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岁半的孩子是让他看动画片弟子规动画片,还是看书,他能理解吗?

如何评价 《弟子规》?
按投票排序
198 个回答
前头加几句。这个题有几个人提出了一些话来打我的脸,比如说:你通篇只提了两句弟子规原文,肯定没看完就来瞎比比;又比如,弟子规难道就没有可取之处,为啥你们这群XX就看不出好来。其一,我想说,又不是说十三经注疏这样的东西,一本弟子规几个字,几年前高中的时候看校报上就看过了,后来不同地方见过多次,遇到弟子规贩子若干次,被网上言国学必称弟子规的恶心过若干次。引用少说明没看过,这话真是醉了。其二,其实原答案不想说的太有戾气。其实对我来说,该书于孝悌等处的问题倒在其次,我个人讨厌它,最简单直接的理由就是,看不上弟子规这么差的书。一个乡里土秀才的东西,给蒙童上课就算了,捧到比论语名气还大了,这不是咄咄怪事么。给蒙童看都嫌陈旧板腐,大学生还有这个选修课,真是醉了,难不成放着四书在那里留着生蛆么。再就是,一本书有可取之处,就该全国上下捧成国学必读,各大高校纷纷开设选修课?为什么不开设小时代研读课,拜金算个毛线,你不知道小四多么努力么。----------------以下是原答案---------------------------来浅谈一点。我个人是十分反感《弟子规》这样的书的,然而其书出于其时,在道理上却是说得通的。社会发展到那一步,文化扭曲到那一步,就必然会出现这样的书。我所反感的,是现如今这样的社会里,却仍然在流行这样被扭曲之后的东西。我反感《弟子规》,和反感女德班这些,是一个道理。社会上流行这些东西,并不能和国学兴盛什么的联系在一起。《弟子规》不过对《论语》中:“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这么一句的阐发。但是阐发的如何呢?看上去是更加细致了,细致到了如何坐卧起居接物待人,其实明显过犹不及,如何过犹不及?其实《弟子规》少说还算,说的太多,其实更是反映了孔子一路被解释几千年后终于僵化的状态。我想要引自己之前一个答案来佐证:我觉得夫子的重视孝道,和后世的重视孝道,是不大一样的。夫子的孝道,是发乎心的,人和人之间的关系,靠什么来维系?夫子给出的答案是孝悌,一个人生下来,最先接触的是母亲、父亲,继而外扩到家人、亲人、朋友、社会,对自己的父母家人持有怎么样的态度和感情,是一个人的伦理的基础,也是一个人在社会上立足、于他人交际的基础。《论语》说:“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作乱者,鲜矣。”正是这种理念的体现。由孝悌构建出的,是内对父母孝顺,外对朋友信义,上对君王忠诚,几千年的农业社会,社会结构其实是搭建在这样的人际关系之上的。所以一旦一种德行成为了伦理的基石,那么它的异化就是在所难免的。统治者需要推崇这样一种德行来维系整个社会的稳定,从农村的家庭到宗族,再到整个社会,孝顺成了社会最提倡的美德,二十四孝被当作范本大加颂扬,从这样的行为中,其实我看到的并不是原生的发自人性的孝了,而是让我看到了古时候的雷锋张海迪们,有了造神运动的痕迹,孝的地位越来越让位给顺字,所谓的父慈子孝的前半截就不那么重要了。那么问题来了,父慈子孝这个概念是合乎心理的,子感于父之慈而孝。而后来的无论父母如何,都应该孝且顺,就是反人性的了,《弟子规》有:“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其中滋味,颇可玩味。夫子尚且不同意以德报怨,而易之以以直报怨,这里的父憎子孝,是怎么来的?《孟子》中提到舜于父母于其弟,我看更多也是一个[直]字,不怨,但和发乎心的孝,不一样。我一直认为,人们孝与否,是源自于人性的,而不是源自于社会舆论的提倡,父母生我养我,含辛茹苦,我理应以孝对待,这是最基本的情感了。而这样的情感,才是夫子推崇的(父慈子孝),伦理上的价值,是基于人性自然而然可以达到的。但是我见到的是什么情况呢?反过来了,原生的感情诉求变成了强制性的要求。很多朋友的父母其实是觉得我生了你,你就必须对我如何,为了这个孝道,你必须要做出什么牺牲,你要光耀爸妈的面子,你要对爸妈好,以后你赚钱了给不给爸妈买这个那个……这样的孝道,其实是反人性的,之前曾经知道豆瓣有个【父母皆祸害】的小组,有兴趣的可以去看看里面那些孩子们的故事,孝道二字以及背后的道德绑架带来的家庭悲剧其实并不少。这样的本末倒置很可怕,说礼教的本意是好的,以礼教化万民。但是为什么到了民国,加在礼教二字之前的定语却变成了【吃人的】?真的是夫子的学说不好么?再扯远一点,这种孝道其实是满足了中国人的信仰需求的。我以前和一个朋友谈话,朋友说,其实中国人唯一的宗教就是祖先崇拜。求祖宗保佑后人如何如何,乐此不疲。而所有的宗教到了中国,变成有中国特色的某教之后,不管这种宗教原来具备保佑这个功能与否,都纷纷变成了求保佑,求佛祖保佑菩萨保佑,到了全能神三赎基督,无非还是求保佑。答主老家是晋南农村的,前年祖母去世曾完整的经历了一次丧葬礼仪,之后发现,除了丧葬之外,几乎所有的礼仪都像是玩耍了,最基本的停灵前的香火不可以断掉,七天七夜守灵,到抬棺材一路上不许棺材落地……最夸张的是,打开我爷爷的墓室(是夫妻合葬),我爸特地观察了墓室一角的罐子,罐子里是我爷爷十几年前去世的时候停灵七天的祭祀食物,有说法说罐子里的液体是澄清的,家里人后代就顺利,如果是浑浊的,则不好。我爸上来说是清的,一家人都很开心。在现如今,如嫁娶上梁这些事情的礼节都在不断消亡,而丧葬上,却是一如既往的严格,经历了那七八天,我年轻力壮的小伙子都觉得体力吃不消。虽然旧社会在加速的崩坏,但孝道到如今依旧是维系农村人际关系的基石。说孝道是发乎心的不假,但是我目力所及的,其实很多人并不是孝顺的人,但是为了社会舆论,或者为了祖先的保佑,而伪装成了自己是孝顺的。通过我奶奶的葬礼,发现了我们家的好些亲戚其实是不孝顺的,而且是不孝顺的出奇,但是在面对外人的时候,面对我们小辈的时候,嘴上还是不断宣传着自己的孝顺,宣传着一家人血浓于水,潜台词我看无外乎你们小辈将来有本事了别忘了我们这些亲戚。这样的【孝道】让我觉得可怕。我想夫子要是穿越到现代,面对这样的孝道,他的表情肯定也不会好看到哪里去。《弟子规》之流,可以休矣。PS,今天看了一个新闻: ,触目惊心。
今稱《弟子規》爲垃圾者,僕不敢苟同,但若問僕是否會令鄙家下輩讀之,僕必不會。斯何說焉?《弟子規》一書,成於清代,亦廣傳於清代,故其可謂清代之倫理教養觀也。但至今日,則不合今日之倫理教養觀也,故今人自可不必去讀。然斯不必讀也何說焉?此「不必讀」,非指《弟子規》之愚孝也。而指今人若令下輩讀此書,則上輩亦必讀《師父規》,但於今並無《師父規》也,故下輩亦不必讀《弟子規》也。古者皆言「父慈、子孝、兄恭、弟悌、師嚴,學謹,」缺一不可。今者爲父不慈,而獨欲子孝;爲兄不恭,而獨欲弟悌;爲師不嚴,而獨欲學謹,豈非流氓行徑與?有愚慈,則必愚孝也;有愚孝,則必愚慈也,此二者不可分開,與陽明先生「知行合一」之道理類似也。故僕拙以爲今者下輩不必讀《弟子規》也。順安喵~。
清代的启蒙读物当然是当时伦理道德的集中体现,宋明理学流行几百年之后的产物,用孝字一个大套子把孩子套在里面,不得呼吸。比如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长辈做错了的时候的要求是: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仔细想想跟独立,平等,自由的要求完全相悖。儿媳妇想和儿子单独住,那就是大逆不道。女朋友老妈不喜欢就应该分手,不能擅为。打你不能抱怨啊,家庭暴力算个屁,应该的啊。你觉得这些不是几百年前的伦理吗?你要孩子遵从吗?比如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基本上是违背人性的。长者立,幼勿坐, 长者坐,命乃坐。你觉得你家里这样像个家吗?孩子见了爹就像贾宝玉看见贾政一样,充满恐惧才对。我不能理解让孩子遵从这个的父母,学校让孩子背诵我也没让他背,好恶心的。
--好啦更新了很多--我原来也让儿子背“三字经”,然后有一天我抱着儿子看国家地理“月球”,看到宇航员在月面上蹒跚,科学家设计月球基地小屋,然后我儿子用一种我很少听到的语气说:“爸爸,我也要到上面去玩。”我突然醒悟:我的孩子,没空去背那些低价值的东西。---补充--当时是看到这一幕,我儿子突然插话。当时是看到这一幕,我儿子突然插话。儿子只有4岁,听不懂英语也看不懂字幕,我全程口述,他突然幽幽地说他也想上去玩儿。我就知道,时代不一样了。我们应该将人文方面的东西,交给其他有兴趣、并愿意付出、努力的人去辨析。而我的孩子,从婴儿时代就特别喜爱机器人、科技领域这一类领域,他应该将注意力放在他喜欢的这些事物上。我当时只是和他讲:“只有最优秀的小朋友长大后才有机会上去上玩,你愿意做一个最优秀的小朋友吗?”他说愿意。我不认为,一句承诺能代表多少东西。但是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谁知道呢?--观点--其实我认为“弟子规”这种东西,太肤浅,所以觉得是低价值。我从不觉得它就是垃圾。但我默认“垃圾”是指的营养价值不高,参见“洋快餐”国学中有些东西,就是“精神垃圾食品”比如说女训、弟子规中的某些内容。另外综合考虑到效率、爱好、乐趣,学习的动力。你觉得:更能激发一个四岁孩子学习的乐趣,还是直接用:抹杀他对于知识的憧憬与渴望?--选择--有的东西很精华,例如孙子兵法“善战者无赫赫之功”“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下伐攻,最下攻城”比如韩非子、庄子、伊索寓言。哪怕是唐诗三百首。比如我第一次读到“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发现原来文字可以这样玩。这些东西,若做父亲的够一定水准,讲给孩子听,那么比洗脑式的“弟子规”,孰上孰下?就像你有能力为孩子提供精致的家庭美食,岂愿意给他吃垃圾食品?如果只有精神垃圾食品怎么办?那是父母的责任,更是父母的懒惰无能。不能给孩子丰裕的精神美食,就培养他的爱心吧!我儿子有时候去单位玩儿,我同事问,你儿子怎么这么高兴?我说:“他每天都这样子”。是啊,我的孩子总是笑眯眯的,当然有时候也会哭鼻子,但很快就好。如果连培养他的爱心都做不到,就逗他每天呵呵笑吧,至少他会是个乐观的人!----有的东西存在巨大的争议,绝对不能现在就拿去束缚小孩子的心灵。比如三字经“人之初性本善”。本人认为“人性本私”。很多人不理解这个“私”其实有“利他型”“利己型”之分,因此片面对此加以口诛笔伐。其实非要说人心本善,100%错。非要说人性本恶100%错。人性无善无恶呢?我也不知道。人性本私照样存在争议。那么你怎么可以,将七百年前老学究未经讨论过的一己之见,直接塞进你的宝贝儿脑子里?尤其是,有些东西吧啦吧啦要你这么做那么做,就是不告诉你——为什么?还不让你问,问也问不出所以然。不是孩子还小无法理解,而是大人自己其实也不懂,因为这些东西,深入进去,有些地方会很复杂。满纸说教的《弟子规》,绝不是好的伦理学启蒙书。和大多数人一样,我也是这样长大的:当我醒悟到,成长不该是这样,我便开始注意保护好我的孩子。--说说“孝”的真相--忠孝信悌礼义廉耻,都是在不断变化的,哪有什么永恒的真理。这八个字,都大可深究,这里只谈最重要的这个“孝”:我用不着我的孩子孝顺我,我爱我的孩子,我的孩子也爱我。我和他就像好朋友一样。好朋友互相帮助,难道不是应该的吗?因此我常常和儿子说:“爸爸和崽崽是好朋友吗?”然后他亲我一下。难道我需要向他解释,儿子你必须孝顺我,因为圣人是这么说的?我有个同事说过这么件事:他父亲高血压,心脏病,同时特别爱吃肥肉。有一天他父亲又做了一碗红烧肉,准备大快朵颐。然而这个同事直接端起碗,连碗带肉一起丢进垃圾桶。(别小看人,那货可是B超科骨干。)那么这是孝还是不孝?他是不是应该抱着老父的大腿:“父亲呀,别吃啊,大肥肉有毒啊!”若真这样,那这算是孝顺,还是有病?(亮哥你不在知乎吧?表打我。)对于年幼的孩子,父母就是一切,就是“天”。那么我们不要太无耻,更不要太无知。古代以孝治天下,是很高明的统治之道,一个孝的帽子,扣杀了多少乱臣贼子。又绞杀了多少独立思想、渴望自由之人?精神上的东西,甚至可以比药物更可怕。统治阶级懂得这个,因此,文字狱贯穿人类文明史。类似《弟子规》这一类的东西,明显是精神上的“药物”。身在当代,仍然不加辨析地胡乱吃药,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只是,我想说,放过你自己的孩子!--呼吁与建议--相信自己的孩子,具有明辨是非的能力,相信人性本身,让他成为一个洞悉邪恶但仍然善良的人。培养孩子的自律性,自律是一切成功的源头。培养孩子的专注力,任其自由发展。很多家长这也做不到,那也做不到,却丢本《弟子规》,又不解释为什么,却试图让孩子这也做到,那也做到,以为这样就能让他成才。可惜生孩子不是买彩票。给孩子一个又一个谎言,这是最坏的结果:--补充点--新好于旧,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性。我不是说旧的全都不好,而是说新的通常会更好。国学国学,国学并非仅仅是一个宝库,也是一个大垃圾场。最重要的是:您认为老祖宗那个年代,能和我们这种信息大爆炸的时代相提并论吗?难道生活在今天的我们,还必须墨守数百年前的城规,固执地不愿意相信,自己有能力比老祖宗懂得更多,更具备智慧与经验?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私以为:《弟子规》这种程度的国学,就像一张过了时的地图。你愿意让你的孩子用旧地图来勘误他的人生吗?
以下是知乎luhan chen的回答,通俗易懂,都在点子上。粘贴过来而已望子成龙比自己成龙容易,让小孩提高情商跟自己相处比自己提高情商跟小孩相处容易,自己文化底子差,跟小孩吹弟子规比跟大人谈国学容易。 一句话,给别人定规矩比给自己定规矩容易。 ---------------------------以下是严肃的------------------- 弟子规本质上是在代际之间的power play,即,在一组双边关系中,一方要求另一方提高情商(控制情绪表达、behavior的能力)来适应自己,是自己更加舒适的自处。弟子规本身是一个“文本”,但是亲代(包括老师在内的尊长阶级)把这个文本传递、宣扬、强化、要求诵读领悟的这个行为本身,是一种比文本本身还要强悍的语言,这种昭示着权力与阶级的语言才是“弟子规走俏”这个事件的本质。 亲代明明知道自己作为成年人,远比幼童有控制自己行为和情绪的能力,远比幼童更善于温言揖让,更善于在矛盾发生的时候通过技巧去化解而不是发泄情绪肆意妄为——但他们要求幼童这么去做,而不是去要求自己。为什么呢?因为他们有权力。为什么不是古代女性编写《男则》,并将它传递、宣扬给男性并要求男性遵守?为什么不是幼童编写《师长规》并要求亲代、师长去记诵?为什么国际关系中的文本(规则)是由美国力主编写、加以推广的?权力,是这种言语行为的核心。有权的一方运用权力,去要求无权的一方遵行某种让自己更适意的处事方式。 举个例子,亲代极力宣扬弟子规之类文本当中子代对亲代的尊敬,要求子代去照顾亲代的情绪与感受。但就是这帮父母,在处理自己的大孩子与小孩子之间的关系时,却普遍要求大孩子让着小孩子,要求大孩子表现出更高的情商和更高的宽容度去和小孩子相处——在这里,年龄的法则不适用了。为什么呢?弟子规里的“兄弟睦 孝在中”让我们窥见了答案:兄弟和谐符合亲代的利益,为了实现这种利益,亲代怎么方便怎么来。因为我有权力,既然我知道要求大孩子表现出高情商比较方便,我就这样做。教弟弟去敬哥哥?有点麻烦啊,要做也不是不可以,但于我有什么好处呢?只有当某种秩序对我有好处的时候(代际之间的幼敬长),我才会付出努力去做。 至于弟子规的后半部分,十分荒诞。自己当圣人难,却指望幼童去当圣人了。 ---------------------------------------------总结 power play 本身是世界的铁律没错,可是我很反感当了婊子还要立牌坊的行为。弟子规的走俏本质就是那么回事,就别扯出传统文化来当遮羞布了。2013
我想了想,如果我儿子表现得跟弟子规里要求的一样,我一定会大骇,因为那根本就不是一个小孩子,而是一个毫无生趣的机器人。我为什么要培养一个机器人啊!明明花钱买就可以了嘛。对一个孩子来说,弟子规条文太多、太死板,又无趣、要求过于抽象难以执行——你告诉我那几百条“应**,勿**”怎么应对在外尿急?怎么应对在电影院看电影的时候想说话?怎么应对小朋友孤立自己?怎么应对大孩子抢玩具?怎么应对老师睁着眼睛说瞎话?怎么应对喜欢的女孩子不理自己?现代文明社会太多情景是弟子规的死板条文根本无法想象和处理的,从内容上来说过时陈旧,从执行上来说无从执行,从审美上来说文字粗陋不堪,从心智开发上来说完全是与创造力与想象力为敌,而且实在没有任何说服力和吸引力让人愿意去学——到此为止,弟子规还只能说是一篇冗长、陈旧的文字,当读物看看无妨,但让人愤怒地称之为垃圾的应该是它莫名其妙被碰到至高的地位和实际水准的落差。它凭什么啊?唐诗是美的,论语和诗经里有中国文化的根,童话和纪录片动画片探险小说科幻小说对孩子有足够的吸引力,要开蒙应该先接触这些瑰宝,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需要父母一点一滴去教导,弟子规这种浪费时间的东西么扔了就扔了吧。不足惜。
看到排名第一的答案说“清代的启蒙读物当然是当时伦理道德的集中体现,宋明理学流行几百年之后的产物,用孝字一个大套子把孩子套在里面,不得呼吸。”我是无语了,以前背过弟子规,当我们是没有读过书吗?弟子规分为总序,入则孝,出则弟,谨,信,泛爱众,亲仁,余力学文。只有入则孝是讲到孝顺的,父母呼 应勿缓 父母命 行勿懒 父母教 须敬听 父母责 须顺承冬则温 夏则凊 晨则省 昏则定 出必告 反必面 居有常 业无变事虽小 勿擅为 苟擅为 子道亏 物虽小 勿私藏 苟私藏 亲心伤这个对于孩子来说,家里父母长辈喊孩子,孩子早点答应下,有什么不对?父母和孩子沟通,教育孩子一些事情,认真听,有什么问题?如果父母责备孩子,不管是对对错,总是要先听父母讲完啊,有人会说,这个难度很大,但是这个是原则性问题。出门和父母交代一下,再小的坏事都不做,这些是愚孝?亲所好 力为具 亲所恶 谨为去 身有伤 贻亲忧 德有伤 贻亲羞亲爱我 孝何难 亲憎我 孝方贤从亲爱我开始争议蛮大的,我自己认识一些朋友和父母有点不好,或者认为父母完全不爱他,这种情况下如果能做到和父母好好沟通,并做好赡养本分和儿子的本分,我觉得是蛮好了,并不是愚孝。亲有过 谏使更 怡吾色 柔吾声 谏不入 悦复谏 号泣随 挞无怨亲有疾 药先尝 昼夜侍 不离床 丧三年 常悲咽 居处变 酒肉绝丧尽礼 祭尽诚 事死者 如事生这里争议更大,知乎上有很多人已经为人父母了,如果自己做的不对,肯定是希望孩子和颜悦色的和自己沟通。 至于号泣随 挞无怨,这个是很难做到。前面能做到了,和父母关系也能慢慢转化好,我一个朋友,从小和她父母关系不好,对她要求严格也很少夸奖她,以至于她长大后很自卑忧郁,然后大学的时候,她开始慢慢和父母开始交流以前的一些事情,最深入的那一次是讲的声泪俱下,她父母也意识到了以前对孩子的内心世界关怀不足和鼓励不够。
然后我朋友也慢慢不抑郁了,身体也好了很多。其实我觉得这段话最重要的是说和颜悦色的和父母交流。至于后面现在风俗不同,有些做不到了,但是事死者,如事生,我觉得还是很有道理的。〈出则弟〉兄道友 弟道恭 兄弟睦 孝在中 财物轻 怨何生 言语忍 忿自泯或饮食 或坐走 长者先 幼者后 长呼人 即代叫 人不在 己即到称尊长 勿呼名 对尊长 勿见能 路遇长 疾趋揖 长无言 退恭立骑下马 乘下车 过犹待 百步余长者立 幼勿坐 长者坐 命乃坐 尊长前 声要低 低不闻 却非宜近必趋 退必迟 问起对 视勿移事诸父 如事父 事诸兄 如事兄这段不知道怎么在一些人眼中还是糟粕了,对待长辈,对待自己兄弟堂兄弟,有什么不对吗?长者立,幼勿坐,哪怕是在公交车上看到老人站着也让座!接下来的泛爱众,亲仁,余力学文〈泛爱众〉凡是人 皆须爱 天同覆 地同载行高者 名自高 人所重 非貌高 才大者 望自大 人所服 非言大己有能 勿自私 人所能 勿轻訾 勿谄富 勿骄贫 勿厌故 勿喜新人不闲 勿事搅 人不安 勿话扰人有短 切莫揭 人有私 切莫说 道人善 即是善 人知之 愈思勉扬人恶 既是恶 疾之甚 祸且作 善相劝 德皆建 过不规 道两亏凡取与 贵分晓 与宜多 取宜少 将加人 先问己 己不欲 即速已恩欲报 怨欲忘 报怨短 报恩长待婢仆 身贵端 虽贵端 慈而宽 势服人 心不然 理服人 方无言〈亲仁〉同是人 类不齐 流俗众 仁者希 果仁者 人多畏 言不讳 色不媚能亲仁 无限好 德日进 过日少 不亲仁 无限害 小人进 百事坏〈余力学文〉不力行 但学文 长浮华 成何人 但力行 不学文 任己见 昧理真读书法 有三到 心眼口 信皆要 方读此 勿慕彼 此未终 彼勿起宽为限 紧用功 工夫到 滞塞通 心有疑 随札记 就人问 求确义房室清 墙壁净 几案洁 笔砚正 墨磨偏 心不端 字不敬 心先病列典籍 有定处 读看毕 还原处 虽有急 卷束齐 有缺坏 就补之非圣书 屏勿视 敝聪明 坏心志 勿自暴 勿自弃 圣与贤 可驯致人有短 切莫揭 人有私 切莫说 道人善 即是善 人知之 愈思勉能亲仁 无限好 德日进 过日少 不亲仁 无限害 小人进 百事坏宽为限 紧用功 工夫到 滞塞通 心有疑 随札记 就人问 求确义我真不觉得这些有啥问题啊!难道我和他们看着不是同一个弟子规!!!
看到知友们一致排斥的口径。。也是醉了。。。以上的回答大多犯了原教旨主义的错误。。 换句话说,全盘接受的话,啥都是垃圾。。看弟子规也好,看孝经也好,看礼记也罢。。最主要的意义在于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小孩子是最容易形成良好习惯的时候,这个时候多知道知道这些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只要不僵化的去遵守,实在看不出有啥不好。。又不是要求每一条都要做到。。动辄就说禁锢,就说操控。。当代的中国教育在这方面比弟子规猛多了好么?这世界上一切的规则都不能完全墨守,法律的制定还要考虑人性呢不是?不要一提中国的传统文化就视之如洪水猛兽。。抱着这样的心态,与破四旧的小将们何异?其实知友们担心的一切问题,归根到底就一个字—度。但只要不愚昧的墨守和信奉,了解了解有必要那么大反应么?本来古思想文献最大的意义就是参考嘛。。老子五千言,常人一条都做不到。。也不需要去做到。。难道说道德经就没价值了么?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弟子规亦然。。。看完之后能够懂得尊师重道的精神内核,则必然就利大于弊了。。
任何文化、任何教材,都有两面性,家长在教育孩子时,需要承担引导、解读的责任,如果你自己对这些内容都半懂不懂,那就别让孩子看。不仅仅是传统文化的读本,所谓现代西方的平等自由也是如此。没有破败落后的知识与思想,全靠你如何去芜存菁,如果做不到,那还是别做的好。对于文化、教材、知识的态度,可以瞥见一个人的思维方式,如此便够了。
弟子规只讲弟子规,儿子规,不讲老师规,不讲父母规,失之偏颇,是清朝奴化人思想的一种举措,只讲究服从,不讲究天道,所以是逆天而行,最终被扫入历史的垃圾堆,须知所有的老师,都曾经是弟子,所有的弟子,也都将成为老师,父母、子女亦如是,如果只讲弟子规,那么将来这些子弟只会做弟子、子女,不会做老师、做父母,只会服从、逃避责任,而不会有主见、勇于担当,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巨婴,这是违背先贤之道的,孔孟之道会因此失传,所以只讲弟子规,它就是垃圾,现在的老板们经常开设这种国学班,但是却不给员工加工资发奖金,主要是看中了洗脑作用,不过因为只讲《弟子规》,自然不会有多少人心服的。矛盾都是分两面、上下、阴阳的,上、下的矛盾爆发,绝对不止是下级、弟子单方面的问题,上级和父母,都有责任。孔孟对此都有研究,而孔子更是修订了《易经》,他们可绝不会只讲弟子规,不讲老师规的,孔子时常承认自己的错误,知错就改,以身作则,知之为知之,诲人不倦,所以能为万世师表,孟子更提出民贵君轻,以下制上,是具有很大意义的。弟子规本身是优秀的思想资源,但是现在很多教授的办法都是残缺的,残缺的弟子规是没有生命力的,至于怎么对待弟子规一类的传统书籍,我们可以集结力量,对其进行修补和改造,与时俱进,化腐朽为神奇,如果我们做不到,就让弟子规这类书飘散在风里吧,不过今天网络发达,文明昌盛,这是绝对能做到的,只是做不做而已。
补写在最前面,请不要在本答案的评论区发表人身攻击类的留言。------为何有人称《弟子规》是垃圾?答案很简单,因为说这话的人没有看完《弟子规》的全文,看了前两篇就关浏览器了。特别是说power play的一位,很不礼貌的问一句,你耐着性子看到“势服人 心不然 理服人 方无言”这一段了么。粗粗看了一下其他回复,似乎还有两个批评经常被提及(1)大人自己做不到的事情为什么要求小孩做到;(2)靠条条框框约束人不是好的教育方法。问题是,这两个批评和《弟子规》这本书毫无关系。儒家传统既强调每个人都应该以君子的标准要求自己(在这个问题上指责儒家存在男女不平等的问题是很公正的,但是指责儒家只苛求小孩,不对大人提要求就不对了),也强调教育应该言传身教,只不过这两个要求根本不是写《弟子规》的目的,自然也不能拿来批评《弟子规》这本书。《弟子规》前两篇〈入则孝〉、〈出则弟〉和现代观念的差异是显而易见的,但是把这两篇去掉,《弟子规》剩下几篇根本没有讨论伦常问题,除了“非圣书 屏勿视 敝聪明 坏心志”这几句,别的挑不出毛病。这里插一句,很多人一提起儒家的伦理,唯一能够想到的忠君和伦常,这两者当然是儒家伦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也是和现代社会最不契合的部分,问题是,儒家的伦理体系涉及的内容远远不限于忠君和伦常。我不知道现在的爸妈有什么更高明的教育手法,反正我到现在都觉得这些说的是待人处事的基本而浅显道理,我没有小孩可教,自己经常看看三省吾身好了。后面几篇全文引用,你倒是说说你是在哪里看出奴化的。&谨〉
朝起早 夜眠迟 老易至 惜此时 晨必盥 兼漱口 便溺回 辄净手
冠必正 纽必结 袜与履 俱紧切 置冠服 有定位 勿乱顿 致污秽
衣贵洁 不贵华 上循分 下称家 对饮食 勿拣择 食适可 勿过则
年方少 勿饮酒 饮酒醉 最为丑
步从容 立端正 揖深圆 拜恭敬 勿践阈 勿跛倚 勿箕踞 勿摇髀
缓揭帘 勿有声 宽转弯 勿触棱 执虚器 如执盈 入虚室 如有人
事勿忙 忙多错 勿畏难 勿轻略 斗闹场 绝勿近 邪僻事 绝勿问
将入门 问孰存 将上堂 声必扬 人问谁 对以名 吾与我 不分明
用人物 须明求 倘不问 即为偷 借人物 及时还 后有急 借不难
凡出言 信为先 诈与妄 奚可焉话说多 不如少 惟其是 勿佞巧
奸巧语 秽污词 市井气 切戒之
见未真 勿轻言 知未的 勿轻传 事非宜 勿轻诺 苟轻诺 进退错
凡道字 重且舒 勿急疾 勿模糊 彼说长 此说短 不关己 莫闲管
见人善 即思齐 纵去远 以渐跻 见人恶 即内省 有则改 无加警
唯德学 唯才艺 不如人 当自砺 若衣服 若饮食 不如人 勿生戚
闻过怒 闻誉乐 损友来 益友却 闻誉恐 闻过欣 直谅士 渐相亲
无心非 名为错 有心非 名为恶 过能改 归于无 倘掩饰 增一辜
〈泛爱众〉
凡是人 皆须爱 天同覆 地同载
行高者 名自高 人所重 非貌高 才大者 望自大 人所服 非言大
己有能 勿自私 人所能 勿轻訾 勿谄富 勿骄贫 勿厌故 勿喜新
人不闲 勿事搅 人不安 勿话扰
人有短 切莫揭 人有私 切莫说 道人善 即是善 人知之 愈思勉
扬人恶 既是恶 疾之甚 祸且作 善相劝 德皆建 过不规 道两亏
凡取与 贵分晓 与宜多 取宜少 将加人 先问己 己不欲 即速已
恩欲报 怨欲忘 报怨短 报恩长
待婢仆 身贵端 虽贵端 慈而宽 势服人 心不然 理服人 方无言
同是人 类不齐 流俗众 仁者希 果仁者 人多畏 言不讳 色不媚
能亲仁 无限好 德日进 过日少 不亲仁 无限害 小人进 百事坏
〈余力学文〉
不力行 但学文 长浮华 成何人 但力行 不学文 任己见 昧理真
读书法 有三到 心眼口 信皆要 方读此 勿慕彼 此未终 彼勿起
宽为限 紧用功 工夫到 滞塞通 心有疑 随札记 就人问 求确义
房室清 墙壁净 几案洁 笔砚正 墨磨偏 心不端 字不敬 心先病
列典籍 有定处 读看毕 还原处 虽有急 卷束齐 有缺坏 就补之
非圣书 屏勿视 敝聪明 坏心志 勿自暴 勿自弃 圣与贤 可驯致
最后照例引用《论语·述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午休时候,我也补充几句吧。第一点之前就提过了,问题“为何有人认为《弟子规》是垃圾”,和如何开展青少年教育根本是两码事。打个比方吧,如果有人问你,“一本中学生英语语法手册编好不好”。你回答说:“凭什么学英语一定要背诵,不能搞更加丰富的教育形式?”,“为什么老师自己英语一塌糊涂,还要逼着我学英语?”,“我有一本语文古诗词手册非常好,为什么要学英语不学数学?”这些回答根本就答非所问了。大家急着在自己更关心的领域发表意见,但不好意思偏题了。相比之下,“这本教辅第一章第二章写的非常垃圾,所以整本书就是垃圾”这个答案虽然逻辑上不一定对,起码审题没有审错。吐槽完毕,第二点说正经的吧。对于道德伦理的部分,我们可以非常清楚的发现,其中的家庭伦理部分和近现代主流的个人主义思想是格格不入的。这里可以插一个话题,如果看过洛克的《教育漫话》或者卢梭的《爱弥尔》就会发现这两本对于家庭关系的处理是非常简单的,特别是卢梭教育爱弥尔根本就像是养成类游戏里教育一个孤儿。我对西方近代的教育理论没有研究,不知道洛克或者卢梭的观点是不是反映主流观念,不过这两位的观点至少和近现代政治哲学的个人主义精神是相契合的,即每个人生来是原子式的个人,而不是一个家庭和社会关系中的个人。简单来说,近现代西方的思想认为代际间家庭生活和亲子关系和一般的人际交往不存在差异是某种理论特色,是不是适合指引日常生活则是见仁见智的事情。刨去家庭关系的部分不谈,《弟子规》里还有大量的道德伦理,既有讨论人与人关系的,诸如要讲信用,要谦让;也有讨论个人内在修养的,诸如要不断学习。就我个人的观点,这些内容都是相当普世和基础的道德要求,不管看没看过《弟子规》,总是要教育青少年讲信用的。说实话,看没看过《弟子规》是件很不重要的事情,但是我有点疑惑的是,难道现在家庭教育不教育儿童诚信好学与人为善了么。另外有点好奇的是,我理解这些道德要求和近现代思想中对自由、平等、求知、思辨的追求完全是可以共存的,并不存在什么你死我活的关系。第三点简单说一下如何教育的问题。儒家的教育传统的确强调背诵,这一点以现在的标准看有很多地方是有问题的。但是儒家传统同样强调言传身教。言传身教这几个字够明白了,应该不用多解释。不过这里再进一步,儒家的很多道德规范从字面上看是含混的,或者是琐碎的,缺乏一个抽象而严密的规则体系,这一点常常被人诟病为儒家的理论水平比较低。这一点确实说的不错,因为儒家本来就更强调在具体的情境中通过个人行动将道德规则示范出来,供他人模仿学习,而不是单纯追求理论的严密和精炼。儒家要求教育一方能够成为受教育一方的道德模范,这个要求坦白说是相当高的。不幸的是,这些在一个熟悉儒家的社会中是不言而喻的,而在现代社会中却成为需要反复普及强调的要点。但无论如何,教的方法好不好对不对和教材好不好对不对是两码事。最后一点,有人要问了,说了半天还是在说怎么教育青少年,儒家对大人到底有没有要求。这个话题太大,我回答不了,简单来说是这么一句:“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诚。意诚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齐。家齐而後国治。国治而後天下平。”
1. 全文背诵这种东西,就是中国教育界和文化界的糟粕,不只让背《弟子规》的,让背其他的也是糟粕。2. 关于《弟子规》是不是垃圾,上面吵成了一锅粥,但是争吵的内容完全是鸡同鸭讲:我找出我觉得好的内容,说这个是好的,你找出你觉得坏的内容,说这个是坏的。3. 说实话,作为一个文化产业的从业者,我们最知道中国文化断层对文化产业造成的影响,最知道中国现代文化产业中有多缺乏传统文化的根基底蕴,我们也心甘情愿地经常被人指着脊梁骂“文化产业这么烂你们根本不作为”。但是,不是所有事情都是我们“不作为”所带来的,《弟子规》就是一个很好的范例。3. 《弟子规》是一部教育典籍,更是一部传统文化通俗化经典读物。尤其作为启蒙读物之一,里面的很多道理讲的很精彩,对儒家哲学的通俗化解释也很到位。我并没有见过任何现代人编著的启蒙教材能够在上面两点中超越《弟子规》。4. 《弟子规》当然有局限,有时代的局限,因为世界发展了,很多事情在成书时是想象不到的;有手段的局限,因为技术发展了,不需要再用最简练的篇幅来表达然后让全国人背诵了;有体制的局限,因为皇帝没有了,科举也没有了;有教育环境的局限,因为现在的教材编著者面对的全国读者和当时差的太远;甚至还有对师生关系的局限:“尊师重道”同样是有其精华和糟粕的一种存在,师生应该是什么样的关系,需要辩证地去看。5. 因着这些非主观立场性的、人力不可控的时代局限性,而选择无视其精华,放大其糟粕,进而打上“垃圾”的标签来打倒。我想,这才是中国文化断层的最大原因。文革中“破四旧”是如此,今天你们在知乎上批判“弟子规”(就我目前看到的情况而言)也如此,某些基因就好像宿命般地传承下来了。6. 我曾经为北京某区教委编撰过一部《弟子规》的图文读本,进教材体系的,整个编撰的过程,实际上是对《弟子规》内容中和中国传统文化有关的精华部分进行梳理,并结合现实生活进行图文化的延展,用我们主编的话说,“在编撰这一部教材的过程中,我们作为成年人,也受益匪浅。”7. 《弟子规》是垃圾么?从某些角度来看,一定是的,从另外一些角度来看,一定不是的。我们如何看待《弟子规》,以及所有中国传统的文化宝藏和遗产,如何去使用和传承和去粗取精,实际上不仅是我辈文化产业从业者,更是所有民众应该思考和践行的问题。以上
平等本身已经包含了尊重。弟子规真有那么好,那不但小孩要看,更要让父母看。“亲有过 谏使更 ... 怡吾色 柔吾声 谏不入 悦复谏“,这同样也应是对父母的要求。那种自己态度好是应该的,父母态度差无所谓,态度好就是恩典的想法,本身就有很明显的倾向了。
为什么有人说《弟子规》是垃圾?很简单,因为他们认为这本书(包括类似的书)没有什么用途,既不能带来财富的欢悦,也不能带来科技的便利,甚至不如音乐体育一般带一点爽快的感觉或者泡妞时候使用的话题,所以是没用的。当然,这么说比较露骨,所以,拿个“封建”的帽子扣一下就最好了,显得自己是时代前沿的人物,不屑于这种历史的垃圾。就我个人来说,如果一定要说中国最大的问题是什么,我认为就是这种精神上的空虚,信仰上的匮乏。科技不发达,可以赶;财富不足够,可以挣;制度不健全,可以改;但如果精神是一种空虚状态的话,一切东西就是再好,也会在无序的精神状态下衍生出更多问题。中国本就实用主义至上,就历史上来说也很少有国外那种信仰虔诚时期,能够在精神上真正起到一定普遍的充实价值观作用的也就是儒家这些典著了。当然,到了近现代后,由于种种原因,中国不是像日韩一样发展儒家,让其成为新时期的精神作物,而是彻底砸烂。从此,棒极了,彻底进入了精神上的空虚时代,即便全能神这样的东西,都能轻而易举的占领如此多人的思想。有人说《弟子规》的东西落伍了,教化的道德和时代不符了。我想问,《圣经》和时代相符么?欧美人真的就认为世界是上帝造的么?真的认同神说的种种教诲么?为什么他们还那么多人从小看《圣经》,愿意去教堂忏悔,甚至在法庭上要按着《圣经》发誓?难道是因为他们愚昧?其实,说这种话的人要么是把自己当成神,要么是把儿童当成渣。中国的儿童看《弟子规》和欧美的孩子看《圣经》一样,是他们简单的世界里首先要明白品德的价值、自律的意义,学会爱人和被爱,用精神的力量抵抗人性中自私、残暴的兽性一面。随着成长,随着接触更多的世界,他们会明白世界不是上帝造的,是宇宙大爆炸出来的;他们也会明白,愚忠愚孝是不可能做到的,与时俱进是自然而然的。但是,那种简单纯朴的美德会留在他们骨子中,他们会将自己善良的一面以自律的形态尽可能的保持——这才是这些读物的价值,也是精神的意义。如果你真的担心这些书中宣扬的道德不合时宜的地方会在某个时期被孩子盲从,那么就应该自己更好的品读这些书,从而在孩子的每个时期更好的向孩子解读——当这种做法形成系统的时候,就像日本那样真正把儒家思想与时俱进了。当然,即便你没有做这些,我觉得孩子长大真变得满脑子封建道德的可能性也是微乎其微的;但我绝对相信,如果少年时期没有良好的精神教育,那么长大后出现性格或品德上的问题几乎是必然的。还有人会认为即便少年进行精神教育,也不必要这些儒家的东西。我想说,毕竟每个地方有每个地方的国情,儒家的很多礼仪、道理就密布在我们的生活习俗、典故中,所以选择这个学习可以最简单有效的让儿童将道德与生活环境相结合。同时,毕竟是经过上千年磨砺的思想,其中的逻辑阐述、道理讲解都更完备。当然,如果你是在教区或者穆斯林聚居地之类的,选择基督教、伊斯兰教之类的也可以。如果你认为自己什么都不用,就凭自己的道德观传教就行,那可以试试,反正中国近三十年基本都是这个方法,检验不够那就继续吧。至于讲究用共产主义思想道德教育的同志,我只能说,你赢了……
《弟子规》脱胎于《论语》,但增加了许多具体的标准,就其本身来说,确实给了我们一条大道来走,至于走不走是各人的事。时代已经变了,除非从小生长于类似的环境,不然操作的难度性还是很高的,而且个人觉得不必执拗,毕竟,这只是一条大道,又不只是一条大道,而且还有那么多歪门邪道,但抛开精神强奸和教条主义,个人觉得其中还是有很多值得学习之处。由于近几月床头书一般是《论语》,常常深夜咀嚼到2,3点,虽是如此,很少被父母发现过,原因实在特殊,主要是担心被暴吼一顿,接而书被烧了,鉴于以前曾有从高处被扔下的经历,所以封皮都是专业应试书。楼主常于吓尿的边缘熬夜苦读,无功劳也可算上几分苦劳,今夜推了两场酒局,心下无聊,来交流交流,如果有所帮助,便多多少少安慰了楼主柔弱易碎的性情。鬼话就不扯了。原文总叙: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圣人自然是指孔子,然后从孝悌开始,依次类推,孝悌优先级最高,然后是谨信,再而泛爱众与亲仁并列,最后才是学文。然后具体章节为:入则孝、出则弟、谨、信、泛爱众、亲仁、余力学文,一共七章。第一章《入则孝》,总体概括便是听父母的话和学会揣摩父母的心理,里面有很多招数和思想原则。特别适用于工作后与父母同住的朋友,就个人来说,从刚开始毕业一年来,效果尚好,虽然还是经常挨骂,以及被禁足,但比起之前每天遭受冷暴力还是好上许多。毕竟大学四年,自己本身发生了很多变化,一时间双方都还没适应而已,所以,起初还是存在着许多矛盾。例如“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便可以用来鞭策自己,毕竟每个人性格再千差万别,终还是希望自己成为一个更好的人,也渴望最亲近的人来认可自己,其实,就这点来说,很多青少年的叛逆和矛盾的根源便是亲人的不认可和自身的恨铁不成钢。但还是给一个友情提示,特别是我这种血气方刚的年龄,习惯了花花世界之后再回家,会经历很大的考验甚至是折磨,例如我有段时间做梦,每天晚上就梦到有个极品美女坐在我的床边看我睡觉,而且每天不带重样,所以适当的调节还是必然的。然后读此类书籍,最重要的就是顺序,因为大多数文章,都很注重自身的连贯性,所以感觉抓住几个字往死里悟,是可能出问题的,甚至,还会诞生《弟子规》是垃圾这种消极观点,毕竟思维的不连贯和极端会很影响心情的,就如楼主见到适龄女青年就想到扒光别人衣服一样,都是有问题的,还是需要改变。第二章《出则弟》,总体便是教人如何对待兄弟,朋友以及长辈。实则也是第一章《入则孝》的延伸,在其精神实质上,推演出方法,教人如何做一个好兄弟,好朋友以及好少年。假如查漏补缺,是对完善自身有极大好处的,书籍的作用并不是一读就醍醐灌顶,任督二脉全部打通,很多东西还是要对照着自身去体悟的,不管你的心理是否健康。不健康的话,给你正能量,健康的话,让你把细节做好,可能于财富地位无太大促进作用,但确实给与了一个想要改变的人一个靠谱的思想和招数。第三章和第四章《谨》《信》,本质仍是在孝上,但重点在于对外的待人接物,毕竟每个人的生活范围中,不只见到父母、兄弟、朋友以及长辈,还会有形形色色的人。但多种方法的实质是在克制自己,同孝悌一样,从思想以及行为上杜绝一些东西。就这个来说,楼主社会经验确实不丰富,但从小常出没于街头,所见所闻远比新闻上刺激,虽然现在衣食无忧,但由于自身的玩乐性,也无心去改变什么,但是,做到了远离。此章若重点研究,可避免很多无妄之灾,至少如《伊甸湖》之类极端的悲剧是可以避免的了。第五章和第六章《泛爱众》《而亲仁》,还是以上的延伸,先从思想上告诉读者为什么要这么做,再提出一些方式方法,但究其本质,还是先从思想上着手。最后一章《余力学文》便可以对应很多现象,其第一句便给人敲响了警钟“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大意是,假如不身体力行以上的东西,学球那么多知识,只是助长了浮华,如无根之草,不能成为一个对家庭、对社会有贡献的人,只有可能违法乱纪,瞒天过海。如同楼主,空读几纸书,四年精力大多用于约炮,虽尝到了很多甜头,但实则犹如过眼云烟,根本无太多留下的东西来咀嚼和回味,醉生梦死之余,只觉光阴流逝,无根可立,千般手段,万种机巧只能让楼主堕入魔道,哀成一代炮魔,想至老年,孤寡多病,岂不凄凉。人民群众的汪洋大海造就了时势,时势又反过来弄人。从前楼主读儒书,通篇难见女人两字,于是遍阅道书求解,现在思索,只为当时想法感到汗颜。如今大势,较古少有改变,惟两种少年可得少女常相伴,一是品行端正,二是费尽心机、瞒天过海之人,但若有机会,最终还是须反求诸己,树品立行,不然,难得长久之道。子曰:“惟小人与女子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大多理学家便以此来否定,轻视女人,实则是蠢到奶奶家了,这实质确实来提醒男人,要好生对待女人,看官不信,可于街边拖一三岁孩童,问:“如果你老娘过得不舒心,你和你老爹会过得舒心吗?”若孩童天真稚嫩,只会道:“不能。”若孩童早熟,便会道:“呵呵。”今是如此,古也是如此。综上,《弟子规》的精华多于糟粕,没看过骂其垃圾之人,最是愚昧,但愚昧愚昧,吃了便睡,也说不定过得开心。但看过却骂其是垃圾之人,总有一天,你会后悔的。同是儒家孟子说过:”尽信书不如无书。“根据此题题意再夹杂四川话就是:“既然眼口心中非黑即白,那你还读个球的书啊!”
以下答案很“偏激”,十分“偏激”,不偏激简直不行了。看这犄角旮旯的书不如看《论语》,李毓秀不过区区一个秀才,自己写了段对《论语》的理解,这种东西当做家教读物尚待商榷,竟然妄图成为普世读物?再者,贾存仁,又是何许无名之辈。再再者,君不见当今多少个假冒伪劣的“教育(演说)家”利用这浅薄的劣书传达的思想坑了多少家长孩子。看点新闻吧。毫不客气的说,《弟子规》传达的奴化思想,正是当今时代最需要摒弃的,一个个却奉之如宝,九年义务教育白学了?!纵然其中存在正确的部分,还是那句话,有这时间不如看《论语》。李毓秀写的那些书,自己去看看,想一想评价评价,瞎跟什么风。
此处用一个知乎老梗一坨稀屎里混杂着几根金针菇几个玉米粒。然后就有人举着这几根金针菇和玉米粒大声疾呼:“看啊!能吃!你说不能吃那是因为你没有仔细品尝!”
饿,尝试回答一下……因为我上的选修课上,我们学校文法学院的一个老教授讲过这个问题。中国古代,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这其实是典型的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国人的思想里这种奴役思维已经很深了。而时代的潮流则是人生来平等。子女不是父母的私有财产和奴隶,而是属于整个社会的。子女与父母是平等的。面对这种潮流,再进行所谓的弟子规式教育,美其名曰国学教育等等,可以说是一种倒退。
在教育理论比古代不知发达多少倍的今天,作为孩子的父母,自己懒得去学习现代教育理论,却寄希望于让孩子背诵弟子规,希望如此他们便能成为乖孩子,这无疑是懒惰和不负责任的。具体到弟子规本身,其内容个人认为没有太大问题,未必是奴化,但是全篇都是道德律令式的训诫,没有讲道理,只是告诉孩子你有如此做的义务,无法培养孩子独立的人格和思考的能力,窃以为是与现代教育格格不入的。
【个人观点】批判《弟子规》的人,很会玩心理战啊。上来根本就不甩现代的批判性思维,单单拎出来几个有异议的地方,抨击一下,然后甩几个贬义词像什么【奴化】、【腐朽】、【落后】什么的,让读者产生厌恶情绪,就大功告成。思维要不要这么单线?哪怕是一个报道恶性案件的新闻,我们都能从里面学到些知识;这个《弟子规》就这么糟粕?诶,敢问这种思维方式现代吗?先进吗?科学吗?晃一眼我还以为我回到那十年了呢。首先,弟子规有没有问题?必定是有的。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诶我去,这句话肿么感觉这么耳熟?)以前的理论,尤其是涉及到人权、伦常的理论肯定不能直搬套用到现代社会来用,吐槽这一点的人,我也不知道怎么吐槽了。用现代人的观点来批判古代人的行为,诶,你不觉得可笑啊?有句话怎么说来着?脱离时代背景来谈论历史行为都TM是耍流氓。其次,学什么?你说学什么?学礼仪、方法、精神。里面说了很多待人接物的方法和注意事项,干嘛不学?现代很多人过惯了闲散的日子,一到了正式场合,手足无措的;又或者之前还有人问过怎么做到不卑不亢,其实读一读弟子规就知道了,里面说【事诸父 如事父 事诸兄 如事兄】,说白了就是告诉你见什么人说什么话,找对了双方的位置,做好应该做的事,不就是不卑不亢吗?弟子规里能学的太TM多了,随便找;比如【谨】篇里:【年方少 勿饮酒 饮酒醉 最为丑】、【用人物 须明求 倘不问 即为偷 借人物 及时还 后有急 借不难】;还有【信】篇里:【凡出言 信为先 诈与妄 奚可焉话说多 不如少 惟其是 勿佞巧 奸巧语 秽污词 市井气 切戒之】。诶,这些不都是做人做事的一些常识吗?最多人批判的就是一开始的【入则孝】,这些人我估计跟批判《孝经》的人是同一批。我都不知道说什么了,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哪有什么东西是完美的啊?因为一些不完美的地方,放弃了整本书,这也算是财大气粗了吧?再说了,有人逼你完完全全按这个做吗?不符合时代的地方你不会改啊?在现代的、先进的、系统的、科学的教育下成长起来,却连这么点变通能力都没有,也算是厉害了。为人处世,切记莫心随境转,要以心转境。《荀子》中所谓:【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讲得就是这个道理;要使事物为我所用,切莫落了下乘,被事物表象所局限。最后,学了有什么好处?你看,首先,像上面说的,明规矩、懂礼仪,肯定学到了吧?其实,礼仪是什么?就是给你提高情商的机会。难道家长真的贪图我们给他们端个茶送个水吗?关键点是培养这种能力;不要以为在家里随随便便,一出家门就能福至心灵、眼观六路、耳听八方、随机应变了。礼仪做好了,哪怕真的情商成负的,也不至于犯错啊;最少人家也会对你有个谨慎、踏实、有家教的印象。其次,能够明白【金无足赤】和【变化发展】的道理。这样一来,先能够明白不必事事苛求完美;又能够懂得要跟随事物的发展变化而做出相应的改变,因地制宜。最后,通过讲解【其次】的道理,能够为批判性思维打下基础,甚至还能促进小孩独立思考的能力。一个事物,不可能只有一面;在这个例子中来讲,看待一个理论的时候,必须要从利弊优劣两方面来看待,没有什么理论是永远正确的。所谓【道可道,非常道】,然后接着这个点,就可以开始让孩子开始学《道德经》了。(∑( °△°|||)......额.....不是.....这个进度好像又有点太快了......你看,通过学习《弟子规》,最少最少能提高情商、明白两个道理、培养思维能力,一举三得。干嘛不学?正题,为什么有人称《弟子规》是垃圾?能够说出这种完全否定的论调的人呢,估计有以下几种可能:有人说【对错是小孩子的东西,大人只看利弊】,个人在一定程度上还是同意这句话的。所以这些说《弟子规》是垃圾的人,应该是在利弊得失上有自己的计较;比如,黑一次几块钱之类的;或者,他们以前这么说过,所以别人一旦问起他们还是这么说,从心理学上讲,是人们倾向于认同自己亲口说出的话,也就是一种自我肯定,从B站学上说,是为了避免自己打脸。此外呢,也有可能是出于某种不可告人的目的。之前在知乎看哪位大神提过,人们比较倾向于相信一些简短且绝对的观点,所以可以通过这种方法来激起群众情绪、洗脑、反洗脑、令人们认同自己的观点;比如,【Just do it.】,比如,【I am loin' it.】,比如,【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诶,好像有人敲门,我去开一下(ーー゛)(biuuuuu~ bong.......)兎に角!遇到这种全方位批判的时候,要留个神,注意独立思考。也有一种可能,是他们根本没有系统的思考过这个问题,甚至没有认真的读一遍《弟子规》看看究竟有什么问题,或者可能看到【入则孝】就把书扔一边,接着就人云亦云。这种人云亦云,没有实践求知精神的人,是比较可怜的;诶,那句话是怎么说来着?哦,【拒绝知识的人,就是拒绝掌握自己的命运】。还有一种可能!那就是传说中的美分党!!!!(对,没错,我就是在下标签,咬我啊~ ̄へ ̄哦哦,差点忘了,还有最后一种可能。那就是......他们是从那十年中的一年穿越过来的!对于他们,我想说:批林斗孔虽然已经结束了,但是恭喜你们来到了灿烂的新时代!!~~\(≧▽≦)/~~\(≧▽≦)/~~\(≧▽≦)/~~\(≧▽≦)/~~\(≧▽≦)/~--------------------更一个---------------------------看了
的意见,想了想还是声明一下.....虽然本文通篇称赞《弟子规》,但是并不是在吹捧它,也不是说它具有什么不可替代性或唯一性。只是在看到几近全盘的否定下,希望能提供一个不一样的思路,进而有人能真的找这本书来看看。个人认为,最少,为人父母的,这本书还是值得一看的;不经思考地完全否认这本书,真的是一种浪费,也是给别人的一种误导。最为启蒙教育,弟子规确实有指导意义。最重要的,还是《荀子》里那句【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整个问题的关键从来就不是书怎么写,而是人怎么用。如果,拿到一本书,只会生搬硬套上面的内容,那除非有一本《小孩养成完全操作指南及具体规范》,不然还不是一样抓瞎。当然,在看完这本书以后,还是觉得毫无价值,自然可以选择不用,关键是你去不去看;所谓言传身教,如果对于一个教材,没有亲自看过就否认或接受,都是不负责任的态度。(读完这个答案,也要批判性思考一下哦!找到谬误的有奖!︿( ̄︶ ̄)︿敬上!}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弟子规动画片全集下载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