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能忘掉祖国阅读后,请你联系实际或学过的白杨课文读后感写篇读后感

人教版五年级上第七单元教师用书_文档资料库
当前位置: >>
人教版五年级上第七单元教师用书
21 圆明园的毁灭 一、教材解读 1.课文简说。 这篇精读课文描述了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和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而毁灭的景 象,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无限热爱,对侵略者野蛮行径的无比仇恨,激发人 们不忘国耻,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课文语言简洁,结构严谨,构思颇具匠心。题目为“毁灭” ,却用了大量的篇幅 写它辉煌的过去, 把美的东西毁灭了, 这真是一个悲剧, 更能激起读者的痛心与仇恨
。 第一自然段概括阐明了圆明园的毁灭是中国乃至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与文 章的结尾提到的“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化成了一片灰 烬” ,首尾呼应,作者的痛惜、愤怒之情跃然纸上。第二至四自然段详尽地介绍了圆 明园的布局、建筑风格及收藏文物的珍贵,再现了圆明园当年的宏伟壮观。最后一个 自然段用精练、准确的语言介绍了圆明园毁灭的经过。文章前后内容紧密联系,一扬 一抑,一美一毁,爱恨交织,通过阅读,让学生了解这一屈辱的历史,激发爱国之情, 是教学的重点。圆明园的辉煌已成为历史的记载,引导学生读文、感悟、想象,在脑 海中再现它昔日辉煌景观是本文教学的难点。文章的题目为《圆明园的毁灭》 ,而大 量篇幅却是描绘昔日的辉煌,要让学生体会到作者安排材料的匠心,是教学的又一难 点。 选编本课的意图是,引导学生把阅读、感悟、想象结合起来,把搜集与整理、运 用资料结合起来,再现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壮观,让学生记住屈辱的历史,增强民族使 命感,激发热爱祖国灿烂文化的感情。 2.词句解析。 不可估量: “估量”是推算、计算的意思。 “不可估量”是说圆明园的毁灭损失巨 大,无法计算。 众星拱月:圆明园的主园有圆明园、万春园、长春园。除三园外,还有许多小园。 “拱” ,环绕。 “众星拱月” ,无数星星环绕着月亮,比喻许多东西围绕着一个中心。 “许多小园……众星拱月般环绕在圆明园周围”描绘出了圆明园的总体格局。 金碧辉煌:形容建筑物异常华丽,光彩夺目。 玲珑剔透: “玲珑” ,精致灵巧; “剔透” ,剔除多余的部分,使透空明晰。 “玲珑 剔透” ,形容器物小巧玲珑,精致奇妙。 西洋景观: “西洋” ,泛指欧、美各国。在长春园内,有一个景点叫“西洋楼” 。 这是一座西式宫殿建筑,石柱的柱头柱身皆仿罗马式,庭院中的松柏灌木模拟欧洲几 何图案修剪,围墙和道路铺装以及石雕陈设等也都是西洋式。文中“园中不仅有民族 建筑,还有西洋景观”一句所说的“西洋景观”指的就是“西洋楼” 。这座西式宫殿 建筑,占地面积达 100 多亩。 二、教学目标 1.认识 6 个生字,会写 14 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估量、损失、殿堂、销毁、瑰 宝、灰烬、举世闻名、众星拱月、玲珑剔透、亭台楼阁、诗情画意、天南海北、奇珍 异宝”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三、四自然段。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和毁灭的经过,激发热爱祖国文化、仇 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4.领悟文章的表达特点。学习与运用搜索、整理资料的方法。 三、教学建议 1.本文对圆明园当年辉煌景观的介绍语言简洁,内涵丰富。因为当年的景观都已 不复存在,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凭借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使学生对当年圆明园辉 煌景观有个大致的了解。可以凭借插图,也可以课前布置学生通过搜集有关圆明园的 文字、图片、音像资料,使学生对圆明园有更多、更形象的了解。教师还可紧扣语言 文字适当补充一些内容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相关链接中的内容可供参考。文后的“选 做题”可在学完课文后布置,再结合“展示台”交流展示。如果有条件,可以观看电 影《火烧圆明园》 。 2.介绍“圆明园辉煌的过去” (第二至四自然段)是文章的重点内容,也是难点, 可以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探究要有个主题,可找出文章中三个高度评价圆明园的历史 地位和文化价值的句子── “圆明园在北京西北郊, 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 “它 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 “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 华,就这样化成了一片灰烬” ;抓住关键词语“举世闻名、博物馆、艺术馆、瑰宝、 精华”引导学生讨论: “为什么人们给圆明园这么高的评价?”在讨论中明确作者是 从众星拱月的布局、风格各异的建筑、收藏文物的珍贵这三个方面,来再现圆明园辉 煌的过去的。 教学第二自然段,可出示圆明园的平面图,用不同的颜色标示出三园及周围的小 园,弄清三园的大概方位及小园的分布情况,进而理解“众星拱月”的意思,分辨哪 是“月” ,哪是“星” 。第三自然段的“中外风景名胜” “幻想的境界”概括说明了圆 明园的建筑及景观。教学时要让学生明白园内的景观分为哪几类,可用填空、引读的 方法帮助学生概括, 从而体会圆明园是 “园林艺术的瑰宝、 建筑艺术的精华” 的含义。 圆明园的瑰丽毕竟已成为过去, 单凭读文要学生在脑海里形成生动的形象是比较困难 的,教学时可组织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这样既有助于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 性,又培养了学生有针对性地运用资料理解重点、难点的能力。有条件的班级亦可运 用多媒体课件,把学生带入创设的情境中,引导他们把最感兴趣的景观想象具体,并 说一说。如, “我仿佛来到了风光秀丽的田野山乡,看到了稻浪滚滚,听到了潺潺流 水声,闻到了稻花飘香……”文中提到的景点,要注意唤起学生的学习经历与生活体 验,如,有的景观在过去的学习或搜集资料中有所了解,也许有的学生亲自游览过, 这都是可以利用的课堂教学资源,要注意发掘,从而促进学生的感悟、理解。 3.教学“毁灭”这一自然段,要利用好课后思考题。可采用换词、删词法,如, 把“闯进”换成“进入” ,把“凡是、统统、实在、任意、连”等词语删去,通过朗 读、比较、讨论,体会这些词语的表达效果,有条件的可播放影片《火烧圆明园》片 段,直观感受侵略者的残暴与野蛮。也可在读文的基础上,组织说话练习: “假如此 时你正在圆明园的废墟旁,你最想说些什么?”进而组织讨论:课文题目是“圆明园 的毁灭” ,为什么用较大篇幅写它辉煌的过去?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感悟 本文的写作方法,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如果学生提出为什么圆明园会被侵略者烧毁,可适机渗透近现代史教育,让学生 了解当时清政府的腐败、落后和无能,进一步布置学生搜集文字或图片资料,了解中 国所蒙受的耻辱,了解当今祖国的强大,激发学生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感 和使命感。 也可把本文的学习与习作中写读后感的要求结合起来, 习作内容及早知晓, 范文及早阅读,把课文感悟与习作准备联系起来。 4.这篇课文文字优美,字里行间饱含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教学时教师可以以情 激情,以读激情,以景激情,以史实激情,特别是要重视以读激情。第二至四自然段 朗读时应体现欣赏、赞美、自豪之情,语气自然、从容,语速宜缓,娓娓道来,通过 品读、引读、想象读,把学生带入一百多年前的圆明园之中。最后一个自然段情感起 了变化,带着历史的悲愤,朗读时应体现痛惜、仇恨之情,声调可提高, “闯进、统 统、凡是、任意”等关键词要读重音。 背诵课文三、四自然段要在感悟、熟读的基础上进行,并讲求一定的方法。如, 第三自然段可用填空法、引读法,边背边想象;第四自然段抓住“总―分―总”段式 特点进行背诵。 5.本课有 14 个生字要求会写。要注意“统”的右边与“流”的右边不一样,不 要多写一竖,可采用形近字比较的方法加以辨析。要指导写好“剔”“瑶” “侵” 、 、 、 “瑰”等字形较复杂的生字。 四、教学案例 课堂实录片段一: 自主阅读,交流初读感受 师:听说课前大家已经看过两遍课文了,有看三遍的吗? 生:我。 (三五个学生举手) 师:好,请放下手。有超过他们的吗?(一生举手回答说“四遍” )你看了四遍, 很好。看一遍两遍就不错了,看四遍更不得了。这叫自觉地学习。请同学们把右手抬 起来,咱们一起写课题好不好?(边板书边指导。学生书空)圆,写得潇洒一点;的, 上齐下不齐;毁,注意笔顺;灭,上面一横长一点。请大家读一读。 (生齐读课题) 师:大家打开书本把课文读一遍。读书要学会做记号,留下你思考的痕迹。写得 特别好的地方,感受特别深的地方,还有不懂的地方都可做记号。 (教师巡视)我发 现大多数同学把第三段画下来了,我知道你们为什么画这一段。 (继续巡视)对,加 上批注,为什么画这一段,写一写你的理解和体会,这才叫会读书。 师:默读完的同学请朗读课文,要读得正确流利,能读出自己的感受更好。自己 试一试。 (教师巡回指导) 师:把书放下。读了两遍课文,我发现每位同学脸上的表情与刚上课时完全不一 样了,你们把读了这篇课文的感情统统写在自己的脸上了。现在我问大家,你读了这 篇课文,心里是什么滋味? 生:我觉得英法联军是无耻的强盗! 生:我痛恨英法联军! 师:他读出一个“英法联军无耻” ,他读出一个“痛恨” 。 生:我觉得英法联军简直毫无人性! 生:圆明园的毁灭是当时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我恨英法联军,也恨清政府。 生:对圆明园的毁灭我很难过,因为这是中国历史上的耻辱! (选自《小学语文教师》增刊“于永正语文教育教学艺术”专辑) 课堂实录片段二: 激发情感,走进学生精神生活 师:现在,让我们假设一下历史,回到一百多年前做一次小小的体验。如果你是 决定国家前途命运的一国之君──“皇帝” ,如果你是辅佐皇帝参与国家管理的大臣, 如果你是保卫国家领土的士兵,如果你是普普通通的生活在北京的老百姓…… 面对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行径,你会怎么做?请自己选择一个角色静静想一 想,一会儿请你实话实说。 (学生讲其中的一个角色的时候,老师紧紧围绕这个角色 进行讨论,讨论完了再讲下一个角色。 ) 生:我是当时的皇帝,但我没有兵权,我的兵权掌握在老佛爷慈禧的手中。我会 号召所有的百姓团结起来,即使用长矛、弓箭,也能对付洋枪洋炮。只要团结,就有 希望。 师:虽然你的皇权掌握在慈禧手中,但你善于发动群众──了不起的皇帝。 生:假如我是皇帝,我不会造圆明园,我会把所有的钱用作军费。当英法联军入 侵时,我会派出军队与他们战斗。 生:如果我是朝中大臣,我会给皇帝建议,派人去留洋,学成归来后制造自己的 枪炮。 生:我是北京城的一位老百姓,我会动员号召其他百姓团结起来与敌人抵抗。 生:假如我是士兵,我会和他们血战到底。即使我牺牲了,我的身体也要倒在圆 明园里成为敌人的绊脚石! 师:给自己掌声,为自己喝彩。 (生鼓掌)但遗憾的是,历史不能假设。请读下 面的几个小资料(小黑板出示)── 生:圆明园是皇帝享用的。当圆明园被烧,咸丰皇帝无奈,只好带着慈禧等仓皇 逃跑了。 生:英法联军两次洗劫圆明园。军阀混战时期,一些军阀又进行洗劫,圆明园最 后只剩几块残垣断壁。 师:当我们的思维视角停留在一个方面的时候,我们的思考就会停止。刚才的体 验只是让我们正视一下历史。读了上面的小资料,现在,再读“圆明园”这三个字的 时候,难道你心中仅仅是自豪和愤怒吗? 生:说不出来的滋味。 生:我悲愤!很难过。 师:我看到同学们的表情很复杂,正如刚才同学说的,心中的滋味复杂了。学习 一篇课文,最重要的是打开思路、学会思考。 现在就要离开圆明园。那么,请闭上眼睛,课前你眼前出现的是废墟,是火焰, 那么, 现在, 你的心中, 圆明园仅仅是废墟、 是火焰吗?圆明园在你心中是什么形象? (学生思考后回答) 生:圆明园是我们的耻辱。 生:我认为是中国人民的警示牌…… 师:圆明园的大火早已熄灭,可是我们思考的脚步不能停止。有着五千年文明的 中国为什么会被几千个强盗杀到京城?圆明园烧掉的究竟是什么?毁灭的究竟是什 么?永远也毁灭不了的是什么?──也许, 今天的学习只是给同学们打开了一扇小小 的门,希望大家从这扇门出发,主动搜集与整理文字或图片资料,了解中国曾经蒙受 的耻辱,怀着更多的思考走向未来的人生。 (选自《小学语文教师》2004 年第 11 期窦桂梅“ 《圆明园 的毁灭》课堂教学实录” ,选入时有删节) 五、相关链接 圆明园 位于北京西北郊。 原为清代的皇家御苑。 始建于清康熙四十八年 (1709) , 到清乾隆九年(1744)基本建成。此后的嘉庆、道光、咸丰三代屡有修缮扩建,历时 150 多年。全园占地 5 200 余亩,方圆 20 多华里。全园建筑总面积超过故宫。人们习 惯上所称的圆明园,实际上是圆明、长春、绮春(后改名“万春” )三园的总称,占 地甚广。圆明园系一座水景园,水面占全园面积一半以上。在山环水绕之中,分布着 145 处景观,有些景观的命名,直接以水为主题。如, “平湖秋月” “苏堤春晓” “三 潭印月” “曲院风荷” ,都来自于杭州的西湖十景。还有仿桃花源的“武陵春色” ,仿 庐山的“西峰秀色” ,仿狮子林的“叠石迷宫” ,仿瞻园的“茹园” ,仿孤山放鹤亭的 “招鹤蹬”等等,汇集了天下胜景和名园精华。在圆明园的鼎盛时期,这里既是具有 空前规模的皇家园林, 又是清代皇帝发号施令、 行使权力的统治中心。 从康熙到咸丰, 6 个皇帝每年总有三四个月在此居住,并处理政务和进行各种政治活动。当年的大宫 门两旁,曾设置了内阁、六部、军机处等中央政府部门的办公处。在西北面的一片废 墟残迹中,仍能寻找到几组规模宏大的宫殿遗址。有上朝听政的“正大光明殿” 、举 行盛大宴会的“九洲清宴” 、供奉历代清帝影像和祭祀用的“安佑宫”和藏书楼“文 源阁”等等。 在建筑艺术上,圆明园还形成了一种中西合璧的独特风格。长春园的北端,原建 有一组园林化的欧洲式宫苑,其中有座“西洋楼” ,由意大利传教士、画家郎世宁等 外国专家设计,创建于清乾隆 12 年至 24 年() ,建筑用料大量是精雕细 刻的石材,主要景区装置了多种形式的水池和机关喷泉。园路铺饰、绿篱修剪,以及 围墙、石雕、铜像等都具有西方特色,但楼顶却铺上了中国特有的琉璃瓦,墙壁上镶 嵌着琉璃砖,同时采用了中国传统的迭石技术和砖雕工艺。这在当时,可算是世界上 唯一的一处兼有东西方风格的园林建筑群。园内还收藏了极为丰富的举国珍宝、稀世 文物,堪称是东方文化艺术宝库。 圆明园被誉为“万园之园” ,艺术价值极高。1860 年 10 月英法联军劫掠园中珍 宝 11 天,并纵火焚毁三天三夜。1983 年北京市人民政府集资修整,万春园、福海、 万花阵(欧式迷宫)等逐步恢复,定名为“圆明园遗址公园” 。 拓展阅读 虎门销烟 1839 年 6 月 3 日,天刚蒙蒙亮,广州城就沸腾起来了。城门旁张贴着一张大布 告,人们纷纷前来围观。有的人大声宣读着: “钦差大臣林则徐,遵皇上御旨,于 6 月 3 日在虎门滩将收缴的洋人鸦片当众销毁,沿海居民和在广州的外国人,可前往观 瞻……” 老年人边听边点头, 笑盈盈地捋着胡须。 青年人兴奋地挥着拳头, 赞不绝口。 顽皮的孩子们在人群里钻来钻去,高兴地叫喊着: “烧洋鬼子的大烟了,快到虎门滩 去看呀! ” 成群结队的百姓,穿着节日盛装,敲锣打鼓,起劲地舞着狮子和龙灯;孩子们用 竹竿挑着一挂挂鞭炮,劈里啪啦,震耳欲聋。浩浩荡荡的人流,向虎门滩涌去。 前往虎门滩的群众,经过英国洋馆。那里,过去英国人趾高气扬,不可一世。可 今天, 洋馆却死一般寂静, 几个在窗口向外探望的英国商人, 见人海如潮, 喊声震天, 吓得赶忙把头缩了回去。 虎门离广州城约有一百多里地, 人们冒着 6 月的骄阳, 经过长途跋涉, 前来观看。 虎门海滩人山人海,水泄不通。 虎门滩高处,挖了两个 15 丈见方的销烟池,池子前面有一个涵洞,直通大海, 后面有一个水沟,往里灌水。池子周围搭了几个高台,林则徐、邓廷桢、关天培等文 武官员,在高台上监督销烟。 销烟民夫先把池子灌上水,然后把一包包海盐倒入池内,再把烟土切成四瓣扔进 水里。 等烟土泡透后, 再把一担担生石灰倒进池子里。 不一会儿, 池子像开了锅似的, 黑色的鸦片在池子里翻来滚去,一团团白色烟雾从池子里往上蒸腾,弥漫了整个虎门 滩。围观的群众欢呼跳跃。在雷鸣般的欢呼声中,通向大海的涵洞被打开了,销毁的 鸦片被咆哮的海水卷走了。 许多外国商人看到这惊天动地的场面,都非常震惊,便恭恭敬敬地走到林则徐的 台前,摘下帽子,躬身弯腰,表示敬畏。林则徐浩然正气地对他们说: “现在你们都 看到了,天朝严令禁烟。希望你们回去以后,转告各国商人,从此要专做正当生意, 千万不要违犯天朝禁令。走私鸦片,自投罗网。 ”商人们洗耳恭听,连声称是。 两万多箱鸦片,23 天才全部销毁。这一壮举,大长了中国人民的志气,大灭了 外国侵略者的威风。 22 狼牙山五壮士 一、教材解读 1.课文简说。 这篇精读课文记叙了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某部七连六班的五个战士,为了掩护 群众和连队转移,诱敌上山,英勇杀敌,最后把敌人引上狼牙山顶峰,英勇跳崖的故 事, 表现了五壮士热爱祖国、 热爱人民、 仇恨敌人、 勇于牺牲的革命精神和英雄气概。 课文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的。全文共九个自然段,可分为五部分。第一部 分(第一自然段) ,讲七连六班接受了掩护群众和连队转移的任务。第二部分(第二 自然段) ,讲六班五个战士诱敌上山,痛击敌人。第三部分(第三自然段) ,讲五个战 士决定把敌人引上绝路。第四部分(第四、五自然段) ,讲五位壮士把敌人引上狼牙 山顶峰,英勇歼敌。第五部分(第六―九自然段) ,讲五壮士英勇壮烈地跳下悬崖。 全文记叙的顺序可以概括为:接受任务―痛击敌人―引上绝路―顶峰歼敌―跳下悬 崖。其中第二、四、五部分是详写,其余为略写。 课文顺序清楚,条理分明,重点突出,详略得当,字里行间饱含着对五壮士的崇 敬与颂扬之情。课文既表现了七连六班这个英雄集体的壮举,又突出描述了班长马宝 玉的动作、神态和语言,英雄事迹感人肺腑,人物形象高大鲜明。他们的感人事迹所 体现的面对强敌毫不畏惧、英勇顽强、宁死不屈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忠于党、忠于 人民、忠于祖国的精神,已成为全民族共有的极为珍贵的精神财富。 选编本文的主要意图:一是让学生从表现英雄壮举的感人文字中,感受五壮士的 英雄气概,弘扬民族精神,激发爱国热情;二是通过阅读领悟写人记事的写作方法, 提高表情达意的能力。 这篇课文教学的重难点应放在理解描写五壮士痛歼敌人、 英勇跳崖的动作和神态 的语句上, 体会五壮士伟大的献身精神以及忠于党和人民的崇高品质, 从中受到教育。 2.词句解析。 (1)对句子的理解。 ①为了不让敌人发现群众和连队主力,班长马宝玉斩钉截铁地说了一声: “走! ” 带头向棋盘陀走去。战士们热血沸腾,紧跟在班长后面。 这两句话表现了五壮士为保护群众和连队主力, 坚定不移的决心和不畏牺牲的精 神。一个“走”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体现出班长态度之坚定、决定之果断,饱 含着五壮士高昂的斗志和对人民深切的爱,表现出崇高的自我牺牲精神。 “斩钉截铁” 比喻处理事情或说话坚定果断,毫不犹豫。这里,没有写其他战士的语言,只写他们 的内心状态( “热血沸腾” )和动作( “紧跟”。说明他们和班长的想法是一致的。 ) ②顿时,石头像雹子一样,带着五位壮士的决心,带着中国人民的仇恨,向敌人 头上砸去。山坡上传来一阵叽里呱啦的叫声,敌人纷纷滚落深谷。 把石头比作“雹子”说明石头砸下非常密集,非常迅猛,非常有力。这两句话充 分体现出五壮士英勇杀敌的决心和与敌人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 ③这是英雄的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声音!这声音惊天动地,气壮山河! “这声音”指的是五壮士跳崖时呼喊的壮烈豪迈的口号: “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中国共产党万岁! ”充分体现出五壮士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仇恨,对党和人民的热爱与 忠诚。这种恨与爱,是五壮士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力量之源,是党所领导下的八路 军、新四军战士们的力量之源,也是敌后抗日根据地英雄儿女们的力量之源。这句话 充分赞扬了中国人民将抗战进行到底的决心和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 (2)对词语的理解。 全神贯注:贯注,精神、精力集中。全部精力集中在一点,形容注意力高度集中。 悬崖:高而陡的山崖。 居高临下:处在高处,俯视下面。形容处于有利的地位。 屹立:像山峰一样高耸而稳固地立着,常用来比喻坚定不可动摇。 昂首挺胸:仰着头挺着胸无所畏惧的样子。 二、教学目标 1.认识 10 个生字,会写本课 14 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龙王庙、任务、崎岖、尸 体、坠落、雹子、仇恨、满腔怒火、横七竖八、斩钉截铁、居高临下、粉身碎骨、昂 首挺胸、壮烈豪迈、坚强不屈”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描写五壮士英勇跳崖的部分。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狼牙山五壮士痛歼敌寇、壮烈牺牲的英雄事迹,感受五壮 士爱护群众、仇视侵略者、为祖国为人民勇于献身的精神,从中受到思想教育。 4.领悟课文写人记事的方法,提高表达能力。 三、教学建议 1.相关资料的搜集可促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可为本单元习作写读后感积累素 材,因此在课前可布置学生搜集有关抗日战争的历史资料,在课后布置学生搜集关于 抗日英雄故事方面的图文资料,并引导学生进行初步的分类整理;还可引导学生课外 阅读抗日文学书籍,如, 《铁道游击队》 《小兵张嘎》等。如果有条件,教师还可组织 学生观看电影《狼牙山五壮士》或者选取影片片段制成课件在课中播放;也可布置学 生浏览有关抗战的网站,如, “血铸中华”网站、 “民族魂”网站,从中下载相关资料, 在电脑中分类建立文件夹保存下来;教师也可借助相关网络资源,建立本课学习的校 园网络平台,探索尝试学生、教师、文本、网络四者互动的新型教学方式。课堂上交 流资料,只应是帮助理解,促进思考,引发课外阅读的兴趣,不能成为课堂教学的主 要部分,占用学生过多的时间。在学生搜集和整理相关资料的过程中,教师要从学生 实际出发给予指导与帮助。 2.教学时, 一方面要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领悟思想与情感, 在思想上受到教育: 先初读课文,大致了解课文内容;在初读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边默读边画出使自己受 感动的语句,并在书旁适当批注;然后让学生反复地朗读语句,读出感情;再通过全 班交流与教师点拨,明确这些语句所体现的五壮士的伟大精神,并通过有感情的朗读 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课文中的插图可以充分利用起来,图文结合感受五壮士的高 大形象与伟大精神;最后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概括各部分的小标题。另一方面 要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叙述中领悟到一些写人记事的表达方法: 按事情发展顺序写; 如, 突出人物特点与中心思想的部分详写,其余内容略写;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 写具体; 有多个人物时既突出重点人物, 又兼顾其他人物等。 学生能领悟多少算多少, 教师不必求其全面,能对学生的习作有所启示即可。 3.在学生感悟理解课文的过程中,要抓住重点语句、段落,采用指名读、自读与 相互推荐读、分组读、齐读、配乐读、范读、师生配合读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有感 情地朗读课文。 总的来说, 本文朗读的感情基调是以颂扬的语气为主, 语调比较高昂, 有些词语要读得略重一些,叙述性的语句语调要舒缓。具体来说,第 1 自然段以叙述 性语气为主,第 2、4、5 自然段要读出五壮士对敌人的恨,要突出描述五壮士的动作 与神态的关键词语,如, “沉着地”“狠狠地打”“大吼一声”“浑身的力气”“绷 、 、 、 、 得紧紧的”“全神贯注”“猛地”等。第 3 自然段要读出班长的坚决果断和其他战士 、 、 的激动与自豪。第 6 至 9 自然段,要读出五壮士对敌人的蔑视;读出五壮士胜利完成 任务后的喜悦与激动;读出五壮士高呼口号的壮烈豪迈。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熟读成 诵。在指导朗读中,教师可采用创设情境、体会感情等多种方法,努力使学生把自己 的心放到课文中去,用心去读,动情而读,产生情感的共鸣,在读中树立人物形象, 激发爱国情感,积累精彩语言,取得文道统一的教学效果。 4.教学本课的生字词要注意以下几点:从字音上来说,要注意读准平舌音与翘舌 音,本课生字除“嗖(sōu) ”外, “斩、坠、仇”都是翘舌音,可采用“记少不记 多”的方法区别开;还要注意“葛”读第三声不读第二声, “吼”的声母是“h”不是 “k”“崎岖”的韵母也要注意区别开。从字形上来说, , “葛”不要多写一竖, “仇恨” 的 “仇” 不要多写一点。 本文描写英雄人物的成语较多, 可让学生积累并在课外搜集、 摘抄其它描写英雄人物的成语,丰富词汇量。 四、教学案例 供参考的板书设计(可由师生共同完成) : 五、相关链接 抗日战争
年中国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民族革命战争。1937 年 7 月 7 日,日本挑起卢沟桥事变,发动了侵华战争,抗日战争爆发。在此之前,日本 帝国主义已霸占了我国东北三省。到 1945 年 8 月日本战败投降为止,中国人民进行 了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 中国的抗日战场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东方反法西斯的主要战 场。 从 1937 年 7 月到 1938 年 10 月,是抗日战争的战略防御阶段。国民党和共产党 实行第二次合作。 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上抗击日军, 丢失了华北、 华中的大片领土, 国民政府迁都重庆。中国共产党指挥八路军、新四军深入敌后,开展了广泛的游击战 争,开辟了敌后战场。 1938 年 10 月武汉、广州失陷后,抗日战争进入了战略相持阶段。在日本政府的 诱降下,国民政府内亲日派头子汪精卫公开投降了日本侵略者。1940 年 3 月,他在 南京成立了伪国民政府,纠合一小撮民族败类,公开当了汉奸。同时,国民党的反共 倾向也日渐增长。日本侵略军集中了大部分兵力和几乎全部伪军,对中国共产党领导 的敌后抗日根据地进行了残酷的“大扫荡” 。敌后逐渐成为抗日的主要战场。八路军、 新四军抗击了大部侵华日军和几乎全部伪军。 从 1944 年 1 月到 1945 年 8 月,是抗日战争的战略反攻阶段。在这一时期,共产 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转入局部反攻并取得节节胜利。1945 年 8 月,美国军队在 太平洋战场上对日宣战。1945 年 8 月 8 日苏联对日本宣战,出兵中国东北。8 月 15 日,日本政府被迫宣布无条件投降。9 月 2 日,日本代表在投降书上签字,抗日战争 宣告结束。 八年抗战,中国抗日军民共消灭日军 130 余万人,消灭伪军 118 万余人,取得了 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但是,中国人民也作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据不完全统计,中 国军民伤亡达 2100 万人。 狼牙山五壮士 狼牙山在河北省易县西南部。狼牙山是晋察冀边区东大门,因其 峰峦状似狼牙而得名,有 5 坨 36 峰,远远望去,群峰突兀连绵、壁若刀劈斧凿。它 不仅在军事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且是抗日根据地的武器装备库。 1941 年 9 月 25 日,日军纠集三、四千人的兵力,进犯我晋察冀根据地的狼牙山 地区。当时在这一地区隐蔽着我们的许多干部和三、四万群众。由于我主力部队转移 到敌后去了,所以防守狼牙山的八路军只有一个连的兵力,这个连就是晋察冀军区一 分区一团七连。七连经过一个多月的英勇奋战,给了敌人以沉重的打击,但由于敌我 力量悬殊,决定将连队主力和干部群众转移到龙王庙,由这个连的六班担任掩护。 六班的 5 名战士, 即班长马宝玉, 副班长葛振林, 战士胡德林、 胡福才和宋学义, 为掩护连队和群众转移,一边打,一边撤,把敌人引上狼牙山棋盘坨的悬崖绝壁。他 们与敌人激烈战斗,打退了敌人 5 次冲锋,打死敌人 50 多名。当手榴弹、子弹打光 后,他们宁死不屈,纵身跳下身后深不见底的悬崖。 五壮士跳崖后,马宝玉、胡福才和胡德林壮烈牺牲,葛振林、宋学义被山腰的一 棵横生的树挂住,身体负伤,没有牺牲。他俩苏醒后,不顾剧痛坚持爬上山头,经群 众帮助,又回到了连队。 著名抗日英雄、狼牙山五壮士之一的葛振林老人因病于 2005 年 3 月 21 日 23 时 10 分在湖南衡阳逝世,享年 88 岁。 狼牙山五壮士, 表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战士的崇高革命精神和中华民族 不可征服的英雄气概。 23* 难忘的一课 一、教材解读 1.课文简说。 《难忘的一课》是一篇略读课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讲述了抗日战争胜利以 后,作者在台湾的一所乡村小学,见到一位年轻的台湾教师认真教孩子们学习祖国文 字的动人情景,以及在学校礼堂里参观中国历代伟人像的深切感受,表达了台湾人民 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和强烈的民族精神。 课文线索清晰,叙事生动,感情充沛。 “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句简短而又 深刻的话贯穿全文, 反复出现, 每一次都伴随着一段情节, 都表达了人物的思想感情。 它既是文章的线索,又是情感的主线,集中体现了台湾人民强烈的爱国热情。 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培育学生的民族精神。在了解课文 主要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主线,联系时代背景,用心感受字里行间饱 含的民族精神和爱国热情,既是教学的重点,又是教学的难点。 2.词句解析。 (1)对句子的理解。 ①“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 ” 这句话在文中三次出现。第一次是作者看见一位年轻的台湾教师在教学生学习 “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 ”他一笔一画地写,很认真也很吃力;他先用闽南语,再 用不太熟练的国语一遍一遍地读,教得非常认真。为什么这位教师写字很吃力,国语 也不太熟练呢?这是日本侵略者的罪恶。在日本帝国主义统治台湾的时期,中国人连 自己祖国的语言文字都不准学,他们企图让中国人民忘掉自己的祖国。不甘被奴役的 台湾人民没有忘记祖国,没有磨灭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热情。所以,台湾一“光复” , 师生们就怀着真挚的感情认真地学习祖国的语言文字。 第二次出现“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 ,是作者走进教室跟师生一起读这句话。 吸引作者走进教室的是师生们学习的内容──“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 ,更是他们 学习这句话时的认真态度和真挚的爱国之心。老师、孩子们以及作者,都有共同的爱 国之心,是共同的思想感情使他们彼此的心连在了一起,因而“谁也没有感到意外” , 而且“大家朗读得更起劲了” 。 第三次出现,是作者在学校的礼堂里看到中国伟人画像后激动地说了“我是中国 人,我爱中国”这句话。这里又一次揭露了日本侵略者的罪恶,他们不许中国的孩子 了解自己祖国历史上的伟人,妄图使中国永远受日本的统治。 “一定要领我去”“中 、 国自己的”这普普通通的几个字,表达了台湾人民为祖国历史上有这么多伟人而无比 自豪的思想感情。学校礼堂里的历代中国伟人画像中,有大教育家、思想家孔子,有 足智多谋的诸葛亮, 有民族英雄郑成功, 有革命先行者孙中山。 看着听着, 此时此刻, 作者为祖国历代伟人像重新出现在学校而激动,为教师和孩子们强烈的民族精神、深 厚的爱国情意而感动,所以眼睛湿润了。 “这是多么强烈的民族精神,多么浓厚的爱 国情意啊! ”这句话既是作者的感受,也揭示了课文的中心思想。 ②“还有什么别的话比这句最简单的话更能表达我此时的全部感情呢?” 这是一个反问句, “这句最简单的话”即“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 。意思是说: 没有别的话比这句最简单的话更能表达自己这时的全部感情了。用反问句说,更加强 调了只有“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句话最能表达作者此时的全部感情。 (2)对词语的理解。 高雄:台湾的一座港口城市。 闽南语:闽,福建省的简称。 “闽南语” ,福建南方的方言。 国语:指本国人民共同使用的语言。这里指汉语普通话的旧称。 光复:收复。本课指抗日战争胜利后,台湾被收复。 真挚:本课指师生的感情真诚恳切,发自内心。 二、教学目标 1.认识 2 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感受台湾人民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和 强烈的民族精神,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三、教学建议 1.课文记叙的事情发生在 20 世纪 40 年代台湾“光复”初期,对这段历史背景学 生是陌生的。课文里虽然提到一些,但很有限,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台湾人民对祖国深 厚、强烈的感情,教师可向学生简单介绍有关的历史背景。如果有条件,可以指导学 生在课前搜集相关资料,为理解课文做准备。 可从实际学情出发, 选择不同的教学思路。 一种思路是从课题入手, 2.教学本文, 先简要交流学生自己最难忘的一堂课,再简介历史背景,紧扣“难忘”让学生自读探 究作者为什么“难忘” ,勾画有关语句作批注,最后全班交流,指导有感情朗读重点 句段。第二种思路是先让学生自由读课文,自学生字词,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让学 生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再让学生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 “我是中国人, 我爱中国” 这句话,想想每次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然后全班重点研 读“学习祖国文字”和“参观礼堂”这两个场面,用心感受台湾人民的爱国热情和民 族精神。 3.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了解内容的基础上结合文中语句体会思想感情,激发 学生对侵略者的痛恨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做到披文入情,入境动情。在理解内容、 体会感情的过程中,要多让学生朗读,在朗读中加深感悟,把理解出的内容和体会出 的感情通过朗读表达出来,从而受到爱国主义情感的陶冶与感染。 4.本课生字要让学生读准确,要注意“闽”是前鼻音, “诸”是翘舌音, “葛”读 “gě” ,不要读成第二声。 四、相关链接 台湾“光复”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1894 年日本侵略朝鲜并向中国 挑衅引发“中日甲午战争” ,由于清朝政府腐败无能而遭到失败,于 1895 年被迫签订 了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马关条约》 ,台湾被割让给了日本,被日本侵占整整统治 了五十年!在日本帝国主义统治时期,他们采取军事占领、经济掠夺、奴化教育等种 种手段奴役台湾人民,直到 1945 年抗日战争胜利台湾才归还中国。 1949 年新中国成立后,解决中国内战遗留的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是包括 台湾人民在内的全中国人民的共同心愿。 郑成功收复台湾 公元 1661 年 3 月, 民族英雄郑成功率兵 25 000 人、 战舰近 500 艘,从福建厦门出发,经澎湖直抵台湾西海岸,在台湾人民的支持下,经过八个月激 战,击败荷兰殖民者,迫使荷兰侵略者挂起了白旗投降,被荷兰侵占了三十八年之久 的台湾, 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完成了收复祖国宝岛台湾的民族伟业。 三百多年来, 郑成功的爱国主义精神一直备受海峡两岸人民的称颂。24*最后一分钟 一、教材解读 1.课文简说。 这是一首充满激情的诗。作者倾诉了 1997 年 7 月 1 日香港回归祖国怀抱最后一 分钟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特殊时刻的思绪, 表达了全中国人民积蓄心中的强烈的爱国 情感和对香港回归祖国后美好前程的衷心祝福。 整首诗语言凝练,富有感染力,感情真挚热烈,作者那沸腾的热血与奔涌的豪情 都融入在诗句之中。全诗共有 4 个小节。第一小节是全诗的引子,作者把香港拟人化 了, 就像是和亲人谈心似的, “倾听最后一分钟的风雨归程” 作者和所有中国人一样, 。 满怀激情地迎接香港回归祖国这一历史时刻的到来。 第二小节表达了人们眼望中华人 民共和国国旗与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冉冉升起时,无比激动无比自豪的心情。这种情 感,作者是通过一些特写镜头来真切表现的,如“旗帜”“旗杆”“寂静”的场面, , , “微微颤抖的嘴唇”“在泪水中一遍又一遍轻轻呼喊” , 。第三小节主要是讲作者联想 到了香港的屈辱历史,联想到了鸦片战争以来列强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表达了 如今扬眉吐气的欢欣鼓舞。 第四小节是说香港从此掀开了历史的新篇章, 作者用热情、 奔放的语言,表达了对香港回归祖国的热情欢迎和对香港美好未来的深情祝福。 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是,通过诵读诗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理解诗句 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是本课教学的重点;结合历史背景理解一些含义深刻、 感情强烈的诗句,是教学的难点。 2.词句解析。 叩问:真诚热切地询问。 脊梁:即脊背,人或动物背上中间的骨头。常被比喻为气节、骨气。 硝烟:炸药爆炸后产生的烟雾。 骨髓:骨头空腔中柔软像胶一样的物质。诗中“那深入骨髓的伤痛”是说列强的 侵略给中国人民造成了刻骨铭心、难以忘怀的伤痛。 二、教学目标 1.认识 5 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 三、教学建议 1.学生曾在三年级学过《 “东方之珠”,对香港有所了解,结合本组训练重点, 》 课前可布置学生搜集有关香港回归的资料。可通过师生交谈引导学生从“香港被割让 的历史” 、 “香港回归历程” 、 “香港回归之后的繁荣” 三个方面去搜集与整理相关资料; 也可分小组合作搜集资料,每人或每个小组依自身情况搜集其中的一类资料。如果有 条件,教师可准备香港回归祖国政权交接仪式等相关资料的课件。 2.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抓住作者直抒胸怀的诗句体会情感。如, “听所有中国人的心跳和叩问”“是万 ; 众欢腾中刹那的寂静” ; “是谁在泪水中一遍又一遍/轻轻呼喊着那个名字/香港, 香港, 我们的心”“然后去奔跑,去拥抱/去迎接……” ; 。透过这些诗句,人们那激动、自豪 的感情与热切欢迎之情溢于言表。 联系所搜集的历史背景资料理解诗句,体会情感。第三节作者联想到了虎门销烟 和英国殖民主义者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一百多年前,英国侵略者靠鸦片加洋枪 洋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香港被长期割让给英 国。虽然有骨气的华夏儿女奋力反抗,但终因清政府的腐败无能而导致中华民族的近 代史被打上了痛苦、屈辱的烙印。这些已成为所有中国人的耻辱与心头之恨。而在香 港回归之际,压在中华儿女心头百年多来的耻辱终于被雪洗了。香港回归祖国,是祖 国日益强大与繁荣的有力见证,是对所有炎黄子孙的巨大激励与鼓舞。这一刻,无数 的华夏儿女流下了激动的热泪,这是多少年、多少代人热切期盼的时刻啊。 “使大海 沸腾”是说人们期盼已久的愿望终于实现之时喷涌而出的爱国热情,非常强烈,非常 深厚,仿佛能使大海沸腾。 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体验诗歌表达的情感。课文中有一幅插图,描绘的是香港政权 交接仪式升国旗、区旗与奏国歌的情景。可让学生体验:如果你是参加政权交接仪式 中的一员(身份可由学生自主设想) ,或者你在街道上、在电视机前亲眼目睹了这一 过程,你最想说什么?教师可扮演记者“现场采访” 。 3.“三分诗,七分读” 。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既是本课教学的主要任务, 也是促进学生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情感的重要手段。要结合诗歌内容引导学生注 意朗读时的抑扬顿挫:即注意节与节之间以及每小节之内词句间的停顿;有的诗句语 气要高昂, 有的诗句语气要沉重; 有的要读得坚定有力, 有的要读得亲切舒缓, 等等。 为了激发学生朗诵兴趣,还可当堂分组排练集体诗朗诵,进行即兴表演与点评;必要 的时候,教师或者请班上朗诵能力强的同学进行示范朗诵。 4.本课要求认识 5 个生字, “髓”是平舌音, “刹”与“铸”是翘舌音,不要把“刹 (chà) ”读成“shà” 。 四、相关链接 香港的历史 香港(包括香港岛、九龙和新界)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1840 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 强迫清政府于 1842 年签订 《南京条约》 永久割让香港岛。 , 1856 年英法联军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1860 年英国迫使清政府缔结《北京条约》 ,永久割 让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南的地方。1898 年英国又乘列强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之机,逼 迫清政府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 ,强行租借九龙半岛大片土地以及附近二百多个 岛屿(后统称“新界”,租期 99 年,1997 年 6 月 30 日期满。中国人民一直反对上 ) 述三个不平等条约。 香港的回归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政府的一贯立场是:香港是中国的领 土,中国不承认帝国主义强加的三个不平等条约,主张在适当时机通过谈判解决这一 问题,未解决前暂时维持现状。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人民为实现社会主义 现代化,实现祖国统一和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三大任务而奋斗。邓小平提出 按照“一个国家,两种制度”解决台湾和香港、澳门问题的构想。根据 1984 年中英 联合声明,香港于 1997 年 7 月 1 日归还给了中国,并设特别行政区。香港特别行政 区是中国的一个享有高度自治权的地方行政区域,保持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经济制度 和生活方式 50 年不变。 1997 年 7 月 1 日这一天,已作为值得人们永远纪念的日子载入史册。经历了百 年沧桑的香港回归祖国,标志着香港同胞从此成为了祖国这块土地上的真正主人,香 港的发展从此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香港回归后,中央人民政府负责管理香港的外交 事务和防务,中国政府坚定不移地执行“一国两制”“港人治港” 、 、高度自治的基本 方针,香港特区政府和人民在中央人民政府及全国人民的全面支持下,克服了亚洲金 融危机等困难,保持了香港的高度繁荣与快速发展,继续发挥着国际金融、贸易、航 运中心的作用。香港特别行政区首任行政长官是董建华先生,并竞选连任第二届行政 长官,2005 年 3 月辞去行政长官职务,现任全国政协副主席。 紫荆 落叶灌木或小乔木,叶子略呈圆形,表面有光泽,花紫红色,荚果扁平。 供观赏,木材和树皮都可入药。紫荆花是香港特别行政区区花。中央人民政府向特区 政府赠送的礼品《永远盛开的紫荆花》大型雕塑,高 6 米,重 70 吨,用青铜铸造, 金光闪闪,典雅大方,寓意深长,座落在香港会展中心的海边,已成为香港的标志之 一。口语交际 习作七 习作 本次习作是学写读后感。经常写读后感,可以提高阅读和作文的能力;还可以增 长见识,提高认识事物的能力。教学时,可以参照下列步骤引导学生进行习作。 第一步:让学生阅读提示,了解什么是读后感及写读后感的作用。特别是要使学 生明确其基础是“读” ,只有仔细地阅读,认真地思考,深入地感悟,理解了文章的 主要内容,体会到文章的思想感情,读出了自己的感受和体会,才能有感而发写好读 后感。可以提示学生,平时在阅读文章或书籍时,在文旁圈点批注,随时记下瞬间的 思考与感受,遇到相关的资料随时积累下来,对写好读后感有很大帮助。 第二步:赏析范文,引导学生自主发现读后感的写法。结合教材中范文,教师也 可补充范文,让学生阅读、讨论、交流,在自我发现的基础上,归纳出读后感的一般 写法及要注意之处。如: 紧扣原文,抓住重点。读后感的“感” ,必须是从原文引发出来的感想、体会, 不要面面俱到,泛泛而谈,应集中到自己感受最深的一点或几点上来发表议论。 联系实际,情感真实。读了一篇文章,产生了对现实生活或自己思想上某些问题 的思考,于是激发了“感” 。所以,写读后感一定要联系社会现实和自己的生活、思 想实际。联系实际一定要实事求是,写出自己的真实感想,忌说假话、空话、套话。 叙议结合,以“感”为主。读后感属议论文范围,但不同于一般的议论文,常用 的写法是夹叙夹议。可以适当引用原文中对自己触动最大、体会最深的章节、句段或 人物的语言等,在此基础上写出自己的感想。为了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感受,还可以适 当引用相关的资料。 另外, 恰当运用一些平时积累的名言警句、 古诗文名句和谚语等, 也可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与感染力。 一般来说,读后感的题目是“读《×××》有感”或“ 《×××》读后感” ,当然, 也可以根据文章的内容或自己的感受拟一个醒目、 新颖的正标题, 下面再写上副标题。 如: 愤怒与惋惜 ──读《圆明园的毁灭》有感 成功=刻苦+勤奋+机遇 ──读《岳飞苦练成帅才》有感 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应选略高于本班学生现有水平的优秀习作做范文,让学生由 仿到创;不要以一个模式来要求学生,更不能用范文来束缚学生。 第三步:明确要求,开启思路。本次习作主要是围绕本单元课文或同专题文章写 读后感,把习作与单元专题结合起来,把写读后感与整理、运用资料结合起来,提高 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当然,学生就读过的其他文章写读后感也可以。动笔之前让学 生互相说说,以开启思路,活跃思维,然后按要求写出来。 第四步: 引导学生自改互评, 教师及时批阅反馈。 讲评习作时, 可以相互看一看, 交流一下怎样才能写好读后感。对学生真实的、有个性的、有创造性见解的习作,教 师应给予鼓励和表扬。 口语交际 本次口语交际是以“不忘国耻,振兴中华”为主题,开展一次演讲活动。其目的 在于培养学生初步的演讲能力,增进学生对近代中国屈辱历史的了解,培育学生的民 族精神与爱国热情,增强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公开演说能力,是学生未来生存与发展 的重要能力,要从小培养。但小学生演讲,主要是一项口语交际的练习,因此要求不 要过高,能围绕一个主要意思作一两分钟的发言,语言比较流畅,态度比较大方,感 情比较真挚即可。 本次演讲的主题是“不忘国耻,振兴中华” ,可在课前布置学生结合自己的习作 和搜集的资料列一个简单的提纲,上课时先交流一下所列的提纲,相互启发,开启思 路;再完善提纲并在小组里试讲,听听同学的建议;然后自荐、推荐与按一定顺序上 台当众演讲相结合,让更多的学生受到锻炼;最后评议上台演讲的情况,总结交流怎 样演讲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也可以先请两、三名口语交际能力强的同学当众演讲作 示范,然后分组试讲并推举代表在全班当众演讲。 指导演讲时,可引导学生恰当地运用手势、表情来配合演讲,表情达意,增强演 讲效果。对听众要提出应注意的事项,比如,有礼貌,听时注意力集中,听完以后要 热情鼓掌。要注意的是,如果学生引用的资料不符合历史事实或不准确,教师要及时 纠正;教师要通过点评与小结,使学生初步明白不忘历史不等于铭记仇恨,而应是为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努力学习, 不让历史悲剧重演, 使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回顾 拓展七 交流平台 本次“交流平台”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交流搜集到的近代中国屈辱历史的资料; 二是交流搜集、 整理、 运用资料的收获, 重点是交流如何整理与运用资料。 在教学时, 可以把交流有关“屈辱的历史”的资料整合于交流搜集、整理、运用资料收获的过程 之中。 比如, 学生交流在哪些地方用上了搜集到的资料时, 可说说运用的是什么资料。 应注意的是,所交流的资料,不要仅仅局限于“屈辱”这一方面,还应交流中华儿女 奋力抗争的资料。 学生通过几年来的实践,积累了一些搜集、整理、运用资料的方法,也有许多感 受与体会,本次“交流平台”是要引导学生进行一个稍微系统的小结,推广行之有效 的好做法和新做法,以利于学生今后更好地搜集与处理信息。 整理资料, 包括筛选资料和处理资料两个方面的工作。 教师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指导学生掌握一定的资料分类方法。如,主题分类法──每学期有 8 个专题,每个 专题的相关资料归一类;项目分类法──“勿忘国耻”可分为“列强欺辱类” “中华 儿女抗争类” “爱国名人名言类”等。2.引导学生建立自己的资料目录,不管是资料 袋还是资料积累本,建好目录(包括标题与页码) ,查找时便可信手拈来,十分方便。 3.培养学生定期整理资料的习惯。4.如果有条件,要积极引导学生利用图书馆、网络 等信息渠道获取资料,在电脑上建立自己的资料文件夹和各级子目录。一般来说,较 常用的搜索引擎有 http:// 等。有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分辨网络资料的 真伪和优劣,因为网络资料往往宝藏与垃圾共存,权威网站的资料可信度较高;还要 注意防止学生借机沉迷于网络游戏或聊天之中,要教育学生健康上网。 搜集资料的主要目的是运用资料,为学习与生活服务。要热情鼓励学生在课堂交 流、习作、口语交际、其他学科学习与日常生活中,恰当运用所搜集的资料。 日积月累 “日积月累”安排的是 16 个成语。这些成语都是褒义词,与本组教材“不忘国 耻,振兴中华”的主题密切相关,充满激励性。这些成语,有关于发愤图强的,如, 奋发图强、励精图治;有关于团结一心的,如,同仇敌忾、众志成城;有关于勇敢顽 强的,如,临危不惧、勇往直前、不屈不挠、大义凛然。通过读、背,一方面使学生 积累词汇,丰富语言;另一方面加深学生对本组课文所表达主题思想的感悟。教学时 要让学生读准字音,采用多种读、背的形式,教师不必讲解词语的意思。对不理解的 成语,可让学生自己查查成语词典。如果学生感兴趣,可以让他们说说在哪里读到过 或听到过这些成语;还可让学生自主说一说同类的其他成语。 展示台 到了高年级, “展示台”不仅给学生提供了展示学习成果的机会,而且更加关注 学生获得收获的实践过程,让学生在展示中相互得到知识、能力、方法等多方面的启 迪。本次“展示台”紧扣单元专题,展示的形式可以丰富多样,特别是要充分利用本 地本校的课程资源。如,请老红军、抗日老战士讲故事,参观烈士陵园;还可以结合 清明节、抗战胜利纪念日、 “七?七事变纪念日”“南京大屠杀纪念日”等节日、纪念 、 日开展的语文实践活动进行交流与展示。
人教版五年级上第七单元教师用书―汇集和整理大量word文档,专业文献,应用文书,考试资料,教学教材,办公文档,教程攻略,文档搜索下载下载,拥有海量中文文档库,关注高价值的实用信息,我们一直在努力,争取提供更多下载资源。}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我不能忘掉祖国答案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