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张雨晴设计一段和小朋友房间设计认识的话30字

幼儿园教师教学语言的研究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3.00
&&¥0.50
&&¥2.00
&&¥3.00
&&¥1.00
&&¥3.00
喜欢此文档的还喜欢
幼儿园教师教学语言的研究
教​师​ ​教​学​语​言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你可能喜欢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透过幼小的“课”看幼小衔接——以幼儿园大班语言活动和小学一年级的语文课为例.pdf61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免费全文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文档加载中...广告还剩秒
需要金币:220 &&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华东师范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透过幼小的“课”看幼小衔接――以幼儿园大班语言活动和小
学一年级的语文课为例
姓名:李静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学前教育学
指导教师:何敏
座机电话号码
课堂教学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做好课堂教学的幼小衔接工作是实现教育衔接
的一个重要方面,不但能使幼儿更快的接受新的教学阶段的学习内容,进一步适应和完
成难度更高的学习任务,同时也为孩子在整个幼小衔接阶段的顺利过渡创造必要的条
件。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幼儿园和小学之间的课程与教学发生了很多变化,在幼小衔
接的过程中也产生了很多新的问题。
本研究以上海市某小学一年级两个班的教师和儿童、某幼儿园大班的两位教师和所
在班级幼儿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课堂观察和访谈揭示出小学一年级儿童的学习适应不
良和社会适应不良在课堂及与课堂相关的作业完成中的具体表现,并对六节小学一年级
的语文课和六节幼儿园大班语言教学活动进行了对比,发现幼小教师在授课行为、课堂
管理和氛围等方面的差异:幼儿园教师准备的材料丰富,有利于儿童参与活动,而小学
教师准备的材料不够丰富以吸引儿童参与;幼儿园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多样活泼,小学
教师的教学方法比较单一重复;相比较小学教师,幼儿园教师更倾向于提出开放性问题;
幼儿园教师更加注重师幼互动的有效性;小学教师有更多的指令要求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如何评价湖南卫视的《变形计》?
是拍摄记录一个农村的孩子和一个城市的孩子交换生活7天的真实故事,大家有什么看法?可以从各种角度分析……相关问题
按投票排序
452 个回答
初中的时候因为成绩好曾经帮一个非常有钱的孩子替考,考试是在另外一个城市,所以和他的家庭生活了两天,这两天"非常震撼",吃最好的饭店(吃到电视剧里面提到了荔浦芋头),住最好的酒店,他的随身听和游戏机都是日本货.他说喜欢孙悟空,我告诉他西游记原著里面唐僧也挺好玩的,他告诉我:"你有学问,好好考,考好了我还有奖励".,我就不想说话了要出远门,出门的时候,父母给了我5块钱,让我买点纪念品回来之后的几天,我都很恍惚,醒过神来,下了决心:"我不能就一辈子待在农村,我要更好的生活,我要让我的孩子生活的好点,容易点"这个事情呢,很不舒服,初中的时候还好点,从当时下的决心看,那时候还是有点思维能力的;如果是更小点的时候遇到这个事情,可能会抱怨父母,抱怨环境,自暴自弃,或者小偷小摸(在学校要想小偷小摸是可以加入组织的),不好讲了对&变形记&里面的穷孩子有类似的担心
感谢陈词小同学授权我把文章转载于此,原文地址:,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标明作者及出处。我所知道的变形计第七季作者:陈词小同学
2012年3月的一天,芒果台变形计节目的小编在QQ找到我,叫我推荐参加变形计的学校和孩子。我当时没答应。说问问学校的意见。接下来,我在团队工作会议上提出了,是否可以介绍变形计到我们熟悉的山区学校去拍摄节目。结果遭到大多数人的反对。有的同事非常激烈反对。主要看法还是除了有大量的物质输入外,看不到拍摄节目对农村孩子有什么好处?而我们本身工作宗旨里又是比较反对过度关注和过度物质输入的。而我对变形计比她们熟悉一些,看过不少变形计的视频。便提出可以试一试,带她们进山看一看。此事因为同事的激烈反对,没有在会上定调。然后一个多月过去,有一天那个小编突然在QQ上留言说,就在最近准备来广西踩点了。我当时想了想,答应带她们进山看学校。现在回想我当时介绍节目组去学校的动机,第一,是比较。因为我们在山区孩子游学的小蜜蜂计划的活动。我在做这个活动的同时,听到很多朋友提到过变形计这个节目,我特意去看了它很多视频。和我们的一些出发点类似。但它争议很大,几年前甚至被孩子家长告,吃过官司被停播。我想了解它的制作过程和方式是怎么样的?第二、给一些山区学校带来一些物资设备的改善或资源的引进。但我心里不是很相信会给学校带来什么改善。因为多数会给孩子们发一些物资以方便展示拍摄。而我更深知其实山区里的学校最缺的是有责任心的老师和持续的“教育扶持”,不是物质输入。我的方式,似乎是“曲线救国”。
4月的一天,突然接到小编的电话,说她已经在广西了,正在百色的一个学校踩点,但感觉不是很满意,说明后天就到南宁,希望我带她们进山。我当时想,这人有点不靠谱,托人办事,还找几个备选的地方。但同事们都在山里,来不及联系沟通。我想了想,做出一个因为好奇和侥幸,而冒险的决定。我就这样,第二天带着她们一行一个女外联一个女编导一个男摄像,加我4个人进山了。由于我刚好有工作要去上镇小学,所以,第一站,顺道就去了上镇小学。学校因为之前有过沟通。学校方面并没有太多意外。倒是同事们有些不满。我做了一些沟通,说就是来看看而已,不一定来拍节目。并且我们也跟踩点的编导说过了,上镇小学可能不适合,因为我们马上要在上镇小学做第四期的上海小蜜蜂游学计划。上镇小学要选6个孩子参加。两个活动在一起会有所冲突。她们只说,先看看。但她们通过学校推荐和自己观察,找了几个小孩聊天,了解情况。
在上镇小学没有过多停留。第二天,我们就出发了。因为顺路。也刚好有两个小孩需要去家里考察一下。就由两个小孩带路走在前面。在一段较为陡峭的山路上,因为孩子走惯了山路,稍微快了一点。突然,被摄像的小伙喊住,停下来。回来,重新走一遍。两个小孩愣住了,看了看我。我也愣住了。倒是随行的女编导重新温和一点的口气。叫那两个小孩。回来又走了一遍哪段陡峭一些的山路。但走了一段,又被喊住,重来。如此几次后,小孩都走得很慢。不时回头看看摄像,害怕走得太快,又被喊停。不过孩子们脸色都不好,快挂不住了。也不愿意多说话。我对节目的反感就是从这里开始的。家访,没人在家。草草家访后,继续下一个学校。
我们花了大概一个星期,从都安到大化,到七百弄、北景,沿途走过了5、6个学校。大都是短暂停留。大家在变形计第七季(以下简称“变七”)开头里,哪风景优美,碧水蓝天,小船悠悠漂荡的地方,不是在都安上镇,而是在上百公里外的大化北景乡的红水河。
然后她们就回去了。还是她们那句老话,不一定在这些学校拍摄,也不一定在广西拍摄。5月的一天,突然小编打电话来说,初步确定在上镇小学拍摄了。并且已经跟学校沟通好了。择期进入拍摄变七。并且会先安排人进去做前期工作。然后就会有批人马进场。我想这个电话就是通知我们而已,并没有商量的余地。但我还是强调了一次,我们马上在上镇小学做小蜜蜂游学计划了。会不会引起冲突?对方不置可否。
不到一个星期,变七节目组她们就自行到了学校,开始选要变形的农村孩子。而我们当时也在学校,正在选拨培训第四期小蜜蜂成员。一开始,变七她们选孩子不是很顺利。第一个女孩子,孤儿,跟奶奶生活,活泼开朗,成绩很好,但是太小了,才三年级。然后转向她六年级的哥哥,但哥哥成绩不好,不喜欢说话,表现能力差,但他很想去参加。因为他“想出名”。变七节目组鼓励了一下哥哥带着妹妹参加,但哥哥表达表现能力实在太差,且有一些“小毛病”。成绩不好,不符合观众的期待。最终放弃了。接着选了几个,不是胆小害怕陌生环境,不愿意去的。就是已经参加过小蜜蜂游学计划的,已经失去“第一次走出大山,看外面世界的”的噱头。比如志升和小芳都参加了第三期小蜜蜂计划去过东莞,广州,深圳等地。最后,实在不行了,没有跟我们做过沟通商量,直接从第四期小蜜蜂计划的候选人里选,六年级的小覃便是一个。她们直接找到小覃,和他商量,是否愿意参加节目。没想到,小覃的回答让她们大失所望。他说,他不喜欢像猴子一样被拍来拍去。小覃不喜欢面对镜头,不喜欢被拍摄。在编导和他沟通时,摄像机跟过来的时候,他会自然地躲开。因为小覃成绩很好,视野开阔,性格开朗,而且抱负远大。编导劝他,参加节目可以帮助他考上大学。可以有很多人资助他。可以帮助到他的家庭。等等。劝了很久。小覃还没答应。最后,还带着小覃回了一趟他家里,希望通过家长的压力或作用,让他妥协。但无果。接着便是五年级的小忠,他也是小蜜蜂计划的候选人。小忠成绩中上,人缘一般,属于心智未开的那种孩子,一直快乐无忧地生活着。然后外形有点可爱有点憨。但他很胆小,没有主见。变七节目组做了很多他的工作,但他依然不敢独自去参加变形去到陌生的环境独自生活体验。特别是听了一些同学的“会被卖小孩”玩笑后,更是十分害怕。我记得,小忠曾跑来问我,陈老师,我可以参加上海的小蜜蜂吗?我说,你想好了吗?去上海,还是去重庆?他说,没想好,但我想去上海。我怕我哥不给我去(上海)。我说,那你想好先咯。他嗯一声,跑开了。说实话,虽然上海小蜜蜂计划,是12个孩子一起去,还有志愿者老师全程陪同,孩子心里有安全感和归宿感。我们仍然觉得小忠不是很合适的小蜜蜂候选人。因为他的心智和适应能力还不适合到城市里游学体验。他还是一个懵懂的小孩子。所以,即使变七节目组花了很大力气去引导鼓励小忠,还是不行。在试拍的过程中。小忠因为无法配合拍摄,被摄制的人员骂哭了。哭得很厉害,全校都听到了哭声。摄制不耐烦了。最后还是女编导劝了一下。也不行。支教老师薛老师去把他带回了寝室,才慢慢好起来。薛老师是他的班主任,他就对着摄制吼了几句,说拍东西,不能勉强欺负小孩之类的。当时就和摄制对骂起来了,差点干仗。最后是都被女编导劝回去了。过后,又过来安慰支教老师和孩子。此事,当时沟通了很久。我们提出拍节目要尊重孩子,不要勉强孩子,不要干扰学校正常教学(因为很烦她们突然间跑到教室里拍摄,当时在上课或做活动。)。等等。但不了了之。没有回应,也没有答复。
也许是因为此事,也许是变七她们觉得,小忠真的不适合参加节目。反正小忠被暂时地放弃了。有好几天,不再找他聊天,拍摄了。小忠吃午饭遇到我的时候,还跟我说,他可能不去重庆了。说完,神秘地笑了笑。但是寻找变形孩子的工作并没有停下来。原来变七节目组找到了一个初一的男孩,小韦,他也是上镇的人。这个男孩,一直是我们的资助对象,所以我们也很了解他。他成绩优秀,阳光开朗,表达能力强,表现力也很不错,与人交际能力也不错,而且身世可怜,父母虽然健在,但是离异组合家庭,而且有两个弟弟,都是脑瘫,急需救助救治。家里家徒四壁、破破烂烂的,比小忠家还要破烂。非常符合观众期待和节目标准。找到这个男孩,节目组喜出望外。经过几天的家访和几番拍摄,据说都非常满意。我们都以为就要定下来了。但变七节目组突然收到一个消息,说那个男孩有乙肝。然后,她们立马带着那个男孩去医院检查,并拿到了化验单。然后据说那些去过男孩家家访吃了一顿饭的节目组人员,后悔不已,马上跑到县医院抽血检查化验查乙肝。非常害怕传染上乙肝。再然后,此事就没有了下文。直到节目拍摄结束后,小韦放假回来问我,那个编导姐姐什么时候去中学找他拍节目的时候,我才知道。小韦还蒙在鼓里。不知道他已经被放弃了。
由于迟迟选不出参加变形的农村候选人,但城市里变形的孩子马上就要来了。据说“老大”很生气(我听到节目组的人这么说,应该是制片人)。所以,不得已,又重新考察起小忠。并给他剪了一个很喜感的发型,配上很花哨的衬衣。结果让全校老师同学都笑话他,别人一见他就给他起外号。让他很烦恼,为此还哭过一场。所以说他的确是心智比较弱或者说情商不高的孩子,并不适合变形。在这个期间,变七节目组意外地发现小芳很懂事,很聪明,又够大方大胆,最关键的是她会配合拍摄。但无奈她又去过了广州,深圳大城市。最后想了一个折中的办法,让小芳带着小忠去。至于节目播出的那个谦让的环节,只是一个闹剧。小芳,志升都去过广州深圳等大城市了,何谈谦让去重庆的机会呢?小忠的哭闹,是因为他的确害怕独自去参加这样的活动。而志升不理解他,争吵起来。让他找爸爸定夺。小忠更加害怕了,因为闹到家里有可能挨打。
最终定了,让小芳带着小忠去。然后,在小忠她们出发的时候,设计了一个送别的场面。很多孩子误以为小忠要去重庆读书,不再回来了。孩子是最感性的,有几个孩子还掉了眼泪。小忠她们也跟着掉泪,而知道内情的孩子在旁边偷偷笑,其他的都一脸严肃。
接下来,就是安装拍摄工具。在学校大门口,教学楼一楼、二楼,对面的老师宿舍,都安装了24小时广角的摄像头。据说也有夜成像功能。基本上整个学校的外边场景都罩入其中。还有五年级教室,其中的一个男生宿舍。也一样。当时,孩子们里流传一句玩笑话:请不要随地小便,那个摄像头正对着你。当时大家都感觉很微妙,有点神经兮兮的,都在刻意回避那个摄像的区域。支教老师更是没事,就呆在自己房间里。不愿意外出。我有时在想,这样的拍摄是否也侵犯了我们其他人的人权?或者对孩子的保护?违反《未成年人保护法》?
由于看过前面一些视频里,常常有城市孩子欺负殴打农村孩子的情况。为了保护好我们的孩子。我特意分别找了五年级的孩子、城市男孩同住宿舍的孩子和女生宿舍的女生谈话。和他们说说如果遇到城市孩子欺负她他们,怎么办?孩子们的答案:报告老师;打回他;不理他;我不跟他玩;我躲开他。等等。最后,我们统一了方式:第一次,警告他,同时告诉老师。如果他不听,动手打人,一定还手。如果不够打,一起上。六年级的,要帮低年级的。男生要帮女生。我当时还教了几招擒拿格斗的简单招数给她他们。我不知道为什么我变得如此不安,而不仅仅是反感。而我开始对外矢口否认,是我们介绍变七节目组来学校的。我不知道为什么急于撇清关系。内心有一种恐惧感。也许,我觉得那是对孩子们犯罪,害怕出现不可弥补的伤害。而眼睁睁看着闹剧的发生,内心很矛盾。好在第四期小蜜蜂计划如期举行,我们暂时离开这个当时的是非之地。中间变七节目组曾通过学校施加压力,希望我们活动改期,或者学校领导不要随队参加活动。以免影响变七的节目里城市小孩的到来的拍摄。被我们拒绝了。就这样,小覃和另外5个上镇小学的孩子和6个中学的孩子,和学校领导,志愿者老师,有组织地开始上海游学之旅。离开那天早上,大家都是静悄悄的,一切如往常一样。
学校领导在参加上海活动开始的第二天,就被变七节目召了回去,飞回广西。以城市小孩要来了,要准备迎接他的仪式。而我们过了9天回去之后,城市小孩还在上镇小学继续“变形”。后来了解,为了拍摄到好的题材,城市小孩变形的拍摄持续了差不多半个月。因为前期的拍摄很不顺利,城市小孩和山里孩子没有太多交集,老师和孩子都不太理会他。既没交流也没有什么冲突,平淡无常,实在没什么可拍的。为此,变七的编导甚至鼓动我们的支教老师去接触挑逗,或激怒城市小孩,骂他打他都可以,只要能引起或激化冲突矛盾,就有东西可拍。因为当时城市小孩刚来的时候,的确有很多过激的行为,比如砸东西、骂人,甚至打小孩子。这些都可以当作挑起冲突的借口。可是大多数人都选择了回避,不想参与。为此,学校还曾在全校的集会上,做了动员,“要包容和照顾城市的孩子,帮助他成长”。然后找个别同学来做思想工作,让他们给城市孩子做伴。比如节目的小绿。在我们离开的这段时间里,我们当时和后来从孩子,从当地老师,支教老师和老乡哪里或多或少了解很很多节目拍摄的情况。以下我以一些节目上的片段来还原一下事实的经过吧!
第一、卖蜈蚣的情况。因为本来韦爸就没大病。因为爱喝酒,闹了胃炎,不时要买药。卧床是因为胃疼。而很多山里孩子和小忠一样,到了夏季,在广西山区蜈蚣大量繁殖孵化的时候,到处抓蜈蚣,换零花钱用。3到5块一条。因为从小抓惯了,大多数山里孩子都不害怕。其实,卖蜈蚣和跟他爸生病买药是两码事。
第二、城市孩子穿“蜘蛛侠”到学校不知道是变七编导的主意?但是上镇小学的欢迎仪式的确是变七节目组的安排。为了突出形式多样,还让一帮女孩子穿着元旦晚会演《千手观音》节目的服装,来对衬“蜘蛛侠”。然后设计欢迎的口号。等等,这个欢迎仪式让城市小孩都觉得很“坑爹”。也让远在上海的我们听闻着实大跌眼镜,而忧心忡忡。
第三、抓蛇的情节,抓蛇的情节其实并不是前期拍的。我们回来后拍的。前期的时候,大家看到有一个镜头,很多孩子在山里采摘植物的情景,是我们的通识课程“认识艾草”的活动课。在这个活动的时候,我们捉到了一条小蛇,是一条有毒蛇。被其他孩子打死后,交到了小忠的手里。小忠拿着蛇去吓摄像的。结果被摄像恐吓:你再过来,再过来,我就打你。而我当时就在小忠身后不远。此类被摄像威吓的情景,据小忠和小芳回忆,前后,包括在重庆的时候,都出现过。这也是当时为什么小忠会放弃去重庆的原因之一。之后过了一段时间,不知道是为了什么,是为了锻炼城里孩子的胆量还是突出他大胆?变七节目组在街上买回了一条无毒蛇,放在校园里,让城市孩子去抓,一大帮上镇小学孩子跟着。但是城市孩子还是不敢抓,大家跟着蛇跑来跑去,最后,实在不行,一个摄制拿条棍子去压住蛇,但城市孩子还是不敢伸手去抓,最后摄制用手去捏住蛇的头部,然后在低处交到城市孩子手里。所以在视频剪辑上,大家就看到了大胆的城市孩子抓蛇的一幕。其实,这里面有一些常识容易忽略的,如野生蛇是很害怕人,对声响很敏感的。绝不轻易到人聚居的地方,特别是学校这么热闹的场地。第二,山里的蛇多数是毒蛇,连是山里的孩子都不敢轻易碰蛇。谁那么大胆让孩子去抓蛇呢?出事怎么办?
第四、韦爸煮给城市小孩吃鸡蛋,应该是从县城运过的。而非家养。我们经常家访,知道很少有家庭养鸡。因为这边养鸡基本上是放养的,满山跑,才能算土鸡,才好吃。所以,很少生鸡蛋。不然鸡蛋都生在野外,怎么找呢?所以也就不存在拿去卖的事情。
第五、牛吃玉米的事情。据志升回忆,因为当时摄制和城里孩子要喝水。所以叫志升和另外一个同村孩子跑一个小时的山路到山下的小卖铺去买饮料。回来后,牛就吃了玉米了。然后其实当时,被吃玉米的农户并不知情,不明白怎么会要求赔偿30元,而节目组要求志升跪下认错替城里孩子受过,让韦爸拿鞭子打他。以拍摄感人煽情的情节,志升不服从安排,和他们吵起来,就哭了。后来志升判断,如果城里孩子也不知道牛怎么下田的。有可能是被人赶下去的。因为山里的牛,从小就反复被驯化,不能进田里吃作物。如果进去了,就会被一顿鞭打。所以不会随便轻易下到玉米地里。而且旁边不是没有草丛。
第六、白血病的事情。节目到最后,大家都知道,其实没有病。但是把大家的胃口吊足了。和很多村民一样,韦爸好酒,这也是经常犯胃病的原因。志升她们都劝了很多次。之前还得过胰腺炎,有点贫血。
第七、意外事件。其实这个事情和城市孩子一点关系都没有。是有个六年级的孩子打篮球的时候,不小心磕到台阶,流了很多血。当时,老师们都乱了手脚,还用纸巾止血。我知道后,拿云南白药粉给他敷上后,就止血了。我当时,听到身后变七编导鼓励站在旁边围观的城里孩子上前帮忙。当城里孩子怕血。一直不敢上来。等血止住后,就多大问题了。因为孩子的意识很清醒的。当时学校周围没有车。刚好变七节目组的越野车回来了,就搭着志升和那个小孩送去乡卫生院了。我后来还去了卫生院看过他,缝了几针,没有大碍。
第八、修路的事情。上镇到弄费的屯级公路,是政府以赈代补的扶贫项目。每年桂西北大石山区都有很多这样的指标。在公路开工仪式的时候,乡党委书记,乡长,还带着上镇的老师们参加了一起劳动。我们支教老师当时也去了。而且当时还上了县电视台。据说,每公里政府补贴2万块,包括炸药的钱。所以不能说是村民自发去做的工程。当然我不是为了给政府添光,也不否认老乡修路很辛苦。但不能为了悲情,而歪曲事实。
第九、生日活动的事情。我觉得这点要佩服变七编导的策划能力。这个事情,几十年了,当地教育部门没做到,学校没做到,孩子没做到,我们公益组织也没有做到。但要说的是,这里可能并非出于孩子的本意。只能说你们引导的很成功,或者说山里的孩子实在够淳朴。要是换城里孩子试试看?
第十、有关“妈妈”的主题班会。我想很多人看到小忠和小芳讲她们对妈妈的感受的时候,都被震撼到了吧?我不知道在这样的场合和媒体上公开孩子对妈妈的看法和问题,是否有不妥?但我和小芳比较熟悉,并深谈过,以我对这个家庭的了解,实在不合适。首先韦家已经离异,并且“韦妈”已经重组了家庭。你们并不清楚韦家离异背后的原因,就让孩子公开对母亲的看法和情感。而且据说还带着孩子还去找“韦妈”,直接介入对方的家庭事务中。在早先和小芳她们的交流中,我就发现孩子对母亲有很多“偏激”的想法。比如所谓的“恨”,不想见她。当我和孩子的交流中,了解到离异可能有“婚外恋”等因素后,就知道这里面是很“纠结”的问题,特别害怕对小芳带来很多偏颇的想法。她说很恨妈妈。你们就这样让孩子暴露自己的伤疤,考虑她们的承受能力吗?考虑过她妈妈的感受吗?
第十一、有关“家”的主题班会。如果我知道这个安排,一定会阻止的,因为当时我就在学校里。除了城市孩子,安排参加这个班会的孩子,大都是一些家庭残缺、单亲、孤儿或者家庭身世很惨的孩子。并且让支教老师来做主持。这样可以让孩子放开心扉去讲述。结果,大家都知道了。当你讲,在学校,别人都有父母看望,我一个亲人都没有的时候,有什么不能打动人的呢?也许是为了打工城市孩子,让他知道他有多幸福。但是对我们的孩子太残忍了。我们在那里服务了几年,从来遇到讲孩子身世,都是小心翼翼的。生怕伤害到她们。怎么可以组织她们起来,一起讲自己的悲惨身世呢!?
我们回来后,拍摄还在进行中。除了我给带过路的女编导,会跟我打一两声招呼。其他人,从来没有打过招呼。虽然还相处了一个星期。当然,除了摄制组的人,我们从来没见过什么承诺中的心理专家教育专家。当然也没有什么相应的辅导。倒是他们编导说,自己有考过心理咨询师二级证,也可以做心理辅导。但我发现老师和孩子们对城市孩子的态度已经有了改变。大家都变得很包容他照顾他。也似乎习惯了他,一些熟悉他的男孩子见到他会打一声招呼。女孩子还是远远地躲开。我有两次近距离地接触他。都是在教学楼一楼的台阶上。每次都是蹲着发呆。一次是我们都蹲着,相隔五六米,同学叫他吃饭,他不吃。同学放下。他和对视了几秒。又出神地看着操场。一次是他就蹲在我旁边,我们没有对话。我们相互对视一下,又看着操场。他还是一脸愁容。突然间,我觉得他很可怜。被凭白无故地丢到这个小山村,过着自己不适应的生活环境,不适应的生活内容。一个初一要上初二的孩子去上五年级的课程,和一帮比自己小几岁的孩子呆在一起。有时候,他也在很应付地和小绿几个交流。装着“天真无邪”地跟他们玩耍。我本想跟他聊两句,但忍住了。最后他被小绿喊上,去学校外玩了。这应该也是他最喜欢的事情。
终于,他们要走了。在完成最后的演绎拍摄后,当天就走了。全校、我们终于松了一口气。这一走,就是一年8个月,没有联系,没有播出。包括城市孩子的家庭也没有再联系韦家。当时,除了学校和韦家觉得被忽悠了之外,我们觉得很庆幸。如果当时播出一定会比现在更多地干扰学校和孩子的生活。也就是这一年多的时间,学校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节目再播出的时候,就暴露出了很多经不起时间考验的问题。因为如果是一个公益类的节目,发现韦爸病情,韦家困难,学校困难等等,应该是第一时间救助的。而不是拖到一年多后。
小芳和小忠回来后,我和胆大的小芳做过几次访谈。小芳说,结对家庭对他她们都很好,很照顾她们。但小芳讲到拍摄的情况,比如打工的安排,和棒棒阿姨的安排,。在拍摄期间的,对小忠的恐吓。而她们也因为拍摄的事情,跟节目组对抗过几次。等等。虽然无从考证。真的让人很震惊。这也让我决定长期关注她们俩。定期找小芳聊天,(因为他哥开学后,就去了中学。)了解他们的情况。而小芳她们一直是由我们以前的支教志愿者资助着。时间就这么过了一年多。就在大家都已淡忘这个事情的时候。
14年1月,节目组小编在QQ上告诉我,节目可能播出的消息,我通知了学校。然后就看到微博上发起的对变形计的大讨论,并引起了我的反思。并参与了微博上的讨论。但很多网友的看法让我觉得不可思议。刚好我要进山做活动。顺便我又再次回访韦家兄妹。更深入地了解情况。期间,芒果基金两次找到我,要学校联系方式。第一次,是节目播出前,捐助过冬物资,我给了建议。说我们已经募集棉被,校服,还有不少冬衣。请她们考虑其他,后来她们说不来学校了,只是把帽子手套围巾寄过来。第二次,是节目播出后,反响大,他们要捐助学校一些小型的配套设备。我都没给学校联系方式。并不是我不想帮学校获取资源,而是,我不想帮变七节目完成这场秀。通过来学校现场捐助发放物资,然后说学校和孩子通过节目得到了多大的帮助。而且他们总会通过政府部门找到联系方式的,但不是从我这里拿到的,这是立场问题。
再之后,据说,学校领导和韦家都被接到了长沙,参加了一个芒果基金筹款的开幕式,学校得到了价值8万的物资捐助,韦家得到了2万捐助,还有两个小孩的两年的生活学杂费用。现场有观众的捐款,也有企业捐款,当场有一笔几十万的。
这就是我所知道的变七的整个经过。
但这里面还是有一些疑问:大家知道,变形计号称是“原生态公益记录片”。且不说拍摄的手法存在虚假和捏造,实际是一个商业冠名的节目,因为的确有商业冠名,并且插播有很多次广告。播出后,肯定有广告费的收入。但是为什么又让公众捐款救助节目里的困难群体呢?据说,变七这一季的广告收入近千万。虽然数据未经确认,但是广告费用,大家都应该知道,冠名一个节目要化很多钱!?当然这个问题,大家可以去问美肤宝或者看美肤宝年报就知道了。还有很多的社会捐助呢?
也许有人说,节目是用广告费来支持节目制作费用,用社会捐助帮住弱势群体。但不知道作为公益类节目,能不能公开一下这里面的差别?好吧,也许又有人说,人家在帮助别人的同时,赚点钱,会赚钱有什么错啊。如果是这样,就老老实实说是商业节目,不要搞那么多噱头。拿多钱去帮助弱势群体。不要说,不以收视率为重。而实际上前两天,你们还在庆祝收视率拿了第一。其实,这个问题很简单。没有了收视率,那么广告收入就会打折。而这个收视率,全拜观众所赐。
接下来说说观众的问题,先不说微博的那些评论。请问一下,大家,你为什么收看这个节目呢?也许有很多人说,让外面的人重新认识了中国还有这么穷困的地方,穷困的人?也有人说想帮助更多的人。我们回到一个简单的的问题。是你们认为他们生活穷困,对吧?当然节目也有意地引导。但实际情况呢,你似乎发现他们生活学习得比我们很多城市里的人快乐,满足,自在。还有很多优秀的品质。不然那个城市小孩去哪里变形做什么。所以,很多时候,我们城市人对农村的生活,农村的文明都是想当然。想当然的困苦潦倒,家徒四壁、水深火热等等。等着我们去拯救一样。而节目恰恰利用你们对农村生活的无知,对别人生活的猎奇心理和窥私癖,对弱势群体的同情心,对城市文明和农村文明的冲突矛盾的惊奇诧异来安排设计情节。为什么写这篇文章?不是为了攻击这个节目,不是博什么眼球,而是我在纷纷扰扰的争吵中,发觉人们包括节目组,需要正视自己看待乡村文明、乡村发展的视角和传播手段。你们不懂农村,就不要自以为是地诠释,来传播,来影响。以公益之名来达到一些功利的目的。不要不负责任地再搞那么多的悲情演绎。好像上帝之手一样。我深知,这种城乡文明的割裂,如三尺之冰非一日之寒。在我们文化里,有很多不正确的价值观。长期以来歧视或贬低农村文明。所以才会造成这么多误解。我要佩服变形计的制片,能看到这么深的商机。花这么大心力人力来做这个事情。不过,我们对过程真的很不屑。不要以为孩子小就不懂,佛语,种因必有果。到头来只是一场闹剧,花了一大把钱,消费了几个孩子,得到了一些好处,满足了观众的需求。
这是我看过最恶心的节目。政治上,它几乎是“文革思维”的重演。文化上,它具有“大众文化”的一切弊端。节目表面上让城里孩子“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学会感恩,让农村孩子见识城市的繁华,鼓励他们努力走出大山。看上去很美,但背后隐藏的思维其实是:富人腐朽堕落,穷人善良勤奋。当年,毛主席掀起了一场著名的“上山下乡”运动,建立的基础就是在完全相同的思维。让我没想到的是,几十年后这种思维依然在中国大行其道,太可怕了。好,我告诉你这节目坏在哪里。1、误导大众孩子之所以会堕落,不是因为家里有钱,而是因为教育不当。节目里的城市家庭,要么缺乏爱,要么缺乏严格要求(不能排除一部份孩子可能有先天的心里异常)。这才是问题的关键。节目避重就轻,把原因归结到了家里有钱上来,迎合了广大观众的仇富心理和简单浅薄直来直去的思维方式。仔细看,你会发现节目中城市家庭的教育模式都有问题:父母没有真正尊重孩子,没有好好跟孩子交流。表面上的“苦口婆心”其实是“控制欲”。无论在城市还是在农村,无论家里是穷是富,决定孩子怎么样的关键因素是父母的爱。缺爱的家庭环境里,再穷孩子也容易出问题。多年前,媒体上经常报道电击治网瘾夏令营。夏令营里的孩子之所以把生活搞得一团糟,真正的原因不是网瘾,而是教育不当,家庭缺爱。只要他的生活里一直没有成就感和尊重,就算不碰网,他也会栽在别的东西上。父母把孩子送进夏令营,网瘾可能会治好,但是亲子间的裂痕更大了,这甚至可能毁了孩子的一生,而真正的原因却一直隐藏着。这就是中国家长普遍的问题:孩子出了状况,家长不会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只会加倍努力地给孩子找麻烦。2、麻痹大众“富人腐朽堕落,穷人勤劳善良”的观点其实是全球各个民族的“优良传统”,翻译成文言文叫“肉食者鄙”。大家去翻翻民间故事集,里面全是勤劳智慧的劳动人民捉弄愚蠢邪恶的地主老财的故事。但是,事实是这样么?很多人在看到别人有钱时,心想,嘿嘿,我这么勤劳善良,但我没钱,是因为我人太好了,钱都让心黑的挣去了。从来不会想:是不是社会分配制度不合理?是不是我本人不努力?是不是我缺乏敏锐的判断?是不是我光看了贼吃肉没看见贼挨打?是不是我该提升自己的能力了?3、煽动阶层对立凭什么那些富二代腐朽堕落却吃好喝好?凭什么穷二代勤劳智慧却走不出大山?不,这不公平!砸烂地主老财的狗头!好了,如果你想到这一步了,你离被人利用当枪使也不远了。文革就是这么发动的。这个思维很简单,却具有强大的煽动力,因此吸引了很多人,直到今天依然具有市场。但这个思维是错误的!如果社会分配制度不合理,有人没有得到自己应得的,我们要想的是怎么找办法改变制度,怎么让大家拿到自己应得的。而不是煽动穷人和富人的对立。你说,那些善良的农村孩子到了城里后,除了开阔了眼界,再过二十年,心里会不会有一点“恨”,会不会问一句:“凭什么?”4、缺乏对人的尊重人有人权。只要你已经是个人,哪怕你就是个刚出生的婴儿,你也有人权:你的隐私,别人不能看;你的自由,别人不能侵犯;你不该做也不愿做的事,别人不能逼你做。中国人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如果电视台要把你这个不听话恶少的故事讲给全国人民听,要让大家知道你的生活多么不堪,要让你流露出痛改前非的样子,你愿意不愿意?如果一家电视台要把你家最贫困无助的样子给全国人民看,要记录你来到新环境的无知和茫然失措,要让对他们感恩戴德,你愿意不愿意?你知不知道什么叫“尊重”?一个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不是你望子成龙的工具,不是你娱乐大众的工具,也不是你寻找优越感的工具。他就是他自己。所谓的人权,就是“把人当人”,不当工具。以上。
别的就不说了。无数未成年少女都被花钱如流水狂拽酷炫叼炸天的富二代少爷迷得七荤八素,分分钟成立了全球粉丝后援会,98年的小女朋友也被扒出来了。这个节目不就是富二代提升曝光率走向明星般生活的绝妙途径么。这主意谁想的?
我看到这个问题底下的答案分为两派,一派支持,一派反对。
反对的人认为,这对节目中的孩子,是一种伤害。
支持的人认为,看节目的人受到了教育。 我是反对这个节目的,理由太简单了,你伤害了别人,然后自己受到了教育,你来告诉我,这是个好节目?这个逻辑恶毒而可笑。 变形计我也看过几期节目,最初,我也是喜欢看的,因为这里有一切满足我「喜闻乐见」的因素:勤劳勇敢,踏实孝顺的寒门子弟;行事荒诞,玩世不恭,品行低下的纨绔子弟;一个质朴,一个污浊。两个人在「爱的沐浴」中,一个增长了见识,一个受到了感化。皆大欢喜。 你看,有看点爆点泪点冲突点,最后是个欢喜大结局。多么完美的一出戏。 但是很快,我就有了怀疑。 难道孩子面对镜头不会反感吗?
难道这样的折腾不会对学业造成影响吗? 难道学校里其他的学生不会因此议论纷纷吗?
为什么每个孩子的「因素」都是如此类似?真的不是刻意为之吗?
被隐私曝光的孩子们,如何回归正常生活?
为什么节目组一来,贫穷的家庭就能收到村里的补助?
什么样的人家才会把孩子推出去,出卖他们的隐私?这样的家庭,对孩子,到底是爱,还是「控制欲」?
每一件,都让我深深怀疑。及至后来,有一件事让我彻底厌恶了这个节目。 当时做交换的那个「恶少」,突然心情特别差,有很多感慨,不愿意说话,想找个地方静一静。那个摄像镜头就像嗅到了血腥的恶狼,紧追不舍,拿着大大的特写对着他。那小孩儿不断说不许拍了,让我一个人呆一会儿。镜头依然在拉近,恨不得直接贴在他的脸上。 你我都经历过某一个瞬间的「突然崩溃」,知道什么是「想一个人静一静」,也知道这个时候有一群陌生人的围观,是让人何其的恶心,只会加大心理崩溃的速度。
你我都知道。录制节目的人又怎么会不知道。可是对他们来说,这是难得的「高潮点」,什么关怀,什么人文,什么爱护,都没有收视率来的实在。
何其卑劣。你都能看到那个男孩像一只被围猎的小兽一样,焦躁,不安,愤怒,同时绝望。但是这只摄像机始终拿着上帝视角,轻蔑的看着他,就像在说,你活该。你是恶少,你活该。这是你在清洗心灵,你的痛苦,你活该。 我只想到一句话,BIG BROTHER IS WATCHING YOU.
你我都知道,苦难是没有价值的。 你我都知道,贫穷不是「教育」的灵丹妙药。
你我都知道,一个星期什么都改变不了。 你我都知道,镜头下的人是何其尴尬。
你我都知道,以为把孩子推出去一个星期就可以脱胎换骨受教育的家长,对孩子的理解,低到何止令人发指。
你我都知道,别人家的孩子终究是别人家的孩子,怎么可能有爱可言,都是礼貌客气,何来真实。
其实,你我都知道,这哪里是一出「教育类节目」,这就是一出真人秀。
消费别人的爱恨悲伤苦,无非是感动自己的一出好戏而已。
我家在国家级贫困县的农村,很穷,小学时的学费几乎都是借的,或者卖粮食才能凑齐。同时也有一个很有钱的大城市的姑妈,很多年前就有房有车。……此为背景……
每年寒假,姑妈都会带着表姐和表弟来走亲戚。在得知姑妈一家要来的消息后,家里人都会忙活好大一阵子,把屋里屋外打扫一边,准备最好的酒菜,做好一切准备,生怕遭到嫌弃,仿佛接待成为了家里最大 甚至是一年中最重要的事。
小时候表弟不喜欢吃饭,更何况农村里的粗茶淡饭(虽然是我家里一年中最好的饭了),所以就买了一大袋零食吃,我发誓,之前我从没有见人买过如此多的零食,很多都是电视广告里的很贵的,而不是附近市县里出厂的三无产品!要知道当时能吃上一毛钱一个的辣条,就足够我高兴两天了。
在他们面前,我是自卑的,即使是他们到的是我家,我会有拘束,紧张感,像是在进行一场带着面具似的表演,真的 ,也许,有些人不理解,认为没必要,但是 ,是我真实感受,而家人也都在努力的招待好。每年暑假,我都会被叫着去姑妈家。他家很大,很干净。第一次知道:进屋里居然都要换鞋,第一次知道马桶,第一次用浴缸、淋浴,第一次见到那么大的电视,第一次坐轿车.....我不敢大声说话,不敢随意吃东西,不敢乱碰,他们说话我不敢插话,如坐针毡,即使他们家人对我都非常好,都消除不了我发自骨子里的不安。我时刻都想逃离,可又不能违背父母的意思。我知道,那里对我来说是场梦境,我怕待得时间长了,我会留恋,依赖,习惯了那样的生活,可我知道,我最终都要回到我那个下雨屋里都会漏雨的家里。而每次暑假结束后,我都要好长时间恢复,适应农村的生活,消除内心里的失落感。至于影响,当然有好有坏,一方面让我见识了很多不了解的世界,为我打开了一扇窗,对我有所激励,同时,又深深的加重了我的自卑心理,一直到现在。很多次都埋怨上天,为什么人与人的差别那么大,表弟生活在天堂,而我却要忍受贫穷。现在随着父母的努力,加上姑妈一家的帮助,我们家的经济状况有了不小的变化,我也越来越适应了,在姑妈家虽然还是会拘束,但已经好多了。但如果我们家仍然很穷,看不到任何好的变化,我想我的内心会不平衡,会抱怨,成为社会的不稳定分子。。。。。。。。。。另外,请那些从没去过农村,没认真接触了解农村,不了解农村小孩心理的城里人,在回答问题是不要想当然,注意你们的措辞,谢谢!第一次回答问题,虽然不知道算不算是对问题的回答,有点激动啊,哈哈。===========================================续: 谢谢大家的赞和支持。有人说我脆弱,我不否认,只想说可能没有经历过,感受不同。说下现在的状况吧:现在在某二线中等城市上大学,家里已经在我上学的地方给我买了房和车。现在和以前比生活条件好了很多,所以谢谢大家的关心。只是少年时某些深刻印象会记住一生,作为一种激励吧。
这是我看过最恶心的节目。政治上,它几乎是“文革思维”的重演。文化上,它具有“大众文化”的一切弊端。节目表面上让城里孩子“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学会感恩,让农村孩子见识城市的繁华,鼓励他们努力走出大山。看上去很美,但背后隐藏的思维其实是:富人腐朽堕落,穷人善良勤奋。当年,毛主席掀起了一场著名的“上山下乡”运动,建立的基础就是在完全相同的思维。让我没想到的是,几十年后这种思维依然在中国大行其道,太可怕了。好,我告诉你这节目坏在哪里。1、误导大众孩子之所以会堕落,不是因为家里有钱,而是因为教育不当。节目里的城市家庭,要么缺乏爱,要么缺乏严格要求(不能排除一部份孩子可能有先天的心里异常)。这才是问题的关键。节目避重就轻,把原因归结到了家里有钱上来,迎合了广大观众的仇富心理和简单浅薄直来直去的思维方式。仔细看,你会发现节目中城市家庭的教育模式都有问题:父母没有真正尊重孩子,没有好好跟孩子交流。表面上的“苦口婆心”其实是“控制欲”。无论在城市还是在农村,无论家里是穷是富,决定孩子怎么样的关键因素是父母的爱。缺爱的家庭环境里,再穷孩子也容易出问题。多年前,媒体上经常报道电击治网瘾夏令营。夏令营里的孩子之所以把生活搞得一团糟,真正的原因不是网瘾,而是教育不当,家庭缺爱。只要他的生活里一直没有成就感和尊重,就算不碰网,他也会栽在别的东西上。父母把孩子送进夏令营,网瘾可能会治好,但是亲子间的裂痕更大了,这甚至可能毁了孩子的一生,而真正的原因却一直隐藏着。这就是中国家长普遍的问题:孩子出了状况,家长不会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只会加倍努力地给孩子找麻烦。2、麻痹大众“富人腐朽堕落,穷人勤劳善良”的观点其实是全球各个民族的“优良传统”,翻译成文言文叫“肉食者鄙”。大家去翻翻民间故事集,里面全是勤劳智慧的劳动人民捉弄愚蠢邪恶的地主老财的故事。但是,事实是这样么?很多人在看到别人有钱时,心想,嘿嘿,我这么勤劳善良,但我没钱,是因为我人太好了,钱都让心黑的挣去了。从来不会想:是不是社会分配制度不合理?是不是我本人不努力?是不是我缺乏敏锐的判断?是不是我光看了贼吃肉没看见贼挨打?是不是我该提升自己的能力了?3、煽动阶层对立凭什么那些富二代腐朽堕落却吃好喝好?凭什么穷二代勤劳智慧却走不出大山?不,这不公平!砸烂地主老财的狗头!好了,如果你想到这一步了,你离被人利用当枪使也不远了。文革就是这么发动的。这个思维很简单,却具有强大的煽动力,因此吸引了很多人,直到今天依然具有市场。但这个思维是错误的!如果社会分配制度不合理,有人没有得到自己应得的,我们要想的是怎么找办法改变制度,怎么让大家拿到自己应得的。而不是煽动穷人和富人的对立。你说,那些善良的农村孩子到了城里后,除了开阔了眼界,再过二十年,心里会不会有一点“恨”,会不会问一句:“凭什么?”4、缺乏对人的尊重人有人权。只要你已经是个人,哪怕你就是个刚出生的婴儿,你也有人权:你的隐私,别人不能看;你的自由,别人不能侵犯;你不该做也不愿做的事,别人不能逼你做。中国人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如果电视台要把你这个不听话恶少的故事讲给全国人民听,要让大家知道你的生活多么不堪,要让你流露出痛改前非的样子,你愿意不愿意?如果一家电视台要把你家最贫困无助的样子给全国人民看,要记录你来到新环境的无知和茫然失措,要让对他们感恩戴德,你愿意不愿意?你知不知道什么叫“尊重”?一个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不是你望子成龙的工具,不是你娱乐大众的工具,也不是你寻找优越感的工具。他就是他自己。所谓的人权,就是“把人当人”,不当工具。以上。——————————————————更新——————————————————我是这个问题的最高票答案的作者,上面是那个一万两千多票的原答案。原答案是我一年多之前回答的,现在我又有了新的想法。我还是大致认同自己一年前的观点的。不过,我的语言表述实在有些激烈,我想,我应该更柔和一些。尤其是仇富乃至”文革思维“的部分,这些问题本就是多方面原因形成的结果,不是一句两句说得清的,现在再让我选择,我不会用那么激烈的词语。此外,一年之后,我又有了一点新的思考,那就是:改变一个人,究竟需要多久?我相信,”突然开悟“这种情况或许存在,但不会太多。然而,不仅仅是《变形记》,当今的大众文化,在推崇一种’快餐式“的方法去改变人的性格。参加一场活动,再听高人讲一席话,然后我们的生活就改变了。——这是许多电视栏目在向我们展示的。但是,这可能吗?惊心动魄的活动、与众不同的言谈,那都是只是前奏,前奏本身并不会真正改变你。人的改变,需要日常生活中长期的磨练。这个过程或许痛苦或许欢乐,这才是最有意义的部分。因此,当有人说用几个星期让你”变形“的时候,一方面你要小心,他或许在骗你,另一方面, 你要知道,即便你能”变形“,那也仅仅是开始。无论如何,我们重要回到日常生活。请把握好你的日常生活,而非寄希望于马上”变形“。——这是我给你的建议。———————————————————————————————————————————有知友说,我这篇文章也是文革思维,给别人扣帽子。虽然是批评我,但是我不觉得他们批评的就完全没道理。我问自己,我这是否是给别人扣帽子?似乎有一点,这样的确不太好。我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很直接抒发出了心中的想法,并没有太多顾虑。我接着问自己,我说的有道理吗?很难说一定正确,但或多或少还是有些道理的,评论里很多知友也很有同感。之所以要保留原答案,同时也再更新上新的思考,也是希望我们都不要太过固执于自己的观点,容得下不同观点。正如我前面所说的,改变,要从每个人的一点一滴开始。———————————————————————————————————————————这是我的微信订阅号,我偶尔会把自己的文章放上去。不过……更新的频率很低……
对不起,我觉得是畸形秀。
我只知道让一台摄像机24小时跟着我并且让人随意评论我的生活我会非常非常不爽——这一切都是为了让电视机前的大妈大婶掉几滴眼泪
贫穷永远不值得赞美。或许这个节目可以改变一下思路,在自愿的前提下,找农村的「坏孩子」,和城市的「好孩子」交换。让农村孩子懂得努力才有好的条件,看到什么是更好的生活,而不是偏安一隅,苟且地活着。让城市孩子看到人间疾苦,明白不是每个人都有优渥的条件,怀揣着善意对待别人。——诶,哪里有什么好孩子坏孩子。我们都一样。我想说。如果被交换的城市孩子是我,我会恨这个节目组,和父母一辈子。对于我来说,维护隐私,自愿选择,这些权利是大过天的。除非我自愿。可惜那些孩子不是。
总结:这是一个恶心至极的电视节目,罔顾儿童的隐私,伤害儿童的自尊心,已经超出娱乐的界限。这个以上帝视角作为旁白的节目,也非常牛逼地以上帝视角去导演一出又一出“人间始终有真情”的狗血剧。剧中的两个小孩互换角色——他们其实是需要被湖南卫视拯救的俩个小孩:在故事进展过程中,城里来的坏小孩认识到生活的艰难,村里到城里的小孩则感受到人间真情。而电视外的观众则像是被得救了一般感受到了“”——是啊,你是被救赎的,你没有麻木。这真他妈的皆大欢喜?! ————————————————————————日更新一下:有一些反驳我的观点有点搞笑,各位可以一一回复一下:1.答主
云:最后我想请你们摸摸自己的「良心」:你们又为这个世界做了有什么「良心」的事情?答:这样的问题就如同我上面说过的那样,这位答主站在了上帝角度,握着道德的权杖来拷问我(们)。当然了,我肯定不会费心告诉他我做了什么对得住良心的事。他这种隐隐透着“你行你上”的优越,我只好借用我的朋友
的一个答案():“譬如厨子做菜,有人品评他坏,他固不应该将厨刀铁釜交给批评者,说道你试来做一碗好的看” -----鲁迅 2.有人在这个回答: (亲历者)下面质疑正文内容:你说那头牛不吃稻田,你说谎。答:这样的质疑在美剧的庭审中很常见,首先要扯着对方证人曾经说谎,或者在某个细节上说错了,然后将该证人的证词全部推翻——我打个比方:假如有人在过马路时被车撞飞,而围观者还在纠结那辆飞驰过的车究竟是什么牌子的,而没有人去管被撞飞的人。现在的关键是:站在摄像机前的是小孩,未成年人!(看到这里好想骂人)最后,回复一下怀疑我为什么黑、我是什么态度的人:我看到一个烂得掉渣、恶心至极的节目,难道还不许我黑啊?更何况这个烂节目对准的是未成年人,我真想“黑到渠扑街”!装什么公允啊?丢!————————————————————————[注]作者:李磊一、儿童版的《楚门的世界》,缺乏对儿童隐私的尊重和保护根据《变形计》的官方表述和已播出节目来看,可以理解为节目是选择一个城市优越家庭的“坏”孩子与一个农村家庭条件艰苦但品学兼优的好孩子进行角色互换。让城市“坏”孩子通过体验农村艰苦环境而“变”好,这个可以理解。但让一个仅仅是家庭贫困的农村好孩子到城市家庭来体验一周对方的生活是为了什么?难道想看看他在这个环境会不会变坏?还是让他感受这个家庭为什么会培养出一个“坏”孩子?为了让农村(城里)孩子得到一次到城市(农村)的体验机会,就需要把一个孩子在一个陌生家庭里一周的生活,通过各种摄像机镜头24小时不间断明拍、暗拍的方式展现在亿万观众面前吗?在节目中(易虎臣与吴宗宏的变形的那一期)两位主人公都出现的拒绝拍摄行为,但湖南卫视的摄影我行我素。易虎臣:“别拍了,傻逼!还拍?”吴宗宏:“干什么啊,你们?我砸了它,再用摄像机摄我,我砸烂它,真的。我说是真的,你最好不要来。”“让这个鬼东西(摄像机)别看我,再看我就会砸了它。”针对吴宗宏表露出如此愤慨的情绪时,节目主持人的跳出来的话居然是“也许面对身边潮涌般的爱。”主持人的脑袋还能正常点吗?而看到摄制人员在一个伤疤接一个伤疤的问孩子各种触动心灵伤痛的问题时,我很好奇栏目组一直强调全程参与的知名心理咨询师哪去了?难道问这些可能给孩子心灵造成创伤的问题,心理咨询师都没察觉,也没提醒过吗?可以看到摄制组对待两个孩子像过剥竹笋一样,一层层地把孩子内心的痛苦剥给摄像机看,剥给观众看。这已经活脱脱是一场儿童版的《楚门的世界》——这已经超出了娱乐的范畴。二、法律意识淡薄,肆意让儿童进出娱乐场所《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三十六条规定:营业性歌舞娱乐场所、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等不适宜未成年人活动的场所,不得允许未成年人进入;对难以判明是否已成年的,应当要求其出示身份证件。《公安部娱乐场所管理条例》第二条 本条例所称娱乐场所,是指以营利为目的,并向公众开放、消费者自娱自乐的歌舞、游艺等场所。节目刚开始时,当时年13岁的易虎臣带着一帮穿着校服的同学堂而皇之的走进KTV大堂,当一帮13、4岁的小孩在包厢里放声歌唱的时候,节目工作人员都在干些什么?同样,最新一期里你们又跟着李锦鉴拍到网吧里去了。而对于当时已经处于违法状态镜头,你们还居然把这些内容剪辑播放给全国的观众。你们想对全国的观众,尤其是给观看电视的青少年表达什么?同样,对于把两个交换孩子的一周生活全部用摄像机明拍和暗拍下来,你们事先完全告知他们会产生什么后果,并完全征得孩子本人的同意了吗?如果没有,那是不是又有违法嫌疑呢。一个对于未成年人相关法律法规认知如此淡薄的节目摄制团队,还怎么相信他们能懂得孩子需要什么样的教育,还怎么能保证农村孩子到城市后不受到伤害。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第三条第一款规定:“关于儿童的一切行为,不论是由公私社会福利机构、法院、行政当局或立法机构执行,均应以儿童的最大利益为一种首要考虑。”也就是说,儿童利益须优先。作为《儿童权利公约》签约国,我国认真履行公约责任,切实维护儿童权益。《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国儿童发展纲要(年)》和《中国儿童发展纲要()》,都明确儿童的权益受到法律法规的保护。三、节目价值观导向扭曲《变形计》从头到尾给观众灌输着“农村穷、农村苦”“好好读书,走出大山,改变命运”这样的观念。诸不知“改革开放”都几十年了,为什么农村依然这么穷?改变农村孩子的命运,就是把他们一个一个从农村捞出来么?哺育城市多年的农村,收获的是价值剪刀差以及生活、生产环境的恶化——当然,这样的道理观众未必需要知道,但作为湖南卫视的大导演,你们也不知道?四、扰民看到每一期里城市孩子一到农村,就把农村孩子家里和学校搅的鸡飞狗跳的,这不知道让当地孩子、家长、老师如何看待城里人。虽然节目结束后,都会让农村学校和孩子们的到实惠,但是留在他们内心的阴影能轻易抹去吗?他们还会欢迎下一个城市变形者的到来吗?五、精心安排的“感人”让人恶心老天为什么这么眷顾《变形计》的节目摄制人员,每一期都能拍到主人公的各种跌宕起伏情节和感人至深的镜头?但凡智力正常点的人在摄像机镜头下都会很自然把自己认为好的一面展现出来。就如龚伟华那期不是就在父母和记者的摄像机面前表现的一本正经,而在父母和记者外出时,在客厅暗拍的摄像机前不把本性全表露出来了吗?这如何让人相信所有感人的画面和言语都是真情流露,而不是“演”出来的?针对这一内容,有影视业内人士给出解释:“真人秀节目,就是给节目参与者一些任务,看他们在完成些任务时的应变能力。”但是我从头到尾都没看到有节目编导人员安排主人公任务,反而看到的都是背景主持人在强调说孩子们主动想出来,要去做各种各样情节巧合又感人或者气愤的事。不知道节目组能怎么解释?如果真的是这样,那么让参与的孩子在这么小就学会去配合演戏做假,这对他们将来的人身成长产生多大的影响?另外,还怎么对得起“新生态纪录片”这个称号呢?还有,相信观众的眼泪和感动也不会这么廉价吧。《变形计》栏目组到底有没有把孩子们当道具?《变形计》相关人员一直否认把孩子当道具,那么看看下面这个最新的节目宣传用语:。  金鹰网:“《爸爸》团队再造《变形计》 看穷娃阔少换人生”“城市和乡下的孩子互换生活,势必会将两种人生的苦痛和伤疤全部撕开,逼着你去面对沉重的现实做更多的思考。”很难让人相信,能以这样歧视性语言(穷娃阔少)进行宣传的团队,真的不会拿孩子当道具来消费,真的懂得如何保护孩子的心灵成长不受伤害?另外,也的确在每一期节目里看到摄制人员没事就撕孩子的苦痛和伤疤(官方还傲娇地说已经做了第7季,向着全国观众来揭小孩的伤疤,你妈的好意思)。小孩相对成年人来说还是单纯的,他们更多是对成年人、对媒体人的信任。如果为了自己需要,把他们的信任利用来当道具,尤其还冠冕堂皇的说是在帮人家,是做公益的话,实际上是在拿人家一生的命运来做赌注。这是在辜负他们对自己的信任!!!附:湖南卫视的非正式回应1月2日,湖南卫视旗下的芒果V基金发出一个:注:以上文字属转载,已获得原作者许可,间中或有修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我只说一点,我觉得这个节目有些“作”。我只看过几期,就是因为看到以下的一个片段的时候,觉得被恶心到了,于是不再看。也许有人也看过。大概是说城里孩子去了农村,本来和农村家庭相处还行,虽然不开心但至少很懂礼貌那种知道分寸。于是摄制组就过去和他说,你这个手机不能用,要没收。我心想,没收也对,毕竟在农村大家都不用,你就是来体验生活的,也要跟他们一样。估计孩子心里也是这么想的,所以也不见什么犹豫就把手机交给了摄制组。然后不知道为什么(我估计是导演觉得这孩子太乖,和农村家庭没冲突导致节目没什么亮点),摄制组的人在收了手机过后看一家人相安无事,又说要检查孩子的箱子。孩子当然不肯,我觉得换成谁都不愿意的吧,箱子里不管怎么说私人的内衣裤什么从都还在的,要把这些放到摄像机前,对于当时十几岁的孩子来讲肯定会觉得有些丢人。于是摄制组就一直跟孩子说必须要把箱子给我们检查。孩子继续不愿意。于是恶心的事情来了:摄制组欺骗农村家庭的父母,说箱子里一定有什么东西,必须要检查,让农村父母感到很害怕,怕孩子跑了。然后当农村父母有些惊慌的时候,继续说孩子怎么怎么不听话,竟然不把箱子给我们检查。类似于背后告黑状。那个农村家庭的母亲听了摄制组的话,一下子态度就变了,跑到房里说:你怎么这么不听话啊之类的。然后还哭了起来,跟之前简直判若两人。然后看到她哭,父亲自然也帮着自己家庭这边,说这个孩子真是太没分寸了之类。然后节目所需要的矛盾就产生了。当然最后箱子还是给检查了,里面什么也没有。我当时就觉得,为了节目效果,真是什么事都做得出来。刚刚搜了一下,那期叫做《变形计之阳光的背后》,有兴趣的可以去看一下。
以前看过第一季,觉得还不错,节目形式挺有创意,也有泪点。但看了刚出的第二季,怒了。每次都是从山里找好小孩,从城里找坏小孩!城里就没有懂事的好孩子了?!山里农村里就没有小痞子和叛逆少年了?!!这本是一个户外真人秀节目,应该尽可能还原参与节目人物的真实状态,但是节目组从选人这方面,就已经将自己强烈的意识形态灌输了进去,在以后的节目里,特别是前半部分,更是凸显无疑。无非是无时无刻不在说山里的孩子多纯朴多美丽,城里的孩子多混球多欠揍。往大方面说,可能导演希望拍这样一个节目表达对城市文明和工业文明的反思。同时很讨巧的迎合了很大一部分人的仇富心理。特别是作为批判对象城里的小孩找的都是清一色的富二代后,直接戳中很多人的g点。这也是我天朝建立之后我国官方一味提出的主流价值意识,这么多年后,已经变成人们心中默认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就是,贫穷美好,金钱罪恶,农民伯伯贫苦大众身上都散发着伟光正的道德光芒,企业家有钱人都是臭流氓。没办法,天朝的江山就是建立在这套理论上的群众运动。但这是脱离现实的,以前小时候在学校我也是这么单纯的认为,出去了几趟吃了大亏才知道,尼玛什么叫做穷山恶水出刁民。道德素质和职业无关,更和贫富无关。同样的,一个孩子懂事与否优秀与否,只和周围的教育方式有关,和城市农村,贫穷富贵一点关系都没有。但节目组,一直在误导,或者说在迎合受众。好像把孩子都扔到大山里抓蜈蚣,干农活,才是教育他们成材的王道。这是错误的,这是很阴险的!
没多看,不过这档节目确实挖掘了不少杰出的青少年演员……
周云峰那集。======================================================================1.农村家庭的玉林兄弟的小姑,在读大学的一个小姑娘,在周云峰到农村的一个月里陪他玩过一段时间,俩人相处得也挺好的。周云峰的父母来到农村里接周云峰回城里的时候,周云峰的父母知道小姑的家境不好,给了小姑好像几千块钱。在告别的时候,小姑交给了周云峰一封信。这封信里还夹着那几千块钱,小姑不愿意要。信中表达了一些谢意。但其中有一句话实在令人咋舌,大意是:“和你相处的这些天很开心。我想说我喜欢你胜过玉林俩兄弟......”小姑比周云峰年长大概六七岁吧,所以这应该不是在表达男女之情的那种喜爱。就当这是长辈对小辈的关爱或者说是玩伴间的感情。周云峰长得也有点俊俏,霸道中又有点温柔,小姑喜欢这样的孩子当然可以理解。但是,假如玉林俩兄弟看电视看到这句话,他们会是什么感受?少说十年相伴的亲情,比不过和城市孩子几天相处下来的好感。这句话让我这个接受了"看脸定律"的人都觉得残酷。《变形记》这个节目更多的像是一个偶像剧,城市孩子就是那个随便发脾气不讲道理但因为帅气漂亮而被大家喜欢的主角,而农村孩子就像那个品行善良却永远被忽略的小配角。======================================================================2.玉林的爷爷想到镇上买点鸡蛋回去给周云峰做点好吃的,在回来的山路上摔倒了,一直躺在路上。当摄像师和周云峰找到玉林爷爷时,周云峰背不起他。于是他们就决定让周云峰去看看路上有没有其他大人能来背得动他。期间一直让玉林爷爷躺在泥泞的山路上!当后来他们找来路人帮忙时,煽情的背景音乐和字幕出现!我想说摄像师你不能背起老爷爷吗!?你至于为了这一段煽情片段而让玉林爷爷那么受苦吗!?
这节目一开播的时候我就有看,近十年间,我对这个节目的感受变化巨大:十年前看这个节目,我深受感动,并且觉得是一档有重大教育意义的好节目。十年后看这个节目,我仍然深受感动,但是觉得这是一档有悖于伦理学的节目。首先,这个节目的主人公,一般是未成年人,一个是家庭条件好的城市孩子,一个是家庭条件差的农村孩子。但是,对于这两个家庭背景不相同的主人公来说,这个节目带来的影响是截然不同的,甚至是完全相反地。对于城市的孩子,这个节目无疑给了他一个良好的教育机会,让他见识到了穷苦人民的艰辛不易,也有对劳动人民质朴欣赏,对农民的尊重,和对自己生活的珍惜。但是,对于农村的孩子和家长,这个节目给他们带来的,是无止境的伤害和对自己、对社会的质疑。我想先以个人的经历来说一下这个节目。我个人从小很喜欢教育,虽然读本科的时候,专业和教育毫不相关,但是大学四年,我一直在支教。北京的农民工小学去过,偏远的西北地区也去过。当时,“西部阳光”计划里的一个领导,在一次志愿者宣讲会上的一句话,我至今记忆颇深:”在座的大学生们,虽然我认可你们的爱心和决心,但是我不得不告诉你们,国家的这个计划的真正受益者,是你们,而不是那些贫困地区的孩子。“当时这句话让我嗤之以鼻,我认为这不过是他为了让我们珍惜支教机会的官方语言。但是,到如今,大学毕业五年,我再回首,发现他这句话,真是太正确了。于我而言,那些支教的经历,让我再一次坚定了小时候的梦想,我要去学教育,做教育,我要让更多的孩子享受更平等更优质的教育机会。于是我研究生毫不犹豫的选择了去国外读相关专业,并且现在在教育部下属某单位做着我当年梦想的工作。那一段支教时光,让我把小时候的梦想再一次点亮,并且为之奋斗,到现在梦想成真。但是对那些孩子而言,从那些孩子给我的来信中,除了感动,让我更多的是无奈和反思。在志愿者走了之后,他们还是要和那些水平并不高的老师们朝夕相处,当有了对比之后,他们发现那些曾经高高在上的老师,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好,他们会写信来质疑老师的发音,会抱怨老师的视野,会问,为什么同样在一个国家,农村与外面的世界差异这么大?而作为一个不能把支教当做毕生事业的我,回信中的几句话是远远不能够解释他们心中的疑虑的。而这个节目同样如此。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对于农村的孩子,几天的城市生活,带给他们最深的感触是城市的优越,而并不能体会到城市生活中的无奈和艰辛。而在农村中则不一样。物质的缺乏带给人的打击是直接而迅速的,但是精神上的不足却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去体会。就像一个贫苦的人,很难理解一个富人跟他说,我生活的不幸福。如果说这个节目的本质是想告诉农村的孩子,努力就会有走出那个农村,就会脱离贫困的话,那出发点则更加有问题。这个出发点,就是引导着孩子去思考,我的家长为什么没有给我一个那样的环境?是不是他们不努力?于是,这些孩子很可能会瞧不起自己的父母,更加将自己贫穷的故乡当做耻辱,并且为自己的不努力找到了似乎无懈可击的借口,因为条件差。当然,也不排除有农村孩子发奋图强,然后离开农村,去了大城市的可能。但是,当他们意识到大城市的悲哀和无奈的时候,往往已经子欲养而亲不待了。此外,当一个人,不会热爱自己的故乡的时候,瞧不起自己的父母的时候,无论身在何方,都是一个心理畸形的人,都与节目让他们变得更好地初衷相悖。作为一个学习社会科学的人,我认为在做任何的社会实验之前,必须学好的一门课,就是伦理学。
我觉得变形计这个节目,是一个没有良心的节目。暂且抛开收视率不谈,这个节目设计的目的,应该是要在这段短时期的交换之后,对两个孩子有所改变。让我们来看看结果如何。随便贴两张城市主人公的自拍图(来自百度)首先从这些主人公们的自拍照来看,我并不能从他们自拍中的神情看出任何的成熟,变形计对他们最大的改变,看来是多了许多粉。而这些粉丝之中没有几个是因为这些主人公发生了改变而成为粉丝的,绝大多数都是因为脸罢了。所谓的教育意义,不过如此。首先从这些主人公们的自拍照来看,我并不能从他们自拍中的神情看出任何的成熟,变形计对他们最大的改变,看来是多了许多粉。而这些粉丝之中没有几个是因为这些主人公发生了改变而成为粉丝的,绝大多数都是因为脸罢了。所谓的教育意义,不过如此。那对于农村的孩子来说,有改变吗?有人觉得「农村孩子们经过这几天的互换,可以体验到城市生活的美好,进而发奋读书,改变命运」。这种想法错在两点。其一,农村孩子会发奋读书吗?这种短时期的交换,或许在一小段时间内有着一定的刺激作用。但我想每个人都有着相类似的经历,如某次考试失败了,决定要认真学习;因为某些事觉得让父母操心了,决定要好好与父母相处。诸如此类,到最后真正彻底改变的,能有多少?所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更何况只是经历这么短时间不痛不痒的生活,对乡村的孩子,又有何改变?其二,发奋读书就可以改变命运?在乡村,或许考取一个大学都不容易,而现在的社会,你拿一个大学文凭又有什么用?更何况,如今教育资源分配如此不平均,在乡村,连个像样点的学校都没有,没有好老师的,闭门造车读死书死努力又有什么用?整个社会的问题,岂能靠这个所谓变形解决?说点其他的。1.这个节目连后来的跟进报道都没有,只图一时爽快,没有任何良心可言。2.价值观的输出有着严重的问题。农村孩子太无辜,他们无时无刻不被灌输着类似于「城市生活很美好幸福」「呆在农村没出息,一定要发奋读书去城市生活」这样的看法,很多时候没有让孩子感受到城市背后艰辛黑暗的一面。节目一开始就站在一个制高点上,以这种固定迂腐的价值观去引导孩子,真是贻害无穷。3.对节目中那些精心设计,感人肺腑的情节感到很恶心。这个节目,不把那些小孩搞到掉眼泪,不把最后的结局设定为「经过互换,孩子已经脱胎换骨」是誓不罢休的。节目总是表现得好像是经过这变形,就真会改变什么一样;好像掉眼泪了,就是一定是真情吐露一样。在那种精心设计的镜头之下,小孩子掉几滴眼泪就皆大欢喜了?对生活稍微有些理解的人,一定会觉得这荒谬无比吧。最后,城里的纨绔子弟还是纨绔子弟,乡村的孩子依旧生活在穷苦之中,电视机前的观众,看完感到十分感动之后,生活一切照旧。这就是变形计的真相。
很痛心没有人来阻止这样一个惨无人道的节目伤害农村孩子的心。
先不谈把农村孩子放到那样的城市家庭去有什么坏处,我想大家都很清楚。个人认为,这样做对城市的孩子好处也大不到哪里去。因为节目首先就有一个完全违背心理学常识的观点,似乎孩子身上的毛病都是环境和孩子自己抵制诱惑不够造成的,把一个物质条件好的孩子扔到山沟里受苦就可以改变他的人生改变他对其他人的态度,这样的设定完全忽视了父母在这个“坏”孩子成长过程中犯下的种种错误,这个“坏”孩子是他们一手打造出来的。换到农村的城市孩子感受了几天农村父母那种质朴的不计回报的无私的爱之后,回到城市里,要继续面对的还是自己那不懂爱的父母,很难想象,这一个星期爱的充电能维持多久。
我觉得《变形计》的导演都是站在城里人的角度去拍这部节目。
有一篇叫《人生苦难进城始》的文章。
进家门的时候,他皱了皱眉头。以前进进出出没有感觉到过屋子里的潮湿与霉味,现在却显得如此的强烈。
他走路的样子有些小心翼翼,父母欢喜地迎上去要他坐下。他从包里拿出了一包纸巾,那是城里的“父母”临走前送他带回来的,认真地把那破旧的凳子擦又擦。
这个举动让父母似乎不大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他们对望了一眼,眼神是喜悦又带着一点惊诧。
为了迎接儿子,中午饭对于一个山区的家庭来说,还是很丰盛的。最中间的位置摆着一盆炖得香喷喷的肉,很肥,油汪汪的很诱惑人。父母满心欢喜地以为他会喜欢,会像小老虎一样把那盆肉吃下去。
可是他没有食欲,他想起了在城市里去的那些装修精美的饭馆,那都是用精致的盘子上菜的。城市里的“父母”告诉他,那些他从来没有吃过的饭菜不要吃得太光,否则会有人耻笑他没有修养。
楼很高,站在电梯里,像缓缓地飞上天空。夜里回去的时候一眼望下去能看到几乎整个城区的霓虹灯。早上上学的时候,有坐椅软软的小汽车接送,根本不像在家里,要自己起得很早,摸黑爬过几座大山,冬天的风刀子般地冰冷,割在脸上疼疼的。
他已经很努力,很用心地想去改变自己,让自己成为一个值得羡慕的城市里的人,这对于他来说已经成为一个梦想。
他觉得自己做得不错,可是一直到这个交换结束那天,电视台栏目组的工作人员在他离开前采访那对城市里的父母的时候,他们对他称赞有加,说他要求很少,也好照顾。然后他们谈起了自己那个被送到山里体验生活的孩子:“他喜欢的一切,我儿子根本没有兴趣,很厌烦!”
坐在阴暗的教室里,耳边听着老师半土不洋的,滑稽的普通话。他心里开始烦躁,城里的老师都是打扮得那么时尚,话也说得温柔动听。学校里的操场比自己这个学校还大。图书馆,电脑室,虽然他只学会了在电脑上玩扫雷,第一次亲手打开电脑的时候,他紧张得如同要去触碰世界上最珍贵的东西。
那样上学,才是一种享受啊。
课间,老师点了他的名字。要他说说在城市里生活一周的体会。他说起了KFC,说起了电脑游戏,说起了城市里每天要洗热水澡,说起了有KTV和一家又一家的网吧。
同学和老师都傻傻地笑着听他讲,目瞪口呆的样子让他忽然觉得自己很高大,而他们很可怜。
放学回到家里,他拿出了本子开始做作业。才发现那个城市里“父母”送的有香味的笔记本不知道什么时候被谁撕去了许多。那是他拿到学校里“炫耀”的宝贝。他气愤地把残缺的本子摔在桌子上,声响惊动了父母,父亲过来看着他,老实巴交地搓着双手,安慰他说:“别急了,回头我进城给你买本回来。”
那根本就不是进城买一本可以弥补的东西。他想,为什么上天会这么不公平,那个和自己交换的孩子就可以享受城市里的一切,而自己,就只能在这个大山里过这种无味而贫穷的生活。
他就这么失踪了,村里人帮忙到处去找,一连三天,没有找到。有人提醒说,这个孩子是不是又去了城里,那里他有熟悉的人。父母才恍然大悟。他们不知道城市里那家的地址,只能凑了路费,找到了当初做节目的电视台。
电视台的工作人员带着他们,一起来到了城里那户人家询问。可是,他们说没有见到过他。
电视台寻人节目播出后,有人来电说见到了这个孩子。他在街上流浪,他知道,自己没有资格再回城里那个家去,因为他不是他们真正的儿子。
当大家找到他的时候,他哭了。眼睛里带着恨意对电视台的工作人员说,我恨你们,原本我在家里生活得很好,我不知道城市什么样子。原本我可以一直那么过下去,可是你们却偏偏要让我知道,城市里是怎么样的生活。
有编导向他解释说,这么做的目的就是让他知道城市的好,要努力学习如何如何云云。
可是他只是说,不,我只想问问,为什么我只能生活在山里,而他(那城里家庭的孩子)却能生活在城市里,你们让我回到山里,怎么活。
那个孩子眼睛里的愤怒和委屈,与他父母眼里的震惊交织在一起。我永远都记得这个场面。那个孩子叫董建设,十一岁。
我们不置疑电视台的出发点是想给他的人生增加一抹色彩和动力。但是所有人都忽视了城市生活带给一个十一岁孩子的震撼。他也许还不懂得如何努力去变形,变成一个自己羡慕的城里人。他只会浮躁,只会抱怨。
这个故事我不知道是否真实。我也希望是假的。对于这个孩子来说,进城真的是人生苦难的开始,节目组做的是‘心灵鸡汤’式的节目,是给城里人看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刘雨晴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