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红磷燃烧的现象现象屡见不鲜,某实验小组的同学按图a装置对“红磷燃烧的现象需要哪些

对一道有关探究燃烧条件试题的分析
当前位置:>>>>>>>>>>
【例题】生活中,燃烧现象屡见不鲜,某实验小组的同学按图A装置对“燃烧需要哪些条件进行探究”。探究过程中,同学们对磷燃烧生成的白烟是否危害人体健康提出凝问。&
  【查阅资料】白磷的着火点为40 ℃,红磷的着火点为240 ℃,它们在空气中燃烧都会生成会刺激呼吸道的白烟──五氧化二磷,五氧化二磷易溶于水,并能与水反应生成偏磷酸。&
【交流与讨论】白烟对人休健康在害,该实验装置必须改进。实验装置如图B。
【改进与实验】同学们按改进后的图B装置进行实验。
请你帮助他们完成下列实验报告:
按图B所示组装好装置,拿到太阳底下晒,过一会儿观察现象。
白磷 &&&&&&&&&&,红磷&&&&&&&&&& 。
&&&&&&&&&&&&&&&
待白磷熄灭后,打开输液管开关,观察现象。
白磷&&&& &&&&。
&&&&&&&&&&&&&&&
白磷燃烧完后,改用酒精灯在小石子和红磷中间加热。观察现象。
红磷&&&&&& (会或不会)燃烧,
小石子&&&&&& (会或不会)燃烧。
&&&&&&&&&&&&&& &
【反思与评价】&
(1)改进后的图B装置与图A装置比较,优点是&&&&&&&&&&&&&&&&&&&&&&&&&&&&&&& 。&
(2)装置中气球的作用是&&&&&&&&&&&&&&&&&&&&&&&&&&&&&&&&&&&&&&&&&&&&&&&&&&& 。&
(3)石蕊溶液变红的原因是&&&&&&&&&&&&&&&&&&&&&&&&&&&&&&&&&&&&&&&&&&&&&&&&& 。&&&
设计思想: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及跨学科的综合运用能力,体现“绿色化学”的教育理念。
解题分析:在阳光下白磷会自燃,燃烧使试管内气压增大,冷却后又减小,利用小气球调节试管内的气压,防止橡皮塞被冲出。试管冷却后气压减小,打开输液器开关,软塑料瓶中的氧气(或空气)进入试管内,白磷又复燃。同时试管中的五氧化二磷进入塑料瓶中,被水吸收。白磷燃烧完后,改用酒精灯加热,当温度达到红磷的着火点后,红磷燃烧,不断消耗氧气,试管内气压继续减小,软塑料瓶中的氧气持续进入试管中,生成的五氧化二磷同时进入软塑料中被水吸收,软塑料瓶明显变瘪,石蕊溶液变红。
白磷燃烧,红磷不燃烧。
温度要达到可燃烧物的着火点
白磷复燃。
燃烧需要氧气
红磷会燃烧,小石子不会燃烧。
燃烧需要可燃物
参考答案:
(1)在封闭体系中实验,能防止空气污染。&
(2)球调节试管内的气压,防止磷燃烧时橡皮塞被冲出。&
(3) 五氧化二磷与水反应生成偏磷酸,偏磷酸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
【上一篇】
【下一篇】燃烧与我们的生活与社会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1)如图1是燃烧条件示意图:请根据图示写出燃烧的三个条件:①____②____③____(2)某兴趣小组话动中,同学们按图2装置对“可燃物燃烧的条件”进行探究.[查阅资料]白磷的着火点是40℃,红磷的着火点是240℃,…燃烧产物五氧化二磷是白色固体,会刺激人体呼吸道,可能与空气中水蒸气反应,生成有毒的偏磷酸(HPO3).[交流与讨论]白磷对人体健康有害,该实验装置必须改进.[改进与实验]同学们按改进后的图3装置进行实验.请你帮助他们将下表补充完整.
{[现象][解释][a试管中白磷燃烧,热水中白磷没有燃烧.b试管中红磷没有燃烧.][]}[反思与评价](1)改进后的图3装置与图2装置比较,优点是____.(2)小林同学指出图3装置仍有不足之处,并设计了图4装置,其中气球的作用是____.-乐乐题库
& 燃烧与燃烧的条件知识点 & “燃烧与我们的生活与社会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习题详情
144位同学学习过此题,做题成功率82.6%
燃烧与我们的生活与社会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1)如图1是燃烧条件示意图:请根据图示写出燃烧的三个条件:①物质具有可燃性&②与氧气接触&③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2)某兴趣小组话动中,同学们按图2装置对“可燃物燃烧的条件”进行探究.[查阅资料]白磷的着火点是40℃,红磷的着火点是240℃,…燃烧产物五氧化二磷是白色固体,会刺激人体呼吸道,可能与空气中水蒸气反应,生成有毒的偏磷酸(HPO3).[交流与讨论]白磷对人体健康有害,该实验装置必须改进.[改进与实验]同学们按改进后的图3装置进行实验.请你帮助他们将下表补充完整.
现象&解释&a试管中白磷燃烧,热水中白磷没有燃烧.b试管中红磷没有燃烧.&b试管中红磷、热水中白磷都没有燃烧的原因是①温度未达到红磷的着火点&;②热水中的白磷没有与氧气接触&.&[反思与评价](1)改进后的图3装置与图2装置比较,优点是能防止白磷燃烧产生的五氧化二磷扩散,避免危害人体健康&.(2)小林同学指出图3装置仍有不足之处,并设计了图4装置,其中气球的作用是避免橡皮塞因试管内气体热膨胀而松动或飞出&.
本题难度:一般
题型:填空题&|&来源:网络
分析与解答
习题“燃烧与我们的生活与社会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1)如图1是燃烧条件示意图:请根据图示写出燃烧的三个条件:①____②____③____(2)某兴趣小组话动中,同学们按图2装置对“可燃物燃烧的条件”进行探究.[查...”的分析与解答如下所示:
可燃物燃烧的条件是: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二者必须同时具备,缺一不可;不同的实验装置,功能不同.
解:(1)燃烧的三个条件是:物质具有可燃性;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故填:物质具有可燃性;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改进与实验]b试管中红磷没有燃烧的原因是温度未达到红磷的着火点;热水中白磷没有燃烧的原因是白磷没有与氧气接触.故填:温度未达到红磷的着火点;热水中的白磷没有与氧气接触.【反思与评价】(1)改进后的图3装置与图2装置比较,优点是能防止白磷燃烧产生的五氧化二磷扩散,避免危害人体健康.故填:能防止白磷燃烧产生的五氧化二磷扩散,避免危害人体健康.(2)气球的作用是避免橡皮塞因试管内气体热膨胀而松动或飞出.故填:避免橡皮塞因试管内气体热膨胀而松动或飞出.
合理设计实验,科学地进行实验、分析实验,是得出正确实验结论的前提,因此要学会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实验,为学好化学知识奠定基础.
找到答案了,赞一个
如发现试题中存在任何错误,请及时纠错告诉我们,谢谢你的支持!
燃烧与我们的生活与社会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1)如图1是燃烧条件示意图:请根据图示写出燃烧的三个条件:①____②____③____(2)某兴趣小组话动中,同学们按图2装置对“可燃物燃烧的条件”进行...
错误类型:
习题内容残缺不全
习题有文字标点错误
习题内容结构混乱
习题对应知识点不正确
分析解答残缺不全
分析解答有文字标点错误
分析解答结构混乱
习题类型错误
错误详情:
我的名号(最多30个字):
看完解答,记得给个难度评级哦!
还有不懂的地方?快去向名师提问吧!
经过分析,习题“燃烧与我们的生活与社会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1)如图1是燃烧条件示意图:请根据图示写出燃烧的三个条件:①____②____③____(2)某兴趣小组话动中,同学们按图2装置对“可燃物燃烧的条件”进行探究.[查...”主要考察你对“燃烧与燃烧的条件”
等考点的理解。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燃烧与燃烧的条件
燃烧与燃烧的条件【知识点的认识】燃烧是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燃烧的条件如图所示:;一共有三个:(1)可燃物;(2)氧气(或空气);(3)温度达到着火点.【命题方向】该考点的命题方向主要是通过创设相关实验、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等,来考查学生对燃烧与燃烧的条件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以及阅读、分析、推断能力和对知识的迁移能力.并且,经常将其与“氧气的化学性质、氧化反应、完全燃烧与不完全燃烧、灭火的原理和方法、自燃与爆炸”等相关知识联系起来,进行综合考查.当然,有时也单独考查之.题型有选择题、填空题.中考的重点是考查学生阅读、分析实验、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的能力,对燃烧与燃烧的条件等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以及运用它们来分析、解答相关的实际问题的能力等.当然,有时还会根据所给的有关的表达,进行科学地评价、判断正误等.特别是,对“燃烧的概念、现象和条件,完全燃烧与不完全燃烧,灭火的原理和方法”等相关问题的考查,以及对有关知识的迁移能力的考查,是近几年中考命题的热点,并且还是中考考查这块知识的重中之重.【解题方法点拨】要想解答好这类题目,首先,要理解和熟记燃烧与燃烧的条件,以及与之相关的知识等.然后,根据所给的实验、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等,结合所学的相关知识和技能,以及自己的生产或生活经验所得,细致地分析题意(或图表信息)等各种信息资源,并细心地探究、推理后,按照题目要求进行认真地选择或解答即可.同时,还要注意以下几点:1.对于燃烧的概念,一定要明确燃烧是一种氧化反应,常伴随有发光、放热的现象.因此,在书写有关物质燃烧的文字表达式或化学方程式时,不能把反应条件写出燃烧,而应该是点燃.2.对于燃烧的条件,要特别注意三个条件应该是同时具备,缺一不可的.并且,有些物质(如细铁丝等)燃烧时要求的氧气浓度比较高,空气中的氧气浓度是达不到的;因此,这些物质在空气中不能燃烧,但在氧气中却能剧烈燃烧.还有,就是物质的着火点是经常考查到,一定切记着火点是物质固有的本身的属性,一般是不变的.
与“燃烧与我们的生活与社会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1)如图1是燃烧条件示意图:请根据图示写出燃烧的三个条件:①____②____③____(2)某兴趣小组话动中,同学们按图2装置对“可燃物燃烧的条件”进行探究.[查...”相似的题目:
燃着的火柴梗竖直向上,火柴梗不易继续燃烧,其原因是(  )火柴梗接触的氧气少火柴梗的温度低火柴梗着火点升高了火柴梗着火点降低了
如果在宇宙飞船上划火柴,火焰会立即熄灭,这是由于&&&&A.氧气不够B.在失重情况下,空气不对流C.达不到着火点D.宇宙飞船上温度低&&&&
下面是某同学从“错题集”摘抄的部分内容,其中无需加以改正的是&&&&可燃物温度达到着火点一定会发生燃烧钢是纯净物洗衣粉洗去油污属于溶解现象铁在潮湿的空气中容易生锈
“燃烧与我们的生活与社会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的最新评论
该知识点好题
1科学贵在创新,以下是对部分化学实验的改进,其中不能达到目的是(  )
&&A&&B&&改进后实&验&&&燃烧条件&CO还原氧化剂&&目的&防止燃烧产物污染空气&&防止尾气对大气的污染&&&&C&&D&&改进后实&验&&&测定氧气含量&&检验气密性&&目的&&&不用酒精灯点燃,使测定结果更精确&&现象更明显&
2下列关于“燃烧和灭火”的叙述正确的是(  )
3(2013o永州)如下图所示,点燃甲、乙两支蜡烛,甲燃烧一会儿熄灭,乙在空气中正常燃烧,这一实验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一是(  )
该知识点易错题
1(2013o武威)为探究物质燃烧的条件,某同学做了如图所示的实验.实验发现水中的白磷和铜片上的红磷都没燃烧,铜片上的白磷着火燃烧(已知白磷的着火点40℃,红磷着火点240℃.)对此实验的认识错误的是(  )
2下列是关于成语包含的化学原理的叙述,不合理的是(  )
3“金属梯”的每一步上都放置一小颗白磷与只靠近水面的一步“金属梯”处放一大颗白磷相比,优点是&&&&.
欢迎来到乐乐题库,查看习题“燃烧与我们的生活与社会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1)如图1是燃烧条件示意图:请根据图示写出燃烧的三个条件:①____②____③____(2)某兴趣小组话动中,同学们按图2装置对“可燃物燃烧的条件”进行探究.[查阅资料]白磷的着火点是40℃,红磷的着火点是240℃,…燃烧产物五氧化二磷是白色固体,会刺激人体呼吸道,可能与空气中水蒸气反应,生成有毒的偏磷酸(HPO3).[交流与讨论]白磷对人体健康有害,该实验装置必须改进.[改进与实验]同学们按改进后的图3装置进行实验.请你帮助他们将下表补充完整.
{[现象][解释][a试管中白磷燃烧,热水中白磷没有燃烧.b试管中红磷没有燃烧.][]}[反思与评价](1)改进后的图3装置与图2装置比较,优点是____.(2)小林同学指出图3装置仍有不足之处,并设计了图4装置,其中气球的作用是____.”的答案、考点梳理,并查找与习题“燃烧与我们的生活与社会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1)如图1是燃烧条件示意图:请根据图示写出燃烧的三个条件:①____②____③____(2)某兴趣小组话动中,同学们按图2装置对“可燃物燃烧的条件”进行探究.[查阅资料]白磷的着火点是40℃,红磷的着火点是240℃,…燃烧产物五氧化二磷是白色固体,会刺激人体呼吸道,可能与空气中水蒸气反应,生成有毒的偏磷酸(HPO3).[交流与讨论]白磷对人体健康有害,该实验装置必须改进.[改进与实验]同学们按改进后的图3装置进行实验.请你帮助他们将下表补充完整.
{[现象][解释][a试管中白磷燃烧,热水中白磷没有燃烧.b试管中红磷没有燃烧.][]}[反思与评价](1)改进后的图3装置与图2装置比较,优点是____.(2)小林同学指出图3装置仍有不足之处,并设计了图4装置,其中气球的作用是____.”相似的习题。当前位置:
>>>为探究物质的燃烧条件,某同学进行了如图1所示的实验,下列有关说..
为探究物质的燃烧条件,某同学进行了如图1所示的实验,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现象①③说明物质燃烧需要达到一定的温度B.现象②③说明物质燃烧需要氧气C.现象①②说明白磷的着火点比红磷的着火点低D.现象②说明红磷不是可燃物
题型:单选题难度:中档来源:不详
C试题分析: A.现象①③说明物质燃烧需要与充足的氧气接触,故说法错误;B.产生现象②③的实验的变量太多,不能得出结论,说法错误;C.产生现象①②的实验条件相同,只是可燃物不同,能够说明白磷的着火点比红磷的着火点低,说法正确;D.产生现象②的实验没有达到红磷的着火点,所以不燃烧,不能说明红磷不是可燃物,说法错误;故选C
马上分享给同学
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为探究物质的燃烧条件,某同学进行了如图1所示的实验,下列有关说..”主要考查你对&&实验室制取和收集气体的思路,二氧化碳的性质实验,化学实验数据的分析,家庭小实验、趣味实验&&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实验室制取和收集气体的思路二氧化碳的性质实验化学实验数据的分析家庭小实验、趣味实验
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思路: &&&&& 1.知识要点详解在初中化学中,主要应掌握O2、H2、CO2的实验室制法。可以从制备所需仪器、药品、反应原理、收集方法、实验装置、验满、验纯及操作要点等方面进行比较。通过比较,能够总结和归纳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思路。即:研究反应原理一根据所选药品的状态和反应条件,选择适当的仪器组成相应的实验装置一根据实验装置的特点,设计合理的实验操作步骤,预测可能的注意事项一根据所制取气体的性质,选择相应的收集、检验、验满及验纯的方法。&&&&& 实验室制取气体及验证其性质的实验,属于基本操作的简单综合实验。通过对比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总结气体的个性及几种气体的共性,提高记忆效果。&&&&&&&2.设计装置的依据制取气体的装置分两部分:气体发生装置和气体收集装置。&&&&& 发生装置的选取根据反应条件和反应物的状态而设计,收集装置是根据气体的性质(主要是物理性质)而确定的。&&&&& 确定收集装置的原则——气体的收集方法是由该气体的性质,如密度、在水中的溶解性、是否与空气或水反应、是否有毒等决定的。 气体发生装置:①“固+固”的反应,简称“固体加热型”,装置如图A所示,如用KMnO4或KClO3和MnO2制O2。 ②“固+液”的反应,简称“固液常温型”,装置如图B、C、D、E。如用H2O2和MnO2制O2、用锌粒与稀H2SO4制H2或用CaCO3与稀盐酸制CO2。同B装置相比,D装置具有便于添加液体药品,制取的气体量较多的优点;C装置不仅添加液体药品方便,而且可通过导管上的开关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E装置可通过分液漏斗的活塞控制加入药品的量和速度。 ③“固+液”的反应的发生装置的其他改进:为了节约药品,方便操作,可设计如下图所示装置,这些装置都可自动控制。当打开弹簧夹时,溶液进入反应器内开始反应;当关闭弹簧夹时,气路不通,反应产生的气体将溶液压出反应器外,液体与同体分离,反应停止。气体收集装置:
药品的选取和实验方案的设计: (1)可行性:所选取的药品能制得要制取的气体; (2)药品廉价易得; (3)适宜的条件:要求反应条件易达到,便于控制;(4)反应速率适中:反应速率不能太快或太慢,以便于收集或进行实验;(5)气体尽量纯净;(6)注意安全性:操作简便易行,注意防止污染。例如:①实验室制取H2时选用锌粒,而不用镁条、铁片,原因是镁价格贵且反应速率太快而铁反应速率又太慢;酸选用稀硫酸,而不宜用稀盐酸、浓硫酸,因为用稀盐酸制得的H2,因混有HCl而不纯,而锌与浓硫酸反应不生成H2.②制CO2时可选用用石灰石(或大理石)与稀盐酸,而不选用Na2CO3浓盐酸、稀硫酸,原因是Na2CO3,反应速率太快,浓盐酸易挥发出HCl气体,稀硫酸反应不能进行到底,也不能煅烧石灰石,因为条件不易达到,不呵操作;④用KClO3、过氧化氢制O2时,要加少量的MnO2,作催化剂,以加快反应的速率 实验室制取气体的实验操作程序:实验室制取气体存选择好药品、仪器后操作的一般程序:(1)组装仪器:一般按从左到右,从下到上的顺序进行; (2)检查装置气密;(3)装药品:若是固体跟液体反应,一般是是先装入固体再加入液体;(4)准备收集装置:若用排水法收集气体时,应在制取气体之前将集气瓶盛满水;(5)制取气体; (6)收集气体并验满;(7)拆洗仪器。 注意:①给同体加热时.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 ②用加热KMnO4或KClO3(MnO2作催化剂)的方法制取O2,若用排水法收集,实验完毕时应先把导管移出水槽再移走酒精灯; ③固体跟液体反应制取气体时,要注意长颈漏斗末端要插入液面以下进行液封,以防漏气。 装置的选取与连接:实验室制取气体的实验往往与气体的净化、气体的干燥综合在一起。气体综合实验的装置选择及连接顺序为:气体净化的几种方法: (1)吸收法:用吸收剂将杂质气体吸收除去。如除去CO中混有的少量CO2,可先用浓NaOH溶液吸收CO2,再用浓硫酸等干燥剂除去水蒸气。常用吸收剂如下表:
(2)转化法:通过化学反血,将杂质气体转化为所要得到的气体:如除去CO2中的CO,可将混合气体通过足量的灼热CuO+COCu+CO2气体的干燥:气体的干燥是通过干燥剂来实现的,选择干燥剂要根据气体的性质。一般原则是:酸性干燥剂不能用来干燥碱性气体,碱性干燥剂不能用来干燥酸性气体,干燥装置由干燥剂的状念决定.(1)常见的干燥剂
(2)干燥装置的选择&①除杂试剂为液体时,常选用洗气瓶,气体一般是 “长进短出”,如下图A。 ②除杂试剂为同体时,常选用干燥管(球形或u 形),气体一般是“大进小出”,如下图B、C。 ③需要通过加热与固体试剂发生化学反应除去的气体,常采用硬质玻璃管和酒精灯,如下图D。装置连接顺序的确定规律: (1)除杂和干燥的先后顺序 ①若用洗气装置除杂,一般除杂在前,干燥在后。原因:从溶液中出来的气体通常混有水蒸气,干燥在后可将水蒸气完全除去。如除去CO中混有的CO2和水蒸气,应将气体先通过。NaOH溶液,再通过浓H2SO4。 ②若用加热装置除杂,一般是干燥在前,除杂在后。如除去CO2中混有的CO和水蒸气,应将气体先通过浓H2SO4,再通过灼热的CuO。 (2)除去多种杂质气体的顺序一般是先除去酸性较强的气体。如N2中混有 HCl、H2O(气)、O2时,应先除去HCl,再除去水,最后除去O2(用灼热的铜网)。 (3)检验多种气体的先后顺序(一般先验水蒸气):有多种气体需要检验时,应尽量避免前步检验对后步检验的干扰。如被检验的气体中含有CO2和水蒸气时,应先通过无水CuSO4。检验水蒸气,再通过澄清的石灰水检验CO2.确定气体收集方法的技巧: (1)排水集气法适用于“不溶于水且小与水反应的气体”,如下图A。 (2)向上排空气法适用于“密度比空气大且小与空气成分反应的气体”(相对分子质量大于29的气体),如下图B。 (3)向下排空气法适用于“密度比空气小且小与空气成分反应的气体”(相对分子质量小于29的气体),如下图C。&(4)不能用排空气法收集的气体 ①气体的密度与空气的密度相近时不能用排空气法收集 ②当气体与空气中某一成分反应时不能用排空气法收集(5)有毒气体收集方法的确定 ①有毒,但气体难溶于水时,一般采用排水法收集。如下图D②有毒,但气体叉易溶于水时,则采用带双孔胶塞(一长一短的导气管)的集气瓶利用排空气法收集该气体,但必须接尾气处理装置,以免多余的有毒气体逸散到空气中污染空气,如收集氨气可用图E。气体制取实验中关于仪器或装置选择题目的解题技巧: (1)需要研究气体实验室制法的化学反应原理; (2)需要研究制取这种气体所应采用的实验装置; (3)需要研究如何证明制得的气体就是要制取的气体。根据给出的仪器或装置进行选取时,应明确制取气体的发生装置主要是两套(同体加热型和固液常温型),依据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来确定选用哪套发生装置;气体的收集装置主要就是三套(向上排空气法、向下排空气法和排水法),依据气体的性质来确定选用什么样的收集装置。选择仪器时要注意先对实验原理进行判断,然后再根据原理确定装置所需要的仪器。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思路图:&探究二氧化碳的三个性质实验:1.证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的大;二氧化碳既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2.二氧化碳溶于水显酸性3.二氧化碳能溶于水 二氧化碳性质探究实验:1.证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的大;二氧化碳既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1)装置:(2)现象:蜡烛由低到高依次熄灭结论:证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的大;二氧化碳既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2.二氧化碳溶于水显酸性(1)装置:(2)现象:1和4实验中的白花变红,2和3白花不变色(3)结论:二氧化碳不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二氧化碳的水溶液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或二氧化碳溶于水显酸性)3.二氧化碳能溶于水(1)装置:(2)现象:塑料瓶变瘪(3)结论:二氧化碳能溶于水。 实验过程中的各种测量数据及有关现象,应及时准确而清楚地记录下来。记录实验数据时,要有严谨的科学态度,要实事求是,切忌夹杂主观因素,决不能随意拼凑或伪造数据。常见的易混易错的数据:1. 托盘天平称量的质量只能精确到小数点后1位。2. 量筒测量溶液的体积,精确到小数点后1位。3. 温度计测量的温度数据精确到小数点后1位。 4. pH试纸测量溶液的pH值只能精确到整数位。 “家庭小实验”是指利用家庭生活用品来进行化学实验,从而对化学进行学习和探讨的活动。它具有趣味性、探究性、规范性、普及性等特点。常见的家庭小实验:(1)
发现相似题
与“为探究物质的燃烧条件,某同学进行了如图1所示的实验,下列有关说..”考查相似的试题有:
259660166283170311267174283176290275初中化学 COOCO.因你而专业 !
你好!请或
使用次数:11
入库时间:
某兴趣小组活动中,同学们按图A装置对“可燃物燃烧的条件”进行探究。探究过程中,大家对磷燃烧产生的大量白烟是否危害人体健康提出疑问。
【查阅资料】白磷的着火点是40℃,红磷的着火点是240℃,燃烧产物五氧化二磷是白色固体,会刺激人体呼吸道,可能与空气中的水蒸气反应,生成有毒的偏磷酸(HPO3)
[交流与讨论]白烟对人体健康有害,该实验装置必须改进。
【改进与实验】同学们按改进后的图B装置进行实验。
请你帮助他们将下表补充完整。
a试管中的白磷燃烧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
b试管中的红磷没有燃烧
b试管中红磷、热水中白磷都没有燃烧的原因分别是①&&&&&&&&& ②&&&&&&&&&&&
【反思与评价】
(1)改进后的图B装置与图A装置比较,优点是&&&&&&&&&&&&&&&&&&&
&&&&&&&&&&&&
&&&&&&&&&&&&&&&&&&&&&&&&&&&&&&&&&&&&&&&&&&&&&&&&
(2)小林同学指出图B装置仍有不足之处,并设计了图C装置,其中气球的作用是&&&&&&&&&&&&&&&&&&&&&&&&&&&&&&&&&&&&&&&&&&&&&&&&
&&&&&&&&&&&&&&&&&&&&&&&&&&&&&&&&&&
&&&&&&&&&&&&&&&&&&&&。
【拓展与迁移】
实验小结时,小朱同学说“待a试管冷却后,如果将试管口紧贴水面(室温下),并取下橡皮塞,将看到液体进入试管。”这一说法得到大家的一致认同。
小晶问:“如果不考虑橡皮塞占试管的容积,进入a试管内液体的体积会是多少呢?”
大家争论后,出现两种预测。甲:接近试管容积的1/5;& 乙:不一定接近试管容积的1/5。你赞同的预测是&&&&&&&&&&
(填“甲”或“乙”),理由是&&&&&&&&&&&&&&&&&&&&&
&&&&&&&&&&&&&&&&&&&&&&&&&&&&&&&&&&
&&&&&&&&&&&&&&&&&&&&&&&&&&&&&&&&&&&&&&&&&&&&&&&&&&&&&&&&&&&&
(1)温度为达到红磷的着火点,(2)热水中的白磷没有与空气(氧气)接触
【反思与评价】
(1)&& 防止白磷燃烧产生的五氧化二磷逸散,危害人体健康
(2)&& 避免橡皮塞因试管内气体膨胀而松动
【拓展与迁移】甲& 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1/5, 且上述实验白磷足量、气密性良好,所以进入a试管内液体的体积能接近试管容积的1/5
如果没有找到你要的试题答案和解析,请尝试下下面的试题搜索功能。百万题库任你搜索。搜索成功率80%}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甲烷燃烧现象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