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分析为什么本方法的实验设计方法结果优于其他几种方法

(1)某小组研究“杠杆的使用特点”,器材:有刻度的杠杆、若干个相同的钩码、弹簧测力计等,O为杠杆的支点.实验中,在杠杆P点上挂三个相同的钩码,先后四次用弹簧测力计在Q位置沿不同方向向下拉杠杆,如图甲中A、B、C、D所示,每次都能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若以测力计的拉力为动力F1,钩码对杠杆的作用力为阻力F2,“动力的方向”用QR连线与测力计拉力方向所组成的夹角θ表示,且0°<θ≤90°.请仔细观察图甲中的操作和测量结果,然后归纳结论.①实验前,应先调节杠杆在____位置平衡.这样做,除了可以消除自身的重力影响,还可以方便地测量或读出____.调节时,如发现杠杆左端偏高,应如何操作:____.②分析比较图甲(A)、(B)与(D)的操作和弹簧测力计指针的位置,可得到的初步结论:阻力、阻力臂一定时,动力随动力臂增大而____(选填:增大或减小).③分析比较图甲(A)、(B)、(C)和(D)的动力F1的大小与动力方向之间的关系,可得到的初步结论:____.④某次实验中,用如图乙所示的方式悬挂钩码,杠杆也能水平平衡(杠杆上每格等距),但老师却往往提醒大家不要采用这种方式.这主要是以下哪种原因____(选填字母).A.一个人无法独立操作B.需要使用太多的钩码C.力臂与杠杆不重合D.力和力臂数目过多(2)如图丙所示,长1.6m、粗细均匀的金属杆可以绕O点在竖直平面内自由转动,一个“拉力--位移传感器”竖直作用在杆上,并能使杆始终保持水平平衡.该传感器显示其拉力F与作用点到O点距离x的变化关系如图丁所示.由图可知金属杆重____N.-乐乐题库
& 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实验知识点 & “(1)某小组研究“杠杆的使用特点”,器材...”习题详情
260位同学学习过此题,做题成功率86.9%
(1)某小组研究“杠杆的使用特点”,器材:有刻度的杠杆、若干个相同的钩码、弹簧测力计等,O为杠杆的支点.实验中,在杠杆P点上挂三个相同的钩码,先后四次用弹簧测力计在Q位置沿不同方向向下拉杠杆,如图甲中A、B、C、D&所示,每次都能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若以测力计的拉力为动力F1,钩码对杠杆的作用力为阻力F2,“动力的方向”用QR连线与测力计拉力方向所组成的夹角θ表示,且0°<θ≤90°.请仔细观察图甲中的操作和测量结果,然后归纳结论.①实验前,应先调节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这样做,除了可以消除自身的重力影响,还可以方便地测量或读出力臂.调节时,如发现杠杆左端偏高,应如何操作:平衡螺母向左调.②分析比较图甲(A)、(B)与(D)的操作和弹簧测力计指针的位置,可得到的初步结论:阻力、阻力臂一定时,动力随动力臂增大而减小(选填:增大或减小).③分析比较图甲(A)、(B)、(C)和(D)的动力F1的大小与动力方向之间的关系,可得到的初步结论:θ夹角越小,动力越大.④某次实验中,用如图乙所示的方式悬挂钩码,杠杆也能水平平衡(杠杆上每格等距),但老师却往往提醒大家不要采用这种方式.这主要是以下哪种原因D(选填字母).A.一个人无法独立操作&&&&&B.需要使用太多的钩码C.力臂与杠杆不重合&&&&&&&D.力和力臂数目过多(2)如图丙所示,长1.6m、粗细均匀的金属杆可以绕O点在竖直平面内自由转动,一个“拉力--位移传感器”竖直作用在杆上,并能使杆始终保持水平平衡.该传感器显示其拉力F与作用点到O点距离x的变化关系如图丁所示.由图可知金属杆重10N.
本题难度:一般
题型:填空题&|&来源:2010-白下区二模
分析与解答
习题“(1)某小组研究“杠杆的使用特点”,器材:有刻度的杠杆、若干个相同的钩码、弹簧测力计等,O为杠杆的支点.实验中,在杠杆P点上挂三个相同的钩码,先后四次用弹簧测力计在Q位置沿不同方向向下拉杠杆,如图甲中A、B、C...”的分析与解答如下所示:
(1)①为了避免杠杆重力对杠杆平衡产生的影响和便于测量力臂,实验前,应首先进行杠杆平衡调节,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杠杆左、右两端的螺母(或一端的螺母)向杠杆上翘的一端调节.②③可由图分析力臂的变化及力的变化,进而可得出结论.④如图操作,左端有三个拉力,对应的有三个力臂,要计算三个力与力臂的乘积,不符合杠杆一个动力、一个阻力的要求.(2)解决图表类的题目要充分利用表中数据,此题,杠杆是粗细均匀的一只金属杆,重心在杠杆的中点,当x为0.8m时,动力臂等于阻力臂,所以拉力等于杠杆的重力.
(1)①因为杠杆的重力对杠杆平衡产生的影响,实验前,应首先进行杠杆平衡调节.当杠杆处于水平平衡时,作用在杠杆上的动力和阻力--钩码的重力--的方向恰好与杠杆垂直,这时力的力臂就可以从杠杆上的刻度直接读出.因此,调节杠杆的水平平衡是为了便于测量力臂的大小.如发现杠杆左端偏高,说明杠杆重心位置偏右,向左调节杠杆左侧平衡螺母或向左调节杠杆右侧平衡螺母.②比较A、B、D可得,它们的动力臂逐渐变长,而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却逐渐变小,故阻力、阻力臂一定时,动力随动力臂增大而减小.③分析A、B、C、D三个图中动力与动力方向的关系不难看出,随着动力与图中所示杠杆间的角度的变大,动力臂变大,动力变小,即θ夹角越小,动力越大.④杠杆平衡后,右边有一个力与力臂的乘积,而左边有三个力与力臂的乘积,共有四个力与力臂的乘积,数目过多,计算不便.(2)粗细均匀的金属杆长为1.6m,则其重心在0.8m处,此处动力臂等于阻力臂,由杠杆平衡条件可知,拉力的大小即为金属杆的重,故重力为10N.故答案为:(1)①水平;力臂;平衡螺母向左调.②减小③θ夹角越小,动力越大.(反之亦对)④D&&(2)10N
解决与杠杆平衡条件相关问题的基本方法:准确找出题中杠杆的五要素,再将对应的动力和动力臂、阻力和阻力臂代入杠杆平衡条件,即可求解;解决图表类的题目要充分利用表中数据,此题,当x为0.8m时拉力等于杠杆的重力.
找到答案了,赞一个
如发现试题中存在任何错误,请及时纠错告诉我们,谢谢你的支持!
(1)某小组研究“杠杆的使用特点”,器材:有刻度的杠杆、若干个相同的钩码、弹簧测力计等,O为杠杆的支点.实验中,在杠杆P点上挂三个相同的钩码,先后四次用弹簧测力计在Q位置沿不同方向向下拉杠杆,如图甲中...
错误类型:
习题内容残缺不全
习题有文字标点错误
习题内容结构混乱
习题对应知识点不正确
分析解答残缺不全
分析解答有文字标点错误
分析解答结构混乱
习题类型错误
错误详情:
我的名号(最多30个字):
看完解答,记得给个难度评级哦!
还有不懂的地方?快去向名师提问吧!
经过分析,习题“(1)某小组研究“杠杆的使用特点”,器材:有刻度的杠杆、若干个相同的钩码、弹簧测力计等,O为杠杆的支点.实验中,在杠杆P点上挂三个相同的钩码,先后四次用弹簧测力计在Q位置沿不同方向向下拉杠杆,如图甲中A、B、C...”主要考察你对“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实验”
等考点的理解。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实验
【知识点的认识】在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中:(1)小明发现杠杆右端低左端高,要使它在水平位置平衡,应将杠杆右端的平衡螺母向__________调节.小明调节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的主要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实验过程中,在杠杆的两侧挂上钩码后,仍要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是为了___________________.如杠杆不在水平位置平衡时,应通过调节钩码的______和______来实现,而不能再调节_______________.(3)如右图所示,用弹簧测力计在c处竖直向上拉时测力计的示数为_________n(每个钩码重0.5n),当弹簧测力计逐渐向右倾斜时,使杠杆仍然在水平位置平衡,则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将_________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某同学进行正确的实验操作后,得到的数据为f1=6n、l1=20cm、f2=4n和l2=30cm.该同学根据这能否得出探究结论?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问题答案:(1)左 使杠杆的重心落到支点,排除杠杆自重对实验的影响 (2)便于测量力臂 个数 位置 平衡螺母 (3)3 变大 力臂减小了 (4)不能 只做了一次实验得出的结论具有偶然性 【命题方向】知识点认识中的问题就是命题的方向.【解题方法点拨】利用科学探究的要素(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去探究.
与“(1)某小组研究“杠杆的使用特点”,器材:有刻度的杠杆、若干个相同的钩码、弹簧测力计等,O为杠杆的支点.实验中,在杠杆P点上挂三个相同的钩码,先后四次用弹簧测力计在Q位置沿不同方向向下拉杠杆,如图甲中A、B、C...”相似的题目:
在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时,实验前应让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是为了&&&&,杠杆的位置如图(a)所示,欲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应进行的操作是:&&&&某同学进一步用如图(b)所示的装置验证上述结论,若每个钩码重0.5N,当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将&&&&(大于/小于/等于)4N.
如图所示刻度均匀的杠杆,右边挂&3&个各重2N&的钩码,在弹簧秤拉力的作用下,杠杆处于平衡状态,则弹簧秤的示数是&&&&N.
在研究杠杆平衡问题时,小红在均匀杠杆支点O两侧分别挂钩码如图所示.已知杠杆上相邻刻线间的距离相等,每个钩码的质量相等.则以下几个同学的说法中,正确的是&&&&和&&&&(填序号).(1)小刚说:小红松手后,杠杆不能平衡,右侧下沉;(2)小东说:两侧钩码都向支点移动一格,杠杆可以平衡;(3)小华说:在右侧钩码下增加一个钩码,杠杆可以平衡;(4)小军说:在两侧钩码下都增加一个钩码,杠杆可以平衡.
“(1)某小组研究“杠杆的使用特点”,器材...”的最新评论
该知识点好题
1如图所示,将体积相同的物体G1、G2分别挂在杠杆的两端,杠杆处于平衡状态.若将两个物体G1、G2同时浸没在水中,则&&&&
2如图所示,杠杆在水平位置处于平衡状态,杠杆上每格均匀等距,每个都相同.下列四项操作中,会使杠杆右端下倾的是&&&&①将杠杆两侧的钩码同时各向外移动一小格②将杠杆两侧的钩码同时各向内移动一小格③在杠杆的两侧同时各减掉一个钩码④在杠杆的两侧钩码下同时各加挂一个相同的钩码.
3在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中,多次改变力和力臂的大小主要是为了&&&&
该知识点易错题
1如图是小龙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装置,用弹簧测力计在C处竖直向上拉,杠杆保持平衡.若弹簧测力计逐渐向右倾斜,仍然使杠杆保持平衡,拉力F的变化情况是&&&&
2如图所示,将体积相同的物体G1、G2分别挂在杠杆的两端,杠杆处于平衡状态.若将两个物体G1、G2同时浸没在水中,则&&&&
3如图所示是研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装置,测力计的示数是&&&&N,请在图中画出拉力F2的力臂.
欢迎来到乐乐题库,查看习题“(1)某小组研究“杠杆的使用特点”,器材:有刻度的杠杆、若干个相同的钩码、弹簧测力计等,O为杠杆的支点.实验中,在杠杆P点上挂三个相同的钩码,先后四次用弹簧测力计在Q位置沿不同方向向下拉杠杆,如图甲中A、B、C、D所示,每次都能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若以测力计的拉力为动力F1,钩码对杠杆的作用力为阻力F2,“动力的方向”用QR连线与测力计拉力方向所组成的夹角θ表示,且0°<θ≤90°.请仔细观察图甲中的操作和测量结果,然后归纳结论.①实验前,应先调节杠杆在____位置平衡.这样做,除了可以消除自身的重力影响,还可以方便地测量或读出____.调节时,如发现杠杆左端偏高,应如何操作:____.②分析比较图甲(A)、(B)与(D)的操作和弹簧测力计指针的位置,可得到的初步结论:阻力、阻力臂一定时,动力随动力臂增大而____(选填:增大或减小).③分析比较图甲(A)、(B)、(C)和(D)的动力F1的大小与动力方向之间的关系,可得到的初步结论:____.④某次实验中,用如图乙所示的方式悬挂钩码,杠杆也能水平平衡(杠杆上每格等距),但老师却往往提醒大家不要采用这种方式.这主要是以下哪种原因____(选填字母).A.一个人无法独立操作B.需要使用太多的钩码C.力臂与杠杆不重合D.力和力臂数目过多(2)如图丙所示,长1.6m、粗细均匀的金属杆可以绕O点在竖直平面内自由转动,一个“拉力--位移传感器”竖直作用在杆上,并能使杆始终保持水平平衡.该传感器显示其拉力F与作用点到O点距离x的变化关系如图丁所示.由图可知金属杆重____N.”的答案、考点梳理,并查找与习题“(1)某小组研究“杠杆的使用特点”,器材:有刻度的杠杆、若干个相同的钩码、弹簧测力计等,O为杠杆的支点.实验中,在杠杆P点上挂三个相同的钩码,先后四次用弹簧测力计在Q位置沿不同方向向下拉杠杆,如图甲中A、B、C、D所示,每次都能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若以测力计的拉力为动力F1,钩码对杠杆的作用力为阻力F2,“动力的方向”用QR连线与测力计拉力方向所组成的夹角θ表示,且0°<θ≤90°.请仔细观察图甲中的操作和测量结果,然后归纳结论.①实验前,应先调节杠杆在____位置平衡.这样做,除了可以消除自身的重力影响,还可以方便地测量或读出____.调节时,如发现杠杆左端偏高,应如何操作:____.②分析比较图甲(A)、(B)与(D)的操作和弹簧测力计指针的位置,可得到的初步结论:阻力、阻力臂一定时,动力随动力臂增大而____(选填:增大或减小).③分析比较图甲(A)、(B)、(C)和(D)的动力F1的大小与动力方向之间的关系,可得到的初步结论:____.④某次实验中,用如图乙所示的方式悬挂钩码,杠杆也能水平平衡(杠杆上每格等距),但老师却往往提醒大家不要采用这种方式.这主要是以下哪种原因____(选填字母).A.一个人无法独立操作B.需要使用太多的钩码C.力臂与杠杆不重合D.力和力臂数目过多(2)如图丙所示,长1.6m、粗细均匀的金属杆可以绕O点在竖直平面内自由转动,一个“拉力--位移传感器”竖直作用在杆上,并能使杆始终保持水平平衡.该传感器显示其拉力F与作用点到O点距离x的变化关系如图丁所示.由图可知金属杆重____N.”相似的习题。介绍对比试验结果分析的几种测验法--《广东蚕丝通讯》1988年01期
介绍对比试验结果分析的几种测验法
【摘要】:正 在蚕桑业的科学试验中,常常进行对比分析。但在完成对比分析的过程中,必须解决试验精确性及可靠性问题。试验误差是不可避免的,因此不能仅凭两个平均数就能判别其优劣。必须把处理间的差异与误差的大小联系起来,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作显著性测验时,由于农业试验易受环境条件的影响,试验误差较大,所以通常用5%或1%的概率作为处理间差异是否达到显著或极显著的水准。下面介绍一些蚕桑生产或科学研究中常遇到的单个样本、两个样本或多个样本间均数或百分数比较的差异显著性测验法。
【作者单位】:
【关键词】:
【正文快照】:
在蚕桑业的科学试验中,常常进行对比分析。但在完成对比分析的过程中,必须解决试验精确性及可靠性问题。试验误差是不可避免的,因此不能仅凭两个平均数就能判别其优劣。必须把处理间的差异与误差的大小联系起来,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 作显著性测验时,由于农业试验易受环境条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王艳娟;;[J];统计与咨询;2011年03期
马海南;陈雪平;;[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4期
郭巍;郭应焕;郭振华;朱玉兰;;[J];前沿科学;2011年02期
祁泉泉;辛克贵;;[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6期
高强;吴锋;张洪武;林家浩;钟万勰;;[J];计算力学学报;2011年04期
李翔;梁昔明;傅学正;;[J];信息与控制;2011年04期
李奕;;[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狄振华;罗振东;谢正辉;王爱文;;[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2011年03期
朱耀生;赵守娟;;[J];新乡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3期
陆运清;;[J];统计与决策;2011年1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王国胜;梁冰;段广仁;;[A];第25届中国控制会议论文集(上册)[C];2006年
刘小虎;胡耀国;符伟;;[A];中国计算力学大会'2010(CCCM2010)暨第八届南方计算力学学术会议(SCCM8)论文集[C];2010年
熊济时;吴崇健;徐志云;曾革委;;[A];全国第4届信号和智能信息处理与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秦孟兆;;[A];保结构算法2004离散变分和上同调及其在动力系统计算中的应用[C];2004年
余金生;朱裕生;王天池;;[A];中国地质科学院矿床地质研究所文集(17)[C];1986年
李军;张兆响;;[A];第六届中国青年运筹与管理学者大会论文集[C];2004年
厉虹;张冰;;[A];数学·力学·物理学·高新技术研究进展——2006(11)卷——中国数学力学物理学高新技术交叉研究会第11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侯建荣;黄丹;顾锋;;[A];第十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赵娜;曹登庆;;[A];第十二届全国非线性振动暨第九届全国非线性动力学和运动稳定性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龙琼;戚堂有;文学义;;[A];中国运筹学会第九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李正光;[D];吉林大学;2004年
丁晖;[D];湖南大学;2008年
吴景珠;[D];郑州大学;2005年
钟柳强;[D];湘潭大学;2009年
王彩霞;[D];郑州大学;2007年
朱毅;[D];清华大学;2008年
焦佳;[D];吉林大学;2009年
肖留超;[D];郑州大学;2008年
张晓琴;[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尹丽;[D];郑州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柏庆昆;[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李少荣;[D];郑州大学;2004年
闻国光;[D];北京交通大学;2009年
熊思灿;[D];广西师范大学;2007年
陈红如;[D];郑州大学;2009年
张丽;[D];东南大学;2006年
宋国栋;[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蔡存朋;[D];吉林大学;2009年
欧阳敏华;[D];暨南大学;2006年
刘鸣放;[D];郑州大学;2007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4号小强和几位同学在实验室用下列装置制取几种气体..(1)写出图中标有①、②的仪器名称:①长颈漏斗,②锥形瓶.(2)从反应物状态和反应条件来比较装置A和B的差异:装置A装置B反应物状态固体固体、液体反应条件加热常温(3)小强想在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他应体选择上述装置中的B和C(填字母)进行组装.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CaCO3+2HCl═CaCl2+H2O+CO2↑;小强只能选用C方法收集二氧化碳,这是因为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密度的比空气大、且能溶于水性质.(4)另一位同学制得的一瓶氧气与小强制得的一瓶二氧化碳放在桌子上弄混了,如何将它们区分开来?方法将一根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现象和结论木条能复燃的那瓶是氧气,另一瓶为二氧化碳.(5)氢气是最清洁的燃料,它的密度比空气小,难溶于水,实验室常用锌粒与稀硫酸反应来制得,生成物为硫酸锌和氢气.其化学方程式为Zn+H2SO4=ZnSO4+H2↑.制取氢气的发生装置为B,收集氢气的装置可选用D或E.(填标号)
解:(1)根据实验室常用仪器的认识,可知图中标有①、②的仪器名称:①长颈漏斗;②锥形瓶;(2)根据图示可知装置A为:“固体加热型”反应物状态为固体,反应条件:加热;装置B为:“固液常温型”的装置,反应物状态为固体、液体,反应条件:常温;(3)根据实验室用稀盐酸与大理石制取二氧化碳,为“固液常温型”的发生装置,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且能溶于水,因此发生、收集装置为:B和C;根据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步骤,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方程式为:CaCO3+2HCl═CaCl2+H2O+CO2↑;(4)根据氧气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方法:将一根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现象和结论:木条能复燃的那瓶是氧气;另一瓶为二氧化碳;(5)根据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步骤,实验室常用锌粒与稀硫酸反应制取氢气的方程式为:Zn+H2SO4=ZnSO4+H2↑;实验室常用锌粒与稀硫酸反应制取氢气的发生装置为“固液常温型”,故选B,根据氢气密度比空气小,难溶于水,选取收集装置为D或E;故答案为:(1):①长颈漏斗;②锥形瓶;(2)装置A装置B固体固体、液体加热常温(3)B;C;CaCO3+2HCl═CaCl2+H2O+CO2↑;C;二氧化碳密度的比空气大、且能溶于水;(4)将一根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 木条能复燃的那瓶是氧气,另一瓶为二氧化碳;(5)Zn+H2SO4=ZnSO4+H2↑;B;& D或E.(1)根据实验室常用仪器的认识,进行解答;(2)根据图示可知装置A、B分别为:“固体加热型”、“固液常温型”的装置,进行解答;(3)根据实验室用稀盐酸与大理石制取二氧化碳,为“固液常温型”的发生装置;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且能溶于水,选取收集装置;根据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步骤:写配注等,正确写出方程式即可;(4)根据氧气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进行解答;(5)根据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步骤:写配注等,正确写出方程式即可;实验室常用锌粒与稀硫酸反应制取氢气的发生装置为“固液常温型”,根据氢气密度比空气小,难溶于水,选取收集装置.(2009o长沙)种子的萌发除受温度、水分、空气等非生物因素影响外,是否还受其他生物因素影响?有人就这一问题进行了实验研究,下表是他们的实验结果,请分析回答:豆角小麦玉米莴苣无蒜97.7%93.8%95.6%70.0%有蒜93.3%96.6%85.6%30.0%注:有蒜是指在各培养国皿中加入了2克碾碎的大蒜籽,无蒜则未加,实验过程提供种子萌发的适宜条件.(1)该实验探究的具体问题是大蒜对种子萌发的影响,探究的方法是设置对照实验.(2)实验结果表明,大蒜籽只对莴苣种子的发芽率有影响,而对其他三种种子的发芽率没有明显的作用.(3)请根据本题的实验结果从理论上分析:结果在大蒜苗生长到一定高度(此时地下部分已形成大蒜籽)时,再向间行(即在两行大蒜苗之间)播种莴苣种子或者豆角种子,那么,哪种方案更好?间行播种豆角种子更好.为什么?因为大蒜籽对莴苣种子的发芽率(或萌发)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或影响)而对豆角种子的发芽率(或萌发)没有明显的作用(或影响)..
解:(1)对照实验是指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本实验的唯一变量为:有无蒜,所以该实验是利用了对照实验探究大蒜籽对种子萌发的影响.(2)由豆角、小麦、玉米、莴苣的发芽率可以看出有影响的是莴苣(70.0%→30.0%),而豆角、小麦、玉米基本无影响.(3)由于大蒜籽的存在,会使莴苣的发芽率大大降低.所以,间行播种没有明显影响豆角种子更好.故答案为:(1)大蒜籽(或有蒜和无蒜);对照(或对比)(2)莴苣(3)间行播种豆角种子更好;因为大蒜籽对莴苣种子的发芽率(或萌发)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或影响)而对豆角种子的发芽率(或萌发)没有明显的作用(或影响).本题是考查探究种子萌发的条件.探究这些条件时我们用对照实验的方法,注意实验数据的分析.}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肠炎的实验为什么用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