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斛律光怎么读传》重点实词

  
  
  
  
  
  
  
72 / 107 页
(长篇连载)古代良将谋略
斛律光(515——572)字明月,北齐朔州敕勒部(今山西朔县西南)人,高车族,北齐名将。他的父亲斛律金擅长骑射,以军功任北齐大司马、左丞相,封咸阳郡王;伯父斛律平也是北齐有名的将领,官至济州刺史,进爵为公。
斛律光生得“马面彪身,神爽雄杰” (《北史·斛律光传》),不苟言笑,却精于骑射。初为侯景部下,练得一身好武艺,曾以一弓二矢取双雁。后提升为都督,封永乐子。北齐建立后,封西安县子。皇建元年(560年),进爵钜鹿郡公。后历官太子太保、尚书令、司空、司徒。河清三年(564年),北周大司马尉迟迥等攻打洛阳,斛律光率兵五万迎敌,在芒山大败周兵。因功升为太尉,天统三年(568年)秋,官拜太保,承袭爵位咸阳王,后升为太傅。武平初年,斛律光屡胜周兵,战功卓著,拜为左丞相,别封清河郡公。
武平元年(北周天和五年,570年) 十二月,斛律光自平阳率步骑五万进抵汾北,筑华谷、龙门(今山西河津西)二城,与韦孝宽对峙。
武平二年(北周天和六年,571年)正月,斛律光在汾北筑平陇、卫壁、统戎等十三城,拓地五百余里。韦孝宽自玉壁(今山西稷山西南)发动攻击,也为斛律光所败,俘斩周军数以千计。
由于斛律光善于用兵,韦孝宽对其颇为忌惮,遂决定用计除掉此人。思虑良久,韦孝宽决定使用反间计。
说起反间计,韦孝宽使用起来可谓得心应手。西魏大统四年(538年)的时候,韦孝宽任南兖州刺史。&&是年,东魏将领段琛、尧杰占据宜阳,并遣阳州刺史牛道恒引诱西魏边境的居民,韦孝宽深以为患。于是韦孝宽使人模仿牛道恒的手迹,信中与牛道恒论归款之意,然后派人送到段琛营中。段琛见信后,果然怀疑牛道恒。以后牛道恒所献的策略,段琛均不采纳。韦孝宽趁其互相猜疑,出奇兵袭之,俘段琛和牛道恒,崤、渑两地从此遂清。
当时北齐的政局也给韦孝宽施用反间计提供了客观条件。
斛律光的父亲斛律金死时,斛律光为大将军,弟斛律羡和子斛律武都皆为开府仪同三司,出镇方岳,其余子孙也皆封侯贵达。斛律光有一个女儿作了皇后,两个女儿是太子妃,子弟皆封侯拜将,斛律家还娶了三位公主。斛律家一门一皇后、二太子妃、三公主,尊宠之盛,当时无人可比。所以斛律金生前经常告诫斛律光说:“我虽不读书,闻古来外戚梁冀等无不倾灭。女若有宠,诸贵人妒;女若无宠,天子嫌之。我家直以立勋抱忠致富贵,岂可藉女也”(《北齐书·斛律金传》)?后来斛律金想辞官回家,却没有被齐帝批准,斛律金常以此为忧。斛律金死后,斛律光也怕惹来祸患,所以“居家严肃,见子弟若君臣。虽极贵盛,性节俭,简声色,不营财利,杜绝馈饷。门无宾客,罕与朝士交言,不肯预政事。每会议,常独后言,言辄合理。将有表疏,令人执笔,口占之,务从省实”(《北史·斛律光传》)。
北齐后主高纬是个昏庸无能的皇帝,他宠信祖珽、穆提婆等小人,政治黑暗腐败。当时,尚书右仆射祖珽势力日盛,权倾朝野,斛律光对此非常反感。有一次,他看见祖珽在远处,便恨恨地骂道:“这个阴毒小人,今日又不知算计何人!”他又“常谓诸将云:‘边境消息,处分兵马,赵令恒(赵彦深字令恒,曾任仆射)与吾等参论之。盲人(指祖珽)掌机密来,全不共我辈语,止恐误他国家事。’”(《北齐书·祖珽传》)诸将相率叹息。祖珽知道斛律光恨自己,便收买了斛律光的从人,密问斛律光对自己有无讥评,从人回答道:“自公用事,相王每夜抱膝叹曰:‘盲人入,国必破矣’”(《北齐书·斛律光传》)!当时朝廷另一个权贵穆提婆(后主乳母陆令萱之子。北齐末年,陆令萱控制朝政长达八年)要娶斛律光的庶女,但被斛律光拒绝。后主赐穆提婆晋阳的田地,斛律光又在朝中说:“此田神武帝以来常种禾,饲马数千匹,以拟寇难,今赐提婆,无乃阙军务也”(《北齐书·斛律光列传》)?因此,二人都和斛律光结怨。
韦孝宽了解到这些情况,决定用反间计除掉斛律光。他命令参军曲岩编造歌谣,使间谍传入邺中,有“百升飞上天,明月照长安”二语;又云:“高山不推自崩,槲木不扶自举。”(《周书·韦孝宽传》) 百升为一斛,明月是斛律光的字,谣言暗喻斛律光有篡位野心。祖珽当然知道这些歌谣的寓意,又趁机添油加醋:“高山崩,槲树举,盲眼老公背上下大斧,饶舌老母不得语。”并叫儿童歌之于路。他又向人解释说:“盲眼老公”是指他祖珽自己,“饶舌老母”是指陆令萱。这样,陆令萱母子也更加痛恨斛律光,必欲除之而后快。
于是,这般小人便在后主面前诬陷斛律光:“斛律累世大将,明月声震关西,丰乐(斛律光弟斛律羡字丰乐)威行突厥,女为皇后,男尚公主,谣言甚可畏也”(《北齐书·斛律光传》)。又以斛律光违令率军入京之事为借口,指使人诬告斛律光蓄意谋反。
武平三年七月戊辰这一天,后主用祖珽计将斛律光诱至宫中,令几名勇士用弓弦将其勒死。斛律光死时,年仅五十八岁。“血流于地,刬之,迹终不灭”(《北史·斛律光传》)。真可谓碧血千秋!
接着,后主下诏称斛律光谋反,将其弟斛律羡及子侄十五岁以上者全部杀害。
斛律光死后,祖廷派人去抄没他的家产,结果只得到一些宴射用的弓箭刀鞘,并无余财。
北齐后主高纬自毁栋梁,朝野为之痛惜。周武帝听说斛律光死,大喜,下令大赦境内。建德六年(北齐承光元年,577年),北周发兵灭亡北齐,周武帝追赠斛律光为上柱国、崇国公,并指着诏书说:“此人若在,朕岂能至邺”(《北齐书·斛律光传》)!
八十九、避开坚城&&寻敌主力
& && && && & ————韦孝宽平定尉迟迥 之乱
这个故事出自《周书•韦孝宽传》、《北史•韦孝宽传》、《周书•尉迟迥传》、《北史•尉迟迥传》、《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七十四& &&&【陈纪八】。
北周大象二年(580年)五月十一日,宣帝宇文赟病逝,静帝宇文阐年幼,外戚左丞相杨坚独揽朝政。杨坚为预防北周宗室生变,稳固其统治权力,一方面以千金公主将嫁于突厥为辞,诏赵、陈、越、代、滕五王入朝;另一方面因相州(治邺城,今河北临漳西南)总管尉迟迥“望位夙重,惧为异图”( 《周书•尉迟迥传》),遂以会葬宣帝为名,诏使其子尉迟惇召尉迟迥入朝;并以韦孝宽为相州总管赴邺取代尉迟迥。
尉迟迥(?—580),代(今山西大同东北)人,字薄居罗。鲜卑族。宇文泰的外甥。初为宇文泰帐内都督,从其复弘农(今河南三门峡市),战沙苑(今陕西大荔县南),累有军功,任尚书右仆射、大将军。西魏废帝二年(553年)入蜀败萧纪(梁武帝第八子),以功为大都督,益、潼等十八州诸军事,镇蜀。北周初,拜柱国大将军。宣帝即位,为相州(治邺城,今河北临漳西南)总管。
六月,尉迟迥恐杨坚专权对北周不利,欲举兵讨之。韦孝宽至朝歌(今河南淇县),尉迟迥遣其大都督贺兰贵带着自己的书信去见韦孝宽。韦孝宽留贺兰贵交谈后,怀疑尉迟迥有变,遂称病慢行,并派人至相州求医问药,暗中观察尉迟迥的行动。证实尉迟迥确有起兵攻打杨坚的意图后,韦孝宽意识到情况严重,决定马上向西逃跑,并将所经过的桥全部拆毁。为了争取脱逃的时间、迟滞尉迟迥的追兵,韦孝宽采用欲取姑与之计,每到一个驿站,便将驿站的马匹尽行驱走,同时对驿站的管事人员打招呼说:“蜀公(尉迟迥)将至,可多备肴酒及刍粟以待之”(《周书•韦孝宽传》)。
72 / 107 页
Powered by推荐这篇日记的豆列
······《宿甘露寺僧舍》译文、《观猎》译文_百度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
《宿甘露寺僧舍》译文、《观猎》译文
《宿甘露寺僧舍》译文、《观猎》译文
宿甘露僧舍 曾 公 亮 枕中云气千峰近, 床底松声万壑哀. 要看银山拍天浪, 开窗放人大江来. 〔注释〕 ①甘露僧舍:甘露寺.在今江苏镇江北固山上,下临长江. ②松声万壑(hè):形容长江的波涛声像万壑松声一样.壑:山沟. ③银山拍天浪:形容波浪很大,像银山一样. 〔解说〕 在很多歌颂长江的作品中,这首诗的描写不同寻常.诗人夜晚投宿紧临长江的甘露寺,耳边响着长江的波涛声,枕边也好像萦(yíng)绕着水气云雾.早上打开窗子了望,惊天的波涛便迎面扑来. 参考资料:.cn/200406/ca487467.htm 王维《观猎》鉴赏 观猎 王维 风劲角弓鸣, 将军猎渭城. 草枯鹰眼疾, 雪尽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 还归细柳营. 回看射雕处, 千里暮云平. 诗题一作《猎骑》.从诗篇遒劲有力的风格看,当是王维前期作品.诗的内容不过是一次普通的狩猎活动,却写得激情洋溢,豪兴遄飞.至于其艺术手法,几令清人沈德潜叹为观止:“章法、句法、字法俱臻绝顶.盛唐诗中亦不多见.”(《唐诗别裁》) 诗开篇就是“风劲角弓鸣”,未及写人,先全力写其影响:风呼,弦鸣.风声与角弓(用角装饰的硬弓)声彼此相应:风之劲由弦的震响听出;弦鸣声则因风而益振.“角弓鸣”三字已带出“猎”意,能使人去想象那“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的射猎场面.劲风中射猎,该具备何等手眼!这又唤起读者对猎手的悬念.待声势俱足,才推出射猎主角来:“将军猎渭城”.将军的出现,恰合读者的期待.这发端的一笔,胜人处全在突兀,能先声夺人,“如高山坠石,不知其来,令人惊绝”(方东树).两句“若倒转便是凡笔”(沈德潜). 渭城为秦时咸阳故城,在长安西北,渭水北岸,其时平原草枯,积雪已消,冬末的萧条中略带一丝儿春意.“草枯”“雪尽”四字如素描一般简洁、形象,颇具画意.“鹰眼”因“草枯”而特别锐利,“马蹄”因“雪尽”而绝无滞碍,颔联体物极为精细.三句不言鹰眼“锐”而言眼“疾”,意味猎物很快被发现,紧接以“马蹄轻”三字则见猎骑迅速追踪而至.“疾”“轻”下字俱妙.两句使人联想到鲍照写猎名句:“兽肥春草短,飞鞚越平陆”,但这里发现猎物进而追击的意思是明写在纸上的,而王维却将同一层意思隐然句下,使人寻想,便觉诗味隽永.三四句初读似各表一意,对仗铢两悉称;细绎方觉意脉相承,实属“流水对”.如此精妙的对句,实不多见. 以上写出猎,只就“角弓鸣”、“鹰眼疾”、“马蹄轻”三个细节点染,不写猎获的场面.一则由于猎获之意见于言外;二则射猎之乐趣,远非实际功利所可计量,只就猎骑英姿与影响写来自佳. 颈联紧接“马蹄轻”而来,意思却转折到罢猎还归.虽转折而与上文意脉不断,自然流走.“新丰市”故址在今陕西临潼县,“细柳营”在今陕西长安县,两地相隔七十余里.此二地名俱见《汉书》,诗人兴会所至,一时汇集,典雅有味,原不必指实.言“忽过”,言“还归”,则见返营驰骋之疾速,真有瞬息“千里”之感.“细柳营”本是汉代周亚夫屯军之地,用来就多一重意味,似谓诗中狩猎的主人公亦具名将之风度,与其前面射猎时意气风发、飒爽英姿,形象正相吻合.这两句连上两句,既生动描写了猎骑情景,又真切表现了主人公的轻快感觉和喜悦心情. 写到猎归,诗意本尽.尾联却更以写景作结,但它所写非营地景色,而是遥遥“回看”向来行猎处之远景,已是“千里暮云平”.此景遥接篇首.首尾不但彼此呼应,而且适成对照:当初是风起云涌,与出猎紧张气氛相应;此时是风定云平,与猎归后踌躇容与的心境相称.写景俱是表情,于景的变化中见情的消长,堪称妙笔.七句语有出典,《北史·斛律光传》载北齐斛律光校猎时,于云表见一大鸟,射中其颈,形如车轮,旋转而下,乃是一雕,因被人称为“射雕手”.此言“射雕处”,有暗示将军的膂力强、箭法高之意.诗的这一结尾遥曳生姿,饶有余味. 综观全诗,半写出猎,半写猎归,起得突兀,结得意远,中两联一气流走,承转自如,有格律束缚不住的气势,又能首尾回环映带,体合五律,这是章法之妙.诗中藏三地名而使人不觉,用典浑化无迹,写景俱能传情,至如三四句既穷极物理又意见于言外,这是句法之妙.“枯”、“尽”、“疾”、“轻”、“忽过”、“还归”,遣词用字准确锤炼,咸能照应,这是字法之妙.所有这些手法,又都妙能表达诗中人生气远出的意态与豪情.所以,此诗完全当得起盛唐佳作的称誉.
曾公亮诗中所咏的甘露寺在镇江,离南京很近,我曾去过多次。可惜予生亦晚,如今的甘露寺已经离江甚远,即使侧耳倾听,也听不到长江的涛声,更不可能“开窗放入大江来”了。但是我也曾亲临过类似的一个窗口,那是在韩国东海岸的一个小酒店里。酒店建在紧靠大海的岩石海岸上,面对着大海的是一面巨大的玻璃窗,我与全南大学的梁会锡教授及一批学生在那儿小酌。大家席地而坐,面对着那扇巨大的窗户。窗外看不到海岸,只见蓝天碧海。海...揭秘邙山之战中北周死了多少人?齐周邙山之战
日 16:15&&&编辑:wangli&&&来源:趣历史
我要分享:0
  按照《北齐书 斛律光传》上写“斩捕首虏三千余级,迥、宪仅而获免”而《北齐书 段韶传》里写:亦一时瓦解,投坠溪谷而死者甚众。  既然是李百药的《北齐书》里写的,那么这三千人的数字应该是可信的,因为是北齐的史书记录,对于杀了交战对方多少人,只会往多了写,不会往少了写。  那么,按照《北齐书》的说法,北周围洛阳时尉迟迥手里是十万大军,然后被斛律光杀了三千多人。十万大军失去了三千人,比例是0.03%  再来看看北周其他人的史书记载是怎么说的:  1、《周书 宇文护传》:  齐骑直前,围洛之军,一时溃散。唯尉迟迥率数十骑捍敌,齐公宪又督邙山诸将拒之,乃得【全军而返】。权景宣攻克豫州,寻以洛阳围解,亦引军退。  (上面说了十万大军损失了三千多人,这个三千多人占的比例很小,笼统的说,可以说是“全军而返”)  2、《北史 尉迟迥传》:  保定二年,拜大司马。及晋公护东伐,迥帅师攻洛阳。齐王宪等军于芒山,齐众度河,诸军惊散。迥率麾下反行却敌,于是【诸将遂得全师而还。】  (《北史》尉迟迥传和《周书》宇文护传里保持一致。《周书 尉迟迥传》里没有尉迟迥参加邙山的记录,这段是李延寿写的。)  3、《周书 达奚武传》:  宪欲待明更战,武欲还,固争未决。武曰:"洛阳军散,人情骇动。若不因夜速还,明日欲归不得。武在军旅久矣,备见形势。大王少年未经事,岂可将数营士众,一旦弃之乎。"宪从之,遂【全军而返】。  (这说明,宇文宪和达奚武手上的军队是保全的。)
我要分享:0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E都市立场。
E都市新闻手机版~
火速扫描精彩猛料,你懂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高中文言文重点实词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