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图,已知ad垂直bc=2分之1db,ac=3bc,bc+ad=7,求ad的长

912013年中考试题按章节考点分类:第23章特殊的平行四边形-第4页
上亿文档资料,等你来发现
912013年中考试题按章节考点分类:第23章特殊的平行四边形-4
A.AC=BDB.OB=OCC.∠BCD=∠BD;ACD;【解析】∵四边形ABCD是梯形,AD∥BC,∴A;【答案】选C.;【点评】此题考查了等腰梯形的性质与相似三角形的判;(2013四川内江,16,5分)如图8,四边形A;图8;【解析】如下图所示,过点B作BE∥AC,与DC的;4)=3,所以S梯形ABCD=;1111DE=(DC+CE)=(DC+AB)=(
C. ∠BCD=∠BDC
D. ∠ABD=∠ACD 【解析】∵四边形ABCD是梯形,AD∥BC,∴AC=BD,∠ABC=∠DCB,△AOD∽BOC,∴OB=OC,∠OBC=∠OCB,∠ABD=∠DCA.【答案】选C.【点评】此题考查了等腰梯形的性质与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解此题的关键是注意数形结合思想的应用与排除法的应用. (2013四川内江,16,5分)如图8,四边形ABCD是梯形,BD=AC且BD⊥AC,若AB=2,CD=4,则S梯形ABCD=
.图8 【解析】如下图所示,过点B作BE∥AC,与DC的延长线交于点E,BF⊥DE于F.接下来,可证得△BDE是等腰直角三角形,BF=4)=3,所以S梯形ABCD=1111DE=(DC+CE)=(DC+AB)=(2+222211( AB+DC)?BF=(2+4)?3=9. 22 【答案】9【点评】在等腰梯形问题中,如果有对角线互相垂直条件,将其中一条对角线进行平移产生辅助线是常用解题思路.事实上,对角线互相垂直的等腰梯形的高等于其上、下底和的一半.解决此题,还可以证明△AOB和△COD是等腰直角三角形,在求得AC、BC长后,利用S梯形ABCD=△ACD+△ACB=1AC?BD解答. 2 (2013四川省南充市,17,6分) 如图,等腰梯形ABCD中,AD∥BC,点E是AD延长线上的一点,且CE=CD.求证:∠B=∠E.
解析:先利用等腰三角形等边对等角推得∠CDE=∠E。根据AD∥BC,可得∠CDE=∠DCB,等量代换得到∠E=∠DCB,再根据等腰梯形性质可知∠B=∠DCB,从而证得∠B=∠E。答案:证明:∵CE=CD,∴∠CDE=∠E.∵AD∥BC,∴∠CDE=∠DCB.∴∠E=∠DCB.∵AB=DC,∴∠B=∠DCB.∴∠B=∠E.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等腰梯形的性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及平行线性质。对于等腰梯形、等腰三角形内的角度问题,要充分利用底角相等的特点,再利用等量代换的方法即可探寻到所要求证角的相等关系。 (2011江苏省无锡市,8,3′)如图,梯形ABCD中,AD∥BC,AD=3,AB=5,BC=9,CD的垂直平分线交BC于E,连接DE,则四边形ABED的周长等于(
D.20 【解析】利用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可以知道DE=EC,把求四边形ABED的周长问题转化为求已知三条线段的和。四边形ABED的周长等于AD+AB+DE+BE=AD+AB+BE+EC=AD+AB+BC=3+5+9=17.【答案】A【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线段两端的距离相等,也考查学生的转化能力。 (2013山东省滨州,11,3分)菱形的周长为8cm,高为1cm,则该菱形两邻角度数比为(
D.6:1【解析】如图所示,根据已知可得到菱形的边长为2cm,从而可得到高所对的角为30°,相邻的角为150°,则该菱形两邻角度数比为5:1.【答案】选C. 【点评】本题考查菱形的性质;此菱形含30度角的直角三角形,便可推出它的相邻内角分别30°,150°. (2013北海,6,3分)6.如图,梯形ABCD中AD//BC,对角线AC、BD相交于点O,若AO∶CO=2:3,AD=4,则BC等于:(
)B 第6题图 CA.12
D.6【解析】根据AD//BC易知△AOD∽△COB,相似比为2:3,所以当AD=4时,BC=6.【答案】D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梯形的性质和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属于简单几何题型。(2013江苏苏州,6,3分)如图,矩形ABCD的对角线AC、BD相交于点O,CE∥BD,DE∥AC,若AC=4,则四边形CODE的周长(
) (2013广东肇庆,13,3)菱形的两条对角线的长分别为6和8,则这个菱形的周长为
.【解析】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结合勾股定理可求得边长为5.菱形的四条边相等,故周长为20.【答案】20【点评】本题考查了菱形的性质与勾股定理的综合运用,难度中等. (2013贵州省毕节市,17,5分)我们把顺次连接四边形四条边的中点所得的四边形叫中.点四边形。现有一个对角线分别为6cm和8cm的菱形,它的中点四边形的对角线长....是
.解析:顺次连接这个菱形各边中点所得的四边形是矩形,且矩形的边长分别是菱形对角线的一半,问题得解.答案:解:∵顺次连接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四边形的各边中点所得的图形是矩形;理由如下:∵E、F、G、H分别为各边中点∴EF∥GH∥DB,EF=GH=1DB,∴HF=EH2?EF2=5cm. 故答案为:5cm.点评:本题考查菱形的性质,菱形的四边相等,对角线互相垂直,连接菱形各边的中点得到矩形,且矩形的边长是菱形对角线的一半以及勾股定理的运用. ( 2013年四川省巴中市,19,3)如图4,在等腰梯形ABCD中,AD∥BC,BD⊥DC,点E是BC
的中点且DE∥AB,则∠BCD的度数是____________ 【解析】∵AD∥BC,DE∥AB,∴四边形ABED是平行四边形∴AB=DE,在等腰梯形ABCD中,AB=DC,∴DE=DC∵BD⊥DC,∴∠BDC=900,又点E是BC 的中点∴DE=EC=DC,即△DEC是等边三角形,故∠BCD=600 【答案】60°【点评】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有平行四边形的判定、等边 E 图4三角形的判定等腰梯形及直角三角形的性质,是比较综合的题目。 (2013呼和浩特,8,3分)已知:在等腰梯形ABCD中,AD∥BC,AC⊥BD,AD=3,BC=7,则梯形的面积是A. 25
CD【解析】作DE∥AC,交BC的延长线于E,作DF⊥BE于F。∵四边形ABCD是等腰梯形∴AD∥CE,AC=BD又∵DE∥AC,AC⊥BD∴四边形ACED是平行四边形,BD⊥DE∴DE=AC,AD=CE=3∴△BDE是等腰直角三角形又∵DF⊥BE1111BE=(BC+CE)=(BC+AD)=(7+3)=5 222211∴S梯形ABCD=(AD+BC)?DF=(3+7)×5=2522∴BF=EF=DF=BE 【答案】A【点评】本题考查了梯形作辅助线的方法,见对角线互相垂直,则平移对角线,利用平移后形成的直角三角形求解。此题关键是做辅助线的方法。 (2013黑龙江省绥化市,10,3分)如图所示,直线a经过正方形ABCD的顶点A,分别过此正方形的顶点B、D作BF⊥a于点F、DE⊥a于点E,若DE=8,BF=5,则EF的长为. 【解析】解:用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AAS或ASA易证△ABF≌△DAE得AE=BF=5,AF=DE=8,故EF=AE+AF=5+8=13.包含各类专业文献、生活休闲娱乐、中学教育、各类资格考试、应用写作文书、高等教育、外语学习资料、幼儿教育、小学教育、912013年中考试题按章节考点分类:第23章特殊的平行四边形等内容。 
  2013年中考数学试题按章节考点分类:第23章 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含解析) 隐藏&& .cn (最新最全)2013 年全国各地中考数学解析汇编(按章节考点整理)...   2013年中考试题按章节考点分类:第22章多边形与平行四边形 隐藏&& (最新最全)2013 年全国各地中考数学解析汇编(按章节考点整理)第二十二章 多边形 与平行四边形 ...   2014年全国各地中考数学解析汇编(按章节考点整理)第23章 特殊的平行四边形_初三数学_数学_初中教育_教育专区。2013 年全国各地中考数学解析汇编(按章节考点整理) ...  (最新最全)2013 年全国各地中考数学解析汇编(按章节考点整理) 第二十三章 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2013 湖南益阳,7,4 分)如图,点 A 是直线 l 外一点,在 l ...   2013年中考数学试题按章节考点分类:第39章猜想求证型问题_中考_初中教育_教育...平行四边形的判定等知识,综合性较强,本题由特殊到一般、由浅入深 的引导方式...  (最新最全)2013 年全国各地中考数学解析汇编(按章节考点整理) 第十三章 相交线与平行线 13.1 相交线 (2013 浙江丽水 3 分,7 题)如图,小明在操场上从 A ...   2013年中考数学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复习题及答案_数学_初中教育_教育专区。第 2 课时 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一级训练 1.(2012 年江苏宜昌)如图 4-3-23,在菱形 ...  太奇教育深圳分校沙井校区 (最新最全)2012 年全国各地中考数学解析汇编(按章节考点整理) 第二十三章 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2012 湖南益阳,7,4 分)如图,点 A 是...   2013年中考数学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复习题及答案_中考...(2012 年江苏宜昌)如图 4-3-23,在菱形 ABCD 中... 2012年中考数学试题分类... 54页 免费 2013年...新题库--第九章 第23节:立体几何的综合应用(9)67-第2页
上亿文档资料,等你来发现
新题库--第九章 第23节:立体几何的综合应用(9)67-2
解法三:可转化为求平行平面间的距离.连A1D,C;DD1;BD1;33;a,而同理可求BN=;33;a,故MN=3a-;33;a-;33;a=;33;a.;15.如图,已知A1B1C1―ABC是正三棱柱,;(2)假设AB1⊥BC1,BC=2,求线段AB1;∴DE∥AB1,又AB1?平面DBC1,DE?平;(2)作DF⊥BC,垂足为F,因为面ABC⊥面B;连结
解法三:可转化为求平行平面间的距离.连A1D,C1D,A1C1,B1C.易知A1D∥B1C,A1C1∥AC.故平面A1DC1∥平面AB1C.连BD1,设与平面A1DC1交于M,与平面AB1C交于N.因BD1与图中所示6条面对角线都垂直,故BD⊥面A1DC1,也垂直于AB1C.即MN是A1C1与AB1的距离,在RtΔD1DB中,D1M=DD12BD1=33a,而同理可求BN=33a,故MN=3a-33a-33a=33a.15. 如图,已知A1B1C1―ABC是正三棱柱,D是AC中点.
(1)证明AB1∥面DBC1;(2)假设AB1⊥BC1,BC=2,求线段AB1在侧面BB1CC1上的射影长. 解:(1)∵A1B1C1―ABC是正三棱柱,∴四形B1BCC1是矩形,连结B1C,交BC1于E,则B1E=EC,连结DE.在ΔAB1C中,AD=DC,∴DE∥AB1,又AB1?平面DBC1,DE?平面DBC1,∴AB1∥平面DBC1。(2) 作DF⊥BC,垂足为F,因为面ABC⊥面B1BC1,所以DF⊥B1BCC1,连结B1E,则B1E是A1B在平面B1BCC1内的射影,∵BC1⊥AB1
∴BC1⊥B1E,∵B1BCC1是矩形, ∴∠B1BF=BC1C=90°,∴ΔB1BF∽ΔBCC1,∴B1BBC=BFCC1=BFB1B,又F为正三角形ABC的BC边中2222点,因而B1B=BF?BC=2,于是B1F=B1B+BF=3,∴B1F=3,即线段AB1在平面B1BCC1内的射影长为3。16. 如图,在棱长为a的正方体AC1中,M是CC1的中点,点E在AD上,且AE=且AF=1313AD,F在AB上,AB,求点B到平面MEF的距离.解:设AC与BD交于O点,EF与AC交于R点,由于EF∥BD所以将B点到面MEF的距离转化为O点到面MEF的距离,面MRC⊥面MEF,而MR是交线,所以作OH⊥MR,即OH⊥面MEF,OH即为所求.∵OH?MR=OR?MC,∴OH=a59.方法二:考察三棱锥B―MEF,由VB-MEF=VM-BEF可得h.17.正方体ABCD―A1B1C1D1的棱长为a,求A1C1和平面AB1C间的距离.解:如图所示,A1C1∥平面AB1C,又平面BB1DD1⊥平面AB1C.故若过O1作O1E⊥OB1于E,则OE1⊥平面AB1C,O1E为所求的距离由O1E?OB1=O1B1?OO1,可得:O1E=3a3。方法二:转化为求C1到平面AB1C的距离,也就是求三棱锥C1―AB1C的 高h.由
VC?ABC=VA?BCC,可得h=111331a.方法三:因平面AB1C∥平面C1DA1,它们间的距离即为所求,连BD1,分别交B1O、DO1与F、G(图中未画出)。易证BD1垂直于上述两个平面,故FG长即为所求,易求得FG=3a3.18. 四棱锥V―ABCD底面是边长为4的菱形,∠BAD=1200,VA⊥底面ABCD,VA=3,AC与BD交于O。 (1)求点V到CD的距离;
(2)求点V到BD的距离; (3)作OF⊥VC,垂足为F,证明OF是BD与VC的公垂线段;
(4)求异面直线BD与VC间的距离。 解:(1)在平面ABCD内作AE⊥CD,E为垂足,∵VA⊥平面ABCD,∴AE为VE在平面ABCD上的射影,∴VE⊥CD,∴线段VE长为点V到直线CD的距离。∵∠BAD=1200,∴∠ADC=600,∴△ACD为正三角形,∴E为CD中点,AE=32?4?23,∴VE=VA2?AE2?21。(2)∵AO⊥BD,∴由三垂线定理VO⊥BD,∴VO长度为V到直线BD距离。VO=VA2?AO2?。
(3)只需证OF⊥BD,∵BD⊥HC,BD⊥VA,∴BD⊥平面VAC,∴BD⊥OF,∴OF为异面直线BD与VC的公垂线。(4)在Rt△VAC中,OC=12AC=2,VC=VA2?AC2?5,∴OF=OC?sin∠VAVC?2?35?65。19. 如图9-5-7,四棱锥M-ABCD底面是边长为a的正方形,MA垂直底面于A且MA=a,求二面角B-MC-D的大小.解:∵MA⊥平面ABCD,连结BD、AC,∵BD⊥AC,∴BD⊥MC(三垂线定理).过BD作截面BED⊥MC,则∠BED为所求二面角B-MC-D的平面角.∵MA=a, AB=a, 由RtΔMAB可得MB=2a。由RtΔMAC可得MC=3a。 由RtΔMBC,由面积易求出BE=6?6963??2??6363a,同理DE=63a。又∵BD=2a,由ΔBDE中cos∠BED=92?12,∴二面角B-MC-D为120°.20.如图,正三棱柱ABC-A1B1C1中,E为BB1的中点,AA1=A1B1,求平面A1EC与平面A1B1C1所成二面角的大小.解:先找出平面A1EC与平面A1B1C1的交线,再找出或作出二面角的平面角.分别延长CE、C1B1交于D,连结A1D.∵EB1∥CC1,EB1=∴DB1==121212BB1=12CC1,DC1=B1C1=A1B1.又∵∠B1A1C1=∠B1C1A1=60°,∠DA1B1=∠A1DB1(180°-∠DB1A1)=30°,∴∠DA1C1=∠DA1B1+∠B1A1C1=90°,即DA1⊥A1C1.∵CC1⊥面A1C1B,即A1C1是A1C在平面A1C1B1上的射影,由三垂线定理得 DA1⊥A1C,∴∠CA1C1是所求二面角的平面角. 又∵CC1=AA1=A1B1=A1C1,∠A1C1C=90°,∴∠CA1C1=45°.解法二:利用公式cosθ=S?S11求解.由正三棱柱性质知ΔA1EC上底面上的射影为34ΔA1B1C1,设棱长为a,易求得S?ABC=1a2, A1E=CE=52a,A1C=2a,∴S?AEC=164a2.3设平面A1EC与底面A1B1C1所成的二面角大小为θ。则cosθ=S?A1B1C1S?A1EC?464aa2?222,∴θ=45°.21.已知三条射线SA,SB,SC所成的角∠ASC=BSC=30°,∠ASB=45°,求平面ASC与平面BSC所成二面角的大小.解:在SC上任取一点D,过D作平面DEF垂直于SC,分别交平面SAC、SBC、SAB于DE、DF、EF,则∠EDF是二面角A―SC―B的平面角。令SD=3.∵∠ASC=30°,∴在RtΔSED中,DE=1,SE=2.同理DF=1,SF=2.在ΔSEF中,依余弦定理EF2=8-42.∴在ΔDEF中,cos∠EDF=22-3,又-1<22-3<0.∴二面角A―SC―B的平面角∠EDF=arccos(22-3)=π-arccos(3-22)22.在直三棱柱ABC―A′B′C′中,∠BAC=90°,AB=BB′=1,直线B′C与平面ABC成30°的角.(1) 求点C′到平面AB′C的距离; (2) 求二面角B―B′C―A的余弦值.解:(1)∵ABC―A′B′C′是直三棱柱,∴A′C′∥AC,AC?平面AB′C,∴A′C′∥平面AB′C,于是C′到平面AB′C的距离等于点A′到平面AB′C的距离。作A′M⊥AB′于M.由AC⊥平面AB′A′A得平面AB′C⊥平面AB′A′A, ∴A′M⊥平面AB′C,A′M的长是A′到平面AB′C的距离.∵AB=BB′=1,∠B′CB=30°,∴B′C=2,BC=3,AB′=A?B??A?AA?A2,A′M==22.即C′到平面AB′C的距离为22;(2) 作AN⊥BC于N,则AN⊥平面B′BCC′,作NQ⊥B′C于Q,则CQ⊥B′C,∴∠AQN是所求二面角的平面角。AN=AB?ACBC=63,AQ=AC?AB?B?C=1.∴sin∠AQN=ANAQ=63,cos∠AQN=33.23.已知矩形ABCD中,AB=3,AD=32,以BD为棱折成二面角A-BD-C,使AC=21,求二面角A-BD-C的大小.解:在平面图形(图9-5-8)中,分别过A、C作对角线BD的垂线,垂足为E、F.在RtΔABD中,求BD=33,进而求得BE=3,AE=6.在RtΔBCD中,同样可求得DF=3, CF=6.∴EF=BD-BE-DF=3. 在立体图形(图9-5-9)中,过E作EG∥FC,交过C且平行于BD的直线=于G,连结AG,则∠AEG为二面角A-BD-C的平面角.∵BD⊥平面AGE,GC∥BD,∴GC⊥AG.在RtΔAGC中,求出AG=ACcos∠AEG=AE22?CG2?32.在ΔAGE中,?EG2?AG22?AE?EG?6?6?1826?6??12,∴∠AEG=120°.∴二面角A-BD-C为120°.24.如图所示,在底面是直角梯形的四棱锥S-ABCD中,∠ABC=90°,SA⊥面ABCD,SA=AB=BC=1,AD=12。(1)求四棱锥S-ABCD的体积;(2)求面SCD与面SBA所成的二面角的正切值。 解:(1)直角梯形ABCD的面积是M=∴四棱锥S-ABCD的体积是V=1312(BC+AD)?AB=13?1?34?141?0.52?1?34.×SA×M底=;(2)延长BA、CD相交于点E,连结SE,则SE是所求二面角的棱(如图所示)。∵AD∥BC,BC=2AD,∴EA=AB=SA。∴SE⊥SB。∵SA⊥面ABCD,得面SEB⊥面EBC,EB是交线,又BC⊥EB,∴BC⊥面SEB,故SB是CVS在面SEB上的射影。∴CS⊥SE。∴∠BSC是所求二面角的平面角。 ∵SB=SA?AB22?2,BC=1,BC⊥SB,∴tan∠BSC=BCSB?22,即所求二面角的正切值为22。25.在三棱锥S-ABC中,ΔABC是边长为4的正三角形,平面SAC⊥平面ABC,SA=SC=23,M、N分别为AB、SB的中点。(1)证明:AC⊥SB;
(2)求二面角N-CM-B的大小;(3)求点B到平面CMN的距离。证:(1)如图,取AC中点D,连结SD、DB。因为SA=SC,AB=BC,所以AC⊥SD且AC⊥BD,即AC⊥平面ADB。又SB?平面SDB,故AC⊥SB。 (2)∵AC⊥平面SDB,AC?平面ABC,∴平面SDB⊥平面ABC,过N作NE⊥BD于E,则NE⊥平面ABC。过E作EF⊥CM于F,连结NE,则NF⊥CM。∴∠NFE为二面角N-C的平面角。∵平面SAC⊥平面ABC,SD⊥AC,∴SD⊥平面ABC。又NE⊥平面ABC,得NE∥SD。∵SN=NB, ∴NE=1212121412SD=SA2?AD2=?4?2,且ED=EB。在正ΔABC中,由平几可得EF=MB=。在RtΔNEF中,tan∠NEF=ENEF2?22。故二面角N-CM-B的大小是arctan22. ?EN2(3)在RtΔNEF中,NF=EF?32,则SΔCMN=12CM?NF=323,SΔCMB13121BM?CM=23。 SΔCMB?NE,设点B到平面MN的距离为h。∵SB-CMN=VN-CMB,NE⊥平面CMB,∴S?CMB?NES?CMN423423SΔCMN?h=3∴h=?。即点B到平面CMN的距离为。26.如图9-5-13,直三棱柱ABC-A1B1C1中,∠ACB=90°,AC=1,CB=2,侧棱AA1=1,侧面AA1B1B的两对角线交点为D,B1C1的中点为M.(1)求证:CD⊥平面BDM;(2)求面B1BD与面CBD所成二面角的大小.证:(1)如图9-5-14,连结CA1、AC1、CM,则CA1=2. ∵CB=CA1=2,∴ΔCBA1为等腰三角形.又知D为其底边A1B的中点,∴CD⊥A1B.∵A1C1=1,C1B1=2,∴A1B1=3.又BB1=1,∴A1B=2.∵ΔA1CB为直角三角形,D为A1B的中点,∵CD=12A1B=1,CD=CC1.又DM=12AC1=22,DM=C1M,∴ΔCDM≌ΔCC1M,∠CDM=∠CC1M=90°,即CD⊥DM.∵A1B、DM为平面BDM内两条相交直线,∴CD⊥平面BDM. (2)设F、G分别为BC、BD的中点,连结B1G、FG、B1F,则FG∥CD,FG=FG⊥BD.由侧面矩形BB1A1A的对角线的交点为D知BD=B1D=角形.于是B1G⊥BD,B1G=3212CD.∴FG=,2112A1B=1.∴ΔBB1D是边长为1的正三.∴∠B1GF是所求二面角的平面角.?3????2???2?2??又B1F=B1B=BF=1+??2???2222?32,∴cos∠B1GF=B1G2?FG2?B1F22B1G?FG??1?3?????2?232?12??33,2?即所求二面角的大小为π-arccos33.27.如图,在底面是菱形的四棱锥P-ABCD中,∠ABC=60°,PA=AC=a,PB=PD=2a,点E在PD上,且PE:ED=2:1。(1)证明:PA⊥平面ABCD;(2)求以AC为棱,EAC与DAC为面的二面角θ的大小;(3)在棱PC上是否存在一点F,使BF∥平面AEC?证明你的结论。 证:(1)因为底面ABCD是菱形,∠ABC=60°,所以AB=AD=AC=a。 在ΔPAB中,由PA+AB=2a=PB,知PA⊥AB,同理,PA⊥AD。 所以PA⊥平面ABCD。(2)作EG∥PA交AD于G,由PA⊥平面ABCD,知EG⊥平面ABCD。作GH⊥AC于H,连结EH,则EH⊥AC,∠EHG为二面角θ的平面角。又PE:ED=2:1。所以EG=tanθ=EGGH?33222213a,AG=23a,GH=Acsin60°=33a。从而,故θ=30°。(3)当F是棱PC的中点时,如图,BF∥平面AEC。证明如下: 取PE的中点M,连结FM,则FM∥CE。由EM=12PE=ED,知E是MD的中点。连结BM、BD,设BD∩AC=O,则O为BD的中点。故BM∥OE。 可知,平面BFM∥平面AEC。又BF?平面BFM,所以BF∥平面AEC。 包含各类专业文献、幼儿教育、小学教育、文学作品欣赏、中学教育、各类资格考试、行业资料、应用写作文书、新题库--第九章 第23节:立体几何的综合应用(9)67等内容。 
  新题库--第九章 第19节:... 新题库--第九章 第23节:... 新题库--... 9页 1下载券 选修2-1立体几何与空间向... 19页 免费新题库-...   新题库--第九章 第23节:立... 新题库--第... 新题库--第九章 第27节:立体几何的综合应用(13...内到点 P 的距离 10, 且到直线 l 的距离为 9 ...   新题库--第九章 第23节:立... 新题库--第... 新题库--第九章 第30节:立体几何的综合应用(16...9 2 ? ? ? ? E(0,3,0). AD=? - 2,- ...   新题库--第九章 第23节:立... 新题库--第... 8.5 立体几何的综合应用 19页 2财富值 题库(...(3) (同证法一(3) ) 9.如图,在四棱锥 P-...   新题库--第九章 第24节:立体几何的综合应用(10...9.如图,PA、PB、PC 两两垂直,PA=PB=PC,G 是...同理 AG⊥SD. 23.已知矩形 ABCD,过 A 作 SA⊥...   新题库--第九章 第23节:立... 暂无评价 10页 1财富值 选修2-1立体几何...3 3 3 3 3 1 1 9 3 3 9 3 , GM ? , SG ? GMtg60? ? ? 3 ?...   第九章立体几何练习题_数学_高中教育_教育专区。适合职业高中学生练习...15,这个三棱锥的体积是( A、9 B、9/2 C、27/2 D、9?3/2 5、 若...   新题库--第九章 第23节:立... 暂无评价 10页... 立体几何强化训练 200 题? 综合应用篇一、选择题...9,则此 三棱锥的侧面积为 () A.S 柱侧&S 锥...   9页 免费 新题库--第九章 第23节:... 暂无评价 10页 1下载券 2014年...解析: 解析:主要考查直线与直线、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的综合应用及线面角,点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已知如图ad平行于bc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