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小明和兴趣小组的同学同学认为通过这次实验旧能得出确定的结论.为什么

某同学为了探究废旧电池对生物生活的影响,做了一个实验.在下述实验步骤(1)(2)(3)中各有一处错误_百度知道
某同学为了探究废旧电池对生物生活的影响,做了一个实验.在下述实验步骤(1)(2)(3)中各有一处错误
请改正并预测实验现象和结论.实验步骤,用废电池液浸泡.B杯中放入若干粒玉米种子,分别统计发芽率.改正:(1)______(2)______(3)______预测实验现象及结论,用清水浸泡.(3)发芽,均加入清水适量:取A.B两个培养皿在底部铺上两层纱布,分别放上用废电池液和清水浸泡过的种子:(1)制备废电池液,放在30℃培养箱中发芽.(4)当种子发芽到1某同学为了探究废旧电池对生物生活的影响:取A.B两个烧杯.A杯中放入若干粒小麦种子,做了一个实验.在下述实验步骤(1)(2)(3)中各有一处错误或不妥之处,浸泡在1000毫升的清水中2-3天后得到电池液待用.(2)浸种.5厘米长时:将一节5号电池
我有更好的答案
预测试验现象及结论,说明废电池液对生物有利,说明旧电池对生物生活的影响.(1)制备废电池液;(2)若A培养皿中种子的发芽率低于B中的;故答案为:(1)若A培养皿中种子的发芽率高于B中的,说明废电池液对生物无明显影响. (3)若A;(3)均加入清水适量改为分别加入适量的废电池液和清水.预测试验现象及结论:更正(1)将一节5号电池改为将一节5号电池应先打碎或打洞:取A.B两个烧杯.A杯中放入若干粒小麦种子、B培养皿种子的发芽率无明显的差别,分别加入适量的废电池液和清水,A组和B组对照,说明废电池液危害生物的生活,浸泡在1000毫升的清水中2-3天后得到电池液待用.(2)浸种:取A.B两个培养皿在底部铺上两层纱布,用清水浸泡.(3)发芽,说明废电池液危害生物的生活.(3)若A,放在30℃培养箱中发芽.&nbsp该实验的变量是废旧电池,说明废电池液对生物有利.(2)若A培养皿中种子的发芽率低于B中的,分别放上用废电池液和清水浸泡过的种子、B培养皿种子的发芽率无明显的差别:将一节5号电池应先打碎或打洞,用废电池液浸泡.B杯中放入若干粒小麦种子;(2)B杯中放入若干粒玉米种子改为B杯中放入若干粒小麦种子:(1)若A培养皿中种子的发芽率高于B中的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2006o济宁)(1)下图是初中化学学习中的常见装置,请按要求回答下面问题:①利用上述装置的组合可以制取的气体有①氢气、二氧化碳(或H2、CO2);[或氢气、二氧化碳、氧气(或H2、CO2、O2)],写出其中一种气体制备的化学反应原理Zn+H2SO4=ZnSO4+H2↑(或CaCO3+2HCl=CaCl2+CO2↑+H2O或2H2O22H2O+O2↑).②有的同学认为装置E可以代替装置B、C、D收集气体,欲收集具备下面性质的气体,应如何使用装置E?比空气重的气体:装置E正放,气体由a端进入(或倒放,气体由b端进入);收集难溶性气体:装置E充满水后正放,气体由b端进入(充满水后倒放,气体由a端进入).③装置E还具有其他用途,请举一例说明:洗气(或干燥气体、除去某些气体中的杂质等).(2)小明同学在使用“除垢净”去除热水瓶中的水垢时,发现有大量的气泡产生.联想水垢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小明猜想“除垢净”的成分中可能有酸.①为证实自己的猜想,小明从家中又找来两类不同的物质进行实验:实验一:将废锌皮(或铁钉等)放入除垢净中,有气体出现且该气体能够燃烧;实验二:将生锈铁钉放入到除垢净中,铁锈消失且溶液颜色逐步变为黄色.经实验,小明得出“除垢净”的有效成分中一定有酸的结论.②小明想试制一瓶“除垢净”,你认为HCl、H2SO4两种酸中的盐酸更合适,理由是硫酸与水垢反应生成微溶的硫酸钙,除垢不彻底(或盐酸是胃液的成分之一,使用盐酸配制“除垢净”更安全).③结合上面对“除垢净”的了解,在使用“除垢净”时应注意去除铝壶中的水垢时,应控制水“除垢净”的浓度,(或不要滴到手上或衣服上、防止腐蚀、除垢后要将“除垢净”冲洗干净等).
解:(1)①氢气、二氧化碳(或H2、CO2)[或氢气、二氧化碳、氧气(或H2、CO2、O2)]Zn+H2SO4=ZnSO4+H2↑(或CaCO3+2HCl=CaCl2+CO2↑+H2O或2H2O22H2O+O2↑)说明:本小题第一空答出上面两答案中的任一个均可得满分,其他答案不予得分.第二空可根据第一空答案,相应正确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均可得分.②装置E正放,气体由a端进入(或倒放,气体由b端进入)装置E充满水后正放,气体由b端进入(充满水后倒放,气体由a端进入)说明:本题从不同的角度,答出上面正确答案中的任一个即可得分.③洗气(或干燥气体、除去某些气体中的杂质等)说明:本小题答案较多,其他合理答案均可按标准给分.(2)①实验一:将废锌皮(或铁钉等)放入除垢净中,有气体出现且该气体能够燃烧实验二:将生锈铁钉放入到除垢净中,铁锈消失且溶液颜色逐步变为黄色实验三:用植物色素(如花瓣汁液等)加入到除垢净中,植物色素出现颜色的变化说明:本题选取物质的种类不同,答案有所不同,其他合理答案均可按标准给分.②盐酸硫酸与水垢反应生成微溶的硫酸钙,除垢不彻底(或盐酸是胃液的成分之一,使用盐酸配制“除垢净”更安全)说明:本小题第二空中其他合理答案也可得分.③去除铝壶中的水垢时,应控制水“除垢净”的浓度,(或不要滴到手上或衣服上、防止腐蚀、除垢后要将“除垢净”冲洗干净等)说明:本题从不同角度给出其他合理答案也可得分.(1)①创设了情景,是一种开放题型,答案不唯一;从学过的氢气、氧气、二氧化碳任选一个即可;②主要体现右图的多功能性,根据不同的目的灵活选择气体的进出口;(2)①是有关实验的猜想验证问题;②方案的选取还必须从安全环保的绝度考虑;③联系生成生活的问题,应注意药品的使用安全.某同学为了探究废旧电池对生物生活的影响,做了一个实验.在下述实验步骤(1)(2)(3)中各有一处错误或不妥之处,请改正并预测实验现象和结论.实验步骤:(1)制备废电池液:将一节5号电池,浸泡在1000毫升的清水中2-3天后得到电池液待用.(2)浸种:取A.B两个烧杯.A杯中放入若干粒小麦种子,用废电池液浸泡.B杯中放入若干粒玉米种子,用清水浸泡.(3)发芽:取A.B两个培养皿在底部铺上两层纱布,分别放上用废电池液和清水浸泡过的种子,均加入清水适量,放在30℃培养箱中发芽.(4)当种子发芽到1.5厘米长时,分别统计发芽率.改正:(1)将一节5号电池改为将一节5号电池应先打碎或打洞(2)B杯中放入若干粒玉米种子改为B杯中放入若干粒小麦种子(3)均加入清水适量改为分别加入适量的废电池液和清水预测实验现象及结论:(1)若A培养皿中种子的发芽率高于B中的,说明废电池液对生物有利(2)若A培养皿中种子的发芽率低于B中的,说明废电池液危害生物的生活(3)若A、B培养皿种子的发芽率无明显的差别,说明废电池液对生物无明显影响.【考点】.【分析】此题考查的是探究废旧电池对生物生活的影响的实验的实验设计能力.实验设计的关键是遵循对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解答】解:该实验的变量是废旧电池,A组和B组对照,说明旧电池对生物生活的影响.(1)制备废电池液:将一节5号电池应先打碎或打洞,浸泡在1000毫升的清水中2-3天后得到电池液待用.(2)浸种:取A.B两个烧杯.A杯中放入若干粒小麦种子,用废电池液浸泡.B杯中放入若干粒小麦种子,用清水浸泡.(3)发芽:取A.B两个培养皿在底部铺上两层纱布,分别放上用废电池液和清水浸泡过的种子,分别加入适量的废电池液和清水,放在30℃培养箱中发芽.&预测试验现象及结论:(1)若A培养皿中种子的发芽率高于B中的,说明废电池液对生物有利.(2)若A培养皿中种子的发芽率低于B中的,说明废电池液危害生物的生活.(3)若A、B培养皿种子的发芽率无明显的差别,说明废电池液对生物无明显影响.&故答案为:更正(1)将一节5号电池改为将一节5号电池应先打碎或打洞;(2)B杯中放入若干粒玉米种子改为B杯中放入若干粒小麦种子;(3)均加入清水适量改为分别加入适量的废电池液和清水.预测试验现象及结论:(1)若A培养皿中种子的发芽率高于B中的,说明废电池液对生物有利;(2)若A培养皿中种子的发芽率低于B中的,说明废电池液危害生物的生活;(3)若A、B培养皿种子的发芽率无明显的差别,说明废电池液对生物无明显影响.【点评】科学探究考查学生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的能力,重点是对照实验和变量的判断.声明:本试题解析著作权属菁优网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答题:sjzwjx老师 难度:0.45真题:1组卷:0
解析质量好中差解:(1)①③实验得,物体受到的浮力为4N-3N=1N,①②实验得,物体受到的浮力为4N-3.6N=0.4N,实验③物体排开液体体积大,受到的浮力大,所以液体密度一定时,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越大,物体受到的浮力越大;①③实验得,物体受到的浮力为4N-3N=1N,①④实验得,物体受到的浮力也为4N-3N=1N,实验③④物体排开液体体积相等,受到的浮力相等,所以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跟物体浸没的深度没有关系;①④实验得,物体受到的浮力为4N-3N=1N,①⑤实验得,物体受到的浮力为4N-2.8N=1.2N,所以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一定时,液体的密度越大,物体受到的浮力越大.(2)将铁片放入盛水的烧杯中,铁片下沉至杯底,铁片受到的浮力小于铁片的重力;将铁片弯成“碗状”再放入水中,它漂浮在水面上,“碗状”铁片受到的浮力等于铁片的重力;铁片弯成碗状,形状变化,重力不变,所以第一次受到的浮力小于第二次受到的浮力.小明探究过程中,只注意铁片形状的改变,没有控制铁片排开液体的体积的变化.控制变量法没有控制好.(3)大象在船上时,大象和船的总重等于船受到的浮力;把大象换成石头,石头和船总重等于船受到的浮力;船上放大象和船上放石头,船排开水的体积相同,船受到的浮力相同,所以石头和大象的重相同.这种方法是等效替代法.此方法中主要利用漂浮在液面上的物体受到的浮力等于物体自身的重力.故答案为:(1)液体密度一定时,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越大,物体受到的浮力越大;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跟物体浸没的深度没有关系;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一定时,液体的密度越大,物体受到的浮力越大;(2)小于;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3)漂浮在液面上的物体所受浮力等于物体自身重力.分析:(1)物体浸在液体中受到浮力作用,物体受到浮力大小跟液体的密度和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在物体排开液体体积一定时,液体的密度越大,物体受到的浮力越大;在液体的密度一定时,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越大,物体受到的浮力越大.物体浸没在液体中受到浮力大小跟物体浸没在液体的深度没有关系.(2)浸没在液体底部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小于物体的重力,漂浮在液面上的物体上受到的浮力等于物体的重力.物体受到的重力不变,比较两次受到的浮力大小.用实验来探究物理结论时,一个物理量受到多个因素影响时,一定采用控制变量法.(3)漂浮在液面上的物体受到的浮力等于物体的重力.点评:掌握浮力大小的影响因素,采用控制变量法探究浮力大小跟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漂浮在液面上的物体受到的浮力等于物体的重力,这个结论应用很广泛.
请选择年级七年级八年级九年级请输入相应的习题集名称(选填):
科目:初中物理
题型:阅读理解
(2009?漳州模拟)小明同学通过实验研究浸在液体中的物体表面受到液体的压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他把高为0.2米的实心圆柱体先后浸入A、B、C三种液体中(ρA<ρB<ρC),改变下表面到液面的距离h,利用仪器测得圆柱体下(或上)表面受到液体的压强,并利用公式求得下(或上)表面受到液体的压力,记录数据如表一、表二、表三所示.(表中,F1为上表面受到液体的压力,F2为下表面受到液体的压力)表一
30.8(1)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2与3或4、5与6或7、8与9等数据中的距离h和下表面受到液体压力F2的关系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在同种液体中,圆柱体下表面受到液体的压力与深度成正比.(2)分析比较实验序号2与5或3、6与7等数据中的距离h和上表面受到液体压力F1的关系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当深度相同时,液体的密度越大,圆柱体上表面受到液体的压力越大.(3)小明同学进一步综合分析了表一、表二、表三中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得出结论:(a)浸没在同种液体中的圆柱体,下、上表面受到的液体压力差是相同的.(b)浸没在不同种液体中的圆柱体,下、上表面受到的液体压力差是不同的.①请判断,小明同学的结论是合理但结论不完整的(选填“错误”、“合理但结论不完整”或“正确”).②若小明同学的结论“错误”,请写出正确的结论;若小明同学的结论“合理但结论不完整”,请将其补充完整.浸没在不同种液体中的圆柱体,下、上表面受到的液体压力差随液体密度的增大而增大.
科目:初中物理
题型:阅读理解
(2009?越秀区一模)学习了密度的知识后,小红和小明同学通过实验测量酒精的密度.(1)他们选取了下列实验器材:酒精、量筒、托盘天平(带砝码)、烧杯.他们设计的实验方案是:①调节好天平,将装有适量酒精的烧杯放在天平右盘,向左盘中加砝码,天平横梁恢复平衡时,游码仍位于零刻线处,测出它们的总质量为m1;②将烧杯中的一部分酒精倒入量筒,测出量筒中酒精的体积V;③测出烧杯及其中剩余的酒精的质量m2(此时游码恰好仍在零刻线处);④计算出酒精的密度ρ.上述方案中存在一个操作上的错误,请你指出来并更正.错误:烧杯放在天平右盘,砝码放在左盘;更正:烧杯放在天平左盘,砝码放在右盘.(2)小红利用弹簧测力计、烧杯、石块、细线和水(ρ水已知)测量酒精密度的过程如下:①用细线拴住石块,并用弹簧测力计测出石块重为G;②将石块浸没在水中,并记录弹簧测力计的读数F1;③将石块浸没在酒精中,并记录弹簧测力计的读数F2;④计算酒精的密度.表达式为ρ酒精=2G-F1ρ水.(3)此后,小明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应用浮力知识测量某种实心金属的密度.如图所示,把某种实心金属浸没在水中,它受到的浮力是1N,它的密度是4×103kg/m3.
科目:初中物理
题型:阅读理解
小明同学通过实验来研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做了如图所示的一系列实验.(1)对比分析①②③两次实验,得出的结论是液体密度一定时,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越大,物体受到的浮力越大;对比分析①③④两次实验,得出的结论是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跟物体浸没的深度没有关系;对比分析①④⑤两次实验,得出的结论是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一定时,液体的密度越大,物体受到的浮力越大;(2)小明想探究“物体受到的浮力与其形状是否有关”.他找来薄铁片、烧杯和水进行实验.实验步骤如下:步骤一:将铁片放入盛水的烧杯中,铁片下沉至杯底.步骤二:将铁片弯成“碗状”再放入水中,它漂浮在水面上.通过分析可知,第一次铁片受到的浮力小于第二次铁片受到的浮力(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小明得出:物体受到的浮力与其形状有关.小明得出错误结论的原因是:他只关注了铁片形状的改变,忽视了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对浮力大小的影响.(3)“曹冲称象”的故事流传至今如图所示,最为人称道的是曹冲采用的方法,他把船上的大象换成石头,而其他条件保持不变,使两次的效果(船体浸入水中的深度)相同,于是得出大象的重就等于石头的重.人们把这种方法叫“等效替代法”.请你写出他运用的与浮力相关的物理知识漂浮在液面上的物体所受浮力等于物体自身重力.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学年广东省广州市荔湾区九年级(上)期末物理试卷(解析版)
题型:解答题
小明同学通过实验来研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做了如图所示的一系列实验.(1)对比分析①②③两次实验,得出的结论是______;对比分析①③④两次实验,得出的结论是______;对比分析①④⑤两次实验,得出的结论是______;(2)小明想探究“物体受到的浮力与其形状是否有关”.他找来薄铁片、烧杯和水进行实验.实验步骤如下:步骤一:将铁片放入盛水的烧杯中,铁片下沉至杯底.步骤二:将铁片弯成“碗状”再放入水中,它漂浮在水面上.通过分析可知,第一次铁片受到的浮力______第二次铁片受到的浮力(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小明得出:物体受到的浮力与其形状有关.小明得出错误结论的原因是:他只关注了铁片形状的改变,忽视了______对浮力大小的影响.(3)“曹冲称象”的故事流传至今如图所示,最为人称道的是曹冲采用的方法,他把船上的大象换成石头,而其他条件保持不变,使两次的效果(船体浸入水中的深度)相同,于是得出大象的重就等于石头的重.人们把这种方法叫“等效替代法”.请你写出他运用的与浮力相关的物理知识______.当前位置:
>>>某同学为了探究废旧电池对生物生活的影响,做了一个实验。在下述..
某同学为了探究废旧电池对生物生活的影响,做了一个实验。在下述实验步骤(1)、(2)、(3)中各有一处错误和不妥之处,请改正并预测试验现象及结论。 实验步骤:(1)制备废电池夜:将一节5号电池浸泡在1000毫升的清水中,2―3天后得到废电池液待用。(2)浸种:取A、B两个烧杯。A杯中放入若干粒小麦种子,用废电池液浸泡;B杯中放入若干粒玉米种子,用清水浸泡。(3)发芽:取A、B两个培养皿在底部铺上两层纱布,分别放上用废电池液和清水浸泡过的种子,均加入清水到种子的半高,放入30℃培养箱中发芽。(4)当种子发芽到1.5厘米时,分别统计发芽率。改正:
(1)&&&&&&&&&&&&&&&&&&&&&&&&&&&&&&&&&&&&&&&&&&; (2)&&&&&&&&&&&&&&&&&&&&&&&&&&&&&&&&&&&&&&&&&&;(3)&&&&&&&&&&&&&&&&&&&&&&&&&&&&&&&&&&&&&&&&&&; 预测试验现象及结论:&&&&&&&&&&&&&&&&&&&&&&&&&&&&&&&&&&&&&&&&&&&&&&&&&&&&&&&&&& 。
题型:填空题难度:中档来源:同步题
(1)将一节5号电池应先打碎或打洞。 (2)B杯中放入若干粒玉米种子改为B杯中放入若干粒小麦种子(3)均加入清水到种子的半高改为分别加入废电池液和清水到种子的半高。预测试验现象及结论:(1)若A培养皿中种子的发芽率高于B中的,说明废电池液对生物有利。(2)若A培养皿中种子的发芽率低于B中的,说明废电池液危害生物的生活。(3)若A、B培养皿种子的发芽率无明显的差别,说明废电池液对生物无明显影响。
马上分享给同学
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某同学为了探究废旧电池对生物生活的影响,做了一个实验。在下述..”主要考查你对&&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危害&&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危害
人类活动破坏生态环境的实例:(1)乱砍乱伐森林遭到严重砍伐后,涵养水源的功能消失,会使气候变得更加恶劣,会导致洪涝、干旱或沙尘暴的发生。由于植被被破坏,动物得以生活的环境遭到破坏,动物将迁居或死亡。(2)乱不滥杀受利益的驱使,许多人对野生动物大肆捕杀,导致生物种类大大减少,从而引发了严重的虫害,危害农作物等一系列生态危机。 (3)植物入侵生物入侵指的是生物随着商品贸易和人员往来迁移到新的生态环境中.并对新的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危害的现象。生物入侵的特点是不受时间和国界的限制,并且随着全球贸易的迅速发展和世界各地人们的频繁交往而迅速传播开来。&&& 一百多年前,有人将20多只英国的家兔带到澳大利亚饲养。在一次火灾中兔舍被毁,幸存的家兔流窜到了荒野。由于澳大利亚的气候适于兔的生存,再加上那里缺少兔的天敌,这些幸存者就以惊人的速度繁殖起来,成了野兔。它们与绵羊争夺食物,破坏草原植被,给畜牧业造成很大损失。&&& 近年来,我国南方某些沿海地区,一种原产南美洲的叫作薇甘菊的“植物杀手”悄悄地登陆了,在气候温暖、雨量充沛的适宜条件下迅速蔓延开来。没过多久,荔枝树、香蕉园,以及花木扶疏的美丽丘陵和原野,很快就长满了薇甘菊。这些入侵者茂密的藤蔓缠绕或覆盖住当地植物,夺走本应属于当地植物的阳光和养料,使当地植被受到严重破坏。&&& 目前,松材线虫、湿地松粉蚧、美国白蛾等森林害虫的入侵,每年危害我国森林的面积达1 50万公顷。豚草、薇甘菊、紫茎泽兰、飞机草、大米草、水葫芦等恶性杂草已在我国部分地区大肆蔓延,对我国的生物多样性和农业生产造成破坏。
人类破坏环境的污染物的来源: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知识梳理: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1.温室效应&&&& 温室效应是指由于全球二氧化碳等气体的排放量不断增加,导致地球平均气温不断上升的现象。原来,二氧化碳等气体就像温室中的玻璃顶棚一样,既能使太阳光顺畅地透射到大地,又能截留和吸收地表放散出的热量。这就势必导致大气温度升高,全球气候变暖。温室效应使冰川加速融化,海平面逐渐上升,一些地区的台风更加频繁,还有一些地区则更加干旱,最终造成世界各地农作物的减产和多种生物的灭绝。目前,世界各国正在积极研究控制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的措施。2.臭氧层破坏&&&& 在地面空气中的臭氧是一种污染物,对生物有毒害作用,但在大气层的上部,位于大气平流层中的臭氧层却是地球的一个保护层,能阻挡过量的紫外线到达地面。紫外线辐射能被蛋白质和核酸吸收,并破坏蛋白质和核酸的化学键,因此对生物有极大的杀伤力,还能引起基因突变。紫外线能使一此氧分子裂变成游离的氧原子,并和另一砦氧分子结合成臭氧(O3),紫外线也可使臭氧裂变成氧气,在平流层,氧气和臭氧是保持平衡的。但是近年来,人类的活动正在逐渐破坏着这种平衡,使臭氧的分解过程大于合成过程。导致大气中臭氧减少和耗竭的物质主要是平流层内超音速飞机排放的大量含氮废气以及冰箱和空调使用过程中散发出的氟利昂。臭氧层耗损和臭氧层空洞对人类与其他生物的主要危害包括:人类皮肤癌和白内障等疾病的发病率提高;人体免疫系统受到抑制等。 3.固体废弃物的污染&&& 固体废弃物是指人类在生产和生活中丢弃的固体物质,如采矿业的废石、工业的废渣、废弃的塑料制品以及生活垃圾。这些固体废弃物往往含有多种对人体和其他生物健康有害的物质,如果不及时加以利用,长期堆放,越积越多,就会污染生态环境,对人和其他生物的健康造成危害。 4.噪声污染&&&& 噪声对人和其他生物的危害是多方面的。 (1)长期在强噪声中工作,听力就会下降,甚至造成噪声性耳聋。 (2)当人的睡眠受到噪声的干扰时,就不能消除疲劳、恢复体力。 (3)噪声会使人处在紧张状态,致使心率加快,血压升高,甚至诱发胃肠溃疡和内分泌系统功能紊乱等疾病。 (4)噪声会使人心情烦躁,不能集中精力学习和工作,并且容易引发工伤和交通事故。 (5)此外,噪声还会降低牛的产乳量,使母鸡的产蛋量减少并使蛋壳变薄等。5.水污染&&& 水污染是指南于人类活动产生的污染物排入水体,使水和底泥的物理和化学性质以及其中的生物组成发生变化,从而降低水体使用价值的现象。人类活动产生的污染物包括未经处理的工业废水、农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等。6.士壤污染为了追求粮食产量,人们大量使用农药防治虫害。大量的农药污染了土壤,一些农药甚至能在土壤中长期残留,这些农药的残留物还可以通过水的传递,将污染扩散到很远的地方。
发现相似题
与“某同学为了探究废旧电池对生物生活的影响,做了一个实验。在下述..”考查相似的试题有:
15340663323102680204529149089185069}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小明同学利用圆珠笔杆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