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悲鸿爱国故事的故事:读了短文,相信你深深被打动了,请你用简短的语言概括短文内容

阅读短文题目加天净沙秋思赏析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1页免费11页免费14页免费3页免费3页免费1页免费16页免费15页免费11页免费14页免费
喜欢此文档的还喜欢1页免费26页免费52页免费8页免费2页免费
阅读短文题目加天净沙秋思赏析|苏​教​版​,​八​下​的​《​天​净​沙​ ​秋​思​》​诗​词​赏​析​
​
​一​些​阅​读​题​目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你可能喜欢任何人都渴望遇到知音,但是这却不是一厢情愿的事。古人说人生得一知己足矣,说的就是知音的难遇与可贵。高山流水的故事,更给知音的珍贵难求,增添了历史的苍凉和神秘。 徐悲鸿一生画马无数,他笔下的马几乎都不戴缰辔。有人问他原因,他回答:马也和人一样...
1920年冬天,在法国留学期间的一次茶会上,徐悲鸿有幸结识了法国当时最为著名的大画家达仰。此时,徐悲鸿只是一个初到法国学习美术不足一年的留学生,而达仰却是法国画坛的泰半。初见大师,自然激动不已。作为初出茅庐的晚辈,他表达了自己的仰慕之情,并迫...
徐悲鸿笔下的马,就如孟小冬的老生一样,已成绝响。只因那些马,浸润了一个有天分的人在艺术领域的不倦求索,将各种技巧与功力,卷舒于洗练的笔墨。 徐悲鸿一生主要有三段恋情,其中蒋碧薇是最重的一笔。1898年,蒋碧薇出生于宜兴望族,13岁时随父赴上海读书...
李苦禅年轻时投师于齐白石,生活无着,靠拉洋车求温饱。某日拉车到王府井大街,路过一家书画店,恰遇齐白石从店里出来,李苦禅拉车想躲开,却被齐白石喊住:苦禅,还不过来,送我回家。李苦禅心急慌忙,说:我,这,给老师丢脸了齐白石正色道:丢谁的脸?谁...
香港奇遇 1936年,徐悲鸿应邀前往香港举办个人画展。他在好友、时任香港大学教授、著名作家许地山夫妇的家宴上获知一个信息:一位德籍的马丁夫人藏有满满四箱中国古书画,而且正在待价而沽寻找买主。徐悲鸿对此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 马丁夫人十分热情,一股...
仿佛命中注定,孙多慈会遇见一代绘画大师徐悲鸿,并成为她终生的恋情。出生安庆的孙多慈,清丽、温婉、乖巧,她18岁时来到南京中央大学,作为艺术系旁听生,成了徐悲鸿的学生。 那年,徐悲鸿在南京中央大学教授美术,也专心绘画,他看到孙多慈第一次交上来的...
我曾经两次听过廖静文女士作的报告,一次在初中,一次在高中。两次报告演讲的内容我记不得了,唯一有印象的是廖静文提到徐悲鸿时哽咽的语调。我那时太小,不理解这种男女感情。 十几年后的2002年,我又见到了廖静文女士,她的外表让我吃惊。她年过八旬,但头...
每日重点推荐
嗨,亲爱的小伙伴们,不管你是在使用Google 浏览器、360浏览器还是360极速浏览器,那...
一周热点文章
点击:6819
点击:3662
点击:2908
点击:2587
点击:2368
点击:2263
点击:2112
点击:2019
点击:1816
乐读随机推荐
颜士州【】
丁立梅【】
郭韶明【】
王诵诗【】
王开岭【】七年级下册文言文综合性练习名著导读复习学案
为防止再次步上次文件全部丢失的后尘,赶紧着把花费了一个寒假加开学两周整理的学案放到博客上,哈哈!
七年级下册文言文综合性练习名著导读复习学案
&&&&&&&&&&&&&&&&&&&&&&&&&&&&&&&&&&&《伤仲永》(宋,王安石,《临川先生文集》)
一、重点词语
世隶耕(属于) 未尝识书具 (曾经)&
父异焉(对此感到诧异)自为其名(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
仲永之通悟(通达智慧)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和同一宗族的人搞好关系,收:聚、团结)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从此)其文理皆有可观者(文采和道理)或以钱币乞之(或:有的人。以:用。乞:求取,意思是花钱求仲永题诗)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扳”通“攀”,牵,引)称前时之闻(相当)彼其受之天也(他)泯然众人矣(消失,指原有的特点完全消失了。众人:常人。)
受之天也(承受)&
贤于材人(贤:胜过,超过。材人,有才能的人)环谒于邑人(四处拜访)&&
稍稍宾客其父(渐渐)&&&
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没有达到要求)
②词类活用
形容词作意动词:“邑人奇之”之中的“奇”,是“以……为奇”.&&&&&
“父异焉”之中的“异”,是“对……感到惊异”
名词作意动词:“父利其然”之中的“利”,是“以……为利”.“宾客其父”之中的“宾客”,是“以宾客之礼相待”
名词作状语:“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中的“日”名词作状语,是“每天”。
③一词多义
自:1.并自为其名(名词,自己)&&&&
2.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介词,从)
余闻之也久(动词,听说)&&&
2. 不能称前时之闻(名词,名声)
然:1父利其然也(代词,这)&&&&
2泯然众人矣(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宾客:1稍稍宾客其父(动词,以宾客之礼相待) 2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名词,客人)
④古今异义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古义:此,与“自”组合意为“从此”。&&&
今义:判断动词)
或以钱币乞之(古义:不定代词,有的人。&&&&&
今义:或许,或者。)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古义:文采或道理。&&&
今义:表示文章,内容或语句方面的条理)
稍稍宾客其父(古义:渐渐。&&&
今义:稍微。)
泯然众人矣(古义:常人。&&&&
今义:许多人,大家。)
三、句式积累
1.判断句:&&&&&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2.省略句:省略宾语
:“不使学”中省略宾语“之”,可补充为“不使之学”;“令作诗”中也省略宾语“其”,可补充为“令其作诗”。
省略主语: “还自扬州中省略主语“我”,可补充为“我还自扬州”。
“受之天”中“之”后省略“于”,可补充为“受之于天”;“借旁近与之”中“借”后面省去了介词“于”,可补充为“借于旁近与之”。
3.倒装句:&&&&&&&&&
“还自扬州”是倒装句,正确的语序是“自扬州还”。
四、翻译:
①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②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③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④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⑤泯然众人矣。
⑥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
⑦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⑧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⑨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①从此,指定物品让他作诗,他能立即写好,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观赏的地方。②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③同县的人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做客。④他先天得到的禀赋,远远胜过一般有才能的人,最后成为普通人,是因为他后天的学习没有达到。⑤完全如同常人了。⑥像他那样天生聪明,如此有才智的人,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尚且要成为平凡的人。⑦那么现在那些没有先天的禀赋,本来就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教育,比普通人还要不如吧?⑧让他作诗,与先前的传闻已不相称了。⑨他的诗把赡养父母、团结同一宗族的人作为主题。)
五、理解:
1、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那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开头——“皆有可观者。”方仲永幼年天资过人,具有作诗才能;第二阶段:到“不能称前时之闻。”方仲永十二三岁时才能衰退,大不如前;第三阶段:到“泯然众人矣。”方仲永又过七年后完全变成一个平庸之人。)
2、用自己的话说说: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的原因是什么?(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
3、方仲永的父亲是怎样的一个人?你最想对他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是一个贪图小利、目光短浅的人;示例:一个人的天资再好,没有后天的教育,也是不能成才的)。
4、古代有不少勤奋好学的成语典故,请写出成语、人物典故各两个。
(悬梁刺股、囊萤映雪、学而不厌等;苏秦悬梁刺股、孙康映雪读书等。)
5、请同学们以“从方仲永的悲剧所想到的”为题,谈谈自己的感受。
答一:从方仲永的悲剧我想到了一个人即使是天才也要勤奋刻苦地学习,否则就会像仲永一样成了一个平常人的。我只是一个普通的学生,没有天才,也不会五岁就写诗。更应该认真学习,将来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才能有所作为。&
答二:从方仲永的悲剧我想到了天下的父亲千万不能像方仲永的父亲一样“不使学”。因为假如仲永的父亲有让他学习的话,说不定仲永就能成为一个大诗人,跟李白、杜甫一样。
&&&&&&&&&&&&&&&&
&&&过关检测:
1.下列句子的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B.余闻之/也久
C.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D.父/异焉,借旁近/与之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
(1)世隶耕 ( ) (2)即书诗四句 ( )
(3)父异焉 ( ) (4)称前时之闻 ( )
3.翻译下列句子。(4分)
(1)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2)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4.后天的学习很重要。请你把方仲永的故事提炼成一个论据来论证这个论点。(2分)
答案:1.D备选答案中:A项正确朗读节奏应为"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B项正确朗读节奏应为"余闻之也/久",C项正确朗读节奏应为"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2.(1)属于(2)书写 (3)感到诧异(认为奇怪) (4)相当(2分)
3.(1)同县的人感到非常惊奇,渐渐地请他父亲去做客,有的人还花钱求仲水题诗。
(2)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天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4.简述这个故事即可。如:自小天资聪明的仲永,因为没有后天的学习,不也同样落得"泯然众人矣"的下场吗? (2分)
木兰诗《乐府诗集》:南北朝乐府民歌;郭茂倩(宋代)
一、通假字:&&&&&&&&
对镜帖花黄(通“贴”,粘贴)
二、词的积累
①重点词语
木兰当户织(门)惟闻女叹息(只)问女何所思(想)问女何所忆(思念)愿为市鞍马(买)旦辞爷娘去(早晨)&&
西市买鞍鞯(马鞍下的垫子)&&&
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只)
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胡人的战马)&&&
万里赴戎机(战争) 关山度若飞(过)朔气传金柝(北方) 策勋十二转(记功)赏赐百千强(有余)&
木兰不用尚书郎(不愿做)&
出郭相扶将(郭:外城。扶将:扶持)著我旧时裳(穿)出门看火伴(同伍的士兵)雄兔脚扑朔(动弹)雌兔眼迷离(眯着眼)&&
双兔傍地走(并排跑)
②一词多义
市:1.东市买骏马(名词,集市)&&&&&&&&&
2.愿为市鞍马(动词,买)
将:1.将军百战死(名词,高级将领)&&&&&
2.出郭相扶将(动词,扶持)
帖:1.昨夜见军帖(名词,文书,告示)&&&
2.对镜帖花黄(动词,通“贴”,粘上)
机:1.不闻机杼声(名词,织布机)&&&&&&&
2.万里赴戎机(名词,重要的事务)
③古今异义
卷卷有爷名(古义:指父亲。今义:指爷爷,即父亲的父亲。)
双兔傍地走(古义:跑。今义:行走。)
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古义:只,副词。今义:常用作转折连词。)
出郭相扶将(古义:外城。今义:仅用作姓氏。)
三、句式积累
省略句:“愿为市鞍马”省略宾语“此”,可补充为“愿为此市鞍马”,“此”指代父从军这件事。
倒装句“问女何所思”中“何所思”是宾语前置,是“所思何”倒装,正确语序为“问女所思何”。
四、背诵:
1.写木兰从军的原因是的诗句是: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2.面对可汗大点兵木兰作出的决定是:&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3.写木兰出征前紧张准备的句子是: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4.写木兰奔赴前线思念亲人的句子是: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5.“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这两句诗,通过环境描写,渲染出十年军旅生活悲壮.严酷的气氛,烘托出木兰勇敢、坚强的性格。
6.描写木兰战功显赫的句子是: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7.从“归来见天子”一段里你揣摩一下木兰希望过什么样的生活:&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8.概括木兰十年征战生活的句子是: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9.出自《木兰诗》的成语“扑朔迷离”比喻事情错综复杂,不易辨清真相,其原话是:“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10描写边塞军营夜景,描写木兰在边塞军营的艰苦战斗生活,借星夜哨兵为战场上的木兰做了一幅剪影式勾勒的诗句是: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11.描写木兰万里迢迢,奔赴战场并夸张地描写出木兰的飒爽英姿的诗句是: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12.《木兰诗》中与成语“扑朔迷离”有关且用生动而通俗的比喻,道出全诗主旨的诗句是: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13.说明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烈且概括了木兰多年征战经历的名句是: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14.表现木兰凯旋而归后的强烈愿望诗句是: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15、写木兰与家人团聚、重温和平的女儿生活的喜悦心情的诗句是: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
五、翻译:
1、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2、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3、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4、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1、不远万里,奔赴战场,像飞一样地跨过一道道的关,越过一座座的山。北方的寒气传送着打更的声音,寒冷的月光照着战士的铁甲战袍。将军和壮士身经百战,出生入死,终于胜利回来了。
2、记功很多次,赏赐很多很多的财物。
3、雄雌两兔一起并排着跑,怎能辨别哪个是雄兔,哪个是雌兔呢?
4、打开窗户,对着镜子整理像云一样柔美的鬓发,在额上贴好点缀的金片。)
六、理解:
诗歌对木兰代父从军的缘由、离别、辞官还乡、家人团聚的内容写得详细。对出征前的准备及十年的征战内容则写得简略。这样处理详略,不只为了求得行文的变化,使结构疏密有致,主要是为了更好地刻画人物。
以细腻的心理刻画来塑造人物形象。第二段中对木兰心理刻画是全文最精彩的部分:“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这段描写展示了木兰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表现木兰那少年缠绵的情怀。思念之情与爱国之情交织在一起,刻画出木兰毅然离家保国,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和刚强的性格。
用词精当。如木兰辞官还乡,同亲人合家欢聚一节,文中用一系列动词:“开”、“坐”、“脱”、“著”、“理”、“铁”,含蓄地展示了木兰此时的心理——急于恢复女儿装,表现了木兰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和归来后喜不自禁的心情,刻画出了木兰天真活泼、淳朴可爱的性格。
1.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这一句写木兰停机叹息,设置了悬念,使读者产生疑问,自然引出下文。“不闻”“惟闻”两句对偶。
2.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反复写“无所思”、“无所忆”,反映了木兰从军前复杂的心理活动及严肃认真的态度。“女亦”两句是复沓句。复沓与叠句的区别是,复沓可以更换少数词语,而叠句的词语完全相同。“女亦”两句,以及“旦辞爷娘去……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两节八句,也是复沓。
3.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一方面写征途的遥远、行军的神速和军情的紧急,大刀阔斧地表现出出征健儿的豪迈气概;一方面以宿营地的空寂荒凉的夜景烘托木兰离家愈远思亲愈切,细针密线地刻画年轻女子的细腻情怀,从而揭示出生活的骤然变化在木兰性格中引起的特殊矛盾。这两句写出了儿女情深和英雄气概。
4.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这句话紧承第三自然段,是对上段描写的奔驰征途情景高度、形象的概括,表明
驰抵战场。也把行文引到描写战场上的生活和战斗上来,在诗篇前后段落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5.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
此六句写了家人的不同举动,符合每个人的身份、性格、年龄特点,描写出家中的欢乐气氛,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亲切意味。
1.如何理解木兰这一人物形象?
木兰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不朽的人物形象。她是一个少女,又是一个金戈铁马的英雄。在国家需要的时候,她挺身而出,驰骋沙场,立下汗马功劳;胜利归来以后又谢绝高官,返回家园,重新从事和平劳动。她爱亲人也爱国家,把对国家对亲人理责任感融合到了一起。木兰的形象,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勤劳、善良、机智、勇敢刚毅淳朴的优秀品质。
2.作者为什么对《木兰诗》进行这样的繁简处理?
这首诗所要突出的正是木兰孝敬父母、勇于担当重任的性格,所以对残酷的战争一笔带过,而对能够反映美好心灵的内容则不惜笔墨。另外,这种繁简安排似乎还隐含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祝福,对战争的冷淡和远离。
3、“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概括上文“旦辞……”八句的内容,夸张地描写了木兰身跨战马,万里迢迢,奔往战场,飞越一道道关口,一座座高山。“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描写木兰在边塞军营的艰苦战斗生活的一个画面:在夜晚,凛冽的朔风传送着刁斗的打更声,寒光映照着身上冰冷的铠甲。“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概述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烈悲壮。将士们十年征战,历经一次次残酷的战斗,有的战死,有的归来。而英勇善战的木兰,则是有幸生存、胜利归来的将士中的一个。
4、讨论:一千多年来,木兰的形象一直深受人们喜爱,原因是什么?
认识木兰的形象要抓住两个方面:一是人物的传奇性,二是人物性格的丰富性。
本首诗塑造了木兰这一不朽的人物形象,既富有传奇色彩,有真切动人。木兰既是奇女子,又是普通人,既是巾帼英雄又是平民少女,既是矫健的勇士,又是娇美的女儿,她勤劳善良,又坚毅勇敢,醇厚质朴又机敏活泼,热爱亲人又报效国家,不慕高官厚禄而热爱和平生活。所以,一千多年来,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在我国家喻户晓,木兰的形象一直深受人们喜爱。
5、“旦辞爷娘去,……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写出了战事的紧急,行军的神速,木兰的英雄气概和思亲之情。
6、“开我东阁门……”连用四个“我”的作用是什么?(与家人团聚、重温和平的女儿生活的喜悦心情。)7、品味“开”、“坐”、“脱”、“著”、“理”、“帖”这6个动词的表达作用。(归家的喜悦和故物的亲切。)
8、分析“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这两句诗的表达作用。(不仅写出了伙伴惊讶情态,还从侧面写出了木兰的英雄气概。)
9、对最后一自然段的理解
最后一自然段是个生动的比喻,以此比喻表现木兰的机智聪慧,和伙伴们的惊讶;也是吟唱者对木兰的赞颂之词。此外,以雄兔雌兔比喻人之男女,恰恰是民歌语言运用的特点。
过关检测:
1、解释划线的词语:
(1)问女何所忆&&&&&&&
万里赴戎机&&&
&&&&策勋十二转&&&
&&&&对镜帖花黄
2、(1)从文中找出与“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意境相似的诗句是
(2) 有诗云“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木兰诗》中也有相似的两句
3、木兰在古代被称为女英雄,家喻户晓。现实生活中,我们身边也不乏众多的女英雄。请你举出一例,同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其英雄行为。
4、结合本文请拟一幅对联。
答案:1、思念;战争;记功;痛“贴”
2、(1)朔气传金析,寒光照铁衣 (2)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3、任长霞。以为女子出任一方公安局长,积极从事打黑斗争&&&&&&&&&&&&&&&&&&&&&&&&&&&&&&&&&&&&&&&&&&&&&&&&&&&&&&&&&&&&&&
是新时代的女英雄。&&&&&&&&&&&&&&&&&&&&&&&&&&&&&&&&&&&&&&&&&&&&&&&&&&&&&&&&&&&&&
木兰代父从军&&&&&&&&&&&&&&
英雄扬名千古&&&
口技(林嗣环:字铁崖。清代人。《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虞初新志》是清代张潮编选的笔记小说)
一、通假字:满坐寂然(“坐”通“座”,座位)
二、词的积累
①重点词语
京中有善口技者(善,擅长。者,……的人)会宾客大宴(会,适逢,正赶上。宴,宴请)
施八尺屏障(设置,安放)众宾团坐(围绕而坐)少顷(一会儿)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只)
满坐寂然,无敢哗者(静悄悄)便有妇人惊觉欠伸(打呵欠,伸懒腰)其夫呓语(说梦话)既而儿醒(不久,紧接着)妇抚儿乳(抚:抚摸,安慰。乳:喂奶)絮絮不止(连续不断地说话)当是时(这)一时齐发(同时)众妙毕备(全、都)未几(不久)盆器倾侧(翻倒倾斜)宾客意少舒(意,心情。少,稍微。舒:伸展,松弛)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夹杂)曳屋许许声(拉)虽人有百手(即使)不能名其一处也(说出,名词用作动词)以为妙绝(以为:认为。绝:极点)变色离席(色:脸色。席:座位)奋袖出臂(扬起、举起)两股战战(股:大腿。战战:打哆嗦,打战)几欲先走(几,几乎。走,跑)
②词类活用:
京中有善口技者(形容词作动词,擅长)
妇抚儿乳(名词做动词,喂奶)不能名其一处(名词做动词,说出)
③古今异义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古义:其中夹杂。今义:里面。)
几欲先走(古义:跑。今义:行走)
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古义:只。今义:表示转折的连词。)
微闻有鼠作作索索(古义:听。今义:用鼻子嗅。)
两股战战(古义:大腿。今义:屁股。)
几欲先走(古义:跑。今义:步行。)
虽人有百手(古义:即使,表示假设的连词。今义:虽然,表示转折的连词。)
会宾客大宴(古义:适逢、正赶上。今义:会议。)
宾客意少舒(古义:稍微。今义:数量少。)
④一词多义
指:1.手有百指(名词,手指)&&
&&&2.不能指其一端(动词,指出)
绝:1.以为妙绝(副词,极)&&&&&&&
2.群响毕绝(动词,消失)
妙:1.众妙毕备(名词,妙处)&&&&&
2.以为妙绝(形容词,美妙,奇妙)
间:1.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动词,夹杂)2.遂于外人间隔(动词,间断)
是:1.当是时(介词,这)&&&&&&&&&
2.问今是何时(判断动词)
坐:1.满坐寂然(名词,通“座”)2.众宾团坐(动词,坐)
名:1.不能名其一处也(动词,说出)2.自为其名(名词,姓名)
三、翻译:
1、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2、众妙毕备。
3、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4、满座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5、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6、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7、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8、曳屋许许声。
9、凡所应有,无所不有。
10、不能名其一处也。
11、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1、只听得围幕里醒木一拍,全场都安静下来,没有一个敢大声说话的。2、各种妙处都具备(或“各种声音都模仿得极像”)。3、全场静悄悄的,没有一个敢高声说话的。4、全场的宾客,没有一个不伸长脖子,斜眼旁视,微露笑容,默默赞叹,认为好极了。5、客人们心情稍微放松了些,渐渐坐端正了。6、在这时候,客人们没有一个不惊慌失色,离开座位,捋起袖子,露出手臂,两条腿哆嗦发抖,几乎想要抢先逃跑了。7、其中夹杂着噼里啪啦,房屋倒塌的声音。8、(众人)拉蹋(燃烧着的)房屋时一齐用力的呼喊声。9、凡是(在这种情况下)应该有的声音,没有一样没有。10、说不清其中的任何一处。11、撤掉围幕一看里面,仍只有一个人、一张桌子、一张椅子、一把扇子、一块醒木罢了。)
四、背诵:
1、反衬“扶尺一下”所造成肃静紧张的气氛的语句。(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2、侧面描写宾客听得入神的神态的语句是。(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3、对口技表演者以假乱真的高超技艺评论的语句。
(虽人有百手 ,手有百指 ,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 ,口有百舌 ,不能名其一处也。)
五、理解:
1、“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和“凡所应有。虽人有百手,手有千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是两处对声音的记叙描写,试比较一下,看看特点有何不同,并对写法加以评析。
(前句记叙描写的声音较单一,后句记叙描写复杂、逼真。这种从开始单一到后来复杂的声音的模拟,符合失火救火的实际,也与后来观众的反应相吻合。能突出表演以假乱真的高超技艺。(能谈出一些特点、作用即可)
2、课文中前后两次清楚地交代了极简单的道具“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请简析作用。
(两次交代极简单的道具仅“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结构上首尾呼应,起落分明;道具的简单,反衬其口技技艺的高超,突出技艺在“口”,点明题意。)
3、这篇课文用一个“善”字拎起。“善”在哪里,怎样写“善”?请你用“善在     ,它写出了          ”说一句话。(善在众妙毕备、百千齐作、应有尽有,它写出了口技表演者技艺的高超。)
第一部分(第1段):写表演前的情况,交代了口技人的表演场所和道具;
第二部分(第2-4段):第一段:写口技人的精彩表演;第二段:写四口之家由梦而醒;第三段:写一家人由醒而梦;第四段:写深夜失火,众人救火。
第三部分(第5段):写表演结束,重写口技人的道具,呼应开头。
5、中心思想:全文写的是一场精彩逼真的口技表演。坐着通过生动的描述,记录了表演者高超的技艺,表现了我国古代民间技艺的精湛。
6、写作特色:
①首位呼应,结构紧密。②口技人表演的正面描写与对道具和宾客反应的侧面描写相结合。
7、本文描述了民间艺人高超的口技。我们身边也有很多精彩的民间技艺和健康的民风民俗,请你仿照示例,选择熟悉的一种加以描述。
([示例]五月五日端午节赛龙船。龙船形如柳叶,船头船尾刻有彩色的龙头和龙尾。水手们穿红着绿,一人击鼓,一人举旗,阵容整齐。比赛开始,锣鼓齐鸣,但见水手们和着鼓声,桨起桨落,动作刚劲。龙船如飞,争先恐后,紧张激烈。岸上的人也拼命地呐喊助威。场面蔚为壮观。)
8、语言品味——任选一句,分析其表达效果及作用。
①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②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①“伸颈”、“侧目”说明宾客听得入神,被深深吸引,“微笑”、“默叹”表示宾客对表演心领神会,感到满意,通过侧面描写,衬托口技人表演技艺的高超;②写宾客完全进入境界,以假为真的神态,形象地表现了口技引人入胜的艺术效果和真实的艺术感染力,烘托出口技人技艺之“善”。)
9、拓展延伸——学生们终于等到了一周才一次的音乐课,但是数学老师夹着一打卷子进来了,并说要利用音乐课考试,请你仿照本文中对观众的反应的描写,用简短的语言描写一下这时同学们的反应。
(示例:全班同学无不瞠目结舌,暗拍大腿,满脸无奈,唏嘘不已。有的作“晕”状,有的哭丧着脸,有的耷拉着脑袋……)
六、课文赏析:
全文以时间先后为序,由施屏障始,写口技表演者模拟夜深人静时一家四口被“深巷中犬吠”之声惊醒,复而入睡及深夜“火起”几个场景,间以描写听众的神态动作等反映,到撤屏障止,通过正面和侧面的描写,高度赞扬了口技艺人高超的表演技艺。
1.精彩的场面描写。本文的场面描写十分生动、形象、细腻。文章的第一段就描写了表演的场面,对表演的典型环境、人物、道具、表演的效果都作了细腻的描绘。从文章的第2至第4段,作者按口技表演内容一词描写了三个场面:深夜人静一家四口被“犬吠”惊醒后的喧闹场面;一家人复睡入梦,闹而复醒的场面;深夜失火、救火的场面。这几个场面描写使文章情节波澜迭起,摇曳多姿。总之,文章这些精彩的场面描写,对显示人物活动的典型环境,烘托人物,渲染气氛,推动情节发展,深化主题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2.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本文描写口技表演,抓住了表演者和听众两个方面:一方面描写口技艺人的表演,直接表现其高超技艺,这是正面描写;另一方面描写听众的神态、动作,以听众的反应烘托其高超技艺,这是侧面描写。在描写表演过程的三段中,都是先写口技艺人的表演,后写听众的反应,从而使表演和效果有机地联系起来,以听众的反应为烘托,从侧面表现口技表演之“善”。此外,课文首尾两次清楚地交代了极简单的道具,表明口技不是靠其他器物发声,而仅仅是靠一张嘴发声,突出其技艺在“口”,也是从侧面表现表演者口技不凡。本文运用侧面描写表现这场口技表演的魅力,烘托表演者的高超技艺,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3.文章的语言准确生动、逼真传神。口技表演的情景有静有动,有舒有紧,有简有繁……但无论何种情景,作者却能用准确而生动的语言描摹。如“遥闻深巷中犬吠”,表演从模拟远处“深巷”里传来的狗叫声开始,用“遥闻”二字恰切地表现了深夜远方回响的隐约可闻之声,顿时把人们引入夜阑人静的境界中。用“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来写听众的反应,就使得听众的激动神情跃然纸上。这一传神之笔,有力地反衬与赞美了艺人之技“善”。再如“妇拍儿亦渐拍渐止”中的两个“渐”字,细致而酷肖地表现了“拍儿”动作由大到小,从有到无的过程,更衬托出静的境界。
七、重难点句子:
1.京中有善口技者。
这个句子介绍了口技表演者。这个全文的开篇句,是本文的一句总说,即全文意在说明这位“善口技者”的技艺之“善”。“善”字是全文内容的总纲。
2.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抚尺也叫“醒木”,民间艺人在表演开始或结束时,都要拍一下抚尺,以示开始或结束。“寂然”“无敢”点染表演即将开始时全场肃穆紧张的气氛,为下文的精彩表演张本。
3.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作者借写宾客惊慌欲逃的神态、动作来烘托口技表演者技艺的高超。说明口技表演者达到了以假乱真的绝妙境界,使听众仿佛置身火场,不禁以假为真,完全进人口技表演所营造的情境之中而不能自持。
4、文中多处描述听众的反应,这些描述有什么效果?课文三次描述听众的反应:&一是“满座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伸颈”“侧目”说明宾客听得入神,被深深吸引,惟恐有所遗漏;“微笑”,表示宾客对表演心领神会,感到满意;“默叹”写出宾客为表演者的技艺折服而又不便拍案叫好的神态。&二是“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正坐”与“伸颈”“侧目”对照。“稍稍”是“逐渐”“渐渐”的意思,细致地表现了宾客情绪由紧张到松弛的渐变过程。&三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写宾客惊慌欲逃的神态、动作,说明口技表演达到以假乱真的绝妙境界。这三处侧面描写,层层深入,生动细腻地刻画出听众的心理变化过程,表现了这场精彩的演出对听众具有巨大吸引力的表演效果,从而烘托了口技表演者技艺的高超
过关检测: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 (1) 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
&& (2) 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 2、与“于厅事之东北角”中“于”意思不一样的一项是(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B.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C.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D.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
3、把下边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 (1)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 (2) 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4、本文描述了民间艺人高超的口技。我们身边也有很多精彩的民间技艺和健康的民风民俗,请你仿照示例,选择熟悉的一种加以描述。(4分)
[示例]五月五日端午节赛龙船。龙船形如柳叶,船头船尾刻有彩色的龙头和龙尾。水手们穿红着绿,一人击鼓,一人举旗,阵容整齐。比赛开始,锣鼓齐鸣,但见水手们和着鼓声,桨起桨落,动作刚劲。龙船如飞,争先恐后,紧张激烈。岸上的人也拼命地呐喊助威。场面蔚为壮观。
答案:1、(1) 虽:即使。 (2)名:说出。
2、C(解释为“比”,其余解释为“在”)&
3、(1)中间夹杂着劈里啪啦房屋倒塌的声音。
(2) 两条大腿哆嗦打抖,几乎想要抢先跑掉。
4、要有民间技艺或民风民俗的名称,(1分)还要有具体生动的描述。(3分)描述不准确、不完整或不生动酌情扣分
25.短文两篇《夸父逐日》《共工怒触不周山》
一、词的积累
①重点词语1、逐日( 追赶) 2、逐走(赛跑)3、入日(落下)
4、欲得饮(想要)(喝水)
5、饮于河、渭(到)&&
6、河、渭不足 &(黄河;够)7、北饮大泽(向北)
8、弃其杖(他的)
9、昔者(从前)10、怒而触不周山(撞)11、地维绝(绳子)(断)
12、故日月星辰移焉(所以 )(这里)13、地不满东南(坍陷)
14、故水潦尘埃归焉(积水)(聚集)
②词类活用
“北饮大泽”中“北”名词作状语,“去北方”。&&
“道渴而死”中“道”名词作状语,“在半路上”。
③古今异义
夸父与日逐走(古义:跑。今义:走路。)河、渭不足(古义:黄河。今义:泛指一般河流。)
1、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
夸父与太阳竞跑,一直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他感到口渴,想要喝水。
2、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还没赶到大湖,就半路渴死了。他遗弃的手杖,变成了桃林。
3、怒而触不周山,天柱折,地维绝。
&共工发怒撞不周山,支撑天的柱子折了,系挂地的绳子断了。
4、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天向西北方倾斜,所以日月星辰都朝西北方移动;大地的东南角陷塌了,所以江河泥沙朝东南角流去
四、课文理解:
1、《夸父逐日》选自:《山海经》,《共工怒触不周山》选自《淮南子》 ,它们都是
神话 (体裁)。
2、怎么看待夸父敢于“与日逐走”?①积极意义:表现夸父的宏大志向,巨大的力量和气魄,英勇的气概。
②消极方面:比喻自不量力。但这种理解不合乎《夸父逐日》作为神话在本质上所具有的积极意义
3、怎样理解“弃其杖,化为邓林。”(4分)
夸父遗下的手杖化为一片桃林,以富有诗意的高度想像力,丰富了《夸父逐日》这一神话的内涵,不仅表现他本领大,更丰富了这个英雄的形象,表现了一种勇敢追求、死而不已、甘为人类造福的精神,使整个神话更具有浪漫主义的魅力。&
4、从《夸父逐日》要表达古代人民怎样的愿望与精神?(4分)
表现古代人民挑战自然、征服自然的愿望和顽强的毅力。&
5、夸父是怎样一个人物?(2分)
夸父是一个不怕困难,勇于探索;敢于挑战大自然;热爱光明,憎恶黑暗;有理想、有抱负、有牺牲精神的人。
6、“怒而触不周之山”中的“怒”字表现了共工怎样的性格特点?
&“怒”字表现了共工的豪气、勇敢;也反映出他性格的暴躁、刚烈。
7、如何理解《共工怒触不周山》中结尾的两句话?
《共工怒触不周山》是一个神话故事。它反映了远古部族间的斗争,同时涉及到古代天文学上的盖天说。远古的人类显然还不能解释日月星辰运动变化的原因,对这一现象的最好解释就是借助于神话,通过大胆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解释“天倾西北”“地不满东南”的现象。神奇的传说中带有现实主义的色彩。
8、共工怒触不周山的原因是什么?他为什么要这么做?
共工怒触不周山的原因是“争为帝”,即争夺部落首领的位置。他的怒触似乎包含有失败的愤怒与不甘心,而且,似乎还夹杂着与对方同归于尽的想法。当然也体现了共工庞大的气势&
9、对共工与颛顼为帝而“争”,你是怎么看的?
共工与颛顼之间的战争以颛顼胜利而告终,是中国传说时代最早的战争。此时的战争已超出氏族部落间的械斗,而主要是发生在两个部族集团或部落联盟之间,战争已带有氏族酋长争夺统治权(联盟首领地位)的性质。从战争指导上看,已开始注意战前准备,利用天气条件和争取同盟军等因素。从战争结果看,还没有出现文明时代那种对战败者进行奴役的情形,而主要是胜利的一方将失败一方赶出原住地或与失败一方结为联盟。从各部落联盟不断交往,发生冲突,而又不断融合的传说中,表明各民族祖先在共同缔造中华文化的过程中都作出了贡献。
10.夸父和共工共同的特点是什么?
①他们都是神话传说中的华夏民族的英雄。
②夸父和共工都很勇敢、坚强,敢于挑战权威,夸父敢于与太阳赛跑,共工敢于与颛顼争帝。
③夸父和共工愿意牺牲自己来改造山河,夸父死后弃其杖,化为桃林,为后人止渴;共工为了广大人民的利益,兴修水利,发展农耕不惜自我牺牲。
过关检测:
1、夸父逐日&&&&&
&&夸父与日逐走&&&&&&
&&&&地维绝&&&&&&&
&&&共工怒触不周山
2、(1)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2)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3、现在人们用“夸父逐日”作比喻时,有的表示赞许,比喻____________
;有的表示指责,比喻________________.
4、在你心目中&共工是一个怎样的人?
答案:1、追赶;竞走;绳子;撞。
2、(1)还没赶到大湖,就半路渴死了。他遗弃的手杖,化成桃林。
(2)天向西北方倾斜,所以日月星辰都朝西北方移动;大地的东南角陷塌了,所以江河泥沙朝东南角流去。
3、现在人们用“夸父逐日”作比喻时,有的表示赞许,比喻(有宏大的志向和巨大的力量和气魄);有的表示指责,比喻(自不量力)
4、能够改天换地的人。
课外古诗词:
1、吴均《山中杂诗》一诗中,反映山中屋宇地势高峻且富有情趣的两句是: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
2、王维《竹里馆》一诗中,写夜静人寂,明月相伴情景的两句是: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3、李白《峨眉山月歌》一诗中,点明远游游线,抒发依依惜别之情的两句是: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4.《峨眉山月歌》中表现月光柔柔,波光粼粼的诗句是: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5、李白《春夜洛城闻笛》一诗中,表达诗人对家乡的依恋和思乡之情的两句是: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6、岑参《逢入京使》一诗中,写诗人由于行色匆匆,只好用捎口信方式表达怀亲之情的两句是: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7.《逢入京使》中运用夸张手法传达惜别深情的诗句是: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8、韦应物《滁州西涧》一诗中用以动写静手法描写雨景,以飞转流动之势,衬托闲淡宁静之景,抒发了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而忧伤情怀的诗句是: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9、《滁州西涧》中诗人渲染一种恬淡幽静的意境,蕴涵对无声息者一丝同情的句子是:“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10、杜甫《江南逢李龟年》一诗中,常被用来表达久别重逢,幸会难得的心情的两句是: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11、刘长卿《送灵澈散人》一诗中,写灵澈辞别归去,诗人伫立目送,依依不舍情景的两句是: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12、赵师秀《约客》一诗中,描写江南梅雨时节清新幽静可爱景色,交待深夜候客客不至的原因,衬托诗人孤寂,无聊心情的两句是: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13、赵师秀《约客》一诗中,表达诗人候客时长而失望焦躁情绪的两句是: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14、赵翼《论诗》一诗中,说明人才辈出,各个时代都有有才华有成就的新人出现的两句是: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综合性学习总复习
第一单元& 成长的烦恼
1:请你用一定的语言形式,把你心中的烦恼形象化,比如说:我的烦恼是鞋子中的一个沙粒,它虽然很小,却是我前行中的一大障碍。(备注:①我的烦恼就象夏天的骄阳,炽热下,我只好走在他人的阴影里。②若成长是一篇著作,那么烦恼便是藏在段落深处的错字;如果成长是一张白纸,那么烦恼便是附在背面的一个瑕疵。)(同学只要能说出对烦恼的感受即可)
2、“烦恼”,不是我们中学生的专利,古往今来,多少文人曾慨叹过,请你念出一首有关“烦恼”的诗歌或名句,友情提示:不一定要出现“烦恼”这个词语。古今中外的都可以。
(备注: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辛弃疾;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杜甫)
3、“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是写愁的名句,这两句诗的作者是哪个朝代的谁?这句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你能简单说说诗的意思吗?
4、同学们有了解不开的疙瘩,常会忧郁,这是一种心理疾病,通过专门的心理医师是可以缓解症状的,医生常用的治病方子就是倾听、聊天等。我们学校的医务室门上挂着这样一个牌子:学生心理咨询辅导站。这个名字不太含蓄,你能给它换个名字,让同学们喜欢又符合它治病的特点呢?(比如“快乐聊天室”,只要能说出新名字,就可以)
5、我们说了很多的烦恼,心里快乐了很多,但人在相貌的问题上,极易受自我暗示的影响。如果你以挑剔的目光先假定了某一部位有点不对劲,以后就会越看越不对劲,如此将形成不良的自我暗示。曾经有位女生老觉得鼻子不正,于是天天捏鼻子,结果得了鼻炎。下面,我们给同学们提几点建议:
改变认知。对我们来说,漂亮不是生活的全部,而学习是我们的重要任务。随便走在大街上;你会发现,有一些女孩子虽然漂亮,但说话粗鲁,脏话连篇,让人听了感到很不舒服。因此,如果说美,就是指漂亮,那只是一种偏见。一个女孩美与不美是由很多因素综合而成的,如个人修养、爱心、礼貌、待人接物等。
做到心灵更美。用心灵美来弥补相貌不美的烦恼,取长补短。这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难,你要作艰苦的努力。用真诚,用爱心去与人交往,帮助那些需要你帮助的人,天长地久,同学们就不会感到你不美,也都愿意与你交往,到那时,你就是一个很快乐的女孩。
超越自卑。使人自卑的东西有很多,同样,使人自信的东西也有很多。长相不美使人自卑,但学习成绩好又会使人自信。因此,当前,你可把过多精力用在学习,刻苦学习,学习跟上去了,美好的东西也会随之而来。到时候,你就会说,老天爷对我很公平。
6、在一个人成长的过程中,会出现许多烦恼,你如何看待这些烦恼?用名言警句的形式写出你对烦恼的认识和感悟。
&如:烦恼是大海中的一滴水,但是它可以折射出太阳的光彩。
烦恼是高山里的一块石,但是它可以透视出自然的影子。&&&&&&&&&&&&&&&&&&&&
小A是你班的插班生,因为性格内向,一直没有很好地融入班集体,他本人也比较烦恼。请你写一段话帮他化解烦恼,争取说得入情入理,语言得体,让人信服。
小A,我们大家都很喜欢你,希望能够跟你做朋友,只要你向大家敞开心扉,你就能感受到同学们的热情。
第二单元& 黄河,母亲河
1.关于黄河的著名诗句
(1)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将进酒》)
(2)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李白《赠裴十四》)
(3)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王之涣《凉州词》)
(4)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
(5)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2.与黄河有关的俗语、谚语、成语。
俗语、谚语:
不到黄河心不死〖解释〗比喻不达目的不罢休。也比喻不到实在无路可走的的境地不肯死心。
跳到黄河洗不清〖解释〗比喻无法摆脱嫌疑。关于黄河的成语
中流砥柱:就象屹立在黄河急流中的砥柱山一样。比喻坚强独立的人能在动荡艰难的环境中起支柱作用。
鲤鱼跳龙门:古代传说黄河鲤鱼跳过龙门,就会变化成龙。比喻中举、升官等飞黄腾达之事。也比喻逆流前进,奋发向上。
泾渭分明:泾河水清,渭河水浑,泾河的水流入渭河时,清浊不混。比喻界限清楚或是非分明。
3.与黄河有关的民间故事、神话传说、历史人物
(1)大禹治水(2)姜太公钓鱼(3)郑国渠
5.了解黄河忧患,关注黄河,保护黄河。
(1)黄河的现状:水土流失、泥沙淤积、缺水断流、水污染……
(2)治理措施:节约用水、加强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河建设、植树种草…
(3)近几十年来,由于水土流失,泥沙淤积,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破坏,黄河又出现了严重的缺水断流和水污染等新的问题。针对这一情况,环保局要举行“保护母亲河”公益广告大赛,请你拟一条广告语参加这次比赛。
答:黄河不再咆哮,黄河在呻吟(九曲黄河一份情 ,两岸绿林四季清 )
2.保护黄河,人人有责。请你针对黄河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向环保局王局长提几条保护
黄河的建议:
答:王局长,您好!为了更好地保护黄河,我建议在两岸加强植树种草,杜绝水污染,希望您能够采纳我的建议。&&
第三单元&&
我也追“星”1.请给同学们推荐一本你读过的名人传记,并说说你的推荐理由。
《贝多芬传》。因为贝多芬一生坎坷,如:家境贫寒,
母亲早逝,双耳失聪,爱情失意,但他不向命运屈服,在音乐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让我非常佩服。
2.现实生活中有不少青少年盲目追“星”,你对此事有什么看法?
“追星”不是不可以,但不能盲目。我们要追那些在事业、做人、社会责任感等方面有可贵之处的“星”,而不能什么“星”也“追”。要学习他们的可贵精神,而不能学习他们的缺点。
第四单元 戏曲大舞台
1、起源:中国戏曲的起源很早,在上古原始社会的歌舞中已经萌芽了。但它发育成长的过程却很长,经过汉、唐,直到宋、金才形成比较完整的戏曲艺术形态。戏曲主要是由民间歌舞、说唱和滑稽戏三种不同艺术形式综合形成的。庙会和瓦舍勾栏对戏曲的形成起了促进作用。宋杂剧是中国最早的戏曲形式。
2、行当:戏曲的角色分为生旦净丑四大行当。“生”是除大花脸及丑角以外男性角色的统称(老生、小生、武生、娃娃生)。“旦”是女性角色的统称(正旦、花旦、闺门旦、武旦、老旦、彩旦)。“净”,俗称“花脸”,大多扮演性格、品质、相貌特异的男性人物,化妆用脸谱(包拯—大花脸、曹操—二花脸)。“丑”,扮演喜剧角色,鼻梁上抹一小块白粉,俗称“小花脸”。3.特点:“虚拟——没有实物的表演”。
4、我国戏曲讲究用“唱念做打”四种艺术手段和“手眼身法步”五种技术方法来表现人物。
5、说出几个戏曲中的专用名词。例:唱腔、龙套、脸谱……
6、几个主要的戏曲剧种及精彩唱段
(1)昆剧——中国戏曲之母(2)京剧(《玉堂春》)——中国国粹,被称为“东方歌剧”(3)黄梅戏(《天仙配》)——发源于湖北黄梅县,具有芬芳的泥土气息
(4)豫剧(《花木兰》)
7、京剧旦角流派:
(1)梅派(梅兰芳)(2)程派(程砚秋)(3)荀派(荀惠生)(4)尚派(尚小云)
(1)红脸含褒义,代表忠勇(2)黑脸为中性,代表猛智(3)蓝脸和绿脸也为中性,代表草莽英雄(4)黄脸和白脸含贬义,代表凶诈(5)金脸和银脸是神秘,代表神妖
例题:1.中国戏曲是我国的文化瑰宝,但现在身处窘境。你认为应该顺其自然让戏曲自生自灭呢?还是极力弘扬传统文化呢?谈谈你的看法。
我认为应该大力弘扬。因为戏曲是中国民族文化的象征,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作为历史悠久的中华民族,不能丢掉了自己的文化特色。
2.中国戏曲应如何摆脱困境,获得新生,请提出至少两条合理的建议。
(1)改革戏曲的表现形式和唱词,采用现代人喜闻乐见的形式。
(2)组织“亲近戏曲”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戏曲。
(3)在中小学开设戏曲课,培养青少年的戏曲欣赏能力。
第五单元&&
漫画探险1.学校准备在明年暑期举办生存夏令营活动,现招聘志愿者前往挑战,请你为学校拟一则招聘启事。
为了磨练同学们的意志,培养同学们的独立精神,我校部准备在明年暑期组织“生存挑战夏令营”,挑战地点是番禺野生动物园,到时候只许带少量的食品和最基本的生活用品。有志者先说服自己的家人,并参加今天举行的现场招聘会。
&&&&&&&&&&&&&&&&&&&&&&&&&&&&&&&&&&&&&&&&&&&&&&&&&&&&&&&
&&学校生存挑战夏令营
&&&&&&&&&&&&&&&&&&&&&&&&&&&&&&&&&&&&&&&&&&&&&&&&&&&&&
&&&&&&&&&&&年&月&日
2.你要去应聘学校的生存夏令营活动,请你向招聘人员陈述你的应聘理由。
答:老师,你好。我是&&。我希望能参加生存挑战夏令营,因为我自信自己有强健的身体,有过硬的野外生存知识,我希望自己能够通过这次活动,把自己锻炼得更加坚强,希望你们能接纳我成为夏令营的成员。
第六单元& 马的世界1、与马有关的俗语、成语:
俗语:(1)人在衣裳马在鞍(2)风马牛不相及(3)又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4)驴唇不对马嘴(5)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6)人并不因为生在马厩里就成了马。(7)牵马到河易,强马饮水难。
成语:一言既出驷马难追,马到成功,马不停蹄,马革裹尸,人仰马翻。
2、我国古代的车马
(1)古书上常见车马并举。战国以前,车马相连。一般地说,没有无车的马,也没有无马的车。因此,古人所谓御车也就是御马,所谓乘马也就是乘车。古代驾二马为骈,驾三马为骖,驾四马为驷。
(2)一车四马为一乘。春秋战国时代,按车乘的多少区分国之大小。天子是万乘之国诸侯是千乘之国。
3、我国历史上或传说中的名马
(1)的卢马,刘备的坐骑。(2)昭陵六骏,唐太宗李世民南征北战驰骋沙场统一全国的六匹战马。它们分别是:特勒骠、青骓、什伐赤、飒露紫、拳毛祸&和白蹄乌。李世民为纪念它们,将它们的形象雕刻在自己陵墓的石屏上。相传六骏的图形出自唐代著名画家阎立本之手。(3)白龙马,《西游记》中唐僧的坐骑。本是西海龙王之子,犯了死罪,后被观世音变为白马,随唐僧师徒到西天取经。(4)汗血马,传说中的良马。产于大宛,汗水从肩部流出,呈血色,一日之内可以跑千里路。
4、与马有关的历史人物和历史故事
(1)伯乐相马(2)老马识途(3)老骥服盐车而上太行(4)按图索骥(5)秦琼卖马
5、艺术作品中的马
(1)画马名家:唐代的韩榦、韦偃,近代徐悲鸿(2)雕刻名作:昭陵六骏
(3)音乐名作:琵琶曲《十面埋伏》,二胡曲《赛马》
6、有人认为,“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在二者关系中伯乐起决定作用;也有人认为,只要是千里马而不是驽马,无论是否有伯乐,它在任何地方都会显示出卓越的才能。你同意哪种观点?说说理由。
观点:我同意“只要是千里马,总能显示自己才能”的观点。因为,只要是金子总会发光的。如:在公司里面工作的员工,只要有才能,就能创造非凡的业绩,从而赢得大家的认可。
7、如果请你做“马的世界”综合性学习活动的主持人,请你拟一个开场白,要求其中至少要引用一句含马字的古诗,或者2个含马字的成语。
&名著导读总复习
一.《童年》——高尔基(俄国)
1、《童年》是高尔基以自身经历为原型创作的自传体小说三部曲的第一部,其他两部为《在人间》《我的大学》。
2、《童年》讲述的是阿廖沙(作者的乳名)三岁到十岁这一时期的童年生活。小说从我随母亲去投奔外祖父写起,到外祖父叫我去人间混饭吃结束,生动地再现了19世纪七八十年代俄罗斯下层人民的生活状况。
3、童年刻画了众多的人物形象,外祖父是一个吝啬、贪婪、专横、残暴的人,经常毒打外祖母和孩子们,狠心地剥削手下的工人。外祖母是一个慈祥善良、聪明能干、热爱生活的人,对谁都很忍让,有着圣徒一般的宽大胸怀。作品中,还有两个粗野自私的舅舅米哈伊尔和雅科夫,乐观纯朴的学徒小茨冈,正直的老工人格里戈里,献身于科学的知识分子“好事情”,快乐的麻脸保姆叶夫根尼娅。
4、在这部小说中,哪个人物给你的印象最深?为什么?
二、《昆虫记》—— 法布尔(法国)
1、昆虫学家法布尔毕其一生观察研究昆虫,写出《昆虫记》(又译《昆虫物语》或《昆虫学札记》)被誉为“昆虫的史诗”。
2、《昆虫记》是优秀的科普著作也是公认的文学经典。它行文生动活泼,语调轻松诙谐,鲁迅把它奉为“讲昆虫生活”的楷模。它根据大量第一手资料,将昆虫的生活和习性揭示出来,如蝉在地下潜伏4年才能钻出地面,在阳光下歌唱5个星期;蟋蟀善建巢穴,管理家务;蜘蛛善于捕食、织网;螳螂善于利用“心理战术”制服敌人;樵叶蜂可以不用任何工具“剪”下圆叶片做巢穴盖子……在作者笔下,杨柳天牛像个吝啬鬼,身穿一件似乎“缺了布料”的短身燕尾礼服;小甲虫“为它的后代作出无私的奉献,为儿女操碎了心”;而被毒蛇蜘蛛咬伤的小麻雀也会“愉快地进食,如果我们喂食动作慢了,它甚至会像婴儿般哭闹。”
3、法布尔的《昆虫记》除真实记录昆虫的生活,还透过昆虫世界折射出社会人生。全书充满了对生命的关爱之情,充满了对自然万物的赞美之情。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徐悲鸿的故事主要内容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