他投考科学院的研究生,答题都不循常规,为众多数学家所赏识。后赴美国获得计算机科学博士学位。他九十年代初和合作者完成了非常漂亮的工作,一时名声鹊起。当时众人都以为他会马上当选院士无疑。不想其后却有波折。堵在国内的导师竟希望分一杯羹,要求先于堵博士当选院士。又有一帮中国数学家,包括我以前所敬仰的一些大人物,站出来说堵的那个最著名的工作是错的,并在全国宣讲。这就形成了一个怪现象:堵博士的工作在美国受到了公认,在中国这个数学的“更强国”却受大了广泛质疑。后来的事情大家都可以猜到了:师生反目,谁的院士都永远当不成。  不知道还有哪些有名的人物没有成为院士。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16:44:04 &&
谈谈北大数院某些人散布的一些谣言Shafarevich&& 1,上回,北大数院开会,丁伟岳和项武义造谣,说陆启铿先生是老丘的马仔,什么陆启铿先生摇个椅子跑到龚N先生家里,让龚N先生攻击项某人,然后项某人跑去找龚N先生,龚N先生拼命向项某人磕头云云。稍微有点智商的人都知道这是不可能的,陆启铿先生是残疾人,腿脚不好,平常都要用拐棍轮椅的,而且当时龚先生家在合肥,合肥和北京当时还没有直达列车,要在芜湖和南京转两次车,请问,陆先生是怎么摇个椅子跑到龚先生家里去的啊?&& 2,至于什么老丘当评委,故意让田刚拿不了奖那更加是胡说八道了,98年Fields奖评委根本没有老丘,而是俄罗斯科学院院士,Bonn大学教授Yuri. Manin,牛津大学教授John. Ball,剑桥大学教授John. Coates,乌德勒支大学教授J. Duistermaat,微软研究院的Michael. Freedman,苏黎世高工物理系教授Jurg. Frohlich,princeton高级研究院教授Robert. MacPherson,京都大学数理解析研究所教授齐藤恭司,UC Berkeley教授Steve. Smale。根本没有老丘什么事,而且当时田刚得票很低,当时倒还真有个中国数学家差点拿Fields奖,在落选者里得票最高,不过不是田刚,而是台湾人姚鸿泽,这些事情只要问问当时的几个评委和IMU的几个管事的,马上就可以核实。&& 3,至于现在说龚N、王元、丁夏畦、姚鸿泽、林长寿学田刚搞假全职更加是胡说八道了,浙大那个数学中心,根本就没有人员编制,那里来的全职啊?何况说话要有证据,是什么证据证明龚N、王元、丁夏畦、姚鸿泽、林长寿也和田刚一样拿了一大把钱么?&& 希望北大数院某些人,错了就错了,不要靠到处乱咬,栽赃陷害来转移注意力,这样对你们北大数院的声誉毫无好处,难道当年许宝禄先生、廖山涛先生也是靠这么乱咬人过日子的么?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16:44:54 &&
从“长江学者成就奖”看北大的特聘教授的业绩  pukin(原载新语丝)  “北大招生网”里有这么一页:“北京大学的中国第一与中国之最”(),其中“师资力量”一栏列出了这么一条: “北大拥有长江学者95位(其中特聘教授64位,讲座教授31位),居全国第一,其中包括3位诺贝尔奖得主,居全国第一”。自从1998年教育部设立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制度以来,截至2005年7年共颁发了四届“长江学者成就奖”,共有10位长江学者获得了一等或二等长江学者成就奖,名单和单位如下:   第一届长江学者成就奖  一等奖: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陈竺院士,中南大学夏家辉教授  二等奖: 清华大学范守善教授   第二届长江学者成就奖  一等奖:西北大学舒德干教授  第三届长江学者成就奖  一等奖:北京师范大学李小文院士,南开大学张伟平教授  第四届长江学者成就奖  一等奖:中国农业大学李宁教授  二等奖: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李家洋研究员  第二军医大学曹雪涛教授  香港中文大学沈祖尧教授。   北京大学以64位长江学者教授的数量高居各大高校之首,而且都是聘的海外名校的教授、副教授,可是在四届的“长江学者成就奖”颁奖典礼上咋看不到这些大牛的身影呢???看来丘成桐先生批评的的确有点道理。丘成桐说:“很多全职教授在中国带学生做的都是一些二流甚至三流的研究工作,而他们在国外却是努力尝试着去做一流的工作。”“要在三个月这么短的时间里做出点成果来,只有做二流或三流的研究工作不可,否则怎么能在短期内有一个交代呢?谁都知道要做出一流的工作必须要求科学家长期地参与到实际研究工作中,牛顿也好,爱因斯坦也好,历史上许多伟大的科学家不知花了多少功夫才做成了他们的伟大事业。”  北大最近这几年在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和人文领域做出了哪些重大的成就?除了每年招生的时候宣传自己又网罗了多少多少高考状元以外,好像还是多少多少状元。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16:46:02 &&
聚焦庞加莱猜想与中国数学:专访哥伦比亚大学数学系教授张寿武科学时报本报记者 易蓉蓉 王丹红编者的话&&&&6月1日下午四时左右,中国科学院晨兴数学中心办公室的李小凝打来电话,邀请本报记者参加6月3日上午在晨兴数学中心举办的新闻发布会。会上,丘成桐教授将通报有关庞加莱猜想证明的情况。&&&&6 月5日,《科学时报》在头版对庞加莱猜想被证明的消息作了整版篇幅的报道,标题为《一个长达101年的数学问题经美俄中数学家共同努力――中国数学家最终证明庞加莱猜想》。主报道之外,我们还发表了《丘成桐眼中的朱熹平、曹怀东》和《数学是中国人擅长的科学――杨乐谈庞加莱猜想的最后证明》等文章。同期,包括新华社、《光明日报》、《人民日报》等在内的国内有关重要新闻媒体也均发表文章,热情报道了这个世纪难题的解决和中国科学家的贡献。&&&&但就在我们埋头准备借国际数学家大会召开之机开展对庞加莱猜想的后续报道时,有关媒体的报道突然使庞加莱猜想被最终证明的归属和评价笼上了一层迷雾。&&&&8 月中旬,《美国数学会会志》9月号在网上刊出,其中一篇题为《不再猜想?正在形成之中的庞加莱猜想和几何化猜想的共识》,其中一段文字说:“一些新闻文章被翻译成英文放在网上。在那些文章里,曹朱两位中国数学家的成就得到强调,而佩雷尔曼的功绩则以不够显著的方式被提及。新华通讯社2006年6月21日发的一篇文稿里,佩雷尔曼的名字甚至根本没有出现。”&&&&8月21日,国内《三联生活周刊》发表20页的封面文章――《庞加莱猜想的数学江湖》,文章将庞加莱猜想的证明过程描述为充满恩怨情仇的风雨江湖。&&&&此后,8月28日的美国《纽约客》杂志发表题为《流形的命运――一个传奇的问题和谁解决它之争》的14页文章。在这篇文章中,庞加莱猜想的证明过程被描述为尔虞我诈的“名利场”,文中漫画是丘成桐正在从俄罗斯数学家佩雷尔曼的胸前摘取菲尔茨奖奖章。&&&& 从1904年庞加莱猜想的提出,到2006年这个猜想被证明,这是一个由众多天才数学家造就的百年传奇,今天为什么被描述成了丑陋的名利场?中国数学家究竟在其中作出了哪些贡献?带着这些困惑,我们独家专访了中国科学院院士杨乐先生和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数学系教授张寿武。&&&&“庞加莱猜想是一个非常奇妙、漂亮的数学描述,并且,其证明因为这么多人的贡献而变得有意思。其实,做庞加莱猜想的多是我的师长、同学、同事,他们能参与这个伟大的猜想并得以最后证明,我非常高兴。”&&&&淡黄色的旧T恤,米色的短裤,沙滩鞋,不高的个子,瘦削的脸,时而严肃地思考,时而微笑、大笑,说话中气很足、声音洪亮。他的坐姿很放松――靠着沙发,双脚相叠,两只手随意搭在沙发扶手上,背后是数学家都很喜欢的大黑板。&&&&8月20日,国际数学家大会召开前夕,《科学时报》记者就庞加莱猜想的证明、中国数学的发展和数学的魅力等问题,在中国科学院晨兴数学中心大楼丘成桐的办公室里,采访了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数学系教授张寿武。&&&& 张寿武,1983年毕业于中山大学数学系,1986年在中科院数学所获硕士学位,1991年获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1996年获哥伦比亚大学终身教职, 1998年任该校正教授,同年证明世界性难题波戈莫洛夫猜想。1998年应邀在柏林国际数学家大会上作45分钟报告,同年获得用于奖励全球杰出华人数学家的晨兴数学奖最高奖。&&&&“说庞加莱猜想比哥德巴赫猜想重要,是因为其方法很有用”&&&&记者问张寿武是否看过国内关于庞加莱猜想最后被证明的报道,张寿武挥了挥手里的几张报纸,“我看到了,报纸上、网上的报道那么多”。&&&&至于庞加莱猜想是否比哥德巴赫猜想重要,张寿武明确表示:“我前几天去哈佛大学,笑着跟丘先生争论。我不同意他的观点。”但他随后也表示,如果了解了丘成桐观点的背景,再认同起来就没问题了。&&&&今年6月3日,丘成桐在中国科学院晨兴数学中心接受《科学时报》采访时曾表示,哥德巴赫猜想虽然很美,但并不是数论中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因此,它的重要性远远赶不上庞加莱猜想。这是国际上公认的,原因是它的证明不能像庞加莱猜想这样对其他学科产生影响。&&&& 他进一步解释:“庞加莱猜想是数学史上最伟大的问题之一,是拓扑和几何的主流。一个世纪以来,我不相信任何一个著名的拓扑学家、几何学家没有考虑过这个猜想的解决。庞加莱猜想的研究对广义相对论和宇宙、黑洞的研究以及实际的工程学应用等都可能有着深远的影响,其证明方法跨越拓扑学、几何学和微分方程等数学学科,它的重要性和难度都是相当高的。”&&&&“数学家证明猜想,最大的收获是证明方法”&&&&张寿武告诉记者,一位数学家怎么看定理的证明、怎么看方法,是证明猜想过程中的关键所在,因此,报道中一定要介绍清楚。&&&& 他说:“历史上,一个数学家做数学,得到的最大结果不是对猜想的证明,而是背后的证明方法。相对而言,哥德巴赫猜想的证明比较孤立,它的方法不能解决其他数学分支问题。这大概也是美国Clay研究所没有把哥德巴赫猜想列为七大猜想之一的原因。几十年来,哥德巴赫猜想的证明方法没有得到突破,这大概就是争论哥德巴赫猜想和庞加莱猜想谁更重要的原因所在。当然,因为哥德巴赫猜想至今还没有被完全证明,我们不知道会不会有更精彩、更伟大的方法在后面。”&&&& 张寿武举例说:“比如微积分,当年发展微积分就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求面积、求体积、求距离、做计算,每个单独的问题都是很重要的问题,很多数学家在做完这些问题时,积累了一个方法,那就是微积分方法,现在重要得不得了!这就跟庞加莱猜想一样,在其解决过程中得到了非常重要的方法,对其他学科、技术、生活都很有帮助。”&&&&“这是最有意思的地方,我们对解决哥德巴赫猜想感兴趣,但更感兴趣的是背后的新方法、新思想,这是更为重要的。就像抛砖引玉一样,数学猜想只是引子,证明方法才是玉。”张寿武说。&&&&就庞加莱猜想证明和方法的比较评价,张寿武作了一个有意思的描述:“尽管今天我们看来庞加莱猜想是多么重要,但很可能几百年后,它只是一个标准的事实、一个习题,但Hamilton和丘成桐创立的几何分析方法可能需要拿出整整一章的篇幅来介绍。”&&&&“任何一个数学成就都建立在前人的基础上”&&&&对庞加莱猜想的最终证明,张寿武的高兴心情是溢于言表的。因为参与这项工作的,多是他的师长、同学和同事。&&&&任教于世界几何分析中心之一的哥伦比亚大学数学系,张寿武有机会亲密接触做几何分析的这群科学家。“事实上,他们的很多工作在我的研究中起了关键性的作用。”&&&& 他举例说:“几何分析是我非常敬畏的一个学科。当年我就对丘先生的理论很感兴趣,而我在哥伦比亚做博士论文时用了田刚的论文。我是做数论的,数论和几何是数学的两个分支。一般而言,做数论不会用到几何的工具,但我的博士论文的一个重要步骤就是田刚的毕业论文。1989年,我写信向素昧平生的丘成桐请教,他就把田刚的论文寄给我。曹怀东是我的老师,在我在哥伦比亚大学读博士时教过我的课,还一起打球。他很幽默、开朗,人非常好。朱熹平比我早一年毕业于中山大学数学系,我们是系友,一起上过课。他话不多,极为谦虚。摩根是我们哥伦比亚大学数学系的系主任,是一位非常刻苦、勤奋的拓扑学家。Hamilton是我们系的教授,非常潇洒、正直。田刚也经常访问哥伦比亚大学,做工作很踏实。”&&&&据张寿武说,前不久看到有关庞加莱猜想被证明的诸多报道后,他就写了一封很长的信给丘先生,“我们有问有答,很有意思。我问这个定理是不是应该叫Perelman―朱熹平―曹怀东定理?丘先生说不对, Hamilton的工作是最最重要的。我又问,是不是应该叫Hamilton―Perelman定理?丘先生说也不对,严格来说,Perelman发表在网上的文章只是证明概要,不能代表他证明了庞加莱猜想和几何化猜想。我再问,是不是应该叫Thurston―丘成桐―Hamilton―Perelman ―朱熹平―曹怀东定理?丘先生说,这个说法是对的。名字虽然长一点儿,但点明了每个人的角色。”&&&&丘成桐和李伟光发展出用非线性微分方程的方法来研究几何结构。丘成桐用这个方法证明了卡拉比猜想和复几何上的庞加莱猜想,并且建议Hamilton用几何分析方法来做庞加莱猜想和三维空间几何化的问题。这在国际数学家大会对Perelman的颁奖辞中得到了印证,“因为他对几何学的贡献以及他对‘瑞奇流’的分析和几何结构的革命化见识”。&&&&张寿武多次强调自己没有资格评论这件事,只是稍微看了看几篇论文的前言。“他们每个人都很大度,给前人足够多的荣誉。 Hamilton的论文充分肯定了丘成桐的工作,Perelman的网上论文在前言部分充分肯定了Hamilton的工作,而曹怀东和朱熹平的论文也充分肯定了Hamilton和Perelman的工作。”&&&&在7月国际弦理论大会召开期间,《科学时报》记者在北京采访了朱熹平。他谦虚地将庞加莱猜想的最终证明归结为国际数学界同行的共同努力,自己只是在最后关头完成了“临门一脚”。他说:“丘成桐先生创立的几何分析为解决这个猜想奠定了基础,美国数学家Hamilton为这个猜测提出了解决框架,俄罗斯数学家Perelman作出了重大突破。”&&&&“谁敢站出来宣布是谁证明了庞加莱猜想”&&&& 事实上,张寿武也对Perelman的举动大惑不解。“这也是我所经历的最奇怪的一个现象,一个大数学家,差不多完全知道怎么证明庞加莱猜想和几何化猜想,但他没有把细节写下来;而且四年来,没有一个数学家站出来声明Perelman的论文证明了或者没有证明庞加莱猜想,这是很少见的。当然,关于几何化猜想的证明部分还不够详细。这里有一个评价标准――细节可补不可补,如果不可补的话,那别人必须用新的想法来继续证明;目前大多数人认为, Perelman的工作可以证明庞加莱猜想,后面的三篇论文(作者分别为克莱纳和洛特、曹怀东和朱熹平、摩根和田刚)只是在验证Perelman工作的对与错,三篇论文没有多少原创性。由于在更重要的几何化猜想上,曹怀东和朱熹平的论述更详细、全面,所以Hamilton和他的合作者还在进一步推敲、求证文章是否顺畅、流利。”&&&&那么,到底谁能评价他们的贡献呢?&&&&“曹怀东和朱熹平的工作到底是本质性的改进,还是技术性的改进?只有几位在做这个问题的科学家,如Hamilton、瑞士数学家Huisken和Illman等,才有发言权。看样子,曹怀东和朱熹平的工作没有那么简单,Hamilton等几位数学家考虑了很长时间。如果一目了然的话,那就说明他们的贡献不大。我看考虑评价所需时间越长,对他们的评价就越好。” 张寿武说。&&&&“一个科学家站出来声称谁证明了某个定理,他需要以他的学术声誉作担保、负责任。这是非常严肃的事情。Hamilton到访北京时,也只是表示朱熹平和曹怀东做了很好的工作,将这个证明说得更好一点,但没有说谁证明了庞加莱猜想。所以国际数学家大会,最精彩的不是Perelman拿菲尔茨奖――当然他的贡献足够拿菲尔茨奖,而是谁敢站出来宣布庞加莱猜想被证明了;再进一步,谁敢站出来宣布几何化猜想也被证明了。”张寿武表示,这不仅需要时间,也需要勇气。&&&&“国内官方以比较谨慎的方式对待中国科学家最后证明庞加莱猜想,小心总没有错。” 张寿武说。&&&& “1966年,陈景润证明了1+2,是世界上最接近哥德巴赫猜想的成果。1972年,陈景润将改进后的论文投交《中国科学》杂志,当时处于非常时期。我的硕士导师、先后证明3+4、2+3的王元先生是审稿人。富有基础的他在听完陈景润的3天报告后说没有发现错误,顶着莫大的政治压力第一个向全世界公布陈景润证明了1+2。王元先生的这句话很简单,但他把名誉都押上了。”张寿武所说的这个细节在《华罗庚传》中有同样的叙述。&&&&无独有偶,“1995年证明费马大定理的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教授安德鲁?怀尔斯,是我博士后的导师之一。他当初证明费马大定理的时候,第一稿中有个错误,被撤回来了;一年后他把第二稿送给任教于普林斯顿大学的德国大数学家、我的老师Faltings。Faltings读了24小时后,给全世界的数学家发E- mail,说费马大定理被证明了。他完全出于一种数学家的职业道德,没有其他动机。”&&&&张寿武强调说,一项数学成就总是好几代人积累的结果,获奖者是代表这个成就的终结者。20世纪最伟大的数学家A?韦依这样评价菲尔茨奖:“菲尔茨奖就像抓阄一样,不是想拿就拿得到的。”&&&&对于庞加莱猜想,张寿武说自己是个“外行”,“要等‘内行’的数学家站出来宣布是否被证明了”。&&&& “放在国际大舞台上,朱熹平和曹怀东的工作很重要,但可能比不上Hamilton和Perelman;但放在国内背景中,他们俩做出了这样的工作,是极为了不起的。特别是朱熹平,所处的环境没有国外的好,他不仅看懂了,还能够作出自己的贡献,非常了不起。”张寿武表示。&&&&张寿武假设说,如果当时不光是丘成桐,还有别的科学家站出来宣布中国科学家最后证明了庞加莱猜想,那可能就不会有那么多议论。他还建议媒体作报道时,不妨多引用一些其他科学家的话,那样会客观一点。&&&&对有三组论文都致力于证明庞加莱猜想是否是资源浪费的问题,张寿武同样摇头表示否定,“三组科学家都在做同一个问题,因为这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大家都很好奇,并不是浪费。以后还会有人急需做这个问题,比如把这个证明过程简化。这都是科学发展的必要阶段。”&&&&“没有回国做数学,我也要自我批评”&&&& “我前几天给朱熹平打电话,他还说中山大学很适合做数学,很安静。”张寿武意味深长地说,“中国改革开放将近30年了,但这并不是中国数学的最好阶段,原因很多。”他认为做学问最重要是给年轻人好的条件,衣食无忧。“据我所知,国内较好的教授和一般的教授、研究生和教授之间的收入落差太大,有的相差几十倍之多。公认的最大的数学家之一A.Grothendieck至今还活着,上世纪80年代,他曾经拒绝瑞典皇家学会颁发的50万美元的奖金。他在拒绝信中写道,‘我当初困难的时候非常需要钱做研究,但没有钱;现在我有退休金了,足够我吃饭了’。”&&&&“所以一定要关心年轻人,给他们一个安静的学习和研究环境。法国数学家的收入大致和北大、清华、中科院研究所的相差不多,但他们很安心地做研究,没有都跑到美国去。不像中国的数学家,很多都跑到美国去,这实际也是对我自己的批评。我建议增加他们的固定工资,减少或者放弃工资之外的奖金、项目提成、对论文的奖励等功利方式。”&&&& “现在,国内的基础课程开得不全面。美国是硕士研究生要过三四门基础课,合格后才可以做研究,中国没有这一说。学生也没有题目可做,更没有好题目做。这都是教授的问题,真正在数学前沿做研究的少之又少。教授要尽量教给学生东西,帮助他们选择好的题目做,鼓励他们,不要拼命抓他们干活儿。”&&&&张寿武说学生有三种,最好的学生自己找题目自己做,一般的学生做老师给的题目,最差的学生可能都看不懂老师给的题目,更做不了。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16:47:07 &&
一位国内著名大学数学系教授谈北大数学系在国内一手遮天的内幕《南方人物周刊》,2006年第21期他们已经形成了一个利益团体――对一个著名数学教授的匿名访问“因为选院士的时候他们可以掌控的,你去看一看,选院士,北大有多少票?现在是――任何人得罪他们,那肯定就当不了院士”本刊记者 张欢 实习记者 钟良应本刊的邀请,一位国内名牌大学数学系的著名教授接受了访问,向记者透露了国内高等教育存在的某些“潜规则”。尽管该教授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学术地位,但仍然不敢透露自己的姓名和学校,因为“这里面的内幕是你们不懂的:。有点白色恐怖的味道教授:坦白地讲,这样与你对话,会给学校以后的发展带来很大的麻烦。所以最好不要把我的名字说出来。这里有许多老师,一个项目一失去的话,整个系的发展就会受限制。人物周刊:我知道您对北大数学系有尖锐批评,特别是在他们对国内科研基金的项目控制方面……教授:不光科研基金了,有些大的项目(记者:比如说?),教育部、科技部啦,973计划(编者注: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啦,还有申报一些教育部的奖,因为评委里面都有北大的,或者他们的朋友,我们会都拿不到了。他们形成了一个利益团体,因为选院士的时候他们可以掌控的,你去看一看,选院士,北大有多少票?现在是――任何人得罪他们,那肯定就当不了院士。人物周刊:这个现象您是单指数学系?还是……教授:别的方向我不了解,数学系我了解一些。我们这么多年观察过来,这个样子下去是没有办法的。我一个海外朋友开玩笑说,我们可以公开讨论任何人,开玩笑都没问题,但你不敢私下讨论北大(数学领域)的院士们,要是他们听到后你就麻烦了。到这个地步,有点白色恐怖的味道了。人物周刊:有这么霸道吗?教授:就是这个样子。丘成桐先生之所以恼火,原因就是这个,连丘先生这样的都敢死扛着、死顶着,就别说我们这样的小人物了。要是没有丘先生出来说话,那会是什么样子,你可以想象!当年有华(罗庚)老在,他可以指明一些方向,带出一些好学生,这么多年了,没有像他这样有威望的人来带着中国的数学往前走,一片混乱!因为他们的数学也不行,但是他们掌控着中国(数学领域)的发展:通过他们控制的奖金和基金,可以调节你的数学的发展方向。这二十年中国数学没有大的发展,原因就是这样。钱是投入越来越多,但是你发现效果反而不如以前。许多人都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但你又能怎么办?人物周刊:您认为北大方面自己也意识到了吗?教授:我想他们心里也知道。但是一到利益关口,他们就以利益为重。而且他们现在完全掌控着(数学领域)院士的选举,院士选举是重头戏,很多年轻人 为了当院士,就低三下四,可以说是忍气吞声,包括做学问等,完全是人格都变了。人物周刊:我很难理解。教授:我就知道一些人为了当选院士,生怕得罪北大,真是低三下四地讨好他们,(记者:比如说?)还是不提他们的名字吧。人物周刊:他们可以做出什么牺牲来换取一个院士头衔呢?教授:很多时候要和他们拉关系,要有意去讨好他们,比如说开会邀请他们,还有一些评奖,如果他们也在里面的话,就要有意去照顾北大,或者让给北大。想方设法地让步。说白了,就要低头哈腰,夹着尾巴做人,就是这样。人物周刊:您谈的是北大数学系的情况,那别的学校呢?教授:没有实力和它抗衡。(问记者:你是指数学方向吗?)比如说清华的数学系,他们的数学也很强,有很多杰出的青年,但到现在没有一个能当上长江教授的。这说明什么问题?而北大的推一个上一个。更别说院士了。别的学校想当院士难上加难,除非是复旦的、中科院的。现在中科院也上不去院士了,基本上北大说了算,(记者:为什么?)因为他们自己内部不团结。北大拉了一些中科院的院士和他们合作。你可以看看最近评的一些大奖,评审委员都是些什么人。人物周刊:都是北大数学系方面的?教授:对。他们要是给了一个(奖项)给其他学校的,评选院士时(其他学校的)人就要投他们的票。各种奖项啊、评审啊,完全成了一种拉帮结派的工具。坦白地说这批人退休了,你就会发现晴朗很多,发展趋势会好很多。陈(省身)先生离开(去世)前讲的那番话,你就知道他发牢骚的缘故了。人物周刊:包括陈省身先生这样的,都没有办法吗?人物周刊:他哪里有办法啊?!他希望他手下那几个年轻人能够当院士,但是就是当不上。人人都知道水平够了,连北大数学系的都知道水平够了,就是当不上。他要是不让你当,你就别想当。这样就形成了了一个利益交织网。当然他们也不是百分之百都那么差,有时候也有公正的一面,在不损害他们利益时,也有公正的时候。大部分时候我觉得他们做得是很过分的。应该有媒体监督人物周刊:总结您的讲话,是不是可以这么说,那些人通过控制奖项,逼得全国高校数学系的老师们全听他们的?教授:就是围着他们转。人物周刊:为什么这个评选委员会还能多年维持下去呢?教授:这么多年来,他们跟方方面面的一些关系都拉好了,评选委员会总是他们的人。而且一些真的很优秀的老先生,比如王元(编者注:著名数学家),年龄大了、退休了,他们对这些事很烦,退了就把空缺给了这些人。人物周刊:那在您看来,北大数学系对全国其他高校数学系的挤压,在其他高校存在吗?教授:数学这块,基本上就是北大、中科院和复旦这三派。我想(数学领域的数学家)任何一个想当院士的,一定要投靠这三派之一。现在北大的势力最强,它的院士最多。你要是不投靠这三派,你几乎不可能评上院士。人物周刊:在您看来,这种院士制度,有必要废除吗?教授:我想以前周光召(著名物理学家)、丘成桐他们都这么想过,要么降低标准,让很多人都能上院士,把院士的权力和威望降低;另外就是真的把它废除。废除的话,我想现在已经是院士的人不太能同意,相反他们把这个门槛提得更高了,要2/3通过你才能入选(院士)。这样的话北大的更强了。人物周刊:为什么?教授:他们本身就占据了2/3的票。人物周刊:普通民众心中,院士评选本来是非常崇高的啊。教授:这些院士本身跟太多利益挂钩,一方面,他们(自身)掌控着很多利益,另外他们享受着部级待遇,也很高,这两方面给了他们太多的特权。人物周刊:什么特权?教授:要是院士要拿几个项目,那是百分之百地拿。而且每次评审组的组长一定是院士,所以他们的权力非常大。人物周刊:普通民众怎么也想不到院士里面会有这么多事。教授:就是这样。要不丘先生这么恼火!周光召是院士,都要求取消院士制度,可见实在是有点过分了!人物周刊:那在你看来,这种学术界的腐败现象,如果有媒体介入的话,会不会有帮助?教授:应该有舆论监督。我觉得你要是报道得比较准确,比如像丘先生这样的观点,会产生好的效果。他是一身黑,没办法反驳,不敢公开否认,包括北大数学学院没一个人敢实名站出来,拍着胸脯说:“你说的都是假话。”连一个出来说几句圆场话的都不敢。但是报道不准确的话,被他们抓住漏洞,反过来会让我们和你们媒体失信。你知道他们心虚,但是另一方面,他就是在等着抓你的漏洞,看到你说的话不准确,或者表达得不是很准确,他就反咬一口,又要搞得天下大乱。人物周刊:弊病这么多,那么在现有情况下,就没有可能建立一个好的评审制度吗?教授:现在有一点病入膏肓了,只有等,等到这一批人真的退休。我也希望,丘先生的话能够刺醒某些人。我想一些中央领导人都开始重视了,往往会有好的现象出现,至少可以让以前为所欲为的那些人收敛一些。人物周刊:在目前的教育体制不能根本改变的情况下,那您觉得我们的高等教育该怎么办呢?教授:慢慢改善吧?总体来讲,中央领导还是很尊敬这些真正有水平的专家学者的。他们的意见要是能够被参考、受到重视,就像温家宝总理对丘先生的批评意见亲笔批示那样,让他们能真正参与国内一些教育政策制订,情况会慢慢改善的。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16:48:34 &&
美国《新闻周刊》:全球大学前100名没有北大位置! ()   美国《新闻周刊》(Newsweek)最近为世界著名大学排名,排出全球最优秀的100所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在全世界名列36位,在亚洲则排名第三,仅落在日本东京大学和京都大学之后。   在这项大学排名中,入围的多是美国的大学。哈佛大学稳坐全球大学之冠。斯坦福大学排名第二、耶鲁大学第三、加州理工学院第四、加大柏克莱分校排名第五位。   新加坡的另一所大学,南洋理工大学则排名71位。其他进入100强的亚洲大学还包括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大阪大学、名古屋大学等。   《新闻周刊》是以上海交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和英国《泰晤士报》的高等教育增刊的大学排名标准作为参考,为各大名校打分综合得出自己的排名。   其中50%的分数来自上海交通大学的排行榜标准,交大的排行榜主要是以学术为指标,标准包括:教员与研究员的素质、研究成果,其中发表于《自然》与《科学》杂志的论文数目和收录于科学引文索引扩展版和社会科学引文索引的论文篇数。   另外40%的分数则来自英国《泰晤士报》的高等教育增刊选大学的标准,如国际教员比例、国际学生比例、论文被引用比例以及师生比例等。最后的10%分数,则取决于大学图书馆的藏书量。《联合早报》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16:49:21 &&
北大在重庆开EMBA班 学员资产必须超过5000万 (中国)重庆晨报  ()   北大高级工商管理总裁研修班重庆开课,这些学员的资产都超过5000万,学期一年每月上课两天本报讯(记者聂玉虎)想读北大EMBA的重庆老板,再也不用到北京去了。昨日,北京大学(西南首期)高级工商管理(EMBA)总裁研修班在重庆红楼宾馆举行了隆重的开学典礼,59名重庆千万富翁成为首期学员。   学员资产都超5000万   “除了在北京北大本部和北大深圳研究生院外,这是北大首次在异地举办EMBA总裁研修班。   ”重庆教学站负责人称,“我们招生对象主要是面向各公司的董事长、总经理、董事及各部门总监等高层管理者,以及企事业单位的负责人。”   “此外,报名者除了要具备大专以上的文化程度和5年的企业管理经验外,还有一个重要的条件就是,所管理的企业资产至少要在5000万以上。”   78人报名19人被淘汰   据了解,申请就读EMBA研修班的老板在报名时必须要详细填写一张报名表,上面除了申请者的基本情况外,还要如实填写企业的资产状况。申请表经过重庆报名点初审后,还将送到北大招生中心再审。   这位负责人介绍,对于企业的资产是否超过5000万,招生中心除了通过电话面试外,还通过当地相关部门和互联网查询企业的相关资料。通过初审后,我市78个报名者的资料被送到北京审查,有19个老板因条件不符合而被刷脱。   每天学费1250元   据了解,研修班虽然学制为一年,但每个月上课时间只有两天,一年上课时间仅为24天,学员要交纳的学费加上报名费为30000元,平均每天的费用为1250元。   “相对于到北大读EMBA学历班的20多万的费用来说,这个花费算是很低的了。”重庆教学站负责人称,“不过,北大EMBA学历教育,学制为两年,毕业后可拿学历证书。而EM鄄BA研修班,学制仅一年,因此学费相对较低。在这里,学员可以学到现代公司的治理、企业转型时期的治理等,受到了不少重庆老板的欢迎,报名情况超过预期。”医药房产老板成主力军   本报讯(记者聂玉虎)研修班首期59名学员是不折不扣的千万富翁,而我市的房地产和医药企业的老板占的比例最大。   记者从报名表上了解到,参加该研修班的学员中,民营企业家占了70%%以上。在民营企业中又以房地产和医药企业、机械制造的老板居多。此外餐饮企业的相关负责人也占了一定的比例。   昨天的开学典礼定在早上8点。记者看到,有学员7点就陆续来到红楼宾馆。重庆教学站负责人称,我们有专门的班主任管理该班,负责学员的考勤,迟到或是早退都要被扣分的。据了解,EMBA学员每天上课时间长达7小时,中午只有1个半小时的休息时间。午餐仅仅是20多元标准的工作餐。(候选好新闻编号:501)   EMBA同学也是生产力   之所以将学员的资产限制在5000万元以上,是为了保证学员都处于同一个层次。不可否认,同学本身也是一种资源,EMBA同学被不少人称作“同学生产力”。   ―――重庆教学站负责人   来EMBA学习主要是为了学知识还是拉关系?那肯定是来学知识的,如果能在学好企业管理知识的基础上,多认识几个朋友就更好了。―――首期学员 记者聂玉虎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16:51:15 &&
将熊熊一窝――“教育部官员”不打自招  黎阳  .  北大发言人跑出来官腔官调地反驳丘成桐关于“北大引进人才造假”的指责,客观效果是越掏越臭,越描越黑。“北大官员”说话不灵,便跑出来个“教育部官员”拍胸脯:  “据中新网8月16日电:教育部官员在今天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对北大‘假引进’一事做出回应,称北京大学是按照程序在做的,相信北京大学的领导班子办学是很认真的。”“教育部官员表示,从北京大学的报告来看,北京大学在聘教授的时候很慎重。根据北京大学反应的情况来看,他们感觉到可能邱成桐不是特别了解情况。”“不知道此类现象在其他高校有没有,有可能有些地方也会有,教育部将会继续关注此事。”  鲁迅说:“‘皇太后鞋店’的顾客,我看见也并不比‘皇后鞋店’里的多。”“教育部官员”的水平看来也并不比“北大官员”的更高明。亮出“北大官员”的牌子不管用,亮出“教育部官员”的牌子就管用了吗?  俗话说:“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教育部官员”的“回应”不但一点也不比“北大发言人”高明,而且不打自招充分表演出自己“熊”到了何等地步:  ――“从北京大学的报告来看,北京大学在聘教授的时候很慎重”:报告上看不出问题,就证明没问题了吗?难道有问题没问题全看报告怎么写?有了争议不调查事实只看报告,这就是“教育部官员”的水平?  ――“根据北京大学反应的情况来看,他们感觉到可能邱成桐不是特别了解情况”:邱成桐指责的是什么?是“引进人才造假”。有假无假一查便知――如果实事求是的话。防止引进人才造假、防患于未然本来就是教育部门的责任。有没有问题自己不清楚已经是失察,要等别人来揭露才知道问题更是失职;而“教育部官员”面对邱成桐的公开指责连查都不查,只会“根据北京大学反应的情况来看”就更荒唐。是“邱成桐不是特别了解情况”,还是“教育部官员”偏听偏信,甚至故意纵容包庇?  ――“北京大学是按照程序在做的”:问题的要害是什么?是“引进人才造假”,而不是是否“按照程序在做”。为什么要立程序?为了防止造假。如果防止不了造假,那要程序何用?不问有假与否,只问合乎程序与否,就如同只问是否按药方吃药,不问是否对症下药,是否治得了病,完全是本末倒置。如果严格按程序办就能防止造假,为什么会出现造假问题?如果按程序办并不能防止造假,那这套程序该不该重新审核?教育部官员的职责是解决问题,还是推卸责任?  ――“相信北京大学的领导班子办学是很认真的”:认真不认真,嘴上说了不算,一面之词不算。当真认真,那发现了造假问题岂能轻易放过?邱成桐言之凿凿,北大不但充耳不闻,而且有组织地“内部批判”邱成桐,大搞人身攻击不算,还动员形形色色的下三滥在网上无孔不入造谣中伤邱成桐。就这么个“认真办学”法?  ――“不知道此类现象在其他高校有没有,有可能有些地方也会有,教育部将会继续关注此事”:这句话最精彩,堪称画龙点睛。所谓“此类现象”是什么?是指邱成桐跟人掐架吗?邱成桐总共点了几家的名?可见这个“此类现象”指的是“引进人才造假”。这足以证明“教育部官员”言不由衷自己也承认了“造假”问题“有可能有些地方也会有”。就凭这个“也会有”的“也”字,实际就默认了造假不但有,而且不止一个地方。这句话本身就把这位“教育部官员”前面的一切冠冕堂皇一扫而光。什么“按照程序在做的”,什么“办学是很认真的”,什么“很慎重”,什么“不是特别了解情况”,全是瞪着眼说瞎话。这位“教育部官员”自己心知肚明“引进人才造假”不但北大有,而且“有可能有些地方也会有”。但面对这种犯罪,这位“教育部官员”是个什么立场?“教育部将会继续关注此事”。看清楚人家的用词没有?不是制止,不是杜绝,不是反对,而仅仅是“关注”。国家花纳税人那么多钱设了个教育部难道就是为了让一群官老爷眼睁睁看着内外骗子假借“引进人才”之名贪污盗窃无动于衷,别人追问起来就只会来个不疼不痒的“关注”?就凭这位“教育部官员”这副“熊”样,难怪“教育产业化”会把中国教育界闹得如此乌烟瘴气,难怪“引进人才”这项国策在他们手里会完全变了味。  “教育部官员”不是打包票“相信北京大学的领导班子办学是很认真的”吗?那就以田刚为例,看看北大是如何“认真”的。  田刚一直是普林斯顿大学的全职教授,从来没有离开过。这就是说,田刚不可能在北大当全职教授,这就不符合教育部“特聘教授”的资格规定。但北大向国家要钱要项目在北大建立“国际数学中心”,最核心的“根据”就是田刚当了北大的“特聘教授”。明明是“临时工”,却以“正式工”的身份要钱,这算不算造假?田刚明明是普林斯顿大学的全职教授,根本没资格在北大当“特聘教授”,而北大的网站却明明白白将田刚列为“特聘教授”,而当田刚“临时工”的真实身份被揭穿后,北大又慌慌张张赶忙涂改网页,删去了田刚“特聘教授”的身份,这难道不是不折不扣现代版的“掩耳盗铃”?可惜北大慌不择路,漏洞百出,删了北大的网页,却忘了买通教育部的人,把教育部的网页也同步删掉,结果人们照样能从教育部的网页查到北大把田刚列为“特聘教授”的证据。还不止于此呢。北大只删了“特聘教授”网页有关田刚的证据,却忘了删得彻底一点,结果别处照样漏了马脚。比如“北大招生网”里有这么一页:“北京大学的中国第一与中国之最”(“中国一流”的口气真不小)(),其中“近五年北大教师获得重要国际荣誉一览”一栏中列了这么一条:“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教授田刚2004年当选美国艺术和科学(American Academy ofArts and Sciences)院士”。这显然是把田刚列为北大的“全职教授”了。否则怎么可能说得出“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教授田刚”,而且列入“近五年北大教师获得重要国际荣誉一览”?如果“临时工”的成就也能算在自己帐下,那就等于可以把来华短期旅游的诺贝尔获奖者也算成“中国学者获得诺贝尔奖”的“伟大成果”。如此一来创“世界一流大学”也太容易了,开个旅游公司专门招待全世界的诺贝尔奖获奖者来中国免费旅游休假就行了。难道北大就是如此“认真办学”的?  丘成桐跟田刚,一个是先生,是个是学生;一个实实在在获得了世界数学界最高奖――菲尔兹奖;一个到处自吹自擂是“离菲尔兹奖最近的中国人”;一个治学严谨,从未听说过任何学术丑闻,一个被多人指控学术剽窃、论文经常出错;一个年年来中国讲学研究,分文不取,连差旅费都自己掏腰包,一个一年只来不到三个月却恬着脸要巨额年薪外加专车私宅;一个通过民间募捐,又为中国创办数学研究所,又赠送图书,又设立奖学金,总之不但不要中国人一分钱,而且想方设法往中国送钱,一个贪得无厌,跟国内骗子合伙骗取国家上亿资金;一个重诚信,讲良知,珍惜民族传统,对造假疾恶如仇,“一生最大的愿望是帮助中国强大起来”,一个忘恩负义,欺师灭祖,拉帮结派,造谣中伤,不择手段在网上恶毒漫骂暗箭伤害自己的恩师丘成桐……然而如此鲜明对照的两种人在中国的遭遇是什么?想方设法从中国人身上骗钱的被当成了宝贝给捧上了天,而对不要中国一文钱、拼命往中国送钱的丘成桐呢?且看下面的这些话:  ――“丘成桐,不要用美国的大棒棒杀中国的高等教育”  ――“丘成桐作为‘美籍华裔数学家’,他有一个彻底的坐在美国的屁股,站在美国人的立场而出言棒杀中国的高等教育,棒杀回国效力的爱国知识分子,棒杀中国的前途。此外,再无别的可能的解释。”  ――“丘成桐领导的浙大数学中心涉嫌严重人才引进造假”  ――“丘成桐教授的批评毫无根据,甚至有毁谤之嫌”  ――“邱先生攻击北大,实质上给他自己带来了利益”  ――“邱先生把北大攻击的越惨,越有利于扬其浙大数学之名声。这就是我怀疑他一而再,再而三专门攻击北大的目的了”  ――“请丘成桐先生在美国本地‘打假’”。  ――“哈佛学子谈星宿老仙丘成桐的嘴脸”  ――“丘夸大哈佛,(它在那里执教),夸大香港中文(他在那里上过本科),就他在过的学校好!中国人的第一个菲尔兹奖(数学界的诺贝尔)本应有田刚获得,国际上都通过了,确被他一票否定!!!怕影响他在中国的地位吧???他只是个华人,而田刚是我们真正的中国人(国籍中国)。可以说中国人的第一个菲尔兹奖被他一手扼杀了!!!和田刚有了矛盾,田刚在北大,他就和北大有了矛盾”  ――“丘成桐先生应当自律!”  ――“实际上丘先生反的是不被自己意志左右的人,而对自己周围真正有剽窃行为的人却视而不见,却极为捧之.不知道丘先生是进入了误区,还是成了别人的口舌”  ――“老丘挟一己之私,利用公器,诱导民众,小丑行径!”  ――“北大成立国际数学中心是经过党中央和国务院批准的,是中央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方针的具体措施之一。在美国人――丘成桐看来,则是他妄图称霸中国数学界的最大障碍。了解这个真相,就不难道理解为什么他要以各种方式攻击北大。”  ――“经鉴定:丘成桐重度精神分裂,严重程度相当于狂犬病发作!”  ――“(丘成桐)这是一种不负责的说法,它歪曲事实,严重侵害了广大海归学者和北京大学的声誉,在社会上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  ……  什么叫“不知好歹”?什么叫“颠倒黑白”?什么叫“认贼作父”?这就是最典型的例子。从中国骗钱的受吹捧,给中国送钱的遭辱骂;坑中国的成了宝贝,帮中国的成了垃圾。有些中国人怎么就那么贱?  丘成桐说:“要真正的引进,就要像清华大学引进的姚期智一样,他是普林斯顿大学教授,研究computer science(计算机科学)的,前年他辞去了在普林斯顿大学的所有职务,在杨振宁先生下面的研究所当教授。现在姚先生正带领一大批年轻人在做研究。我本人对他很佩服,清华大学这一点也做得很漂亮。”  注意丘成桐的这句话:“在杨振宁先生下面的研究所当教授”。这说明了什么?至少说明杨振宁不招人反感,否则人家会愿意“在杨振宁先生下面的研究所当教授”吗?换句话说,这说明杨振宁回归对中国引进人才有积极影响。可杨振宁不也被某些中国人骂了个狗血淋头吗?一个杨振宁,一个丘成桐,都是举世公认的人才。说要“尊重人才”,难道不该尊重他们吗?但某些中国人尊重他们吗?连世界公认的人才都被他们百般辱骂,那中国自己的正在成长的人才命运又将如何?  当“北大帮”用尽各种手段百般辱骂丘成桐时,北大当局放过半个屁吗?不但不制止,而且专门组织内部报告会系统地对丘成桐搞人身攻击。等现在事情捅了出来,大家都对北大引进人才造假议论纷纷,“北大发言人”这会立刻急了:“这种话题说来说去,是伤害了海外人才的心”、“ 不要再炒作这个话题了”。奇了怪了,诬蔑丘成桐那会多来劲哪,怎么那时就不怕“伤害了海外人才的心”?而如今大家都关注引进人才造假反倒成了“炒作”,成了“伤害了海外人才的心”?难道丘成桐算不得“海外人才”?不知北大眼里什么样的人才算“海外人才”?难道只有能跟北大某些人里应外合坑中国人民的血汗钱的洋骗子才有资格当这个北大的“海外人才”?  北大某些人为什么一定要把田刚列为“特聘教授”?田刚又不是他们的小舅子,如此两肋插刀,是书呆子犯迂吗?当然不是。利用田刚从国家捞钱捞项目,成立“国际数学中心”,名利双收,这是一。但这并不是全部。更要紧的是有了这个“请了王命”、有了“尚方宝剑”的“数学中心”就有了资本,有了地位,有了控制中国数学界的权力:你要发表论文吗?你要出席专业会议吗?你要在中国数学界得到承认吗?那就得由我这个“中心”说了算。既然田刚只是“临时工”,那就只是名义上的“第一”,实际大权都掌握在老子这几个“副手”中。老子做不出学问不要紧,只要逼着有学问的人发表论文时添上老子的大名就行,否则就处处给你穿小鞋,叫你没办法在老子控制的的中国数学刊物上发表论文,得不到参加国际专业会议的机会,当不上院士,成不了才。这才是这帮“数学痞子”的真正如意算盘。换句话说,人家专业数学不怎么样,但“权力数学”比谁都溜,“学术不精权术精,专业不灵商业灵”。难怪他们面对丘成桐的指责、面对如山铁证、面对几乎一边倒的社会公众舆论还无动于衷,一定要“王八垫桌脚――硬撑到底”:利益驱动嘛。  注意一下北大的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和“讲座教授”就可以发现几个很有意思的特点:一,自然科学领域基本都是华人。二,有不少是北大毕业生,如张有学。三,很少见北大公开招聘“长江学者”的广告。四,搞自然科学的“长江学者”没有一个获得诺贝尔奖的,而搞经济的“长江学者”一下就来了三个“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而且全是非华裔。看来北大请搞自然科学的诺贝尔奖得主请不动,请搞经济的诺贝尔奖得主一请就到。不知是西方搞自然科学的诺贝尔奖得主架子大,还是西方搞经济的诺贝尔奖得主对中国的经济改革格外青睐?也不知人家是否早有算计,要形成“中国的经济改革听北大的,北大听西方‘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的”局面,再来一次改头换面的“休克疗法”?  北大发言人最近说:“北大还是‘国立大学’”。谢天谢地,北大官员居然还知道自己是谁。然而碰到具体问题时北大还知道自己是“国立大学”吗?如果知道,那就应该明白既然是“国立大学”,那用的就是中国纳税人的钱,基本职责就是为中国人服务。那北大把小学生拒之门外时想到过这就是在拒绝中国人,拒绝今日的小学生、明日的大学生吗?把中国人拒之门外,却花巨款跑到国外搞假引进,这不叫吃里扒外又叫什么?  丘成桐说:“很多全职教授在中国带学生做的都是一些二流甚至三流的研究工作,而他们在国外却是努力尝试着去做一流的工作。”“要在三个月这么短的时间里做出点成果来,只有做二流或三流的研究工作不可,否则怎么能在短期内有一个交代呢?谁都知道要做出一流的工作必须要求科学家长期地参与到实际研究工作中,牛顿也好,爱因斯坦也好,历史上许多伟大的科学家不知花了多少功夫才做成了他们的伟大事业。”“如果说这些人能把在中国三个月的时间都用在学问上也是好的,可问题是他所谓的来国内,很多情况是跑到乡下去,或跑到其它地方去旅行、游玩。有的所谓全职教授,应当来3个月,结果实际上只来了1~2个星期,拿了钱就走,把学生一丢,自己出去玩,风气坏的不得了!”  台湾有“度假外交”,大陆有“度假引进”,都是花钱请人来玩,对外当冤大头,对内捞油水。好好一个“引进人才”就这样给弄变了味,变成了“学术奸商”们坑蒙拐骗的工具。小学生想参观北大被拒之门外,这是热脸贴上了冷屁股。而中国的“人才引进”被走样搞成了“度假引进”,同样是热脸贴上了冷屁股。真是“一个贴一个,贴到洋厕所。洋厕所里边热脸多”。这叫什么?这就叫腐败。这就是“教育产业化”的“丰硕成果”。如果不是教育部“将熊熊一窝”,能有这么多专贴洋人冷屁股的厚脸皮吗?
共 4548 次点击,35 个回复& 1
本版块主题总数:2689544 / 帖子总数:
今日论坛共发帖:15281 / 昨日发帖:25942 / 最高日发帖:75754
跳转论坛至:
╋猫论天下&&├猫眼看人&&├商业创富&&├时局深度&&├经济风云&&├文化散论&&├原创评论&&├中间地带&&├律师之窗&&├股市泛舟&&├会员阅读&&├史海钩沉&&├舆情观察╋生活资讯&&├杂货讨论&&├健康社会&&├家长里短&&├旅游时尚&&├职场生涯&&├咱们女人&&├家有宝宝&&├消费观察&&├房产家居&&├车友评车&&├猫眼鉴宝╋影音娱乐&&├图画人生&&├猫影无忌&&├影视评论&&├网络剧场&&├音乐之声&&├网友风采&&├猫兄鼠妹&&├笑话人生&&├游戏天地╋文化广场&&├菁菁校园&&├甜蜜旅程&&├心灵驿站&&├原创文学&&├原创小说&&├汉诗随笔&&├闲话国粹&&├体育观察&&├开心科普&&├IT 数码╋地方频道&&├会馆工作讨论区&&├凯迪华南&&├凯迪西南&&├凯迪海南&&├凯迪广州&&├凯迪深圳&&├北京会馆&&├上海会馆&&├河南会馆&&├苏州会馆&&├贵州会馆&&├杭州会馆&&├香港会馆&&├台湾会馆&&├美洲会馆╋凯迪重庆&&├重庆会馆&&├猫眼观渝&&├山城拍客&&├重庆教育&&├巴渝情缘&&├猫人游记&&├健康养生&&├重庆车友&&├两江房产&&├渝民新婚&&├麻辣吃货&&├渝财有道&&├时尚渝女&&├公益重庆╋站务&&├站务专区&&├企业家园&&├十大美帖&&├视频创作&&├商品发布
快速回复:[转贴]丘成桐先生三思:诚其意而后谈爱国
本站声明:本站BBS互动社区的文章由网友自行帖上,文责自负,对于网友的贴文本站均未主动予以提供、组织或修改;本站对网友所发布未经确证的商业宣传信息、广告信息、要约、要约邀请、承诺以及其他文字表述的真实性、准确性、合法性等不作任何担保和确认。因此本站对于网友发布的信息内容不承担任何责任,网友间的任何交易行为与本站无涉。任何网络媒体或传统媒体如需刊用转帖转载,必须注明来源及其原创作者。特此声明!
【管理员特别提醒】 发布信息时请注意首先阅读 ( 琼B2- ):
;。谢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winchester thurston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