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化剂是不是其他反应的生成物或是反应物键能

当前位置:
>>>如图表示某酶在不同处理条件(a、b、c)下催化某反应生成物的量和反..
如图表示某酶在不同处理条件(a、b、c)下催化某反应生成物的量和反应时间的关系,解读此图可获得的信息是
A.三个处理中b是此酶促反应的最适条件B.三个处理条件的差异不可能是酶制剂的量不同C.三个处理条件的差异可能是反应底物的量不同D.三个处理条件的差异很可能是处理温度的不同
题型:单选题难度:中档来源:0123
马上分享给同学
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如图表示某酶在不同处理条件(a、b、c)下催化某反应生成物的量和反..”主要考查你对&&酶的本质与特性&&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酶的本质与特性
酶的作用和本质:1.酶的作用:降低活化能。(1)活化能:分子从常态转变为容易发生化学反应的活跃状态所需要的能量。 (2)作用机理:酶能降低化学反应所需的活化能,使一个原本在较温和条件下不能进行的反应可以高效快速地进行。 2.酶的本质及实验验证 (1)酶本质的探索
(2)酶的本质
(3)酶化学本质的实验验证 ①证明某种酶是蛋白质实验组:待测酶液+双缩脲试剂一—是否出现紫色反应。对照组:标准蛋白质溶液+双缩脲试剂——出现紫色反应。 ②证明某种酶是RNA 实验组:待测酶液+吡罗红染液——是否呈现红色。对照组:标准RNA溶液+吡罗红染液——出现红色。 酶的特性及应用:1、酶的特性 (1)高效性:酶的催化效率是无机催化剂的107~ 103倍,这说明酶具有高效性的特点。 (2)专一性:每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化合物或一类化合物的化学反应,这说明酶的催化作用具有专一性的特点,酶的专一性的解释常用“锁和钥匙学说”。 (3)温和性:绝高温都能使蛋白质其他化学键的断裂永久失活。但低温酶活性可以恢复。 2、酶的特性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1)人在发烧时,不想吃东西,其原因是温度过高导致消化酶的活性降低。(2)唾液淀粉酶随食物进入胃内,不能继续将淀粉分解为麦芽糖。原因是唾液淀粉酶的最适pH在7左(3)胰岛素制剂是治疗糖尿病的有效药物,只能注射,不能口服,其原因是胰岛素是一种蛋白质,若口服会被蛋白酶水解。 1、酶的作用和特性的实验探究:1.酶的催化作用实验探究对照组:反应物+清水检测反应物不被分解;实验组:反应物+等量的相应酶溶液检测反应物被分解。 2.酶的专一性实验搽究此实验中的自变量可以是不同反应物,也可以是不同酶溶液,因变量是反应物是否被分解。 (1)设计思路一:换反应物不换酶实验组:反应物+相应酶溶液检测反应物被分解;对照组:另一反应物+等量相同酶溶液检测反应物不被分解。 (2)设计思路二:换酶不换反应物实验组:反应物+相应酶溶液检测反应物被分解;对照组:相同反应物+等量另一种酶溶液检测反应物不被分解。 3.酶的高效性实验探究对照组:反应物+无机催化剂检测底物分解速率;实验组:反应物+等量酶溶液检测底物分解速率。实验中自变量是无机催化剂和酶,因变量是底物分解速率。4.酶作用的适宜条件的探究 (1)最适温度的探究实验原理 ①淀粉+淀粉酶——麦芽糖;麦芽糖+斐林试剂—一产生砖红色沉淀;淀粉+碘——蓝色。②温度影响淀粉酶活性,从而影响淀粉的分解,滴加碘液后,根据蓝色深浅来判断淀粉分解状况,进而推断出酶活性变化。 (2)最适pH的探究实验原理 ①2H202+过氧化氢酶——2H2O+O2 ②pH影响酶的活性,从而影响氧气的生成速度,可用点燃但无火焰的卫生香燃烧的情况来检验氧气生成速度的快慢。 (3)实验探究思路 ①最适温度的探究思路 ②最适pH的探究思路
2、易错点拨:(1)在酶的最适pH探究实验中,操作时必须先将酶置于不同环境条件下(加清水、加氢氧化钠、加盐酸),然后再加入反应物。不能把酶加入反应物在酶的作用下先发生水解。(2)在酶的最适温度探究实验中,酶溶液和反应物混合之前,需要把两者先分别放在各自所需温度下保温一段时间。若选择淀粉和淀粉酶来探究酶的最适温度,检测的试剂宜先用碘液,不应该选用斐林试剂。因选用斐林试剂需热水浴加热,而该实验中需严格控制温度。 知识拓展:1、利用酶的专一性也可探究某种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还是RNA:将某种酶用蛋白酶或核糖核酸酶处理,根据处理后的酶液是否还有催化作用予以判断。2、一般情况下,加热也能加快化学反应速率,其作用机理是直接供能,使底物分子从常态转变为易发生反应的活跃状态,其过程并不改变活化能的大小。3、人体消化道各段消化酶的最适pH:口腔:唾液淀粉酶,最适pH为6.8(中性);胃:胃蛋白酶,最适pH为1.5-2.2(酸性);小肠:肠液、胰液中的各种酶,最适pH为8.0~9.0(弱碱性)。胃液的pH在2左右,唾液淀粉酶在胃中会使失活并以蛋白质的形式被胃蛋白酶水解4、植物体内的酶最适pH大多在4.5-6.5之间。 例&& 下列有关酶的反应与作用叙述,正确的是 (& ) A.酶具有催化作用是因为酶可以提高反应的活化能 B.酶的合成原料是氨基酸或脱氧核苷酸 C.所有的酶都在核糖体上合成 D.所有的酶都是有机物答案D 5、具有专一性的物质归纳 (1)酶:每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学反应。如限制性核酸内切酶能识别特定的核苷酸序列,并在特定的切点上切割DNA分子。(2)载体:某些物质通过细胞膜时需要载体协助,不同物质所需载体不同,载体的专一性是细胞膜选择透过性的基础。(3)激素:激素特异性地作用于靶细胞、靶器官,其原因在于它的靶细胞膜或胞内存在与该激素特异性结合的受体。 (4)tRNA:tRNA有61种,每种tRNA只能识别并转运一种氨基酸。(5)抗体:一种抗体只能与相应的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
发现相似题
与“如图表示某酶在不同处理条件(a、b、c)下催化某反应生成物的量和反..”考查相似的试题有:
9884210009775048827509609278598收集等量氧气所需时间,若实验②比实验①的“待测数据”更小(选填“大”或“小”),说明氧化铜能加快氯酸钾的分解速率;(2)将实验②反应后的固体加水溶解、过滤、洗涤、干燥,若称量得到0.5g黑色粉末,再将黑色粉末放入试管中,向试管中倒入适量的双氧水,观察到大量气泡(简述操作和现象&)[预期结论]氧化铜也可作氯酸钾分解的催化剂.[评价设计]你认为小雨设计实验③和实验②对比的目的是探究氧化铜和二氧化锰哪一个催化效果好.[反思](1)同种催化剂,颗粒大小可能影响催化效果,请设计实验方案进行验证催化剂与反应物的质量比不同,催化效果不同.(2)同种催化剂,还有哪些因素可能影响催化效果,请你再探究&(探究一种因素即可).(注意:若答对本小题奖励4分,化学试卷总分不超过60分.)
分析:(1)运用催化剂的概念和本题的实验目的证明氧化铜能加快氯酸钾的分解解答;如果氧化铜能加快氯酸钾的分解速率,实验②比实验①所用时间小.(2)根据实验②反应后的固体只有氧化铜,分析解答.【评价设计】实验③和实验②对比的目的是探究氧化铜和二氧化锰哪一个催化效果好.【反思】(1)根据对照试验只有一个变量,这个变量为催化剂的颗粒大小设计对照试验;(2)根据科学探究的环节探究催化剂与反应物的质量比不同,催化效果是否不同.解答:解:(1)本题的实验目的证明氧化铜能加快氯酸钾的分解,所以“待测数据”是收集等量氧气所需时间.如果氧化铜能加快氯酸钾的分解速率,实验②比实验①所用时间小.故答案为:收集等量氧气所需时间;小.(2)实验②反应后的固体只有氧化铜,而且正好是加入的氧化铜的量,我们可以向试管中倒入适量的双氧水,观察到大量气泡.说明氧化铜有催化作用.故答案为:向试管中倒入适量的双氧水,观察到大量气泡.【评价设计】实验③和实验②对比的目的是探究氧化铜和二氧化锰哪一个催化效果好.故答案为:探究氧化铜和二氧化锰哪一个催化效果好.【反思】(1)要想证明颗粒大小会影响催化效果,可将氯酸钾与不同颗粒大小的同种催化剂等比充分混合,加热测定分解温度即可.(2)【提出假设】催化剂与反应物的质量比不同,催化效果不同.【设计方案】①取同颗粒大小的同一催化剂与氯酸钾以不同质量比充分混合;②分别加热,测定分解温度【得出结论】如果分解温度不同,说明假设成立;反之则不成立.故答案为:(1)将氯酸钾与不同颗粒大小的同种催化剂等比充分混合,加热测定分解温度;(2)【提出假设】催化剂与反应物的质量比不同,催化效果不同.【设计方案】①取同颗粒大小的同一催化剂与氯酸钾以不同质量比充分混合;②分别加热,测定分解温度【得出结论】如果分解温度不同,说明假设成立;反之则不成立.点评:催化剂只是改变反应的速率,对反应的生成物及生成物的量都没有影响,本身的质量不变.抓住催化剂的质量反应前后不变和能加快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这两个性质探究.
请输入相应的习题集名称(选填):
科目:初中化学
题型:阅读理解
为探究影响双氧水分解速度的因素,小雨阅读课外资料得知:双氧水分解除了用二氧化锰,还可用氧化铜等物质作催化剂.于是在室温下做了如下实验:实验数据记录如下:
双氧水的质量
双氧水的浓度
相同时间内产生O2体积
64mL(1)本实验中,图1中测量O2体积的装置是c(填编号).(2)通过对上表数据分析,除了CuO能加快双氧水的反应速率外,你认为影响双氧水分解速率的因素还有温度、双氧水浓度(至少写两种)(3)小雨进一步研究CuO在反应前后质量是否发生变化.你认为如何操作?将反应后的物质转移到蒸发皿中,加热蒸发,称量得到的固体(或过滤、洗涤滤渣、烘干、称量得到的固体)(4)小雨利用上述原理制氧气,若达到可随时控制反应的发生与停止目的,应选择图2的装置是B(填序号,下同).欲用浓硫酸干燥所得到的氧气,应选择图2的装置应是D.
科目:初中化学
题型:阅读理解
(1)小云从电视新闻中了解到:国家新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已从今年7月1日起强制实施,其中饮用水消毒剂除了目前采用的液氯以外,补充了--氯胺(NH2Cl)、臭氧(O3).①O3中氧元素的化合价是0.②NH2Cl由三(填数字)种元素组成,其中氮元素与氢元素的质量比是7:1.③NH2Cl用消毒时,发生反应NH2Cl+X═NH3+HClO,其中X的化学式是H2O.(2)小雨阅读课外资料得知:双氧水分解除了用二氧化锰还可用氧化铜等物质作催化剂,于是他对氧化铜产生了探究兴趣.【提出问题】氧化铜是否也能作氯酸钾分解的催化剂?它是否比二氧化锰催化效果更好?【设计实验】小雨以生成等体积的氧气为标准,设计了下列三组实验(其它可能影响实验的因素均忽略).
其他物质质量
CuO&&&0.5g
MnO2&&0.5g
①上述实验应测量的“待测数据”是收集等量氧气所需时间.②若实验Ⅱ比实验Ⅰ的“待测数据”更小&(填“大”或“小”),说明氧化铜能加快氯酸钾的分解速率.③将实验Ⅱ反应后的固体加水溶解、过滤、洗涤、干燥,若称量得到0.5g黑色粉末,再将黑色粉末放入试管中,向试管中倒入适量的氯酸钾并加热,再用带火星的木条放在试管口,观察到木条迅速复燃.(简述操作和现象)【预期结论】氧化铜还能作氯酸钾的催化剂.【评价设计】你认为小雨设计实验Ⅲ和实验Ⅱ对比的目的是探究氧化铜和二氧化锰哪一个催化效果好.(3)小雪用如图所示装置制取氧气的相关数据如下表.回答有关问题:
气体发生装置内物质的总质量
34.8g①反应生成氧气的质量为0.8g(结果精确到0.1g,下同).②计算参加反应的过氧化氢的质量,写出必要的计算过程.
科目:初中化学
题型:阅读理解
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对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实验展开了如下探究:(1)小明同学选用如图1所示的装置制取氧气.制取过程中所发生反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2H2O+O2↑2H2O22&.&2H2O+O2↑.实验前小明同学先向仪器A中加入水,然后将导气管放入水槽中,并打开仪器A的活塞,观察导气管口是否有连续的气泡出现.该实验操作的目的是检查装置的气密性.(2)小雨阅读课外资料得知:双氧水分解除了用二氧化锰还可用氧化铜等物质作催化剂,于是他对氧化铜产生了探究兴趣.【提出问题】氧化铜是否也能作氯酸钾分解的催化剂?它是否比二氧化锰催化效果更好?【设计实验】小雨以生成等体积的氧气为标准,设计了下列三组实验(其它可能影响实验的因素均忽略).
其他物质质量
CuO&&&0.5g
MnO2&&0.5g①上述实验应测量的“待测数据”是得到相同质量的氧气所需要的时间.②若实验②比实验①的“待测数据”更小(填“大”或“小”),说明氧化铜能加快氯酸钾的分解速率.③将实验②反应后的固体经提纯分离仍得到0.5克黑色粉末,再将黑色粉末放入试管中,加入氯酸钾固体加热,一会儿就有气泡冒出(简述操作和现象),说明氧化铜还能作氯酸钾的催化剂.【评价设计】你认为小雨设计实验③和实验②对比的目的是比较氧化铜和二氧化锰哪个催化效果更好.(3)小林同学对“过氧化氢溶液的浓度对反应速度有何影响”展开如下探究:取不同浓度的过氧化氢溶液,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进行实验,记录数据如下:
过氧化氢溶液的浓度
MnO2粉末用量/g
收集到500mL气体时所用时间/秒
12①根据以上数据分析过氧化氢溶液的浓度对反应速度有怎样的影响:过氧化氢溶液的浓度越大,反应的速度越快;②小芳同学验证实验后二氧化锰的质量是否仍为0.5g,她取反应后的溶液进行如下操作:过滤、洗涤、干燥、称量,她用如图2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试指出图中的三处错误用烧杯直接向漏斗内倒液体;液面高于滤纸边缘;漏斗的下端在烧杯的中央.
科目:初中化学
Ⅰ、如图所示实验中,如果镁条只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化学方程式为,则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最多不超过其容积的.本实验中实际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约为其容积的,则集气瓶中减少的气体中除O2外,一定还有.Ⅱ、下列A、B实验中数据变化关系与对应图象相符的是(填字母序号).Ⅲ、小雨阅读课外资料得知:氯酸钾分解除了用二氧化锰外,还可用氧化铜等物质作催化剂,于是他对氧化铜产生了探究兴趣.【提出问题】氧化铜是否比二氧化锰催化效果更好?影响氯酸钾分解速率的因素有哪些呢?【设计实验】小雨以生成等体积的氧气为标准,设计了下列几组实验(其它可能影响实验的因素均忽略).
KClO3的质量
其他物质的质量
氧气的体积
反应所需时间
CuO&&&0.5g
MnO2&&0.5g
t4(1)若t1&t2(填“大于”、“等于”、“小于”),说明氧化铜能加快氯酸钾的分解速率.(2)你认为小雨设计实验③和实验②对比的目的是.(3)实验④中控制MnO2的质量为g,若t3>t4,则化学反应快慢与温度的关系是.(4)写出实验④所涉及的化学方程式.
科目:初中化学
题型:阅读理解
小雨阅读课外资料得知:双氧水分解除了用二氧化锰还可用氧化铜等物质作催化剂,于是他对氧化铜作催化剂进行了探究.【提出问题】氧化铜是否也能作氯化钾分解的催化剂?它是否比二氧化锰催化剂效果更好?【设计实验】小雨以生成等体积的氧气为标准,设计了下列三组实验(其它可能影响实验的因素均忽略).
其他物质质量
CuO&& 0.5g
MnO2&& 0.5g
(1)上述实验你设计的“待测数据”是;若实验②比实验①的“待测数据”更(填“大”或“小”),说明氧化铜能加快氯化钾的分解速率;(2)将实验②反应后的固体加水溶解、过滤、洗涤、干燥、称量,若得到0.5g黑色粉末,再将黑色粉末放入试管中,向其中倒入适量双氧水,观察到大量气泡产生,说明;(3)你认为小雨设计实验③和实验②对比的目的是.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反应物的总能量大于生成物的总能量
B.使用合适的催化剂、升高温度均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反应物的总能量大于生成物的总能量
B.使用合适的催化剂、升_百度作业帮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反应物的总能量大于生成物的总能量
B.使用合适的催化剂、升高温度均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反应物的总能量大于生成物的总能量
B.使用合适的催化剂、升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反应物的总能量大于生成物的总能量
B.使用合适的催化剂、升高温度均可加大反应速率
C.增大H 2 浓度可以使CO全部反应
D.反应达到平衡时,正反应和逆反应的化学反应速率相等且不为零
A、生成物的总能量低于反应物总能量的反应,是放热反应,若是吸热反应则生成物的总能量高于反应物总能量,故A错误;B、使用合适的催化剂会降低反应的活化能能加快反应速率,升高温度活化分子增加可加大反应速率,所以使用合适的催化剂、升高温度均可加大反应速率,故B正确;C、H 2 与CO的反应属于可逆反应,反应不能完全进行到底,所以增大H 2 浓度不能使CO全部反应,故C错误;D、达到化学平衡状态时,各物质的浓度保持不变,正反应和逆反应的化学反应速率相等且不为零,故D正确;故选AC.一种新催化剂,能在室温下催化空气氧化甲醛:HCHO+O2催化剂CO2+H2O,该反应(  )A.反应物和生成物中?一种新催化剂,能在室温下催化空气氧化甲醛:HCHO+O2催化剂CO2+H2O,该反应(  )A.反应物和生成物中_百度作业帮
一种新催化剂,能在室温下催化空气氧化甲醛:HCHO+O2催化剂CO2+H2O,该反应(  )A.反应物和生成物中?一种新催化剂,能在室温下催化空气氧化甲醛:HCHO+O2催化剂CO2+H2O,该反应(  )A.反应物和生成物中
一种新催化剂,能在室温下催化空气氧化甲醛:HCHO+O2CO2+H2O,该反应(  )A.反应物和生成物中都含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B.生成1.8g H2O消耗2.24L&O2C.反应时有极性键和非极性键的断裂和它们的生成D.为吸热反应
A、反应物中甲醛为极性分子、氧气为非极性分子,产物中二氧化碳为非极性分子、水为极性分子,故A正确;B、每生成1.8gH2O消耗氧气的物质的量为0.1,没有标明状况,故二氧化碳不一定为2.24L,故B错误;C、反应物中甲醛分子存在极性键、氧气中存在非极性键,而生成物中都是极性键,不存在非极性键,故C错误;D、该反应为室温下可以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该反应为...催化反应是否一定要在催化剂表面进行?_百度作业帮
催化反应是否一定要在催化剂表面进行?
催化反应是否一定要在催化剂表面进行?
不是的,初中课本上定义:在化学反应里能改变(加快或减慢)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反应过程中会改变)都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叫做催化剂,又叫触媒.其物理性质可能会发生改变,例如MnO2在催化氯酸钾生成氯化钾和氧气的反应前后由块状变为粉末状.也有一种说法,催化剂参与化学反应,先与反应物中的一种反应,然后两者的生成物继续在原有条件下进行新的化学反应,而催化剂反应的生成物的反应条件较原有反应物的反应条件有所改变.目前,对催化剂的作用还没有完全弄清楚.在大多数情况下,人们认为催化剂本身和反应物一起参加了化学反应,降低了反应所需要的活化能.有些催化反应是由于形成了很容易分解的“中间产物”,分解时催化剂恢复了原来的化学组成,原反应物就变成了生成物.有些催化反应是由于吸附作用,吸附作用仅能在催化剂表面最活泼的区域(叫做活性中心)进行.活性中心的区域越大或越多,催化剂的活性就越强.
看什么样的催化剂,要是固体催化剂一般是表面反映,要是气体或液体催化剂就没有这样的说法了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回答者:}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绿色化学是将反应物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