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从文中加点的词语,你体会到了什么?

黄鹂小学503班班级主页
码:&验证码:& && &&
· · · · ·
您现在的位置:&&&&文章正文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课内阅读试题及参考答案&作者:沈静& 查看次数:14890&& 发布日期:
& & & & & &
1& & A &&& B
答:该句子写得很好。因为它形象地写出了大潮发出的巨响和浩大的声势。
5.《观潮》以总分结构独具特色,而这篇文章按照记叙文的常见形式先交代了(& 时间 )、( 地点 )、( 人物 )。这篇课文的结尾与《观潮》的开头异曲同工,赞美了钱塘江大潮的是(& 天下奇观& )。
第三课 鸟的天堂
起初周围是静寂的。后来忽然起了一声鸟叫。我们把手一拍,边看见一只大鸟飞了起来。接着又看见第二只,第三只。我们继续拍掌,树上就变得热闹起来了,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
1、给画&&&&& 的句子加标点。
2、选出该段中的一对反义词( 静寂 )-----(热闹 )
3、这是作者第(& 二 )次来到“鸟的天堂”,看到鸟飞的热闹情景。
4、这段话中描写鸟的形态的词有( 大的 )、( 小的 ),描写鸟的颜色的词有( 花的)、( 黑的 ),描写鸟的动作的词有( 站& )、(飞 )、( 扑& )。三个“有的”构成了排比句写出了鸟的各种(姿态 或动作 ),让我们感受到了鸟的天堂里鸟的生活的(& 快乐 ),表达了作者对鸟的天堂的( 热爱 )和(& 赞美& )之情。
5、从这段话中,我们不仅知道了鸟的(& 种类& )多、( 数量 )多,还能感受到它们在这里生活得(&& 自由自在&& )。
6、这段话是 ( 动 )态描写。
第五课 古诗两首
1、默写《题西林壁》、《游山西村》,解释诗的含义。
2、《题西林壁》是苏轼在游(& 庐山& )时题在( 西林寺 )墙壁上的一首诗。诗人分别从( 横 )、( 侧 )、( 远)、( 近 )、( 高 )、( 低 )这几个角度观察了庐山。苏轼字( 子瞻 ),( 宋 )朝人,号( 东坡居士 ),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3、《题西林壁》中“题”的解释:(书写、题写)
4、山穷水复疑无路中的“疑”的解释:(以为、怀疑)
5、《题西林壁》这首诗告诉我们:想要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这是第(三 )句和第( 四 )句诗所表达的含义。(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句话让人想起一句俗语(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6、《游山西村》的作者是( 宋 )代的( 陆游 ),诗人以( 游 )字贯穿全诗,诗中(足 )字写出了农家款待客人用尽其所有的盛情。表现农家热情好客的诗句是“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诗句的最后一句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许多事情看似无望,实则绝处逢生,出现新的契机)
7、昨天晚上,小红在做数学题是,尽管不断思考,还是找不到正确的思路,爸爸走过来,给她做了指点,她很快解出了这道难题。这真是“ 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第六课 爬山虎的脚
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不几天叶子长大,就变成嫩绿的。爬山虎的嫩叶,不大引人注意,引人注意的是长大了的叶子。哪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 ),没有( 重叠 )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 空隙 )。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1、在文中的括号中填上合适的词语
2、根据选文写出“嫩”的意思
嫩红:颜色浅
嫩叶:初生而柔弱
3、爬山虎的叶子有哪些特点?
答:(叶子新鲜;叶尖而一顺儿朝下;叶子在墙上铺的均匀,即没有重叠的起来的,也没有空隙。)
4、文中画横线的语句中,你体会到作者是怎样观察事物的?
答:① 仔细观察;② 连续观察
爬山虎的脚 触 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 变 成小圆片, 巴 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 拉 一把,使它紧 贴 在墙上。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 爬。
1、用横线画出第二句的动词。
2、你认为这些动词之间是什么关系?(答:因果关系)
3、最后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答:拟人的修辞方法)
4、爬山虎的脚上的细丝触着墙后先是( 直的 )的,后变为( 弯曲)的了。
第七课 蟋蟀的住宅
&&& 蟋蟀盖房子大多是在十月,秋天初寒的时候。它用前足扒土,还用钳子搬掉较大的土块。它用强有力的后足踏地。后腿上有两排锯,用它将泥土推到后面,倾斜地铺开。
&&& 工作做得很快。蟋蟀钻在土底下干活,如果感到疲劳,他就在未完工的家门口休息一会儿,头朝这外面,触须轻微的摆动。不大一会儿,他又进去继续工作。我一连看了两个钟头,看得有些不耐烦了。
1、“它用前足扒土”的“扒”字的读音和字义分别是(&&& )和(& 刨开、挖& )。
2、找出第一段中写蟋蟀建造住宅的动作的词:( 扒 )、( 搬 )、( 踏 )、(推 )、( 铺 )。
3、“我一连看了两个钟头,看得有些不耐烦了。”从这句话,你体会到了什么?答:蟋蟀不辞辛苦挖它的住宅,非常勤劳。“我”是一个非常热爱研究昆虫的科学家.
4、蟋蟀的住宅内部特点是( 简朴 )、( 清洁 )、( 干燥 )、和( 卫生),外部特点是(向阳 )、( 隐蔽 )、( 有门 )和( 有平台& )。
5、蟋蟀的出名是因为它的(& 唱歌 )和( 住宅 )。
6、选择恰当的关联词
A:蟋蟀的出名( 不光 )由于它的唱歌,( 还 )由于它的住宅。
B:(& 因为 )它的工具是那么简单,( 所以 )人们对它的劳动成果感到惊奇。
C:蟋蟀( 宁可& )自己一点一点挖掘,(& 也不 )肯随遇而安。
A:在四周很安静的时候,蟋蟀就在这平台上弹琴。(&& 拟人&& )
B:蟋蟀有特别好的工具吗?没有。(& 设问&& )
C: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 比喻& )
D: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夸张& )
答:因为有了孩子,才有希望,才有快乐。
答:看到小男孩清澈的眼睛,巨人为自己的冷酷、任性而感到羞愧,所以心里火辣辣的。他从小男孩的眼睛里读懂了温情、读懂了爱。
4、本文是一篇(& 童话& )。作者是( 英 )国作家( 王尔德 )。本文显著特点是运用( 对比& )的方法展开故事情节,从中揭示了(& 快乐要与大家分享才会感到无比幸福 )的道理。
答:形象地突出了鹅傲慢的特点。
答:我不喜欢这只鹅。因为不管是动物也好,是人也好,太傲慢了,不好相处。
6、作者还用( 京剧里的净角出场 )来比喻鹅的(& 步调 ),不仅形象生动写出了鹅( 步调的从容 ),更显示出了鹅的步伐中透出的不可一世的傲慢。
作者在课文中重点表现白鹅的性格特点是(& 高傲 ),主要采取了( 对比、反问& )等修辞方法。“鹅的高傲,更表现在它的( 叫声 )、( 步态 )和( 吃相 )中”,这句话是文章的(中心句& ),起(& 统领全文& )的作用;又是(&& 过度 )句,不仅承接上一句,还引起下文对鹅的描写。
第十五课 猫
&&& 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说它老实吧,它的确有时很乖。它会找个暖和的地方成天睡大觉,无忧无虑,什么事与不过问。可是,它决定要出去玩玩,就会出走一天一夜,任凭谁怎么呼唤,它也不肯回来。说它贪玩吧,的确是呀,要不怎么会一天一夜不回家呢?可是,它听到老鼠的一点响动,又是多么尽职。它屏息凝视,一连就是几个钟头,非把老鼠等出来不可!
&&& 它要是高兴,能比谁都温柔可亲:用身子蹭你的腿,把脖子伸出来让你给它抓痒,或者在你写作的时候,跳上桌来,在稿纸上踩印几朵小梅花。它还会丰富多腔的叫唤,长短不一,粗细各异,变化多端。在不叫得时候,它还会咕噜咕噜地给自己解闷。这可都凭它的高兴。她若是不高兴啊,无论谁说多少好话,它也一声不出。
&&& 它什么都怕,总是藏起来。可是他又那么凶猛,不要说见着小虫和老鼠,就是遇上蛇也敢斗一斗。
1、用&&&& 画出文中的中心句。
2、猫的古怪性格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 答:三个方面:有时特别老实,有时又特别贪玩,有时又非常尽职;高兴时极其温柔,不高兴时又极其冷漠;有时无比勇敢,又是由无比胆小。
3、“屏息凝视”的含义是什么?突出了什么?
&&& 指屏住呼吸,聚精会神地看。写出了毛等老鼠的决心和耐心。突出了毛的尽职尽责。
1、你想对这只古怪的猫说点什么?
答:你太可爱了,我喜欢你。
2、描写猫的叫声的词有:( 丰富多腔、长短不一、粗细各异、变化多端)
3、 “小梅花”指的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指猫的爪印。表达了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
4、用自己的话概括第二段的主要内容:
答:写猫高兴时极其温柔,不高兴时极其冷漠。
8、《猫》的作者是著名作家(& 老舍 ),原名(& 舒庆春),字(&&& 舍 予&&& )。他笔下的猫性格有些( 古怪 ),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有时特别(老实 ),有时又特别(贪玩、尽职 );二是高兴时(& 温柔可亲& ),不高兴时又(&& 一声不出& );三是有时无比( 英勇 ),有时又无比(& 胆小 )。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猫的( 喜爱)之情。
第十七课 长城
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很自然地想起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来。单看着数不清的条石,一块有两三千斤重,那时候没有火车、汽车,没有起重机,就是靠着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这陡峭的山岭。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1、划线句子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答:过度句。承上启下的作用。
2、那些动词说明已经来到了长城?
答:站、踏、扶。
3、 “很自然的想起”体现作者一种怎样的感情?
答:作者被长城的雄伟气魄所震撼,民族自豪感和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油然而生。
4、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多少 )表示无数,包含了作者无数的感慨;( 前不见头,后不见尾 )突出了长城的长,与文章开头( 一万三千多里 )相呼应;(才 )字在这里表示长城的建成是多么的不容易;整句话表达了作者( 对古代劳动人民的无限赞叹 )之情。
第十八课 颐和园
&&& 1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这条长廊有七百多米长,分成273间。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即千幅画没有那两幅是相同的。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花又开了。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使人神清气爽。
&&& 2走完长廊,就来到万寿山脚下。抬头一看,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耸立在半山腰上,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那就是佛香阁。下面的一排排金碧辉煌的宫殿,就是排云殿。
3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葱郁的树丛,掩盖着黄的绿的琉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墙。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上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痕迹。向东眺望,隐隐约约可以望见几座古老的城楼和城里的白塔。
1、文中能表现有人心情舒畅的词语是什么?
答:神清气爽。
2、第一段重点描写了(长廊),突出长廊的(长)和(美)的特点。文中用表示颜色的词体现(美),用具体数字“七百多米”来说明长廊的(长 )特点。为了突出这一特点,作者先介绍了(柱子)、(栏杆),再介绍(横槛)、(花木)。(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即千幅画没有那两幅是相同的。)抓住每间横槛上五彩画的特点,从内部介绍,(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花又开了。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使人神清气爽。)抓住长廊的风景宜人的特点,从外部介绍。
3、“几千幅画没有那两幅是相同的”说明画( 多且内容各异 )。
4、请用横“ &&&&”画出各段中的过渡句。在文章中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点明(游览的行踪)。
5、第一段中,有些动词记述了游览的过程,请写出来:(进了)、(绕过)、(来到)。第二段中用(走完)、(来到)。第三段用(登上)、(站)。
6、画“&&&&& ”的句子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7、第二段描写了来到(万寿山脚下),看到(佛香阁)和(排云殿)。观察顺序是(从上到下)。
8、第三自然段描写站在(佛香阁的前面)看到的颐和园的景色。分别写了(树丛)、(屋顶)、(宫墙),重点描写(颜色),突出(色彩的美丽)。
9、耸立的意思是:(高高的直立),从“耸立”这个词中能体会到(佛香阁的高大),从“一排排”这个词中能体会到(排云殿占地面积大)。
10、作者在写“佛香阁”和“排云殿”时用了相同的写法:都是先(具体描写特点),再(点明名称)。
11、第三自然段中画线的句子写出了(& 昆明湖 )的美景,第一句先写了(& 静态 )时的美,第二句写了(& 动态 )时的美。作者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和动静结合的写法来描写昆明湖“静”和“绿”的特点
12、从“滑”字能体会到什么?换成“划”字好吗?为什么?
答:更加突出了昆明湖的“静”。与前面一句“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相衬托,一静一动,更加突出了湖水的静。不好。因为“滑”指在表面滑过,“划”指在水中划过,“滑”字更能体现湖水的静。
13、作者根据(& 游览 )顺序先后游览了( 长廊 )、( 万寿山 )、( 昆明湖 ),几处景物的特点,都突出了景色(美 )。课文的开头和结尾( 呼应 ),表达了作者的( 对颐和园的赞美 )之情。
14、课文运用动词体现游览的顺序: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来到(有名的长廊)-〉走完(长廊)-〉来到(万寿山脚下)-〉登上(万寿山)-〉……(从万寿山)下来-& (长长的石桥)……
合理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方法,把景物特点写具体、形象。
15、” 游船、画舫在湖面上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痕迹”的句子中通过描写“游船、画舫”反衬出昆明湖的(静的特点)
16、选文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本文通过对北京颐和园的湖光山色、亭台楼阁、长廊、石桥等景物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
17、画舫:装饰华美的专供游人乘坐的船。隐隐约约:看起来或听起来不很清楚,感觉不很明显。姿态不一:样子各不相同。葱郁:葱茏。耸立:高高的直立。金碧辉煌:形容建筑物等异常华丽,光彩夺目。神情气爽:形容人头脑清醒,精神爽快。
18、缩写句子: (1)、北京的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2)、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耸立在半山腰上。(3)、葱郁的树丛,掩映着黄的绿的琉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墙。
第二十课 古诗两首
1、默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作者是(& 唐 )朝的( 李白 )。在诗中( 李白 )(谁)送( 孟浩然 )(谁)去(& 广陵 )(地方)。诗的前两句(& 叙事&& ),后两句( 写景 )。(写景、叙事)这首诗描写了( 春天送别好友时的情景),表达了诗人( 对朋友的依依惜别 )的思想感情。
《送元二使安西》的作者是( 唐 )朝的诗人( 王维 )。这首诗描绘的是( 王维)在(& 渭城& )送(& 元二 )去(&& 安西& )的情景。诗中(“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表达了对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从(青青 )、(& 柳色新 )两个词语可以看出诗人送别朋友的时间是(春 )季节。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在内容上的共同之处是( 都是送别朋友,表达对朋友依依不舍之情)。
第二十一课 搭石
&&& 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秋凉以后,人们早早地将搭石摆放好。如果别处都有搭石,唯独这一处没有,人们会谴责这里的人懒惰。上了点年岁的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一定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在在上边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才肯离去。
&&& 家乡有一句“紧走搭石慢过桥”的俗语。搭石,原本就是天然石头,踩上去难免会活动,走得快才容易保持平衡。人们走搭石不能抢路,也不能突然止步。如果前面的人突然停住,后边的人没处落脚,就会掉进水里。,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1、这两段话围绕那句话写的?用“&&&&&&&& ”划出来。
2、说说你对“紧走搭石慢走桥”这句话的理解。
答:走搭石是要走得快才能保持平衡,过桥时不能太急,要慢一点儿。
3、从文中划线部分的句子可以看出那里的人们(& 友好、团结 )
4、用“& &&&”画出“给人画一般的美感”的句子。
第二十二课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 1 <st1:chsdate w:st="on" IsROCDate="False" IsLunarDate="False" Day="22" Month="9" Year="年9月22日,早晨7时30分,阳光洒满了美丽的杭州市,桂树还没有开花,晨风中已经飘来甜丝丝的香气。
2小钱静静地躺在病床上,灿烂的阳光没有使他苍白的脸红润起来。这个刚满18岁的年轻人,患了严重的白血病,生命就像即将凋零的含苞的花朵,唯有骨髓移植,才能使这朵生命之花绽放。然而,要找到适合移植的骨髓,又谈何容易。如果没有亲缘关系,大约在十万人里才有可能找到一个合适骨髓的人。小钱是幸运的,几经辗转,终于在台湾找到了这样的人。
&&& 3在同一时刻,海峡彼岸的台湾花莲慈济医院,骨髓移植专家李博士正不履匆匆地走进手术室。一位青年躺在病床上,等候着他来抽取骨髓。就在昨天,一场里氏7.3级大地震袭击台湾。此刻,大地仍在余震中摇晃。
4在这场灾难中,病床上的(青&& 轻)年没有受伤,他的家人是否平安无事,目前还不清楚。但是,他知道,在海峡的另一边,有一位青年正满怀着希望,期待着他的骨髓。
5针头向皮肤刺去,一阵突如其来的余震,使针头从肌肤里脱落,李博士不得不停止工作。此时此刻,跑到(空旷&& 宽敞)的地方才算安全。但是,李博士仍沉着地站在病床旁,那位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努力,利用大地(振&& 震)暂停的间隔,台湾青年的骨髓,终于从身躯里涓涓流出……
6小钱得救了。两岸骨肉同胞用爱心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也许,小钱和这位台湾同胞永远不会见面,这并不重要,因为两岸同胞的心是连在一起的。那血脉亲情,如同生命的火种,必将一代一代传下去。
1、这里的“即将调零的含苞的花朵”是指( 年轻人的生命 )。
2、在文中有两组反义词,它们是(&&& 凋零-----绽放,苍白----红润&& )。
3、从加点的两个词语中(唯有骨髓移植,才能使这朵生命之花绽放。)我读懂了救活年轻人的办法(& 只有一个 )。
4、课文讲述了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 1999 )年(& 9& )月(& 22& )日,(杭州 )青年小钱患了严重的白血病,( 台湾 )青年冒着生命危险,捐献骨髓,挽救了小钱的生命,架起了一座(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
5、(小钱静静地躺在病床上,灿烂的阳光没有使他苍白的脸红润起来。这句话体现了什么?
答:体现小钱对生命的渴望;
6、针头向皮肤刺去,一阵突如其来的余震,使针头从肌肤里脱落,李博士不得不停止工作。这句话体现了什么?
答:体现了台湾青年一心只为他人的优秀品质;李博士不顾个人安危、急他人之所急的高尚医德。
7.如果没有亲缘关系,大约在十万人里才有可能找到一个合适骨髓的人。这句话主要写什么?如果把句中的“可能”改成“能”行吗?
答:在没有亲缘关系的人中,找到适合的骨髓非常(困难);(答:不行。因为可能表示不确定性,更加准确,而且突出了寻找骨髓的不容易)
8.课文中有两个“静静地”,分别说明了什么?
答:第一个说明(身患重病的小钱是因为缺乏生命力,奄奄一息地躺在病床上和对骨髓的期待);第二个则说明(是台湾青年内心坚定沉着的反映,他为了让海峡彼岸的小钱不再“静静地躺在病床上”而将自己的安危置之度外。)课文前后两个“静静地躺在病床上”的对比,使台湾青年一心为他人着想,无私奉献的精神更加突出。
9、把文中画曲线的句子换个说法,意思不变:李博士必须停止工作
10、最后一段的“生命桥”是指:血脉亲情
11、画出第二自然段的比喻句将(年轻的生命)比作(含苞的花朵),如果不进行骨髓移植,年轻的生命就将结束。突显骨髓移植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12、“在同一时刻”指的是:“1999年9月22日,早晨7时30分”
13、文中画双横线的句子是(环境)描写,说明李博士和台湾青年正处在(危险中),衬托出他们(不顾自身安危,舍己救人)的精神。
14、第四自然段补充说明青年目前所处的状况,反衬青年的精神境界。但是起转折作用,这段心理描写突出台湾青年心系大陆同胞的可贵品质.
15、注音:沉者(&&&&&&&& )间隔(&&&&&&& )骨髓(&&&&&&&&& )
16、“此时此刻”指(&& 发生余震的时候&& )。说明当时的情形( 非常危险 )。
15、读了第四自然段后,拟从台湾青年和李博士身上学到了那些品质?答:台湾青年一心为他人着想,无私奉献。李博士为了救小钱不顾自己的安危。置生死于度外。
16、第一自然段是环境描写,时间的精确,既点明故事难忘,又预示时间的宝贵。“阳光”、“桂树”、“香气”烘托出环境的幽美与清新。
第二十五课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 从租界回来以后,同学们常常看到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谁也不清楚他究竟在想什么。直到在一次修身课上,听了周恩来的发言才解开了这个谜。
&&& 那天上修身课,魏校长向同学们提出了一个问题:“请问诸生为什么而读书?”
4& & & & && &
4&& && && &
&&&&& &&&&&&&&
答:这句话概括说明了现代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巨大影响。
答:“发现”是指人们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经过研究探索看到或找到了一些前人不了解的事物或规律;“发明”则是指创造新事物或新方法。“发现”使本来就存在的胆识我们不了解的事物或规律;“发明”的是本来不存在的事物,使新的创造。
评论系统关闭
网站名称:&&版权所有:黄鹂小学网络中心制作&程序制作:squirellboy21.搭石_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
教学要求1.知识与技能。(1)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文中事物的美。(3)摘抄喜欢的句子,与同学交流。(4)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2.过程与方法。通过指导、拼读、书写,认识、掌握文中生字;通过反复读,体会课文写的美,体会文中人物的心灵美。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感受文中人物的心灵美,使学生从中受到熏陶,做一个默默无闻、无私奉献、心中有他人、团结礼让的孩子。重难点、关键1.从语言文字中体会课文的“美”,引导学生做一个心中有他人、团结礼让的孩子。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课时划分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2.认识7个生字,学会本课11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教具准备1.生字卡片。2.课文插图投影。教学过程一、师谈话引入师:我的家乡有一条无名小溪,五个小小村庄分布在小溪的两岸。小溪的洪水常年&&& 不断。每年汛期,山洪暴发,溪水猛涨。山洪过后,人们出工、收工、赶集、访友,来来去去,必须脱去鞋子,挽起裤管,夏天还好,一入秋,天气转凉,过小溪就成了一个大问题,于是,有好心的人们就根据河水的深浅,从河的两岸找来一些平整方正的石头,按照两尺左右的间隔,在小溪里捞着摆上一排,让人们从上面踏过,解决这个过溪的问题,瞧,这就是――搭石。1.投影课文插图。2.板题,读题。3.自由读文第一自然段。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搭石”。(“搭石”指人们每隔两尺左右放在小溪里用来帮助人们踩踏过河的石块,这些石块都比较平整。)二、自由读文,扫清字词障碍1.生自由读文(围绕自学提示)自学提示:s.自由读文,划出本课生字新词拼读。b.把生字词读给同桌听,请同桌评议。c.划出不理解的词语,同桌一起比赛,看谁解决得又对又快。2.汇报自学情况,进行生字教学。s.出示生字卡,指名拼读。b.开火车读生字词。c.去掉拼音,读由生字组成的词。d.汇报你在自学中弄懂的词语和意思。&&& 脱鞋绾裤:“绾”同“挽”。脱去鞋子,挽起裤脚。&&& 谴责:指责,责备,埋怨。&&& 俗语:大家都熟知而且常用的话。&&& 协调有序:有规律,有顺序。&&& 人影绰绰:形容人影在画面上一荡一荡的情景。&&& 理所当然:认为应当这么做,这么做是很正常的事。&&& 汛期:指江河水位定时性的上涨时期。3.指名逐节读文,正音。&&& 注意读准:汛(& )期&&& 脱鞋绾(& )裤&&& 涨(& )潮&&& 遣(价& )责&&& 俗(& )语&&& 人影绰绰(& )&&& 间(&& )隔三、再读课文,了解大意1.生默读课文,在你读懂的语句旁用铅笔做旁注。2.学习小组交流。3.说说课文讲了什么内容。课文介绍了作者家乡的小溪在汛期时,总有人摆搭石,为大家提供方便以及人们走& 搭石时小心翼翼、互相礼让的一幕幕感人的情景。&& 共3页,当前第1页
1
21.搭石 相关文章:查看更多>>92三年级语文下册复习资料-第2页
上亿文档资料,等你来发现
92三年级语文下册复习资料-2
“可以吗?交换吧;1、用“△”画出文中描写“我”动作的词;2、“我”和老板交换面包了吗?从文中哪句话中看出;3、从“趔趔趄趄”这个词体会出了什么?;4、你想对“我”或面包店老板说些什么?写一写;5、你对国旗的知识有什么了解?写出来;6、朗读这段话,应选();A、语速稍快,用敬佩的语气;三、《卖木雕的少年》节选;我们住的宾馆就在瀑布(周围附近);“这个小,可以
“可以吗?交换吧。”老板冲我打着手势。我摇摇头,吃力地穿上大衣,拿着鲜艳的国旗,趔趔趄趄地向外走去。突然,我摔倒在地上,就什么也不知道了。1、用“△”画出文中描写“我”动作的词。2、“我”和老板交换面包了吗?从文中哪句话中看出来的用“”画下来。3、从“趔趔趄趄”这个词体会出了什么?
。文中还有哪个词有相同的感受?
。4、你想对“我”或面包店老板说些什么?写一写。
。5、你对国旗的知识有什么了解?写出来。
。6、朗读这段话,应选(
)A、语速稍快,用敬佩的语气。B、语速稍慢,用平淡的语气。C、语速稍快,用平淡的语气。D、语速稍慢,用敬佩的语气。三、《卖木雕的少年》节选我们住的宾馆就在瀑布(周围
附近)。晚饭后,我们到宾馆外的小树林里一边散步,一边聊天。瀑布响声清晰可辨。暮色中,我忽然发现在一堆隆起的岩石上,坐着一位少年,晚风吹拂着他的衣襟。他听到谈话声,来到我们面前,原来是白天卖木雕的那个少年。看样子,他是专门在这里(等候
迎候)我的。“这个小,可以带上飞机。”少年将一件(沉重
沉甸甸)的东西送到我手里。啊!原来是一个木雕小象墩,和白天见到的一模一样,却只有拳头大小。“太好了!”我高兴地喊起来,掏出钱包就要付钱。少年连连摆手,用不太标准的中国话说:“不,不要钱。中国人是我们的朋友。”“我们是朋友!”我感动极了,连声说,“我们是朋友!”他笑了,露出了两排洁白的牙齿。1、用“\”画去文中括号不合适的词语。
2、给文中第5自然段加上标点符号。3、“样子”在字典中的解释有:①物体的形状;②形势、情景。“看样子,他是专门在这里??”这句话中的“样子”选择第
种意思。“样子”在这段话中具体表现为
。4、“这个小,可以带上飞机”中的“这个”指的是
。“我”很高兴地喊起来是因为
。 少年说“不,不要钱。”是因为
。由此可以体会到中非人民之间
。5、这几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6、你觉得文中的这位少年是一个怎样的人?试着写一句话赞美他。
。第四单元13
猫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说它老实吧,它(
)有时候很乖。它会找个暖和的地方,成天睡大觉,无忧无虑,什么事也不过问。可是,它决定要出去玩玩,就会出走一天一夜,(
)谁怎么呼唤,它也不肯回来。说它(
)吧,的确是啊,要不怎么会一天一夜不回家呢?可是,它听到老鼠的一点儿响动,又是多么(
)。它屏息凝视,一连就是几个钟头,(
)把老鼠等出来不可!1、这段文字节选自《
》,作者是(
2、按原文填空。3、用“
”划出这段话的中心句。4、这段话写出了猫的(
)三个特点,所以说它性格(
)。5我能联系下文理解词的意思:无忧无虑:
。屏息凝视:
。6、“它屏息凝视,一连就是几个钟头,非把老鼠等出来不可!” ..我从这句话加点的词中体会出
。我也会用加点的词写句子:
。7、判一判,对的打“√”,错的打“×”。(1)、《猫》这篇文章是我国著名作家老舍先生写的。??????????(
)(2)、“在稿纸上踩印几朵小梅花”,说明猫是一位画家。 ????????(
)8、给句中加点的词语换上意思相近的词。(1)、说它老实(
)吧,它的确(
)有时候很乖。 ....(2)、它若是(
)不高兴,无论谁说多少好话,它一声也不出。 ..9、我能照样子写象声词。咕噜咕噜:(
)10、“古怪”的意思是(
),作者主要是从三个方面来写出猫的古怪的。说猫既(
)。表面看起来作者是(
)猫的,其实是表达了对猫的(
)之情。15、白鹅
(第四段文字)鹅的步态,更是傲慢了。大体上与鸭相似,但鸭的步调急速,有局促不安之相;鹅的步调从容,大模大样的,颇像京剧里的净角出场。它常傲然地站着,看见人走来也毫不相让;有时非但不让,竟伸出颈子来咬你一口。1、相似(sì shī) 步调(diào
tiáo) 大模(mó mú)大样
颈(jìng bó)子
净角(jiǎo
ju?)2、用“
”标出这段话的中心句。3、写出和下列词意思相近的词。
”划出文中的比喻句,并仿写一句。
。5、朗读这段话时,应(
)A、语速稍快,用喜爱的语气。B、语速稍慢,用喜爱的语气。C、语速稍慢,用厌烦的语气。D、语速稍快,用厌烦的语气。第五段文字:鹅的吃饭,常常使我们发笑。我们的鹅是吃冷饭的,一日三餐。它需要三样东西下饭:一样是水,一样是泥,一样是草。先吃一口冷饭,再喝一口水,然后再到别处去吃一口泥和草。大约这些泥和草也有各种可口的滋味。这些食料并不多(
);但它的吃法,三眼一板,一丝不苟。譬如吃了一口饭,倘若水盆在远处,它一定(
)地大踏步走上前去,饮一口水,再大踏步走去吃泥,吃草。吃过泥和草再回来吃饭。1、按原文填空。2、写出和下列词意思相近的词:
”标出这段话的中心句。4、用“先……再……然后……”写句子。
。 第五单元17
太阳1、“太阳离我们有1.5亿公里远。到太阳上去,如果步行,日夜不停地走,差不多要走3500年;就是坐飞机,也要飞二十几年。”这种写法有什么好处呢?
。2、地球上的
,都是太阳送来的。如果没有太阳,地球上将到处是
。(1)按原文填空。(2)写出这段话中的两对反义词。(
)(3)谈谈你对最后一句话的理解。18
月球之谜1、“夜幕降临,一轮明月悬挂在高高的夜空,那皎洁的月光曾引起人们多少美好的遐想!”面对一轮皎洁的明月你能想起哪些美丽的诗句来?写出两句:,。,。2、“月球是一片荒漠。”你觉得未来的地球会是一片荒漠吗?说说你的理由。19
我家踏上了“信息高速路”1、想一想,什么叫“信息高速路”?2、仔细想一想网络给你带来了哪些方便?
。第六单元1、第六单元我们学习了(
)的长城、(
)颐和园和(
)九寨沟。2、请列举出我国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景点(不少于三个):
《长城》这一段长城修筑在八达岭上,(
),是用巨大的条石和城砖筑成的。城墙顶上铺着(
),十分(
)的马路,五六匹马可以并行。城墙外沿着两米多高的成排的(
),垛子上有方形的(
),供t望和射击用。城墙顶上,每隔三百多米就有一座方形的(
),是屯兵的(
)。打仗的时候,城台之间可以(
)。1、按原文填空。
2、长城由(
)构成。3、我要用自己的话夸夸长城:
《颐和园》(一)回顾全文想一想,作者描写了颐和园的哪几处景色?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葱郁的树丛,掩映着黄的绿的琉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墙。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向东远眺,隐隐约约可以望见几座古老的城楼和城里的白塔。1、作者登上万寿山,观察角度发生了二次变化:首先是:
;接着是:
;最后是:
。2、仿写句子: 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3、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滑可不可以换成划,为什么?
。4、作者是按怎样的写作顺序描写的?
。 (二)①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了有名的长廊。 ②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 ③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葱郁的树丛,掩映着黄的绿的琉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墙。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向东远眺,隐隐约约可以望见几座古老的城楼和城里的白塔。 ④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1、从划“
”的句子中,我知道这篇文章是按(
)的顺序写的。先写进了颐和园的大门,来到(
),看到的(
);又写来到(
),看到的楼台亭阁;再写登上(
),站在(
)看到的湖光山色;最后写在(
)看到的石桥、小岛和十七孔桥。2、葱郁的“郁”字,音序是(
),部首是(
),除部首外查(
)画。在字典里有3种意思,请在正确的序号后打“√”。①香气浓厚;②(草木)茂盛;③(忧愁等)在心里积聚,不得发泄。3、文中“慢慢地滑过”,我觉得“(
)”字用得贴切,因为从中能让人体会到(
)。4、我会照样子写句子: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1)、天上的星星多得像(
);亮得像(
)。(2)、我们学校美得像(
);舒适得像(
《九寨沟》1、连一连五彩缤纷
羚羊清澈见底
大熊猫色彩斑斓
小熊猫银花四溅的
金丝猴2、填一填一座座(
)插入云霄,峰顶(
)的湖泊,像颗颗(
)镶嵌在彩带般的沟谷中。湖水(
),湖底石块色彩斑斓。从河谷至山坡,遍布着原始森林。由于河谷(
),湖泊与湖泊之间恰似一级级天然的(
)。由此形成的一道道(
)的瀑布,宛如(
),银花四溅,蔚为壮观。3、仿写句子:由此形成的一道道高低错落的瀑布,宛如白练腾空,银花四溅,蔚为壮观。
。第七单元1、我了解的赞美友情的古诗有:
。赞美友情的诗句有:
。赞美母爱的诗句是:
。2、《爱的教育》是
作家亚米契斯的作品。书中以小学生的语气,记述了发生在
年级学生中的
个动人故事。3、关于爱的词语:大爱无疆、爱心无价、
。4、关于亲情的名言、古诗:
。5、《搭石》赞美了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赞美了
。《卡罗纳》赞美了
《古诗两首》1、默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填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
)代诗人(
)的作品,这首诗前两句叙(
),后两句写(
),诗人通过叙事写景,表达了对老朋友(
)的深情。诗中写诗人送别友人时长久怅望,依恋不舍的句子是:
。3、默写《送元二使安西》 4、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中最能看出朋友之间深厚友情的诗句是:
。古诗中有不少表现友情的诗句,如李白的《赠汪伦》中的“
,不及汪伦头我情。”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中的“洛阳亲友如相问,
。”5、理解每首诗最后两句话的意思。26
《搭石》(一)家乡有一句“紧走搭石慢过桥”的俗语。搭石,原本就是天然石块。踩上去难免会活动,走得快才容易保持平衡。人们走搭石不能抢路,也不能突然止步。如果前面的人突然停住,后边的人没处落脚,就会掉进水里。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1、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协调有序:
。人影绰绰:
。清波漾漾:
。2、“紧走搭石慢过桥”是一句俗语,我也来写一句俗语。(
)3、照样子写词语。清波漾漾:(
)。4、读了这段话,我眼前仿佛展现出了一幅有声有色的美丽画卷。这段话先写一行人(
)的美,我是从(
)这个词知道的;再写(
)的美,我是从(
)这个词知道的;最后写(
)的美,我是从。(
)这个词知道的。5、我喜欢这一段话的原因是:
(从表达方法方面给学生讲)。(二)上了点年岁的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一定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再........在上边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才肯离去。 ..1、从加点的词语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包含各类专业文献、生活休闲娱乐、高等教育、应用写作文书、行业资料、外语学习资料、幼儿教育、小学教育、各类资格考试、92三年级语文下册复习资料等内容。 
 三年级语文下册复习资料一、词语部分 (一)听写词语 聚拢 增添 荡漾 演奏 莲蓬 舞蹈 蜻蜓 饱胀 衬衫 裸露 舒适 特殊 饲养 窟窿 盘缠 后悔 劝告 寓言 裂开 打猎...  三年级语文下册复习资料(二):课内课文阅读填空 第 1 课《燕子》 (一)一身( 凑成了( 才下过几阵( )的羽毛,一对( )的小燕子。 )的细雨。微风吹拂着千万...  三年级语文下册复习资料大全 三年级语文下册复习资料大全一、词语部分 (一)听写词语 聚拢 增添 荡漾 演奏 莲蓬 舞蹈 蜻蜓 饱胀 饲养 窟窿 盘缠 后悔 劝告 寓言 ...  三年级下册语文重点复习资料 三年级下册语文第一、二单元复习讲义资料 第一单元 单元主题: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1、燕子 一、课文的写作顺序 课文以燕子为线索,是按...  三年级语文下册分类复习资料(句子部分) 一、把句子补充具体。 1、( )橡树( )挺立在路旁。 2、( )天空挂着一轮( )月亮。 3、翠鸟( )注视着( )水面。 4...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期末复习资料_三年级语文_语文_小学教育_教育专区 暂无评价|0人阅读|0次下载|举报文档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期末复习资料_三年级语文_语文_...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 下册 期末总复习资料 1 目录 一、词语部分 (一)听写词语 (二)多音字 ???3 ???3 ???4 (三)在括号中填上适当的词语 1、填形容词 ...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复习资料_语文_小学教育_教育专区。三下拼音练习一至八单元 第一单元拼音练习 姓名___ 一\看拼音写词语 yàn zǐ ǎn jí q?n ...  三年级下册语文复习资料 14页 1下载券 三年级语文阅读练习题43... 15页 1下载券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复习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搭石教案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