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ollifeul 是什么比的意义是什么?

新浪广告共享计划>
广告共享计划
一个老问题:人活着的意义是什么?
几乎每个人都会在人生的某个时候,遇到这样的问题:人是什么?人活着有什么意义?人类漫长的历史其实已经给这样的问题提供了无数种现成的答案,但是,人们还是愿意自己亲自思考一下,虽然自己思考的结果也未必有什么新内容。当有一个人说,生命的意义就在于“爱自己,爱别人”,“永不放弃”;当一个人说一个人“外表不重要,内心才重要”,并且,他说这是他一辈子的思考总结,是他对于生命意义的最终答案,其他人看着这样的答案,也许会不以为然。因为,这种答案太平常了。平常得像路边的一块石头,像天上的一片云,像我们每天必须吃饭、睡觉一样。人们常常对这样平常的答案不以为然。
很多年以前,我和我的一位老师探讨过这样的问题:人是什么?老师启发式地问我:如果没了脚,“我”还在吗?还一样吗?如果手脚都没了,“我”还在吗?还一样吗?如果心脏等器官也换了,“我”还是“我”吗?“我”到底是什么呢?很多年以后,。现在,我的那位老师已经进入晚年,思维反应速度已经下降,也许不能和我继续探讨这样令人绞尽脑汁的问题。这几天,偶然看到一个片子,一个名叫尼克-沃尔齐克(Nick
Vujicic)的澳大利亚青年,让我再次回到了这个老问题上。然而,人们常常把这个问题的答案搞得很复杂,尼克-沃尔齐克的答案却非常简单。
尼克-沃尔齐克生于澳大利亚的墨尔本,今年26岁。与众不同的是,他生下来的时候,就没有四肢。他天生没有四肢。尼克的父母后来还生了一男一女两个孩子,都很正常,医生和父母都不知道为何这样的事情会发生在尼克身上。据说尼克出生4个月后,母亲才第一次拥抱他;据说尼克小时候多次想自杀;但是,尼克的智力完全正常。尼克自己说,在他生命的过程中,他无数次地想过:人究竟是什么?人活着有什么意义?他像每一个人一样,都会为自己寻找答案,就像很多年前一位西方画家用绘画表达的永恒的问题:“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到那里去?”
尼克-沃尔齐克没有进专为残疾人办的学校,而是和正常孩子一起上学。在我的经历中,我曾经遇到过两位中国母亲,也让自己有残障的孩子和正常孩子一起上学。尼克的下肢有一点活动能力,而且,他的左下肢还有一点脚的功能。他的左下肢用尼克自己的话说,是一个“小鸡脚”,只有两个脚趾头,而且很短。但是,他就是用这一点点自己拥有的东西,学会了写字,学会了使用电脑,学会了打鼓(电子打鼓器),学会了游泳,学会了接听电话,……
最让人惊讶的是,尼克-沃尔齐克居然朝气蓬勃,心灵健康,他获得了两个学士学位,开办了自己的公司,在全世界演讲。他说,他最大的快乐就是鼓励别人,他说他爱每一个人,他能给其他人一点对于生活的鼓励,就是他最大的快乐,就是他生命的意义。
尼克在世界各地演讲的时候,经常会做一件事:故意跌倒在讲台上。一个没有手脚的人,如何能够站起来?尼克会躺在那里说他童年的经历,如果旁边没有人,他就站不起来。因此他就无数次尝试自己站起来。他用自己的这个生活小细节,解释了自己对生命的一个感悟:永不放弃。然后,尼克会表现他是如何站起来的——他是用头站起来的。
用头和腹部的力量站起来
本文开头所引用的关于生命意义的答案,就是尼克的经典答案:“爱自己,爱别人”,他说他爱自己,他已经不再像小时候那样,总是想自己为何与别人不一样。他说:“不要想自己没有的东西,多想想自己拥有的东西”,“我不过是比别人少了一点身体的零件而已”。尼克在演讲时说,他都可以因为爱自己而感到无限的快乐,那么,所有身体健全的人,还有什么理由不快乐呢?尼克说,他不嫉妒任何正常的人,而是由衷地为每一个人感到高兴。
当一个人说,“外表不重要,内心才重要”,人们常常会不以为然。但是,当这句话是由尼克说出来,是他通过自己的生命才体会到这样的含义,我们是否感到这句话的不同份量?尼克说,每一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他是在说他自己,也是在说别人。他的这一对生命的感悟,能给别人什么样的力量呢?尼克说,他已经不再去想自己为何会这样,因为,生命中有太多永远不会明白的事情。苦苦找原因也解决不了问题,只有面对现实,接受现实,尽自己的努力,把事情做到最好。而且,尼克说,他只做美好的事情。
他在玩冲浪
尼克讲了一个自己经历的故事。有一个小女孩,身高同尼克差不多。小孩子有时候会因为成人世界的影响而接受固定的观念,有的小孩子把尼克当成“外星人”,有的会嘲笑或害怕他奇怪的外形。但是,小孩子也很容易教育,在遇到的具体事情中,改变固有的观念。尼克虽然没有手,但是,他每一次演讲完毕,都会与大家逐个拥抱,当然是别人拥抱他。尼克说,那个身高和他差不多的小女孩,观察了一下尼克,让后把自己的双手放到背后,她用脖子拥抱了尼克。这是一个令人感动的小动作。
尼克还会打高尔夫球
“不要想自己没有的东西,多想想自己拥有的东西”,这也是一句非常平淡的话,但是,在尼克身上,却有完全不同的意义。他没有手脚,却喜欢游泳,怎样才能游泳呢?没有手脚如何游泳?尼克说他有他的“小鸡脚”。他唯一的“小鸡脚”已经训练得非常灵活,尼克说,他的“小鸡脚”就像一个带马达的螺旋桨。在陆地上,他用它走路,在水里,他用它划水。
尼克说他现在26岁,他在等待自己的新娘,他不喜欢婚前性行为。他相信会有好女孩愿意嫁给他。画面中的这位独臂美女会是他的目标吗?当我们简单了解了尼克的生活,尼克的世界,再回味一下他的生命答案:“爱自己,爱别人”,“永不放弃”,“外表不重要,内心才重要”,我们是否觉得这么平凡的话语,已经有了不同的含义?这个含义也因为尼克而具有了不同寻常的力量?当我们苦苦思索生命的意义或价值的时候,实际上,它就是那么简单。很多时候,生命的意义就是因为简单才真实,就是因为简单而令我们感动。
去年汶川地震后,尼克曾经来过中国,也到过北京,做了演讲。
“没手没脚没忧虑”,是他的口号。
相关文章: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出国留学的意义是什么?
按投票排序
365 个回答
出国2年,最明显的感觉就是,自己活的更清楚了,也更孤独,也正在变得更强大。1.国外没有那么多主流思想去影响自己的判断,就连台上站着的牛津剑桥的lecturer都总会嘴上说一句这只是我的个人看法。2.在国外,我找到了自己的梦想。我自认为一直都是一个上进的人,学习好一直都是我重要的事。但是在这漫长的中学生涯,总是缺了灵魂性的东西,就是热情。一直都觉得最好的就是自己最想要的,到了后来在澳洲预科的时候,不知道以后大学学什么好,那就去biomedicine吧,因为那个系的要求总分最高,后来在国外待久了,发现成绩的好坏只是自己的事,没人在意,热情真的很重要,后来还是上了biome的分数线,但是果断的选择了自己的本命。在此奉劝在专业的优势和兴趣中徘徊的,请不要小看了后者的无线可能性3.出国真的可以把这个世界缩小,以前觉得高不可攀的,现在依旧是,但是不会陌生了,不会被高墙的圣光闪瞎了眼。你可以接触到各种牛逼的教授,跟他们说话能感受到真正的平等。你可以接触到你这个行业的领头人物(国外大学跟外面企业的联系很多)听他们给你最实际的建议。总之教育资源是无法跟国内比拟的4.你会体验到生活十几年从为感受过的孤独。孤独是一剂温润的猛药,无形之中的渗透经常然后恍然才觉得压的喘不过气来。这就是为什么经常听到一首歌,看到一处景,眼眶都会湿。我是个白天很强大的人,晚上在梦里哭醒过好几次,更是荒谬的梦。孤独,没有人在留学的路上可以完全无视,更是人生的必修与来过世上的证明。国内的热闹都无法与你有关。为什么求仙得道需到深山寻,因为静,方得修炼。而静,只有在国外才是如此的湮灭你,你没有家人,所识多为泛泛之交,知交也不会随时在你左右。 你一定会也必须静下来,而人一旦静下来,不是疯了就是超脱到另一个境界。我在中学的时候是个很嗨的人, 一到放假就是约约约的那种,现在想来,大部分原因是因为中学的假日本来就很少罢。 出国后,自己有了大把自由时间,没有人规定最晚什么时候回家, 跟盆友在外面吃饭是日常因为没有人在家煮饭。 刚到的那一两个月是高亢,因为跟之前的生活种种都是不同, 然后觉得这种突然改变了的日常开始无趣,然后会反思很多, 我到底要做出些什么。 我自认为是个很自律的人, 所以在我的价值观里,约约约的生活就是一种堕落的开始, 我羡慕那些可以做出一些东西的人。 在学会静下来的时候, 我开始学着去编曲,学着去看完一本课外书然后自己在电脑上写下感想,学着去临摹写生画画,学着去练钢笔字。曾经不知在哪听过一句话,人的一生有六个朋友, 旅行,读书,音乐,电影,锻炼,养生。而我也希望变成自己欣赏的人。 想找人说话了,会跟三两个朋友在好天气出去走走,越发不喜欢一群人挤在一间ktv唱k歌之王。是会明显的感受到什么叫做“狂欢是一群人的寂寞,寂寞是一个人的狂欢”想补充一下,为什么会孤独。出国后的圈子,没有亲人,朋友不再是一个班级那种概念里的。班里的同学你看的惯也好,看不惯也好,三年你躲都躲不过。而在国外,开心了就可以日日跟相见恨晚的朋友粘在一起,不开心了马上撕逼永不相见也并非难事。老外的圈子一来并非那么好融入,二来毕竟本性还是不舍得丢弃自己的文化秉性去完全改装成一个西方思考的人(所谓的香蕉人)。中国人的圈子我也说了,只会更复杂。出国留学的人,大多有西方思想的自我主义和说做就做的勇气,也同时有些中国人自古熏陶的价值观。这种四不像只会让留学生很容易在国内国外都变成outsider。另外,孤独的原因太多了,大把的空闲时间,国内的热闹与自己空虚的对比,吃饭散步连个说闲话的人都没有,回家不是窍门而且掏钥匙。总觉得,出国,很容易就催老了一个人的心态,习惯了孤独,明白了岁月静好,懂得了十几年爸妈理所当然的守候是如此的珍贵。当外界的东西很多都空了,剩下你一个人,就会开始思考了。总之,出国不会只是得了一纸文凭。是成长的催化剂,让人修炼或是堕落。
“此去西洋,深知中国自强之计,舍此无所他求。背负国家之未来,取尽洋人之科学。赴七万里长途,别祖国父母之邦,奋然无悔。”
我在国内看到了我的极限看到了三年后的我看到了五年后的我一下子就没那么有趣了
听过一个东北同学这么说:出国就像出柜,不出憋屈,出了后悔。啊,当然了,我也听过很多高票回答这样的答案。不远离家,你并不知道家的好处。都很有道理对不。确实。_我觉得出国留学的意义在于同时满足了两个叫人澎湃的梦想:「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是我个人以为最最重要的意义。游学。_曾在北京度过半年书,一些中学的同学,一辈子就在北京城里打转。有个小孩儿,皇城根儿,不曾远行,不曾别离,也有很牛逼的心态,当然了,成绩也好,在北大念书,就想着毕业了在研究所混口饭吃,反正家里条件也不错。出过国,和爸妈游新马泰。没什么影响,都是老样子。不能说是混吃等死,但也只好一点点,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有一天他突然说要出国念书,本来只是图好玩。然后交换了半年,回来以后就像变了一个人,非要拉我回去创业。而且是真的很具体的东西都拿出来了。我说,我还没有想创业的本领可以与你合作。当然这个就是别的话题了。_出国念书真的不仅仅是上课念书。当然了,国外的教育环境也是一个很大的震撼,对于没有接触过的人而言,可以大大开拓视野,可以随时作出一个头脑风暴,可以作出有建设性的质疑(现在国内大学也开始鼓励质疑了,但很多学生都是为质疑而质疑,提出的问题自己都并不怀疑,这个是另一种服从,服从「质疑」的要求),等等,很多东西。_补充:留学给你还有一个好东西叫做逆境教育。接受挫折不是去接受这个世界的黑暗或者不平等。最重要的是学会自己挑战生活。在一种机遇与挑战并存的环境中探求自己的欲望或梦想,这时候面临的逆境才可叫作逆境。这个是出国旅游学不到的。而从国内校园跨入西方社会种种不适。在校园里,和同学相处,与教授探讨,写essay,做项目,这些过程中都能更好懂得挫折真味。工作就更不必提了。国内的「挫折」貌似往往是这样的:一帆风顺,有一天发现别人有钱自己没钱,或者某君比自己更富有,发现某某凭关系顶了你的位置,发现别人会拍马屁你不会拍,发现会哭的孩子有奶吃,好了,发现社会不公平了,要变的现实了。喔,这是挫折教育。好多朋友给我描述的就是这样的东西。这个……怎么能叫挫折?这个叫时代的弊病,社会的固疾,是需要我们资深变得足够强大以后慢慢改变的东西。不要把温水煮青蛙当成了不起的长大。战胜挫折是身为一只青蛙,敏锐地意识到水温在上升,奋勇跳出来,知道怎么关掉加热器,回来解救你的青蛙小伙伴们。
当初我爸让我出国的时候,我打死不愿意,我爸说:你没看过海,就一定要亲自去看下,无论去看海的路有多难走,无论你看了之后是喜欢还是不喜欢,看到之后就把这一切放在自己的心里,慢慢积攒起来,都是你一生的财富。有些东西,是任何媒介都无法传达给你的。最服我老爸了~
学会对自己负责。很多知友都是以“出国能锻炼一个人的独立性”这个中心思想来说的。可留学这件事需要的,有哪里仅仅是自己做饭,自己洗衣服,找房子,准备考试,面对病痛那么简单?在一个人际关系、社会认知都被清零的环境里,你如何克服懒惰,只靠自己找寻方向并且活下去,留学其实是这样一个课题。有的人抱着毕业回国的想法,在中国人圈里,吃得开,平时会自己买买菜办个手续也就够了。有的人不仅做到了以上,还在学校里广交好友,和当地的外国人交流,想法改了,眼界开了。有的人不仅做到了以上,还要留在那个国家,全凭一己之力去认识当地的职业人士,找工作,去规划自己在这个国家的未来。有的人不仅做到了以上,更要去改变那个社会,他们创业,创办组织,创造出了这个国家本没有的东西。以上这些人,并没有什么优劣,只不过是各自的需求与选择而已。但毫无疑问,我会无比尊敬后者。偶尔回国,听闻家乡那边,找工作、婚姻、买房皆由父母包办的故事,不禁感叹出国与在国内生活差异之大。对于留学生来说,父母除了提供钱财,能帮忙的其他事情非常之少。你是自己一个人面对着这个庞大又复杂的世界。很多机会,不会有人通知你,只能靠你自己去掌握。一个聚会,你不去主动认识人,也不要抱怨为什么人家事事都办得成你却朋友甚少。你的礼仪不到位,改不掉迟到的毛病,就别怪自己得不到工作机会让别人抢先。不要还玩在父母怀里任性的那一套,每个人都在外面奋斗,大家会互相扶持,但必须记住没有任何人有义务为你的幼稚无限买单。因此很多在国内依赖性较强的人,留学之后也许往往会有很多不理解的事情。很多在国内挺正常的人,到了国外突然变成了“极品”。这一切都是因为我们的环境更严苛了,这消耗了太多人的体力和精神力。不主动去做,就会被淘汰。不主动进步,就会得不到左右自己将来的力量。可与此同时,付出责任,你获得的是“自由”。你可以决定自己未来的走向并为之努力。在国外,混得好和混得不好不开心的留学生,最大的区别就是他们是否能主动去克服自己的不足,主动去想,去追求新的东西。累吗?当然累,但是那些过着累而充实日子的每一个人,都一定会拍着胸脯,告诉你他有多么不愿离开这样的生活,并且以此为傲。这是我从留学生活中所得到的,最宝贵的东西。
留学最吸引我的,是无限种可能,你不知道若干天若干年后自己将会在哪里。还有明白什么叫真正的强大平静。下面这句话来自一篇文章,我一直抄在一个精致的本子里,不想坚持下去了就拿出来看看。为什么我们绕了一大圈还是毫无例外地回到了原地,为什么明明全世界最爱我们的两个人都已经在身边了,我们却还是要离开他们。所有漂泊的人不过是为了有一天能够不再漂泊,能够保护起自己的家人。只有经过这样的折腾,这样看起来的一种徒劳无功,才能明白原点是一个什么样的东西。
对于我自己来说。之所以选择出国是想寻找更多的可能性。在国内的教育体制下我已经忘了自己要的是什么,以至于在本科的大学里看到周围为了前途而功利的同龄人越来越迷茫。想要接触更多的东西,去感受不一样的世界,从不同的角度来审视自己,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路。不走出去永远不知道自己的世界可以有多大。———————————————————我是分割线———————————————————上面那段话是出国前写的现在已经来了美国3个半月一个人历时两天转三次机加两个小时车程来到现在在的城市,三个半月里,我上了四周语言课,也上了学分课,参加了很多party认识了很多朋友,和两个台湾女生自助去了拉斯维加斯、大峡谷、波特兰、西雅图、洛杉矶、旧金山,用到了美国所有能用到的交通工具。参加了很多了美国华人教会的活动,住过公寓练过厨艺,现在搬到了寄宿家庭,体验美国人的简单直接和文化冲突。期间还考了第一次GMAT,托福的听力从来之前的21涨到了25,阅读从27涨到了30。度过了一个非常美好的生日,室友们为我做的牛排大餐。从最开始的新奇,到对未来的迷茫,看事情平和了很多。因为寄宿家庭太远,下学期又会搬回公寓去,最好的朋友那时候都回台湾了,我也不知道将会面临什么。虽然有过因为语言不通和寄宿家庭产生的小矛盾,也有过听到home爸home妈吵架在房间里害怕得瑟瑟发抖的时候。还有因为压力太大想要放弃申请不想考试,连着很久都熬夜到四五点,却什么都没干。这些也都不过是逼着你提早去面对未来的人生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如果这三个半月我还呆在国内,我的生活一定是:在学校拖拖拉拉的准备GMAT,上着大四剩下的那门课。我想这就是我出国的意义。——————————————————分割线又来了——————————————————这是留在UCSD的第二个学期,会计课除了federal taxation国内基本上都学完了,再选了感兴趣的两门linguistics和psychology. 现在听这些非专业的课也没什么压力,听英文看英文都变成了一种习惯,口语也在一点点地进步。站在现在这个时点再回头看又是一番不同的感受。从寄宿家庭搬回了学校附近的公寓,不小心选错了地方,和一个阿拉伯人合租,每天带5、6个中东人回来住,让公寓每天变着花样的脏乱,客厅永远是烟味。呆了十天逃出来了现在室友是墨西哥人和美国人。开始学习做饭,再也不是黑暗料理了。一个月前把研究生申请完了,7个学校3个出了结果都给了录取,其中一个还给了一点奖学金。现在说起来好像轻描淡写,可是两个月前的自己还想着自己没有希望了。下个月底回国,对于现在所在的这个城市已经有了割舍不下的感情,回国四个月应该就会继续回来读研究生。这近7个月,让我的世界变得更大。
我不知道高票回答都哪里总结出那么多人生的大道理,但是我确实知道我本科的同学,三分之二都出国留学了,多年过去只有不到1/10回国发展。所以私以为,出国留学最大的意义就是学术移民。
转一段去年在微博上看到的话。这段话我几乎每看一次都会热泪盈眶,个中滋味,经历过的人自然感受得到。小格格nichole: 很多人都会问我出国五年到底学到什么收获了什么 我告诉你们 最重要的不是英语不是文凭 对我而言 就两样东西:一是一种把我放到任何国家任何我谁都不认识的地方我都能生存下去的能力;和一种名车豪宅已动摇不了我愿意每天坐公车去追求简单梦想的平淡心态。而我认为 这两样足以让我受益终身。PS:这两方面恰恰是我现在的生活,又一次想起这番话还是止不住的热血沸腾啊。PPS:好久以前随手写的答案啊,陆陆续续有人赞同,也有很多反对。一直想说点什么,但是又觉得没必要,就大家各自发表意见挺好的,但这两天特别多赞同是怎么回事=_=。。。从一开始就不希望收到这么多赞,这几句话说出来确实很煽情啊啊啊,我不习惯这么说话,也非常不愿意对一个「解读哈姆雷特」式的问题下总结,因为哪怕是长篇大论,都太局限,「意义」这回事,尤其跟人有关,自己体会到的才是真的。更重要的是,一直认为这真的没什么了不起。楼下很多人说在国内也可以学到,完全同意,很多令人敬佩的人可能一辈子都没出过他们生活的地方。只是对我而言,对生活的热情、不浮躁的心态、独立思考、不功利的善意、自律、反思、照顾他人等等,刚好是在留学这几年才真正学到并积累下来的。比起「留学的意义」,更准确来说应该是「成长的意义」。这几年我脱离了一直以来被家里圈养的状态,从以前的没为任何事情做过任何努力、不知真正意义上愁滋味、幸福得犯抑郁症的小孩,一下被推出门,变成完全放养、所有事情自己决定、生活自己安排、问题自己解决的大人,有些感触,仅此而已。留学的意义对每个人都不同,对每个阶段的自己也不同。不管在哪里,我都希望不要止步于这种认识,而要不断地接触广阔的世界和更加深刻地认识自己,成为简单而强大的人。
深夜无眠,边和朋友Skype很high得聊天边来码字~~~当做写给自己看的国外学习一年的总结~~~~0.出国前搞清楚自己留学的目的究竟是什么
拿文凭、攒经验、见识一下外面的世界、接受更好的/不同方式的教育、转行/升职需要、被留学...不同的人留学有不同的目的。
对于自愿出国、以在不同程度提升自己为目的的人来说,能挤出时间一定要自己申请学校,而不是找中介。因为在选学校、写PS、套磁争取奖学金的过程都是对自己深度挖掘的途径——国外学校对这些文书类的内容要求通常包括:为什么要出国学习、为什么去这个学校学这个专业、我的目标是什么、有怎样的规划来达到这些目标...好好思考下这些问题,可能思考的过程带给自己更多的是不知道自己要什么、或怎样做选择的痛苦,但最终搞清楚目的之后,在奋斗的过程中不忘回头看看,记得提醒自己做这件事的初衷,就能减少一点迷茫。申请学校/专业的时候我的思路是倒推:想要毕业以后做管理咨询的工作——挑着看了几家知名咨询公司的招聘要求及各种面经中介绍的做咨询必备的skill set——查哪些专业能帮助自己积累这些skill set (即看专业、综合排名靠前的那几所院校、那几个专业的curriculum)——根据综合结果定专业和学校
除了学习这件重要的事之外我以为,出国接受教育的意义绝不仅是上课考试拿毕业证。网络的发达和国内很多高校的资源让”听国外教授讲课、接受最新的学科资讯“等都有可能在国内就能实现。自己如果真想学,在哪都学习知识。
我信奉的是生命不能活的更长,但能活的更多。于是,【能给你人生经历抹上一笔色彩】是我认为的‘留学的意义‘,而这笔色彩怎么抹,基本靠自己的心态、心智和行动来决定。
1.be open minded
偏见源于无知,无知加剧偏见。这是我出国最深的感悟。
为什么有时候非洲人在讨论问题的时候比较强势?为什么很多出过国的中国人说话爱中英结合?为什么希腊人做事很casual,为什么印巴人的英语口音会导致很多英语流利程度并不如他们的(中国)人反而嘲笑他们...
很多事如果你不做深入了解仅凭主观印象或人云亦云就很容易导致偏见,只有真正深入了解一件事及其它存在的原因,你才会知道真相,进而发现自己的偏见是由于多么的无知而导致的。
上学的时候我班里一个非洲同学看不起印度同学,觉得他们不爱干净,当面斥责他们做饭时把厨房弄脏。但真正深入了解、见过他们做饭的方式后才能明白,这个酷爱用调料的民族在做饭时不把那么多粉料不小心洒在桌子和地上是多么地难以做到。而清扫的时候确实不容易100%打扫干净。
同样,很多欧洲人觉得中国人做饭油烟大、中国人聚堆不爱跟外国人交往、中国人在group work的时候不愿意发言表达意见。没有背景知识仅从西方人的视角来评判中国人就容易造成对中国人的偏见和不理解。
也有不少中国人歧视印度人,叫他们阿三,对我来说这是很刺耳的称呼。我觉得没有任何一个种族的人有资格去歧视另一个种族。为什么要用道听途说或一些表面的东西把自己的双眼蒙蔽从而失去发现优秀和美的能力?
所以我认为be open minded太重要,以谦逊的态度面对一些已知、未知,用包容心接受不同,否则你会因为偏见而错过很多美好。2.be independent
很多事需要自己独自处理。吃饭学习买东西出行这些小事就不用说了。更多的可能是面对困难挫折时需要独立地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自己消化,自己承担。
发生在我身上的一件事:我曾有篇论文差点被判抄袭(as we all know抄袭在国外学校的严重性-_-|||)。当时我被教学室秘书叫去谈话,通知我需要就此事参加”审判“会议,假如我认为自己没有抄袭则要向学校考试委员会的人进行argue。秘书给我一份文件,上面清楚描述了会议的要求,可怕如同审判过程,连座位的位置、判定的时间、方式都写的很清楚,我必须有足够的证据把每条被怀疑抄袭的句子拿出证据和他们谈判,最终由委员会判定到底算不算抄袭,严重的搞不好这一年书就白读了...当时觉得天要塌了。心想努力了一年学位证拿不到就完蛋了。自己知道这消息以后的反应是:震惊——害怕——找朋友倾诉——自己躲进房间反思究竟哪里出了差错。
到这个时候最终还不是需要独自冷静下来把写过的论文翻出来一句句读过去,并且找出有力的证据证明自己没有抄袭。这事没有任何人能帮你,只能靠自己。。。
不过最后庆幸的是在考试委员会在做我的背景调查的时候,导师对我人格的肯定起了很大的作用。最后的结果是重新测试后判定我没有抄袭,是检测软件出了问题-_-||| wtf,meeting也取消了。3. keep striving
很多人说在国外学习太辛苦,master就一两年,没时间也没机会实习或干学习之外其他更多的事。但我觉得出来一趟挺不容易,想尽量make most of it,所以在一年时间里也做了不少事:
参加了学校志愿者社团,不定期帮社区敬老院的老年人烤饼干、陪他们去看芭蕾舞(这倒是意外福利)、圣诞节装扮圣诞树...
做了伦敦奥运会志愿者
每周去1~2次学校办的各种workshop,选的都是自己感兴趣的主题:面试技能、认知能力训练、商业心理学游戏等
给本科生art history课程的教授发邮件求蹭课,能挤出时间的时候会坐往返需要2小时的大巴去另一个校区蹭课
整个后半年都在边上课写论文边实习,每周上班3天,每天8小时,挤时间在上班的公交上读文献。下班回家累得半死赶快胡乱吃个饭补个觉,晚上9点起床开始写论文到凌晨。每天睡眠时间3-5小时。压力巨大,上火,每天吃大量的薯片饼干缓解压力,导致胖10斤。而且中午在公司办公室不让吃热的食物,因为加热的食物有味道,所以每天都跟英国人一起吃在超市买的冰冷意面...不过这些没有什么可抱怨的,选择是自己做的,自己负责。
班里各国童鞋们在惊讶我的精力之余都在问我,市场形势这么差是怎么找到实习的。
我的方法有努力也有巧合(从而更让人觉得nothing is impossible ):
首先学校有个mentor scheme,目的旨在给本校学生在遇到学习生活等各方面的问题之时提供一个在当地校友作为交流、指导的对象。我当时是想通过这方式更多了解当地人及风土人情,就报了名。学校给分配了个MBA校友,老派英国绅士,自己有公司在做management consulting,见他第一面跟他喝咖啡的时候我告诉他我想找份实习增加点工作经验。他虽然没有直接帮助我找实习公司,但是给我指了条路——去UKTI(UK trade&investment,即英国贸易投资署,是英政府设立的为从事贸易的英国公司和在英投资的外国公司提供全面服务的机构)的网站上看看有没有信息和机会。回去后立即行动,我找到了UKTI办事处的联络员发了邮件介绍了自己的情况和诉求,联络员很好心的回复了我,并且把我的邮件抄送给了负责人。负责人也很快回复,结果意外发现他是个中国人而且也是我学校毕业多年的校友phd!他不仅回复了邮件,还专门打了电话给我问了我一些情况(也算是个简单的面试),之后他说有个朋友的公司需要实习生。他联系了对方确认之后还怕我找不到路好心地开车带我去公司面试!公司是个百年老牌英国建材企业,产品出口全球,全公司都是当地人没有一个外国人,当年的战略是大力开拓中国市场,而我正好是个学marketing的中国人...于是在phd校友的陪同下,公司managing director、operations director、sales director几个大佬一起面试了我...我就这样拿到了实习...4. keep challenging myself
我留学期间给自己写了一篇日志,里面有几句话是在咆哮自己:’别在自己的comfort zone里赖着不出来,想想自己出国的目的是什么!仅是拿个毕业证书就行了嘛?不提高自己的能力有毛线用!presentation做的差那就滚去练习演讲!group work没观点那就在讨论前多去收集资料收集论点论据!’ 实际上我也是这么做的,后来几次的presentation之后,班里童鞋主动向我反映说我做的越来越好了。还有一门课程的论文老师出了两个题目二选一,一个是常规题目,另一个是很难的需要根据课程simulation写的题目。我选了后面难写的那一题,大家知道之后说我疯了,问我难道想挂科吗!劝我换回那个简单的题目。但我知道自己不仅为了通过考试,还是想利用写论文这个机会学习这simulation的原理。于是很轴地花了一个星期时间用来理解老师出的题目,花了更多的时间学透这个simulation,根据这些积累战战兢兢冒着挂科的危险地写了论文,结果那一科得了专业最高。
另一门课程marketing strategy大家都写的可口可乐、iPhone 等容易找到研究成果的、信息量最丰富的品牌,而我偏想研究自己最感兴趣的Tate(英国最有名的美术馆之一),花了大量精力各种渠道查找资料,加上实地考察,写了Tate美术馆的marketing strategy,结果那门课还是第一。
5.be sincere
不管在哪里、做什么,我相信真诚能换来意想不到的收获。
有想去中国工作的外国朋友,你随手百度的信息都有可能比他用英文google的信息更有实际用途;
隔壁有拖延症的姑娘赶deadline写论文,你利用休息喝咖啡的时间也可以帮她搜到一些或许有用的文献;
朋友喜欢艺术,你去逛美术馆时花个1、2磅就能买张特别的明信片带给她...
结果是我也得到很多意想不到的帮助: 没法忘记在有一门课考试前的某天,因为对考试范围和复习方法一头雾水无从下手,我给班里最聪明的英国姑娘发了封邮件说自己好焦虑。姑娘二话不说第二天(周末)开车来学校给我讲复习方法!
还有这一年中解决我各种困惑的mentor,无私帮我的phd校友、看我学习工作太辛苦给我做饭的来自大陆台湾瑞士美国印度的朋友们、以及自己独自旅行的时候那么多陌生人的帮忙...都让我深深感激
6.more possibilities, less limitation
交朋友、听故事,身边人的故事能让你知道生活的更多可能性,激励你尝试更多,减少人生的limitation。那些大学四年在四个不同国家读书的party animal瑞士哥、自己开公司的化学博士却和我们一起读商科master的大叔、老妈是某500强大par自己仍很努力在毕业前就签到德国的美国哥、父母是德国驻印度大使天天和我们讨论政治和泡妞秘籍而最后去剑桥读心血管疾病研究phd的德国哥、一起在奥运村做志愿者说自己有个free spirit的伊朗爷爷、有着绿色眼睛为了能到中国工作而努力学中文的穿12cm高跟鞋开车的性感英国学霸.........
深夜论文写不下去或者因反思人生终极问题而睡不着的时候召集几个脾气相投的朋友在客厅里坐坐,拿杯酒听故事讲故事,说说自己丢人的尴尬往事,听听别人讲自己最近一次大哭的原因...一个个故事都变成笑料让大伙缓解了deadline的压力,增加了对对方的了解,看看这些来自世界各地角落的人都过什么样的生活,有着什么样的想法,这些更有助于你think out of the box.并在心里暗暗下决心让自己的生活也变得没有那么多limitations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每个故事都精彩纷呈。你若热爱尝试,你也不会把自己局限成一个没有故事一生平淡的人。这是我觉得出国留学、以及人们做其他大部分事的意义所在。
为了让后人不再出国留学。
留学的意义注1:本文主要是给还没出国,在思考要不要出国的学生写的,而不是给已经出了国回头看自己出国有没有意义的朋友写的,因此没有尝试诠释已经发生的留学有什么价值。注2:本文不是罗列留学的意义有哪些,而是提出一些方法帮助我们找到自己留学意义的。、今天上午和一位同学用户聊天,聊到如何选择留学国家和打算如何选择专业时,该同学抛出了一个本质性问题“老师,你觉得留学的意义在哪?”当时我就笑了,因为10分钟之前,我刚刚在朋友圈里转过一篇文章就叫做“出国留学意义何在?”。那篇文章下面,我还加了评论“个人觉得解答还不够透,改天我也以此为题写一篇。”看来改天不如今天,现在就和大家聊聊这个话题!我本人是一名不大不小的海归,我的海归同学们,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出国留学;同时我现在帮助同学们准备留学的过程中,又遇到了很多同学,怀揣着不同的想法想要出国留学。基于这么多的观察和交流,我很确定回答这个问题的第一条原则,就是没有标准答案,每个人的留学对于他们意义都不同。一、留学对于每个人有各自不同的意义我还记得第一次遇到我的老板,聊到各自的留学生涯,他对留学的描述是如此简单干脆:“我来英国就两个目的,一个拿绿卡,一个名校身份。”因此虽然他的留学之路遇到了各种困难,过程中绝非一帆风顺,但历经打拼,他拿到了剑桥的博士和当地的永久居留权。“看到身边的朋友都回去了,我也很辛苦,但我总会跟老婆说,想想咱们来着是干嘛的,没拿到绿卡,没拿到剑桥,绝对不能回去。”这就是他16岁出国,学费没向家里要,最终获得剑桥博士归国的故事。如今回到中国,虽然还没到40岁,也已是身价上亿,事业有成了。与我的老板不同,我也有宾大的同学觉得留学不过是职业发展的一个跳板,所以当他看到职场发展的机会的时候,学历或者身份的结果就变得不重要了。他在硕士第一年暑假回来的过程中,通过一封“用户建议信”获得了当时知名社交网络产品经理的赏识,直接越了各种流程拿到了产品团队的高薪offer,于是他秋季就没有回到宾大,办理了休学,开始了他事业打拼。后来那个公司上市后,他的期权也得以套现,如今跳槽在另一家互联网公司,拿着高薪同时自己业余时间还搞着小型创业,也是不亦乐乎。这两条轨迹,都是成功的人生之路,但他们在留学过程中的选择却是完全相反。所以留学的意义究竟是什么?没有标准答案,重要的是自己要记住自己的初衷和目标,这样才能在关键的时刻做出最正确的决策。然而没有标准答案,却绝对不是可以没有答案。也有一些同学告诉我,现在还没有想清楚自己的定位和方向,所以想出去看看。在这种情况出国,对于大多数的学生来讲,并不是一个好选择。二、没有目的的留学不是好留学我有一位朋友,当年准备出国学金融,本科毕业以后同时获得了英国伦敦政经和美国普渡大学的录取通知,因为没有真的想清楚究竟要去哪,所以一度很犹豫。最后她怀着美国比英国好就业的想法,放弃了名校,而投奔了美国名气稍逊的普渡。然而在她研究生毕业那年,遭遇了2008金融风暴,美国人都被各种裁员,更别说刚毕业的国际学生了,于是背离了最初的目标,匆匆的回到了国内,却发现国内金融圈里,学历并不比关系重要多少,而离开的这段时间,相反没能得到这方面的积累。最后又以新人的身份进入了四大,和很多大学本科毕业生回到了同一起跑线。这就是传说中最常见的,“走一步看一步”式人生规划。由于走一步看一步,所以很容易迷失方向,还容易走回头路,这时哪怕腿脚再强健,也走不出个章法,更发挥不出潜力。这位同学的第一个错误,在于把目标建立在一个不真实的假设前提下,那就是美国毕业容易在当地留下。她没有评估这个“留在美国”的目标:1、对于她是不是足够重要。如果是的话,哪怕拿一个不要薪水的OPT实习,也应该先在当地工作一段时间,客服困难也要留下;2、实现的风险是否大,不确定因素多不多。事实上哪怕没有经历金融危机,美国金融业也不轻易招募大批国际学生。所以从一开始这个目标设定本身和她当时的状态,就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这段留学日后出彩的几率较小。但是中国学生,找不清楚个人的定位,看不清未来的形势,摸不准自己所适合的方向的人是多数。从小在独木桥上打拼过来,学校、家长和老师都告诉这条路是唯一的路,不用考虑选择的问题,只用考虑努力的程度。于是伴随着和同龄人竞争所带来的安全感,一直回避做出对自己负责的选择,直到上了大学,就好像是一直在游泳池学游泳的人突然进了汪洋,不知道要向何处游,怎么游,搞不清楚人生的意义,不知道大学的价值,更不知道毕业以后要做什么,多数连大学专业也是蒙着眼睛,基于各种假设或父母的建议选择的。独立思考和自我决策也是一种能力,不是一夜顿悟就能熟练掌握的。处在懵懂状态选择留学,就和很多学生选择考研,或者选择一份安稳的工作一样,并不是一次主动的选择,而变成是一次对自我反思的回避,希望把最最困难的问题留的未来和未知来解决,当外力逼迫时自己再解决,而这个根本性问题,那就是“自己究竟想要什么样的生活。”三、寻找意义和目的的方法当我们意识到意义不是别人给的,而是自己找出来的时候,我们就应该清楚,人生每个节点都面临着重要决策,每个阶段都需要认真规划。我的同学做留学决策时常用以下三个步骤,这三个步骤指导我们回答:出国还是不出国,出哪个国家,什么时候出,学什么专业等等,在这一系列选择的背后,我们自己出国的意义就逐渐清晰起来了。第一步:通过回顾阅历,测试挑战,听取意见,定位自己
无论是职业规划还是教育规划,最大的难点不是向外分析就业形势或者专业热门程度,或者学校录取的难易程度。最大的难点是向内分析,究竟这个专业是不是我想要的,在这里这个地方以这种形式学习,是不是能激发我最大的潜力,我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想要什么,能做到什么,能做好什么。
认识自己,首先是认识以前的自己。年轻人不知道自己有多么善于忘记,也因此很多次已经发现了自己的长项,有了很出彩的表现和令人骄傲的成绩后,却又忘了其实这可以打造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有时候随波逐流惯了,自己并没有在挑选最能挑战和体现自己强项的事情去做,而是按部就班的做被要求的事情和工作,以至于哪怕自己是有特点有专长的,也在平庸的过程中丧失了对自己骄傲感的回忆。因此我建议想要定位自己的同学,拿出一张纸,回忆过去的三五年中,哪三件事你做的最有成就感,以至于你当时有一种这件事别人都比不上我的冲动,寻找到这三件事,然后分析它们背后所体现出来你的优势和特点。
其次,就是通过自己设定的挑战来测试。比如一方面说自己不适合中国的教育模式,另一方面从来不选小班研讨课,也没参加过出国的夏令营,也没进行过交换生学习,甚至没有主动做过独立的论文研究和课题展示,自己如何能判断自己更适合海外的教学模式呢?
再次,听取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没有人能够完美的认识自己,正如没有镜子,我们连自己的脸都洗不干净。真诚的,有经验的,专业的人的意见,很多时候反映了自己所看不到的自己的那一面。然而有时因为信任没有建立,别人不敢评价,有时因为同学好胜心太强,不愿意听不好的,反而想要一味的反驳和争辩,于是乎错失了对自己加深了解的机会。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一个收不到批评的人,失去了借助别人力量进步的可能。第二步:增加体验、像过来人请教,让理想落地
很多时候最可悲的地方不是实现不了理想,而是实现以后发现和自己想象的完全不一样。为了避免有这种订立目标时假大空虚的倾向,我的建议是去看看那些觉得已经实现了目标的人是什么状态。因此在寻找意义时,坚决杜绝闭门造车,可以进行目标学校走访、目标学校校友访谈,看看出国进了那个学校,究竟能不能实现自己的想法,搜集关于理想更多的现实资料,让理想落地。比如想要做一名老师,暑假可以先去支教或者兼职教书体验一下,比如想要做一名主持人,通过各种途径访谈一名现任的主持人,看看那是不是你想要的状态。比如想进宾大读书,就来和我聊天,问问宾大的学习和生活真实的状态是什么样子的。
只有当理想落地变成丰满的认识时,这个理想才能被分析和分解,而目标分解成小的任务,才可能被实现。第三步:算清成本,责任自负。
出国留学从成本面来看,首先包括直接经济成本:留学学费,留学生活费,留学申请费用,语言学习费用等,然后是直接时间成本:出国读书的时间,申请留学的时间,提高语言成绩的时间等等。
然后还有机会成本的经济部分,留学期间没有工作或者大学准备留学期间没有兼职所以少挣的钱,以及机会成本的时间部分,原来可以用来工作、旅游或者课余玩乐的时间现在用来准备留学和留学。
所谓风险自担,责任自负原则,就是当你清楚的算出来这些成本以后,你评估自己留学的预期收益乘以获得这个预期收益实现的概率,仍然是大于成本总和的时候,你就可以理直气壮的说,没问题,我这么留学是一个合理的决定。
如果说经济成本对于大部分中国孩子不能感同身受的话——因为大部分实际上都是从爸妈身上借过来的钱;那么时间成本,则是真真正正每个人身上要发生的开销,老妈再努力,也没法还你一个青春,因此这几年时间的成本,恐怕是同学们真正要算清楚的。
所以找张纸,把能算出来的成本写在左边,把出国的目标写在右边,就像淘宝购物似的比一比,这个价格是不是太高了,要买的东西有没有那么想要。
假如你经过一对比,感觉这个成本太高了,付出这么大的代价来留学,这个投资风险太大了,那么就有两种选择。一,讨价还价:选择一个成本更低的留学方案——比如申请奖学金,比如选短期的项目,比如申请容易上的大学,所以缩短准备的时间;二,要赠品或者换东西:选择一个收益更大的留学方案——比如同样开销,不如去个名校,或者既然出去,不如在外面把钱挣了再回来,或者其他。
依据这三个基本步骤为“道”,辅助着一些工具为“技”,我们就能做出自己的教育和职业发展的规划。有了规划和目标的留学,就像是走上跑道的运动员,他们绝对不会跑一步看一步,而一定是绽放自己全部潜力的去跑;也只有在这种情况下,人们释放出了自己全部的潜力,最充分的利用有限的时间和资源,实现更完整的自我。
再回到那个问题,有些朋友说,我出国的意义就在于,通过在国外全新的环境下挑战和生活,确定自己究竟想要什么,想得到什么。看过以上三条之后,我们就知道,出国寻找意义不是不可以,但是我们一定是在先穷尽了低成本的方法——交换学习、经验请教和测试挑战等环节之后,在清楚明白用留学的时间和金钱成本来实现找人生意义这个目标对于同学个人是划算的,值得的。那么这种情况下,我鼓励这位同学去继续发现自己的可能性。但是记住,一旦增加体验寻找自我本身成为目标后,就要牢记这个目标,如果出国以后没有去尝试体验更多的新的生活方式,而是盘踞在中国学生圈宅着;放假不打工,社交活动不参加,还不能开放学习国外文化,一天到晚在家刷人人刷微博——那么亲,这个目标就一定是定错了,这个留学的意义对自己也就不大了。
(一)“每个人都要经过这个阶段,看见一座山,就想知道山的后面是什么,可能翻过山后面,你会发觉没什么特别,回头看,会觉得这边更好。 ”翻过山的人对没有翻过山的人说,山后面不过如此。但还有很多人从没翻过第一座山。他们希望获得感叹"不过如此"的资格或者得出完全不同的结论。留学给大家一个这样的机会。有人自始至终不知道,终其一生见不到。(二)留学生隔江踏海翻山、自我放逐到千里之外,耗费不小数量的金钱,到底为什么?难道在国内就不会租房、组装家具、做饭、处理银行水电煤气账单驾车、到处和朋友游玩照相?在中国,有什么事只能在国外做?(三)“和百年前一样,各路英雄豪杰平地暴起,但当他们尚不自知自己將改变这个国家命运的时候,他们和我们一样扪心自问,走了这么远的路到底是为了什么?有人找人脉,有人找德先生,有人找赛先生,有人找绿卡。也有一些人,他们磕磕碰碰地走遍万水千山,鼻青脸肿,在留学生圈里被笑成了loser,但他们也一样找到了一件受用一生的珍宝。那就是孤独。”——吴盺悦(四)Gandalf对Bilbo Baggins说:The world is not in your maps and books ……When you come back, you will not be the same.我没考公考研,1年来一共花掉100k人民币,没留港工作、没申Mphil、没读PHD。一个水的不能再水的人文社科类MA,回来内地找一份勉强糊口的工作,经常被家人数落。(五)很多人说我的回答没有干货,我从CUHK毕业2年了,一个普通的MA课程能对一个人有多大改变?我回了内地,在做一份类似于体制内的工作,英语和上课时背下的知识点所剩无几,工作中也根本用不到。这段短暂的留学经历教会我如何做好自我管理,如何识别自己的需要,如何去争取机会,如何心平气和看待人和人的巨大差距。CUHK帮助我修正了自己的坐标:在来之前,我像菲茨杰拉德对自己的未出版小说一样,对HK抱了很高的期待,事实证明我没那么好,一如这个课程也没那么好,这段经历真正带给我的,是自由选择,承担责任。
让你意识到祖国有多好吃
在我没出国之前,我是一个经营着几家饭店的小老板,日子过的还算富庶,安逸,虽然我小时候就有一个梦想,就是去日本看看,看看这个创造无数陪伴我们童年经典漫画的地方是什么样的,但实际上,随着年龄的增长,我离这个儿时梦想越来越远,在当时,我从来没有想过我有朝一日,能出国,真的一点都没想过,我遵循着国内典型年轻人的生活轨迹,考大学,创业(或工作),买房,到了适婚年龄,找个老婆结婚,我忽然发现,我周围同龄人的生活轨迹都是这样的,就像流水线一样,就像结婚是个终极目标,但是这个目标实现后,还要做什么?我问了周围所有的朋友,没有人告诉我答案,我感到了不安,为什么在慢慢长大的过程中,我们的胆子确越来越小呢?我的梦想是什么?为什么不论穷富,大家都普遍没有安全感?为什么我们都在追求稳定?我急切的想知道答案。后来,我生意失败,去了美国,刚开始只想努力打工赚钱,早日攒够还债的钱,好早日回国,东山再起,我最初的想法就是这样的。但在这里经历过一些人和一些事之后,对我的思想撞击很巨大,我了解了另一种思维,另一种看问题的方法,感受了另一种生活环境,我从最初的想早日离开,到后来的,从心底里真正的热爱这个地方,热爱这种生活方式。当我攒够钱,回国后,我发现我最爱做的事就是用我在美国的思维来看国内的事,我发现我原来认为理所当然的事,我现在确越来越看不懂,越来越不认同,这个我最熟悉的地方确那么的陌生,在最初回来的这段日子,我痛苦过,痛苦我究竟要如何选择,选择哪里,选择那种生活方式,环境和价值观。当我的某个二代朋友知道我回来以后,第一时间找到我,开车把我带到我们当地最好地段的一家门面,盛情的邀请我加入他的团队,一起策划开一家本市最好的主题烧烤店,我来管理,他出资金,利润四六开,我考虑了一宿,之后拒绝了,我不想再当一个赚钱机器,我想让自己的人生精彩,我想找到我疑惑的答案,所以当下,我知道,我要做我自己喜欢的事,要实现自己梦想,即使这个梦想在别人的眼里很不靠谱。对我来说,出国,使我胆子“大”了,使我更敢“想”了,更敢挑战固有的思维了。
同样的事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意义,对我来说出国的意义就是生命的意义,正所谓『生命在于折腾』。所以『没出国过』就是我出国的意义所在了,没做过的事情,你去做它,总会有各种惊喜等着你。假如有机会,我不仅要出国,还要去北极、去火星、出书、立传。世界上哪有这么好的事情,做之前可以问清楚到底有没有意义,对自己有多少好处,然后才决定做或者不做。最不爱阅读的人就喜欢研究这本书到底对我有没有帮助,然后迟迟不肯翻开第一页。对一个人生观是『尊重生命、热爱生活』的人来说,做什么都挺有意义和意思的。对得过且过、觉得什么都没意思的人来说,真没什么好说的,除非他先改变自己。
jump out of my box,看看世界其他同龄人经历过什么,在做些什么事。
对我来说最大的意义是比以前更自信,更乐观。在英国这九个月遇到了各种各样的传奇女子。放弃剑桥选择利兹的英国妹子;33岁依然单身辞掉国内工作来读书的韩国姑娘;读了一个心理学硕士又来读人力资源硕士的意大利妞;带着两岁女儿来上学的印度大姐;终生不婚的尼日利亚修女大妈;五六十岁连孙女都有了却在读本科一年级的马来西亚大婶;不顾家人反对与不顾家的有钱老公离婚,41岁决定来读博的巴西女子,最难得的是她不仅有少女的面孔和身材,还有少女般明朗的笑容和年轻的心。她们都是普普通通的人,但却让我看到了人生的各种可能性。她们身上的底气和自信,让我动容。她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为自己而活,为自己想过的生活而活。读书、工作、嫁人、生娃。以前一直以为人生就该如此按部就班,哪怕比别人晚了一两年都要责怪自己耽误了人生的进程。现在想来何必如此匆忙赶路,忘了去感受当下最好的年龄,忘了去喜欢和欣赏处在最好年龄的自己。以前总是有各种担心,担心遇不到合适的人,担心找不到满意的工作,担心不能过自己想过的生活。我今年25,在国内肯定是要被定义为剩女,而在这里,我听过的最多一句话就是“你还很年轻。” 是呀,我还很年轻,我的人生有各种可能性,我为什么要去在乎别人怎么想。“女孩子不要太独立,不要太要强,不要太聪明,要不然会没人要。”这些话在国内时听过很多,在男权社会里,姑娘们要学会示弱。可我现在觉得,那些不懂得欣赏女性独立和内心强大的男人们也未免太软弱无能。我不想去迎合任何人,我就想做一个独立坚强又聪明的女孩子。总会有人喜欢我的真实,欣赏我的独立,我愿温柔待他,共同走完人生路。即使没有,我也不害怕,因为我自己一个人照样可以过得很精彩。出国留学对于我的意义,不仅仅是遇见了不一样的世界,还遇见了全新的自己。现在我觉得25岁真的很年轻,30岁也很年轻,我想要40岁时也充满活力,拥有少女般明朗的笑容和年轻的心。
从未在知乎上贡献过, 但对于这个话题,实在按耐不住留学美国一年有余,我不会把这一年的经历与任何事情交换。英语,独立。这两项都是会被逼出来的技能。当你自己控制财政,找房子,做饭,打工,买车的时候,不练也要练出来。眼界 美国是各个文化与民族的大杂烩。在纽约真的是各种的英文口音,各种为梦想追逐的人们。美国作为世界上最强的国家之一,绝对有它的道理。就比说人们礼貌的程度,说thanks 与 excuse me 的次数。就比如说对残疾人所有点滴的关爱,各种无障碍措施。比如说纽约的地铁可以在100多年前建好。比如说你看纽约1920几年的时候摩天大楼遍地。就比如说厕所都有厕纸,烘手机,热水与洗手液。 比如说发烧感冒不要总吃药,吃布洛芬止痛就可以了。比如说要天天健身。。。我的很多很多观念都在美国改变。祖国当然有很多东西是比美帝好的,比如我们的服务精神,我们的敬业精神,我们的努力,我们的聪明, 美国人真的比不了。当时我去云南旅游,导游半夜去机场帮我提包,我真的感动到不行,也在想这要在美国你要付多少加班费。在很多很多对比中,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包容。我以前自持自己是好学生,上进党。对于社会的其他人士都抱有一定看法(磕头认错),能跑就跑,绝对不会上前搭话。在美国这一年中,我努力认识各个国家的朋友,跟不同种族,不同背景,不同宗教信仰,不同成长环境的人打交道,我变得前所未有的包容与理解。 也真的开始去看别人的优点,我以前最多和国内各种各样的人聊天,在美国,我跟全球的人聊天。我在国内的时候从来没有想过自己有朝一日可以跟巴基斯坦,德国,法国,奥地利,葡萄牙,牙买加,索马里。。。。etc etc 的人聊天。在听到他们对于不同问题的看法时,真的眼界大开。就像对于sex的看法,南美于中东的同志们,差的真是。。。男人。。美国男人尊重好强上进,像女博士一样的 有肌肉线条的女性(我还没到那个程度,只是想说明美帝的男人口味够重)在美国你可以很开心的去独立,你不用娇羞,不用温柔,做自己就好。所以美国是很多女汉子的乐园。}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小数的意义是什么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